CN115857222A -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57222A
CN115857222A CN202211378744.8A CN202211378744A CN115857222A CN 115857222 A CN115857222 A CN 115857222A CN 202211378744 A CN202211378744 A CN 202211378744A CN 115857222 A CN115857222 A CN 1158572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guide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guide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7874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丽婷
陈建群
邓佩琴
吴玲
沈柏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37874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57222A/zh
Publication of CN1158572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572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光控膜,光控膜位于导光板靠近背光模组出光面的一侧,包括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沿第二方向排布的导光部,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交叉;导光部包括相邻的第一导光部和第二导光部,第一导光部和第二导光部之间具有间隔。导光部包括相邻的第一导光部和第二导光部,第一导光部与第二导光部之间具有间隔,保证仅特定角度的光线能够从第一导光部和第二导光部之间射出,从而调控大视角光线,避免出现漏光的问题、提升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液晶显示面板具有功耗低、无辐射、机身薄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电视、电脑、手机、车载显示系统中,当液晶显示面板应用于车载显示系统中时,因安全性需求,液晶显示面板无法设置于驾驶人员的正视角范围内,液晶显示面板需要满足宽视角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液晶显示面板射出的部分大视角光线传输至汽车的挡风玻璃处会发射反射,干扰行车安全。
液晶显示面板自身无法发光,需要设置背光模组提供光源以显示画面,现在技术中调控大视角光线的能力有限。
因此,亟需一种能够较好地调控大视角光线的背光模组设计。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用以调控大视角光线。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导光板;
光控膜,位于所述导光板靠近背光模组出光面的一侧,包括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沿第二方向排布的导光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
所述导光部包括相邻的第一导光部和第二导光部,所述第一导光部和所述第二导光部之间具有间隔,所述第一导光部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靠近所述导光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表面靠近所述导光板的一端通过第三表面连接,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导光板平行;所述第二导光部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第四表面和第五表面,所述第四表面靠近所述导光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五表面靠近所述导光板的一端通过第六表面连接,所述第二表面朝向所述第四表面,所述第六表面与所述导光板平行;
第一虚拟平面,经过所述第二表面连接所述第三表面的一端和所述第四表面远离所述第六表面的一端,所述第一虚拟平面与所述第三表面所在平面形成第一夹角θ1,所述第一夹角θ1满足以下关系:
Figure BDA0003927440670000021
其中,d为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导光部和所述第二导光部之间的最小间距,h2为沿第三方向上,所述第四表面远离所述第六表面的一端至所述第六表面的垂直距离,所述第三方向为所述导光板指向所述光控膜的方向,α2为所述第四表面与所述第六表面形成的夹角角度;
第二虚拟平面,经过所述第二表面远离所述第三表面的一端和所述第四表面连接所述第六表面的一端,所述第二虚拟平面与所述第六表面所在平面形成第二夹角θ2,所述第二夹角θ2满足以下关系:
Figure BDA0003927440670000022
其中,h1为沿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二表面远离所述第三表面的一端至所述第三表面的垂直距离,α1为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形成的夹角角度。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背光模组;
显示面板,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一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光控膜,光控膜位于导光板靠近背光模组出光面的一侧,包括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沿第二方向排布的导光部,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交叉;导光部包括相邻的第一导光部和第二导光部,第一导光部和第二导光部之间具有间隔,第一导光部包括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靠近导光板的一端与第二表面靠近导光板的一端通过第三表面连接,第三表面与导光板平行;第二导光部包括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第四表面和第五表面,第四表面靠近导光板的一端与第五表面靠近导光板的一端通过第六表面连接,第二表面朝向第四表面,第六表面与导光板平行;第一虚拟平面经过第二表面连接第三表面的一端和第四表面远离第六表面的一端,第一虚拟平面与第三表面所在平面形成第一夹角θ1,第一夹角θ1满足以下关系:
Figure BDA0003927440670000031
其中,d为沿第二方向上,第一导光部和第二导光部之间的最小间距,h2为沿第三方向上,第四表面远离第六表面的一端至第六表面的垂直距离,第三方向为导光板指向光控膜的方向,α2为第四表面与第六表面形成的夹角角度;
第二虚拟平面经过第二表面远离第三表面的一端和第四表面连接第六表面的一端,第二虚拟平面与第六表面所在平面形成第二夹角θ2,第二夹角θ2满足以下关系:
Figure BDA0003927440670000032
其中,h1为沿第三方向上,第二表面远离第三表面的一端至第三表面的垂直距离,α1为第二表面与第三表面形成的夹角角度。导光部包括相邻的第一导光部和第二导光部,第一导光部与第二导光部之间具有间隔,保证仅特定角度的光线能够从第一导光部和第二导光部之间射出,从而调控大视角光线,避免出现漏光的问题、提升显示效果。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向的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B’向的剖面图;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C-C’向的一种剖面图;
图7是图5中C-C’向的另一种剖面图;
图8是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的一种亮度仿真效果图;
图9是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亮度仿真效果图;
图10是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又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D-D’向的一种剖面图;
图12是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又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E-E’向的一种剖面图;
图14是图3中B-B’向的另一种剖面图;
图15是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发明人对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调控大视角光线进行了如下研究: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向的剖面图,背光模组000包括:
导光板01;
第一扩散片02,位于导光板01远离反射层05的一侧;
第二扩散片03,位于第一扩散片02远离导光板01的一侧。
可以理解的是,参照图1,光源04位于导光板01的侧边,光源04发出的光线射向导光板01,导光板01将光源04发出的光转换为面光源射向第一扩散片02,在图1中还包括位于导光板01远离第一扩散片02一侧的反射层05、位于第二扩散片03远离导光板01一侧的增亮膜06,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模组000包括第一扩散片02和第二扩散片03,导光板01射出的光线透过第一扩散片02和第二扩散片03时,第一扩散片02和第二扩散片03中的含有的粒子能够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从而保证射出第二扩散片03的光线的均匀性,在这个过程中,会对大视角光线的角度有影响,但无法准确控制大视角光线以特定角度射出的第二扩散片03,并且第一扩散片02和第二扩散片03叠加使用,光线利用率低,需要提升光源04的亮度去弥补,可能会导致背光模组000的温度、功耗和成本上升。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关于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的具体实施例,下文将详细描述。
参照图3、图4、图5、图6和图7,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B-B’向的剖面图,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C-C’向的一种剖面图,图7是图5中C-C’向的另一种剖面图,本实施提供的背光模组100包括:
导光板07;
光控膜08,位于导光板07靠近背光模组100出光面的一侧,包括多条沿第一方向X延伸沿第二方向Y排布的导光部09,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交叉;
导光部09包括相邻的第一导光部10和第二导光部11,第一导光部10和第二导光部11之间具有间隔,第一导光部10包括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2和第二表面13,第一表面12靠近导光板07的一端与第二表面13靠近导光板07的一端通过第三表面14连接,第三表面14与导光板07平行;第二导光部11包括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的第四表面15和第五表面16,第四表面15靠近导光板07的一端与第五表面16靠近导光板07的一端通过第六表面17连接,第二表面13朝向第四表面15,第六表面17与导光板07平行;
第一虚拟平面18,经过第二表面13连接第三表面14的一端和第四表面15远离第六表面17的一端,第一虚拟平面18与第三表面14所在平面形成第一夹角θ1,第一夹角θ1满足以下关系:
Figure BDA0003927440670000061
其中,d为沿第二方向Y上,第一导光部10和第二导光部11之间的最小间距,h2为沿第三方向Z上,第四表面15远离第六表面17的一端至第六表面17的垂直距离,第三方向Z为导光板07指向光控膜08的方向,α2为第四表面15与第六表面17形成的夹角角度;
第二虚拟平面19,经过第二表面13远离第三表面14的一端和第四表面15连接第六表面17的一端,第二虚拟平面19与第六表面17所在平面形成第二夹角θ2,第二夹角θ2满足以下关系:
Figure BDA0003927440670000071
其中,h1为沿第三方向Z上,第二表面13远离第三表面14的一端至第三表面14的垂直距离,α1为第二表面13与第三表面14形成的夹角角度。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表面14与导光板07平行是指,在预设范围内,第三表面14与导光板07平行,考虑到工艺制程和工艺波动带来的误差的影响,第三表面14与导光板07之间可能存在0°至5°的夹角,因此第三表面14与导光板07近似平行即可,同理,第六表面17与导光板07平行也是指,在预设范围内,第六表面17与导光板07平行,即第六表面17与导光板07近似平行即可。背光模组100还包括光源20,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100为侧入式背光,在图4中还示意出背光模组100包括反射层26、增亮膜27和扩散片28,扩散片28用于将导光板07射出的不均匀的光扩散为均匀的光,反射层26和增亮膜27搭配使用可以提高光线利用率,在图3、图5中仅示意出导光板07包括第一侧壁21,光源20与第一侧壁21相对设置,当然,并不限于此,光源2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光源20沿第一方向X排布,有利于提高背光模组100的出光亮度的均一性,导光板07设有网点22,当光源20提供的光线射入导光板07时,网点22使射入导光板07的光线发生散射、漫反射,从而起到匀光的作用。导光部09的材料为遮光材料,包括相邻的第一导光部10和第二导光部11,导光部09遮挡射向第三表面14和第六表面17的光线,当光线从第一导光部10和第二导光部11之间的间隔射出时,射向第一表面12、第二表面13、第四表面15和第五表面16的部分大视角光线也会被遮挡,仅特定角度的光线能够从第一导光部10与第二导光部11之间射出,沿垂直于导光板07所在平面取一截面,截面沿第二方向Y延伸,在截面上,从第一导光部10与第二导光部11之间射出的光线的传输方向与导光板07所在平面形成的锐角的角度范围为θ1至90°,θ1≤θ2,或者,从第一导光部10与第二导光部11之间射出的光线的传输方向与导光板07所在平面形成的锐角的角度范围为θ2至90°,θ2≤θ1,即在第一导光部10与第二导光部11之间,即第一导光部10与第二导光部11限定特定角度光线从第一导光部10与第二导光部11之间射出,部分大视角的光线无法射出光控膜08,从而防止大视角漏光、提升显示效果。参照图4,图4中仅示意出0°<α1<90°,0°<α2<90°,导光部09在截面上的形状为正梯形,当然,并不限于此,导光部09在截面上的形状还可以为三角形等;参照图6,在图6中仅示意出α1=90°,α2=90°,导光部09在截面上的形状为矩形,当然,并不限于此;在图7中仅示意出90°<α1<180°,90°<α2<180°,导光部09在截面上的形状为倒梯形,当然,并不限于此,导光部09在截面上的形状还可以为正多边形等,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做具体的限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100至少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100包括导光板07和光控膜08,位于导光板07靠近背光模组100出光面的一侧,包括多条沿第一方向X延伸沿第二方向Y排布的导光部09,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交叉;导光部09包括相邻的第一导光部10和第二导光部11,第一导光部10和第二导光部11之间具有间隔,第一导光部10包括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2和第二表面13,第一表面12靠近导光板07的一端与第二表面13靠近导光板07的一端通过第三表面14连接,第三表面14与导光板07平行;第二导光部11包括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的第四表面15和第五表面16,第四表面15靠近导光板07的一端与第五表面16靠近导光板07的一端通过第六表面17连接,第二表面13朝向第四表面15,第六表面17与导光板07平行;第一虚拟平面18,经过第二表面13连接第三表面14的一端和第四表面15远离第六表面17的一端,第一虚拟平面18与第三表面14所在平面形成第一夹角θ1,第一夹角θ1满足以下关系:
Figure BDA0003927440670000091
其中,d为沿第二方向Y上,第一导光部10和第二导光部11之间的最小间距,h2为沿第三方向Z上,第四表面15远离第六表面17的一端至第六表面17的垂直距离,第三方向Z为导光板07指向光控膜08的方向,α2为第四表面15与第六表面17形成的夹角角度;
第二虚拟平面19,经过第二表面13远离第三表面14的一端和第四表面15连接第六表面17的一端,第二虚拟平面19与第六表面17所在平面形成第二夹角θ2,第二夹角θ2满足以下关系:
Figure BDA0003927440670000092
其中,h1为沿第三方向Z上,第二表面13远离第三表面14的一端至第三表面14的垂直距离,α1为第二表面13与第三表面14形成的夹角角度。导光部09包括相邻的第一导光部10和第二导光部11,第一导光部10和第二导光部11之间具有间隔,保证仅特定角度的光线能够从第一导光部10和第二导光部11之间射出,从而调控大视角光线,避免出现漏光的问题、提升显示效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3至图7,第一夹角θ1的角度范围为15°≤θ1≤75°。
可以理解的是,若第一夹角θ1小于15°,即存在从第一导光部10与第二导光部11之间射出的光线的出射方向与导光板07所在平面形成的夹角小于15°的情况,这种大视角光线可能会造成漏光问题;若第一夹角θ1大于75°,即存在从第一导光部10与第二导光部11之间射出的光线的出射方向近似于垂直于导光板07所在平面的方向,导致宽视角的亮度降低、影响宽视角的显示效果,可选第一夹角θ1的角度范围为30°≤θ1≤45°,具体的,第一夹角θ1的角度可以为20°、25°、30°、35°、40°、45°、50°、55°、60°或70°,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3至图7,第二夹角θ2的角度范围为30°≤θ1≤80°。
可以理解的是,若第二夹角θ2小于30°,也会存在从第一导光部10与第二导光部11之间射出的光线的出射方向与导光板07所在平面形成的夹角小于15°的情况,也可能会造成漏光问题;若第二夹角θ2大于80°,也会导致从第一导光部10与第二导光部11之间射出的光线的出射方向近似于垂直于导光板07所在平面的方向,使宽视角的亮度降低、影响宽视角的显示效果,可选第二夹角θ2的角度范围为30°≤θ2≤45°,具体的,第二夹角θ2的角度可以为20°、25°、30°、35°、40°、45°、50°、55°、60°或70°,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2、图3、图4、图8和图9,图8是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的一种亮度仿真效果图,图9是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亮度仿真效果图,θ1=θ2。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光部10和第二导光部11之间包括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虚拟轴23,设置θ1=θ2,光线从第一导光部10和第二导光部11之间射出的光型近似沿虚拟轴23对称,故背光模组100沿第二方向Y上的视角近似对称。如图8所示的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100的亮度仿真效果图中,虚线所示的区域为高亮度区域,高亮度区域更靠近上方,即现有技术的背光模组000的视角不对称;如图9所示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100的亮度仿真效果图,虚线所示的区域为高亮度区域,高亮度区域沿第二方向Y上近似对称,沿第二方向Y上的观看效果更好,并且图9与图8对比,在图9中高亮度区域在视野范围内的面积占比大于图8中高亮度区域在视野范围内的占比,因此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100的亮度大于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000的亮度,即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100的光线利用率更高,有助改善大视角下的对比度,无需通过增加光源20的亮度来提升背光模组100的亮度,避免增加背光模组100的功耗和成本。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3和图4,h1=h2。
可以理解的是,h1=h2,即沿第三方向Z上,第二表面13远离第三表面14的一端至第三表面14的垂直距离等于第四表面15远离第六表面17的一端至第六表面17的垂直距离,设置h1=h2,第一导光部10和第二导光部11的高度相等,便于制作,并且在设置θ1=θ2时,可以增大第一导光部10和第二导光部11之间的间隔,使更多的光线从第一导光部10与第二导光部11之间射出,从而增加光线利用率,提升显示效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0和图11,图10是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又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中D-D’向的一种剖面图,第一导光部10包括沿第三方向Z上贯穿第一导光部10的第一镂空区24,第一镂空区24沿第一方向X上延伸,在一个第一导光部10中,第一镂空区24在导光板07的正投影位于第一表面12在导光板07的正投影与第二表面13在导光板07的正投影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镂空区24在导光板07的正投影位于第一表面12在导光板07的正投影与第二表面13在导光板07的正投影之间,即第一导光部10沿第二方向Y上的宽度限制第一镂空区24沿第二方向Y的宽度,部分射向第一导光部10的第三表面14的光线能够经第一镂空区24射出光控膜08,当光线射入第一镂空区24,第一导光部10对第一镂空区24内的大视角光线具有遮挡作用,因此从第一镂空区24射出的光线近似于0°光线,0°光线的传输方向为垂直于导光板07所在平面的方向,从而提升光控膜08的光线透过率、增加背光模组100的亮度,改善大视角下的对比度,提升大视角下的显示效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继续参照图10和图11,第二导光部11包括沿第三方向Z上贯穿第二导光部11的第二镂空区25,第二镂空区25沿第一方向X上延伸,在一个第二导光部11中,第二镂空区25在导光板07的正投影位于第四表面15在导光板07的正投影与第五表面16在导光板07的正投影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镂空区25在导光板07的正投影位于第四表面15在导光板07的正投影与第五表面16在导光板07的正投影之间,即第二导光部11沿第二方向Y上的宽度限制第二镂空区25沿第二方向Y的宽度,部分射向第二导光部11的第六表面17的光线能够经第二镂空区25射出光控膜08,当光线射入第二镂空区25,第二导光部11对第二镂空区25内的大视角光线具有遮挡作用,因此从第二镂空区25射出的光线近似于0°光线,从而提升光控膜08的光线透过率、增加背光模组100的亮度,改善大视角下的对比度,提升大视角下的显示效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10和图11,沿垂直于导光板07所在平面取一截面,截面沿第二方向Y延伸,第一镂空区24在截面的形状为矩形或是等腰梯形。
可以理解的是,在图11中仅示意出第一镂空区24在截面的形状为等腰梯形,当然,并不限于此,第一镂空区24在截面的形状还可以为矩形、正多边形或不规则图形,满足第一镂空区24出射光线近似0°光线以提升光线透过率、提升亮度,同理,第二镂空区25在截面的形状也可以为等腰梯形、矩形或是正多边形。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中,参照图8、图9、图12和图13,图12是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又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2中E-E’向的一种剖面图,第一表面12、第二表面13、第四表面15和第五表面16均设置反射结构29。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表面12、第二表面13、第四表面15和第五表面16设置反射结构29具体可以为:在第一表面12、第二表面13、第四表面15和第五表面16贴附反射膜;或者是在第一表面12、第二表面13、第四表面15和第五表面16涂覆反射涂层;或者是在第一表面12、第二表面13、第四表面15和第五表面16设置微结构进行反射。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表面12、第二表面13、第四表面15和第五表面16均设置反射结构29,当大视角光线射向第一表面12、第二表面13、第四表面15或第五表面16时,会在第一表面12、第二表面13、第四表面15或第五表面16设置的反射结构29处发生反射,部分反射后的光线能够射出光控膜08,由于第一表面12、第二表面13、第四表面15和第五表面16的延伸方向均与第三表面14所在平面交叉,大视角光线在反射结构29发生反射后,大部分光线的传输方向会向着0°光线的传输方向偏转,从而提升光线利用率。参照图8和图9,图9中的高亮度区域大于图8中的高亮度区域,即本实施提供的背光模组100的光线利用率有效提升,亮度更高,进而可以降低光源20的功耗、从而降低背光模组100的温度、功耗和成本。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3和图4,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100还包括:
反射层26,位于导光板07远离光控膜08的一侧;
增亮膜27,位于导光板07与光控膜08之间;
扩散片28,位于增亮膜27与导光板07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扩散片28用于将导光板07射出的不均匀的光扩散为均匀的光,而反射层26和增亮膜27搭配使用可以提高光线利用率,具体的,增亮膜27为反射式偏光增亮膜27(Dual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DBEF),光存在偏振特性,根据偏振方向和传播方向的关系可以分为P光和S光,P光的偏振方向平行与光的传播平面,S光的偏振方向垂直于光的传播平面,当导光板07射出的光线射向增亮膜27时,P光能够透光增亮膜27,而S光在接触到增亮膜27时发生反射,射向反射层26,部分S光在反射层26表面再次发生反射后成为P光,从而透过增亮膜27,因此有更多的光线能够射向光控膜08,从光控膜08射出的光线也更多,增加背光模组100的光线利用率。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14,图14是图3中B-B’向的另一种剖面图,本实施提供的背光模组100还包括:
增光膜30,位于增亮膜27和扩散片28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增光膜30起到光线汇聚的作用,将大角度的光线转换为小角度的光线,从而提升出光亮度,即光源20发出的光线经导光板07的作用,大部分光线射向扩散片28,少部分光线射向反射层26,这部分光线在反射层26发生反射射向扩散片28,扩散片28将光线打散,此时整个平面内的光线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经增光膜30后,使光线聚集增强,从而提升光线利用率。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5,图15是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项的背光模组100;显示面板300,位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一侧。
可以理解的是,图15中所示的显示装置200仅以应用于车载显示领域的相纸装置为例,当然,并不限于此,还可以是手机、电脑等显示装置200,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具有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100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考上述各实施例对于背光模组100的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光控膜,光控膜位于导光板靠近背光模组出光面的一侧,包括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沿第二方向排布的导光部,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交叉;导光部包括相邻的第一导光部和第二导光部,第一导光部和第二导光部之间具有间隔,第一导光部包括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靠近导光板的一端与第二表面靠近导光板的一端通过第三表面连接,第三表面与导光板平行;第二导光部包括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第四表面和第五表面,第四表面靠近导光板的一端与第五表面靠近导光板的一端通过第六表面连接,第二表面朝向第四表面,第六表面与导光板平行;第一虚拟平面经过第二表面连接第三表面的一端和第四表面远离第六表面的一端,第一虚拟平面与第三表面所在平面形成第一夹角θ1,第一夹角θ1满足以下关系:
Figure BDA0003927440670000141
其中,d为沿第二方向上,第一导光部和第二导光部之间的最小间距,h2为沿第三方向上,第四表面远离第六表面的一端至第六表面的垂直距离,第三方向为导光板指向光控膜的方向,α2为第四表面与第六表面形成的夹角角度;
第二虚拟平面经过第二表面远离第三表面的一端和第四表面连接第六表面的一端,第二虚拟平面与第六表面所在平面形成第二夹角θ2,第二夹角θ2满足以下关系:
Figure BDA0003927440670000151
其中,h1为沿第三方向上,第二表面远离第三表面的一端至第三表面的垂直距离,α1为第二表面与第三表面形成的夹角角度。导光部包括相邻的第一导光部和第二导光部,第一导光部与第二导光部之间具有间隔,保证仅特定角度的光线能够从第一导光部和第二导光部之间射出,从而调控大视角光线,避免出现漏光的问题、提升显示效果。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1)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光板;
光控膜,位于所述导光板靠近背光模组出光面的一侧,包括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沿第二方向排布的导光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
所述导光部包括相邻的第一导光部和第二导光部,所述第一导光部和所述第二导光部之间具有间隔,所述第一导光部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靠近所述导光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表面靠近所述导光板的一端通过第三表面连接,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导光板平行;所述第二导光部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第四表面和第五表面,所述第四表面靠近所述导光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五表面靠近所述导光板的一端通过第六表面连接,所述第二表面朝向所述第四表面,所述第六表面与所述导光板平行;
第一虚拟平面,经过所述第二表面连接所述第三表面的一端和所述第四表面远离所述第六表面的一端,所述第一虚拟平面与所述第三表面所在平面形成第一夹角θ1,所述第一夹角θ1满足以下关系:
Figure FDA0003927440660000011
其中,d为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导光部和所述第二导光部之间的最小间距,h2为沿第三方向上,所述第四表面远离所述第六表面的一端至所述第六表面的垂直距离,所述第三方向为所述导光板指向所述光控膜的方向,α2为所述第四表面与所述第六表面形成的夹角角度;
第二虚拟平面,经过所述第二表面远离所述第三表面的一端和所述第四表面连接所述第六表面的一端,所述第二虚拟平面与所述第六表面所在平面形成第二夹角θ2,所述第二夹角θ2满足以下关系:
Figure FDA0003927440660000021
其中,h1为沿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二表面远离所述第三表面的一端至所述第三表面的垂直距离,α1为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形成的夹角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θ1的角度范围为15°≤θ1≤7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角θ2的角度范围为15°≤θ1≤7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θ1=θ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h1=h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光部包括沿所述第三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一导光部的第一镂空区,所述第一镂空区沿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在一个所述第一导光部中,所述第一镂空区在所述导光板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表面在所述导光板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表面在所述导光板的正投影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光部包括沿所述第三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二导光部的第二镂空区,所述第二镂空区沿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在一个所述第二导光部中,所述第二镂空区在所述导光板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四表面在所述导光板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五表面在所述导光板的正投影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导光板所在平面取一截面,所述截面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镂空区在所述截面的形状为矩形或是等腰梯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四表面和所述第五表面均设置反射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反射层,位于所述导光板远离所述光控膜的一侧;
增亮膜,位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光控膜之间;
扩散片,位于所述增亮膜与所述导光板之间。
1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显示面板,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一侧。
CN202211378744.8A 2022-11-04 2022-11-04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585722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78744.8A CN115857222A (zh) 2022-11-04 2022-11-04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78744.8A CN115857222A (zh) 2022-11-04 2022-11-04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57222A true CN115857222A (zh) 2023-03-28

Family

ID=856625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78744.8A Pending CN115857222A (zh) 2022-11-04 2022-11-04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57222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70033478A (ko) * 2015-09-16 2017-03-2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양면 표시장치 및 그를 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CN206594419U (zh) * 2017-03-02 2017-10-27 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7643632A (zh) * 2017-10-30 2018-01-30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CN109283746A (zh) * 2018-11-30 2019-01-2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0058349A (zh) * 2019-04-25 2019-07-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70033478A (ko) * 2015-09-16 2017-03-2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양면 표시장치 및 그를 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CN206594419U (zh) * 2017-03-02 2017-10-27 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7643632A (zh) * 2017-10-30 2018-01-30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CN109283746A (zh) * 2018-11-30 2019-01-2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0058349A (zh) * 2019-04-25 2019-07-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68827B2 (en) Light guide member and backlight unit including light guide member
KR100681220B1 (ko) 면상 광원장치 및 표시장치
CN100495133C (zh) 背光单元和包括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器
EP2503383B1 (en) Direct type backlight
EP1808716B1 (en) Light guide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employing the same
US20110194034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US20100157623A1 (en) Planar light-emitting apparatus
JP5127851B2 (ja) 面状照明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WO2004015330A1 (ja) 面光源装置
WO2017154799A1 (ja)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WO2007148651A1 (ja) 照明装置、照明方法、及び表示装置
CN111045256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2009164101A (ja) バックライト
KR20200037870A (ko) 그레이팅을 포함하는 광 가이드
US8096669B2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WO2004016985A1 (ja) 面光源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る導光体
JP4119633B2 (ja) 面光源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る導光体
US20210003882A1 (en) Display appartus and diffuser plate thereof
CN218767712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
CN115857222A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16748370U (zh)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US9086592B2 (en) Direct illumination type backlight module, bottom reflector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11665661B (zh) 背光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JP2009158468A (ja) バックライト
JP2009164100A (ja) バックライ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