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67712U - 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67712U
CN218767712U CN202223038572.8U CN202223038572U CN218767712U CN 218767712 U CN218767712 U CN 218767712U CN 202223038572 U CN202223038572 U CN 202223038572U CN 218767712 U CN218767712 U CN 2187677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backlight module
light modulation
incident surface
dimm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3857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广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3857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677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677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677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该背光模组包括:第一导光板,包括相对设置第一出光面和第一表面,位于第一导光板的第一入光面的一侧的第一光源,设置于第一表面的多个第一调光单元,多个第一调光单元沿第一方向延伸,多个第一调光单元沿远离第一入光面的方向排列,第一方向平行于第一入光面,第一调光单元包括至少一第一调光部,第一调光部朝向远离第一出光面的一侧凸出,沿远离第一入光面的方向上,第一调光部的厚度先增大后减小,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调光单元的设置,使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线在第一出光面的出射角的范围得到收敛,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光线利用率并降低了应用该背光模组的显示面板的功耗。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显示产品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越来越关注个人信息隐私,为了不让自己的私人信息被人窥视,常通过在显示器上在增加防窥膜,例如微型百叶窗结构,可以减少屏幕的可视角度,以实现显示器的防窥功能。
但是,防窥膜仅允许可视角度范围内的光线透过,导致背光模组光线利用率降低,想要维持未加防窥膜之前的显示亮度,则需要提高背光模组的光源的发光功率,导致背光模组的功耗上升。
因此,亟需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可以缓解目前背光模组光线利用率低且功耗上升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第一导光板,包括第一入光面、第一出光面以及第一表面,所述第一出光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入光面位于所述第一出光面以及所述第一表面之间;
第一光源,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板的所述第一入光面的一侧;
多个第一调光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多个所述第一调光单元沿第一方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一调光单元沿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的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入光面;
其中,所述第一调光单元包括至少一第一调光部,所述第一调光部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出光面的一侧凸出;
沿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调光部的厚度先增大后减小。
优选的,所述第一调光部包括靠近所述第一光源一侧的第一子部以及远离所述第一光源一侧的第二子部;
其中,沿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子部的厚度逐渐增大,所述第二子部的厚度逐渐减小。
优选的,远离所述第一光源一侧的所述第一调光部的最大厚度,大于靠近所述第一入光面一侧的所述第一调光部的最大厚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调光单元还包括至少一第二调光部,所述第二调光部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出光面的一侧凸出;
其中,沿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二调光部与所述第一调光部交替设置。
优选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多个第二调光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出光面,多个所述第二调光单元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二调光单元沿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的方向排列;
其中,所述第二调光单元包括至少一第三调光部,所述第三调光部朝向所述第一出光面远离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凸出。
优选的,所述第二调光单元还包括至少一第四调光部,所述第四调光部包括多个第三子部,所述第三子部朝向所述第一出光面远离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凸出;
沿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的方向上,所述第四调光部与所述第三调光部交替设置。
优选的,第二调光单元包括至少一第五调光部,所述第五调光部朝向所述第一出光面靠近所述第一表面凹陷。
优选的,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线经所述第一调光单元反射至所述第二调光单元后,在所述第一出光面的出射角的范围为65度至75度。
优选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板的所述第一出光面远离所述第一表面一侧的扩散片,所述扩散片的雾度值为60%至75%。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如任一上述的背光模组、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板的所述第一出光面远离所述第一表面一侧的防窥层、以及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的显示面板主体。
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调光单元的设置,使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线在第一出光面的出射角的范围得到收敛,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光线利用率并降低了应用该背光模组的显示面板的功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一导光板的第一表面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一导光板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一导光板的第一表面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一导光板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一导光板的第一表面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一导光板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一导光板的第一出光面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一导光板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一导光板的第一出光面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一导光板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一导光板的第六种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目前,应用于显示面板的背光模组100存在光线利用率低且功耗上升的问题。
请参阅图1至图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100,包括:
第一导光板101,包括第一入光面S3、第一出光面S2以及第一表面S1,所述第一出光面S2与所述第一表面S1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入光面S3位于所述第一出光面S2以及所述第一表面S1之间;
第一光源102,所述第一光源102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板101的所述第一入光面S3的一侧;
多个第一调光单元103,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S1,多个所述第一调光单元103沿第一方向延伸以及多个所述第一调光单元103沿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S3的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入光面S3,所述第一方向与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S3的方向相交;
其中,所述第一调光单元103包括至少一第一调光部104,所述第一调光部104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出光面S2的一侧凸出;
沿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S3的方向上,所述第一调光部104的厚度先增大后减小。
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调光单元103的设置,使第一光源102发出的光线在第一出光面S2的出射角的范围得到收敛,提高了背光模组100的光线利用率并降低了应用该背光模组100的显示面板的功耗。
现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请参阅图1至图1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光单元103包括至少一第一调光部104,所述第一调光部104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出光面S2的一侧凸出;
其中,沿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S3的方向上,所述第一调光部104的厚度先增大后减小。
所述第一导光板101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出光面S2以及所述第一表面S1之间的第一导光板101主体,所述第一调光部104包括靠近所述第一光源102一侧的第一调光面以及远离所述第一光源102一侧的第二调光面,所述第一调光面与所述第二调光面相交。
请参阅图2、图4以及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光部104包括靠近所述第一光源102一侧的第一子部105以及远离所述第一光源102一侧的第二子部106;
其中,沿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S3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子部105的厚度逐渐增大,所述第二子部106的厚度逐渐减小。
此时,所述第一调光面可以为连续且光滑的平面,所述第二调光面可以为连续且光滑的平面,所述第一调光面与所述第二调光面相交,并使所述第一调光部104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平面的第二平面上的正投影呈现出类似“V”形。所述第一调光面靠近所述第一出光面S2的一端与第一平面形成第一锐角,所述第二调光面靠近所述第一出光面S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平面形成第二锐角,所述第一平面平行于所述第一导光板101主体所在的平面。所述第一锐角与所述第二锐角相同或相异,优选的,所述第一锐角与所述第二锐角相异。即,优选的,所述第一锐角大于所述第二锐角,或者,所述第一锐角小于所述第二锐角。
当所述第一锐角大于所述第二锐角时,所述第一调光面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调光面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当所述第一锐角小于所述第二锐角时,所述第一调光面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调光面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
通过所述第一调光面靠近所述第一出光面S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平面形成的所述第一锐角与所述第二调光面靠近所述第一出光面S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平面形成的所述第二锐角相异的设置,有利于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所述第一调光部104反射后更加收敛,并有利于更多的光线反射至所述第一出光面S2,从而提高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光线利用率并降低应用所述背光模组100的显示面板的功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S3的方向,所述第一子部105的厚度阶梯式增加,所述第二子部106的厚度阶梯式减小。
此时,所述第一调光面包括多个第一调光子面,多个所述第一调光子面之间呈阶梯式变化,即,沿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S3的方向上,所述第一调光子面与所述第一导光板101主体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加。
所述第二调光面包括多个第二调光子面,多个所述第二调光子面之间呈阶梯式变化,即,沿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S3的方向上,所述第二调光子面与所述第一导光板101主体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加。
多个所述第一调光子面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和,大于多个所述第二调光子面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和;或者,多个所述第一调光子面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和,小于多个所述第二调光子面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和。
通过多个第一调光子面以及多个第二调光子面的设置,有利于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所述第一调光部104反射后更加收敛,并有利于更多的光线反射至所述第一出光面S2,从而提高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光线利用率并降低应用所述背光模组100的显示面板的功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远离所述第一光源102一侧的所述第一调光部104的最大厚度,大于靠近所述第一入光面S3一侧的所述第一调光部104的最大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S3的方向,所述第一调光部104的最大厚度逐渐增大。
所述第一光源102发出的光线通过所述第一入光面S3进入所述第一导光板101后,所述第一导光板101靠近所述第一入光面S3的部分接收到的光更多、光强度更大,所述第一导光板101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S3的部分接收到的光更少、光强度更小。因此,增大远离所述第一光源102一侧的所述第一调光部104的最大厚度,有利于所述第一导光板101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S3的所述第一调光部104反射更多的光线至所述第一出光面S2,有利于所述第一导光板101的出光均匀度,提高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光线利用率及产品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一调光部104的最大厚度可以为5微米至10微米,如,所述第一调光部104的最大厚度可以为6微米、7微米、8微米、9微米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S3的方向上,所述第一调光部104的分布密度逐渐增加,有利于所述第一导光板101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S3的所述第一调光部104反射更多的光线至所述第一出光面S2,有利于所述第一导光板101的出光均匀度,提高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光线利用率及产品质量。所述第一调光部104的分布密度,即:在所述第一平面上,沿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S3的方向,相同长度内的所述第一调光部104的数量。
在所述第一平面上,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S3的方向可以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请参阅图2至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个所述第一调光单元103包括一个所述第一调光部104。
或者,一个所述第一调光单元103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方向连续设置的所述第一调光部104。
当一个所述第一调光单元103包括一个所述第一调光部104时,沿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S3的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调光部104之间的间距为110微米至160微米,如,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调光部104之间的间距可以为120微米、130微米、140微米、150微米等。
当一个所述第一调光单元103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方向连续设置的所述第一调光部104时,沿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S3的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调光部104之间的间距为70微米至130微米,如,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调光部104之间的间距可以为80微米、90微米、100微米、110微、120微米等;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调光部104之间的间距为40微米至80微米,如,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调光部104之间的间距可以为50微米、60微米、70微米等。
请参阅图6以及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光单元103还包括至少一第二调光部107,所述第二调光部107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出光面S2的一侧凸出。
沿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S3的方向上,所述第二调光部107与所述第一调光部104交替设置。
所述第二调光部107包括第三调光面,所述第三调光面可以为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出光面S2的一侧凸出的弧形。
所述第二调光部107的最大厚度可以为5微米至10微米,如,所述第二调光部107的最大厚度可以为6微米、7微米、8微米、9微米等。
所述第二调光部107的设置,利用了所述第一调光部104之间的间隙,有利于使更多的来自所述第一光源102的光线反射至所述第一出光面S2,从而提高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光线利用率并降低应用所述背光模组100的显示面板的功耗。同时,所述第二调光部107的设置,同样有利于避免所述背光模组100内的其他膜材吸附至所述第一导光板101,如:避免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板101所述第一表面S1远离所述第一出光面S2一侧的反射片118吸附至所述第一导光板101,提高了所述背光模组100的产品质量。
请参阅图8至图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100还包括多个第二调光单元108,设置于所述第一出光面S2,多个所述第二调光单元108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以及多个所述第二调光单元108沿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S3的方向排列。
所述第二调光单元108包括至少一第三调光部109,所述第三调光部109朝向所述第一出光面S2远离所述第一表面S1的一侧凸出。
所述第二调光部107的设置,在提高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光线利用率并降低应用所述背光模组100的显示面板的功耗的同时,也有利于遮瑕以及抗摩尔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调光部109具有第四调光面。所述第四调光面可以为朝向所述第一出光面S2远离所述第一表面S1的一侧凸出的弧形,或者,所述第四调光面在所述第二平面上的正投影可以为倒“V”形。所述第一光源102发出的光线经所述第一入光面S3进入所述第一导光板101后,经所述第一调光单元103反射至所述第二调光单元108后,光线从所述第四调光面出射,出射角的范围为65度至75度。
通过所述第三调光部109的设置,有利于提高背光模组100的光线利用率并减少应用所述背光模组100的显示面板的功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所述第二调光单元108包括一所述第三调光部109,或者,一所述第二调光单元108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连续排列的多个所述第三调光部109。沿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S3的方向上,相邻两所述第三调光部109之间的间距可以为30微米至80微米,如,相邻两所述第三调光部109之间的间距可以为40微米、50微米、60微米、70微米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调光部109的最大厚度为10微米至30微米,如,所述第三调光部109的最大厚度为10微米、15微米、20微米、25微米等。
请参阅图10以及图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调光单元108还包括至少一第四调光部110,所述第四调光部110包括多个第三子部,所述第三子部朝向所述第一出光面S2远离所述第一表面S1的一侧凸出。
沿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S3的方向上,所述第四调光部110与所述第三调光部109交替设置。
通过与所述第三调光部109交替设置的所述第四调光部110的设置,利用了相邻所述第三调光部109之间的间隙,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光线利用率并降低应用所述背光模组100的显示面板的功耗。
请参阅图12,在一些实施例中,一所述第二调光单元108包括一所述第三调光部109以及四个所述第三子部。
此时,沿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S3的方向,相邻两个所述第三调光部109之间的间距为40微米至80微米,如,相邻两个所述第三调光部109之间的间距为50微米、60微米、70微米等;相邻两个所述第三子部之间的间距为5微米至30微米,如,相邻两个所述第三子部之间的间距为10微米、15微米、20微米、25微米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子部的最大厚度为1微米至10微米,如,所述第三调光部109的最大厚度为2微米、4微米、5微米、6微米、8微米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调光单元108包括至少一第五调光部111,所述第五调光部111朝向所述第一出光面S2靠近所述第一表面S1的一侧凹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五调光部111具有第五调光面。所述第五调光面可以为朝向所述第一出光面S2靠近所述第一表面S1的一侧凹陷的弧形,或者,所述第四调光面在所述第二平面上的正投影可以为“V”形。所述第一光源102发出的光线经所述第一入光面S3进入所述第一导光板101后,经所述第一调光单元103反射至所述第二调光单元108后,光线从所述第五调光面出射,出射角的范围为65度至75度。
通过所述第五调光部111的设置,有利于提高背光模组100的光线利用率并减少应用所述背光模组100的显示面板的功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所述第二调光单元108包括一所述第五调光部111,或者,一所述第二调光单元108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连续排列的多个所述第五调光部111。沿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S3的方向上,相邻两所述第五调光部111之间的间距可以为30微米至40微米,如,相邻两所述第三调光部109之间的间距可以为32微米、34微米、35微米、36微米、38微米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五调光部111的最大深度为5微米至10微米,如,所述第三调光部109的最大厚度为6微米、7微米、8微米、9微米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源102发出的光线经所述第一调光单元103反射至所述第二调光单元108后,在所述第一出光面S2的出射角的范围为65度至75度。所述第一光源102发出的光线通过所述第一入光面S3进入所述第一导光板101后,进过所述第一调光单元103的调整并反射至所述第二调光单元108后,经过所述第二调光单元108的调整,使所述第一光源102发出的光线在所述第一出光面S2的出射角的范围为65度至75度,进一步提高了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光线利用率并降低了应用所述背光模组100的显示面板的功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出光的角度的全峰半波宽(FWHM,FullWidth at Half Maxima)为35度至45度。
请参阅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100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板101的所述第一出光面S2远离所述第一表面S1一侧的扩散片112,所述扩散片112的雾度值为60%至75%。通过使所述扩散片112的雾度值保持为60%至75%,有利于使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出光角度的全峰半波宽控制为35度至46度,如,使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出光角度的全峰半波宽控制为40度、42度、45度等,有效提升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光线利用率,光线利用率提升10%至30%,显著降低了应用所述背光模组100的显示面板的功耗。
所述背光模组100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板101远离所述扩散片112一侧的反射片118,所述反射片118用于将到达至所述反射片118的所述第一光源102发出的光线反射至所述第一导光板101,从而提高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光线利用率。
所述背光模组100还包括位于所述扩散片112远离所述第一导光板101一侧的增光片113,所述增光片113用于均匀光线并增强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出光亮度。所述增光片113包括靠近所述扩散片112一侧的下增光片以及位于所述下增光片远离所述扩散片112一侧的上增光片,所述下增光片用于均匀光线,所述上增光片用于提升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出光亮度。
所述背光模组100还包括背板117,所述背板117起支撑作用并用于容纳所述反射片118、所述第一导光板101、所述第一光源102、所述扩散片112、所述增光片113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100还包括位于所述增光片113远离所述扩散片112一侧的第一防窥层114,所述第一防窥层114具有第一防窥角度,所述第一防窥角度可以为48度或60度。所述第一防窥层114可以用于应用所述背光模组100的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防窥。所述第一光源102发出的光线经过所述第一导光板101调整在所述第一导光板101的所述第一出光面S2的出射角度后,使大部分出射光线甚至全部出射光线位于所述第一防窥层114的透光角度范围内,有效提升了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光线利用率并降低了应用所述背光模组100的显示面板的功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100还包括位于所述增光片113远离所述扩散片112一侧的第二导光板119,所述第二导光板119包括第二入光面、第二出光面以及第二表面,所述第二出光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入光面位于所述第二出光面以及所述第二表面之间。
所述背光模组100还包括第二光源115,所述第二光源115位于所述第二导光板119的所述第二入光面的一侧,所述第二光源115可以与所述第一光源102位于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同侧,或者,所述第二光源115可以与所述第一光源102位于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异侧。
所述背光模组100还包括多个第三调光单元,所述第三调光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多个所述第三调光单元沿第二方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三调光单元沿远离所述第三入光面的方向排列,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二入光面。或者,多个所述第三调光单元沿第二方向排列,多个所述第三调光单元沿远离所述第三入光面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三调光单元的具体结构可以与所述第一调光单元103的具体结构相同或不同,优选的,所述第三调光单元的具体结构可以与所述第一调光单元103的具体结构相同。
所述背光模组100还包括多个第四调光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出光面,多个所述第四调光单元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多个所述第四调光单元沿远离所述第二入光面的方向排列。或者,多个所述第四调光单元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多个所述第四调光单元沿远离所述第二入光面的方向延伸。所述第四调光单元的具体结构可以与所述第二调光单元108的具体结构相同或不同,优选的,所述第四调光单元的具体结构可以与所述第二调光单元108的具体结构相同。
所述背光模组100还包括位于所述增光片113远离所述扩散片112一侧的第二防窥层116,所述第二防窥层116具有第二防窥角度,所述第二防窥角度可以为48度或60度。所述第二防窥层116可以用于应用所述背光模组100的显示面板的垂直方向防窥。所述第二光源115发出的光线经过所述第二导光板119调整在所述第二导光板119的所述第二出光面的出射角度后,使大部分出射光线甚至全部出射光线位于所述第二防窥层116的透光角度范围内,有效提升了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光线利用率并降低了应用所述背光模组100的显示面板的功耗。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第一调光单元103的设置,使第一光源102发出的光线在第一出光面S2的出射角的范围得到收敛,提高了背光模组100的光线利用率并降低了应用该背光模组100的显示面板的功耗。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10,包括如任一上述的背光模组100、位于第一导光板101的第一出光面S2远离第一表面S1一侧的第一防窥层114、以及位于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出光侧的显示面板主体200。
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具体结构请参阅任一上述显示面板的实施例及附图1至12,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窥层114位于所述背光模组100中。当所述第一防窥层114位于所述背光模组100中时,所述背光模组100还可以包括第二防窥层116。所述第一防窥层114可以用于所述显示面板10的水平方向防窥,所述第二防窥层116可以用于所述显示面板10的垂直方向防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窥层114位于所述背光模组100与所述显示面板主体200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窥层114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主体200远离所述背光模组100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10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主体200与所述背光模组100之间的第一偏光片,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主体200远离所述背光模组100一侧的第二偏光片,位于所述第二偏光片远离所述显示面板主体200一侧的盖板,以及位于所述盖板与所述第二偏光片之间的粘合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主体200包括靠近所述背光模组100一侧的阵列基板以及远离所述背光模组100一侧的彩膜基板。
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10可以应用于车载显示、工业控制显示、手机显示、笔记本显示等消费品显示方面,在此不做限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第一调光单元103的设置,使第一光源102发出的光线在第一出光面S2的出射角的范围得到收敛,提高了背光模组100的光线利用率并降低了应用该背光模组100的显示面板的功耗。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该背光模组包括:第一导光板,包括相对设置第一出光面和第一表面,位于第一导光板的第一入光面的一侧的第一光源,设置于第一表面的多个第一调光单元,多个第一调光单元沿第一方向延伸,多个第一调光单元沿远离第一入光面的方向排列,第一方向平行于第一入光面,第一调光单元包括至少一第一调光部,第一调光部朝向远离第一出光面的一侧凸出,沿远离第一入光面的方向上,第一调光部的厚度先增大后减小,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调光单元的设置,使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线在第一出光面的出射角的范围得到收敛,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光线利用率并降低了应用该背光模组的显示面板的功耗。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导光板,包括第一入光面、第一出光面以及第一表面,所述第一出光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入光面位于所述第一出光面以及所述第一表面之间;
第一光源,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板的所述第一入光面的一侧;
多个第一调光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多个所述第一调光单元沿第一方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一调光单元沿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的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入光面;
其中,所述第一调光单元包括至少一第一调光部,所述第一调光部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出光面的一侧凸出;
沿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调光部的厚度先增大后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光部包括靠近所述第一光源一侧的第一子部以及远离所述第一光源一侧的第二子部;
其中,沿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子部的厚度逐渐增大,所述第二子部的厚度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远离所述第一光源一侧的所述第一调光部的最大厚度,大于靠近所述第一入光面一侧的所述第一调光部的最大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光单元还包括至少一第二调光部,所述第二调光部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出光面的一侧凸出;
其中,沿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二调光部与所述第一调光部交替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多个第二调光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出光面,多个所述第二调光单元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二调光单元沿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的方向排列;
其中,所述第二调光单元包括至少一第三调光部,所述第三调光部朝向所述第一出光面远离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凸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光单元还包括至少一第四调光部,所述第四调光部包括多个第三子部,所述第三子部朝向所述第一出光面远离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凸出;
沿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的方向上,所述第四调光部与所述第三调光部交替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第二调光单元包括至少一第五调光部,所述第五调光部朝向所述第一出光面靠近所述第一表面凹陷。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线经所述第一调光单元反射至所述第二调光单元后,在所述第一出光面的出射角的范围为65度至75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板的所述第一出光面远离所述第一表面一侧的扩散片,所述扩散片的雾度值为60%至75%。
10.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位于第一导光板的第一出光面远离第一表面一侧的防窥层、以及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的显示面板主体。
CN202223038572.8U 2022-11-11 2022-11-11 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 Active CN2187677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38572.8U CN218767712U (zh) 2022-11-11 2022-11-11 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38572.8U CN218767712U (zh) 2022-11-11 2022-11-11 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67712U true CN218767712U (zh) 2023-03-28

Family

ID=856489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38572.8U Active CN218767712U (zh) 2022-11-11 2022-11-11 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6771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41088A (zh) * 2023-08-29 2023-10-03 合肥市航嘉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侧入式背光结构、显示器以及局部背光调光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41088A (zh) * 2023-08-29 2023-10-03 合肥市航嘉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侧入式背光结构、显示器以及局部背光调光方法
CN116841088B (zh) * 2023-08-29 2023-11-17 合肥市航嘉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侧入式背光结构、显示器以及局部背光调光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59483B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20060039670A1 (en) Light guide devic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KR20160022220A (ko) 도광판,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2002050219A (ja) 面状光源装置、導光板、表示装置
JP2009164101A (ja) バックライト
JP2007258152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CN218767712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
US8096669B2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JP2010170897A (ja) エッジライト型部分駆動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2018880A (ja) 面状照明装置、映像表示装置および光学シート
US9798066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light guide plate thereof
JP2010108601A (ja) 面状光源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9031510B (zh) 一种导光板及其制作方法、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US20100214514A1 (en) Optical diffusion device
KR20010046581A (ko) 표시 장치용 백라이트 장치
CN110716349B (zh) 背光模组及其亮度控制方法、显示装置
CN114924344A (zh) 导光板及背光模组
KR100557451B1 (ko) 직하형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의 확산판
JP3298979B2 (ja) 面光源装置用基板
KR101187748B1 (ko) 무도광판 에지형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채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H09329712A (ja) 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KR20080022717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CN113189814A (zh) 一种显示装置
JP2020042965A (ja) 液晶表示装置
KR100557447B1 (ko) 직하형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의 확산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