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43251U - 具有彈性框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具有彈性框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43251U
TWM543251U TW106203894U TW106203894U TWM543251U TW M543251 U TWM543251 U TW M543251U TW 106203894 U TW106203894 U TW 106203894U TW 106203894 U TW106203894 U TW 106203894U TW M543251 U TWM543251 U TW M54325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frame
cladding layer
fiber
conductive yar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2038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啟文
Original Assignee
良漢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良漢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良漢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2038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43251U/zh
Publication of TWM5432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43251U/zh

Link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 Surface Heating Bodies (AREA)

Description

具有彈性框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紡織型態電熱裝置(textile-type electro-heating apparatus),並且特別地,關於具有彈性框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
將碳纖維、不鏽鋼纖維等導電纖維構成的導電紗整合到布匹等紡織體上成紡織型態電熱元件,已應用在民生用品上,例如,電暖衣、熱敷護具等。
然而,先前技術的紡織型態電熱元件其在與紡織主體結合上仍有很大的改良空間。此外,先前技術的紡織型態電熱元件並不具有彈性,無法服貼地覆蓋複雜的輪廓,例如,人體的關節。此外,先前技術的紡織型態電熱元件大多不透氣,會造成穿戴者的不適。此外,做為導電紗的結構也存有改善的空間。
因此,本創作所欲解決之一技術問題在於提供一種紡織型態電熱裝置,並且特別地,具有彈性框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
本創作之第一較佳具體實施例的紡織型態電熱裝置包含電熱元件、第一框狀包覆層、連接器、第一導線、第二導線以及第二框狀包覆層。電熱元件包含紡織體以及導電紗。導電紗係固定於紡織體上,並且具有第一端點以及第 二端點。紡織體具有上表面邊緣區域以及下表面邊緣區域。第一框狀包覆層的第一部份貼附在紡織體的上表面邊緣區域上。第一框狀包覆層的第二部份環繞該紡織體。連接器具有第一導電墊以及第二導電墊。第一導線係連接在第一端點與第一導電墊之間。第二導線係連接在第二端點與第二導電墊之間。第二框狀包覆層的第三部份貼附在紡織體的下表面邊緣區域上。第二框狀包覆層的第四部份係與第一框狀包覆層的第二部份貼合在一起。一部分的第一導線與一部分的第二導線被包覆在第一框狀包覆層與第二框狀包覆層之間。連接器以及其他部份的第一導線與其他部分的第二導線係外露。
於一具體實施例中,第一框狀包覆層以及第二框狀包覆層分別可以由熱塑性聚胺基甲酸酯或熱熔膠所形成。
於一具體實施例中,電熱元件可以由導電紗以及至少一非導電紗紡織而成。導電紗以間距織成電熱元件之連續的緯紗。
於一具體實施例中,導電紗包含芯紗以及至少一條經滾軋金屬絲。至少一條經滾軋金屬絲係分別螺旋地纏繞芯紗。芯紗可以由至少一導電芯長纖、多根導電短纖、至少一非導電芯長纖或多根非導電芯短纖所構成。
於一具體實施例中,用來製造經滾軋金屬絲的材料可以是銅(copper)、銅鎳合金(CuNi alloy)、銅鎳矽合金(CuNiSi alloy)、銅鎳鋅合金(CuNiZn alloy)、銅鎳錫合金(CuNiSn alloy)、銅鉻合金(CuCr alloy)、銅銀合金(CuAg alloy)、銀(silver)、金(gold)、鉛(lead)、鋅(zinc)、鋁(aluminum)、鎳(nickel)、黃銅(brass)、磷青銅(phosphor bronze)、鈹銅合金(beryllium copper)、鎳鉻合金(nichrome)、鎢(tungsten)、鉑(platinum)、鈀(palladium)、銅鎢合金(CuW alloy)、不銹鋼(stainless steel)、鈦(titanium)、鈦合金系列(titanium alloys)、 鎳鉻鉬鎢合金(Ni-Cr-Mo-W alloy)、鋯(zirconium)、鋯合金系列(zirconium alloys)、鉭(tantalum)、HASTELLOY合金系列、鎳合金系列、MONEL合金系列、ICONEL合金系列、FERRALIUM合金、NITRONIC合金系列、CARPENTER合金,等或其他商用的金屬或合金。
於一具體實施例中,用來製造非導電芯長纖、非導電芯短纖以及構成至少一非導電紗之纖維的材料可以是聚酯類(polyester)纖維、聚醯胺類(polyamide)纖維、聚丙烯腈類(polyacrylic)纖維、聚乙烯類(polyethylene)纖維、聚丙烯類(polypropylene)纖維、纖維素類(cellulose)纖維、蛋白質類(protein)纖維、彈性纖維類(elastomeric)纖維、聚全氟乙烯類(polytetrafluoroethylene)纖維、聚亞苯苯并二噁唑類(poly-p-phenylenebenzobisoxazole,PBO)纖維、聚醚酮類(polyetherketone)纖維、碳素類(carbon)纖維、竹炭纖維、具有遠紅外線輻射功能的纖維或玻璃纖維(glass fiber),等或其他商用非導電纖維用之材料。
於另一具體實施例中,導電紗可以由多根金屬纖維或多根碳纖維所構成。
本創作之第二較佳具體實施例的紡織型態電熱裝置包含第一電熱元件、第一框狀包覆層、連接器、第一導線、第二導線以及第二框狀包覆層。第一電熱元件包含第一彈性織帶、第一導電紗以及第二導電紗。第一彈性織帶其本身定義第一縱向方向以及垂直於第一縱向方向之第一橫向方向。第一彈性織帶具有第一上表面末端區域、第二上表面末端區域、第一下表面末端區域以及第二下表面末端區域。第一導電紗係設置在第一彈性織帶上。第一導電紗係相對第一橫向方向週期性反覆鋪設,並且沿第一縱向方向延伸。第一導電紗具有第一端點以及第二端點。第一彈性織帶的多條第一經紗及/或多條第一緯紗跨過第一導電紗,以將第一導電紗 固定在第一彈性織帶上。藉此,第一導電紗能隨著第一彈性織帶伸長而伸長。第二導電紗係設置在第一彈性織帶上。第二導電紗係相對第一橫向方向週期性反覆鋪設,並且沿第一縱向方向延伸。第二導電紗具有第三端點以及第四端點。第一彈性織帶的多條第二經紗及/或多條第二緯紗跨過第二導電紗,以將第二導電紗固定在第一彈性織帶上。藉此,第二導電紗能隨著第一彈性織帶伸長而伸長。第一端點係與第三端點電連接。第一框狀包覆層的第一部份貼附在第一彈性織帶的第一上表面末端區域上。第一框狀包覆層的第二部份貼附在第一彈性織帶的第二上表面末端區域上。第一框狀包覆層的第三部份環繞第一彈性織帶。連接器具有第一導電墊以及第二導電墊。第一導線係連接在第二端點與第一導電墊之間。第二導線係連接在第四端點與第二導電墊之間。第二框狀包覆層的第四部份貼附在第一彈性織帶的第一下表面末端區域上。第二框狀包覆層的第五部份貼附在第一彈性織帶的第二下表面末端區域上。第二框狀包覆層的第六部份係與第一框狀包覆層的第三部份貼合在一起。一部分的第一導線與一部分的第二導線被包覆在第一框狀包覆層與第二框狀包覆層之間。連接器以及其他部份的第一導線與其他部分的第二導線係外露。
進一步,本創作之第二較佳具體實施例的紡織型態電熱裝置並且包含第二電熱元件。第二電熱元件包含第二彈性織帶、第三導電紗以及第四導電紗。第二彈性織帶其本身定義第二縱向方向以及垂直於第二縱向方向之第二橫向方向。第二彈性織帶具有第三上表面末端區域、第四上表面末端區域、第三下表面末端區域以及第四下表面末端區域。第三導電紗係設置在第二彈性織帶上。第三導電紗係相對第二橫向方向週期性反覆鋪設,並且沿第二縱向方向延伸。第三導電紗具有第五端點以及第六端點。第二彈性織帶的多條第三經紗及/或多條第三緯紗跨過第三導電紗,以將第三導電紗 固定在第二彈性織帶上。藉此,第三導電紗能隨著第二彈性織帶伸長而伸長。第四導電紗係設置在第二彈性織帶上。第四導電紗係相對第二橫向方向週期性反覆鋪設,並且沿第二縱向方向延伸。第四導電紗具有第七端點以及第八端點。第二彈性織帶的多條第四經紗及/或多條第四緯紗跨過第四導電紗,以將第四導電紗固定在第二彈性織帶上。藉此,第四導電紗能隨著第二彈性織帶伸長而伸長。第五端點係與第七端點電連接。第一框狀包覆層的第一部份貼附在第二彈性織帶的第三上表面末端區域上。第一框狀包覆層的第二部份貼附在第二彈性織帶的第四上表面末端區域上。第一導線係電連接至第六端點。第二導線係電連接至第八端點。第二框狀包覆層的第四部份貼附在第二彈性織帶的第三下表面末端區域上。第二框狀包覆層的第五部份貼附在第二彈性織帶的第四下表面末端區域上。
本創作之第三較佳具體實施例的紡織型態電熱裝置包含N個電熱元件、第一框狀包覆層、連接器、第一導線、第二導線以及第二框狀包覆層,其中N為大於2之整數。每一個電熱元件包含自個的彈性織帶以及自個的導電紗。每一個彈性織帶其本身定義自個的縱向方向以及垂直於該縱向方向之自個的橫向方向。每一個彈性織帶具有第一上表面末端區域、第二上表面末端區域、第一下表面末端區域以及第二下表面末端區域。每一條導電紗係設置在其對應的彈性織帶上。每一條導電紗係相對其對應的橫向方向週期性反覆鋪設並且沿其對應的縱向方向延伸。每一條導電紗具有第一端點以及第二端點。每一條彈性織帶之多條經紗及/或多條緯紗跨過導電紗以將導電紗固定在彈性織帶上。藉此,每一條導電紗能隨著其對應的彈性織帶伸長而伸長,其中第i個電熱元件之導電紗的第二端點係與第(i+1)個電熱元件之導電紗的第一端點電連接。第一框狀包覆層的第一部份貼附在N個彈性織帶的第一上表面末端區域以及第二上表面末端區域上。第 一框狀包覆層的第二部份環繞N個彈性織帶。連接器具有第一導電墊以及第二導電墊。第一導線係連接在第一個電熱元件的導電紗的第一端點與第一導電墊之間。第二導線係連接在第N個電熱元件的導電紗的第二端點與第二導電墊之間。第二框狀包覆層的第三部份貼附在N個彈性織帶的第一下表面末端區域以及第二下表面末端區域上。第二框狀包覆層的第四部份係與第一框狀包覆層的第二部份貼合在一起。一部分的第一導線與一部分的第二導線被包覆在第一框狀包覆層與第二框狀包覆層之間。連接器以及其他部份的第一導線與其他部分的第二導線係外露。
本創作之第四較佳具體實施例的紡織型態電熱裝置包含電熱元件、第一框狀包覆層、連接器、第一導線、第二導線以及第二框狀包覆層。電熱元件包含彈性織帶、第一導電紗以及第二導電紗。彈性織帶其本身定義縱向方向以及垂直於縱向方向之橫向方向。彈性織帶具有第一上表面末端區域、第二上表面末端區域、第一下表面末端區域、第二下表面末端區域、側邊上表面區域以及側邊下表面區域。彈性織帶係區分為N個區段,其中N為大於2之整數。第一導電紗係設置在彈性織帶上。第一導電紗係相對橫向方向週期性反覆鋪設,並且沿縱向方向延伸。第一導電紗具有第一端點以及第二端點。第一彈性織帶之多條第一經紗及/或多條第一緯紗跨過第一導電紗以將第一導電紗固定在彈性織帶上。藉此,第一導電紗能隨著第一彈性織帶伸長而伸長。第二導電紗係設置在彈性織帶上。第二導電紗係相對橫向方向週期性反覆鋪設並且沿縱向方向延伸。第二導電紗具有第三端點以及第四端點。彈性織帶之多條第二經紗及/或多條第二緯紗跨過第二導電紗以將第二導電紗固定在彈性織帶上。藉此,第二導電紗能隨著彈性織帶伸長而伸長。第一端點係與第三端點電連接。彈性織帶之第i區段與第(i+1)區段之間的側邊上表面區域與側邊下表面區域處皆形成缺口,並且彎曲成角 度。第一上表面末端區域靠近第二上表面末端區域。第一框狀包覆層的第一部份貼附在第一上表面末端區域、第二上表面末端區域以及側邊上表面區域上。第一框狀包覆層的第二部份環繞第一部份。連接器具有第一導電墊以及第二導電墊。第一導線係連接在第二端點與第一導電墊之間。第二導線係連接在第四端點與第二導電墊之間。第二框狀包覆層的第三部份貼附在第一下表面末端區域、第二下表面末端區域以及側邊下表面區域上。第二框狀包覆層的第四部份環繞第三部份且與第一框狀包覆層的第二部份貼合在一起。一部分的第一導線與一部分的第二導線被包覆在第一框狀包覆層與第二框狀包覆層之間。連接器以及其他部份的第一導線與其他部分的第二導線係外露。
與先前技術不同,本創作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能藉由第一框狀包覆層與第二框狀包覆層貼合在一起而成的彈性框貼合或車縫在紡織主體上。本創作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甚至能服貼地覆蓋複雜的輪廓並且具有高透氣性。
關於本創作之優點與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實施方式及所附圖式得到進一步的瞭解。
1‧‧‧紡織型態電熱裝置
10‧‧‧電熱元件
102‧‧‧紡織體
1022‧‧‧上表面邊緣區域
1024‧‧‧下表面邊緣區域
104‧‧‧導電紗
1042‧‧‧第一端點
1044‧‧‧第二端點
1046‧‧‧芯紗
1048‧‧‧經滾軋金屬絲
106‧‧‧非導電紗
12‧‧‧第一框狀包覆層
122‧‧‧第一部份
124‧‧‧第二部份
14‧‧‧連接器
142‧‧‧第一導電墊
144‧‧‧第二導電墊
146‧‧‧纜線
16‧‧‧第一導線
17‧‧‧第二導線
18‧‧‧第二框狀包覆層
182‧‧‧第三部份
184‧‧‧第四部份
2‧‧‧紡織型態電熱裝置
20‧‧‧第一電熱元件
202‧‧‧第一彈性織帶
2021‧‧‧第一經紗
2022‧‧‧第一上表面末端區域
2023‧‧‧第二經紗
2024‧‧‧第二上表面末端區域
2026‧‧‧第一下表面末端區域
2028‧‧‧第二下表面末端區域
204‧‧‧第一導電紗
2042‧‧‧第一端點
2044‧‧‧第二端點
206‧‧‧第二導電紗
2062‧‧‧第三端點
2064‧‧‧第四端點
21‧‧‧第一框狀包覆層
212‧‧‧第一部份
214‧‧‧第二部份
216‧‧‧第三部份
22‧‧‧連接器
222‧‧‧第一導電墊
224‧‧‧第二導電墊
226‧‧‧纜線
23‧‧‧第一導線
24‧‧‧第二導線
26‧‧‧第二框狀包覆層
262‧‧‧第四部份
264‧‧‧第五部份
266‧‧‧第六部份
28‧‧‧第二電熱元件
282‧‧‧第二彈性織帶
2821‧‧‧第三經紗
2822‧‧‧第三上表面末端區域
2823‧‧‧第四經紗
2824‧‧‧第四上表面末端區域
2826‧‧‧第三下表面末端區域點
2828‧‧‧第四下表面末端區域
284‧‧‧第三導電紗
2842‧‧‧第五端點
2844‧‧‧第六端點
286‧‧‧第四導電紗
2862‧‧‧第七端點
2864‧‧‧第八端點
L1‧‧‧第一縱向方向
T1‧‧‧第一橫向方向
L2‧‧‧第二縱向方向
T2‧‧‧第二橫向方向
3‧‧‧紡織型態電熱裝置
30‧‧‧電熱元件
302‧‧‧彈性織帶
3021‧‧‧經紗
3022‧‧‧第一上表面末端區域
3024‧‧‧第二上表面末端區域
3026‧‧‧第一下表面末端區域
3028‧‧‧第二下表面末端區域
304‧‧‧導電紗
3042‧‧‧第一端點
3044‧‧‧第二端點
31‧‧‧第一框狀包覆層
312‧‧‧第一部份
314‧‧‧第二部份
32‧‧‧連接器
322‧‧‧第一導電墊
324‧‧‧第二導電墊
326‧‧‧纜線
33‧‧‧第一導線
34‧‧‧第二導線
36‧‧‧第二框狀包覆層
362‧‧‧第三部份
364‧‧‧第四部份
La~Lf‧‧‧縱向方向
Ta~Tf‧‧‧橫向方向
4‧‧‧紡織型態電熱裝置
40‧‧‧電熱元件
402‧‧‧彈性織帶
4021‧‧‧第一經紗
4022‧‧‧第一上表面末端區域
4023‧‧‧第二經紗
4024‧‧‧第二上表面末端區域
4026‧‧‧第一下表面末端區域
4027‧‧‧第二下表面末端區
4028‧‧‧側邊上表面區域
4029‧‧‧側邊下表面區域
404‧‧‧第一導電紗
4042‧‧‧第一端點
4044‧‧‧第二端點
406‧‧‧第二導電紗
4062‧‧‧第三端點
4064‧‧‧第四端點
41‧‧‧第一框狀包覆層
412‧‧‧第一部份
414‧‧‧第二部份
42‧‧‧連接器
422‧‧‧第一導電墊
424‧‧‧第二導電墊
426‧‧‧纜線
43‧‧‧第一導線
44‧‧‧第二導線
46‧‧‧第二框狀包覆層
462‧‧‧第三部份
464‧‧‧第四部份
L‧‧‧縱向方向
T‧‧‧橫向方向
圖1係本創作之第一較佳具體實施例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的外觀視圖。
圖2係圖1中紡織型態電熱裝置沿A-A線之截面視圖。
圖3係本創作所採用的導電紗的結構示意圖。
圖4係本創作之第一較佳具體實施例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之一變形的外觀視圖。
圖5係本創作之第二較佳具體實施例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的外觀視圖。
圖6係圖5中紡織型態電熱裝置沿B-B線之截面視圖。
圖7係圖5中紡織型態電熱裝置沿C-C線之截面視圖。
圖8係圖5中紡織型態電熱裝置沿D-D線之截面視圖
圖9係本創作之第二較佳具體實施例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之一變型的外觀視圖。
圖10係本創作之第三較佳具體實施例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的外觀視圖。
圖11係圖10中紡織型態電熱裝置沿E-E線之截面視圖。
圖12係圖10中紡織型態電熱裝置沿F-F線之截面視圖。
圖13係本創作之第四較佳具體實施例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的外觀視圖。
圖14係圖13中紡織型態電熱裝置沿G-G線之截面視圖。
圖15係圖13中紡織型態電熱裝置沿H-H線之截面視圖。
請參閱圖1及圖2。圖1係以外觀視圖示意地繪示本創作之第一較佳具體實施例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1。圖2係圖1中紡織型態電熱裝置1沿A-A線之截面視圖。
如圖1及圖2所示,本創作之第一較佳具體實施例的紡織型態電熱裝置1包含電熱元件10、第一框狀包覆層12、連接器14、第一導線16、第二導線17以及第二框狀包覆層18。
電熱元件10包含紡織體102以及導電紗104。導電紗104係固定於紡織體102上,並且具有第一端點1042以及第二端點1044。紡織體102具有上表面邊緣區域1022以及下表面邊緣區域1024。
第一框狀包覆層12的第一部份122貼附在紡織 體102的上表面邊緣區域1022上。第一框狀包覆層12的第二部份124環繞該紡織體102。第二框狀包覆層18的第三部份182貼附在紡織體102的下表面邊緣區域1024上。第二框狀包覆層18的第四部份184係與第一框狀包覆層12的第二部份124貼合在一起。
連接器14具有第一導電墊142以及第二導電墊144。第一導線16係連接在第一端點1042與第一導電墊142之間。第二導線17係連接在第二端點1044與第二導電墊144之間。一部分的第一導線16與一部分的第二導線17被包覆在第一框狀包覆層12與第二框狀包覆層18之間。連接器14以及其他部份的第一導線16與其他部分的第二導線17係外露。於實際應用中,第一導線16與第二導線17包覆在纜線146內。
連接器14係供連接直流電源之用。實務上,直流電源可以是供應3.7伏特至24伏特電壓的電池,導電紗104發熱的溫度範圍約為25~90℃。
於一具體實施例中,第一框狀包覆層12以及第二框狀包覆層18分別可以由熱塑性聚胺基甲酸酯或熱熔膠所形成。
於一具體實施例中,第一框狀包覆層12與第二框狀包覆層18的厚度範圍約為0.3~1mm。
於一具體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電熱元件10可以由導電紗104以及至少一非導電紗106紡織而成。至少一非導電紗106構成紡織體102。導電紗104以一固定間距織成電熱元件10之連續的緯紗。
如圖3所示,於一具體實施例中,導電紗104包含芯紗1046以及至少一條經滾軋金屬絲1048。至少一條經滾軋金屬絲1048係分別螺旋地纏繞芯紗1046。芯紗1046可以 由至少一導電芯長纖、多根導電短纖、至少一非導電芯長纖或多根非導電芯短纖所構成。於實際應用中,導電紗104的最外層可以被覆絕緣層(未繪示於圖3中)。
於一具體實施例中,用來製造經滾軋金屬絲1048的材料可以是銅(copper)、銅鎳合金(CuNi alloy)、銅鎳矽合金(CuNiSi alloy)、銅鎳鋅合金(CuNiZn alloy)、銅鎳錫合金(CuNiSn alloy)、銅鉻合金(CuCr alloy)、銅銀合金(CuAg alloy)、銀(silver)、金(gold)、鉛(lead)、鋅(zinc)、鋁(aluminum)、鎳(nickel)、黃銅(brass)、磷青銅(phosphor bronze)、鈹銅合金(beryllium copper)、鎳鉻合金(nichrome)、鎢(tungsten)、鉑(platinum)、鈀(palladium)、銅鎢合金(CuW alloy)、不銹鋼(stainless steel)、鈦(titanium)、鈦合金系列(titanium alloys)、鎳鉻鉬鎢合金(Ni-Cr-Mo-W alloy)、鋯(zirconium)、鋯合金系列(zirconium alloys)、鉭(tantalum)、HASTELLOY合金系列、鎳合金系列、MONEL合金系列、ICONEL合金系列、FERRALIUM合金、NITRONIC合金系列、CARPENTER合金,等或其他商用的金屬或合金。
於一具體實施例中,用來製造非導電芯長纖、非導電芯短纖以及構成至少一非導電紗106之纖維的材料可以是聚酯類(polyester)纖維、聚醯胺類(polyamide)纖維、聚丙烯腈類(polyacrylic)纖維、聚乙烯類(polyethylene)纖維、聚丙烯類(polypropylene)纖維、纖維素類(cellulose)纖維、蛋白質類(protein)纖維、彈性纖維類(elastomeric)纖維、聚全氟乙烯類(polytetrafluoroethylene)纖維、聚亞苯苯并二噁唑類(poly-p-phenylenebenzobisoxazole,PBO)纖維、聚醚酮類(polyetherketone)纖維、碳素類(carbon)纖維、竹炭纖維、具有遠紅外線輻射功能的纖維或玻璃纖維(glass fiber),等或其他商用非導電纖維用之材料。
請參閱圖4,圖4為本創作之第一較佳具體實施 例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1的一變形的外觀視圖。如圖4所示,於另一具體實施例中,導電紗104可以由多根金屬纖維(例如,不鏽鋼短纖維、不鏽鋼長纖維)或多根碳纖維所構成。於實際應用中,圖4所示的紡織體102可以是平織布、針織布、不織布等。導電紗104可以藉由緹花方式固定在紡織體102上。
請參閱圖5、圖6、圖7及圖8。圖5係以外觀視圖示意地繪示本創作之第二較佳具體實施例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2。圖6係圖5中紡織型態電熱裝置2沿B-B線之截面視圖。圖7係圖5中紡織型態電熱裝置2沿C-C線之截面視圖。圖8係圖5中紡織型態電熱裝置2沿D-D線之截面視圖。
如圖5、圖6及圖7所示,本創作之第二較佳具體實施例的紡織型態電熱裝置2包含第一電熱元件20、第一框狀包覆層21、連接器22、第一導線23、第二導線24以及第二框狀包覆層26。
第一電熱元件20包含第一彈性織帶202、第一導電紗204以及第二導電紗206。第一彈性織帶202其本身定義第一縱向方向L1以及垂直於第一縱向方向L1之第一橫向方向T1。第一彈性織帶202具有第一上表面末端區域2022、第二上表面末端區域2024、第一下表面末端區域2026以及第二下表面末端區域2028。
第一導電紗204係設置在第一彈性織帶202上。第一導電紗204係相對第一橫向方向T1週期性反覆鋪設,並且沿第一縱向方向L1延伸。第一導電紗204具有第一端點2042以及第二端點2044。第一彈性織帶202的多條第一經紗2021及/或多條第一緯紗(未繪示於圖5中)跨過第一導電紗204,以將第一導電紗204固定在第一彈性織帶202上。藉此,第一導電紗204能隨著第一彈性織帶202伸長而伸長。
第二導電紗206係設置在第一彈性織帶202上。第二導電紗206係相對第一橫向方向T1週期性反覆鋪設,並且沿第一縱向方向L1延伸。第二導電紗206具有第三端點2062以及第四端點2064。第一彈性織帶202的多條第二經紗2023及/或多條第二緯紗(未繪示於圖5中)跨過第二導電紗206,以將第二導電紗206固定在第一彈性織帶202上。藉此,第二導電紗206能隨著第一彈性織帶202伸長而伸長。
如圖5所示,第一端點2042係與第三端點2062電連接。第一框狀包覆層21的第一部份212貼附在第一彈性織帶202的第一上表面末端區域2022上。第一框狀包覆層21的第二部份214貼附在第一彈性織帶202的第二上表面末端區域2024上。第一框狀包覆層21的第三部份216環繞第一彈性織帶202。連接器22具有第一導電墊222以及第二導電墊224。第一導線23係連接在第二端點2044與第一導電墊222之間。第二導線24係連接在第四端點2064與第二導電墊224之間。第二框狀包覆層26的第四部份262貼附在第一彈性織帶202的第一下表面末端區域2026上。第二框狀包覆層26的第五部份264貼附在第一彈性織帶202的第二下表面末端區域2028上。第二框狀包覆層26的第六部份266係與第一框狀包覆層21的第三部份216貼合在一起。一部分的第一導線23與一部分的第二導線24被包覆在第一框狀包覆層21與第二框狀包覆層26之間。連接器22以及其他部份的第一導線23與其他部分的第二導線24係外露。於實際應用中,第一導線23與第二導線24包覆在纜線226內。
連接器22係供連接直流電源之用。實務上,直流電源可以是供應3.7伏特至24伏特電壓的電池,第一導電紗204以及第二導電紗206發熱的溫度範圍約為25~90℃。
於一具體實施例中,第一框狀包覆層21以及第二框狀包覆層26分別可以由熱塑性聚胺基甲酸酯或熱熔膠所 形成。
如圖5、圖7及圖8所示,進一步,本創作之第二較佳具體實施例的紡織型態電熱裝置2並且包含第二電熱元件28。第二電熱元件28包含第二彈性織帶282、第三導電紗284以及第四導電紗286。第二彈性織帶282其本身定義第二縱向方向L2以及垂直於第二縱向方向L2之第二橫向方向T2。第二彈性織帶282具有第三上表面末端區域2822、第四上表面末端區域2824、第三下表面末端區域2826以及第四下表面末端區域2828。
第三導電紗284係設置在第二彈性織帶282上。第三導電紗284係相對第二橫向方向T2週期性反覆鋪設,並且沿第二縱向方向L2延伸。第三導電紗284具有第五端點2842以及第六端點2844。第二彈性織帶282的多條第三經紗2821及/或多條第三緯紗(未繪示於圖5中)跨過第三導電紗284,以將第三導電紗284固定在第二彈性織帶282上。藉此,第三導電紗284能隨著第二彈性織帶282伸長而伸長。
第四導電紗286係設置在第二彈性織帶282上。第四導電紗286係相對第二橫向方向T2週期性反覆鋪設,並且沿第二縱向方向L2延伸。第四導電紗286具有第七端點2862以及第八端點2864。第二彈性織帶282的多條第四經紗2823及/或多條第四緯紗(未繪示於圖5中)跨過第四導電紗286,以將第四導電紗286固定在第二彈性織帶282上。藉此,第四導電紗286能隨著第二彈性織帶282伸長而伸長。
同樣如圖5所示,第五端點2842係與第七端點2862電連接。第一框狀包覆層21的第一部份212貼附在第二彈性織帶282的第三上表面末端區域2822上。第一框狀包覆層21的第二部份214貼附在第二彈性織帶282的第四上表面末端區域2824上。第一導線23係電連接至第六端點2844。 第二導線24係電連接至第八端點2864。第二框狀包覆層26的第四部份262貼附在第二彈性織帶282的第三下表面末端區域2826上。第二框狀包覆層26的第五部份264貼附在第二彈性織帶282的第四下表面末端區域2828上。
同樣如圖5所示,於一具體實施例中,第一彈性織帶202與第二彈性織帶282平行。
請參閱圖9,圖9係本創作之第二較佳具體實施例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2之一變型的外觀視圖。
如圖9所示,第一彈性織帶202與第二彈性織帶282成交叉狀。第一彈性織帶202與第二彈性織帶282成交叉的部分可以藉由紡織技術將其固定、連接。圖9中具有與圖5相同號碼標記之元件,有相同或類似的結構以及功能,在此不多做贅述。
於一具體實施例中,第一導電紗204、第二導電紗206、第三導電紗284以及第四導電紗286的結構與材料成份可以與上述導電紗104的結構與材料成份相同,在此不多做贅述。
請參閱圖10、圖11及圖12。圖10係以外觀視圖示意地繪示本創作之第三較佳具體實施例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3。圖11係圖10中紡織型態電熱裝置3沿E-E線之截面視圖。圖12係圖10中紡織型態電熱裝置3沿F-F線之截面視圖。
如圖10、圖11及圖12所示,本創作之第三較佳具體實施例的紡織型態電熱裝置3包含N個電熱元件30、第一框狀包覆層31、連接器32、第一導線33、第二導線34以及第二框狀包覆層36,其中N為大於2之整數。於圖10中,繪示6個電熱元件30做為代表。
每一個電熱元件30包含自個的彈性織帶302以 及自個的導電紗304。每一個彈性織帶302其本身定義自個的縱向方向(La~Lf)以及垂直於縱向方向(La~Lf)之自個的橫向方向(Ta~Tf)。每一個彈性織帶302具有第一上表面末端區域3022、第二上表面末端區域3024、第一下表面末端區域3026以及第二下表面末端區域3028。
每一條導電紗304係設置在其對應的彈性織帶302上。每一條導電紗304係相對其對應的橫向方向(Ta~Tf)週期性反覆鋪設,並且沿其對應的縱向方向(La~Lf)延伸。每一條導電紗304具有第一端點3042以及第二端點3044。每一條彈性織帶302之多條經紗3021及/或多條緯紗(未繪示於圖10中)跨過導電紗304,以將導電紗304固定在彈性織帶302上。藉此,每一條導電紗304能隨著其對應的彈性織帶302伸長而伸長。
i個電熱元件30之導電紗304的第二端點3044係與第(i+1)個電熱元件30之導電紗304的第一端點3042電連接。第一框狀包覆層31的第一部份312貼附在N個彈性織帶302的第一上表面末端區域3022以及第二上表面末端區域3024上。第一框狀包覆層31的第二部份314環繞N個彈性織帶302。連接器32具有第一導電墊322以及第二導電墊324。第一導線33係連接在第一個電熱元件30的導電紗304的第一端點3042與第一導電墊322之間。第二導線34係連接在第N個電熱元件30的導電紗304的第二端點3044與第二導電墊324之間。第二框狀包覆層36的第三部份362貼附在N個彈性織帶302的第一下表面末端區域3026以及第二下表面末端區域3028上。第二框狀包覆層36的第四部份364係與第一框狀包覆層31的第二部份314貼合在一起。一部分的第一導線33與一部分的第二導線34被包覆在第一框狀包覆層31與第二框狀包覆層36之間。連接器32以及其他部份的第一導線33與其他部分的第二導線34係外露。於實際應 用中,第一導線33與第二導線34包覆在纜線326內。
連接器32係供連接直流電源之用。實務上,直流電源可以是供應3.7伏特至24伏特電壓的電池,導電紗30發熱的溫度範圍約為25~90℃。
於一具體實施例中,導電紗304的結構與材料成份可以與上述導電紗104的結構與材料成份相同,在此不多做贅述。
請參閱圖13、圖14及圖15。圖13係以外觀視圖示意地繪示本創作之第四較佳具體實施例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4。圖14係圖13中紡織型態電熱裝置4沿G-G線之截面視圖。圖15係圖13中紡織型態電熱裝置4沿H-H線之截面視圖。
本創作之第四較佳具體實施例的紡織型態電熱裝置4包含電熱元件40、第一框狀包覆層41、連接器42、第一導線43、第二導線44以及第二框狀包覆層46。
如圖13、圖14及圖15所示,電熱元件40包含彈性織帶402、第一導電紗404以及第二導電紗406。彈性織帶402其本身定義縱向方向L以及垂直於縱向方向L之橫向方向T。彈性織帶402具有第一上表面末端區域4022、第二上表面末端區域4024、第一下表面末端區域4026、第二下表面末端區域4027、側邊上表面區域4028以及側邊下表面區域4029。
彈性織帶402係區分為N個區段,其中N為大於2之整數。於圖13中,繪示彈性織帶402區分為6個區段做為代表。第一導電紗404係設置在彈性織帶402上。第一導電紗404係相對橫向方向T週期性反覆鋪設,並且沿縱向方向L延伸。第一導電紗404具有第一端點4042以及第二端點4044。第一彈性織帶402之多條第一經紗4021及/或多條第一緯紗(未繪示於圖13中)跨過第一導電紗404,以將第一 導電紗404固定在彈性織帶402上。藉此,第一導電紗404能隨著第一彈性織帶402伸長而伸長。
第二導電紗406係設置在彈性織帶402上。第二導電紗406係相對橫向方向T週期性反覆鋪設,並且沿縱向方向L延伸。第二導電紗406具有第三端點4062以及第四端點4064。彈性織帶402之多條第二經紗4023及/或多條第二緯紗(未繪示於圖13中)跨過第二導電紗406以將第二導電紗406固定在彈性織帶402上。藉此,第二導電紗406能隨著彈性織帶402伸長而伸長。
第一端點4042係與第三端點4062電連接。彈性織帶402之第i區段與第(i+1)區段之間的側邊上表面區域4028與側邊下表面區域4029處皆形成缺口,並且彎曲成角度。第一上表面末端區域4022靠近第二上表面末端區域4024。第一框狀包覆層41的第一部份412貼附在第一上表面末端區域4022、第二上表面末端區域4024以及側邊上表面區域4028上。第一框狀包覆層41的第二部份414環繞第一部份412。連接器42具有第一導電墊422以及第二導電墊424。第一導線43係連接在第二端點4044與第一導電墊422之間。第二導線44係連接在第四端點4064與第二導電墊424之間。第二框狀包覆層46的第三部份462貼附在第一下表面末端區域4026、第二下表面末端區域4027以及側邊下表面區域4029上。第二框狀包覆層46的第四部份464環繞第三部份462且與第一框狀包覆層41的第二部份414貼合在一起。一部分的第一導線43與一部分的第二導線44被包覆在第一框狀包覆層41與第二框狀包覆層46之間。連接器42以及其他部份的第一導線43與其他部分的第二導線44係外露。於實際應用中,第一導線43與第二導線44包覆在纜線426內。
連接器42係供連接直流電源之用。實務上,直流電源可以是供應3.7伏特至24伏特電壓的電池,第一導電 紗404以及第二導電紗406發熱的溫度範圍約為25~90℃。
於一具體實施例中,第一導電紗404以及第二導電紗406的結構與材料成份可以與上述導電紗104的結構與材料成份相同,在此不多做贅述。
藉由以上對本創作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的詳細說明,可以清楚了解本創作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能藉由第一框狀包覆層與第二框狀包覆層貼合在一起而成的彈性框貼合或車縫在紡織主體上。本創作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甚至能服貼地覆蓋複雜的輪廓。本創作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並且具有高透氣性。
藉由以上較佳具體實施例之詳述,係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創作之特徵與精神,而並非以上述所揭露的較佳具體實施例來對本創作之面向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蓋各種改變及具相等性的安排於本創作所欲申請之專利範圍的面向內。因此,本創作所申請之專利範圍的面向應該根據上述的說明作最寬廣的解釋,以致使其涵蓋所有可能的改變以及具相等性的安排。
1‧‧‧紡織型態電熱裝置
10‧‧‧電熱元件
102‧‧‧紡織體
104‧‧‧導電紗
1042‧‧‧第一端點
1044‧‧‧第二端點
106‧‧‧非導電紗
12‧‧‧第一框狀包覆層
14‧‧‧連接器
142‧‧‧第一導電墊
144‧‧‧第二導電墊
146‧‧‧纜線
16‧‧‧第一導線
17‧‧‧第二導線

Claims (23)

  1. 一種紡織型態電熱裝置,包含:一電熱元件,包含一紡織體以及一導電紗,該導電紗係固定於該紡織體上並且具有一第一端點以及一第二端點,該紡織體具有一上表面邊緣區域以及一下表面邊緣區域;一第一框狀包覆層,該第一框狀包覆層之一第一部份貼附在該上表面邊緣區域上,該第一框狀包覆層之一第二部份環繞該紡織體;一連接器,具有一第一導電墊以及一第二導電墊;一第一導線,係連接在該第一端點與該第一導電墊之間;一第二導線,係連接在該第二端點與該第二導電墊之間;以及一第二框狀包覆層,該第二框狀包覆層之一第三部份貼附在該下表面邊緣區域上,該第二框狀包覆層之一第四部份係與該第一框狀包覆層之該第二部份貼合在一起,一部分的該第一導線與一部分的該第二導線被包覆在該第一框狀包覆層與該第二框狀包覆層之間,該連接器以及其他部份的該第一導線與其他部分的該第二導線係外露。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其中該第一框狀包覆層以及該第二框狀包覆層分別係由一熱塑性聚胺基甲酸酯或一熱熔膠所形成。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其中該電熱元件係由該導電紗以及至少一非導電紗紡織而成,該至少一非導電紗紡織構成該紡織體,該導電紗以一間距織成該電熱元 件之一連續的緯紗,該導電紗包含一芯紗以及至少一條經滾軋金屬絲,該至少一條經滾軋金屬絲係分別螺旋地纏繞該芯紗,該芯紗包含選自由至少一導電芯長纖、多根導電短纖、至少一非導電芯長纖、多根非導電芯短纖以及所組成之群組中之其一。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其中該至少一非導電芯長纖、該多根非導電芯短纖以及構成該至少一非導電紗之纖維係由選自由聚酯類纖維、聚醯胺類纖維、聚丙烯腈類纖維、聚乙烯類纖維、聚丙烯類纖維、纖維素類纖維、蛋白質類纖維、彈性纖維類纖維、聚全氟乙烯類纖維、聚亞苯苯并二噁唑類纖維、聚醚酮類纖維、碳素類纖維、竹炭纖維、具有遠紅外線輻射功能的纖維以及玻璃纖維所組成之群組中之其一所製成。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其中該導電紗係由多根金屬纖維或多根碳纖維所構成。
  6. 一種紡織型態電熱裝置,包含:一第一電熱元件,包含:一第一彈性織帶,其本身定義一第一縱向方向以及垂直於該第一縱向方向之一第一橫向方向,該第一彈性織帶具有一第一上表面末端區域、一第二上表面末端區域、一第一下表面末端區域以及一第二下表面末端區域;一第一導電紗,係設置在該第一彈性織帶上,該第一導電紗係相對該第一橫向方向週期性反覆鋪設並且沿該第一縱向方向延伸,該第一導電紗具有一第一端點以及一第二 端點,該第一彈性織帶之多條第一經紗及/或多條第一緯紗跨過該第一導電紗以將該第一導電紗固定在該第一彈性織帶上,藉此,該第一導電紗能隨著該第一彈性織帶伸長而伸長;以及一第二導電紗,係設置在該第一彈性織帶上,該第二導電紗係相對該第一橫向方向週期性反覆鋪設並且沿該第一縱向方向延伸,該第二導電紗具有一第三端點以及一第四端點,該第一彈性織帶之多條第二經紗及/或多條第二緯紗跨過該第二導電紗以將該第二導電紗固定在該第一彈性織帶上,藉此,該第二導電紗能隨著該第一彈性織帶伸長而伸長,其中該第一端點係與該第三端點電連接;一第一框狀包覆層,該第一框狀包覆層之一第一部份貼附在該第一上表面末端區域上,該第一框狀包覆層之一第二部份貼附在該第二上表面末端區域上,該第一框狀包覆層之一第三部份環繞該第一彈性織帶;一連接器,具有一第一導電墊以及一第二導電墊;一第一導線,係連接在該第二端點與該第一導電墊之間;一第二導線,係連接在該第四端點與該第二導電墊之間;以及一第二框狀包覆層,該第二框狀包覆層之一第四部份貼附在該第一下表面末端區域上,該第二框狀包覆層之一第五部份貼附在該第二下表面末端區域上,該第二框狀包覆層之一第六部份係與該第一框狀包覆層之該第三部份貼合在一起,一部分的該第一導線與一部分的該第二導線被包 覆在該第一框狀包覆層與該第二框狀包覆層之間,該連接器以及其他部份的該第一導線與其他部分的該第二導線係外露。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其中該第一框狀包覆層以及該第二框狀包覆層分別係由一熱塑性聚胺基甲酸酯或一熱熔膠所形成。
  8. 如請求項6所述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其中該第一導電紗以及該第二導電紗皆包含一芯紗以及至少一條經滾軋金屬絲,該至少一條經滾軋金屬絲係分別螺旋地纏繞該芯紗,該芯紗包含選自由至少一導電芯長纖、多根導電短纖、至少一非導電芯長纖、多根非導電芯短纖以及所組成之群組中之其一。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其中該至少一非導電芯長纖以及該多根非導電芯短纖係由選自由聚酯類纖維、聚醯胺類纖維、聚丙烯腈類纖維、聚乙烯類纖維、聚丙烯類纖維、纖維素類纖維、蛋白質類纖維、彈性纖維類纖維、聚全氟乙烯類纖維、聚亞苯苯并二噁唑類纖維、聚醚酮類纖維、碳素類纖維、竹炭纖維、具有遠紅外線輻射功能的纖維以及玻璃纖維所組成之群組中之其一所製成。
  10. 如請求項6所述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其中該第一導電紗以及該第二導電紗分別係由多根金屬纖維或多根碳纖維所構成。
  11. 如請求項6所述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進一步包含:一第二電熱元件,包含: 一第二彈性織帶,其本身定義一第二縱向方向以及垂直於該第二縱向方向之一第二橫向方向,該第二彈性織帶具有一第三上表面末端區域、一第四上表面末端區域、一第三下表面末端區域以及一第四下表面末端區域;一第三導電紗,係設置在該第二彈性織帶上,該第三導電紗係相對該第二橫向方向週期性反覆鋪設並且沿該第二縱向方向延伸,該第三導電紗具有一第五端點以及一第六端點,該第二彈性織帶之多條第三經紗及/或多條第三緯紗跨過該第三導電紗以將該第三導電紗固定在該第二彈性織帶上,藉此,該第三導電紗能隨著該第二彈性織帶伸長而伸長;以及一第四導電紗,係設置在該第二彈性織帶上,該第四導電紗係相對該第二橫向方向週期性反覆鋪設並且沿該第二縱向方向延伸,該第四導電紗具有一第七端點以及一第八端點,該第二彈性織帶之多條第四經紗及/或多條第四緯紗跨過該第四導電紗以將該第四導電紗固定在該第二彈性織帶上,藉此,該第四導電紗能隨著該第二彈性織帶伸長而伸長,其中該第五端點係與該第七端點電連接;其中該第一框狀包覆層之該第一部份貼附在該第三上表面末端區域上,該第一框狀包覆層之該第二部份貼附在該第四上表面末端區域上,該第一導線係電連接至該第六端點,該第二導線係電連接至該第八端點,該第二框狀包覆層之該第四部份貼附在該第三下表面末端區域上,該第二 框狀包覆層之該第五部份貼附在該第四下表面末端區域上。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其中該第一彈性織帶與該第二彈性織帶平行。
  13. 如請求項11所述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其中該第一彈性織帶與該第二彈性織帶成交叉狀。
  14. 一種紡織型態電熱裝置,包含:N個電熱元件,其中N為大於2之整數,每一個電熱元件包含:一自個的彈性織帶,其本身定義一自個的縱向方向以及垂直於該縱向方向之一自個的橫向方向,該彈性織帶具有一第一上表面末端區域、一第二上表面末端區域、一第一下表面末端區域以及一第二下表面末端區域;以及一自個的導電紗,係設置在該彈性織帶上,該導電紗係相對該橫向方向週期性反覆鋪設並且沿該縱向方向延伸,該導電紗具有一第一端點以及一第二端點,該彈性織帶之多條經紗及/或多條緯紗跨過該導電紗以將該導電紗固定在該彈性織帶上,藉此,該導電紗能隨著該彈性織帶伸長而伸長,其中第i個電熱元件之該導電紗之該第二端點係與第(i+1)個電熱元件之該導電紗之該第一端點電連接;一第一框狀包覆層,該第一框狀包覆層之一第一部份貼附在該N個彈性織帶之該第一上表面末端區域以及該第二上表面末端區域上,該第一框狀包覆層之一第二部份環繞該N個彈性織帶; 一連接器,具有一第一導電墊以及一第二導電墊;一第一導線,係連接在第一個電熱元件之該導電紗之該第一端點與該第一導電墊之間;一第二導線,係連接在第N個電熱元件之該導電紗之該第二端點與該第二導電墊之間;以及一第二框狀包覆層,該第二框狀包覆層之一第三部份貼附在該N個彈性織帶之該第一下表面末端區域以及該第二下表面末端區域上,該第二框狀包覆層之一第四部份係與該第一框狀包覆層之該第二部份貼合在一起,一部分的該第一導線與一部分的該第二導線被包覆在該第一框狀包覆層與該第二框狀包覆層之間,該連接器以及其他部份的該第一導線與其他部分的該第二導線係外露。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其中該第一框狀包覆層以及該第二框狀包覆層分別係由一熱塑性聚胺基甲酸酯或一熱熔膠所形成。
  16. 如請求項14所述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其中該導電紗包含一芯紗以及至少一條經滾軋金屬絲,該至少一條經滾軋金屬絲係分別螺旋地纏繞該芯紗,該芯紗包含選自由至少一導電芯長纖、多根導電短纖、至少一非導電芯長纖、多根非導電芯短纖以及所組成之群組中之其一。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其中該至少一非導電芯長纖以及該多根非導電芯短纖係由選自由聚酯類纖維、聚醯胺類纖維、聚丙烯腈類纖維、聚乙烯類纖維、聚丙烯類纖維、纖維素類纖維、蛋白質類纖維、彈性纖維類 纖維、聚全氟乙烯類纖維、聚亞苯苯并二噁唑類纖維、聚醚酮類纖維、碳素類纖維、竹炭纖維、具有遠紅外線輻射功能的纖維以及玻璃纖維所組成之群組中之其一所製成。
  18. 如請求項14所述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其中該導電紗係由多根金屬纖維或多根碳纖維所構成。
  19. 一種紡織型態電熱裝置,包含:一電熱元件,包含:一彈性織帶,其本身定義一縱向方向以及垂直於該縱向方向之一橫向方向,該彈性織帶具有一第一上表面末端區域、一第二上表面末端區域、一第一下表面末端區域、一第二下表面末端區域、一側邊上表面區域以及一側邊下表面區域,該彈性織帶係區分為N個區段,其中N為大於2之整數;一第一導電紗,係設置在該彈性織帶上,該第一導電紗係相對該橫向方向週期性反覆鋪設並且沿該縱向方向延伸,該第一導電紗具有一第一端點以及一第二端點,該第一彈性織帶之多條第一經紗及/或多條第一緯紗跨過該第一導電紗以將該第一導電紗固定在該彈性織帶上,藉此,該第一導電紗能隨著該第一彈性織帶伸長而伸長;以及一第二導電紗,係設置在該彈性織帶上,該第二導電紗係相對該橫向方向週期性反覆鋪設並且沿該縱向方向延伸,該第二導電紗具有一第三端點以及一第四端點,該彈性織帶之多條第二經紗及/或多條第二緯紗跨過該第二導電紗以將該第二導電紗固定在該彈性織帶上,藉此,該第 二導電紗能隨著該彈性織帶伸長而伸長,其中該第一端點係與該第三端點電連接,其中該彈性織帶之第i區段與第(i+1)區段之間之該側邊上表面區域與該側邊下表面區域處皆形成一缺口並且彎曲成一角度,該第一上表面末端區域靠近該第二上表面末端區域;一第一框狀包覆層,該第一框狀包覆層之一第一部份貼附在該第一上表面末端區域、該第二上表面末端區域以及該側邊上表面區域上,該第一框狀包覆層之一第二部份環繞該第一部份;一連接器,具有一第一導電墊以及一第二導電墊;一第一導線,係連接在該第二端點與該第一導電墊之間;一第二導線,係連接在該第四端點與該第二導電墊之間;以及一第二框狀包覆層,該第二框狀包覆層之一第三部份貼附在該第一下表面末端區域、該第二下表面末端區域以及該側邊下表面區域上,該第二框狀包覆層之一第四部份環繞該第三部份且與該第一框狀包覆層之該第二部份貼合在一起,一部分的該第一導線與一部分的該第二導線被包覆在該第一框狀包覆層與該第二框狀包覆層之間,該連接器以及其他部份的該第一導線與其他部分的該第二導線係外露。
  20. 如請求項19所述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其中該第一框狀包覆層以及該第二框狀包覆層分別係由一熱塑性聚胺基甲酸酯或一熱熔膠所形成。
  21. 如請求項19所述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其中該導電紗包含一芯紗以及至少一條經滾軋金屬絲,該至少一條經滾軋金屬絲係分別螺旋地纏繞該芯紗,該芯紗包含選自由至少一導電芯長纖、多根導電短纖、至少一非導電芯長纖、多根非導電芯短纖以及所組成之群組中之其一。
  22. 如請求項21所述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其中該至少一非導電芯長纖以及該多根非導電芯短纖係由選自由聚酯類纖維、聚醯胺類纖維、聚丙烯腈類纖維、聚乙烯類纖維、聚丙烯類纖維、纖維素類纖維、蛋白質類纖維、彈性纖維類纖維、聚全氟乙烯類纖維、聚亞苯苯并二噁唑類纖維、聚醚酮類纖維、碳素類纖維、竹炭纖維、具有遠紅外線輻射功能的纖維以及玻璃纖維所組成之群組中之其一所製成。
  23. 如請求項19所述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其中該導電紗係由多根金屬纖維或多根碳纖維所構成。
TW106203894U 2017-03-20 2017-03-20 具有彈性框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 TWM5432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3894U TWM543251U (zh) 2017-03-20 2017-03-20 具有彈性框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3894U TWM543251U (zh) 2017-03-20 2017-03-20 具有彈性框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43251U true TWM543251U (zh) 2017-06-11

Family

ID=596896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203894U TWM543251U (zh) 2017-03-20 2017-03-20 具有彈性框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4325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01731A1 (en) * 2019-07-03 2021-01-07 King Abdulla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eel microfiber heating element for soft actuation and method
CN114293306A (zh) * 2021-11-19 2022-04-08 未来穿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单向导热织物和可穿戴按摩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01731A1 (en) * 2019-07-03 2021-01-07 King Abdulla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eel microfiber heating element for soft actuation and method
CN114293306A (zh) * 2021-11-19 2022-04-08 未来穿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单向导热织物和可穿戴按摩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10302B2 (ja) 接続部材、その製造方法及び接続構造体
CN112888817B (zh) 带电极配线的布料
TWM543251U (zh) 具有彈性框之紡織型態電熱裝置
US1036632A (en) Electric heating-pad.
JP5887451B1 (ja) 面状発熱体
JP4634636B2 (ja) 電熱糸及び該電熱糸を用いたヒーター
JP3195050U (ja) 伸縮性平型通電体
KR20130032890A (ko) 전도체 직물
JP6085162B2 (ja) 平型絶縁被覆通電体
KR19990013241A (ko) 면상 발열체
KR20210007536A (ko) 금속섬유 면상 발열체
JP5615656B2 (ja) 面状発熱体
KR101089901B1 (ko) 전자파 차폐기능을 갖는 면상체
KR102032042B1 (ko) 내구성이 우수한 발열직물
JP5845038B2 (ja) 面状発熱体
TWM458829U (zh) 穿戴式直流電暖裝置
KR101393264B1 (ko) 저전압 전도체 직물
KR20120034534A (ko) 디지털 섬유 도전선
RU55782U1 (ru) Электронагревательная ткань
KR20200045936A (ko) 면상 발열 시트 조립체
KR102644701B1 (ko) 면상발열체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20130126556A (ko) 발열사 및 이를 이용한 방한용 패드 및 이에 적용되는 발열사 접속 기판
CN215404785U (zh) 一种安全、长寿命、热分布均匀的电加热布
TWM515348U (zh) 行動式、區段式電熱毯
KR102609189B1 (ko) 발열체 손상보상 기능을 갖는 은사 및 나일론 커버링 타입 전기온열매트용 발열시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