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31353U - 氣動工具之後封蓋 - Google Patents

氣動工具之後封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31353U
TWM531353U TW105209557U TW105209557U TWM531353U TW M531353 U TWM531353 U TW M531353U TW 105209557 U TW105209557 U TW 105209557U TW 105209557 U TW105209557 U TW 105209557U TW M531353 U TWM531353 U TW M53135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cess
air
hole
diameter portion
shallow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2095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Yu-Ren Wu
Original Assignee
Yueh Chi Entp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eh Chi Entp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eh Chi Entpr Co Ltd
Priority to TW1052095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31353U/zh
Publication of TWM5313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31353U/zh

Links

Landscapes

  • Portable Power Tools In General (AREA)

Description

氣動工具之後封蓋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氣動工具,特別係一種氣動工具之後封蓋。
按,一般氣動工具係指利用壓縮空氣帶動氣動馬達而對外輸出動能的一種工具,目前市面上可見的氣動工具類型相當多元,像是氣動扳手、氣動研磨機、氣動螺絲起子、氣動鎚、氣動剪等,可幫助使用者達到省時又省力的作業效果,因此氣動工具被廣泛地應用於現代機械製造、船舶製造、汽車製造、汽車修配、建築裝潢、或石材加工等許多領域。
然習知的氣動工具存在不少缺失,以氣動扳手為例,習知的氣動扳手係將一正逆轉旋鈕設於其後方的封蓋上,利用手動操作該正逆轉旋鈕的方式來控制氣路方向,令氣動扳手可在正轉與反轉之間作切換,進而將螺帽鎖緊或鬆脫,但是在這種情況下,由於使用者一隻手已握住氣動扳手的手把,因此必須再借助另一隻手操作正逆轉旋鈕,故須以兩手操作,使用便利性欠佳;此外,由於正逆轉旋鈕係設於封蓋,因此封蓋結構本身必須具有一定的厚度供正逆轉旋鈕容置,造成封蓋整體體積與重量的增加。
有鑑於上述之缺失,本創作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氣動工具之後封蓋,其結構輕薄且可供使用者單手操作切換該氣動工具的正逆轉方向。本創作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氣動工具之後封蓋,可使正逆轉閥之設計較為彈性。
為達上述目的,本創作提供一種氣動工具之後封蓋,該氣動工具包含有一殼體以及一雙進氣式氣動馬達,該殼體具有一貫穿空間、一第一氣道與一第二氣道,該雙進氣式氣動馬達具有一本體設於該貫穿空間,該本體設有二第一進氣口與二第二進氣口,該本體具有一假想軸心,該二第一進氣口的連線通過該假想軸心,該二第二進氣口的連線亦通過該假想軸心,該氣動工具之後封蓋包含有一本體,用以設於該殼體且封閉該第一氣道、該第二氣道與該貫穿空間之一端,該本體具有一第一凹部其位置對應該第一氣道以及其中一個該第一進氣口、一第二凹部其位置對應該第二氣道以及其中一個該第二進氣口、一第一通道位於該本體內部且連通該第一凹部與一第一出口、以及一第二通道位於該本體內部且連通該第二凹部與一第二出口;其中,該第一出口與另一個該第一進氣口互通,該第二出口與另一個該第二進氣口互通。
如此一來,氣體得藉該第一、二通道進入該雙進氣式氣動馬達的各進氣口,而用以切換氣路的正逆轉閥可設在握把上方,因此使用者可以單手操作切換該氣動工具的正逆轉方向,使用上較為方便,另一方面,後封蓋因無須提供空間供習知之正逆轉旋鈕設置,故後封蓋的厚度可較習知結構薄,正逆轉閥的設計也因此可更具彈性。
請參考第1至4圖,係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提供的氣動工具1之後封蓋2,該氣動工具1具有一殼體10以及一雙進氣式氣動馬達20,該殼體10具有一貫穿空間12、一第一氣道14、一第二氣道16以及一握把18,如第4圖所示,該雙進氣式氣動馬達20具有一本體22設於該殼體10的貫穿空間12,該本體22設有二第一進氣口221與二第二進氣口223,該本體22具有一假想軸心A,該二第一進氣口221的連線通過該假想軸心A,該二第二進氣口223的連線亦通過該假想軸心A,亦即該二第一進氣口221在圓周上間隔180∘,該二第二進氣口223在圓周上同樣間隔180∘。
該氣動工具1之後封蓋2包含有一本體3,該本體3用以設於該殼體10之後端且封閉該第一氣道14、該第二氣道16與該貫穿空間12之後端,並藉由四螺鎖件5與該殼體10連接在一起,如第5至9圖所示,該本體3具有一第一凹部30位置對應於該殼體10之第一氣道14與該雙進氣式氣動馬達20之其中一個該第一進氣口221(也就是位置較為下方之第一進氣口221)、一第二凹部40位置對應於該殼體10之第二氣道16與該雙進氣式氣動馬達20之其中一個該第二進氣口223(也就是位置較為下方之第二進氣口223)、一第一通道50位於該本體3內部且連通該第一凹部30與一第一出口32、一第二通道60位於該本體3內部且連通該第二凹部40與一第二出口42、以及一貫孔65用以供一正逆轉閥4設置,該第一出口32係與該雙進氣式氣動馬達20的另一第一進氣口221(也就是位置較為上方之第一進氣口221)互通,該第二出口42係與該雙進氣式氣動馬達20的另一第二進氣口223(也就是位置較為上方之第二進氣口223)互通。
為了說明該氣動工具1之後封蓋2可行的結構設計,以下再舉一實施例加以說明。
該雙進氣式氣動馬達20之本體22可具有一中央凸部225,該後封蓋2的本體3可具有一中央凹部70,該中央凹部70係用以容置該中央凸部225,使該後封蓋2與該雙進氣式氣動馬達20可以對接在一起,然該後封蓋2與該雙進氣式氣動馬達20的連接方式並不以此為限。該本體3可由一套件80與一芯件90所組成。
該套件80與該芯件90之間可藉由但不限於黏合、卡接、緊配等連接方式結合在一起,該套件80與該芯件90亦可一體成形,該套件80具有一深凹部82、一第一淺凹部84與該深凹部82連接、以及一第二淺凹部86與該深凹部82連接,該深凹部82具有一底緣821與一內周緣823,該芯件90係容設於該套件80的深凹部82。
該芯件90具有一大徑部91、一小徑部92、一第一通孔93、一第二通孔94、一第三淺凹部95、一第三通孔96、一第四通孔97、一第四淺凹部98、以及一長槽99,該大徑部91與該小徑部92相連,該大徑部91以其外周緣911貼抵於該深凹部82之內周緣823,該小徑部92之外周緣921則與該深凹部82之內周緣823留有一預定距離,該小徑部92之一側923貼抵於該深凹部82的底緣821,該芯件90並由該大徑部91的一側913凹設有一凹陷部915,該凹陷部915即形成該本體3之中央凹部70,該第一通孔93與該第二通孔94皆貫穿該大、小徑部91, 92,該第三淺凹部95位於該大徑部91之一側且連通該第一淺凹部84與該第一通孔93,使該第一淺凹部84、該第一通孔93與該第三淺凹部95共同形成該第一凹部30,該小徑部92外周緣921與該套件80之深凹部82的內周緣823之間形成所述之第一通道50,該第一通道50與該第一、二通孔93, 94相連通,使該第二通孔94的一端形成該第一出口32,該第三通孔96與該第四通孔97皆貫穿該大、小徑部91, 92,該第四淺凹部98位於該大徑部91之一側且連通該第二淺凹部86與該第三通孔96,使該第二淺凹部86、該第三通孔96與該第四淺凹部98共同形成該第二凹部40,該長槽99由該小徑部92之一側923凹設,該長槽99連通該第三、四通孔96, 97而形成所述之第二通道60,使該第四通孔97的一端形成該第二出口42。
當該正逆轉閥4被使用者撥動至如第3圖所示時,也就是該正逆轉閥4瞄準F字樣,意味使用者設定該氣動工具1為正轉,在此狀況下,氣體通過該第一氣道14並進入該第一凹部30,接著部分氣體由該位置較為下方的第一進氣口221進入該雙進氣式氣動馬達20,另一部分氣體則經由該第一通孔93進入該第一通道50,再經由該第一出口32離開該後封蓋2並由該位置較為上方的第一進氣口221進入該雙進氣式氣動馬達20,進而令該氣動馬達20進行正轉;反之,當該正逆轉閥4被使用者撥動至瞄準R字樣,意味使用者設定該氣動工具1為逆轉,在此狀況下,氣體通過該第二氣道16並進入該第二凹部40,接著部分氣體由該位置較為下方的第二進氣口223進入該雙進氣式氣動馬達20,另一部分氣體則經由該第三通孔96進入該第二通道60,再經由該第二出口42離開該後封蓋2並由該位置較為上方的第二進氣口223進入該雙進氣式氣動馬達20,進而令該氣動馬達20進行逆轉。
當使用者操作該氣動工具1時,只需利用單手握持住該氣動工具1的握把18,並透過同一隻手的手指撥動該正逆轉閥4,便可輕易切換氣路,令該氣動工具可在正轉與逆轉之間轉換,而無須如習知結構需以兩手操作,使用上較為方便,此外,由於該正逆轉閥4係設於該貫孔65,該貫孔65又設在該後封蓋2下方,亦即該後封蓋2正後方無須如習知結構般再提供其他空間供正逆轉閥4容置,故該後封蓋2的厚度可較習知結構薄,且該正逆轉閥4的結構設計也可有其他改變,例如該正逆轉閥4可不為旋轉方式而是以推拉方式來切換氣路,就算如此變化,使用者仍可藉單手切換該氣動工具1的正逆轉方向。
上述僅為本創作實施例的說明,不可用來限制本創作的專利範圍,舉凡未超脫本創作精神所作的簡易結構潤飾或變化,仍應屬於本創作申請專利範圍涵蓋的範疇。例如該第一通道與該第二通道之路徑可加以改變。
1‧‧‧氣動工具
80‧‧‧套件
2‧‧‧後封蓋
82‧‧‧深凹部
3‧‧‧本體
821‧‧‧底緣
4‧‧‧正逆轉閥
823‧‧‧內周緣
5‧‧‧螺鎖件
84‧‧‧第一淺凹部
10‧‧‧殼體
86‧‧‧第二淺凹部
12‧‧‧貫穿空間
90‧‧‧芯件
14‧‧‧第一氣道
91‧‧‧大徑部
16‧‧‧第二氣道
911‧‧‧外周緣
18‧‧‧握把
913‧‧‧一側
20‧‧‧雙進氣式氣動馬達
915‧‧‧凹陷部
22‧‧‧本體
92‧‧‧小徑部
221‧‧‧第一進氣口
921‧‧‧外周緣
223‧‧‧第二進氣口
923‧‧‧一側
225‧‧‧中央凸部
93‧‧‧第一通孔
30‧‧‧第一凹部
94‧‧‧第二通孔
32‧‧‧第一出口
95‧‧‧第三淺凹部
40‧‧‧第二凹部
96‧‧‧第三通孔
42‧‧‧第二出口
97‧‧‧第四通孔
50‧‧‧第一通道
98‧‧‧第四淺凹部
60‧‧‧第二通道
99‧‧‧長槽
65‧‧‧貫孔
A‧‧‧假想軸心
70‧‧‧中央凹部
第1圖係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氣動工具之立體圖; 第2圖係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氣動工具之分解圖; 第3圖係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氣動工具之後視圖; 第4圖係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雙進氣式氣動馬達之立體圖; 第5圖係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後封蓋之立體圖; 第6圖係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後封蓋之分解圖; 第7圖係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套件之立體圖; 第8圖係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芯件之立體圖; 第9圖係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芯件之另一立體圖。
1‧‧‧氣動工具
22‧‧‧本體
2‧‧‧後封蓋
221‧‧‧第一進氣口
3‧‧‧本體
223‧‧‧第二進氣口
4‧‧‧正逆轉閥
225‧‧‧中央凸部
5‧‧‧螺鎖件
50‧‧‧第一通道
10‧‧‧殼體
60‧‧‧第二通道
12‧‧‧貫穿空間
65‧‧‧貫孔
14‧‧‧第一氣道
80‧‧‧套件
16‧‧‧第二氣道
90‧‧‧芯件
18‧‧‧握把
91‧‧‧大徑部
20‧‧‧雙進氣式氣動馬達
92‧‧‧小徑部

Claims (3)

  1. 一種氣動工具之後封蓋,該氣動工具包含有一殼體以及一雙進氣式氣動馬達,該殼體具有一貫穿空間、一第一氣道與一第二氣道,該雙進氣式氣動馬達具有一本體設於該貫穿空間,該本體設有二第一進氣口與二第二進氣口,該本體具有一假想軸心,該二第一進氣口的連線通過該假想軸心,該二第二進氣口的連線亦通過該假想軸心,該氣動工具之後封蓋包含有: 一本體,用以設於該殼體且封閉該第一氣道、該第二氣道與該貫穿空間之一端,該本體具有一第一凹部其位置對應該第一氣道以及其中一個該第一進氣口、一第二凹部其位置對應該第二氣道以及其中一個該第二進氣口、一第一通道位於該本體內部且連通該第一凹部與一第一出口、以及一第二通道位於該本體內部且連通該第二凹部與一第二出口;其中,該第一出口與另一個該第一進氣口互通,該第二出口與另一個該第二進氣口互通。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氣動工具之後封蓋,其中該雙進氣式氣動馬達之本體具有一中央凸部,該後封蓋的本體具有一中央凹部,用以容置該中央凸部。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氣動工具之後封蓋,其中該本體具有一套件與一芯件,該套件具有一深凹部、一第一淺凹部與該深凹部連接、以及一第二淺凹部與該深凹部連接,該深凹部具有一底緣與一內周緣,該芯件係容設於該套件的深凹部,該芯件具有相連之一大徑部與一小徑部,該大徑部以其外周緣貼抵於該深凹部之內周緣,該小徑部之外周緣則與該深凹部之內周緣留有一預定距離,該小徑部之一側貼抵於該深凹部的底緣,該芯件並由該大徑部的一側凹設有一凹陷部,該凹陷部形成該本體之中央凹部,該芯件具有一第一通孔與一第二通孔皆貫穿該大、小徑部、以及一第三淺凹部位於該大徑部之一側且連通該第一淺凹部與該第一通孔,使該第一淺凹部、該第一通孔與該第三淺凹部共同形成該第一凹部,該小徑部外周緣與該深凹部之內周緣之間形成該第一通道,該第一通道與該第一、二通孔相連通,使該第二通孔的一端形成該第一出口;該芯件具有一第三通孔與一第四通孔皆貫穿該大徑部與該小徑部、一第四淺凹部位於該大徑部之一側且連通該第二淺凹部和該第三通孔、以及一由該小徑部一側凹設的長槽,該第二淺凹部、該第三通孔與該第四淺凹部共同形成該第二凹部,該長槽連通該第三、四通孔而形成該第二通道,使該第四通孔的一端形成該第二出口。
TW105209557U 2016-06-24 2016-06-24 氣動工具之後封蓋 TWM5313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09557U TWM531353U (zh) 2016-06-24 2016-06-24 氣動工具之後封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09557U TWM531353U (zh) 2016-06-24 2016-06-24 氣動工具之後封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31353U true TWM531353U (zh) 2016-11-01

Family

ID=578519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209557U TWM531353U (zh) 2016-06-24 2016-06-24 氣動工具之後封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313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83619B1 (en) Bidirectional pneumatic impact wrench
TWI477362B (zh) A single tool is used to switch the pneumatic tool that reverses and adjusts the speed
US20140020923A1 (en) Pneumatic tool
US11221641B2 (en) Rotatable control device with axial translation
US10626725B2 (en) Gas passage switching structure for pneumatic rotary hand tool
US20130298755A1 (en) Motor assembly for pneumatic tool
TWM518145U (zh) 單手換向及調速的氣動工具
TW202126439A (zh) 氣動扳手
TWI411501B (zh) Pneumatic tool drive direction and flow control device
TWM531353U (zh) 氣動工具之後封蓋
TWM540722U (zh) 棘輪扳手結構
CN102581377B (zh) 往复切割工具
CN210452535U (zh) 一种油压脉冲工具
CN102581376B (zh) 往复切割工具
CN110228034A (zh) 一种油压脉冲工具
CN102581378B (zh) 切割工具
TWM563328U (zh) 氣動工具的正逆轉閥控制
TWM602487U (zh) 棘輪手工具
US20160339578A1 (en) Reinforcement Member for Handle of Tool
TW201720589A (zh) 單手換向及調速的氣動工具
US20070214607A1 (en) Bendable handle
TWM527369U (zh) 手持式氣動工具
TWM560983U (zh) 氣動工具的正逆轉閥結構
JP2007168036A (ja) 片手でスイッチを切り替えるニューマチックツール
TWI781799B (zh) 氣動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