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26509U - 輪胎穩定裝置及其穩定支架 - Google Patents

輪胎穩定裝置及其穩定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26509U
TWM526509U TW105200724U TW105200724U TWM526509U TW M526509 U TWM526509 U TW M526509U TW 105200724 U TW105200724 U TW 105200724U TW 105200724 U TW105200724 U TW 105200724U TW M526509 U TWM526509 U TW M526509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support
portions
stabilizing
trea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2007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yu-jun Guo
Original Assignee
yu-jun Gu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jun Guo filed Critical yu-jun Guo
Priority to TW1052007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26509U/zh
Publication of TWM5265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26509U/zh

Links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Description

輪胎穩定裝置及其穩定支架
本新型是關於一種穩定裝置,特別是指一種安裝在輪胎之氣室內的輪胎穩定裝置,以及該輪胎穩定裝置的穩定支架,使得輪胎失壓時穩定車輛行駛。
一般汽車基本上包括一個車體、兩支前後間隔的輪軸、四個分別安裝在該等輪軸左右兩側的輪框,以及四個分別安裝在該等輪框上的輪胎,為了達到耐磨及充氣支撐的目的,一般輪胎會採用一體成型的橡膠本體,並於該橡膠本體之兩個胎唇部及一個胎面部的區域包覆鋼絲。然而,一般輪胎雖然具有足夠的強度及緩衝能力,但是當輪胎被外物刺破,或者胎壓過高導致胎邊部破損時,位於該氣室內的氣體就會外泄,此時輪胎在缺乏氣壓支撐的情況下會迅速變扁,不僅車輛無法控制,也會造成重大的危險。
為了防止輪胎爆破造成危險,有些輪胎製造廠商會增加輪胎之胎邊部位的厚度,有的則是在輪胎的氣室內設置實心的支撐結構。但是無論那種補強結構,都沒有兼顧輪胎輕量化、抓地力及穩定性的需求目標。
本新型之目的是在提供一種結構新穎、重量輕,並可提供較佳的支撐效果及抓地力的輪胎穩定裝置,以及該輪胎穩定裝置的穩定支架。
本新型的輪胎穩定裝置安裝在一個輪胎的一個氣室內,並且架撐在該輪胎的兩個胎唇部及兩個胎肩部之間,該輪胎還具有一個介於該等胎肩部之間的胎面部。該輪胎穩定裝置包含數個安裝在該輪胎之該氣室內的穩定支架,每個穩定支架都具有一個與該輪胎之該等胎肩部及該胎面部抵靠的貼靠部,以及兩個分別撐設在該貼靠部及該等胎唇部之間的支撐部。
本新型有益的效果在於:該等穩定支架不但結構新穎、重量輕,更可在該輪胎的胎壓不足時,發揮支撐效果及穩定機制,以提高行車安全性。
在本新型被詳細描述之前,應當注意在以下的說明內容中,類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示。
參閱圖1、2、3,本新型輪胎穩定裝置的一個第一實施例是安裝在一個輪胎1的一個氣室11內,該輪胎1架設在該一個輪圈2上,並可圍繞一個旋轉中心10旋轉,該輪胎1還具有兩個環形並與該輪圈2卡合的胎唇部12、一個環形並與地面接觸的胎面部13、兩個環形並位於該胎面部13左右兩側的胎肩部14,以及兩個分別連接在同側之胎肩部14及胎唇部12之間的胎邊部15,每個胎唇部12都具有一束胎唇鋼絲121,以及一個將該胎唇鋼絲121包覆其中的三角膠122,該輪胎1還具有至少一個跨越該胎面部13及所述胎肩部14的鋼絲層16。
本實施例的輪胎穩定裝置包含數個彼此間隔並圍繞該旋轉中心10的穩定支架3,以及數個彼此間隔並圍繞該旋轉中心10的輔助撐座4,每個輔助撐座4都位在該等穩定支架3中相鄰的其中兩個之間。
茲以規格185/60R14輪胎為例,該輪胎穩定裝置包含五個穩定支架3以及五個輔助撐座4,每個穩定支架3都具有兩個虛擬延伸面通過該旋轉中心10的第一側靠面30,該等第一側靠面30之間具有一個第一夾角α,而每個輔助撐座4都具有兩個虛擬延伸面通過該旋轉中心10的第二側靠面40,該等第二側靠面40之間具有一個第二夾角β,其中,該第一夾角α為60度,而該第二夾角β為12度,即五個第一夾角α及五個第二夾角β的總和是360度,因此,在安裝後,每個穩定支架3之該等第一側靠面30都與每個輔助撐座4之該等第二側靠面40抵靠,在設計上,考量該等穩定支架3的支撐力,該第二夾角β應小於等於36度,即不大於該輪胎之胎面圓周長的十分之一。
本實施例之該等穩定支架3都是採用強化橡膠一體成型,具體之強化橡膠如聚氨酯(Polyurethane,簡稱PU),但是在材料的選用上不以此為限,每個穩定支架3皆為中空的結構體以達輕量化,並包括一個對應該輪胎1之胎面部13及胎肩部14的貼靠部31、兩個與該貼靠部31連接並撐設在該輪胎1之胎唇部12及胎面部13之間的支撐部32,以及一個連接在該等支撐部32之間的連接部33,該貼靠部31具有兩個左右間隔並分別對應該等胎肩部14的抵壓管311,以及一個連接在該等抵壓管311之間的胎面撐壁312,該胎面撐壁312具有一個朝向該輪胎1之胎面部13之內表面的貼合面313,該貼合面313為順應該胎面部13的弧形,其可直接和該胎面部13的內表面貼靠,或者以黏膠固定在該輪胎1的胎面部13上。
每個支撐部32都具有一個傾斜設置並與該胎面撐壁312連接的主撐壁321、一個連接在該主撐壁321及其中一個抵壓管311之間的輔助撐壁322,以及一個與該主撐壁321傾斜連接的胎唇撐壁323以向上支撐該胎唇部12,該主撐壁321與該胎面撐壁312之間具有一個支撐夾角γ,該支撐夾角γ可為55~80度。該主撐壁321具有一個與該胎面撐壁312連接的外端324,以及一個與該胎唇撐壁323連接的內端325,而該胎唇撐壁323斜撐在該胎唇部12的內側,可以黏膠加以黏合。
當該支撐夾角γ小於55度時,該等主撐壁321的斜度過大,支撐效果較不理想,而當該支撐夾角γ大於80度時,會造成該等主撐壁321之外端324之間的距離過大,無法提供該輪胎1之胎面部13中間區域有效的抓地力。而該連接部33較佳是弧形結構,其連接在該等主撐壁321之間,以協助固定該等主撐壁321,所述輔助撐壁322與該主撐壁321的連接區域介於該連接部33及該等主撐壁321之外端324之間。
參閱圖1、2、4,本實施例之該等輔助撐座4亦可採用橡膠材料製造,其係為一個梯形的結構體,並撐設在相鄰之穩定支架3之間,目的在於讓該等穩定支架3可以等角度且穩固地安裝在該輪胎1之氣室10內,每個輔助撐座4還都具有一個朝向該胎面部13之內表面的輔助貼合面41,該輔助貼合面41可以直接和該胎面部13的內表面貼靠,亦可利用黏膠固定在該輪胎1的胎面部13上。
當輪胎1的胎壓位在一個正常值時,該胎面部13會平均受力,以承受車輛的重量,而當該輪胎1充氣太飽並導致胎壓過高時,該胎面部13的中間區域會比較突出,並且在輪胎1運轉時產生較大的磨損。相反的,如果充氣不足或者因為漏氣而導致胎壓過低時,該輪胎1之胎面部13與地面之間的接觸區域會轉移到該胎面部13的兩側近胎肩部14區域,當該輪胎1在運轉時,該胎面部13鄰近兩側胎肩部14區域會過度磨損。但安裝本實施例該輪胎穩定裝置之輪胎1,可以在胎壓不足時發揮良好的支撐效果。
參閱圖1、3、4,本實施例除了善用強化橡膠的特性,提供該等穩定支架3較佳的支撐強度之外,當輪胎1的胎壓不足時,儘管車輛的重量會壓靠在該輪胎1上,但是該等支撐部32的主撐壁321會斜撐在該輪胎1的胎面部13及該等胎唇部12之間,即提供一相反於下塌作用力支撐該輪胎1,而在頂撐的過程中,該等輔助撐壁322可以協助該等主撐壁321維持在支撐的斜度上,所述連接部33也可以輔助維持該等主撐壁321的角度關係,使得該輪胎1在胎壓不足時可以維持在穩定的高度,且抓地力不再集中於該輪胎1的胎肩部14區域。
也就是說,本實施例每個穩定支架3的支撐部32,都具有往側邊斜撐的該主撐壁321及輔助撐壁322,上述主撐壁321及輔助撐壁322各別與該輪胎1同側之胎邊部15配合,形成一個宛如中空圓柱形的支撐結構體,由於該等支撐部32是左右對稱設計,因此,在兩個宛如中空圓柱形支撐結構體的共同支撐下,本實施例該等穩定支架3確實可以提供該輪胎1良好的穩定承載機制。
而在承受重量的分配上,當車輛的重量透過該輪圈2作用在該輪胎1上時,透過該等主撐壁321傳遞到該胎面撐壁312,由於該等主撐壁321之外端324鄰近該輪胎1之胎面部13的中間,因此,當輪胎1的胎壓不足時,除了該胎面部13的兩側近胎肩部14區域會和地面產生較佳的抓地力之外,該等穩定支架3也會將車輛的部分重量往該胎面部13的中間區域轉移,也就是利用該等主撐壁321呈對稱V形支撐,來提高該胎面部13中間區域的抓地力。此外,當輪胎1的胎壓不足時,由於該等主撐壁321呈對稱V形施加在胎唇部12的向外彈性作用力,可強化胎唇部12和輪圈2的固定,因此,在車輛轉彎時,可以避免該輪胎1的胎唇部12與該輪圈2脫離。
進一步說明的是,本實施例在相鄰之該等穩定支架3之間設置該等輔助撐座4,可以讓該等穩定支架3等角度地安裝在該輪胎1的氣室11內部,以達成輪胎1整體質量的均勻分布,為了進一步提高安裝後的穩固性,也可以利用黏膠,將該穩定支架3的胎面撐壁312及該胎唇撐壁323分別黏結在該輪胎1的胎面部13及胎唇部12的內表面,且本實施例該等輔助撐座4也可以利用黏貼固定在該輪胎1的該胎面部13上,以確保組裝後的穩定性。由於本實施例該等穩定支架3可根據使用者需要加裝在該輪胎1內,故本實施例也具有方便消費者選購安裝的優點。
另一方面,本實施例該等支撐部32的寬度W1小於該貼靠部31的寬度W2,同時,該貼靠部31之中空的該等抵壓管311分別壓靠在該等胎肩部14的內表面,因此,在安裝後,該貼靠部31不易沿著圖3所示的一個側移方向A移動。即當該穩定支架3在安裝後,如果受到外力作用要往該側移方向A移動時,其中一個抵壓管311就會因為被壓靠而彈性變形,以阻止往該側移方向A移動,故本新型該等抵壓管311具有防止該穩定支架3側向移動的功效。
參閱圖5,本新型輪胎穩定裝置之第二實施例的結構與第一實施例類似,不同之處在於:該穩定支架3還包括一個由該胎面撐壁312往該輪圈2方向延伸的防塌中柱34,該防塌中柱34與該連接部33連接,並具有一個鄰近該輪圈2的支撐端341。本實施例具有該防塌中柱34的穩定支架3,適合運用在高度較扁的輪胎1上,藉該防塌中柱34的輔助及頂撐在該輪圈2上,可以達到更佳的支撐效果。
由以上說明可知,本新型輪胎穩定裝置不但結構新穎,其利用強化橡膠一體成型中空結構之該等穩定支架3,亦確實可以在該輪胎1之氣室11內部胎壓不足時,發揮良好的支撐效果,特別是當胎壓不足時,一般輪胎1的支撐會偏重在該胎面部13的兩側近胎肩部14區域,但本新型輪胎穩定裝置可以將承載的重量,透過該支撐部32部分移轉至該胎面部13的中間區域,進而達到支撐及均勻分散承載重量的目的。此外,本新型除了可以利用上膠來固定該等穩定支架3之外,該等輔助撐座4的安置,以及每個穩定支架3之該等抵壓管311的結構,都可以防止該等穩定支架3在運作時移位,因此,本新型確實是一種結構新穎且實用的輪胎穩定裝置。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新型之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新型實施之範圍,凡是依本新型申請專利範圍及專利說明書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新型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1‧‧‧輪胎
10‧‧‧旋轉中心
11‧‧‧氣室
12‧‧‧胎唇部
121‧‧‧胎唇鋼絲
122‧‧‧三角膠
13‧‧‧胎面部
14‧‧‧胎肩部
15‧‧‧胎邊部
16‧‧‧鋼絲層
2‧‧‧輪圈
3‧‧‧穩定支架
30‧‧‧第一側靠面
31‧‧‧貼靠部
311‧‧‧抵壓管
312‧‧‧胎面撐壁
313‧‧‧貼合面
32‧‧‧支撐部
321‧‧‧主撐壁
322‧‧‧輔助撐壁
323‧‧‧胎唇撐壁
324‧‧‧外端
325‧‧‧內端
33‧‧‧連接部
34‧‧‧防塌中柱
341‧‧‧支撐端
4‧‧‧輔助撐座
40‧‧‧第二側靠面
41‧‧‧輔助貼合面
α‧‧‧第一夾角
β‧‧‧第二夾角
γ‧‧‧支撐夾角
W1‧‧‧寬度
W2‧‧‧寬度
A‧‧‧側移方向
本新型之其他的特徵及功效,將於參照圖式的實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現,其中: 圖1是本新型輪胎穩定裝置的一個第一實施例的使用狀態參考圖,說明該輪胎穩定裝置與一個輪胎及一個輪圈的相對關係; 圖2是該第一實施例的一個局部立體分解圖,說明該輪胎穩定裝置的一個穩定支架及一個輔助撐座; 圖3是該第一實施例的一個示意剖視圖,主要說明該穩定支架與該輪胎的關係; 圖4是該第一實施例的另一個示意剖視圖,主要說明該輔助撐座與該輪胎的關係;及 圖5是本新型輪胎穩定裝置的一個第二實施例的使用狀態剖視圖,說明該穩定支架包括一個防塌中柱。
1‧‧‧輪胎
11‧‧‧氣室
12‧‧‧胎唇部
121‧‧‧胎唇鋼絲
122‧‧‧三角膠
13‧‧‧胎面部
14‧‧‧胎肩部
15‧‧‧胎邊部
16‧‧‧鋼絲層
312‧‧‧胎面撐壁
313‧‧‧貼合面
32‧‧‧支撐部
321‧‧‧主撐壁
322‧‧‧輔助撐壁
323‧‧‧胎唇撐壁
324‧‧‧外端
325‧‧‧內端
33‧‧‧連接部
2‧‧‧輪圈
3‧‧‧穩定支架
31‧‧‧貼靠部
311‧‧‧抵壓管
γ‧‧‧支撐夾角
W1‧‧‧寬度
W2‧‧‧寬度
A‧‧‧側移方向

Claims (12)

  1. 一種輪胎穩定裝置,安裝在一個輪胎的一個氣室內,該輪胎可安裝在一個輪圈上,其還具有兩個與該輪圈扣合的胎唇部、一個可和地面抵靠的胎面部,以及兩個位在該胎面部相反側的胎肩部; 而該輪胎穩定裝置包含數個穩定支架,每個穩定支架都具有一個與該輪胎之胎面部抵靠的貼靠部,以及兩個分別撐設在該貼靠部及該等胎唇部之間的支撐部。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輪胎穩定裝置,其中,每個穩定支架之該等支撐部都具有一個與其中一個胎唇部抵靠的胎唇撐壁,以及一個連接在該胎唇撐壁及該貼靠部之間的主撐壁,該主撐壁與該貼靠部之間具有一個55~80度的支撐夾角。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輪胎穩定裝置,其中,每個支撐部還都具有一個斜撐在該貼靠部及該主撐壁之間的輔助撐壁,又每個穩定支架還都具有一個連接在該等支撐部之該等主撐壁之間的連接部。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輪胎穩定裝置,其中,該等穩定支架之貼靠部都具有兩個分別對應該等胎肩部的抵壓管,以及一個連接在該等抵壓管之間並與該胎面部抵靠的胎面撐壁,而每個支撐部都具有一個由該胎面撐壁往該等胎唇部延伸的主撐壁,該等主撐壁都具有一個與該胎面撐壁連接的外端,所述支撐部之外端相間隔。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輪胎穩定裝置,其中,每個穩定支架還都具有一個由該貼靠部往該輪圈延伸的防塌中柱。
  6.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5中任一項所述的輪胎穩定裝置,還包含數個分別夾設在該等穩定支架的其中兩個間的輔助撐座。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輪胎穩定裝置,所述輪胎圍繞一旋轉中心旋轉,其中,每個穩定支架還具有兩個虛擬延伸面通過該輪胎之旋轉中心的第一側靠面,該等第一側靠面之間具有一個第一夾角,而每個輔助撐座都具有兩個虛擬延伸面通過該旋轉中心的第二側靠面,該等第二側靠面之間具有一個第二夾角,全部第一夾角及全部第二夾角的總和為360度,且每個第二夾角小於等於36度。
  8. 一種輪胎穩定裝置的穩定支架,安裝在一個輪胎的一個氣室內,該輪胎可安裝在一個輪圈上,其還具有兩個與該輪圈扣合的胎唇部、一個可和地面抵靠的胎面部,以及兩個位在該胎面部相反側的胎肩部; 該穩定支架具有一個與該輪胎之胎面部抵靠的貼靠部,以及兩個分別撐設在該貼靠部及該等胎唇部之間的支撐部。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輪胎穩定裝置的穩定支架,其中,每個支撐部都具有一個與其中一個胎唇部抵靠的胎唇撐壁,以及一個連接在該胎唇撐壁及該貼靠部之間的主撐壁,該主撐壁與該貼靠部之間具有一個55~80度的支撐夾角。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輪胎穩定裝置的穩定支架,其中,每個支撐部還都具有一個斜撐在該貼靠部及該主撐壁之間的輔助撐壁,又該穩定支架還具有一個連接在該等支撐部之該等主撐壁之間的連接部。
  11. 如請求項8所述的輪胎穩定裝置的穩定支架,其中,該貼靠部具有兩個分別對應該等胎肩部的抵壓管,以及一個連接在該等抵壓管之間並與該胎面部抵靠的胎面撐壁,每個支撐部都具有一個由該胎面撐壁往該等胎唇部延伸的主撐壁,每個主撐壁都具有一個與該胎面撐壁連接的外端,所述支撐部之外端相間隔。
  12. 如請求項8所述的輪胎穩定裝置的穩定支架,還具有一個由該貼靠部往該輪圈延伸的防塌中柱。
TW105200724U 2016-01-19 2016-01-19 輪胎穩定裝置及其穩定支架 TWM5265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00724U TWM526509U (zh) 2016-01-19 2016-01-19 輪胎穩定裝置及其穩定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00724U TWM526509U (zh) 2016-01-19 2016-01-19 輪胎穩定裝置及其穩定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26509U true TWM526509U (zh) 2016-08-01

Family

ID=57182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200724U TWM526509U (zh) 2016-01-19 2016-01-19 輪胎穩定裝置及其穩定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2650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01169B (zh) * 2019-03-19 2020-08-11 沈宗和 具備單一截面結構的無內胎式輪胎組合件
CN113682092A (zh) * 2021-08-08 2021-11-23 苏州诺雅电动车有限公司 自支撑自充气自适应轮胎装置及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01169B (zh) * 2019-03-19 2020-08-11 沈宗和 具備單一截面結構的無內胎式輪胎組合件
CN113682092A (zh) * 2021-08-08 2021-11-23 苏州诺雅电动车有限公司 自支撑自充气自适应轮胎装置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79728B2 (ja) 低減された横剛性を伴う非空気圧式ホイール
JP5629356B2 (ja) 浮動式2プライタイヤ
JP3487908B2 (ja) 大型車両用タイヤ構造
JPH0362561B2 (zh)
KR20120070469A (ko) 비공기압 타이어
JPS625B2 (zh)
WO2018207468A1 (ja) 非空気入りタイヤ
TWM526509U (zh) 輪胎穩定裝置及其穩定支架
TW201636229A (zh) 自行車輪圈
CN104339976A (zh) 自行车的车轮
JPH04278806A (ja) ラジアルタイヤ
KR101147859B1 (ko) 사이드부를 보강한 비공기입 타이어
JPH0211403A (ja) オートバイ用のタイヤ
TW201922528A (zh) 加強式自行車輪圈
JP2010274799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AU2006217422B2 (en) Run-flat tire
CN104339975A (zh) 用于自行车车轮的轮圈
CN104339990A (zh) 用于自行车轮的轮胎
KR102312931B1 (ko) 차량용 비공기입 타이어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GB2024736A (en) Non-inflatable hollow tyres
KR101360959B1 (ko) 펑크에도 주행이 가능한 장치
JPS5919842B2 (ja) 空気タイヤ
JPH02182507A (ja) ラジアルタイヤとリムの組立体
KR20210064694A (ko) 자동차 휠의 내측림 보강 부재
JP3673050B2 (ja) タイヤとリムとの組立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