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24538U - 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24538U
TWM524538U TW105202893U TW105202893U TWM524538U TW M524538 U TWM524538 U TW M524538U TW 105202893 U TW105202893 U TW 105202893U TW 105202893 U TW105202893 U TW 105202893U TW M524538 U TWM524538 U TW M524538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display device
display
module
hea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2028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Wu-Chang Tsai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TW1052028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24538U/zh
Priority to CN201620393718.6U priority patent/CN205582388U/zh
Publication of TWM5245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24538U/zh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Description

顯示裝置
本新型係關於一種顯示裝置,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可置於戶外之顯示裝置。
關於在戶外傳遞訊息的方式,早期有藉由招牌、布條、布幕看板等方式傳遞。由於現今社會愈傳遞的訊息量愈來愈龐大,單藉由傳統方式傳遞訊息已日漸不敷使用。因此,有業者將顯示裝置設置於戶外,而利用做為看板使用。藉此,能夠將各式各樣的訊息提供於顯示裝置,顯示裝置也能夠不斷切換這些訊息,而達到傳遞大量訊息的目的。
然而,將顯示裝置等電子裝置放置於戶外時,顯示裝置必須承受許多天候考驗。例如必須避免雨淋或潑水而造成電性問題,因空氣污染而造成的沙塵霧霾問題,以及因日曬而造成顯示裝置升溫等問題。倘若要另顯示裝置防水防塵,則恐需密閉配置,但密閉配置往往不利於散熱,而恐造成顯示裝置因熱而發生顯示錯誤或損壞。
有鑑於以上的問題,本新型提出一種顯示裝置,藉以維持密閉配置且能增進散熱。
本新型之一實施例提出一種顯示裝置,包括殼體、顯示模組、風流產生模組及連動風扇模組。殼體包括透光部及導熱部,且具有密閉空間及散熱流道。導熱部分隔密閉空間及散熱流道。散熱流道之二個開口位於殼體之外表面。顯示模組設置於密閉空間內,且顯示模組之顯示面朝向透光部。風流產生模組設置於密閉空間內且用以產生循環風流對導熱部進行熱交換。連動風扇模組包括第一扇葉及第二扇葉。第一扇葉設置於密閉空間內,且用以藉由循環風流之帶動而旋轉。第二扇葉設置於散熱流道,且與第一扇葉連動。第二扇葉用以藉由第一扇葉之連動而旋轉並於散熱流道產生散熱風流對導熱部進行熱交換。
根據本新型之實施例之顯示裝置,能夠藉由位於密閉空間內之循環風流將顯示模組之熱量傳遞至導熱部以進行熱交換,且藉由循環風流驅動連動風扇模組作動,以於散熱流道產生散熱風流對導熱部進行熱交換並排出顯示裝置之外。由於顯示模組仍處於密閉空間中,故可維持顯示模組防止外界水氣或沙塵的侵擾而故障。位於散熱流道之第二扇葉的驅動來源為循環風流,故無需特別設計密閉配置。因此,顯示裝置既能夠保護顯示模組,亦能夠提升散熱效果。
以上之關於本新型內容之說明及以下之實施方式之說明係用以示範與解釋本新型之精神與原理,並且提供本新型之專利申請範圍更進一步之解釋。
以下在實施方式中詳細敘述本新型之實施例之詳細特徵以及優點,其內容足以使任何本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了解本新型之實施例之技術內容並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任何本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地理解本新型相關之目的及優點。以下之實施例係進一步詳細說明本新型之觀點,但非以任何觀點限制本新型之範疇。此外,本案之「實質上」之用語,表示容許製造時之公差而造成的偏離。
請參照圖1A、圖1B及圖1C,圖1A繪示依照本新型之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之前視剖面示意圖,圖1B繪示圖1A之顯示裝置10沿B-B剖面之俯視剖面示意圖,圖1C繪示圖1A之顯示裝置10沿C-C剖面之仰視剖面示意圖。顯示裝置10包括殼體11、顯示模組12、風流產生模組13、連動風扇模組14及隔板15。
殼體11包括本體部110、透光部111及導熱部112,且具有密閉空間113及散熱流道114。導熱部112分隔密閉空間113及散熱流道114,且可由導熱材質製成。散熱流道114之二個開口114a、114b位於殼體11之外表面11a。於本實施例中,散熱流道114可皆由導熱部112圍繞形成,而密閉空間113可由本體部110、透光部111及部分導熱部112包圍形成,但不限於此。於其他實施例中,散熱流道114亦可由部分本體部110及導熱部112圍繞形成,而密閉空間113亦可由另一部分本體部110、透光部111及導熱部112包圍形成。於本實施例中,散熱流道114雖僅例示一個,但亦可依需求及後續所述之連動風扇模組14之數量及配置方式而具有多個散熱流道114
顯示模組12設置於密閉空間113內,且顯示模組12之顯示面120朝向透光部111。顯示模組12所產生之光線可經由透光部111而照射至顯示裝置10之外。因此,顯示裝置10之觀看者可藉由觀看透光部111,而得知顯示於顯示模組12之影像訊息。由於如顯示模組12之需要通電而作動之元件設置於密閉空間113內,而可保護顯示模組12不受環境水氣或沙塵等侵擾而故障。另外,導熱部112及顯示模組12相間隔一段距離。
風流產生模組13設置於密閉空間113內且用以產生循環風流對導熱部112進行熱交換。循環風流藉由上述導熱部112及顯示模組12所相間隔之一段距離而流經導熱部112及顯示模組12之間。循環風流環繞實質上垂直於顯示模組12之顯示面120之軸心而循環於導熱部112及顯示模組12之間。圖1A中,顯示面120實質上平行於XY平面。圖1B中,循環風流所環繞之軸心約位於顯示模組12之中心且實質上平行於Z軸。
如圖1B所示之本實施例中,例示風流產生模組13包含二個風扇13a、13b。此二個風扇13a、13b分別設置於密閉空間113之左右二側,且二者所產生之風流方向相反,例如風扇13a所產生之風流於圖1B中朝下,風扇13b所產生之風流於圖1B中朝上。藉由對於此二個風扇13a、13b通電而產生圖1B方向中之逆時針之循環風流。雖於本實施例中例示風流產生模組13包含二個風扇13a、13b,但不限定於此。於其他實施例中,風流產生模組13亦可包含單一個或多於二個風扇,以形成循環風流。此外,圖1B中以圖內之方向而言,由於密閉空間113之上半部與下半部之風向大致相反,二股方向相反之風流之間可設置隔板15,藉此可避免循環風流於循環時紊亂,以利循環風流順暢流動。隔板15可與導熱部112相連或抵靠於導熱部112,亦可依需求與顯示模組12相連或抵靠於顯示模組12。
由於風流產生模組13之需要通電而作動之風扇13a、13b為設置於密閉空間113內,故可保護風流產生模組13不受環境水氣或沙塵等侵擾而故障。因此風流產生模組13之風扇13a、13b可選擇使用一般的風扇,而可不必特別選擇具有特殊防水防塵功能之風扇。藉此能降低顯示裝置10之成本。
連動風扇模組14包括第一扇葉141、第二扇葉142、防水防塵軸承143、連動軸144及齒輪組件145。第一扇葉141設置於密閉空間113,且位於導熱部112及顯示模組12之間。第二扇葉142設置於散熱流道114。防水防塵軸承143設置於導熱部112。連動軸144貫穿防水防塵軸承143。防水防塵軸承143可使用目前市售物品。於此實施例中,第一扇葉141固設於連動軸144,第二扇葉142經由齒輪組件145連接於連動軸144,但並非限定於此。於其他實施例中,亦可依需求,第一扇葉141經由齒輪組件145連接於連動軸144,第二扇葉142固設於連動軸144。或者亦可第一扇葉141及第二扇葉142分別經由齒輪組件145連接於連動軸144,亦可第一扇葉141及第二扇葉142皆固設於連動軸144。而於具有齒輪組件145之實施例中,齒輪組件145可具有變換第一扇葉141及第二扇葉142之旋轉軸方向之功能,亦有變化第一扇葉141及第二扇葉142之轉速比之功能。
舉例而言,藉由齒輪組件145,第一扇葉141之旋轉軸可實質上平行於Z軸,而第二扇葉142之旋轉軸可實質上平行於X軸。另外例如還可藉由齒輪組件145之內部齒輪之齒數比例,例如使得第一扇葉141旋轉一圈時,第二扇葉142可旋轉多圈,或者亦可相反。
如圖1B及圖1C所示,當風流產生模組13產生循環風流時,第一扇葉141可藉由循環風流之帶動而旋轉。例如於圖1B中以圖內之方向而言,由於第一扇葉141上半部受到向左之循環風流吹拂,下半部受到向右之循環風流吹拂,故能以逆時針方向旋轉。
由於第一扇葉141及第二扇葉142彼此經由連動軸144及齒輪組件145連動,故第二扇葉142可藉由第一扇葉141之連動而旋轉,並於散熱流道114產生散熱風流,以對導熱部112進行熱交換。此時散熱風流可從開口114a入風,從開口114b出風,藉此逸散導熱部112之熱量,但並非限定於此。亦可依需求改變散熱風流的流向,而可從開口114b入風,從開口114a出風。
由於第一扇葉141及第二扇葉142的旋轉源自於循環風流的吹拂,故無需對第一扇葉141及第二扇葉142通電。因此於使用顯示裝置10時,由於無需對連動風扇模組14通電,而可省下相關的耗電。於選擇第一扇葉141及第二扇葉142之種類時,亦可不必特別選擇防水防塵的風扇類型。防水防塵軸承143通常比防水防塵風扇要易於達到防水防塵的效果,且成本較低。藉此,本實施例之密閉空間113的防水防塵的程度較高而保護顯示模組12及風流產生模組13之效果較佳,且可降低顯示裝置10之成本。
請參照圖1D,繪示依照本新型之另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之俯視剖面示意圖。圖1D之視角及所剖面的位置與圖1B相似,差別在於本實施例之風流產生模組13’之位置與圖1B所示之風流產生模組13不同。以圖1D之方向而言,風流產生模組13’之風扇13a’設置於左下角且所產生之風流向右,風流產生模組13’之風扇13b’設置於右上角且所產生之風流向左。藉此形成圖1D方向中之逆時針之循環風流,同時令第一扇葉141’以逆時針方向旋轉。風流產生模組13、13’之配置不以圖1B及圖1D之方式為限,只要所產生之循環風流能夠搭配第一扇葉141’而令第一扇葉141’以指定方向旋轉,風流產生模組13、13’之配置能夠有更多種類的方向、位置及數量。
請參照圖2A、圖2B及圖2C,圖2A繪示依照本新型之另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20之前視剖面示意圖,圖2B繪示圖2A之顯示裝置20沿B-B剖面之俯視剖面示意圖,圖2C繪示圖2A之顯示裝置20沿C-C剖面之仰視剖面示意圖。顯示裝置20包括殼體21、顯示模組22、風流產生模組23、連動風扇模組24。
殼體21包括本體部210、透光部211及導熱部212,且具有密閉空間213及散熱流道214。導熱部212分隔密閉空間213及散熱流道214。散熱流道214之二個開口214a、214b位於殼體21之外表面21a。於本實施例中,散熱流道214雖僅例示一個,但亦可依需求及後續所述之連動風扇模組24之數量及配置方式而具有多個散熱流道214。
顯示模組22設置於密閉空間213內,且顯示模組22之顯示面220朝向透光部211。導熱部212及顯示模組22相間隔一段距離。透光部211及顯示模組22亦相間隔一段距離。
風流產生模組23設置於密閉空間213內且用以產生循環風流對導熱部212進行熱交換。一部分循環風流藉由上述導熱部212及顯示模組22所相間隔之一段距離而流經導熱部212及顯示模組22之間。另一部分循環風流藉由上述透光部211及顯示模組22所相間隔之一段距離而流經透光部211及顯示模組22之間。循環風流環繞實質上平行於顯示模組22之顯示面220之一軸心而圍繞顯示模組22循環。圖2A中,顯示面220實質上平行於XY平面,循環風流所環繞之軸心約位於顯示模組22之中心且實質上平行於Y軸。
如圖2A所示之本實施例中,例示風流產生模組23包含二個風扇23a、23b。此二個風扇23a、23b分別設置於密閉空間213之左右二側,且二者所產生之風流方向相反,例如風扇23a所產生之風流於圖2A中朝上,風扇23b所產生之風流於圖2A中朝下。藉由對於此二個風扇23a、23b通電而產生圖2A方向中之順時針之循環風流。雖於本實施例中例示風流產生模組23包含二個風扇23a、23b,但不限定於此。於其他實施例中,風流產生模組23亦可包含單一個或多於二個風扇,以形成循環風流。
連動風扇模組24包括第一扇葉241、第二扇葉242、防水防塵軸承243、連動軸244及齒輪組件245。第一扇葉241設置於密閉空間213,且位於導熱部212及顯示模組22之間。第二扇葉242設置於散熱流道214。防水防塵軸承243設置於導熱部212。連動軸244貫穿防水防塵軸承243。於此實施例中,第一扇葉241固設於連動軸244,第二扇葉242經由齒輪組件245連接於連動軸244,但並非限定於此,亦可依需求而有其他連動配置方式。如圖2B所示,第一扇葉241之形狀可為軸對稱但鏡像不對稱。因此若有風流朝向第一扇葉241之旋轉軸吹拂時,第一扇葉241受到風流吹拂的力道會不均勻,而能以指定旋轉方向旋轉。
當風流產生模組23產生循環風流時,第一扇葉241可藉由循環風流之帶動而旋轉。例如於圖2B中以圖內之方向而言,受到風扇23a吹拂時由於第一扇葉241之形狀設計,使得第一扇葉241上半部所承受的力道較小,下半部所承受的力道較大,故能以逆時針方向旋轉。
由於第一扇葉241及第二扇葉242彼此經由連動軸244及齒輪組件245連動,故第二扇葉242可藉由第一扇葉241之連動而旋轉,並如圖2C所示於散熱流道214產生散熱風流,以對導熱部212進行熱交換。此時散熱風流可從開口214a入風,從開口214b出風,藉此逸散導熱部212之熱量,但並非限定於此。亦可依需求改變散熱風流的流向,而可從開口214b入風,從開口214a出風。
請參照圖2D,繪示依照本新型之另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20’之俯視剖面示意圖。圖2D之視角及所剖面的位置與圖2B相似,差別在於本實施例之顯示裝置20’之殼體21’更包括導流件26,位於密閉空間213’,且可與可與圖2A所示之導熱部212相連,亦可依需求抵靠於顯示模組22。第一扇葉241’可為軸對稱且為鏡像對稱。風流產生模組23’包含風扇23a’及風扇23b’。導流件26可設置於風流產生模組23’之風扇23a’與第一扇葉241’之間。導流件26用以引導循環風流朝向偏離第一扇葉241’之旋轉軸之方向流動,以限制第一扇葉241’之旋轉方向。舉例而言,如圖2D中,導流件26沿左上至右下方向傾斜延伸,使得循環風流經過導流件26再吹拂至第一扇葉241’時,上半部所承受的力道較小,下半部所承受的力道較大,故第一扇葉241’能以逆時針方向旋轉。第一扇葉241、241’與導流件26之配置不以圖2B及圖2D之方式為限,只要循環風流能夠令第一扇葉241、241’以指定方向旋轉,第一扇葉241、241’與導流件26之配置能夠有更多種類的方向、位置及形狀。
請參照圖3A、圖3B及圖3C,圖3A繪示依照本新型之另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30之前視剖面示意圖,圖3B繪示圖3A之顯示裝置30沿B-B剖面之俯視剖面示意圖,圖3C繪示圖3A之顯示裝置30沿C-C剖面之仰視剖面示意圖。顯示裝置30包括殼體31、顯示模組32、風流產生模組33、連動風扇模組34a、34b及隔板35。
殼體31包括本體部310、透光部311及導熱部312,且具有密閉空間313及散熱流道314。導熱部312分隔密閉空間313及散熱流道314。散熱流道314之二個開口314a、314b位於殼體31之外表面31a。於本實施例中,散熱流道314雖僅例示一個,但亦可依需求及後續所述之連動風扇模組34a、34b之數量及配置方式而具有多個散熱流道314。顯示模組32設置於密閉空間313內,且顯示模組32之顯示面320朝向透光部311。導熱部312及顯示模組32相間隔一段距離。
風流產生模組33設置於密閉空間313內且用以產生循環風流對導熱部312進行熱交換。循環風流藉由上述導熱部312及顯示模組32所相間隔之一段距離而流經導熱部312及顯示模組32之間。循環風流環繞實質上垂直於顯示模組32之顯示面320之軸心而循環於導熱部312及顯示模組32之間。圖3A中,顯示面320實質上平行於XY平面。圖3B中,循環風流所環繞之軸心約位於顯示模組32之中心且實質上平行於Z軸。如圖3B所示之本實施例中,例示風流產生模組33包含二個風扇33a、33b。此二個風扇33a、33b搭配隔板35而於密閉空間313產生逆時針之循環風流。
連動風扇模組34a、34b分別包括第一扇葉341a、341b、第二扇葉342a、342b、防水防塵軸承343a、343b及連動軸344a、344b。第一扇葉341a、341b設置於密閉空間313,且位於導熱部312及顯示模組32之間。第二扇葉342a、342b設置於散熱流道314。防水防塵軸承343a、343b設置於導熱部312。連動軸344a、344b貫穿防水防塵軸承343a、343b。於此實施例中,第一扇葉341a及第二扇葉342a皆固設於連動軸344a,第一扇葉341b及第二扇葉342b皆固設於連動軸344b,而可簡化連動風扇模組34a、34b之構型,但並非限定於此。於其他實施例中,亦可依需求而有其他連動配置方式。此外,於本實施例中之第二扇葉342a及第二扇葉342b彼此可為鏡像的扇葉。而且,第二扇葉342a及第二扇葉342b可分別設置於開口314a、314b附近。
如圖3B及圖3C所示,當風流產生模組33產生循環風流時,第一扇葉341a、341b可藉由循環風流之帶動而旋轉。例如於圖3B中以圖內之方向而言,由於第一扇葉341a、341b上半部受到向左之循環風流吹拂,下半部受到向右之循環風流吹拂,故皆能以逆時針方向旋轉。
由於第一扇葉341a、341b及第二扇葉342a、342b經由連動軸344a、344b連動,故第二扇葉342a、342b可藉由第一扇葉341a、341b之連動而旋轉,並於散熱流道314產生散熱風流,以對導熱部312進行熱交換。於本實施例中,第二扇葉342a及第二扇葉342b於運作時轉向相同,於圖3A中之方向而言,第二扇葉342a所產生之風流朝下,且第二扇葉342b所產生之風流朝上,但並非限定於此。於其他時施例中第二扇葉342a及第二扇葉342b亦可為於運作時轉向相同但所產生之風流方向不同之形狀。另根據第二扇葉342a、342b之配置位置與方向不同,第二扇葉342a及第二扇葉342b亦可為於運作時轉向相同且所產生之風流方向相同之形狀。
此時散熱風流可從開口314a入風,從開口314b出風,藉此逸散導熱部312之熱量,但並非限定於此。亦可依需求改變散熱風流的流向,而可從開口314b入風,從開口314a出風。
請參照圖3D,繪示依照本新型之另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30’之俯視剖面示意圖。圖3D之視角及所剖面的位置與圖3B相似,差別在於本實施例之位於密閉空間313’之風流產生模組33’之位置與圖3B所示之風流產生模組33不同。以圖3D之方向而言,風流產生模組33’之風扇33a’設置於左下角且所產生之風流向右,風流產生模組33’之風扇33b’設置於右上角且所產生之風流向左。藉此形成圖3D方向中之逆時針之循環風流,同時令第一扇葉341a’、341b’以逆時針方向旋轉。風流產生模組33、33’之配置不以圖3B及圖3D之方式為限,只要所產生之循環風流能夠搭配第一扇葉341a’、341b’而令第一扇葉341a’、341b’以指定方向旋轉,風流產生模組33、33’之配置能夠有更多種類的方向、位置及數量。
請參照圖4A、圖4B、圖4C,圖4A繪示依照本新型之另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40之前視剖面示意圖,圖4B繪示圖4A之顯示裝置40沿B-B剖面之俯視剖面示意圖,圖4C繪示圖4A之顯示裝置40沿C-C剖面之仰視剖面示意圖。顯示裝置40包括殼體41、顯示模組42、風流產生模組43及連動風扇模組44a、44b。
殼體41包括本體部410、透光部411及導熱部412,且具有密閉空間413及散熱流道414。導熱部412分隔密閉空間413及散熱流道414。散熱流道414之二個開口414a、414b位於殼體41之外表面41a。於本實施例中,散熱流道414雖僅例示一個,但亦可依需求及後續所述之連動風扇模組44a、44b之數量及配置方式而具有多個散熱流道414。
顯示模組42設置於密閉空間413內,且顯示模組42之顯示面420朝向透光部411。導熱部412及顯示模組42相間隔一段距離。透光部411及顯示模組42亦相間隔一段距離。
風流產生模組43設置於密閉空間413內且用以產生循環風流對導熱部412進行熱交換。一部分循環風流藉由上述導熱部412及顯示模組42所相間隔之一段距離而流經導熱部412及顯示模組42之間。另一部分循環風流藉由上述透光部411及顯示模組42所相間隔之一段距離而流經透光部411及顯示模組42之間。循環風流環繞實質上平行於顯示模組42之顯示面420之一軸心而圍繞顯示模組42循環。圖4A中,顯示面420實質上平行於XY平面,循環風流所環繞之軸心約位於顯示模組42之中心且實質上平行於Y軸。若是日曬光線直接曝曬透光部411時,可藉此可逸散透光部411及顯示模組42之間的熱量。
如圖4A所示之本實施例中,例示風流產生模組43包含二個風扇43a、43b。此二個風扇43a、43b分別設置於密閉空間413之左右二側,且二者所產生之風流方向相反,例如風扇43a所產生之風流於圖4A中朝上,風扇43b所產生之風流於圖4A中朝下。藉由對於此二個風扇43a、43b通電而產生圖4A方向中之順時針之循環風流。
連動風扇模組44a、44b分別包括第一扇葉441a、441b、第二扇葉442a、442b、防水防塵軸承443a、443b及連動軸444a、444b。第一扇葉441a、441b設置於密閉空間413,且位於導熱部412及顯示模組42之間。第二扇葉442a、442b設置於散熱流道414。防水防塵軸承443a、443b設置於導熱部412。連動軸444a、444b貫穿防水防塵軸承443a、443b。於此實施例中,第一扇葉441a及第二扇葉442a皆固設於連動軸444a,第一扇葉441b及第二扇葉442b皆固設於連動軸444b,而可簡化連動風扇模組44a、44b之構型,但並非限定於此。於其他實施例中,亦可依需求而有其他連動配置方式。
另外,如圖4B所示,第一扇葉441a、441b各自之形狀可為軸對稱但鏡像不對稱。因此若有風流朝向第一扇葉441a、441b之旋轉軸吹拂時,第一扇葉441a、441b受到風流吹拂的力道會不均勻,而能以指定旋轉方向旋轉。此外,於本實施例中之第二扇葉442a及第二扇葉442b彼此可為鏡像的扇葉。而且,第二扇葉442a及第二扇葉442b可分別設置於開口414a、414b附近。
當風流產生模組43產生循環風流時,第一扇葉441a、441b可藉由循環風流之帶動而旋轉。例如於圖4B中以圖內之方向而言,受到風扇43a吹拂時由於第一扇葉441a、441b之形狀設計,使得第一扇葉441a、441b上半部所承受的力道較小,下半部所承受的力道較大,故能以逆時針方向旋轉。
由於第一扇葉441a、441b及第二扇葉442a、442b經由連動軸444a、444b連動,故第二扇葉442a、442b可藉由第一扇葉441a、441b之連動而旋轉,並於散熱流道414產生散熱風流,以對導熱部412進行熱交換。於本實施例中,第二扇葉442a及第二扇葉442b於運作時轉向相同,於圖4A中之方向而言,第二扇葉442a所產生之風流朝下,且第二扇葉442b所產生之風流朝上,但並非限定於此。於其他時施例中第二扇葉442a及第二扇葉442b亦可為於運作時轉向相同但所產生之風流方向不同之形狀。另根據第二扇葉442a、442b之配置位置與方向不同,第二扇葉442a及第二扇葉442b亦可為於運作時轉向相同且所產生之風流方向相同之形狀。
此時散熱風流可從開口414a入風,從開口414b出風,藉此逸散導熱部412之熱量,但並非限定於此。亦可依需求改變散熱風流的流向,而可從開口414b入風,從開口414a出風。
請參照圖4D,繪示依照本新型之另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40’之俯視剖面示意圖。圖4D之視角及所剖面的位置與圖4B相似,差別在於本實施例之顯示裝置40’之殼體41’更包括導流件46a、46b,位於密閉空間413’,且可與可與圖4A所示之導熱部412相連,亦可依需求抵靠於顯示模組42。第一扇葉441a’、441b’可為軸對稱且為鏡像對稱。風流產生模組43’包含風扇43a’及風扇43b’。導流件46a、46b可分別設置於風流產生模組43’之風扇43a’與第一扇葉441a’、441b’之間。導流件46a、46b分別用以引導循環風流朝向偏離第一扇葉441a’、441b’之旋轉軸之方向流動,以限制第一扇葉441a’、441b’之旋轉方向。舉例而言,如圖4D中,導流件46a、46b沿左上至右下方向傾斜延伸,使得循環風流分別經過導流件46a、46b再吹拂至第一扇葉441a’、441b’時,上半部所承受的力道較小,下半部所承受的力道較大,故第一扇葉441a’、441b’能以逆時針方向旋轉。第一扇葉441a、441b、441a’、441b’與導流件46a、46b之配置不以圖4B及圖4D之方式為限,只要循環風流能夠令第一扇葉441a、441b、441a’、441b’以指定方向旋轉,第一扇葉441a、441b、441a’、441b’與導流件46a、46b之配置能夠有更多種類的方向、位置及形狀。
請參照圖5A,繪示圖4A之顯示裝40置沿V-V剖面之左視剖面示意圖。由圖5A可知,殼體41之導熱部412於密閉空間413及散熱流道414內可不具有散熱鰭片或散熱柱體等結構。然而於其他實施例中,密閉空間及散熱流道內則可具有散熱鰭片或散熱柱體等結構以協助熱交換,進而增加散熱效率。請參照圖5B、圖5C、圖5D、圖5E、圖5F、圖5G、圖5H及圖5I,分別為繪示依照本新型之其他實施例之顯示裝置50b、50c、50d、50e、50f、50g、50h及50i之左視剖面示意圖。
於圖5B之顯示裝置50b中,殼體51包含鰭片57。鰭片57自導熱部512朝向散熱流道514延伸,但密閉空間513內可不具有散熱鰭片或散熱柱體等結構。
於圖5C之顯示裝置50c中,殼體51包含鰭片57。鰭片57自導熱部512朝向密閉空間513延伸,但散熱流道514內可不具有散熱鰭片或散熱柱體等結構。
於圖5D之顯示裝置50d中,殼體51包含鰭片57。鰭片57自導熱部512朝向密閉空間513及散熱流道514延伸。
於圖5E之顯示裝置50e中,殼體51包含鰭片57。鰭片57自導熱部512朝向密閉空間513延伸,但散熱流道514內可不具有散熱鰭片或散熱柱體等結構。其中,鰭片57自導熱部512之邊緣延伸至與顯示模組52接觸。
於圖5F之顯示裝置50f中,殼體51包含鰭片57。鰭片57自導熱部512朝向密閉空間513延伸,但散熱流道514內可不具有散熱鰭片或散熱柱體等結構。其中,鰭片57自導熱部512之邊緣延伸至與殼體51之本體部510接觸。
於圖5G之顯示裝置50g中,殼體51包含柱體58。柱體58自導熱部512朝向密閉空間513延伸,但散熱流道514內可不具有散熱鰭片或散熱柱體等結構。
圖5H之顯示裝置50h與圖5A之顯示裝置40類似,然而差異在於圖5A之顯示裝置40之導熱部412於圖5A之視角為矩形。於本實施例之圖5H之顯示裝置50h之導熱部512於圖5H之視角為梯形。其中導熱部512具有位於殼體51之外表面51a之第一邊長5121及相反且平行於第一邊長5121之第二邊長5122。第一邊長5121小於第二邊長5122。
圖5I之顯示裝置50i與圖5A之顯示裝置40類似,然而差異在於圖5A之顯示裝置40之導熱部412於圖5A之視角為矩形。於本實施例之圖5I之顯示裝置50i之導熱部512於圖5I之視角為梯形。其中導熱部512具有位於殼體51之外表面51a之第一邊長5121及相反且平行於第一邊長5121之第二邊長5122。第一邊長5121大於第二邊長5122。
以下請參照圖6、圖7、圖8、圖9,將說明上述之實施例中模擬部分實施例之顯示裝置時所得到之顯示模組之溫度分佈俯視示意圖。於此模擬實驗中,顯示裝置內之顯示模組之尺寸為55英吋,顯示模組於太陽能為每平方公尺1000瓦的狀態下顯示2500尼特(nits)之亮度。大氣溫度為攝氏25度。於所得到之溫度分佈俯視示意圖中,溫度愈高則表示顏色愈白,溫度愈低則表示溫度愈黑。
請參照圖6,繪示圖1A之顯示裝置10於關閉風流產生模組13時之顯示模組12之溫度分佈俯視示意圖。於此模擬實驗中,顯示模組12之最高溫度高達攝氏108度,且大致上為白色。由此可知,在未開啟風流產生模組13以進行散熱時,顯示模組12之溫度極高。此外,此模擬結果亦可適用於其他實施例於關閉風流產生模組時之顯示模組之溫度分佈。
請參照圖7,繪示圖3A之顯示裝置30於開啟風流產生模組33時之顯示模組32之溫度分佈俯視示意圖。於此模擬實驗中,顯示模組32之最高溫度僅至攝氏71度,且所顯示之顏色偏灰黑,表示溫度大致較圖6低。
請參照圖8,繪示圖4A之顯示裝置40於開啟風流產生模組43時之顯示模組42之溫度分佈俯視示意圖。於此模擬實驗中,顯示模組42之最高溫度僅至攝氏74.8度,且所顯示之顏色偏灰黑,表示溫度大致較圖6低。
請參照圖9,繪示圖5D之顯示裝置50d於開啟風流產生模組時之顯示模組之溫度分佈俯視示意圖。於此模擬實驗中,由於藉由鰭片57協助逸散熱量,故顯示模組之最高溫度僅至攝氏70.4度,且所顯示之顏色偏灰黑,表示溫度大致較圖6低。
綜上所述,本新型之實施例之顯示裝置,能夠藉由位於密閉空間內之循環風流將顯示模組之熱量傳遞至導熱部以進行熱交換,且藉由循環風流驅動連動風扇模組作動,以於散熱流道產生散熱風流對導熱部進行熱交換並排出顯示裝置之外。由於顯示模組仍處於密閉空間中,故可維持顯示模組防止外界水氣或沙塵的侵擾而故障。位於散熱流道之第二扇葉的驅動來源為循環風流,故無需特別設計密閉配置。因此,顯示裝置既能夠保護顯示模組,亦能夠提升散熱效果。
雖然本新型以前述之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在不脫離本新型之精神和範圍內,所為之更動與潤飾,均屬本新型之專利保護範圍。關於本新型所界定之保護範圍請參考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
10、10’、20、20’、30、30’、40、40’‧‧‧顯示裝置
50b、50c、50d、50e、50f、50g、50h、50i‧‧‧顯示裝置
11、21、21’、31、41、41’、51‧‧‧殼體
11a、21a、31a、41a、51a‧‧‧外表面
110、210、310、410、510‧‧‧本體部
111、211、311、411‧‧‧透光部
112、212、312、412、512‧‧‧導熱部
113、113’、213、213’、313、313’、413、413’、513‧‧‧密閉空間
114、214、314、414、514‧‧‧散熱流道
114a、114b、214a、214b、314a、314b、414a、414b‧‧‧開口
12、22、32、42、52‧‧‧顯示模組
120、220、320、420‧‧‧顯示面
13、13’、23、23’、33、33’、43、43’‧‧‧風流產生模組
13a、13b、13a’、13b’、23a、23b、23a’、23b’、33a、33b、33a’、33b’、43a、43b、43a’、43b’‧‧‧風扇
14、24、34a、34b、44a、44b‧‧‧連動風扇模組
141、141’、241、241’、341a、341b、341a’、341b’、441a、441b、441a’、441b’‧‧‧第一扇葉
142、242、342a、342b、442a、442b‧‧‧第二扇葉
143、243、343a、343b、443a、443b‧‧‧防水防塵軸承
144、244、344a、344b、444a、444b‧‧‧連動軸
145、245‧‧‧齒輪組件
15、35‧‧‧隔板
26、46a、46b‧‧‧導流件
5121‧‧‧第一邊長
5122‧‧‧第二邊長
57‧‧‧鰭片
58‧‧‧柱體
圖1A繪示依照本新型之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之前視剖面示意圖。 圖1B繪示圖1A之顯示裝置沿B-B剖面之俯視剖面示意圖。 圖1C繪示圖1A之顯示裝置沿C-C剖面之仰視剖面示意圖。 圖1D繪示依照本新型之另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之俯視剖面示意圖。 圖2A繪示依照本新型之另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之前視剖面示意圖。 圖2B繪示圖2A之顯示裝置沿B-B剖面之俯視剖面示意圖。 圖2C繪示圖2A之顯示裝置沿C-C剖面之仰視剖面示意圖。 圖2D繪示依照本新型之另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之俯視剖面示意圖。 圖3A繪示依照本新型之另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之前視剖面示意圖。 圖3B繪示圖3A之顯示裝置沿B-B剖面之俯視剖面示意圖。 圖3C繪示圖3A之顯示裝置沿C-C剖面之仰視剖面示意圖。 圖3D繪示依照本新型之另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之俯視剖面示意圖。 圖4A繪示依照本新型之另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之前視剖面示意圖。 圖4B繪示圖4A之顯示裝置沿B-B剖面之俯視剖面示意圖。 圖4C繪示圖4A之顯示裝置沿C-C剖面之仰視剖面示意圖。 圖4D繪示依照本新型之另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之俯視剖面示意圖。 圖5A繪示圖4A之顯示裝置沿V-V剖面之左視剖面示意圖。 圖5B繪示依照本新型之另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之左視剖面示意圖。 圖5C繪示依照本新型之另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之左視剖面示意圖。 圖5D繪示依照本新型之另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之左視剖面示意圖。 圖5E繪示依照本新型之另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之左視剖面示意圖。 圖5F繪示依照本新型之另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之左視剖面示意圖。 圖5G繪示依照本新型之另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之左視剖面示意圖。 圖5H繪示依照本新型之另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之左視剖面示意圖。 圖5I繪示依照本新型之另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之左視剖面示意圖。 圖6繪示圖1A之顯示裝置於關閉風流產生模組時之顯示模組之溫度分佈俯視示意圖。 圖7繪示圖3A之顯示裝置於開啟風流產生模組時之顯示模組之溫度分佈俯視示意圖。 圖8繪示圖4A之顯示裝置於開啟風流產生模組時之顯示模組之溫度分佈俯視示意圖。 圖9繪示圖5D之顯示裝置於開啟風流產生模組時之顯示模組之溫度分佈俯視示意圖。
10‧‧‧顯示裝置
11‧‧‧殼體
11a‧‧‧外表面
110‧‧‧本體部
111‧‧‧透光部
112‧‧‧導熱部
113‧‧‧密閉空間
114‧‧‧散熱流道
114a、114b‧‧‧開口
12‧‧‧顯示模組
120‧‧‧顯示面
13‧‧‧風流產生模組
13a、13b‧‧‧風扇
14‧‧‧連動風扇模組
141‧‧‧第一扇葉
142‧‧‧第二扇葉
143‧‧‧防水防塵軸承
144‧‧‧連動軸
145‧‧‧齒輪組件
15‧‧‧隔板

Claims (10)

  1.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一殼體,包括一透光部及一導熱部,且具有一密閉空間及一散熱流道,該導熱部分隔該密閉空間及該散熱流道,該散熱流道之二個開口位於該殼體之一外表面;一顯示模組,設置於該密閉空間內,且該顯示模組之一顯示面朝向該透光部;一風流產生模組,設置於該密閉空間內且用以產生一循環風流對該導熱部進行熱交換;以及一連動風扇模組,包括:一第一扇葉,設置於該密閉空間內,且用以藉由該循環風流之帶動而旋轉;以及一第二扇葉,設置於該散熱流道,且與該第一扇葉連動,該第二扇葉用以藉由該第一扇葉之連動而旋轉並於該散熱流道產生一散熱風流對該導熱部進行熱交換。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連動風扇模組更包括一連動軸及一防水防塵軸承,該防水防塵軸承設置於該導熱部,該連動軸貫穿該防水防塵軸承,該第一扇葉及該第二扇葉分別連接於該連動軸。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扇葉及該第二扇葉分別固設於該連動軸且以該防水防塵軸承之一軸心為旋轉軸旋轉。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連動風扇模組更包括一齒輪組件,其中該第一扇葉及該第二扇葉之其中一者經由該齒輪組件連接於該連動軸。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殼體包括至少一鰭片,豎立於該導熱部且位於該密閉空間及該散熱流道之其中至少一者。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導熱部及該顯示模組相間隔,該循環風流流經該導熱部及該顯示模組之間,該第一扇葉設置於該導熱部及該顯示模組之間。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循環風流環繞實質上垂直於該顯示模組之該顯示面之一軸心而循環於該導熱部及該顯示模組之間。
  8. 如請求項6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透光部及該顯示模組相間隔,該循環風流更流經該透光部及該顯示模組之間。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循環風流環繞實質上平行於該顯示模組之該顯示面之一軸心而圍繞該顯示模組循環。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殼體更包括一導流件,位於該密閉空間,該導流件用以引導該循環風流朝向偏離該第一扇葉之一旋轉軸之一方向流動以限制該第一扇葉之旋轉方向。
TW105202893U 2016-03-02 2016-03-02 顯示裝置 TWM5245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02893U TWM524538U (zh) 2016-03-02 2016-03-02 顯示裝置
CN201620393718.6U CN205582388U (zh) 2016-03-02 2016-05-04 显示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02893U TWM524538U (zh) 2016-03-02 2016-03-02 顯示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24538U true TWM524538U (zh) 2016-06-21

Family

ID=567579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202893U TWM524538U (zh) 2016-03-02 2016-03-02 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5582388U (zh)
TW (1) TWM524538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81064B (zh) * 2020-11-05 2022-09-13 海南医学院 一种用于医学影像的图像接收装置
CN115605004B (zh) * 2022-11-10 2023-06-06 湖南博匠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机箱和数据传输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582388U (zh) 2016-09-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32623B2 (ja) 空気調和機の電装装置
EP1219006B1 (en) An external rotor brushless dc motor
JP2001320187A (ja) 電子部品の液体冷却装置
TWM524538U (zh) 顯示裝置
US20210199190A1 (en) Cooling tower speed reducer
JP2008293817A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この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JP2002131737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7209062A (ja) モータ駆動装置の冷却構造
CN110780518A (zh) 投影仪
WO2021035422A1 (zh) 机箱及电子设备
JP4927679B2 (ja) 電気機器、及び回路基板の冷却方法
CN209879245U (zh) 一种光源光机系统和激光投影装置
JP2001111277A (ja) 遠心ファンと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CN110687717B (zh) 热交换装置及显示装置
CN1225789C (zh) 光阀散热装置
US20150108858A1 (en) Fan motor apparatus having improved heat-radiation performance
JP2010190454A (ja) 室外機
JP2005150341A (ja) 強制空冷構造及び遊技機
JP2020122885A (ja) カメラハウジング
CN108107655B (zh) 投影机模块及其散热组件
JP2015122416A (ja) レーザ加工装置
JP5117362B2 (ja) カメラ旋回装置の熱冷却構造
JP2012044300A (ja) カメラケース
CN220383418U (zh) 一种散热结构
CN210142254U (zh) 一种激光投影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