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19090U - 可發散均勻光源的發光裝置 - Google Patents
可發散均勻光源的發光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519090U TWM519090U TW104218417U TW104218417U TWM519090U TW M519090 U TWM519090 U TW M519090U TW 104218417 U TW104218417 U TW 104218417U TW 104218417 U TW104218417 U TW 104218417U TW M519090 U TWM519090 U TW M519090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light source
- refraction
- refractive
- device capable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12—Mirror assemblies combined with other articles, e.g. clocks
- B60R1/1207—Mirror assemblies combined with other articles, e.g. clocks with lamps; with turn indicat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1/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 B60Q1/26—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 B60Q1/2661—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mounted on parts having other functions
- B60Q1/2665—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mounted on parts having other functions on rear-view mirr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9/00—Arrangement or adaptation of signal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ne of main groups B60Q1/00 - B60Q7/00, e.g. haptic signalling
- B60Q9/008—Arrangement or adaptation of signal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ne of main groups B60Q1/00 - B60Q7/00, e.g. haptic signalling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06—Side-view mirrors, e.g. V-shaped mirrors located at the front or rear part of the vehicl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12—Mirror assemblies combined with other articles, e.g. clocks
- B60R2001/1215—Mirror assemblies combined with other articles, e.g. clocks with information display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12—Mirror assemblies combined with other articles, e.g. clocks
- B60R2001/1284—Mirror assemblies combined with other articles, e.g. clocks with communication systems other than radio-receivers, e.g. keyless entry systems, navigation systems; with anti-collision syste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15/00—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light sources
- F21Y2115/10—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Description
本創作是關於一種可發散均勻光源的發光裝置,尤指一種用於車後視鏡,可發散均勻光線的提醒駕駛人車後側有來車進入盲點區域之警示發光裝置。
車側安裝的車後視鏡,可用於觀察車側後方道路狀況,而讓駕駛人可事先預判車側後方是否有來車接近。由於駕駛人在觀看車後視鏡時,在車輛二側後方存在著觀察上無法以車後視鏡見及的盲點區域,故於市面上發展出一種具有盲點警示光源的車後視鏡,其係於車後視鏡的殼體中設置燈泡形式之發光件,且於車後視鏡的鏡面上形成一透光區間,燈泡對齊透光區間且電性連接至車輛後端二側所設置的感應器,藉此,當車輛二側後方有來車進入盲點區域時,即可以感應器所感應到的訊號驅動燈泡發光,藉此提醒駕駛人有所警覺。時至今日,此種具有盲點警示光源的車後視鏡之發光件,則進一步以節能形式的LED燈加以取代,並以驅動電路連接至車輛後端二側所設置的感應器,而當感應器感應到車輛二側後方有車輛進入盲點區域時,即驅動LED燈發光,藉此提醒駕駛人,以避免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變換車道或轉彎時與車側後方來車產生碰撞意外。
上述盲點警示光源設置於車後視鏡中,雖可提供駕駛人在變
換車道或轉向前,藉由車後視鏡的LED燈是否發光,來判斷車側盲點區域是否有車輛進入,而讓駕駛人能及時預作反應。然而,LED燈所發出的光線,係形成直線射出的點光源光線非常刺眼,尤其在夜間環境中,眼睛的瞳孔張大,LED燈直射出來的光線,如未作均勻化處理,而突然刺激駕駛人眼睛,即可能造成駕駛人緊張,而反射動作的轉動方向盤,如此極易導至車輛失控及發生不可預期的交通事故,因此,目前利用LED燈作為盲點警示光源的車後視鏡,仍存在著LED燈光線刺眼問題,有待相關業者研究創新加以改善。
本創作提供一種可發散均勻光源的發光裝置,包括一透光罩,透光罩包括隔開的一第一端面及一第二端面,一容室形成在第一端面,容室界定出與第二端面隔開的一作用面,複數個折射單元形成在作用面,各折射單元包括複數個底邊及與複數個底邊隔開的一第一端部,複數個底邊與第一端部之間形成複數個光折射面,各光折射面分別與作用面之間形成非平行、非垂直的一第一夾角,任意相鄰的二底邊之間形成一第二夾角,複數個光擴散粒子位於作用面至第二端面之間,且複數個光擴散粒子位於複數個折射單元中,及包括一發光件,發光件與透光罩結合一起,發光件包括電性連接的一第一LED燈,第一LED燈位於容室內且朝向作用面,第一LED燈產生的光源通過透光罩的複數個光折射面後產生第一次折射,再通過複數光擴散粒子再產生第二次折射而擴散成均勻光線通過第二端面。
本創作特點即藉由透光罩對於第一LED燈發出的直射光線進
行多重折射,即第一LED燈的直射光線經由透光罩的折射單元之複數個光折射面產生第一次折射,及通過透光罩中光擴散粒子而產生第二次折射作用,因而可向外射出均勻柔和的面光源光線,藉此,可避免LED燈直線射出的光線對於眼睛產生強烈刺激。
本創作提供一種可發散均勻光源的發光裝置,包括一透光罩,透光罩包括隔開的一第一端面及一第二端面,一容室形成在第一端面,容室界定出與第二端面隔開的一作用面,複數個折射單元形成在作用面,各折射單元包括複數個底邊及與複數個底邊隔開的一第一端部,複數個底邊與第一端部之間形成複數個光折射面,各光折射面分別與作用面之間形成非平行、非垂直的一第一夾角,任意相鄰的二底邊之間形成一第二夾角,複數個光擴散粒子位於作用面至第二端面之間,且複數個光擴散粒子位於複數個折射單元中,透光罩係要被安裝於一車後視鏡且對齊車後視鏡中所設置的一鏡子的一透光區間,及包括一發光件,發光件與透光罩結合一起,發光件包括電性連接的一第一LED燈,第一LED燈位於容室內且朝向作用面,第一LED燈產生的光源通過透光罩的複數個光折射面後產生第一次折射,再通過複數光擴散粒子再產生第二次折射而擴散成均勻光線通過第二端面及透光區間。
本創作結合在車後視鏡中,形成具有盲點警示光源的車後視鏡結構,可藉由透光罩對於第一LED燈發出的直射光線進行多重折射作用,而可由鏡子的透光區間向外射出均勻柔和的警示光線,因此,可達到不刺激駕駛人眼睛的提醒駕駛人注意車輛二側後方有來車進入盲點區域,使駕駛人能穩定的預作準備及反應。
10‧‧‧車後視鏡
12‧‧‧殼體
13‧‧‧開口
14‧‧‧容置空間
15‧‧‧鏡片組
16‧‧‧鏡片座
18‧‧‧第一面
20‧‧‧第二面
22‧‧‧窗口
24‧‧‧結合部
25‧‧‧扣片
26‧‧‧卡鉤
28‧‧‧發光裝置
30‧‧‧發光件
32‧‧‧電路板
34‧‧‧第一LED燈
36‧‧‧第二LED燈
37‧‧‧切邊
38‧‧‧透光罩
40‧‧‧第一端面
42‧‧‧第二端面
43‧‧‧容室
44‧‧‧牆面
45‧‧‧第一凹部
46‧‧‧作用面
47‧‧‧第二凹部
48‧‧‧內壁面
50‧‧‧切邊
52‧‧‧折射單元
53‧‧‧光擴散粒子
54‧‧‧光折射面
55‧‧‧第一夾角
56‧‧‧第一端部
57‧‧‧第二端部
58‧‧‧底邊
59‧‧‧側邊
60‧‧‧固定部
61‧‧‧第二夾角
62‧‧‧遮蓋
64‧‧‧第一表面
66‧‧‧第二表面
67‧‧‧穿孔
68‧‧‧第一周面
70‧‧‧第二周面
72‧‧‧收納室
73‧‧‧底面
74‧‧‧第一凹槽
75‧‧‧第二凹槽
76‧‧‧定位部
78‧‧‧卡鉤
80‧‧‧扣片
82‧‧‧扣部
84‧‧‧鏡子
86‧‧‧透光區間
88‧‧‧中間區域
90‧‧‧黏膠層
92‧‧‧造型貼片
94‧‧‧造型孔
H1‧‧‧垂直距離
H2‧‧‧垂直距離
第1圖顯示本創作發光裝置裝設於車後視鏡的立體分解圖。
第2圖顯示本創作發光裝置的立體分解圖。
第3圖顯示本創作發光裝置的透光罩局部正視圖。
第4圖顯示本創作發光裝置組合正視圖。
第5圖顯示本創作發光裝置與鏡片組組合的立體圖。
第6圖為第5圖的6-6剖線剖視圖。
第7圖為第6圖中圈線部位的放大圖。
第8圖顯示LED燈發出的直射光線經由透光罩的折射單元的光折射面及光擴散粒子的多重折射作用後,形成均勻柔和面光源形式之光線向外射出示意圖。
第9圖顯示本創作另一型式發光裝置的透光罩中包括不同型式折射單元的立體分解圖。
第10圖顯示本創作另一型式透光罩中包括不同型式折射單元的局部正視圖。
第11圖顯示本創作發光裝置包括另一型式折射單元的組合正視圖。
以下所有圖式係僅便於解釋本創作基本教導而已,圖式中將對構成較佳實施例之元件的數目、位置、關係、及尺寸之延伸將有所說明,在閱讀及了解本創作的敎導後相關之變化實施屬於業界技能。另外,在閱讀及了解本創作的敎導後,配合特定力量、重量、強度、及類似要求之精確尺寸及尺寸比例之改變亦屬業界技能。
在不同圖式中係以相同標號來標示相同或類似元件,另外請了解文中諸如“第一”、“第二”、“內”、“外”、”端”、
“側”等等及類似用語係僅便於看圖者參考圖中構造以及僅用於幫助描述本創作而已。
依據圖式顯示,本創作可發散均勻光源的一發光裝置28,包括透光性材料與複數個光擴散粒子53(light diffusing particles)混合製成一透光罩38,透光罩38包括隔開的一第一端面40及一第二端面42,一容室43形成在第一端面40,容室43界定出與第二端面42隔開的一作用面46,第一端面40與第二端面42之間包括圍繞的一牆面44。牆面44包括隔開的二固定部60,各固定部60係由靠近第一端面40為貼近牆面44的朝向第二端面42延伸且遠離牆面44而形成卡鉤形狀。容室43進一步包括不等截面積接續延伸的一第一凹部45及一第二凹部47,第一凹部45截面積小於第二凹部47截面積,作用面46位於第一凹部45。第二凹部47包括與牆面44隔開的一內壁面48,內壁面48包括隔開的二切邊50。複數個光擴散粒子53位於作用面46至第二端面42之間(如第7圖所示)。透光性材料包括諸如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簡稱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簡稱PMMA)、聚苯乙烯(polystyrene,簡稱PS)等材料,但不以此三種材料為限。複數個光擴散粒子53是以擴散劑材料(diffusion agent)製成,擴散劑材料包括諸如丙烯酸酯聚合物(acrylate polymers)、二氧化鈦(titanium oxide)、礦物粉(mineral powder)、擴散粉(diffusion powder)、滑石粉(talcum powder),但不以此五種材料為限
,這些材料本身呈現透明或半透明狀,光線大部分可以通過,且經由高分子聚合技術製成細小透光性球體之光擴散粒子53。
光擴散粒子53約佔整個透光罩38重量的0.25%至30%,即透光罩38以重量%計,係由0.25%~30%的光擴散粒子53與70%~99.75%的透光材料所組成。或者又一較佳的重量百分比配置,是以3%~10%的光擴散粒子53與90%~97%的透光材料所組成。最佳實施方式,則是以5%的光擴散粒子53與95%的透光材料所組成。
另外,透光罩38的第二端面42上黏貼一造型貼片92(如第1圖所示),造型貼片92包括一造型孔94,造型孔94可為三角形、多邊形、圓形、橢圓形或其它各種形式之不規則形狀。
依據圖式顯示,透光罩38包括稜錐形狀的複數個折射單元52形成在作用面46(如第2、6圖所示),複數個折射單元52在作用面46的分佈數量是以每平方公分的作用面46包括8個至143個折射單元52。每一個折射單元52包括複數個底邊58及與複數個底邊58隔開的一第一端部56,第一端部56呈尖點狀,複數個底邊58與第一端部56之間形成與複數個底邊58相同數目的複數個光折射面54,即每一個折射單元52的任意一底邊58與第一端部56之間形成一光折射面54,以及每一個折射單元52的任意相鄰的二個光折射面54之間共有一側邊59。又,任意相鄰的二個折射單元52共有一底邊58,且任意相鄰的複數個折射單元52並以複數個底邊58的一端連接形成一第二端部57。以及,複數個光擴散粒子53位於複
數個折射單元52中。
每一個折射單元52的各光折射面54分別與作用面46之間形成非平行、非垂直的一第一夾角55(如第7圖所示),第一夾角55範圍介於40°至80°,較佳的第一夾角55範圍介於50°至70°,最佳的第一夾角55為60°±2°。以及,每一個折射單元52由第一端部56至作用面46的垂直距離H1(mm)與作用面46至第二端面42的垂直距離H2(mm)比值範圍介於1.2:1至1.8:1(如第7圖所示),圖式的垂直距離H1約為1.5mm、垂直距離H2約為1mm(如第7圖所示)。
每一個折射單元52的任意相鄰的二底邊58之間形成一第二夾角61(如第3圖所示),且第二夾角61介於60°至135°,於此第二夾角61範圍內,複數個底邊58封閉形成的多邊形面,可規劃成三角形面、四角形面、五角形面、六角形面、七角形面、八角形面等多邊形面。當規劃為三角形面時,任意相鄰的二底邊58之間所形成的第二夾角61為60°。當規劃成六角形面時,任意相鄰的二底邊58之間所形成的第二夾角61為120°。當規劃成八角形面時,任意相鄰的二底邊58之間所形成的第二夾角61為135。,即八角形面的各內角為135°分佈。
每一個折射單元52的稜錐形狀之界定,是以複數個底邊58封閉而成的多邊形面作為稜錐底面,且隨著稜錐底面的底邊58數目變化加以稱呼,例如,以三個底邊58封閉而成的三角形面之稜錐稱為三稜錐,以四個底邊58封閉而成的四角形面之稜錐稱為四稜錐或方錐,以五個底邊58封閉而成的五邊形面稱為五稜錐……等等依此類推的稱呼至八稜錐。圖式顯示的每一個折
射單元52,是以六個底邊58封閉成六邊形面的六稜錐(如第3圖所示),且任意相鄰的二底邊58之間所形成的第二夾角61為120°。又,每一個折射單元52由第一端部56至作用面46的垂直距離H1與每一底邊58長度的比值範圍介於1:2.7至1.3:1。
依據圖式顯示,發光裝置28包括一發光件30(如第2圖所示),發光件30包括一電路板32及設置於電路板32上電性連接的一第一LED燈34,及環繞排列在第一LED燈34的外周圍並與電路板32電性連接的複數個第二LED燈36,每一個第二LED燈36各自與第一LED燈34隔開的距離均相等。電路板32包括二切邊37,電路板32結合在透光罩38的容室43之第二凹部47,並以二切邊37貼靠第二凹部47的二切邊50,因而第一及第二LED燈34、36朝向作用面46。
依據圖式顯示,發光裝置28的第一LED燈34規劃成對齊折射單元52的第一端部56(如第4圖所示),且第一LED燈34光線投射的範圍涵蓋與此對齊的第一端部56相鄰的複數個光折射面54,或者,第一LED燈34規劃成對齊第二端部57,且第一LED燈34光線投射的範圍涵蓋與此對齊的第二端部57相鄰的複數個光折射面54。又,發光裝置28的各第二LED燈36規劃成對齊折射單元52的各第一端部56(如第4圖所示),且各第二LED燈36光線投射的範圍涵蓋與此對齊的各第一端部56相鄰的複數個光折射面54,或者,各第二LED燈36規劃成對齊各第二端部57,且各第二LED燈36光線投射的範圍涵蓋與此對齊的各第二端部57相鄰的複數個光折射面54
,或者,各第二LED燈36分別與各第一或各第二端部56、57的其中一者對齊,且各第二LED燈36光線投射的範圍涵蓋與此對齊的各第一或各第二端部56、57相鄰的複數個光折射面54。
依據圖式顯示,發光裝置28進一步包括一遮蓋62(如第2圖所示),遮蓋62包括隔開的一第一表面64及一第二表面66,第一表面64周緣與第二表面66周緣之間形成一第一周面68。第一周面68包括一定位部76,定位部76包括一卡鉤78及與卡鉤78隔開的一扣片80。一收納室72形成在第一表面64,收納室72中形成與第二表面66隔開的一底面73,一穿孔67由第二表面66延伸至底面73,以及收納室72中形成與第一周面68隔開的一第二周面70,第二周面70包括朝向第一周面68延伸但與第一周面68隔開的二扣部82。收納室72進一步包括不等截面積且連續延伸的一第一凹槽74與一第二凹槽75,底面73位於第一凹槽74,第一凹槽74的截面積小於第二凹槽75的截面積,第二凹槽75的截面積大於透光罩38之牆面44所圍繞的範圍面積。遮蓋62以收納室72套設透光罩38,第二凹槽75貼靠電路板32周緣,且透光罩38的二固定部60與遮蓋62的二扣部82卡合定位。又,穿孔67提供電性連接電路板32的一電源線經由穿孔67向外穿出且連接至諸如車輛後端二側所設置的一感應器(圖中未示)。
依據圖式顯示,係假設本創作可發散均勻光源的發光裝置28安裝在一車後視鏡10中(如第1圖所示),作為車側後方之
盲點區域有來車進入時亮燈警示。車後視鏡10包括一殼體12,殼體12包括由表面凹入的一容置空間14,容置空間14與殼體12表面交接處形成一開口13。車後視鏡10包括結合於容置空間14的一鏡片組15,鏡片組15包括一鏡片座16及一鏡子84。鏡片座16包括隔開的一第一面18與一第二面20,及包括由第一面18延伸至第二面20的一窗口22,窗口22周緣位於第一面18處包括一結合部24,結合部24包括隔開的一扣片25及一卡鉤26。鏡片座16結合在容置空間14中,且鏡片座16的第二面20對齊開口13。鏡子84包括光線可穿過的一透光區間86,透光區間86的面積小於窗口22面積。鏡子84以一黏膠層90黏結在鏡片座16的第二面20,且透光區間86對齊窗口22。
依據圖式顯示,發光裝置28安裝於鏡片座16,是以透光罩38的第二端面42朝向窗口22,並以遮蓋62的定位部76之卡鉤78與鏡片座16的扣片25卡合,以及遮蓋62的定位部76之扣片80與鏡片座16的卡鉤26扣結定位(如第5、6圖所示)。發光裝置28與鏡片座16結合,第一及第二LED燈34、36對著造型貼片92的造型孔94及窗口22,第一LED燈34對齊透光區間86的一中間區域88,以及第二LED燈36朝向透光區間86的中間區域88周圍。
依據圖式顯示,本創作可發散均勻光源的發光裝置28,當第一及第二LED燈34、36點亮時,第一及第二LED燈34、36直線射出的光線射至複數個光折射面54,且經由複數個光折射面54折射進入折射單元52,以及利用光擴散粒子53本身折射
率與透光性材料的折射率差異,而可對於射入的光線產生多方向的多重折射作用,因而第一及第二LED燈34、36直線射出的光線,可經由折射單元52全方位的折射作用後,擴大光線投射面積,使第一及第二LED燈34、36點亮後能成為均勻分佈的面光源形式之光線,且由第二端面42向外射出(如第4、8圖所示)。
本創作發光裝置透過透光罩38的複數個折射單元52各自多個不同角度的光折射面54使第一及第二LED燈34、36產生的光源通過各光折射面54後產生第一次折射而均勻的混合光線,及進一步經由第一次折射而分散的光源通過複數光擴散粒子53後產生使光源更加均勻的第二次折射,因而最終通過第二端面42的光源均勻、柔和且不刺眼。
本創作的發光裝置適合被使用在車輛外側的車後視鏡作為盲點偵測功能的提示燈號,當車後端所設置的感應器感應到有來車進入盲點區域,即驅動第一及第二LED燈34、36產生光源而通過各光折射面54產生使光線均勻的第一次折射,及經由第一次折射後分散的光源再經由複數光擴散粒子53產生使光源更加均勻的第二次折射後,再經由第二端面42、造型孔94、窗口22及鏡子84的透光區間86射出均勻柔和的面光源提醒駕駛人車後側有來車進入盲點區域,藉由此不刺眼的面光源使得駕駛受到光源的干擾程度降低,進一步達到提高車輛行駛中的安全性。
除了第1至8圖的圖式所揭露的第一種形式的透光罩38之外,本創作的發光裝置28的透光罩38也能有其他的變化,例如第9圖、第10圖及第11圖的圖式所示的第二種形式的透光
罩38,第二種形式透光罩38的材料、成份及結構特徵與上述透光罩38相同,相較於第一種形式的透光罩38,本創作第二種形式的透光罩38的差異僅在於各折射單元52的第一端部56是與作用面46平行的平面,如此每一個折射單元52的第一端部56形成與各光折射面54不同角度的一光折射面,使得光源的第一次光折射效果更加均勻。
本創作的基本教導已加以說明,對具有本領域通常技能的人仕而言,許多延伸和變化將是顯而易知者。例如,不需要設置複數個第二LED燈36,而只要第一LED燈34的光線射出範圍對齊第一端部56或第二端部57及投射在複數個光折射面54,即可以利用複數個光折射面54將第一LED燈34的直射式點光源光線擴散成均勻柔和的面光源光線。以及複數個第二LED燈36間隔排列在第一LED燈34周圍的目的,是進一步擴大均勻柔化的面光源光線的投射面積,此可依業界需求,增設第二LED燈36的數量加以達成。又,造型貼片92黏貼在透光罩38的第二端面42之目的,係配合出光範圍需求,而將不需要出光的部份,以造型貼片92遮住,使射出的光線只可由造型孔94射出,然而,沒有黏貼造型貼片92,仍無礙於本創作可藉由折射單元52及光擴散粒子53對於第一及第二LED燈34、36的直射光線折射且擴大形成均勻面光源光線之作用。又,透光性材料與複數個光擴散粒子53混合製造而成的透光罩38,可以射出成型方式,一體成型為透光罩38,而讓複數個光擴散粒子53位於作用面46至第二端面42之間,以及位於複數個折射單元52中,以及位於牆面44中。或者,以另一射出成型方式,先將透光
性材料與複數個光擴散粒子53的混合材料射出成型為複數個折射單元52以及成型出由作用面46至第二端面42形成一板體,再以塑膠射出成型的圈圍在此一板體周圍形成牆面44即可,亦即,只要光擴散粒子53位於複數個折射單元52及作用面46至第二端面42,即可讓經過複數個光擴散粒子53的LED光線產生折射作用,而讓LED光線擴散成均勻柔和的面光源光線。
由於說明書揭示的本創作可在未脫離本創作精神或大體特徵的其它特定形式來實施,且這些特定形式的一些形式已經被指出,所以,說明書揭示的實施例應視為舉例說明而非限制。本創作的範圍是由所附的申請專利範圍界定,而不是由上述說明所界定,對於落入申請專利範圍的均等意義與範圍的所有改變仍將包含在其範圍之內。
28‧‧‧發光裝置
30‧‧‧發光件
32‧‧‧電路板
34‧‧‧第一LED燈
36‧‧‧第二LED燈
37‧‧‧切邊
38‧‧‧透光罩
40‧‧‧第一端面
42‧‧‧第二端面
43‧‧‧容室
44‧‧‧牆面
45‧‧‧第一凹部
46‧‧‧作用面
47‧‧‧第二凹部
48‧‧‧內壁面
50‧‧‧切邊
52‧‧‧折射單元
60‧‧‧固定部
62‧‧‧遮蓋
64‧‧‧第一表面
66‧‧‧第二表面
67‧‧‧穿孔
68‧‧‧第一周面
70‧‧‧第二周面
72‧‧‧收納室
73‧‧‧底面
74‧‧‧第一凹槽
75‧‧‧第二凹槽
76‧‧‧定位部
78‧‧‧卡鉤
80‧‧‧扣片
82‧‧‧扣部
Claims (15)
- 一種可發散均勻光源的發光裝置,包括:一透光罩,包括隔開的一第一端面及一第二端面,一容室形成在第一端面,容室界定出與第二端面隔開的一作用面,複數個折射單元形成在作用面,各折射單元包括複數個底邊及與複數個底邊隔開的一第一端部,複數個底邊與第一端部之間形成複數個光折射面,各光折射面分別與作用面之間形成非平行、非垂直的一第一夾角,任意相鄰的二底邊之間形成一第二夾角,複數個光擴散粒子位於作用面至第二端面之間,且複數個光擴散粒子位於複數個折射單元中;一發光件,與透光罩結合一起,發光件包括電性連接的一第一LED燈,第一LED燈位於容室內且朝向作用面,第一LED燈產生的光源通過透光罩的複數個光折射面後產生第一次折射,再通過複數光擴散粒子再產生第二次折射而擴散成均勻光線通過第二端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可發散均勻光源的發光裝置,其中,第一LED燈對齊任意一個折射單元的第一端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可發散均勻光源的發光裝置,其中,任意相鄰的二個折射單元共有一底邊,複數個相鄰的折射單元共有的複數個底邊一端連接形成一第二端部,第一LED燈對齊任意一個第二端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可發散均勻光源的發光裝置,其中, 發光件進一步包括電性連接的複數個第二LED燈,複數個第二LED燈位於容室中且間隔排列的環繞在第一LED燈的外周圍,且每一個第二LED燈各自與第一LED燈隔開的距離均相等,任意相鄰的二個折射單元共有一底邊,複數個相鄰的折射單元共有的複數個底邊一端連接形成一第二端部,各第二LED燈分別與各第一或各第二端部的其中一者對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可發散均勻光源的發光裝置,其中,複數個折射單元在容室的作用面分佈數量為每平方公分的作用面包括8個至143個折射單元。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可發散均勻光源的發光裝置,其中,每一個折射單元由第一端部至作用面的垂直距離與作用面至第二端面的垂直距離比值範圍介於1.2:1至1.8:1。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可發散均勻光源的發光裝置,其中,每一個折射單元由第一端部至作用面的垂直距離與每一底邊長度的比值範圍介於1:2.7至1.3:1。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可發散均勻光源的發光裝置,其中,各折射單元任意相鄰的二底邊之間所形成的第二夾角介於60°至135°。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可發散均勻光源的發光裝置,其中,各折射單元的任意相鄰的二底邊之間所形成的第二夾角為120°。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可發散均勻光源的發光裝置,其中,任意一光折射面至作用面的第一夾角範圍介於40°至80°。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可發散均勻光源的發光裝置,其中,任意一光折射面至作用面的第一夾角為60°±2°。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可發散均勻光源的發光裝置,其中, 透光罩以重量%計,係由0.25%~30%的光擴散粒子與70%~99.75%的透光材料所組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可發散均勻光源的發光裝置,其中,透光罩以重量%計,係由3%~10%的光擴散粒子與90%~97%的透光材料所組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可發散均勻光源的發光裝置,其中,透光罩以重量%計,係由5%的光擴散粒子與95%的透光材料所組成。
- 一種可發散均勻光源的發光裝置,包括:一透光罩,包括隔開的一第一端面及一第二端面,一容室形成在第一端面,容室界定出與第二端面隔開的一作用面,複數個折射單元形成在作用面,各折射單元包括複數個底邊及與複數個底邊隔開的一第一端部,複數個底邊與第一端部之間形成複數個光折射面,各光折射面分別與作用面之間形成非平行、非垂直的一第一夾角,任意相鄰的二底邊之間形成一第二夾角,複數個光擴散粒子位於作用面至第二端面之間,且複數個光擴散粒子位於複數個折射單元中,透光罩配置成與一車後視鏡且對齊車後視鏡中所設置的一鏡子的一透光區間;一發光件,與透光罩結合一起,發光件包括電性連接的一第一LED燈,第一LED燈位於容室內且朝向作用面,第一LED燈產生的光源通過透光罩的複數個光折射面後產生第一次折射,再通過複數光擴散粒子再產生第二次折射而擴散成均勻光線通過第二端面及透光區間。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4218417U TWM519090U (zh) | 2015-11-17 | 2015-11-17 | 可發散均勻光源的發光裝置 |
US14/958,968 US9884592B2 (en) | 2015-11-17 | 2015-12-04 | Illuminating device capable of uniformly diffusing light beams and side view mirror assembly including sam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4218417U TWM519090U (zh) | 2015-11-17 | 2015-11-17 | 可發散均勻光源的發光裝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519090U true TWM519090U (zh) | 2016-03-21 |
Family
ID=560865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4218417U TWM519090U (zh) | 2015-11-17 | 2015-11-17 | 可發散均勻光源的發光裝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884592B2 (zh) |
TW (1) | TWM519090U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759348B2 (en) * | 2017-03-31 | 2020-09-01 | Motherson Innovations Company Limited | Rear view assembly for a motor vehicle with interchangeable approach lamp |
US11131883B2 (en) * | 2018-06-22 | 2021-09-28 | Minebea Mitsumi Inc. | Planar lighting device |
DE102021107473B3 (de) | 2021-03-25 | 2022-08-04 | Motherson Innovations Company Limited | LICHTMODUL UND AUßENRÜCKBLICKVORRICHTUNG |
US11529906B1 (en) * | 2022-05-06 | 2022-12-20 | Nan-Hsin Chiang | Vehicle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852737A1 (en) * | 2000-12-13 | 2007-11-07 |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 Light source device |
US6843582B2 (en) | 2003-04-25 | 2005-01-18 | Toppoly Optoelectronics Corp. | Back light module |
US7452113B2 (en) | 2004-03-09 | 2008-11-18 | Gentex Corporation | Optic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rays and assemblies incorporating the optics |
US7327321B2 (en) * | 2005-06-27 | 2008-02-05 | K.W. Muth Company, Inc. |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assembly |
TW200801716A (en) * | 2006-06-27 | 2008-01-01 | Entire Technology Co Ltd | A high-brightness diffusion plate with trapezoid lens |
US7944371B2 (en) | 2007-11-05 | 2011-05-17 | Magna Mirrors Of America, Inc. | Exterior mirror with indicator |
US9341754B2 (en) * | 2009-09-11 | 2016-05-17 | Asahi Kasei E-Materials Corporation | Light diffuser for point light source and direct type point light source backlight device |
US8721115B2 (en) | 2010-05-28 | 2014-05-13 | Luxingtek, Ltd. | Light reflective structure and light panel |
CN102338344B (zh) | 2010-07-21 | 2013-05-29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增光片 |
JP2012109532A (ja) * | 2010-09-08 | 2012-06-07 |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 発光装置、照明装置、及びレンズ |
TW201317513A (zh) * | 2011-10-25 | 2013-05-0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平面照明裝置 |
WO2014159970A1 (en) | 2013-03-13 | 2014-10-02 | Orafol Americas Inc. | Photometrically adjustable diffuser |
-
2015
- 2015-11-17 TW TW104218417U patent/TWM519090U/zh unknown
- 2015-12-04 US US14/958,968 patent/US9884592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884592B2 (en) | 2018-02-06 |
US20170136953A1 (en) | 2017-05-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668391B (zh) | 用於車輛後視鏡的盲區警示發光裝置 | |
US10371347B2 (en) | Vehicle light comprising a portion of light emission with opalescent effect | |
TWM519090U (zh) | 可發散均勻光源的發光裝置 | |
GB2306695A (en) | Optical element for controlling the viewing angle of light emitted from an LED | |
KR102541150B1 (ko) | 유백광 효과를 구비하는 라이트 방출부를 포함하는 차량 라이트 | |
US20130051050A1 (en) | Vehicle lighting device | |
US20070258235A1 (en) | Elliptical Reflector and Curved Lens System for a Portable Light | |
US4047020A (en) | Disguised emergency light | |
US7399106B2 (en) | Lens optics used to reduce part deformation due to heat | |
JP2017506792A (ja) | 光源からオフセットされた発光要素を備える、特に自動車の照明部材のための照明システム | |
JP2019204729A (ja) | 車両用灯具 | |
TW201409096A (zh) | 模組化微結構導光裝置 | |
KR101157800B1 (ko) | 설치 용이성과 시인성이 향상된 교통안전표지판 | |
US20060291232A1 (en) | Lens optics used to reduce part deformation due to heat | |
US20080106396A1 (en) | Signal light for vehicle side-view mirror | |
US10906461B2 (en) | Compact optical system for a motor-vehicle passenger compartment | |
JP2601950Y2 (ja) | 照明装置 | |
EP3263981B1 (en) | A method of produc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lighting devices and corresponding optical element | |
KR20200028365A (ko) | 조명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차량용 면광원 | |
CN210831816U (zh) | 散光效果好的汽车灯灯罩 | |
CN111316034A (zh) | 光束控制部件、发光装置、面光源装置及显示装置 | |
GB2545404B (en) | Illuminating device capable of uniformly diffusing light beams and side view mirror assembly including same | |
CN218032807U (zh) | 一种侧发光投射感应夜灯 | |
JP5302146B2 (ja) | 道路用発光標示体 | |
TWM576976U (zh) | Blind area warning lighting device for vehicle rearview mirr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