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14663U - 偶極天線振子 - Google Patents
偶極天線振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514663U TWM514663U TW104212915U TW104212915U TWM514663U TW M514663 U TWM514663 U TW M514663U TW 104212915 U TW104212915 U TW 104212915U TW 104212915 U TW104212915 U TW 104212915U TW M514663 U TWM514663 U TW M514663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dipole antenna
- matching unit
- coaxial cable
- antenna element
- coupl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Description
本創作係涉及一種天線振子,特別是指一種偶極天線振子之創新結構型態揭示者。
目前業界在設計雙極化偶極天線時,大部分係採用兩交叉的饋電片來作為同軸線輸入端之導體介面,利用所述饋電片的設置長度與寬度變化來調整匹配值;或者,亦有業界係設計另一段傳導架體連接於同軸線端部來當作偶極天線的饋入結構;此種設計除了需增加額外的組裝成本與材料成本之外,更會因為組裝工藝上的不穩定而造成電性差異。
是以,針對上述習知偶極天線結構所存在之問題,如何減少其組裝複雜度並有效降低組裝成本,同時提升天線穩定性,顯係偶極天線相關業界當前重要技術課題,又如何開發一種更具理想實用性之創新結構,實使用者所企盼,亦係相關業者須努力研發突破之目標及方向。
有鑑於此,創作人本於多年從事相關產品之製造開發與設計經驗,針對上述之目標,詳加設計與審慎評估後,終得一確具實用性之本創作。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係在提供一種偶極天線振子,其所欲解決之技術問題,係針對如何研發出一種更具理想實用性之新式偶極天線振子結構型態為目標加以創新突破。
本創作解決問題之技術特點,主要在於所述偶極天線振子係包括:至少一座體,包括一上端以及一設置端;複數個輻射架體,設於座體上端呈間隔對稱配置型態;各輻射架體包括二耦合臂呈彼此間具一夾角配置關係,各耦合臂包括一結合端及一凸伸端,所述結合端連結固定於座體上端,凸伸端則朝側向延伸,又相臨輻射架體的耦合臂之間呈間隔配置關係;匹配單元,形成於各輻射架體的耦合臂至少一側處。
藉此創新獨特設計,使本創作對照先前技術而言,本創作輻射架體通過其耦合臂所設匹配單元即可達到偶極天線振子所需電性效能與匹配值變化效果,俾可減少偶極天線振子組裝複雜度並有效降低其組裝成本,同時提升天線穩定性而特具實用進步性與較佳產業經濟效益。
請參閱第1、2、3圖所示,係本創作偶極天線振子之較佳實施例,惟此等實施例僅供說明之用,在專利申請上並不受此結構之限制。所述偶極天線振子A係包括下述構成:至少一座體10,包括一上端11及一設置端12;複數個輻射架體20,設於座體10上端11呈間隔對稱配置型態;各輻射架體20包括二耦合臂21,呈彼此間具一夾角配置關係,各耦合臂21包括一結合端213及一凸伸端215,所述結合端213連結固定於座體10上端11,凸伸端215則朝側向延伸,又相臨輻射架體20的耦合臂21之間呈間隔配置關係;匹配單元30,形成於各輻射架體20的耦合臂21至少一側處。
其中,所述匹配單元30係可設成階級狀、漸進線、曲形邊、斜邊、折邊任一型態;此部份如第1、2圖所示之匹配單元30,係設為階級狀型態;另如第5圖所示之匹配單元30C、30D,係為設於耦合臂21間隔二側邊呈向下延伸且彼此之間具長短差異關係之折邊型態;又如第6圖所示之匹配單元30E,係為斜邊之型態者。
如第1、2圖所示,其中所述匹配單元30,係可形成於各相臨輻射架體20的耦合臂21相對應側邊呈彼此對稱設置型態。另如第4圖所示之匹配單元30、30B,係形成於各相臨輻射架體20的耦合臂21相對應側邊以及各輻射架體20的耦合臂21底側呈向下延伸型態者。
如第2、3圖所示,其中該座體10的其中二輻射架體20係更分設有具心蕊線41之一同軸電纜線40,該二同軸電纜線40係由座體10的設置端12延伸至上端11,且二同軸電纜線40於該上端11處係藉由各自的心蕊線41呈上下交錯狀跨接至對側的另一輻射架體20上端(請再參照第1圖所示);藉此構成一種同軸電纜線40直接饋入式之饋電型態。
當然,本創作之饋電型態並不侷限採用前段所揭同軸電纜線40直接饋入式之饋電型態,其它如採用兩交叉的饋電片連接同軸電纜線40之饋電型態,或者利用傳導架體連接於同軸電纜線40之饋電型態者,於本創作結構中均適用。
藉由上述結構組成設計,本創作中所揭形成於 各輻射架體20耦合臂21至少一側處之匹配單元30,係可利用其型態變化設計,達到調整偶極天線振子A頻寬特性匹配值(VSWR)之作用,也因此,本創作所揭偶極天線振子A之輻射架體20通過其耦合臂21所設匹配單元30,即可達到偶極天線振子A所需的電性效能,如此一來,不但可減少偶極天線振子A之組裝複雜度並可有效降低其組裝成本,同時提升天線穩定性;進一步而言,本創作之頻寬特性可應用於高頻段或低頻段之天線產品;本創作所揭偶極天線振子A結構更可應用於高低雙頻陣列的天線結構上,例如可應用於二高頻一低頻共列的天線結構上,如第7圖所示,用以減降低頻振子對於高頻振子的不良影響。
功效說明: 本創作所揭「偶極天線振子」主要藉由所述座體、輻射架體、匹配單元等所構成之創新獨特結構型態與技術特徵,使本創作對照[先前技術]所提習知結構而言,因為本創作中所揭形成於各輻射架體耦合臂之匹配單元,係可利用其設成階級狀、漸進線、曲形邊、斜邊、折邊等型態變化設計,達到調整偶極天線振子頻寬特性匹配值之作用,因此本創作所揭偶極天線振子僅須透過其輻射架體本身結構型態即可達到改變頻寬特性匹配值之目的,較之習知碗型或框型架構而言,俾可令偶極天線振子的結構體積與空間配置大幅縮減。
上述實施例所揭示者係藉以具體說明本創作,且文中雖透過特定的術語進行說明,當不能以此限定本新型創作之專利範圍;熟悉此項技術領域之人士當可在瞭解本創作之精神與原則後對其進行變更與修改而達到等效目的,而此等變更與修改,皆應涵蓋於如后所述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之範疇中。
A‧‧‧偶極天線振子
10‧‧‧座體
11‧‧‧上端
12‧‧‧設置端
20‧‧‧輻射架體
21‧‧‧耦合臂
213‧‧‧結合端
215‧‧‧凸伸端
30、30B、30C、30D、30E‧‧‧匹配單元
40‧‧‧同軸電纜線
41‧‧‧心蕊線
10‧‧‧座體
11‧‧‧上端
12‧‧‧設置端
20‧‧‧輻射架體
21‧‧‧耦合臂
213‧‧‧結合端
215‧‧‧凸伸端
30、30B、30C、30D、30E‧‧‧匹配單元
40‧‧‧同軸電纜線
41‧‧‧心蕊線
第1圖係本創作結構較佳實施例之組合立體圖。 第2圖係本創作結構較佳實施例之局部構件分解立體圖。 第3圖係本創作結構較佳實施例之局部結構立向剖視圖。 第4圖係本創作之匹配單元型態另一實施例圖。 第5圖係本創作之匹配單元型態又一實施例圖。 第6圖係本創作之匹配單元型態再一實施例圖。 第7圖係本創作偶極天線振子應用於高低雙頻陣列天線結 構上之實施例圖。
A‧‧‧偶極天線振子
10‧‧‧座體
11‧‧‧上端
12‧‧‧設置端
20‧‧‧輻射架體
21‧‧‧耦合臂
213‧‧‧結合端
215‧‧‧凸伸端
30‧‧‧匹配單元
40‧‧‧同軸電纜線
41‧‧‧心蕊線
Claims (4)
- 一種偶極天線振子,包括: 至少一座體,包括一上端以及一設置端; 複數個輻射架體,設於座體上端呈間隔對稱配置型態;各輻射架體包括二耦合臂呈彼此間具一夾角配置關係,各耦合臂包括一結合端及一凸伸端,所述結合端連結固定於座體上端,凸伸端則朝側向延伸,又相臨輻射架體的耦合臂之間呈間隔配置關係; 匹配單元,形成於各輻射架體的耦合臂至少一側處。
-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偶極天線振子,其中所述匹配單元係設成階級狀、漸進線、曲形邊、斜邊、折邊任一型態。
-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偶極天線振子,其中所述匹配單元係形成於各相臨輻射架體的耦合臂相對應側呈彼此對稱設置型態。
-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偶極天線振子,其中該座體的其中二輻射架體係更分設有具心蕊線之一同軸電纜線,該二同軸電纜線係由座體的設置端延伸至上端,且二同軸電纜線於該上端處係藉由各自的心蕊線呈上下交錯狀跨接至對側的另一輻射架體上端;藉此構成一種同軸電纜線直接饋入式之饋電型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4212915U TWM514663U (zh) | 2015-08-11 | 2015-08-11 | 偶極天線振子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4212915U TWM514663U (zh) | 2015-08-11 | 2015-08-11 | 偶極天線振子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514663U true TWM514663U (zh) | 2015-12-21 |
Family
ID=554095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4212915U TWM514663U (zh) | 2015-08-11 | 2015-08-11 | 偶極天線振子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M514663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25894B (zh) * | 2016-08-12 | 2018-06-01 | 耀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多輸入多輸出天線裝置及天線陣列 |
CN112310661A (zh) * | 2020-09-30 | 2021-02-02 | 武汉虹信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多频天线阵列及基站系统 |
-
2015
- 2015-08-11 TW TW104212915U patent/TWM514663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25894B (zh) * | 2016-08-12 | 2018-06-01 | 耀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多輸入多輸出天線裝置及天線陣列 |
CN112310661A (zh) * | 2020-09-30 | 2021-02-02 | 武汉虹信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多频天线阵列及基站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150084823A1 (en) | Dual-polarized antenna radiating element and base station antenna | |
TWM535887U (zh) | 接觸件以及具接觸件的連接器 | |
JP2017216171A5 (zh) | ||
CN107196068A (zh) | 偶极子形辐射器装置 | |
TWM514663U (zh) | 偶極天線振子 | |
TWI552442B (zh) | 雙頻天線 | |
JP2015136013A5 (zh) | ||
JP6027709B2 (ja) | Mimoアンテナ及び電子装置 | |
US10749253B2 (en) | Omnidirectional ceiling antenna | |
CN106848541A (zh) | 天线 | |
TWI606638B (zh) | Laminated integrated antenna | |
TWM498389U (zh) | 方形偶極天線 | |
TWM514661U (zh) | 同軸線直接饋入式偶極天線振子 | |
TW201703347A (zh) | 印刷式多頻天線 | |
CN202121057U (zh) | 三频段天线 | |
CN207732081U (zh) | 低频一体化辐射单元 | |
TWI628854B (zh) | 天線結構及具有該天線結構的無線通訊裝置 | |
TWI528635B (zh) | 可攜式電子裝置及其天線結構 | |
CN204947085U (zh) | 同轴线直接馈入式偶极天线振子 | |
CN103227360B (zh) | 天线装置和移动终端 | |
CN204333226U (zh) | 小型化低频振子 | |
CN204947071U (zh) | 偶极天线振子 | |
TWM461889U (zh) | 全向性水平極化天線 | |
US20160268692A1 (en) | Antenna device | |
CN207269051U (zh) | 双极化振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K |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