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10753U - 呼吸器結構 - Google Patents

呼吸器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10753U
TWM510753U TW104207130U TW104207130U TWM510753U TW M510753 U TWM510753 U TW M510753U TW 104207130 U TW104207130 U TW 104207130U TW 104207130 U TW104207130 U TW 104207130U TW M510753 U TWM510753 U TW M51075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gas
supply device
device body
open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2071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Lin-Ta Cheng
Original Assignee
Aca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car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ca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TW1042071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10753U/zh
Publication of TWM5107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10753U/zh
Priority to US14/921,846 priority patent/US20160325059A1/en
Priority to DE202016101300.3U priority patent/DE202016101300U1/d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6/00Devices for influencing the respiratory system of patients by gas treatment, e.g. mouth-to-mouth respiration; Tracheal tubes
    • A61M16/0003Accessories therefor, e.g. sensors, vibrators, negative pressur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6/00Devices for influencing the respiratory system of patients by gas treatment, e.g. mouth-to-mouth respiration; Tracheal tubes
    • A61M16/10Preparation of respiratory gases or vapours
    • A61M16/14Preparation of respiratory gases or vapours by mixing different fluids, one of them being in a liquid phase
    • A61M16/16Devices to humidify the respiration ai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6/00Devices for influencing the respiratory system of patients by gas treatment, e.g. mouth-to-mouth respiration; Tracheal tubes
    • A61M16/0057Pumps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6/00Devices for influencing the respiratory system of patients by gas treatment, e.g. mouth-to-mouth respiration; Tracheal tubes
    • A61M16/0057Pumps therefor
    • A61M16/0066Blowers or centrifugal pum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6/00Devices for influencing the respiratory system of patients by gas treatment, e.g. mouth-to-mouth respiration; Tracheal tubes
    • A61M16/08Bellows; Connecting tubes ; Water traps; Patient circuits
    • A61M16/0816Joints or connec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6/00Devices for influencing the respiratory system of patients by gas treatment, e.g. mouth-to-mouth respiration; Tracheal tubes
    • A61M16/08Bellows; Connecting tubes ; Water traps; Patient circuits
    • A61M16/0875Connecting tub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6/00Devices for influencing the respiratory system of patients by gas treatment, e.g. mouth-to-mouth respiration; Tracheal tubes
    • A61M16/10Preparation of respiratory gases or vapours
    • A61M16/1075Preparation of respiratory gases or vapours by influencing the temperature
    • A61M16/109Preparation of respiratory gases or vapours by influencing the temperature the humidifying liquid or the beneficial ag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05/00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aratus
    • A61M2205/36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aratus related to heating or cooling
    • A61M2205/3653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aratus related to heating or cooling by Joule effect, i.e. electric resistanc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05/00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aratus
    • A61M2205/42Reducing nois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 Separation Of Gases By Adsorption (AREA)

Description

呼吸器結構
本創作是有關於一種包含呼吸器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是有關於一種在氣體供給裝置中設置多層吸震結構的呼吸器結構。
「打鼾」是因上呼吸道阻塞所造成的,成因諸如肥胖、高齡組織退化、上呼吸道狹窄者等,這類患者睡覺時會因為咽喉部的肌肉鬆弛造成呼吸道塌陷,使得空氣無法順利進入肺部,造成血氧濃度過低,此時腦部會感受到缺氧而命令身體用力呼吸,因而造成短暫的甦醒,無法順利進入熟睡期,有時一個晚上可以發生數十次,甚至百次,此即罹患所謂的「睡眠呼吸中止症」,它會導致患者整晚就處在睡睡醒醒的狀態下,無法享有優質的睡眠品質,間接造成白天可能出現起床時頭痛、容易嗜睡或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焦慮、個性改變、性慾下降等,而晚上則有打鼾、頻尿等情形,並容易引發心血管相關疾病。
通常上述「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方式,若狀況輕微者可透過運動、減重、側睡、睡前避免喝酒或服用安眠藥、戴止鼾器(牙套)等加以改善,但若狀況嚴重時,就須以手術治療、或非侵入性的正壓呼吸器為主,其中該正壓呼吸器搭配面罩使用,可高達九成以上治療成效,它是利用睡覺時戴上面罩,藉由呼吸器產生的壓力來撐住鬆軟的呼吸道,以維持呼吸道的通暢。
目前的呼吸器包含了氣體供給裝置及加濕裝置,氣體供給 裝置於產生氣體後,將氣體傳輸至加濕裝置,再經由加濕裝置供給給使用者吸取。然而,傳統的氣體供給裝置因內部防震結構不夠完善,導致其內部鼓風機於運作時,容易產生較大的噪音,使得使用者無法安穩的入睡。並且,傳統加濕裝置的結構設置亦不完善,容易產生其內部液體逆流至氣體供給裝置中。再者,兩裝置的結合與拆卸結構易過於複雜,使得使用者操作不易。
有鑑於上述習知技藝之問題,本創作之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種呼吸器結構,以解決習知技術所存在之缺失。
根據本創作之一目的,提出一種呼吸器結構,其包含氣體供給裝置。氣體供給裝置包含供給裝置本體、吸震模組及氣體產生模組。供給裝置本體為中空殼體結構,具有容置空間,供給裝置本體之一面具有第一通孔,供給裝置本體之一側具有第二通孔。吸震模組設置於容置空間,其由對應於供給裝置本體之第一通孔之該面內壁依序堆疊包含:基底層;流道層,其鄰近中心之內部具有至少一通道,且流道層之一側具有通道開口,通道開口連通至少一通道與容置空間;承載層,其一面之中心處朝另一面凹陷形成承載部,並貫穿另一面以形成承載開口。氣體產生模組一面具有進氣口,氣體產生模組之一側具有排出口,氣體產生模組對應進氣口之部分本體可活動地容置於承載部,且進氣口對應穿設於承載開口,排出口一端鄰近於第二通孔。其中,氣體經由第一通孔、容置空間及通道開口流至至少一通道中,氣體產生模組藉由進氣口吸取至少一通道中之氣體,以產生氣流,並利用排出口經由第二通孔排出氣流至供給裝置本體外部。
其中,承載層可包含第一承載基材及第二承載基材。第一承載基材鄰近於流道層,並具有承載開口。第二承載基材設置於第一承載基材背對流道層之一面,第二承載基材之中心處具有承載部。
其中,第一承載基材之外周緣可大於第二承載基材之外周緣。
其中,第一承載基材之厚度可小於第二承載基材之厚度。
其中,氣體供給裝置較佳更可包含複數個定位模組及吸震遮蓋模組。複數個定位模組為桿狀結構,各定位模組之一端連接於供給裝置本體之該面內壁,並環繞於吸震模組。吸震遮蓋模組為殼體結構,吸震遮蓋模組之周緣可拆卸地連接於複數個定位模組之另一端,吸震遮蓋模組一面向內凹陷形成遮蓋部,遮蓋部具有減震層,且吸震遮蓋模組藉由減震層包覆氣體產生模組之部分外緣。
其中,氣體供給裝置較佳更可包含氣體傳輸模組,其為中空結構,氣體傳輸模組設置於第二通孔,氣體傳輸模組之一端可拆卸地連接於排出口之該端,氣體傳輸模組之另一端外露於供給裝置本體之外部,且於氣體產生模組產生氣流並利用排出口排出氣流時,氣流則經由氣體傳輸模組流至供給裝置本體外部。
其中,呼吸器結構較佳更可包含加濕裝置,其包含收納裝置本體及導流模組。收納裝置本體為中空殼體結構,並具有收納空間,以容置液體,收納裝置本體之一側具有第一通口,收納裝置本體之一面具有第二通口,且液體之預設液面高度低於第二通口。導流模組為管狀結構,並穿設於第一通口,導流模組之一端具有輸入口,其位於收納裝置本體外部,並可拆卸地連接氣體傳輸模組之另一端,導流模組之另一端具有輸出口,其位於收納空間中,輸出口可朝向收納裝置本體之該面。 其中,輸入口接收氣流時,氣流則經由輸出口流至收納空間中,以結合液體所產生之濕氣,且具有濕氣之氣流經由第二通口流至收納裝置本體外部。
其中,收納裝置本體之一面與另一面具有預設夾角,預設夾角可介於20~30度之間。
其中,預設夾角可為25度。
其中,氣體供給裝置較佳更可包含傳導裝置,其為管狀結構,傳導裝置外側本體之鄰近兩端處朝向中心處逐漸凹陷,且傳導裝置之一端可拆卸地連接於氣體產生模組之排出口,傳導裝置之另一端可拆卸地連接於氣體傳輸模組之該端。
其中,傳導裝置內壁鄰近兩端處分別向外壁形成扣合部,傳導裝置藉由各扣合部分別扣合於排出口及氣體傳輸模組之該端。
其中,收納裝置本體之該側之側面外周緣向外延伸形成延伸部,延伸部對應收納裝置本體之該面之部分本體具有貫穿口,呼吸器結構較佳更可包含扣卡裝置,扣卡裝置包含按壓組件及接合組件。按壓組件一面之內部向外突出形成按壓部,按壓組件可彈性地設置於延伸部,且按壓部穿設於貫穿口,按壓組件之該面鄰近一側處向外延伸形成至少一第一扣卡部。接合組件一端向外延伸形成至少一結合部,至少一結合部可拆卸地結合於按壓組件之另一面,接合組件之另一端之兩側分別向外延伸形成第二扣卡部。其中,供給裝置本體之該側面對應至少一第一扣卡部及複數個第二扣卡部分別具有至少一第一卡合部及複數個第二卡合部,且扣卡裝置藉由至少一第一扣卡部與複數個第二扣卡部可拆卸地扣合於至少一第一卡合部及複數個第二卡合部,以結合氣體供給裝置與加濕裝置。
其中,按壓部受外力施壓而帶動至少一第一扣卡部及複數個第二扣卡部由第一位置位移至第二位置,且氣體供給裝置受遠離加濕裝置之外力時,氣體供給裝置則與加濕裝置分離。
承上所述,依本創作之呼吸器結構,其可具有一或多個下述優點:
(1)此呼吸器結構可藉由吸震模組的設置,以吸收氣體產生模組運作時所產生之震動,藉此可解決氣體產生模組運作時易產生噪音之問題。
(2)此呼吸器結構可藉由吸震遮蓋模組之減震層,以吸收氣體產生模組運作時所產生之震動,藉此可解決氣體產生模組運作時易產生噪音之問題。
(3)此呼吸器結構可藉由將導流模組之輸出口設計朝向收納裝置本體之該面,藉此避免收納裝置本體中之液體逆流至氣體供給裝置中。
(4)此呼吸器結構可藉由將傳導裝置結構設計為外側本體之鄰近兩端處朝向中心處逐漸凹陷,藉此可降低氣體供給裝置將氣體傳輸至加濕裝置時所產生之噪音。
(5)此呼吸器結構可藉由扣卡裝置的設置,使得氣體供給裝置能與加濕裝置快速結合或拆卸,藉此可提高使用呼吸器之便利性。
1‧‧‧呼吸器結構
10‧‧‧氣體供給裝置
100‧‧‧供給裝置本體
100A‧‧‧第一殼體
100B‧‧‧第二殼體
1000‧‧‧容置空間
1001‧‧‧第一通孔
1002‧‧‧第二通孔
1004‧‧‧第一卡合部
1005‧‧‧第二卡合部
101‧‧‧吸震模組
1010‧‧‧基底層
1011‧‧‧流道層
10110‧‧‧通道
10111‧‧‧通道開口
1012‧‧‧承載層
1012A‧‧‧第一承載基材
1012B‧‧‧第二承載基材
10120‧‧‧承載部
10121‧‧‧承載開口
102‧‧‧氣體產生模組
1020‧‧‧進氣口
1021‧‧‧排出口
1022‧‧‧氣流
103‧‧‧定位模組
104‧‧‧吸震遮蓋模組
1040‧‧‧遮蓋部
1041‧‧‧減震層
105‧‧‧氣體傳輸模組
11‧‧‧加濕裝置
110‧‧‧收納裝置本體
1100‧‧‧收納空間
1101‧‧‧第一通口
1102‧‧‧第二通口
1103‧‧‧延伸部
1104‧‧‧貫穿口
111‧‧‧導流模組
1110‧‧‧輸入口
1111‧‧‧輸出口
12‧‧‧傳導裝置
120‧‧‧扣合部
13‧‧‧扣卡裝置
130‧‧‧按壓組件
1300‧‧‧按壓部
1301‧‧‧第一扣卡部
131‧‧‧接合組件
1310‧‧‧結合部
1311‧‧‧第二扣卡部
2‧‧‧氣體
3‧‧‧液體
a‧‧‧預設夾角
第1圖係為本創作之呼吸器結構之第一實施例之示意圖。
第2圖係為本創作之呼吸器結構之吸震模組示意圖。
第3圖係為本創作之呼吸器結構之承載層第一示意圖。
第4圖係為本創作之呼吸器結構之承載層第二示意圖。
第5圖係為本創作之呼吸器結構之第二實施例之示意圖。
第6圖係為本創作之呼吸器結構之吸震遮蓋模組仰視圖。
第7圖係為本創作之呼吸器結構之第三實施例之示意圖。
第8圖係為本創作之呼吸器結構之第四實施例之示意圖。
第9圖係為本創作之呼吸器結構之第四實施例之示意圖。
第10圖係為本創作之呼吸器結構之扣卡裝置示意圖。
為利 貴審查員瞭解本創作之技術特徵、內容與優點及其所能達成之功效,茲將本創作配合附圖,並以實施例之表達形式詳細說明如下,而其中所使用之圖式,其主旨僅為示意及輔助說明書之用,未必為本創作實施後之真實比例與精準配置,故不應就所附之圖式的比例與配置關係侷限本創作於實際實施上的專利範圍,合先敘明。
以下將參照相關圖式,說明依本創作之呼吸器結構之實施例,為使便於理解,下述實施例中之相同元件係以相同之符號標示來說明。
請參閱第1圖至第4圖,其分別為本創作之呼吸器結構之第一實施例之示意圖、吸震模組示意圖、承載層第一示意圖及承載層第二示意圖。如圖所示,呼吸器結構1包含氣體供給裝置10。氣體供給裝置10包含供給裝置本體100、吸震模組101及氣體產生模組102。供給 裝置本體100為中空殼體結構,具有容置空間1000,供給裝置本體100之一面具有第一通孔1001,供給裝置本體100之一側具有第二通孔1002。吸震模組101設置於容置空間1000,其由對應於供給裝置本體100之第一通孔1001之該面內壁依序堆疊包含:基底層1010;流道層1011,其鄰近中心之內部具有至少一通道10110,且流道層1011之一側具有通道開口10111,通道開口10111連通至少一通道10110與容置空間1000;承載層1012,其一面之中心處朝另一面凹陷形成承載部10120,並貫穿另一面以形成承載開口10121。氣體產生模組102一面具有進氣口1020,氣體產生模組102之一側具有排出口1021,氣體產生模組102對應進氣口1020之部分本體可活動地容置於承載部10120,且進氣口1020對應穿設於承載開口10121,排出口1021一端鄰近於第二通孔1002。其中,氣體2經由第一通孔1001、容置空間1000及通道開口10111流至至少一通道10110中,氣體產生模組102藉由進氣口1020吸取至少一通道10110中之氣體2,以產生氣流1022,並利用排出口1021經由第二通孔1002排出氣流1022至供給裝置本體100外部。
具體而言,本創作之呼吸器結構1可藉由吸震模組101的設置,吸收氣體產生模組102運作時所產生之震動,以解決氣體產生模組102運作時易產生噪音之問題,進而提供使用者較佳的睡眠環境,並提高使用者的睡眠品質。本創作之氣體供給裝置10包含供給裝置本體100、吸震模組101及氣體產生模組102。供給裝置本體100為中空殼體結構,其一面具有第一通孔1001,連通容置空間1000與供給裝置本體100外部,供給裝置本體100一側亦具有第二通孔1002,連通容置空間1000與供給裝置本體100外部。容置空間1000中設置了吸震模組101,其由對應於供給裝置本體100之第一通孔1001之該面內壁依序堆疊基底層1010、流道層1011及承載層1012。基底層1010於最底層,流道層 1011位於中間層,其中心處具有至少一通道10110,且流道層1011一側具有通道開口10111,通道開口10111連通至少一通道10110與容置空間1000。承載層1012於最上層,其一面之中心處朝另一面凹陷形成承載部10120,其可承載氣體產生模組102,並且承載部10120貫穿另一面以形成承載開口10121,承載開口10121與至少一通道10110相通,吸震模組101可為吸震材質,如海綿或矽膠等,並不以此為限。氣體產生模組102一面具有進氣口1020,且其一側具有排出口1021,氣體產生模組102部分本體可活動地容置於承載部10120,進氣口1020亦對應穿設於承載開口10121,並外露於至少一通道10110中,而排出口1021部分本體鄰近於第二通孔1002,氣體產生模組102可為鼓風機。
在本創作之呼吸器結構1之氣體供給裝置10於運作時,外部氣體2經由供給裝置本體100之第一通孔1001進入容置空間1000中,並由通道開口10111流至至少一通道10110中。接著,氣體產生模組102藉由進氣口1020吸取至少一通道10110中之氣體2,以產生氣流1022,並利用排出口1021經由第二通孔1002排出氣流1022至供給裝置本體100外部。其中,排出口1021可連接至少一導管及呼吸面罩,並將氣流1022經由導管及呼吸面罩供給使用者吸取使用。而在氣體產生模組102運作之同時,承載層1012可吸收氣體產生模組102所產生之震動,流道層1011亦可吸收承載層1012所傳導之震動。藉此,可解決氣體產生模組102運作時所產生之聲音,以提供使用者較佳的睡眠環境,並提高使用者的睡眠品質。
進一步而言,本創作之承載層1012可包含第一承載基材1012A及第二承載基材1012B。第一承載基材1012A鄰近於流道層1011,並具有承載開口10121。第二承載基材1012B設置於第一承載基材1012A背對流道層1011之一面,第二承載基材1012B之中心處具有 承載部10120。
也就是說,本創作之承載層1012進一步可區分為第一承載基材1012A及第二承載基材1012B。如第3圖所示,第一承載基材1012A位於流道層1011一面,中心具有承載開口10121,第二承載基材1012B則位於第一承載基材1012A背對流道層1011之一面,第二承載基材1012B為中空結構,形成承載部10120。因此,在氣體產生模組102運作時,第二承載基材1012B可先吸收氣體產生模組102所產生之震動,同時,第一承載基材1012A亦可吸收第二承載基材1012B所傳導之震動。藉此,可提高吸收氣體產生模組102所產生之震動的效率。
此外,本創作之第一承載基材1012A之外周緣可大於第二承載基材1012B之外周緣。且,第一承載基材1012A之厚度可小於第二承載基材1012B之厚度。如第4圖所示,本創作之呼吸器結構1可藉由增加第二承載基材1012B之厚度,以大幅減緩氣體產生模組102運作時所產生之震動,進而使呼吸器結構1於運作時可達到靜音的功效。
請參閱第5圖及第6圖,其分別為本創作之呼吸器結構之第二實施例之示意圖及吸震遮蓋模組仰視圖。並請一併參閱第1圖至第4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中之呼吸器結構與上述實施例之呼吸器結構所述的相同元件的作動方式相似,故不在此贅述。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實施例中,氣體供給裝置10較佳更可包含複數個定位模組103及吸震遮蓋模組104。複數個定位模組103為桿狀結構,各定位模組103之一端連接於供給裝置本體100之該面內壁,並環繞於吸震模組101。吸震遮蓋模組104為殼體結構,吸震遮蓋模組104之周緣可拆卸地連接於複數個定位模組103之另一端,吸震遮蓋模組104一面向內凹陷形成遮蓋部1040,遮蓋部1040具有減震層1041,且吸震遮蓋模組104藉由減 震層1041包覆氣體產生模組102之部分外緣。
舉例而言,本創作之氣體供給裝置10進一步可包含複數個定位模組103及吸震遮蓋模組104。複數個定位模組103為桿狀結構,其分別豎立於供給裝置本體100之容置空間1000中,並環繞於吸震模組101。吸震遮蓋模組104為一面向內凹陷之殼體結構,吸震遮蓋模組104之周緣可拆卸地連接於複數個定位模組103之另一端,吸震遮蓋模組104一面向內凹陷形成遮蓋部1040,遮蓋部1040具有減震層1041,且吸震遮蓋模組104藉由減震層1041包覆氣體產生模組102之部分外緣。
藉此,在氣體產生模組102運作時,除了上述第一實施例利用吸震模組101吸收氣體產生模組102所產生之震動外,本創作亦可藉由減震層1041吸收氣體產生模組102所產生之震動,以提高吸收震動的效率,大幅降低氣體產生模組102運作時所產生之聲音。
進一步而言,氣體供給裝置10較佳更可包含氣體傳輸模組105,其為中空結構,氣體傳輸模組105設置於第二通孔1002,氣體傳輸模組105之一端可拆卸地連接於排出口1021之該端,氣體傳輸模組105之另一端外露於供給裝置本體100之外部,且於氣體產生模組102產生氣流1022並利用排出口1021排出氣流1022時,氣流1022則經由氣體傳輸模組105流至供給裝置本體100外部。
也就是說,本創作之氣體供給裝置10進一步可於供給裝置本體100之第二通孔1002設置氣體傳輸模組105,氣體傳輸模組105一端連接於排出口1021,另一端外露於供給裝置本體100之外部。因此,在氣體產生模組102產生氣流1022後,氣流1022會由排出口1021通過氣體傳輸模組105而流至供給裝置本體100外部。其中,氣體傳輸模組105另一端亦可連接至少一導管及呼吸面罩,使用者可經由此呼吸面 罩及導管吸取排出口1021所輸送之氣流1022。
請參閱第7圖,其係為本創作之呼吸器結構之第三實施例之示意圖。並請一併參閱第1圖至第6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中之呼吸器結構與上述各實施例之呼吸器結構所述的相同元件的作動方式相似,故不在此贅述。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實施例中,呼吸器結構1較佳更可包含加濕裝置11,其包含收納裝置本體110及導流模組111。收納裝置本體110為中空殼體結構,並具有收納空間1100,以容置液體3,收納裝置本體110之一側具有第一通口1101,收納裝置本體110之一面具有第二通口1102,且液體3之預設液面高度低於第二通口1102。導流模組111為管狀結構,並穿設於第一通口1101,導流模組111之一端具有輸入口1110,其位於收納裝置本體110外部,並可拆卸地連接氣體傳輸模組105之另一端,導流模組111之另一端具有輸出口1111,其位於收納空間1100中,輸出口1111可朝向收納裝置本體110之該面。其中,輸入口1110接收氣流1022時,氣流1022則經由輸出口1111流至收納空間1100中,以結合液體3所產生之濕氣,且具有濕氣之氣流1022經由第二通口1102流至收納裝置本體110外部。
具體而言,本創作之呼吸器結構1進一步還可包含加濕裝置11,其包含收納裝置本體110及導流模組111。收納裝置本體110為中空殼體結構,具有收納空間1100,用於容置液體3(如水),且收納裝置本體110一側設有第一通口1101,以連通收納空間1100與收納裝置本體110外部,收納裝置本體110一面還具有第二通口1102,同樣連通收納空間1100與收納裝置本體110外部,收納空間1100中之液體3具有一預設液面高度,如3或5公分等,並不以此為限。預設液面高度低於第二通口1102,第二通口1102高度低於第一通口1101。即,預設液面高度與收納裝置本體110底面的距離,小於第二通口1102與收納裝 置本體110底面的距離,相對地,第二通口1102與收納裝置本體110底面的距離,小於第一通口1101與收納裝置本體110底面的距離。
導流模組111為中空管狀結構,穿設於第一通口1101,並延伸至收納空間1100中。導流模組111一端具有輸入口1110,其位於收納裝置本體110外部,可拆卸地連接於氣體傳輸模組105之另一端;導流模組111另一端具有輸出口1111,其位於收納空間1100中,且朝向收納裝置本體110之該面。
在氣體供給裝置10利用氣體產生模組102產生氣流1022並經由氣體傳輸模組105排出時,導流模組111可藉由輸入口1110接收氣流1022,並經由輸出口1111將氣流1022輸送至收納空間1100中。而後,收納空間1100中之氣流1022與液體3所產生之濕氣結合後,經由第二通口1102流至收納裝置本體110外部。其中,第二通口1102亦可連接至少一導管及呼吸面罩,使用者可經由呼吸面罩及導管吸取第二通口1102所輸送之具有濕氣之氣流1022。且,在使用者不慎造成加濕裝置11晃動而使得收納空間1100中之液體3產生波動時,由於輸出口1111朝向收納裝置本體110之頂面,因此,液體3無法進入輸出口1111,亦無法流至氣體供給裝置10。
藉此,本創作之呼吸器結構1可藉由將導流模組111之結構設計,將輸出口1111設計為朝向收納裝置本體110之頂面,以避免收納裝置本體110中之液體3逆流至氣體供給裝置10中。
此外,加濕裝置11亦可包含加熱組件(未於圖中繪示),如加熱墊,其設置於收納裝置本體110底部,在加熱組件受訊號控制而對收納裝置本體110底部進行加熱時,收納裝置本體110中之液體3則吸收加熱組件所產生之熱能,並於收納空間1100中產生濕氣。
上述實施例中,導流模組111可為L型中空管狀結構。且,收納裝置本體110一面與另一面具有預設夾角a,預設夾角a可介於20~30度之間。較佳地,預設夾角a可為25度。因此,在液體3所產生之濕氣於收納裝置本體110內部之頂面再次凝結成液狀體時,該液狀體則會沿著收納裝置本體110頂面位移至該頂面遠離輸出口1111之一端,而避免液狀體滴落至輸出口1111中。
請參閱第8圖,其係為本創作之呼吸器結構之第四實施例之示意圖。並請一併參閱第1圖至第7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中之呼吸器結構與上述各實施例之呼吸器結構所述的相同元件的作動方式相似,故不在此贅述。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實施例中,氣體供給裝置10較佳更可包含傳導裝置12,其為管狀結構,傳導裝置12外側本體之鄰近兩端處朝向中心處逐漸凹陷,且傳導裝置12之一端可拆卸地連接於氣體產生模組102之排出口1021,傳導裝置12之另一端可拆卸地連接於氣體傳輸模組105之該端。
舉例而言,本創作之氣體供給裝置10進一步還可設置傳導裝置12,以降低氣體供給裝置10將氣流1022輸至加濕裝置11時所產生之噪音。如第8圖中(b)部分所示,傳導裝置12可為管狀結構,傳導裝置12外側本體之鄰近兩端處朝向中心處逐漸凹陷,略成工字形,其兩端外徑與內徑間之厚度大於中間部分之外徑與內徑間之厚度,且傳導裝置12之一端連接於排出口1021,傳導裝置12另一端則連接於氣體傳輸模組105之該端。
因此,如第8圖中(a)部分所示,在氣體產生模組102將氣流1022經由氣體傳輸模組105傳輸至加濕裝置11的過程中,氣流1022通過處皆會產生震動,而藉由傳導裝置12中間部分較薄的結構設 計,可吸收傳導氣流1022所產生之震動,進而降低傳輸氣流1022所產生之噪音。
進一步而言,本創作之傳導裝置12內壁鄰近兩端處分別向外壁形成扣合部120,傳導裝置12藉由各扣合部120分別扣合於排出口1021及氣體傳輸模組105之該端。也就是說,傳導裝置12兩端內壁可分別設置扣合部120,以分別扣合於氣體供給裝置10之排出口1021及氣體傳輸模組105之該端,進而提高排出口1021與氣體傳輸模組105的連接強度。其中,排出口1021與氣體傳輸模組105之該端亦可對應扣合部120突出設置一結合結構。
請參閱第9圖及第10圖,其分別為本創作之呼吸器結構之第四實施例之示意圖及扣卡裝置示意圖。並請一併參閱第1圖至第8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中之呼吸器結構與上述各實施例之呼吸器結構所述的相同元件的作動方式相似,故不在此贅述。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實施例中,收納裝置本體110之該側之側面外周緣向外延伸形成延伸部1103,延伸部1103對應收納裝置本體110之該面之部分本體具有貫穿口1104,呼吸器結構1較佳更可包含扣卡裝置13,扣卡裝置13包含按壓組件130及接合組件131。按壓組件130一面之內部向外突出形成按壓部1300,按壓組件130可彈性地設置於延伸部1103,且按壓部1300可彈性地設置於貫穿口1104,按壓組件130之該面鄰近一側處向外延伸形成至少一第一扣卡部1301。接合組件131一端向外延伸形成至少一結合部1310,至少一結合部1310可拆卸地結合於按壓組件130之另一面,接合組件131之另一端之兩側分別向外延伸形成第二扣卡部1311。其中,供給裝置本體100之該側面對應至少一第一扣卡部1301及複數個第二扣卡部1311分別具有至少一第一卡合部1004及複數個第二卡合部1005,且扣卡裝置13藉由至少一第一扣卡部1301與複數個第二扣卡部 1311部可拆卸地扣合於至少一第一卡合部1004及複數個第二卡合部1005,以結合氣體供給裝置10與加濕裝置11。
具體而言,本創作之呼吸器結構1進一步還可設置扣卡裝置13,以提供氣體供給裝置能與加濕裝置快速結合或拆卸,進而提高呼吸器操作之便利性。如第10圖中(a)、(b)部分所示,收納裝置本體110之該側之側面外周緣可向外延伸形成延伸部1103,延伸部1103具有貫穿口1104。扣卡裝置13之按壓組件130一面之內部向外突出形成按壓部1300,按壓組件130可彈性地設置於延伸部1103,且按壓部1300穿設於貫穿口1104,即按壓部1300可藉由彈性件(圖中未繪示)於延伸部1103,以使按壓部1300可於貫穿口1104中進行往復位移,按壓組件130之該面鄰近一側處還可向外延伸形成第一扣卡部1301(於本實施例中係以複數個作為示例)。扣卡裝置13之接合組件131一端向外延伸形成至少一結合部1310,至少一結合部1310可拆卸地結合於按壓組件130之另一面,接合組件131之另一端之兩側分別向外延伸形成第二扣卡部1311。其中,接合組件131可略呈「ㄇ」字形。
而供給裝置本體100之該側面對應複數個第一扣卡部1301及複數個第二扣卡部1311亦分別設有複數個第一卡合部1004及複數個第二卡合部1005。藉此,在扣卡裝置13利用複數個第一扣卡部1301與複數個第二扣卡部1311部分別扣合於複數個第一卡合部1004及複數個第二卡合部1005後,氣體供給裝置10即結合於加濕裝置11。
進一步而言,按壓部1300受外力施壓而帶動至少一第一扣卡部1301及複數個第二扣卡部1311由第一位置位移至第二位置,且氣體供給裝置10受遠離加濕裝置11之外力時,氣體供給裝置10則與加濕裝置11分離。
也就是說,在使用者若欲拆卸氣體供給裝置10或加濕裝置11,使氣體供給裝置10與加濕裝置11分離時,使用者可對按壓部1300施予壓力,使按壓部1300受外力施壓而於貫穿口1104中進行位移,並帶動複數個第一扣卡部1301(於本實施例中係以複數個作為示例)及複數個第二扣卡部1311由第一位置位移至第二位置,即第一扣卡部1301與第二扣卡部1311由扣合於第一卡合部1004及第二卡合部1005的位置位移至脫離第一卡合部1004與第二卡合部1005的位置。而後,使用者即可將氣體供給裝置10取離加濕裝置11,而氣體供給裝置10在受到使用者的拿取外力時,氣體供給裝置10則與加濕裝置11進行分離。
相對地,使用者在欲結合氣體供給裝置10與加濕裝置11時,可向氣體供給裝置10施予推力,以使複數個第一卡合部1004及複數個第二卡合部1005分別推抵複數個第一扣卡部1301與複數個第二扣卡部1311,以驅使複數個第一扣卡部1301與複數個第二扣卡部1311產生位移,進而卡合於複數個第一卡合部1004及複數個第二卡合部1005,使氣體供給裝置10結合於加濕裝置11。
上述中,第一卡合部1004並不僅限於設置一個,亦可設置複數個。
以上所述僅為舉例性,而非為限制性者。任何未脫離本創作之精神與範疇,而對其進行之等效修改或變更,均應包含於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中。
1‧‧‧呼吸器結構
10‧‧‧氣體供給裝置
100‧‧‧供給裝置本體
1000‧‧‧容置空間
1001‧‧‧第一通孔
1002‧‧‧第二通孔
101‧‧‧吸震模組
1010‧‧‧基底層
1011‧‧‧流道層
10110‧‧‧通道
10111‧‧‧通道開口
1012‧‧‧承載層
10120‧‧‧承載部
10121‧‧‧承載開口
102‧‧‧氣體產生模組
1020‧‧‧進氣口
1021‧‧‧排出口
1022‧‧‧氣流
2‧‧‧氣體

Claims (13)

  1. 一種呼吸器結構,其包含:一氣體供給裝置,其包含:一供給裝置本體,其為中空殼體結構,具有一容置空間,該供給裝置本體之一面具有一第一通孔,該供給裝置本體之一側具有一第二通孔;一吸震模組,係設置於該容置空間,其由對應於該供給裝置本體之該第一通孔之該面內壁依序堆疊包含:一基底層;一流道層,其鄰近中心之內部具有至少一通道,且該流道層之一側具有一通道開口,該通道開口連通該至少一通道與該容置空間;以及一承載層,其一面之中心處朝另一面凹陷形成一承載部,並貫穿該另一面以形成一承載開口;以及一氣體產生模組,其一面具有一進氣口,該氣體產生模組之一側具有一排出口,該氣體產生模組對應該進氣口之部分本體可活動地容置於該承載部,且該進氣口對應穿設於該承載開口,該排出口之一端鄰近於該第二通孔;其中,氣體經由該第一通孔、該容置空間及該通道開口流至該至少一通道中,該氣體產生模組藉由該進氣口吸取該至少一通道中之氣體,以產生一氣流,並利用該排出口經由該第二通孔排出該氣流至該供給裝置本體外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呼吸器結構,其中該承載層包含: 一第一承載基材,其鄰近於該流道層,並具有該承載開口;以及一第二承載基材,其設置於該第一承載基材背對該流道層之一面,該第二承載基材之中心處具有該承載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呼吸器結構,其中該第一承載基材之外周緣係大於該第二承載基材之外周緣。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呼吸器結構,其中該第一承載基材之厚度係小於該第二承載基材之厚度。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呼吸器結構,其中該氣體供給裝置更包含:複數個定位模組,其為桿狀結構,各該定位模組之一端連接於該供給裝置本體之該面內壁,並環繞於該吸震模組;以及一吸震遮蓋模組,其為殼體結構,該吸震遮蓋模組之周緣可拆卸地連接於該複數個定位模組之另一端,該吸震遮蓋模組一面向內凹陷形成一遮蓋部,該遮蓋部具有一減震層,且該吸震遮蓋模組藉由該減震層包覆該氣體產生模組之部分外緣。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呼吸器結構,其中該氣體供給裝置更包含:一氣體傳輸模組,其為中空結構,該氣體傳輸模組設置於該第二通孔,該氣體傳輸模組之一端可拆卸地連接於該排出口之該端,該氣體傳輸模組之另一端外露於該供給裝置本體之外部,且於該氣體產生模組產生該氣流並利 用該排出口排出該氣流時,該氣流則經由該氣體傳輸模組流至該供給裝置本體外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呼吸器結構,其更包含一加濕裝置,其包含:一收納裝置本體,其為中空殼體結構,並具有一收納空間,以容置液體,該收納裝置本體之一側具有一第一通口,該收納裝置本體之一面具有一第二通口,且液體之一預設液面高度低於該第二通口;以及一導流模組,其為管狀結構,並穿設於該第一通口,該導流模組之一端具有一輸入口,其位於該收納裝置本體外部,並可拆卸地連接該氣體傳輸模組之另一端,該導流模組之另一端具有一輸出口,其位於該收納空間中,該輸出口朝向該收納裝置本體之該面;其中,該輸入口接收該氣流時,該氣流則經由該輸出口流至該收納空間中,以結合液體所產生之濕氣,且具有濕氣之該氣流經由該第二通口流至該收納裝置本體外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呼吸器結構,其中該收納裝置本體之一面與另一面具有一預設夾角,該預設夾角係介於20~30度之間。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呼吸器結構,其中該預設夾角係為25度。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呼吸器結構,其中該氣體供給裝置更包含一傳導裝置,其為管狀結構,該傳導裝置外側本體之鄰近兩端處朝向中心處逐漸凹陷,且該傳導裝置 之一端可拆卸地連接於該氣體產生模組之該排出口,該傳導裝置之另一端可拆卸地連接於該氣體傳輸模組之該端。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呼吸器結構,其中該傳導裝置內壁鄰近兩端處分別向外壁形成一扣合部,該傳導裝置藉由各該扣合部分別扣合於該排出口及該氣體傳輸模組之該端。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呼吸器結構,其中該收納裝置本體之該側之側面外周緣向外延伸形成一延伸部,該延伸部對應該收納裝置本體之該面之部分本體具有一貫穿口,該呼吸器結構更包含一扣卡裝置,其包含:一按壓組件,其一面之內部向外突出形成一按壓部,該按壓組件可彈性地設置於該延伸部,且該按壓部穿設於該貫穿口,該按壓組件之該面鄰近一側處向外延伸形成至少一第一扣卡部;以及一接合組件,其一端向外延伸形成至少一結合部,該至少一結合部可拆卸地結合於該按壓組件之另一面,該接合組件之另一端之兩側分別向外延伸形成一第二扣卡部;其中,該供給裝置本體之該側面對應該至少一第一扣卡部及該複數個第二扣卡部分別具有至少一第一卡合部及複數個第二卡合部,且該扣卡裝置藉由該至少一第一扣卡部與該複數個第二扣卡部可拆卸地扣合於該至少一第一卡合部及該複數個第二卡合部,以結合該氣體供給裝置與該加濕裝置。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呼吸器結構,其中該按壓部受外力施壓而帶動該至少一第一扣卡部及該複數個第二扣 卡部由一第一位置位移至一第二位置,且該氣體供給裝置受遠離該加濕裝置之外力時,該氣體供給裝置則與該加濕裝置分離。
TW104207130U 2015-05-08 2015-05-08 呼吸器結構 TWM5107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07130U TWM510753U (zh) 2015-05-08 2015-05-08 呼吸器結構
US14/921,846 US20160325059A1 (en) 2015-05-08 2015-10-23 Respirator structure
DE202016101300.3U DE202016101300U1 (de) 2015-05-08 2016-03-09 Aufbau eines Atemgerät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07130U TWM510753U (zh) 2015-05-08 2015-05-08 呼吸器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10753U true TWM510753U (zh) 2015-10-21

Family

ID=548529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207130U TWM510753U (zh) 2015-05-08 2015-05-08 呼吸器結構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325059A1 (zh)
DE (1) DE202016101300U1 (zh)
TW (1) TWM510753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14766B2 (ja) * 2017-07-26 2021-08-04 日本電産コパル電子株式会社 Cpap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61535A (en) * 1932-04-15 1936-11-17 Davies Charles Ventilator
US2826437A (en) * 1954-11-30 1958-03-11 Lockheed Aircraft Corp Flexible coupling for rigid beaded tubes
US3233907A (en) * 1963-04-01 1966-02-08 Corning Glass Works Coupling for joining pipe sections of differing diameter
US3394952A (en) * 1965-05-03 1968-07-30 Ben B. Garrett Sewer pipe joint
US3245702A (en) * 1965-08-05 1966-04-12 James M Smith Leakproof joint
US4017937A (en) * 1975-05-14 1977-04-19 National Union Electric Corporation Hose coupling for a suction cleaner
JP2574573B2 (ja) * 1991-10-18 1997-01-22 松下精工株式会社 換気扇
AUPP712998A0 (en) * 1998-11-16 1998-12-10 Field, Christopher David Noise attenuation device
US7140645B2 (en) * 2002-06-27 2006-11-28 Gerald Cronley Quick-connecting coupler for hoses, pipes and faucets
US20040183304A1 (en) * 2003-03-21 2004-09-23 Steel Dragon Enterprise Co., Ltd. Watertight coupler
US7240930B2 (en) * 2004-02-23 2007-07-10 Stravitz David M Quick-connect/quick-disconnect conduit connectors
US7617823B2 (en) * 2005-08-24 2009-11-17 Ric Investments, Llc Blower mounting assembly
US8701662B2 (en) * 2005-09-27 2014-04-22 Ric Investments, Llc Humidifier with back-flow prevention valve
US7510216B2 (en) * 2006-02-10 2009-03-31 Arrowhead Products Corporation Beaded tube quick disconnect device
DE602006020750D1 (de) * 2006-12-18 2011-04-28 Snc Jungranggu Rohrkupplungsvorrichtung
US7811278B2 (en) * 2007-02-11 2010-10-12 Cuffco, Llc Fluid connector
DE102007037458B4 (de) * 2007-08-08 2010-01-14 Dräger Medical AG & Co. KG Beatmungsanfeuchter
US8453640B2 (en) * 2008-11-12 2013-06-04 Resmed Limited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device
WO2012116183A1 (en) * 2011-02-24 2012-08-30 Coupling Solutions, Llc Pipe coupling assembly with sleeve locking tab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202016101300U1 (de) 2016-03-21
US20160325059A1 (en) 2016-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326531B2 (ja) 呼吸圧治療装置
CN111420208B (zh) 使用外管内的气体传输管嘴进行无创开放式通气的方法、系统和装置
US20090025724A1 (en) System for removal of water from a hose and the hygroscopic hose utilized
JP6416243B2 (ja) 出口接続アセンブリ及び該アセンブリを形成する方法
JP5295949B2 (ja) 気道陽圧療法の処置のための装置および方法
US7997276B2 (en) Respiration pillow
JP7495443B2 (ja) 加湿器リザーバ
JP7359880B2 (ja) 患者インターフェース用ガス洗い流し通気部
US10926051B2 (en) Respiratory interface
US20130056010A1 (en) Autonom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system
MX2007006738A (es) Dispositivos respiratorios y metodos de uso.
US20130104883A1 (en)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 apparauts with orientation sensor
WO2004034950A2 (en) An improved pacifier and method of use thereof
TWM510753U (zh) 呼吸器結構
CN212699994U (zh) 一种呼吸机湿化面罩
CN209490338U (zh) 一种呼吸科用辅助呼吸装置
CN209075794U (zh) 一种吸氧面罩
CN204563200U (zh) 一种口腔加湿通气装置
EP3363486B1 (en) Breathing assistance apparatus
CN211835717U (zh) 能够降低噪音的氧气湿化瓶
CN205073473U (zh) 口鼻分隔式雾化氧气罩
CN205964638U (zh) 新生儿及婴幼儿用加温加湿高流量辅助通气鼻导管
CN204671688U (zh) 呼吸器结构
CN213527001U (zh) 一种呼吸科正压通气面罩
US20210170132A1 (en) Respiratory interf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