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07702U - 鏡面結構 - Google Patents

鏡面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07702U
TWM507702U TW104202845U TW104202845U TWM507702U TW M507702 U TWM507702 U TW M507702U TW 104202845 U TW104202845 U TW 104202845U TW 104202845 U TW104202845 U TW 104202845U TW M507702 U TWM507702 U TW M507702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mirror structure
substrate
transparent
transparent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2028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eng-Chia Chan
Chih-Yuan Chiang
Tse-Hu Chang
Original Assignee
Unidispla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display Inc filed Critical Unidisplay Inc
Priority to TW1042028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07702U/zh
Publication of TWM5077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07702U/zh

Links

Landscapes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Description

鏡面結構
本新型創作是有關於一種鏡面結構,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電致變色材料的鏡面結構。
當使用者在夜間或是在昏暗的環境下觀看鏡面結構,例如車用後照鏡、車用儀表板或車用電子裝置的顯示螢幕時,一旦外部光源投射至前述鏡面結構,便會有部分的光線產生鏡面反射的現象。使用者在昏暗的環境下突然接收到大量的光線後,會因視野內的亮度大幅超過眼睛所能即時調應的程度,而感到刺眼、眩光,甚至是造成使用者暫時性的視力受損,例如失能眩光(disability glare)或目盲眩光(blinding glare)。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鏡面結構,可用以改善因鏡面反射所引起的眩光現象。
本新型創作提出一種鏡面結構,其包括第一透光基材、 第二透光基材、封裝材料、電致變色材料、反光電極層、防爆膜以及透明導電材料層。第二透光基材位於第一透光基材的上方。封裝材料接合於第一透光基材與第二透光基材之間,以在第一透光基材與第二透光基材之間定義出腔室。電致變色材料填充於腔室內。反光電極層設置於第一透光基材上,並接觸電致變色材料。防爆膜設置於第二透光基材上。透明導電材料層設置於防爆膜上並接觸電致變色材料,其中防爆膜位於透明導電材料層與第二透光基材之間。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鏡面結構更包括電源供應器,電性連接反光電極層與透明導電材料層。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鏡面結構更包括感光元件,電性連接電源供應器。在感光元件感測到投射至第二透光基材的光線時,電源供應器提供電壓至反光電極層與透明導電材料層,並在反光電極層與透明導電材料層之間形成電場,進而透過電場的作用以降低鏡面結構的光反射率。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在前述電場的作用下,電致變色材料從透明狀態轉換至不透明狀態。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封裝材料包括間隙物以及框膠。間隙物抵接於第一透光基材與第二透光基材之間。框膠包覆間隙物並接合至第一透光基材與第二透光基材。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框膠的材質包括光固化膠、熱固化膠或光固化膠與熱固化膠的混合物。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透明導電材料層面向反光電極層,且電致變色材料位於透明導電材料層與反光電極層之間。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透光基材與該第二透光基材的材質包括透明玻璃、壓克力或其他適當的透光材質。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電致變色材料包括無機材料或有機材料。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鏡面結構更包括顯示元件,設置於第一透光基材上,其中顯示元件與反光電極層位於第一透光基材的相對兩側。
基於上述,本新型創作藉由將電致變色材料整合至鏡面結構中,使得鏡面結構在接收到外部光源後,可因電致變色材料由透明狀態轉換至不透明狀態以降低鏡面結構的光反射率,故有助改善因鏡面反射所引起的眩光現象。
為讓本新型創作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00、100A~100C‧‧‧鏡面結構
101‧‧‧腔室
110‧‧‧第一透光基材
120‧‧‧第二透光基材
130‧‧‧封裝材料
131‧‧‧間隙物
132‧‧‧框膠
140‧‧‧電致變色材料
150‧‧‧反光電極層
161‧‧‧透明導電材料層
162、190‧‧‧防爆膜
170‧‧‧電源供應器
180‧‧‧感光元件
191‧‧‧觸控層
195‧‧‧顯示元件
L‧‧‧光線
圖1是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鏡面結構的示意圖。
圖2是本新型創作另一實施例的鏡面結構的示意圖。
圖3是本新型創作又一實施例的鏡面結構的示意圖。
圖4是本新型創作再一實施例的鏡面結構的示意圖。
圖1是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鏡面結構的示意圖。請參考圖1,在本實施例中,鏡面結構100可包括第一透光基材110、第二透光基材120、封裝材料130、電致變色材料140、反光電極層150、透明導電材料層161以及防爆膜162。第一透光基材110與第二透光基材120呈對向設置,且例如是由透明玻璃、壓克力或其他適當的透光材質所構成。
為使第一透光基材110與第二透光基材120能維持有一定的間隙(gap),故在第一透光基材110與第二透光基材120之間設置有間隙物(spacer)131,以使第二透光基材120透過間隙物131的支撐而設置於第一透光基材110的上方。另一方面,為使第一透光基材110與第二透光基材120能牢固地結合在一起,故在第一透光基材110與第二透光基材120之間設置有框膠(sealant)132。此處,封裝材料130即例如是由間隙物131與框膠132所組成,其中框膠132包覆了間隙物131並接合至第一透光基材110與第二透光基材120。一般而言,框膠132可以是光固化膠、熱固化膠或光固化膠與熱固化膠的混合物,本新型創作對此並不加以限制。
換言之,本實施例的封裝材料130可接合於第一透光基 材110與第二透光基材120之間,且在第一透光基材110與第二透光基材120之間定義出腔室101,其中封裝材料130不僅可作為支撐第二透光基材120於第一透光基材110的上方以及接合至第一透光基材110與第二透光基材120所用,亦可作為將外界的水氣或灰塵阻隔於腔室101以外所用,從而避免設置於腔室101內的元件受到外界的水氣或灰塵的影響而故障或損毀。舉例來說,在框膠132內可混摻有吸水材料,或者是以吸水材料來製作間隙物131,皆能達成防止外界的水氣或灰塵侵入至腔室101的效用。
在本實施例中,電致變色材料140填充於腔室101內,其中電致變色材料140可為無機材料或有機材料。就無機材料而言,其可為金屬氧化物或共價鍵金屬錯合物,其中金屬氧化物例如是過渡金屬氧化物(例如:WO3 、MoO3 、V2 O5 、Nb2 O5 、NiO、SnO、Fe2 O3 、CoO、Ir2 O3 、Rh2 O3 或MnO2 ),而共價鍵金屬錯合物例如是普魯士藍(Prussian Blue)。又,有機材料例如是苯胺單體、二氧乙基噻吩(EDOT)單體或威樂晶(Viologen)單體聚合而成的高分子聚合物。
為使具有電活性(Electroactive)的電致變色材料140在電場作用下,發生電化學氧化還原反應而得失電子,使得電致變色材料140的能階改變而造成顏色的變化,故將反光電極層150設置於第一透光基材110上,並將透明導電材料層161設置於第二透光基材120上,其中反光電極層150與透明導電材料層161皆與電致變色材料140相接觸。換個角度來說,反光電極層150與 透明導電材料層161呈對向設置,且電致變色材料140位於反光電極層150與透明導電材料層161之間。在本實施例中,鏡面結構100更包括電源供應器170以及感光元件180,其中電源供應器170電性連接反光電極層150與透明導電材料層161,且感光元件180電性連接電源供應器170。通常而言,電源供應器170可為直流電源供應器,例如是以其正極連接反光電極層150,並以其負極連接透明導電材料層161。又或者是,以其負極連接反光電極層150,並以其正極連接透明導電材料層161,本新型創作對此不加以限制。
在感光元件180感測到投射至第二透光基材120的光線L時,感光元件180會先發出控制訊號至電源供應器170。之後,電源供應器170會依據前述控制訊號提供電壓至反光電極層150與透明導電材料層161,並在反光電極層150與透明導電材料層161之間形成電場。在前述電場的作用下,電致變色材料140會發生電化學氧化還原反應而得失電子並從透明狀態轉換至不透明狀態,從而降低鏡面結構100的光反射率。換個角度來說,在電致變色材料140從透明狀態轉換至不透明狀態的情況下,投射至第二透光基材120的光線L的大部分將由電致變色材料140所吸收,藉以調節反射光的強度,從而達到防眩光的效用。
如圖1所示,相較於習知的變色鏡面結構僅在電致變色材料的相對兩側分別設置有單層的透明導電層而言,本實施例在第二透光基材120上設置有防爆膜(ASF)162,而透明導電材料層 161設置於防爆膜162上。也就是說,防爆膜162位於透明導電材料層161與第二透光基材120之間,因此防爆膜162與透明導電材料層161實質上為複合膜層。一般來說,透明導電材料層161可以是由銦錫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ITO)或銦鋅氧化物(Indium Zinc Oxide,IZO)等透明導電材料所構成。舉例來說,本實施例的鏡面結構100可整合於車用電子裝置或其他電子裝置中,作為車用電子裝置或其他電子裝置的顯示界面。又,假使透明導電材料層161為具有觸控功能的透明觸控層,則鏡面結構100可作為車用電子裝置或其他電子裝置的操作界面。
通常而言,防爆膜162的材質可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其可在鏡面結構100因使用不當或是遭受外力衝擊而損壞時,避免鏡面結構100產生碎裂分離的情形。另一方面,本實施例的防爆膜162的設置不僅可在鏡面結構100因使用不當或是遭受外力衝擊而損壞時,避免鏡面結構100產生碎裂分離的情形,其亦具備光學調整的特性。詳細而言,防爆膜162例如是低反射率光學膜或防眩膜,因此投射至第二透光基材120的光線L的大部分將會穿透防爆膜162並由轉換至不透明狀態的電致變色材料140所吸收,藉以調節反射光的強度,從而達到防眩光的效用。也就是說,在昏暗環境下,當鏡面結構100接收到強光時,其可個別透過電致變色材料140或防爆膜162,或者是同時透過電致變色材料140以及防爆膜162,調節反射光的強度,藉以避免大量的反射光直接投射至使用者的眼睛而造成使用者暫時性的視力受損。
以下將列舉其他實施例以作為說明。在此必須說明的是,下述實施例沿用前述實施例的元件標號與部分內容,其中採用相同的標號來表示相同或近似的元件,並且省略了相同技術內容的說明。關於省略部分的說明可參考前述實施例,下述實施例不再重複贅述。
圖2是本新型創作另一實施例的鏡面結構的示意圖。請參考圖2,本實施例的鏡面結構100A與圖1的鏡面結構100大致相似,惟兩者之間的主要差異處是在於:鏡面結構100A更包括防爆膜190以及觸控層191,其中防爆膜190設置於第二透光基材120上,且防爆膜190與防爆膜162以及透明導電材料層161所構成複合膜層位於第二透光基材120的相對兩側。又,觸控層191設置於防爆膜190上,亦即,防爆膜190位於觸控層191與第二透光基材120之間。在本實施例中,觸控層191可由透明導電材料,例如銦錫氧化物或銦鋅氧化物所構成。
由於本實施例的鏡面結構100A整合有觸控層191,因此鏡面結構100A亦可整合於車用電子裝置或其他電子裝置中,作為車用電子裝置或其他電子裝置的操作及顯示界面。亦即,透過整合於鏡面結構100A的觸控層191提供觸控功能。另一方面,防爆膜162與防爆膜190例如是低反射率光學膜或防眩膜,因此投射至第二透光基材120的光線L的大部分將會穿透防爆膜190以及防爆膜162並由轉換至不透明狀態的電致變色材料140所吸收,藉以調節反射光的強度,從而達到防眩光的效用。也就是說,在 昏暗環境下,當鏡面結構100A接收到強光時,其可個別透過電致變色材料140、防爆膜162或防爆膜190,或者是同時透過電致變色材料140、防爆膜162以及防爆膜190,調節反射光的強度,藉以避免大量的反射光直接投射至使用者的眼睛而造成使用者暫時性的視力受損。
圖3是本新型創作又一實施例的鏡面結構的示意圖。請參考圖3,本實施例的鏡面結構100B與圖2的鏡面結構100A大致相似,惟兩者之間的主要差異處是在於:鏡面結構100B未設置有位於第二透光基材120與透明導電材料層161之間的防爆膜。也就是說,透明導電材料層161與防爆膜190位於第二透光基材120的相對兩側。由於防爆膜190例如是低反射率光學膜或防眩膜,因此投射至第二透光基材120的光線L的大部分將會穿透防爆膜190並由轉換至不透明狀態的電致變色材料140所吸收,藉以調節反射光的強度,從而達到防眩光的效用。也就是說,在昏暗環境下,當鏡面結構100B接收到強光時,其可個別透過電致變色材料140或防爆膜190,或者是同時透過電致變色材料140以及防爆膜190,調節反射光的強度,藉以避免大量的反射光直接投射至使用者的眼睛而造成使用者暫時性的視力受損。
圖4是本新型創作再一實施例的鏡面結構的示意圖。請參考圖4,本實施例的鏡面結構100C與圖1的鏡面結構100大致相似,惟兩者之間的主要差異處是在於:本實施例的鏡面結構100C更包括設置於第一透光基材110上的顯示元件195,其中顯示元件 195與反光電極層150位於第一透光基材110的相對兩側。通常而言,顯示元件195的顯示部分(display part/section)可以採用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模組(OLED display module)、液晶顯示模組(LCD module)或電漿顯示模組(PDP module)來實施,本新型創作對此不加以限制。
由於反光電極層150具有一定程度的光穿透率,因此在電致變色材料140處於透明狀態時,顯示元件195的影像(或稱光線)可穿過第一透光基材110、反光電極層150、電致變色材料140、透明導電材料層161、防爆膜162以及第二透光基材120,以供使用者觀看。相反地,在電致變色材料140處於不透明狀態時,顯示元件195的影像(或稱光線)則無法穿過第一透光基材110、反光電極層150、電致變色材料140、透明導電材料層161、防爆膜162以及第二透光基材120。
需說明的是,雖然本實施例的鏡面結構100C是以整合顯示元件195至如圖1所示的鏡面結構100作說明,但本新型創作並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顯示元件195亦可整合至如圖2所示的鏡面結構100A或如圖3所示的鏡面結構100B,以同時提供觸控及顯像的功能。
綜上所述,本新型創作藉由將電致變色材料整合至鏡面結構中,使得鏡面結構的感光元件在感測到投射至第二透光基材的光線時,感光元件會先發出控制訊號至電源供應器。之後,電源供應器會依據前述控制訊號提供電壓至反光電極層與透明導電 材料層,並在反光電極層與透明導電材料層之間形成電場。在前述電場的作用下,電致變色材會發生電化學氧化還原反應而得失電子並從透明狀態轉換至不透明狀態,從而降低鏡面結構的光反射率。換個角度來說,在電致變色材料從透明狀態轉換至不透明狀態的情況下,投射至第二透光基材的光線的大部分將由電致變色材料所吸收,藉以調節反射光的強度,從而達到防眩光的效用。
雖然本新型創作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創作,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新型創作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新型創作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鏡面結構
101‧‧‧腔室
110‧‧‧第一透光基材
120‧‧‧第二透光基材
130‧‧‧封裝材料
131‧‧‧間隙物
132‧‧‧框膠
140‧‧‧電致變色材料
150‧‧‧反光電極層
161‧‧‧透明導電材料層
162‧‧‧防爆膜
170‧‧‧電源供應器
180‧‧‧感光元件
L‧‧‧光

Claims (10)

  1. 一種鏡面結構,包括:一第一透光基材;一第二透光基材,位於該第一透光基材的上方;一封裝材料,接合於該第一透光基材與該第二透光基材之間,以在該第一透光基材與該第二透光基材之間定義出一腔室;一電致變色材料,填充於該腔室內;一反光電極層,設置於該第一透光基材上,並接觸該電致變色材料;一防爆膜,設置於該第二透光基材上;以及一透明導電材料層,設置於防爆膜上,並接觸該電致變色材料,其中該防爆膜位於該透明導電材料層與該第二透光基材之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面結構,更包括:一電源供應器,電性連接該反光電極層與該透明導電材料層。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鏡面結構,更包括:一感光元件,電性連接該電源供應器,其中在該感光元件感測到投射至該第二透光基材的一光線時,該電源供應器提供一電壓至該反光電極層與該透明導電材料層,並在該反光電極層與該透明導電材料層之間形成一電場,進而透過該電場的作用以降低該鏡面結構的光反射率。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鏡面結構,其中在該電場的作用下,該電致變色材料從一透明狀態轉換至一不透明狀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面結構,其中該封裝材料包括一間隙物以及一框膠,該間隙物抵接於該第一透光基材與該第二透光基材之間,該框膠包覆該間隙物並接合至該第一透光基材與該第二透光基材。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鏡面結構,其中該框膠的材質包括光固化膠、熱固化膠或光固化膠與熱固化膠的混合物。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面結構,其中該透明導電材料層面向該反光電極層,且該電致變色材料位於該透明導電材料層與該反光電極層之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面結構,其中該第一透光基材與該第二透光基材的材質包括透明玻璃、壓克力或其他適當的透光材質。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面結構,其中該電致變色材料包括無機材料或有機材料。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面結構,更包括:一顯示元件,設置於該第一透光基材上,其中該顯示元件與該反光電極層位於該第一透光基材的相對兩側。
TW104202845U 2014-12-16 2014-12-16 鏡面結構 TWM5077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02845U TWM507702U (zh) 2014-12-16 2014-12-16 鏡面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02845U TWM507702U (zh) 2014-12-16 2014-12-16 鏡面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07702U true TWM507702U (zh) 2015-09-01

Family

ID=546063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202845U TWM507702U (zh) 2014-12-16 2014-12-16 鏡面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0770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35604B (zh) * 2017-09-13 2018-09-11 錼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35604B (zh) * 2017-09-13 2018-09-11 錼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39223B (zh) 觸控鏡面結構
TWM526086U (zh) 電子元件
US9201253B2 (en) Display device
TWI551932B (zh) 顯示裝置
US20160147111A1 (en) Liquid-Crystal Display
US20060119915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EP2249330A1 (en) Display device
TW201640205A (zh) 電致變色裝置
TWM534855U (zh) 觸控裝置
CN103323972B (zh) 显示装置
TW201706692A (zh) 電致變色面板
TW201504713A (zh) 變色眼鏡
CN205608353U (zh) 一种防眩目触控显示后视镜
TWM504528U (zh) 觸控鏡面結構
JP2020030355A (ja) 調光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M507702U (zh) 鏡面結構
TWI539224B (zh) 鏡面結構
CN106154671A (zh) 镜面结构
US10317773B2 (en) Display assembly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1123599B (zh) 具有电致变色功能的遮光罩及其制作方法
WO2000072084A1 (fr) Afficheur a cristaux liquides
CN106773270B (zh)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WO2021109277A1 (zh) 显示设备
KR102355433B1 (ko) 투명 디스플레이 표시장치
CN115343880B (zh) 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