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07698U - 升降機構及其系統 - Google Patents

升降機構及其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07698U
TWM507698U TW104200695U TW104200695U TWM507698U TW M507698 U TWM507698 U TW M507698U TW 104200695 U TW104200695 U TW 104200695U TW 104200695 U TW104200695 U TW 104200695U TW M507698 U TWM507698 U TW M507698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hole
connecting rod
end shaft
side plate
rear en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2006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wen-zhang Lin
Original Assignee
Huang hui lia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ng hui lian filed Critical Huang hui lian
Priority to TW1042006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07698U/zh
Publication of TWM5076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07698U/zh

Links

Landscapes

  • Load-Engaging Elements For Cranes (AREA)

Description

升降機構及其系統
本創作為一種具有升降功能之升降機構及其系統,尤指一種能將具有一容置空間之物體表面進行平移升降,且在未施力的狀況下,平移之表面會靜止於該定位,不會移動以達到安全作用之升降機構。
請一併參閱第4A圖及第4B圖,其係為習知具有升降功能之升降機構的上升及下降示意圖。習知之升降機構6包括一置物件61、二連動件62以及一推動件63。置物件61連接二連動件62,二連動件62連接推動件63。傳統上,使用者在使用此種習知之升降機構6時,其必須施加足以克服置物件重量的力量以便藉由推動件63推動連動件62以進一步往上提升置物件61。
承上所述,由於置物件61所承載的重量與推動件63設計的長度、角度及支撐力量之間係存在一定的比例關係,例如,當置物件61上設置60公斤的重物,因此推動件至少必須施加超過60公斤的力量才可往上提升置物件61,特別是在最底部的位置要往上提升的瞬間,由於推動件63連接連動件62的角度係為一閉合角度(死角),因而使得連動件62無法完全延展 開來,使用者更必須花費遠大於實際重物的重量才能往上提升置物件61。
相對地,若推動件63設計為可承受例如70公斤的重量時,使用者在下壓習知之升降機構6的置物件61以回復至最底部的位置時,使用者亦必須施加遠大於70公斤的力量才能克服推動件63的承載力而下降,因而造成使用者使用不便。然而,在使用者克服連動件62承載力量之後的瞬間,置物件61則會因為已經突破連動件62承載力量的臨界點而急速墜落,此時,若使用者本身或者其他使用者的手部或身體部位正好位於置物件61的下方位置,將會產生被夾傷的危險。
據此,如何克服上述的升降機構容易產生操作使用危險及使用費力的問題,並在使用者居住空間有限的情況下進一步地利用傢俱原有的功能並結合收納、儲藏的空間,以達到一櫃多用的多功能傢俱已成為目前急需改良的問題。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省力、安全、無段式升降、收納便利的多功能性升降機構,其可應用於掀蓋式床墊、茶几等各種傢俱上。藉由電腦輔助設計(CAD)及電腦輔助製造(CAM)的最佳化設計,針對習知技術中的連動件及推動件的改良,本創作可達到省力、安全、無段式升降、隨放隨停及隨壓隨停的安全設計,並進一步結合應用於各種傢俱中,以增加傢俱的多功能用途。
為達上述目的,本創作為一種升降機構,其包括:一連動固定板,其兩端設有一前端軸孔及一後端軸孔;第一連 桿,其兩端設有一前端軸孔及一後端軸孔;第二連桿,其包括一前端軸孔、一中端軸孔及一後端軸孔,各設於該第二連桿之兩端與中端;第三連桿,其兩端設有一前端軸孔及一後端軸孔;第四連桿,其兩端設有一前端軸孔及一後端軸孔;一推動件,其兩端設有一前端軸孔及一後端軸孔;以及一固定側板,係具有一側板第一軸孔、一側板第二軸孔、一側板第三軸孔及一側板第四軸孔。
其中,藉由該側板第一軸孔與該第一連桿之後端軸孔連接,該側板第二軸孔與該第二連桿之後端軸孔連接,該側板第三軸孔與該第四連桿之後端軸孔連接,該側板第四軸孔與該推動件之後端軸孔連接,接著,該第一連桿之前端軸孔與該連動固定板之後端軸孔連接,該第二連桿之前端軸孔與該連動固定板之前端軸孔連接,該第二連桿之中端軸孔與該第三連桿之後端軸孔連接,該推動件之前端軸孔依序與該第三連桿之前端軸孔及該第四連桿之前端軸孔連接。
承上所述之升降機構,其中各該軸孔係以一固定件螺接、旋接、樞接等接合方式固定。
承上所述之升降機構,其中該連動固定板更具有第一卡槽。
承上所述之升降機構,其中該升降機構更包括一支撐頂板,係具有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且該第一表面具有兩開口,該第二表面更設有第一卡件及第二卡槽,而該第一卡件係與該第一卡槽相卡合固定,該第二卡槽係卡合固定於該連動固定板與該第一連桿連接之間隙。
進而一種升降機構之系統,其包括:兩升降機構, 各係有一連動固定板、第一連桿、第二連桿、第三連桿、第四連桿、推動件及固定側板;該連動固定板設有一前端軸孔、一後端軸孔及第一卡槽;該第一連桿、該第三連桿、該第四連桿、該推動件之兩端皆設有一前端軸孔及一後端軸孔;該第二連桿,其包括一前端軸孔、一中端軸孔及一後端軸孔,各設於該第二連桿之兩端與中端;該固定側板,係具有一側板第一軸孔、一側板第二軸孔、一側板第三軸孔及一側板第四軸孔;一橫桿,係連接於該兩升降機構之第一連桿;以及至少一支撐頂板,係具有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且該第一表面具有兩開口,該第二表面更設有第一卡件及第二卡槽,而該第一卡件係與該第一卡槽相卡合固定,該第二卡槽係卡合固定於該連動固定板與該第一連桿連接之間隙。
其中,藉由該側板第一軸孔與該第一連桿之後端軸孔連接,該側板第二軸孔與該第二連桿之後端軸孔連接,該側板第三軸孔與該第四連桿之後端軸孔連接,該側板第四軸孔與該推動件之後端軸孔連接,接著,該第一連桿之前端軸孔與該連動固定板之後端軸孔連接,該第二連桿之前端軸孔與該連動固定板之前端軸孔連接,該第二連桿之中端軸孔與該第三連桿之後端軸孔連接,該推動件之前端軸孔依序與該第三連桿之前端軸孔及該第四連桿之前端軸孔連接。
承上所述之升降機構之系統,其中各該軸孔係以一固定件螺接、旋接或樞接連接方式固定。
承上所述之升降機構之系統,其中該橫桿係以焊接、螺接或卡接等方式與該些第一連桿之一部位連接固定。
承上所述之升降機構之系統,該升降機構及其系 統裝設於一傢俱內,且該傢俱係有一平面及一容置空間,其中以該連動固定板或該支撐頂板係連接於該平面,該固定側板係裝設於該容置空間之一固定部位。
承上所述之升降機構之系統,該傢俱係為桌子、茶几、床或各類櫃體,在本創作中並不以此為限。
綜上所述,本案不但在結構及空間型態上確屬創新,並能較習用物品增進上述多項功效,應已充分符合新穎性及進步性之法定新型專利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請,懇請 貴局核准本件新型專利申請案,以勵創作,至感德便。
100‧‧‧升降機構及其系統
1‧‧‧升降機構
11‧‧‧連動固定板
111‧‧‧前端軸孔
112‧‧‧後端軸孔
113‧‧‧第一卡槽
12‧‧‧固定側板
121‧‧‧側板第一軸孔
122‧‧‧側板第二軸孔
123‧‧‧側板第三軸孔
124‧‧‧側板第四軸孔
21‧‧‧第一連桿
211‧‧‧前端軸孔
212‧‧‧後端軸孔
22‧‧‧第二連桿
221‧‧‧前端軸孔
222‧‧‧中端軸孔
223‧‧‧後端軸孔
23‧‧‧第三連桿
231‧‧‧前端軸孔
232‧‧‧後端軸孔
24‧‧‧第四連桿
241‧‧‧前端軸孔
242‧‧‧後端軸孔
25‧‧‧推動件
251‧‧‧前端軸孔
252‧‧‧後端軸孔
31‧‧‧支撐頂板
311‧‧‧第一表面
3111‧‧‧開口
312‧‧‧第二表面
3121‧‧‧第一卡件
3122‧‧‧第二卡槽
41‧‧‧橫桿
51‧‧‧平面
52‧‧‧容置空間
6‧‧‧習知之升降機構
61‧‧‧置物件
62‧‧‧連動件
63‧‧‧推動件
第1圖為本創作之升降機構之立體分解圖。
第2圖為本創作之升降機構之系統立體圖。
第3A圖為本創作之升降機構之系統之開啟狀態實施例圖。
第3B圖為本創作之升降機構之系統之關閉狀態實施例圖。
第4A圖為習知技術之升降機構的下降示意圖。
第4B圖為習知技術之升降機構的上升示意圖。
請參閱第1圖所示,為本創作之立體分解圖及組合示意圖,本創作為一種升降機構1,其包括:一連動固定板11,其兩端設有一前端軸孔111及一後端軸孔112;第一連桿21,其兩端設有一前端軸孔211及一後端軸孔212;第二連桿22,其包括一前端軸孔221、一中端軸孔222及一後端軸孔223,各設於該第二連桿22之兩端與中端;第三連桿23,其兩端設有一前端軸孔231及一後端軸孔232;第四連桿24,其兩端設有一前端軸孔241及一後端軸孔242;一推動件25,其兩端設有一前端軸孔251及一後端軸孔252;以及一固定側板12,係具有一側板第一軸孔121、一側板第二軸孔122、一側板第三軸孔123及一側板第四軸孔124。另,該連動固定板更具有第一卡槽113。
其中,藉由該側板第一軸孔121與該第一連桿之後端軸孔212連接,該側板第二軸孔122與該第二連桿之後端軸孔223連接,該側板第三軸孔123與該第四連桿之後端軸孔242連接,該側板第四軸孔124與該推動件之後端軸孔252連接,接著,該第一連桿之前端軸孔211與該連動固定板之後端軸孔112連接,該第二連桿之前端軸孔221與該連動固定板之前端軸孔111連接,該第二連桿之中端軸孔222與該第三連桿之後端軸孔232連接,該推動件之前端軸孔251依序與該第三連桿之前端軸孔231及該第四連桿之前端軸孔241連接,各該軸孔係以一固定件螺接、旋接或樞接連接方式固定。
令該連動固定板11上升時,需施予一開啟之力量於該第一連桿21並使該推動件25給予一輔助推升之力量,先帶動該第四連桿24與該第三連桿23,再進一步帶動該第二連桿22 與該連動固定板11,進而達到省力之功效。
反之,令該連動固定板11下降時,使用者持續需施力於該第一連桿21,該第一連桿21先帶動該連動固定板11與該第二連桿22,再進一步帶動該第三連桿23、該第四連桿24與該推動件25。
請參閱第2圖所示,升降機構之系統100其包括:兩升降機構及一橫桿41,係以焊接、螺接或卡接等方式與該些第一連桿21之一部位連接固定,增強升降機構及其系統100的穩定性。其中,更包括一支撐頂板31,係具有第一表面311及第二表面312,且該第一表面311具有兩開口3111,係與設置於支撐頂板31上方之物體固定結合,該第二表面312更具有第一卡件3121及第二卡槽3122,該第二卡槽3122係卡合固定於該連動固定板11與該第一連桿21連接之間隙,而該第一卡件3121係與該第一卡槽113相卡合固定。
請參閱第3A、3B圖所示,將升降機構之系統100裝設於一傢俱內(例如:茶几、桌櫃、床、床頭櫃等具有一容置空間之各類櫃體,在本創作中並不以此為限),且該傢俱係有一平面51及一容置空間52,其中藉由該連動固定板11或該支撐頂板31係能連接於該平面51,該固定側板12係裝設於該容置空間52之一固定部位,且施予一開啟之力量於該平面51並帶動該推動件25,該推動件25給與一輔助推升之力量,先帶動該第四連桿24與該第三連桿23,再進一步帶動該第二連桿22、該第一連桿21、該橫桿41、該支撐頂板31與該連動固定板11,進而達到省力之功效,而後該升降機構之系統100會隨著使用者持續施予的力,逐漸使該平面51上抬至最高點以達到完全開啟之狀態,係能利用平面51下方之容 置空間52,但當使用者中斷施力時,該升降機構之系統100會使該平面51靜止於該定位,並未使該平面51下降閉合;若要將已達到完全開啟狀態之平面51及容置空間52閉合,則需先對該平面51施予與開啟相反方向之力量,先帶動該連動固定板11、該支撐頂板31、該第一連桿21、該橫桿41與該第二連桿22,使該連動固定板11或該支撐頂板31平移一段距離,以克服各元件在開啟狀態下所產生的阻力,而後該升降機構1會隨著使用者持續施予的力,再進一步帶動該第三連桿23、該第四連桿24與該推動件25,令該平面51下降,但當使用者中斷施力時,該升降機構1會使該平面51靜止於該定位,並未使該平面51持續下降閉合,以達到安全之功效。
此外,可藉由該支撐頂板31與該連動固定板11相卡合固定之位置,調整兩者間之夾角大小,更進一步調整連接於該支撐頂板31之平面51的水平,如第3A圖之雙箭頭所示,且該支撐頂板31與該連動固定板11係為卡合之結構,使該平面51具有可快速拆卸之功效。
故本創作確實提供了一種無需預留多餘空間,以及開合容易,將具有容置空間52之物體表面進行平移升降之機構,令容置空間52可進行收納、儲物等功能。此外,本創作在側板軸孔121、122、123、124的設置位置、各個連桿21、22、23、24及該推動件25的長度與傾斜角度係藉由電腦輔助設計(CAD)及電腦輔助製造(CAM)而達到最佳化設計,使得平移之表面須先克服一阻力再持續施力後,使平移之表面可逐漸下降,但在未施力的狀況下,平移之表面會靜止於該定位,不會移動,藉此達到安全之功效,避免傷害的發生。
綜上所述,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可行實施例,非因 此即侷限本創作之專利範圍,舉凡運用本創作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為之等效結構變化,均理同包含於本創作之範圍內,合予陳明。
1‧‧‧升降機構
11‧‧‧連動固定板
111‧‧‧前端軸孔
112‧‧‧後端軸孔
113‧‧‧第一卡槽
12‧‧‧固定側板
121‧‧‧側板第一軸孔
122‧‧‧側板第二軸孔
123‧‧‧側板第三軸孔
124‧‧‧側板第四軸孔
21‧‧‧第一連桿
211‧‧‧前端軸孔
212‧‧‧後端軸孔
22‧‧‧第二連桿
221‧‧‧前端軸孔
222‧‧‧中端軸孔
223‧‧‧後端軸孔
23‧‧‧第三連桿
231‧‧‧前端軸孔
232‧‧‧後端軸孔
24‧‧‧第四連桿
241‧‧‧前端軸孔
242‧‧‧後端軸孔
25‧‧‧推動件
251‧‧‧前端軸孔
252‧‧‧後端軸孔

Claims (8)

  1. 一種升降機構,其包括:一連動固定板,其兩端設有一前端軸孔及一後端軸孔;第一連桿,其兩端設有一前端軸孔及一後端軸孔;第二連桿,其包括一前端軸孔、一中端軸孔及一後端軸孔,各設於該第二連桿之兩端與中端;第三連桿,其兩端設有一前端軸孔及一後端軸孔;第四連桿,其兩端設有一前端軸孔及一後端軸孔;一推動件,其兩端設有一前端軸孔及一後端軸孔;以及一固定側板,係具有一側板第一軸孔、一側板第二軸孔、一側板第三軸孔及一側板第四軸孔;其中,藉由該側板第一軸孔與該第一連桿之後端軸孔連接,該側板第二軸孔與該第二連桿之後端軸孔連接,該側板第三軸孔與該第四連桿之後端軸孔連接,該側板第四軸孔與該推動件之後端軸孔連接,接著,該第一連桿之前端軸孔與該連動固定板之後端軸孔連接,該第二連桿之前端軸孔與該連動固定板之前端軸孔連接,該第二連桿之中端軸孔與該第三連桿之後端軸孔連接,該推動件之前端軸孔依序與該第三連桿之前端軸孔及該第四連桿之前端軸孔連接。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升降機構,其中各該軸孔係以一固定件螺接、旋接或樞接連接方式固定。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升降機構,其中該連動固定板更具有第一卡槽。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升降機構,其中該升降機構更 包括一支撐頂板,係具有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且該第一表面具有兩開口,該第二表面更設有第一卡件及第二卡槽,而該第一卡件係與該第一卡槽相卡合固定,該第二卡槽係卡合固定於該連動固定板與該第一連桿連接之間隙。
  5. 一種升降機構之系統,其包括:兩升降機構,各係有一連動固定板、第一連桿、第二連桿、第三連桿、第四連桿、推動件及固定側板;該連動固定板設有一前端軸孔、一後端軸孔及第一卡槽;該第一連桿、該第三連桿、該第四連桿、該推動件之兩端皆設有一前端軸孔及一後端軸孔;該第二連桿,其包括一前端軸孔、一中端軸孔及一後端軸孔,各設於該第二連桿之兩端與中端;該固定側板,係具有一側板第一軸孔、一側板第二軸孔、一側板第三軸孔及一側板第四軸孔;一橫桿,係連接於該兩升降機構之第一連桿;以及至少一支撐頂板,係具有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且該第一表面具有兩開口,該第二表面更設有第一卡件及第二卡槽,而該第一卡件係與該第一卡槽相卡合固定,該第二卡槽係卡合固定於該連動固定板與該第一連桿連接之間隙;其中,藉由該側板第一軸孔與該第一連桿之後端軸孔連接,該側板第二軸孔與該第二連桿之後端軸孔連接,該側板第三軸孔與該第四連桿之後端軸孔連接,該側板第四軸孔與該推動件之後端軸孔連接,接著,該第一連桿之前端軸孔與該連動固定板之後端軸孔連接,該第二連桿之前端軸孔與該連動固定板之前端軸孔連接,該第二連桿之中端軸孔與該第三連桿之後端軸孔連接,該推動件之前端軸孔 依序與該第三連桿之前端軸孔及該第四連桿之前端軸孔連接。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升降機構之系統,其中各該軸孔係以一固定件螺接、旋接或樞接連接方式固定。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升降機構之系統,其中該橫桿與該些第一連桿連接固定。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升降機構之系統,該升降機構及其系統裝設於一傢俱內,且該傢俱係有一平面及一容置空間,其中以該連動固定板或該支撐頂板係連接於該平面,該固定側板係裝設於該容置空間之一固定部位。
TW104200695U 2015-01-16 2015-01-16 升降機構及其系統 TWM5076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00695U TWM507698U (zh) 2015-01-16 2015-01-16 升降機構及其系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00695U TWM507698U (zh) 2015-01-16 2015-01-16 升降機構及其系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07698U true TWM507698U (zh) 2015-09-01

Family

ID=546063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200695U TWM507698U (zh) 2015-01-16 2015-01-16 升降機構及其系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0769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823967C (en) Vertically elevated foldable frame
US20180146775A1 (en) Height adjustable workstation
WO2017045506A1 (zh) 升降工作台
EP2898796B1 (en) A folding sofa bed
US10085550B1 (en) Single lever-operated height-adjustable table
CN107708486A (zh) 高度可调的桌面支架
US9661923B2 (en) Table and accessory unit assembly and method of docking accessory unit to table
MX2008013417A (es) Disposicion de mesa y asientos.
US20200178695A1 (en) Foldable electric bed
WO2021179523A1 (zh) 一种折叠床用连杆组件及折叠床
JP2011004917A (ja) ワゴンデスク
JP5782344B2 (ja) 簡易小型昇降装置、および、この簡易小型昇降装置を利用した調理用コンロ
WO2010054588A1 (zh) 一种煎烤器升降机构及煎烤锅
JP2007175333A (ja) 昇降棚装置
TWM545511U (zh) 可調式升降桌結構
TWM507698U (zh) 升降機構及其系統
KR101894152B1 (ko) 전동침대
TWM550577U (zh) 單臂式升降調整桌
TWI471109B (zh) Lift table
CN200976942Y (zh) 多功能傢俬升降装置
US20120204766A1 (en) Folding table
CN105124923B (zh) 可调桌子平台
CN210018623U (zh) 床架抬升机构及使用该机构的箱体床
JP4009283B2 (ja) 平机と昇降天板付きワゴンデスクとの組合せ家具
TW201444499A (zh) 升降桌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