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05003U - 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 - Google Patents

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05003U
TWM505003U TW103215633U TW103215633U TWM505003U TW M505003 U TWM505003 U TW M505003U TW 103215633 U TW103215633 U TW 103215633U TW 103215633 U TW103215633 U TW 103215633U TW M505003 U TWM505003 U TW M50500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electrodes
type
touch screen
lea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2156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jing-kai Zhang
Ming Guo
Original Assignee
Focaltech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caltech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Focaltech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TWM5050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05003U/zh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Description

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
本創作涉及觸控式螢幕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
觸控式螢幕是現在被廣泛應用的一種觸摸傳感輸入裝置,根據觸摸感應原理,現有技術的觸控式螢幕包括電阻式觸控式螢幕、電容式觸控式螢幕、表面紅外觸控式螢幕等。其中,電阻式觸控式螢幕因為其成本低、易實現、控制簡單等優點被廣泛使用;近年來,電容式觸控式螢幕以其透光率高、耐磨損、耐環境溫度變化、壽命長、可實現多點接觸的高級複雜功能而受到大眾的歡迎。
其中,互電容觸控式螢幕是電容式觸控式螢幕中一種新興的技術,它對雜訊和對地寄生電容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並且可以實現真正的多點觸摸,因此已經成為各電容式觸控式螢幕晶片廠商主攻的方向。由於互電容觸控式螢幕中形成耦合電容節點的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位於同一層,而且互電容觸控式螢幕可以實現真正的多點觸摸,因此互電容觸控式螢幕也稱為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
圖1為現有技術中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的電極分佈和引出線示意圖,參考圖1,現有技術的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包括:多個並列設置的電極單元10;每一電極單元10包括沿列方向排列的多個第一電極11、與多個第一電極相對且沿列方向延伸的條狀第二電極12,即一個第二電極12對應多個第一電極11;每一個第一電極11與相對的第二電極形成一個耦合電容節點,一個耦合電容節點對應一個觸摸點。
為了將第一電極11、第二電極12與柔性電路(FPC)板電連接,需要利用引出線(圖中未標號)將第一電極11、第二電極12與FPC板進行電連接。現有技術中,利用打線工藝(bonding)將引出線與FPC板上的焊墊(pad)電連接。打線工藝中,對工藝的要求以及焊接的材料要求很高,以儘量避免出現相鄰引出線短路的問題。
但是,現有的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中,每一個第一電極11均需要一根引出線與FPC板連接,由於第一電極11數量非常多,因此從整個觸控式螢幕中引出的引出線非常多,相應的焊墊的數量亦非常多(一根引出線對應一個焊墊)。雖然已經嚴格控制打線工藝以及打線工藝中使用的材料,但是,由於所有的引出線沿同一方向引出觸控式螢幕,引出線數量又非常多,相應的焊墊的數量很多,造成相鄰焊墊之間的距離非常小,在打線工藝中,仍會出現相鄰引出線短路的問題,造成觸控式螢幕生產良率低。
本創作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新的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可以減少引出線數量,以提高觸控式螢幕的生產良率。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創作提供一種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包括並列設置的多個電極單元,每一個電極單元包括第一電極群和第二電極群;所述第一電極群包括呈一列排列的多個第一電極,所述第二電極群包括呈一列排列的多個第二電極;所述第一電極群與所述第二電極群相鄰且並列設置,所述第一電極群中的第一電極與所述第二電極群中相應的第二電極相鄰且對應設置,且第一電極與相對應的第二電極形成耦合電容節點;
其中,至少一個電極單元中:
至少部分第一電極中的每一第一電極與至少兩個第二電極對應;
所述第一電極群中的第一電極包括:第一類第一電極和第二類第一電極;所述第一類第一電極彼此獨立非連接;所述第二類第一電極中的每一個均連接至少一個其他第二類第一電極,且相互連接的第二類第一電極之間不相鄰;
所述第二電極群中的第二電極包括:第一類第二電極和第二類第二電極;所述第一類第二電極彼此獨立非連接;所述第二類第二電極中的每一個均連接至少一個其他第二類第二電極,且相互連接的第二類第二電極之間不相鄰;
所述相連接的第二類第一電極非對應同一第二電極,所述相連接的第二類第二電極非對應同一第一電極;且,相連接的第二類第一電極與相互連接的第二類第二電極彼此錯開沒有對應部分,或者,相連接的第二類第一電極中僅有一個與相互連接的第二類第二電極中的一個對應;
可選的,相互連接的兩第二類第一電極之間的電極為:第一類第一電極;或者,為第二類第一電極;或者,包括第一類第一電極和第二類第一電極。
可選的,相互連接的兩第二類第二電極之間的電極為:第一類第二電極;或者,為第二類第二電極;或者,包括第一類第二電極和第二類第二電極。
可選的,所述至少一個電極單元中的一個電極單元為位於外側的電極單元。
可選的,所述至少一個電極單元中:
位於電極單元一側邊緣的第一電極僅對應一個第二電極,其餘的第一電極分別對應兩個第二電極;位於電極單元相對另外一側邊緣的第二電極僅對應一個第一電極,其餘的第二電極分別對應兩個第一電極。
可選的,所述至少一個電極單元中:。
至少兩個第一電極分別僅對應一個第二電極,其餘第一電極分別對應兩個第二電極;
至少兩個第二電極分別僅對應一個第一電極,其餘第二電極分別對應兩個第一電極;
對應一個第二電極的第一電極與對應一個第一電極的第二電極成對出現;其中一對分別位於電極單元的相對兩側邊緣;其他對位於電極單元的相對兩側邊緣之間,且每一對中的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位於相鄰行。
可選的,至少一個電極單元中:
第一電極群中各個第一電極的排列方式為第二電極群中各個第二電極排列方式的倒置。
可選的,所述多個電極單元的結構相同。
可選的,第一類第一電極中每一個第一電極均單獨連接一根引出線;
連接在一起的第二類第一電極共用一根引出線;
第一類第二電極中每一個第二電極單獨連接一根引出線;
連接在一起的第二類第二電極共用一根引出線。
可選的,所述引出線沿列方向引出觸控式螢幕或者沿行方向引出觸控式螢幕。
可選的,所述引出線沿列方向引出觸控式螢幕,且每一個電極單元中,與第一電極連接的引出線、與第二電極連接的引出線分別位於該電極單元的兩側。
可選的,與所述第一電極連接的引出線均沿同一列方向引出觸控式螢幕;或者,與部分第一電極的引出線沿列方向的其中一個方向引出觸控式螢幕,與其餘第一電極連接的引出線沿列方向的另一個方向引出觸控式螢幕;
與所述第二電極連接的引出線均沿同一列方向引出觸控式螢幕;或者,與部分第二電極的引出線沿列方向的其中一個方向引出觸控式螢幕,與其餘第二電極連接的引出線沿列方向的另一個方向引出觸控式螢幕。
可選的,所述部分第一電極均位於所述其餘第一電極的同一側;所述部分第二電極均位於所述其餘第二電極的同一側。
可選的,至少一個電極單元中,與第一電極連接的引出線的數量、與第二電極連接的引出線的數量兩者相等或差一條。
可選的,至少一個電極單元中,第一電極群和第二電極群之間設有沿列方向引出的具有預定參考電壓引出線。
可選的,至少相鄰兩電極單元之間設有沿列方向延伸的具有預定參考電壓的引出線。
可選的,所有的電極單元中,第一電極均位於第二電極的同一側;或者,
所有的電極單元中,相鄰兩個電極單元的其中一個電極單元中第一電極位於第二電極的一側,另一個電極單元中第一電極位於第二電極的另一側。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創作的技術方案具有以下優點:
由於至少一個電極單元中:至少部分第一電極中的每一第一電極與至少兩個第二電極對應,第一電極、第二電極均分為兩類:第一類第一電極彼此獨立非連接,第二類第一電極中的每一個均連接至少一個其他第二類第一電極,且相互連接的第二類第一電極之間不相鄰;第一類第二電極彼此獨立非連接,第二類第二電極中的每一個均連接至少一個其他第二類第二電極,且相互連接的第二類第二電極之間不相鄰;另外,各個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的分佈,滿足使每一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之間的耦合電容節點具有唯一性。因此,相對于現有的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此類電極單元中電極的數目減少,相應的也就可以減少從該電極單元中引出的引出線的數目,進而,可以解決此類電極單元在打線工藝中出現的相鄰引出線短路的問題,提高觸控式螢幕生產良率。
而且,由於此類電極單元中的第一電極、第二電極均分為兩類:以上所述的第一類第一電極、第二類第一電極、第一類第二電極、第二類第二電極;因此,在對此類電極單元進行走線時,引出線可以分佈在對應電極單元的兩側,避免此類電極單元與相鄰電極單元之間出現沒有引出線的區域,需要在該區域設置懸浮塊而導致觸控式螢幕的線性度和精確度等性能降低的問題。
在具體實施例中,位於觸控式螢幕外側的電極單元為上述的此類電極單元其中之一,可以避免觸控式螢幕僅在一側有走線、另一側沒有走線,而導致觸控式螢幕圖形左右不對稱、對邊緣性能有較大的影響的問題。
在具體實施例中,所有的電極單元均為滿足上述條件的電極單元,所有的電極單元的引出線數目均可以減少,相應的,可以解決整個觸控式螢幕在打線工藝中出現的相鄰引出線短路的問題,更好的提高觸控式螢幕生產良率低。而且,對所有電極單元進行走線時,引出線均分佈在相應的電極單元的兩側,整個觸控式螢幕中均不會出現相鄰電極單元之間具有沒有引出線的區域,需要在該區域設置懸浮塊而導致觸控式螢幕的線性度和精確度等性能降低的問題;同時,避免觸控式螢幕僅在一側有走線、另一側沒有走線,而導致觸控式螢幕圖形左右不對稱、對邊緣性能有較大的影響的問題。
為使本創作的上述目的、特徵和優點能夠更為明顯易懂,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創作的具體實施例做詳細的說明。
在對本創作實施例做詳細說明之前,先對本創作中用到的技術術語進行解釋。
下面結合附圖以及各個實施例對本創作進行詳細說明。
第一實施例
下述各電極單元之間並列排布,各電極單元之間的第一電極群與第二電極群並列排布,第一電極群中的第一電極呈列排布,第二電極群中的第二電極呈列排布。定義各電極單元中的第一、第二電極呈列排布的方向為第一方向,定義各電極單元之間的排列方向為第二方向,則第二方向垂直第一方向。
本創作中用到的術語“對應”是指: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對應的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具有重疊部分。
圖2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中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的電極分佈和引出線示意圖,參考圖2,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中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包括:
多個並列設置的電極單元40,在圖2中顯示的電極單元40的數目僅起示例作用,具體的電極單元40的數目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設定。
每一個電極單元40包括第一電極群41和第二電極群42;所述第一電極群41包括呈一列排列的多個第一電極43,所述第二電極群42包括呈一列排列的多個第二電極44;所述第一電極群41與所述第二電極群42相鄰且並列設置,所述第一電極群41中的第一電極43與所述第二電極群42中相應的第二電極44相鄰且對應設置,且第一電極43與相對應的第二電極44形成耦合電容節點。
所有的電極單元40中,位於電極單元40一側邊緣A的第一電極43僅對應一個第二電極44,其餘的第一電極43分別對應兩個第二電極44;位於電極單元40相對另一側邊緣B的第二電極44僅對應一個第一電極43,其餘的第二電極44分別對應兩個第一電極43。
為了使從電極單元引出的引出線可以位於電極單元的兩側,該第一實施例中,第一電極群中的電極和第二電極群中的電極均分為兩類,一類為獨立的電極,一類為非獨立的電極。具體為:
所述第一電極群41中的第一電極43包括:第一類第一電極a1和第二類第一電極a2。所述第一類第一電極a1彼此獨立非連接,即第一類第一電極a1與其他任一第一電極均沒有連接。所述第二類第一電極a2中每一個均連接至少一個其他第二類第一電極a2,且相互連接的第二類第一電極a2之間不相鄰。該實施例中,由於除一側邊緣A的第一電極43和相對另一側邊緣B的第二電極44外,其餘第一電極43分別對應兩個第二電極44,其餘的第二電極44分別對應兩個第一電極43,如果相互連接的第二類第一電極a2之間可以相鄰,會出現相互連接的第二類第一電極a2對應同一個第二電極,這樣會出現兩個耦合電容節點相同的情況。
比如:假如圖2中左側第一列的第一電極單元40中,位於相對另一側邊緣B即第一行的第一電極43與第二行的第一電極43相鄰且相互電連接,則第一行的第一電極43、第二行的第一電極43與第一行的第二電極44形成的耦合電容節點相同。
所述第二電極群42中的第二電極44包括:第一類第二電極b1和第二類第二電極b2;所述第一類第二電極b1彼此獨立非連接,即第一類第二電極b1與其他任一第二電極44均沒有連接。所述第二類第二電極b2中每一個均連接至少一個其他第二類第二電極b2,且相互連接的第二類第二電極b2之間不相鄰。相互連接的第二類第二電極b2不相鄰的原因與相互連接的第二類第一電極a2不相鄰的原因相同。
在圖2示出的第一實施例中,各個電極單元40的結構相同。每一個電極單元40的第一電極群41具有11個第一電極43、第二電極群42具有11個第二電極44。
其中,第一電極群41中,部分連續排列的第一電極43為第一類第一電極a1,部分連續排列的第一電極43為第二類第一電極a2,連續排列的第一類第一電極a1和連續排列的第二類第一電極a2交替出現。具體到圖2示出的實施例中,位於中間部分的三個連續排列的第一電極43為第一類第一電極a1,三個第一類第一電極a1兩側分別為四個連續排列的第二類第一電極a2;兩側的四個第二類第一電極a2中,間隔排列的兩個第一電極電連接在一起,也就是說相互連接的兩個第二類第一電極a2之間的電極為:一個第二類第一電極a2。
第二電極群42中,部分連續排列的第二電極44為第一類第二電極b1,部分連續排列的第二電極44為第二類第二電極b2,連續排列的第一類第二電極b1和連續排列的第二類第二電極b2交替出現。具體到圖2示出的實施例中,位於一側邊緣A一側的兩個連續排列的第二電極44、相對另一側邊緣B一側的三個連續排列的第二電極44為第一類第二電極b1,其餘的六個連續排列的第二電極44為第二類第二電極b2;六個第二類第二電極b2中,其中三個相互間隔排列連接在一起,另三個相互間隔排列連接在一起,也就是說相互連接的兩個第二類第二電極b2之間的電極為:一個第二類第二電極b2。
該第一實施例中,所有電極單元中,部分連續排列的第一電極為第一類第一電極a1,部分連續排列的第一電極43為第二類第一電極a2,連續排列的第一類第一電極和連續排列的第二類第一電極交替出現;部分連續排列的第二電極44為第一類第二電極b1,部分連續排列的第二電極44為第二類第二電極b2,連續排列的第一類第二電極和連續排列的第二類第二電極交替出現。本創作中,不限於這種情況,可以為至少一個電極單元為這種情況。
需要特別注意,觸控式螢幕中必須滿足的要件為:每一個第一電極與對應的第二電極形成的耦合電容節點需具有唯一性。因此,第一電極群的各個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群中的各個第二電極形成的耦合電容節點均需具有唯一性。
每一電極單元40中,第一類第一電極a1由於為獨立的第一電極,其與對應的第二電極44形成的耦合電容節點具有唯一性。相互連接在一起的第二類第一電極a2不對應同一個第二電極44,並且,相互連接在一起的第二類第一電極a2僅有一個與相互連接在一起的第二類第二電極b2中的一個相對,形成耦合電容節點,因此,相互連接在一起的第二類第一電極a2與對應的第二電極44形成的耦合電容節點也具有唯一性。相互連接在一起的第二類第二電極b2不對應同一個第一電極43,並且,相互連接在一起的第二類第二電極b2僅有一個與相互連接在一起的第二類第一電極a2中的一個相對,形成耦合電容節點,因此,相互連接在一起的第二類第二電極b2與對應的第一電極43形成的耦合電容節點也具有唯一性。
在第一實施例中,第一類第一電極a1中每一個第一電極均單獨連接一根引出線;連接在一起的第二類第一電極a2共用一根引出線;第一類第二電極b1中每一個第二電極單獨連接一根引出線;連接在一起的第二類第二電極b2共用一根引出線。所述引出線沿列方向引出觸控式螢幕,每一個電極單元40中,與第一電極43連接的引出線、與第二電極44連接的引出線分別位於該電極單元40的兩側。與所述第一電極43連接的引出線均沿同一列方向引出觸控式螢幕,與所述第二電極44連接的引出線均沿同一列方向引出觸控式螢幕。
第一實施例的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相對于現有技術的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可以減少從每一個電極單元中引出的引出線的數目,進而,可以解決每個電極單元在打線工藝中出現的相鄰引出線短路的問題,提高觸控式螢幕生產良率。
比如:在圖2示出的第一實施例中,每一個電極單元40中的第一電極數目為11個,第二電極數目為11個,相應的可以提供的耦合電容節點數目為21個。現有技術的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如果需要提供的耦合電容節點數目為21個,則需要的第一電極數目為21個,一個第二電極,相應的引出線數目為22個。而,該第一實施例中,由於相互連接的第二類第一電極a2共用一根引出線、相互連接的第二類第二電極b2共用一根引出線,因此相對于現有技術的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可以減少從每個電極單元40中引出的引出線數目,降低由於相鄰引出線之間距離太近而導致的短路問題,提高觸控式螢幕生產良率。
而且,該實施例中,第一電極群中具有第一類第一電極和第二類第一電極、第二電極群中具有第一類第二電極和第二類第二電極,因此,從每一電極單元引出的引出線可以分散的分佈在電極單元的兩側,相對於引出線基本分佈在電極單元一側可以增大相鄰引出線之間的距離,更好的避免由於相鄰引出線之間距離太近而導致的短路問題,提高觸控式螢幕生產良率。
另外,由於從每一電極單元引出的引出線可以分散的分佈在電極單元的兩側,因此,整個觸控式螢幕中均不會出現相鄰電極單元之間具有沒有引出線的區域,需要在該區域設置懸浮塊而導致觸控式螢幕的線性度和精確度等性能降低的問題;同時,可以避免沿觸控式螢幕一側進行走線、另一側沒有走線,而導致圖形左右不對稱、對邊緣性能有較大的影響的問題。
第一實施例中,從第一電極群41中引出的引出線數目為:7。從第二電極群42中引出的引出線數目為:7。也就是說,在第一實施例中,每一個電極單元中,與第一電極連接的引出線的數量、與第二電極連接的引出線的數量兩者相等。這樣觸控式螢幕中電極的圖形、引出線的圖形都呈對稱分佈,相鄰兩個電極單元之間基本不會出現沒有走線的區域,從而可以使觸控式螢幕上圖形更好的左右對稱,提升觸控式螢幕的邊緣性能。
在該第一實施例中,相鄰兩個電極單元40中,其中一個電極單元40的第一電極43位於第二電極44的一側,另一個電極單元40的第一電極43位於第二電極44的另一側。比如,圖2中最左邊的兩個電極單元40中,左邊電極單元40的第一電極43位於第二電極44的左側,右邊電極單元40的第一電極43位於第二電極44的右側。因此,整個觸控式螢幕的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呈鏡像對稱排列。
在第一實施例中,各個電極單元的結構相同,而且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呈鏡像對稱排列,因此,位於引出線引出方向相反方向的端部、相鄰且相對的第一電極43、相鄰且相對的第二電極44可以共用一根引出線。在圖2示出的實施例中,引出線沿從一側邊緣A至相對另一側邊緣B的方向引出觸控式螢幕,相應的,位於一側邊緣A相鄰且相對的第一電極43、相鄰且相對的第二電極44共用一根引出線。這樣,不僅可以減少引出線數量,而且,也方便引出線的走線。比如:圖2中最左邊的兩個電極單元40中,位於一側邊緣A相鄰且相對的第二電極44共用一根引出線;中間的兩個電極單元40中,位於一側邊緣A相鄰且相對的第一電極43共用一根引出線。
在第一實施例中,由於第二類第一電極a2、第二類第二電極b2需要利用連接線連接起來,這些連接線會形成“冗餘”電容,因此,每一個電極單元40中,第一電極群和第二電極群之間設有沿列方向引出的具有預定參考電壓的引出線Sref,以消除由連接線形成的“冗餘”電容。另外,由於這些連接線與各個引線之間也會產生電容,而每個連接線與各個引線之間的距離不等,因此每個連接線與各個引線產生的電容也不相等,這會造成各個觸摸點的電容不均勻,可以在第一電極群和第二電極群之間設置具有預定參考電壓引出線Sref(圖中未示出),可以平衡由上述距離不等產生的電容不均。其中,所述引出線Sref可以接地,相應的預定參考電壓為零;所述引出線Sref的預定參考電壓也可以為某一電平信號。
本創作中,不限於在每一電極單元40的第一電極群41和第二電極群42之間設置沿列方向引出的具有預定參考電壓的引出線Sref,可以為在至少一個電極單元的第一電極群和第二電極群之間設置沿列方向引出的具有預定參考電壓的引出線Sref。
第二實施例
圖3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中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的電極分佈和引出線示意圖,參考圖3,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不同的是:
電極單元50的數目;每個電極單元50中,第一電極53和第二電極54的數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分別為12個。
每一電極單元50中,第一電極53與第二電極54的對應情況不同:
每個電極單元50中,兩個第一電極53分別僅對應一個第二電極54,其餘第一電極53分別對應兩個第二電極54;兩個第二電極54分別僅對應一個第一電極53,其餘第二電極54分別對應兩個第一電極53;對應一個第二電極54的第一電極53與對應一個第一電極53的第二電極54成對出現;其中一對第一電極53、第二電極54分別位於電極單元50的相對兩側邊緣;其他對的第一電極53、第二電極54位於電極單元50的相對兩側邊緣即一側邊緣A和相對另一側邊緣B之間,且每一對的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位於相鄰行。
比如,圖3示出的第二實施例中,對應一個第二電極54的兩個第一電極53分別為:位於一側邊緣A即第十二行的第一電極53,位於第六行的第一電極53;對應一個第一電極53的兩個第二電極54分別為:位於相對另一側邊緣B即第一行的第二電極54,位於第七行的第二電極54。
每一電極單元50中,各個第一類第一電極a1的分佈、各個第二類第一電極a2的分佈、各個第一類第二電極b1的分佈、各個第二類第二電極b2的分佈與第一實施例不同:第二電極群52中各個第二電極的排列方式為第一電極群51中各個第一電極排列方式的倒置。具體為:
第一電極群51中,位於第一行和第三行的第一電極53為第二類第一電極a2,兩者之間為一個第一類第一電極a1;位於第八行和第十行的第一電極53為第二類第一電極a2,兩者之間為一個第一類第一電極a1;其餘的第一電極53為第一類第一電極a1。
第二電極群52中,位於第三行和第五行的第二電極54為第二類第二電極b2,兩者之間為一個第一類第二電極b1;位於第十行和第十二行的第二電極為第二類第二電極b2,兩者之間為一個第一類第二電極b1;其餘的第二電極54為第一類第二電極b1。
第二實施例中,相互連接的兩第二類第一電極之間為第一類第一電極,且數量為1;相互連接的兩第二類第二電極之間為第一類第二電極,且數量為1。但,本創作中,相互連接的兩第二類第一電極之間的第一類第一電極的數目不限,相互連接的兩第二類第二電極之間的第一類第二電極的數目不限,可以根據實際需求確定。
第二實施例中,每個電極單元50的引出線分別沿列方向的兩個相反方向引出觸控式螢幕。與部分第一電極53的引出線沿列方向的其中一個方向引出觸控式螢幕,與其餘第一電極53連接的引出線沿列方向的另一個方向引出觸控式螢幕;與部分第二電極54的引出線沿列方向的其中一個方向引出觸控式螢幕,與其餘第二電極54連接的引出線沿列方向的另一個方向引出觸控式螢幕。所述部分第一電極均位於所述其餘第一電極的同一側,即,與同一方向延伸的引出線連接的第一電極連續排列;所述部分第二電極均位於所述其餘第二電極的同一側,即,與同一方向延伸的引出線連接的第二電極連續排列。具體為:
每個電極單元50中的第一至六行的第一、第二電極的引出線沿列方向的其中一個方向引出觸控式螢幕,第七至十二行的第一、第二電極的引出線沿列方向的另一個方向引出觸控式螢幕。
第二實施例中,與沿一個方向延伸的引出線連接的第一電極的數量、與沿另一個方向延伸的引出線連接的第一電極的數量兩者相等,而且,與沿同一個方向延伸的引出線連接的第一電極連續分佈;與沿一個方向延伸的引出線連接的第二電極的數量、與沿另一個方向延伸的引出線連接的第二電極的數量兩者相等,而且,與沿同一個方向延伸的引出線連接的第二電極連續分佈。
本創作中,將一個電極單元的引出線沿列方向的兩個方向引出時,與沿一個方向延伸的引出線連接的第一電極的數量、與沿另一個方向延伸的引出線連接的第一電極的數量兩者可以不相等,而且,與沿同一方向延伸的引出線連接的第一電極也可以不連續分佈;與沿一個方向延伸的引出線連接的第二電極的數量、與沿另一個方向延伸的引出線連接的第二電極的數量兩者可以不相等,而且,與沿同一方向延伸的引出線連接的第二電極也可以不連續分佈。
第二實施例中,與沿同一方向延伸的引出線連接的第一電極中,相鄰且相對且離觸控式螢幕端部最遠的第一電極共用一根引出線;與沿同一方向延伸的引出線連接的第二電極中,相鄰且相對且離觸控式螢幕端部最遠的第二電極共用一根引出線。比如:圖5中最左邊的兩個電極單元40中,第六行相鄰且相對的第二電極44共用一根引出線,第七行相鄰且相對的第二電極44共用一根引出線。
第二實施例中,從每一個電極單元兩側沿列方向引出的引出線的數量也相等。
第二實施例具有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好處,在此不做贅述。
第三實施例
圖4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中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的電極分佈和引出線示意圖,參考圖4,第三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不同的是:
電極單元60的數目。
每一電極單元60中,各個第一類第一電極a1的分佈、各個第二類第一電極a2的分佈、各個第一類第二電極b1的分佈、各個第二類第二電極b2的分佈與第一實施例不同:
第一電極群61中,位於第一行和第三行的第一電極63為第二類第一電極a2,兩者之間為一個第一類第一電極a1;其餘的第一電極63為第一類第一電極a1。
第二電極群62中,位於第三行和第五行的第二電極64為第二類第二電極b2,兩者之間為一個第一類第二電極b1;其餘的第二電極64為第一類第二電極b1。
第三實施例中,相互連接的兩第二類第一電極a2之間為第一類第一電極a1,且數量為1;相互連接的兩第二類第二電極b2之間為第一類第二電極b1,且數量為1。但,本創作中,相互連接的兩第二類第一電極之間的第一類第一電極的數目不限,相互連接的兩第二類第二電極之間的第一類第二電極的數目不限,可以根據實際需求確定。
與第二實施例相同,第三實施例中,每個電極單元60的引出線分別沿列方向的兩個相反方向引出觸控式螢幕;與沿同一方向延伸的引出線連接的第一電極中,相鄰且相對且離觸控式螢幕端部最遠的第一電極共用一根引出線;與沿同一方向延伸的引出線連接的第二電極中,相鄰且相對且離觸控式螢幕端部最遠的第二電極共用一根引出線。
與第二實施例不同的是,根據每一電極單元中,電極數目的不同,每個電極單元60中的第一至六行的第一、第二電極的引出線沿列方向的其中一個方向引出觸控式螢幕,第七至十一行的第一、第二電極的引出線沿列方向的另一個方向引出觸控式螢幕。
第三實施例中,從每一個電極單元兩側沿列引出的引出線的數量也相等。
第三實施例具有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好處,在此不做贅述。
第四實施例。
圖5為本創作第四實施例中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的電極分佈和引出線示意圖,參考圖5,第四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不同的是:
電極單元70的數目,每一個電極單元70中第一電極73、第二電極74的數目。
整個觸控式螢幕中,第一電極73和第二電極74的呈陣列排列,具體為:所有的電極單元中,第一電極73均位於第二電極74的同一側。在圖7所示的第四實施例中,每個電極單元70中,第一電極73均位於對應的第二電極74的左側。
每一電極單元70中,各個第一類第一電極a1的分佈、各個第二類第一電極a2的分佈、各個第一類第二電極b1的分佈、各個第二類第二電極b2的分佈與第一實施例不同:
第一電極群71中,位於第三至六行的第一電極73為第二類第一電極a2,其中,第三行和第五行的第一電極73連接在一起,第四行和第六行的第一電極73連接在一起,因此,連接在一起的兩第二類第一電極a2之間為一個第二類第一電極a2;其餘的第一電極73為第一類第一電極a1。
第二電極群72中,位於第一至四行的第二電極74為第二類第二電極b2,其中,第一行和第三行的第二電極74連接在一起,第二行和第四行的第二電極74連接在一起,因此,連接在一起的兩第二類第二電極b2之間為一個第二類第二電極b2;其餘的第二電極74為第一類第二電極b1。
第四實施例中,相鄰兩電極單元70之間設置有沿列方向延伸的具有預定參考電壓的引出線Sref。該引出線Sref的作用為:隔離與第一電極連接的引出線、與第二電極連接的引出線。第四實施例中,從每一個電極單元兩側沿列引出的引出線的數量也相等。
第四實施例具有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好處,在此不做贅述。
以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實施例中,各個電極單元的結構相同,但本創作中,各個電極單元的結構也可以不相同。
以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實施例中,僅個別第一電極對應一個第二電極,個別第二電極對應一個第一電極,其餘的第一電極均對應兩個第二電極,其餘的第二電極均對應兩個第一電極。本創作中,不限於以上實施例列舉的情況,只要滿足:至少部分第一電極中的每一第一電極與至少兩個第二電極對應即可。
例如:參考圖6,位於左側的電極單元80中,第一電極群81的各個第一電極83均對應兩個第二電極84。位於右側的電極單元80中,第一電極群81的各個第一電極83,有些對應一個第二電極84,有些對應兩個第二電極,有些對應三個第二電極84,有些對應四個第二電極84。
本創作中,每一個電極單元中,各個第一電極與對應的第二電極形成的耦合電容節點需滿足具有唯一性的要求。在以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實施例中,相互連接的第二類第一電極僅有一個與相互連接的第二類第第二電極的其中一個對應,而且,相互連接的第二類第一電極對應不同的第二電極,相互連接的第二類第二電極對應不同的第一電極,以滿足耦合電容節點具有唯一性的要求。
本創作中,為了滿足耦合電容節點具有唯一性的要求:例如,參考圖7,電極單元90中,第一電極群91中相互連接的第二類第一電極a2與相互連接的第二類第二電極b2彼此錯開,沒有對應部分,且相互連接的第二類第一電極a2對應不同的第二電極94,相互連接的第二類第二電極b2對應不同的第一電極93。其中,第一電極群91中第二類第一電極a2位於第六至十行,第二電極群92中第二類第一電極a2位於第一行和第四行,因此,第一電極群91中相互連接的第二類第一電極a2與相互連接的第二類第二電極b2彼此錯開,沒有對應部分。
以上第一、第四實施例中,相互連接的兩第二類第一電極之間為一個第二類第一電極,相互連接的兩第二類第二電極之間為一個第二類第二電極。第二、第三實施例中,相互連接的兩第二類第一電極之間為一個第一類第一電極,相互連接的兩第二類第二電極之間為一個第一類第二電極。本創作中,相互連接的兩第二類第一電極之間的電極不限於以上情況,例如:參考圖7,還可以為:相互連接的第七行和第十行第二類第一電極a2之間具有兩個第二類第一電極a2,相互連接的第九行和第十二行第二類第一電極a2之間具有一個第二類第一電極a2和一個第一類第一電極a1。
本創作中,相互連接的第二類第一電極之間的電極不限於以上情況,只要滿足以下條件即可:位於相互連接的兩第二類第一電極之間的電極為第二類第一電極,或者,為第二類第一電極;或者,包括第一類第一電極和第二類第一電極。同理,相互連接的兩第二類第二電極之間的電極為第一類第二電極;或者,為第二類第二電極;或者,包括第一類第二電極和第二類第二電極。
以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實施例中,從電極單元中引出的引出線沿列方向引出觸控式螢幕,本創作中,從電極單元中引出的引出線也可以沿行方向引出觸控式螢幕。
以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實施例中,每一個電極單元中,從第一電極引出的引出線的數量與從第二電極引出的引出線數量相等,本創作中,不限於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實施例描述的情況,也可以為:從第一電極引出的引出線的數量與從第二電極引出的引出線數量兩者相差一條,或,多條。相差一條時,觸控式螢幕中電極的圖形、引出線的圖形也基本呈對稱分佈,相鄰兩個電極單元之間基本不會出現沒有走線的區域,從而可以更好的解決現有技術的問題。
以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實施例中,各個電極單元中的第一電極群中的各個第一電極、第二電極群中的各個第二電極均滿足以下條件:
至少部分第一電極中的每一第一電極與至少兩個第二電極;
第一電極群中的第一電極包括:第一類第一電極和第二類第一電極;所述第一類第一電極彼此獨立非連接;所述第二類第一電極中的每一個均連接至少一個其他第二類第一電極,且相互連接的第二類第一電極之間不相鄰;
第二電極群中的第二電極包括:第一類第二電極和第二類第二電極;所述第一類第二電極彼此獨立非連接;所述第二類第二電極中的每一個均連接至少一個其他第二類第二電極,且相互連接的第二類第二電極之間不相鄰;
所述相連接的第二類第一電極非對應同一第二電極,所述相連接的第二類第二電極非對應同一第一電極;且,相連接的第二類第一電極與相互連接的第二類第二電極彼此錯開沒有對應部分,或者,相連接的第二類第一電極中僅有一個與相互連接的第二類第二電極中的一個對應。
但,本創作中,不限於每一個電極單元均滿足以上條件,只要其中一個電極單元滿足以上條件,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現有技術的問題。
對於滿足以上條件的電極單元,相對于現有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可以減少該電極單元中電極的數目,相應的也就可以減少從該電極單元中引出的引出線的數目,進而,可以解決該電極單元在打線工藝中出現的相鄰引出線短路的問題,提高觸控式螢幕生產良率。
而且,由於該電極單元中的第一電極、第二電極均分為兩類:第一類第一電極彼此獨立非連接,第二類第一電極中的每一個均連接至少一個其他第二類第一電極,且相互連接的第二類第一電極之間不相鄰;第一類第二電極彼此獨立非連接,第二類第二電極中的每一個均連接至少一個其他第二類第二電極,且相互連接的第二類第二電極之間不相鄰;因此,在對該電極單元進行走線時,引出線可以分佈在該電極單元的兩側,避免該電極單元與相鄰電極單元之間出現沒有引出線的區域,需要在該區域設置懸浮塊而導致觸控式螢幕的線性度和精確度等性能降低的問題。而且,相對於引出線基本分佈在電極單元一側,引出線分佈在該電極單元的兩側可以進一步增大相鄰引出線之間的距離,更好的避免由於相鄰引出線之間距離太近而導致的短路問題,提高觸控式螢幕生產良率。
位於觸控式螢幕外側的電極單元為滿足以上條件的電極單元,可以避免觸控式螢幕一側有走線、另一側沒有走線,而導致圖形左右不對稱、對邊緣性能有較大的影響的問題。
雖然本創作披露如上,但本創作並非限定於此。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創作的精神和範圍內,均可作各種更動與修改,因此本創作的保護範圍應當以權利要求所限定的範圍為准。
10‧‧‧電極單元
11‧‧‧第一電極
12‧‧‧第二電極
40‧‧‧電極單元
41‧‧‧第一電極群
42‧‧‧第二電極群
43‧‧‧第一電極
44‧‧‧第二電極
a1‧‧‧第一類第一電極
a2‧‧‧第二類第一電極
b1‧‧‧第一類第二電極
b2‧‧‧第二類第二電極
50‧‧‧電極單元
51‧‧‧第一電極群
52‧‧‧第二電極群
53‧‧‧第一電極
54‧‧‧第二電極
60‧‧‧電極單元
61‧‧‧第一電極群
62‧‧‧第二電極群
63‧‧‧第一電極
64‧‧‧第二電極
70‧‧‧電極單元
71‧‧‧第一電極群
72‧‧‧第二電極群
73‧‧‧第一電極
74‧‧‧第二電極
80‧‧‧電極單元
81‧‧‧第一電極群
82‧‧‧第二電極群
83‧‧‧第一電極
84‧‧‧第二電極
90‧‧‧電極單元
91‧‧‧第一電極群
92‧‧‧第二電極群
93‧‧‧第一電極
94‧‧‧第二電極
圖1為現有技術中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的電極分佈和引出線示意圖; 圖2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中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的電極分佈和引出線示意圖; 圖3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中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的電極分佈和引出線示意圖; 圖4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中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的電極分佈和引出線示意圖; 圖5為本創作第四實施例中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的電極分佈和引出線示意圖; 圖6為本創作具體實施例中電極單元第一變化例的示意圖;及 圖7為本創作具體實施例中電極單元第二變化例的示意圖。
40‧‧‧電極單元
41‧‧‧第一電極群
42‧‧‧第二電極群
43‧‧‧第一電極
44‧‧‧第二電極
a1‧‧‧第一類第一電極
a2‧‧‧第二類第一電極
b1‧‧‧第一類第二電極
b2‧‧‧第二類第二電極

Claims (17)

  1. 一種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包括並列設置的多個電極單元,每一個電極單元包括第一電極群和第二電極群;所述第一電極群包括呈一列排列的多個第一電極,所述第二電極群包括呈一列排列的多個第二電極;所述第一電極群與所述第二電極群相鄰且並列設置,所述第一電極群中的第一電極與所述第二電極群中相應的第二電極相鄰且對應設置,且第一電極與相對應的第二電極形成耦合電容節點;其中,至少一個電極單元中:至少部分第一電極中的每一第一電極與至少兩個第二電極對應;所述第一電極群中的第一電極包括:第一類第一電極和第二類第一電極;所述第一類第一電極彼此獨立非連接;所述第二類第一電極中的每一個均連接至少一個其他第二類第一電極,且相互連接的第二類第一電極之間不相鄰;所述第二電極群中的第二電極包括:第一類第二電極和第二類第二電極;所述第一類第二電極彼此獨立非連接;所述第二類第二電極中的每一個均連接至少一個其他第二類第二電極,且相互連接的第二類第二電極之間不相鄰;所述相連接的第二類第一電極非對應同一第二電極,所述相連接的第二類第二電極非對應同一第一電極;且,相連接的第二類第一電極與相互連接的第二類第二電極彼此錯開沒有對應部分,或者,相連接的第二類第一電極中僅有一個與相互連接的第二類第二電極中的一個對應。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相互連接的兩第二類第一電極之間的電極為:第一類第一電極;或者,為第二類第一電極;或者,包括第一類第一電極和第二類第一電極。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相互連接的兩第二類第二電極之間的電極為:第一類第二電極;或者,為第二類第二電極;或者,包括第一類第二電極和第二類第二電極。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所述至少一個電極單元中的一個電極單元為位於外側的電極單元。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所述至少一個電極單元中:位於電極單元一側邊緣的第一電極僅對應一個第二電極,其餘的第一電極分別對應兩個第二電極;位於電極單元相對另外一側邊緣的第二電極僅對應一個第一電極,其餘的第二電極分別對應兩個第一電極。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所述至少一個電極單元中:至少兩個第一電極分別僅對應一個第二電極,其餘第一電極分別對應兩個第二電極;至少兩個第二電極分別僅對應一個第一電極,其餘第二電極分別對應兩個第一電極;對應一個第二電極的第一電極與對應一個第一電極的第二電極成對出現;其中一對分別位於電極單元的相對兩側邊緣;其他對位於電極 單元的相對兩側邊緣之間,且每一對中的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位於相鄰行。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所述至少一個電極單元中:第一電極群中各個第一電極的排列方式為第二電極群中各個第二電極排列方式的倒置。
  8.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所述多個電極單元的結構相同。
  9.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第一類第一電極中每一個第一電極均單獨連接一根引出線;連接在一起的第二類第一電極共用一根引出線;第一類第二電極中每一個第二電極單獨連接一根引出線;連接在一起的第二類第二電極共用一根引出線。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所述第一類第一電極中及第一類第二電極中之引出線沿列方向引出觸控式螢幕或者沿行方向引出觸控式螢幕。
  11. 如請求項9所述的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所述第一類第一電極中及第一類第二電極中之引出線沿列方向引出觸控式螢幕,且每一個電極單元中,與第一電極連接的引出線、與第二電極連接的引出線分別位於該電極單元的兩側。
  12. 如請求項11所述的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與所述第一電極連接的引出線均沿同一列方向引出觸控式螢幕;或者,與部分第 一電極的引出線沿列方向的其中一個方向引出觸控式螢幕,與其餘第一電極連接的引出線沿列方向的另一個方向引出觸控式螢幕;與所述第二電極連接的引出線均沿同一列方向引出觸控式螢幕;或者,與部分第二電極的引出線沿列方向的其中一個方向引出觸控式螢幕,與其餘第二電極連接的引出線沿列方向的另一個方向引出觸控式螢幕。
  1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所述部分第一電極均位於所述其餘第一電極的同一側;所述部分第二電極均位於所述其餘第二電極的同一側。
  14. 如請求項9所述的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至少一個電極單元中,與第一電極連接的引出線的數量、與第二電極連接的引出線的數量兩者相等或差一條。
  15. 如請求項9所述的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至少一個電極單元中,第一電極群和第二電極群之間設有沿列方向引出的具有預定參考電壓引出線。
  16. 如請求項9所述的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至少相鄰兩電極單元之間設有沿列方向延伸的具有預定參考電壓的引出線。
  17.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所有的電極單元中,第一電極均位於第二電極的同一側;或者,所有的電極單元中,相鄰兩個電極單元的其中一個電極單元中第一電極位於第二電極的一側,另一個電極單元中第一電極位於第二電極的另一側。
TW103215633U 2014-03-07 2014-09-01 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 TWM50500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03998.3U CN203733098U (zh) 2014-03-07 2014-03-07 单层多点电容触摸屏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05003U true TWM505003U (zh) 2015-07-11

Family

ID=512031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215633U TWM505003U (zh) 2014-03-07 2014-09-01 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3733098U (zh)
TW (1) TWM50500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50485B (zh) * 2014-03-07 2016-09-21 敦泰科技有限公司 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75725B (zh) * 2014-11-07 2021-01-01 敦泰科技有限公司 单层互电容触摸屏、触摸屏装置、及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50485B (zh) * 2014-03-07 2016-09-21 敦泰科技有限公司 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33098U (zh) 2014-07-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50485B (zh) 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
EP3291067B1 (en) Touch control input device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TWI605375B (zh) 雙層互容式觸控面板
CN104375725B (zh) 单层互电容触摸屏、触摸屏装置、及设备
TWI574192B (zh) 觸控面板
TW201409337A (zh) 單層電極互電容觸控面板
US10101832B2 (en) Touch sensor integrated type display device
TWI537652B (zh) 單層電容式觸控裝置及其面板模組
WO2014012499A1 (zh) 电容式触摸屏及单层布线电极阵列
JP6305266B2 (ja) マトリックススイッチングタイプのタッチパネル(matrixswitchingtypetouchpanel)
TWI655571B (zh) 互容式觸控面板
TWI631503B (zh) 具有雙層電極結構的互容式觸控面板
CN104750307A (zh) 触摸传感器集成式显示装置
WO2016155063A1 (zh) 自电容式触摸屏结构、内嵌式触摸屏以及液晶显示器
TWI557621B (zh) 觸控面板
WO2016095296A1 (zh) 一种触摸传感器及显示装置
JP2017049989A (ja) 電子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単層相互静電容量方式タッチスクリーン
CN104866131A (zh) 矩阵切换式触摸面板
TWM500929U (zh) 觸控式螢幕設備及其單層互電容觸控式螢幕體和電子裝置
JP2016045684A (ja) 静電容量式タッチパネル
TWM505003U (zh) 單層多點電容觸控式螢幕
KR101793424B1 (ko) 신호 트레이스간 커플링을 막기 위한 터치 패널 및 상기 터치 패널을 포함하는 터치 감지 장치
JP6355623B2 (ja) 非対称ブリッジパターンを備えた投射型の容量形タッチセンサ
TW201619795A (zh) 電容式觸控裝置
CN104657007A (zh) 能够减少引出线的单层互电容触碰输入装置及其驱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