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00972U - 電感構造 - Google Patents
電感構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500972U TWM500972U TW103223176U TW103223176U TWM500972U TW M500972 U TWM500972 U TW M500972U TW 103223176 U TW103223176 U TW 103223176U TW 103223176 U TW103223176 U TW 103223176U TW M500972 U TWM500972 U TW M500972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oil
- electrode
- winding
- layer
- winding end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Description
本創作係為一種電感器,尤指一種能減少等效並聯電容值(Cp)而提升高頻濾波能力之響應的電感構造。
電感器(Inductor)為被動電子元件的一種,在電子產品中時常運用之,其在電子電路裡面具抗拒電流變化,從而以過濾電流雜訊、穩定電路中的電流值、降低電磁干擾(EMI)、功率轉換等功能,但是目前電感器如為單一繞組之設置以對應現代化電子產品以達不到需求標準而不敷使用,從而演變出多繞組以及多繞組繞線方式之不同形式之電感器。對此,故揭露了一種「電感結構」,請參閱第一圖所示,其包含一芯柱體10、一第一線圈11、一第二線圈12,該芯柱體10兩側依序分別設有一第一電極101、一第二電極102、一第三電極103、一第四電極104、一第五電極105及一第六電極106,又該第一線圈11繞設於該芯柱體10上且係由至少兩條導線所構成,且該第二線圈12繞設於該芯柱體10上且位於該第一線圈11外層而係由至少兩條導線所構成,該第一線圈11之同一側繞線端係電連接於該第二電極102及該第三電極103,又該第一線圈11之同另一側繞線端係電連接於該第六電極106及該第五電極105,而該第二線圈12之同一側繞線端係電連接於該第一電極101及該第三電極103,又該第二線圈12之同另一側繞線端係電連接於
該第六電極106及該第四電極104,該第一線圈11係繞設10匝,又該第二線圈12亦繞設10匝,以形成電感器之結構。
請繼續參閱第二圖所示,前述「電感結構」,此一技術方案雖可形成多接腳多用途之電感器,但是該第一線圈11與該第二線圈12以互相並聯之方式繞設於該芯柱體10上而彼此接觸,而接觸面積大容易形成大的並聯電容,故第二圖顯示當「電感結構」運作於頻率1000KHz時,其並聯等效電容值Cp為15.32pF,且並聯等效電容值Cp愈小愈好,藉以提升高頻濾波響應。是故,如何針對上述而降低等效並聯電容值,即為本案申請人所欲解決之技術困難點所在。
有鑑於現有之「電感結構」,僅利用兩組各兩條之線圈相互並聯以繞設於芯柱體,容易造成等效並聯電容值提高而降低高頻濾波能力,因此本創作之目的在於發展一種能減少等效並聯電容值(Cp)而提升高頻濾波能力之響應的電感構造。
為了達成以上之目的,本創作提供一種電感構造,其包含:一芯柱體,係於該芯柱體一端設有一第一法蘭,且該芯柱體另一端設有一第二法蘭,而該芯柱體上設有一第一繞線部與一第二繞線部,該第一繞線部相鄰於該第一法蘭與該第二繞線部之間,該第二繞線部相鄰於該第一繞線部與該第二法蘭之間,且該第一法蘭之外圍一側面上設有依序排列之一第一電極、一第二電極和一第三電極,而該第二法蘭之外圍一側面上設有依序排列之一第四電極、一第五電極和一第六電極;一第一線圈,係由至少兩條第一導線所組成且均勻纏繞於該芯柱體之該第一繞線部與該第二繞
線部上,又該第一線圈設有一第一繞線端、一第二繞線端、一第三繞線端與一第四繞線端,該第一繞線端電連接於該第二電極,又該第二繞線端電連接於該第三電極,該第三繞線端電連接於該第六電極,又該第四繞線端電連接於該第五電極;以及一第二線圈,係由至少兩條第二導線所組成且均勻纏繞於該芯柱體之該第二繞線部上而形成設有一第二線圈第一層、一第二線圈第二層與一第二線圈第三層,又該第二線圈第二層迴繞堆疊於該第二線圈第一層上,該第二線圈第三層迴繞堆疊於該第二線圈第二層上,又該第二線圈設有一第五繞線端、一第六繞線端、一第七繞線端與一第八繞線端,該第五繞線端電連接於該第一電極,又該第六繞線端電連接於該第三電極,該第七繞線端電連接於該第六電極,又該第八繞線端電連接於該第四電極。
本發明提供另一較佳實施例,本創作提供一種電感構造,其包含:一芯柱體,係於該芯柱體一端設有一第一法蘭,且該芯柱體另一端設有一第二法蘭,而該芯柱體上設有一第一繞線部與一第二繞線部,該第一繞線部相鄰於該第一法蘭與該第二繞線部之間,該第二繞線部相鄰於該第一繞線部與該第二法蘭之間,且該第一法蘭之外圍一側面上設有依序排列之一第一電極、一第二電極和一第三電極,而該第二法蘭之外圍一側面上設有依序排列之一第四電極、一第五電極和一第六電極;一第一線圈,係由至少兩條第一導線所組成且均勻纏繞於該芯柱體之該第一繞線部上而形成設有一第一線圈第一層、一第一線圈第二層與一第一線圈第三層,又該第一線圈第二層迴繞堆疊於該第一線圈第一層上,該第一線圈第三層迴繞堆疊於該第一線圈第二層上,又該第一線圈設有一第一繞線端、一第二
繞線端、一第三繞線端與一第四繞線端,該第一繞線端電連接於該第二電極,又該第二繞線端電連接於該第三電極,該第三繞線端電連接於該第六電極,又該第四繞線端電連接於該第五電極;以及一第二線圈,係由至少兩條第二導線所組成且均勻纏繞於該芯柱體之該第二繞線部上而形成設有一第二線圈第一層、一第二線圈第二層與一第二線圈第三層,又該第二線圈第二層迴繞堆疊於該第二線圈第一層上,該第二線圈第三層迴繞堆疊於該第二線圈第二層上,又該第二線圈設有一第五繞線端、一第六繞線端、一第七繞線端與一第八繞線端,該第五繞線端電連接於該第一電極,又該第六繞線端電連接於該第三電極,該第七繞線端電連接於該第六電極,又該第八繞線端電連接於該第四電極。
藉由本創作採用該第一線圈及該第二線圈纏繞於該芯柱體之該第一繞線部及該第二繞線部上之不同結構組合形式,進而使本創作可達到減少等效並聯電容值(Cp)而提升高頻濾波能力之響應功效。
10‧‧‧芯柱體
101‧‧‧第一電極
102‧‧‧第二電極
103‧‧‧第三電極
104‧‧‧第四電極
105‧‧‧第五電極
106‧‧‧第六電極
11‧‧‧第一線圈
12‧‧‧第二線圈
20‧‧‧芯柱體
201‧‧‧第一法蘭
2011‧‧‧第一電極
2012‧‧‧第二電極
2013‧‧‧第三電極
202‧‧‧第二法蘭
2021‧‧‧第四電極
2022‧‧‧第五電極
2023‧‧‧第六電極
203‧‧‧第一繞線部
204‧‧‧第二繞線部
21‧‧‧第一線圈
211‧‧‧第一導線
2111‧‧‧第一繞線端
2112‧‧‧第二繞線端
2113‧‧‧第三繞線端
2114‧‧‧第四繞線端
2115‧‧‧第一線圈第三層
2116‧‧‧第一線圈第二層
2117‧‧‧第一線圈第一層
22‧‧‧第二線圈
221‧‧‧第二導線
2211‧‧‧第五繞線端
2212‧‧‧第六繞線端
2213‧‧‧第七繞線端
2214‧‧‧第八繞線端
2215‧‧‧第二線圈第三層
2216‧‧‧第二線圈第二層
2217‧‧‧第二線圈第一層
第一圖係習用之側視圖。
第二圖係習用之等效並聯電容值及其頻率示意圖。
第三圖係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立體示意圖。
第四圖係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線圈與繞線部側視圖(一)。
第五圖係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線圈與繞線部側視圖(二)。
第六圖係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整體剖面圖。
第七圖係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等效並聯電容值及其頻率示意圖。
第八圖係本創作第二較佳實施例之線圈與繞線部側視圖(一)。
第九圖係本創作第二較佳實施例之線圈與繞線部側視圖(二)。
第十圖係本創作第二較佳實施例之整體剖面圖。
為使 貴審查委員能清楚了解本創作之內容,係以下列說明搭配圖式,敬請參閱之。
請參閱第三圖所示,係為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立體示意圖。本創作提供一種電感結構,其包含:一芯柱體20、一第一線圈21以及一第二線圈22。
該芯柱體20一端設有一第一法蘭201,且該芯柱體20另一端設有一第二法蘭202,而該芯柱體20上設有一第一繞線部203與一第二繞線部204,該第一繞線部203相鄰於該第一法蘭201與該第二繞線部204之間,該第二繞線部204相鄰於該第一繞線部203與該第二法蘭202之間,且該第一法蘭201之外圍一側面上設有依序排列之一第一電極2011、一第二電極2012和一第三電極2013,而該第二法蘭202之外圍一側面上設有依序排列之一第四電極2021、一第五電極2022和一第六電極2023,又所有電極均為矩型且該第三電極2013與該第六電極2023面積較大以產生容納多個導線之電連接空間,於本實施例中因該第一法蘭201及該第二法蘭202為矩形,使得該第一電極2011對應到該第六電極2023、該第二電極2012對應到該第五電極2022及該第三電極2013對應到該第四電極2021均互相對稱平行。
該第一線圈21係由至少兩條第一導線211所組成且均勻纏繞於該芯柱體20之該第一繞線部203與該第二繞線部204上,於本實施例中該第
一繞線部203及該第二繞線部204係以均分該芯柱體20之長度而設置,又該第一線圈21設有一第一繞線端2111、一第二繞線端2112、一第三繞線端2113與一第四繞線端2114,該第一繞線端2111電連接於該第二電極2012,又該第二繞線端2112電連接於該第三電極2013,該第三繞線端2113電連接於該第六電極2023,又該第四繞線端2114電連接於該第五電極2022。
該第二線圈22係由至少兩條第二導線221所組成且均勻纏繞於該芯柱體20之該第二繞線部204上,且該第二線圈22係包覆該第一線圈21之該第二繞線部204之部分,又該第二線圈22設有一第五繞線端2211、一第六繞線端2212、一第七繞線端2213與一第八繞線端2214,該第五繞線端2211電連接於該第一電極2011,又該第六繞線端2212電連接於該第三電極2013,該第七繞線端2213電連接於該第六電極2023,又該第八繞線端2214電連接於該第四電極2021,使得該第一繞線部203只有該第一線圈21,以減少該第一線圈21及該第二線圈22之接觸。
請繼續參閱第四圖與第五圖所示,係為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線圈與繞線部側視圖(一)與線圈與繞線部側視圖(二)。其中第四圖係顯示該第一線圈21均勻分布繞設於該芯柱體20之該第一繞線部203及該第二繞線部204上之情形,又第五圖顯示該第二線圈22均勻分布繞設於該芯柱體20之該第二繞線部204且該第二線圈22包覆該第一線圈21之該第二繞線部204的部分之情形,使得整體製程較為簡單快速又可降低等效並聯電容值Cp,亦使該第三電極2013以及該第六電極2023形成中心抽頭。
請繼續參閱第六圖所示,係為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整體剖面圖。其中除了該第二線圈22均勻纏繞於該芯柱體20之該第二繞線部204
且該第二線圈22包覆該第一線圈21之該第二繞線部204的部份,因該第二線圈22集中繞設於該第二繞線部204而形成設有一第二線圈第一層2217、一第二線圈第二層2216與一第二線圈第三層2215,又該第二線圈第二層2216迴繞堆疊於該第二線圈第一層2217上,該第二線圈第三層2215迴繞堆疊於該第二線圈第二層2216上,因此該第一線圈21可分別於該第一繞線部203及該第二繞線部204上均勻繞設10匝或16匝,又該第二線圈22於該第二繞線部204均勻來回繞設5匝、3匝及2匝或8匝、4匝及4匝,其匝數量應相對應之而產生較佳電耦合效果。
請繼續參閱第七圖所示,係為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等效並聯電容值及其頻率示意圖。其中顯示本創作運作於頻率1000KHz時,其並聯等效電容值Cp為13.78pF,使並聯等效電容值Cp可降低,藉以提升高頻濾波響應,實為本創作之一大特點。
請繼續參閱第八圖、第九圖與第十圖所示,係為本創作第二較佳實施例之線圈與繞線部側視圖(一)、線圈與繞線部側視圖(二)與整體剖面圖。其中該第一線圈21係均勻繞設於該第一繞線部203上,又該第二線圈22均勻繞設於該第二繞線部204上,其中該第一繞線端2111電連接於該第二電極2012,且該第二繞線端2112電連接於該第三電極2013,該第三繞線端2113電連接於該第六電極2023,又該第四繞線端2114電連接於該第五電極2022,此為該第一線圈21繞設完畢,又該第五繞線端2211電連接於該第一電極2011,該第六繞線端2212電連接於該第三電極2013,且該第七繞線端2213電連接於該第六電極2023,該第八繞線端2214電連接於該第四電極2021,此為該第二線圈22繞設完畢,因此該第一線圈21集中來回繞設於該第一繞線部
203以及該第二線圈22集中來回繞設於該第二繞線部204,使該第一線圈21於該芯柱體20之該第一繞線部203上而形成設有一第一線圈第一層2117、一第一線圈第二層2116與一第一線圈第三層2115,又該第一線圈第二層2116迴繞堆疊於該第一線圈第一層2117上,該第一線圈第三層2115迴繞堆疊於該第一線圈第二層2116上,又使該第二線圈22於該芯柱體20之該第二繞線部204上形成設有該第二線圈第一層2217、該第二線圈第二層2216與該第二線圈第三層2215,又該第二線圈第二層2216迴繞堆疊於該第二線圈第一層2217上,該第二線圈第三層2215迴繞堆疊於該第二線圈第二層2216上,於本實施例中,該第一線圈21於該第一繞線部203係可來回繞設8匝、4匝及4匝或5匝、3匝及2匝,又該第二線圈22於該第二繞線部204亦可來回繞設8匝、4匝及4匝或5匝、3匝及2匝,該第一線圈21及該第二線圈22之匝數應對應,且優點在於該第一線圈21與該第二線圈22可彼此以盡量不接觸之繞設型式,使得本創作更可大幅降低其兩線圈之間等效並聯電容值,以提升高頻濾波能力之響應。
請繼續參閱第三圖所示,因此藉由本創作採用該第一線圈21及該第二線圈22纏繞於該芯柱體20之該第一繞線部203及該第二繞線部204上之不同結構組合形式,進而使本創作可達到減少等效並聯電容值(Cp)而提升高頻濾波能力之響應功效。
以上所論述者,僅為本創作較佳之實施例而已,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之內容;故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與範圍下所作之等效結構變化,皆應涵蓋於本創作之專利範圍內。
20‧‧‧芯柱體
201‧‧‧第一法蘭
2011‧‧‧第一電極
2012‧‧‧第二電極
2013‧‧‧第三電極
202‧‧‧第二法蘭
2021‧‧‧第四電極
2022‧‧‧第五電極
2023‧‧‧第六電極
203‧‧‧第一繞線部
204‧‧‧第二繞線部
21‧‧‧第一線圈
211‧‧‧第一導線
2111‧‧‧第一繞線端
2112‧‧‧第二繞線端
2113‧‧‧第三繞線端
2114‧‧‧第四繞線端
22‧‧‧第二線圈
221‧‧‧第二導線
2211‧‧‧第五繞線端
2212‧‧‧第六繞線端
2213‧‧‧第七繞線端
2214‧‧‧第八繞線端
Claims (2)
- 一種電感構造,其包含:一芯柱體,係於該芯柱體一端設有一第一法蘭,且該芯柱體另一端設有一第二法蘭,而該芯柱體上設有一第一繞線部與一第二繞線部,該第一繞線部相鄰於該第一法蘭與該第二繞線部之間,該第二繞線部相鄰於該第一繞線部與該第二法蘭之間,且該第一法蘭之外圍一側面上設有依序排列之一第一電極、一第二電極和一第三電極,而該第二法蘭之外圍一側面上設有依序排列之一第四電極、一第五電極和一第六電極;一第一線圈,係由至少兩條第一導線所組成且均勻纏繞於該芯柱體之該第一繞線部與該第二繞線部上,又該第一線圈設有一第一繞線端、一第二繞線端、一第三繞線端與一第四繞線端,該第一繞線端電連接於該第二電極,又該第二繞線端電連接於該第三電極,該第三繞線端電連接於該第六電極,又該第四繞線端電連接於該第五電極;以及一第二線圈,係由至少兩條第二導線所組成且均勻纏繞於該芯柱體之該第二繞線部上而形成設有一第二線圈第一層、一第二線圈第二層與一第二線圈第三層,又該第二線圈第二層迴繞堆疊於該第二線圈第一層上,該第二線圈第三層迴繞堆疊於該第二線圈第二層上,又該第二線圈設有一第五繞線端、一第六繞線端、一第七繞線端與一第八繞線端,該第五繞線端電連接於該第一電極,又該第六繞線端電連接於該第三電極,該第七繞線端電連接於該第六電極,又該第八繞線端電連接於該第四電極。
- 一種電感構造,其包含:一芯柱體,係於該芯柱體一端設有一第一法蘭,且該芯柱體另一端設有一第二法蘭,而該芯柱體上設有一第一繞線部與一第二繞線部,該 第一繞線部相鄰於該第一法蘭與該第二繞線部之間,該第二繞線部相鄰於該第一繞線部與該第二法蘭之間,且該第一法蘭之外圍一側面上設有依序排列之一第一電極、一第二電極和一第三電極,而該第二法蘭之外圍一側面上設有依序排列之一第四電極、一第五電極和一第六電極;一第一線圈,係由至少兩條第一導線所組成且均勻纏繞於該芯柱體之該第一繞線部上而形成設有一第一線圈第一層、一第一線圈第二層與一第一線圈第三層,又該第一線圈第二層迴繞堆疊於該第一線圈第一層上,該第一線圈第三層迴繞堆疊於該第一線圈第二層上,又該第一線圈設有一第一繞線端、一第二繞線端、一第三繞線端與一第四繞線端,該第一繞線端電連接於該第二電極,又該第二繞線端電連接於該第三電極,該第三繞線端電連接於該第六電極,又該第四繞線端電連接於該第五電極;以及一第二線圈,係由至少兩條第二導線所組成且均勻纏繞於該芯柱體之該第二繞線部上而形成設有一第二線圈第一層、一第二線圈第二層與一第二線圈第三層,又該第二線圈第二層迴繞堆疊於該第二線圈第一層上,該第二線圈第三層迴繞堆疊於該第二線圈第二層上,又該第二線圈設有一第五繞線端、一第六繞線端、一第七繞線端與一第八繞線端,該第五繞線端電連接於該第一電極,又該第六繞線端電連接於該第三電極,該第七繞線端電連接於該第六電極,又該第八繞線端電連接於該第四電極。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3223176U TWM500972U (zh) | 2014-12-29 | 2014-12-29 | 電感構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3223176U TWM500972U (zh) | 2014-12-29 | 2014-12-29 | 電感構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500972U true TWM500972U (zh) | 2015-05-11 |
Family
ID=537227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3223176U TWM500972U (zh) | 2014-12-29 | 2014-12-29 | 電感構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M500972U (zh) |
-
2014
- 2014-12-29 TW TW103223176U patent/TWM500972U/zh unknown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431165B2 (en) | Inductor | |
KR101332100B1 (ko) | 적층형 인덕터 | |
US20110074535A1 (en) | Multilayer coil device | |
TWI645429B (zh) | 變壓器結構 | |
TW201901712A (zh) | 電感裝置 | |
US20180182528A1 (en) | Inductor component | |
JP2008078229A (ja) | 積層型インダクタ | |
KR102044603B1 (ko) | 전자 부품 | |
JP2006339617A (ja) | 電子部品 | |
CN204407125U (zh) | 电感构造 | |
JP2012248917A5 (zh) | ||
JP5834206B2 (ja) | 積層インダクタ | |
CN206532684U (zh) | 可降低cp值的电感结构 | |
US9041506B2 (en) | Multilayer induc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TWM500972U (zh) | 電感構造 | |
JP2007317892A (ja) | 積層インダクタ | |
JP2012182286A (ja) | コイル部品 | |
US20130069757A1 (en) | Multilayered induc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TWM542223U (zh) | 可降低Cp值之電感結構 | |
TWM503640U (zh) | 具共模濾波或電感效果之線圈結構 | |
TWM557935U (zh) | 共模濾波器 | |
WO2019181473A1 (ja) | インダク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圧変換器 | |
JP2016006830A (ja) | インダクタアレイ | |
WO2012077315A1 (ja) | 積層型インダクタ | |
TW201616719A (zh) | 共模濾波器及其鐵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