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97350U - 雙極化天線 - Google Patents

雙極化天線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97350U
TWM497350U TW103218110U TW103218110U TWM497350U TW M497350 U TWM497350 U TW M497350U TW 103218110 U TW103218110 U TW 103218110U TW 103218110 U TW103218110 U TW 103218110U TW M497350 U TWM497350 U TW M497350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line
dual
radiating
shap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2181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ing-Da Li
Fu-Zhou Zhang
Shi-Zhang Li
Ming-Yao Chen
Original Assignee
Mag Layers Scient Technics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g Layers Scient Technics Co filed Critical Mag Layers Scient Technics Co
Priority to TW1032181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97350U/zh
Publication of TWM4973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97350U/zh

Links

Landscapes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Description

雙極化天線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雙極化天線,尤指一種可支援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LTE)無線通訊系統的雙極化天線。
可攜式電子產品近年來隨著行動通訊技術的發達而日益普遍,常見的可攜式電子產品例如:手提式電腦、行動電話、多媒體播放器以及其他混合功能的可攜式電子裝置。這些可攜式電子產品係透過天線來發射或接收無線電波,以傳遞或交換無線電訊號,進而存取無線網路。
隨著通訊技術不斷發展,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LTE)無線通訊系統可能逐漸取代傳統的通訊技術。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LTE)無線通訊系統可支援多輸入多輸出(Multi-input Multi-output,MIMO)通訊技術。也就是說,應用LTE通訊技術,相關電子產品可透過多重(或多組)天線同步收發無線訊號,以在不增加頻寬或總發射功率耗損(Transmit Power Expenditure)的情況下,增加系統的資料吞吐量(Throughput)及傳送距離,進而有效提升無線通訊系統之頻譜效率及傳輸速率,改善通訊品質。
然而,長期演進無線通訊系統所採用的操作頻帶更為寬廣。因此,對於應用於長期演進無線通訊系統的天線而言,需要具有較大的頻寬,以使收發機能處理多種頻段之無線電訊號。據此,要應用於LTF通訊系統的天線的設計難度要比傳統天線更大。
本創作實施例在於提供一種雙極化天線,其天線單元的結構 經特殊設計,以增加操作頻寬。
本創作所提供的雙極化天線包括接地基板與天線基板。天線基板具有上表面及與上表面彼此相反設置的下表面。天線基板的下表面面對接地基板,並且天線基板與接地基板彼此分離。天線基板包括隔離部及至少兩個相對於隔離部以彼此錯位設置在隔離部的兩相反側旁的天線單元,至少兩個所述天線單元彼此電性隔離且具有不同的極化方向,每一個天線單元至少包括輻射部與饋入線路區,其中輻射部呈多邊形並具有一封閉的條形開槽,而饋入線路區設置於輻射部的其中一側旁。
饋入線路區配設有訊號饋入點、電性連接於訊號饋入點的L形饋入線路、分支線路及輻射線路,其中L形饋入線路連接於輻射部,且分支線路與輻射線路分別位於L形饋入線路的兩相反側,其中分支線路連接於L形饋入線路的轉折部,輻射線路連接於L形饋入線路與輻射部。
本創作的有益效果可以在於,本創作實施例所提供的雙極化天線,其天線單元具有特殊設計圖案,可增加天線的操作頻寬。本創作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並可適用在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LTE)無線通訊系統中,且操作頻寬範圍可由1.4GHz至1.9GHz。
為使能更進一步瞭解本創作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創作的詳細說明與附圖,然而所附圖式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並非用來對本創作加以限制者。
100‧‧‧雙極化天線
1‧‧‧接地基板
2‧‧‧天線基板
2a‧‧‧上表面
2b‧‧‧下表面
21‧‧‧第一天線單元
210‧‧‧第一輻射部
210a、220a‧‧‧直角梯形部
210b、220b‧‧‧矩形部
210h‧‧‧第一條形開槽
211‧‧‧第一訊號饋入點
212‧‧‧第一L形饋入線路
212a、222a‧‧‧第一線段
212b、222b‧‧‧第二線段
212c、222c‧‧‧轉折部
213‧‧‧第一分支線路
213a、223a‧‧‧連接段
213b、223b‧‧‧直線段
214‧‧‧第一輻射線路
215、225‧‧‧第一間隙
216、226‧‧‧第二間隙
22‧‧‧第二天線單元
220‧‧‧第二輻射部
220h‧‧‧第二條形開槽
221‧‧‧第二訊號饋入點
222‧‧‧第二L形饋入線路
223‧‧‧第二分支線路
224‧‧‧第二輻射線路
23‧‧‧隔離部
H‧‧‧間距
E1、E2、G1、G2、F11、F12、F13、F21、F22、F23‧‧‧曲線
A1~A3、B1~B3、C1~C3‧‧‧反射損耗值
M1、M2、M3、M4、M5、M6‧‧‧輻射效率最大值
P1、P2、P3、P4、P5、P6‧‧‧最大增益值
圖1A為本創作雙極化天線的立體示意圖。
圖1B為本創作雙極化天線的上視示意圖。
圖2A為本創作雙極化天線之第一天線單元在不同頻率下所得到之反射損耗(Return Loss)的曲線圖。
圖2B為本創作雙極化天線之第二天線單元在不同頻率下所得到 之反射損耗的曲線圖。
圖2C為本創作雙極化天線之第一天線單元與第二天線單元兩者之間在不同頻率下所得到之反射損耗的曲線圖。
圖3A為本創作雙極化天線之第一天線單元與第二天線單元分別在頻率1.41GHz至1.5GHz所得到之輻射效率的曲線圖。
圖3B為本創作雙極化天線之第一天線單元與第二天線單元分別在頻率1.66GHz至1.80GHz所得到之輻射效率的曲線圖。
圖3C為本創作雙極化天線之第一天線單元與第二天線單元分別在頻率1.81GHz至2.00GHz所得到之輻射效率的曲線圖。
圖4A為本創作雙極化天線之第一天線單元操作於不同頻率時在X-Z平面的輻射場型示意圖。
圖4B為本創作雙極化天線之第一天線單元操作於不同頻率時在Y-Z平面的輻射場型示意圖。
圖4C為本創作雙極化天線之第一天線單元操作於不同頻率時在X-Y平面的輻射場型示意圖。
圖5A為本創作雙極化天線之第二天線單元操作於不同頻率時在X-Z平面的輻射場型示意圖。
圖5B為本創作雙極化天線之第二天線單元操作於不同頻率時在Y-Z平面的輻射場型示意圖。
圖5C為本創作雙極化天線之第二天線單元操作於不同頻率時在X-Y平面的輻射場型示意圖。
圖6A為本創作雙極化天線之第一天線單元與第二天線單元分別在頻率1.4GHz至1.5GHz下所得到之天線增益(antenna gain)的曲線圖。
圖6B為本創作雙極化天線之第一天線單元與第二天線單元分別在頻率1.65GHz至1.8GHz下所得到之天線增益(antenna gain)的曲線圖。
圖6C為本創作雙極化天線之第一天線單元與第二天線單元分別 在頻率1.80GHz至2.0GHz下所得到之天線增益(antenna gain)的曲線圖。
以下是藉由特定的具體實例來說明本創作所揭露“雙極化天線”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藝的相關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輕易瞭解本創作的優點與功效。本創作亦可藉由其他不同的具體實施例加以施行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亦可基於不同觀點與應用,在不悖離本創作的精神下進行各種修飾與變更。另外,本創作的圖式僅為簡單說明,並非依實際尺寸描繪,亦即未反應出相關構成的實際尺寸,先予敘明。以下的實施方式將進一步詳細說明本創作的相關技術內容,但所揭示的內容並非用以限制本創作的技術範疇。
請參照圖1A及圖1B,圖1A為本創作雙極化天線的立體示意圖,而圖1B為本創作雙極化天線的上視示意圖。本創作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100包括接地基板1與天線基板2,其中天線基板2位於接地基板1之上,且天線基板2與接地基板1彼此分離而設置。也就是說,天線基板2與接地基板1之間維持一間距H,且不與接地基板1電性連接。因此,天線基板2與接地基板1為相互獨立的結構。
在本創作實施例中,接地基板1可以由導體材料所構成,用以作為天線基板2的天線反射板。在其他實施例中,接地基板1也可以是絕緣體,但在面向天線基板1的表面上形成一導體層,以導體層作為天線基板2的天線反射面。接地基板1可以耦接至通訊裝置之一系統接地面,或可屬於系統接地面之一部份。由於接地基板1可作為天線基板2的天線反射板,故可使天線輻射能量較為集中在天線基板2的法線方向上,也就是集中於圖1A所繪示的Z軸之方向,進而使本創作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100具有較高的指向性與天線增益,並提升無線信號的傳輸距離。在本實施 例中,接地基板1與天線基板2之間的間距介於6mm至10mm之間,且接地基板1與天線基板2之間的介質為空氣。
天線基板2具有一上表面2a及與所述上表面2a彼此相反設置的一下表面2b。當天線基板2與接地基板1相互組裝時,是以下表面2b面對接地基板1。另外,天線基板2包括一隔離部23及至少兩個彼此電性隔離且具有不同極化方向的天線單元,其中這兩個天線單元是相對於隔離部23,以彼此錯位設置在隔離部23的兩相反側旁。在一些實施例中,隔離部23及兩天線單元可以是形成於天線基板2上表面2a的一金屬圖案層,金屬圖案層的材料例如是銅、銀、鐵、鋁或是其合金。
詳細而言,在圖1A與圖1B所示的實施例中,上述的兩個天線單元的中心可以等距或不等距地排列在一直線上,而形成天線陣列。隔離部23位於兩個天線單元之間,並具有和Y軸平行的延伸方向。另外,在本創作實施例中,兩個天線單元的中心連線和隔離部23的延伸方向可形成一銳角。在一實施例中,兩天線單元具有相同的圖案,並且其中一天線單元相對於另一天線單元旋轉一預定角度。
在下文中,將以第一天線單元21與第二天線單元22為例,來詳細說明兩個天線單元的結構及兩個天線單元相對於隔離部23之的設置。在本創作實施例中,第一天線單元21與第二天線單元22是分別位於隔離部23的左右兩側,並且第一天線單元21相對於第二天線單元22旋轉90度。
詳細而言,第一天線單元21具有第一輻射部210及和第一輻射部210電性連接的第一饋入線路區,其中第一饋入線路區是設置於第一輻射部210的其中一側旁。在本創作實施例中,第一饋入線路區是位於第一輻射部210與隔離部23之間。相似地,第二天線單元22具有第二輻射部220及和第二輻射部220電性連接的第二饋入線路區,且第二饋入線路區也設置於第二輻射部220的 其中一側旁。和第一天線單元21不同的是,第二天線單元22的第二饋入線路區和第二輻射部220是共同沿著Y軸方向排列在隔離部23的側旁。
第一輻射部210與第二輻射部220皆呈多邊形。在本創作實施例中,由圖1B觀之,第一輻射部210具有一矩形部210b及一直角梯形部210a,其中直角梯形部210a的上底的延伸方向是平行於X軸,也就是與隔離部23的延伸方向垂直。另外,第一輻射部210具有一封閉的第一條形開槽210h,且第一條形開槽210h的延伸方向和直角梯形部210a的上底平行,也就是垂直於隔離部23的延伸方向。在一實施例中,第一條形開槽210h是位於矩形部210b上,並遠離直角梯形部210a而偏離矩形部210b的對稱中心。
相似於第一輻射部210,第二輻射部220也具有矩形部220b及直角梯形部220a,但第二輻射部220的直角梯形部220a的上底的延伸方向是平行於Y軸,也就是平行於隔離部23的延伸方向。第二輻射部220中具有一封閉且位於矩形部220b上的第二條形開槽220h,且第二條形開槽220h也同樣遠離直角梯形部220a而偏離矩形部220b的對稱中心。第二條形開槽220h的延伸方向和直角梯形部220a的上底平行,也就是垂直於隔離部23的延伸方向。也就是說,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條形開槽210h與第二條形開槽220h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
第一饋入線路區配設有第一訊號饋入點211、電性連接於第一訊號饋入點211的第一L形饋入線路212、第一分支線路213及第一輻射線路214,其中第一L形饋入線路212連接於第一輻射部210,且第一分支線路213與第一輻射線路214分別位於第一L形饋入線路212的兩相反側。
詳細而言,第一L形饋入線路212包括第一線段212a及第二線段212b,上述的第一訊號饋入點211位於第一線段212a的其中一端部。另外,第二線段212b的其中一端連接於所述第一線段212a 的另一端部而形成所述的轉折部212c。並且,第一L形饋入線路212以第二線段212b的另一端連接於第一輻射部210,其中第二線段212b的延伸方向垂直於所述第一線段212a的延伸方向。
第一分支線路213連接於所述第一L形饋入線路212的轉折部212c。第一分支線路213具有連接段213a與直線段213b,其中連接段213a連接於轉折部212c與直線段213b之間,並且直線段213b朝遠離第一輻射部210的方向延伸。在本實施例中,連接段213a的線寬是小於直線段213b的線寬。另外,在本實施例中,直線段213b是沿著X軸方向朝隔離部23延伸,但直線段213b並未接觸隔離部23,而是和隔離部23保持一預定距離。
第一輻射線路214連接於所述第一L形饋入線路212與所述第一輻射部210。詳細而言,第一輻射線路214位於第一L形饋入線路212與第一輻射部210所共同定義的缺口中,且第一輻射線路214和所述第一L形饋入線路212之間形成第一間隙215,並且第一輻射線路214和第一輻射部210之間形成第二間隙216。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間隙215與第二間隙216具有相同的開口方向,且第一間隙215的開口方向大致上垂直於第一條形開槽210h的延伸方向。
第二饋入線路區和上述第一饋入線路區具有類似的結構,也同樣配設有第二訊號饋入點221、電性連接於第二訊號饋入點221的第二L形饋入線路222、第二分支線路223及第二輻射線路224,其中第二L形饋入線路222連接於第二輻射部220,且第二分支線路223與第二輻射線路224是分別位於第二L形饋入線路222的兩相反側。
另外,第二L形饋入線路222與第一L形饋入線路212的結構與相對於第二輻射部220的配置方式相類似,在此並不加以贅述。要特別說明的是,為了使第一訊號饋入點211與第二訊號饋入點221的訊號饋入方向互相垂直,第二L形饋入線路222的第 一線段222a和第一L形饋入線路212的第一線段212a的延伸方向是相互垂直,從而使第一L形饋入線路212的主要電流方向與第二L形饋入線路222的主要電流方向相互垂直。據此,第一天線單元21與第二天線單元22在空間中的輻射極化方向會具有正交的特性。
另外,第二分支線路223與第二輻射線路224的結構以及相對於第二輻射部220的配置方式皆分別與第一分支線路213及第一輻射線路214的結構以及相對於第一輻射部210的配置方式相類似,在此並不加以贅述。
要特別說明的是,第二分支線路223的直線段223b是沿著Y軸方向,也就是平行於隔離部23的延伸方向,遠離第二輻射部220延伸。然而,第二分支線路223的直線段223b並未接觸到天線基板2的邊緣,而是和天線基板2的邊緣相隔一預定距離。
請參照圖2A,圖2A為本創作雙極化天線之第一天線單元在不同頻率下所得到之反射損耗(Return Loss)的曲線圖。如圖2A所示,顯示第一天線單元21的反射波與入射波的比值。透過第一天線單元21在1.4GHz至1.95GHz的頻段所表現的反射係數而得出第一天線單元21在該頻段的損耗值是否符合業界要求,以證明天線確實可以在該特定頻段運作。反射損耗愈低表示天線反射愈小,顯示其輻射功率愈大。在對本創作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所界定的結構來進行測試之後,結果顯示出第一天線單元21分別在1.44GHz、1.70GHz及1.95GHz三個頻率點A1、B1、C1的資料下所得到之反射損耗值,分別約是-6.36dB、-6.72dB、-11.43dB。
請參照圖2B,其為本創作雙極化天線之第二天線單元在不同頻率下所得到之反射損耗的曲線圖。如圖2B所示,顯示第二天線單元22的反射波與入射波的比值。如上所述,透過第二天線單元22在1.4GHz至1.95GHz的頻段所表現的反射係數而得出第二天線單元22在該頻段的損耗值是否符合業界要求,以證明天線確實 可以在該特定頻段運作。在對本創作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所界定的結構來進行測試之後,結果顯示出第二天線單元22分別在1.44GHz、1.70GHz及1.95GHz三個頻率點A2、B2、C2的資料下所得到之反射損耗值,分別約是-10.73dB、-8.36dB、-11.16dB。
圖2C為本創作全頻段天線之隔離部在不同頻率下所得到之反射損耗的曲線圖。如圖2C所示,顯示隔離部23的反射波與入射波的比值。透過隔離部23在1.4GHz至1.95GHz頻段所表現的反射係數而得出隔離部23在該頻段的損耗值。對本創作實施例的全頻段天線所界定的結構來進行測試,而結果顯示出隔離部23分別在1.44GHz、1.70GHz及1.95GHz三個頻率點A3、B3、C3的資料下所得到之反射損耗值,分別約是-34.27dB、-28.17dB、-22.10dB。
圖3A為本創作全頻段天線之第一天線單元21與第二天線單元22分別在1.41GHz至1.50GHz頻段範圍內所得到之輻射效率的曲線圖。如圖3A所示,對本創作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所界定的結構來進行測試,而結果顯示出第一天線單元21所得到之輻射效率曲線E1,在1.41GHz有最大的輻射效率M1,而第二天線單元22所得到之輻射效率曲線E2,大約在1.45GHz有最大的輻射效率M2,其中M1大約59%,而M2大約54%。
圖3B為本創作全頻段天線之第一天線單元21與第二天線單元22分別在1.66GHz至1.80GHz頻段範圍內所得到之輻射效率的曲線圖。如圖3B所示,對本創作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所界定的結構來進行測試,而結果顯示出第一天線單元21所得到之輻射效率曲線E1,在1.75GHz有最大的輻射效率M3,而第二天線單元22所得到之輻射效率曲線E2,也是大約在1.75GHz有最大的輻射效率M4,其中M3大約78%,而M2大約79%。
圖3C為本創作全頻段天線之第一天線單元21與第二天線單元22分別在1.81GHz至2.00GHz頻段範圍內所得到之輻射效率的 曲線圖。如圖3C所示,對本創作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所界定的結構來進行測試,而結果顯示出第一天線單元21所得到之輻射效率曲線E1,在1.95GHz有最大的輻射效率M5,而第二天線單元22所得到之輻射效率曲線E2,也是大約在1.95GHz有最大的輻射效率M6,其中M3大約76%,而M2大約77%。
圖4A至圖4C為本創作雙極化天線之第一天線單元21操作於不同頻率時分別在X-Z平面、Y-Z平面及X-Y平面的輻射場型示意圖。詳細而言,圖4A為第一天線單元21在X-Z平面的輻射場型,圖4B為第一天線單元21在Y-Z平面的輻射場型,圖4C為第一天線單元21在X-Y平面的輻射場型。請參閱圖4A至圖4C,並配合圖1A及圖1B所示,依據圖1A及圖1B中所界定的座標方向,圖4A至圖4C顯示第一天線單元21操作於1450MHz、1750MHz及1950MHz時的輻射場型在X-Z平面、Y-Z平面及X-Y平面之量測曲線分別為F11、F12及F13。由圖4A至圖4C中可看出,在1450MHz、1750MHz及1950MHz三個不同的操作頻率下,第一天線單元21的輻射能量是集中在天線基板2的法線方向(即正Z方向)。
圖5A至圖5C為本創作雙極化天線之第二天線單元22操作於不同頻率時分別在X-Z平面、Y-Z平面及X-Y平面的輻射場型示意圖。詳細而言,圖5A為第二天線單元22在X-Z平面的輻射場型,圖5B為第二天線單元22在Y-Z平面的輻射場型,圖4C為第二天線單元22在X-Y平面的輻射場型。請參閱圖5A至圖5C,並配合圖1A及圖1B所示,依據圖1A及圖1B中所界定的座標方向,圖5A至圖5C顯示第二天線單元22操作於1450MHz、1750MHz及1950MHz時的輻射場型在X-Z平面、Y-Z平面及X-Y平面之量測曲線分別為F21、F22及F23。由圖5A至圖5C中可看出,在1450MHz、1750MHz及1950MHz三個不同的操作頻率下,第二天線單元22的輻射能量也是集中在天線基板2的法線方向(即正Z 方向)。
圖6A為本創作雙極化天線之第一天線單21與第二天線單元22分別在1.4GHz至1.5GHz頻帶中的不同頻率下所得到之天線增益的曲線圖。如圖6A所示,對本創作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所界定的結構來進行測試,而結果顯示出第一天線單元21所得到之天線增益值(antenna gain)曲線G1,在1.40GHz具有最大的增益值P1。另外,第二天線單元22所得到之天線增益值曲線G2,在大約1.45GHz具有最大的增益值P2。第一天線單元21的最大增益值P1大約5.1dBi,而第二天線單元22的最大增益值P2大約4.9dBi。
圖6B為本創作雙極化天線之第一天線單21與第二天線單元22分別在1.65GHz至1.80GHz頻帶中的不同頻率下所得到之天線增益的曲線圖。如圖6B所示,對本創作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所界定的結構來進行測試,而結果顯示出第一天線單元21所得到之天線增益值(antenna gain)曲線G1,在1.75GHz具有最大的增益值P3。另外,第二天線單元22所得到之天線增益值曲線G2,在大約1.75GHz具有最大的增益值P4。第一天線單元21的最大增益值P3大約7.7dBi,而第二天線單元22的最大增益值P4大約7.3dBi。
圖6C為本創作雙極化天線之第一天線單21與第二天線單元22分別在1.80GHz至2.0GHz頻帶中的不同頻率下所得到之天線增益的曲線圖。如圖6C所示,對本創作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所界定的結構來進行測試,而結果顯示出第一天線單元21所得到之天線增益值(antenna gain)曲線G1,在1.95GHz具有最大的增益值P5。另外,第二天線單元22所得到之天線增益值曲線G2,在大約1.95GHz具有最大的增益值P6。第一天線單元21的最大增益值P5大約7.3dBi,而第二天線單元22的最大增益值P6大約5.1dBi。
綜上所述,本創作實施例中,兩個天線單元具有特殊設計的 圖案,且藉由使兩個天線單元在隔離部兩相反側彼此錯開設置,使雙極化天線的天線增益值與輻射效率皆可符合應用時需求。因此,本創作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可適用於長期演進系統或是其他通訊系統中,並可操作於1.4GHz至1.95GHz的頻帶內。
以上所述僅為本創作的較佳可行實施例,非因此侷限本創作的專利範圍,故舉凡運用本創作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於本創作的保護範圍內。
100‧‧‧雙極化天線
1‧‧‧接地基板
2‧‧‧天線基板
2a‧‧‧上表面
2b‧‧‧下表面
21‧‧‧第一天線單元
22‧‧‧第二天線單元
23‧‧‧隔離部
H‧‧‧間距

Claims (10)

  1. 一種雙極化天線,其包括:一接地基板;以及一天線基板,具有一上表面及與所述上表面彼此相反設置的一下表面,所述天線基板的所述下表面面對所述接地基板,所述天線基板與所述接地基板彼此分離,其中所述天線基板包括一隔離部及至少兩個相對於所述隔離部以彼此錯位設置在所述隔離部的兩相反側旁的天線單元,至少兩個所述天線單元彼此電性隔離且具有不同的極化方向,每一個所述天線單元至少包括:一輻射部,所述輻射部呈多邊形,所述輻射部具有一封閉的條形開槽;以及一饋入線路區,設置於所述輻射部的其中一側旁,所述饋入線路區配設有一訊號饋入點、一電性連接於所述訊號饋入點的L形饋入線路、一分支線路及一輻射線路,其中所述L形饋入線路連接於所述輻射部,且所述分支線路與所述輻射線路分別位於所述L形饋入線路的兩相反側,其中所述分支線路連接於所述L形饋入線路的一轉折部,所述輻射線路連接於所述L形饋入線路與所述輻射部。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雙極化天線,其中所述L形饋入線路包括:一第一線段,所述訊號饋入點位於所述第一線段的其中一端部;以及一第二線段,所述第二線段的其中一端連接於所述第一線段的另一端部而形成所述的轉折部,且所述第二線段的另一端連接於所述輻射部,其中所述第二線段的延伸方向垂直於所述第一線段的延伸方向。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雙極化天線,其中所述輻射線路位於所述L 形饋入線路與所述輻射部所共同定義的缺口中,且所述輻射線路和所述L形饋入線路之間形成一第一間隙,並且所述輻射線路和所述輻射部之間形成一第二間隙。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雙極化天線,其中所述第一間隙與所述第二間隙具有相同的開口方向,且所述第一間隙的開口方向大致上垂直於所述條形開槽的延伸方向。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雙極化天線,其中所述天線單元的所述條形開槽與所述隔離部具有相平行的延伸方向,另一所述天線單元的所述條形開槽與所述隔離部具有相垂直的延伸方向。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雙極化天線,其中所述分支線路具有一連接段與一直線段,其中所述連接段連接於所述轉折部與所述直線段之間,並且所述直線段朝遠離所述輻射部的方向延伸。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雙極化天線,其中所述至少兩個天線單元具有相同的圖案。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雙極化天線,其中一所述天線單元相對於另一所述天線單元旋轉90度。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雙極化天線,其中所述輻射部包括一矩形部及一直角梯形部,其中所述直角梯形部的上底與所述條形開槽的延伸方向平行,並且所述條形開槽位於所述矩形部上且偏離所述矩形部的對稱中心。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雙極化天線,其中所述天線基板與所述接地基板之間的間距介於6mm至10mm之間。
TW103218110U 2014-10-13 2014-10-13 雙極化天線 TWM4973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18110U TWM497350U (zh) 2014-10-13 2014-10-13 雙極化天線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18110U TWM497350U (zh) 2014-10-13 2014-10-13 雙極化天線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97350U true TWM497350U (zh) 2015-03-11

Family

ID=531878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218110U TWM497350U (zh) 2014-10-13 2014-10-13 雙極化天線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97350U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63729B (zh) * 2015-05-19 2016-12-21
CN112002997A (zh) * 2020-07-15 2020-11-27 中山大学 一种应用于5g的紧凑型三单元双极化多输入多输出天线
CN112103668A (zh) * 2020-10-15 2020-12-18 内江喜马雅拉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可与地砖结合的直角天线阵
CN113659328A (zh) * 2021-09-08 2021-11-16 耀登电通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双极化天线结构
CN114270625A (zh) * 2019-08-19 2022-04-0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天线装置和通信装置
TWI778889B (zh) * 2021-11-05 2022-09-21 立積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雷達裝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63729B (zh) * 2015-05-19 2016-12-21
CN114270625A (zh) * 2019-08-19 2022-04-0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天线装置和通信装置
US20220173530A1 (en) * 2019-08-19 2022-06-02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Antenna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12002997A (zh) * 2020-07-15 2020-11-27 中山大学 一种应用于5g的紧凑型三单元双极化多输入多输出天线
CN112103668A (zh) * 2020-10-15 2020-12-18 内江喜马雅拉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可与地砖结合的直角天线阵
CN113659328A (zh) * 2021-09-08 2021-11-16 耀登电通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双极化天线结构
TWI778889B (zh) * 2021-11-05 2022-09-21 立積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雷達裝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ng et al. Four-port wideband annular-ring patch antenna generating four decoupled waves for 5G multi-input–multi-output access points
EP2887456B1 (en) Antenna unit, antenna assembly, multi-antenna assembly, and wireless connection device
TWM497350U (zh) 雙極化天線
US8723751B2 (en) Antenna system with planar dipole antennas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JP5956582B2 (ja) アンテナ
TWI469441B (zh) 立體天線
KR20210077808A (ko) 마이크로스트립 안테나, 안테나 어레이, 및 마이크로스트립 안테나의 제조 방법
TW201803201A (zh) 具有隔離饋體之補綴天線
Raheja et al. Low profile four‐port super‐wideband 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 antenna with triple band rejection characteristics
WO2020019960A1 (zh) 毫米波低剖面宽带天线
WO2020119367A1 (zh) 天线及终端设备
US8648762B2 (en) Loop array antenna system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20130222199A1 (en) Stacked bow tie array with reflector
US20130120209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providing planar antennas including reflectors
Ikram et al. An L‐shaped 4‐element monopole MIMO antenna system with enhanced isolation for mobile applications
TW201345045A (zh) 天線系統
JP2008113336A (ja) 広帯域無指向性アンテナ
WO2020103314A1 (zh) 基于耦合式环形天线的5g宽频mimo天线系统及移动终端
Yu et al. Compact internal inverted-F antenna for USB dongle applications
Nawaz et al. Dual port disc monopole antenna for wide‐band MIMO‐based wireless applications
CN107196050B (zh) 一种加载电磁超材料的小型化双频带圆极化天线
TWI581497B (zh) 寬頻天線及具有該寬頻天線的可攜式電子裝置
JP5626130B2 (ja) ループアンテナ
Feng et al. A printed dual-wideband magneto-electric dipole antenna for WWAN/LTE applications
TWI633705B (zh) 行動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