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78889B - 雷達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雷達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78889B
TWI778889B TW110146530A TW110146530A TWI778889B TW I778889 B TWI778889 B TW I778889B TW 110146530 A TW110146530 A TW 110146530A TW 110146530 A TW110146530 A TW 110146530A TW I778889 B TWI778889 B TW I77888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conductive layer
patch
wireless signal
internal sign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465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19776A (zh
Inventor
林士凱
Original Assignee
立積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7/519,584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20220059936A1/en
Application filed by 立積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立積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788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78889B/zh
Publication of TW2023197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9776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02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f radio waves, e.g. primary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 G01S13/50Systems of measurement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of target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02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3/00
    • G01S7/41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3/00 using analysis of echo signal for target characterisation; Target signature; Target cross-section
    • G01S7/415Identification of targets based on measurements of movement associated with the targ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用以偵測物體之空間資訊的雷達裝置,包含第一天線及第二天線。第一天線用以發射或接收第一無線訊號,且第二天線用以發射或接收第二無線訊號。 第一直線通過該第一天線之中心及該第一天線之饋入區域之區域形狀中心,且第二直線通過該第二天線之中心及該第二天線之饋入區域之區域形狀中心。第一直線及第二直線形成之角度大於或等於45度且小於90度。該第一無線訊號及該第二無線訊號中的一訊號係由該物體反射以形成另一訊號。

Description

雷達裝置
本發明關於一種雷達裝置,尤指一種具高隔離度之雷達裝置。
當包含發射天線及接收天線之雷達裝置運作時,雷達裝置可藉由發射天線發射訊號,並同時藉由接收天線接收訊號。發射之訊號可用以偵測物體,而接收之訊號可用以分析先前發射之訊號是否被物體的表面反射回來,從而據以偵測物體。
由於發射之訊號及接收之訊號具有大致上相同的頻率,雷達裝置可同時發射及接收訊號,故發射天線及接收天線之間的隔離度甚為重要。若隔離度不足,則接收天線會錯誤地接收到才剛從發射天線發射之訊號。
為了提高發射天線及接收天線之隔離度,兩天線之間須相隔一長距離。此外,發射天線及接收天線可被耦接於兩個相異的接地平面以提高隔離度,耦接於發射天線及接收天線之感應電路還可耦接於另一接地平面,以更加提高隔離度。介於兩天線之間的長距離及多個接地平面將導致裝置尺寸過大,且因須使用更長之導線,故會導致多餘的電力損失。
實施例提供一種用以偵測物體之空間資訊的雷達裝置,包含一第一天線及一第二天線。該第一天線用以發射或接收一第一無線訊號,包含一第一中心及一饋入區域,其中該第一中心位於該第一天線之一中心,且該饋入區域具有一第一區域形狀中心且用以於該第一天線及一感應電路之間存取對應於該第一無線訊號之一第一內部訊號。該第二天線用以發射或接收一第一無線訊號,包含一第二中心及另一饋入區域,其中該第二中心位於該第二天線之一中心,且該另一饋入區域具有一第二區域形狀中心且用以於該第二天線及該感應電路之間存取對應於該第二無線訊號之一第二內部訊號。一第一直線及一第二直線形成之一角度大於或等於45度且小於90度,該第一直線通過該第一區域形狀中心及該第一中心,該第二直線通過該第二區域形狀中心及該第二中心,該第一無線訊號及該第二無線訊號之一者係由該物體反射以形成該第一無線訊號及該第二無線訊號之另一者,且該感應電路用以根據至少該第一內部訊號及該第二內部訊號以偵測該物體之該空間資訊。
另一實施例提供一種用以偵測物體之空間資訊的雷達裝置,包含一第一天線及一第二天線。該第一天線,用以發射或接收一第一無線訊號,及根據該第一無線訊號形成具有一第一共極化方向之一第一輻射電場。該第一天線包含一饋入區域,用以於該第一天線及一感應電路之間存取對應於該第一無線訊號之一第一內部訊號。該第二天線,用以發射或接收一第二無線訊號,及根據該第二無線訊號形成具有一第二共極化方向之一第二輻射電場,該第二天線包含另一饋入區域,用以於該第二天線及該感應電路之間存取對應於該第二無線訊號之一第二內部訊號。該第一共極化方向及該第二共極化方向形成之一角度於一遠場中大於或等於45度且小於90度,該第一無線訊號及該第二無線訊號之一者係由該物體反射以形成該第一無線訊號及該第二無線訊號之另一者,且該感應電路用以根據至少該第一內部訊號及該第二內部訊號以偵測該物體之該空間資訊。
下文中,示例性之實施例可參考所附圖式予以詳述,以便本領域一般技術人員可易於理解實施。本發明之構思可以各種形式實施,而不限於本文闡述的示例性實施例。公知部件之描述可予以省略,且相同之附圖標記於全文係表示相同之元件,以使敘述明確。
第1圖係實施例中,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100的示意圖。實施例提供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100用以偵測物體199之移動。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100可包含第一天線110及第二天線120。第一天線110可用以發射或接收第一無線訊號S1。第一天線110可包含第一中心m1及第一饋入點f1。第一中心m1位於第一天線110之中心,第一饋入點f1耦接於感應電路155,可用以存取對應於第一無線訊號S1的第一內部訊號Si1。第二天線120可用以發射或接收第二無線訊號S2。第二天線120可包含第二中心m2及第二饋入點f2。第二中心m2可位於第二天線120之中心。第二饋入點f2可耦接於感應電路155,用以存取對應於第二無線訊號S2的第二內部訊號Si2。通過第一饋入點f1及第一中心m1之第一直線L1係正交於通過第二饋入點f2及第二中心m2之第二直線L2。第一直線L1可選擇性地通過第二中心m2。
第1圖中,第一無線訊號S1及第二無線訊號S2之一者為發射訊號,發射訊號可被物體199反射而形成第一無線訊號S1及第二無線訊號之另一者。感應電路155可用以根據至少第一內部訊號Si1及第二內部訊號Si2以偵測物體199之移動。因此,此偵測可基於都卜勒效應而執行。第一無線訊號S1之頻率可實質上等於第二無線訊號S2之頻率。詳言之,第一無線訊號S1之頻率可相近於第二無線訊號S2之頻率,且第一無線訊號S1與第二無線訊號S2可存在一因都卜勒效應而產生的微小頻偏(frequency shift)。根據使用的訊號之頻率,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可為微波(MW)感應裝置。在本實施例中,由天線110/120所對應發射的無線訊號S1/S2之頻率大致上不隨時間而改變。
根據實施例,第1圖之第一天線110可用以發射第一無線訊號S1,及第二天線120可用以同時接收第二無線訊號S2。換言之,此實施例中,第一天線110可為發射天線,及第二天線120可為接收天線。
根據另一實施例,第1圖中,第一天線110可用以接收第一無線訊號S1,及第二天線120可用以同時發射第二無線訊號S2。換言之,此實施例中,第一天線110可為接收天線,及第二天線120可為發射天線。
如第1圖所示,根據實施例,地端GND可耦接於第一天線110及第二天線120,以提供共同電壓。根據實施例,地端GND可另耦接於感應電路155,以提供共同電壓。在一實施例中,第一直線L1正交於第二直線L2可包括第一直線L1在一參考平面上的投影正交於第二直線L2在該參考平面上的投影,例如第一直線L1在地端GND上的投影正交於第二直線L2在地端GND上的投影。
根據實施例,第一無線訊號S1及第二無線訊號S2的波長為λ,且第一天線110及第二天線120之間可用距離DT1予以分隔,距離DT1可介於λ/16及3λ之間,可表示為λ/16 ≤ DT1 ≤ 3λ。
根據實施例,第一天線110及第二天線120可形成於天線層,地端GND可形成於共同層,基板可形成於絕緣層,其中絕緣層可設置於天線層及共同層之間。地端GND可耦接於第一天線110及第二天線120,以提供共同電壓。上述的層可為實體層(如印刷電路板之導電層或金屬層)或非實體層。在一實施例中,地端GND例如為共接地平面,共同電壓例如為接地電壓,而共同層例如為接地層。
關於饋入點之設置,如第1圖所示,第一饋入點f1及第二饋入點f2可分別設置於第一天線110之邊緣點e11及第二天線120之邊緣點e21。然而,根據實施例,第一饋入點f1可設置於邊緣點e12,其中邊緣點e12可位於直線L1且位於邊緣點e11所在之側的對邊。第二饋入點f2可設置於邊緣點e22,其中邊緣點e22可位於直線L2且位於邊緣點e21所在之側的對邊。由於天線之極化,故將饋入點f1及饋入點f2改變位置並不會影響訊號品質。同理,於下述的第2圖到第10圖,每個饋入點可經調整,而被設置於位於對邊的合適之邊緣點。
藉由在設定天線110及天線120時,將饋入點f1及饋入點f2以適合的佈局設置,天線110及天線120的極化可導致天線110及天線120之間有足夠的隔離度,故兩天線110及120可不須以長距離予以分隔。此外,天線110及天線120可耦接於相同的共電壓平面,而不使訊號品質惡化。因此,可克服先前技術之缺失。其他實施例可如下述。
第2圖係實施例中,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200之示意圖。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200可用以感應物體199之移動,且相較於第1圖之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100,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200可包含更多天線。
第2圖中,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200可包含三個天線。第一天線110及第二天線120可如第1圖所示而設置。根據實施例,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200可另包含第三天線130,用以發射或接收第三無線訊號S3,第三天線130可包含第三中心m3及第三饋入點f3。第三中心m3可位於第三天線130之中心。第三饋入點f3可耦接於感應電路155,且用以存取對應於第三無線訊號S3的第三內部訊號Si3。通過第一饋入點f1、第一中心m1及第二中心m2之第一直線L1可正交於第1圖之第二直線L2,且第一直線L1亦可通過第三中心m3及第三饋入點f3。通過第三中心m3及第三饋入點f3之直線可為第三直線L3。
根據實施例,第一天線110可用以發射第一無線訊號S1,第二天線120可用以同時接收第二無線訊號S2,且第三天線130可用以同時發射第三無線訊號S3。根據另一實施例,第一天線110可用以接收第一無線訊號S1,第二天線120可用以同時發射第二無線訊號S2,且第三天線130可用以同時接收第三無線訊號S3。第2圖中,感應電路155可用以分析內部訊號 Si1、Si2及 Si3,從而分析物體199之移動。
第3圖係另一實施例中,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300的示意圖。相較於第2圖之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200,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300可包含更多天線。
如第3圖所示,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300可包含四個天線。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300可另包含第四天線140。第3圖中,天線110至130之設置可相似於第2圖所示,故不重述其設置。第四天線140可用以發射或接收第四無線訊號S4,第四天線140可包含第四中心m4及第四饋入點f4。第四中心m4可位於第四天線140之中心,第四饋入點f4可耦接於感應電路155且用以存取對應於第四無線訊號S4的第四內部訊號Si4。第2圖之第一直線L1可另通過第四中心m4,及正交於通過第四中心m4及第四饋入點f4之第四直線L4。
根據實施例,第3圖中,第一天線110可用以發射第一無線訊號S1,第二天線120可用以同時接收第二無線訊號S2,第三天線130可用以同時發射第三無線訊號S3,且第四天線140可用以同時接收第四無線訊號140。根據另一實施例,第3圖中,第一天線110可用以接收第一無線訊號S1,第二天線120可用以同時發射第二無線訊號S2,第三天線130可用以同時接收第三無線訊號S3,且第四天線140可用以同時發射第四無線訊號140。第3圖中,感應電路155可用以分析內部訊號 Si1、Si2、Si3及 Si4,從而分析物體199之移動。
第4圖係另一實施例中,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400的示意圖。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400可包含第1圖所示的第一天線110及第二天線120,故第一天線110及第二天線120之設置不再重述。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400可另包含第五天線150,用以發射或接收第五無線訊號S5。第五天線150可包含第五中心m5及第五饋入點f5。第五中心m5可位於第五天線150之中心,第五饋入點f5可耦接於感應電路155及用以存取對應於第五無線訊號S5的第五內部訊號Si5。通過第五中心m5及第五饋入點f5之第五直線L5可通過第二中心m2及第二饋入點f2,且第五直線L5可正交於第一直線L1。
第4圖中,根據實施例,第一天線110可用以發射第一無線訊號S1,第二天線120可用以同時接收第二無線訊號S2,且第五天線150可用以同時接收第五無線訊號S5。第4圖中,根據另一實施例,第一天線110可用以接收第一無線訊號S1,第二天線120可用以同時發射第二無線訊號S2,且第五天線150可用以同時發射第五無線訊號S5。
第4圖中,感應電路155可用以分析內部訊號 Si1、Si2及 Si5,從而分析物體199之移動。
第5圖為另一實施例中,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500之示意圖。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500可包含第4圖之第一天線110、第二天線120及第五天線150,故天線110、120及150之設置不再重述。相較於第4圖,第5圖之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500可另包含第六天線160,用以發射或接收第六無線訊號S6。第六天線160可包含第六中心m6及第六饋入點f6。第六中心m6可位於第六天線160之中心。第六饋入點f6可耦接於感應電路155且用以存取對應於第六無線訊號S6的第六內部訊號Si6。通過第六中心m6及第六饋入點f6之第六直線L6可通過第五中心m5且可正交於第五直線L5。
關於第5圖之無線訊號的方向,根據實施例,第一天線110可用以發射第一無線訊號S1,第二天線120可用以同時接收第二無線訊號S2,第五天線150可用以同時接收第五無線訊號S5,且第六天線160可用以同時發射第六無線訊號S6。
根據另一實施例,第5圖中,第一天線110可用以接收第一無線訊號S1,第二天線120可用以同時發射第二無線訊號S2,第五天線150可用以同時發射第五無線訊號S5,且第六天線160可用以同時接收第六無線訊號S6。
第5圖中,感應電路155可用以分析內部訊號 Si1、Si2、Si5及Si6,從而分析物體199之移動。
第6圖為另一實施例中,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600的示意圖。如第6圖所示,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600可包含第一天線110至第六天線160,第七天線170及第八天線180。第一天線110至第六天線160的設置可如第2圖至第5圖所示,故不再重述。第七天線170可用以發射或接收第七無線訊號S7,第七天線170可包含第七中心m7及第七饋入點f7。第七中心m7可位於第七天線170之中心。第七饋入點f7可耦接於感應電路155且用以存取對應於第七無線訊號S7的第七內部訊號Si7。通過第七中心m7及第七饋入點f7之第七直線L7可通過第六中心m6及第五中心m5,且正交於第五直線L5。第八天線180可用以發射或接收第八無線訊號S8,第八天線180可包含第八中心m8及第八饋入點f8。第八中心m8可位於第八天線180之中心。第八饋入點f8可耦接於感應電路155及用以存取對應於第八無線訊號S8的第八內部訊號Si8。通過第八中心m8及第八饋入點f8之第八直線L8可通過第四中心m4且正交於第一直線L1。
根據實施例,如第6圖所示,在第1圖至第6圖中,由於天線110至180之佈局及設置,直線L1及L3可重疊或互相平行,直線L6及L7可重疊或互相平行,直線L4及L8可重疊或互相平行,及直線L2及L5可重疊或互相平行。
關於第6圖之無線訊號的方向,根據實施例,第一天線110可用以發射第一無線訊號S1,第二天線120可用以接收第二無線訊號S2,第三天線130可用以發射第三無線訊號S3,第四天線140可用以接收第四無線訊號S4,第五天線150可用以接收第五無線訊號S5,第六天線160可用以發射第六無線訊號S6,第七天線170可用以發射第七無線訊號S7,及第八天線180可用以接收第八無線訊號S8。
根據另一實施例,第6圖中,第一天線110可用以接收第一無線訊號S1,第二天線120可用以發射第二無線訊號S2,第三天線130可用以接收第三無線訊號S3,第四天線140可用以發射第四無線訊號S4,第五天線150可用以發射第五無線訊號S5,第六天線160可用以接收第六無線訊號S6,第七天線170可用以接收第七無線訊號S7,及第八天線180可用以發射第八無線訊號S8。
第6圖中,感應電路155可用以分析內部訊號 Si1、Si2、Si3、Si4、Si5、Si6、Si7及Si8,從而分析物體199之移動。而天線110~180可用以同時發射與接收對應的無線訊號S1~S8。
第7圖為另一實施例中,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700的示意圖。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700可包含N個第一天線711至71N及K個第二天線721至72K。N個第一天線711可用以發射或接收N個第一無線訊號S11至S1N,K個第二天線721至72K可用以發射或接收K個第二無線訊號S21至S2K。N個第一天線與K個第二天線可用以同時發射與接收對應的無線訊號。
N個第一天線711至71N之第n第一天線71n可用以發射或接收第n第一無線訊號S1n。N個第一天線711至71N可包含N個第一中心m11至m1N及N個第一饋入點f11至f1N,其中第n第一天線71n可包含第n第一中心m1n及第n第一饋入點f1n。第n第一中心m1n可位於第n第一天線71n之中心。第n第一饋入點f1n可耦接於感應電路755及用以存取對應於第n第一無線訊號S1n之第n第一內部訊號Si1n。
K個第二天線721至72K之第k第二天線72k可用以發射或接收第k第二無線訊號S2k。K個第二天線721至72K可包含K個第二中心m21至m2K及K個第二饋入點f21至f2K,其中第k第二天線72k可包含第k第二中心m2k及第k第二饋入點f2k。第k第二中心m2k可位於第k第二天線72k之中心。第k第二饋入點f2k可耦接於感應電路755及用以存取對應於第k第二無線訊號S2k之第k第二內部訊號Si2k。
通過第n第一中心m1n及第n第一饋入點f1n之第n第一直線L1n可正交於通過第k第二中心m2k及第k第二饋入點f2k之第k第二直線L2k。N個第一天線711至71N之N個第一中心m11至m1N可組成幾何圖形GS。第k第二直線L2k可通過幾何圖形GS之中心mg。感應電路755可用以根據N個第一內部訊號Si11至Si1N及K個第二內部訊號Si21至Si2K偵測物體199之移動。上述的N、n、K及k為正整數,0 < n ≤ N且0 < k ≤ K。
關於第7圖之訊號的方向,根據實施例,N個第一天線711至71N可用以接收N個第一無線訊號S11至S1N及傳送N個第一內部訊號Si11至Si1N到感應電路755。K個第二天線721至72K可用以發射K個第二無線訊號S21至S2K及從感應電路755接收K個第二內部訊號Si21至Si2K。K個第二無線訊號S21至S2K可被物體199反射而產生N個第一無線訊號S11至S1N。
根據另一實施例,第7圖中,N個第一天線711至71N可用以發射N個第一無線訊號S11至S1N及從感應電路755接收N個第一內部訊號Si11至Si1N。K個第二天線721至72K可用以接收K個第二無線訊號S21至S2K及傳送K個第二內部訊號Si21至Si2K到感應電路755。N個第一無線訊號S11至S1N可被物體199反射而產生K個第二無線訊號S21至S2K。
第8圖係實施例中,第7圖的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的示意圖。第8圖提供一示例,其中N等於4,K等於2,且幾何圖形GS為矩形。
第9圖為另一實施例中,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900的示意圖。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900可包含第一天線911及第二天線912。第一天線911可用以發射或接收第一無線訊號S91。第一天線911可包含第一中心m91及第一饋入點f91,其中第一中心m91可位於第一天線911之中心,且第一饋入點f91可耦接於感應電路955及用以存取對應於第一無線訊號S91的第一內部訊號Si91。第二天線912可用以發射或接收第二無線訊號S92。第二天線912可包含第二中心m92及第二饋入點f92,其中第二中心m92可位於第二天線912之中心,且第二饋入點f92可耦接於感應電路955及用以存取對應於第二無線訊號S92的第二內部訊號Si92。天線911與912可用以同時發射與接收對應的無線訊號S91與S92。
如第9圖所示,第一天線911可位於第一平面P91,第二天線912可位於第二平面P92,第一平面P91可正交於第二平面P92。第一無線訊號S91及第二無線訊號S92之一者可為發射訊號,其中發射訊號可被物體199之表面反射而形成第一無線訊號S91及第二無線訊號S92之另一者。換言之,關於訊號之方向,無線訊號S91及S92之一者可為發射訊號,而另一者可為接收訊號。感應電路955可用以根據至少第一內部訊號Si91及第二內部訊號Si92偵測物體199之移動。第一無線訊號S91之頻率可相近於第二無線訊號S92之頻率。
根據實施例,如第9圖所示,第一天線911可包含第一邊緣點e911及相對於第一邊緣點e911的第二邊緣點e912。通過第一邊緣點e911及第二邊緣點e912之第一直線L91可通過該第一中心m91。第二天線912可包含第一邊緣點e921及相對於第一邊緣點e921的第二邊緣點e922。通過第一邊緣點e921及第二邊緣點e922之第二直線L92可正交於第一直線L91,垂直於第一平面P91及通過第二中心m92。第一饋入點f91可設置於第一天線911之第一邊緣點e911或第二邊緣點e912。第二饋入點f92可設置於第二天線912之第一邊緣點e911或第二邊緣點e912。
如第9圖所示,第二天線912可另包含第三邊緣點e923及相對於第三邊緣點e923的第四邊緣點e924。通過第三邊緣點e923及第四邊緣點e924的直線L92’可正交於第二直線L92。根據另一實施例,當僅考量天線911及912時,第二饋入點f92可設置於第一邊緣點e921,第二邊緣點e922,第三邊緣點e923及第四邊緣點e924之任一者。
第10圖係另一實施例中,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1000的示意圖。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1000可包含第9圖所示的第一天線911及第二天線912,且可另包含第三天線913。第三天線913可用以發射或接收第三無線訊號S93,且包含第三中心m93及第三饋入點f93。第三中心m93可位於第三天線913之中心。第三饋入點f93可耦接於感應電路955,及用以存取對應於第三無線訊號S93的第三內部訊號Si93。第三天線913可位於第三平面P93,第三平面P93可正交於第二平面P92。第一平面P91及第三平面P93可為共平面或互相平行。天線911~913可用以同時發射與接收對應的無線訊號S91~S93。
根據實施例,第10圖中,第三天線913可包含第一邊緣點e931及相對於第一邊緣點e931的第二邊緣點e932。通過第一邊緣點e931及第二邊緣點e932之第三直線L93可正交於第一直線L91及第二直線L92,且通過第三中心m93。為了增加三個天線911、912及913之間的隔離度,第一饋入點f91可設置於第一天線911之第一邊緣點e911或第二邊緣點e912。第二饋入點f92可設置於第二天線912之第一邊緣點e921或第二邊緣點e922。第三饋入點f93可設置於第三天線913之第一邊緣點e931或第二邊緣點e932。
根據實施例,上述的天線110至180(如第1圖至第8圖所述)、天線711至71N(如第7圖至第8圖所述)、天線721至72K(如第7圖至第8圖所述)、天線911至912(如第9圖所述)及天線913(如第10圖所述)之每一者可為圓形,矩形,橢圓形或具有中心之對稱形狀。第11圖係實施例中,第一天線110及第二天線120為圓形的示意圖。第11圖僅為舉例,非用以限制實施例的範圍。在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每一個天線可為平板天線(planar antenna)。
第12圖係另一實施例中,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1200的示意圖。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1200可相似於第1圖之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100。然而,在第1圖中,第一直線L1可通過第二天線120的第二中心m2,但在第12圖中,第一直線L1可不通過第二天線120的第二中心。當第一直線L1不通過第二天線120的第二中心,如第12圖所示時,第一天線110及第二天線120之間可具有足夠之隔離度。
第13圖為實施例中,感應電路1255的示意圖。感應電路1255可對應於第1圖至第12圖的感應電路155、755及955。第13圖可提供感應電路1255的方塊圖,然而,第13圖的結構僅為舉例,而非用以限制實施例中的感應電路的結構。如第13圖所示,感應電路1255可包含低雜訊放大器LNA、功率放大器PAA、混頻器MX1及MX2、相位偏移器PS、震盪器OSC、可編程增益放大器PGA1及PGA2、類比轉數位轉換器ADC、除頻器DIV、合成器SYN及處理單元PU。輸入訊號Siin可對應於上文中,被輸入感應電路的內部訊號。輸出訊號Siout可對應於上文中,從感應電路輸出的內部訊號。感應電路1255之各元件的耦接方式可如第13圖所示。處理單元PU可接收類比轉數位轉換器ADC及除頻器DIV輸出的訊號,從而據以偵測上述的物體199之移動。根據實施例,感應電路1255可實現為積體電路。
根據實施例,上述的天線110至180(如第1圖至第8圖、與第11圖至第12圖所述)、天線711至71N(如第7圖至第8圖所述)、天線721至72K(如第7圖至第8圖所述)、天線911至912(如第9圖所述)及天線913(如第10圖所述)可被應用於一物體感應裝置,例如是頻率調變連續波(Frequency Modulated Continuous Wave, FMCW)物體感應裝置,藉由以感應電路分析對應的無線訊號,其可用以感測一靜止物體199的存在。在此實施例中,感應電路155、755與955(如第1圖至第12圖所述)可用來使由對應的天線所發射的無線訊號S1~S8、S11~S1n、 S21~S2K與 S91~S93為頻率調變連續波,該些無線訊號的頻率會隨時間而改變。
如上所述,使用實施例提供的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複數個天線可被設置為互相靠近且可耦接於相同的共電壓平面,且感應電路可耦接於同一共電壓平面。天線之間可達到高隔離度,故可避免天線之極化所引發的不欲發生之干擾。因此,可有效地減少本領域之難題。
第14A圖為實施例中,用以偵測物體199之空間資訊的雷達裝置1400之示意圖。雷達裝置1400可包含第一天線110及第二天線120。第一天線110可用以發射或接收第一無線訊號S1,且包含第一中心m1及饋入區域FZ1。第一中心m1可位於第一天線110之中心。饋入區域FZ1具有第一區域形狀中心FZC1且用以於第一天線110及感應電路155之間存取對應於第一無線訊號S1之第一內部訊號SI1。第二天線120可用以發射或接收第二無線訊號S2,且包含第二中心m2及另一饋入區域FZ2。第二中心m2可位於第二天線120之中心。饋入區域FZ2具有第二區域形狀中心FZC2且用以於第二天線120及感應電路155之間存取對應於第二無線訊號S2之第二內部訊號SI2。第一直線L1及第二直線L2形成之角度θ大於或等於45度且小於或等於90度(其可表示為45° ≤ θ ≤ 90°),其中第一直線L1係通過第一區域形狀中心FZC1及第一中心m1,且第二直線L2係通過第二區域形狀中心FZC2及第二中心m2。在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第一直線L1及第二直線L2形成之角度θ大於或等於45度且小於90度(其可表示為45° ≤ θ < 90°)。第一無線訊號S1及第二無線訊號S2之一者可由物體199反射以形成第一無線訊號S1及第二無線訊號S2之另一者。感應電路155可用以根據至少第一內部訊號SI1及第二內部訊號SI2以偵測物體199之空間資訊。
第14B圖為第14A圖中,雷達裝置1400發射及接收的訊號之隔離度改善程度,與角度θ之對照圖。如第14B圖所示,當角度θ大於或等於45度(亦即45° ≤ θ)時,隔離度改善程度可高於3dB(decibels)且為可接受。當角度θ從45度增至90度,隔離度改善程度約可增加16dB而增至約為19dB,從而可更為確保訊號品質。
根據實施例,本文所述的雷達裝置可為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但實施例不限於此。物體199之空間資訊可相關於物體199之移動,且第一無線訊號S1之頻率可相近於第二無線訊號S2之頻率。舉例而言,第一無線訊號S1之頻率及第二無線訊號S2之頻率之差值可低於兩頻率之任一者之10%。
第15圖為實施例中,雷達裝置1400之示意圖。如第15圖所示,第一天線110可具有第一貼片,用以存取第一無線訊號S1,且第二天線120可具有第二貼片,用以存取第二無線訊號S2,其中第一貼片及第二貼片之形狀可為相異。如第15圖所示,第一貼片及第二貼片之至少一者可形成於導電層。第一貼片及第二貼片之每一者可具有開口及/或開槽。舉例而言,如第15圖所示,第一天線110之第一貼片具有開口(aperture)AP1,且第二天線120之第二貼片具有開槽(slot)SL1。第一貼片及第二貼片之形狀可由一較大部分加上或移除一較小部分而產生。例如,如第15圖所示,第一天線110之第一貼片可由較大部分SH11加上較小部分SH12而產生,而第二天線120之第二貼片可由較大部分SH21移除較小部分SH22而產生。
第一天線110及第二天線120不限於第14A圖及第15圖所示之架構。第16圖及第17圖分別為實施例中,天線1600之上視圖及側視圖。天線1600可為第14A圖之第一天線110及第二天線120之一者。如第16圖及第17圖所示,天線1600可包含貼片PA、導電線CL、地端GND及絕緣層LI。貼片PA可形成於第一導電層LC1。導電線CL可形成於第一導電層LC1,耦接於貼片PA及感應電路155之間,且用以對應地存取內部訊號SI,其中內部訊號SI可為第一內部訊號SI1或第二內部訊號SI2。地端GND可形成於第二導電層LC2。絕緣層LI可位於第一導電層LC1及第二導電層LC2之間。
第18圖及第19圖分別為實施例中,天線1800之上視圖及側視圖。天線1800可為第14A圖之第一天線110及第二天線120之一者。如第18圖及第19圖所示,天線1800可包含貼片PA、地端GND、導電線CL、第一絕緣層LI1及第二絕緣層LI2。貼片PA可形成於第一導電層LC1。地端GND可形成於第二導電層LC2。導電線CL可形成於第三導電層LC3,與相關於貼片PA之饋入區域FZ重疊,且用以對應地存取內部訊號SI,其中內部訊號SI可為第一內部訊號SI1或第二內部訊號SI2。第一絕緣層LI1可位於第一導電層LC1及第三導電層LC3之間。第二絕緣層LI2可位於第二導電層LC2及第三導電層LC3之間。第三導電層LC3可位於第一導電層LC1及第二導電層LC2之間。
第20圖及第21圖分別為實施例中,天線2000之上視圖及側視圖。天線2000可為第14A圖之第一天線110及第二天線120之一者。如第20圖及第21圖所示,天線2100可包含貼片PA、導電線CL、地端GND、開槽SL、第一絕緣層LI1及第二絕緣層LI2。貼片PA可形成於第一導電層LC1。導電線CL可形成於第二導電層LC2,與相關於貼片PA之饋入區域FZ重疊,且用以對應地存取內部訊號SI,其中內部訊號SI可為第一內部訊號SI1或第二內部訊號SI2。地端GND可形成於第三導電層LC3。開槽SL可產生於第三導電層LC3且位於導電線CL及貼片PA之間。第一絕緣層LI1可位於第一導電層LC1及第三導電層LC3之間,且第二絕緣層LI2可位於第三導電層LC3及第二導電層LC2之間。第三導電層LC3可介於第一導電層LC1及第二導電層LC2之間。
第20圖為舉例,且實施例不限於此。根據實施例,第20圖所示之開槽SL可為為矩形、H形、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且相關於貼片PA之饋入區域FZ可接近於貼片PA之一邊、貼片PA之中心或貼片PA之一角。
第22圖及第23圖分別為實施例中,天線2200之上視圖及側視圖。天線2200可為第14A圖之第一天線110及第二天線120之一者。如第22圖及第23圖所示,天線2200可包含貼片PA、地端GND、孔洞HL、針體PB及絕緣層LI。貼片PA可形成於第一導電層LC1。地端GND可形成於第二導電層LC2。孔洞HL可產生於第二導電層LC2且與相關於貼片PA之饋入區域FZ重疊。針體PB可穿透孔洞HL,且針體PB可包含第一端及第二端,其中第一端可耦接於貼片PA。針體PB可用以對應地存取內部訊號SI,其中內部訊號SI可為第一內部訊號SI1或第二內部訊號SI2。絕緣層LI可位於第一導電層LC1及第二導電層LC2之間。
第24圖為另一實施例中,天線2400之示意圖。天線2400可為第14A圖之第一天線110及第二天線120之一者。天線2400可相似於第22圖之天線2200,且另包含第一開槽SL1及第二開槽SL2。第一開槽SL1可形成於貼片PA,且設置以切除貼片PA之一邊之第一部分。第二開槽SL2可形成於貼片PA,且設置以切除貼片PA之該邊之第二部分。相關於貼片PA之饋入區域FZ可位於第一開槽SL1及第二開槽SL2之間。
第25圖為另一實施例中,天線2500之示意圖。天線2500可為第14A圖之第一天線110及第二天線120之一者。天線2500可相似於第22圖之天線2200,且另包含第一開槽SL1及第二開槽SL2。第一開槽SL1及第二開槽SL2可形成於貼片PA,其中第一開槽SL1及第二開槽SL2之形狀實質上相同,且相關於貼片PA之饋入區域FZ可位於第一開槽SL1及第二開槽SL2之間。
如第25圖所示,第一開槽SL1及第二開槽SL2之每一者可為L形,故具有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及轉折點,其中轉折點連接於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貼片PA為矩形而具有四邊,且第一開槽SL1及第二開槽SL2之每一者之第一部分可實質上平行於矩形之四邊之一者。第25圖僅為舉例,只要天線2500具有可接受之效能,則開槽的位置可予以調整。
第26圖為另一實施例中,天線2600之示意圖。天線2600可為第14A圖之第一天線110及第二天線120之一者。天線2600可相似於第22圖之天線2200,然而如第26圖所示,天線2600之貼片PA可為三角形。
第27圖為另一實施例中,天線2700之示意圖。天線2700可為第14A圖之第一天線110及第二天線120之一者。天線2700可相似於第22圖之天線2200,且天線2700可另包含第一開槽SL1及第二開槽SL2。第一開槽SL1及第二開槽SL2可形成於地端。相關於貼片PA之饋入區域FZ可與第一開槽SL1及第二開槽SL2之間的區域重疊。在另一實施例中,天線2700可另包含第三開槽SL3及第四開槽SL4,第三開槽SL3及第四開槽SL4可形成於地端。在又一實施例中,天線2700可另包含第三開槽SL3及第四開槽SL4,而不包含包含第一開槽SL1及第二開槽SL2。相關於貼片PA之饋入區域FZ可位於第三開槽SL3及第四開槽SL4之間的對側區域。
第28圖及第29圖分別為實施例中,天線2800之上視圖及側視圖。天線2800可為第14A圖之第一天線110及第二天線120之一者。天線2800可包含貼片PA、地端GND、絕緣層LI、導電上部TP及針體PB。貼片PA可形成於第一導電層LC1且具有第一孔洞H1。地端GND可形成於第二導電層LC2且具有第二孔洞H2。絕緣層LI可位於第一導電層LC1及第二導電層LC2之間。導電上部TP形成於第一導電層LC1,且導電上部TP可位於第一孔洞H1中。針體PB可穿透第二孔洞H2,且包含第一端及第二端,其中第一端可耦接於導電上部TP。針體PB可用以對應地存取內部訊號SI,其中內部訊號SI可為第一內部訊號SI1或第二內部訊號SI2。第一孔洞H1及第二孔洞H2可與相關於貼片PA之饋入區域FZ重疊,且針體PB及導電上部TP可與第一導電層LC2及第二導電層LC2絕緣。
第30圖及第31圖分別為實施例中,天線3000之上視圖及側視圖。天線3000可為第14A圖之第一天線110及第二天線120之一者。天線3000可相似於天線2800;然而,於天線3000中,導電上部TP可高於第一孔洞H1。
第32圖及第33圖可分別為實施例中,天線3200之上視圖及局部放大示意圖。天線3200可為第14A圖之第一天線110及第二天線120之一者。天線3200可包含貼片PA、地端GND、絕緣層LI及針體PB。貼片PA可形成於第一導電層LC1且具有第一孔洞H1。地端GND可形成於第二導電層LC2且具有第二孔洞H2。絕緣層可位於第一導電層LC1及第二導電層LC2之間。針體PB可穿透孔洞H2,包含第一端及第二端,且用以對應地存取內部訊號SI,其中內部訊號SI可為第一內部訊號SI1或第二內部訊號SI2。針體PB之第一端可位於第一孔洞H1中。第一孔洞H1及第二孔洞H2可與相關於貼片PA之饋入區域FZ重疊,且針體PB係與第一導電層LC1及第二導電層LC2絕緣。
第34圖及第35圖可分別為實施例中,天線3400之上視圖及側視圖。天線3400可為第14A圖之第一天線110及第二天線120之一者。天線3400可包含貼片PA、地端GND、絕緣層LI、導電上部TP及針體PB。貼片PA可形成於第一導電層LC1。地端GND可形成於第二導電層LC2且具有孔洞H2。絕緣層LI可位於第一導電層LC1及第二導電層LC2之間。導電上部TP可位於第一導電層LC1及第二導電層LC2之間。針體PB可穿透孔洞H2,且包含第一端及第二端,其中第一端可耦接於導電上部TP。針體PB可用以對應地存取內部訊號SI,其中內部訊號SI可為第一內部訊號SI1或第二內部訊號SI2。孔洞H2可與相關於貼片PA之饋入區域FZ重疊,且針體PB及導電上部TP可與第一導電層LC1及第二導電層LC2絕緣。
第36圖為另一實施例中,天線3600之側視圖。天線3600可為第14A圖之第一天線110及第二天線120之一者。天線3600可包含貼片PA、地端GND、第一絕緣層LI1、第二絕緣層LI2、間隙GP、導電上部TP及針體PB。貼片PA可形成於第一導電層LC1。地端GND可形成於第二導電層LC2且具有孔洞H2。第一絕緣層LI1可位於第一導電層LC1及第二導電層LC2之間。第二絕緣層LI2可位於第一絕緣層LI1及第二導電層LC2之間,且第二絕緣層LI2可包含第一側及第二側,其中第二導電層LC2可位於第二側。間隙GP可位於第一絕緣層LI1及第二絕緣層LI2之間。導電上部TP可位於第二絕緣層LI2的第一側。針體PB可穿透第二絕緣層LI2,包含第一端及第二端,其中第一端可耦接於導電上部TP。針體PB可用以對應地存取內部訊號SI,其中內部訊號SI可為第一內部訊號SI1或第二內部訊號SI2。導電上部TP可與相關於貼片PA之饋入區域FZ重疊,且針體PB及導電上部TP可與第一導電層LC1及第二導電層LC2絕緣。
第37圖為另一實施例中,天線3700之側視圖。天線3700可為第14A圖之第一天線110及第二天線120之一者。天線3700可包含貼片PA、地端GND、絕緣層、開槽SL及兩直形開槽SSL1及SSL2。貼片PA可形成於第一導電層LC1。地端GND可形成於第二導電層LC2。絕緣層可位於第一導電層LC1及第二導電層LC2之間。開槽SL可產生於第二導電層LC2,且與相關於貼片PA之饋入區域FZ重疊。兩直形開槽SSL1及SSL2可產生於第二導電層LC2,且從地端GND的邊緣或內部部分往開槽SL向內延伸。兩直形開槽SSL1及SSL2可為互相平行或形成角度。位於兩直形開槽SSL1及SSL2之間的部分可用為共平面波導(coplanar waveguide)CPW,從而對應地存取內部訊號SI,其中內部訊號SI可為第一內部訊號SI1或第二內部訊號SI2。
第38圖為另一實施例中,天線3800的示意圖。天線3800可為第14A圖之第一天線110及第二天線120之一者。天線3800可包含貼片PA、饋入元件FE及導電線CL。貼片PA可形成於導電層LC1。饋入元件FE可形成於導電層LC1,且設置為對應於相關於貼片PA之饋入區域FZ。導電線CL可形成於導電層LC1,耦接於饋入元件FE,且用以對應地存取內部訊號SI,其中內部訊號SI可為第一內部訊號SI1或第二內部訊號SI2。饋入元件FE可與貼片PA絕緣。
第39圖為另一實施例中,用以偵測物體199之空間資訊的雷達裝置3900之示意圖。雷達裝置3900可相似於第14A圖所示之雷達裝置1400;然而,雷達裝置3900之兩天線的關係,可由兩共極化方向形成之角度θ2定義,如下所述。雷達裝置3900可包含第一天線110及第二天線120。第一天線110可用以發射或接收第一無線訊號S1,及根據第一無線訊號S1形成具有第一共極化方向之第一輻射電場E1。第一天線110包含饋入區域FZ1,用以於第一天線110及感應電路155之間存取對應於第一無線訊號S1之第一內部訊號SI1。第二天線120可用以發射或接收第二無線訊號S2,及根據第二無線訊號S2形成具有第二共極化方向之第二輻射電場E2。第二天線120包含另一饋入區域FZ2,用以於第二天線120及感應電路155之間存取對應於第二無線訊號S2之第二內部訊號SI2。第一共極化方向及第二共極化方向形成之角度θ2於遠場中大於或等於45度且小於或等於90度,其可表示為45° ≤ θ2 ≤ 90°。在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第一共極化方向及第二共極化方向形成之角度θ2於遠場中大於或等於45度且小於90度,其可表示為45° ≤ θ2 < 90°。第一無線訊號SI1及第二無線訊號SI2之一者可由物體199反射以形成第一無線訊號S1及第二無線訊號S2之另一者。感應電路155可用以根據至少第一內部訊號SI1及第二內部訊號SI2以偵測物體199之空間資訊。
第14A圖及第39圖所示的第一天線110及第二天線120之每一者,其架構可如第15圖至第38圖所示。換言之,第14A圖及第39圖所示的第一天線110及第二天線120可具有相同架構或相異架構。第16、18、20、22、24、25至28、30、32、34、37及38圖所示的相關於貼片PA之饋入區域FZ,可為第14A圖及第39圖所示之饋入區域FZ1及/或饋入區域FZ2。
綜上,藉由使用第14A圖、第15圖及第39圖之雷達裝置1400及雷達裝置3900,可提升第一天線110及第二天線120之隔離度。舉例而言,根據實驗,隔離度可提高至少3dB。因此,可達成天線之間的高隔離度,且可降低天線之極化所產生的非預期干擾,實可改善偵測物體之效能。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100,200,300,400,500,600,700,900,1000,1200: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 110,711至71N,71n,712,713,714,911,120,721至72K,72k,722,912,130,913,140,150,160,170,180:天線 1400,1800,2000,2200,2400,2500,2600,2700,2800,3000,3200,3400,3600,3700,3800,3900:雷達裝置 155,755,955,1255:感應電路 199:物體 ADC:類比轉數位轉換器 AP1:開口 CPW:共平面波導 DIV:除頻器 DT1:距離 e11,e21,e911,e921,e12,e22,e912,e922,e923,e924:邊緣點 f1,f11至f1N,f1n,f12,f13,f14,f2,f21至f2K,f2k,f22,f3,f4,f5,f6,f7,f8:饋入點 FE:饋入元件 FZ,FZ1,FZ2:饋入區域 FZC1,FZC2:區域形狀中心 GND:地端 GS:幾何圖形 GP:間隙 HL,HL1,HL2:孔洞 L1,L91,L2,L92,L3,L93,L4,L5,L6,L7,L8:直線 LNA:低雜訊放大器 LC1,LC2,LC3:導電層 LI,LI1,LI2:絕緣層 m1,m11至m1N,m1n,m12,m13, m14,m91,m2,m21至m2K,m2k,m22,m92,m3,m93,m4,m5,m6,m7,m8,mg:中心 MX1,MX2:混頻器 OSC:震盪器 P91,P92,P93:平面 PAA:功率放大器 PB:針體 PGA1,PGA2:可編程增益放大器 PS:相位偏移器 PU:處理單元 S1,S11至S1N,S1n,S12,S13,S14,S91,S2,S21至S2K,S2k,S22,S92,S3,S93,S4,S5,S6,S7,S8:無線訊號 SI,SI1,SI2,Si1,Si11至Si1N,Si1n,Si12,Si13,Si14,Si91,Si2,Si21至Si2K,Si2k,Si92,Si22,Si3,Si93,Si4,Si5,Si6,Si7,Si8:內部訊號 Siin:輸入訊號 Siout:輸出訊號 SL,SL1,SL2:開槽 SH21,SH22,SH11,SH12:部分 SSL1,SSL2:直形開槽 SYN:合成器 TP:導電上部 θ,θ2:角度 E1,E2:輻射電場
第1圖為實施例中,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的示意圖。 第2圖為另一實施例中,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的示意圖。 第3圖為另一實施例中,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的示意圖。 第4圖為另一實施例中,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的示意圖。 第5圖為另一實施例中,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的示意圖。 第6圖為另一實施例中,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的示意圖。 第7圖為另一實施例中,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的示意圖。 第8圖為另一實施例中,第7圖之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的示意圖。 第9圖為另一實施例中,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的示意圖。 第10圖為另一實施例中,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的示意圖。 第11圖為實施例中,第一天線及第二天線為圓形的示意圖。 第12圖為另一實施例中,都卜勒移動感應裝置的示意圖。 第13圖為實施例中,感應電路的示意圖。 第14A圖為實施例中,用以偵測物體之空間資訊的雷達裝置之示意圖。 第14B圖為第14A圖中,雷達裝置發射及接收的訊號之隔離度改善程度,與角度之對照圖。 第15圖為另一實施例中,用以偵測物體之空間資訊的雷達裝置之示意圖。 第16圖至第38圖為複數個實施例中,天線之示意圖。 第39圖為另一實施例中,用以偵測物體之空間資訊的雷達裝置之示意圖。
110,120:天線
1400:雷達裝置
155:感應電路
199:物體
FZ1,FZ2:饋入區域
FZC1,FZC2:區域形狀中心
L1,L2:直線
m1,m2:中心
S1,S2:無線訊號
SI1,SI2:內部訊號
θ:角度

Claims (20)

  1. 一種用以偵測物體之空間資訊的雷達裝置,包含: 一第一天線,用以發射或接收一第一無線訊號,包含: 一第一中心,位於該第一天線之一中心;及 一饋入區域,具有一第一區域形狀中心,且用以於該第一天線及一感應電路之間存取對應於該第一無線訊號之一第一內部訊號;及 一第二天線,用以發射或接收一第二無線訊號,包含: 一第二中心,位於該第二天線之一中心;及 另一饋入區域,具有一第二區域形狀中心,且用以於該第二天線及該感應電路之間存取對應於該第二無線訊號之一第二內部訊號; 其中一第一直線及一第二直線形成之一角度大於或等於45度且小於90度,該第一直線通過該第一區域形狀中心及該第一中心,該第二直線通過該第二區域形狀中心及該第二中心,該第一無線訊號及該第二無線訊號之一者係由該物體反射以形成該第一無線訊號及該第二無線訊號之另一者,且該感應電路用以根據至少該第一內部訊號及該第二內部訊號以偵測該物體之該空間資訊。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雷達裝置,其中該第一天線及該第二天線之一者包含: 一貼片,形成於一第一導電層; 一導電線,形成於該第一導電層,耦接於該貼片及該感應電路之間,且用以對應地存取該第一內部訊號或該第二內部訊號; 一地端,形成於一第二導電層;及 一絕緣層,位於該第一導電層及該第二導電層之間。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雷達裝置,其中該第一天線及該第二天線之一者包含: 一貼片,形成於一第一導電層; 一地端,形成於一第二導電層; 一導電線,形成於一第三導電層,與相關於該貼片之該饋入區域重疊,且用以對應地存取該第一內部訊號或該第二內部訊號; 一第一絕緣層,位於該第一導電層及該第三導電層之間;及 一第二絕緣層,位於該第二導電層及該第三導電層之間; 其中該第三導電層位於該第一導電層及該第二導電層之間。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雷達裝置,其中該第一天線及該第二天線之一者包含: 一貼片,形成於一第一導電層; 一導電線,形成於一第二導電層,與相關於該貼片之該饋入區域重疊,且用以對應地存取該第一內部訊號或該第二內部訊號; 一地端,形成於一第三導電層; 一開槽,產生於該第三導電層,且位於該導電線及該貼片之間; 一第一絕緣層,位於該第一導電層及該第三導電層之間;及 一第二絕緣層,位於該第三導電層及該第二導電層之間; 其中該第三導電層介於該第一導電層及該第二導電層之間。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雷達裝置,其中:該開槽為矩形、H形、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且 相關於該貼片之該饋入區域接近於該貼片之一邊、該貼片之一中心或該貼片之一角。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雷達裝置,其中該第一天線及該第二天線之一者包含: 一貼片,形成於一第一導電層; 一地端,形成於一第二導電層; 一孔洞,產生於該第二導電層且與相關於該貼片之該饋入區域重疊; 一針體,穿透該孔洞,包含一第一端耦接於該貼片、及一第二端,且用以對應地存取該第一內部訊號或該第二內部訊號;及 一絕緣層,位於該第一導電層及該第二導電層之間。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雷達裝置,另包含: 一第一開槽,形成於該貼片,且設置以切除該貼片之一邊之一第一部分; 一第二開槽,形成於該貼片,且設置以切除貼片之該邊之一第二部分; 其中相關於該貼片之該饋入區域位於該第一開槽及該第二開槽之間。
  8. 如請求項6所述的雷達裝置,另包含: 一第一開槽,形成於該貼片; 一第二開槽,形成於該貼片; 其中該第一開槽及該第二開槽之形狀實質上相同,且相關於該貼片之該饋入區域位於該第一開槽及該第二開槽之間。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雷達裝置,其中該第一開槽及該第二開槽之每一者為L形,故具有一第一部分、一第二部分及一轉折點,該轉折點連接於該第一部分及該第二部分,該貼片為矩形而具有四邊,且該第一開槽及該第二開槽之每一者之該第一部分實質上平行於該四邊之一。
  10. 如請求項6所述的雷達裝置,另包含: 一第一開槽,產生於該地端; 一第二開槽,產生於該地端; 其中相關於該貼片之該饋入區域係與該第一開槽及該第二開槽之間的一區域重疊。
  11.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雷達裝置,其中該第一天線及該第二天線之一者包含: 一貼片,形成於一第一導電層,且具有一第一孔洞; 一地端,形成於一第二導電層,且具有一第二孔洞; 一絕緣層,位於該第一導電層及該第二導電層之間; 一導電上部,位於該第一孔洞中或高於該第一孔洞;及 一針體,穿透該第二孔洞,包含一第一端耦接於該導電上部、及一第二端,且用以對應地存取該第一內部訊號或該第二內部訊號; 其中該第一孔洞及該第二孔洞係與相關於該貼片之該饋入區域重疊,該針體及該導電上部係與該第一導電層及該第二導電層絕緣。
  1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雷達裝置,其中該第一天線及該第二天線之一者包含: 一貼片,形成於一第一導電層,且具有一第一孔洞; 一地端,形成於一第二導電層,且具有一第二孔洞; 一絕緣層,位於該第一導電層及該第二導電層之間;及 一針體,穿透該第二孔洞,包含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且用以對應地存取該第一內部訊號或該第二內部訊號; 其中該針體之該第一端位於該第一孔洞中,該第一孔洞及該第二孔洞係與相關於該貼片之該饋入區域重疊,且該針體係與該第一導電層及該第二導電層絕緣。
  13.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雷達裝置,其中該第一天線及該第二天線之一者包含: 一貼片,形成於一第一導電層; 一地端,形成於一第二導電層,且具有一孔洞; 一絕緣層,位於該第一導電層及該第二導電層之間; 一導電上部,位於該第一導電層及該第二導電層之間;及 一針體,穿透該孔洞,包含一第一端耦接於該導電上部、及一第二端,且用以對應地存取該第一內部訊號或該第二內部訊號; 其中該孔洞係與相關於該貼片之該饋入區域重疊,且該針體及該導電上部係與該第一導電層及該第二導電層絕緣。
  14.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雷達裝置,其中該第一天線及該第二天線之一者包含: 一貼片,形成於一第一導電層; 一地端,形成於一第二導電層,且具有一孔洞; 一第一絕緣層,位於該第一導電層及該第二導電層之間; 一第二絕緣層,位於該第一絕緣層及該第二導電層之間,且包含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其中該第二導電層位於該第二側; 一間隙,位於該第一絕緣層及該第二絕緣層之間; 一導電上部,位於該第二絕緣層的該第一側;及 一針體,穿透該第二絕緣層,包含一第一端耦接於該導電上部、及一第二端,且用以對應地存取該第一內部訊號或該第二內部訊號; 其中該導電上部係與相關於該貼片之該饋入區域重疊,且該針體及該導電上部係與該第一導電層及該第二導電層絕緣。
  15.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雷達裝置,其中該第一天線及該第二天線之一者包含: 一貼片,形成於一第一導電層; 一地端,形成於一第二導電層; 一絕緣層,位於該第一導電層及該第二導電層之間; 一開槽,產生於該第二導電層,且與相關於該貼片之該饋入區域重疊;及 兩直形開槽,產生於該第二導電層,且從該地端的一邊緣或一內部部分往該開槽向內延伸; 其中該兩直形開槽為互相平行或形成一角度,且位於該兩直形開槽之間的一部分係用為一共平面波導,從而對應地存取該第一內部訊號或該第二內部訊號。
  16.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雷達裝置,其中該第一天線及該第二天線之一者包含: 一貼片,形成於一導電層; 一饋入元件,形成於該導電層,且設置為對應於相關於該貼片之該饋入區域;及 一導電線,形成於該導電層,耦接於該饋入元件,且用以對應地存取該第一內部訊號或該第二內部訊號; 其中該饋入元件係與該貼片絕緣。
  17.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雷達裝置,其中該第一天線及該第二天線之一者包含: 一貼片,形成於一導電層,用以對應地存取該第一內部訊號或該第二內部訊號; 其中該貼片具有一開口及/或一開槽;及/或 該貼片之形狀係由一較大形狀加上一較小形狀而產生,或由一較大形狀移除一較小形狀而產生。
  18.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雷達裝置,其中: 該第一天線包含一第一貼片,用以存取該第一無線訊號; 該第二天線包含一第二貼片,用以存取該第二無線訊號;且 該第一貼片及該第二貼片之形狀相異。
  19.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雷達裝置,其中: 該第一無線訊號及該第二無線訊號具有一波長; 該第一天線及該第二天線相距一距離;且 該距離不小於該波長之1/16,且不大於該波長之3倍。
  20. 一種用以偵測物體之空間資訊的雷達裝置,包含: 一第一天線,用以發射或接收一第一無線訊號,及根據該第一無線訊號形成具有一第一共極化方向之一第一輻射電場,該第一天線包含: 一饋入區域,用以於該第一天線及一感應電路之間存取對應於該第一無線訊號之一第一內部訊號;及 一第二天線,用以發射或接收一第二無線訊號,及根據該第二無線訊號形成具有一第二共極化方向之一第二輻射電場,該第二天線包含: 另一饋入區域,用以於該第二天線及該感應電路之間存取對應於該第二無線訊號之一第二內部訊號; 其中,該第一共極化方向及該第二共極化方向形成之一角度於一遠場中大於或等於45度且小於90度,該第一無線訊號及該第二無線訊號之一者係由該物體反射以形成該第一無線訊號及該第二無線訊號之另一者,且該感應電路用以根據至少該第一內部訊號及該第二內部訊號以偵測該物體之該空間資訊。
TW110146530A 2021-11-05 2021-12-13 雷達裝置 TWI7788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7/519,584 US20220059936A1 (en) 2018-05-10 2021-11-05 Doppler motion sensor device with high isolation between antennas
US17/519,584 2021-11-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78889B true TWI778889B (zh) 2022-09-21
TW202319776A TW202319776A (zh) 2023-05-16

Family

ID=849583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46530A TWI778889B (zh) 2021-11-05 2021-12-13 雷達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87937A (zh)
TW (1) TWI778889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156084U (zh) * 2014-10-13 2015-02-11 美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极化天线
TWM497350U (zh) * 2014-10-13 2015-03-11 Mag Layers Scient Technics Co 雙極化天線
TW201530898A (zh) * 2013-12-31 2015-08-01 Chiun Mai Comm Systems Inc 天線結構及應用該天線結構之無線通訊裝置
CN106233532A (zh) * 2014-02-18 2016-12-14 菲尔特罗尼克无线公司 宽带天线、多频带天线单元以及天线阵列
TW202010180A (zh) * 2018-08-21 2020-03-01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整合式天線結構
US20200358207A1 (en) * 2018-02-15 2020-11-12 Robert Bosch Gmbh Antenna array for a radar sensor
TW202118144A (zh) * 2019-10-30 2021-05-01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天線陣列
TW202127735A (zh) * 2021-03-24 2021-07-16 台灣立訊精密有限公司 多天線系統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530898A (zh) * 2013-12-31 2015-08-01 Chiun Mai Comm Systems Inc 天線結構及應用該天線結構之無線通訊裝置
CN106233532A (zh) * 2014-02-18 2016-12-14 菲尔特罗尼克无线公司 宽带天线、多频带天线单元以及天线阵列
CN204156084U (zh) * 2014-10-13 2015-02-11 美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极化天线
TWM497350U (zh) * 2014-10-13 2015-03-11 Mag Layers Scient Technics Co 雙極化天線
US20200358207A1 (en) * 2018-02-15 2020-11-12 Robert Bosch Gmbh Antenna array for a radar sensor
TW202010180A (zh) * 2018-08-21 2020-03-01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整合式天線結構
TW202118144A (zh) * 2019-10-30 2021-05-01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天線陣列
TW202127735A (zh) * 2021-03-24 2021-07-16 台灣立訊精密有限公司 多天線系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87937A (zh) 2023-05-09
TW202319776A (zh) 2023-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58185B2 (en) Waveguide connection between a dielectric substrate and a waveguide substrate having a choke structure in the dielectric substrate
US9865928B2 (en) Dual-polarized antenna
US6795021B2 (en) Tunable multi-band antenna array
US6166692A (en) Planar single feed circularly polarized microstrip antenna with enhanced bandwidth
US20160204509A1 (en) Combination antenna element and antenna array
US10965020B2 (en) Antenna device
US10446940B2 (en) Antenna apparatus
US6492950B2 (en) Patch antenna with dielectric separated from patch plane to increase gain
CN110471057B (zh) 多普勒移动感应装置
JP2013074256A (ja) 多層配線基板及びその多層配線基板に実装された高周波回路
TWI778889B (zh) 雷達裝置
JP6953807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US20220059936A1 (en) Doppler motion sensor device with high isolation between antennas
US10957981B2 (en) Antenna device
Haider Microstrip Patch Antennas for Broadband Indoor Wireless Systems
CN112865828B (zh) 包含具有至少两馈接区域的双极化天线的无线收发装置
JPH07297630A (ja) 平面アンテナ
US11343912B2 (en) Electronic circuit apparatus
US11784672B2 (en) Wireless signal transceiver device with a dual-polarized antenna with at least two feed zones
Gök et al. A Compact Pattern Reconfigurable Antenna with 4 Different Radiation Modes
JP7177545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H0229007A (ja) アンテナ装置
KR20230049048A (ko) 4중 편파 안테나 장치 및 안테나 어레이
KR20190000787A (ko) 안테나 및 어레이 안테나
RU2234772C1 (ru) Антенн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