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96790U - 可攜式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可攜式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96790U
TWM496790U TW103217160U TW103217160U TWM496790U TW M496790 U TWM496790 U TW M496790U TW 103217160 U TW103217160 U TW 103217160U TW 103217160 U TW103217160 U TW 103217160U TW M496790 U TWM496790 U TW M496790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ack cover
portable electronic
electronic device
carrier
hous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2171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Yew-Chung Hung
Original Assignee
Acer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cer Inc filed Critical Acer Inc
Priority to TW1032171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96790U/zh
Publication of TWM4967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96790U/zh

Link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Description

可攜式電子裝置
本新型創作是有關於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一體式背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
在現代生活中,人們非常仰賴手機等可攜式電子裝置來相互聯繫,故此類可攜式電子裝置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之一。由於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攜帶便利性與其功能的日益增加,對於電量的要求也相對地變大。
但,以目前而言,電池仍為提供可攜式電子裝置電力的主要來源,因此隨著使用頻率的增加,勢必造成使用者更換電池的頻率也隨之增加,而依據現有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結構而言,其多以將電池裝設於主機之後再以背蓋予以覆蓋並保護,所述結構卻讓使用者欲更換電池時需不斷地拆裝背蓋,而造成使用上的不便。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其藉由一體式背 蓋結構而得以在不用拆卸背蓋的狀態下更換電池。
本新型創作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主體、背蓋、承載件以及電池。背蓋組裝至主體而形成容置空間。背蓋具有彈性區域與切口,且切口位於彈性區域的側緣。承載件樞接至背蓋且位於容置空間內。電池可拆卸地配置於承載件的容置凹槽中並電性連接主體。容置凹槽在背蓋上的正投影位於彈性區域的範圍內。承載件適於受力而相對於背蓋轉動,以驅使容置凹槽的局部頂推並變形背蓋的彈性區域而移出容置空間,並讓切口變形成第一開口,而使第一開口暴露出電池。
基於上述,可攜式電子裝置藉由背蓋、承載件的一體式結構,其中背蓋具有彈性區域與切口,而讓承載件相對於背蓋或主體運動時讓容置凹槽的局部移出容置空間,進而推頂彈性區域與切口,以進一步地將切口變形為開口而暴露出其內的電池。據此,使用者便無須經由拆裝背蓋便能達到取放電池於容置空間的效果,而能有效地提高可攜式電子裝置於使用時的便利性。
為讓本新型創作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00‧‧‧可攜式電子裝置
110‧‧‧主體
112‧‧‧顯示面
120‧‧‧背蓋
122‧‧‧第一殼體
122a‧‧‧第二開口
122b‧‧‧凸肋
124‧‧‧第二殼體
124a‧‧‧凹槽結構
126‧‧‧第三開口
128‧‧‧第二定位部
130‧‧‧承載件
132‧‧‧容置凹槽
134‧‧‧軸部
136‧‧‧按壓部
138‧‧‧第一定位部
140‧‧‧電池
A-A’‧‧‧剖線
A1‧‧‧彈性區域
A2‧‧‧切口
A3‧‧‧第一開口
S1‧‧‧容置空間
圖1是依據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圖2是圖1的可攜式電子裝置於另一視角的示意圖。
圖3是圖1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部分構件爆炸圖。
圖4與圖5分別繪示圖2的承載件沿A-A’剖線的剖視圖。
圖6繪示本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承載件的示意圖。
圖7繪示本實施例中承載件與背蓋的局部放大圖。
圖1是依據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示意圖。圖2是圖1的可攜式電子裝置於另一視角的示意圖。圖3是圖1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部分構件爆炸圖,以繪示可攜式電子裝置的背蓋結構。請同時參考圖1至圖3,在本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100例如是行動通訊裝置,但並不以此為限,其包括主體110、背蓋120、承載件130與電池140。主體110是行動通訊裝置的主機部分,其一側具有顯示面112,背蓋120組裝在主體110相對於所述顯示面112的另一側,且組裝後的背蓋120與主體110形成容置空間S1。承載件130樞接至背蓋120且位於容置空間S1內。電池140可拆卸地配置於承載件130的容置凹槽132中並電性連接主體110,以提供行動通訊裝置所需之電源。
圖4與圖5分別繪示圖2的承載件沿A-A’剖線的剖視圖,以繪示承載件130相對於背蓋120或主體110於不同狀態的相對位置。請同時參考圖4、圖5並對應圖2與圖3,在此值得注意的是,本實施例的背蓋120具有彈性區域A1與切口A2,其中 容置凹槽132在背蓋120上的正投影位於彈性區域A1的範圍內,而切口A2則位於彈性區域A1的側緣。在此,當承載件130受力而相對於背蓋120(或主體110)轉動時,容置凹槽132的局部能移出容置空間S1並因此頂推背蓋120的彈性區域A1,進而變形彈性區域A1與切口A2,並讓切口A2變形成第一開口A3,而讓電池140能經由第一開口A3暴露出可攜式電子裝置100。如此一來,電池140便能經由第一開口A3進出容置凹槽132,亦即使用者便能在不將背蓋120從主體110拆下的狀態下進行拆裝電池140等更換動作。
詳細而言,請再參考圖2至圖5,在本實施例中,背蓋 120包括材質互異的第一殼體122與第二殼體124,其中第一殼體122例如是塑膠或金屬等剛性材質,而第二殼體124例如是橡膠等彈性材質,其能藉由雙料射出或熱熔結合而使第二殼體124覆蓋於第一殼體122的表面。再者,第一殼體122具有第二開口122a,且上述承載件130是樞接於第一殼體122。當背蓋120組裝至主體110後,第一殼體122位於第二殼體124與承載件130之間。第二殼體124具有上述的彈性區域A1與切口A2,且第二開口122a在第二殼體124上的正投影實質上是位於彈性區域A1的範圍內。據此,當承載件130相對於背蓋120(或主體110)轉動而讓容置凹槽132的局部移出容置空間S1時(如圖5所繪示),容置凹槽132的局部會穿過第二開口122a而頂推並變形第二殼體124的彈性區域A1與切口A2,以如上述地讓切口A3變形擴大為第一開口A3。
圖6繪示本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承載件的示意 圖。請同時參考圖4至圖6,在本實施例中,承載件130還具有軸部134與按壓部136,軸部134樞接於背蓋120的第一殼體122,按壓部136與容置凹槽132用以容置電池140的空間實質上位於軸部134的相對兩側,其中按壓部136在背蓋120上的正投影是位於彈性區域A1的範圍內且位於切口A2的相對側。換句話說,當承載件130以其軸部134樞接至背蓋120而形成槓桿結構後,按壓部136與容置凹槽132用以容置電池140的空間位於槓桿結構中能相對轉動的兩端,因此,按壓部136能因外力而被驅動,以造成承載件130的轉動運動。
進一步地說,背蓋120還具有第三開口126,承載件130 的按壓部136經由第三開口126而暴露出可攜式電子裝置100(如圖2所示)。據此,當使用者欲將電池140從容置空間S1中取出時,藉由施力於按壓部136,便能驅使承載件130在容置空間S1中轉動,而產生按壓部136朝主體110移動且容置凹槽132的局部遠離主體110以移出容置空間S1的運動狀態,並因此頂推第二殼體124的彈性區域A1與切口A2,而進一步地使切口A2變形為第一開口A3,以利於使用者將電池140取出或裝入容置凹槽132。
另一方面,在本新型創作另一未繪示的實施例中,按壓 部無須直接經由第三開口而暴露出可攜式電子裝置,亦即在此實施例中,按壓部僅從背蓋的第一殼體暴露,而背蓋的第二殼體仍覆蓋著按壓部,正由於按壓部是位於第二殼體的彈性區域內,因 此使用者施力於第二殼體對應至按壓部的部分,同樣能因第二殼體的材質特性而驅動按壓部,達到與前述實施例相同的驅動效果。
圖7繪示本實施例中承載件與背蓋的局部放大圖,以繪 示承載件與背蓋之間的相對關係。請參考圖3、圖6與圖7,在本實施例中,承載件130還具有位於容置凹槽132外側的第一定位部138(在此僅標示其中之一),而背蓋120還具有第二定位部128(在此僅標示其中之一),以與第一定位部138相互對應。詳細而言,第一殼體122還具有沿第二開口122a側緣設置的凸肋122b,前述第二定位部128位於凸肋122b上,以在容置凹槽132移回容置空間S1後,第一定位部138能與第二定位部128相互卡扣,而使容置凹槽132因此被定位於容置空間S1中。在此,第一定位部138與第二定位部128為彼此對應的凸部與凹陷,但本實施例並未限制其外形、位置與數量。
此外,請再參考圖2與圖7,在本實施例中,為使第二殼 體124受容置凹槽132頂推時能容易變形,因此第二殼體124在沿彈性區域A1的周緣上,其厚度會小於第二殼體124其他部分的厚度。換句話說,如圖7所示,第二殼體124在沿彈性區域A1的周緣存在凹槽結構124a,因此能藉由降低厚度而提高彈性區域A1受力時的變形量,因此能讓使用者較省力地頂推及變形彈性區域A1與切口A2。
綜上所述,在本新型創作的上述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藉由背蓋是以不同材質的殼體所組成,其中第一殼體為剛性 材質,而得以讓承載件樞接其上,第二殼體為彈性材質,而得以具有彈性區域與切口。當承載件相對於背蓋或主體運動時讓容置凹槽的局部移出容置空間,進而能推頂彈性區域與切口,以進一步地將切口變形為開口而暴露出其內的電池。據此,使用者便無須經由拆裝背蓋便能達到取放電池於容置空間的效果,而能有效地提高可攜式電子裝置於使用時的便利性。
雖然本新型創作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創作,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新型創作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新型創作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可攜式電子裝置
110‧‧‧主體
120‧‧‧背蓋
126‧‧‧第三開口
130‧‧‧承載件
136‧‧‧按壓部
140‧‧‧電池
A1‧‧‧彈性區域
A2‧‧‧切口
S1‧‧‧容置空間
A-A’‧‧‧剖線

Claims (10)

  1. 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一主體;一背蓋,組裝至該主體而形成一容置空間,該背蓋具有一彈性區域與一切口,且該切口位於該彈性區域的側緣;一承載件,樞接至該背蓋且位於容置空間內;以及一電池,可拆卸地配置於該承載件的一容置凹槽中並電性連接該主體,且該容置凹槽在該背蓋上的正投影位於該彈性區域的範圍內,其中該承載件適於受力而相對於該背蓋轉動,以驅使該容置凹槽的局部頂推並變形該背蓋的該彈性區域而移出該容置空間,並讓該切口變形成一第一開口,而使該第一開口暴露出該電池。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背蓋包括:一第一殼體,具有一第二開口,該承載件樞接於該第一殼體;以及一第二殼體,覆蓋該第一殼體,且該第一殼體位於該第二殼體與該承載件之間,該第二殼體具有該彈性區域與該切口,該容置凹槽與該電池通過該第二開口而面向於該彈性區域與該切口,當該承載件相對於該背蓋轉動而使該容置凹槽的局部移出該容置空間時,該容置凹槽的局部穿過該第二開口而頂推並變形該第二殼體的該彈性區域與該切口。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 一殼體為剛性材質,該第二殼體為彈性材質。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殼體與該第二殼體是以雙料射出的一體成型結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殼體沿該彈性區域的周緣的厚度小於其他部分的厚度。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承載件還具有一軸部與一按壓部,該軸部樞接於該背蓋,該按壓部與該容置凹槽容置該電池的部分空間位於該軸部的相對兩側,以隨著該承載件轉動而移近或移離該主體。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按壓部在該背蓋上的正投影位於該彈性區域的範圍內且位於該切口的相對側。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背蓋還具有一第三開口,該按壓部經由該第三開口而暴露出該可攜式電子裝置。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承載件還具有位於該容置凹槽外側的一第一定位部,而該背蓋還具有一第二定位部,當容置凹槽位於容置空間內時,第一定位部卡扣於第二定位部,而使容置凹槽定位於容置空間內。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定位部為凸點與凹陷的其中之一,該第二定位部為凸點與凹陷的其中之另一。
TW103217160U 2014-09-26 2014-09-26 可攜式電子裝置 TWM4967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17160U TWM496790U (zh) 2014-09-26 2014-09-26 可攜式電子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17160U TWM496790U (zh) 2014-09-26 2014-09-26 可攜式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96790U true TWM496790U (zh) 2015-03-01

Family

ID=531873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217160U TWM496790U (zh) 2014-09-26 2014-09-26 可攜式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9679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64696B (zh) * 2015-08-25 2017-01-01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
TWI650058B (zh) * 2017-12-18 2019-02-01 英研智能移動股份有限公司 門蓋開關機構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64696B (zh) * 2015-08-25 2017-01-01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
TWI650058B (zh) * 2017-12-18 2019-02-01 英研智能移動股份有限公司 門蓋開關機構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357203B2 (ja) 電子機器のヒンジアセンブリ
US10122898B2 (en) Electronic device
TWI543579B (zh) 便攜式電子裝置
TWM542320U (zh) 保護殼
US20150137760A1 (en) Holding structure
TW201429376A (zh) 風扇模組
TW201349994A (zh) 電子裝置及其操作方法
TWM496790U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WO2011136802A1 (en) Battery ejection system for a portable computer
US20160231781A1 (en) Wearable device
JP5109916B2 (ja) 電子機器
TW201840263A (zh) 電子裝置
TWI410109B (zh) 具有表面特徵之電子裝置及應用於電子裝置之電池蓋
KR101963517B1 (ko) 휴대 단말기용 핑거 홀더
JP2014107575A (ja) 携帯端末用カバー
US20040106314A1 (en) Portable apparatus with inward-pushing triggered mechanism for ejecting add-on device
JP6159380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ユニット及び電子機器
TWI499366B (zh) 手持式電子裝置的護套
CN102830769B (zh) 外盖模块
CN208299861U (zh) 手机摄像辅助装置
TWM577520U (zh) 電子裝置及影像擷取模組
TWI426850B (zh) 電子裝置
JP2010093654A (ja) 電子機器
CN211557317U (zh) 保护壳
TWM454070U (zh) 一體式電子裝置及其電池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