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94898U - 熱泵空調系統 - Google Patents

熱泵空調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94898U
TWM494898U TW103219730U TW103219730U TWM494898U TW M494898 U TWM494898 U TW M494898U TW 103219730 U TW103219730 U TW 103219730U TW 103219730 U TW103219730 U TW 103219730U TW M494898 U TWM494898 U TW M494898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ipeline
heat exchanger
refrigerant
expansion device
compress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2197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Zheng-Zhi Lin
Original Assignee
Zheng-Zhi Li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ng-Zhi Lin filed Critical Zheng-Zhi Lin
Priority to TW1032197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94898U/zh
Publication of TWM4948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94898U/zh

Links

Landscapes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Description

熱泵空調系統
本創作有關於一種熱泵空調系統,尤其特指有關改變冷媒之流向,即可達到多種不同的熱交換模式之組合需求的改良創新系統。
目前大多數的家庭對於致冷(冷氣需求)或致熱(熱水需求),仍然是以獨立的兩套設備(空調系統與熱泵系統)來分別供應對空調及熱水的需求,因此,在硬體設備方面可說是重複的採用壓縮機系統,以致於浪費地球的資源,或者是功能上的重複,因為在室內需求冷氣時,其排出的熱量可同時製作熱水,但卻沒被利用而被排掉,因此可說是雙重耗費能源。
為了避免設備的重複及耗能的浪費,需要將冷暖空調功能及熱泵熱水功能整合在同一套設備上,此至少已有如台灣專利公開第201219726號(即申請第99137600號)之專利前案。
惟,上述之該專利前案因為設計之不完善,而在實際操作上至少具有以下所述之缺失:
(一)現有之冷氣按裝配管的流程係小徑管為液態冷煤流入室內機的入口管,而大徑管為液態冷煤流經室內機吸熱蒸發成低壓氣態冷煤的出口管;但就該專利前案之圖一 (高負載熱水含冷氣的模式)而言,此冷煤流程設計係小徑管為出口管,故會造成阻抗大、壓力過低,且又因流經第二膨脹裝置(25)(為在該專利前案中之元件符號,以下均同),將使已吸熱成氣態之冷煤經二次膨脹,壓力將更低,接著再流經室外熱交換器(24)蒸發器,才流回壓縮機(20)之吸入端,此將造成冷煤嚴重不足,壓縮機(20)吸入溫度過高,造成壓縮機(20)損壞。
(二)四方閥(23)是一種由電磁與管路之間壓力差推動閥件而改變冷煤流向的構件,然而該專利前案之設計(圖一至圖五),高壓冷煤先流經第一膨脹裝置(22)變成低壓冷媒之後再到四方閥(23),如此一來將使高低壓的壓差變小,而四方閥(23)因壓差變小,將在系統切換時會有無法切換的嚴重缺失。
(三)就該專利前案之圖二(低負載熱水含冷氣的模式)而言,現有之冷氣系統流程,此處不應有第一膨脹裝置(22),而膨脹作用應由第二膨脹裝置(25)將液態冷煤變為液氣共存的冷煤才是!第一膨脹裝置(22)將會造成壓降過大與過度膨脹,而影響性能系數之嚴重缺失。
(四)就該專利前案之圖三(單冷氣的模式)而言,同樣的,此流程設計,高壓氣態冷煤流經第一膨脹裝置(22)將會造成壓降過大與過度膨脹,而影響性能系數,意即:第一膨脹裝置(22)在此系統是不應存在的構件,或者必須另設計一迴路取代。
(五)就該專利前案之圖四(單熱水的模式)而言,壓縮機(20)輸出端之高壓氣態冷煤,經液體熱交換器(21) 冷凝成液態冷煤,接者流經第一膨脹裝置(22)壓降成液氣共存冷煤,再經室外熱交換器(24)蒸發為氣態冷煤而回壓縮機(20)之吸入端,方為正常之系統流程,然而該專利前案之圖四,則是再經過第二膨脹裝置(25),將會造成過大阻抗而影響性能。
(六)就該專利前案之圖五(熱水含暖氣的模式)而言,正常流程應是高壓高溫氣態冷煤由大徑管進入室內熱交換器(26),造熱冷凝成液態冷煤,再由第二膨脹裝置(25)壓降,再經室外熱交換器(24)蒸發為氣態冷煤而回壓縮機(20)之吸入端。然而而該專利前案之圖五,則是高壓高溫氣態冷煤流經第一膨脹裝置(22),將造成過度膨脹壓降,使得高壓端壓力過大,而低壓回流端壓力太低,而使系統運轉異常。
針對以上缺陷,本案創作人認為熱泵空調系統所採用的構件(如四方閥、膨脹裝置等)為業界習知,但要達到真正複合與節能的智慧商品化目標,唯有藉著系統之管路、構件配置的合理化才能達成,因為各構件的設置位置、數量、冷媒流向的合理邏輯配置都影響著是否能達成多功能的目標,因此,使改變冷媒流向時,冷媒可於系統中產生多種熱交換的模式,藉以達到提供多功能,且使系統運作正常,而無過度壓降與膨脹的缺失,則為本創作的創作要旨所在。
為實現上述預期目標,本創作採用以下的技術方案:本創作為一種熱泵空調系統,本創作為一種熱泵空調系統,係由一控制單元、一熱水單元及一熱交換組所組 成,其中,熱水單水具有一儲水桶、一泵浦、一進液管及一出液管,儲水桶以出液管連通而出,且以進液管連通而進,而電性連接至控制單元之泵浦係接設於出液管;而熱交換組至少包含均電性連接至該控制單元的一壓縮機、一水側熱交換器、一第一四方閥、一第二四方閥、一第一膨脹裝置、一室外熱交換器、一第二膨脹裝置及一室內熱交換器,且以一冷媒管路連接而構成冷媒循環迴路,出液管及進液管係連接至水側熱交換器,又室外熱交換器、室內熱交換器的側邊分別設置的一第一風扇、一第二風扇,且第一風扇、第二風扇亦電性連接至控制單元;而主要改良在於:所述之冷媒管路至少包含一第一管線、一第二管線、一第三管線、一第四管線及一第五管線,壓縮機以第一管線依序通過水側熱交換器、第一四方閥而連接至室內熱交換器,室內熱交換器以第二管線連接至第一膨脹裝置,第一膨脹裝置以第三管線而連接至室外熱交換器,室外熱交換器以第四管線依序通過第二四方閥、第一四方閥而連接至壓縮機,又第五管線之一端通過第二膨脹裝置而連接至第三管線,第五管線之另一端通過第二四方閥而連接至第四管線。據此,使冷媒經由控制單元的引導,改變冷媒之流向,以達到可提供熱水及暖氣、暖氣之組合。
其運作模式之一,由控制單元控制而使第二膨脹裝置關閉而運作時,水側熱交換器將由第一管線來自壓縮機之高壓氣態冷媒開始冷凝,且提供熱量予儲水桶以製造熱水,並冷媒流經第一四方閥進入室內熱交換器而產生暖氣,且由控制單元控制壓縮機、泵浦、第一風扇之轉速與第一膨脹裝置之開 度,使依據複數溫度感測元件預設之溫度條件,以及依據熱水及暖氣需求而調節運轉,使冷媒在室內熱交換器完全冷凝成高壓液態冷媒,且由第二管線經第一膨脹裝置調節流量與壓降而成低溫低壓液氣共存冷媒,再由第三管線經室外熱交換器蒸發成低壓氣態而由第四管線回到壓縮機,而形成能提供熱水與暖氣的運作模式。
其運作模式之二,由控制單元控制而使第二膨脹裝置及泵浦關閉而運作時,壓縮機之高壓氣態冷媒由第一管線流經水側熱交換器,且儲水桶之水溫已達到一設定值,冷媒流經第一四方閥進入室內熱交換器而產生暖氣,且冷凝成高壓液態冷媒,並由第二管線經第一膨脹裝置調節流量與壓降而成低溫低壓液氣共存冷媒,再由第三管線經室外熱交換器蒸發成低壓氣態而由第四管線回到壓縮機,而形成僅提供暖氣的運作模式。
接著,本創作提供之另一技術方案為:一種熱泵空調系統,由一控制單元、一熱水單元及一熱交換組所組成,其中,熱水單水具有一儲水桶、一泵浦、一進液管及一出液管,儲水桶以出液管連通而出,且以進液管連通而進,而電性連接至控制單元之泵浦係接設於出液管;而熱交換組至少包含均電性連接至該控制單元的一壓縮機、一水側熱交換器、一第一四方閥、一第二四方閥、一第一膨脹裝置、一室外熱交換器、一第二膨脹裝置及一室內熱交換器,且以一冷媒管路連接而構成冷媒循環迴路,出液管及進液管係連接至水側熱交換器,又室外熱交換器、室內熱交換器的側邊分別設置的一第一風扇、一 第二風扇,且第一風扇、第二風扇亦電性連接至控制單元;而主要改良在於:所述之冷媒管路至少包含一第六管線、一第七管線、一第八管線、一第九管線、一第十管線及一第十一管線,壓縮機係以第六管線通過第一四方閥而連接至室內熱交換器,室內熱交換器以第七管線連接至第一膨脹裝置,第一膨脹裝置以第八管線而連接至室外熱交換器,室外熱交換器以第九管線通過第二四方閥而連接至水側熱交換器,水側熱交換器再以第十管線通過第一四方閥而連接回至壓縮機,又第十一管線之一端通過第二膨脹裝置而連接至第八管線,並第十一管線之另一端通過第二四方閥而連接至第十管線。據此,使冷媒經由控制單元的引導,改變冷媒之流向,亦可達到提供冷水及暖氣、暖氣之組合。
其運作模式之一,由控制單元控制而使第二膨脹裝置關閉而運作時,壓縮機之高壓氣態冷媒由第六管線流經第一四方閥進入室內熱交換器而產生暖氣,且使冷媒冷凝成高壓液態冷媒,且由第七管線經第一膨脹裝置調節流量與壓降而成低溫低壓液氣共存冷媒,再由第八管線流經室外熱交換器,由第九管線經過第二四方閥進入水側熱交換器蒸發成低壓氣態,且自儲水桶吸熱而製造冷水,冷媒再由第十管線回到壓縮機,而形成能提供冷水與暖氣的運作模式。
其運作模式之二,由控制單元控制而使第二膨脹裝置及泵浦關閉而運作時,壓縮機之高壓氣態冷媒由第六管線流經第一四方閥進入室內熱交換器而產生暖氣,且使冷媒冷凝成高壓液態冷媒,且由第七管線經第一膨脹裝置調節流量與壓 降而成低溫低壓液氣共存冷媒,再由第八管線流經室外熱交換器,且由第九管線經過第二四方閥進入水側熱交換器,冷媒再由第十管線回到壓縮機,而形成僅提供暖氣的運作模式。
再者,本創作提供之再一技術方案為:一種熱泵空調系統,由一控制單元、一熱水單元及一熱交換組所組成,其中,熱水單水具有一儲水桶、一泵浦、一進液管及一出液管,儲水桶以出液管連通而出,且以進液管連通而進,而電性連接至控制單元之泵浦係接設於出液管;而熱交換組至少包含均電性連接至該控制單元的一壓縮機、一水側熱交換器、一第一四方閥、一第二四方閥、一第一膨脹裝置、一室外熱交換器、一第二膨脹裝置及一室內熱交換器,且以一冷媒管路連接而構成冷媒循環迴路,出液管及進液管係連接至水側熱交換器,又室外熱交換器、室內熱交換器的側邊分別設置的一第一風扇、一第二風扇,且第一風扇、第二風扇亦電性連接至控制單元;而主要改良在於:所述之冷媒管路至少包含一第六管線、一第七管線、一第八管線、一第十二管線及一第十三管線,壓縮機以第六管線通過第一四方閥而連接至室內熱交換器,室內熱交換器以第七管線連接至第一膨脹裝置,第一膨脹裝置以第八管線而連接至室外熱交換器,室外熱交換器以第十二管線通過第二四方閥而連接回到壓縮機,又第十三管線之一端通過第二膨脹裝置而連接至第八管線,並第十三管線之另一端依序通過第二四方閥、水側熱交換器、第一四方閥而連接至第十二管線。據此,使冷媒經由控制單元的引導,改變冷媒之流向,亦可達到提供暖氣之模式。
其運作模式係由控制單元控制而使第二膨脹裝置及泵浦關閉而運作時,壓縮機之高壓氣態冷媒由第六管線流經第一四方閥進入室內熱交換器而產生暖氣,且使冷媒冷凝成高壓液態冷媒,且由第七管線經第一膨脹裝置調節流量與壓降而成低溫低壓液氣共存冷媒,再由第八管線經室外熱交換器蒸發成低壓氣態,由第十二管線經過第二四方閥回到壓縮機,而形成僅能提供暖氣的運作模式。
是以,可知本創作之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種熱泵空調系統,主要藉由系統之管路流向、構件的配置合理化,而使改變冷媒流向時,冷媒可於系統中產生多種熱交換的模式,且無過度壓降與膨脹的缺失,而為本創作達到的諸多功效增進處者。
1‧‧‧控制單元
2‧‧‧熱水單元
21‧‧‧儲水桶
22‧‧‧泵浦
23‧‧‧進液管
24‧‧‧出液管
25‧‧‧流量計
3‧‧‧熱交換組
31‧‧‧壓縮機
32‧‧‧水側熱交換器
33‧‧‧第一四方閥
34‧‧‧第二四方閥
35‧‧‧第一膨脹裝置
36‧‧‧室外熱交換器
361‧‧‧第一風扇
37‧‧‧第二膨脹裝置
38‧‧‧室內熱交換器
381‧‧‧第二風扇
30、30′、30′′‧‧‧冷媒管路
301‧‧‧第一管線
302‧‧‧第二管線
303‧‧‧第三管線
304‧‧‧第四管線
305‧‧‧第五管線
306‧‧‧第六管線
307‧‧‧第七管線
308‧‧‧第八管線
309‧‧‧第九管線
3010‧‧‧第十管線
3011‧‧‧第十一管線
3012‧‧‧第十二管線
3013‧‧‧第十三管線
第1圖係本創作之第1種熱水及暖氣模式的冷媒流程示意圖。
第2圖係本創作之第1種暖氣模式的冷媒流程示意圖。
第3圖係本創作之冷水及暖氣模式的冷媒流程示意圖。
第4圖係本創作之第2種暖氣模式的冷媒流程示意圖。
第5圖係本創作之第3種暖氣模式的冷媒流程示意圖。
首先,請參閱第1圖所示,本創作具有一控制單元1、一熱水單元2及一熱交換組3。其中:熱水單水2,具有一儲水桶21、一泵浦22、一進 液管23及一出液管24,儲水桶21以出液管24連通而出,以進液管23連通而進,而泵浦22電性連接至控制單元1,且接設於出液管24。另外,在出液管24另設置一流量計25。
熱交換組3,包含一壓縮機31、一水側熱交換器32、一第一四方閥33、一第二四方閥34、一第一膨脹裝置35、一室外熱交換器36、一第二膨脹裝置37及一室內熱交換器38,其均電性連接至控制單元1,且以一冷媒管路30連接而構成冷媒循環迴路,而出液管24及進液管23係連接至水側熱交換器32,而上述之流量計25為一保護作用,以避免沒水或水量過少而進入水側熱交換器32,造成空燒而使系統損壞。其次,室外熱交換器36、室內熱交換器38的側邊分別設置的一第一風扇361、一第二風扇381,且亦電性連接至控制單元1,又第一風扇361及第二風扇381可為變頻風扇。
冷媒管路30包含一第一管線301、一第二管線302、一第三管線303、一第四管線304及一第五管線305,壓縮機31以第一管線301依序通過水側熱交換器32、第一四方閥33而連接至室內熱交換器38,室內熱交換器38以第二管線302連接至第一膨脹裝置35,第一膨脹裝置35以第三管線303而連接至室外熱交換器36,室外熱交換器36以第四管線304依序通過第二四方閥34、第一四方閥33而連接回到壓縮機31,又第五管線305之一端通過第二膨脹裝置37而連接至第三管線303,第五管線305之另一端通過第二四方閥34而連接至第四管線304。
承上,其實施模式如下:
(a)熱水及暖氣模式:如第1圖,此時由控制單元1控制而使第二膨脹裝置37呈關閉off狀態,其餘構件依控制單元1設定條件運轉,水側熱交換器32將由第一管線301來自壓縮機31之高壓氣態冷媒開始進行冷凝,且提供熱量予儲水桶21以產生熱水,並冷媒流經第一四方閥33進入室內熱交換器38而產生暖氣,且由控制單元1控制壓縮機31、泵浦22、第一風扇361之轉速與第一膨脹裝置35之開度,使依據複數溫度感測元件T1、T2..T8預設之溫度條件,以及依據熱水及暖氣需求而調節運轉,而冷媒在室內熱交換器38完全冷凝成高壓液態冷媒,且由第二管線302經第一膨脹裝置35調節流量與壓降而成低溫低壓液氣共存冷媒,再由第三管線303經室外熱交換器36蒸發而成低壓氣態,冷媒再由第四管線304回到壓縮機31,而形成能提供熱水與暖氣的運作模式。
(b)暖氣模式:如第2圖,此時由控制單元1控制而使泵浦22及第二膨脹裝置37呈關閉off狀態,其餘構件依控制單元1設定條件運轉,壓縮機31之高壓氣態冷媒由第一管線301流經水側熱交換器32,且儲水桶21水溫已達到一設定值,冷媒接著流經第一四方閥33進入室內熱交換器38而產生暖氣,冷媒在室內熱交換器38冷凝成高壓液態冷媒,且由第二管線302經第一膨脹裝置35調節流量與壓降而成低溫低壓液氣共存冷媒,再由第三管線303經室外熱交換器36蒸發成低壓氣態而由第四管線304回到該壓縮機31,而形成僅提供暖氣的運作模式。
再者,請參閱第3圖之另一具體結構實施例,其 結構組成與上述者大致相同,但不同處係指:冷煤由壓縮機31輸出後直接經由第一四方閥33輸至室內熱交換器38,且冷媒由室外熱交換器36輸出後,依序經過第二四方閥34、水側熱交換器32及第一四方閥33,再回到壓縮機31。
意即其結構組成不同處為:冷媒管路30′包含一第六管線306、一第七管線307、一第八管線308、一第九管線309、一第十管線3010及一第十一管線3011,壓縮機31係以第六管線306通過第一四方閥33而連接至室內熱交換器38,室內熱交換器38以第七管線307連接至第一膨脹裝置35,第一膨脹裝置35以第八管線308而連接至室外熱交換器36,室外熱交換器36以第九管線309通過第二四方閥34而連接至水側熱交換器32,水側熱交換器32再以第十管線3010通過第一四方閥33而連接回到壓縮機31,又第十一管線3011之一端通過第二膨脹裝置37而連接至第八管線308,並第十一管線3011之另一端通過第二四方閥34而連接至第十管線3010。
承上,其實施模式如下:
(c)冷水及暖氣模式:如第3圖,此時由控制單元1控制而使第二膨脹裝置37關閉而運作時,壓縮機31之高壓氣態冷媒由第六管線306流經第一四方閥33進入室內熱交換器38而產生暖氣,且使冷媒冷凝成高壓液態冷媒,且由第七管線307經第一膨脹裝置35調節流量與壓降而成低溫低壓液氣共存冷媒,再由第八管線308流經室外熱交換器36,續由第九管線309經過第二四方閥34進入水側熱交換器32蒸發成低壓氣態,且自儲水桶21吸熱而製造冷水,冷媒再由第十管 線3010回到壓縮機31,而形成能提供冷水與暖氣的運作模式。
(d)暖氣模式:如第4圖,此時由控制單元1控制而使泵浦22及第二膨脹裝置37呈關閉off狀態,其餘構件依控制單元1設定條件運轉,壓縮機31之高壓氣態冷媒由第六管線306流經第一四方閥33進入室內熱交換器38而產生暖氣,且使冷媒冷凝成高壓液態冷媒,且由第七管線307經第一膨脹裝置35調節流量與壓降而成低溫低壓液氣共存冷媒,再由第八管線308流經室外熱交換器36,且由第九管線309經過第二四方閥34進入水側熱交換器32,冷媒再由第十管線3010回到壓縮機31,而形成僅提供暖氣的運作模式。
又者,請參閱第5圖之再一具體結構實施例,其結構組成與上述者大致相同,但不同處係指:冷煤由壓縮機31輸出後直接經由第一四方閥33輸至室內熱交換器38,且冷媒由室外熱交換器36輸出後,直接經由第二四方閥34回到壓縮機31,而不經過水側熱交換器32及第一四方閥33。
意即其結構組成不同處為:冷媒管路30′′包含一第六管線306、一第七管線307、一第八管線308、一第十二管線3012及一第十三管線3013,壓縮機31以第六管線306通過第一四方閥33而連接至室內熱交換器38,室內熱交換器38以第七管線307連接至第一膨脹裝置35,第一膨脹裝置35以第八管線308而連接至室外熱交換器36,室外熱交換器36以第十二管線3012通過第二四方閥34而連接回到壓縮機31,又第十三管線3013之一端通過第二膨脹裝置37而連接至第八管線308,並第十三管線3013之另一端依序通過第二四方閥34、 水側熱交換器32、第一四方閥33而連接至第十二管線3012。
承上,其實施模式如下:
(e)暖氣模式:如第5圖,由控制單元1控制而使第二膨脹裝置37及泵浦22關閉而運作時,壓縮機31之高壓氣態冷媒由第六管線306流經第一四方閥33進入室內熱交換器38而產生暖氣,且使冷媒冷凝成高壓液態冷媒,且由第七管線307經第一膨脹裝置35調節流量與壓降而成低溫低壓液氣共存冷媒,再由第八管線308經室外熱交換器36蒸發成低壓氣態,且直接由第十二管線3012經過第二四方閥34回到壓縮機31,而形成僅能提供暖氣的運作模式。
據上之具體實施例結構組成及實施說明,可知本創作在管路及構件配置合理化之外,經由控制單元1設定冷煤之流向而使其合理化,以適用於多種冷熱需求的運作模式,且重要的是不會有過度壓降、膨脹的問題,而可排除影響系統性能效益的缺失,而達到實質具多功能熱泵空調模式的操作優異性。
綜上所述,本創作確實已改善現有多功能熱泵空調系統的缺點,使得熱水及暖氣、冷水及暖氣、暖氣功能之能源效率均能達到實質高性能的效益,故已確實具有產業利用性、新穎性與進步性,符合新型專利的專利要件。惟以上所述者,僅為說明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創作實施之範圍,即凡依本創作申請專利範圍及說明書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創作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1‧‧‧控制單元
2‧‧‧熱水單元
21‧‧‧儲水桶
22‧‧‧泵浦
23‧‧‧進液管
24‧‧‧出液管
25‧‧‧流量計
3‧‧‧熱交換組
31‧‧‧壓縮機
32‧‧‧水側熱交換器
33‧‧‧第一四方閥
34‧‧‧第二四方閥
35‧‧‧第一膨脹裝置
36‧‧‧室外熱交換器
361‧‧‧第一風扇
37‧‧‧第二膨脹裝置
38‧‧‧室內熱交換器
381‧‧‧第二風扇
30‧‧‧冷媒管路
301‧‧‧第一管線
302‧‧‧第二管線
303‧‧‧第三管線
304‧‧‧第四管線
305‧‧‧第五管線

Claims (8)

  1. 一種熱泵空調系統,包含:一控制單元;一熱水單水,具有一儲水桶、一泵浦、一進液管及一出液管,該儲水桶以該出液管連通而出,且以該進液管連通而進,該泵浦接設於該出液管,且該泵浦電性連接至該控制單元;以及一熱交換組,其至少包含均電性連接至該控制單元的一壓縮機、一水側熱交換器、一第一四方閥、一第二四方閥、一第一膨脹裝置、一室外熱交換器、一第二膨脹裝置及一室內熱交換器,且以一冷媒管路連接而構成冷媒循環迴路,並該出液管及進液管連接至該水側熱交換器,又該室外熱交換器、室內熱交換器的側邊分別設置的一第一風扇、一第二風扇,且該第一風扇、第二風扇亦電性連接至該控制單元;而其特徵係在:該冷媒管路至少包含一第一管線、一第二管線、一第三管線、一第四管線及一第五管線,該壓縮機以該第一管線依序通過該水側熱交換器、該第一四方閥而連接至該室內熱交換器,該室內熱交換器以該第二管線連接至該第一膨脹裝置,該第一膨脹裝置以該第三管線而連接至該室外熱交換器,該室外熱交換器以該第四管線依序通過該第二四方閥、該第一四方閥而連接至該壓縮機,又該第五管線之一端通過該第二膨脹裝置而連接至該第三管線,該第五管線之另一端通過該第二四方閥而連接至 該第四管線。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熱泵空調系統,其中,由該控制單元控制而使該第二膨脹裝置關閉而運作時,該水側熱交換器將由該第一管線來自該壓縮機之高壓氣態冷媒開始冷凝,且提供熱量予該儲水桶,並冷媒流經該第一四方閥進入該室內熱交換器而產生暖氣,且由該控制單元控制該壓縮機、泵浦、第一風扇之轉速與該第一膨脹裝置之開度,使依據複數溫度感測元件預設之溫度條件,以及依據熱水及暖氣需求而調節運轉,使冷媒在該室內熱交換器完全冷凝成高壓液態冷媒,且由該第二管線經該第一膨脹裝置調節流量與壓降而成低溫低壓液氣共存冷媒,再由該第三管線經該室外熱交換器蒸發成低壓氣態而由該第四管線回到該壓縮機,而形成能提供熱水與暖氣的運作模式。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熱泵空調系統,其中,由該控制單元控制而使該第二膨脹裝置及該泵浦關閉而運作時,該壓縮機之高壓氣態冷媒由該第一管線流經該水側熱交換器,且該儲水桶之水溫已達到一設定值,冷媒流經該第一四方閥進入該室內熱交換器而產生暖氣,且冷凝成高壓液態冷媒,並由該第二管線經該第一膨脹裝置調節流量與壓降而成低溫低壓液氣共存冷媒,再由該第三管線經該室外熱交換器蒸發成低壓氣態而由該第四管線回到該壓縮機,而形成僅提供暖氣的運作模式。
  4. 一種熱泵空調系統,包含: 一控制單元;一熱水單水,具有一儲水桶、一泵浦、一進液管及一出液管,該儲水桶以該出液管連通而出,且以該進液管連通而進,該泵浦接設於該出液管,且該泵浦電性連接至該控制單元;以及一熱交換組,其至少包含均電性連接至該控制單元的一壓縮機、一水側熱交換器、一第一四方閥、一第二四方閥、一第一膨脹裝置、一室外熱交換器、一第二膨脹裝置及一室內熱交換器,且以一冷媒管路連接而構成冷媒循環迴路,並該出液管及進液管連接至該水側熱交換器,又該室外熱交換器、室內熱交換器的側邊分別設置的一第一風扇、一第二風扇,且該第一風扇、第二風扇亦電性連接至該控制單元;而其特徵係在:該冷媒管路至少包含一第六管線、一第七管線、一第八管線、一第九管線、一第十管線及一第十一管線,該壓縮機以該第六管線通過該第一四方閥而連接至該室內熱交換器,該室內熱交換器以該第七管線連接至該第一膨脹裝置,該第一膨脹裝置以該第八管線而連接至該室外熱交換器,該室外熱交換器以該第九管線通過該第二四方閥而連接至該水側熱交換器,該水側熱交換器再以該第十管線通過該第一四方閥而連接至該壓縮機,又該第十一管線之一端通過該第二膨脹裝置而連接至該第八管線,並該第十一管線之另一端通過該第二四方閥而連接至該第十管線。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熱泵空調系統,其中,由該控制單元控制而使該第二膨脹裝置關閉而運作時,該壓縮機之高壓氣態冷媒由該第六管線流經該第一四方閥進入該室內熱交換器而產生暖氣,且使冷媒冷凝成高壓液態冷媒,且由該第七管線經該第一膨脹裝置調節流量與壓降而成低溫低壓液氣共存冷媒,再由該第八管線流經該室外熱交換器,由該第九管線經過該第二四方閥進入該水側熱交換器蒸發成低壓氣態,且自該儲水桶吸熱而製造冷水,冷媒再由該第十管線回到該壓縮機,而形成能提供冷水與暖氣的運作模式。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熱泵空調系統,其中,由該控制單元控制而使該第二膨脹裝置及該泵浦關閉而運作時,該壓縮機之高壓氣態冷媒由該第六管線流經該第一四方閥進入該室內熱交換器而產生暖氣,且使冷媒冷凝成高壓液態冷媒,且由該第七管線經該第一膨脹裝置調節流量與壓降而成低溫低壓液氣共存冷媒,再由該第八管線流經該室外熱交換器,且由該第九管線經過該第二四方閥進入該水側熱交換器,冷媒再由該第十管線回到該壓縮機,而形成僅提供暖氣的運作模式。
  7. 一種熱泵空調系統,包含:一控制單元;一熱水單水,具有一儲水桶、一泵浦、一進液管及一出液管,該儲水桶以該出液管連通而出,且以該進液管連通而進,該泵浦接設於該出液管,且該泵浦電性連接至該控 制單元;以及一熱交換組,其至少包含均電性連接至該控制單元的一壓縮機、一水側熱交換器、一第一四方閥、一第二四方閥、一第一膨脹裝置、一室外熱交換器、一第二膨脹裝置及一室內熱交換器,且以一冷媒管路連接而構成冷媒循環迴路,並該出液管及進液管連接至該水側熱交換器,又該室外熱交換器、室內熱交換器的側邊分別設置的一第一風扇、一第二風扇,且該第一風扇、第二風扇亦電性連接至該控制單元;而其特徵係在:該冷媒管路至少包含一第六管線、一第七管線、一第八管線、一第十二管線及一第十三管線,該壓縮機以該第六管線通過該第一四方閥而連接至該室內熱交換器,該室內熱交換器以該第七管線連接至該第一膨脹裝置,該第一膨脹裝置以該第八管線而連接至該室外熱交換器,該室外熱交換器以該第十二管線通過該第二四方閥而連接至該壓縮機,又該第十三管線之一端通過該第二膨脹裝置而連接至該第八管線,並該第十三管線之另一端依序通過該第二四方閥、該水側熱交換器、該第一四方閥而連接至該第十二管線。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熱泵空調系統,其中,由該控制單元控制而使該第二膨脹裝置及該泵浦關閉而運作時,該壓縮機之高壓氣態冷媒由該第六管線流經該第一四方閥進入該室內熱交換器而產生暖氣,且使冷媒冷凝成高壓液態冷媒,且由該第七管線經該第一膨脹裝置調節流 量與壓降而成低溫低壓液氣共存冷媒,再由該第八管線經該室外熱交換器蒸發成低壓氣態,由該第十二管線經過該第二四方閥回到該壓縮機,而形成僅能提供暖氣的運作模式。
TW103219730U 2014-11-07 2014-11-07 熱泵空調系統 TWM4948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19730U TWM494898U (zh) 2014-11-07 2014-11-07 熱泵空調系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19730U TWM494898U (zh) 2014-11-07 2014-11-07 熱泵空調系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94898U true TWM494898U (zh) 2015-02-01

Family

ID=530172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219730U TWM494898U (zh) 2014-11-07 2014-11-07 熱泵空調系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9489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65412B (zh) * 2017-08-30 2019-07-11 潤弘精密工程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熱平衡系統及使用住宅熱平衡系統之節能空調系統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65412B (zh) * 2017-08-30 2019-07-11 潤弘精密工程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熱平衡系統及使用住宅熱平衡系統之節能空調系統
US10641505B2 (en) 2017-08-30 2020-05-05 Ruentex Engineering & Construction Co., Ltd. Thermal equilibrium system for building and energy-saving air-conditioning system using the sam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65510B (zh) 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
CN103175344B (zh) 一种寒冷地区用多联机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0535548C (zh) 一种超低温热泵空调系统
WO2016000656A1 (zh) 空调系统
CN103912939A (zh) 一种空调系统
CN108679868B (zh) 一种自力式多功能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3388905A (zh) 一种蒸发器流量可调节的热泵热水器系统
CN104075477A (zh) 一种复叠式高温热泵
CN104406337B (zh) 一种防气蚀供液装置以及基于该装置的制冷系统
CN209484880U (zh) 一种回温式热泵系统
CN202382470U (zh) 采用evi压缩机的r32风冷冷水热泵机组
CN203964449U (zh) 一种单双级可切换的热泵
CN204593944U (zh) 一种带过冷装置的空调室外机系统
CN108036445B (zh) 一种改进的热源塔热泵装置
CN104121721A (zh) 一种单双级可切换的热泵
CN104236146A (zh) 制冷循环系统
CN105402920A (zh) 冷水机组
TWM494898U (zh) 熱泵空調系統
CN104848591A (zh) 模块化热泵
CN204240639U (zh) 热泵空调系统
CN211476359U (zh) 恒温恒湿空调机组
TW201617568A (zh) 熱泵空調系統
CN201034394Y (zh) 一种空调热泵热水机组
CN107504709A (zh) 一种超低温型多功能热泵系统
CN204612244U (zh) 模块化热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