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82371U - 雙向排氣裝置及其雙向出氣結構 - Google Patents

雙向排氣裝置及其雙向出氣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82371U
TWM482371U TW103204185U TW103204185U TWM482371U TW M482371 U TWM482371 U TW M482371U TW 103204185 U TW103204185 U TW 103204185U TW 103204185 U TW103204185 U TW 103204185U TW M482371 U TWM482371 U TW M48237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outlet
lower cover
way
pl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2041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kun-lin Zhang
Dong-Po Wu
xu-xiang Wang
wen-jing Zheng
Original Assignee
Kog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ge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Kog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TW1032041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82371U/zh
Publication of TWM4823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82371U/zh

Links

Landscapes

  • Measur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AREA)

Description

雙向排氣裝置及其雙向出氣結構
本創作乃是關於一種雙向排氣裝置及其雙向出氣結構,特別是指一種具有雙向排氣功能的排氣裝置及其雙向出氣結構。
請參閱圖1A及圖1B,其中圖1A為一血壓計的示意圖,圖1B為習知血壓計的控制單元示意圖。一般用以測量血壓的血壓計1a至少包括有一控制單元10a以及一量測單元20a。其中,控制單元10a內部應至少設置有一充氣裝置11a、一洩氣裝置12a以及分別用以控制該兩裝置11a、12a的控制電路13a、14a;該量測單元20a則設置有空氣袋21a及皮套管22a,且皮套管22a同時連接於空氣袋21a以及控制單元10a內部的充氣裝置11a和洩氣裝置12a。
當欲使用血壓計1a時,會先將手臂穿過空氣袋21a內,再操作控制單元10a上的操作面板15a,使充氣裝置11a可透過皮套管22a對空氣袋21a進行充氣。當量測血壓完畢後,使用者需再次點選操作面板15a使空氣袋21a內部的空氣可透過洩氣裝置12a進行洩氣,以便於使用者抽出手臂。
惟,一般習知的充氣裝置11a因為無法同時具備充氣以及洩氣的功能,因此才必須在血壓計1a的控制單元10a內更額外設置一洩氣裝置12a及其控制電路14a,如此即增加了血壓計1a的生產成本、產品體積以及發生故障的機率。
緣是,本創作人有感上述問題之可改善,乃特潛心研究並配合學理之運用,終於提出一種設計合理且能有效改善上述問題之本創作。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雙向排氣裝置,其內部設置有充氣結構以及雙向出氣結構,以使該雙向排氣裝置能同時具備充氣以及洩氣的功能。
本創作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雙向出氣結構,其能夠與一充氣結構相結合,使充氣結構的出氣方向能透過該雙向出氣結構進行調整。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創作提供一種雙向排氣裝置,包括一充氣結構以及一雙向出氣結構。該充氣結構具有相對的一進氣端及一出氣端。該雙向出氣結構包括一下蓋板、一上蓋板及一閥板。該下蓋板設置於該充氣結構的出氣端,該下蓋板背向該出氣端的一側設有一第一氣室及一第二氣室,並開設有兩分別對應連通於所述兩氣室的第一通口。該上蓋板裝設於該下蓋板背向該出氣端的一側,並開設有至少一第一出氣口及至少一第二出氣口,其中該第二出氣口對應於該第二氣室。該閥板設置於該上蓋板及該下蓋板之間,並設有一具有撓性的閥片,該閥片被區分為相連的一第一區塊及一第二區塊,其中該第一區塊開設有一用以導通該第一氣室及該第一出氣口的第二通口,該第二區塊選擇性地封閉該第二出氣口。
較佳地,該充氣結構包括一壓電彈片組件以及分別疊設於該壓電彈片組件之兩側的一第一極片及一第二極片,其中該壓電彈片組件環繞設置有數個第一氣口。
本創作另外提供一種雙向出氣結構,其裝設有一充氣結構,該雙向出氣結構包括一下蓋板、一上蓋板以及一閥板。該下蓋板連接於該充氣結構,該下蓋板背向該充氣結構的一側設有一第一 氣室及一第二氣室,並開設有兩分別對應連通於所述兩氣室的第一通口。該上蓋板裝設於該下蓋板相對於該充氣結構的一側,並開設有一第一出氣口及一第二出氣口,其中該第二出氣口對應於該第二氣室。該閥板設置於該上蓋板及該下蓋板之間,並設有一具有撓性的閥片,該閥片被區分為相連的一第一區塊及一第二區塊,其中該第一區塊開設有一用以導通該第一氣室及該第一出氣口的第二通口,該第二區塊選擇性地封閉該第二出氣口。
本創作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創作的充氣結構與雙向出氣結構可相互結合以組成一雙向排氣裝置。透過第一、第二極片的導通或停止導通,閥片的第二區塊可選擇性地封閉上蓋板的第二出氣口,使得位於上蓋板及閥板之間的氣體亦可選擇性地從第二出氣口洩出,以完成洩氣之目的。因此本創作的充氣結構不需要再另外連接於一洩氣裝置,而僅需要一組用以控制雙向排氣裝置的控制電路即可完成打氣及洩氣。
為了能更進一步瞭解本創作為達成既定目的所採取之技術、方法及功效,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創作之詳細說明、圖式,相信本創作之目的、特徵與特點,當可由此得以深入且具體之瞭解,然而所附圖式與附件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並非用來對本創作加以限制者。
〔習知〕
1‧‧‧排氣裝置
1a‧‧‧血壓計
10‧‧‧充氣結構
10a‧‧‧控制單元
11‧‧‧進氣端
11a‧‧‧充氣裝置
12‧‧‧出氣端
12a‧‧‧洩氣裝置
13‧‧‧壓電彈片組件
13a‧‧‧控制電路
131‧‧‧彈性片
14a‧‧‧控制電路
1311‧‧‧第一氣口
15a‧‧‧操作面板
132‧‧‧壓電板片
20a‧‧‧量測單元
14‧‧‧第一極片
21a‧‧‧空氣袋
141‧‧‧第二氣口
22a‧‧‧皮套管
15‧‧‧第二極片
〔本創作〕
16‧‧‧絕緣件
17‧‧‧進氣板
171‧‧‧第三氣口
172‧‧‧第四氣口
173‧‧‧流道
20‧‧‧雙向出氣結構
21‧‧‧下蓋板
211‧‧‧第一氣室
212‧‧‧第二氣室
213‧‧‧第一通口
214‧‧‧凸柱
215‧‧‧外環部
216‧‧‧容置腔室
22‧‧‧上蓋板
221‧‧‧第一出氣口
222‧‧‧第二出氣口
223‧‧‧皮管接頭
224‧‧‧固定孔
225‧‧‧流動空間
23‧‧‧閥板
231‧‧‧固定孔
232‧‧‧閥片
2321‧‧‧第一區塊
2322‧‧‧第二區塊
2323‧‧‧第二通口
2324‧‧‧內環部
圖1A為一血壓計的示意圖;圖1B為習知血壓計的控制單元示意圖;圖2為本創作之雙向排氣裝置的結構組合圖;圖3為本創作之雙向排氣裝置的局部分解圖(一);圖4為本創作之雙向出氣結構分解圖;圖5為本創作之充氣結構的結構分解圖(一);圖6A為本創作之充氣結構的結構分解圖(二); 圖6B為本創作之充氣結構的結構分解圖(三);圖7A為本創作之雙向排氣裝置的靜止示意圖;圖7B為本創作之雙向排氣裝置導通時的作動示意圖;以及圖7C為本創作之雙向排氣裝置斷電時的作動示意圖。
以下係藉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創作之實施方式,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由以下實施例所揭示之雙向排氣裝置及其雙向出氣結構的具體結構特徵而輕易地瞭解本創作之優點與功效。
〔第一實施例〕
請參閱圖2、圖3及圖4,其中圖2為本創作之雙向排氣裝置的結構組合圖,圖3為本創作之雙向排氣裝置的局部分解圖,圖4為本創作之雙向出氣結構分解圖。
如圖2,本實施例提供一種雙向排氣裝置1,包括一充氣結構10及一雙向出氣結構20,該充氣結構10裝設於該雙向出氣結構20上,以使該充氣結構10能直接透過該雙向出氣結構20進行打氣以及洩氣,而不需要再外接其他洩氣裝置或控制電路。如圖3,該充氣結構10具有相對的一進氣端11及一出氣端12,該雙向出氣結構20及裝設於充氣結構10的出氣端12。
如圖3及圖4,該雙向出氣結構20包括一下蓋板21、一上蓋板22及一閥板23,其中該上蓋板22裝設於該下蓋板21,其結合方式可為鎖固、卡合、榫接、膠合等,本創作並不限制。下蓋板21及上蓋板22可由塑膠等絕緣材料製成,以提高雙向排氣裝置1的使用安全性。該閥板23係夾設於下蓋板21及上蓋板22之間,以提供雙向出氣結構20的切換功能。以下,係為本實施例針對雙向出氣結構20的細部結構特徵進行說明。
該下蓋板21為一具有特定厚度的板片,其外型可對應於充氣 結構10。下蓋板21被設置於充氣結構10的出氣端12,並且於背向該出氣端12的一側設有一第一氣室211及一第二氣室212,第一、第二氣室211、212相互分隔而不連通,以使進入第一、第二氣室211、212的氣體難以相互流通。再者,該下蓋板21開設有兩第一通口213,該兩第一通口213分別開設於第一氣室211以及第二氣室212的底部,意即第一、第二氣室212可分別透過該兩第一通口213來連通於下蓋板21朝向出氣端12的一側。
較佳地,該下蓋板21朝向該出氣端12的一側設有一連通於該兩第一通口213的容置腔室216,該充氣結構10則裝設於該容置腔室216。
該上蓋板22為一外型對應於下蓋板21的板片,其裝設於下蓋板21背向出氣端12的一側,並開設有至少一第一出氣口221及至少一第二出氣口222,其中第二出氣口222的位置對應於下蓋板21的第二氣室212。需要說明的是,上蓋板22通常另外設有一皮管接頭223,而第一出氣口221可開設於皮管接頭223內部,以利於將氣體導入至接設於皮管接頭223的一皮套管(圖略);第二出氣口222則直接連通於外部空氣。藉此,當充氣結構10停止對雙向出氣結構20打氣時,氣體即可透過第二出氣口222排洩至外部空氣中。
該閥板23係設置於下蓋板21及上蓋板22之間,以本實施例圖式為例說明,下蓋板21背向出氣端12的一側設置有數個凸柱214,而上蓋板22及閥板23分別設置有對應於該些凸柱214的固定孔224、231。藉此,當下蓋板21的凸柱214穿過該些固定孔224、231並以上蓋板22方向使用螺栓鎖固時,即可同時固定下蓋板21、上蓋板22及閥板23。
值得注意的是,閥板23至少設有一具有可撓性的閥片232,且該閥片232可被區分為相連接的一第一區塊2321及一第二區塊2322,其中第一區塊2321及第二區塊2322的位置可分別對應於 下蓋板21的第一氣室211及第二氣室212。再者,該閥片232於第一區塊2321設有一第二通口2323,以導通下蓋板21的第一氣室211以及上蓋板22的第一出氣口221。進一步說明,上蓋板22與閥板23在結合之後仍保有一可供氣體流通的流動空間225,因此流經第二通口2323的氣體仍可選擇性地流入閥片232的第二區塊2322,並藉以向上方的第二出氣口222洩氣排出(可參考圖7B)。
在另外一實施例中,該下蓋板21於該第一氣室211形成一外環部215,且該第一氣室211的第一通口213開設於該外環部215之外;該閥片232於該第一區塊2321形成一對應於該外環部215的內環部2324,且該第二通口2323開設於該內環部2324之內。藉此,外環部215可與內環部2324相結合以形成一用以導引氣體的流道,使氣體能快速地透過流道進入上蓋板22。
〔第二實施例〕
請參閱圖5,為本創作之充氣結構的結構分解圖,其中該充氣結構10係由數層板片結合疊加所組成,並透過電極導通觸發壓電效應(Piezoelectricity),以將氣體從進氣端11推送至出氣端12。在本實施例中,該充氣結構10包括一壓電彈片組件13以及分別設置於該壓電彈片組件13之兩側的一第一極片14及一第二極片15。以下,係為本實施例針對充氣結構10的細部結構特徵進行說明。
該壓電彈片組件13包括一彈性片131以及一壓電板片132,該壓電板片132可疊設於該彈性片131朝向出氣端12的一側,其中壓電板片132係對應於第一、第二極片14、15的極性進行設置,以配合於充氣結構10的充氣方向,因此本創作並不限制壓電板片132的位置。該彈性片131為一具有可撓性而可上下震動擺盪的片體,並且環繞開設有數個第一氣口1311。該壓電板片132為一由壓電材料(PZT material)製成的板片,其疊設於該彈性片131朝向該出氣端12的一側面,且該壓電板片132並未覆蓋該些第一氣口 1311。藉此,當壓電板片132因產生壓電效應而帶動彈性片131上下震盪時,壓電彈片組件13即可透過該些第一氣口1311將氣體從進氣端11推送至出氣端12。
該第一、第二極片14、15分別為一薄型導電片,其中第一極片14可設置於壓電彈片組件13的彈性片131朝向該進氣端11的一側,並且開設有至少一第二氣口141,該第二氣口141可位於第一極片14的中間部,但不以此為限;第二極片15可疊設於壓電彈片組件13朝向進氣端11的一側。進一步說明,該充氣結構10更可包括一絕緣件16,其可由絕緣材料製成以達到絕緣效果,但其絕緣方式並不以此為限。該絕緣件16疊設於該彈性片131以及該第二極片15之間,以避免第二極片15透過彈性片131與第一極片14相互導通。藉此,在第一、第二極片14、15導通後,位於充氣結構10的進氣端11氣體可從第一極片14的第二氣口141導入,以進入至充氣結構10內部。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極片14為一負極片,第二極片15為一正極片,但本創作並不針對極片的極性進行限制。
〔第三實施例〕
請參閱圖6A及圖6B,其分別為本創作之充氣結構的不同視角分解圖。本實施例與上述實施例的差異在於,該充氣結構10更包括一進氣板17,係為一薄型板片,其可由數片薄板相互疊加製成,也可為一體成型製成,本創作並不限制。該進氣板17朝向該進氣端11的一側面環設有數個第三氣口171,並且於該進氣板17的另一側面的中間部設有一第四氣口172,該些第三氣口171分別透過數個流道173連通於該第四氣口172,其中第四氣口172的開口面積大於該些第三氣口171的總合。藉此,氣體可分別從該些第三氣口171導入,並統一從第四氣口172導出以產生一較集中的氣流,以供給位於第一、第二極片14、15之間的壓電彈片組件13所需。
〔第四實施例〕
請參閱圖7A、圖7B及圖7C,其中圖7A為本創作之雙向排氣裝置的靜止示意圖,圖7B為本創作之雙向排氣裝置導通時的作動示意圖,圖7C為本創作之雙向排氣裝置斷電時的作動示意圖。
如圖7A,當第一、第二極片14、15未導通時,雙向排氣裝置1內各部氣體皆呈現平衡狀態,在理想上沒有因壓力不均所產生的氣流。此時閥板23的第一區塊2321及第二區塊2322的表面因力平衡而呈現平整之狀態。
如圖7B,當第一、第二極片14、15導通時,壓電彈片組件13的壓電板片132即開始帶動彈性片131前後震盪,以推動氣體流動。具體而言,氣體一開始從進氣板17的第三氣口171進入流道173以進入第四氣口172(可參考圖6A及圖6B),並穿過第一極片14的第二氣口141。接著,穿過第二氣口141的氣流會依序經過彈性片131的第一氣口1311以及下蓋板21的第一通口213,以流入下蓋板21的第一氣室211及第二氣室212。最後,流入第一氣室211的氣體可依序穿過閥板23的第二通口2323、上蓋板22的流動空間225以及第一出氣口221,藉以充氣至套接於皮管接頭223的皮套管。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從另外一第一通口213流入下蓋板21的第二氣室212的氣體會頂住閥片232的第二區塊2322以封閉住第二出氣口222,並使流入上蓋板22的氣體無法從第二出氣口222排出。
如圖7C,當第一、第二極片14、15斷電時,壓電彈片組件13即停止作動,因此第二氣室212內部的氣體可從第一通口213排出,並依序經由彈性片131的第一氣口1311、第一極片14的第二氣口141、進氣板17的第四氣口172以及第三氣口171排出。此時閥片232的第二區塊2322即受到從第一出氣口221灌回之高壓氣體推動而下垂,並停止頂抵第二出氣口222,以使第二出氣口222的內外保持暢通。換言之,皮套管內部的氣體因為氣壓減小的 關係而自動流回第一出氣口221,並藉由第二出氣口222洩出至外部空氣中,以使雙向排氣裝置1恢復為平衡狀態。
〔實施例的功效〕
綜上所述,本創作所提供的雙向排氣裝置具有以下之有益效果:本創作的充氣結構與雙向出氣結構可相互結合以組成一雙向排氣裝置。透過第一、第二極片的導通或停止導通,閥片的第二區塊可選擇性地封閉上蓋板的第二出氣口,使得位於上蓋板及閥板之間的氣體亦可選擇性地從第二出氣口洩出,以完成洩氣之目的。因此本創作的充氣結構不需要再另外連接於一洩氣裝置,而僅需要一組用以控制雙向排氣裝置的控制電路即可完成打氣及洩氣。
惟以上所述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非意欲侷限本創作的專利保護範圍,故舉凡運用本創作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為的等效變化,均同理皆包含於本創作的權利保護範圍內,合予陳明。
1‧‧‧排氣裝置
10‧‧‧充氣結構
11‧‧‧進氣端
12‧‧‧出氣端
20‧‧‧雙向出氣結構
21‧‧‧下蓋板
211‧‧‧第一氣室
212‧‧‧第二氣室
213‧‧‧第一通口
214‧‧‧凸柱
215‧‧‧外環部
22‧‧‧上蓋板
221‧‧‧第一出氣口
222‧‧‧第二出氣口
223‧‧‧皮管接頭
224‧‧‧固定孔
23‧‧‧閥板
231‧‧‧固定孔
232‧‧‧閥片
2321‧‧‧第一區塊
2322‧‧‧第二區塊
2323‧‧‧第二通口

Claims (14)

  1. 一種雙向排氣裝置,包括:一充氣結構,具有相對的一進氣端及一出氣端;以及一雙向出氣結構,包括:一下蓋板,設置於該充氣結構的出氣端,該下蓋板背向該出氣端的一側設有一第一氣室及一第二氣室,並開設有兩分別對應連通於所述兩氣室的第一通口;一上蓋板,裝設於該下蓋板背向該出氣端的一側,並開設有至少一第一出氣口及至少一第二出氣口,其中該第二出氣口對應於該第二氣室;及一閥板,設置於該上蓋板及該下蓋板之間,並設有一具有撓性的閥片,該閥片被區分為相連的一第一區塊及一第二區塊,其中該第一區塊開設有一用以導通該第一氣室及該第一出氣口的第二通口,該第二區塊選擇性地封閉該第二出氣口。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向排氣裝置,其中該充氣結構包括:一壓電彈片組件,其環繞設置有數個第一氣口;以及分別疊設於該壓電彈片組件之兩側的一第一極片及一第二極片。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雙向排氣裝置,其中該壓電彈片組件包括:一彈性片,該些第一氣口係設置於該彈性片;以及一壓電板片,其疊設於該彈性片朝向該出氣端的一側。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雙向排氣裝置,其中該第一極片疊設於該彈性片朝向該進氣端的一側,並至少開設有一位於中間部的第二氣口;該第二極片疊設於該壓電彈片組件朝向該出氣端的一側。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雙向排氣裝置,其中該充氣結構更包括一進氣板,其疊設於該第一極片朝向該進氣端的一側。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雙向排氣裝置,其中該進氣板朝向該進氣端的一側環設有數個第三氣口,並且於該進氣板朝向該出氣端的一側的中間部設有一第四氣口,該些第三氣口分別透過數個流道連通於該第四氣口。
  7. 如請求項4所述之雙向排氣裝置,其中該充氣結構更包括一絕緣件,該絕緣件設置於該壓電板片及該第二極片之間。
  8.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所述之雙向排氣裝置,其中該下蓋板朝向該出氣端的一側設有一連通於該兩第一通口的容置腔室,該充氣結構裝設於該容置腔室。
  9.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所述之雙向排氣裝置,其中該下蓋板於該第一氣室形成一外環部,且該第一氣室的第一通口開設於該外環部之外。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雙向排氣裝置,其中該閥片於該第一區塊形成一對應於該外環部的內環部,且該第二通口開設於該內環部之內。
  11. 一種雙向出氣結構,其裝設有一充氣結構,該雙向出氣結構包括:一下蓋板,連接於該充氣結構,該下蓋板背向該充氣結構的一側設有一第一氣室及一第二氣室,並開設有兩分別對應連通於所述兩氣室的第一通口;一上蓋板,裝設於該下蓋板相對於該充氣結構的一側,並開設有一第一出氣口及一第二出氣口,其中該第二出氣口對應於該第二氣室;以及一閥板,設置於該上蓋板及該下蓋板之間,並設有一具有撓性的閥片,該閥片被區分為相連的一第一區塊及一第二區塊,其中該第一區塊開設有一用以導通該第一氣室及該第一出氣口的第二通口,該第二區塊選擇性地封閉該第二出氣口。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雙向出氣結構,其中該下蓋板朝向該充氣結構的一側設有一連通於該兩第一通口的容置腔室,該充氣結構裝設於該容置腔室。
  13. 如請求項11所述之雙向出氣結構,其中該下蓋板於該第一氣室形成一外環部,且該第一氣室的第一通口開設於該外環部之外。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雙向出氣結構,其中該閥片於該第一區塊形成一對應於該外環部的內環部,且該第二通口開設於該內環部之內。
TW103204185U 2014-03-12 2014-03-12 雙向排氣裝置及其雙向出氣結構 TWM4823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04185U TWM482371U (zh) 2014-03-12 2014-03-12 雙向排氣裝置及其雙向出氣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04185U TWM482371U (zh) 2014-03-12 2014-03-12 雙向排氣裝置及其雙向出氣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82371U true TWM482371U (zh) 2014-07-21

Family

ID=517244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204185U TWM482371U (zh) 2014-03-12 2014-03-12 雙向排氣裝置及其雙向出氣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8237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91748A (zh) * 2017-04-12 2018-10-23 厦门科际精密器材有限公司 微型泵及具有其的电子血压计
CN115217793A (zh) * 2022-07-22 2022-10-21 旺利塑胶电子(惠州)有限公司 一种配置在充气产品上的充泄气结构以及充气产品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91748A (zh) * 2017-04-12 2018-10-23 厦门科际精密器材有限公司 微型泵及具有其的电子血压计
CN115217793A (zh) * 2022-07-22 2022-10-21 旺利塑胶电子(惠州)有限公司 一种配置在充气产品上的充泄气结构以及充气产品
CN115217793B (zh) * 2022-07-22 2023-10-17 旺利塑胶电子(惠州)有限公司 一种配置在充气产品上的充泄气结构以及充气产品
US11988216B2 (en) 2022-07-22 2024-05-21 Wangli Plastic & Electronics (Huizhou) Co., Ltd. Built-in air pump with rapid inflation and deflation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57236B (zh) 氣體檢測裝置
US6763540B1 (en) Queen size air bed with a baffle to separate the air bed into two portions
DE502005002235D1 (de) Fluidbetätigter Stellungsregler
SG143164A1 (en) Inflatable bed having a built-in electric air pump unit for inflating a mattress assembly
JP2009544917A5 (zh)
ATE530468T1 (de) Feststoffventil
JP2014122025A5 (zh)
TWM482371U (zh) 雙向排氣裝置及其雙向出氣結構
TW201315919A (zh) 可切換氣道的打氣筒風嘴頭
WO2008037136A1 (en) A device for inflating air and releasing air
WO2013029532A1 (zh) 一种微型泵的能控制气流的导流装置
US20150231518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luid transfer between inflatable objects
TWI563968B (zh) 雙向排氣裝置及其雙向出氣結構
WO2022062837A1 (zh) 一种气动控制阀组、气动按摩控制阀及多联气动控制单元
WO2023024356A1 (zh) 一种气垫气阀及充气床垫
WO2019148962A1 (zh) 供液装置及电子烟
WO2007008233A3 (en) Valve with bellow
CN102039993B (zh) 一种用于救生气囊的引射装置
ITMI20080650A1 (it) Pressostato combinato
BR112015020814A2 (pt) dispositivo interruptor de botão de pressão
WO2018050096A1 (zh) 气路压力响应系统
CN203953634U (zh) 双向排气装置及其双向出气结构
TW201323714A (zh) 可變壓力之打氣筒
US20210321889A1 (en) Stretchable Blood Pressure Cuff
CN104905778A (zh) 双向排气装置及其双向出气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