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77587U - 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77587U
TWM477587U TW102222618U TW102222618U TWM477587U TW M477587 U TWM477587 U TW M477587U TW 102222618 U TW102222618 U TW 102222618U TW 102222618 U TW102222618 U TW 102222618U TW M477587 U TWM477587 U TW M477587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play device
light source
bracket
backlight modu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2226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Kuo-Liang Wen
Yi-Wen Lin
Original Assignee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filed Critical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to TW1022226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77587U/zh
Publication of TWM4775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77587U/zh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Description

顯示裝置
本新型創作是有關於一種顯示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背光模組的顯示裝置。
隨著電子產業日益發達,平面顯示器已逐漸取代陰極射線管顯示器而成為目前的主流。在平面顯示器中,又以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的技術較為純熟且普及化。然而,由於液晶顯示器的液晶顯示面板本身無法發光,故在液晶顯示面板下方設置背光模組以提供光源,進而達到顯示的功能。
在背光模組中,由複數個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所組成之發光條會組裝於背板上,且發光二極體發光時會透過背板進行散熱。進一步而言,可在背板上配置導熱性佳的導熱件,用以將發光二極體發光時產生的熱傳導至背板。隨著發光二極體技術的進步,一些背光模組藉由增加發光二極體的功率並減少其數量來降低生產成本,而此種設計方式會使發光二極體的發熱密度上升。由於電子裝置皆朝窄邊框及輕薄化的趨勢設計而無法利用大面積的散熱片來對背光模組進行散熱,因此如何 在有限的配置空間內提升顯示器的散熱效率為此技術領域的重要議題。
中華民國專利編號TW201135326揭露一種背光模組,其 散熱導體與散熱件組成一體化的散熱模組,散熱導體設置於散熱件與背板之間且分別接觸散熱件與背板以提升散熱效率。中華民國專利編號TW201226791揭露一種背光模組,其導熱管接觸背板以使背板能夠透過導熱管進行散熱。中華民國專利編號TWM325447揭露一種發光二極體散熱模組,其發光二極體設置於鋁基板上且鋁基板與導熱管貼合,使發光二極體藉由鋁基板及導熱管散熱。中國專利編號CN101188920B揭露一種顯示裝置,其散熱裝置的熱依序經由嵌塊、支撐塊與安裝銷等構件被傳導至底座與壁掛支架,進而被導出顯示裝置。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具有良好的散熱效率。
本新型創作的其他目的和優點可以從本新型創作所揭露的技術特徵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新型創作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包括一外殼、一背光模組及一導熱件。外殼具有一開口。背光模組配置於外殼內且包括一背板及一光源。背板包括一背面及相對於背面的一底面。開口暴露部分背面。光源配置於底面上對應開口的位置。導熱件透過開口 接觸背板的背面。光源產生的熱依序經由背板及導熱件而被傳遞至外殼之外。
在一實施例中,背光模組更包括一散熱片,散熱片配置於背板的底面上,且光源配置於散熱片上。
在一實施例中,背光模組更包括至少一熱管,熱管配置於散熱片與背板之間,光源位於散熱片的一區域,熱管的一部分對位於散熱片的區域,且熱管的另一部分延伸至散熱片的其它區域。
在一實施例中,光源及熱管分別位於散熱片相對的兩側。
在一實施例中,散熱片具有一溝槽,且熱管嵌合於溝槽中。
在一實施例中,光源包括多個發光元件,背光模組具有一側邊,且這些發光元件集中於側邊的一中央部分。
在一實施例中,背光模組在側邊的中央部分具有一凸部,且這些發光元件位於凸部旁。
在一實施例中,更包括一支架,其中支架組裝於外殼且固定於一固定端,導熱件接觸支架,光源產生的熱依序經由背板、導熱件及支架而被傳遞至固定端。
在一實施例中,外殼具有一外表面,支架組裝於外表面,導熱件覆蓋開口並從背板的背面延伸至外表面並接觸支架。
在一實施例中,導熱件具有多個散熱孔。
在一實施例中,更包括一支架,其中支架組裝於外殼且 將顯示裝置支撐於一承載面上,導熱件位於支架內且具有一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第一端部接觸背板的背面,第二端部接觸承載面,光源產生的熱依序經由背板及導熱件而被傳遞至承載面。
基於上述,本新型創作的實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個優點,在本新型創作的上述實施例中,顯示裝置的外殼具有開口且光源配置於背板上對應開口的位置。據此,導熱件可透過外殼的開口接觸背板,且光源產生的熱能夠快速地經由背板及導熱件被傳遞至外殼之外,藉以有效提升顯示裝置的散熱效率。
為讓本新型創作之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多個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50‧‧‧承載面
100、100’、200、200’‧‧‧顯示裝置
110、210‧‧‧外殼
110a、210a‧‧‧開口
110b‧‧‧外表面
120、120’、220、220’‧‧‧背光模組
122、222‧‧‧背板
122a、222a‧‧‧背面
122b‧‧‧底面
124、224‧‧‧光源
124a‧‧‧發光元件
125‧‧‧凸部
126‧‧‧導光板
127‧‧‧側邊
127a‧‧‧中央部分
128、128’、228、228’‧‧‧散熱片
128a、128b‧‧‧區域
128c‧‧‧溝槽
129、229‧‧‧熱管
130、230‧‧‧導熱件
132‧‧‧散熱孔
140、240‧‧‧顯示面板
150、250‧‧‧外框
160、260‧‧‧支架
232‧‧‧第一端部
234‧‧‧第二端部
圖1是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立體圖。
圖2是圖1的顯示裝置的分解圖。
圖3是圖1的顯示裝置的局部剖視圖。
圖4是圖1的顯示裝置於另一視角的局部立體圖。
圖5是本新型創作另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局部剖視圖。
圖6是圖5的部分構件示意圖。
圖7是本新型創作另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後視圖。
圖8是圖7的支架的立體圖。
圖9是圖7的顯示裝置的局部剖視圖。
圖10是本新型創作另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局部剖視圖。
有關本新型創作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多個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前」、「後」、「左」、「右」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而非用來限制本新型創作。
圖1是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立體圖。圖2是圖1的顯示裝置的分解圖。圖3是圖1的顯示裝置的局部剖視圖。請參考圖1至圖3,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100包括一外殼110、一背光模組120、一導熱件130、一顯示面板140及一外框150。背光模組120配置於外殼110內。顯示面板140例如為液晶顯示面板(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且疊置於背光模組120上。外框150組裝於外殼110且用以將顯示面板140及背光模組120限位於外殼110內。
詳細而言,背光模組120包括一背板122、一光源124及一導光板126。背板122包括一背面122a及相對於背面122a的一底面122b。外殼110具有一開口110a,且開口110a暴露背板122的部分背面122a。光源124例如為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光源且配置於背板122之底面122b上對應開口110a的位置。導熱件130透過開口110a接觸背板122的背面122a。在 此配置方式之下,光源124產生的熱能夠快速地依序經由背板122及導熱件130而被傳遞至外殼110之外,藉以有效提升顯示裝置100的散熱效率。
請參考圖3,本實施例的背光模組120更包括一散熱片 128。散熱片128配置於背板122的底面122b上,且光源124配置於散熱片128上。光源124產生的熱先經由散熱片128被傳遞至背板122,然後再依序經由背板122及導熱件130而被傳遞至外殼110之外。
請參考圖1至圖3,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100更包括一支 架160。支架160例如為壁掛支架且組裝於外殼110,並用以固定於一固定端(如建築物的牆面)。導熱件130接觸支架160,以使光源124產生的熱依序經由背板122、導熱件130及支架160而被傳遞至所述固定端。
圖4是圖1的顯示裝置於另一視角的局部立體圖。請參考圖4,外殼110具有一外表面110b,支架160組裝於外殼110的外表面110b,導熱件130覆蓋外殼110的開口110a並從背板122的背面122a延伸至外殼110的外表面110b以接觸支架160。此外,導熱件130具有多個散熱孔132,外殼110內的熱空氣可透過散熱孔132流至外界,以進一步提升顯示裝置100的散熱效率。
圖5是本新型創作另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局部剖視圖。圖6是圖5的部分構件示意圖。為使圖式較為清楚,圖6的背光模組120’未繪示出圖5中的背板122。請參考圖5及圖6, 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100’與圖3所示之顯示裝置100的不同處在於,顯示裝置100’之背光模組120’更包括至少一熱管129(圖6繪示出兩個)。熱管129配置於散熱片128’與背板122之間,且熱管129藉由散熱膠或錫焊等方式嵌合固定於散熱片128’的溝槽128c中,光源124位於散熱片128’的區域128a,且光源124及熱管129分別位於散熱片128’相對的兩側。熱管129的一部分對位於散熱片128’的區域128a,且熱管129的另一部分延伸至散熱片128’的其它區域128b,使光源124產生的熱例如能夠藉由熱管129由散熱片128’的區域128a傳遞至區域128b,藉由熱管129的傳遞而均勻地分散至散熱片128’的各區域,以增進顯示裝置100’的散熱能力。
進一步而言,光源124的多個發光元件124a(圖5繪示出一個)集中於背光模組120’的側邊127的中央部分127a(標示於圖6),背光模組120’在側邊127的中央部分127a具有一凸部125,且發光元件124a位於凸部125旁。發光元件124a集中設置於背光模組120’之側邊127的凸部125而非均佈於背光模組120’之側邊127,可使顯示裝置100在凸部125以外的區域易於進行窄邊框的設計,以符合電子裝置之窄邊框及輕薄化的趨勢。如上述般將發光元件124a集中設置於凸部125可能會導致發光元件124a的發熱密度上升,而藉由熱管129將發光元件124a產生的熱均勻地傳遞至散熱片128’的各區域可解決上述發熱密度上升的問題,使集中設置發光元件124a以及增加各發光元件124a的功率 為可行的設計方式,進而達到減少發光元件124a數量以降低生產成本的目的。
此外,上述熱管129及散熱片128’可為模組化的設計。 亦即,可先藉由散熱膠或錫焊等方式將熱管129結合至散熱片128’,並清除多餘的散熱膠或焊料,然後再將散熱片128’及其上的熱管129一併組裝至背光模組120’,以避免散熱膠或焊料汙染背光模組120’中的光學元件。
在上述實施例中,支架160皆為壁掛支架,然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以下藉由圖式對此加以舉例說明。圖7是本新型創作另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後視圖。圖8是圖7的支架的立體圖。圖9是圖7的顯示裝置的局部剖視圖。請參考圖7至圖9,在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200中,外殼210、背光模組220、導熱件230、顯示面板240及外框250的配置與作用方式類似於圖1至圖3所示之外殼110、背光模組120、導熱件130、顯示面板140及外框150的配置與作用方式,於此不加以贅述。顯示裝置200與顯示裝置100的不同處在於,顯示裝置200的支架260為站立支架,支架260組裝於外殼210且將顯示裝置200支撐於一承載面50(例如為桌面)上。導熱件230位於支架260內且具有一第一端部232及一第二端部234,第一端部232透過外殼210的開口210a接觸背板222的背面222a,第二端部234接觸承載面50,使光源224產生的熱能夠依序經由背板222及導熱件230而被傳遞至承載面50。
圖10是本新型創作另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局部剖視 圖。請參考圖10,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200’與圖9所示之顯示裝置200的不同處在於,顯示裝置200’之背光模組220’更包括至少一熱管229。熱管229配置於散熱片228’與背板222之間,使光源224產生的熱能夠藉由熱管229的傳遞而均勻地分散至散熱片228’的各區域,以增進顯示裝置200’的散熱能力。本實施例之熱管229的詳細配置及作用方式類似於圖6所示之熱管129的配置及作用方式,於此不再贅述。
綜上所述,本新型創作的實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個優點,在本新型創作的上述實施例中,顯示裝置的外殼具有開口且光源配置於背板上對應開口的位置。據此,導熱件可透過外殼的開口接觸背板,且光源產生的熱能夠快速地經由背板及導熱件被傳遞至外殼之外,藉以有效提升顯示裝置的散熱效率。此外,可在背光模組之散熱片與背板之間設置熱管以增進顯示裝置的散熱能力,使集中設置發光元件以及增加各發光元件的功率為可行的設計方式,進而達到減少發光元件數量以降低生產成本的目的,並藉由集中設置發光元件而使顯示裝置易於進行窄邊框的設計。另外,可先藉由散熱膠或錫焊等方式將熱管結合至散熱片,並清除多餘的散熱膠或焊料,然後再將模組化的散熱片及熱管一併組裝至背光模組,以避免散熱膠或焊料汙染背光模組中的光學元件。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新型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新型創作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新型創作申請 專利範圍及新型創作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新型創作專利涵蓋之範圍內。另外,本新型創作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新型創作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新型創作之權利範圍。此外,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語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稱或區別不同實施例或範圍,而並非用來限制元件數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100‧‧‧顯示裝置
110‧‧‧外殼
110a‧‧‧開口
110b‧‧‧外表面
120‧‧‧背光模組
122‧‧‧背板
122a‧‧‧背面
122b‧‧‧底面
124‧‧‧光源
124a‧‧‧發光元件
126‧‧‧導光板
128‧‧‧散熱片
130‧‧‧導熱件
140‧‧‧顯示面板
150‧‧‧外框
160‧‧‧支架

Claims (11)

  1.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一外殼,具有一開口;一背光模組,配置於該外殼內且包括一背板及一光源,該背板包括一背面及相對於該背面的一底面,其中該開口暴露部分該背面,該光源配置於該底面上對應該開口的位置;以及一導熱件,透過該開口接觸該背板的該背面,其中該光源產生的熱依序經由該背板及該導熱件而被傳遞至該外殼之外。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背光模組更包括一散熱片,該散熱片配置於該背板的該底面上,且該光源配置於該散熱片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背光模組更包括至少一熱管,該熱管配置於該散熱片與該背板之間,該光源位於該散熱片的一區域,該熱管的一部分對位於該散熱片的該區域,且該熱管的另一部分延伸至該散熱片的其它區域。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光源及該熱管分別位於該散熱片相對的兩側。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散熱片具有一溝槽,且該熱管嵌合於該溝槽中。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光源包括多個發光元件,該背光模組具有一側邊,且該些發光元件集中於該側邊的一中央部分。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背光模組在該側邊的該中央部分具有一凸部,且該些發光元件位於該凸部旁。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更包括一支架,其中該支架組裝於該外殼且固定於一固定端,該導熱件接觸該支架,該光源產生的熱依序經由該背板、該導熱件及該支架而被傳遞至該固定端。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外殼具有一外表面,該支架組裝於該外表面,該導熱件覆蓋該開口並從該背板的該背面延伸至該外表面並接觸該支架。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導熱件具有多個散熱孔。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更包括一支架,其中該支架組裝於該外殼且將該顯示裝置支撐於一承載面上,該導熱件位於該支架內且具有一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該第一端部接觸該背板的該背面,該第二端部接觸該承載面,該光源產生的熱依序經由該背板及該導熱件而被傳遞至該承載面。
TW102222618U 2013-12-02 2013-12-02 顯示裝置 TWM4775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22618U TWM477587U (zh) 2013-12-02 2013-12-02 顯示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22618U TWM477587U (zh) 2013-12-02 2013-12-02 顯示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77587U true TWM477587U (zh) 2014-05-01

Family

ID=512949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222618U TWM477587U (zh) 2013-12-02 2013-12-02 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7758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55281A (zh) * 2017-05-12 2017-09-12 惠州三华工业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55281A (zh) * 2017-05-12 2017-09-12 惠州三华工业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7155281B (zh) * 2017-05-12 2023-12-05 惠州三华工业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03416B2 (en) Flat panel display
TWI393833B (zh) 直立使用之散熱結構、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US9039219B2 (en) Display apparatus
JP2007101766A (ja)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WO2012006820A1 (zh) 侧入式背光模块及其背板散热构造
KR20140126912A (ko) 디지털 사이니지
JP2007317778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US20080068807A1 (en) Heat-dissipating device for back light source for flat panel display
WO2019010974A1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WO2014067173A1 (zh) Led灯条及用该led灯条的背光模组
JP2007219075A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CN201166759Y (zh) 具有散热模块的平面显示装置
JP5479215B2 (ja) 表示装置
WO2015070486A1 (zh) 侧入式背光模组
TWI488574B (zh) 散熱結構及可攜式摺疊電子裝置
TWI410717B (zh)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201426128A (zh) 光源模組、背光模組及液晶顯示裝置
TWM435618U (en) Light-emitting module and display apparatus
TWM477587U (zh) 顯示裝置
JP6535058B2 (ja)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ジョン受信機
KR100706756B1 (ko) 엘시디 디스플레이장치의 방열구조
KR20130098650A (ko) 표시 장치
WO2011077692A1 (ja) 面状光源装置、表示装置及び面状光源装置製造方法
TWI408306B (zh) 背光模組及散熱模組
WO2016037376A1 (zh) 侧入式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