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74192U - 觸控裝置 - Google Patents

觸控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74192U
TWM474192U TW102215729U TW102215729U TWM474192U TW M474192 U TWM474192 U TW M474192U TW 102215729 U TW102215729 U TW 102215729U TW 102215729 U TW102215729 U TW 102215729U TW M474192 U TWM474192 U TW M474192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outer edge
shortest distance
module
shield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2157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Kuan-Li Lin
Ching-I Lo
Shiuan-Yi Hsiung
Jen-Hsiang Wang
Original Assignee
Innolux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nolux Corp filed Critical Innolux Corp
Priority to TW1022157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74192U/zh
Publication of TWM4741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74192U/zh
Priority to US14/458,627 priority patent/US9483130B2/en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54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2D relative movements between the device, or an operating part thereof, and a plane or surface, e.g. 2D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pucks
    • G06F3/03547Touch pads, in which fingers can move on a surfa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01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ed to the housing of computer displays, e.g. of CRT monitors, of flat display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06F1/1643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the display being associated to a digitizer, e.g. laptops that can be used as penpads

Description

觸控裝置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觸控裝置。
隨著科技不斷的進步,使得各種資訊設備不斷地推陳出新,例如手機、平板電腦、超輕薄筆電、及衛星導航等。除了一般以鍵盤或滑鼠輸入或操控之外,利用觸控式技術來操控資訊設備是一種相當直覺且受歡迎的操控方式。其中,觸控裝置具有人性化及直覺化的輸入操作介面,使得任何年齡層的使用者都可直接以手指或觸控筆選取或操控資訊設備。
一般而言,觸控裝置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於顯示面板(例如液晶顯示面板)內設置一感測電極層而成為一內嵌式觸控(in cell touch)裝置,另一種是在顯示面板之上另設置一包含有感測電極層之觸控面板而成為一外嵌式觸控(on cell touch)裝置。
本創作之目的為提供一種新架構的觸控裝置,此新架構的觸控裝置於實際使用的情況下,具有較佳的觸控準確性及觸控靈敏度。
為達上述目的,依本創作之一種觸控裝置包括一觸控模組以及一前框件。觸控模組具有一表面,表面具有一觸控顯示區。前框件設置於觸控模組之外側周緣,並具有一遮蔽部位於觸控模組之表面上,遮蔽部鄰近觸控顯示區之一外側邊緣的厚度係介於0.1至1.6毫米之間,外側邊緣與觸控顯示區之最短距離係介於2.0至8.0毫米之間。
為達上述目的,依本創作之一種觸控裝置包括一觸控模組以及一前框件。觸控模組具有一表面,表面具有一觸控顯示區。前框件設置於觸控模組之外側周緣,並具有一遮蔽部位於觸控模組之表面上,遮蔽部鄰近觸控顯示區之一外側邊緣的厚度係介於0.1至1.0毫米之間,外側邊緣 與觸控顯示區之最短距離係介於2.0至8.0毫米之間,遮蔽部具有一傾斜表面,於平行觸控模組之表面的方向上,傾斜表面之一起始點與遮蔽部之外側邊緣的最短距離係介於2至15毫米之間,傾斜表面之一延伸面與表面之一夾角係介於1至20度之間。
為達上述目的,依本創作之一種觸控裝置包括一觸控模組以及一前框件。觸控模組具有一表面,表面具有一觸控顯示區。前框件設置於觸控模組之外側周緣,並具有一遮蔽部位於觸控模組之表面上,遮蔽部鄰近觸控顯示區之一外側邊緣的厚度係介於1.0至2.0毫米之間,外側邊緣與觸控顯示區之最短距離係介於4.0至8.0毫米之間,遮蔽部具有一傾斜表面,於平行觸控模組之表面的方向上,傾斜表面之一起始點與遮蔽部之外側邊緣的最短距離係介於3至15毫米之間,傾斜表面之一延伸面與表面之一夾角係介於3至20度之間。
承上所述,因依本創作之觸控裝置中,前框件設置於觸控模組之外側周緣,並具有一遮蔽部位於觸控模組之表面上,遮蔽部鄰近觸控顯示區之一外側邊緣的厚度係介於0.1至1.6毫米之間,外側邊緣與觸控顯示區之最短距離係介於2.0至8.0毫米之間。另外,因依本創作之觸控裝置中,前框件設置於觸控模組之外側周緣,並具有一遮蔽部位於觸控模組之表面上,遮蔽部鄰近觸控顯示區之一外側邊緣的厚度係介於0.1至1.0毫米之間,外側邊緣與觸控顯示區之最短距離係介於2.0至8.0毫米之間,遮蔽部具有一傾斜表面,於平行觸控模組之表面的方向上,傾斜表面之一起始點與遮蔽部之外側邊緣的最短距離係介於2至15毫米之間,傾斜表面之一延伸面與表面之一夾角係介於1至20度之間。此外,因依本創作之一種觸控裝置中,前框件設置於觸控模組之外側周緣,並具有一遮蔽部位於觸控模組之表面上,遮蔽部鄰近觸控顯示區之一外側邊緣的厚度係介於1.0至2.0毫米之間,外側邊緣與觸控顯示區之最短距離係介於4.0至8.0毫米之間,遮蔽部具有一傾斜表面,於平行觸控模組之表面的方向上,傾斜表面之一起始點與遮蔽部之外側邊緣的最短距離係介於3至15毫米之間,傾斜表面之一延伸面與表面之一夾角係介於3至20度之間。藉由上述新架構的觸控裝置之特殊規格設計,可使使用者於實際操作時具有較佳的觸控準確 性及靈敏度。
〔習知〕
〔本創作〕
1、2、3、4‧‧‧觸控裝置
11、21、31、41‧‧‧觸控模組
111、211、311、411‧‧‧觸控面板
112、212、312、412‧‧‧顯示面板
113、213‧‧‧背光模組
12、22、32‧‧‧前框件
121、221、321‧‧‧遮蔽部
13、23、33‧‧‧背板
14、24、34‧‧‧遮光件
413‧‧‧第一電路板
414‧‧‧第二電路板
415‧‧‧黏著件
A‧‧‧厚度
AA‧‧‧觸控顯示區
B、D‧‧‧最短距離
C‧‧‧區域
E‧‧‧延伸面
P‧‧‧起始點
S‧‧‧表面
S1‧‧‧傾斜表面
θ‧‧‧夾角
圖1A為本創作較佳實施例之一種觸控裝置的示意圖。
圖1B為圖1A之區域C之放大示意圖。
圖2A為本創作另一較佳實施例之一種觸控裝置的示意圖。
圖2B為圖2A之區域C之放大示意圖。
圖3A為本創作又一較佳實施例之一種觸控裝置的示意圖。
圖3B為圖3A之區域C之放大示意圖。
圖4為本創作又一較佳實施例之一種觸控裝置的示意圖。
以下將參照相關圖式,說明依本創作較佳實施例之觸控裝置,其中相同的元件將以相同的元件符號加以說明。本創作所有實施態樣的圖示只是示意,不代表真實尺寸與比例。
請參照圖1A及圖1B所示,其中,圖1A為本創作較佳實施例之一種觸控裝置1的示意圖,而圖1B為圖1A之區域C之放大示意圖。觸控裝置1例如但不限於為一具有觸控功能之液晶顯示裝置或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或為具有觸控功能之其它形式的平面顯示裝置。
觸控裝置1包括一觸控模組11以及一前框件12。另外,觸控裝置1更可包括一背板13及一遮光件14。
在本實施例中,觸控模組11具有一觸控面板111及一顯示面板112,觸控面板111與顯示面板112相對而設。換言之,本實施例之觸控模組11係為一外嵌式觸控裝置。其中,觸控面板111具有一觸控電極層(圖未顯示),而顯示面板112可為一液晶顯示面板(LCD)或一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面板(OLED),或為其它形式的平面顯示面板。於此,顯示面板112係以液晶顯示面板為例。液晶顯示面板(顯示面板112)具有一第一基板及一第二基板(圖未顯示),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相對而設。第一基板可為一薄膜電晶體基板,而第二基板可為一彩色濾光基板,不過,在其它的實施態樣中,彩色濾光基板上的黑色矩陣層(black matrix)及濾光層也 可分別設置於薄膜電晶體基板上,使得第一基板成為一BOA(BM on array)基板,或成為一COA(color filter on array)基板。此外,液晶顯示面板(顯示面板112)更可具有一液晶層(圖未顯示),液晶層係夾置於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之間。
不過,在其它的實施態樣中,觸控模組11可具有一顯示面板及一觸控電極層(圖未顯示),觸控電極層設置於顯示面板。其中,顯示面板可具有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相對而設,而觸控電極層係設置於第二基板(例如彩色濾光基板)上,使得觸控裝置1為一內嵌式觸控裝置。
本實施例之觸控模組11更具有一背光模組113,背光模組113與顯示面板112相對設置,並可發出光線入射顯示面板112,使顯示面板112可顯示影像。其中,背光模組113可包含反射板、導光板及複數光學膜片。背光模組113係為習知技術,熟知本技藝之技術人員,當可了解其相對設置關係及其功能,本創作不再贅述。當觸控面板111為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面板時,由於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面板係為自發光顯示面板,故不具有背光模組113。
觸控模組11具有一表面S,表面S具有一觸控顯示區AA。於此,觸控顯示區AA即為觸控模組11的active area。使用者可於觸控顯示區AA中觀看到影像畫面,亦可於觸控顯示區AA上進行觸控操作。
前框件12設置於觸控模組11之外側周緣。其中,前框件12具有一遮蔽部121,遮蔽部121位於觸控模組11之表面S上。換言之,遮蔽部121係位於觸控模組11之外側邊緣處,且遮蔽觸控模組11邊緣上的部分表面。如圖1A及圖1B所示,本實施例之遮蔽部121係為平板狀,且遮蔽部121鄰近觸控顯示區AA之處具有一外側邊緣,而外側邊緣的厚度A係介於0.1至1.6毫米(mm)之間(也可說是遮蔽部121之厚度係介於0.1至1.6mm之間)。另外,遮蔽部121之外側邊緣與觸控顯示區AA之最短距離B係介於2.0至8.0毫米之間。較佳者,在一實施例中,遮蔽部121之外側邊緣的厚度A係為0.8至1.2毫米,且外側邊緣與觸控顯示區AA之最短距離B係為5.0至7.0毫米。藉由觸控裝置1之上述規格的設計, 可使使用者於實際操作時具有較佳的觸控準確性及靈敏度。
另外,觸控模組11設置於背板13。於此,背板13係用以容置觸控模組11,並提供碰撞、電磁波或電擊等保護。其中,背板13之材質可以選用塑膠、金屬或合金等,並不加以限制。
遮光件14係由觸控模組11之表面S延伸至背板13。其中,前框件12覆蓋遮光件14。遮光件14例如但不限於為一遮光膠帶(bezel),並由觸控模組11之表面S的邊緣處延伸至背板13的側面,用以阻擋觸控模組11側邊漫射的光線,並具有固定的效果。於此,遮光件14係以黏貼的方式設置於背板13,且包覆觸控模組11之部分表面S及背板13之側面。
另外,請參照圖2A及圖2B所示,其中,圖2A為本創作另一較佳實施例之一種觸控裝置2的示意圖,而圖2B為圖2A之區域C之放大示意圖。本創作之觸控裝置2例如但不限於為一具有觸控功能之液晶顯示裝置或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或為具有觸控功能之其它形式的平面顯示裝置。另外,本實施例之觸控裝置2係為一較小尺寸之觸控裝置,並例如但不限於為一筆記型電腦(NB)或一超輕薄筆電(ulterbook)。
觸控裝置2包括一觸控模組21以及一前框件22。另外,觸控裝置2更可包括一背板23及一遮光件24。
在本實施例中,觸控模組21具有一觸控面板211及一顯示面板212,觸控面板211與顯示面板212相對而設。換言之,本實施例之觸控模組21亦為一外嵌式觸控裝置。其中,觸控面板211具有一觸控電極層(圖未顯示),而顯示面板212可為一液晶顯示面板(LCD)或一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面板(OLED),或為其它形式的平面顯示面板,於此,顯示面板212係以液晶顯示面板為例。液晶顯示面板(顯示面板212)具有一第一基板及一第二基板(圖未顯示),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相對而設。第一基板可為一薄膜電晶體基板,而第二基板可為一彩色濾光基板,不過,在其它的實施態樣中,彩色濾光基板上的黑色矩陣層及濾光層也可分別設置於薄膜電晶體基板上,使得第一基板成為一BOA基板,或成為一COA基板。此外,液晶顯示面板(顯示面板212)更可具有一液晶層(圖未顯示),液晶層係夾置於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之間。
不過,在其它的實施態樣中,觸控模組21可具有一顯示面板及一觸控電極層(圖未顯示),觸控電極層設置於顯示面板。其中,顯示面板可具有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相對而設,而觸控電極層係設置於第二基板(例如彩色濾光基板)上,使得觸控裝置2為一內嵌式觸控裝置。
本實施例之觸控模組21更具有一背光模組213,背光模組213與顯示面板212相對設置,並可發出光線入射顯示面板212,使顯示面板212可顯示影像。其中,背光模組213可包含反射板、導光板及複數光學膜片。背光模組213係為習知技術,熟知本技藝之技術人員,當可了解其相對設置關係及其功能,本創作不再贅述。當觸控面板211為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面板時,由於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面板係為自發光顯示面板,故不具有背光模組213。
觸控模組21具有一表面S,表面S具有一觸控顯示區AA。於此,觸控顯示區AA即為觸控模組21的active area。使用者可於觸控顯示區AA中觀看到影像畫面,亦可於觸控顯示區AA上進行觸控操作。
前框件22設置於觸控模組21之外側周緣。其中,前框件22具有一遮蔽部221,遮蔽部221位於觸控模組21之表面S上。換言之,遮蔽部221係位於觸控模組21之外側邊緣處,且遮蔽觸控模組21邊緣之部分表面。如圖2A及圖2B所示,本實施例之遮蔽部221具有一傾斜表面S1。其中,遮蔽部221鄰近觸控顯示區AA之處具有一外側邊緣,而外側邊緣的厚度A係介於0.1至1.0毫米(mm)之間(也可說是遮蔽部221之最小的厚度係介於0.1至1.0mm之間)。另外,遮蔽部221之外側邊緣與觸控顯示區AA之最短距離B係介於2.0至8.0毫米之間。另外,如圖2B所示,於平行觸控模組21之表面S的方向上,傾斜表面S1之一起始點P與遮蔽部221之外側邊緣的最短距離D係介於2至15毫米之間。此外,傾斜表面S1之一延伸面E與表面S之一夾角θ係介於1至20度之間。
較佳者,在一實施例中,遮蔽部221之外側邊緣的厚度A係為0.8至0.9毫米,外側邊緣與觸控顯示區AA之最短距離B係為5.5至6.0毫米。另外,於平行觸控模組21之表面S的方向上,起始點與外側邊 緣的最短距離D係為4.5至5.0毫米,而夾角θ係為6至8度。較佳者,在另一實施例中,遮蔽部221之外側邊緣的厚度A係為0.8至0.9毫米,外側邊緣與觸控顯示區AA之最短距離B係為5.0至5.5毫米。另外,於平行觸控模組21之表面S的方向上,起始點與外側邊緣的最短距離D係為5.0至5.5毫米,而夾角θ係為8至10度。較佳者,在又一實施例中,遮蔽部221之側邊緣的厚度A係為0.8至1毫米,外側邊緣與觸控顯示區AA之最短距離B係為5.0至6.0毫米。另外,於平行觸控模組21之表面S的方向上,起始點與外側邊緣的最短距離D係為5.0至5.5毫米,夾角θ係為12至15度。藉由觸控裝置2之上述規格的設計,可使使用者於實際操作時具有較佳的觸控準確性及靈敏度。
另外,觸控模組21設置於背板23。於此,背板23用以容置觸控模組21,並提供碰撞、電磁波或電擊等保護。其中,背板23之材質可以選用塑膠、金屬或合金等,並不加以限制。
遮光件24係由觸控模組21之表面S延伸至背板23。其中,前框件22覆蓋遮光件24。遮光件24例如但不限於為一遮光膠帶,並由觸控模組21之表面S延伸至背板23的側面,用以阻擋觸控裝置2側邊漫射的光線,並具有固定的效果。於此,遮光件24係以黏貼的方式設置於背板23,且包覆觸控模組21之部分表面S及背板23之側面。
另外,請參照圖3A及圖3B所示,其中,圖3A為本創作又一較佳實施例之一種觸控裝置3的示意圖,而圖3B為圖3A之區域C之放大示意圖。觸控裝置3例如但不限於為一具有觸控功能之液晶顯示裝置或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或為具有觸控功能之其它形式的平面顯示裝置。另外,本實施例之觸控裝置3係為一較大尺寸之觸控裝置,並例如但不限於為一桌上型電腦之觸控螢幕或為一中、大型的觸控式監視器(monitor)。
觸控裝置3包括一觸控模組31以及一前框件32。另外,觸控裝置3更可包括一背板33及一遮光件34。
在本實施例中,觸控模組31具有一觸控面板311及一顯示面板312,觸控面板311與顯示面板312相對而設。換言之,本實施例之觸 控模組31亦為一外嵌式觸控裝置。其中,觸控面板311具有一觸控電極層(圖未顯示),而顯示面板312可為一液晶顯示面板(LCD)或一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面板(OLED),或為其它形式的平面顯示面板。於此,顯示面板312係以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面板為例。不過,在其它的實施態樣中,觸控模組31可具有一顯示面板及一觸控電極層(圖未顯示),而觸控電極層可設置於顯示面板內,使得觸控裝置3為一內嵌式觸控裝置。由於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面板係為自發光顯示面板,故觸控模組31不具有背光模組。
觸控模組31具有一表面S,表面S具有一觸控顯示區AA。於此,觸控顯示區AA即為觸控模組31的active area。使用者可於觸控顯示區AA中觀看到影像畫面,亦可於觸控顯示區AA上進行觸控操作。
前框件32設置於觸控模組31之外側周緣。其中,前框件32具有一遮蔽部321,遮蔽部321位於觸控模組31之表面S上。換言之,遮蔽部321係位於觸控模組31之外側邊緣處,且遮蔽觸控模組31邊緣之部分表面。如圖3A及圖3B所示,本實施例之遮蔽部321亦具有一傾斜表面S1。其中,遮蔽部321鄰近觸控顯示區AA之處具有一外側邊緣,而外側邊緣的厚度A係介於1.0至2.0毫米(mm)之間(也可說是遮蔽部321之最小的厚度係介於1.0至2.0mm之間)。另外,遮蔽部321之外側邊緣與觸控顯示區AA之最短距離B係介於4.0至8.0毫米之間。另外,如圖3B所示,於平行觸控模組31之表面S的方向上,傾斜表面S1之一起始點P與遮蔽部321之外側邊緣的最短距離D係介於3至15毫米之間。此外,傾斜表面S1之一延伸面E與表面S之一夾角θ係介於3至20度之間。
較佳者,在一實施例中,遮蔽部321之外側邊緣的厚度A係為1.0至1.2毫米,外側邊緣與觸控顯示區AA之最短距離B係為5.0至6.0毫米。另外,於平行觸控模組31之表面S的方向上,起始點與外側邊緣的最短距離D係為5.0至6.0毫米,而夾角θ係為10至12度。較佳者,在另一實施例中,遮蔽部321之外側邊緣的厚度A係為1.3至1.5毫米,外側邊緣與觸控顯示區AA之最短距離B係為5.0至6.0毫米。另外,於平行觸控模組31之表面S的方向上,起始點與外側邊緣的最短距離D係為7.0至9.0毫米,而夾角θ係為16至20度。較佳者,在又一實施例中,遮蔽部 321之側邊緣的厚度A係為1.3至1.5毫米,外側邊緣與觸控顯示區AA之最短距離B係為5.5至7.0毫米。另外,於平行觸控模組31之表面S的方向上,起始點與外側邊緣的最短距離D係為5.0至6.0毫米,夾角θ係為10至12度。較佳者,在又一實施例中,遮蔽部321之側邊緣的厚度A係為1.5至1.7毫米,外側邊緣與觸控顯示區AA之最短距離B係為5.5至6.0毫米。另外,於平行觸控模組31之表面S的方向上,起始點與外側邊緣的最短距離D係為7.0至8.0毫米,夾角θ係為17至20度。較佳者,在又一實施例中,遮蔽部321之側邊緣的厚度A係為1.5至1.7毫米,外側邊緣與觸控顯示區AA之最短距離B係為6.0至7.0毫米。另外,於平行觸控模組31之表面S的方向上,起始點與外側邊緣的最短距離D係為8.0至9.0毫米,夾角θ係為13至16度。藉由觸控裝置3之上述規格的設計,可使使用者於實際操作時具有較佳的觸控準確性及靈敏度。
另外,觸控模組31設置於背板33。於此,背板33用以容置觸控模組31,並提供碰撞、電磁波或電擊等保護。其中,背板33之材質可以選用塑膠、金屬或合金等,並不加以限制。
遮光件34係由觸控模組31之表面S延伸至背板33。其中,前框件32覆蓋遮光件34。遮光件34例如但不限於為一遮光膠帶,並由觸控模組31之表面S延伸至背板33的側面,用以阻擋觸控裝置3側邊漫射的光線,並具有固定的效果。於此,遮光件34係以黏貼的方式設置於背板33,且包覆觸控模組31之部分表面S及背板33之側面。
另外,請參照圖4所示,其為本創作又一較佳實施例之一種觸控裝置4的示意圖。於此,為了說明此實施例的特點,只顯示觸控裝置4的某些元件。
另外,觸控裝置4包括一觸控模組41,觸控模組41具有一觸控面板411及一顯示面板412,觸控面板411與顯示面板412相對而設。其中,觸控面板411具有上述觸控面板111、211、311之技術特徵,顯示面板412具有上述顯示面板112、212、312之技術特徵,不再贅述。
在本實施例中,觸控裝置4更包括一第一電路板413及一第二電路板414。第一電路板413與觸控面板411電性連接,而第二電路板 414與顯示面板412電性連接。於此,第一電路板413及第二電路板414位於觸控模組41之一側,並可分別藉由FPC或COF等軟板將第一電路板413與觸控面板411電性連接,及將第二電路板414與顯示面板412電性連接。其中,第一電路板413係透過一黏著件415貼合於第二電路板414上。於此,黏著件415例如可為雙面膠帶。藉此,可直接將第一電路板413貼附於第二電路板414上,避免FPC或COF等軟板折彎至觸控模組41的背面,降低軟板破裂機會。
特別一提的是,本創作上述之觸控裝置均為外嵌式(On Cell)觸控裝置,外嵌式觸控裝置係將觸控電極層設置於與顯示面板不同的另一透光基板上,此透光基板可為一玻璃蓋板或一高硬度的PMMA基板,使觸控裝置達成輕薄化的目的。
綜上所述,因依本創作之觸控裝置中,前框件設置於觸控模組之外側周緣,並具有一遮蔽部位於觸控模組之表面上,遮蔽部鄰近觸控顯示區之一外側邊緣的厚度係介於0.1至1.6毫米之間,外側邊緣與觸控顯示區之最短距離係介於2.0至8.0毫米之間。另外,因依本創作之觸控裝置中,前框件設置於觸控模組之外側周緣,並具有一遮蔽部位於觸控模組之表面上,遮蔽部鄰近觸控顯示區之一外側邊緣的厚度係介於0.1至1.0毫米之間,外側邊緣與觸控顯示區之最短距離係介於2.0至8.0毫米之間,遮蔽部具有一傾斜表面,於平行觸控模組之表面的方向上,傾斜表面之一起始點與遮蔽部之外側邊緣的最短距離係介於2至15毫米之間,傾斜表面之一延伸面與表面之一夾角係介於1至20度之間。此外,因依本創作之一種觸控裝置中,前框件設置於觸控模組之外側周緣,並具有一遮蔽部位於觸控模組之表面上,遮蔽部鄰近觸控顯示區之一外側邊緣的厚度係介於1.0至2.0毫米之間,外側邊緣與觸控顯示區之最短距離係介於4.0至8.0毫米之間,遮蔽部具有一傾斜表面,於平行觸控模組之表面的方向上,傾斜表面之一起始點與遮蔽部之外側邊緣的最短距離係介於3至15毫米之間,傾斜表面之一延伸面與表面之一夾角係介於3至20度之間。藉由上述新架構的觸控裝置之特殊規格設計,可使使用者於實際操作時具有較佳的觸控準確性及靈敏度。
以上所述僅為舉例性,而非為限制性者。任何未脫離本創作之精神與範疇,而對其進行之等效修改或變更,均應包含於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中。
1‧‧‧觸控裝置
11‧‧‧觸控模組
111‧‧‧觸控面板
112‧‧‧顯示面板
113‧‧‧背光模組
12‧‧‧前框件
121‧‧‧遮蔽部
13‧‧‧背板
14‧‧‧遮光件
A‧‧‧厚度
AA‧‧‧觸控顯示區
B‧‧‧最短距離
C‧‧‧區域
S‧‧‧表面

Claims (18)

  1. 一種觸控裝置,包括:一觸控模組,具有一表面,該表面具有一觸控顯示區;以及一前框件,設置於該觸控模組之外側周緣,並具有一遮蔽部位於該觸控模組之該表面上,該遮蔽部鄰近該觸控顯示區之一外側邊緣的厚度係介於0.1至1.6毫米之間,該外側邊緣與該觸控顯示區之最短距離係介於2.0至8.0毫米之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控裝置,其中該外側邊緣的厚度係為0.8至1.2毫米,該外側邊緣與該觸控顯示區之最短距離係為5.0至7.0毫米。
  3. 一種觸控裝置,包括:一觸控模組,具有一表面,該表面具有一觸控顯示區;以及一前框件,設置於該觸控模組之外側周緣,並具有一遮蔽部位於該觸控模組之該表面上,該遮蔽部鄰近該觸控顯示區之一外側邊緣的厚度係介於0.1至1.0毫米之間,該外側邊緣與該觸控顯示區之最短距離係介於2.0至8.0毫米之間,該遮蔽部具有一傾斜表面,於平行該觸控模組之該表面的方向上,該傾斜表面之一起始點與該遮蔽部之該外側邊緣的最短距離係介於2至15毫米之間,該傾斜表面之一延伸面與該表面之一夾角係介於1至20度之間。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觸控裝置,其中該外側邊緣的厚度係為0.8至0.9毫米,該外側邊緣與該觸控顯示區之最短距離係為5.5至6.0毫米,於平行該觸控模組之該表面的方向上,該起始點與該外側邊緣的最短距離係為4.5至5.0毫米,該夾角係為6至8度。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觸控裝置,其中該外側邊緣的厚度係為0.8至0.9毫米,該外側邊緣與該觸控顯示區之最短距離係為5.0至5.5毫米,於平行該觸控模組之該表面的方向上,該起始點與該外側邊緣的最短距離係為5.0至5.5毫米,該夾角係為8至10度。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觸控裝置,其中該外側邊緣的厚度係為0.8至1毫米,該外側邊緣與該觸控顯示區之最短距離係為5.0至6.0毫米, 於平行該觸控模組之該表面的方向上,該起始點與該外側邊緣的最短距離係為5.0至5.5毫米,該夾角係為12至15度。
  7. 一種觸控裝置,包括:一觸控模組,具有一表面,該表面具有一觸控顯示區;以及一前框件,設置於該觸控模組之外側周緣,並具有一遮蔽部位於該觸控模組之該表面上,該遮蔽部鄰近該觸控顯示區之一外側邊緣的厚度係介於1.0至2.0毫米之間,該外側邊緣與該觸控顯示區之最短距離係介於4.0至8.0毫米之間,該遮蔽部具有一傾斜表面,於平行該觸控模組之該表面的方向上,該傾斜表面之一起始點與該遮蔽部之該外側邊緣的最短距離係介於3至15毫米之間,該傾斜表面之一延伸面與該表面之一夾角係介於3至20度之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觸控裝置,其中該外側邊緣的厚度係為1.0至1.2毫米,該外側邊緣與該觸控顯示區之最短距離係為5.0至6.0毫米,於平行該觸控模組之該表面的方向上,該起始點與該外側邊緣的最短距離係為5.0至6.0毫米,該夾角係為10至12度。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觸控裝置,其中該外側邊緣的厚度係為1.3至1.5毫米,該外側邊緣與該觸控顯示區之最短距離係為5.0至6.0毫米,於平行該觸控模組之該表面的方向上,該起始點與該外側邊緣的最短距離係為7.0至9.0毫米,該夾角係為16至20度。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觸控裝置,其中該外側邊緣的厚度係為1.3至1.5毫米,該外側邊緣與該觸控顯示區之最短距離係為5.5至7.0毫米,於平行該觸控模組之該表面的方向上,該起始點與該外側邊緣的最短距離係為5.0至6.0毫米,該夾角係為10至12度。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觸控裝置,其中該外側邊緣的厚度係為1.5至1.7毫米,該外側邊緣與該觸控顯示區之最短距離係為5.5至6.0毫米,於平行該觸控模組之該表面的方向上,該起始點與該外側邊緣的最短距離係為7.0至8.0毫米,該夾角係為17至20度。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觸控裝置,其中該外側邊緣的厚度係為1.5至1.7毫米,該外側邊緣與該觸控顯示區之最短距離係為6.0至7.0 毫米,於平行該觸控模組之該表面的方向上,該起始點與該外側邊緣的最短距離係為8.0至9.0毫米,該夾角係為13至16度。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控裝置,其中該觸控模組具有一觸控面板及一顯示面板,該觸控面板與該顯示面板相對而設。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觸控裝置,其中該觸控模組具有一觸控面板及一顯示面板,該觸控面板與該顯示面板相對而設。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觸控裝置,其中該觸控模組具有一觸控面板及一顯示面板,該觸控面板與該顯示面板相對而設。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觸控裝置,更包括:一第一電路板,與該觸控面板電性連接;及一第二電路板,與該顯示面板電性連接,其中,該第一電路板透過一黏著件貼合於該第二電路板上。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觸控裝置,更包括:一第一電路板,與該觸控面板電性連接;及一第二電路板,與該顯示面板電性連接,其中,該第一電路板透過一黏著件貼合於該第二電路板上。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觸控裝置,更包括:一第一電路板,與該觸控面板電性連接;及一第二電路板,與該顯示面板電性連接,其中,該第一電路板透過一黏著件貼合於該第二電路板上。
TW102215729U 2013-08-22 2013-08-22 觸控裝置 TWM4741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15729U TWM474192U (zh) 2013-08-22 2013-08-22 觸控裝置
US14/458,627 US9483130B2 (en) 2013-08-22 2014-08-13 Touch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15729U TWM474192U (zh) 2013-08-22 2013-08-22 觸控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74192U true TWM474192U (zh) 2014-03-11

Family

ID=508230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215729U TWM474192U (zh) 2013-08-22 2013-08-22 觸控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483130B2 (zh)
TW (1) TWM474192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60028595A (ko) * 2014-09-03 2016-03-1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커버 윈도우,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N108922407B (zh) * 2018-09-11 2023-11-24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248548A1 (en) * 2004-04-14 2005-11-10 Masahiro Tsumura Acoustic touch sensor
US20110183118A1 (en) * 2010-01-28 2011-07-28 Lisa Ann Lamberson Glass frit coatings for impact resistance
TW201135409A (en) * 2010-04-02 2011-10-16 Compal Electronics Inc Electronic device
CN103412667B (zh) * 2013-04-12 2015-04-08 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483130B2 (en) 2016-11-01
US20150054762A1 (en) 2015-0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18786B2 (ja) 電子機器
US9606659B2 (en) Touch display panel, touch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KR20150039292A (ko) 모바일 기기용 화면 보호판
JP2013168172A (ja) 薄型タッチ装置
KR20150001663U (ko) 모바일 기기용 화면 보호판
KR102125906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US20150362949A1 (en) Touch display device and touch substrate
TW201728884A (zh) 壓力感測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US20210223931A1 (en) Touch control display device
TW201928624A (zh) 觸控顯示面板
TWM486808U (zh) 觸控顯示裝置
US9513735B2 (en) Touch display device with first and second adhesive assemblies
TWI534506B (zh) 顯示裝置
CN110794979A (zh) 一种触控板及触控显示面板
US20160041658A1 (en) Display device
US9594270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TWM474192U (zh) 觸控裝置
US10571753B2 (en) Liquid crystal panel
JP2017211465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5468934B2 (ja)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TWI474246B (zh) 觸控裝置
TWI470313B (zh) 顯示模組與電子裝置
CN203480459U (zh) 触控装置
TWI529595B (zh) 觸控顯示面板
KR20070044721A (ko) 터치 패널을 구비하는 평판 표시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