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69718U - 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69718U
TWM469718U TW102212347U TW102212347U TWM469718U TW M469718 U TWM469718 U TW M469718U TW 102212347 U TW102212347 U TW 102212347U TW 102212347 U TW102212347 U TW 102212347U TW M469718 U TWM469718 U TW M469718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lative
rotating
electronic device
rotating base
door cov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2123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Chun-Yi Ho
Chun-I Wu
Han-His Chang
Ya-San Fong
I-Kai Liu
Pei-Yu Lu
Tung-Ying Wu
Ya-Lan Kuo
Shih-Ying Chang
Shih-Chin Chou
Original Assignee
Compal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pal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Compal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TWM4697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69718U/zh

Link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Description

電子裝置
本新型創作是有關於一種電子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隱藏式連接埠的電子裝置。
近年來,隨著科技產業日益發達,電子裝置例如筆記型電腦(Notebook Computer,NB)、平板電腦(Tablet Computer)與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等產品已頻繁地出現在日常生活中。電子裝置的型態與使用功能越來越多元,便利性與實用性讓這些電子裝置更為普及,可針對不同用途使用。
電子裝置,如筆記型電腦,一般會配置連接埠以連接外接式硬碟、網路連接器等外部電子裝置。連接埠通常設置在筆記型電腦的外側,以便於將外部電子裝置連接至連接埠。然而,若長時間暴露於外在環境中,設置在筆記型電腦外側的連接埠容易沾染灰塵。因此,各式各樣用以遮蔽連接埠的保護蓋也因應而生。此時,保護蓋轉換於遮蔽與暴露連接埠的操作模式以及保護蓋與外部電子裝置的連接路徑是否產生干涉,都是須考量的重點。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具有隱藏式的連接埠,並具有簡易的操作模式。
本新型創作提出一種電子裝置,包括一第一機體、一第二機體、一旋轉座、至少一連接埠以及一門蓋。第一機體具有一樞接側。第二機體樞設於第一機體的樞接側,並能相對於第一機體旋轉於一關閉位置與一開啟位置之間。旋轉座樞設於第一機體且連接第二機體,並能相對於第一機體旋轉於一收合位置與一使用位置之間,以使旋轉座的一旋轉側相對於第一機體的樞接側移動。連接埠配置於旋轉座的旋轉側並鄰近第一機體的樞接側。門蓋樞設於第一機體的樞接側並對應於連接埠。當第二機體位於關閉位置,且旋轉座位於收合位置時,門蓋遮蔽連接埠。當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從關閉位置旋轉至開啟位置時,第二機體帶動旋轉座相對於第一機體從收合位置旋轉至使用位置,以使位在旋轉座的旋轉側的連接埠相對於樞設於第一機體的樞接側的門蓋移動而外露。
基於上述,本新型創作的電子裝置利用樞設於第一機體的樞接側的門蓋遮蔽配置於旋轉座的旋轉側的連接埠,而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能相對於第一機體旋轉至開啟位置,並帶動旋轉座相對於第一機體旋轉至使用位置,以使旋轉座的旋轉側相對於第一機體的樞接側移動,進而使位在旋轉座的旋轉側的連接埠相對 於樞設於第一機體的樞接側的門蓋移動而外露。由此可知,本新型創作的電子裝置僅需藉由將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旋轉至開啟位置,即可使被門蓋遮蔽的連接埠外露。據此,本新型創作的電子裝置具有隱藏式的連接埠,並具有簡易的操作模式。
為讓本新型創作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0‧‧‧外部連接裝置
100‧‧‧電子裝置
110‧‧‧第一機體
112‧‧‧樞接側
120‧‧‧第二機體
122‧‧‧凸輪轉軸
130‧‧‧旋轉座
132‧‧‧旋轉側
140‧‧‧連接埠
150‧‧‧門蓋
152‧‧‧樞軸
160‧‧‧抬升件
162‧‧‧第一端
164‧‧‧第二端
166‧‧‧支點
170‧‧‧復位件
D1‧‧‧第一時鐘方向
D2‧‧‧第二時鐘方向
O‧‧‧樞接點
P1‧‧‧關閉位置
P2‧‧‧開啟位置
P3‧‧‧收合位置
P4‧‧‧使用位置
S‧‧‧平面
圖1A至圖1E是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於各狀態的側視示意圖。
圖2A是圖1A的電子裝置的局部放大圖。
圖2B是圖1B的電子裝置的局部放大圖。
圖3是圖1A的門蓋的示意圖。
圖4A是圖1A的電子裝置於另一視角的局部放大圖。
圖4B是圖1D的電子裝置於另一視角的局部放大圖。
圖1A至圖1E是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於各狀態的側視示意圖。請參考圖1A至圖1E,在本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00包括第一機體110、第二機體120、旋轉座130、連接埠140以及門蓋150。第一機體110具有樞接側112。第二機體120樞設 於第一機體110的樞接側112,並能相對於第一機體110旋轉於關閉位置P1與開啟位置P2之間,如圖1A與圖1B所示。旋轉座130樞設於第一機體110且連接第二機體120,並能相對於第一機體110旋轉於收合位置P3與使用位置P4之間,如圖1A與圖1B所示,以使旋轉座130的旋轉側132相對於第一機體110的樞接側112移動。連接埠140配置於旋轉座130的旋轉側132並鄰近第一機體110的樞接側112。門蓋150樞設於第一機體110的樞接側112並對應於連接埠140。
在本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00例如是筆記型電腦,第一機體110為筆記型電腦的主機機體,而第二機體120為筆記型電腦的螢幕機體,但本新型創作並不限制電子裝置100的種類。電子裝置100可放置在一固定的平面S上以進行操作,例如是將電子裝置100放至於桌面上,但本新型創作並不限制電子裝置100的操作地點。電子裝置100適於藉由連接埠140連接外部連接裝置10,以增加額外的使用功能。當使用者不需使用連接埠140時,連接埠140可藉由門蓋150的遮蔽而避免沾染灰塵,當使用者需使用連接埠140時,僅需藉由簡單操作即可使隱藏式的連接埠140外露,且不會在切換電子裝置100的使用模式時干涉連接埠140與外部連接裝置10的連接關係。以下將依序以圖1A至圖1E說明。
請參考圖1A,當第二機體120位於關閉位置P1,且旋轉座130位於收合位置P3時,門蓋150遮蔽連接埠140。此時,第二機體120重疊於第一機體110,而旋轉座130位於第一機體110 內,以使電子裝置100便於攜帶,或者可以減少電子裝置100所佔據的使用空間。連接埠140經由門蓋150的遮蔽而隱藏於第一機體110的樞接側112與旋轉座130的旋轉側132之間,以避免沾染灰塵。
請參考圖1B與圖1C,在本實施例中,當第二機體120相對於第一機體110從關閉位置P1旋轉至開啟位置P2時,第二機體120帶動旋轉座130相對於第一機體110從收合位置P3旋轉至使用位置P4,以使位在旋轉座130的旋轉側132的連接埠140經由相對於樞設於第一機體110的樞接側112的門蓋150移動而外露。此時,樞設於第一機體110的樞接側112的門蓋150並沒有相對於第一機體110產生移動或旋轉,而是藉由旋轉座130相對於第一機體110旋轉而使旋轉側132相對於樞接側112移動,進而使連接埠140與門蓋150產生相對移動而外露。在連接埠140經由與門蓋150的相對移動而外露之後,連接埠140可以連接外部連接裝置10。
當第二機體120旋轉至開啟位置P2時,第二機體120與第一機體110之間具有一夾角。旋轉座130旋轉至使用位置P4而位於第一機體110外,並與第一機體110之間具有一夾角。由於旋轉座130受到第二機體120的帶動而相對於第一機體110旋轉,因此當第二機體120相對於第一機體110旋轉而與第一機體110之間具有一夾角時,旋轉座130也相對於第一機體110旋轉而與第一機體110之間具有一夾角。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當第 二機體120旋轉至開啟位置P2,而第二機體120與電子裝置100所在的平面S之間的夾角約為70度時,第二機體120帶動旋轉座130旋轉至使用位置P4,而旋轉座130與第一機體110之間的夾角約為3.6度。上述的角度大小僅是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本新型創作並不以此為限制。
此外,當電子裝置100放置在平面S上並進行操作時,電子裝置100是以第一機體110與收合於第一機體110內的旋轉座130接觸平面S。當旋轉座130旋轉至使用位置P4時,旋轉座130位於第一機體110外,並從平面S撐起第一機體110。換言之,旋轉座130能藉由旋轉至使用位置P4而從第一機體110所在的平面S提高第一機體110的樞接側112。據此,可以使電子裝置100具有良好的操作角度,以符合人體工學。
請參考圖1D,在本實施例中,當連接埠140連接外部連接裝置10,且第二機體120相對於第一機體110從開啟位置P2旋轉至關閉位置P1時,第二機體120帶動旋轉座130相對於第一機體110從使用位置P4旋轉至收合位置P3。此時,門蓋150並沒有隨著第一機體110的樞接側112與旋轉座130的旋轉側132之間的相對移動而重新遮蔽連接埠140。門蓋150受到外部連接裝置10的干涉,而相對於第一機體110的一樞接點O沿第一時鐘方向D1,例如是圖1D中的逆時鐘方向,旋轉至第一機體110與旋轉座130之間。此時,雖然第一機體110已旋轉至關閉位置P1,且旋轉座130也旋轉至收合位置P3,連接埠140還是維持外露狀態。 由此可知,在外露的連接埠140連接外部連接裝置10之後,無論電子裝置100的第二機體120旋轉至關閉位置P1或開啟位置P2,例如是在圖1C與圖1D的狀態來回切換電子裝置100的使用模式,都不會影響連接埠140與外部連接裝置10的連接關係。
請參考圖1E,在本實施例中,當電子裝置100的連接埠140不需連接外部連接裝置10時,外部連接裝置10藉由移出連接埠140而解除與門蓋150之間的干涉,門蓋150相對於第一機體110的樞接點O沿相反於第一時鐘方向D1的第二時鐘方向D2,例如是圖1D中的順時鐘方向,旋轉至第一機體110外,而重新遮蔽連接埠140。由此可知,本實施例的電子裝置100僅需藉由將第二機體120相對於第一機體110旋轉至開啟位置P2,即可使被門蓋150遮蔽的連接埠140外露。此外,門蓋150不會在電子裝置100切換使用模式時干涉連接埠140與外部連接裝置10的連接關係。當使用者不需使用連接埠140時,僅需將外部連接裝置10移除,即可使門蓋150重新遮蔽連接埠140,而避免沾染灰塵。據此,電子裝置100具有隱藏式的連接埠140,並具有簡易的操作模式。
圖2A是圖1A的電子裝置的局部放大圖。圖2B是圖1B的電子裝置的局部放大圖。為使圖式更為清楚,圖2A與圖2B省略繪示電子裝置100的第二機體120。請參考圖2A與圖2B,在本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00更包括抬升件160。抬升件160具有第一端162、第二端164以及位在第一端162與第二端164之間的支點166。第一端162與第二端164能相對於支點166旋轉,其中抬升 件160以支點166樞設於第一機體110,並分別以第一端162與第二端164連接第二機體120與旋轉座130。當第二機體120相對於第一機體110旋轉時,例如是從關閉位置P1旋轉至開啟位置P2(如圖1A至圖1B所示),第二機體120藉由抬升件160的第一端162與第二端164相對於支點166旋轉而帶動旋轉座130相對於第一機體110旋轉,例如是從收合位置P3旋轉至使用位置P4。
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機體120具有凸輪轉軸122。第二機體120以凸輪轉軸122樞設於第一機體110的樞接側112,並在第二機體120相對於第一機體110旋轉時,以凸輪轉軸122推動抬升件160的第一端162。此時,抬升件160的第一端162相對於支點166旋轉,並使第二端164也同時相對於支點166旋轉。因此,相對於支點166旋轉的第二端164推動旋轉座130,使得旋轉座130能相對於第一機體110旋轉,如圖2A至圖2B所示。此時,旋轉座130的旋轉側132相對於第一機體110的樞接側112移動,而使位於旋轉側132的連接埠140(繪示於圖1A至圖1E)相對於樞接於樞接側112的門蓋150移動而外露。據此,電子裝置100具有簡易的操作模式。
圖3是圖1A的門蓋的示意圖。圖4A是圖1A的電子裝置於另一視角的局部放大圖。圖4B是圖1D的電子裝置於另一視角的局部放大圖。為使圖式更為清楚,圖4A與圖4B省略繪示電子裝置100的第二機體120。請參考圖3、圖4A與圖4B,在本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00更包括復位件170。復位件170配置於門 蓋150與第一機體110之間。門蓋150藉由復位件170復位,以相對於第一機體110沿第二時鐘方向D2旋轉,如圖1D至圖1E所示。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復位件170例如是扭力彈簧,但本新型創作並不限制復位件170的種類。復位件170套設於門蓋150樞設於第一機體110的一樞軸152上,如圖3所示,且其兩端分別連接門蓋150與第一機體110,如圖4A所示。當門蓋150受到外部連接裝置10的干涉,且第二機體120相對於第一機體110從開啟位置P2旋轉至關閉位置P1時,例如是從圖1C至圖1D所示的狀態,門蓋150相對於第一機體110沿第一時鐘方向D1旋轉至第一機體110與旋轉座130之間,而使復位件170藉由門蓋150與第一機體110之間的相對旋轉而產生一彈性應變,如圖4B所示。當外部連接裝置10藉由移出連接埠140而解除干涉(圖1D至圖1E)時,門蓋150經由復位件170的一彈性應力的帶動相對於第一機體110沿第二時鐘方向D2旋轉,而遮蔽連接埠140,如圖4B至圖4A所示。由此可知,門蓋150藉由外部連接裝置10的干涉而維持暴露連接埠140,並在外部連接裝置10移出連接埠140之後藉由復位件170復位。據此,電子裝置100具有簡易的操作模式。
綜上所述,本新型創作的電子裝置利用樞設於第一機體的樞接側的門蓋遮蔽配置於旋轉座的旋轉側的連接埠,而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能相對於第一機體旋轉至開啟位置,並藉由抬升件帶動旋轉座相對於第一機體旋轉至使用位置,以使旋轉座的旋轉 側相對於第一機體的樞接側移動,進而使位在旋轉座的旋轉側的連接埠相對於樞設於第一機體的樞接側的門蓋移動而外露。由此可知,本新型創作的電子裝置僅需藉由將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旋轉至開啟位置,即可使被門蓋遮蔽的連接埠外露。此外,在外露的連接埠連接外部連接裝置之後,門蓋不會在電子裝置切換使用模式時干涉連接埠與外部連接裝置的連接關係。當使用者不需使用連接埠時,僅需將外部連接裝置移除,即可使門蓋重新遮蔽連接埠,而避免沾染灰塵。據此,本新型創作的電子裝置具有隱藏式的連接埠,並具有簡易的操作模式。
雖然本新型創作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創作,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新型創作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新型創作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電子裝置
110‧‧‧第一機體
112‧‧‧樞接側
120‧‧‧第二機體
130‧‧‧旋轉座
132‧‧‧旋轉側
140‧‧‧連接埠
150‧‧‧門蓋
O‧‧‧樞接點
P2‧‧‧開啟位置
P4‧‧‧使用位置
S‧‧‧平面

Claims (10)

  1. 一種電子裝置,包括:一第一機體,具有一樞接側;一第二機體,樞設於該第一機體的該樞接側,並能相對於該第一機體旋轉於一關閉位置與一開啟位置之間;一旋轉座,樞設於該第一機體且連接該第二機體,並能相對於該第一機體旋轉於一收合位置與一使用位置之間,以使該旋轉座的一旋轉側相對於該第一機體的該樞接側移動;至少一連接埠,配置於該旋轉座的該旋轉側並鄰近該第一機體的該樞接側;以及一門蓋,樞設於該第一機體的該樞接側並對應於該連接埠,其中當該第二機體位於該關閉位置,且該旋轉座位於該收合位置時,該門蓋遮蔽該連接埠,而當該第二機體相對於該第一機體從該關閉位置旋轉至該開啟位置時,該第二機體帶動該旋轉座相對於該第一機體從該收合位置旋轉至該使用位置,以使位在該旋轉座的該旋轉側的該連接埠相對於樞設於該第一機體的該樞接側的該門蓋移動而外露。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旋轉座藉由旋轉至該使用位置而從該第一機體所在的一平面提高該第一機體的該樞接側。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連接埠適於連接一外部連接裝置,當該連接埠連接該外部連接裝置,且該 第二機體相對於該第一機體從該開啟位置旋轉至該關閉位置時,該第二機體帶動該旋轉座相對於該第一機體從該使用位置旋轉至該收合位置,而該門蓋受到該外部連接裝置的干涉而相對於該第一機體沿一第一時鐘方向旋轉至該第一機體與該旋轉座之間。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外部連接裝置藉由移出該連接埠而解除干涉,該門蓋相對於該第一機體沿相反於該第一時鐘方向的一第二時鐘方向旋轉,而遮蔽該連接埠。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電子裝置,更包括:一復位件,配置於該門蓋與該第一機體之間,該門蓋藉由該復位件復位,以相對於該第一機體沿該第二時鐘方向旋轉。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當該門蓋受到該外部連接裝置的干涉時,該門蓋相對於該第一機體沿該第一時鐘方向旋轉至該第一機體與該旋轉座之間而使該復位件產生一彈性應變,當該外部連接裝置藉由移出該連接埠而解除干涉時,該門蓋經由該復位件的一彈性應力的帶動相對於該第一機體沿該第二時鐘方向旋轉,而遮蔽該連接埠。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子裝置,更包括:一抬升件,具有一第一端、一第二端以及位在該第一端與該第二端之間的一支點,該第一端與該第二端能相對於該支點旋轉,其中該抬升件以該支點樞設於該第一機體,並分別以該第一端與該第二端連接該第二機體與該旋轉座,當該第二機體相對於該第一機體旋轉時,該第二機體藉由該抬升件的該第一端與該第 二端相對於該支點旋轉而帶動該旋轉座相對於該第一機體旋轉。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機體具有一凸輪轉軸,該第二機體以該凸輪轉軸樞設於該第一機體的該樞接側,並在該第二機體相對於該第一機體旋轉時,以該凸輪轉軸推動該抬升件的該第一端。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當該第二機體位於該關閉位置時,該第二機體重疊於該第一機體,而當該第二機體位於該開啟位置時,該第二機體與該第一機體之間具有一夾角。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當該旋轉座位於該收合位置時,該旋轉座位於該第一機體內,而當該旋轉座位於該使用位置時,該旋轉座位於該第一機體外並與該第一機體之間具有一夾角。
TW102212347U 2012-07-23 2013-07-01 電子裝置 TWM46971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261674392P 2012-07-23 2012-07-2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69718U true TWM469718U (zh) 2014-01-01

Family

ID=503471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212347U TWM469718U (zh) 2012-07-23 2013-07-01 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697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38927B2 (ja) 電子機器
JP6105655B2 (ja) ヒンジ装置及び携帯用情報機器
US10656685B2 (en) Hinge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9471111B2 (en) Hinge mechanism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JP4414970B2 (ja) タブレットコンピュータディスプレイをロックする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US9846458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damage prevention features
CN104765412B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
JP2009015386A (ja) 電子機器
TWI465884B (zh) 電子裝置
TWI488028B (zh) 電子裝置
JP2012141915A (ja) 電子機器およびヒンジ
TW201107927A (en) Structure of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JP2016038040A (ja) ヒンジ機構及び電子機器
TWI510888B (zh) 電子裝置及其鍵盤
TWI505067B (zh) 電子裝置
TWI512433B (zh) 電子裝置
CN104653593B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
TWM469718U (zh) 電子裝置
TWM539210U (zh) 電子裝置
TWI488570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及其鉸鍊組件
CN112904937B (zh) 多机体装置
TWI506209B (zh) 具有隱藏式轉軸結構的電子裝置
JP2017021410A (ja) 携帯用情報機器
TWI510892B (zh) 電子裝置
TWI515535B (zh) 可支撐顯示裝置的結合裝置以及具有結合裝置的電子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