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68443U - 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 - Google Patents

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68443U
TWM468443U TW102207356U TW102207356U TWM468443U TW M468443 U TWM468443 U TW M468443U TW 102207356 U TW102207356 U TW 102207356U TW 102207356 U TW102207356 U TW 102207356U TW M468443 U TWM468443 U TW M46844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floating
brake
brake device
gear s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2073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Su-Hsien Lee
Original Assignee
Su-Hsien Le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Hsien Lee filed Critical Su-Hsien Lee
Priority to TW1022073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68443U/zh
Publication of TWM4684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68443U/zh

Links

Landscapes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Description

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
本新型係提供一種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用於提供電動車輛行進間轉向平衡兩側車輪的差速裝置。
按,人們在行的路程中,除了利用自己的雙腳行走之外,就是利用各種交通工具來乘載,一般常見者如汽車、機車,係最普遍的交通工具,但因車輛整體架構不同,在行進間操控車輛的方式也不一樣,而一般車輛在行進間若遇到需要轉彎時,必須減速而轉動車輪的行進方向,以達到車輛轉向之目的,但因車輛行進間保持一定的速度,在轉向的瞬間減速,容易造成車輛的損壞,且車輛行進速度較快時,通常不易達到瞬間減速的作用,即會造成轉向不及或轉向角度太大、太小等,發生意外事故,因此在車輛行進間的轉向操控,是相當值得重視的問題;有些車輛例如三輪車、二輪車、代步車、人力車或輪椅等,則是必須靠著人力的操作、才可以行進的車輛,更不容易操控車輛行進間,車輪的轉速快、慢,若遇到需要轉向或上下坡時,更不容易操控車輛的速度剎車,且造成車輛操控者相當消耗體力,剎車方面,若經由減速齒輪減速後再剎車,扭力較大,剎車皮或來令片較快速磨損,在實際操作、實施時仍存在有 些許不便與困擾,如:
(1)車輛在行進間必須轉向時,要將車輛行進的車速減慢,待緩慢轉向後、再加速動力行進,如此將造成車輛行進的車速落差太大,影響車輛的車輪、車體等使用壽命縮短。
(2)人力車輛為利用人力操控而行進,在轉向時都要先減速、轉向後再加速,往往導致操控人員體力消耗嚴重,也相當容易發生轉向不成而跌倒的意外。
(3)一般電動車輛的驅動馬達經由減速齒輪減速後再行剎車制動,此時扭力較大不易剎車。
是以,如何解決車輛在行進間轉向時、不易操控之問題與麻煩,且車輛行進間車速減慢轉向後,必須再重新加速,亦相當耗時費工等缺失與不便,及如何讓車輛更容易剎車,剎車皮或來令片壽命較短的改善,即為本新型人與從事此行業之相關廠商所亟欲研究、改善之方向所在。
故本新型提供一種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用於驅動及剎車制動一車輛之一第一車輪及一第二車輪,則於使車輛轉向時,抵壓一側車輪而供另側車輪順暢行進,達到簡易、方便供車輛快速轉向及輕易剎車之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解決習知技術在行進間轉向時、不易操控之問題。
本新型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包含一動力模組、一浮動減速機構、及一剎車裝置,其中該動力模組包括一驅動馬達、一作為該驅動馬達之動力輸出源之主動齒輪,及一傳動齒輪組。
該浮動減速機構,直接或間接嚙接於該主動齒輪,並具有一第一動力輸出源,及一第二動力輸出源,其中該第一動力輸出源直接或間接嚙接連結於該車輛之第一車輪,並將動力輸出至該第一車輪,該第二動力輸出源直接或間接嚙接連結於該傳動齒輪組,並藉由該傳動齒輪組,將動力輸出至該車輛之第二車輪。
該剎車裝置,直接或間接接合連接於該主動齒輪,藉由該剎車裝置的作動,可以同時制動該浮動減速機構的第一及第二動力輸出源,而達到剎車的目的。
本新型是一種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包含有動力模組及浮動減速機構及剎車裝置。其中,動力模組包含驅動馬達、驅動單元及傳動齒輪組,該馬達內部容置空間內,裝設有帶動主動齒輪轉動之驅動單元,並於驅動馬達殼體上預設車輛的一側車輪之傳動齒輪組;及該浮動減速機構設有搭配主動齒輪運轉之減速齒輪和環齒輪,而減速齒輪裝設於旋轉盤座,且旋轉盤座直接或間接裝設於中心軸上,相對在中心軸軸向旋轉,並組裝連接於預設車輛另一車輪之動力傳輸單元;所述傳動齒輪組與動力傳輸單元設置位置可互換。
所述剎車裝置位於主動齒輪的一端直接或間接沿軸向向外延伸,形成延伸部,該延伸部由旋轉盤座或驅動馬達適當位置穿出,並安裝有剎車器,達到最省力的剎車效果。
1‧‧‧動力模組
101‧‧‧第一中心孔
102‧‧‧第二中心孔
11‧‧‧驅動馬達
110‧‧‧容置空間
111‧‧‧機殼
112‧‧‧側蓋
12‧‧‧驅動單元
121‧‧‧中心軸
122‧‧‧主動齒輪
123‧‧‧碳刷
124‧‧‧馬達轉子
125‧‧‧馬達定子
13‧‧‧傳動齒輪組
131‧‧‧動力齒輪
132‧‧‧從動齒輪
2‧‧‧浮動減速機構
21‧‧‧旋轉盤座
210‧‧‧軸孔
211‧‧‧凸出部
22‧‧‧減速齒輪
23‧‧‧動力傳輸單元
24‧‧‧環齒輪
2311‧‧‧傳輸主動齒輪
2321‧‧‧傳輸從動齒輪
2331‧‧‧傳輸連動齒輪
3‧‧‧剎車裝置
35‧‧‧電磁剎車器
351‧‧‧電磁剎車器殼蓋
352‧‧‧活動來令片
353‧‧‧活動鐵片
354‧‧‧第一彈簧
355‧‧‧電磁鐵
356‧‧‧解鎖柄
357‧‧‧凸圓
358‧‧‧螺桿
359‧‧‧第二彈簧
360‧‧‧可旋轉螺桿旋鈕
361‧‧‧碟式剎車器
362‧‧‧馬達傳動軸
363‧‧‧中心軸
364‧‧‧減速器殼蓋
4‧‧‧車輛
41‧‧‧第一車輪
42‧‧‧第二車輪
43‧‧‧車輪傳動軸
44‧‧‧驅動馬達保護外殼
第一圖係為本新型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之第一較佳實施例與車輛車輪連結之結構示意圖。
第二圖係為本新型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側視剖面圖。
第三圖係為本新型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之側視剖面圖。
第四圖係為本新型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之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側視剖面圖。
第五圖係為本新型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之第四較佳實施例之側視剖面圖。
第六圖係為本新型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之第五較佳實施例之側視剖面圖。
第七圖係為本新型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之第六較佳實施例之側視剖面圖。
為達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新型所採用之技術手段及其構造,茲繪圖就本新型之較佳實施例詳加說明其特徵、功能如下,俾利完全瞭解。
請參閱第一、第二圖,第一圖為本新型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之第一較佳實施例與車輛車輪連接的結構示意圖。第二圖為本新型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側視剖面圖。本新型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包括動力模組1及浮動減速機構2,及剎 車裝置3,其中:
該動力模組1在本實施例為無刷馬達,其具有驅動馬達11及傳動齒輪組13,驅動馬達11具有機殼111,與之接合之側蓋112,及驅動單元12,並於機殼111與側蓋112內部形成容置空間110,且機殼111與側蓋112二側分別形成第一中心孔101、第二中心孔102貫通至外部。驅動單元12包含中心軸121、主動齒輪122,其中中心軸121由二側第一中心孔101、第二中心孔102分別穿伸出驅動馬達11外部,而主動齒輪122為驅動單元12的動力輸出源。於驅動馬達11外部的中心軸121第二中心孔102之一側,組裝傳動齒輪組13,具有動力齒輪131,及與其嚙接之從動齒輪132,動力齒輪131與側蓋112接合同動。從動齒輪132經由車輪傳動軸43連接外部車輛4的一側第一車輪41。並可在浮動馬達外部設置浮動馬達保護外殼44以保護機件不輕易受損。
該浮動減速機構2包括旋轉盤座21、減速齒輪22、動力傳輸單元23,及環齒輪24。本實施例中的減速齒輪22為行星齒輪。減速齒輪22一側嚙接於主動齒輪122,另一側則嚙接環齒輪24。環齒輪24接合於機殼111。旋轉盤座21具有一凸出部211,套設於中心軸121上並自第一中心孔101穿出,其一端與減速齒輪22連動,另一端(凸出部211)則與動力傳輸單元23嚙接連動。本實施例中動力傳輸單元23,具有與旋轉盤座21之凸出部211嚙接的傳輸主動齒輪2311、與傳輸主動 齒輪2311嚙接的傳輸連動齒輪2331、及與傳輸連動齒輪2331嚙接的傳輸從動齒輪2321。而傳輸從動齒輪2321直接或間接與車輛4之另一側第二車輪42接合。透過動力傳輸單元23,可以將主動齒輪122的動力傳輸至車輛4的另一側第二車輪42。其中傳輸連動齒輪2331除傳動外在此例的作用是將第二車輪42反向旋轉,實際應用也可以不做反向旋轉。
當然,浮動減速機構2的驅動馬達11也可以是具有一層或一層以上的減速齒輪組,或為任何形式的減速機構,此等習知技術之變化,皆應在本新型的專利範圍內。
又本實施例中的剎車裝置3為電磁剎車器35,連結在主動齒輪122的一端。此處的電磁剎車器35與中心軸121固接並具有電磁剎車器殼蓋351、與主動齒輪122連接的活動來令片352、活動鐵片353、第一彈簧354、電磁鐵355,及解鎖柄356。當電磁剎車器35在通電時,活動鐵片353受到電磁鐵355的吸力會脫離活動來令片352,讓活動來令片352呈活動狀,不被電磁剎車器殼蓋351頂住,讓主動齒輪122及驅動馬達11不在剎車狀態下轉動;反之當電磁剎車器35不通電時,電磁鐵355沒有吸力,此時活動鐵片353會受第一彈簧354頂住活動來令片352而壓住電磁剎車器殼蓋351,讓主動齒輪122及驅動馬達11停止轉動達到剎車效果。另外,當車輪故障或沒電力需移動車輛時,只要撥動解鎖柄356並利用凸圓357頂開活動鐵片353,可以讓活動來令片352自由轉動,方 便車輛在驅動單元12沒電力驅動或人力要將車子位移時的自由移動。當然正常使用時要將解鎖柄356復位成正常剎車狀態。
本新型所述的剎車裝置3中,為一電磁剎車器35在沒電力驅動時的解鎖裝置,藉以解除剎車的作用。
上述的驅動單元12可為任何種類之馬達,如伺服馬達、有刷馬達、無刷馬達、印製電機、感應馬達、步進馬達等各式馬達。機殼111與側蓋112也可以為一體式之外殼,也可以是一件或一件式以上的外殼。剎車裝置3可以為各式的剎車器,如電磁剎車器35、碟式剎車器361,或其他鼓式剎車器、夾式剎車器、吊式剎車器、擴張式鼓式剎車器,或其他具有剎車功能之等效裝置等。動力傳輸單元23及傳動齒輪組13的齒輪組也可以為鏈輪、鏈條組或皮帶輪、皮帶組件或齒輪、齒輪組等具有等效作用的傳動結構,此等習知技術的變化,皆應在本新型的專利範圍內。上述傳動齒輪組13與動力傳輸單元23及兩側之第一、第二車輪41、42的傳動裝置可互換。而所述驅動馬達11即為具浮動減速裝置馬達的泛稱。其浮動減速機構2中具有第一動力輸出源及第二動力輸出源。當驅動馬達11之驅動單元12作動時,會透過主動齒輪122將動力傳出,並接合到浮動減速機構2。由浮動減速機構2的第一、第二個動力輸出源將動力輸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動力輸出源為接合在機殼111上的環齒輪24,透過機殼111連接到傳動齒輪組13而直接或間接帶動車輛4一側的第一車輪41;第二動力輸出源則為接合在減速齒輪22的旋轉盤座21,並 接合動力傳輸單元23,直接或間接帶動車輛4另一側的第二車輪42。第一動力輸出源的輸出動力和第二動力輸出源的輸出動力的比例,可以藉由浮動減速機構2、受車輛4的左右第一、第二車輪41、42在實際路況受到的阻力來自動調節。
當車輛4於行進間需要進行轉向時,如欲右轉時可以將車輛4往右側偏向、抵壓,則驅動單元12連動驅動馬達11、主動齒輪122旋轉,而主動齒輪122連結之減速齒輪22,即隨主動齒輪122旋轉產生自轉,但減速齒輪22並未連動旋轉盤座21旋轉,以供旋轉盤座21呈靜止或緩轉狀態。因此旋轉盤座21外側之動力傳輸單元23、第二車輪42亦呈靜止或緩轉狀態,此時的減速齒輪22係呈現自轉而帶動環齒輪24,則驅動馬達11的殼體111與側蓋112變成逆轉,其連結的動力齒輪131亦往後逆轉,藉其相互嚙合的從動齒輪132反向旋轉,而使傳動齒輪組13及第一車輪41與驅動馬達11的機殼111與側蓋112呈反向作動,因旋轉盤座21為浮動結構、故無阻力。
反之如欲往左轉時,朝左邊偏壓,此時傳動齒輪組13、驅動馬達11、側蓋112、機殼111、環齒輪24,都隨著車輪31偏壓而呈靜止或減速狀態,此時環齒輪24不動,主動齒輪122自轉而減速齒輪22、旋轉盤座21、傳輸主動齒輪2311及傳輸連動齒輪2331所傳動的傳輸從動齒輪2321、第二車輪42,全部與主動齒輪122呈不同方向轉動,而驅動單元12會因電力相位改變而正轉或反轉,此等習知技術的變化,皆應在本 新型的專利範圍內,不再贅述。
請參閱第三圖,為本新型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之側視剖面圖。本實施例的電磁剎車器35與第一實施例的電磁剎車器類近,只是解開活動來令片352的方式不同。本實施例中的電磁剎車器35與中心軸121固接,其電磁剎車器殼蓋351、與主動齒輪122連接的活動來令片352、活動鐵片353、第一彈簧354、電磁鐵355,及螺銲358、第二彈簧359、可旋轉螺桿旋鈕360。此結構是利用可旋轉螺桿旋鈕360藉由有齒螺紋的螺桿358及第二彈簧359將活動鐵片353旋緊或放鬆,讓活動來令片352鎖死或放開以達到無電力時使車子能位移或復位的目的。
再請參閱第四圖,為本新型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之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側視剖面圖。本實施例中的驅動馬達11為有刷馬達結構,由碳刷123、馬達轉子124、馬達定子125所構成。作動方式及其剎車、解鎖方式皆與第一至第三圖相同,僅說明另一種動力模組的實施例。
請再參閱第五圖,為本新型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之第四較佳實施例之側視剖面圖。本實施例與第一較佳實施例不同處在於剎車裝置3,本實施例的剎車裝置3為碟式剎車器361,亦安裝在主動齒輪122的延伸部上。然而剎車器種類繁多,除了實施例中提到的電磁剎車器35與碟式剎車器361外,有鼓式剎車器、吊式剎車器、夾式剎車器、擴張式鼓式剎車器、或其他具剎車功能的 等效裝置,此等習知技術的變化,皆應在本新型的專利範圍內。
再請參閱第六圖,為本新型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之第五較佳應用例之側視剖面圖。本實施例與第一較佳實施例的不同處在於,本實施例不使用側蓋112,而將傳動齒輪組13裝設在機殼111的另一側,使傳動齒輪組13隨著機殼111旋轉並與旋轉盤座21相對軸向旋轉而達到相同目的。亦即將動力傳輸單元23與傳動齒輪組13皆設置在旋轉盤座21的凸出部211上,一個繞行旋轉,一個嚙合其凸出部211隨其旋轉。
請參閱第七圖,為本新型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之第六較佳應用例之側視剖面圖。與上述幾個較佳實施例不同的地方在於,上述的實施例的中心軸121都是穿過中心軸的中空軸,而本實施例中的馬達傳動軸362為未穿設中心軸於中心的實心軸,且貫穿驅動單元12的兩側,其一側聯結剎車裝置3,本實施例中是使用電磁剎車器35來示意。另一側則設置浮動減速機構2,藉由馬達傳動軸362上的主動齒輪122傳動減速齒輪22、分別帶動環齒輪24及旋轉盤座21。減速器殼蓋364連接環齒輪24並帶動傳動齒輪組13。旋轉盤座21則嚙接於動力傳輸單元23。旋轉盤座21繞行於另一中心軸363上,讓傳動齒輪組13與動力傳輸單元23分別帶動車輛之二個車輪。本實施例係於驅動單元12的兩側,一側設置剎車器,受馬達的傳動軸連動,一側設置浮動減速機構繞行於另一軸段上。
上述本新型之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於實際使用實施時, 為可具有下列各項優點,如:
(一)透過動力模組1之驅動單元12,以主動齒輪122、環齒輪24、浮動的旋轉盤座21配合浮動減速機構2之減速齒輪22組裝,即可在驅動單元12轉動連動二側之傳動齒輪組13、減速齒輪22及動力傳輸單元23,藉由偏壓一側第一車輪41靜止、另側之第二車輪42轉動行進,穩定完成轉向之目的。
(二)同理在動力模組1驅動預設車輛4的一側之第二車輪42減速或靜止、另側之第一車輪41行進,達到穩定無阻力順暢的轉向和行駛,側壓的第二車輪42(或第一車輪41)可完全靜止或減速解除側壓後,則可以快速恢復轉速,轉向後即可在短時間恢復行進速度。
(三)剎車器間接或直接裝設在馬達的初始主動齒輪122的一端,是最輕負載處,扭力最小最容易剎車,故剎車器不用太大即可輕易達到剎車目的。
故,本新型為主要針對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的設計,為藉由動力模組之驅動馬達,以驅動單元帶動主動齒輪、浮動減速機構、傳動齒輪組及動力傳輸單元等轉動,並連動預設車輛的二側車輪轉動、行進,且預設車輛欲進行轉彎時,朝欲轉彎方向(例如右彎)抵壓車輪,則透過主動齒輪減速及環齒輪配合主動齒輪的正轉或反轉,以供旋轉盤座、動力傳輸單元呈慢速至靜止狀態,而提供車輛最佳的轉彎和行進,再由驅動單元帶動主動齒輪連動驅動馬達的齒輪組、傳動齒輪組,驅動另一車輪轉動、行進,而達到供預設 車輛穩定轉向、待解除抵壓車輪的力量後,即供二側車輪以穩定速度再行進,且利用二側車輪形成一側減速、另側正常前進轉彎之方式,達到二側車輪利用差速方式、穩定又快速進行轉向或行進的功效,並於驅動馬達的主動齒輪一端裝設剎車器,達到最輕量化的剎車效果。
惟,以上所述僅為本新型之較佳實施例而已,非因此即侷限本新型之專利範圍,故舉凡運用本新型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為之簡易修飾、替換及等效原理變化,如利用主動鏈輪、從動齒輪、動力齒輪、傳動齒輪組的直徑大小、形狀不同、傳動方式改變,來作增速或減速或靜音,提高效率或是減速齒輪非減速齒輪方式等,達到相同的目的、等效置換,皆應視為等效原理,均應同理包含於本新型之專利範圍內,合予陳明。
綜上所述,本新型上述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於實際實施、應用時,為確實能達到其功效及目的,故本新型誠為一實用性優異之研發,為符合新型專利之申請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請,盼 審委早日賜准本案,以保障新型人之辛苦研發,倘若 鈞局審委有任何稽疑,請不吝來函指示,新型人定當竭力配合,實感德便。
1‧‧‧動力模組
101‧‧‧第一中心孔
102‧‧‧第二中心孔
11‧‧‧驅動馬達
110‧‧‧容置空間
111‧‧‧機殼
112‧‧‧側蓋
12‧‧‧驅動單元
121‧‧‧中心軸
122‧‧‧主動齒輪
13‧‧‧傳動齒輪組
131‧‧‧動力齒輪
132‧‧‧從動齒輪
2‧‧‧浮動減速機構
21‧‧‧旋轉盤座
210‧‧‧軸孔
211‧‧‧凸出部
22‧‧‧減速齒輪
23‧‧‧動力傳輸單元
24‧‧‧環齒輪
2311‧‧‧傳輸主動齒輪
2321‧‧‧傳輸從動齒輪
2331‧‧‧傳輸連動齒輪
3‧‧‧剎車裝置
35‧‧‧電磁剎車器
351‧‧‧電磁剎車器殼蓋
352‧‧‧活動來令片
353‧‧‧活動鐵片
354‧‧‧第一彈簧
355‧‧‧電磁鐵
356‧‧‧解鎖柄
357‧‧‧凸圓
4‧‧‧車輛
41‧‧‧第一車輪
42‧‧‧第二車輪
43‧‧‧車輪傳動軸
44‧‧‧浮動馬達保護外殼

Claims (14)

  1. 一種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用於驅動及剎車制動一車輛之一第一車輪及一第二車輪,該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包含一動力模組,一浮動減速機構,及一剎車裝置,其中:該動力模組,包括:一驅動馬達;一主動齒輪,為該驅動馬達之動力輸出源;及一傳動齒輪組;該浮動減速機構,直接或間接嚙接於該主動齒輪,並具有一第一動力輸出源,及一第二動力輸出源,其中該第一動力輸出源直接或間接嚙接連結於該車輛之第一車輪,並將動力輸出至該第一車輪,該第二動力輸出源直接或間接嚙接連結於該傳動齒輪組,並藉由該傳動齒輪組,將動力輸出至該車輛之第二車輪;及該剎車裝置,直接或間接連接於該主動齒輪,藉由該剎車裝置的作動,可以同時制動該浮動減速機構的第一及第二動力輸出源,而達到剎車的目的。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其中該浮動減速機構為一行星齒輪組,該第一動力輸出源為該行星齒輪組的旋轉盤座。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其中該浮動減速機構為一行星齒輪組,該第二動力輸出源為該行星齒輪組的環齒輪。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其中該浮動減速機構為一行星齒輪組,該第二動力輸出源為該行星齒輪組的旋轉盤座。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其中該浮動減速機構為一行星齒輪組,該第一動力輸出源為該行星齒輪組的環齒輪。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其中該驅動馬達,為一伺服馬達、一有刷馬達、一無刷馬達、一印製電機、一感應馬達或一步進馬達等各式馬達。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其中該傳動齒輪組,具有一從動齒輪,直接或間接嚙接連動於該車輛之車輪。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其中該浮動減速機構,藉由一鏈輪組、或一皮帶輪組、或一齒輪組,直接或間接嚙接連動於該車輛之車輪。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其中該剎車裝置或為一電磁剎車器、一碟式剎車器、一鼓式剎車器、一夾式剎車器、一吊式剎車器、一擴張式鼓式剎車器,或其他具剎車功能的等效剎車裝置。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其中該剎車裝置,具有一該驅動馬達沒電力驅動時的解鎖裝置,藉以解除剎車的作用。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其中該浮動減速機構的減速齒輪可以是一層或一層以上的減速齒輪,或為任何形式的減速機構。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其中該傳動齒輪組,可以為鏈輪、鏈條組或皮帶輪、皮帶組件,或齒輪、齒輪組等具有等效作用的傳動結構。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其中該傳動齒輪組與動力傳輸單元設置在旋轉盤座的凸出部上,一個繞行旋轉,一個嚙合其凸出部隨其旋轉。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其中於驅動馬達的兩側,一側設置剎車器,受該驅動馬達連動,一側設置浮動減速機構,繞行於另一軸段上。
TW102207356U 2013-04-22 2013-04-22 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 TWM4684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07356U TWM468443U (zh) 2013-04-22 2013-04-22 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07356U TWM468443U (zh) 2013-04-22 2013-04-22 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68443U true TWM468443U (zh) 2013-12-21

Family

ID=501560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207356U TWM468443U (zh) 2013-04-22 2013-04-22 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6844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31640A (zh) * 2018-10-16 2019-01-04 深圳市今天国际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 全向舵轮
TWI675768B (zh) * 2018-04-27 2019-11-01 成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移動載具之轉輪裝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75768B (zh) * 2018-04-27 2019-11-01 成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移動載具之轉輪裝置
CN109131640A (zh) * 2018-10-16 2019-01-04 深圳市今天国际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 全向舵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53079B2 (ja) ギアシステム、自転車及び乗り物
JP4027314B2 (ja) ホイール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
TWM468443U (zh) 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
JP5207415B2 (ja) 人力走行車における走行エネルギーの蓄積・回生装置
JP2012166748A5 (zh)
TWI515382B (zh) 浮動馬達及其剎車裝置
JP2011196467A (ja) 車両の最終減速装置
WO2010012150A1 (zh) 驱动桥的制动装置
JP2022059721A (ja) 電動車両の駆動システム
CN104455089B (zh) 轻型电动车用的车轮制动器及防抱死制动装置
JP2011031646A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用パワーユニット
JP4210780B2 (ja) エネルギー蓄積機構付自転車
JP2010030362A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JP4556650B2 (ja) 車両用ブレーキ装置
TWI502145B (zh) The steering device of the steering of the vehicle
KR20170114118A (ko) 하이브리드 오토바이의 혼성동력전달 시스템
JP2013056573A (ja) 電動車両用の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CN102359517A (zh) 汽车轴杆劈形挤压紧急刹车包
JP2003301922A (ja) 車両の発進機構
WO2018121296A1 (zh) 驱动轴锁止装置以及动力驱动系统和车辆
KR101543987B1 (ko) 유아용 전동차의 제동장치
JP6027385B2 (ja) 簡易移動装置
CN202228563U (zh) 一种汽车轴杆劈形刹车包
TWM602996U (zh) 電動車煞車結構
JP2009196572A (ja) 駆動切換装置を備えた自転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