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63578U - 傷口覆蓋物 - Google Patents

傷口覆蓋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63578U
TWM463578U TW102209619U TW102209619U TWM463578U TW M463578 U TWM463578 U TW M463578U TW 102209619 U TW102209619 U TW 102209619U TW 102209619 U TW102209619 U TW 102209619U TW M463578 U TWM463578 U TW M463578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ound
layer
fabric layer
wound covering
carbon fi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2096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ze-hao Ke
jing-han Liu
rui-xiang Lin
Yan-Ru Su
Original Assignee
Bio Medical Carb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io Medical Carb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io Medical Carb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TW1022096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63578U/zh
Publication of TWM4635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63578U/zh

Link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Materials For Medical Uses (AREA)

Description

傷口覆蓋物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傷口覆蓋物;特別關於一種由一織物層及一吸附層所組成的傷口覆蓋物。
於醫療領域中,因活性碳材料的吸收能力較傳統醫療用紗布強,經常被應用於傷口覆蓋物。然而,以現行之工藝技術將瀝青(Pitch)或木質素(Cellulose)等製作成之活性碳織物,無法避免會有活性碳粉塵產生,若不慎掉入傷口便會造成傷口癒合之困難。
此外,雖然上述活性碳材料的吸收能力較強,但是當傷口產生的組織液過多或未及時更換新品時,吸附組織液而達到飽和狀態的傷口覆蓋物可能會導致傷口過於潮濕,因而對傷口之癒合產生負面影響。
本創作之目的是提供一種傷口覆蓋物,其中具有可直接接觸傷口且不會有粉塵產生之活性碳織物,並更能使傷口保持乾燥。
為達成前揭目的,本創作所提供之傷口覆蓋物係用以覆蓋於一傷口上,該傷口覆蓋物包含一織物層及一吸附 層。該織物層是由聚丙烯腈活性碳纖維編織而成,且其活性碳纖維係聚丙烯腈氧化纖維於含水之二氧化碳氣體中,在700℃至1200℃下維持1至60分鐘所形成。該吸附層設於該織物層遠離該傷口之一側,且其材質為棉、藻酸鹽、聚乙烯醇或其組合。該吸附層對水之吸收能力高於該織物層。
因該傷口覆蓋物的織物層不會有粉塵產生,可直接接觸傷口且有助於傷口之癒合。此外,因該吸附層對水之吸收能力高於該織物層,使得大部份自該傷口產生的組織液會從該傷口經由該織物層被吸收至該吸附層,進而使該織物層保持乾燥之狀態,藉此避免傷口因過於潮濕而產生不易癒合之問題。
1‧‧‧傷口覆蓋物
11‧‧‧織物層
12‧‧‧吸附層
13‧‧‧保護層
14‧‧‧防水透氣層
15‧‧‧抗黏層
100‧‧‧感壓黏著劑
第1圖為本創作傷口覆蓋物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側視圖。
第2圖為本創作傷口覆蓋物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之側視圖。
第3圖為本創作傷口覆蓋物之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側視圖。
第4圖為本創作傷口覆蓋物之第四較佳實施例之側視圖。
如圖1所示,係本創作傷口覆蓋物1之第一較佳實施例,用以覆蓋於一傷口(圖未示)上,該傷口覆蓋物1包含一織物層11及一吸附層12。
該織物層11是用以接觸該傷口,且由聚丙烯腈活 性碳纖維編織而成,其製造步驟為:一、提供一聚丙烯腈氧化纖維織物;二、以含水之二氧化碳氣體為活化氣體;三、將該聚丙烯腈氧化纖維織物置於高溫爐中加熱至700-1200℃,並導入活化氣體,維持1分鐘至1小時即可形成聚丙烯腈活性碳纖維織物,經裁切成適當大小即成為該織物層11。高溫爐的入口與出口均以惰性氣體保護,避免由該聚丙烯腈氧化纖維織物揮發之物質發生自燃。此外,較佳的加熱溫度區間為900-1000℃。
值得注意的是,由前述方法所製成的聚丙烯腈活性碳纖維織物不會產生粉塵,故可直接接觸傷口而不會影響傷口之癒合。
該吸附層12設置於該織物層11遠離該傷口之一側,且其材質為高吸水性高分子、棉、藻酸鹽、PU泡棉、聚乙烯醇或其組合。其中,該吸附層12對水之吸收能力高於該織物層11。
於本實施例中是將一感壓黏著劑100塗佈於該織物層11之表面,再將該感壓黏著劑100塗佈於該吸附層12之表面,最後將兩者進行壓合,以加強該織物層11與該吸附層12之結合。感壓黏著劑之例如聚丙烯酸酯、矽氧烷或聚異丁二烯等。惟黏著劑亦可選用其他種類替代前述感壓黏著劑。此外,該織物層11與該吸附層12亦可透過他種方式結合,例如特定的編織方法,故該感壓黏著劑100於本創作中並非必要。
該織物層11之特徵如下:一、該織物層11之活性碳纖維的BET比表面積大於300 m2 /g,優選為600-2000 m2 /g;二、該織物層11之活性碳纖維的微孔佔總孔洞之容積比例為30%-70%,優選為45%-60%。其中,孔徑小於2奈米者稱為微孔(micropore);三、遠紅外線放射率大於75%;四、消臭率大於65%;五、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之抗菌率大於70%,優選為大於90%。依據AATCC100之規範,抗菌率(%)=(對照組細菌殘留量-實驗組細菌殘留量)/對照組細菌殘留量x 100%,故抗菌率愈高代表抗菌效果愈好;六、對綠膿桿菌之抗菌率大於70%,優選為大於90%。其中,BET比表面積小於約280 m2 /g、微孔佔總孔洞之容積比例小於約30%之活性碳纖維織物,其抗菌能力、遠紅外線放射率及消臭率明顯較差,至於BET比表面積高於2000 m2 /g及微孔佔總孔洞之容積比例高於70%之活性碳纖維織物,則不易由現有技術製得。
請參閱下述之試驗結果,藉以對該織物層11之功效有更清楚且完整的理解。
試片一:使用一利用前述之方法,在溫度為1000℃、時間為5分鐘之條件下製得的聚丙烯腈活性碳纖維布(圖未示)作為該織物層11,其布重為90 g/m2 、BET比表面積為1000 m2 /g,且微孔佔全部孔洞之容積比例為52%。使用一棉布(圖未示)作為該吸附層12,藉由聚丙烯酸酯感壓黏著劑與該聚丙烯腈活性碳纖維布黏結成如圖1所示之片狀傷口覆蓋物1。
試片一經試驗(依據AATCC100之規範)測得其金黃色葡萄球菌及綠膿桿菌抗菌率為99.9%;遠紅外線測試部分經試驗(依據規範JSC-3)測得其遠紅外線放射率為89%;將試片一置於人手腕處,一小時後約可提高試片一貼覆處的溫度2℃。消臭測試部分經試驗(依據日本JAFET之消臭性能評價試驗方法)測得其NH3 消臭率為87%,測試結果如下表1所列。
試片二、三:使用一利用前述之方法,在溫度為700℃與900℃、時間為5分鐘之條件下製得的聚丙烯腈活性碳纖維布分別作為試片二與試片三的織物層11,其BET比表面積分別為300、400 m2 /g,微孔佔全部孔洞之容積比例分別為34、38%。其他如織物層11與吸附層12之黏合方式、消臭率等測試方法等皆與試片一相同,測試結果如下表1所列。
試片四、五:使用一利用前述之方法,在溫度均為1000℃、時間分別為30分鐘與60分鐘之條件下製得的聚丙烯腈活性碳纖維布分別作為試片四與試片五的織物層11,其BET比表面積分別為1500、2000 m2 /g,微孔佔全部孔洞之容積比例分別為51、49%。其他如織物層11與吸附層12之黏合方式、消臭率等測試方法等皆與試片一相同,測試結果如下表1所列。
比較試片A、B:使用一利用前述之方法,在溫度為500℃與600℃、時間為5分鐘之之條件下製得的聚丙烯腈活性碳纖維布作為織物層,其BET比表面積分別為100 m2 /g與280 m2 /g,微孔佔全部孔洞之容積比例分別為10%與27%。其他如 織物層11與吸附層12之黏合方式、消臭率等測試方法等皆與試片一相同,測試結果如下表1所列。
從上述之測試結果可知:一、BET比表面積介於300至2000 m2 /g之間、微孔佔總孔洞之容積比例介於30%-70%之間的試片一至五有較佳的遠紅外線放射率、消臭率以及金黃色葡萄球菌及綠膿桿菌抗菌率;二、BET比表面積低於約280 m2 /g且微孔佔總孔洞之容積比例低於約30%的比較試片A與比較試片B有較差的遠紅外線放射率、消臭率以及金黃色葡萄球 菌及綠膿桿菌抗菌率。
結合該織物層11與該吸收層12,本創作傷口覆蓋物1之優點如下:一、採用聚丙烯腈(PAN)活性碳纖維交織而成的該織物層11,不會產生粉塵,可直接接觸傷口,不會影響傷口之癒合;二、因該織物層11可直接接觸傷口,使得聚丙烯腈活性碳纖維能夠產生較佳的消臭、抗菌以及放射遠紅外線以促進血液循環等效果;三、因該吸附層12對水之吸收能力高於該織物層11,使得大部份的傷口滲出液經由該織物層11被吸收至該吸附層12,不僅吸收能力較習知技術強,更能使該織物層11保持乾燥之狀態,藉此避免傷口因過於潮濕而不易癒合。
如圖2所示,係本創作傷口覆蓋物1之第二較佳實施例,其結構大致與第一較佳實施例相同,其間之差異在於:該傷口覆蓋物1更包含一設置於該吸附層12遠離該傷口之一側的保護層13,藉以覆蓋並保護該織物層11與該吸附層12。任何習知使用於傷口覆蓋物之保護層均可應用於本創作,例如聚乙烯、聚胺基甲酸酯、尼龍、聚醯胺、聚纖維素、聚氯乙烯、聚二氯乙烯、聚烯烴、聚脲及聚酯等。惟該保護層13亦可依需要而不設。
如圖2所示,係本創作傷口覆蓋物1之第三較佳實施例,其結構大致與第一較佳實施例相同,其間之差異在於:該傷口覆蓋物1更包含一設置於該吸附層12遠離該傷口之一 側的防水透氣層14。藉由該防水透氣層14之設置,當傷口之滲出液過多時而超過吸附層12之吸收量時,傷口滲出液不會向外漏。此外,亦可防止傷口接觸到任何會妨礙傷口癒合之外部液體。任何習知使用於傷口覆蓋物之防水透氣層均可應用於本創作,例如PU樹脂、W/O乳化型樹脂及聚四氟乙烯(PTFE)等。惟該防水透氣層14亦可依需要而不設。
如圖7所示,係本創作傷口覆蓋物1之第四較佳實施例,其結構大致與第一較佳實施例相同,其間之差異在於:該傷口覆蓋物1更包含一設於該織物層11接近該傷口之一側且用以接觸該傷口的抗黏層15。該抗黏層15之材質為多孔性基材,任何習知使用於傷口覆蓋物之抗黏層材質均可應用於本創作,例如天然纖維、聚乙烯纖維、聚烯烴纖維、聚酯纖維、聚胺基甲酸酯纖維、聚醯胺纖維、聚纖維素纖維、及棉花纖維等,由以上材質所製成之薄膜、織物或非織物具多孔性;可供體液或血液穿透流動。該抗黏層15不易與該傷口產生沾黏,故使用者更換該傷口覆蓋物1時不會對該傷口造成破壞。惟該抗黏層15亦可依需要而不設。
依據本創作之精神,該傷口覆蓋物的結構可加以變化,例如同時設有保護層13與抗黏層15將織物層11與吸附層12夾於其中,或者同時設有防水透氣層14與抗黏層15,舉凡此等易於思及之變化,均應為本創作申請專利範圍所涵蓋。
1‧‧‧傷口覆蓋物
11‧‧‧織物層
12‧‧‧吸附層
100‧‧‧感壓黏著劑

Claims (10)

  1. 一種傷口覆蓋物,用以覆蓋於一傷口上,該傷口覆蓋物包含:一織物層,該織物層是由聚丙烯腈活性碳纖維編織而成,且其活性碳纖維係聚丙烯腈氧化纖維於含水之二氧化碳氣體中,在700℃至1200℃下維持1至60分鐘所形成;及一吸附層,設於該織物層遠離該傷口之一側,且其材質為高吸水性高分子、棉、藻酸鹽、聚乙烯醇、PU泡棉或其組合;該吸附層對水之吸收能力高於該織物層。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傷口覆蓋物,其中該織物層之活性碳纖維中孔徑小於2奈米的微孔佔總孔洞之容積比例為30%至70%。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傷口覆蓋物,其中該織物層之活性碳纖維中孔徑小於2奈米的微孔佔總孔洞之容積比例為45%至60%。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傷口覆蓋物,其中該織物層之活性碳纖維的BET比表面積介於300 m2 /g至2000 m2 /g之間。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傷口覆蓋物,其中,該織物層的遠紅外線放射率大於75%。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傷口覆蓋物,其中,該織物層的消臭率大於65%。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傷口覆蓋物,其中,該織物層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與綠膿桿菌的抗菌率大於70%。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傷口覆蓋物,更包含一設於該吸附層遠離該傷口之一側的保護層。
  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傷口覆蓋物,更包含一設於該吸附層遠離該傷口之一側的防水透氣層。
  1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傷口覆蓋物,更包含一設於該織物層接近該傷口之一側且用以接觸該傷口的抗黏層。
TW102209619U 2013-05-23 2013-05-23 傷口覆蓋物 TWM4635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09619U TWM463578U (zh) 2013-05-23 2013-05-23 傷口覆蓋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09619U TWM463578U (zh) 2013-05-23 2013-05-23 傷口覆蓋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63578U true TWM463578U (zh) 2013-10-21

Family

ID=497726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209619U TWM463578U (zh) 2013-05-23 2013-05-23 傷口覆蓋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635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25963B2 (en) Wound dressing
TWI598115B (zh) 創傷被覆材
JP2020523056A (ja) 臭気吸収性及び増加された水蒸気透過性を有する創傷被覆材
JP5052789B2 (ja) 創傷被覆材および創傷被覆材キット
CN103637877B (zh) 一种泡沫复合伤口敷料
TWM553191U (zh) 負壓傷口敷料
KR101426740B1 (ko) 점착필름이 합지된 드레싱재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2961775B (zh) 一种活性炭纤维医用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3251482A (zh) 伤口覆盖物
TWI594737B (zh) Wound covering
TWM463578U (zh) 傷口覆蓋物
JP2007000181A (ja) 防護材料及び防護衣服
CN204839946U (zh) 强效吸水垫
CN218458247U (zh) 一种便携式创面管理敷料
CN203736390U (zh) 伤口覆盖物
CA2906030C (en) Flexible disposable sheet with absorbent core
JP2008113934A (ja) 創傷被覆材
CN216885648U (zh) 一种医用复合无纺布
CN201743978U (zh) 防水、收敛双效伤口快速愈合贴
CN208355640U (zh) 一种功能性纳米医用敷料
CN204072478U (zh) 一种护创贴
TWM294326U (en) Waterproof dressing material with high seepage absorptivity
TWM556085U (zh) 複合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