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59849U - 神經接合導管 - Google Patents

神經接合導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59849U
TWM459849U TW101223906U TW101223906U TWM459849U TW M459849 U TWM459849 U TW M459849U TW 101223906 U TW101223906 U TW 101223906U TW 101223906 U TW101223906 U TW 101223906U TW M459849 U TWM459849 U TW M459849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en cover
nerve
catheter
engaging portion
side w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2239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ing-Chia Yang
Chun-Jen Liao
Wen-Hsiang Chang
Wei-Ju Liao
ming-hong Chen
Original Assignee
Ind Tech Res Ins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 Tech Res Inst filed Critical Ind Tech Res Inst
Priority to TW1012239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59849U/zh
Priority to US13/762,505 priority patent/US20140163587A1/en
Publication of TWM4598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59849U/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1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performing anastomosis; Buttons for anastomosis
    • A61B17/1128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performing anastomosis; Buttons for anastomosis of nerv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eur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Description

神經接合導管
本創作是有關於一種神經接合導管,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導槽的神經接合導管。
週邊神經損傷(peripheral nerve injury,PNI)是一臨床上常見的神經傷害,其形成原因大多是因為意外使得週邊神經遭到壓迫或是切斷,而有些神經傷害為非永久性(如壓迫所造成),有時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即可恢復,但如是較為嚴重的永久性週邊神經損傷,則往往需要神經外科手術的介入治療才能恢復。神經受損後的再生通常受限於生物性、化學性、物理性的障礙。生物性的障礙指神經修復後無法和肌肉形成神經肌肉接點(neuromuscular junctions),導致神經所驅動肌肉的功能無法修復。而化學性的障礙指的是生物體中會有蛋白質的訊息傳遞使其抑制神經的延伸生長,而神經斷裂處產生星狀細胞聚集的結締組織屏障,這樣屏障也就造成神經無法生長的物理性障礙。
為了治療損傷的神經,習知技術通常採用封閉式的圓柱導管,將神經的斷裂處分別接合於圓柱導管的二端,神經透過圓柱導管內導孔的引導而漸漸復原。然而,封閉式的圓柱導管僅適用在完全斷裂的神經,其應用相當侷限。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神經接合導管,可適用於損傷但未斷裂的神經。
根據本創作之一實施例,提出一種神經接合導管。神經接合導管包括一第一開放式蓋體、一第二開放式蓋體及一連接部。第一開放式蓋體具有一第一導槽及相對之一第一端面與一第二端面,第一導槽從第一端面延伸至第二端面。第二開放式蓋體具有一第二導槽及相對之一第三端面與一第四端面,第二導槽從第三端面延伸至第四端面。當第一開放式蓋體與第二開放式蓋體蓋合時,第一導槽及第二導槽共同起提供一神經容置空間。連接部連接第一開放式蓋體與第二開放式蓋體。
為讓本創作之上述內容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請參照第1圖,其繪示依照本創作一實施例之神經接合導管的展開圖。神經接合導管100包括第一開放式蓋體110、第二開放式蓋體120及連接部130。
第一開放式蓋體110具有第一導槽111及相對之第一端面110s1與第二端面110s2,第一導槽111從第一端面110s1延伸至第二端面110s2。第一導槽111包括第一藥物容置槽1111及二第一子導槽1112,其中第一藥物容置槽1111之二端分別連通二第一子導槽1112,且用以容納神經治療藥物,如促進神經生長水凝膠及薄膜。藥物容置槽設 計有多孔洞或儲存槽,可容納包含酵素或是生長因子的凝膠或薄膜,作為神經細胞粘附和生長的指引。酵素包含liberase、collagenase,hyaluronidase、hyparin。生長因子包含nerve growth factor、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及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利用酵素於神經的軟組織表面進行酵素處理,經由酵素處理後之組織細胞外間質將變得鬆散而造成細胞游離,進而使細胞更容易獲得足夠之養分而增生,增生之細胞將可分泌大量新生之細胞外間質,造成組織間之修補與融合之效果。利用本方法處理受損組織,除了可將酵素處理部位限制在受傷部位外,可避免影響周圍組織之生理狀況。
二第一子導槽1112分別延伸至第一端面110s1及第二端面110s2。第一開放式蓋體110的厚度介於50微米至3000微米之間。
請參照第2圖,其繪示一神經容置於第1圖之第一開放式蓋體的外觀圖。第一開放式蓋體110具有至少一縫合孔112,縫合孔112從第一子導槽1112的內壁延伸至第一開放式蓋體110之外壁。縫線140穿過縫合孔把神經150固定於第一子導槽1112內,避免神經150脫離於第一開放式蓋體110。本例中,縫合孔112的數量係以二個分別形成於二第一子導槽1112為例,然亦可為單個或超過二個形成於第一藥物容置槽1111與第一子導槽1112至少一者。一例中,縫合孔112的內徑小於3毫米或其它合適數 值,然只要可與縫線140搭配即可,本創作實施例並不限制縫合孔112的內徑。
第一開放式蓋體110具備可撓性,其材質為生物降解或相容性材料組成可生物降解聚脂,如PLA,PGA,PCL及其異量分子聚合物、氨基酸(amino acid)、矽膠及其衍生物、自然可降解聚合物(natural biodegradable polymers),其中自然可降解聚合物例如是幾丁聚糖(Chitosan)、膠質(Collagen)、褐藻膠酯(alginate esters)及其衍生物。一例中,第一開放式蓋體110的材料例如是矽膠(silicone)、幾丁聚醣(chitosan)、聚乳酸(poly lactic acid)、聚甘醇酸(poly glycolic acid,PGA)、聚乳酸-甘醇酸(Poly(glycolide co-lactide);PLGA)、膠原蛋白(collage)、聚羥基酸類、海藻酸鈉(alginate)、聚醯胺(polyamide)及其衍生物。另一例中,第一開放式蓋體110係多孔隙材料,同樣可容納或吸附神經治療藥物。另一例中,第一開放式蓋體110可由硬性材料製成。
第二開放式蓋體120具有第二導槽121及相對之第三端面120s1與第四端面120s2。第二導槽121從第三端面120s1延伸至第四端面120s2。當第一開放式蓋體110與第二開放式蓋體120蓋合時,第一導槽111及第二導槽121共同提供一神經容置空間,以容置已完全斷裂或已損傷但尚未斷裂的神經150。第二導槽121包括第二藥物容置槽1211及二第二子導槽1212,其中第二藥物容置槽1211之二端分別連接於二第二子導槽1212,且用以容納神經治療 藥物,而二第二子導槽1212分別延伸至第三端面120s1延伸至第四端面120s2。
一例中,第1圖之縫合孔112亦可形成於第二開放式蓋體120上,而產生相似的神經固定功能。在此設計下,可選擇性地省略第一開放式蓋體110之縫合孔112。
第二開放式蓋體120的材質相似於第一開放式蓋體110,容此不再贅述。另一例中,第二開放式蓋體120可以是多孔隙材料,同樣可容納或吸附神經治療藥物。第二開放式蓋體120與第一開放式蓋體110的用料可完全相同或相異。
連接部130連接第一開放式蓋體110與第二開放式蓋體120。連接部130的材質可相似於第一開放式蓋體110及/或第二開放式蓋體120,容此不再贅述。本例中,第一開放式蓋體110、第二開放式蓋體120與連接部130係一體成形結構。
請參照第3圖,其繪示第1圖中沿方向3-3’的剖視圖。第一開放式蓋體110包括第一管體113、第一側翼114及第二側翼115,其中第一側翼114及第二側翼115連接於第一管體113之相對二側。第一管體113係開放式管體,使第一管體113露出第一藥物容置槽1111。第一管體113的剖面輪廓例如是圓形的一部分、橢圓形的一部分或多邊形的一部分。
第二開放式蓋體120包括第二管體123、第三側翼124及第四側翼125,其中第三側翼124及第四側翼125連接於第二管體123之相對二側。第二管體123係開放式管 體,使第二管體123露出第二藥物容置槽1211。第二管體123的剖面輪廓例如是圓形的一部分、橢圓形的一部分或多邊形的一部分。由於第三側翼124與第二側翼115係相鄰,當第一開放式蓋體110與第二開放式蓋體120蓋合時,第二側翼115固定於第三側翼124,而第一側翼114固定於第四側翼125。
第一開放式蓋體110更包括至少一第一卡合部116及至少一第二卡合部117,第一卡合部116及第二卡合部117分別設於第一側翼114及第二側翼115,且與第一藥物容置槽111位於第一開放式蓋體110的同一側。第二開放式蓋體120包括至少一第三卡合部126及至少一第四卡合部127,其中第三卡合部126及第四卡合部127分別設於第三側翼124及第四側翼125。當第一開放式蓋體110與第二開放式蓋體120蓋合時,第一卡合部116卡合於第四卡合部127,而第二卡合部117固定於第三卡合部126。本例中,第一卡合部116及第二卡合部117係突出部,而第三卡合部126及第四卡合部127係凹部,如凹槽或貫孔,其中突出部的外徑大於凹部的內徑,可使突出部穩固地卡合於凹部內,以把神經150(第2圖)穩定地固定於神經接合導管100內。另一例中,第一卡合部116及第二卡合部117可以是凹部,而第三卡合部126及第四卡合部127可以是突出部。另一例中,第一卡合部116及第三卡合部126之一者可以是突出部,而第二卡合部117及第四卡合部127之另一者可以是凹部;或者,第一卡合部116及第三卡合部126之一者可以是凹部,而第二卡合部117及第 四卡合部127之另一者可以是突出部。
請參照第4圖,其繪示第1圖中沿方向4-4’的剖視圖。第一開放式蓋體110更具有第一貫孔118及第二貫孔119,第一貫孔118及第二貫孔119分別貫穿第一側翼114及第二側翼115。第二開放式蓋體120更具有第三貫孔128及第四貫孔129,第三貫孔128及第四貫孔129分別貫穿第三側翼124及第四側翼125。第二貫孔119與第三貫孔128係相鄰,使當第一開放式蓋體110與第二開放式蓋體120蓋合時,另一縫線140可穿過第二貫孔119與第三貫孔128而固定第一開放式蓋體110與第二開放式蓋體120,且另一縫線140穿過第一貫孔118與第四貫孔129而固定第一開放式蓋體110與第二開放式蓋體120。另一例中,可省略第二貫孔119與第三貫孔128;或者,可省略第一貫孔118與第四貫孔129。
請參照第5圖,其繪示依照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之神經接合導管的展開圖。神經接合導管200包括第一開放式蓋體110、第二開放式蓋體120、連接部130、二第一突部240及二第二突部250。
第一突部240分別鄰近第一端面110s1及第二端面110s2設於第一導槽111之內壁,以卡住設於第一導槽111內的神經(未繪示)。相似地,第二突部250分別鄰近第三端面120s1及第四端面120s2設於第二導槽121之內壁,以卡住設於第二導槽121內的神經(未繪示)。
請參照第6圖,其繪示依照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之神經接合導管的蓋合示意圖。神經接合導管300包括第一開放 式蓋體110、第二開放式蓋體120及連接部130。
第一開放式蓋體110包括第一側翼114及第二側翼115,而第二開放式蓋體120包括第三側翼124及第四側翼125。第一側翼114之自由端係第一卡勾1141,而第四側翼125之自由端係第二卡勾1251。當第一開放式蓋體110蓋合於第二開放式蓋體120,第一卡勾1141可卡合於第二卡勾1251,避免第一開放式蓋體110與第二開放式蓋體120鬆脫。
請參照第7圖,其繪示依照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之神經接合導管的展開圖。神經接合導管400包括第一開放式蓋體110、第二開放式蓋體120及連接部130。
第一開放式蓋體110具有第一導槽111,第一導槽111包括第一藥物容置槽1111及二第一子導槽1112,其中第一藥物容置槽1111之二端分別連通二第一子導槽1112。第二開放式蓋體120具有第二導槽121,第二導槽121包括第二藥物容置槽1211及二第二子導槽1212,其中第二藥物容置槽1211之二端分別連接於二第二子導槽1212。
第一開放式蓋體110具有粗糙結構1113,其形成於第一子導槽1112的槽壁面上。當神經(未繪示)接觸第一子導槽1112的粗糙結構1113,粗糙結構1113可提供一阻力(摩擦力),避免神經容易脫離神經接合導管400。另一例中,粗糙結構1113亦可形成於第一藥物容置槽1111的槽壁面上。粗糙結構1113的尺度可以介於奈米與毫米之間。相似地,第二開放式蓋體120具有粗糙結構1213,其形成於第二子導槽1212的槽壁面上。當神經(未繪示) 接觸第二子導槽1212的粗糙結構1213,粗糙結構1213可提供一阻力(摩擦力),避免神經容易脫離神經接合導管400。另一例中,粗糙結構1213亦可形成於第一藥物容置槽1211的槽壁面上。此外,粗糙結構1213的尺度可以介於奈米與毫米之間。
綜上所述,雖然本創作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本創作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創作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200‧‧‧神經接合導管
110‧‧‧第一開放式蓋體
110s1‧‧‧第一端面
110s2‧‧‧第二端面
111‧‧‧第一導槽
1111‧‧‧第一藥物容置槽
1112‧‧‧第一子導槽
112‧‧‧縫合孔
113‧‧‧第一管體
114‧‧‧第一側翼
115‧‧‧第二側翼
116‧‧‧第一卡合部
117‧‧‧第二卡合部
118‧‧‧第一貫孔
119‧‧‧第二貫孔
120‧‧‧第二開放式蓋體
120s1‧‧‧第三端面
120s2‧‧‧第四端面
121‧‧‧第二導槽
1211‧‧‧第二藥物容置槽
1212‧‧‧第二子導槽
123‧‧‧第二管體
124‧‧‧第三側翼
1241‧‧‧第一卡勾
125‧‧‧第四側翼
1251‧‧‧第二卡勾
128‧‧‧第三貫孔
129‧‧‧第四貫孔
126‧‧‧第三卡合部
127‧‧‧第四卡合部
130‧‧‧連接部
140‧‧‧縫線
150‧‧‧神經
240‧‧‧第一突部
250‧‧‧第二突部
第1圖繪示依照本創作一實施例之神經接合導管的展開圖。
第2圖繪示一神經容置於第1圖之第一開放式蓋體的外觀圖。
第3圖繪示第1圖中沿方向3-3’的剖視圖。
第4圖繪示第1圖中沿方向4-4’的剖視圖。
第5圖繪示依照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之神經接合導管的展開圖。
第6圖繪示依照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之神經接合導管的蓋合示意圖。
第7圖繪示依照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之神經接合導管的展開圖。
100‧‧‧神經接合導管
110‧‧‧第一開放式蓋體
110s1‧‧‧第一端面
110s2‧‧‧第二端面
111‧‧‧第一導槽
1111‧‧‧第一藥物容置槽
1112‧‧‧第一子導槽
112‧‧‧縫合孔
114‧‧‧第一側翼
115‧‧‧第二側翼
120‧‧‧第二開放式蓋體
124‧‧‧第三側翼
125‧‧‧第四側翼
130‧‧‧連接部

Claims (20)

  1. 一種神經接合導管,包括:一第一開放式蓋體,具有一第一導槽及相對之一第一端面與一第二端面,該第一導槽從該第一端面延伸至該第二端面;一第二開放式蓋體,具有一第二導槽及相對之一第三端面與一第四端面,該第二導槽從該第三端面延伸至該第四端面;當該第一開放式蓋體與該第二開放式蓋體蓋合時,該第一導槽及該第二導槽共同起提供一神經容置空間;以及一連接部,連接該第一開放式蓋體與該第二開放式蓋體。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神經接合導管,其中該第一開放式蓋體、該第二開放式蓋體及該連接部係具備可撓性。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神經接合導管,其中該第一導槽包括一第一藥物容置槽,用以容納神經治療藥物。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神經接合導管,其中該第二導槽包括一第二藥物容置槽,用以容納神經治療藥物。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神經接合導管,其中該第一導槽包括一第一藥物容置槽及二第一子導槽,該第一藥物容置槽之二端分別連通該二第一子導槽。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神經接合導管,其中該第二導槽包括一第二藥物容置槽及二第二子導槽,該第二藥物容置槽之二端分別連通該二第二子導槽。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神經接合導管,其中該第一開放式蓋體具有一粗糙結構,該粗糙結構形成於該第一導槽的槽壁面上。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神經接合導管,其中該第二開放式蓋體具有一粗糙結構,該粗糙結構形成於該第二導槽的槽壁面上。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神經接合導管,其中該第一開放式蓋體及該第二開放式蓋體的材料係多孔隙材料。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神經接合導管,其中該第一開放式蓋體包括一第一管體、一第一側翼及一第二側翼,該第一側翼及該第二側翼連接於該第一管體之相對二側,該第二開放式蓋體包括一第二管體、一第三側翼 及一第四側翼,該第三側翼及該第四側翼連接於該第二管體之相對二側,該第二側翼與該第三側翼相鄰;當該第一開放式蓋體與該第二開放式蓋體蓋合時,該第一側翼固定於該第四側翼,而該第二側翼固定於該第三側翼。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神經接合導管,其中該第一開放式蓋體包括一第一卡合部及一第二卡合部,該第一卡合部及該第二卡合部分別設於該第一側翼及該第二側翼;該第二開放式蓋體包括一第三卡合部及一第四卡合部,該第三卡合部及該第四卡合部分別設於該第三側翼及該第四側翼,當該第一開放式蓋體與該第二開放式蓋體蓋合時,該第一卡合部卡合於該第四卡合部,而該第二卡合部固定於該第三卡合部。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神經接合導管,其中該第一卡合部及該第三卡合部之一者為突出部,而該第一卡合部及該第三卡合部之另一者為凹部;該第二卡合部及該第四卡合部之一者為突出部,而該第二卡合部及該第四卡合部之另一者為凹部。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神經接合導管,其中該第一開放式蓋體具有一第一貫孔及一第二貫孔,該第一貫孔及該第二貫孔分別貫穿該第一側翼及該第二側翼;該第二開放式蓋體具有一第三貫孔,當該第一開放式蓋體與該第二開放式蓋體蓋合時,一縫線可穿過該第二貫 孔與該第三貫孔而固定該第一開放式蓋體與該第二開放式蓋體。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神經接合導管,其中該第二開放式蓋體更具有一第四貫孔,該第三貫孔及該第四貫孔分別貫穿該第三側翼及該第四側翼,該第二貫孔與該第三貫孔係相鄰,使當該第一開放式蓋體與該第二開放式蓋體蓋合時,另一縫線穿過該第一貫孔與該第四貫孔而固定該第一開放式蓋體與該第二開放式蓋體。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神經接合導管,其中該第一側翼之自由端係一第一卡勾,而該第四側翼之自由端係一第二卡勾,該第一卡勾卡合於該第二卡勾。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神經接合導管,其中該第一開放式蓋體具有一縫合孔,該縫合孔從該第一導槽之內壁延伸至該第一開放式蓋體之外壁。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神經接合導管,其中該第一導槽包括一第一藥物容置槽與一第一子導槽,該第一子導槽從該第一端面延伸至該第一藥物容置槽,該縫合孔從該第一子導槽之內壁延伸至該第一開放式蓋體之外壁。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神經接合導管,其 中該第一導槽包括一第一藥物容置槽與二第一子導槽,該二第一子導槽分別從該第一端面及該第二端面延伸至該第一藥物容置槽,該第一開放式蓋體具有二縫合孔,該二縫合孔分別從該二第一子導槽之內壁延伸至該第一開放式蓋體之外壁。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神經接合導管,更包括:二第一突部,分別鄰近該第一端面及該第二端面設於該第一導槽之內壁。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神經接合導管,更包括:二第二突部,分別鄰近該第三端面及該第四端面設於該第二導槽之內壁。
TW101223906U 2012-12-10 2012-12-10 神經接合導管 TWM4598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223906U TWM459849U (zh) 2012-12-10 2012-12-10 神經接合導管
US13/762,505 US20140163587A1 (en) 2012-12-10 2013-02-08 Nerve guide conduit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223906U TWM459849U (zh) 2012-12-10 2012-12-10 神經接合導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59849U true TWM459849U (zh) 2013-08-21

Family

ID=494814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223906U TWM459849U (zh) 2012-12-10 2012-12-10 神經接合導管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163587A1 (zh)
TW (1) TWM459849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313600A1 (en) * 2014-04-30 2015-11-05 Warsaw Orthopedic, Inc. Nerve ablation device and methods
EP3658072B1 (en) * 2017-07-26 2024-03-13 Neuraptive Therapeutics, Inc. Device for administering therapeutics to a nerve
WO2022221465A1 (en) * 2021-04-13 2022-10-20 The General Hospital Corporation Photochemical tissue bonding clamp and irradiation chamber and method of use thereof
NL2028041B1 (en) * 2021-04-22 2022-11-02 G C W De Ruiter Holding B V Implantable neuroma formation preventing devices
EP4082448A1 (en) * 2021-04-26 2022-11-02 Tissium SA Nerve conduit
WO2023014726A1 (en) * 2021-08-02 2023-02-09 Mary Hitchcock Memorial Hospital, For Itself And On Behalf Of Dartmouth-Hitchcock Clinic Nerve coupler and method for use of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83618A (en) * 1983-02-02 1989-11-28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Absorbable nerve repair device and method
US6106556A (en) * 1994-12-02 2000-08-22 Omeros Medical Systems, Inc. Tendon and ligament repair system
US5531695A (en) * 1994-12-22 1996-07-02 Sherwood Medical Company Tamper evident sleeve
ITRM20060474A1 (it) * 2006-09-08 2008-03-09 Univ Cattolica Sacro Cuore Giuda neura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163587A1 (en) 2014-06-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459849U (zh) 神經接合導管
JP6486103B2 (ja) 弁を用いたアクセス装置
US8062266B2 (en) Vascular access device including a tear-resistant septum
Canavero HEAVEN: The head anastomosis venture Project outline for the first human head transplantation with spinal linkage (GEMINI)
RU2619210C2 (ru) Улучшенное основание устройства для энтерального питания
KR100843163B1 (ko) 혈액 역류 방지 카테터
US10932683B2 (en) Needle electrode fixation device and associated methods
JPS61122870A (ja) 経皮移植体装置
WO2009064963A3 (en) Oxidized cationic polysaccharide-based polymer tissue adhesive for medical use
Motta et al. Comparison between an Ascenda and a silicone catheter in intrathecal baclofen therapy in pediatric patients: analysis of complications
Malawat et al. 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for complete surgical anaesthesia and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for breast surgeries: a prospective feasibility study of 30 cases
EP2083900A2 (en) Vascular access devices including a tear-resistant septum
US11298232B2 (en) Cranial implant with dural window
Kim et al. Endoscopic treatment of vesicoureteral reflux in pediatric patients
CN204485033U (zh) 引导器
Schneider et al. Continuous intraoperative neuromonitoring (CIONM) of the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Chakrabortty et al. Intractable sacroiliac joint pain treated with peripheral nerve field stimulation
Ponde Continuous inf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 a modified technique to better secure catheter position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CN108697887A (zh) 在软组织中提供植入点位的方法
Maurer et al. Central venous port catheters: evaluation of patients' satisfaction with implantation under local anesthesia
EP2081631A2 (en) Vascular access devices including a tear-resistant septum
Qinming et al. Comparison of implantable central venous ports with catheter insertion via external jugular cut down and subclavian puncture in children: single center experience
Zawawi et al. How I do it: Proximal cochlear implant electrode fixation using Ned's Knot
CN102210905B (zh) 具有药物释放装置的植入式神经电刺激系统
Qi et al. Advanced materials for implantable neuroelectronic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K4K Expiration of patent term of a granted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