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59691U - 散熱器及其散熱鰭片 - Google Patents

散熱器及其散熱鰭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59691U
TWM459691U TW102203938U TW102203938U TWM459691U TW M459691 U TWM459691 U TW M459691U TW 102203938 U TW102203938 U TW 102203938U TW 102203938 U TW102203938 U TW 102203938U TW M459691 U TWM459691 U TW M45969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main body
drainage
heat
drainage sec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2039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Jer-Sheng Hwang
Che-Yin Lee
Jia-Hao Wu
Original Assignee
Enermax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nermax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Enermax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to TW1022039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59691U/zh
Publication of TWM4596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59691U/zh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Description

散熱器及其散熱鰭片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散熱器,尤指一種散熱器及其散熱鰭片。
電子產品內的部分電子元件或半導體元件在運作時,會產生大量的熱能,如不及時對發熱的電子元件或半導體元件進行降溫,則會因溫度過高而造成電子元件本身、半導體元件本身或位於周圍的其它電子零件損壞的狀況發生,進而導致電子產品損壞,故電子產品內通常會安裝有散熱器,以對發熱的電子元件或半導體元件進行降溫的動作。
習知散熱器,包括有複數散熱鰭片、一熱管及一風扇,該些散熱鰭片彼此堆疊間隔排列且彼此之間形成有一間隔空間,熱管包含有一吸熱段及一對冷凝段,每一冷凝段穿接每一散熱鰭片,風扇對應每一散熱鰭片的一側配設;使用時,將吸熱段熱接觸發熱元件,而後啟動風扇,使之發熱元件的熱能透過吸熱段傳遞給冷凝段,在藉由冷凝段傳遞給每一散熱鰭片,後經由每一散熱鰭片傳遞至空氣內,最後透過風扇所提供的一流動氣體,而將吸收熱能後的熱空氣快速帶離每一散熱鰭片,使之散熱器對發熱元件達到冷卻的效果。
然而習知散熱器仍具有以下缺點,由於每一散熱鰭片成平板狀,故風扇所提供的流動氣體於一開始進入間隔空間內時會形成一紊流,而造成流動氣體不易進入間隔空間內,令流動氣體帶走間隔空間內的熱空氣的效果不佳,導致散熱器的冷卻效果不佳;另外,由於該些散熱鰭片之間的間隔空間之周緣皆為開口狀態,故流動氣體會自間隔空間的周緣散出,導致流動氣體的流速降低,而使流動氣體帶走間隔空間內的熱空氣的效果有限,亦會使散熱器的冷卻效果不彰的狀況。
本創作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散熱器及其散熱鰭片,主要係利用引流段及導流凸條的設置以對風扇所提供的流動氣體達到引導的功效,藉此以提高流動氣體的流速,進而提高散熱器的散熱效果。
為了達成上述之目的,本創作係提供一種散熱器,包括複數散熱鰭片、至少一熱管及一風扇;該些散熱鰭片彼此堆疊且間隔排列,每一該散熱鰭片包含一主體段、自該主體段延伸彎折成型傾斜狀的一引流段及自該主體段鄰近該引流段一側成型的至少一導流凸條,該引流段的端緣成型有一缺口;該熱管穿接各該散熱鰭片;該風扇對應該缺口的位置配設。
為了達成上述之目的,本創作係另提供一種散熱鰭片,包括一主體段、自該主體段延伸且彎折成型傾斜狀的一引流段及自該主體段鄰近該引流段一側成型的至少一導流凸條,該引流段的端緣成型有一缺口。
本創作還具有以下功效,第一點,每一主體段端部的截面積小於每一引流段端部的截面積的設計,可再提高流動氣體流經間隔空間的速度;第二點,可經由風扇對應配設於引流段之缺口內的設計,而使渦流氣體可自各擋牆之間的間隙被流動氣體牽引進入間隔空間內,使之再提高流動氣體的速度;第三點,藉由立牆的設置,使避免風扇所提供的流動氣體會自間隔空間的兩側散出,而防止流動氣體的流速降低的狀況發生。
<本創作>
1‧‧‧散熱器
10‧‧‧散熱鰭片
11‧‧‧主體段
111‧‧‧穿接孔
112‧‧‧第二通風口
12‧‧‧引流段
121‧‧‧擋牆
122‧‧‧缺口
123‧‧‧弧狀凹陷區
124‧‧‧穿接孔
13‧‧‧導流凸條
14‧‧‧立牆
15‧‧‧渦流產生件
151‧‧‧第一通風口
16‧‧‧第二渦流產生件
17‧‧‧間隔空間
171‧‧‧入風口
172‧‧‧出風口
18‧‧‧通孔
20‧‧‧熱管
21‧‧‧吸熱段
22‧‧‧冷凝段
30‧‧‧風扇
9‧‧‧發熱元件
S1‧‧‧流動氣體
S2‧‧‧渦流氣體
θ 1‧‧‧夾角
第一圖係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立體組合圖。
第二圖係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散熱鰭片立體圖。
第三圖係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散熱鰭片示意圖。
第四圖係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立體示意圖。
第五圖係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使用狀態圖(一)。
第六圖係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使用狀態圖(二)。
第七圖係本創作第二實施例之散熱鰭片立體圖。
第八圖係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之散熱鰭片立體圖。
第九圖係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之散熱鰭片示意圖。
有關本創作之詳細說明及技術內容,配合圖式說明如下,然而所附圖式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並非用來對本創作加以限制者。
請參照第一至三圖所示,係分別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立體組合圖、散熱鰭片立體圖及散熱鰭片示意圖,本創作係提供一種散熱器1,主要包括有一複數散熱鰭片10、至少一熱管20及一風扇30。
該些散熱鰭片10彼此堆疊且間隔排列,每一散熱鰭片10包含有一主體段11、一引流段12、至少一導流凸條13、一對立牆14、至少一第一渦流產生件15及至少一第二渦流產生件16。
每一引流段12自每一主體段11延伸且彎折成型並呈傾斜狀,且每一主體段11與每一引流段12之間形成有一夾角θ 1,每一夾角θ 1的角度介於181度至260度之間;每一主體段11的截面長度係自每一引流段12朝遠離每一引流段12的方向漸縮,每一引流段12的截面長度係自每一主體段11朝遠離每一主體段11的方向漸縮,且每一主體段11端部的截面積小於每一引流段12端部的截面積,並每一主體段11端部的截面長度小於每一引流段12端部的截面長度;每一引流段12遠離每一主體段11的端緣兩側延伸成型有一對擋牆121,每一對擋牆121與每一引流段12的端緣之間形成有一缺口122,而每一缺口122的底面成型有一弧狀凹陷區123;又,每一主體段11開設有至少一穿接孔111,每一引流段12開設有至少一穿接孔124。
導流凸條13係自每一主體段11與每一引流段12的交界處浮凸成型;當導流凸條13的數量為複數時,該些導流凸條13之間係呈間隔排列於每一主體段11與每一引流段12的交界處。
每一對立牆14分別自每一主體段11及每一引流段12的兩側緣延伸彎折成型,且其一散熱鰭片10的該對立牆14對應抵接鄰近的另一散熱鰭片10的主體段11及引流段12;相鄰的任兩散熱鰭片10之間形成有一間隔空間17,每一間隔空間17於鄰近每一引流段12的一側形成有一入風口171,每一間隔空間17於鄰近每一主體段11的一側形成有一出風口172。
各第一渦流產生件15係為自每一散熱鰭片10的主體段11的表面浮凸成型的一三角體,每一三角體於鄰近出風口172的一側設有一第一通風口151。
各第二渦流產生件16係為自每一散熱鰭片10的主體段11表面彎折延伸且豎立的一三角片,每一主體段11於第二渦流產生件16處設有一第二通風口112。
熱管20係呈一U型管狀,熱管20具有一吸熱段21及一對冷凝段22,該對冷凝段22自吸熱段21的兩端延伸彎折成型,熱管20的各冷凝段22分別穿接各主體段11的穿接孔111及各引流段12的穿接孔124。
風扇30對應每一引流段12的缺口122之位置配設內。
請參照第四圖所示,係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立體示意圖,組合時,首先將熱管20的各冷凝段22穿接各主體段11的穿接孔111及各引流段12的穿接孔124,而熱管20的吸熱段21則熱接觸一發熱元件9;而風扇30則對應該些引流段12的缺口122之位置配設。
請參照第五及六圖所示,係分別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使用狀態 圖(一)及使用狀態圖(二),當熱管20的吸熱段21與發熱元件9作熱交換而吸收發元件9的熱能,後吸熱段21將自發熱元件9吸收的熱能傳遞給各冷凝段22,再經由各冷凝段22傳遞給各散熱鰭片10,最後藉由各散熱鰭片10與空氣作熱交換,而將熱傳傳遞到空氣中,以達到冷卻發熱元件9的效果。
然而如果搭配啟動風扇30,使風扇30朝該些散熱鰭片10提供螺旋的一流動氣體S1,流動氣體S1係可自各散熱片10之間所形成的各入風口171流入各間隔空間17內,再穿過各間隔空間17後,由各散熱鰭片10之間所形成的各出風口172流出,以藉由流動氣體S1於各間隔空間17內流動,而使各間隔空間17內的空氣循環加快,以達到利用流動氣體S1將吸收各散熱鰭片10之熱能的熱空氣帶離各間隔空間17,使間隔空間17內的溫度保持在較低的溫度,使熱空氣變回較低溫的空氣,以可自各散熱鰭片10帶走更多熱能,而達到提高散熱器10冷卻發熱元件9的效果。
藉此可利用成型於每一主體段11與每一引流段12的交界處成型的導流凸條13,以引導自每一入風口171進入每一間隔空間17內的流動氣體S1,可朝與每一對立牆14平行的方向流動而自每一出風口172流出,避免流動氣體S1朝與每一對立牆14垂直的方向流動,防止流動氣體S1碰撞到每一對立牆14而產生紊流,而令之流動氣體S1發生滯留或流動困難的狀態;故,藉此,可使流動氣體S1更快的自各出風口172流出,進而令流動氣體S1的流動速率更加快速,而使散熱器1冷卻發熱元件9的效果更佳。
再者,可經由且每一主體段11與每一引流段12之間形成的夾角θ 1的設計,使風扇30所產生的螺旋流動氣體S1可因著每一引流段12的引導而順利的流動進入每一間隔空間17內,使之流動氣體S1不易於每一間隔空間17鄰近每一引流段12的一側形成紊流的狀況,藉此可達到令流動氣體S1更順遂及更快的自每一入風口171進入每一間隔空間17內,使之流動氣體S1的流動速率更快,進而使散熱器1冷卻發熱元件9的效果更佳。
然而,根據白努力定律(Bernoulli theorem)之面積與流速成反比的定律,所以面積越小流速越大,故可利用且每一主體段11端部的截面積小於每一引流段12端部的截面積的設計,使之流動氣體S1流出每一出風口172的速率大於流入每一入風口171的速率,使之再提高流動氣體S1流經每一間隔空間17的速度。
此外,而根據白努力定律(Bernoulli theorem)所述其流體密度與流速成反比,故當流體密度越大時其流速越快,故可由風扇30係對應配設於每一引流段12的缺口122內的設計,使之風扇30所提供的流動氣體S1自每一入風口171流入每一間隔空間17內時,同時間會於各擋牆121的外部形成渦流氣體S2,而渦流氣體S2可自各擋牆121之間的間隙被流動氣體S1牽引進入每一間隔空間17內,使之進入每一間隔空間17內的氣體除了風扇30所提供的流體氣體S1外,還有渦流氣體S2亦會進入每一間隔空間17內,以增大進入每一間隔空間17內的氣體量,使之增加每一間隔空間17內的氣體密度,而提高自每一出風口172流出的流動氣體S1的速度。
另外,可藉由第一渦流產生件15及第二渦流產生件16所產生的次渦流氣體,將囤積在熱管20的各冷凝段22之背風面的熱空氣帶入 風扇30所提供的流動氣體S1內,使之隨著流動氣體S1流出每一出風口172;又,每一散熱鰭片10無法藉由風扇30所提供的流動氣體S1而散熱的部分,可藉由熱空氣往上升的原理,自各第一渦流產生件15的第一通風口151及各主體段11的第二通風口112排入各間隔空間17內,再藉由流動氣體S1將之帶離。
除此之外,還可藉由每一散熱鰭片10的每一立牆封閉每一間隔空間17的兩側,使之風扇30所提供的流動氣體S1僅能從每一入風口171進入每一間隔空間17內且而僅能自每一出風口172流出,以避免流動氣體S1會自每一間隔空間17的兩側散出,而防止流動氣體S1的流速降低的狀況發生。
請參照第七圖所示,係為本創作之第二實施例之散熱鰭片立體圖,與前述實施例主要的區別在於,每一導流凸條13係為自每一主體段11及每一引流段12交界處表面延伸且彎折成型,且每一主體段11及每一引流段12交界處於每一導流凸條13的位置開設有一通孔18。
請參照第八及九圖所示,係分別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之散熱鰭片立體圖及散熱鰭片示意圖,與前述實施例主要的區別在於每一主體段11與每一引流段12之間所形成的夾角θ 1之角度介於100度至179度之間;藉此亦可使風扇30所產生的螺旋流動氣體S1,因著每一引流段12的導流而順利的進入每一間隔空間17內,亦可令流動氣體S1不易於每一間隔空間17鄰近每一引流段12的一側形成紊流的狀況,以達到令流動氣體S1更順遂及更快的自每一入風口171進入每一間隔空間17內,使之流動氣體S1的流速更快,進而 令散熱器1冷卻發熱元件9的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當知本創作之散熱器及其散熱鰭片已具有產業利用性、新穎性與進步性,又本創作之構造亦未曾見於同類產品及公開使用,完全符合新型專利申請要件,爰依專利法提出申請。
10‧‧‧散熱鰭片
11‧‧‧主體段
111‧‧‧穿接孔
112‧‧‧第二通風口
12‧‧‧引流段
121‧‧‧擋牆
122‧‧‧缺口
123‧‧‧弧狀凹陷區
124‧‧‧穿接孔
13‧‧‧導流凸條
14‧‧‧立牆
15‧‧‧第一渦流產生件
151‧‧‧第一通風口
16‧‧‧第二渦流產生件

Claims (26)

  1. 一種散熱器,包括:複數散熱鰭片,彼此堆疊且間隔排列,每一該散熱鰭片包含一主體段、自該主體段延伸且彎折成型傾斜狀的一引流段及自該主體段鄰近該引流段一側成型的至少一導流凸條,該引流段的端緣成型有一缺口;至少一熱管,穿接各該散熱鰭片;以及一風扇,對應該些缺口的位置配設。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散熱器,其中該主體段與該引流段之間形成有一夾角,該夾角的角度介於181度至260度之間。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散熱器,其中該主體段與該引流段之間形成有一夾角,該夾角的角度介於100度至179度之間。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散熱器,其中導流凸條的數量為複數,該些導流凸條之間係呈間隔排列。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散熱器,其中該導流凸條係自該主體段與該引流段的交界處浮凸成型。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散熱器,其中該導流凸條係自該主體段與該引流段交界處的表面延伸且彎折成型,並該主體段及該引流段交界處於該導流凸條的位置開設有一通孔。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散熱器,其中該導流凸條係自該主體段鄰近該引流段的一側表面延伸且彎折成型,並該主體段於該導流凸條的位置開設有一通孔。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散熱器,其中該主體段的截面長度係自該引流段朝遠離該引流段的方向漸縮,該引流段的截面長度係自該主體段朝遠離該主體段的方向漸縮。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散熱器,其中該主體段端部的截面積小於該引流段端部的截面積。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散熱器,其中該主體段端部的截面長度小於該引流段端部的截面長度。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散熱器,其中該引流段的端緣兩側延伸成型有一對擋牆,該缺口係形成於該對擋牆與該引流段的端緣之間,且該缺口的底面成型有一弧狀凹陷區。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散熱器,其中每一該散熱鰭片更包含一對立牆,每一該對立牆分別自每一該主體段及每一該引流段的兩側緣延伸彎折成型,且其一該散熱鰭片的該對立牆對應抵接鄰近的另一該散熱鰭片。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散熱器,其中該主體段及該引流段分別開設有供該熱管穿接的至少一穿接孔。
  14. 一種散熱鰭片,包括一主體段、自該主體段延伸且彎折成型傾斜狀的一引流段及自該主體段鄰近該引流段一側成型的至少一導流凸條,該引流段的端緣成型有一缺口。
  15. 如請求項14述之散熱鰭片,其中該主體段與該引流段之間形成有一夾角,該夾角的角度介於181度至260度之間。
  16. 如請求項14所述之散熱鰭片,其中該主體段與該引流段之間形成有一夾角,該夾角的角度介於100度至179度之間。
  17. 如請求項14所述之散熱鰭片,其中導流凸條的數量為複數,該些 導流凸條之間係呈間隔排列。
  18. 如請求項14所述之散熱鰭片,其中該導流凸條係自該主體段與該引流段的交界處浮凸成型。
  19. 如請求項14所述之散熱鰭片,其中該導流凸條係自該主體段與該引流段交界處的表面延伸且彎折成型,並該主體段及該引流段交界處於該導流凸條的位置開設有一通孔。
  20. 如請求項14所述之散熱鰭片,其中該導流凸條係自該主體段鄰近該引流段的一側表面延伸且彎折成型,並該主體段於該導流凸條的位置開設有一通孔。
  21. 如請求項14所述之散熱鰭片,其中該主體段的截面長度係自該引流段朝遠離該引流段的方向漸縮,該引流段的截面長度係自該主體段朝遠離該主體段的方向漸縮。
  22. 如請求項14所述之散熱鰭片,其中該主體段端部的截面積小於該引流段端部的截面積。
  23. 如請求項22所述之散熱鰭片,其中該主體段端部的截面長度小於該引流段端部的截面長度。
  24. 如請求項14所述之散熱鰭片,其中該引流段的端緣兩側延伸成型有一對擋牆,該缺口係形成於該對擋牆與該引流段的端緣之間,且該缺口的底面成型有一弧狀凹陷區。
  2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散熱鰭片,其中該散熱鰭片更包含一對立牆,該對立牆分別自該主體段及該引流段的兩側緣延伸彎折成型。
  26. 如請求項14所述之散熱鰭片,其中該主體段及該引流段分別開設有至少一穿接孔。
TW102203938U 2013-03-04 2013-03-04 散熱器及其散熱鰭片 TWM4596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03938U TWM459691U (zh) 2013-03-04 2013-03-04 散熱器及其散熱鰭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03938U TWM459691U (zh) 2013-03-04 2013-03-04 散熱器及其散熱鰭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59691U true TWM459691U (zh) 2013-08-11

Family

ID=494812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203938U TWM459691U (zh) 2013-03-04 2013-03-04 散熱器及其散熱鰭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5969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57548B (zh) * 2018-05-24 2019-04-21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於對發熱源進行散熱的散熱裝置
TWI808563B (zh) * 2021-12-10 2023-07-11 訊凱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散熱裝置與顯示卡組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57548B (zh) * 2018-05-24 2019-04-21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於對發熱源進行散熱的散熱裝置
TWI808563B (zh) * 2021-12-10 2023-07-11 訊凱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散熱裝置與顯示卡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68518B2 (en) Heat sink
TWI513400B (zh) 散熱裝置
JP2006261555A5 (zh)
JP2008218589A5 (zh)
TWI400421B (zh) Heat exchanger structure
TWM505162U (zh) 冷媒式散熱裝置及其具有散熱鰭片的蒸發器
TW201144990A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and centrifugal fan thereof
CN206389664U (zh) 一种管带式微循环散热器及微循环换热系统
TWM459691U (zh) 散熱器及其散熱鰭片
TWI417499B (zh) 散熱裝置
CN205596505U (zh) 一种液冷散热装置
US20140076521A1 (en) Bidirectional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TWI588437B (zh) 散熱器與散熱裝置
CN211317043U (zh) 散热器及空调器
TWM511069U (zh) 液冷式散熱頭及其散熱系統
TW201124691A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TWI499898B (zh) 散熱器
TWI576038B (zh) 散熱裝置
TWI615090B (zh) 散熱裝置
CN203261616U (zh) 散热器
JP2017069522A (ja) コールドプレート
US20130014921A1 (en) Air flow guiding structure
TWM445686U (zh) 具有均勻流道的液冷式熱交換模組
TWM466295U (zh) 散熱模組
TWM536453U (zh) 散熱裝置鰭片結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