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56982U - 環保無汙染水上載具 - Google Patents
環保無汙染水上載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456982U TWM456982U TW101218981U TW101218981U TWM456982U TW M456982 U TWM456982 U TW M456982U TW 101218981 U TW101218981 U TW 101218981U TW 101218981 U TW101218981 U TW 101218981U TW M456982 U TWM456982 U TW M456982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hull
- fluid
- blade
- water flow
- disposed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Other Liquid Machine Or Engine Such As Wave Power Use (AREA)
Description
本新型是涉及一種船舶用水流發電裝置。
全球極端氣候層出不窮,旱災、水災、風災交互為虐,不僅對人們生活造成重大危害,甚且生命財產無端喪失,各國政府亟思對策,雖然至今成效有限,至少讓我們了解極端氧候之形成乃因溫室效應所致,而溫室效應之形成最大原因為人們為求經濟發展,提高生活享受,大量使用油煤等燃料,製造超量二氧化碳為主要原因,於是節能減碳的呼聲甚嘯塵上,但卻因為經濟不能減緩,人們享受不能降低,能源使用只會越來越多不會減少,尤其核能發電廠相繼出事,反核聲浪越來越高,以核能電力替代的方式,越來越不可行,因此風力發電及太陽能發電成為最好的方法,其開發雖然有一些成效,但要成為能源主流尚言之過早,因此其他能源之開發乃有很大空間。
另一方面,船舶發展歷史中,水上載具已經進步很多,但以現在的環境考量,相對於陸上能源替代方法,卻比較不受注意,但往往這些水上載具,又會製造大量汙染的水上載具。
有鑑於此,如何提供一種實用性高,能去除其能源消耗,免除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及其他有害物質對空氣及水源之汙染的環保無汙染水上載具,便成為本新型欲改進的目的。
本新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非常環保、不會產生對環境有害之物質、運轉成本低、可長時間航行的環保無汙染水上載具。
為解決前述問題及達到本新型的目的,本新型技術手段是這樣實現的,為一種環保無汙染水上載具,其特徵在於:
該水上載具(100)包含有一船體(1);數個分別等間隔交錯地依序設置於該船體(1)之船殼右側的右微型推進裝置(2);數個分別等間隔交錯地依序設置於該船體(1)之船殼左側的左微型推進裝置(3);數個設於該船體(1)內的流體管路(4);數個與該流體管路(4)連接,並聯後與該各右微型推進裝置(2)電連接的第一水流發電裝置(5);數個與該流體管路(4)連接,並聯後與該各左微型推進裝置(3)電連接的第二水流發電裝置(6);至少一設置於該船體(1)內,與該右微型推進裝置(2)與第一水流發電裝置(5)電連接的第一蓄電裝置(7);至少一設置於該船體(1)內,與該左微型推進裝置(3)與第二水流發電裝置(6)電連接的第二蓄電裝置(8);以及一與該右微型推進裝置(2)、左微型推進裝置(3)、第一蓄電裝置(7)、和第二蓄電裝置(8)電連接,能供控制前述各裝置運作的控制裝置(9);該第一水流發電裝置(5)和第二水流發電裝置(6),皆是由一設於該流體管路(4)內,軸心處具有一轉軸(101)的扇葉(10);對應於該扇葉(10)而設置,位於該流體管路(4)一側,與該轉軸(101)相連接,以能將該扇葉(10)固定懸吊、正對於該流體管路(4)管道中央的一固定架體(20);對應於該扇葉(10)而設置,位於該流體管路(4)外的一發電機(30);以及對應於該扇葉(10)和發電機(30)而設置,將該扇葉(10)輸出端和發電機(30)輸入端連接的一動力傳遞裝置(40)組成;該流體管路(4)對應於該船體(1)的船頭端處,設有一流體入口(41),而該流體管路(4)對應於該船體(1)的船尾端處,設有
一流體出口(42)。
根據上述的環保無汙染水上載具,所述右微型推進裝置(2)、左微型推進裝置(3),皆是由一與該船體(1)連接的基座(A);一設於該基座(A)底端的舵體(B);一設於該基座(A)內,與該控制裝置(9)電連接,並一端與該舵體(B)連接,能驅使該舵體(B)轉向的第一馬達(C);一設於該舵體(B)內的第二馬達(D);一設於該舵體(B)外,與該第二馬達(D)軸接的螺旋槳(E)所組成。
根據上述的環保無汙染水上載具,所述基座(A),其頂端處,更設有一於該船體(1)移動時收起、於該船體(1)不移動時放下、為可動式的防撞與平衡兩用翼(F)。
根據上述的環保無汙染水上載具,所述流體管路(4),其對應於該固定架體(20)處,分別設有至少一能供對應之該第一水流發電裝置(5)或第二水流發電裝置(6)放入的可開啟式管壁(43);而所述固定架體(20),其對應於該轉軸(101)鄰近該船體(1)之船頭的一端、及對應於該轉軸(101)鄰近該船體(1)之船尾的一端處,分別對應設有與該轉軸(101)相連接、能供定位該扇葉(10)用的至少一個以上的前支撐柱(201)、及至少一個以上的後支撐柱(202);前述前支撐柱(201)與後支撐柱(202),與該轉軸(101)的相連接處,分別對應設有一軸承部(203)。
根據上述的環保無汙染水上載具,所述動力傳遞裝置(40),其是由一設於該轉軸(101)鄰近該發電機(30)之一端處的第一斜齒輪(401);及一與該發電機(30)之軸桿(301)軸接,並與該第一斜齒輪(401)相囓合的第二斜齒輪(402)所組成。
根據上述的環保無汙染水上載具,所述動力傳遞裝置(40),更包括有一將第一、二斜齒輪(401、402)和轉軸(101)覆蓋的第一導流罩(403);及一設於該軸桿(301)外的第二導流罩(404)。
根據上述的環保無汙染水上載具,所述動力傳遞裝置(40),其與該發電機(30)之間,更設有一變速齒輪箱(G)及一減速機(H)。
根據上述的環保無汙染水上載具,所述船體(1),其是為下列之一:膠筏(200)、貨船(300)、客船、驅逐艦、巡防艦、飛彈快艇、巡邏艦、航空母艦、油彈補給艦、帆船、動力遊艇、加工船、作業船、漁撈船、海釣船、拖船、救難艇、除油污船、港勤交通船、海巡船艇、海洋研究船、複合式多能源船、超導推進船、雙體船。
根據上述的環保無汙染水上載具,所述流體入口(41)處,更設有一濾網(J);而所述流體入口(41)及流體出口(42)處,更分別設有一能透過變動開度之大小、控制該流體入口(41)及/或流體出口(42)水流大小用的閥門裝置(K);又所述流體管路(4)的管路截面積,為該扇葉(10)旋轉面積120%以上、250%以下之間。
根據上述的環保無汙染水上載具,所述扇葉(10)為與環繞該轉軸(101)一角度而設置,角度的值為180~540度之間,並該扇葉(10)與該轉軸(101)之傾斜角、為呈45度角設置。
根據上述的環保無汙染水上載具,所述流體管路(4),其為以下列之一方式設置:平行於船體(1)、自船體(1)之船頭端往船尾端向下斜、自船體(1)之船頭端往船尾端向上斜一距離後往下斜。
1.本新型中,不使用油煤等製造環境汙染物質,不必於航行攜帶沉重燃料,能提高可用空間、以增加使用利益,另外,推進方法的改變,使航行更平穩、減少承載物之損害,推進方式採多數互不牽連的形式,右微型推進裝置(2)與左微型推進裝置(3)中有部分損壞,不會影響到航行、不需停下修理,機械小型化構造簡單,只要有基礎機械維修人員,施以簡單訓練後、即可運轉順利,無燃料耗損降低營運成本,並且可長時間航行、不需因補充燃料而耗損營運時間。
2.本新型中,透過流體管路(4)與第一水流發電裝置(5)和第二水流發電裝置(6)的配合,不但實用性高,而且更能在水上載具(100)航行時,同時發電,不會對水上載具(100)航行造成影響,並且模組化的設置方式,不但容易設置、更是容易維修。
3.本新型中,透過此種動力傳遞裝置(40)的應用,能有效的傳遞動力,不用擔心會有因為水流衝擊、而無法順暢傳遞動力的狀況發生。
4.本新型中,透過變速齒輪箱(G)的使用,能避免扇葉(10)的轉速過高,而對發電機(30)產生不良的影響,讓發電機(30)能正常的發電。
5.本新型中,透過濾網(J)的使用,能避免垃圾及大型動物進入流體管路(4)內,對扇葉(10)造成損害,影響到水上載具(100)航行及第一水流發電裝置(5)和第二水流發電裝置(6)的運作。
6.本新型中,透過閥門裝置(K)的使用,在不欲使用第一水流發電裝置(5)和第二水流發電裝置(6)進行發電時,能將流體管路(4)封閉,此外,更能有效的控制流體入口(41)及/或流體出口(42)水流大小,讓第一水流發電裝置(5)和第二水流發電裝置(6)的發電效率,產生可控制的變化,以更有效率的方式,提供電能。
以下依據圖面所示的實施例詳細說明如後:如圖1所示為本新型第一實施型態停放時的立體示意圖,如圖2所示為本新型第一實施型態的分解示意圖,如圖3所示為本新型水流發電裝置的分解示意圖,如圖4所示為本新型微型推進裝置的分解示意圖,如圖8所示為本新型第二實施型態停放時的立體示意圖。
圖式中揭示出,為一種環保無汙染水上載具,其特徵在於:該水上載具(100)包含有一船體(1);數個分別等間隔交錯地依序設置於該船體(1)之船殼右側的右微型推進裝置(2);數個分別等間隔交錯地依序設置於該船體(1)之船殼左側的左微型推進裝置(3);數個設於該船體(1)內的流體管路(4);數個與該流體管路(4)連接,並聯後與該各右微型推進裝置(2)電連接的第一水流發電裝置(5);數個與該流體管路(4)連接,並聯後與該各左微型推進裝置(3)電連接的第二水流發電裝置(6);至少一設置於該船體(1)內,與該右微型推進裝置(2)與第一水流發電裝置(5)電連接的第一蓄電裝置(7);至少一設置於該船體(1)內,與該左微型推進裝置(3)與第二水流發電裝置(6)電連接的第二蓄電裝置(8);以及一與該右微型推進裝置(2)、左微型推進裝置(3)、第一蓄電裝置(7)、和第二蓄電裝置(8)電連接,能供控制前述各裝置運作的控制裝置(9);該第一水流發電裝置(5)和第二水流發電裝置(6),皆是由一設於該流體管路(4)內,軸心處具有一轉軸(101)的扇葉(10);對應於該扇葉(10)而設置,位於該流體管路(4)一側,與該
轉軸(101)相連接,以能將該扇葉(10)固定懸吊、正對於該流體管路(4)管道中央的一固定架體(20);對應於該扇葉(10)而設置,位於該流體管路(4)外的一發電機(30);以及對應於該扇葉(10)和發電機(30)而設置,將該扇葉(10)輸出端和發電機(30)輸入端連接的一動力傳遞裝置(40)組成;該流體管路(4)對應於該船體(1)的船頭端處,設有一流體入口(41),而該流體管路(4)對應於該船體(1)的船尾端處,設有一流體出口(42)。
其中,透過右微型推進裝置(2)、左微型推進裝置(3)、第一水流發電裝置(5)、第二水流發電裝置(6)、第一蓄電裝置(7)、及第二蓄電裝置(8)的配合,達成不使用油煤等製造環境汙染物質便能航行的效果,不必為航行攜帶沉重燃料,能提高可用空間、以增加使用利益。
其次,推進方法的改變,使航行更平穩、減少承載物之損害,推進方式採多數互不牽連的形式,如果右微型推進裝置(2)與左微型推進裝置(3)之中有部分損壞,並不會對航行造成太大的影響、不需停下修理。
再者,機械小型化構造簡單,只要有基礎機械維修人員,施以簡單訓練後、即可運轉順利,無燃料耗損降低營運成本,並且可長時間航行、不需因補充燃料、而耗損營運時間。
另一方面,透過流體管路(4)與第一水流發電裝置(5)和第二水流發電裝置(6)的配合,不但實用性高,而且更能在水上載具(100)航行時,同時發電,不會對水上載具(100)航行造成影響,並且模組化的設置方式,不但容易設置、更是容易維修。
還有,本創作以水流動,始能啟動運作,故必須有原始啟動能力,當航行速度在3節以上即可啟動第一水流發電裝置(5)和第二水流發電裝置(6),故本創作可與其他動力並用,而為
助航以增加速度或減低燃料之作用,最優的選擇是,以第一蓄電裝置(7)和第二蓄電裝置(8)的電力啟航至第一水流發電裝置(5)和第二水流發電裝置(6)啟動,再於航行中使第一蓄電裝置(7)和第二蓄電裝置(8)回充,保持原有電力。
再其次,傳統船舶多為使用重油、柴油或汽油為能量來源,因為引擎構造複雜,且須經常有人操作,而且體積龐大,故一船往往只有一具引擎帶動一具推進器,即使大型船舶,推進器亦只有兩三個,且皆集中於船體較後端,而本創作既以電力為動力,而第一水流發電裝置(5)和第二水流發電裝置(6)皆屬於分散式,不必全數並聯以推動單一推進裝置,而應以一發電機對一馬達一推進器,或視狀況並聯三五具第一水流發電裝置(5)或第二水流發電裝置(6)電力,以帶動一馬達一推進器,假設有一船舶,船底長100公尺,使用一具1000馬力引擎,則本創作中可使用60具20匹馬力之右微型推進裝置(2)和左微型推進裝置(3),而安裝的方式,除船尾外其餘皆裝置於船舶兩邊,每邊又可由淺至深交錯安裝數排,且右微型推進裝置(2)或左微型推進裝置(3)可完全放置船殼外側,即使有油封破損或動力傳動軸斷裂等情況,水亦不會進入船體(1)內確保船舶安全,而右微型推進裝置(2)或左微型推進裝置(3)之安裝,其推出方向宜略為向外向下,則第一具推進器擊中飄流物,第二具以後不會連續撞上可增加航行安全。
另外,分散式的第一水流發電裝置(5)和第二水流發電裝置(6),讓電力不必遠距離輸送,免除電力耗損,分散使用不需將電力集成大電量或高電壓,可提高用電安全性,即使部分受損,不影響其他部分的運作,確保航行之持續性及安全性。
上述中,所述右微型推進裝置(2)、左微型推進裝置(3),皆是由一與該船體(1)連接的基座(A);一設於該基座(A)底端的舵體(B);
一設於該基座(A)內,與該控制裝置(9)電連接,並一端與該舵體(B)連接,能驅使該舵體(B)轉向的第一馬達(C);一設於該舵體(B)內的第二馬達(D);一設於該舵體(B)外,與該第二馬達(D)軸接的螺旋槳(E)所組成。
其中,透過此種右微型推進裝置(2)與左微型推進裝置(3)的配置使用,能將推進裝置小型化,採用電動的方式,讓船體(1)移動,不但能降低成本,更能減少維護難度。
其次,透過基座(A)便於安裝,以舵體(B)降低阻力、並提供一便於控制水上載具(100)航行方向的功能,再以第一馬達(C)控制該舵體(B)轉動方向,以第二馬達(D)配合螺旋槳(E)、提供推進力。
上述中,所述基座(A),其頂端處,更設有一於該船體(1)移動時收起、於該船體(1)不移動時放下、為可動式的防撞與平衡兩用翼(F)。
其中,透過防撞與平衡兩用翼(F)的使用,水上載具(100)靠岸時,可以保護右微型推進裝置(2)與左微型推進裝置(3),免於與碼頭碰撞,而防撞與平衡兩用翼(F)與船體(1)間,更能以彈簧[圖中未揭示]緩衝撞擊力,而防撞與平衡兩用翼(F)於航行中,可以升起平放與水面平行,升起後,更能部分藏入船體部[圖中未揭示],留置船外則成為水翼,可增加船體航行時之穩定度。
上述中,所述流體管路(4),其對應於該固定架體(20)處,分別設有至少一能供對應之該第一水流發電裝置(5)或第二水流發電裝置(6)放入的可開啟式管壁(43)。
其中,透過可開啟式管壁(43)的設置,方便第一水流發電裝置(5)或第二水流發電裝置(6)的安裝,及後續的更換、維修、整理,此外,更能確保流體管路(4)的強度。
上述中,所述固定架體(20),其對應於該轉軸(101)鄰近該船體(1)之船頭的一端、及對應於該轉軸(101)鄰近該船體(1)之船尾的一端處,分別對應設有與該轉軸(101)相連接、能供定位該扇葉(10)用的至少一個以上的前支撐柱(201)、及至少一個以上的後支撐柱(202);前述前支撐柱(201)與後支撐柱(202),與該轉軸(101)的相連接處,分別對應設有一軸承部(203)。
其中,應用此種前支撐柱(201)、後支撐柱(202)及軸承部(203)的設置,能在最不影響水流的狀況下,支撐扇葉(10),讓扇葉(10)能有效率的運作。
上述中,所述動力傳遞裝置(40),其是由一設於該轉軸(101)鄰近該發電機(30)之一端處的第一斜齒輪(401);及一與該發電機(30)之軸桿(301)軸接,並與該第一斜齒輪(401)相囓合的第二斜齒輪(402)所組成。
又上述中,所述動力傳遞裝置(40),更包括有一將第一、二斜齒輪(401、402)和轉軸(101)覆蓋的第一導流罩(403);及一設於該軸桿(301)外的第二導流罩(404)。
其中,透過第一斜齒輪(401)和第二斜齒輪(402),配合第一導流罩(403)和第二導流罩(404)的應用,不但能有效的傳遞動力,更不用擔心會有因為水流衝擊及雜物進入卡住齒輪而無法順暢傳遞動力的狀況發生。
其次,第一斜齒輪(401)和第二斜齒輪(402)的使用,能根據應用需求,對第一斜齒輪(401)及/或第二斜齒輪(402),進行齒數的調配,使扇葉(10)能更有效率的輸出。
上述中,所述動力傳遞裝置(40),其與該發電機(30)之間,更設有一變速齒輪箱(G)及一減速機(H)。
其中,透過此種配置方式,能避免扇葉(10)的轉速過高,而對發電機(30)產生不良的影響,讓發電機(30)能正常的發
電,此外,除了能保護發電機(30)之外,更能依據需求,控制變速比,讓本新型更實用。
上述中,所述流體入口(41)處,更設有一濾網(J)。
其中,為了避免較大型雜物、動物或是垃圾進入流體管路(4)內,對扇葉(10)造成損害,影響到船舶航行及第一水流發電裝置(5)和第二水流發電裝置(6)的運作,使扇葉(10)卡住而無法運轉,故透過濾網(J)的使用,便能有效的解決前述問題。
上述中,所述流體入口(41)及流體出口(42)處,更分別設有一能透過變動開度之大小、控制該流體入口(41)及/或流體出口(42)水流大小用的閥門裝置(K)。
其中,在不欲使用第一水流發電裝置(5)和第二水流發電裝置(6)進行發電時,便能利用閥門裝置(K),將流體管路(4)封閉,有效的對流體管路(4)進行控制水流量及流速,可避免第一水流發電裝置(5)和第二水流發電裝置(6)因控制水量太急,而超載受損,另一方面如第一水流發電裝置(5)和第二水流發電裝置(6)需要維修時,可避免水湧入船艙。
其次,應用閥門裝置(K),亦能有效的控制流體入口(41)及/或流體出口(42)水流大小,讓第一水流發電裝置(5)和第二水流發電裝置(6)的發電效率,產生可控制的變化,以更有效率的方式,提供電能。
上述中,所述流體管路(4)的管路截面積,為該扇葉(10)旋轉面積120%以上、250%以下之間。
其中,流體管路(4)的管路截面積,需配合第一水流發電裝置(5)或第二水流發電裝置(6)所需扭力及扇葉(10)大小,而有規制,即管路截面積必須為扇葉旋轉面積的120%以上,太小水流無法流動、會形成阻塞、無法轉動管內為數眾多的扇葉(10)、無法達成群聚發電的效果。
其次,雖然管路截面積越大、流體動越順暢,但是船體(1)
體積有限,太大會浪費空間,故上下限以250%以下為限。
上述中,所述扇葉(10)為與環繞該轉軸(101)一角度而設置,角度的值為180~540度之間,並該扇葉(10)與該轉軸(101)之傾斜角、為呈45度角設置。
其中,一般使用之扇葉,與軸心之間角度很大,如水力發電機的水輪機扇葉,甚至於呈現出90度角,雖然角度大可充分利用衝力,一次完全吸收能量,但本新型的扇葉(10),為反其道而行,他人之設計是希望將所有能量一次吸收,而本新型則是要使能量,能平均分配於多數第一水流發電裝置(5)或第二水流發電裝置(6)上,如角度太大,則會有阻力太大、形成阻塞、而無法運轉的問題,故本創作扇葉(30)與軸心之間呈45度角,雖依水流速度及流體管路(4)大小,能略做調整,但不能偏離太多,角度大恐阻塞,角度小吸收之能量不足,為完整吸取流速能量,扇葉(10)應延長繞軸心360度、最長不可超過540度,太長水會產生自行干擾,不利於運轉。
如圖5所示為本新型第一實施型態行進時的立體實施示意圖,如圖9所示為本新型第二實施型態行進時的立體實施示意圖。
圖式中揭示出,所述船體(1),其是為下列之一:膠筏(200)、貨船(300)、客船、驅逐艦、巡防艦、飛彈快艇、巡邏艦、航空母艦、油彈補給艦、帆船、動力遊艇、加工船、作業船、漁撈船、海釣船、拖船、救難艇、除油污船、港勤交通船、海巡船艇、海洋研究船、複合式多能源船、超導推進船、雙體船。
其中,因為本新型對航行的影響小,更能優化航行的穩定度,所以能配合不同的船體(1)來應用,讓本新型能充分的應用在水上載具(100)上,有效的改進現有不環保的傳統動力水上載具。
其次,本新型以航行時之水流為動力來源,相對於絕大多數時間為停止不航行的水上載具,並不適用於本新型。
如圖6所示為本新型第一實施型態的側剖面實施示意圖,如圖7所示為本新型第一實施型態的正剖面實施示意圖,如圖10所示為本新型第二實施型態的側剖面實施示意圖,如圖11所示為本新型第二實施型態的正剖面實施示意圖。
圖式中揭示出,為所述流體管路(4),其為以下列之一方式設置:平行於船體(1)、自船體(1)之船頭端往船尾端向下斜[圖中未揭示]、自船體(1)之船頭端往船尾端向上斜一距離後往下斜[圖中未揭示]。
其中,流體管路(4)的設置方式,可視環境選擇運用,以最佳化應用本新型。
平行於船體(1)的設置方式,為最方便、簡單應用的設置方式,有利於大量應用。
而自船體(1)之船頭端往船尾端向下斜的設置方式,當水上載具(100)往前行時,水上載具(100)後方會產生空隙,吸引水上載具(100)後各方之水湧入,填補對水上載具(100)前進而產生一些拉力,抵消水上載具(100)向前之推力,而此拉力對流體管路(4)亦會產生作用,可增加管路流體(4)流動的力量。
而自船體(1)之船頭端往船尾端向上斜一距離後往下斜的設置方式,兩截式放置方式,前段前低後高,以水上載具(100)前推力量使水順斜面上衝,然後讓水自高處往下流造成衝力而推動扇葉(10)。
圖式中揭示出,透過本新型的應用,當利用第一蓄電裝置(7)和第二蓄電裝置(8)的電,驅使右微型推進裝置(2)與左微型推進裝置(3)作動後,船體(1)在航行至一定的速度時,水透過流體管路(4)的流體入口(41)進入,並依序流過第一水流發電裝置(5)或第二水流發電裝置(6)的各扇葉(10)處,迫使其扇葉(10)
轉動,以帶動該動力傳遞裝置(40),透過第一斜齒輪(401)和第二斜齒輪(402),將動力傳遞至發電機(30),使發電機(30)發電,透過第一蓄電裝置(7)和第二蓄電裝置(8)儲存,並輸出至右微型推進裝置(2)與左微型推進裝置(3)處,以不斷的驅使右微型推進裝置(2)與左微型推進裝置(3)作動,讓船體(1)能繼續前進。
綜合以上所述,能得知本新型透過右微型推進裝置(2)與左微型推進裝置(3)、流體管路(4)、第一水流發電裝置(5)、第二水流發電裝置(6)、及第一蓄電裝置(7)和第二蓄電裝置(8)的配合,能在不使用油煤等製造環境汙染物質的狀況下,讓水上載具(100)的各成本降低,且環保性增加、安全性增加,並且可長時間航行、不需因補充燃料、而耗損營運時間,達成實用性高、安裝方便、維護方便、降低能源消耗等目標,讓本新型更具有應用性、實用性、功效性與產業利用性。
以上依據圖式所示的實施例詳細說明瞭本新型的構造、特徵及作用效果,由於符合新穎及進步性要件,遂爰依法提出發明專利申請;惟以上所述僅為本新型之較佳實施例,但本新型不以圖面所示限定實施範圍,因此舉凡與本新型意旨相符的修飾性變化,只要在均等範圍內都應涵屬於本新型專利範圍內。
1‧‧‧船體
2‧‧‧右微型推進裝置
3‧‧‧左微型推進裝置
4‧‧‧流體管路
41‧‧‧流體入口
42‧‧‧流體出口
43‧‧‧可開啟式管壁
5‧‧‧第一水流發電裝置
6‧‧‧第二水流發電裝置
7‧‧‧第一蓄電裝置
8‧‧‧第二蓄電裝置
9‧‧‧控制裝置
10‧‧‧扇葉
101‧‧‧轉軸
20‧‧‧固定架體
201‧‧‧前支撐柱
202‧‧‧後支撐柱
203‧‧‧軸承部
30‧‧‧發電機
301‧‧‧軸桿
40‧‧‧動力傳遞裝置
401‧‧‧第一斜齒輪
402‧‧‧第二斜齒輪
403‧‧‧第一導流罩
404‧‧‧第二導流罩
100‧‧‧水上載具
200‧‧‧膠筏
300‧‧‧貨船
A‧‧‧基座
B‧‧‧舵體
C‧‧‧第一馬達
D‧‧‧第二馬達
E‧‧‧螺旋槳
F‧‧‧防撞與平衡兩用翼
G‧‧‧變速齒輪箱
H‧‧‧減速機
J‧‧‧濾網
K‧‧‧閥門裝置
圖1:本新型第一實施型態停放時的立體示意圖。
圖2:本新型第一實施型態的分解示意圖。
圖3:本新型水流發電裝置的分解示意圖。
圖4:本新型微型推進裝置的分解示意圖。
圖5:本新型第一實施型態行進時的立體實施示意圖。
圖6:本新型第一實施型態的側剖面實施示意圖。
圖7:本新型第一實施型態的正剖面實施示意圖。
圖8:本新型第二實施型態停放時的立體示意圖。
圖9:本新型第二實施型態行進時的立體實施示意圖。
圖10:本新型第二實施型態的側剖面實施示意圖。
圖11:本新型第二實施型態的正剖面實施示意圖。
1‧‧‧船體
2‧‧‧右微型推進裝置
3‧‧‧左微型推進裝置
4‧‧‧流體管路
41‧‧‧流體入口
42‧‧‧流體出口
43‧‧‧可開啟式管壁
5‧‧‧第一水流發電裝置
6‧‧‧第二水流發電裝置
7‧‧‧第一蓄電裝置
8‧‧‧第二蓄電裝置
9‧‧‧控制裝置
100‧‧‧水上載具
200‧‧‧膠筏
Claims (10)
- 一種環保無汙染水上載具,其特徵在於:該水上載具(100)包含有一船體(1);數個分別等間隔交錯地依序設置於該船體(1)之船殼右側的右微型推進裝置(2);數個分別等間隔交錯地依序設置於該船體(1)之船殼左側的左微型推進裝置(3);數個設於該船體(1)內的流體管路(4);數個與該流體管路(4)連接,並聯後與該各右微型推進裝置(2)電連接的第一水流發電裝置(5);數個與該流體管路(4)連接,並聯後與該各左微型推進裝置(3)電連接的第二水流發電裝置(6);至少一設置於該船體(1)內,與該右微型推進裝置(2)與第一水流發電裝置(5)電連接的第一蓄電裝置(7);至少一設置於該船體(1)內,與該左微型推進裝置(3)與第二水流發電裝置(6)電連接的第二蓄電裝置(8);以及一與該右微型推進裝置(2)、左微型推進裝置(3)、第一蓄電裝置(7)、和第二蓄電裝置(8)電連接,能供控制前述各裝置運作的控制裝置(9);該第一水流發電裝置(5)和第二水流發電裝置(6),皆是由一設於該流體管路(4)內,軸心處具有一轉軸(101)的扇葉(10);對應於該扇葉(10)而設置,位於該流體管路(4)一側,與該轉軸(101)相連接,以能將該扇葉(10)固定懸吊、正對於該流體管路(4)管道中央的一固定架體(20);對應於該扇葉(10)而設置,位於該流體管路(4)外的一發電機(30);以及對應於該扇葉(10)和發電機(30)而設置,將該扇葉(10)輸出 端和發電機(30)輸入端連接的一動力傳遞裝置(40)組成;該流體管路(4)對應於該船體(1)的船頭端處,設有一流體入口(41),而該流體管路(4)對應於該船體(1)的船尾端處,設有一流體出口(42)。
- 如請求項1所述的環保無汙染水上載具,其特徵在於:所述右微型推進裝置(2)、左微型推進裝置(3),皆是由一與該船體(1)連接的基座(A);一設於該基座(A)底端的舵體(B);一設於該基座(A)內,與該控制裝置(9)電連接,並一端與該舵體(B)連接,能驅使該舵體(B)轉向的第一馬達(C);一設於該舵體(B)內的第二馬達(D);一設於該舵體(B)外,與該第二馬達(D)軸接的螺旋槳(E)所組成。
- 如請求項2所述的環保無汙染水上載具,其特徵在於:所述基座(A),其頂端處,更設有一於該船體(1)移動時收起、於該船體(1)不移動時放下、為可動式的防撞與平衡兩用翼(F)。
- 如請求項1所述的環保無汙染水上載具,其特徵在於:所述流體管路(4),其對應於該固定架體(20)處,分別設有至少一能供對應之該第一水流發電裝置(5)或第二水流發電裝置(6)放入的可開啟式管壁(43);而所述固定架體(20),其對應於該轉軸(101)鄰近該船體(1)之船頭的一端、及對應於該轉軸(101)鄰近該船體(1)之船尾的一端處,分別對應設有與該轉軸(101)相連接、能供定位該扇葉(10)用的至少一個以上的前支撐柱(201)、及至少一個以上的後支撐柱(202);前述前支撐柱(201)與後支撐柱(202),與該轉軸(101)的相連接處,分別對應設有一軸承部(203)。
- 如請求項1所述的環保無汙染水上載具,其特徵在於:所 述動力傳遞裝置(40),其是由一設於該轉軸(101)鄰近該發電機(30)之一端處的第一斜齒輪(401);及一與該發電機(30)之軸桿(301)軸接,並與該第一斜齒輪(401)相囓合的第二斜齒輪(402)所組成。
- 如請求項5所述的環保無汙染水上載具,其特徵在於:所述動力傳遞裝置(40),更包括有一將第一、二斜齒輪(401、402)和轉軸(101)覆蓋的第一導流罩(403);及一設於該軸桿(301)外的第二導流罩(404)。
- 如請求項1所述的環保無汙染水上載具,其特徵在於:所述動力傳遞裝置(40),其與該發電機(30)之間,更設有一變速齒輪箱(G)及一減速機(H)。
- 如請求項1所述的環保無汙染水上載具,其特徵在於:所述船體(1),其是為下列之一:膠筏(200)、貨船(300)、客船、驅逐艦、巡防艦、飛彈快艇、巡邏艦、航空母艦、油彈補給艦、帆船、動力遊艇、加工船、作業船、漁撈船、海釣船、拖船、救難艇、除油污船、港勤交通船、海巡船艇、海洋研究船、複合式多能源船、超導推進船、雙體船。
- 如請求項1所述的環保無汙染水上載具,其特徵在於:所述流體入口(41)處,更設有一濾網(J);而所述流體入口(41)及流體出口(42)處,更分別設有一能透過變動開度之大小、控制該流體入口(41)及/或流體出口(42)水流大小用的閥門裝置(K);又所述流體管路(4)的管路截面積,為該扇葉(10)旋轉面積120%以上、250%以下之間;且所述扇葉(10)為與環繞該轉軸(101)一角度而設置,角度的值為180~540度之間,並該扇葉(10)與該轉軸(101)之傾斜角、為呈45度角設置。
- 如請求項1所述的環保無汙染水上載具,其特徵在於: 所述流體管路(4),其為以下列之一方式設置:平行於船體(1)、自船體(1)之船頭端往船尾端向下斜、自船體(1)之船頭端往船尾端向上斜一距離後往下斜。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1218981U TWM456982U (zh) | 2012-10-01 | 2012-10-01 | 環保無汙染水上載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1218981U TWM456982U (zh) | 2012-10-01 | 2012-10-01 | 環保無汙染水上載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456982U true TWM456982U (zh) | 2013-07-11 |
Family
ID=492275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1218981U TWM456982U (zh) | 2012-10-01 | 2012-10-01 | 環保無汙染水上載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M456982U (zh) |
-
2012
- 2012-10-01 TW TW101218981U patent/TWM456982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143801B (zh) | 一种利用光波互补工作的无人艇 | |
CA2610109C (en) | Ship | |
US20150027125A1 (en) | Process for harvesting, storing, and using renewable energy to propel and power boats and ships, and maximize their average speed | |
CA2810002C (en) | Energy generation apparatus for ships | |
JP2013006578A (ja) | 船舶の減揺と浮上装置 | |
CN105197189A (zh) | 一种可自航的波力发电平台和其移动及停泊方法 | |
GB2525049A (en) | Water-borne vessel | |
EP2722272A1 (en) | Hydrogen device for sailing boats | |
US20120083172A1 (en) | Auxiliary marine vessel propulsion system | |
CN104608897A (zh) | 一种船用喷水式推进器 | |
CN103171737A (zh) | 一种节能高速列船 | |
CN102490888A (zh) | 一种海洋平台供应船 | |
CN114013581A (zh) | 面向减阻与避碰的可变结构型风光波浪能混合驱动无人艇 | |
GB2554045A (en) | Boat auxiliary propulsion unit | |
CN111486050B (zh) | 一种可变形发电风帆和搭载该风帆的无人探测船 | |
CN203172868U (zh) | 一种节能高速列船 | |
CN211281428U (zh) | 一种船舶推进系统及船舶 | |
CN203975206U (zh) | 一种利用海洋波浪能驱动的船 | |
CN214355973U (zh) | 一种电动直驱双体空气动力翼船 | |
TWM456982U (zh) | 環保無汙染水上載具 | |
JP2010264969A (ja) | 水素も造る脱co2気泡省エネ空電動船 | |
CN213921442U (zh) | 一种新能源船 | |
CN205221065U (zh) | 一种带直线电机的环形平板叶片船舶 | |
CN205221064U (zh) | 一种双推环形平板桨叶机动船 | |
CN212556737U (zh) | 一种海浪动力船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K |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