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56060U - 可攜式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可攜式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56060U
TWM456060U TW101221564U TW101221564U TWM456060U TW M456060 U TWM456060 U TW M456060U TW 101221564 U TW101221564 U TW 101221564U TW 101221564 U TW101221564 U TW 101221564U TW M456060 U TWM456060 U TW M456060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sing
piston
slot
disposed
portable electronic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2215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Chih-Feng Yeh
Original Assignee
Wist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stron Corp filed Critical Wistron Corp
Priority to TW1012215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56060U/zh
Priority to CN 201220640787 priority patent/CN202918616U/zh
Publication of TWM4560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56060U/zh

Link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Description

可攜式電子裝置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特別係一種具有打氣結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
隨著科技的高度發展,各式各樣之電子、電器產品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旅遊與工作中,例如手機、數位相機或其他隨身電子裝置幾乎皆已人手一台。然而,雖然市面上已出現各種可在水中使用或具防水功能的可攜式電子裝置,但要抵抗巨大的水壓避免水滲入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內部而破壞電子零件進而造成短路損壞,仍有不足之處。
目前可攜式電子裝置的防水功能可藉由兩種方式達到。一為將可攜式電子裝置由一具完整密封性的容納盒或密封袋包覆以避免流體直接滲入,另一為在組裝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殼體時,將具有彈性的氣密性材料設置於殼體與另一殼體的接合處上,透過位在殼體上的彈性氣密性材料相互壓合而讓組成後的可攜式電子裝置殼體具有密封性,以防止異物進入或防止流體滲透至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殼體內部造成相關電子零件失靈。然,此兩類的防水機制卻都受限於密封材料的特性、組裝良率及壽命,致使在長時間於高水壓下使用具有此類防水功能之可攜式電子裝置時,容易因可攜式電子裝置內外部之壓力差過大而造成密封袋破損、密封狀態不佳或密封材料的彈性疲乏而造 成水等流體趁隙而流入至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殼體內部而使可攜式電子裝置損壞。
因此,就使用者之需求而言,在可攜式電子裝置殼體本身具密封性的前提下,減少水中環境與機殼內部之壓力差,而提供能對抗外界高壓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已成市場應用上之一刻不容緩的議題。
有鑑於此,本創作提出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含機殼、活塞、第一單向閥、第二單向閥及彈性元件。所述機殼包含氣密區及鄰設於氣密區之容置槽,氣密區用以設置電路板;而活塞則設置於容置槽內,具有相對之第一側及第二側,第一側朝向所述容置槽之開口,第二側朝向所述容置槽之底部;第一單向閥設置於活塞,並連通第一側及第二側;第二單向閥設置於容置槽之底部,並包含進氣口及對應所述進氣口之出氣口,所述第二單向閥連通氣密區及容置槽,且進氣口位於容置槽,出氣口位於氣密區;而彈性元件則設置於該容置槽內,且彈性元件之一端連接活塞之第二側,彈性元件之另一端連接容置槽之底部。
其中,當活塞朝容置槽之底部之方向運動時,活塞將氣體自容置槽經第二單向閥推入氣密區,當活塞朝容置槽之開口之方向運動時,外部氣體經第一單向閥進入活塞與容置槽之底部之間。
本創作亦提出另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含機殼、單向閥、抽氣馬達及氣壓感測模組。所述機殼用以設置電路板;單向閥設置於機殼,並包含進氣口及對應進氣口之出氣口,所述單向閥連通機殼之外部及內部,且進氣口位於機殼之外部,出氣口位於機殼之內部;抽氣馬達設置於機殼之內部並連接第二單向閥之出氣口;及氣壓感測模組設置於機殼內並訊號連接抽氣馬達,所述氣壓感測模組包含壓力感測器及顯示元件,壓力感測器及顯示元件彼此訊號連接,所述壓力感測器設置機殼之內部,該壓力感測器感測該機殼之內部之一氣壓值,該顯示元件設置於機殼之外部,顯示元件顯示壓力感測器所感測之氣壓值;其中,當氣壓值低於預設壓力值時,抽氣馬達經單向閥自機殼之外部抽氣至機殼之內部直至氣壓值等於預設壓力值。
本創作之其中一特點在於,藉由於可攜式電子裝置內建打氣結構及單向閥之配合,以將氣體充入機殼內部,使機殼具有一定氣壓以減少水中環境與機殼內部之壓力差。
以下在實施方式中詳細敘述本創作之詳細特徵以及優點,其內容足以使任何熟悉相關技藝者瞭解本創作之技術內容並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可輕易地理解本創作相關之目的及優點。
請參照第1A圖、第1B圖、第2A圖、第2B圖及第3圖所示,分別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結構之分解示意圖(一)、局部示意圖(一)、剖面示意圖(一)、剖面示意圖(二)及分解示意圖(二)。本創作揭露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100,包含機殼11、活塞12、第一單向閥13、第二單向閥14及彈性元件15。
在一實施例中,機殼11包含氣密區111及鄰設於氣密區111之容置槽112,氣密區111用以設置電路板111a且氣密區111之周緣係以防水膠條,如環形膠條(O ring)密封機殼之接合處以隔絕外界流體進出,藉此提供可攜式電子裝置100基本之防水功能,亦可設置防水蓋(door)於機殼對外之開口,如插槽、耳機孔、喇叭等位置,等防水方式防止液體進入機殼11內部,本創作不以此為限,藉此,氣密區111之防水等級為IPX4至IPX8以上,亦即機殼11具有消除從不同方向飛濺水滴的有害影響,甚至是具有將機體置於水中,且機殼頂部距離水面1.5公尺至30公尺,連續30分鐘,性能不受影響,不漏水之能力。
而活塞12則設置於容置槽112內,且活塞12與容置槽112具有相配合之尺寸及形狀,如方形、圓形或其他圖形,本創作不以此為限,藉此,活塞12之外緣貼合容置槽112之內壁,活塞12具有相對之第一側121及第二側122,第一側121朝向所述容置槽112之開口,第二側122朝向所述容置槽112 之底部,活塞12之第二側122與容置槽112之底部之間構成一空間,活塞12於容置槽112之開口及底部之間進行往復運動。
第一單向閥13設置於活塞12並連通第一側121及第二側122,第一單向閥13之設置位置可於活塞12之周緣亦可於活塞12之本體,本創作不以此為限,在一實施態樣中,如第5圖所示,第一單向閥13具有進氣口及對應進氣口之出氣口,且進氣口朝向容置槽112之開口,出氣口朝向容置槽112之底部,藉此,當活塞12朝容置槽112之開口之方向運動時,活塞12與容置槽112之底部之間形成一相對低壓,此相對低壓小於機殼11外之大氣壓力,外部氣體自第一單向閥13之進氣口進入,再由出氣口流至活塞12與容置槽112之底部之間。
第二單向閥14設置於容置槽112之底部,並包含進氣口141及對應所述進氣口141之出氣口142,第二單向閥14連通氣密區111及容置槽112,且進氣口141位於容置槽112,出氣口142位於氣密區111,藉此,當活塞12朝容置槽112之底部之方向運動時,活塞12與容置槽112之底部之間形成一相對高壓,此相對高壓大於氣密區111內之壓力,藉活塞12朝容置槽112之底部運動而造成之加壓,氣體自容置槽112經第二單向閥14之進氣口141進入,再由出氣口142流入氣密區111。
而彈性元件15則設置於容置槽112內,彈性元件15具有 相對之兩端,其中一端連接活塞12之第二側122,而另一端連接容置槽112之底部,彈性元件15可為金屬彈簧或高分子彈性材料,本創作不以此為限,彈性元件15可具有兩實施態樣,其一為當活塞12朝容置槽112之底部之方向運動時,彈性元件15壓縮,待移除施加於活塞12朝容置槽112之底部方向之力後,彈性元件15恢復原長度並使活塞12朝容置槽112之開口方向前進;其二為當活塞12朝容置槽112之開口之方向運動時,彈性元件15拉伸,待移除施加於活塞12朝容置槽112之開口方向之力後,彈性元件15恢復原長度並使活塞12朝容置槽112之底部方向前進。
藉由上述元件之組成可得知,使用者於可攜式電子裝置100於進入液體環境前,藉由單次或數次的打氣動作,亦即按壓或拉動單次或數次活塞12,當活塞12朝容置槽112之底部之方向運動時,活塞12將氣體自容置槽112經第二單向閥14推入氣密區111,藉此,機殼11內之氣密區111之壓力提升,以減少氣密區111與液體環境之壓力差;而當活塞12朝容置槽112之開口之方向運動時,外部氣體經第一單向閥13進入活塞12與容置槽112之底部之間,完成活塞12往復運動之週期。
請參照第1A圖、第1B圖、第2A圖及第2B圖所示,分別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結構之分解示意圖(一)、局部示意圖(一)、剖面示意圖(一)及剖面示意圖(二)。在一實施例中, 第一單向閥13為氣瓣131,環設於活塞12之周緣,氣瓣131為高分子彈性材料,可做一定程度之撓曲,氣瓣131自活塞12之周緣朝容置槽112之底部之方向呈15°至75°放射延伸,進而緊密貼合容置槽112之內壁,當活塞12朝該容置槽112之開口之方向運動時,活塞12與容置槽112之底部之間形成一相對低壓,此相對低壓小於機殼11外之壓力,外部氣體經氣瓣131之外緣與容置槽112之內壁之間進入活塞12與容置槽112之底部之間。在一實施態樣中,氣瓣131自活塞12之周緣朝容置槽112之底部放射延伸之角度可為30°至60°,本創作不以此為限。
請參照第1A圖、第1B圖及第3圖所示,分別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結構之分解示意圖(一)、局部示意圖(一)及分解示意圖(二)。在一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100更包含氣壓感測模組16,設置於機殼11並連通氣密區111,氣壓感測模組16包含壓力感測器161及顯示元件162,壓力感測器161及顯示元件162彼此訊號連接,單一個或複數個壓力感測器161設置機殼11之內部並朝向氣密區111,以感測氣密區111內之氣壓值,顯示元件162設置於機殼11之外部,顯示元件162可為機械式,如指針,亦可為數位式,如液晶顯示,亦可整合至可攜式電子裝置之顯示器,以顯示壓力感測器161感測之氣壓值,本創作不以此為限。
藉此,使用者可依據顯示元件162所顯示之氣壓值,以了 解氣密區111內之壓力大小,來決定後續活塞12往復運動之次數,進而達最適之氣壓值。
在一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100更包含洩壓閥17,設置於機殼11並連通氣密區111,並包含進氣口及對應所述進氣口之出氣口,且進氣口朝向氣密區111,出氣口朝向機殼11之外界環境,藉此,當氣壓值超過預設壓力值時,氣體經洩壓閥17自氣密區111流向外界環境,在一實施態樣中,洩壓閥17之開關係經由機械式控制,預設壓力值為洩壓閥17內建之可承受壓力值,當氣密區111之壓力值大於洩壓閥17內建之可承受壓力值,洩壓閥17之閥門將因進氣口及出氣口兩側之壓力壓差而開啟,使氣密區111內之氣體流至外界環境;在另一實施態樣中,洩壓閥17之開關係經由自動化控制,洩壓閥17訊號連接壓力感測器161,而預設壓力值為程式內建或使用者預先設定之數值,當氣密區111之壓力值大於程式預先設定之數值,自動開啟洩壓閥17之閥門,使氣密區111內之氣體流至外界環境。
請參照第4圖,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結構之剖面示意圖(一)。在一實施例中,容置槽112為觸控筆槽18,觸控筆槽18可插入觸控筆181,使用者持觸控筆181於觸控筆槽18內進行往復運動,觸控筆181之一端頂持位於觸控筆槽18內之活塞12之第一側121,使活塞12朝觸控筆槽18之底部運動,當觸控筆181伸入觸控筆槽18內朝觸控筆槽18之底部前進 時,活塞12將氣體自觸控筆槽18經第二單向閥14推入氣密區111,以提升氣密區111之壓力。
在此實施例中,打氣結構與觸控筆槽18合為一體,使用者利用觸控筆181於觸控筆槽18內進行往復運動,以增加氣密區111內之壓力,並可於不需進行打氣之狀態下,收納觸控筆181於所述之觸控筆槽18(即為上述之容置槽112)內。
請參照第5A圖及第5B圖,分別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結構之局部示意圖及結構示意圖。在一實施例中,容置槽112為電池槽19,電池槽19包含金屬接點192及電池槽蓋193,電池槽19可插入電池191,使用者持電池191於電池槽19內進行往復運動,電池191之一端頂持活塞12之第一側121,使活塞12朝電池槽19之底部運動,當電池191伸入電池槽19內朝電池槽19之底部前進時,活塞12將氣體自電池槽19經第二單向閥14推入氣密區111,以提升氣密111區之壓力。
在此實施例中,打氣結構與電池槽19合為一體,使用者使用電池191於電池槽19內進行往復運動,以增加氣密區111之壓力,並可於不需進行打氣之狀態下,收置電池191於所述之電池槽19(即為上述之容置槽112)內,而金屬接點192設置於電池槽19之內壁並電性連接氣密區111內之電路板111a,金屬接192點可具有彈簧結構,當電池191完全置入該電池槽19時,金屬接點192彈性抵持電池191,並電性連接電池191;電池槽蓋193樞設於電池槽19之開口,且電池槽 蓋193之周緣設有防水膠條,如環形膠條(O ring)以密封電池槽19進而隔絕外界流體進出電池槽19。
請參照第6圖所示,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結構之剖面示意圖(二)。在一實施例中,容置槽112之底部嵌設防水按鍵113,防水按鍵113具有按壓柱113a,按壓柱具有相對之兩端,其中,防水按鍵113之按壓柱113a位於容置槽112內之一端朝向活塞12之第二側122凸起,按壓柱113a位於氣密區111內之另一端訊號連接氣密區111內之電路板111a,當活塞12朝容置槽112之底部之方向運動且活塞12之第二側122按壓防水按鍵113時,防水按鍵113觸發訊號至氣密區111內之電路板111a。在一實施態樣中,防水按鈕113設有彈簧結構於按壓柱113a之相對兩端之間,彈簧結構抵持按壓柱113a使按壓柱113a位於容置槽112內之一端朝向活塞12之第二側122凸起,當活塞12之第二側122按壓防水按鍵113時,按壓柱113a位於氣密區111內之另一端凸起並觸發訊號至氣密區111內之電路板111a;當活塞12朝容置槽112之開口之方向運動而無按壓防水開關113時,彈簧結構回復原長度使按壓柱113a位於容置槽112內之一端朝向活塞12之第二側122凸起,以待後續之按壓動作。
在一實施態樣中,活塞12之第二側122具有凸部122a,凸部122a係自第二側122朝防水按鍵113之方向延伸凸出,當活塞12朝容置槽112之底部運動且凸部122a按壓防水按鍵 113時,防水按鍵113觸發訊號至氣密區111內之電路板111a。
在一實施態樣中,活塞12之第二側122設有磁鐵,而容置槽之底部設有對應磁鐵之磁簧開關,磁簧開關訊號連接氣密區11內之電路板111a,當活塞12朝該容置槽112之底部運動且第二側112之磁鐵感應磁簧開關時,磁簧開關觸發訊號至氣密區11內之電路板111a。
藉由上述實施例及實施態樣可得知,容置槽112內可設置訊號傳遞結構如防水按鍵113或是磁簧開關等等結構,使用者可於驅使活塞12朝容置槽112之底部運動時,同時輸入訊號,藉此在一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100更包含按鍵121a,設置於活塞12之第一側121以供辨識及按壓,此按鍵121a可為快門、電源鍵或是可攜式電子裝置上常見之Home鍵,本創作不以此為限,藉此,使用者可於日常使用狀態下,如開關機,使用Home鍵或按壓其他按鍵之同時,連動按壓容置槽112內之活塞12,以將氣體自容置槽112經第二單向閥14推入氣密區111,提升氣密區111之壓力。在一實施態樣中,按鍵121a之週緣環設防水膠條,防水膠條與容置槽112之內壁為一緊密配合,隔絕液體進出容置槽112。
請參照第7圖所示,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結構之示意圖。本創作亦揭露另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200,包含機殼21、單向閥22、抽氣馬達23及氣壓感測模組24。
在一實施例中,機殼21用以設置電路板211,且機殼21 之周緣係以防水膠條,如環形膠條(O ring)密封機殼21之接合處以隔絕外界流體進出,藉此提供可攜式電子裝置200基本之防水功能,亦可設置防水蓋(door)於機殼21對外之開口,如插槽、耳機孔、喇叭等位置,以上等防水方式以防止液體進入機殼21內部,本創作不以此為限,藉此,機殼21之防水等級為IPX4至IPX8,亦即機殼21具有消除從不同方向飛濺水滴的有害影響,甚至是可於機殼頂部距離水面1.5公尺至30公尺,連續30分鐘,性能不受影養,不漏水之能力。
單向閥22設置於機殼21,並包含進氣口221及對應進氣口221之出氣口222,所述單向閥22連通機殼21之外部及內部,且進氣口221位於機殼21之外部,出氣口222位於機殼21之內部,外部氣體自單向閥22之進氣口221進入,再由出氣口222流入機殼21之內部。
抽氣馬達23設置於機殼21之內部並連接單向閥22之出氣口222,抽氣馬達23啟動後,因抽氣造成出氣口222部位產生一相對低壓,此相對低壓小於外部壓力,單向閥22之閥門開啟,外部氣體經單向閥22自機殼21之外部流至機殼21之內部,以提升機殼21之內部壓力。在一實施態樣中,抽氣馬達23具有馬達結構231、第一閥門232及第二閥門233。第一閥門232及第二閥門233皆設置於馬達結構231,且第一閥門232連通馬達結構231與單向閥22之出氣口222,第二閥門233連通馬達結構231與機殼21之內部,當馬達結構231 內之活塞或轉子進行運動而使馬達結構231內部產生局部低壓時,開啟第一閥門232、關閉第二閥門233,外部氣體經單向閥22之進氣口221、出氣口222及抽氣馬達23之第一閥門232進入馬達結構231;當馬達結構231內之活塞或轉子進行運動而使馬達結構231內部產生局部高壓時,開啟第二閥門233、關閉第一閥門232,馬達結構231內部之氣體經抽氣馬達23之第二閥門233進入機殼21之內部,以提升機殼21之內部壓力。
氣壓感測模組24設置於機殼21內並訊號連接抽氣馬達23,氣壓感測模組24包含壓力感測241及顯示元件242,壓力感測器241及顯示元件242彼此訊號連接,單一個或複數個壓力感測器241設置機殼21之內部,以感測機殼21內之氣壓值,顯示元件242設置於機殼21之外部,顯示元件242可為機械式,如指針,亦可為數位式,如液晶顯示,亦可整合至可攜式電子裝置200之顯示器,以顯示壓力感測器241感測之氣壓值,本創作不以此為限。
藉此,使用者可依據顯示元件242所顯示之氣壓值,以了解機殼21內之壓力大小。
當氣壓值低於預設壓力值時,抽氣馬達23經單向閥22自機殼21之外部抽氣至機殼21之內部直至氣壓值等於預設壓力值,其中,預設壓力值為程式內建或使用者預先設定之數值。
在一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200更包含馬達開關25, 設置於機殼21之外部並電性連接抽氣馬達23以啟動或關閉抽氣馬達23。
在一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200更包含洩壓閥26,設置於機殼21並連通機殼21之外部及內部,洩壓閥26包含進氣口及對應所述進氣口之出氣口,且進氣口朝向機殼21之內部,出氣口朝向機殼21之外界環境,藉此,當氣壓值超過預設壓力值時,氣體經洩壓閥26自該機殼21之內部流向機殼21之外部。在一實施態樣中,洩壓閥26之開關係經由自動化控制,洩壓閥26訊號連接壓力感測器241,而預設壓力值為程式內建或使用者預先設定之數值,當機殼21內部之壓力值大於程式預先設定之數值,自動開啟洩壓閥26之閥門,使機殼21內之氣體流至外界環境。
本創作之其中一特點在於,藉由於可攜式電子裝置內建打氣結構及單向閥之配合,以將氣體充入機殼內部,使機殼具有一定氣壓以減少水中環境與機殼內部之壓力差,致使提供抵抗外界環境之壓力,以解決液體滲入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內部而破壞電子零件進而造成短路損壞之問題。
雖然本創作的技術內容已經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所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皆應涵蓋於本創作的範疇內,因此本創作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可攜式電子裝置
11‧‧‧機殼
111‧‧‧氣密區
111a‧‧‧電路板
112‧‧‧容置槽
113‧‧‧防水按鍵
113a‧‧‧按壓柱
12‧‧‧活塞
121‧‧‧第一側
121a‧‧‧按鍵
122‧‧‧第二側
122a‧‧‧凸部
13‧‧‧第一單向閥
131‧‧‧氣瓣
14‧‧‧第二單向閥
141‧‧‧進氣口
142‧‧‧出氣口
15‧‧‧彈性元件
16‧‧‧氣壓感測模組
161‧‧‧壓力感測器
162‧‧‧顯示元件
17‧‧‧洩壓閥
18‧‧‧觸控筆槽
181‧‧‧觸控筆
19‧‧‧電池槽
191‧‧‧電池
192‧‧‧金屬接點
193‧‧‧電池槽蓋
200‧‧‧可攜式電子裝置
21‧‧‧機殼
211‧‧‧電路板
22‧‧‧單向閥
221‧‧‧進氣口
222‧‧‧出氣口
23‧‧‧抽氣馬達
231‧‧‧馬達結構
232‧‧‧第一閥門
233‧‧‧第二閥門
24‧‧‧氣壓感測模組
241‧‧‧壓力感測器
242‧‧‧顯示元件
25‧‧‧馬達開關
26‧‧‧洩壓閥
第1A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結構之分解示意圖(一)。
第1B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結構之局部示意圖(一)。
第2A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結構之剖面示意圖(一)。
第2B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結構之剖面示意圖(二)。
第3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結構之分解示意圖(二)。
第4圖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結構之剖面示意圖(一)。
第5A圖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結構之局部示意圖。
第5B圖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結構之示意圖。
第6圖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結構之剖面示意圖(二)。
第7圖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結構之示意圖。
100‧‧‧可攜式電子裝置
11‧‧‧機殼
111‧‧‧氣密區
111a‧‧‧電路板
112‧‧‧容置槽
12‧‧‧活塞
121‧‧‧第一側
122‧‧‧第二側
13‧‧‧第一單向閥
131‧‧‧氣瓣
14‧‧‧第二單向閥
141‧‧‧進氣口
142‧‧‧出氣口
15‧‧‧彈性元件
16‧‧‧氣壓感測模組
161‧‧‧壓力感測器
162‧‧‧顯示元件
17‧‧‧洩壓閥

Claims (14)

  1. 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含:一機殼,包含一氣密區及鄰設於該氣密區之一容置槽,該氣密區用以設置一電路板;一活塞,設置於該容置槽內,該活塞具有一第一側及相對於該第一側之一第二側,該第一側朝向該容置槽之開口,該第二側朝向該容置槽之底部;一第一單向閥,設置於該活塞,該第一單向閥連通該第一側及該第二側;一第二單向閥,設置於該容置槽之底部,該第二單向閥包含一進氣口及相對應之一出氣口,該第二單向閥連通該氣密區及該容置槽,且該進氣口位於該容置槽,該出氣口位於該氣密區;及一彈性元件,設置於該容置槽內,該彈性元件之一端連接該活塞之該第二側,該彈性元件之另一端連接該容置槽之底部;其中,當該活塞朝該容置槽之底部之方向運動時,該活塞將氣體自該容置槽經該第二單向閥推入該氣密區,當該活塞朝該容置槽之開口之方向運動時,該容置槽外的氣體經該第一單向閥進入該容置槽中。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單向閥為一氣瓣,環設於該活塞之周緣,該氣瓣自該第二側朝該容置槽之底部之方向放射延伸,進而貼合該容置槽之內壁。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當該活塞朝該容置槽之開口之方向運動時,外部氣體經該氣瓣之外緣與該容置槽之內壁之間進入該活塞與該容置槽之底部之間。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更包含一氣壓感測模組,設置於該機殼並連通該氣密區,該氣壓感測模組包含一壓力感測器及一顯示元件,該壓力感測器及該顯示元件彼此訊號連接,該壓力感測器設置該機殼之內部並朝向該氣密區,該壓力感測器感測該氣密區內之一氣壓值,該顯示元件設置於該機殼之外部,該顯示元件顯示該壓力感測器感測之該氣壓值。
  5. 如請求項3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更包含一洩壓閥,設置於該機殼並連通該氣密區,當該氣壓值超過一預設壓力值時,氣體經該洩壓閥自該氣密區流向外界環境。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容置槽為一觸控筆槽,該觸控筆槽可插入一觸控筆,該觸控筆之一端頂持該活塞之該第一側,使該活塞朝該觸控筆槽之底部運動。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容置槽為一電池槽,該電池槽包含一金屬接點及一電池槽蓋,該電池槽可插入一電池,並設置於該電池槽內,該電池之一端頂持該活塞之該第一側,使該活塞朝該電池槽之底部運動;該金屬接點設置於該電池槽之內壁並電性連接該氣密區內之該電路板,當該電池完全置入該電池槽時,該金屬接點電性連接該電池;該電池槽蓋樞設於該電池槽之開口,以密封該電池槽進而隔絕外界流體 進出該電池槽。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容置槽之底部嵌設一防水按鍵,該防水按鍵位於該容置槽內之一端朝向該活塞之該第二側凸起,該防水按鍵位於該氣密區內之另一端訊號連接該氣密區內之該電路板,當該活塞朝該容置槽之底部之方向運動且該活塞之該第二側按壓該防水按鍵時,該防水按鍵觸發一訊號至該氣密區內之該電路板。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活塞之該第二側具有一凸部,該凸部係自該第二側朝該防水按鍵之方向延伸,當該活塞朝該容置槽之底部運動且該凸部按壓該防水按鍵時,該防水按鍵觸發一訊號至該氣密區內之該電路板。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活塞之該第二側設有一磁鐵,而該容置槽之底部設有對應該磁鐵之一磁簧開關,該磁簧開關訊號連接該氣密區內之電路板,當該活塞朝該容置槽之底部運動且該第二側之該磁鐵感應該磁簧開關時,該磁簧開關觸發一訊號至該氣密區內之該電路板。
  11. 如請求項8至10任一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更包含一按鍵,設置於該活塞之該第一側以供辨識及按壓,該按鍵之周緣環設一防水膠條,該防水膠條與該容置槽之內壁為一緊密配合。
  12. 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含:一機殼,用以設置一電路板;一單向閥,設置於該機殼,該單向閥包含一進氣口及相對 應之一出氣口,該單向閥連通該機殼之外部及內部,且該進氣口位於該機殼之外部,該出氣口位於該該機殼之內部;一抽氣馬達,設置於該機殼之內部並連接該單向閥之該出氣口;及一氣壓感測模組,設置於該機殼內並訊號連接該抽氣馬達,該氣壓感測模組包含一壓力感測器及一顯示元件,該壓力感測器及該顯示元件彼此訊號連接,該壓力感測器設置該機殼之內部,該壓力感測器感測該機殼之內部之一氣壓值,該顯示元件設置於該機殼之外部,該顯示元件顯示該壓力感測器感測之該氣壓值;其中,當該氣壓值低於一預設壓力值時,該抽氣馬達經該單向閥抽氣進入該機殼內部直至該氣壓值等於該預設壓力值。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更包含一馬達開關,設置於該機殼之外部並電性連接該抽氣馬達以啟動或關閉該抽氣馬達。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更包含一洩壓閥,設置於該機殼並連通該機殼之外部及內部,當該氣壓值超過該預設壓力值時,氣體經該洩壓閥自該機殼之內部流向該機殼之外部。
TW101221564U 2012-11-07 2012-11-07 可攜式電子裝置 TWM4560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221564U TWM456060U (zh) 2012-11-07 2012-11-07 可攜式電子裝置
CN 201220640787 CN202918616U (zh) 2012-11-07 2012-11-28 便携式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221564U TWM456060U (zh) 2012-11-07 2012-11-07 可攜式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56060U true TWM456060U (zh) 2013-06-21

Family

ID=481668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221564U TWM456060U (zh) 2012-11-07 2012-11-07 可攜式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2918616U (zh)
TW (1) TWM456060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16189B (zh) * 2014-01-29 2016-01-01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防水裝置
DE102016117332A1 (de) * 2016-09-15 2018-03-15 Knorr-Bremse Systeme für Nutzfahrzeuge GmbH Gehäuse mit Entlüftung für ein Steuergerä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918616U (zh) 2013-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00764B2 (en) Watertight casing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9838765B1 (en) Speaker box
CN106465557A (zh) 防水壳体
CN108886217A (zh) 用于电子设备的密封电子连接器
US20090268382A1 (en) Button structure
WO2012141970A1 (en) Underwater touchscreen system
TW201433016A (zh) 防水密封式電子產品保護裝置
EP2640174A3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sealed structure
JP5894611B2 (ja) 密閉性が良好な電子製品用防水ケース
US20210286439A1 (en) Waterproof key module
TWM456060U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CN106931203B (zh) 一种压力平衡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0441979B (zh) 防水汽摄像组件及电子终端
KR101637364B1 (ko) 이동 단말기용 파우치
CN203243645U (zh) 防水密封遥控器盒
CN208252901U (zh) 旋转卸压式两个单向阀叠加的抽真空控制阀
CN209170616U (zh) 骨传导装置的防水结构及无线骨传导装置
JP2013153095A5 (ja) 防滴構造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10115118A (zh) 密封装置
WO2022016739A1 (zh) 一种血压测量设备
TWI516189B (zh) 防水裝置
CN209844023U (zh) 用于监测站的防水盖组件及具有其的监测站
CN106996814A (zh) 智能水表
CN210867919U (zh) 一种电子内窥镜手持主机外壳结构
CN216751852U (zh) 壳体组件以及终端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