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51006U - 織物氣流通道系統 - Google Patents

織物氣流通道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51006U
TWM451006U TW101224089U TW101224089U TWM451006U TW M451006 U TWM451006 U TW M451006U TW 101224089 U TW101224089 U TW 101224089U TW 101224089 U TW101224089 U TW 101224089U TW M451006 U TWM451006 U TW M451006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abric
airflow
user
module
airflow passa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2240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ing-Chen Lee
Yi-Yuan Chen
Tai-Lun Liu
Pei-Te Shen
Original Assignee
Taiwan Textile Res Ins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wan Textile Res Inst filed Critical Taiwan Textile Res Inst
Priority to TW1012240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51006U/zh
Publication of TWM4510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51006U/zh

Links

Landscapes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Description

織物氣流通道系統
本創作是有關於一種氣流通道系統,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織物氣流通道系統。
人類是恆溫動物,故人體的溫度是恆定的,一般而言,人體核心溫度(core body temperature)維持在攝氏37度左右。其中,人體的主要器官為維持機能需維持在此一核心溫度,並藉由血管與微血管藉由血液循環將熱量傳遞至體表與皮膚以利其他調節體溫的機制。通常,當外在環境的溫度升高時,人體亦能夠藉由如血管擴張收縮以及出汗等等調節體溫的機制以維持體溫恆定。然而,當體溫因某些因素如劇烈運動或發燒而達到41或42度時,對溫度非常敏感的蛋白質分子如酵素等容易失去活性、分解或是變性而失去其功能,進而導致人體機能的喪失而死亡。因此,維持人體體溫的恒定是極為重要的。然而,在某些嚴苛條件下,例如夏天時的戶外工地、鋼鐵鑄造廠、或是沒有空調的工程用車內等場合,工作人員必須忍受高溫的工作環境,而容易造成熱中暑甚至熱衰竭死亡的工作傷害,因此,如何有效地輔助人體在這類工作環境中降低其體溫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本創作提供一種織物氣流通道系統,可調節使用者的體表溫度與濕度。
本創作提出一種織物氣流通道系統,適於降低一使用者的體表溫度與濕度,織物氣流通道系統包括一織物模組與一氣流驅動裝置。其中,織物模組包括一內層織物、一外層織物以及一織物支撐層。內層織物配置於織物模組靠近使用者的體表之一側,其中使用者體表的熱氣與濕氣可透過內層織物而進入織物模組。外層織物配置於織物模組遠離使用者的體表之一側,用以覆蓋內層織物,並與內層織物之間形成至少一氣流通道腔。織物支撐層配置於至少部份氣流通道腔中,以使內層織物與外層織物維持間隔距離。氣流驅動裝置可拆卸地配置於外層織物與內層織物之間,其中氣流驅動裝置將環境空氣導入氣流通道腔並使環境空氣於氣流通道腔內流通,以降低使用者的體表溫度與濕度。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織物支撐層為一立體織物。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織物模組更包括多個氣流出口,且織物支撐層至少配置於這些氣流出口處。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這些氣流出口至少分布於使用者的後背、腋下與胸部。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氣流通道腔更包括一集氣區與連接至集氣區並對應這些氣流出口的多個流道,並且氣流驅動裝置配置於集氣區,且環境空氣被氣流驅動 裝置導入集氣區,再分別經由這些流道從這些氣流出口處逸出。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這些流道以集氣區為中心向外延伸。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內層織物與外層織物的材質相同。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氣流驅動裝置可包括至少一風扇與一電源模組,且電源模組驅動風扇轉動以驅使氣流導入織物模組。
基於上述,本創作之實施例中所述的織物氣流通道系統利用織物模組中的內層織物、織物支撐層以及外層織物的多層結構可讓使用者的體表產生的熱氣與濕氣傳遞至織物模組中的氣流通道腔,再利用氣流驅動裝置將環境空氣導入氣流通道腔並使環境空氣於氣流通道腔內流通,以降低使用者的體表溫度與濕度。
為讓本創作之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A是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一種織物氣流通道系統的背面示意圖,圖1B是圖1A實施例中的織物氣流通道系統的正面示意圖,圖2A是依照圖1A實施例中織物模組的局部剖面圖,圖2B繪示出依照圖1A實施例中織物模組從另一角度觀察的局部剖面圖,請參照圖1A至圖2B,在本 實施例中,織物氣流通道系統100適於降低一使用者UR的體表溫度與濕度。織物氣流通道系統100可包括一織物模組110與一氣流驅動裝置150。詳細而言,如圖2A所繪示,織物模組110可包括一內層織物120、一外層織物140以及一織物支撐層130。內層織物120配置於織物模組110靠近使用者UR體表SK的一側,其中使用者UR體表的熱氣與濕氣可透過內層織物120而進入織物模組110。外層織物140配置於織物模組110遠離使用者UR的體表SK之一側並用以覆蓋內層織物120,並與內層織物120之間形成至少一氣流通道腔CV。織物支撐層130配置於至少部份氣流通道腔CV中,以使內層織物120與外層織物140維持間隔距離。氣流驅動裝置150可拆卸地配置於外層織物140與內層織物120之間,其中氣流驅動裝置150將環境空氣EA導入氣流通道腔CV並使環境空氣EA於氣流通道腔CV內流通,並將透過內層織物120而傳遞至氣流通道腔CV內的熱氣HT與濕氣MT帶走(如圖2B所繪示),以降低使用者UR的體表SK溫度與濕度。藉此,使用者UR可藉由織物氣流通道系統100維持體表與皮膚的乾爽與溫度,而不致因衣物悶熱而使得核心溫度過高。
詳細而言,織物支撐層130可為一立體織物,空氣可於此立體織物的纖維結購中流動,並且此立體織物的物理結構強度可支撐以維持外層織物140與內層織物120之間的間隔並可保持空氣流通。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織物支撐層130可利用如下表1中所示之材質或其組合製成:
其中,上述之合成纖維可更包括壓克力纖維(acrylic fiber)、聚氯乙烯纖維(polyvinyl chloride fiber)、聚胺基甲酸酯纖維(Polyurethane fiber)、聚乙烯纖維(Polyethylene fiber)、聚丙烯纖維(Polypropylene fiber)等。溫度調節服裝100可利用上述之人造纖維與天然纖維或其組合織成,其合成纖維的貼膜材質例如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或是聚胺酯(Polyurethane,PU),並且其製程例如利用塗佈或貼合,然本創作不以此為限。藉此,溫度調節服裝100可更具有輕量化、易於清洗與方便穿著的優點。
圖2C繪示出圖1A實施例中織物支撐層的結構示意圖。請參照圖1至圖2C,在本實施例中,織物模組110可更包括多個氣流出口E,且織物支撐層130至少配置於這些氣流出口E處,以支撐這些氣流出口E,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織物支撐層130亦可佈滿在外層織物140與內層織物120之間,本創作不以此為限。舉例而言,織物支撐層130可如圖2C所繪示之織物結構,其包括一網狀結構132與編織於網狀結構132內的一支撐結構136,網狀結構132可用以使熱氣與濕氣通過,而支撐結構可支撐網狀結構132的形狀,以使環境空氣EA可通過,藉此可達到在不影響空氣流通的情況下支撐這些氣流出口E。然而,圖2C所繪示之織物支撐層130的形狀與尺寸僅用於例示說明本實施例,本創作不以此為限。
更詳細而言,請參照圖1A與圖1B,在本實施例中,氣流通道腔CV可更包括一集氣區C與連接至集氣區C並 對應這些氣流出口E的多個流道V。並且,氣流驅動裝置150可配置於集氣區C。環境空氣EA可被氣流驅動裝置150導入集氣區C,再分別經由這些流道V從這些氣流出口E處逸出。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如圖1A與圖1B所繪示,流道V的數量例如為7個,然而本創作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具有例如9個流道V或更多流道,而亦可達成相似之功能。並且,在本實施例中,氣流驅動裝置150與集氣區C例如可配置於織物氣流通道系統100的背部下方,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氣流驅動裝置150與集氣區C亦可配置於例如織物氣流通道系統100的背部上方,本創作亦不以此為限。並且,這些流道V以集氣區C為中心向外延伸,如圖1A與圖1B中所繪示。並且,為了使散熱更有效率,這些氣流出口E可配置於人體的重要發熱部位,如主要血管與淋巴聚集處附近,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這些氣流出口E可至少分布於使用者UR的後背、腋下與胸部。環境空氣EA可在流道V中流動並同時帶走由人體皮膚所傳導擴散入氣流通道腔CV的熱氣與濕氣,並亦可流動至這些重要發熱部位並帶走過多的熱氣與濕氣,以保持人體的體溫恆定,維持健康。
詳細而言,在本實施例中,流道V的寬度約為6公分,而厚度約為0.5公分。當環境空氣EA被氣流驅動裝置150導入氣流通道腔CV後,集氣區C的壓力大於這些流道V的壓力而可使得環境空氣EA相當均勻地由集氣區C向這些流道V流出。並且,由於這些流道V的厚度寬度與壓力 相較於氣流通道腔CV小,因此空氣流速亦較低,可使得這些環境空氣EA與所通過的內層織物120區域做良好的熱量交換,同時亦可將體表SK所排至氣流通道腔CV的熱器與濕氣充分地由氣流出口E排出,以良好地調節使用者UR的體溫。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實施例中所述之氣流通道腔CV、集氣區C以及流道V的位置、大小、數量僅用於舉例說明本實施例,本創作不以此為限。
進一步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內層織物120與外層織物140的材質可相同。舉例而言,內層織物120與外層織物140可利用能使濕氣與熱氣穿透的材料製作而成,使用者UR所產生的濕氣與熱氣可藉由氣流通道腔CV內流動的環境空氣EA利用對流方式散熱之外,亦可利用擴散方式直接通過內層織物120與外層織物140而逸出,藉此可進一步地使得織物氣流通道系統100的散熱功能提昇,以更有效地降低使用者UR的體溫。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內層織物120與外層織物140的材質亦可為不同材質,例如內層織物120可利用能使濕氣與熱氣穿透的材料製作而成,而外層織物140可依照實際用途而採用防水材質、防火材質、或是抗紫外線材質等材料以隔絕外界因素對使用者UR的傷害(如紅外線、紫外線、焊接所產生的火花等),以進一步地保護使用者UR的安全,然本創作亦不以此為限。
更進一步而言,在本實施例中,氣流驅動裝置150可包括至少一風扇F與一電源模組(未繪示)。電源模組驅動 風扇F轉動以驅使氣流導入織物模組110。在本實施例中,如圖1A所繪示,風扇F的數量例如為1個,然而本創作不以此為限。電源模組電性連接至風扇F,並驅動風扇F轉動以將環境空氣EA導入氣流通道腔CV,其中電源模組例如是利用乾電池、充電電池、燃料電池或是太陽能電池等方式供電,本創作不以此為限。其中,風扇F與電源模組可拆卸地配置於織物模組110上,當織物模組110需要清洗時,風扇F與電源模組可被拆卸下來而不致影響清洗過程。當清洗完成後,風扇F與電源模組可再被安裝回去而能夠繼續將環境空氣EA導入氣流通道腔CV。因此,織物氣流通道系統100易於清洗,可隨身攜帶使用,而能夠具有廣泛應用的潛力。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圖1A與圖1B所繪示之織物氣流通道系統100例如是一種背心服裝,然而本創作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織物氣流通道系統100亦可以應用在椅子、椅墊、床墊或是安全帽內襯等貼身裝置上,本創作不以此為限。並且,上述之織物氣流通道系統100可與使用者UR的皮膚直接或間接接觸(隔著使用者UR正穿著的衣物),而皆可達到相似之散熱效果。
綜上所述,本創作之實施例中所述的織物氣流通道系統利用織物模組中的內層織物、織物支撐層以及外層織物的多層結構可讓使用者的體表產生的熱氣與濕氣傳遞至織物模組中的氣流通道腔,再利用氣流驅動裝置將環境空氣導入氣流通道腔並使環境空氣於氣流通道腔內流通,並可 經由多個流道從多個氣流出口將環境空氣與使用者的體表產生的熱氣與濕氣排出,以降低使用者的體表溫度與濕度。其中,氣流驅動裝置可被拆卸以利織物模組的清洗,以增加使用的便利性。
雖然本創作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故本創作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織物氣流通道系統
110‧‧‧織物模組
120‧‧‧內層織物
130‧‧‧織物支撐層
132‧‧‧網狀結構
136‧‧‧支撐結構
140‧‧‧外層織物
150‧‧‧氣流驅動裝置
C‧‧‧集氣區
CV‧‧‧氣流通道腔
E‧‧‧氣流出口
EA‧‧‧環境空氣
F‧‧‧風扇
SK‧‧‧體表
UR‧‧‧使用者
V‧‧‧流道
圖1A是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一種織物氣流通道系統的背面示意圖。
圖1B是圖1A實施例中的織物氣流通道系統的正面示意圖。
圖2A是依照圖1A實施例中織物模組的局部剖面圖。
圖2B繪示出依照圖1A實施例中織物模組從另一角度觀察的局部剖面圖。
圖2C繪示出圖1A實施例中織物支撐層的結構示意圖。
100‧‧‧織物氣流通道系統
110‧‧‧織物模組
150‧‧‧氣流驅動裝置
C‧‧‧集氣區
CV‧‧‧氣流通道腔
E‧‧‧氣流出口
EA‧‧‧環境空氣
F‧‧‧風扇
UR‧‧‧使用者
V‧‧‧流道

Claims (8)

  1. 一種織物氣流通道系統,適於降低一使用者的體表溫度,該織物氣流通道系統包括:一織物模組,包括:一內層織物,配置於該織物模組靠近該使用者的體表之一側,其中該使用者體表的熱氣與濕氣可透過該內層織物而進入該織物模組;一外層織物,配置於該織物模組遠離該使用者的體表之一側,用以覆蓋該內層織物,並與該內層織物之間形成至少一氣流通道腔;以及一織物支撐層,配置於至少部份該氣流通道腔中,以使該內層織物與該外層織物維持間隔距離;以及一氣流驅動裝置,可拆卸地配置於該外層織物與該內層織物之間,其中該氣流驅動裝置將環境空氣導入該氣流通道腔並使該環境空氣於該氣流通道腔內流通,以降低該使用者的體表溫度與濕度。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織物氣流通道系統,其中該織物支撐層為一立體織物。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織物氣流通道系統,其中該織物模組更包括多個氣流出口,且該織物支撐層至少配置於該些氣流出口處。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織物氣流通道系統,其中該些氣流出口至少分布於該使用者的後背、腋下 與胸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織物氣流通道系統,其中該氣流通道腔更包括一集氣區與連接至該集氣區並對應該些氣流出口的多個流道,並且該氣流驅動裝置配置於該集氣區,且環境空氣被該氣流驅動裝置導入該集氣區,再分別經由該些流道從該些氣流出口處逸出。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織物氣流通道系統,其中該些流道以該集氣區為中心向外延伸。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織物氣流通道系統,其中該內層織物與該外層織物的材質相同。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織物氣流通道系統,其中氣流驅動裝置包括至少一風扇與一電源模組,且該電源模組驅動該風扇轉動以驅使氣流導入該織物模組。
TW101224089U 2012-12-12 2012-12-12 織物氣流通道系統 TWM4510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224089U TWM451006U (zh) 2012-12-12 2012-12-12 織物氣流通道系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224089U TWM451006U (zh) 2012-12-12 2012-12-12 織物氣流通道系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51006U true TWM451006U (zh) 2013-04-21

Family

ID=488013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224089U TWM451006U (zh) 2012-12-12 2012-12-12 織物氣流通道系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5100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00546B (zh) * 2015-12-22 2017-10-01 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 多層織物結構
CN107981420A (zh) * 2017-11-28 2018-05-04 广东汇星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热敏内衣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00546B (zh) * 2015-12-22 2017-10-01 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 多層織物結構
CN107981420A (zh) * 2017-11-28 2018-05-04 广东汇星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热敏内衣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490298B (en) Cooling device and cooling pillow, cooling garment and cooling helmet using said cooling device
CA2741234C (en) Personal cooling system and method
US7716940B2 (en) Gas distribution garment having a spacer element
WO2002067708A1 (fr) Vetements refrigerants
JP2007504372A (ja) 人体の胴体のための温度調整装置
US6955999B1 (en) Composite textile material for protecting the human body against heat
JP7159004B2 (ja) 衣服
TW201216877A (en) Breathable insulation
KR20120077197A (ko) 송풍팬을 구비한 조끼
US11432597B2 (en) Pump-conditioned garment and apparatus therefor
TWM451006U (zh) 織物氣流通道系統
JP3177287U (ja) 全天候型電熱保温ウェア
US12029263B2 (en) Pump-conditioned garment and apparatus therefor
CN214677648U (zh) 一种防护服
WO2015011673A1 (en) A body cooling system and garment
CN106333398A (zh) 一种具有制冷效果的反光马甲
TWM458107U (zh) 溫度調節服裝
JP2017145542A (ja) 断熱、保温、放熱、通気、換気機能のある衣服用素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衣服
JP7290237B1 (ja) 被服用冷却装置
WO2014031128A1 (en) Man portable micro-climate
US20120260409A1 (en) Heat protection suit
CN217337497U (zh) 一种防护服的内部除湿装置
CN218605228U (zh) 一种医用吸汗降温防护服
CN214433396U (zh) 一种充气调温被
CN214207315U (zh) 一种透气性好的医用防护服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K4K Expiration of patent term of a granted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