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47955U - 集光照明模組及窗組 - Google Patents

集光照明模組及窗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47955U
TWM447955U TW101214734U TW101214734U TWM447955U TW M447955 U TWM447955 U TW M447955U TW 101214734 U TW101214734 U TW 101214734U TW 101214734 U TW101214734 U TW 101214734U TW M447955 U TWM447955 U TW M447955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structures
light
density
adjacent
window s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2147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e-Hung Chang
Cho-Han Fan
Chiang-Rong Hu
Original Assignee
Chi L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 Li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 L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TW1012147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47955U/zh
Publication of TWM4479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47955U/zh
Priority to US13/911,860 priority patent/US20130333742A1/en
Priority to JP2013120113A priority patent/JP5921489B2/ja
Priority to EP13171272.1A priority patent/EP2674989A3/en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Description

集光照明模組及窗組
本新型係關於一種集光照明模組及包含該模組之窗組,特別是一種具有微結構之集光照明模組及包含該模組之窗組。
習知發電玻璃係將複數個太陽能晶片貼附在一玻璃之入光表面或出光表面,以收集太陽光而進行發電。然而,由於太陽能晶片之透光率低,而連帶降低整個發電玻璃的透光率,實際應用於窗戶時會造成視覺阻礙,以及室內採光不佳的缺點。此外,該習知發電玻璃僅具有集光發電之功能,其在使用上即受到限制。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創新且富進步性的集光照明模組及窗組,以解決上述問題。
本新型提供一種集光照明模組,其包括一導光基板、至少一光電轉換元件及至少一照明元件。該導光基板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一第一側面、一第二側面及複數個微結構,該第一表面係相對該第二表面,該第一側面及該第二側面係位於該第一表面及該第二表面之間。該光電轉換元件鄰近設置於該導光基板之該第一側面,其中該等微結構導引入射至該第一表面之一第一光線之一部分至該至少一光電轉換元件。該照明元件鄰近設置於該導光基板之該第二側面,且用以發射出一第二光線至該導光基板, 其中該等微結構導引該第二光線之部分至該導光基板之該第二表面而射出。
本新型另提供一種集光照明窗組,其包括至少一透光板、至少一導光基板、至少一光電轉換元件及至少一照明元件。該導光基板係鄰近設置於該透光板,該至少一導光基板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一第一側面、一第二側面及複數個微結構,該第一表面係相對該第二表面,該第一側面及該第二側面係位於該第一表面及該第二表面之間。該光電轉換元件鄰近設置於該導光基板之該第一側面,其中該等微結構導引入射至該第一表面之一第一光線之一部分至該至少一光電轉換元件。該照明元件鄰近設置於該導光基板之該第二側面,且用以發射出一第二光線至該導光基板,其中該等微結構導引該第二光線之部分至該導光基板之該第二表面而射出。
本新型提供一種集光照明模組,其包括一導光基板、至少一光電轉換元件及至少一照明元件。該導光基板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一第一側面、一第二側面及複數個微結構,該第一表面係相對該第二表面,該第一側面及該第二側面係位於該第一表面及該第二表面之間。該光電轉換元件鄰近設置於該導光基板之該第一側面,其中該等微結構導引入射至該第一表面之一第一光線之一部分至該至少一光電轉換元件。該照明元件鄰近設置於該導光基板之該第二側面,且用以發射出一第二光線至該導光基板,其中該等微結構導引該第二光線之部分至該光電轉換元 件。
本新型另提供一種集光照明窗組,其包括至少一透光板、至少一導光基板、至少一光電轉換元件及至少一照明元件。該導光基板係鄰近設置於該透光板,該至少一導光基板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一第一側面、一第二側面及複數個微結構,該第一表面係相對該第二表面,該第一側面及該第二側面係位於該第一表面及該第二表面之間。該光電轉換元件鄰近設置於該導光基板之該第一側面,其中該等微結構導引入射至該第一表面之一第一光線之一部分至該至少一光電轉換元件。該照明元件鄰近設置於該導光基板之該第二側面,且用以發射出一第二光線至該導光基板,其中該等微結構導引該第二光線之部分至該光電轉換元件。
參考圖1及圖2,分別顯示本新型之集光照明模組之一實施例之立體及前視示意圖。該集光照明模組1包括一導光基板11、至少一光電轉換元件14及至少一照明元件17。該導光基板1具有一第一表面111、一第二表面112、一第一側面114、一第二側面113、一第三側面115、一第四側面116及複數個微結構12。較佳地,該導光基板11係為可透光材質,例如玻璃或可透光之塑膠膜/塑膠板。
該第一表面111係相應該第二表面112,且與該第一側面114、該第二側面113、該第三側面115及該第四側面116相鄰。亦即,該第一側面114及該第二側面113係位於該第一 表面111及該第二表面112之間。該等微結構12係由該第一表面111凹陷於該導光基板11。
在本實施例中,該等微結構12位於該第一表面111,且從該第一表面111向該第二表面112延伸。該等微結構12之俯視面係為橢圓形,且係利用例如雷射加工而成,而該等微結構12的開口形狀並不侷限橢圓形,亦可以其他製程方式而形成各種形狀,例如:圓形、方形、多角形。該等微結構12係彼此不連接,也就是該等微結構12於第一表面111之開口邊緣係彼此不連接,且該等微結構12係可為不連續分佈。該等微結構12彼此間之距離係不全為相等,亦即,該等微結構12於第一表面111之開口邊緣之間距係不相等。該等微結構12之分佈密度亦可非全為均一。此外,各該等微結構12具一開口寬度,該些開口寬度係可全為均一或非全為均一。
舉例而言,如圖2所示,各該等微結構12具有一開口寬度W,且該等開口寬度W皆相等。同時,靠近該第二側面113之該等微結構12間之間距d1 係小於靠近該第一側面114之該等微結構12間之間距d2 。亦即,靠近該第一側面114之微結構12之密度至靠近該第二側面113之微結構12之密度係為由小逐漸變大。利用該等微結構12之不同密度設計,可調整引導至該光電轉換元件14之光線亮度。
該等微結構12可以利用雷射加工而成,且製程簡單。本新型之該等微結構12亦可採其他製程方式而形成,例如:壓印(Imprint)、射出(Injection)、銑製(Milling process)、 蝕刻(Etching)等方式,但不侷限上述之製程方式。
該光電轉換元件14係鄰近設置於導光基板1之該第一側面114。較佳地,該光學轉換元件14係為太陽能晶片。在本實施例中,該光電轉換元件14係直接貼合於該第一側面114、該第三側面115及該第四側面116,且該光電轉換元件14用以接收光線之一面係朝向該第一側面114、該第三側面115及該第四側面116。
該照明元件17係鄰近設置於該導光基板1之該第二側面113。較佳地,該照明元件17係為固態光源,例如發光二極體(LED)。在本實施例中,該照明元件17係直接貼合於該第二側面113。
在實際使用時,當一第一光線16(例如陽光)入射至該第一表面111時,該等微結構12導引該第一光線16之一部分至該光電轉換元件14,以將部分該第一光線16之能量轉換成電能。同時,該第一光線16之另一部份係直接穿透該導光基板11。因此,該集光照明模組1實際應用於窗戶時較不易造成視覺阻礙,且該第一光線16可以通過該集光照明模組1而也較不易影響室內採光。
此外,當沒有該第一光線16照射時(例如夜晚時),該照明元件17可啟動用以發射出一第二光線(圖中未示)經過該第二側面113至該導光基板11,此時,該等微結構12導引該第二光線之部分至該導光基板11之該第二表面112而射出,使得該第二表面112成為一發光面。此時,可以理解的是,部分該第二光線也可有能經由該導光基板11之該第 一表面111射出;或者,該等微結構12也可以導引該第二光線之部分至該導光基板11之該光電轉換元件14,以轉換成電能。
參考圖3,顯示圖2中沿著線3-3之剖視示意圖。如圖所示,該等微結構12係為弧狀凹入,其中各該等微結構12會投射於該第一表面111,而形成一投射面積A。在本實施例中,該等微結構12之投射面積A總和係為該第一表面111表面積之15%至50%,亦即該等微結構12之密度係定義為該等微結構12之投射面積A總和與該第一表面111表面積之比例。較佳地,該等微結構12之投射面積A總和係為該第一表面111表面積之15%至50%,較佳為20%至40%。
參考圖4,顯示圖3之微結構之另一態樣。如圖所示,該等微結構12a係為槽狀凹入。
參考圖5,顯示圖2中沿著線5-5之剖視示意圖。如圖所示,該等微結構12b係為柱狀凹入。
參考圖6,顯示本新型之集光照明模組之另一實施例之立體示意圖。本實施例之集光照明模組1a與圖1所示之集光照明模組1大致相同,其不同處在於,在本實施例中,係將該集光照明模組1轉動180度。因此,在該集光照明模組1a中,該導光基板11之第二表面112係面對該第一光線16,亦即,該第一光線16到達該第一表面111前係先經過該第二表面112。同樣地,當該第一光線16到達該第一表面111時,該等微結構12導引部分該第一光線16至該光電轉換元件14,以將部分該第一光線16之能量轉換成電能。
參考圖7,顯示圖3之微結構之另一態樣。如圖所示,該等微結構12c係突出於該第一表面111。同樣地,各該等微結構12c會投射於該第一表面111,而形成一投射面積A。
參考圖8,顯示圖3之微結構之另一態樣。如圖所示,該等微結構12d係位於該導光基板11內部,且不連通至該第一表面111或該第二表面112。同樣地,各該等微結構12d會投射於該第一表面111,而形成一投射面積A。
參考圖9,顯示本新型之集光照明模組之另一實施例之前視示意圖。本實施例之集光照明模組1b與圖2所示之集光照明模組1大致相同,其不同處在於,在本實施例中,該等微結構12間之間距皆相等。
參考圖10,顯示本新型之集光照明模組之另一實施例之前視示意圖。本實施例之集光照明模組1c與圖2所示之集光照明模組1大致相同,其不同處在於,在本實施例中,靠近該第二側面113之該等微結構12間之間距d1 係大於靠近該第一側面114之該等微結構12間之間距d2 。亦即,靠近該第一側面114之微結構12之密度至靠近該第二側面113之微結構12之密度係為由大逐漸變小。
參考圖11,顯示本新型之集光照明模組之另一實施例之前視示意圖。本實施例之集光照明模組1d與圖2所示之集光照明模組1大致相同,其不同處在於,在本實施例中,該導光基板11更具有一中央部,該中央部係位於該第一側面114及該第二側面113之間。靠近該第一側面114之微結構12之密度與靠近該第二側面113之微結構之密度係相 等,且大於位於該中央部之微結構12之密度。
參考圖12,顯示本新型之集光照明模組之另一實施例之前視示意圖。本實施例之集光照明模組1e與圖2所示之集光照明模組1大致相同,其不同處在於,在本實施例中,該導光基板11更具有一中央部,該中央部係位於該第一側面114及該第二側面113之間。靠近該第一側面114之微結構12之密度與靠近該第二側面113之微結構之密度係相等,且小於位於該中央部之微結構12之密度。
參考圖13,顯示本新型之集光照明模組之另一實施例之前視示意圖。本實施例之集光照明模組1f與圖2所示之集光照明模組1大致相同,其不同處在於,在本實施例中,靠近該第一側面114之微結構12之密度至靠近該第二側面113之微結構12之密度係為大小交替排列。
參考圖14,顯示本新型之集光照明模組之另一實施例之前視示意圖。本實施例之集光照明模組1g與圖2所示之集光照明模組1大致相同,其不同處在於,在本實施例中,各該微結構12具有一最大寬度,且該些最大寬度係非全為均一。如圖所示,鄰近該第二側面113之各該等微結構12具有一最大寬度W1 ,鄰近該第一側面114之各該等微結構12具有一最大寬度W2 ,且該最大寬度W1 大於該最大寬度W2 。同時,鄰近該第二側面113之該等微結構12間之間距d1 係小於鄰近該第一側面114之該等微結構12間之間距d2
參考圖15,顯示本新型之集光照明模組之測試環境示意圖。在此測試中,係利用一6吋大小之太陽模擬光源20照 射該導光基板11之第一表面111,而於該導光基板11之該第一側面114、該第三側面115及該第四側面116設置感測器進行量測。該導光基板11之尺寸為長30cm,寬30cm,厚度0.6cm。
太陽模擬光源20開啟後,其係照射該導光基板11之第一表面111上正中間之位置,且入射角度θ係為一可改變之參數(該入射角度θ係為入射光線與該第一表面111法線之夾角)。
參考圖16,顯示圖9之導光基板在不同微結構密度之下之測試結果曲線圖。其中,◆代表微結構密度為78%之導光基板在不同入射角度之入射光照射下該等感測器所量測到的電流值,■代表微結構密度為39%之導光基板在不同入射角度之入射光照射下該等感測器所量測到的電流值,▲代表微結構密度為19.5%之導光基板在不同入射角度之入射光照射下該等感測器所量測到的電流值。由圖中可看出,微結構密度即使小至19.5%,其在高入射角時反而可在該等感測器量測到較大電流值,可見微結構密度並非越大越好。
參考圖17,顯示微結構密度同樣為19.5%但是分佈型態不同之導光基板之測試結果曲線圖。其中,▲代表微結構均勻分佈之導光基板1b(圖9)在不同入射角度之入射光照射下該等感測器所量測到的電流值(此曲線與圖16相同),◆代表微結構分佈型態為圖2之導光基板1(靠近該第一側面114之微結構12之密度至靠近該第二側面113之微結構12之 密度係為由小逐漸變大)在不同入射角度之入射光照射下該等感測器所量測到的電流值,■代表微結構分佈型態為圖12之導光基板1e(靠近該第一側面114之微結構12之密度與靠近該第二側面113之微結構之密度係相等,且小於位於該中央部之微結構12之密度)在不同入射角度之入射光照射下該等感測器所量測到的電流值,●代表微結構分佈型態為圖11之導光基板1d(靠近該第一側面114之微結構12之密度與靠近該第二側面113之微結構之密度係相等,且大於位於該中央部之微結構12之密度)在不同入射角度之入射光照射下該等感測器所量測到的電流值。由圖中可看出,微結構密度同樣為19.5%,但是微結構分佈型態不同之導光基板,在該等感測器量測到的電流值幾乎差異不大。可見微結構分佈型態影響該導光基板之導光效能較小。
參考圖18,顯示在不同入射角度之入射光照射下,不同微結構密度之導光基板之光學模擬結果曲線圖。其中,●代表入射光之入射角度θ為80度,■代表入射光之入射角度θ為70度,▲代表入射光之入射角度θ為60度,×代表入射光之入射角度θ為50度,*代表入射光之入射角度θ為40度。此外,縱座標導光效率係表示入射光能量與該等感測器可量測到的能量之比值。由圖中可看出,微結構密度會影響導光效率,且在微結構密度為15%至50%(較佳為20%至40%)時有良好的導光效率,尤其是高入射角度(例如70度或80度)。
參考圖19,顯示本新型之集光照明窗組之一實施例之側視示意圖。該集光照明窗組2包括至少一透光板,故可為一透光板或二透光板,鄰近設置於該導光基板11,在此以二透光板之態樣說明之。該集光照明窗組2包括一第一透光板21、一第二透光板22、至少一導光基板11、至少一光電轉換元件14及至少一照明元件17。該第二透光板22係相對該第一透光板21,且該至少一導光基板11係位於該第二透光板22及該第一透光板21之間。該至少一導光基板11、該至少一光電轉換元件14及該至少一照明元件17係與上述該導光基板11、該至少一光電轉換元件14及該至少一照明元件17(圖1至圖14)相同。該第一透光板21及該第二透光板22係可做為該導光基板11支撐之用,且可保護該導光基板11。
上述實施例僅為說明本新型之原理及其功效,並非限制本新型。因此習於此技術之人士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改及變化仍不脫本新型之精神。本新型之權利範圍應如後述之申請專利範圍所列。
1‧‧‧本新型之集光照明模組之一實施例
1a‧‧‧本新型之集光照明模組之另一實施例
1b‧‧‧本新型之集光照明模組之另一實施例
1c‧‧‧本新型之集光照明模組之另一實施例
1d‧‧‧本新型之集光照明模組之另一實施例
1e‧‧‧本新型之集光照明模組之另一實施例
1f‧‧‧本新型之集光照明模組之另一實施例
1g‧‧‧本新型之集光照明模組之另一實施例
2‧‧‧本新型之集光照明窗組之一實施例
11‧‧‧導光基板
12‧‧‧微結構
12a‧‧‧微結構
12b‧‧‧微結構
12c‧‧‧微結構
12d‧‧‧微結構
14‧‧‧光電轉換元件
16‧‧‧第一光線
17‧‧‧照明元件
20‧‧‧太陽模擬光源
21‧‧‧第一透光板
22‧‧‧第二透光板
111‧‧‧第一表面
112‧‧‧第二表面
113‧‧‧第二側面
114‧‧‧第一側面
115‧‧‧第三側面
116‧‧‧第四側面
A‧‧‧投射面積
d1 ‧‧‧間距
d2 ‧‧‧間距
W‧‧‧開口寬度
W1 ‧‧‧最大寬度
W2 ‧‧‧最大寬度
θ‧‧‧入射角度
圖1顯示本新型之集光照明模組之一實施例之立體示意圖;圖2顯示本新型之集光照明模組之一實施例之前視示意圖;圖3顯示圖2中沿著線3-3之剖視示意圖;圖4顯示圖3之微結構之另一態樣; 圖5顯示圖2中沿著線5-5之剖視示意圖;圖6顯示本新型之集光照明模組之另一實施例之立體示意圖;圖7顯示圖3之微結構之另一態樣;圖8顯示圖3之微結構之另一態樣;圖9顯示本新型之集光照明模組之另一實施例之前視示意圖;圖10顯示本新型之集光照明模組之另一實施例之前視示意圖;圖11顯示本新型之集光照明模組之另一實施例之前視示意圖;圖12顯示本新型之集光照明模組之另一實施例之前視示意圖;圖13顯示本新型之集光照明模組之另一實施例之前視示意圖;圖14顯示本新型之集光照明模組之另一實施例之前視示意圖;圖15顯示本新型之集光照明模組之測試環境示意圖;圖16顯示圖9之導光基板在不同微結構密度之下之測試結果曲線圖;圖17顯示微結構密度同樣為19.5%但是分佈型態不同之導光基板之測試結果曲線圖;圖18顯示在不同入射角度之入射光照射下,不同微結構密度之導光基板之光學模擬結果曲線; 圖19顯示本新型之集光照明窗組之一實施例之側視示意圖。
1‧‧‧本新型之集光照明模組之一實施例
11‧‧‧導光基板
12‧‧‧微結構
14‧‧‧光電轉換元件
16‧‧‧第一光線
17‧‧‧照明元件
111‧‧‧第一表面
112‧‧‧第二表面
113‧‧‧第二側面
114‧‧‧第一側面
115‧‧‧第三側面
116‧‧‧第四側面

Claims (76)

  1. 一種集光照明模組,包括:一導光基板,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一第一側面、一第二側面及複數個微結構,該第一表面係相對該第二表面,該第一側面及該第二側面係位於該第一表面及該第二表面之間;至少一光電轉換元件,鄰近設置於該導光基板之該第一側面,其中該等微結構導引入射至該第一表面之一第一光線之一部分至該至少一光電轉換元件;及至少一照明元件,鄰近設置於該導光基板之該第二側面,且用以發射出一第二光線至該導光基板,其中該等微結構導引該第二光線之部分至該導光基板之該第二表面而射出。
  2. 如請求項1之集光照明模組,其中該等微結構係由該第一表面凹陷於該導光基板。
  3. 如請求項1之集光照明模組,其中該等微結構係突出於該第一表面。
  4. 如請求項1之集光照明模組,其中該等微結構係位於該導光基板內部,且不連通至該第一表面或該第二表面。
  5. 如請求項1之集光照明模組,其中該等微結構投射於該第一表面之面積總和係為該第一表面表面積之15%至50%。
  6. 如請求項5之集光照明模組,其中該等微結構投射於該第一表面之面積總和係為該第一表面表面積之20%至 40%。
  7. 如請求項1之集光照明模組,其中靠近該第一側面之微結構之密度至靠近該第二側面之微結構之密度係為由小逐漸變大。
  8. 如請求項1之集光照明模組,其中靠近該第一側面之微結構之密度至靠近該第二側面之微結構之密度係為由大逐漸變小。
  9. 如請求項1之集光照明模組,其中靠近該第一側面之微結構之密度至靠近該第二側面之微結構之密度係為大小交替排列。
  10. 如請求項1之集光照明模組,其中該導光基板更具有一中央部,該中央部係位於該第一側面及該第二側面之間,靠近該第一側面之微結構之密度與靠近該第二側面之微結構之密度係相等,且小於位於該中央部之微結構之密度。
  11. 如請求項1之集光照明模組,其中該導光基板更具有一中央部,該中央部係位於該第一側面及該第二側面之間,靠近該第一側面之微結構之密度與靠近該第二側面之微結構之密度係相等,且大於位於該中央部之微結構之密度。
  12. 如請求項1之集光照明模組,其中該等微結構係彼此不連接。
  13. 如請求項12之集光照明模組,其中該等微結構間之距離係不全為相等。
  14. 如請求項1之集光照明模組,其中該等微結構之分佈密度係非全為均一。
  15. 如請求項2之集光照明模組,其中該等微結構係為弧狀凹入、槽狀凹入、或柱狀凹入。
  16. 如請求項1之集光照明模組,其中該等微結構之俯視面係為橢圓形。
  17. 如請求項1之集光照明模組,其中各該微結構具一最大寬度,該些最大寬度係非全為均一。
  18. 如請求項1之集光照明模組,其中該至少一光電轉換元件係為太陽能晶片。
  19. 如請求項1之集光照明模組,其中該至少一照明元件係為固態光源。
  20. 一種集光照明窗組,包括:至少一透光板;至少一導光基板,係鄰近設置於該透光板,該至少一導光基板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一第一側面、一第二側面及複數個微結構,該第一表面係相對該第二表面,該第一側面及該第二側面係位於該第一表面及該第二表面之間;至少一光電轉換元件,鄰近設置於該導光基板之該第一側面,其中該等微結構導引入射至該第一表面之一第一光線之一部分至該至少一光電轉換元件;及至少一照明元件,鄰近設置於該導光基板之該第二側面,且用以發射出一第二光線至該導光基板,其中該等 微結構導引該第二光線之部分至該導光基板之該第二表面而射出。
  21. 如請求項20之集光照明窗組,其中該等微結構係由該第一表面凹陷於該導光基板。
  22. 如請求項20之集光照明窗組,其中該等微結構係突出於該第一表面。
  23. 如請求項20之集光照明窗組,其中該等微結構係位於該導光基板內部,且不連通至該第一表面或該第二表面。
  24. 如請求項20之集光照明窗組,其中該等微結構投射於該第一表面之面積總和係為該第一表面表面積之15%至50%。
  25. 如請求項24之集光照明窗組,其中該等微結構投射於該第一表面之面積總和係為該第一表面表面積之20%至40%。
  26. 如請求項20之集光照明窗組,其中靠近該第一側面之微結構之密度至靠近該第二側面之微結構之密度係為由小逐漸變大。
  27. 如請求項20之集光照明窗組,其中靠近該第一側面之微結構之密度至靠近該第二側面之微結構之密度係為由大逐漸變小。
  28. 如請求項20之集光照明窗組,其中靠近該第一側面之微結構之密度至靠近該第二側面之微結構之密度係為大小交替排列。
  29. 如請求項20之集光照明窗組,其中該導光基板更具有一 中央部,該中央部係位於該第一側面及該第二側面之間,靠近該第一側面之微結構之密度與靠近該第二側面之微結構之密度係相等,且小於位於該中央部之微結構之密度。
  30. 如請求項20之集光照明窗組,其中該導光基板更具有一中央部,該中央部係位於該第一側面及該第二側面之間,靠近該第一側面之微結構之密度與靠近該第二側面之微結構之密度係相等,且大於位於該中央部之微結構之密度。
  31. 如請求項20之集光照明窗組,其中該等微結構係彼此不連接。
  32. 如請求項31之集光照明窗組,其中該等微結構間之距離係不全為相等。
  33. 如請求項20之集光照明窗組,其中該等微結構之分佈密度係非全為均一。
  34. 如請求項21之集光照明窗組,其中該等微結構係為弧狀凹入、槽狀凹入、或柱狀凹入。
  35. 如請求項20之集光照明窗組,其中該等微結構之俯視面係為橢圓形。
  36. 如請求項20之集光照明窗組,其中各該微結構具一最大寬度,該些最大寬度係非全為均一。
  37. 如請求項20之集光照明窗組,其中該至少一光電轉換元件係為太陽能晶片。
  38. 如請求項20之集光照明窗組,其中該至少一照明元件係 為固態光源。
  39. 一種集光照明模組,包括:一導光基板,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一第一側面、一第二側面及複數個微結構,該第一表面係相對該第二表面,該第一側面及該第二側面係位於該第一表面及該第二表面之間;至少一光電轉換元件,鄰近設置於該導光基板之該第一側面,其中該等微結構導引入射至該第一表面之一第一光線之一部分至該至少一光電轉換元件;及至少一照明元件,鄰近設置於該導光基板之該第二側面,且用以發射出一第二光線至該導光基板,其中該等微結構導引該第二光線之部分至該光電轉換元件。
  40. 如請求項39之集光照明模組,其中該等微結構係由該第一表面凹陷於該導光基板。
  41. 如請求項39之集光照明模組,其中該等微結構係突出於該第一表面。
  42. 如請求項39之集光照明模組,其中該等微結構係位於該導光基板內部,且不連通至該第一表面或該第二表面。
  43. 如請求項39之集光照明模組,其中該等微結構投射於該第一表面之面積總和係為該第一表面表面積之15%至50%。
  44. 如請求項43之集光照明模組,其中該等微結構投射於該第一表面之面積總和係為該第一表面表面積之20%至40%。
  45. 如請求項39之集光照明模組,其中靠近該第一側面之微結構之密度至靠近該第二側面之微結構之密度係為由小逐漸變大。
  46. 如請求項39之集光照明模組,其中靠近該第一側面之微結構之密度至靠近該第二側面之微結構之密度係為由大逐漸變小。
  47. 如請求項39之集光照明模組,其中靠近該第一側面之微結構之密度至靠近該第二側面之微結構之密度係為大小交替排列。
  48. 如請求項39之集光照明模組,其中該導光基板更具有一中央部,該中央部係位於該第一側面及該第二側面之間,靠近該第一側面之微結構之密度與靠近該第二側面之微結構之密度係相等,且小於位於該中央部之微結構之密度。
  49. 如請求項39之集光照明模組,其中該導光基板更具有一中央部,該中央部係位於該第一側面及該第二側面之間,靠近該第一側面之微結構之密度與靠近該第二側面之微結構之密度係相等,且大於位於該中央部之微結構之密度。
  50. 如請求項39之集光照明模組,其中該等微結構係彼此不連接。
  51. 如請求項50之集光照明模組,其中該等微結構間之距離係不全為相等。
  52. 如請求項39之集光照明模組,其中該等微結構之分佈密 度係非全為均一。
  53. 如請求項40之集光照明模組,其中該等微結構係為弧狀凹入、槽狀凹入、或柱狀凹入。
  54. 如請求項39之集光照明模組,其中該等微結構之俯視面係為橢圓形。
  55. 如請求項39之集光照明模組,其中各該微結構具一最大寬度,該些最大寬度係非全為均一。
  56. 如請求項39之集光照明模組,其中該至少一光電轉換元件係為太陽能晶片。
  57. 如請求項39之集光照明模組,其中該至少一照明元件係為固態光源。
  58. 一種集光照明窗組,包括:至少一透光板;至少一導光基板,係鄰近設置於該透光板,該至少一導光基板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一第一側面、一第二側面及複數個微結構,該第一表面係相對該第二表面,該第一側面及該第二側面係位於該第一表面及該第二表面之間;至少一光電轉換元件,鄰近設置於該導光基板之該第一側面,其中該等微結構導引入射至該第一表面之一第一光線之一部分至該至少一光電轉換元件;及至少一照明元件,鄰近設置於該導光基板之該第二側面,且用以發射出一第二光線至該導光基板,其中該等微結構導引該第二光線之部分至該光電轉換元件。
  59. 如請求項58之集光照明窗組,其中該等微結構係由該第一表面凹陷於該導光基板。
  60. 如請求項58之集光照明窗組,其中該等微結構係突出於該第一表面。
  61. 如請求項58之集光照明窗組,其中該等微結構係位於該導光基板內部,且不連通至該第一表面或該第二表面。
  62. 如請求項58之集光照明窗組,其中該等微結構投射於該第一表面之面積總和係為該第一表面表面積之15%至50%。
  63. 如請求項58之集光照明窗組,其中該等微結構投射於該第一表面之面積總和係為該第一表面表面積之20%至40%。
  64. 如請求項58之集光照明窗組,其中靠近該第一側面之微結構之密度至靠近該第二側面之微結構之密度係為由小逐漸變大。
  65. 如請求項58之集光照明窗組,其中靠近該第一側面之微結構之密度至靠近該第二側面之微結構之密度係為由大逐漸變小。
  66. 如請求項58之集光照明窗組,其中靠近該第一側面之微結構之密度至靠近該第二側面之微結構之密度係為大小交替排列。
  67. 如請求項58之集光照明窗組,其中該導光基板更具有一中央部,該中央部係位於該第一側面及該第二側面之間,靠近該第一側面之微結構之密度與靠近該第二側面 之微結構之密度係相等,且小於位於該中央部之微結構之密度。
  68. 如請求項58之集光照明窗組,其中該導光基板更具有一中央部,該中央部係位於該第一側面及該第二側面之間,靠近該第一側面之微結構之密度與靠近該第二側面之微結構之密度係相等,且大於位於該中央部之微結構之密度。
  69. 如請求項58之集光照明窗組,其中該等微結構係彼此不連接。
  70. 如請求項69之集光照明窗組,其中該等微結構間之距離係不全為相等。
  71. 如請求項58之集光照明窗組,其中該等微結構之分佈密度係非全為均一。
  72. 如請求項59之集光照明窗組,其中該等微結構係為弧狀凹入、槽狀凹入、或柱狀凹入。
  73. 如請求項58之集光照明窗組,其中該等微結構之俯視面係為橢圓形。
  74. 如請求項58之集光照明窗組,其中各該微結構具一最大寬度,該些最大寬度係非全為均一。
  75. 如請求項58之集光照明窗組,其中該至少一光電轉換元件係為太陽能晶片。
  76. 如請求項58之集光照明窗組,其中該至少一照明元件係為固態光源。
TW101214734U 2012-06-15 2012-07-31 集光照明模組及窗組 TWM4479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214734U TWM447955U (zh) 2012-07-31 2012-07-31 集光照明模組及窗組
US13/911,860 US20130333742A1 (en) 2012-06-15 2013-06-06 Power generating window set and power generating module thereof
JP2013120113A JP5921489B2 (ja) 2012-06-15 2013-06-06 発電窓セット及びその発電モジュール
EP13171272.1A EP2674989A3 (en) 2012-06-15 2013-06-10 Power generating window set and power generating module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214734U TWM447955U (zh) 2012-07-31 2012-07-31 集光照明模組及窗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47955U true TWM447955U (zh) 2013-03-01

Family

ID=484714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214734U TWM447955U (zh) 2012-06-15 2012-07-31 集光照明模組及窗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479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21489B2 (ja) 発電窓セット及びその発電モジュール
US8827531B2 (en) Lighting assembly
US20120135512A1 (en) Light trapping optical cover
US20150285959A1 (en) Solar radiation concentrators, methods of concentrating solar radiation, and solar radiation concentrating prism lenses
CN107003471A (zh) 使用led的双面面光源装置
WO2010076796A2 (en) Solar radiation collector
KR101208931B1 (ko) 태양전지용 고효율 분산-집광체
KR20100108246A (ko) 조명장치
US8529822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flexible optical plate, product and backlight module made therewith
JP6244835B2 (ja) 太陽電池付き化粧材
TWM447955U (zh) 集光照明模組及窗組
JP2012099681A (ja) 集光構造体及び光発電装置
TWI574424B (zh) 導光發電窗組及其導光發電模組
KR101499973B1 (ko) 태양광 발전 장치 및 집광장치
TWI470176B (zh) 集光發電窗組及其集光發電模組
JP6035272B2 (ja) 発電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導光板
KR20140099161A (ko) 태양전지의 제조방법
KR101999568B1 (ko) 광 발전이 가능한 형광 프로젝션 디스플레이 및 그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시스템
EP2623955A1 (en) Simulated solar light irradiation apparatus
US9831358B2 (en)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device
EP2863111B1 (en) Lighting device with an optical system for the control of UGR Index and luminance
TWI440896B (zh) An optical diaphragm with an adjustment light source
KR101698004B1 (ko) 투명 조명 창
KR101604586B1 (ko) 평행광 조명장치
TW201043860A (en) Illumination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