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40429U - Heat exchanger with inner fluid to actuate the external fluid pump - Google Patents

Heat exchanger with inner fluid to actuate the external fluid pump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40429U
TWM440429U TW100222177U TW100222177U TWM440429U TW M440429 U TWM440429 U TW M440429U TW 100222177 U TW100222177 U TW 100222177U TW 100222177 U TW100222177 U TW 100222177U TW M440429 U TWM440429 U TW M440429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luid
cold
actuating device
hot
tub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2221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ai-Her Yang
Original Assignee
Tai-Her Ya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Her Yang filed Critical Tai-Her Yang
Publication of TWM4404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40429U/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CGAS-TURBINE PLANTS; AIR INTAKES FOR JET-PROPULSION PLANTS; CONTROLLING FUEL SUPPLY IN AIR-BREATHING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2C1/00Gas-turbine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t gases or unheated pressurised gases, as the working fl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266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with separate evaporating and condensing chambers connected by at least one conduit; Loop-type heat pipes; with multiple or common evaporating or condensing cha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42Fillings or auxiliary members in containers or encapsulations selected or arranged to facilitate heating or cooling
    • H01L23/427Cooling by change of state, e.g. use of heat pip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2015/0291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comprising internal rotor means, e.g. turbine driven by the working fl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50/00Arrangements for modifying the flow of the heat exchange media, e.g. flow guiding means; Particular flow patterns
    • F28F2250/08Fluid driving means, e.g. pumps, f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46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the transfer of heat by flowing fluids
    • H01L23/467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the transfer of heat by flowing fluids by flowing gases, e.g. ai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001Technical content checked by a classifier
    • H01L2924/0002Not covered by any one of groups H01L24/00, H01L24/00 and H01L2224/00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20Hydro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Fluid-Pressure Circuits (AREA)
  • Electromagnetic Pumps, Or The Like (AREA)

Description

M440429 五、新型說明: 【新型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新型為-種不需使用外部機械迴轉動能或電力馬達之動 力’而直麟料具溫能讀f之冷/熱財之㈣以驅動一個 或-個以上之流體致絲置,經直接或經非接觸式傳輸方式,以 個別帶動裝設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邊側之外部流體栗送葉 片裝置’進而驅動外部流體通過冷/熱排以增加冷/熱排之熱交換 效率者。 、 【先前技術】 傳統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通常藉外部機械迴轉動能或電 力馬達以_外部流财送葉片裝置,進而縣外部流體通過且 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以增加冷/熱排之熱交換效率,其缺失為增 加設置成本及耗用能源》 曰 【新型内容】 本新型為藉通過以流體管路所建構之冷/熱排中之溫能流 體’驅動-個或-個以上之流體致動裝置產生迴轉動能,經直接 或經非接觸式傳輸方式,以個別轉動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 ,排邊側之外部龍泵送葉片裝置,供轉外部流體通過具溫能 交換效率 流體管之冷/熱排以增加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之熱 者。 【實施方式】 傳統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通常藉外部機械迴轉動能或電 力馬^以轉動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進而驅動外部流體通過具 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以增加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之熱交換 效率’其缺失為增加設置成本及耗用能源; M440429 本新型為一種不需使用外部機械迴轉動能或電力馬達之動 力’而直接藉通過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之流體以驅動—個或 —個以上之流體致動裝置,經直接或經非接觸式傳輸方式’以個 別帶動裝設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邊側之外部流體泵送葉片 裝置,進而驅動外部流體通過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以增加具 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之熱交換效率者; 茲就此項具管内流體致動外部流體泵之冷/熱排之各種應用 舉例說明如下: 圖1所示為本新型之基本結構示意圖; 如圖1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 --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00 :為由具有供通過冷/熱溫能流體 管路之冷/熱排裝置所構成,供於冷/熱溫能流體通過管路時,對 周圍排放冷/熱能者; --流體輸出入管路101、104 :為由良好熱傳導體所構成,供作為 流體輸出入管路以供對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00輸出入冷/熱 溫能之流體者; —流體致動裝置總成20.為藉由通過流體時,驅動内部之流體動 力葉片以產生迴轉動能’供直接或經非接觸式㈣方式驅動外部 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02者; ―流體致動裝置之輸出人管路1()2、1〇3:為供輸入及輸出通過具 溫能流體管之冷/齡mm及供輪人及輸出通過流體致 動裝置驗20之殼體内部以驅動流體動力葉片裝置之流體流 體致動裝置之輸出人管路1G2、1Q3與流體輸出人管路igi、i〇4, 或與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之管路呈串聯或並聯分
流聯結,供於冷/熱溫能流體通過眸,B ^ 驅動流體致動裝置總成20 之内部之流體動力葉片裴置作迴轅 作,供直接或經非接觸式 4 傳動方式驅動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02者; —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02 :為由可作迴轉泵送流體之葉片组 所構成,供結合於轉軸’以直接或經非接觸式傳動方式接受來自 流體致動裝置總成20之迴轉動能所驅動,以泵送外部流體通過 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〇〇,以和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〇〇 作熱交換者。 圖2所示為本新型中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中,由直接焉區 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驅動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02之實施例 結構不意圖; 如圖2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 —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00 :為由具有供通過冷/熱溫能流體 管路之冷/熱排裝置所構成,供於冷/熱溫能流體通過管路時,對 周圍排放冷/熱能者; —流體輸出入管路1(U、104 :為由良好熱傳導體所構成,供作為 流體輸出入管路以供對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00輸出入冷/熱 溫能之流體者; —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 :為内具轉軸201、轴承及結合 於轉軸201之流體動力葉片裝置204及殼體207所構成,供由流 體致動裝置之輸出入管路102、103對殼體207輸入具流動動能 之流體,以推動設置於殼體207内部之動力葉片裝置204驅動轉 軸201產生迴轉輸出,進而帶動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 100邊側之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02作迴轉泵動之運作者; 流體致動裝置之輸出入管路1〇2、103 :為供輪入及輸出通過具 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00,及通過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 殼體207内部以驅動流體動力葉片裝置204之流體,流體致動裝 置之輸出入管路102、103為與流體輸出入管路101、1〇4或設置 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⑽之管路呈串聯或並聯分流聯結’ 供於冷/熱溫能流體通過時,驅動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 内部之流體動力葉片裳置204作迴轉之運作以驅動轉轴201者; —外部流縣送“裝置2Q2:為由可作迴槪送越之葉片組 所構成,供結合於轉抽2()1以接受驅動迴轉,供系送外部流體通 過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⑽,以和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議 作熱交換者。 圖3所示為本新财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中,由非接觸 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0驅動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〇2之實 施例結構示意圖; 如圖3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 --具溫能流體官之冷/熱排1〇〇:為由具有供通過冷/熱溫能流體 管路之冷/熱排裝置所構成,供於冷/熱溫能流體通過管路時對周 圍排放冷/熱能者; 一流體輸出入管路101、104 :為由良好熱傳導體所構成,供作為 流體輸出入管路以供對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 〇 0輸出入冷/熱 溫能之流體者; --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0 :為由内具轉軸206、轴承及 結合於轉軸206之磁性耦合體主動轉部212及流體動力葉片裝置 221,以及設有殼體208,供構成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主動 側 220 ; --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0,包括由以下一種或—種以上 方式所構成,含: 1. 磁性耦合體主動轉部212與磁性耦合體被動轉部211之間, 為藉永磁式磁極對永磁式磁極吸引力作傳動耦合者; 2. 磁性耦合體主動轉部212與磁性耦合體被動轉部211之間, 為藉永磁式磁極對所耦合導磁體之吸引力作傳動輕人者. 3.磁性耦合體主動轉部212與磁性耦合體被動轉部2丨1之門, 為藉永磁式磁極對導電體產生渦流效應作傳動轉人者. 4_磁性耦合體主動轉部212與磁性耦合體被動轉部2ιι之間, 為藉永磁式磁極對鼠籠式電磁結構體產生電礤效應作傳動耦 合者。 5.磁性耦合體主動轉部212與磁性耦合體被動轉部Mi之間, 為藉永磁式磁極對磁阻式結構體產生磁耦合效應作傳動耦合 者。 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主動側220内部所設置流體動力 葉片裝置221,藉與其結合之磁性耦合體主動轉部212,隔著殼 體208與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輸出側21〇内部所設置之磁 性耦合體被動轉部211,兩者作同步或非同步之迴轉傳動耦合, 以驅動磁性耦合體被動轉部211及轉軸2〇1,進而帶動設置於具 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00邊側之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〇2作 迴轉泵動之運作者; --流體致動裝置之輸出入管路102'103:為供輸入及輸出通過具 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及通過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 2000之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主動側22〇之殼體2〇8内部以 驅動流體動力葉月裝置221之流體,流體致動裝置之輸出入管路 1〇2、103為與流體輸出入管路101、1〇4呈串聯聯結或並聯分流 聯結,供於冷/熱溫能流體通過時,驅動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 裝置主動側220内部之流體動力葉片裝置221作迴轉泵動之運 作,供以非接觸傳動方式驅動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輸出側 210内部之磁性耦合體被動轉部211,進而驅動轉軸2〇1者; —外部流奴送^裝置2G2 :為由可作迴轉泵送流體之葉片組 所構成,供結合於轉轴如以接受驅動迴轉,進而系送外部产體 通過具溫能越官之冷/熱排議,外具溫能流 100作熱交換者; 排 --殼體208 .為供構成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_之殼體, 為由非導祕及非導電性材料所構成,或由具導電性或導磁性兩 者或其中之-種龍之材料所構成,其導磁性或導紐㈣於設 置於殼體观兩側之磁軸合體主動轉部212及磁性被動 轉部211間所需迴轉動能之傳輸者; 破動 此項具管内频軸外雜歧之冷/熱排,其直接驅動式 流體致動裝置2G0或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襲,與具溫能 流體管之冷/熱排1GG之相對位置之構成方式如下: 圖4所示為外部流體系送葉片裝置202,為設置於直接驅動 式流體致動裝i 與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無排⑽㈤之實施例 結構示意圖; 如圖4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 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 100之一側,包括设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〇〇之上、下、 左、右'前、後其中之一側或一側以上,而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 置202,為设置於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與具溫能流體管 之冷/熱排100之間者; 圖5所示為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〇2,為設置於非接觸傳 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0與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〇〇間之實施 例結構示意圖; 如圖5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 一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0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 排100之一側,包括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〇〇之上、 下、左、右、前、後其中之一側或一側以上,而外部流體泵送葉 片裝置202,為設置於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0與具溫能 流體管之冷/熱排100之間者; 圖6所示為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設置在具溫能流體 管之冷/熱排100之上、下、左、右、前、後其中之任意兩側, 其兩個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02,為分別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 之冷/熱排100,與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〇〇兩側之直 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之間結構示意圖; 如圖6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 --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為設置在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 排100之上、下、左、右、前、後其中之任意兩側,其兩個外部 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02,為分別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 100與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〇〇,兩側之直接驅動式流 體致動裝置200之間,而個別由所聯結之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 置200之轉軸201所驅動,兩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〇2驅動之 流體流向可為相同或不同者。 圖7所不為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〇設置在具溫能 流體管之冷/熱排議之上、下、左、右、前、後其中之任意兩 側’其兩㈣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G2,為分別設置於具溫能流 體官之冷/熱排100,與設置於其兩側之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 置2000之間結構示意圖; 圖7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 -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麵為設置在具溫能流體管之冷/ 熱排100之上、下、左、右、前、後其中之任意兩側,其兩個外 部流體系送葉#裝置202,為分職置於具溫減妓之冷/熱排 100,與設置於其兩側之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〇之間, M440429 而個別由所聯結之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0之轉轴201 所驅動’兩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02驅動之流體流向可為相同 或不同者。 圖8所示為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設置在具溫能流體 管之冷/熱排100之上、下、左、右、前、後其中之任意兩側, 其兩個外部流體聚送葉片裝置202,為分別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 之冷/熱排1〇〇兩側之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之外側之結 構不意圖, 如圖8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 --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為設置在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 排100之上、下、左、右 '前、後其中之任意兩側,其兩個外部 流體泉送葉片裂置202 ’為分別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 100,與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〇〇兩側之直接驅動式流 體致動裝置2GG之外側’而個別由所聯結之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 裝置200之轉軸201所驅動,兩外部流體菜送葉片裝置2〇2驅動 之流體流向可為相同或不同者。 圖9所示為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0為設置在且溫 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00之上'下、左、右、前、後其中之任意 兩側’其兩個外部流體系送葉片裝置202,為分別設置於具溫能 流體管之冷/熱排_其兩側之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0 之外側結構示意圖; 圖9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 -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i2〇〇〇為設置在具溫能流體管之冷/ 熱排⑽之上、下、^、右、前、後其中之任意兩側,其兩個外 部流體泵送“衫潰,為分_置於具溫能越管之冷/敎排 100,與設置於其一轉軸傳喊讀致域置測之外 10 M440429 側’而個別由所聯結之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0之轉軸 201所驅動’兩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02驅動之流體流向可為 相同或不同者。 圖10所示為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設置在具溫能流 體管之冷/熱排1〇〇之上、下、左 '右、前、後其中之任意兩側’ . 其兩個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02,其中之一為設置於具溫能流 體管之冷/熱排100與所結合之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之 ' 間’另一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02為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 • /熱排100與所結合之另一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之外側 之結構不意圖; 如圖10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 --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為設置在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 排100之上、下、左、右、前、後其_之任意兩側,其兩個外部 流體果送葉片裳置202,其中之一為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 熱排100與所結合之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之間另一外 部流體系送葉片裝置202為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0〇 — 與所結合之另—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之外側,而個別由 . 所聯結之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之轉軸201所驅動者,兩 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〇2驅動之流體流向可為相同或不同者。 圖11所示為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0設置在具溫能 歲體管之冷/熱排⑽之上、下、左、右、前、後其中之任意兩 側’其兩個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〇2,其中之一為設置於具溫 月b流體官之冷/熱排1〇〇與所結合之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 加〇〇之間’另一外部流體泉送葉片裝置2〇2為設置於具溫能流體 官之冷/熱排1〇〇與所結合之另一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 2000之外側結構示意圊; 11 M440429 圖11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 —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〇為設置在具溫能流體管之冷/ 熱排100之上、下、左、右、前、後其中之任意兩側,其兩個外 部机體泵送葉片裝置2G2,其中之-為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 熱排100與所結合之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之間,另 一外部流體泵送葉片坡置2〇2為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 100與所結合之另一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〇之外側而 個別由所聯結之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〇之轉軸2〇1所 驅動,兩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02驅動之流體流向可為相同或 不同者。 此項具管内流體致動外部流體泵之冷/熱排,進一步可將直 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或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 2000 ’隱入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〇〇,而由其轉軸如 驅動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02,以減少整體之厚度者; 此項具管内流體致動外部流體泵之冷/熱排,在實際應用 時,可進一步作成以下結構型態,包括: 圖12所示為本新型中,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為設 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⑽之中,而由其中一側轉輕 驅動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〇2之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如圖12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 —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⑼為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 之中而由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之一側轉轴2〇1, 供驅動外部流體栗送葉片裝置202者。 圖13所示為本新型中,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〇〇為 =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〇〇之中,而由其中一側轉轴2^ 驅動外部流體栗送葉片裝置2〇2之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12 M440429 如圖13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 —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0,為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 /熱排100之中,而由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〇中,#接 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輸出側21〇 —側之轉軸201驅動外部流體 泵送葉片裝置202者。 圖14所示為本新型中,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為設 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〇〇之中,而由其轉軸2〇1之兩端 分別驅動所聯結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02之實施例結構示意 圖; 如圖14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 一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為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 排100中’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之轉軸201兩端,供分 別聯結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02,供對外部流體作同流向或不 同流向之泵動者。 圖15所示為本新型中,雙端輸出式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 裝置3000 ’為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00之中,而由雙 端輸出式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3000兩側之非接觸傳動式 流體致動裝置輸出側210之個別轉軸201,分別驅動所聯結外部 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02之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如圖15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 一—雙端輸出式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3000,為設置於具溫能 流體管之冷/熱排1〇〇之中,而由雙端輸出式非接觸傳動式流體 致動裝置3000兩側之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輸出螂21〇之 個別轉軸201,分別驅動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02 ’對外部流 體作同流向或不同流向之泵動者; 一雙端輸出式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3000為設有由流體動 13 M440429 力葉片裝置221、及其兩邊所結合驅動之磁性耦合體主動轉部 212、及轉軸206與殼體209 ’而構成兩側可作非接觸傳動式流體 致動裝置主動側222,並設置供與兩側可作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 動裝置主動側222兩側之兩個磁性耦合體主動轉部212,作非接 觸輕合傳動之兩個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輸出側210内部之 磁性耦合體被動轉部211 ’兩個磁性耦合體被動轉部211所驅動 之轉軸201分別驅動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02,供對外部流體 作同流向或不同流向之泵動者; ~-雙端輸出式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3000,包括由以下一種 或一種以上方式所構成,含: 1,磁性搞合體主動轉部212與磁性輕合體被動轉部2u之間, 為藉永磁式磁極對永磁式磁極吸引力作傳動輕合者; 2.磁性耦合體主動轉部212與磁性耦合體被動轉部211之間, 為藉永磁式磁極對所耦合導磁體之吸引力作傳動耦合者; 3·磁性耦合體主動轉部212與磁性耦合體被動轉部211之間, 為藉永磁式磁極對導電體產生渦流效應作傳動耦合者; 4. 磁性耦合體主動轉部212與磁性耦合體被動轉部211之間, 為藉永磁式磁極對鼠籠式電磁結構體產生電磁效應作傳動輕 合者。 5. 樹生耦合體主動轉部212與磁性輕合體被動轉部2ιι之間,為 藉永磁式磁極對磁阻式結構體產生磁相合效應作傳_合者; '外部流體泵达葉片裝置2G2:為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 100中之兩側’而由個別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輸出侧別 之轉軸201所驅動’以對外部流體作同流向或不同流向之泵動者; λ又體209 .為供構成雙端輸出式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 3000之殼體,為由非導讀及料電歸料所構成,或由具導電 14 迭或導磁性兩者或其中之一種特性之材料所構成,其導磁性或導 電性無礙於設置於殼體209兩側之磁性耦合體主動轉部212及磁 性耦合體被動轉部211間所需迴轉動能之傳輪者。 此項具管内流體致動外部流體泵之冷/熱排,進一步可為在 〜個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00上設置兩個或兩個以上之以下 〜種或一種以上之流體致動裝置,包括: (―)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 (二) 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0 (三) 雙端輸出式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3〇〇〇 茲說明如下: 圖16所示為本新型中,由兩個或兩個以上之直接驅動式流 體致動裝置200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〇〇之中,而由 個別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之同一側轉軸2〇1,個別驅動 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02之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如圖16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 --兩個或兩個以上之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設置於具溫 能流體f之冷/熱排10G之中’而由個別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 置200之同一側轉軸201,個別驅動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⑽ 者。 圖17所不為本新型中,由兩個或兩個以上非接觸傳動式流 體致動裝置2000,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之中,而 由個別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〇之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 動裝置輸出側210同一側之轉軸201,個別驅動外部流體泵送葉 片裝置202之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 ~ 如圖17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 --兩個或兩個以上之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 〇 〇 〇,設置於具 M440429 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00之中,而由個別之非接觸傳動式流體 致動裝置2000中之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輸出側21〇同一 側之轉轴201,個別驅動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〇2者》 圖18所示為本新型中,由兩個或兩個以上之直接驅動式流 體致動裝置200,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〇〇之中,而由 個別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之轉軸201之兩端,分別驅動 所聯結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02之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如圖18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 ―-兩個或兩個以上之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設置於具溫 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0〇之中,個別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 之轉軸201兩端分別聯結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〇2,供對外部 流體作同流向或不同流向之泵動者。 圖19所示為本新型中,由兩個或兩個以上之雙端輸出式非 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3〇〇〇,為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 排100之中’而由個別之雙端輸出式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 3000兩侧之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輸出側210之個別轉軸 2〇1 ’分別驅動所聯結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02之實施例結構 示意圖; 如圖19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 兩個或兩個以上之雙端輸出式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 00為β又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之中,而由個別之 雙k輪出式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3〇〇〇兩側之非接觸傳動 式流體致動裝置輸出側210之個別轉軸201,分別驅動外部流體 录送葉片裝置202 ’對外部流體作同流向或不同流向之泵動者。 —雙蠕輸出式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3000為設有由流體動 力葉片裝置221、及其兩邊所結合驅動之磁性耦合體主動轉部 16 M440429 212、及轉軸2〇6與殼體209’共同構成兩側可作非接觸傳動式流 體致動裝置主動側222,兩側可作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主 動側222之兩側,分別設置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輸出側 210 ’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輸出侧21〇内部設有磁性耗合 體被動轉部211 ’供與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主動側222兩 側之兩個磁性耦合體主動轉部212,作非接觸耦合傳動,兩個磁 性耦合體被動轉部211所驅動之轉軸201分別驅動外部流體泵送 葉片裝置202 ’供對外部流體作同流向或不同流向之泵動者; —雙端輸出式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3〇〇〇,包括由以下一種 或一種以上方式所構成,含: 1. 磁性耦合體主動轉部212與磁性耦合體被動轉部211之間, 為藉永磁式磁極對永磁式磁極吸引力作傳動耦合者; 2. 磁性耦合體主動轉部212與磁性耦合體被動轉部211之間, 為藉永磁式磁極對所耦合導磁體之吸引力作傳動耦合者; 3. 磁性賴合體主動轉部212與磁性搞合體被動轉部之間, 為藉永磁式磁極對導電體產生渦流效應作傳動耦合者; 4. 磁性耦合體主動轉部212與磁性耦合體被動轉部211之間, 為藉水磁式磁極對鼠籠式電磁結構體產生電磁效應作傳動耦 合者; 5·磁性齡體主動轉部212與磁性輕合體被動轉部 211之間, 為藉《式磁極對雜式結構體產生磁耗合效應作傳動搞 合者; -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〇2:為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 100中之兩側’而由個別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輸出側 之轉軸201所驅動,以對外部流體作同流向或不同流向之栗動者; -叙體2G9.為供構成雙端輸出式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 17 M440429 3000之殼體,為由非導磁性非導電性材料所構成,或由具導電 性或導磁性兩者或其中之一種特性之材料所構成,其導磁性或導 電性無礙於設置於殼體209兩側之磁性耦合體主動轉部212及磁 性耦合體被動轉部211間所需迴轉動能之傳輸者。 此項具管内流體致動外部流體泵之冷/熱排在實際建構時, 可進一步由以下結構方式所構成,包括; --此項具管内流體致動外部流體泵之冷/熱排,其外部流體泵送 葉片裝置202外圍可進一步設置葉片防護裝置203,如網狀裝置 或罩狀裝置,以維護安全者。 18 M440429 【圖式簡單說明】 圖1所示為本新型之基本結構示意圖。 圖2所示為本新型中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中’由直接驅動 式/1體致動裝置2〇〇驅動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〇2 $實施例結 構不意圖。 圖3所示為本新型中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中,由非接觸傳 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〇驅動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〇2之實施 例結構不意圖。 圖4所示為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02,為設置於直接驅動 式流體致動裝置200與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〇〇間之實施例 結構不意圖。 圖5所示為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〇2,為設置於非接觸傳 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0與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〇〇間之實施 例結構示意圖。 圖6所示為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設置在具溫能流體 官之冷/熱排100之上、下、左、右、前、後其中之任意兩側, 其兩個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02 ’為分別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 之冷/熱排100,與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〇〇兩側之直 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之間結構示意圖。 圖7所示為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〇設置在具溫能流 體管之冷/熱排100之上、下、左、右、前、後其中之任意兩側, 其兩個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02 ’為分別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 之冷/熱排100 ’與設置於其兩側之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 2000之間結構示意圖。 圖8所示為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設置在具溫能流體 管之冷/熱排100之上、下、左、右、前、後其中之任意兩側, 其兩個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02,為分別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 19 之冷/熱排100 構示意圖。 兩側之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之外側之結 圖 4 p T為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_為設置在具溫能 熱排100之上、下、左'右、前、後其中之任意兩 雕总、=0外部㈣i送葉Μ置202,為分別設置於具溫能流 俏二:、1熱# 1〇0兩側之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0之外 侧結構示意圖。 &圖10所不為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設置在具溫能流體 Γ冷/熱排100之上、下、左、右、前、後其中之任意兩側, j個外。卩机體泵送葉片裝置⑽,其中之—為設置於具溫能流 S之冷/熱排100與所結合之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之 門另外。P/定體栗送葉片裝置2〇2為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 /熱排100與所結合之另一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之外側 之結構示意圖。 ^ 11所不為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0設置在具溫能 流體官之冷/熱排1〇〇之上、下、左、右前、後其中之任意兩 側’其兩個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〇2,其中之一為設置於具溫 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00與所結合之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 2000之間’另一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02為設置於具溫能流體 官之冷/熱排100與所結合之另一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 2000之外侧結構示意圖。 圖12所示為本新型中,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為設置 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〇〇之中,而由其中一側轉軸2〇1驅 動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02之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圖13所示為本新型t,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0.為 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〇〇之中,而由其中一側轉軸2〇1 驅動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02之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圖14所示為本新型中,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為設置 20 M440429 於具温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00之中,而由其轉軸201之兩俨八 別驅動所聯結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02之實施 立而刀 圖15所示為本新型中,雙端輸出式非接觸傳動式流體 置3000,為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 、 於山·+* υ〜Υ,而由雙端 = 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期兩側之非接觸傳m
肢致動裝置輪出側21G之個別轉軸2G1,分別驅動所聯 體栗送葉月裝置202之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L
圖16所示為本新型中,由兩個或兩個以上之直接驅動式流體 致動裝置200言免置於具溫能流冑管之冷/熱排1〇〇之中,而^固 ,士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之同一側轉軸2(U,個別驅動外 部流體粟送葉片裝置2〇2之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圖Π所示為本新型中,由兩個或兩個以上非接觸傳動式流體 致動裝置2000,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〇〇之中而L = 個別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0之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 裝置輪出側210同一側之轉軸201,個別驅動外部流體泵送葉片 裝置202之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圖18所示為本新型中’由兩個或兩個以上之直接驅動式流體 致動裝置200’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丨〇〇之中,而由個 7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之轉轴201之兩端,分別驅動所 聯結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〇2之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圖19所示為本新型中,由兩個或兩個以上之雙端輸出式非接 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3〇〇〇,為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 100之中,而由個別之雙端輸出式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 如〇〇兩側之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輸出側21〇之個別轉軸 2_〇1,分別驅動所聯結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〇2之實施例結構 示意圖。 21 M440429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20):流體致動裝置總成 (100) :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 (101) ' (104):流體輸出入管路 (102) 、(103):流體致動裝置之輸出入管路 (200) :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 (201) 、(206):轉軸 (202) :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 (203) :葉片防護裝置 (204) :流體動力葉片裝置 (207) :殼體 (208) :殼體 (209) :殼體 (210) :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輸出側 (211) :磁性耦合體被動轉部 (212) :磁性耦合體主動轉部 (220) :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主動側 (221) :流體動力葉片裝置 (222) :兩側可作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主動側 (2000):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 (3000):雙端輸出式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 22

Claims (1)

  1. M440429
    六、申請專利範圍·· 一種具管内流n致動外部流社之冷/熱排 ’為直接錯通過具溫能流
    冷/熱排以增加具溫“鮮之冷/熱狀熱錢效㈣,其主要構成 具溫能流體f之冷7熱排⑽):為由具有供通過冷/熱溫能流體管 路之冷/熱排裝置所構成,供於冷/熱溫能流體通過管路時,對周圍排 放冷/熱能者; 流體輸出人管路(1Q1)、⑽):為由良好熱傳導體所構成 ,供作為 抓體輸出入官路以供對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〇〇)輸出入冷/熱溫 能之流體者; μ體致動裝置總成(2〇):為藉由通過流體時,驅動内部之流體動力 葉片以產生迴轉動能,包括由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或非接觸 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0)或雙端輸出式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 (3000)所構成,供直接或經非接觸式傳動方式驅動外部流體泵送葉片 裝置(202)者; 流體致動裝置之輸出入管路(1Q2)、(1〇3):為供輸入及輸出通過具 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00)之流體,及供輸入及輸出通過流體致動裝 置總成(20)之殼體内部以驅動流體動力葉片裝置之流體,流體致動裝 置之輸出入管路(102)、(103)與流體輸出入管路(101)、(1〇4),或與 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00)之管路呈串聯或並聯分流聯結, 供於冷/熱溫能流體通過時,驅動流體致動裝置總成(2〇)之内部之流體 動力葉片裝置作迴轉之運作.,供直接或經非接觸式傳動方式驅動外部 23
    流體泵送葉片+裝'icϋ2; M440429 外部流體录送葉片裝置(202):為由可作迴轉泵送流體之葉片組所 構成,供結合於轉軸,以直接或經非接觸式傳動方式接受來自流體致 動裝置總成(20)之迴轉動能所驅動,以泵送外部流體通過具溫能流體 官之冷/熱排(100),以和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〇〇)作熱交換者。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管内流體致動外部流體泵之冷/熱 排,包括由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驅動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 (202) ’其主要構成如下: 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丨00):為由具有供通過冷/熱溫能流體管 路之冷/熱排裝置所構成,供於冷/熱溫能流體通過管路時,對周圍排 放冷/熱能者; 流體輸出入管路(101)、(104):為由良好熱傳導體所構成,供作為 流體輸出入管路以供對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〇〇)輸出入冷/熱溫 能之流體者; 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為内具轉軸(2〇1)、軸承及結合於 轉軸(201)之流體動力葉片裝置(204)及殼體(207)所構成,供由流體致 動裝置之輸出入管路(102)、(103)對殼體(207)輸入具流動動能之流 體,以推動設置於殼體(207)内部之動力葉片裝置(2〇4)驅動轉軸(201) 產生迴轉輸出’進而帶動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〇00)邊側之 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02)作迴轉泵動之運作者; 流體致動裝置之輸出入管路(102) ' (103):為供輸入及輸出通過具 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00),及通過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 殼體(207)内部以驅動流體動力葉片裝置(204)之流體,流體致動裝置 之輸出入管路(102)、(103)為與流體輸出入管路(1〇1)、(1〇4)或設置 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00)之管路呈串聯或並聯分流聯結,供於 冷/熱溫能流體通過時,驅動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跋置(2〇〇)内部之流 24 M440429 、 )〇一赢 • 體動力葉片裝置(204)作迴轉之運作以驅動轉軸(201)者;1~—一 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02):為由可作迴轉泵送流體之葉片組所 構成’供結合於轉軸(201)以接受驅動迴轉’供泵送外部流體通過具溫 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〇〇),以和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00)作熱交 換者。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管内流體致動外部流體泵之冷/熱 • 排,包括由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0)驅動外部流體栗送葉片 - 裝置(202),其主要構成如下·· 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00):為由具有供通過冷/熱溫能流體管 路之冷/熱排裝置所構成,供於冷/熱溫能流體通過管路時對周圍排放 冷/熱能者; 流體輸出入管路(101)、(1〇4):為由良好熱傳導體所構成,供作為 流體輸出入管路以供對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00)輪出入冷/熱溫 能之流體者; 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0):為由内具轉軸(206)、轴承及 結合於轉軸(206)之磁性耦合體主動轉部(212)及流體動力葉片裝置 (221),以及設有殼體(2〇8),供構成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主動 , 側(220); . 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0),包括由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方 式所構成,含: •(一)磁性耦合體主動轉部(212)與磁性耦合體被動轉部(211)之間, 為藉永磁式磁極對永磁式磁極吸引力作傳動耦合者; (二) 磁性耦合體主動轉部(212)與磁性耦合體被動轉部(211)之間, 為藉永磁式磁極對所耦合導磁體之吸引力作傳動耦合者; (三) 磁性耦合體主動轉部(212)與磁性耦合體被動轉部(211)之間, 為藉永磁式磁極對導電體產生渦流效應作傳動耦合者; 25 M440429
    (四) 磁性耦合體主動轉部(212)與磁性耦合體被動轉部(211)之間, 為藉永磁式磁極對鼠籠式電磁結構體產生電磁效應作傳動耦合者; (五) 磁性耦合體主動轉部(212)與磁性耦合體被動轉部(211)之間, 為藉永磁式磁極對磁阻式結構體產生磁耦合效應作傳動耦合者; 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主動侧(2 2 〇)内部所設置流體動力葉 片裝置(221) ’藉與其結合之磁性耦合體主動轉部(212),隔著殼體(2〇8) 與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輸出側(21 〇)内部所設置之磁性叙合體 被動轉部(211),兩者作同步或非同步之迴轉傳動耦合,以驅動磁性耦 合體被動轉部(211)及轉軸(2〇1),進而帶動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 熱排(100)邊側之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〇2)作迴轉聚動之運作者; 流體致動裝置之輸出入管路(102)、(103):為供輸入及輸出通過具 /皿此流體管之冷/熱排(1〇〇),及通過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〇) 之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主動側⑽)之殼體⑽)内部以驅動流 體動力葉片裝置(221)之流體,流體致絲置之輸出人管路(1()2)、(1〇3) 為與流體輸出人管路(1G1)、⑽似串聯聯結或並聯分流聯結,供於 冷/熱溫能流體通過時,驅動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主 内部之流體動力葉片裝置⑽)作迴轉泵動之運作,供㈣接觸傳動方 式驅動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較置輸出側⑽)内部之磁性搞合體被 動轉部(211),進而驅動轉軸(2〇1)者; 外部流體泵迗茱片裝置(2〇2):為由可作迴轉粟送流體之葉片組所 構成,供結合於娜⑽1)啡受進岐送外部流體通過具 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⑽),以和具溫能流辭之冷/轉(则作献 交換者; ’ 殼體(208):為供構成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勤裝置⑼㈣之时體, 為由非導磁性及非導電性材料所構成,或由具導電性或導磁性:者或 其十之-㈣性之材_構成,其導磁性或導電性無礙於設置於殼體 26
    M440429 (208)兩側之磁性耦合體主動轉部(212)及磁性耦合體被動'轉部(211) 間所需迴轉動能之傳輸者。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具管内流體致動外部流體泵之冷/熱 排’其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02),為設置於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 置(200)與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00)間,其主要構成如下: 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 (1〇0)之一側,包括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00)之上、下、左' 右、前、後其中之一側或一側以上,而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02) ’ 為設置於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與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 (100)之間者。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具管内流體致動外部流體泵之冷/熱 排’其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02),為設置於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 裝置(2000)與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〇0)間,其主要構成如下: 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〇)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 (100)之一側,包括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〇〇)之上、下、左、 右、前、後其中之一側或一侧以上,而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02) ’ 為設置於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〇)與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 排(100)之間者。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具管内流體致動外部流體泵之冷/熱 排,其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設置在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 (100)之上、下、左、右、前、後其中之任意兩側,其兩個外部流體泵 送葉片裝置(202),為分別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00),與設 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 〇〇)兩側之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 (200)之間,其主要構成如下: 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為設置在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 (100)之上、下、左 '右、前、後其中之任意兩側,其兩個外部流體泵 27 M440429 z:. 送葉片裝置(202),為分別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i〇〇)與設置 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〇〇),兩側之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 (200) 之間,而個別由所聯結之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之轉軸 (201) 所驅動,兩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〇2)驅動之流體流向可為相 同或不同者。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具管内流體致動外部流體栗之冷/熱 排’其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0)設置在具溫能流體管之冷/ 熱排(100)之上、下、左、右、前、後其中之任意兩側,其兩個外部流 體聚送葉片裝置(2〇2),為分別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〇〇), 與設置於其兩側之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0)之間,其主要構 成如下: 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0)為設置在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 排(100)之上 '下 '左、右、前、後其中之任意兩側,其兩個外部流體 果送葉片裝置(2〇2),為分別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〇〇),與 設置於其兩側之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0)之間,而個別由所 聯結之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0)之轉軸(201)所驅動,兩外部 、流體I送葉片楚置(202)驅動之流體流向可為相同或不同者。 8. > +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具管内流體致動外部流體泵之冷/熱 排’其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設置在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 (100)之上、下、左、右、前、後其中之任意兩側,其兩個外部流體泵 达葉片裝置(202),為分別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00)兩侧之 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之外側,其主要構成如下: 直接驅動式淹體致動裝置(200)為設置在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 (100)之上、下、左、右、前、後其中之任意兩側,其兩個外部流體泵 送葉>5裝置(202),為分別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00),與設 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00)兩側之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 28 M440429 # 年 (200)之外側,而個別由所聯結之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之轉 軸(201)所驅動,兩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〇2)驅動之流體流向可為 相同或不同者。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具管内流體致動外部流體泵之冷/熱 排,其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0)為設置在具溫能流體管之冷/ 熱排(100)之上、下、左、右、前、後其中之任意兩側,其兩個外部流 體泵送葉片裝置(202),為分別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00) 兩側之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0)之外側,其主要構成如下: 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0)為設置在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 排(100)之上、下、左、右、前、後其中之任意兩側,其兩個外部流體 栗送葉片裝置(202) ’為分別設置於具溫能流體官·之冷/熱排(1 〇〇),與 設置於其兩側之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〇)之外側,而個別由 所聯結之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〇)之轉軸(2〇1)所驅動,兩外 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02)驅動之流體流向可為相同或不同者。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具管内流體致動外部流體泵之冷/熱 排,其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設置在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 (100)之上、下、左、右、前、後其中之任意兩側,其兩個外部流體泵 送葉片裝置(202),其中之一為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〇〇) 與所結合之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之間,另—外部流體系送葉 片裝置(202)為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00)與所結合之另一 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之外側,其主要構成如下: 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為設置在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 (100)之上、下、左、右、前、後其中之任意兩側,其兩個外部流體泵 送葉片裝置(202),其中之一為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〇〇) 與所結合之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之間,另—外部流體泵送葉 片裝置(202)為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00)與所結合之另一 29 M440429 ,f S 修A 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之外側’而個別由所聯結之直接驅動式 流體致動裝置(200)之轉袖(201)所驅動者,兩外部流體栗送葉片裝置 (202)驅動之流體流向可為相同或不同者。 1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具管内流體致動外部流體泵之冷/熱 排’其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0)設置在具溫能流體管之冷/ 熱排(100)之上、下、左、右、前、後其中之任意兩側,其兩個外部流 體泵送葉片裝置(202),其中之一為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 (100)與所結合之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〇)之間,另一外部流 體泵送葉片裝置(202)為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〇〇)與所結 合之另一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〇)之外側,其主要構成如下: 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0)為設置在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 排(100)之上、下、左、右、前、後其中之任意兩側,其兩個外部流體 泵送葉片裝置(202),其中之一為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〇〇) 與所結合之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〇)之間,另一外部流體栗 送葉片裝置(202)為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00)與所結合之 另一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0)之外側而個別由所聯結之非接 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0)之轉軸(201)所驅動,兩外部流體泵送葉 片裝置(202)驅動之流體流向可為相同或不同者。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管内流體致動外部流體泵之冷/熱 排’其包含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為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 /熱排(100)之中,而由其中一側轉軸(2〇1)驅動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 (202),其主要構成如下: 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為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 (100)之中,而由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之一側轉軸(2〇1),供 驅動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02)者。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管内流體致動外部流體泵之冷/熱 30 M440429 k/^^1 .- 丨 排,其包含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0)為設置於具温一 之冷/熱排(100)之中,而由其中一側轉軸(2〇1)驅動外部流體泵送葉片 裝置(202),其主要構成如下: 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〇),為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 熱排(100)之中,而由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〇)中,非接觸傳 動式流體致動裝置輸出側(21 〇 ) —側之轉軸(2 〇 1)驅動外部流體泵送葉 片裝置(202)者。 1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項所述之具管内流體致動外部流體泵之冷/熱 排,其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為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 排(100)之t,而由其轉軸(201)之兩端分別驅動所聯結外部流體泵送 葉片裝置(202),其主要構成如下: 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為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 (1〇〇)中’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之轉軸(2〇1)兩端,供分別聯 結外部流體㈣^置⑽),供對外部流體作同流向或不同流向之 泵動者。 K如申請專利範圍第i項所述之具管内流體致動外部流體果之冷/熱 排,其包含雙端輪“非接觸傳動式缝致純置(3_),為設置於 ”_體官之冷/熱排(100)之中’而由雙端輪出式非接觸傳動式流 體致動裝置(3000)兩側之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輸出側(2⑻之 個別轉軸(201) ’分別驅動所聯結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〇2),其主 要構成如下: 雙端輸出式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_),為設置於具溫能流 『之冷/熱排⑽)之中’而由雙端輪出式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 置_兩側之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輸出側⑽)之個別轉轴 ,分別萄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⑽),對外料體作同流向 或不同流向之泵動者; 31
    M440429 雙端輸出式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3000)為設有由流體動力 葉片裝置(221)、及其兩邊所結合驅動之磁性耦合體主動轉部(212)、 及轉軸(206)與殼體(209),而構成兩側可作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 置主動側(222),並設置供與兩側可作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主動 側(222)兩側之兩個磁性耦合體主動轉部(212),作非接觸耦合傳動之 兩個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輸出側(21〇)内部之磁性耦合體被動 轉部(211),兩個磁性耦合體被動轉部(211)所驅動之轉軸(2〇1)分別驅 動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02) ’供對外部流體作同流向或不同流向之 泵動者; 雙端輸出式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3〇〇〇),包括由以下一種或 一種以上方式所構成,含: (一) 磁性耦合體主動轉部(212)與磁性耦合體被動轉部(211)之間, 為藉永磁式磁極對永磁式磁極吸引力作傳動耦合者; (二) 磁性耦合體主動轉部(212)與磁性耦合體被動轉部(211)之間, 為藉永磁式磁極對所耦合導磁體之吸引力作傳動耦合者; (二)磁性耦合體主動轉部(212)與磁性耦合體被動轉部(211)之間, 為藉永磁式磁極對導電體產生渦流效應作傳動耦合者; (四) 磁性耦合體主動轉部(212)與磁性耦合體被動轉部(211)之間, 為藉永磁式磁極對鼠籠式電磁結構體產生電磁效應作傳動柄合者; (五) 磁性搞合體主動轉部(212)與磁性轉合體被動轉部⑵υ之間, 為藉永磁式磁極對雜式結構體產生_合效應作傳純合者; 外部流體栗送葉片裝置⑽):為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 (100)中之兩側,而由個別非·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輸出側(21〇)之 轉軸⑽)賴動,以對外部越作同流向或砰流向之㈣者; A又體(209) A供構成雙端輸出式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 (3000)之殼體,為由非導磁性及轉電性材料所構成,或由具導電性 32
    M440429 •或導磁性兩者或其中之-種特性之材料所構成,其導磁性或導電4無 礙於设置於殼體(209)兩側之磁性耦合體主動轉部(212)及磁性耦合體 被動轉部(211)間所需迴轉動能之傳輸者。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項所述之具管内流體致動外部流體泵之冷/熱 排,為在一個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〇〇)上設置兩個或雨個以上之 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之流體致動裝置,包括: • (一)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 , (二)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〇) (二)雙端輸出式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3〇〇〇)。 17. 如令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具管内流體致動外部流體泵之冷/熱 排,為由兩個或兩個以上之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設置於具溫 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00)之中,而由個別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 (200) 之同一側轉軸(201) ’個別驅動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02) ’其 主要構成如下: 兩個或兩個以上之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設置於具溫能 流體管之冷/熱排(1〇〇)之中,而由個別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 之同一側轉軸(201),個別驅動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02)者。 .· 1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具管内流體致動外部流體泵之冷/熱 r 排’為由兩個或兩個以上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000),設置於 - 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00)之中,而由個別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 ‘ 裝置(2000)之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輸出側(21〇)同一側之轉軸 (201) ,個別驅動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02),其主要構成如下: 兩個或兩個以上之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〇),設置於具 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00)之中,而由個別之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 裝置(2000)中之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輸出側(210)同一側之轉 軸(201),個別驅動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02)者。 33 19·如申請專16項所述之具管内越軸外部流體泵之冷/熱 排,為由兩個或兩個以上之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設置於具 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00)之中,而由個別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 (200)之轉轴(2Qi)之兩端,分別驅動所聯結外部流體泵送葉#裝置 (202),其主要構成如下: 兩個或兩個以上之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設置於具溫能 机體言之冷/熱排(1〇〇)之中,個別直接驅動式流體致動裝置(2〇〇)之轉 轴(201)兩%分別聯結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供對外部流體作 同流向或不同流向之泵動者。 2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具管内流體致動外部流體泵之冷/熱 排,為由兩個或兩個以上之雙端輸出式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 (3〇〇〇),為5又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00)之中,而由個別之雙 端輸出式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3〇〇〇)兩側之非接觸傳動式流體 致動裝置輸出側(210)之個別轉軸(201),分別驅動所聯結外部流體泵 送葉片裝置(202) ’其主要構成如下: 兩個或兩個以上之雙端輸出式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 (3〇00) ’為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100)之中,而由個別之雙 ^輸出式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3〇〇〇)兩側之非接觸傳動式流體 致動裝置輸出側(2丨〇)之個別轉軸(201),分別驅動外部流體泵送葉片 裝置(202) ’對外部流體作同流向或不同流向之系動者; 雙端輸出式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3〇〇〇)為設有由流體動力 葉片裝置(221)、及其兩邊所結合驅動之磁性耦合體主動轉部(212)、 及轉軸(206)與殼體(2〇9),共同構成兩側可作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 裝置主動側(222),兩側可作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主動側(222) 之兩側,分別設置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輸出側(21〇),非接觸傳 動式流體致動裝置輸出側(21 〇 )内部設有磁性耦合體被動轉部(21丨), 34 M440429 正 補充 供與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主動側(222)兩側之兩個磁性耦合體 主動轉部(212),作非接觸耦合傳動,兩個磁性福合體被動轉部(gu) 所驅動之轉軸(201)分別驅動外部流體泵送葉片裝置(2〇2),供對外部 流體作同流向或不同流向之栗動者; 雙端輸出式非接觸傳動式流體致動裝置(3〇〇〇),包括由以下一種 或一種以上方式所構成,含: (一) 磁性耦合體主動轉部(212)與磁性耦合體被動轉部(211)之間, 為藉永磁式磁極對永磁式磁極吸引力作傳動耦合者; (二) 磁性耦合體主動轉部(212)與磁性耦合體被動轉部(211)之間, 為藉永磁式磁極對所耦合導磁體之吸引力作傳動耦合者; (三) 磁性耦合體主動轉部(212)與磁性耦合體被動轉部(211)之間, 為藉永磁式磁極對導電體產生渦流效應作傳動耦合者; (四) 磁性搞合體主動轉部(2⑵與磁性輕合體被動轉部⑵丨)之間, 為藉永磁式磁極對鼠籠式電磁結構體產生電磁效應作傳動耗合者; (五) 磁性@合體絲轉部⑵2)與磁絲合體被動轉部(211)之間, 為藉永磁式磁極對磁阻式結構體產生磁耦令效應作傳動麵合者; 外部流體栗达葉片裝置(2〇2):為設置於具溫能流體管之冷/熱排 (100)中之兩側’而由個別非接觸傳動式流賴動裝置輪出側⑵〇)之 轉軸(201)所驅動,以對外部流體作同流向或不同流向之泉動者; 殼體(209):為供構成雙端輸出式非接觸傳動式流 體致動裝置(3000) 之殼體,為由非導磁性及非導電性材料所構成,或由具導電性或導磁 性兩者或其中之種生之材料所構成,其導磁性或導電性無礙於設 置於设體(209)兩側之磁性輕合體主動轉部⑵2)及磁性♦禺合體被動轉 部(211)間所需迴轉動能之傳輸者。 21.如申清專利祀圍第1項所述之具管内流體致動外部流體系之冷/熱 排’其外部流體泵运葉片裝置⑽2)外圍可進一步設置葉片防護裝置 35
    M440429 (203),如網狀裝置或罩狀裝置,以維護安全者。 36
TW100222177U 2010-11-24 2011-11-24 Heat exchanger with inner fluid to actuate the external fluid pump TWM440429U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2/953,521 US20120125575A1 (en) 2010-11-24 2010-11-24 Cold/heat discharge with inner fluid to actuate the external fluid pump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40429U true TWM440429U (en) 2012-11-01

Family

ID=4521726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222177U TWM440429U (en) 2010-11-24 2011-11-24 Heat exchanger with inner fluid to actuate the external fluid pump
TW100143028A TW201231818A (en) 2010-11-24 2011-11-24 Heat exchanger with inner fluid to actuate the external fluid pump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43028A TW201231818A (en) 2010-11-24 2011-11-24 Heat exchanger with inner fluid to actuate the external fluid pump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2) US20120125575A1 (zh)
EP (1) EP2458314A3 (zh)
JP (1) JP2012112643A (zh)
CN (2) CN102477971A (zh)
AU (1) AU2011253640A1 (zh)
CA (1) CA2758707A1 (zh)
MX (1) MX2011012497A (zh)
SG (1) SG181254A1 (zh)
TW (2) TWM440429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125575A1 (en) * 2010-11-24 2012-05-24 Tai-Her Yang Cold/heat discharge with inner fluid to actuate the external fluid pump
DE102014204414A1 (de) * 2014-03-11 2015-09-17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Modul mit Fluidenergiemaschine
KR102392820B1 (ko) * 2015-05-21 2022-05-02 주식회사 브라이트론 회전팬 블레이드부 자체의 표면냉각효과를 이용한 냉각팬
CN105263301B (zh) * 2015-11-12 2017-12-19 深圳市研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液冷散热系统及其液体散热排
CN108884806B (zh) * 2016-03-22 2020-12-29 Ntn株式会社 水轮机、用在水轮机中的由两个阳螺纹轴组成的连接结构、以及两个轴的连接结构
US10925222B2 (en) 2017-11-02 2021-02-23 Larry C. Sarver Wireless self-powered flow sensor system and ethernet decoder
CN110132562B (zh) * 2019-05-16 2021-04-09 清华大学 一种叶轮进风量检测装置
CN110441056B (zh) * 2019-09-09 2021-02-05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非接触式机械能传递试验台及其试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38347A (en) * 1936-04-21 Air conditioned heating and cooling
US1208790A (en) * 1904-11-08 1916-12-19 Hugo Junkers Heating and cooling apparatus.
US946889A (en) * 1907-11-20 1910-01-18 Jules C Veil Heating, cooling, and ventilating system.
US1826950A (en) * 1928-01-18 1931-10-13 John Wood Mfg Co Heat exchange apparatus
US1885751A (en) * 1928-12-24 1932-11-01 Modine Mfg Co Heating device
US2065720A (en) * 1935-09-16 1936-12-29 Morneautt Louis Automatic heater for motor vehicles
US2186145A (en) * 1936-07-06 1940-01-09 Deane E Perham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2220754A (en) * 1938-09-03 1940-11-05 Jr Edward S Cornell Steam heating system with steam powered air circulation means
US2568807A (en) * 1948-04-02 1951-09-25 John R Jaye Heat exchange apparatus
US2649082A (en) * 1950-06-03 1953-08-18 Engineering Controls Inc Engine cooling system utilizing waste heat
GB1423350A (en) * 1972-05-12 1976-02-04 Cooling Dev Ltd Gas-moving devices
JPH0419988Y2 (zh) * 1986-03-07 1992-05-07
JP4178437B2 (ja) * 2000-02-02 2008-11-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空調装置
DE10237133A1 (de) * 2002-08-13 2004-02-26 BSH Bosch und Siemens Hausgeräte GmbH Wärmetauscher-Turbine-Anordnung
US7509999B2 (en) * 2002-09-28 2009-03-31 Ebm-Papst St. Georgen Gmbh & Co. Kg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removing heat from a component which is to be cooled
JP2007057114A (ja) * 2005-08-22 2007-03-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7064532A (ja) * 2005-08-30 2007-03-15 Cosel Co Ltd 放熱システム
FR2913755A1 (fr) * 2007-03-14 2008-09-19 Jose Breard Dispositif de ventilation pour echangeur thermique
JP2008232576A (ja) * 2007-03-22 2008-10-02 Sanden Corp 給湯装置
JP2009085481A (ja) * 2007-09-28 2009-04-23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
US20120125575A1 (en) * 2010-11-24 2012-05-24 Tai-Her Yang Cold/heat discharge with inner fluid to actuate the external fluid pump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402242U (zh) 2012-08-29
AU2011253640A1 (en) 2012-06-07
US20150047810A1 (en) 2015-02-19
EP2458314A2 (en) 2012-05-30
MX2011012497A (es) 2012-05-23
US20120125575A1 (en) 2012-05-24
SG181254A1 (en) 2012-06-28
CN102477971A (zh) 2012-05-30
CA2758707A1 (en) 2012-05-24
EP2458314A3 (en) 2015-04-15
TW201231818A (en) 2012-08-01
JP2012112643A (ja) 2012-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440429U (en) Heat exchanger with inner fluid to actuate the external fluid pump
CN103368468B (zh) 磁热发电系统
CN103532345B (zh) 一种超低损耗的超导电机
CN103200719B (zh) 双转子电磁热机
CN104329156A (zh) 混合动力车用发动机电机一体冷却装置及混合动力车
EP2597379A3 (en) Autonomous climate control unit
TWM384936U (en) Double flow-circuit heat exchange device for periodic positive and reverse directional pumping
CN201225169Y (zh) 功热电联产节能装置
CN203457032U (zh) 一种采用聚磁式磁路结构的双层套筒式永磁涡流传动装置
CN201081384Y (zh) 即热型无胆杀菌消毒热水器
CN202779886U (zh) 一种超声波旋转换能器的改进结构
TWM392329U (en) Heat pump or heat exchange device with periodic positive and reverse pumping
Imura et al. Determination of limits on air gap and efficiency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via magnetic resonant coupling by using equivalent circuit
CN105526654B (zh) 一种利用井水给压缩机降温的水源热泵空调
KR20120130881A (ko) 입력 부하를 최소화하는 와전류 유도 발열장치를 이용한 냉난방시스템
RU2561777C2 (ru) Система нагрева топливного газа с когенерационной установкой
CN202902616U (zh) 风能热转换装置
CN102979644A (zh) 旋涡式余热发电装置
CN203258843U (zh) 自热水暖装置
CN103225876B (zh) 自热水暖装置
CN207515273U (zh) 一种空气源热泵机组
CN201363988Y (zh) 一种冰箱直饮净水一体机
CN103378705A (zh) 可按性能匹配调整的电磁致动转换器
CN104748385B (zh) 强磁内转子套装式多鼠笼旋流自发电多功能加热器
CN107689712A (zh) 一种电动汽车永磁同步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