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47725B - 用以破壞生物膜之溶液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以破壞生物膜之溶液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47725B
TWI847725B TW112119356A TW112119356A TWI847725B TW I847725 B TWI847725 B TW I847725B TW 112119356 A TW112119356 A TW 112119356A TW 112119356 A TW112119356 A TW 112119356A TW I847725 B TWI847725 B TW I84772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iofilm
solution
destroying
bacteria
sulfuric aci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193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412628A (zh
Inventor
田中好郎
三浦頡剛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奧科特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米塞拉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奧科特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米塞拉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奧科特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126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126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477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47725B/zh

Links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係提供對人體友善且會有效破壞附著於基質之細菌等所產出之生物膜之溶液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解決手段係一種用以破壞生物膜之溶液,其由水(H 2O)及氘代硫酸(D 2SO 4)構成,且pH為0.5以上4.0以下。破壞此生物膜之溶液因滲透性佳,故能夠有效地破壞生物膜。又,此用以破壞生物膜之溶液,係藉由使用水(H 2O)且以氘代硫酸(D 2SO 4)之pH成為0.5以上4.0以下的方式稀釋製備而得。

Description

用以破壞生物膜之溶液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用以破壞生物膜之溶液及其製造方法。
生物膜係附著於基質之細菌等所分泌胞外多醣類(EPS, extracellar polysaccharide)而成之包圍細菌之膜。EPS發揮了保護細菌之屏障的作用、細菌吸收營養成分等之運輸路徑的作用,並發揮了保護生物膜內部的細菌等免於環境變化、化學物質影響的作用。
在係此高級結構體的基質(matrix)之生物膜內,散佈有被封入之細菌等的微菌落。此菌落中,以細菌為首,可存在真菌、藻類、原生動物等各種各樣的微生物。若生物膜內的菌等之數量成為一定以上時,則生物膜內的細菌等從生物膜中被釋放出,生物膜進一步於其他部位擴展,汙染、感染會擴散。
生物膜亦在池塘、河川等的自然界中、建築物之管道中等的環境中被發現。而且,醫院環境亦不例外。生物膜亦會於環境以外之人體中形成,尤其於醫療領域中作為慢性之難治性之感染性疾病而涉及其中,已成為醫療上之重大問題。
由於因細菌等所致之生物膜之形成,不僅藥劑效果大幅下降,亦有細菌等本身獲得抗藥劑能力的情形。獲得此抗藥性之機制,據認為係由於形成生物膜,在物理上抗菌藥變得不易滲透到生物膜內,且基質(matrix)與抗菌藥結合,藥劑效力下降。又,可列舉生物膜內的深層部為低營養、低氧狀態,因而細菌等本身成為休眠狀態等。
例如,形成了生物膜之綠膿桿菌,其對於抗生素之耐受性相較於懸浮細胞上升達數百倍,而使藥劑治療成為困難。又,牙科領域中,細菌在牙周袋產出生物膜,會成為難以治療的牙周病之原因。
有人進行了阻礙生物膜之形成的藥劑之開發。一旦形成生物膜,則感染性疾病等的治療會變得困難,故亦有人開發將已形成之生物膜予以破壞之藥劑。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發明,其目的在於破壞痤瘡丙酸桿菌所產出之生物膜,且使用選自由異丙基甲基苯酚、水楊酸、甘草酸、布洛芬吡啶醇(Ibuprofen piconol)、磺胺嘧啶及它們的鹽、乙醇、間苯二酚、硫磺、及過氧化苯甲醯構成之群組中之至少1種之痤瘡丙酸桿菌生物膜破壞成分。 專利文獻2中記載之發明,係關於囊腫纖化症患者之生物膜之破壞方法,且使用經分離或重組型之宿主整合因子(Integration host factor,IHF)多胜肽、或者其各別片段或等同物。
此等用以破壞生物膜之藥劑,係考慮由特定細菌等產出之生物膜之特性發明而成者。專利文獻3中記載之用以破壞生物膜之藥劑,係用以抑制口臭,且以碳酸氫鈉及次氯酸為必須成分。此藥劑具有下列特徵:存在於生物膜的表層之水通道,其係細菌等的營養源之血液成分能夠通過,而使用分子量比較小的無機材料(分子量200以內)之藥劑。又,於細菌等大量存在之生物膜的中心部有更小的稱為奈米通道之孔,使用僅分子量100以下的超低分子量之消毒劑等能夠通過之藥劑。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21-16528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20-037595號公報 [專利文獻3]國際公開WO2010/004699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生物膜係由多醣、蛋白質、核酸、脂質等各種各樣的成分構成,所產出生物膜之各成分的量、生化學性質,依菌種或菌株而有所不同。上述專利文獻1及2之特徵在於,因應各細菌等之特性、生物膜之特性來破壞生物膜,故有無法適用於所有生物膜的問題。上述專利文獻3係通過生物膜一般具有之水通道或奈米通道以送入藥劑之技術思想,但根據專利文獻3之記載,以次氯酸為主成分之液體,需為將其氯濃度濃縮至數百ppm左右而成者,故使用後必須立即沖洗。 本發明之目的,係在於提供對人體友善且會有效破壞生物膜之溶液及其製造方法。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1)係一種用以破壞生物膜之溶液,其由水(H 2O)及氘代硫酸(D 2SO 4)構成,且pH為0.5以上4.0以下。
本發明人等研究生物膜的結構特徵,成功取得有效地破壞生物膜本身,且對人體友善的本發明之溶液。作為生物膜之胞外高分子物質(胞外多醣類(EPS)),係由多醣類及蛋白質構成,此外,亦含有DNA、脂質、腐植質等的巨大分子。菌體外多醣一般由單醣類及非碳水化合物的取代基構成。
將氘代硫酸(D 2SO 4)以水(H 2O)稀釋,製備了pH為0.5以上2.0以下之溶液,其為高酸性的溶液,會將胞外多醣類(EPS)氧化,並具有容易通過生物膜的水通道、奈米通道而將內部的胞外多醣類予以分解之功能。又,藉由使提高氫離子濃度來降低pH之成分為氘代硫酸(D 2SO 4),能夠製得對人體友善且會有效破壞生物膜之溶液。
稀釋後之pH的上限,較佳為4.0以下,依序更佳為3.0以下、2.0以下、1.9以下、1.8以下、1.7以下、1.6以下、1.5以下、1.4以下、1.3以下、1.2以下、1.1以下。原因是本發明之破壞生物膜之溶液,其pH越小越具有更高的分解胞外多醣類(EPS)的效能。pH的下限若為0.5以上,則能夠有效地分解生物膜故較理想。pH的下限,考慮對於細胞之影響,依序更佳為0.6以上、0.7以上、0.8以上、0.9以上、1.0以上。
作為生物膜的成分之多醣類,係許多葡萄糖等單醣連接而成之物質,此多醣類可利用低pH的溶液並以氧化水解之機制來分解。尤其,若pH為2以下的話,多醣類其分解會有效地進行。又,藉由使用氘代硫酸(D 2SO 4),會降低對細胞組織之副作用(損傷)。
本發明(2)係一種用以破壞生物膜之溶液之製造方法,其使用水(H 2O)將氘代硫酸(D 2SO 4)予以稀釋,來製造由水(H 2O)及氘代硫酸(D 2SO 4)構成且pH為0.5以上4.0以下之用以破壞生物膜之溶液。
本發明(2)之用以破壞生物膜之溶液之製造方法,因僅使用水(H 2O)且以氘代硫酸(D 2SO 4)之pH成為0.5以上4.0以下的方式稀釋製備,故製造方法簡便。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能夠提供對人體友善且會有效破壞生物膜之溶液及其製造方法。
以下,參照圖及表,說明本發明最佳實施型態。 本發明之殺菌用溶液,係使用水(H 2O)來調整氘代硫酸(D 2SO 4)之pH而製成者。氘代硫酸(D 2SO 4)使用了Cambridge Isotope Laboratories, Inc.製之氘代硫酸。水(H 2O)使用了自來水。本發明之用以破壞生物膜之溶液,係由此等2種物質構成,但亦可添加不對pH值造成影響或無影響之微量成分。pH之測定使用了堀場製作所製之型號METRO-51。
(使pH變化而將多醣類予以分解之實驗) 就替代實際的胞外多醣類(EPS)之多醣類而言,使用澱粉糖漿(水飴)及植物性凝膠,來進行用以調查多醣類如何藉由本發明被分解之預備試驗。澱粉糖漿係使用加藤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製之澱粉糖漿(商品名「Kanpy 澱粉糖漿」),植物性凝膠係使用COOP製(製造者:伊那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之植物性凝膠(商品名「COOPAGAR」)。
澱粉糖漿係將澱粉以酸、糖化酵素進行糖化製成之黏液狀的甜味劑,為葡萄糖、麥芽糖、糊精等之混合物,其主成分係麥芽糖。COOPAGAR係以洋菜膠為主原料之植物性凝膠調配品。COOPAGAR的原材料為葡萄糖、洋菜膠、蒟蒻粉、增黏劑(刺槐豆膠、黃原膠)、乳酸鈣。兩原料的基本原料都為多醣類。
對於混合澱粉糖漿與COOPAGAR而成之試驗品,添加製備成各種pH值之生物膜破壞液等,並測定此混合液之黏度。黏度之測定,係使用RION股份有限公司製之「Viscotester(高黏度型)VT-06」。
首先,將澱粉糖漿與COOPAGAR以34:5之比例於燒杯內進行混合,並以Viscotester(高黏度型)VT-06測定其黏度,結果黏度為460dPa・S。稱量並準備供試驗用之澱粉糖漿與COOPAGAR之混合物(被試驗體)使其重量為150g。使用水(H 2O)來製備氘代硫酸(D 2SO 4)之pH,經準備而得之試驗液之pH,係pH=0.5、2.0、3.0、4.0、5.0、6.0。此外,亦準備未加入氘代硫酸(D 2SO 4)之原本的自來水之pH=7.0之試驗液。在被試驗體150g中加入試驗液4cc,並以Viscotester(高黏度型)VT-06測定,結果成為下表1之結果。進行試驗時之室溫為25度C,濕度為63%。
[表1]
試驗液之pH 黏度(dPa・S)
7.0 320
6.0 310
5.0 240
4.0 210
3.0 180
2.0 150
0.5 130
圖1係將表1之測定結果製成折線圖。觀察此圖時可知,從pH6開始,隨著pH下降,黏度亦下降。根據此試驗結果,明確顯示藉由低pH之溶液而多醣類被氧化水解。pH=0.5時,相較於pH=7.0時,多醣類被分解,黏度減少至接近1/3。
圖2表示調查本生物膜破壞液的安全性之實驗結果。將1片木槿的葉子以中央葉脈為界分割成左右,在一葉表面使用製備成pH=0.5之硫酸(H 2SO 4)沾濕,在另一葉表面使用製備成pH=0.5之氘代硫酸(D 2SO 4)沾濕,經過20小時後進行觀察。圖2(A)顯示了使用硫酸(H 2SO 4)沾濕且經過20小時後的葉表面狀態。以虛線包圍而成且成為白色斑點狀之部分係葉細胞死亡之部分。圖2(B)顯示了使用氘代硫酸(D 2SO 4)沾濕且經過20小時後的葉表面狀態。與圖2(A)相比,其顯示了以虛線包圍而成且成為白色斑點狀之部分大幅減少,且本生物膜破壞液的安全性高。
圖3~圖6表示實際使用了轉糖鏈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菌株之實驗結果。轉糖鏈球菌係兼性厭氧性菌,且為革蘭氏陽性鏈球菌。會產出具不溶性、黏著性之葡聚糖而黏著於牙齒表面。主要成為牙齒蛀蝕原因之細菌之一。培養基係使用在THB(TODD-HEWITT BROTH)中添加2%(w/v)蔗糖而成者。蔗糖為係單醣之葡萄糖(glucose)和果糖(fructose)經α-1,2-糖苷鍵結而成之糖,且為雙醣類的1種。THB使用碧迪公司製之THB。蔗糖係使用富士薄膜和光純藥公司製「CASRN」。培養時使用之培養盤係Thermo scientificshaNunclon Delta Surface 96well。培養器係使用Panasonic多氣體培養箱MCO-5MUV-PJ。培養係於37度C、CO 2氣體5%、O 2氣體5%、N 2氣體90%之環境下進行。
在以下說明關於測定生物膜之殘存的設備等。染色係使用將0.1%的富士薄膜和光純藥股份有限公司製之結晶紫以成為0.1%(w/v)的方式溶解於蒸餾水中而成者。 拍攝時使用之顯微鏡係使用Life technologies公司製之EVOS XL core。吸光度測定器係使用CORONA ELECTRlC公司之SH-1000 Lab。數據處理軟體使用「SF6」,吸光度波長設為590nm。
(「實驗1:與接菌同時添加」之步驟) 將轉糖鏈球菌以含2%蔗糖之THB稀釋,並準備10個已在細胞培養用培養盤(Thermo scientificshaNunclon Delta Surface 96well)中接種100μl者。與接種同時,添加將氘代硫酸(D 2SO 4)以水(H 2O)稀釋而製備成pH=0.8、1.2、1.5、2.3、2.7、3.0、3.3、3.7、4.0之試驗液100ml。又,針對已接種之10個中的1個,不添加試驗液。
之後,於多氣體培養箱進行24小時培養而使生物膜在培養盤底面形成。培養後,將培養盤以蒸餾水進行清洗,並以0.1%結晶紫溶液染色10分鐘。染色後再次以蒸餾水清洗,並使其乾燥,之後,以明視野倒立顯微鏡觀察並拍攝照片。
之後,以99.5%乙醇100μl(富士薄膜和光純藥股份有限公司製)萃取結晶紫,並使用吸光度計光柵微盤分析儀以590nm的波長測定吸光度。
(「實驗2:添加到接菌24小時後(生物膜形成後)之培養基」之步驟) 將轉糖鏈球菌以含2%蔗糖之THB稀釋,並準備10個已在細胞培養用培養盤(Thermo scientific公司Nunclon Delta Surface 96well)中接種100μl者。之後,於多氣體培養箱進行24小時培養而使生物膜在培養盤底面形成。
將以水(H 2O)稀釋氘代硫酸(D 2SO 4)而製備成pH=0.8、1.2、1.5、2.3、2.7、3.0、3.3、3.7、4.0之試驗液,在從培養開始24小時後(生物膜形成後),不去除培養基,而添加到培養系。進一步於多氣體培養箱培養24小時。培養後,將培養盤以蒸餾水進行清洗,並以0.1%結晶紫溶液染色10分鐘。染色後再次以蒸餾水清洗並使其乾燥,之後,使用明視野倒立顯微鏡觀察,並拍攝照片。
之後,以99.5%乙醇100μl(富士薄膜和光純藥股份有限公司製)萃取結晶紫,並使用吸光度計光柵微盤分析儀以590nm的波長測定吸光度。
(「實驗3:將接菌24小時後(生物膜形成後)之培養基予以置換」之步驟) 將轉糖鏈球菌以含2%蔗糖之THB稀釋,並準備10個已在細胞培養用培養盤(Thermo scientific公司Nunclon Delta Surface 96well)中接種100μl者。之後,於多氣體培養箱進行24小時培養而使生物膜在培養盤底面形成。
在從培養開始24小時後,去除培養基,並將培養盤以蒸餾水進行清洗。將以水(H 2O)稀釋氘代硫酸(D 2SO 4)而製備成pH=0.5、0.8、1.2、2.0、2.3、2.7、3.0、3.3、3.7之試驗液,各注入100ml,回復所去除之培養基。進一步於多氣體培養箱培養24小時。培養後,將培養盤以蒸餾水進行清洗,並以0.1%結晶紫溶液染色10分鐘。染色後再次以蒸餾水清洗並使其乾燥,之後,使用明視野倒立顯微鏡觀察,並拍攝照片。
圖3的上段,係將實驗1之與轉糖鏈球菌接菌同時地添加試驗液且培養而得者進行染色及清洗後之照片。顏色越濃則越顯示更多生物膜殘存。pH=0.8、1.2、1.5時變白,可知生物膜形成受到了大幅阻礙及破壞。
圖3的中段,係將實驗2之在轉糖鏈球菌接菌24小時後(生物膜形成後)之培養基中添加試驗液,且進一步培養24小時而得者進行染色及清洗後之照片。圖3的下段,係將實驗3之以試驗液置換轉糖鏈球菌接菌24小時後(生物膜形成後)之培養基,且進一步培養24小時而得者進行染色及清洗後之照片。觀察此等照片時可知,pH值越小者顏色變得越淺,且更多生物膜被破壞。
圖4表示測定上述實驗1中試驗之樣品的吸光度之結果。橫軸為pH值,縱軸為吸光度,pH值變成小於2.3時,吸光度急遽變小,係幾乎未形成生物膜之結果。下表2為實驗1之pH及吸光度的數據。 [表2]
   樣品 pH
無添加 0.8 1.2 1.5 2.3 2.7 3.0 3.3 3.7 4.0
吸光度 1 0.764 0.090 0.092 0.098 0.734 0.752 0.755 0.805 0.807 0.773
2 0.766 0.089 0.093 0.099 0.773 0.808 0.767 0.787 0.872 0.810
3 0.816 0.090 0.098 0.102 0.823 0.841 0.800 0.824 0.874 0.809
4 0.845 0.088 0.107 0.102 0.762 0.830 0.819 0.830 0.819 0.807
5 0.868 0.089 0.094 0.098 0.837 0.785 0.807 0.840 0.800 0.733
6 0.863 0.089 0.094 0.101 0.782 0.749 0.774 0.876 0.807 0.828
平均值 0.820 0.089 0.096 0.100 0.785 0.794 0.787 0.827 0.830 0.793
圖5表示測定上述實驗2中試驗之樣品的吸光度之結果。橫軸為pH值,縱軸為吸光度,pH值變成小於3.0時,吸光度逐漸變小,從pH1.5開始變小時,則急遽變小。顯示了pH變得越小時,生物膜越受到破壞。下表3為實驗2之pH及吸光度的數據。 [表3]
   樣品 pH
無添加 0.8 1.2 1.5 2.3 2.7 3.0 3.3 3.7 4.0
吸光度 1 1.362 0.602 1.128 1.251 1.285 1.373 1.422 1.286 1.322 1.162
2 1.321 0.649 1.151 1.198 1.167 1.177 1.408 1.260 1.311 1.357
3 1.502 0.727 1.237 1.335 1.211 1.459 1.572 1.185 1.374 1.402
4 1.401 0.692 1.201 1.272 1.372 1.437 1.461 1.089 1.427 1.403
5 1.457 0.721 1.150 1.216 1.355 1.451 1.368 1.256 1.396 1.366
6 1.311 0.679 1.119 1.228 1.337 1.354 1.511 1.280 1.293 1.384
平均值 1.392 0.678 1.164 1.250 1.288 1.375 1.457 1.226 1.354 1.346
圖6表示測定上述實驗3中試驗之樣品的吸光度之結果。橫軸為pH值,縱軸為吸光度,pH值變成小於2.3時,吸光度逐漸變小,直至pH為0.5持續顯著減少趨勢。pH變成小於2.0時,明確顯示了生物膜被破壞。下表4為實驗3之pH及吸光度的數據。 [表4]
   樣品 pH
無添加 0.5 0.8 1.2 2.0 2.3 2.7 3.0 3.3 3.7
吸光度 1 1.077 0.438 0.649 0.729 0.966 1.052 1.149 1.113 1.117 1.116
2 1.059 0.570 0.678 0.723 0.921 1.038 1.070 1.019 1.054 1.040
3 1.038 0.597 0.715 0.836 1.108 1.005 1.111 1.075 1.176 1.134
4 1.072 0.615 0.795 0.690 1.005 1.237 1.078 0.960 1.191 1.094
5 0.943 0.577 0.782 0.771 0.982 1.077 1.010 1.027 1.094 1.102
6 0.999 0.744 0.752 0.948 0.951 1.091 1.167 1.036 1.044 1.157
平均值 1.031 0.590 0.729 0.783 0.989 1.083 1.098 1.038 1.113 1.107
轉糖鏈球菌以糖為營養源而產生酸,故於細菌密集的局部區域,耐酸性的性質藉由此系統被活化,使其可耐受pH下降。用於實驗1~3中之轉糖鏈球菌,對於酸性具有抵抗力。對於產出不具如此系統之生物膜之細菌所產出的生物膜,當然具有效果。
轉糖鏈球菌具有群體密度感應系統(Quorum-sensing system),並具有即使於特別嚴苛環境下,仍可耐受之耐受性。群體密度感應系統係菌數超過一定數量時,感知其密度,並引起訊息傳遞,激發適於細菌生存的活性之系統。 轉糖鏈球菌以糖為營養源而產生酸,故於細菌密集的局部區域,耐酸性的性質藉由此系統被活化,使其可耐受pH下降。又,產生係殺菌物質之殺菌素,使其抑制細菌之增殖,進行菌量之調節。 轉糖鏈球菌為了適應環境而基因之導入會被活化,變得容易變異以使其具有即使於嚴苛環境下亦能夠生存之性質。 如此,轉糖鏈球菌即使被置於低pH環境,因具有如此系統故仍難以使其滅絕,需為pH係0.5以上且2.0以下之低pH。
另一方面,亦存在不具轉糖鏈球菌之此種耐酸性且會形成生物膜之細菌。例如,口腔內常存之Fn菌(具核梭桿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此菌係生出成為惡臭(口臭)的原因之丁酸之細菌,且係被視為牙周病的致病菌,而且近年亦於大腸中被發現且被視為大腸癌的致病菌之細菌。 此菌不具如轉糖鏈球菌的群體密度感應系統,故抗酸性比轉糖鏈球菌低,即使是具有pH相較於轉糖鏈球菌係更高的pH之生物膜破壞液,仍能夠破壞生物膜。
圖7表示實際使用了Fn菌株之實驗結果。培養基係使用在THB (TODD-HEWITT BROTH)中添加2%(w/v)蔗糖而成者。蔗糖為係單醣之葡萄糖(glucose)和果糖(fructose)經α-1,2-糖苷鍵結而成之糖,且為雙醣類的1種。THB係使用碧迪公司製之THB。蔗糖係使用富士薄膜和光純藥公司製「CASRN」。培養時使用之培養盤係Thermo scientificshaNunclon Delta Surface 96well。培養器係使用Panasonic多氣體培養箱MCO-5MUV-PJ。培養係於37度C、CO 2氣體5%、O 2氣體5%、N 2氣體90%之環境下進行。
(「實驗4:與接菌同時添加」之步驟) 將Fn菌以含2%蔗糖之THB稀釋,並準備10個已在細胞培養用培養盤(Thermo scientificshaNunclon Delta Surface 96well)中接種100μl者。與接種同時,添加將氘代硫酸(D 2SO 4)以水(H 2O)稀釋而製備成pH=0.5、2.0、3.0、4.0、5.0、6.0之試驗液100ml。又,針對已接種之7個中的1個,不添加試驗液。
之後,於多氣體培養箱進行24小時培養而使生物膜在培養盤底面形成。培養後,將培養盤以蒸餾水進行清洗,並以0.1%結晶紫溶液染色10分鐘。染色後再次以蒸餾水清洗,並使其乾燥。
之後,以99.5%乙醇100μl(富士薄膜和光純藥股份有限公司製)萃取結晶紫,並使用吸光度計光柵微盤分析儀以590nm的波長測定吸光度。
圖7表示測定上述實驗4中試驗之樣品的吸光度之結果。橫軸為pH值,縱軸為吸光度,pH值變成小於4.5時,與pH為6.0者相比,吸光度變小,係變得不易形成生物膜之結果。下表5為實驗4之pH及吸光度的數據。 [表5]
   樣品 pH
無添加 0.5 2.0 3.0 4.0 5.0 6.0
吸光度 1 0.474 0.122 0.291 0.415 0.442 0.468 0.504
2 0.472 0.123 0.375 0.307 0.498 0.469 0.452
3 0.491 0.124 0.249 0.351 0.362 0.373 0.458
4 0.444 0.123 0.253 0.428 0.380 0.385 0.454
5 0.494 0.124 0.430 0.427 0.443 0.512 0.455
平均值 0.475 0.123 0.320 0.386 0.425 0.441 0.465
如從實驗1~實驗4之結果可知,對於如轉糖鏈球菌之抗酸性強的細菌,較佳為調整成pH為0.5~2.0之生物膜破壞液,對於如Fn菌之抗酸性不高的細菌,即使是將pH製備成4.0以下者亦具效果,故依照作為對象之細菌的種類調整pH即可。
實驗1~實驗4中,雖使用了藉由水及氘代硫酸之2種成分構成之破壞生物膜之溶液,但即使在添加其它成分,例如添加界面活性劑、增黏劑、色素劑等副成分而成者中,只要主成分為水及氘代硫酸,且pH為0.5~4,亦能夠破壞生物膜。 [產業上利用性]
本發明之用以破壞生物膜之溶液因具有強力破壞生物膜之功能,故除了環境中產生之生物膜以外,還能用於牙科領域、醫學領域之治療。又,能夠將使用於醫療領域之醫療設備中形成之生物膜予以破壞,並用於更精密的清洗。
[圖1]顯示使生物膜破壞液之pH變化而分解多醣類之趨勢。 [圖2](A)、(B)表示使用了木槿(Hibiscus)的葉子之副作用之試驗結果。 [圖3]表示使用了轉糖鏈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之實驗1~3的照片。 [圖4]表示使用了轉糖鏈球菌之實驗1之結果。 [圖5]表示使用了轉糖鏈球菌之實驗2之結果。 [圖6]表示使用了轉糖鏈球菌之實驗3之結果。 [圖7]表示使用了Fn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之實驗4之結果。

Claims (2)

  1. 一種調整pH以破壞生物膜之方法,係使用用以破壞生物膜之溶液,並依照產生生物膜之細菌的種類,調整pH以破壞生物膜,該用以破壞生物膜之溶液,係由水(H2O)及氘代硫酸(D2SO4)構成且pH為0.5以上4.0以下之溶液。
  2. 一種氘代硫酸(D2SO4)之用途,係用於製造用以破壞具備生物膜之細菌之生物膜之溶液,該溶液係由水(H2O)及氘代硫酸(D2SO4)構成且pH為0.5以上4.0以下。
TW112119356A 2022-05-24 2023-05-24 用以破壞生物膜之溶液及其製造方法 TWI8477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84640 2022-05-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12628A TW202412628A (zh) 2024-04-01
TWI847725B true TWI847725B (zh) 2024-07-0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65734A1 (fr) 2006-11-27 2008-06-05 Oct Incorporated Composition aqueuse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65734A1 (fr) 2006-11-27 2008-06-05 Oct Incorporated Composition aqueus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olderman et al. L-arginine destabilizes oral multi-species biofilm communities developed in human saliva
Jain 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iofilm-forming bacteria and associated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from oral cavity
Socransky et al. Dental biofilms: difficult therapeutic targets
Achmad et al. Effectiveness of chitosan tooth paste from white shrimp (Litopenaeusvannamei) to reduce number of Streptococcus mutans in the case of early childhood caries
CN111248224B (zh) 基于MXene量子点的抗菌剂的制备及抗菌活性测试方法
George et al. Possibilities of gutta-percha–centered infection in endodontically treated teeth: An in vitro study
EP0377091A1 (fr) Préparation cosmétique contenant du chitosane
Verspecht et al. Potential prebiotic substrates modulate composition, metabolism, virulence and inflammatory potential of an in vitro multi-species oral biofilm
McCarty et al. Biofilms: From concept to reality
CN106432534B (zh) 一种液体可得然胶及其生产方法
Prado et al. Recent updates on microbial biofilms in periodontitis: an analysis of in vitro biofilm models
Ramachandra et al. Evaluating models and assessment techniques for understanding oral biofilm complexity
TWI847725B (zh) 用以破壞生物膜之溶液及其製造方法
Kang et al. In vitro preventiv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of Weissella cibaria CMU against Streptococcus mutans biofilm formation and periodontal pathogens
TW202412628A (zh) 用以破壞生物膜之溶液及其製造方法
Munton et al. Effect of glutaraldehyde on the outer layers of Escherichia coli
Smirnov et al. Study of the structures of biofilms formed by Salmonella typhimurium bacteria on abiotic surfaces by the methods of light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JP7423026B1 (ja) バイオフィルムを破壊するための溶液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7405407A (zh) 用于长期抑制或预防机会性微生物感染症状的二元微生物制品
Grishin et al. Polysaccharide galactan inhibits Pseudomonas aeruginosa biofilm formation but protects pre-formed biofilms from antibiotics
Müller-Heupt et al. An in vitro study of local oxygen therapy as adjunctive antimicrobial therapeutic option for patients with periodontitis
Angelova et al. ANTIFUNGAL ACTIVITY OF SILVER DOPED HYBRIDS BASED ON SILICA AND CELLULOSE DERIVATES AGAINST ASPERGILLUS NIGER.
Blanco et al. Controlling bacterial biofilms growth through photodynamic action
Abd Noor et al. Potential effect of gold nanoparticles against Streptococcus mitis (primary periodontal colonizer)
Fulsundar et al.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Ozonated Water and 0.5% Sodium Hypochlorite for their Effect of Disinfection and Surface Wettability on Polyvinyl Siloxane Impression Mate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