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44307B - 窗簾和其致動系統 - Google Patents

窗簾和其致動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44307B
TWI844307B TW112109910A TW112109910A TWI844307B TW I844307 B TWI844307 B TW I844307B TW 112109910 A TW112109910 A TW 112109910A TW 112109910 A TW112109910 A TW 112109910A TW I844307 B TWI844307 B TW I84430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rod
guard
entanglement
operat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099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40599A (zh
Inventor
黃忠臣
Original Assignee
德侑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德侑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德侑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405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405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443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44307B/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種適用於窗簾的致動系統,包括:控制模組,適於耦接傳動軸,且控制模組可被致動而使傳動軸樞轉以調整窗簾的遮蔽結構。控制模組包含:棒條,具有介於其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之間延伸的中空內部;具有彈性之操作件,操作件在第一末端處延伸於棒條的外側,及與操作件相耦接並設置於棒條的第二末端處之手柄,手柄經操作可拉動操作件以致動控制模組;以及防纏繞護件,其具有長形狀,其中操作件、手柄和防纏繞護件能夠相對於棒條同步移動,且防纏繞護件在手柄遠離棒條的第二末端移動時配置為在棒條的外側介於手柄和棒條的第二末端之間延伸。

Description

窗簾和其致動系統
本發明係關於窗簾和其致動系統。
市面上的一些窗簾會使用操作繩拉上窗簾的底部,並採用棒條放下底部。更具體而言,操作繩可被拉動以驅使轉動件樞轉,而轉動件的旋轉再傳送至驅動軸,使驅動軸能夠樞轉而捲收底部所連接的吊繩。而使用者旋轉棒條時會促使棒條所耦接的制動件鬆開驅動軸,使驅動軸得樞轉,而底部因地心引力作用可朝下移動。因操作繩為拉上底部而被拉動時會導致操作繩之部分長度外露,使上述窗簾不能符合一些使用安全要求,尤其要求無繩外露以防止繩子意外地纏繞兒童頸部而造成傷害的安全要求。
本發明的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窗簾和適用於窗簾的致動系統,其能夠解決上述的問題。
根據一實施例,所述致動系統包括:控制模組,適於耦接傳動軸,所述控制模組可被致動而使所述傳動軸樞轉以調整窗簾的遮蔽結構,其中所述控制模組包含:棒條,具有介於其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之間延伸的中空內部;具有彈性之操作件,所述操作件在所述第一末端處延伸於所述棒條的外側,及與所述操作件相耦接並設置於所述棒條的所述第二末端處之手柄,所述手柄經操作可拉動所述操作件以致動所述控制模組;以及防纏繞護件,其具有長形狀,其中所述操作件、所述手柄和所述防纏繞護件能夠相對於所述棒條同步移動,且所述防纏繞護件在所述手柄遠離所述棒條的所述第二末端移動時配置為在所述棒條的外側介於所述手柄和所述棒條的所述第二末端之間延伸。
根據一實施例,所述防纏繞護件所配置的尺寸使所述防纏繞護件能夠設置於所述棒條的中空內部中。
根據一實施例,所述防纏繞護件可通過所述第二末端移入、移出所述棒條。
根據一實施例,所述手柄可介於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移動,其中所述手柄處於第一位置時鄰近於所述棒條的所述第二末端處,所述手柄處於第二位置時移離所述棒條的所述第二末端,且所述防纏繞護件在所述手柄處於第二位置時外露而佔據所述棒條的所述第二末端與所述手柄間的距離之相當一部分。
根據一實施例,所述防纏繞護件在所述手柄處於第二位置時為大致或全部暴露於所述棒條的外側。
根據一實施例,所述手柄處於第二位置時,所述防纏繞護件佔據所述棒條的所述第二末端與所述手柄間之距離的至少一半。
根據一實施例,所述手柄處於第二位置時,所述防纏繞護件佔據所述棒條的所述第二末端與所述手柄間之距離的至少三分之二。
根據一實施例,所述手柄處於第一位置時,所述防纏繞護件大致或全部容置於所述棒條的中空內部中。
根據一實施例,所述棒條在所述第二末端處與套部相固接,所述套部的截面大於所述棒條的截面,所述手柄處於第一位置時鄰近於所述套部。
根據一實施例,所述手柄的第二位置對應所述手柄遠離所述棒條的所述第二末端之最大位移。
根據一實施例,所述防纏繞護件與所述手柄相固接,或所述防纏繞護件與所述手柄分離並附接於所述操作件。
根據一實施例,所述防纏繞護件與所述手柄相固接,且所述操作件之一端部與所述防纏繞護件或所述手柄錨定。
根據一實施例,所述防纏繞護件與所述手柄分離並附接於所述操作件,且所述手柄為通過彈性連結件與所述防纏繞護件相連接。
根據一實施例,所述防纏繞護件包含為具有中空內部的管體,或為實心並無中空內部的桿條。
根據一實施例,所述防纏繞護件包含管體,且所述操作件穿過所述管體的中空內部。
根據一實施例,所述管體與所述手柄相固接,且所述操作件之一端部與所述手柄錨定。
根據一實施例,所述手柄遠離所述棒條的所述第二末端移動時,所述操作件被防止實質暴露於所述棒條的所述第二末端與所述手柄之間。
根據一實施例,所述手柄經操作可拉動所述操作件以垂直地移動窗簾的遮蔽結構。
根據一實施例,所述手柄經操作可拉動所述操作件而使窗簾的遮蔽結構疊合,而所述棒條可繞其縱向軸線樞轉而使窗簾的遮蔽結構展開。
另外,本發明還提供一種窗簾,包括:頂軌,設有傳動軸;遮蔽結構和底部,自所述頂軌懸掛;以及所述的致動系統,其中,所述控制模組與所述頂軌組接,且所述棒條與所述頂軌相樞接。
圖1和圖2繪示本發明一實施例所提供的窗簾100處於不同狀態之立體圖。參閱圖1和圖2,窗簾100可包括頂軌102、底部104、遮蔽結構106及致動系統108。
頂軌102可固定於窗戶框的頂端,並可為任何形狀。根據一實施例,頂軌102可具有長形狀,其中具有可容置至少部分致動系統108的空腔。
底部104可藉由複數個懸吊件110(圖2中以虛線繪示)自頂軌102懸掛。根據一實施例,底部104為長形狀的軌道,其中設有通道以便固接遮蔽結構106。懸吊件110例如包括,但不限於,繩子、條帶、帶子等。
遮蔽結構106亦可自頂軌102懸掛。遮蔽結構106例如為胞狀結構,其可包括,但不限於,蜂巢結構。然而,遮蔽結構106不受限於此,可為任何介於底部104與頂軌102之間展開、疊合的合適結構。遮蔽結構106可設置於頂軌102與底部104之間,且遮蔽結構106的相對兩個末端可分別與頂軌102、底部104相固接。
參閱圖1和圖2,底部104可相對於頂軌102沿者垂直方向移動,以調整窗簾100為所欲設的狀態。例如,底部104可朝向頂軌102上移以疊合遮蔽結構106(如圖1所示),或遠離頂軌102下移以展開遮蔽結構106(如圖2所示)。底部104相對於頂軌102的垂直位置可經由致動系統108的操作來控制。
參閱圖1和圖2,致動系統108與頂軌102相組接,且經操作可帶動底部104相對於頂軌102移動以作調整。致動系統108可包括傳動軸112、複數個與傳動軸112樞轉地耦接的捲繞單元114、及耦接傳動軸112的控制模組116。
參閱圖1和圖2,傳動軸112設置於頂軌102中。傳動軸112分別與捲繞單元114相耦接,且可繞樞軸線P樞轉。各捲繞單元114分別經由至少一條懸吊件110與底部104相連接,且經操作可捲收懸吊件110以拉上底部104或使懸吊件110伸展以放下底部104。舉例而言,捲繞單元114可包括一個轉筒(圖未示),所述轉筒樞轉地耦接傳動軸112並與懸吊件110的一端相連接,而懸吊件110的另一端與底部104相連接,藉此,所述轉筒可與傳動軸112同步樞轉以捲收懸吊件110或使懸吊件110伸展。因捲繞單元114均共同地耦接傳動軸112,使捲繞單元114能夠同步操作以捲收懸吊件110或使懸吊件110伸展。
控制模組116與頂軌102相組接。控制模組116適於耦接傳動軸112,並可被致動而使傳動軸112繞樞軸線P樞轉,以便調整遮蔽結構106。具體而言,控制模組116可包括棒條118、具有彈性之操作件120(圖1和圖2中以虛線顯示)和手柄122,其中操作件120與手柄122耦接,且棒條118與手柄122為彼此獨立操作以調整遮蔽結構106。
棒條118可具有沿其縱向軸線L介於棒條118的相對兩個末端118A、118B之間延伸的長形狀,及介於兩個末端118A、118B之間延伸的中空內部。適用於製成棒條118的材質可包含,但不限於,塑料。棒條118的末端118A可通過關節126與頂軌102相樞接。關節126可配置為允許棒條118繞縱向軸線L樞轉且相對於頂軌102傾斜為不同角度。棒條118可繞縱向軸線L樞轉以致動控制模組116。
操作件120可包括任何彈性且線型的元件。操作件120例如包括,但不限於,繩子、條帶、纜索等。操作件120在末端118A處延伸於棒條118的外側,且操作件120之一端可與控制模組116之轉筒128(圖3-7中以虛線顯示)相連接。轉筒128可樞轉以捲收操作件120或使操作件120伸展。另外,操作件120可穿過關節126和棒條118的末端118A,且在棒條118的中空內部中沿縱向軸線L延伸。
手柄122設置於棒條118的末端118B處,且與操作件120相耦接。柄122可具有任何適於使用者用手握並操作的形狀。於圖中所示的實施例,手柄122可具有開口130,以便於使用者用手握並操作手柄122。然應理解,手柄122並不受限於此而可具有其他結構。手柄122經操作可拉動操作件120而促使轉筒128朝伸展的方向樞轉,從而致動控制模組116。更具體而言,手柄122可相對於棒條118介於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移動,其中手柄122處於第一位置時鄰近於棒條118的末端118B處,手柄122處於第二位置時移離棒條118的末端118B。手柄122被拉動遠離棒條118的末端118B時可促使轉筒128樞轉,藉此致動控制模組116,以調整遮蔽結構106。
參閱圖1和圖2,棒條118可在末端118B處與套部132相固接,套部132的截面大於棒條118的截面。手柄122處於第一位置時可鄰近於套部132且至少部分容置於套部132內。套部132的配置能使手柄122易於定位在第一位置。
配合圖1和圖2,圖3-5繪示控制模組116為展開遮蔽結構106之操作示意圖,而圖6和圖7繪示控制模組116為疊合遮蔽結構106之操作示意圖。控制模組116的配置使手柄122經操作可拉動操作件120以垂直地移動遮蔽結構106。具體而言,控制模組116可配置為通過手柄122的操作拉動操作件120而使遮蔽結構106疊合,且通過棒條118繞縱向軸線L樞轉而使遮蔽結構106展開。
參閱圖3-5,通過棒條118繞縱向軸線L朝第一方向R1樞轉的操作,底部104可下移而使遮蔽結構106展開,其中棒條118可在手柄122維持鄰近於棒條118的末端118B處之第一位置下進行此角度位移。底部104下移而到達所欲設的位置時,棒條118可繞縱向軸線L朝與第一方向R1相反的第二方向R2樞轉而恢復其初始位置,從而使底部104停止於所欲設之位置。
參閱圖6和圖7,通過移動手柄122遠離棒條118的末端118B之操作,從而拉動操作件120而促使轉筒128朝操作件120伸展的方向樞轉,使底部104能夠上移一段距離。在底部104上移時,使用者可隨時放開手柄122,例如當底部104已到達所欲設的高度或操作件120已全部伸展於轉筒128。手柄122被放開時,轉筒128可朝反方向樞轉而捲收至少部分操作件120,使手柄122移動至鄰近棒條118的末端118B處之第一位置。在手柄122朝棒條118的末端118B移動的過程中,底部104維持其相對於頂軌102的位置。以上拉動、放開手柄122之操作順序可重複執行多次,直到遮蔽結構106完全疊合。
控制模組116可具有任何適於執行上述操作之結構。舉例而言,控制模組116可包含一個或多個與轉筒128耦接之離合件(圖中未示),及一個或多個與棒條118耦接之制動彈簧(圖中未示)。轉筒128朝伸展操作件120之方向樞轉時致使所述一個或多個離合件將轉筒128耦接至傳動軸112,從而使傳動軸112能夠與轉筒128同步樞轉以拉上底部104。轉筒128朝捲收操作件120之方向樞轉時則致使所述一個或多個離合件將轉筒128與傳動軸112解除耦接,從而使傳動軸112由所述一個或多個制動彈簧鎖定以將底部104維持其所在位置。棒條118進行如圖4所示之角度位移時可促使所述一個或多個制動彈簧解鎖傳動軸112,再藉由重力作用使傳動軸112樞轉以放下底部104。因包含離合件和制動彈簧之控制模組已為習知技術,故圖式例為清楚起見不再予贅示。
配合圖6,圖8繪示控制模組116的其他結構細節之分解圖。參閱圖6和圖8,控制模組116還包含防纏繞護件134。防纏繞護件134具有長形狀,其介於防纏繞護件134的相對兩個端部134A、134B之間延伸,且防纏繞護件134所具有的硬度能夠防止防纏繞護件134纏繞。製成防纏繞護件134的合適材質例如包括,但不限於,塑料、金屬材質等。根據一些實施例,防纏繞護件134所具有的硬度使防纏繞護件134得彎曲但不會形成環形,以提供防纏繞的功能。防纏繞護件134與操作件120、手柄122耦接,並在手柄122遠離棒條118的末端118B移動時配置為在棒條118的外側介於手柄122和棒條118的末端118B之間延伸。更具體而言,防纏繞護件134所配置的尺寸使防纏繞護件134能夠通過末端118B設置於棒條118的中空內部中,且防纏繞護件134與操作件120、手柄122的耦接關係使操作件120、手柄122和防纏繞護件134能夠相對於棒條118同步移動。故,防纏繞護件134在操作的過程中可通過末端118B移入、移出棒條118。
配合圖1-8,圖9繪示手柄122在鄰近棒條118的末端118B處的第一位置之側視圖,而圖10繪示手柄122在遠離棒條118的末端118B的第二位置之側視圖。手柄122在圖10所示的第二位置,例如為手柄122遠離棒條118的末端118B之最大位移,其可對應操作件120自轉筒128之最大伸展程度。藉由防纏繞護件134所配置的尺寸,手柄122處於對應操作件120自轉筒128的最大伸展程度之第二位置時,防纏繞護件134可外露而佔據棒條118的末端118B與手柄122間的距離之相當一部分。根據一實施例,手柄122處於第二位置時,防纏繞護件134可佔據棒條118的末端118B與手柄122間之距離的至少一半。根據一實施例,手柄122處於第二位置時,防纏繞護件134可佔據棒條118的末端118B與手柄122間之距離的至少三分之二。根據一實施例,手柄122處於第二位置時,防纏繞護件134可佔據棒條118的末端118B與手柄122間之距離的至少四分之三。根據一實施例,手柄122處於第二位置時,防纏繞護件134可佔據棒條118的末端118B與手柄122間之全部距離。因此,防纏繞護件134可在手柄122處於第二位置時配置為大致或全部暴露於棒條118的外側。
藉由移動手柄122遠離棒條118的末端118B而致動控制模組116時,伸出於棒條118之防纏繞護件134可防止操作件120實質暴露於棒條118的末端118B與手柄122之間,藉此能夠防止操作件120意外地纏繞兒童之頸部而造成傷害。由於其防纏繞的特性,外露之防纏繞護件134不會纏繞兒童之頸部,並無危害風險。
手柄122處於鄰近棒條118的末端118B之第一位置時,防纏繞護件134可大致或全部容置於棒條118的中空內部中,從而能提供緊湊的配置。在防纏繞護件134縮進棒條118的狀態下,棒條118可繞縱向軸線L樞轉以放下底部104。
操作件120、手柄122和防纏繞護件134可通過不同的結構彼此耦接。舉例而言,防纏繞護件134可與手柄122相固接,或防纏繞護件134可與手柄122分離並附接於操作件120。
配合圖8-10,圖11-13繪示防纏繞護件134與手柄122相固接的實施例之剖示圖。參閱圖11-13,防纏繞護件134可與手柄122相固接,且操作件120之一端部136可與手柄122或防纏繞護件134錨定。
於圖11之實施例,防纏繞護件134包含與手柄122相固接的管體138,操作件120穿過管體138的中空內部,且操作件120的端部136可與手柄122錨定。管體138可為分開的部件並在其一端與手柄122鎖固,或可與手柄122一體形成。操作件120的端部136可通過任何合適的方式與手柄122相固接。例如,操作件120的端部136可與手柄122中所設置之卡接結構相卡合。
於圖12之實施例,管體138在其一端與手柄122相固接,且操作件120的端部136與管體138錨定。例如,操作件120的端部136可與管體138中在其相對於手柄122的一端中所設置之卡接結構相卡合。
於圖13之實施例,防纏繞護件134包含為實心並無中空內部的桿條140。桿條140與手柄122相固接,且操作件120與桿條140錨定。桿條140可為分開的部件並在其一端與手柄122鎖固,或可與手柄122一體形成。適於將操作件120與手柄122錨定的方法可包括,但不限於,將操作件120之一端部黏合、繫、或鎖固於桿條140。
圖14和圖15繪示防纏繞護件134與手柄122分離並附接於操作件120、且手柄122為通過彈性連結件142與防纏繞護件134相連接的實施例之剖示圖。
於圖14之實施例,防纏繞護件134包含管體144,其具有兩個相對的端部144A、144B。彈性連結件142可包括,但不限於,繩子、纜索、條帶等。操作件120可與防纏繞護件134錨定,且彈性連結件142可與手柄122、防纏繞護件134錨定。例如,操作件120可與管體144的端部144A錨定,而彈性連結件142的兩個相對端部142A、142B可分別與手柄122、管體144的端部144B錨定。
於圖15之實施例,防纏繞護件134包含為實心的桿條146,其具有兩個相對的端部146A、146B。操作件120可與桿條146的端部146A錨定,且彈性連結件142可分別與手柄122、桿條146的端部146B錨定。
配合圖6、10-15,圖16-18繪示防纏繞護件134在手柄122移動至對應操作件120自轉筒128的最大伸展程度之第二位置時的不同配置之示意圖。
參閱圖10,防纏繞護件134與手柄122相固接,且佔據棒條118的末端118B與手柄122間之全部距離。
參閱圖16,防纏繞護件134與手柄122相固接,且佔據棒條118的末端118B與手柄122間的距離之相當一部分。操作件120可稍暴露於棒條118的末端118B與防纏繞護件134之間。
參閱圖17,防纏繞護件134與手柄122分離並附接於操作件120。操作件120可稍暴露於棒條118的末端118B與防纏繞護件134之間,且彈性連結件142暴露於手柄122與防纏繞護件134之間。
參閱圖18,防纏繞護件134與手柄122分離並附接於操作件120。防纏繞護件134之一部分維持於棒條118內,且彈性連結件142暴露於手柄122與防纏繞護件134之間。
圖19繪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在棒條118的末端118B處不設置套部132(顯示於圖9和圖10)之示意圖。防纏繞護件134與手柄122固接,且隨手柄122朝棒條118的末端118B、遠離棒條118的末端118B移動時可移動以縮進、伸出棒條118。
本發明所提供的致動系統可由方便的操作放下、拉上窗簾的底部,且能有效地防止彈性的操作件意外地纏繞兒童之頸部而造成傷害。
以上敍述依據本發明多個不同實施例,其中各項特徵可以單一或不同結合方式實施。因此,本發明實施方式之揭露為闡明本發明原則之具體實施例,應不拘限本發明於所揭示的實施例。進一步言之,先前敍述及其附圖僅為本發明示範之用,並不受其限囿。其他元件之變化或組合皆可能,且不悖于本發明之精神與範圍。
100:窗簾 102:頂軌 104:底部 106:遮蔽結構 108:致動系統 110:懸吊件 112:傳動軸 114:捲繞單元 116:控制模組 P:樞軸線 118:棒條 118A、118B:末端 120:操作件 122:手柄 126:關節 128:轉筒 130:開口 132:套部 134:防纏繞護件 134A、134B:端部 136:端部 138、144:管體 144A、144B:端部 140、146:桿條 146A、146B:端部 142:彈性連結件 142A、142B:端部 L:縱向軸線 R1、R2:方向
圖1繪示本發明一實施例設有致動系統的窗簾之立體圖。
圖2繪示窗簾中的底部由頂軌下移的狀態之立體圖。
圖3-5繪示致動系統的控制模組為展開窗簾的遮蔽結構之操作示意圖。
圖6和圖7繪示控制模組為疊合窗簾的遮蔽結構之操作示意圖。
圖8繪示控制模組的其他結構細節之分解圖。
圖9繪示控制模組中的手柄在鄰近棒條處的第一位置之側視圖。
圖10繪示手柄在遠離棒條的第二位置之側視圖。
圖11繪示本發明一實施例將防纏繞護件與手柄相固接之剖示圖,其中防纏繞護件包含與手柄相固接的管體,且控制模組中為具有彈性的操作件穿過管體並與手柄錨定。
圖12繪示本發明一實施例將防纏繞護件與手柄相固接之剖示圖,其中防纏繞護件包含與手柄相固接的管體,且具有彈性的操作件穿過管體並與防纏繞護件錨定。
圖13繪示本發明一實施例將防纏繞護件與手柄相固接之剖示圖,其中防纏繞護件包含與手柄相固接的實心桿條,且具有彈性的操作件與防纏繞護件錨定。
圖14繪示本發明一實施例為包含管體的防纏繞護件之剖示圖,其中管體與手柄分離並附接於具有彈性的操作件,且手柄為通過彈性連結件與防纏繞護件相連接。
圖15繪示本發明一實施例為包含實心桿條的防纏繞護件之剖示圖,其中實心桿條與手柄分離並附接於具有彈性的操作件,且手柄為通過彈性連結件與防纏繞護件相連接。
圖16-18繪示防纏繞護件在手柄移動至對應具有彈性的操作件的最大伸展程度之位置時的不同配置之示意圖。
圖19繪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在棒條的末端處不設置套部之示意圖。
104:底部
106:遮蔽結構
116:控制模組
118:棒條
118A、118B:末端
120:操作件
122:手柄
128:轉筒
134:防纏繞護件

Claims (20)

  1. 一種窗簾的致動系統,包括:控制模組,適於耦接傳動軸,所述控制模組可被致動而使所述傳動軸樞轉以調整窗簾的遮蔽結構,其中所述控制模組包含:棒條,具有介於其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之間延伸的中空內部;具有彈性之操作件,所述操作件在所述第一末端處延伸於所述棒條的外側,及與所述操作件相耦接並設置於所述棒條的所述第二末端處之手柄,所述手柄經操作可拉動所述操作件以致動所述控制模組;以及防纏繞護件,其具有長形狀,其中所述操作件、所述手柄和所述防纏繞護件能夠相對於所述棒條同步移動,且所述防纏繞護件在所述手柄遠離所述棒條的所述第二末端移動時配置為在所述棒條的外側介於所述手柄和所述棒條的所述第二末端之間延伸,以所述防纏繞護件的配置防止所述操作件和所述防纏繞護件在所述手柄和所述棒條的所述第二末端之間形成環形。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致動系統,其中,所述防纏繞護件所配置的尺寸使所述防纏繞護件能夠設置於所述棒條的中空內部中。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致動系統,其中,所述防纏繞護件可通過所述第二末端移入、移出所述棒條。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致動系統,其中,所述手柄可介於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移動,其中所述手柄處於第一位置時鄰近於所述棒條的所述第二末端處,所述手柄處於第二位置時移離所述棒條的所述第二末端,且所述防纏繞護件在所述手柄處於第二位置時外露而佔據所述棒條的所述第二末端與所述手柄間的距離之相當一部分。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致動系統,其中,所述防纏繞護件在所述手柄處於第二位置時為大致或全部暴露於所述棒條的外側。
  6. 如請求項4所述的致動系統,其中,所述手柄處於第二位置時,所述防纏繞護件佔據所述棒條的所述第二末端與所述手柄間之距離的至少一半。
  7. 如請求項4所述的致動系統,其中,所述手柄處於第二位置時,所述防纏繞護件佔據所述棒條的所述第二末端與所述手柄間之距離的至少三分之二。
  8. 如請求項4所述的致動系統,其中,所述手柄處於第一位置時,所述防纏繞護件大致或全部容置於所述棒條的中空內部中。
  9. 如請求項4所述的致動系統,其中,所述棒條在所述第二末端處與套部相固接,所述套部的截面大於所述棒條的截面,所述手柄處於第一位置時鄰近於所述套部。
  10. 如請求項4所述的致動系統,其中,所述手柄的第二位置對應所述手柄遠離所述棒條的所述第二末端之最大位移。
  11. 如請求項1所述的致動系統,其中,所述防纏繞護件與所述手柄相固接,或所述防纏繞護件與所述手柄分離並附接於所述操作件。
  12. 如請求項11所述的致動系統,其中,所述防纏繞護件與所述手柄相固接,且所述操作件之一端部與所述防纏繞護件或所述手柄錨定。
  13. 如請求項11所述的致動系統,其中,所述防纏繞護件與所述手柄分離並附接於所述操作件,且所述手柄為通過彈性連結件與所述防纏繞護件相連接。
  14. 如請求項1所述的致動系統,其中,所述防纏繞護件包含為具有中空內部的管體,或為實心並無中空內部的桿條。
  15. 如請求項1所述的致動系統,其中,所述防纏繞護件包含管體,且所述操作件穿過所述管體的中空內部。
  16. 如請求項15所述的致動系統,其中,所述管體與所述手柄相固接,且所述操作件之一端部與所述手柄錨定。
  17. 如請求項1所述的致動系統,其中,所述手柄遠離所述棒條的所述第二末端移動時,所述操作件被防止實質暴露於所述棒條的所述第二末端與所述手柄之間。
  18. 如請求項1所述的致動系統,其中,所述手柄經操作可拉動所述操作件以垂直地移動窗簾的遮蔽結構。
  19. 如請求項18所述的致動系統,其中,所述手柄經操作可拉動所述操作件而使窗簾的遮蔽結構疊合,而所述棒條可繞其縱向軸線樞轉而使窗簾的遮蔽結構展開。
  20. 一種窗簾,包括:頂軌,設有傳動軸;遮蔽結構和底部,自所述頂軌懸掛;以及如請求項1至19中任一項所述的致動系統,其中,所述控制模組與所述頂軌組接,且所述棒條與所述頂軌相樞接。
TW112109910A 2022-03-31 2023-03-17 窗簾和其致動系統 TWI8443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263325896P 2022-03-31 2022-03-31
US63/325,896 2022-03-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40599A TW202340599A (zh) 2023-10-16
TWI844307B true TWI844307B (zh) 2024-06-01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02317B2 (ja) 窓用シェード、その制御モジュール、および窓用シェードを操作する方法
JP5918393B2 (ja) 窓用シェードおよびその制御モジュール
TWI756021B (zh) 窗簾和其致動系統
TWI493102B (zh) 窗簾用控制模組及使用控制模組之窗簾
CN105147039B (zh) 窗帘及其致动系统
US9765864B2 (en) Window shade and its control module
TWI767600B (zh) 窗簾和其致動系統
US8087969B2 (en) Costume apparatus
US5645685A (en) Venetian blinds
CN116889332A (zh) 窗帘和其致动系统
JP2013536340A (ja) ウィンドウシェードを上げ下げするためのクラッチを有する制御モジュール
TWI844307B (zh) 窗簾和其致動系統
US9487997B2 (en) Stiffened pull cord for architectural coverings
TWM561724U (zh) 窗簾用之拉動繩隱藏裝置
KR101549059B1 (ko) 블라인드 줄의 안전장치
JP6475462B2 (ja) イコライザ及び横型ブライン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