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41365B - 挫屈束制支撐、及挫屈束制支撐的安裝方法 - Google Patents

挫屈束制支撐、及挫屈束制支撐的安裝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41365B
TWI841365B TW112115798A TW112115798A TWI841365B TW I841365 B TWI841365 B TW I841365B TW 112115798 A TW112115798 A TW 112115798A TW 112115798 A TW112115798 A TW 112115798A TW I841365 B TWI841365 B TW I84136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material
aforementioned
buckling restraint
restraint support
join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157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400873A (zh
Inventor
黑岩豊樹
班傑明 J 西特勒
寺嶋正雄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鐵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208901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32950B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鐵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鐵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008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008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413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41365B/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挫屈束制支撐(10)具有芯材(20)、覆蓋芯材的外周側的束制構件(30)、在一部分配置於束制構件的內側的狀態下接合於芯材的加勁構件(40、90)、及第1端部(50a)銷接合於構造物且第2端部(50b)接合於芯材及加勁構件中之至少一個的接合構件(50),作為用以調整芯材及加勁構件中之至少一個、和接合構件的相對位置的位置調整機構之長孔,是設於芯材、加勁構件及接合構件中之至少一個。

Description

挫屈束制支撐、及挫屈束制支撐的安裝方法
發明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挫屈束制支撐、及挫屈束制支撐的安裝方法。 本案是基於2022年5月31日在日本提申的特願2022-089013號而主張優先權,此處並援用其內容。
發明背景
習知,作為構造物的補強材,有使用挫屈束制支撐。於挫屈束制支撐中,承受軸力的芯材利用從外周側藉由束制構件等進行束制,而一面防止軸方向以外的變形或挫屈,一面進行塑性變形。藉由使用挫屈束制支撐,而提升構造物的耐震、制振性能。
於專利文獻1的挫屈束制支撐中,為了調整挫屈束制支撐的長度,在芯材形成有螺絲,且在接合芯材和構造物的接合構件,形成有螺合該螺絲的母螺絲部。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國特許第6544546號公報
發明概要 [發明的概要] [發明所欲解決的課題]
為使設計性提升,考慮要將挫屈束制支撐銷接合於構造物。因挫屈束制支撐的製造誤差或構造物的施工誤差,而有難以將銷插通於形成在挫屈束制支撐的銷孔及構造物的貫通孔的情況。 又,於構造物的施工時,會因構造物的自重或施工時施加在構造物的荷重所造成之構造物的各構件的縮短等,而對已安裝在構造物的挫屈束制支撐導入初期的軸力。藉此,有可能會降低挫屈束制支撐的耐震、制振性能。在專利文獻1的構造中,要釋放導入到挫屈束制支撐之初期的軸力是有困難的。
本發明是鑑於上述的情事而完成者,且是以提供一種可易於安裝在構造物,並且可防止挫屈束制支撐的耐震、制振性能降低之挫屈束制支撐、及挫屈束制支撐的安裝方法為目的。 [用以解決課題的手段]
本發明的第1態樣是一種挫屈束制支撐,安裝於構造物,具有: 芯材;束制構件,覆蓋前述芯材的外周側;加勁構件,在一部分配置於前述束制構件的內側的狀態下,接合於前述芯材;及接合構件,第1端部銷接合於前述構造物,第2端部接合於前述芯材及前述加勁構件中之至少一個,作為用以調整前述芯材及前述加勁構件中之至少一個、和前述接合構件的相對位置的位置調整機構之長孔是設於前述芯材、前述加勁構件及前述接合構件中之至少一個。
由於可使用位置調整機構,來調整芯材及加勁構件中之至少一個、和接合構件的相對位置,所以可易於將挫屈束制支撐安裝於構造物。又,隨著構造物的施工進行,因構造物的自重、或施工時施加到構造物的荷重所造成之構造物的各構件的縮短等,而對安裝於構造物的挫屈束制支撐導入初期的軸力。藉由使用位置調整機構,來調整芯材及加勁構件中之至少一個、和接合構件的相對位置,而可將從構造物負載於挫屈束制支撐的軸力釋放。因此,可防止挫屈束制支撐的耐震、制振性能的降低。 又,藉由設置長孔作為位置調整機構,而可易於以簡易的構成,來調整芯材及加勁構件中之至少一個、和接合構件的相對位置。
本發明的第2態樣是上述第1態樣之挫屈束制支撐中,前述長孔設於前述接合構件。
本發明的第3態樣是上述第1態樣或第2態樣之挫屈束制支撐中,前述長孔設於前述芯材或前述加勁構件。
本發明的第4態樣是上述第1態樣到第3態樣之任一個的挫屈束制支撐中,作為前述接合構件,具有將前述芯材或前述加勁構件夾入之一對接合構件。
本發明的第5態樣是上述第1態樣到第4態樣之任一個的挫屈束制支撐中,作為前述加勁構件,具有於前述芯材的寬度方向相互地分開而配置的一對加勁構件。
本發明的第6態樣是上述第5態樣之挫屈束制支撐中,其更具備有設於一對加勁構件之間的第1板。
本發明的第7態樣是上述第1態樣到第6態樣之任一個的挫屈束制支撐中,作為前述芯材,具有於前述芯材的厚度方向相互地分開而配置的一對芯材。
本發明的第8態樣是上述第7態樣之挫屈束制支撐中,其更具備有設於前述一對芯材之間的第2板。
本發明的第9態樣是上述第1態樣到第8態樣之任一個的挫屈束制支撐中,作為前述加勁構件,具有將前述芯材於前述芯材的厚度方向夾入的一對第2芯材。
本發明的第10態樣是上述第1態樣到第9態樣之任一個的挫屈束制支撐中,前述束制構件為筒狀,在前述束制構件的內側填充有填充材,前述長孔設於前述束制構件的外側。
本發明的第11態樣是一種挫屈束制支撐的安裝方法,是將上述第1態樣到第10態樣中任一項的挫屈束制支撐安裝於構造物,前述挫屈束制支撐的安裝方法具備有:位置調整步驟,藉由使用前述位置調整機構,來調整前述芯材及前述加勁構件中之至少一個、和前述接合構件的相對位置,而將前述接合構件的位置暫時定位;軸力釋放步驟,藉由使用前述位置調整機構,將前述接合構件的位置的暫時定位解除,而將從前述構造物負載於前述挫屈束制支撐的軸力釋放;及正式接合步驟,在前述軸力釋放步驟之後,將前述接合構件正式接合於前述芯材及前述加勁構件中之至少一個。
由於在軸力釋放步驟中,將從構造物負載於挫屈束制支撐的軸力釋放,所以可防止挫屈束制支撐的耐震、制振性能的降低。
本發明的第12態樣是上述第11態樣之挫屈束制支撐的安裝方法中,其更具備有在前述位置調整步驟之前,將前述接合構件銷接合於前述構造物的銷接合步驟。
本發明的第13態樣是一種挫屈束制支撐的安裝方法,是將上述第1態樣到第10態樣中任一項之挫屈束制支撐安裝於構造物,前述挫屈束制支撐的安裝方法具備有:銷接合步驟,將前述接合構件銷接合於前述構造物;及正式接合步驟,將前述接合構件正式接合於前述芯材及前述加勁構件中之至少一個,在前述銷接合步驟之後且在前述正式接合步驟之前,藉由使用前述位置調整機構,將前述芯材及前述加勁構件中之至少一個、和前述接合構件的相對位置,調整成於前述挫屈束制支撐的軸方向移動自如,而使施工中之從前述構造物負載於前述挫屈束制支撐的軸力放出。
由於可在銷接合步驟之後,且在正式接合步驟之前,將施工中之從構造物負載於挫屈束制支撐的軸力放出,所以可防止挫屈束制支撐的耐震、制振性能的降低。 [發明的效果]
依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易於安裝在構造物,且可防止挫屈束制支撐的耐震、制振性能降低之挫屈束制支撐、及挫屈束制支撐的安裝方法。
[用以實施發明的形態]
<第1實施形態> 以下,就有關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中之挫屈束制支撐10,參照圖1~圖4來進行說明。 圖1是挫屈束制支撐10的側面圖。圖2A是顯示挫屈束制支撐10的單側的端部附近的側面圖,圖2B是顯示挫屈束制支撐10的單側的端部附近的俯視圖,圖2C是圖2A之A-A剖面圖。以下,將沿著挫屈束制支撐10的軸線的方向稱為軸方向。又,沿著軸方向,將挫屈束制支撐10的中央側稱為軸方向的內側,將其相反側稱為軸方向的外側。
挫屈束制支撐10是用於例如建築、橋樑構造物中之斜撐等,以使其等之耐震、制振性能提升。 如圖1及圖2A~2C所示,挫屈束制支撐10具備有芯材20、束制構件30、肋板40(加勁構件)、U型鉤(clevis)板50(接合構件)、及第1介設板70(第1板)。
芯材20是朝軸方向延伸的板狀。芯材20是由鋼板形成。以下,也有將芯材20的厚度方向單稱為厚度方向。也有將芯材20的寬度方向單稱為寬度方向。
如圖2B所示,芯材20具備有狹窄寬度部20a、及寬廣寬度部20b。狹窄寬度部20a位於芯材20中之軸方向的中央。寬廣寬度部20b位於芯材20中之軸方向的兩端。寬廣寬度部20b的寬度是比狹窄寬度部20a的寬度還寬。寬廣寬度部20b的軸方向的長度是比狹窄寬度部20a的軸方向的長度還短。利用芯材20中之軸方向的中央為狹窄寬度部20a,且軸方向的端部為寬廣寬度部20b,而使芯材20中之軸方向的中央(狹窄寬度部20a)成為易於塑性化的區域,塑性化區域便被限定於芯材20中之軸方向的中央。 寬廣寬度部20b形成有從芯材20的軸方向之端向著軸方向的內側延伸的狹縫21。狹縫21供肋板40、U型鉤板50、及第1介設板70配置。
束制構件30為筒狀。例如,束制構件30為斷面多角的筒形的鋼管。如圖2C所示,束制構件30之與軸方向直交的剖面形狀為正方形。再者,束制構件30的剖面形狀也可以是長方形、菱形等。束制構件30也可以是圓筒形的鋼管。
束制構件30是朝軸方向延伸。束制構件30覆蓋芯材20的外周側。束制構件30的軸方向的長度是比芯材20整體的軸方向的長度還短。束制構件30的軸方向的長度是比芯材20的狹窄寬度部20a的軸方向的長度還長。芯材20的寬廣寬度部20b是從束制構件30朝軸方向的外側突出。
在束制構件30的內側供混凝土或水泥砂漿等填充材31填充。填充材31填充於芯材20和束制構件30之間。為了防止填充材31從束制構件30的端部漏出,束制構件30的兩端開口藉由不圖示的蓋閉塞。填充材31是將芯材20相對束制構件30保持成可朝軸方向相對移動,以使芯材20的軸力不傳遞到束制構件30。藉由束制構件30及填充材31,來限制芯材20朝軸方向以外的方向的變形。為了防止芯材20和填充材31相互附著,也可以是在芯材20和填充材31之間設置不圖示的附著防止材。
肋板40為朝軸方向延伸的板狀。如圖2B所示,在挫屈束制支撐10的各端部,設有一對肋板40。肋板40具有配置於軸方向的外側的第1端部40a、及配置於比第1端部40a還靠軸方向的內側的第2端部40b。
肋板40是設置成橫跨束制構件30的內外。肋板40的第2端部40b配置於束制構件30的內側,肋板40的第1端部40a配置於束制構件30的外側。
圖3是肋板40的俯視圖。如圖3所示,在肋板40的第1端部40a形成複數個螺栓孔41。螺栓孔41為圓形。複數個螺栓孔41分別供複數個螺栓61(參照圖6A、6B)插通。
在肋板40的第2端部40b形成從肋板40的軸方向內側之端向著軸方向的外側延伸的狹縫42。狹縫42供芯材20的寬廣寬度部20b之中比狹縫21還靠軸方向內側的部分插入。此時,如圖2B所示,肋板40的第1端部40a配置於狹縫21。
肋板40對芯材20垂直地交差。再者,肋板40之對芯材20的角度也可以是非垂直。肋板40固定於芯材20。具體來說,在芯材20的寬廣寬度部20b插入到狹縫42的狀態下,肋板40的第2端部40b藉由熔接而接合於寬廣寬度部20b。由於藉由第2端部40b將寬廣寬度部20b從厚度方向的兩側支撐,所以芯材20的挫屈強度提升。
一對肋板40是於寬度方向相互分開而配置。於一對肋板40之間設有第1介設板70。第1介設板70固定於肋板40。例如,第1介設板70藉由熔接而接合於肋板40的第1端部40a。藉由第1介設板70將一對肋板40彼此之間隙填塞,藉此可補強肋板40。再者,也可以是取代一對肋板40及第1介設板70,而設置具有與一對U型鉤板50彼此之間隙的大小同等的厚度之單一的肋板40。
U型鉤板50為朝軸方向延伸的板狀。如圖2B所示,在挫屈束制支撐10的各端部設有一對U型鉤板50。U型鉤板50具有配置於軸方向的外側的第1端部50a、及配置於比第1端部50a還靠軸方向的內側的第2端部50b。
一對U型鉤板50是於寬度方向相互分開而配置。在一對U型鉤板50彼此的間隙,供一對肋板40配置。亦即,一對U型鉤板50將一對肋板40於芯材20的寬度方向夾入。
U型鉤板50配置於束制構件30的外側。U型鉤板50的第2端部50b和肋板40的第1端部40a是於芯材20的寬度方向相對向。U型鉤板50的第1端部50a是配置成比肋板40的第1端部40a還朝軸方向的外側突出。
U型鉤板50對芯材20垂直地交差。再者,U型鉤板50之對芯材20的角度也可以是非垂直。U型鉤板50的第2端部50b配置於狹縫21。
圖4是U型鉤板50的俯視圖。如圖4所示,在U型鉤板50的第1端部50a形成銷孔51。銷孔51是圓形。銷孔51供圓柱形的銷62(參照圖5及圖6A、6B)插通。銷62架設在一對U型鉤板50之間。
在U型鉤板50的第2端部50b形成朝軸方向延伸的複數個長孔52。複數個長孔52是與複數個螺栓孔41對應而設。複數個長孔52是分別供複數個螺栓61插通。長孔52的長軸方向的長度(亦即,長孔52之挫屈束制支撐10的軸方向的長度)是比螺栓61中插通於長孔52的軸部的外徑還大3mm以上。例如,長孔52的長軸方向的長度是比螺栓61的軸部的外徑還大20mm左右。長孔52的短軸方向的長度比螺栓61的軸部的外徑稍大。例如,長孔52的短軸方向的長度和螺栓61的軸部的外徑之差為2~3mm。
藉由螺栓61緊固於螺栓孔41及長孔52,而使U型鉤板50的第2端部50b接合於肋板40。亦即,肋板40和U型鉤板50未堅固地接合,而是透過螺栓61進行暫時固定。藉由鬆開螺栓61,而可使U型鉤板50相對肋板40朝軸方向平行移動,且可調整肋板40和U型鉤板50之軸方向的相對位置。亦即,螺栓孔41、長孔52、及螺栓61是作為調整肋板40和U型鉤板50之軸方向的相對位置的位置調整機構而發揮功能。藉此,可調整挫屈束制支撐10整體的軸方向的長度。位置調整機構(亦即,螺栓孔41、長孔52、及螺栓61)是設於束制構件30的外側。
接著,參照圖5,就有關已將挫屈束制支撐10組入的構造物100進行說明。 構造物100具備有外形成矩形框狀的複數個框架103、及配置於框架103之各個的角隅部分104的角撐板108。挫屈束制支撐10隔著角撐板108而安裝於框架103。
框架103具有朝上下方向延伸且相互於水平方向左右分開而設的二根縱框106(例如,鋼骨柱)、及上下分別將該等縱框106彼此連接的二根橫框107(例如,鋼骨梁),藉此,在縱框106和橫框107的連接部分形成角隅部分104。
角撐板108為平板狀的板構件,配置於框架103的角隅部分104。具體來說,角撐板108是設置成橫跨縱框106和橫框107之間,向著框架103的內側,朝斜上方或斜下方伸出。角撐板108是例如藉由熔接等而接合於縱框106及橫框107。
在角撐板108形成為了插通銷62之不圖示的貫通孔。角撐板108插入到分別設於挫屈束制支撐10之兩端部的一對U型鉤板50的第1端部50a彼此之間。架設在U型鉤板50彼此之間的銷62插通於角撐板108的貫通孔。藉此,挫屈束制支撐10銷接合於角撐板108。藉由作成銷接合,而使構造物100的設計性提升。
挫屈束制支撐10是配置成將位於框架103的對角線上之2個角撐板108彼此連接。挫屈束制支撐10架設於角撐板108彼此之間。也就是,挫屈束制支撐10是設置成軸線相對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傾斜。
接著,就有關將挫屈束制支撐10安裝於構造物100之挫屈束制支撐10的安裝方法進行說明。於本實施形態中,挫屈束制支撐10的安裝方法具有銷接合步驟、位置調整步驟、軸力釋放步驟、及正式接合步驟。銷接合步驟及位置調整步驟、和構造物100的施工是併行來進行。構造物100的施工包含例如複數個框架103的組裝作業、及角撐板108朝框架103的安裝作業。再者,角撐板108也可以是在鋼骨加工工場熔接接合於框架103的縱框106(鋼骨柱)或橫框107(鋼骨梁)。
在銷接合步驟之前,將已在工場製造的挫屈束制支撐10運送到構造物100的施工現場。此時,使用位置調整機構,事先將U型鉤板50暫時固定到肋板40。亦即,藉由將螺栓61緊固於螺栓孔41及長孔52,而事先將肋板40和U型鉤板50相互固定。
如圖6A、6B所示,在銷接合步驟中,在一對U型鉤板50的第1端部50a彼此之間,插入角撐板108。藉由將銷62插通到銷孔51及形成於角撐板108之不圖示的貫通孔,而將U型鉤板50的第1端部50a銷接合於角撐板108。此處,通常,由於銷孔51的直徑僅比銷62的直徑稍 (例如,1mm左右)大,所以會有因挫屈束制支撐10的製造誤差,或構造物100的施工誤差,而難以將銷62插通於銷孔51及形成在角撐板108的貫通孔的情況。藉由使用位置調整機構,來調整肋板40和U型鉤板50之軸方向中的相對位置,而可調整挫屈束制支撐10整體的軸方向的長度。藉此,可將銷孔51的位置配合形成於角撐板108的貫通孔的位置,且可易於將銷62插通於銷孔51及形成在角撐板108的貫通孔。
在位置調整步驟中,藉由使用位置調整機構,調整肋板40和U型鉤板50之軸方向中之相對位置,而暫時定位U型鉤板50的位置。具體來說,藉由將螺栓61鬆開,而使U型鉤板50相對肋板40朝軸方向平行移動,來調整U型鉤板50對肋板40的相對位置。之後,藉由將螺栓61再次緊固,將肋板40和U型鉤板50相互地固定,而暫時定位U型鉤板50的位置。
隨著構造物100的施工進行時,因構造物100的自重、或施工時施加在構造物100的荷重所造成之構造物100的各構件(例如,縱框106等)的縮短等,而對安裝於構造物100的挫屈束制支撐10導入初期的壓縮軸力。在軸力釋放步驟中,藉由使用位置調整機構 (具體來說,鬆開螺栓61),解除U型鉤板50的位置的暫時定位,且使U型鉤板50相對肋板40朝軸方向平行移動,而將從構造物100負載到挫屈束制支撐10的初期的壓縮軸力釋放。之後,再次緊固螺栓61,將肋板40和U型鉤板50相互地固定。軸力釋放步驟也可以是例如在構造物100的施工完成後進行。軸力釋放步驟也可以是在構造物100的施工進展到某個程度的階段進行。
在正式接合步驟中,藉由熔接將U型鉤板50正式接合於肋板40。藉由熔接將U型鉤板50正式接合於芯材20。藉此,將U型鉤板50對肋板40及芯材20堅固地固定。再者,U型鉤板50也可以是藉由高強度螺栓等接合於肋板40及芯材20。
本實施形態中,挫屈束制支撐10具有芯材20、覆蓋芯材20的外周側的束制構件30、在一部分配置於束制構件30的內側的狀態下接合於芯材20的肋板40、及第1端部50a銷接合於構造物100且第2端部50b接合於肋板40的U型鉤板50。作為用以調整肋板40和U型鉤板50的相對位置的位置調整機構之長孔52設於U型鉤板50。 挫屈束制支撐10的安裝方法具備有位置調整步驟、軸力釋放步驟、及正式接合步驟,前述位置調整步驟藉由使用位置調整機構來調整肋板40和U型鉤板50的相對位置,以將U型鉤板50的位置暫時定位,前述軸力釋放步驟藉由使用位置調整機構來將U型鉤板50的位置的暫時定位解除,以將從構造物100負載於挫屈束制支撐10的軸力釋放,前述正式接合步驟是在軸力釋放步驟之後,將U型鉤板50接合於肋板40。
由於可使用位置調整機構,來調整肋板40和U型鉤板50的相對位置,所以可易於將挫屈束制支撐10安裝於構造物100。又,隨著構造物100的施工進行,因構造物100的自重、或施工時施加在構造物100的荷重所造成的構造物100的各構件的縮短等,而對安裝於構造物100的挫屈束制支撐10導入初期的軸力。藉由使用位置調整機構,來調整肋板40和U型鉤板50的相對位置,而可將從構造物100負載於挫屈束制支撐10的軸力釋放。因此,可防止挫屈束制支撐10的耐震、制振性能的降低。 又,藉由設置長孔52作為位置調整機構,而可易於以簡易的構成,來調整肋板40和U型鉤板50的相對位置。
又,挫屈束制支撐10具有將肋板40夾入之一對U型鉤板50。 藉此,可將挫屈束制支撐10更確實地安裝於構造物100,且可防止挫屈束制支撐10的耐震、制振性能的降低。
又,挫屈束制支撐10具有於芯材20的寬度方向相互分開而配置的一對肋板40。 藉此,由於可使芯材20的挫屈強度提升,所以可更使挫屈束制支撐10的耐震、制振性能提升。
又,挫屈束制支撐10更具備有設於一對肋板40之間的第1介設板70。 由於藉由第1介設板70可補強一對肋板40,所以使挫屈束制支撐10的耐震、制振性能更加提升。
又,束制構件30為筒狀,且在束制構件30的內側填充有填充材31,長孔52設置於束制構件30的外側。 藉此,可易於從束制構件30的外側調整肋板40和U型鉤板50的相對位置。
<第2實施形態> 接著,就有關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中之挫屈束制支撐10的安裝方法進行說明。再者,本實施形態中,與第1實施形態中之構成要素相同的部分賦予相同的符號,且省略其說明,僅就相異點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挫屈束制支撐10的安裝方法中,不進行位置調整步驟、及軸力釋放步驟。本實施形態之挫屈束制支撐10的安裝方法具有銷接合步驟、軸力放出步驟、及正式接合步驟。銷接合步驟及軸力放出步驟、與構造物100的施工是併行來進行。
銷接合步驟中,在一對U型鉤板50的第1端部50a彼此之間,插入角撐板108。藉由將銷62插通於銷孔51及形成在角撐板108之不圖示的貫通孔,而將U型鉤板50的第1端部50a銷接合於角撐板108。
軸力放出步驟是在銷接合步驟之後且在正式接合步驟之前進行。在軸力放出步驟中,使用位置調整機構,對肋板40和U型鉤板50的相對位置一面限制朝軸方向以外的相對移動,一面藉由調整成朝軸方向移動自如,而將施工中之從構造物100負載於挫屈束制支撐10的初期的壓縮軸力放出。具體來說,藉由將螺栓61鬆開,而事先將U型鉤板50作成可相對肋板40朝軸方向平行移動的狀態。在此狀態下,使構造物100的施工進行。藉此,可使施工中之從構造物100負載於挫屈束制支撐10的初期的壓縮軸力放出。軸力放出步驟也可以是例如到構造物100的施工完成為止進行。軸力放出步驟也可以是在構造物100的施工進展到某個程度的階段完成。
在正式接合步驟中,藉由熔接將U型鉤板50正式接合於肋板40。藉由熔接將U型鉤板50正式接合於芯材20。藉此,將U型鉤板50對肋板40及芯材20堅固地固定。 再者,也可以是在正式接合步驟之前,進行調整挫屈束制支撐10的各構件的配置之對位(alignment)步驟,以使芯材20及U型鉤板50朝軸方向配置成一直線。
本實施形態中,挫屈束制支撐10的安裝方法具備有將U型鉤板50銷接合於構造物100的銷接合步驟、及將U型鉤板50正式接合於肋板40的正式接合步驟,在銷接合步驟之後,且在正式接合步驟之前,藉由使用位置調整機構,將肋板40和U型鉤板50的相對位置調整成朝挫屈束制支撐10的軸方向移動自如,而將施工中之從構造物100負載於挫屈束制支撐10的軸力放出。
在本實施形態中,也可達成和第1實施形態同樣的效果。亦即,由於可藉由使用位置調整機構,來調整肋板40和U型鉤板50的相對位置,所以可易於將挫屈束制支撐10安裝於構造物100。又,隨著構造物100的施工進行,因構造物100的自重、或施工時施加在構造物100的荷重所造成的構造物100的各構件的縮短等,而對安裝於構造物100的挫屈束制支撐10導入初期的軸力。可使用位置調整機構,將施工中之從構造物100負載於挫屈束制支撐10的軸力放出,且可防止挫屈束制支撐10的耐震、制振性能的降低。
<第3實施形態> 接著,就有關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的挫屈束制支撐10A,參照圖7A~7C及圖8來進行說明。再者,本實施形態中,有關與第1實施形態中之構成要素相同的部分賦予相同的符號,且省略其說明,僅就相異點進行說明。
圖7A是顯示挫屈束制支撐10A的單側的端部附近的側面圖,圖7B是顯示挫屈束制支撐10A的單側的端部附近的俯視圖,圖7C是圖7A的B-B剖面圖。圖8是芯材20A的單側的端部附近的俯視圖。
本實施形態中,挫屈束制支撐10A具備有一對芯材20A、束制構件30、肋板40A(加勁構件)、U型鉤板50、及第2介設板80(第2板)。
芯材20A是朝軸方向延伸的板狀。芯材20A是由鋼板形成。與第1實施形態的芯材20相同地,芯材20A具備有狹窄寬度部20a、及寬廣寬度部20b。寬廣寬度部20b位於芯材20A中之軸方向的兩端。寬廣寬度部20b的寬度比狹窄寬度部20a的寬度還寬廣。寬廣寬度部20b比起狹窄寬度部20a於軸方向上較短。
如圖8所示,本實施形態中,於芯材20A的寬廣寬度部20b形成複數個螺栓孔22。螺栓孔22為圓形。複數個螺栓孔22是對應複數個長孔52而設。複數個螺栓孔22分別供複數個螺栓61插通。
如圖7B所示,一對芯材20A是於厚度方向相互地分開而平行地配置。一對芯材20A之間設有第2介設板80。第2介設板80固定於芯材20A。例如,第2介設板80藉由熔接而接合於芯材20A的寬廣寬度部20b。第2介設板80的軸方向內側的端部也可以是配置於束制構件30的內側。第2介設板80的軸方向內側的端部也可以是配置於束制構件30的外側。藉由第2介設板80將一對芯材20A彼此的間隙填塞,藉而可補強芯材20A。
本實施形態中,U型鉤板50是與芯材20A平行地配置。一對U型鉤板50是於厚度方向相互地分開而配置。於一對U型鉤板50彼此的間隙供一對芯材20A配置。亦即,一對U型鉤板50於芯材20A的厚度方向將一對芯材20A夾入。U型鉤板50的第1端部50a是配置成比芯材20A還朝軸方向的外側突出。由於藉由第2介設板80及U型鉤板50,從厚度方向的兩側將芯材20A支撐,所以可使芯材20A的挫屈強度提升。
本實施形態中,藉由使螺栓61緊固於螺栓孔22及長孔52,而使U型鉤板50的第2端部50b接合於芯材20A。亦即,芯材20A和U型鉤板50未堅固地接合,而是透過螺栓61被暫時固定。藉由將螺栓61鬆開,而可使U型鉤板50相對芯材20A朝軸方向平行移動,且可調整芯材20A和U型鉤板50之軸方向中的相對位置。亦即,螺栓孔22、長孔52、及螺栓61是作為用以調整芯材20A和U型鉤板50之軸方向的相對位置的位置調整機構而發揮功能。藉此,可調整挫屈束制支撐10A整體的軸方向的長度。位置調整機構(亦即,螺栓孔22、長孔52、及螺栓61)是設於束制構件30的外側。
肋板40A為朝軸方向延伸的板狀。如圖7B所示,在挫屈束制支撐10A的各端部設有一對肋板40A。肋板40A具有配置於軸方向的外側的第1端部40a、及配置於比第1端部40a還靠軸方向的內側的第2端部40b。
肋板40A是設置成橫跨束制構件30的內外。肋板40A的第1端部40a配置於束制構件30的內側,肋板40A的第2端部40b配置於束制構件30的外側。本實施形態中,肋板40A的第1端部40a未形成有螺栓孔。
一對肋板40A將一對芯材20A及一對U型鉤板50於芯材20A的厚度方向夾入。肋板40A相對芯材20A垂直地設置。再者,肋板40之對芯材20的角度也可以是非垂直。肋板40固定於芯材20。具體來說,肋板40A的第2端部40b是藉由熔接而接合於芯材20A的寬廣寬度部20b。
肋板40A的第1端部40a形成有與U型鉤板50的厚度對應的切口43。U型鉤板50的第2端部50b配置於切口43。藉由在一對肋板40A之間夾入一對U型鉤板50,而可抑制U型鉤板50之朝芯材20A的厚度方向的移動。
接著,就有關挫屈束制支撐10A的安裝方法進行說明。本實施形態中之挫屈束制支撐10A的安裝方法是和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具有銷接合步驟、位置調整步驟、軸力釋放步驟、及正式接合步驟。
銷接合步驟中,在一對U型鉤板50的第1端部50a彼此之間,插入角撐板108。藉由將銷62插通於銷孔51及形成在角撐板108之不圖示的貫通孔,而將U型鉤板50的第1端部50a銷接合於角撐板108。再者,於銷接合步驟中,也可以是藉由使用位置調整機構,來調整芯材20A和U型鉤板50之軸方向的相對位置,以調整挫屈束制支撐10A整體的軸方向的長度。
在位置調整步驟中,藉由使用位置調整機構,來調整芯材20A和U型鉤板50之軸方向的相對位置,而將U型鉤板50的位置暫時定位。具體來說,藉由將螺栓61鬆開,而使U型鉤板50相對芯材20A朝軸方向平行移動,以調整芯材20A和U型鉤板50之軸方向的相對位置。之後,藉由將螺栓61再次緊固,而將芯材20A和U型鉤板50相互地固定,以將U型鉤板50的位置暫時定位。
在軸力釋放步驟中,藉由使用位置調整機構 (具體來說,將螺栓61鬆開),將U型鉤板50的位置的暫時定位解除,使U型鉤板50相對芯材20A朝軸方向平行移動,而將從構造物100負載於挫屈束制支撐10A的初期的壓縮軸力釋放。之後,將螺栓61再次緊固,而使芯材20A和U型鉤板50相互地固定。軸力釋放步驟也可以是例如在構造物100的施工完成後進行。軸力釋放步驟也可以是在構造物100的施工進展到某個程度的階段進行。
在正式接合步驟中,藉由熔接將U型鉤板50正式接合於芯材20A。且藉由熔接將U型鉤板50正式接合於肋板40A。藉此,將U型鉤板50對芯材20A及肋板40A堅固地固定。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也可以採用第2實施形態中之安裝方法。於此情況,挫屈束制支撐10A的安裝方法具有銷接合步驟、軸力放出步驟、及正式接合步驟。銷接合步驟及正式接合步驟是和上述相同,此處省略記載。
軸力放出步驟是在銷接合步驟之後,且在正式接合步驟之前進行。在軸力放出步驟中,藉由使用位置調整機構,使芯材20A和U型鉤板50的相對位置一面限制朝軸方向以外的相對移動,一面調整成朝軸方向移動自如,而將施工中之從構造物100負載於挫屈束制支撐10A的初期的壓縮軸力放出。具體來說,藉由將螺栓61鬆開,而事先作成將U型鉤板50相對芯材20A可朝軸方向平行移動的狀態。在此狀態下,使構造物100的施工進行。藉此,可使施工中之從構造物100負載於挫屈束制支撐10A的初期的壓縮軸力放出。軸力放出步驟也可以是例如到構造物100的施工完成為止進行。軸力放出步驟也可以是在構造物100的施工進展到某個程度的階段完成。
本實施形態中,挫屈束制支撐10A具有芯材20A、覆蓋芯材20A的外周側的束制構件30、在一部分配置於束制構件30的內側的狀態下接合於芯材20A的肋板40A、及第1端部50a銷接合於構造物100且第2端部50b接合於芯材20A的U型鉤板50。作為用以調整芯材20A和U型鉤板50的相對位置的位置調整機構之長孔52是設置於U型鉤板50。
於本實施形態中,也可達到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的效果。亦即,由於可藉由使用位置調整機構,來調整芯材20A和U型鉤板50的相對位置,所以可易於將挫屈束制支撐10A安裝於構造物100。又,隨著構造物100的施工進行,因構造物100的自重、或於施工時施加在構造物100之荷重所造成的構造物100的各構件的縮短等,而對安裝於構造物100的挫屈束制支撐10A導入初期的軸力。藉由使用位置調整機構,來調整芯材20A和U型鉤板50的相對位置,而可將從構造物100負載於挫屈束制支撐10A的軸力釋放。因此,可防止挫屈束制支撐10A的耐震、制振性能的降低。 又,藉由設置長孔52作為位置調整機構,而可易於以簡易的構成,來調整芯材20A和U型鉤板50的相對位置。
又,挫屈束制支撐10A具有於芯材20A的厚度方向相互地分開而配置的一對芯材20A。 藉此,相較於具有1片芯材20的挫屈束制支撐10,由於可增加芯材20A的剖面積,所以使芯材20A的降伏強度提升。
又,挫屈束制支撐10A更具備有設置於一對芯材20A之間的第2介設板80。 由於可藉由第2介設板80來補強芯材20A,所以使挫屈束制支撐10A的挫屈強度更加提升,且使挫屈束制支撐10A的耐震、制振性能更加提升。
<第4實施形態> 接著,就有關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的挫屈束制支撐10B,參照圖9A~9C來進行說明。再者,本實施形態中,有關與第3實施形態中之構成要素相同的部分,賦予相同的符號,且省略其說明,僅就相異點進行說明。
圖9A是顯示挫屈束制支撐10B的單側的端部附近的側面圖,圖9B是顯示挫屈束制支撐10B的單側的端部附近的俯視圖,圖9C是圖9A的C-C剖面圖。
本實施形態中,挫屈束制支撐10B具備有一對芯材20A、作為加勁構件的一對第2芯材90、束制構件30、U型鉤板50(接合構件)、及第2介設板80(第2板)。亦即,本實施形態和第3實施形態是在取代肋板40A,而設置第2芯材90的點上不同。
第2芯材90為朝軸方向延伸的板狀。第2芯材90具備有狹窄寬度部90a、及寬廣寬度部90b。狹窄寬度部90a位於第2芯材90中之軸方向的中央。寬廣寬度部90b位於第2芯材90中之軸方向的兩端。寬廣寬度部90b的寬度是比狹窄寬度部90a的寬度還寬廣。寬廣寬度部90b的軸方向的長度是比狹窄寬度部90a的軸方向的長度還短。利用第2芯材90中之軸方向的中央為狹窄寬度部90a,且軸方向的端部為寬廣寬度部90b,而使第2芯材90中之軸方向的中央(狹窄寬度部90a)成為易於塑性化的區域,塑性化區域便被限定於第2芯材90中之軸方向的中央。
束制構件30的軸方向的長度是比第2芯材90整體的軸方向的長度還短。束制構件30的軸方向的長度是比第2芯材90的狹窄寬度部90a的軸方向的長度還長。因此,第2芯材90的寬廣寬度部90b是從束制構件30朝軸方向的外側突出。
一對第2芯材90將一對芯材20A於芯材20A的厚度方向夾入。第2芯材90相對芯材20A垂直地設置。第2芯材90配置於芯材20A的寬度方向中央。如圖9C所示,芯材20A及第2芯材90之與軸方向直交的剖面形狀成為T字狀。第2芯材90的寬度方向內側之端中除去後述之切口91的部分是抵接於芯材20A。第2芯材90固定於芯材20A。例如,第2芯材90的寬度方向內側之端中除去切口91的部分是藉由熔接而接合於芯材20A。可藉由一對第2芯材90而使芯材20A的降伏強度提升。
在第2芯材90的軸方向的端部形成有與U型鉤板50的厚度對應的切口91。U型鉤板50的第2端部50b配置於切口91。因此,在一對第2芯材90的軸方向的端部之間,除了一對芯材20A,還夾入一對U型鉤板50的第2端部50b。藉由在一對第2芯材90之間夾入一對U型鉤板50,而抑制U型鉤板50之朝芯材20A的厚度方向的移動。
於本實施形態中,也和第3實施形態相同地,螺栓孔22、長孔52、及螺栓61是作為用以調整芯材20A和U型鉤板50的軸方向中之相對位置的位置調整機構而發揮功能。藉此,可調整挫屈束制支撐10B整體的軸方向的長度。位置調整機構(亦即,螺栓孔22、長孔52、及螺栓61)設置於束制構件30的外側。
接著,就有關挫屈束制支撐10B的安裝方法進行說明。本實施形態中之挫屈束制支撐10B的安裝方法是和第1實施形態相同地,具有銷接合步驟、位置調整步驟、軸力釋放步驟、及正式接合步驟。
銷接合步驟中,在一對U型鉤板50的第1端部50a彼此之間,插入角撐板108。藉由將銷62插通於銷孔51及形成在角撐板108之不圖示的貫通孔,而將U型鉤板50的第1端部50a銷接合於角撐板108。再者,於銷接合步驟中,也可以是藉由使用位置調整機構,來調整芯材20A和U型鉤板50的軸方向中之相對位置,以調整挫屈束制支撐10B整體的軸方向的長度。
在位置調整步驟中,藉由使用位置調整機構,來調整芯材20A和U型鉤板50的軸方向中之相對位置,以將U型鉤板50位置暫時定位。具體來說,藉由將螺栓61鬆開,使U型鉤板50相對芯材20A朝軸方向平行移動,以調整芯材20A和U型鉤板50的軸方向中之相對位置。之後,藉由將螺栓61再次緊固,以將芯材20A和U型鉤板50相互地固定,以將U型鉤板50的位置暫時定位。
在軸力釋放步驟中,藉由使用位置調整機構 (具體來說,將螺栓61鬆開),以將U型鉤板50的位置的暫時定位解除,使U型鉤板50相對芯材20A朝軸方向平行移動,以將從構造物100負載於挫屈束制支撐10B的初期的壓縮軸力釋放。之後,將螺栓61再次緊固,而將芯材20A和U型鉤板50相互地固定。軸力釋放步驟也可以是例如在構造物100的施工完成後進行。軸力釋放步驟也可以是在構造物100的施工進展到某個程度的階段進行。
在正式接合步驟中,藉由熔接將U型鉤板50正式接合於芯材20A。藉由熔接將U型鉤板50正式接合於第2芯材90。藉此,將U型鉤板50對芯材20A及第2芯材90堅固地固定。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也可以是採用第2實施形態中之安裝方法。於此情況,挫屈束制支撐10B的安裝方法具有銷接合步驟、軸力放出步驟、及正式接合步驟。銷接合步驟及正式接合步驟是和上述相同,此處省略記載。
軸力放出步驟是在銷接合步驟之後且是在正式接合步驟之前進行。在軸力放出步驟中,藉由使用位置調整機構,將芯材20A和U型鉤板50的相對位置一面限制朝軸方向以外的相對移動,一面調整成朝軸方向移動自如,而使施工中之從構造物100負載於挫屈束制支撐10B的初期的壓縮軸力放出。具體來說,事先作成藉由將螺栓61鬆開,而使U型鉤板50相對芯材20A可朝軸方向平行移動的狀態。在此狀態下,進行構造物100的施工。藉此,可使施工中之從構造物100負載於挫屈束制支撐10B的初期的壓縮軸力放出。軸力放出步驟也可以是例如在到構造物100的施工完成為止進行。軸力放出步驟也可以是在構造物100的施工進展到某個程度的階段完成。
於本實施形態中,也可達到和第1實施形態同樣的效果。亦即,由於可使用位置調整機構,來調整芯材20A和U型鉤板50的相對位置,所以可易於將挫屈束制支撐10B安裝於構造物100。又,隨著構造物100的施工進行,因構造物100的自重、或施工時施加到構造物100的荷重所造成的構造物100的各構件的縮短等,而對安裝於構造物100的挫屈束制支撐10B導入初期的軸力。藉由使用位置調整機構,來調整芯材20A和U型鉤板50的相對位置,而可將從構造物100負載於挫屈束制支撐10B的軸力釋放。因此,可防止挫屈束制支撐10B的耐震、制振性能的降低。 又,藉由設置長孔52作為位置調整機構,而可易於以簡易的構成,來調整芯材20A和U型鉤板50的相對位置。
又,挫屈束制支撐10B具有將芯材20A於芯材20A的厚度方向夾入的一對第2芯材90。 由於除了芯材20A之外還設置有一對第2芯材90,所以相較於挫屈束制支撐10、10A,使芯材20A的降伏強度更加提升。
再者,本發明並不限定於參照圖面所說明之上述實施形態,可考慮於該技術範圍中的各式各樣的變形例。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作為位置調整機構的長孔52是形成於U型鉤板50,然而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 例如,在第1實施形態中,長孔也可以是設於肋板40、及U型鉤板50中之至少一個。例如,如圖10所示,也可以是在肋板40取代螺栓孔41而形成有長孔44,在U型鉤板50形成有螺栓孔。也可以是在肋板40及U型鉤板50之雙方形成有長孔。 在第3實施形態及第4實施形態中,長孔也可以是設於芯材20A、及U型鉤板50中至少一個。例如,如圖11所示,也可以是在芯材20A取代螺栓孔22而形成有長孔23,在U型鉤板50形成有螺栓孔。也可以是在芯材20A及U型鉤板50之雙方形成有長孔。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使用鋼管作為束制構件30,然而本發明並不限於此。束制構件30也可以是木製。於此情況,例如,木製的束制構件30是由一對束制材構成,該等束制材是與芯材20直接接觸。因此,填充材不填充於束制構件30的內側。藉由一對束制材來限制芯材20之朝厚度方向的變位。又,在一對束制材之間設置限制構件,藉由限制構件來限制芯材20之朝寬度方向的變位。藉此,限制芯材20之朝除了軸方向以外的方向的變形。
第1實施形態中,也可以是省略第1介設板70。第3實施形態及第4實施形態中,也可以是省略第2介設板80。
芯材20、20A及第2芯材90的形狀、配置及數量並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例如,第1實施形態中,也可以是設成一對第2芯材90將單一的芯材20於厚度方向夾入。第1實施形態中,也可以是設有於厚度方向相互地分開而配置的一對芯材20。第3實施形態及第4實施形態中,也可以是對1個芯材20A,設有2個第2芯材90。於此情況,例如,也可以是2個第2芯材90配置於芯材20A的寬度方向的兩端。第1~第4實施形態中,也可以是設有3片以上的芯材20、20A。
其他,在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的範圍內,可適宜地將前述實施形態中之構成要素置換成周知的構成要素,又,也可以是適宜地組合前述之變形例。 [產業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發明可適用於挫屈束制支撐、及挫屈束制支撐的安裝方法。
10,10A,10B:挫屈束制支撐 20,20A:芯材 20a:狹窄寬度部 20b:寬廣寬度部 21:狹縫 22:螺栓孔 23:長孔 30:束制構件 31:填充材 40,40A:肋板(加勁構件) 40a:第1端部 40b:第2端部 41:螺栓孔 42:狹縫 43:切口 44:長孔 50:U型鉤板(接合構件) 50a:第1端部 50b:第2端部 51:銷孔 52:長孔 61:螺栓 62:銷 70:第1介設板(第1板) 80:第2介設板(第2板) 90:第2芯材(加勁構件) 90a:狹窄寬度部 90b:寬廣寬度部 91:切口 100:構造物 103:框架 104:角隅部分 106:縱框 107:橫框 108:角撐板 A-A:剖面線 B-B:剖面線 C-C:剖面線
圖1是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中之挫屈束制支撐的側面圖。 圖2A是顯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中之挫屈束制支撐的單側的端部附近的側面圖。 圖2B是顯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中之挫屈束制支撐的單側的端部附近的俯視圖。 圖2C是圖2A之A-A剖面圖。 圖3是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中之肋板的俯視圖。 圖4是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中之U型鉤板的俯視圖。 圖5是顯示已將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中之挫屈束制支撐組入之構造物的圖。 圖6A是用以說明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中之挫屈束制支撐的安裝方法的圖。 圖6B是用以說明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中之挫屈束制支撐的安裝方法的圖。 圖7A是顯示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中之挫屈束制支撐的單側的端部附近的側面圖。 圖7B是顯示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中之挫屈束制支撐的單側的端部附近的俯視圖。 圖7C是圖7A的B-B剖面圖。 圖8是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中之芯材的單側的端部附近的俯視圖。 圖9A是顯示本發明第4實施形態中之挫屈束制支撐的單側的端部附近的側面圖。 圖9B是顯示本發明第4實施形態中之挫屈束制支撐的單側的端部附近的俯視圖。 圖9C是圖9A的C-C剖面圖。 圖10是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的變形例中之U型鉤板的俯視圖。 圖11是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及第4實施形態的變形例中之芯材的單側的端部附近的俯視圖。
10:挫屈束制支撐
20:芯材
30:束制構件
40:肋板
40a:第1端部
40b:第2端部
41:螺栓孔
50:U型鉤板
50a:第1端部
50b:第2端部
51:銷孔
52:長孔
A-A:剖面線

Claims (13)

  1. 一種挫屈束制支撐,安裝於構造物,具有: 芯材; 束制構件,覆蓋前述芯材的外周側; 加勁構件,在一部分配置於前述束制構件的內側的狀態下,接合於前述芯材;及 接合構件,第1端部銷接合於前述構造物,第2端部接合於前述芯材及前述加勁構件中之至少一個, 作為用以調整前述芯材及前述加勁構件中之至少一個和前述接合構件的相對位置的位置調整機構之長孔是設於前述芯材、前述加勁構件及前述接合構件中之至少一個。
  2. 如請求項1之挫屈束制支撐,其中前述長孔設於前述接合構件。
  3. 如請求項1之挫屈束制支撐,其中前述長孔設於前述芯材或前述加勁構件。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挫屈束制支撐,其中作為前述接合構件,具有將前述芯材或前述加勁構件夾入之一對接合構件。
  5.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挫屈束制支撐,其中作為前述加勁構件,具有於前述芯材的寬度方向相互地分開而配置的一對加勁構件。
  6. 如請求項5之挫屈束制支撐,其更具備有設於一對加勁構件之間的第1板。
  7.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挫屈束制支撐,其中作為前述芯材,具有於前述芯材的厚度方向相互地分開而配置的一對芯材。
  8. 如請求項7之挫屈束制支撐,其更具備有設於前述一對芯材之間的第2板。
  9.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挫屈束制支撐,其中作為前述加勁構件,具有將前述芯材於前述芯材的厚度方向夾入的一對第2芯材。
  10.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挫屈束制支撐,其中前述束制構件為筒狀, 在前述束制構件的內側填充有填充材, 前述長孔設於前述束制構件的外側。
  11. 一種挫屈束制支撐的安裝方法,是將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的挫屈束制支撐安裝於構造物,具備有: 位置調整步驟,藉由使用前述位置調整機構,來調整前述芯材及前述加勁構件中之至少一個和前述接合構件的相對位置,而將前述接合構件的位置暫時定位; 軸力釋放步驟,藉由使用前述位置調整機構,將前述接合構件的位置的暫時定位解除,而將從前述構造物負載於前述挫屈束制支撐的軸力釋放;及 正式接合步驟,在前述軸力釋放步驟之後,將前述接合構件正式接合於前述芯材及前述加勁構件中之至少一個。
  12. 如請求項11之挫屈束制支撐的安裝方法,其更具備有在前述位置調整步驟之前,將前述接合構件銷接合於前述構造物的銷接合步驟。
  13. 一種挫屈束制支撐的安裝方法,是將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挫屈束制支撐安裝於構造物,具備有: 銷接合步驟,將前述接合構件銷接合於前述構造物;及 正式接合步驟,將前述接合構件正式接合於前述芯材及前述加勁構件中之至少一個, 在前述銷接合步驟之後且在前述正式接合步驟之前,藉由使用前述位置調整機構,將前述芯材及前述加勁構件中之至少一個和前述接合構件的相對位置,調整成於前述挫屈束制支撐的軸方向移動自如,而使施工中之從前述構造物負載於前述挫屈束制支撐的軸力放出。
TW112115798A 2022-05-31 2023-04-27 挫屈束制支撐、及挫屈束制支撐的安裝方法 TWI8413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89013A JP7232950B1 (ja) 2022-05-31 2022-05-31 座屈拘束ブレース、および座屈拘束ブレースの取り付け方法
JP2022-089013 2022-05-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00873A TW202400873A (zh) 2024-01-01
TWI841365B true TWI841365B (zh) 2024-05-01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53492B2 (en) Column and beam 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method
JP2004324270A (ja) ガセットプレートを用いた構造物の接合構造および建築物
KR101868677B1 (ko) 메인 철골보와 보조 철골보를 연결하기 위한 연결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연결방법
KR101731275B1 (ko) Rc-sc 접합부 이동식 철근 정렬장치
JP6810532B2 (ja) 木質ブレース構造
KR102001116B1 (ko) 콘크리트 구조물 보강장치 및 그 시공방법
JP7162475B2 (ja) 主構造とブレースの接合構造
TWI841365B (zh) 挫屈束制支撐、及挫屈束制支撐的安裝方法
TW202311605A (zh) 挫屈束制支撐、及承載構造物
JP7175694B2 (ja) 座屈拘束ブレース
TW202400873A (zh) 挫屈束制支撐、及挫屈束制支撐的安裝方法
JP7163560B2 (ja) ブレースの接合構造
JP6148697B2 (ja) 型枠
JP6528276B2 (ja) 構造物補強用部材
JP2008063816A (ja) 耐震補強構造、耐震補強工法
JP2018119309A (ja) 座屈拘束ブレース、耐力構造物、及び座屈拘束ブレースの取り付け方法
KR101518034B1 (ko) 자기구속 기능을 가지는 콘크리트 기둥 형성 및 이의 시공방법
JP4285427B2 (ja) 建築物の耐震補強構造
KR101198184B1 (ko) 건설공사의 철근콘크리트 공종에서 격자형태로 교차하여놓여진 철근들을 후속작업으로 인한 흐뜨러짐에 영향받지않게 하기위해 철근들을 설계 위치에 고정시키는 장치 또는프리캐스트 콘크리트 부재에 돌출된 철근에게 같은 방법을적용하여 고정시켜서 프리캐스트 콘크리트 부재를설계위치에 고정 시키는 장치.
KR102000082B1 (ko) 토글형 마찰보강가새가 구비된 내진보강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내진공법
KR101984211B1 (ko) 보와 기둥이 연결되는 부분을 보강할 수 있는 와이드 합성 구조
CN114144558A (zh) 钢筋接头、钢筋组装体以及预制钢筋混凝土体
JP3194729B2 (ja) 鉄筋コンクリート構造体、鉄筋コンクリート構造体の構築方法及び鉄筋拘束具
JP6474575B2 (ja) 既存建物のブレース耐震補強構造および耐震補強方法
KR102079648B1 (ko) 보강프레임이 장착된 거푸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