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8442B - 接著性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 - Google Patents

接著性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8442B
TWI838442B TW108147216A TW108147216A TWI838442B TW I838442 B TWI838442 B TW I838442B TW 108147216 A TW108147216 A TW 108147216A TW 108147216 A TW108147216 A TW 108147216A TW I838442 B TWI838442 B TW I83844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group
composition
units
linea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472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39669A (zh
Inventor
太田代幸樹
宮田浩司
高梨正則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邁圖高新材料日本合同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邁圖高新材料日本合同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邁圖高新材料日本合同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396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96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84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8442B/zh

Links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接著性優異且低黏度之接著性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該接著性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可獲得彈性模數低、不易碎裂之硬化物,該接著性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係以特定之組成包含:
(A)含有烯基之直鏈狀聚有機矽氧烷,其係包含低黏度之含有烯基的直鏈狀聚有機矽氧烷;(B)聚有機矽氧烷,其係在每1分子中至少含有3個烯基;(C1)聚有機氫矽氧烷,其係在分子中具有3個以上之鍵結於矽原子的氫原子;及(C2)直鏈狀聚有機氫矽氧烷,其係僅於分子鏈之兩末端分別各含有1個鍵結於矽原子之氫原子且於分子中不具有脂肪族不飽和鍵;(D)填充劑;(E)鉑族金屬化合物;以及(F)2種以上之特定接著賦予劑。

Description

接著性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藉由加成反應而硬化之接著性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
藉由加成反應而硬化之接著性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係進行硬化而顯現對各種被黏附體之接著性。又,就未硬化狀態之組成物富含流動性且可獲得柔軟的硬化物之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而言,已知有被稱為聚矽氧凝膠之組成物(專利文獻1)。另一方面,就以補強之目的而高度地填充了填充劑之組成物而言,已知有例如製模用聚矽氧橡膠組成物(專利文獻2)、及具有接著性之封裝用硬化性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專利文獻3)。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平2-269771號公報
[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18-95796號公報
[專利文獻3] 日本特開2006-257355號公報
如已揭示於專利文獻1之聚矽氧凝膠因多數的情況為不含填充劑,故硬化物易碎裂,而有硬化物的脆弱成為問題之情形。又,如揭示於專利文獻2、3之含有填充劑的組成物雖可獲得不易碎裂之硬化物,但會成為與柔軟性呈相反之堅硬的硬化物,且有組成物之黏度變得非常高之問題。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接著性優異且低黏度之接著性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該接著性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可獲得彈性模數低、不易碎裂之硬化物。
本發明係關於以下之[1]至[6]。
[1]一種接著性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係包含:
(A)直鏈狀聚有機矽氧烷,係於分子中含有2個以上之R1(式中,R1係表示烯基)且其在23℃之黏度為0.1至500Pa‧s,該直鏈狀聚有機矽氧烷係包含於分子中含有2個以上之R1(式中,R1係表示烯基)且在23℃之黏度為0.1Pa‧s以上且未達1.0Pa‧s之直鏈狀聚有機矽氧烷;
(B)聚有機矽氧烷,其係包含SiO4/2單元、及選自由R3SiO1/2單元及R2SiO2/2單元所組成之群組的1種以上之單元作為必要單元,且包含RSiO3/2單元(式中,R係R1或R2,R1係如同前述,R2係表示不具有脂肪族不飽和鍵之未取代或經取代的1價烴基)作為任意單元,R中,每1分子中至少3個為R1
(C)下述(C1)及(C2),
(C1)聚有機氫矽氧烷,其係於分子中具有3個以上之鍵結於矽原子之氫原子,及
(C2)直鏈狀聚有機氫矽氧烷,其係僅於分子鏈之兩末端分別各含有1個鍵結於矽原子之氫原子、且於分子中不具有脂肪族不飽和鍵;
(D)填充劑;
(E)鉑族金屬化合物;以及
(F)選自由下述(F1)至(F4)所組成之群組的至少2種,
(F1)有機矽化合物,其係具有鍵結於矽原子之氫原子、及鍵結於矽原子之下述式(I)所示之側鏈,
Figure 108147216-A0202-12-0003-1
(F2)具有Si(OR3)n基及含有環氧基之基的有機矽化合物、及/或其部分水解縮合物,
(F3)具有Si(OR3)n基及脂肪族不飽和烴基之矽烷化合物、及/或其部分水解縮合物,以及
(F4)有機鋁化合物,(上述各式中,Q1係表示會於矽原子與酯鍵之間形成具有2個以上之碳原子的碳鏈之直鏈狀或分枝狀伸烷基;Q2係表示會於氧原子與側鏈之矽原子之間形成具有3個以上之碳原子的碳鏈之直鏈狀或分枝狀伸烷基;R3係表示碳數1至4之烷基或2-甲氧基乙基;n係1至3之整數);
相對於(A)中之R1基及(B)中之R1基的合計,(C)中之鍵結於矽原子的氫原子之合計的比(H/Vi)為0.2以上且未達1.5,
(C)中之鍵結於矽原子的氫原子之中,(C2)中之鍵結於矽原子的氫原子之比例為20至99莫耳%,
(D)成分之含量為組成物中之20重量%以下,
相對於(A)成分與(B)成分之合計量,(E)成分之鉑系金屬原子的量為0.1至1,000重量ppm。
[2]如[1]項所述之接著性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其中,(C2)成分為通式(IV)所示之直鏈狀聚有機氫矽氧烷,
Figure 108147216-A0202-12-0004-2
(式中,R6係表示不具有脂肪族不飽和鍵之未取代或經取代的1價烴基;m係會將在23℃之黏度設為0.001至10Pa‧s之數)。
[3]如[1]或[2]項所述之接著性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其中,相對於(A)成分之合計100重量份,在23℃之黏度為0.1Pa‧s以上且未達1.0Pa‧s之直鏈狀聚有機矽氧烷的含量為超過10重量份且90重量份以下。
[4]如[1]至[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接著性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其中,(A)成分在23℃之黏度為0.1至15Pa‧s。
[5]如[1]至[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接著性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其中,(A)成分及(B)成分之R1為乙烯基。
[6]如[1]至[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接著性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其中,(D)成分為選自由鉑-乙烯基矽氧烷錯合物及氯鉑酸與醇之反應生成物所組成之群組的至少1種。
藉由本發明,可提供一種接著性優異且低黏度的接著性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該接著性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可獲得彈性模數低、不易碎裂之硬化物。
[用語之定義]
有時以如下般之簡稱來記載矽氧烷化合物之構造單元(以下,有時將此等之構造單元分別稱為「M單元」、「DH單元」等)。
M:(CH3)3SiO1/2
MH:(CH3)2HSiO1/2
MV:(CH3)2(CH2=CH)SiO1/2
D:(CH3)2SiO2/2
DH:(CH3)HSiO2/2
DV:(CH3)(CH2=CH)SiO2/2
T:CH3SiO3/2
Q:SiO4/2(四官能性)
在本說明書中,基之具體例係如下。
1價烴基可列舉出烷基、環烷基、芳基、芳烷基及烯基。不具有脂肪族不飽和鍵之1價烴基可列舉出烯基以外之前述1價烴基。
烯基係碳原子數2至6之直鏈或分枝狀的基,且可列舉出乙烯基、烯丙基、3-丁烯基及5-己烯基等。
烷基係碳原子數1至18之直鏈或分枝狀的基,且可列舉出甲基、乙基、丙基、丁基、戊基、己基、辛基、癸基、十二烷基、十六烷基及十八烷基等。
環烷基係碳原子數3至20之單環或多環的基,且可列舉出環戊基及環己基等。
芳基係包含碳原子數6至20之單環或多環的基之芳香族基,且可列舉出苯基、萘基等。
芳烷基係被芳基取代之烷基,且可列舉出2-苯基乙基、2-苯基丙基等。
伸烷基係碳原子數1至18之直鏈或分枝狀的基,且可列舉出亞甲基、伸乙基、三亞甲基、2-甲基伸乙基、四亞甲基等。
烯基、烷基、環烷基、芳基、芳烷基及伸烷基可被氯、氟、溴等鹵素;氰基等取代。被鹵素取代之基可列舉出氯甲基、氯苯基、2-氰乙基、3,3,3-三氟丙基等。
在本說明書中,「(D)填充劑」亦稱為「(D)」。對於「(E)鉑族金屬化合物」等亦同。
在本說明書中,「比表面積」係以BET法所測出之比表面積。
在本說明書中,「黏度」係依據JIS K 6249,使用旋轉黏度計,適當地設定轉軸(spindle)編號及旋轉數,在23℃之條件下測定出之值。
在本說明書中,當在組成物中存在複數種之相當於各成分的物質時,只要無特別聲明,則組成物中之各成分的含量係意指存在於組成物中之該複數種的物質之合計量。
[接著性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
接著性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以下,亦僅稱為「組成物」)係包含:
(A)直鏈狀聚有機矽氧烷,係於分子中含有2個以上之R1(式中,R1係表示烯基)且在23℃之黏度為0.1至500Pa‧s,該直鏈狀聚有機矽氧烷係包含於分子中含有2個以上之R1(式中,R1係表示烯基)且在23℃之黏度為0.1Pa‧s以上且未達1.0Pa‧s之直鏈狀聚有機矽氧烷;
(B)聚有機矽氧烷,其係包含選自由R3SiO1/2單元及R2SiO2/2單元所組成之群組的1種以上之單元、及SiO4/2單元作為必要單元,且包含RSiO3/2單元(式中,R係R1或R2,R1係如同前述,R2係表示不具有脂肪族不飽和鍵之未取代或經取代的1價烴基)作為任意單元,R中,每1分子中至少3個為R1
(C)下述(C1)及(C2),
(C1)聚有機氫矽氧烷,其係於分子中具有3個以上之鍵結於矽原子之氫原子,及
(C2)直鏈狀聚有機氫矽氧烷,其係僅於分子鏈之兩末端分別各含有1個之鍵結於矽原子之氫原子,且於分子中不具有脂肪族不飽和鍵;
(D)填充劑;
(E)鉑族金屬化合物;以及
(F)選自由下述(F1)至(F4)所組成之群組的至少2種,
(F1)有機矽化合物,其係具有鍵結於矽原子之氫原子、及鍵結於矽原子之下述式(I)所示之側鏈,
Figure 108147216-A0202-12-0007-3
(F2)具有Si(OR3)n基及含有環氧基之基的有機矽化合物、及/或其部分水解縮合物,
(F3)具有Si(OR3)n基及脂肪族不飽和烴基之矽烷化合物、及/或其部分水解縮合物,以及
(F4)有機鋁化合物,(上述各式中,Q1係表示會於矽原子與酯鍵之間形成具有2個以上之碳原子的碳鏈之鏈狀或分枝狀伸烷基;Q2係表示會於氧原子與側鏈之矽原子之間形成具有3個以上之碳原子的碳鏈之直鏈狀或分枝狀伸烷基;R3係表示碳數1至4之烷基或2-甲氧基乙基;n係1至3之整數);
相對於(A)成分中之R1基及(B)成分中之R1基的合計,(C)成分中之鍵結於矽原子的氫原子之合計的比(H/Vi)為0.2以上且未達1.5;
(C)成分中之鍵結於矽原子的氫原子之中,(C2)成分中之鍵結於矽原子的氫原子之比例為20至99莫耳%;
(D)成分之含量為組成物中之20重量%以下;
相對於(A)成分與(B)成分之合計量,(E)成分之鉑系金屬原子的量為0.1至1,000重量ppm。
<(A)直鏈狀聚有機矽氧烷>
(A)成分為一種直鏈狀聚有機矽氧烷,其係於分子中含有2個以上之R1(式中,R1係表示烯基)且在23℃之黏度為0.1至500Pa‧s,該直鏈狀聚有機矽氧烷係包含於分子中含有2個以上之R1(式中,R1係表示烯基),且在23℃之黏度為0.1Pa‧s以上且未達1.0Pa‧s之直鏈狀聚有機矽氧烷。(A)成分係會在組成物中成為基材聚合物之成分。
「於分子中含有2個以上之R1(式中,R1係表示烯基)且在23℃之黏度為0.1Pa‧s以上且未達1.0Pa‧s之直鏈狀聚有機矽氧烷」亦稱為「(A1)低 黏度之直鏈狀聚有機矽氧烷」。又,「包含(A1)低黏度之直鏈狀聚有機矽氧烷之(A)於分子中含有2個以上之R1(式中,R1係表示烯基)且在23℃之黏度為0.1至500Pa‧s之直鏈狀聚有機矽氧烷」亦稱為「(A)直鏈狀聚有機矽氧烷」。
(A)成分若為具有前述之黏度且可藉由與(C)成分之Si-H鍵結之加成反應而形成網狀構造者即可,亦可為任意者,但代表性者係含烯基的聚有機矽氧烷,該含烯基的聚有機矽氧烷係在分子中至少具有2個通式(II)所示之含烯基的矽氧烷單元,
(R1)a(R2)bSiO(4-a-b)/2 (II)(式中,
R1係表示烯基;
R2係表示不具有脂肪族不飽和鍵之未取代或經取代的1價烴基;
a係1或2;
b係0至2之整數,但,a+b係2或3)。
由於容易合成,並且無損及未硬化狀態之組成物的流動性、組成物之硬化物的耐熱性,故R1係以乙烯基為較佳。因容易合成,故a係以1為較佳。由於容易合成,且機械性強度及未硬化狀態之組成物的流動性等特性之均衡性優異,故R2係以甲基為較佳。(A)成分中之其他的矽氧烷單元之鍵結於矽原子的有機基可列舉出不具有脂肪族不飽和鍵之未取代或經取代的1價烴基。因與R2同樣的理由,故前述有機基係以甲基為較佳。
(A)成分可列舉出(A’)兩末端為經R3SiO1/2單元封端,且中間單元為R2 2SiO2/2單元之直鏈狀聚有機矽氧烷。其中,R係R1或R2,但,R中,每1分子中2個以上為R1。(A’)成分中之R3SiO1/2單元較佳係R1R2 2SiO1/2單元、 R1 2R2SiO1/2單元或R1 3SiO1/2單元,以R1R2 2SiO1/2單元為尤佳。(A’)成分中之R2 2SiO2/2單元可列舉出R1R2SiO2/2單元或R2SiO2/2單元。
R1可存在於(A)成分之分子鏈的末端或中途之任一者,亦可存在於這兩者。為了對組成物之硬化物賦予優異的機械性質,R1係以至少存在於其兩末端為較佳。因而,(A’)成分較佳係兩末端經R1R2 2SiO1/2單元封閉且中間單元僅由R2SiO2/2單元所構成的直鏈狀之聚有機矽氧烷,尤佳係兩末端經Mvi單元(二甲基乙烯基矽氧烷單元)封閉且中間單元僅由D單元(二甲基矽氧烷單元)所構成的直鏈狀之聚有機矽氧烷。
(A)成分可為1種或2種以上之組合。
<<(A)成分之黏度>>
(A)成分之黏度係在23℃中為0.1至500Pa‧s。(A)成分之黏度若為0.1至500Pa‧s之範圍,則未硬化狀態之組成物顯示良好的流動性,並在澆鑄或灌封(potting)時顯示優異之操作性,組成物之硬化物顯示優異的機械性強度、及適度之彈性與硬度。(A)成分之黏度係以0.1至300Pa‧s為較佳,以0.1至20Pa‧s為更佳,以0.1至15Pa‧s為再更佳,以0.2至15Pa‧s為特佳,以0.3至15Pa‧s為尤佳。
(A1)低黏度之直鏈狀聚有機矽氧烷的黏度係在23℃中為0.1Pa‧s以上且未達1.0Pa‧s。(A1)成分係作為必要成分而被包含在(A)成分中的成分。組成物含有(A1)低黏度之直鏈狀聚有機矽氧烷時,可有效率地獲得具有更低的黏度之組成物。(A1)低黏度之直鏈狀聚有機矽氧烷的黏度較佳係在23℃中為0.1Pa‧s以上0.5Pa‧s以下。
其中,在組成物中,存在複數種於分子中含有2個以上之R1(式中,R1係表示烯基)之直鏈狀聚有機矽氧烷時,(A)成分之黏度係意指該複數種物質的合計之黏度。例如,(A)成分為在分子中含有2個以上之R1(式中,R1係表示烯基)之直鏈狀聚有機矽氧烷的2種以上之組合時,所謂(A)成分之黏度係意指經混合之直鏈狀聚有機矽氧烷的黏度。因而,(A)成分之黏度在23℃中為0.1Pa‧s以上且未達1.0Pa‧s時,(A)成分可僅由(A1)成分所構成。又,(A)成分亦可僅由在23℃中為0.1Pa‧s以上500Pa‧s以下之在分子中含有2個以上之R1(式中,R1係表示烯基)之直鏈狀聚有機矽氧烷所構成。
若(A)成分之黏度在23℃中為0.1至500Pa‧s,則(A1)成分以外之(A)成分所含的成分之黏度為任意。就如此之成分而言,較佳係(A2)在分子中含有2個以上之R1(式中,R1係表示烯基)且在23℃之黏度為1.0Pa‧s以上之直鏈狀聚有機矽氧烷,以1.0Pa‧s以上500Pa‧s以下之直鏈狀聚有機矽氧烷為尤佳。如此之(A2)成分可列舉出(A2-1)在分子中含有2個以上之R1(式中,R1係表示烯基)且在23℃之黏度為1.0Pa‧s以上且未達10.0Pa‧s之直鏈狀聚有機矽氧烷、及(A2-2)在分子中含有2個以上之R1(式中,R1係表示烯基)且在23℃之黏度為10Pa‧s以上500Pa‧s以下之直鏈狀聚有機矽氧烷。其中,(A1)低黏度之直鏈狀聚有機矽氧烷的黏度為較佳的範圍之在23℃中為0.1Pa‧s以上且未達0.5Pa‧s時,(A2)成分之下限可成為0.5Pa‧s以上。
(A)成分係以含有(A1)成分、(A2-1)成分及(A2-2)成分為尤佳。又,(A)成分係以不具有鍵結於矽原子之烷氧基為較佳。
<(B)分枝狀聚有機矽氧烷>
(B)成分包含選自由R3SiO1/2單元及R2SiO2/2單元所組成之群組之1種以上的單元以及SiO4/2單元作為必要單元,且包含RSiO3/2單元(式中,R係R1或R2,R1係如同前述,R2係表示不具有脂肪族不飽和鍵之未取代或經取代的1價烴基)作為任意單元,R中,每1分子中至少3個為R1之聚有機矽氧烷(亦稱為「(B)分枝狀聚有機矽氧烷」)。(B)成分係會在組成物中成為基材聚合物的成分,且係用以對組成物之硬化物賦予優異的機械性強度而使其不易碎裂之成分。(B)成分在硬化反應中以成為交聯點之方式,每1分子中至少3個R為R1,其餘為R2
R1可作為R3SiO1/2單元之R而存在,亦可作為R2SiO2/2單元之R而存在。因容易調整硬化性,故以存在於R3SiO1/2單元中為較佳。亦即,較佳係(B)成分所含之R3SiO1/2單元的一部分或全部為R1R2 2SiO1/2單元。
就(B)成分所含之單元的組合而言,可列舉出:(B1)SiO4/2單元、R1R2 2SiO1/2單元及R2 2SiO2/2單元之組合;以及(B2)SiO4/2單元、R2 3SiO1/2單元及R1R2SiO2/2單元之組合。因容易兼具硬化性之調整容易性及強度均衡性,故以(B2)成分之構造為較佳。
因可獲得具有優異之機械性強度的硬化物,故較佳係R3SiO1/2單元與SiO4/2單元之比率,就莫耳比而言為1:0.8至1:3之範圍的在室溫為固體或黏稠的半固體之樹脂狀者。
(B)成分可為1種或2種以上之組合。又,(B)成分較佳係不具有鍵結於矽原子之烷氧基。
<(C)聚有機氫矽氧烷>
(C)成分係(C1)成分及(C2)成分之組合。其中,(C1)成分係在分子中具有3個以上之鍵結於矽原子的氫原子之聚有機氫矽氧烷,(C2)成分係僅於分子鏈之兩末 端分別各含有1個之鍵結於矽原子之氫原子,且在分子中不具有脂肪族不飽和鍵之直鏈狀聚有機氫矽氧烷。(C)成分係藉由在分子中所含之氫矽基(Si-H)與(A)成分及(B)成分中之R1之間進行加成反應而作為(A)成分及(B)成分之交聯劑發揮作用。
<<(C1)>>
(C1)成分因至少具有3個鍵結於會參與加成反應之矽原子的氫原子,故為有助於使組成物之硬化物進行網狀化之成分。關於(C1)成分中之鍵結於矽原子的氫原子較佳係在(C1)成分之每1分子中為3至100個,以5至50個為尤佳。若在該範圍中,則可獲得優異之機械性強度及彈性模數更低的硬化物。
(C1)成分之具代表性者係於分子中具有3個以上之通式(III)所示的單元,
(R5)cHdSiO(4-c-d)/2 (III)(式中,
R5係表示不具有脂肪族不飽和鍵之未取代或經取代的1價烴基;
c係0至2之整數;
d係1或2,但,c+d係1至3之整數)。
因容易合成,故R5係以甲基為較佳。又,因容易合成,故d係以1為較佳。因容易合成,故(C1)成分係以由3個以上之矽氧烷單元所構成為較佳。又,由於即使加熱至硬化溫度亦不揮發,且未硬化狀態之組成物具有優異的流動性,並且容易與(A)成分及(B)成分混合,故(C1)成分之矽氧烷單元之數量係以6至200個為較佳,以10至150個為尤佳。在(C1)成分中之矽氧烷骨架可為直鏈狀、分枝狀或環狀之任一者。
(C1)成分較佳係(C1-1)兩末端分別獨立地經R7 3SiO1/2單元封閉,且中間單元分別獨立地僅由R7 2SiO2/2單元所構成之直鏈狀聚有機氫矽氧烷;以及(C1-2)僅由R7 3SiO1/2單元與SiO4/2單元所構成之聚有機氫矽氧烷(上述各式中,R7係分別獨立地為氫原子或R5,但,R7之中,至少3個為氫原子)。在(C1-1)成分及(C1-2)成分之情形中,R7 3SiO1/2單元可列舉出HR5 2SiO1/2單元及R5 3SiO1/2單元,R7 2SiO2/2單元可列舉出HR5SiO2/2單元及R5 2SiO2/2單元。在(C1-1)成分之情形中,鍵結於矽原子之氫原子可存在於末端,亦可存在於中間單元,但以存在於中間單元為較佳。
(C1)成分尤佳係(C1-1’)兩末端經M單元(三甲基矽氧烷單元)封閉,且中間單元僅由D單元(二甲基矽氧烷單元)及DH單元(甲基氫矽氧烷單元)所構成,相對於二甲基矽氧烷單元1莫耳,甲基氫矽氧烷單元為0.1至2.0莫耳之直鏈狀聚甲基氫矽氧烷;以及(C1-2’)僅由MH單元(二甲基氫矽氧烷單元)及Q單元(SiO2/2單元)所構成之聚甲基氫矽氧烷。
(C1)成分可為1種或2種以上之組合。又,(C1)成分係以不具有鍵結於矽原子之烷氧基為較佳。
<<(C2)>>
(C2)成分因僅於分子鏈之兩末端分別各具有1個鍵結於矽原子之氫原子,故為對組成物之硬化物賦予良好的延伸之成分。(C2)成分之代表性者可列舉出通式(IV)所示之直鏈狀聚有機氫矽氧烷:
Figure 108147216-A0202-12-0015-4
(式中,R6係表示不具有脂肪族不飽和鍵之未取代或經取代的1價之烴基;m係會將在23℃之黏度設為0.001至10Pa‧s之數)。
因容易合成,故R6係以甲基為最佳。又,R6可為相同,亦可為相異,但因容易合成,故以相同者為較佳。具體而言,可列舉出α,ω-二甲基矽基末端聚有機矽氧烷,例如α,ω-二甲基矽基末端聚二甲基矽氧烷。
(C2)成分可為1種或2種以上之組合。又,(C2)成分較佳係不具有鍵結於矽原子之烷氧基。
<(D)填充劑>
(D)填充劑係對未硬化狀態之組成物賦予適度的流動性且對硬化物賦予依照其用途所要求之高機械性強度的成分,並以無機填充劑為較佳。如此之無機填充劑可列舉出如煙霧質二氧化矽、燒製二氧化矽、二氧化矽氣凝膠、沈澱二氧化矽、煙霧質氧化鈦、及將此等之表面經由聚有機矽氧烷類、六甲基二矽氮烷等而進行過疏水化者等補強性填充劑;以及如矽藻土、粉碎二氧化矽、氧化鋁、氧化鋅、鋁矽酸、碳酸鈣、有機酸表面處理碳酸鈣、碳酸鎂、碳酸鋅、矽酸鈣、滑石、三氧化二鐵等非補強性填充劑,依壓擠操作性、及硬化物所需要的物性而選擇。又,可依照目的而調配如碳黑等導電性填充劑來取代無機填充劑,或併用如碳黑等導電性填充劑與無機填充劑。為了兼具高的流動性及補強性,以煙霧質二氧化矽為最佳。如此之煙霧質二氧化矽的比表面積並無特別限定,但以50至500m2/g為較佳,以100至400m2/g為尤佳。
<(E)鉑族金屬化合物>
(E)鉑族金屬化合物為用以促進(A)成分及(B)成分中之烯基與(C)成分中之氫矽基之間的加成反應,並且藉由同樣之加成反應,而在交聯聚合物之矽氧烷網狀構造中導入後述之(F1)成分及/或(F3)成分的觸媒。
(E)成分可列舉出氯鉑酸、氯鉑酸與醇之反應生成物(例如,Lamoreaux之觸媒(鉑-辛醇錯合物,美國專利第3220972號說明書))、鉑-烯烴錯合物、鉑-乙烯基矽氧烷錯合物、鉑-酮錯合物、鉑-膦錯合物等鉑化合物等。此等之中,因觸媒活性為良好,故咸認以氯鉑酸與醇之反應生成物、及鉑-乙烯基矽氧烷錯合物為較佳,但並無特別限定。
(E)成分可為1種或2種以上之組合。
<(F)接著性賦予劑>
(F)接著性賦予劑係選自由下述(F1)成分至(F4)成分所組成之群組中之至少2種。
(F1)具有鍵結於矽原子之氫原子、及鍵結於矽原子之下述式(I)所示之側鏈的有機矽化合物,
Figure 108147216-A0202-12-0016-6
(F2)具有Si(OR3)n基與含環氧基之基的有機矽化合物、及/或其部分水解縮合物,
(F3)具有Si(OR3)n基與脂肪族不飽和烴基之矽烷化合物、及/或其部分水解縮合物,以及
(F4)有機鋁化合物 (上述各式中,Q1、Q2、R3及n係如同前述)。
(F)成分為對組成物賦予對各種基材之接著性的成分。(F1)成分、(F2)成分、(F3)成分及(F4)成分可分別為1種或2種以上之組合。例如,(F)成分可為1種(F1)成分、2種(F2)成分與2種(F3)成分的組合。
<<(F1)>>
(F1)成分為在用以使組成物硬化之加成反應時,藉由與(A)成分及(B)成分之加成反應而被導入於經交聯之矽氧烷構造中,且作為式(I)之側鏈顯現接著性之部分而有助於組成物之接著性的成分。又,(F1)成分之存在於側鏈的烷氧基(以下,烷氧基係包含2-甲氧基乙氧基)係藉由與(F2)成分及/或(F3)成分之烷氧基的共水解/縮合反應,而亦有助於將(F2)成分及/或(F3)成分導入於矽氧烷骨架。
因容易合成及操作,故Q1係以伸乙基及2-甲基伸乙基為較佳。因容易合成及操作,故Q2係以三亞甲基為較佳。因可獲得良好的接著性,且藉由水解所產生的醇容易揮發,故R3係以甲基及乙基為較佳,以甲基為尤佳。
因容易合成,故(F1)成分之特徵的上述之氫原子與上述之側鏈係以鍵結於個別之矽原子為較佳。因此,(F1)成分之基本部分係以形成鏈狀、分枝狀或環狀矽氧烷骨架為較佳,因可控制佳地合成並精製特定之化合物,故以環狀矽氧烷骨架為尤佳。(F1)成分所含的Si-H鍵結之數量係1個以上之任意的數,當為環狀矽氧烷化合物時,以2個或3個為較佳。
(F1)成分可列舉出下述之化合物。
Figure 108147216-A0202-12-0018-7
<<(F2)>>
(F2)成分係藉由鍵結於矽原子之烷氧基(以下,有關OR3係包含2-甲氧基乙氧基)與(F1)成分、(F3)成分及/或(F4)成分之鍵結於矽原子的烷氧基之水解/縮合 反應,而導入於經交聯之矽氧烷構造,且作為環氧基顯現接著性之部分而有助於組成物之接著性(尤其,對於塑膠之接著性)的提昇之成分。
因可獲得良好的接著性,故R3係以甲基及乙基為較佳,以甲基為尤佳。n係以2或3為較佳。因容易合成,無水解性,且顯示優異的接著性,故含環氧基之基較佳係如3-環氧丙氧基丙基等包含醚氧原子的脂肪族含環氧基之基;如2-(3,4-環氧基環己基)乙基等脂環式含環氧基之基等。鍵結於矽原子之烷氧基的數量較佳係於分子中為2個以上。OR3基與含環氧基之基可鍵結於相同之矽原子,亦可鍵結於不同的矽原子。
(F2)成分可列舉出如3-環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3-環氧丙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矽烷、3-環氧丙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矽烷等含3-環氧丙氧基丙基的烷氧基矽烷類;如2-(3,4-環氧基環己基)乙基三甲氧基矽烷、2-(3,4-環氧基環己基)乙基三乙氧基矽烷、2-(3,4-環氧基環己基)乙基(甲基)二甲氧基矽烷等含2-(3,4-環氧基環己基)乙基的烷氧基矽烷類;n為2以上之此等矽烷類的部分水解縮合物;以及鏈狀或環狀甲基矽氧烷之甲基之一部分被三甲氧基矽氧基或2-(三甲氧基矽基)乙基與上述之含環氧基之基取代的碳/矽兩官能性矽氧烷等。
<<(F3)>>
(F3)成分係藉由(F3)成分所具有之鍵結於矽原子之烷氧基與(F1)成分、(F2)成分及/或(F4)成分所具有之鍵結於矽原子之烷氧基的水解/縮合反應,而導入於經交聯之矽氧烷構造。或者,在用以使組成物硬化之加成反應時,藉由(F3)成分所具有之脂肪族不飽和烴基與(C)成分之加成反應,而導入於經交聯之矽氧烷構造,(F3)成分所具有之鍵結於矽原子的烷氧基與其他之(F3)成分的烷氧基、及(F2)成分併用時,藉由與(F2)成分之烷氧基的共水解/縮合反應,而將其他之(F3)成分及 /或(F2)成分導入於矽氧烷構造。繼而,殘存之烷氧基係作為顯現接著性之部分而有助於組成物之接著性(尤其對於金屬之接著性)的提昇之成分。
因可獲得良好的接著性,故R3係以甲基及乙基為較佳,以甲基為尤佳。n係以2或3為較佳。脂肪族不飽和烴基為如乙烯基、烯丙基、3-丁烯基等烯基時,可直接鍵結於矽原子,如3-丙烯醯氧基丙基、3-甲基丙烯醯氧基丙基般,不飽和醯氧基可隔著3個以上之碳原子而鍵結於矽原子。因容易合成及操作,故含不飽和烴基的基係以乙烯基、甲基丙烯醯氧基丙基等為較佳。
(F3)成分可列舉出如乙烯基三甲氧基矽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矽烷、乙烯基參(2-甲氧基乙氧基)矽烷、甲基乙烯基二甲氧基矽烷、烯丙基三甲氧基矽烷、烯丙基三乙氧基矽烷、甲基烯丙基二甲氧基矽烷等烯基烷氧基矽烷類及/或其部分水解物;如3-丙烯醯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3-丙烯醯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矽烷、3-丙烯醯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矽烷、3-甲基丙烯醯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3-甲基丙烯醯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矽烷、3-甲基丙烯醯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矽烷等(甲基)丙烯醯氧基丙基(甲基)二-及(甲基)丙烯醯氧基丙基三-烷氧基矽烷類及/或其部分水解物等。
<<(F4)>>
(F4)成分係有機鋁化合物。(F4)成分可列舉出(MeO)3Al、(EtO)3Al、(n-PrO)3Al等烷氧化鋁;環烷酸、硬脂酸、辛酸或安息香酸等之鋁鹽;烷氧化鋁與乙醯乙酸酯或丙二酸二烷酯等之反應生成物等鋁螯合物;鋁氧化物之有機酸鹽;及乙醯丙酮鋁等。因水解性優異,故(F4)成分係以鋁螯合物或烷氧化鋁為較佳,因液狀時之操作性優異,故(F4)成分係以雙乙醯乙酸乙酯單乙醯丙酮鋁或乙醯乙酸烷酯二異丙氧化鋁為較佳。
<<較佳的態樣>>
(F)成分係以包含(F2)成分為較佳。亦即,(F)成分較佳係選自由(F1)成分、(F3)成分及(F4)成分所組成的群組之1種以上與(F2)成分之組合。又,(F)成分尤佳係(F1)成分與(F2)成分之組合、(F1)成分與(F2)成分與(F3)成分之組合、或(F2)成分與(F4)成分之組合。
<(G)進一步的成分>
在無損及本發明之效果的範圍,組成物可含有(G)進一步的成分。如此之成分可列舉出(G1)其他之接著性賦予劑(但,不包含(F)接著性賦予劑)、(G2)反應調整劑、(G3)各種之添加劑等。(G)進一步的成分可分別為1種或2種以上之組合。
<<(G1)其他之接著性賦予劑(但,不包含(F)接著性賦予劑)>>
(G1)成分可列舉出(G1-1)Si(OR4)4所示的四烷氧基矽烷化合物、及/或其部分水解物;以及(G1-2)金屬烷氧化物類(但,不包含烷氧化鋁)。
(G1-1)成分係使組成物對金屬之接著性更提升的成分。R4係表示碳數1至3之烷基,因可容易取得,容易操作,且接著性之提昇效果顯著,故R4係以甲基、乙基為較佳。又,因水解性優異且毒性變低,故(G1-1)成分較佳係四烷氧基矽烷化合物之部分水解物。
(G1-2)成分係使組成物之接著性更提升的成分。(G1-2)成分可列舉出四乙氧化鈦、四丙氧化鈦、四異丙氧化鈦、四丁氧化鈦、四異丁氧化鈦、四異丙烯氧化鈦等烷氧化鈦;四異丙氧化鋯、四丁氧化鋯等烷氧化鋯等金屬烷氧化物類(但,不包含烷氧化鋁)。
<<(G2)反應調整劑>>
(G2)反應調整劑可列舉出馬來酸二烯丙酯等分子中具有極性基之有機化合物;炔醇類或其衍生物等具有不飽和鍵的有機化合物等。(G2)反應調整劑為抑制組成物之硬化反應速度,並有助於操作之處理性、及接著性之顯現與硬化速度之均衡性的提昇之成分。
<<(G3)各種之添加劑>>
組成物可依照目的,而進一步含有有機溶媒、顏料、搖變性賦予劑、用以改良擠壓操作性之黏度調整劑、抗紫外線劑、防霉劑、耐熱性提昇劑、耐燃化劑等(G3)各種之添加劑。(G3)各種之添加劑可分別為1種或2種以上之組合。又,依照用途,可使組成物溶解或分散於如甲苯、二甲苯等有機溶媒。
[組成]
組成物中之各成分的含量係如下。
相對於(B)成分、(C)成分、(D)成分、(E)成分及(F)成分之合計100重量份,(A)成分之含量係以10至5,000重量份為較佳,以50至4,000重量份為更佳,以100至3,000重量份為尤佳。若為如此之範圍,可有效率地提高接著性。
相對於(A)成分之合計100重量份,(A1)低黏度之直鏈狀聚有機矽氧烷之含量係以超過10重量份且99重量份以下為較佳,以超過10重量份且90重量份以下為更佳,以20重量份以上90重量份以下為尤佳。又,相對於(A)成分之合計100重量份,(A2-1)在23℃之黏度為1.0Pa‧s以上且未達10.0Pa‧s之直鏈狀聚有機矽氧烷之含量係以1重量份至60重量份以下為較佳,以10重量份以上80重量份以下為尤佳。若(A1)成分及(A2-1)成分之含量為前述範圍,則組成物之黏度有效率地變低。又,交聯密度不會過高,而硬化物之彈性模數變更低。
相對於(A)含直鏈狀烯基之聚有機矽氧烷100重量份,(B)含分枝狀烯基之聚有機矽氧烷的含量係以1至100重量份為較佳,以0.5至80重量份為更佳,以1至60重量份為再更佳,以5至50重量份為尤佳。若前述(B)成分之含量為100重量份以下,則交聯密度不會過高,硬化物之彈性模數變更低。又,若前述(B)成分之含量為如此之範圍,可補強機械性強度,並不易碎裂。
關於(C)成分之含量,較佳係會使相對於(A)成分及(B)成分之烯基之合計Vi,(C)之鍵結於矽原子的氫原子之合計H的比(H/Vi)為0.2以上且未達1.5之量,以0.9至1.4之量為更佳,以超過1.0且1.3以下之量為尤佳。又,前述H/Vi可為超過1.2且未達1.5之量。若組成物中之H/Vi為0.2以上,則硬化物之機械性強度優異,若為未達1.5,可獲得取得接著性及彈性模數之均衡性的橡膠硬化物。
在(C)成分中,(C)成分中之鍵結於矽原子的氫原子之中,(C2)成分中之鍵結於矽原子的氫原子之比例為20至99莫耳%。若為該範圍,則硬化物之彈性模數變低。較佳係(C2)成分中之鍵結於矽原子的氫原子為30至95莫耳%,以40至90莫耳%為尤佳。其中,(C)成分中之鍵結於矽原子的氫原子之中,(C2)成分中之鍵結於矽原子的氫原子之比例有時以「HC2/(HC1+HC2)」表示。其中,HC1係(C1)成分之鍵結於矽原子的氫原子之個數,HC2係(C2)成分之鍵結於矽原子的氫原子之個數。
(D)成分之含量為組成物中之超過0重量%且20重量%以下。(D)成分之含量為組成物中之超過20重量%時,組成物之黏度變得過高。(D)成分之含量較佳係組成物中之0.5重量%以上10重量%以下,以1重量%以上5重量% 以下為尤佳。又,若(D)成分之含量為前述之範圍,則未硬化狀態之組成物富含流動性,吐出操作性優異,及所得到之硬化物具有優異的機械性強度。
相對於(A)成分與(B)成分之合計量,(E)成分之含量較佳係以鉑金屬原子換算為0.1至1,000重量ppm,以0.5至200重量ppm為尤佳。若(C)成分之含量為前述範圍,則變得容易調整硬化性與接著顯現之均衡性。
組成物含有(F1)成分、(F2)成分及/或(F3)成分時,相對於(A)成分100重量份,(F1)成分、(F2)成分及/或(F3)成分之合計量係以0.1至20重量份為較佳,以0.5至10重量份為尤佳。若為該範圍,則作為目的之接著性為充分,且可獲得能夠兼具所希望之機械性強度與彈性模數的硬化物。又,組成物含有(F4)成分時,由於會對進行硬化所得到之聚矽氧橡膠賦予在室溫時之對金屬之優異的接著性,故相對於(A)成分之100重量份,(F4)成分之含量係以0.01至10重量份為較佳,以0.1至5重量份為尤佳。又,為了獲得良好的接著性,(F)成分中,就重量比來計算,以(F1)成分至(F4)成分中之一者為另一者之0.05至20倍的範圍為較佳。又,(F)成分為選自由(F1)成分至(F4)成分所組成之群組之3種或4種的混合物時,以分別調配成(F)成分之5重量%以上為較佳。
關於(G)成分之含量,若無損及組成物之使用目的,則無特別限定。
(組成物之製造方法)
關於組成物,可將必要成分之(A)成分至(F)成分及任意成分之(G)成分藉由萬能混練機、捏合機等混合手段而均勻混練來製造。又,為了安定地長期間貯存,可相對於(C)成分與(F1)成分,以使(E)成分為另一容器之方式,預先適當分配於2個容器而保存,在即將使用前進行混合,並以減壓進行脫泡而供使用。
將組成物藉由注入、滴下、垂流、澆鑄、從容器之擠壓等在應接著之部位的方法,或者經由以轉注成形或射出成形所進行的一體成形,而附著於接著對象物並使其硬化,藉此可獲得聚矽氧橡膠,同時可接著於接著對象物。又,聚矽氧橡膠係因柔軟性優異,故即使在更高溫使其硬化之情形,仍可獲得抑制龜裂發生、接著性優異、且彈性模數低的聚矽氧橡膠。硬化用之加熱溫度可列舉出例如直到200℃為止之溫度,具體而言,可期待藉由在80℃進行1小時、或在100℃進行30分鐘之較低溫、短時間的加熱而提升生產性。
(用途)
組成物可使用於半導體裝置之安裝或密封、半導體或泛用塑膠之接著等用途。亦可用來作為光學元件或半導體模組用之封裝劑、灌封劑。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及比較例,更詳細說明本發明。在此等之例中,份係表示重量份,黏度係表示在23℃之黏度。本發明並非受此等實施例所限定者。
(使用成分)
在實施例及比較例中使用下述之成分。
(A)直鏈狀聚有機矽氧烷
A-1:兩末端被Mv單元封端,且中間單元僅由D單元所構成,在23℃之黏度為100Pa‧s之直鏈狀聚甲基乙烯基矽氧烷
A-2:兩末端被Mv單元封端,且中間單元僅由D單元所構成,在23℃之黏度為10Pa‧s之直鏈狀聚甲基乙烯基矽氧烷
A-3:兩末端被Mv單元封端,且中間單元僅由D單元所構成,在23℃之黏度為3.0Pa‧s之直鏈狀聚甲基乙烯基矽氧烷
A-4:兩末端被Mv單元封端,且中間單元僅由D單元所構成,在23℃之黏度為0.3Pa‧s之直鏈狀聚甲基乙烯基矽氧烷
(B)分枝狀聚有機矽氧烷
B-1:由M單元、Dv單元及Q單元所構成,此等之莫耳比為M:DV:Q=6:1:8且Mw(重量平均分子量)為3,000之樹脂狀聚甲基乙烯基矽氧烷
B-2:由M單元、Mv單元及Q單元所構成,此等之莫耳比為M:MV:Q=5:1:8且Mw(重量平均分子量)為3,000之樹脂狀聚甲基乙烯基矽氧烷
(C)聚有機氫矽氧烷
C-1-1:兩末端被M單元封端,且中間單元由50莫耳%之DH單元與其餘之D單元所構成,在23℃之黏度為0.02Pa‧s之直鏈狀聚甲基氫矽氧烷(每1分子中平均20個氫原子)
C-1-2:由MH及Q單元所構成,在23℃之黏度為0.017Pa‧s之聚甲基氫矽氧烷(鍵結於矽之氫原子的含量係1.0重量%)
C-2:兩末端被MH單元封端,且中間單元由D單元所構成,在23℃之黏度為0.015Pa‧s之直鏈狀聚甲基氫矽氧烷
(D)填充劑
D-1:將煙霧質二氧化矽利用六甲基二矽氮烷而經表面處理之BET比表面積200m2/g的二氧化矽
D-2:碳黑
(E)鉑族金屬化合物
E-1:藉由將氯鉑酸與辛醇進行加熱所得到之鉑含量為4重量%之錯合物
E-2:藉由將氯鉑酸與以MvMv所示之矽氧烷二聚物進行加熱所得到之鉑含量為2重量%的鉑-乙烯基矽氧烷錯合物
(F)接著性賦予劑
F-1:下述式所示之環狀矽氧烷之異構物混合物,
Figure 108147216-A0202-12-0027-8
F-2:3-環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
F-3:乙烯基三乙氧基矽烷
F-4:乙醯乙酸烷酯二異丙氧化鋁(川研Fine Chemical公司製,Alumichelate M)
(G)進一步的成分
G-1:馬來酸二烯丙酯
實施例1
在具備攪拌機、加熱裝置及減壓裝置之容器中,置入A-3、及預先調製之濃度50重量%的B-1甲苯溶液,以成為均勻之方式混合後,以150℃、0.13kPa餾去甲苯,調製聚矽氧烷溶液。將此轉移至萬能混練機,添加D-1及A-4,在150℃減壓下混練3小時,再來,添加A-1後進行減壓混練1小時。冷卻至40℃以下為止,將E-1混合分散之後,混合G-1。然後,添加C-1-1、C-2、F-1及F-2,迅速進行減壓混練30分鐘,藉此進行脫泡,而調製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
實施例2至3、比較例1至7
藉由依據實施例1之步驟,調製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將各實施例及比較例之調配比表示於表1中。
(評估方法)
<黏度>
依據JIS K 6249,使用旋轉黏度計,適當地設定轉軸編號及旋轉數,在室溫(23℃)之條件下進行測定。
<接著性及接著耐久性>
(1)試驗片之製作
依據JIS A1439所規定之方法,製作接著性試驗用之試驗體。亦即,將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填充於2片鋁板(JISH4000所規定之鋁被黏附體:A5052P:50mm×50mm×5mm厚)之間,使其在120℃加熱硬化1小時,製造試驗體(亦被稱為「H型試驗體」)。接著層係設為12mm×12mm×50mm。
(2)接著性試驗與接著耐久性之確認
(2-1)接著耐久性
在試驗體之接著層(組成物之硬化物)之兩側安裝間隔件,將2片鋁板在保持平行之狀態下拉開,在拉伸接著層之方向施加20%之應變,確認接著層之耐久性。在室溫下放置1日,或進行-40℃至125℃之冷熱循環試驗(以10分鐘至15分鐘在兩端之溫度之間進行升溫及降溫,且保持兩端之溫度30分鐘)(ESPEC公司製 冷熱衝撃裝置)。
將在投入循環試驗前(在室溫下放置1日)、經過各循環試驗後(100、500、1000循環)之試驗體的狀態依據以下之判斷進行觀察。
◎:無異常
×:在接著層與基材之界面附近產生龜裂(碎裂)
(2-2)接著性(破裂試驗)
對於進行前述冷熱循環1000次之後仍看不到異常之試驗片,藉由AUTOGRAPH而使試驗片破裂,評估接著層之接著性。破裂試驗係依據JIS A1439,使用AUTOGRAPH(島津製作所公司製)來進行,確認硬化物之破裂狀況。
○:硬化物會破裂,硬化物附著在與試驗片之接著面100%
×:硬化物從試驗片剝離,在接著面無硬化物之附著
<複數彈性模數>
組成物之複數彈性模數係使用動態黏彈性裝置來調查(TA Instruments Japan(股)製 ARES-G2)。調查方法係將從室溫升溫至120℃(10℃/分鐘,計測2小時,1Hz,5%應變)而組成物硬化時所示的複數彈性模數設定為組成物之彈性模數[Pa]。
<調平性>
在50mm×50mm之玻璃板的中心部,從玻璃板之1至2cm上,塗佈組成物1g之後,放置5分鐘,其後,在120℃硬化1小時。評估經硬化之硬化物的直徑及調平(平滑)狀況。
○:硬化物之直徑係25mm以上,且已充分地調平。
×:硬化物之直徑係未達25mm,或未充分地調平。
將結果彙整於表1至表2。
[表1]
Figure 108147216-A0202-12-0030-9
[表2]
Figure 108147216-A0202-12-0030-10
表1中之簡稱係意指如下。
H/Vi:相對於(A)中之乙烯基及(B)中之乙烯基的合計,(C)中之鍵結於矽原子的氫原子之合計的比(莫耳比)
HC2/(HC1+HC2)(%):(C)中之鍵結於矽原子的氫原子之中,(C2)中之鍵結於矽原子的氫原子之比例(莫耳比)
從表2明顯可知,實施例之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為低黏度。又,實施例之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之硬化物的彈性模數低,且在接著性試驗中不會產生碎裂而接著性優異。
藉由實施例1與2之比較,使用B-2成分時,彈性模數變得更低。
比較例1之組成物係不含B成分及D成分。因此,不能追隨變形應變,而產生接著不良及剝離。
比較例2之組成物由於H/Vi為1.5以上,且不含B成分,故強度不足,並產生碎裂。
比較例3之組成物由於B成分之含量小,故強度不足,產生碎裂。又,比較例3之組成物由於H/Vi為1.5以上,且不含C-2成分,故不能追隨變形應變,並且產生接著不良及剝離。
比較例4之組成物由於H/Vi為1.5以上,且不含C-2成分,故不能追隨變形應變,並且彈性模數比較高,並產生接著不良及剝離。
比較例5之組成物係由於H/Vi為1.5,且不含D成分,故不能追隨變形應變,並且彈性模數比較高,並產生接著不良及剝離。
比較例6至7之組成物由於不含相當於(A1)低黏度聚有機矽氧烷之A-3成分及A-4成分之任一者,故組成物之黏度高,且展開性及調平性差。

Claims (17)

  1. 一種接著性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係包含:(A)直鏈狀聚有機矽氧烷,係於分子中含有2個以上之R1且其在23℃之黏度為0.1至500Pa‧s式中,R1係表示烯基,該直鏈狀聚有機矽氧烷係包含於分子中含有2個以上之R1且在23℃之黏度為0.1Pa‧s以上且未達1.0Pa‧s之直鏈狀聚有機矽氧烷,式中,R1係表示烯基;(B)聚有機矽氧烷,係包含SiO4/2單元、及選自由R3SiO1/2單元及R2SiO2/2單元所組成之群組的1種以上之單元作為必要單元,且包含RSiO3/2單元作為任意單元,式中,R係R1或R2,R1係如同前述,R2係表示不具有脂肪族不飽和鍵之未取代或經取代的1價烴基,R中,每1分子中至少3個為R1;(C)下述(C1)及(C2),(C1)聚有機氫矽氧烷,係於分子中具有3個以上之鍵結於矽原子之氫原子,及(C2)直鏈狀聚有機氫矽氧烷,係僅於分子鏈之兩末端分別各含有1個鍵結於矽原子之氫原子,且於分子中不具有脂肪族不飽和鍵;(D)填充劑;(E)鉑族金屬化合物;以及(F)選自由下述(F1)至(F4)所組成之群組的至少2種,(F1)有機矽化合物,係具有鍵結於矽原子之氫原子、及鍵結於矽原子之下述式(I)所示之側鏈,
    Figure 108147216-A0305-02-0034-1
    (F2)具有Si(OR3)n基及含有環氧基之基的有機矽化合物、及/或其部分水解縮合物,(F3)具有Si(OR3)n基及脂肪族不飽和烴基之矽烷化合物、及/或其部分水解縮合物,以及(F4)有機鋁化合物;上述各式中,Q1係表示會於矽原子與酯鍵之間形成具有2個以上之碳原子的碳鏈之鏈狀或分枝狀伸烷基;Q2係表示會於氧原子與側鏈之矽原子之間形成具有3個以上之碳原子的碳鏈之直鏈狀或分枝狀伸烷基;R3係表示碳數1至4之烷基或2-甲氧基乙基;n係1至3之整數;(A)成分之含量係相對於(B)成分、(C)成分、(D)成分、(E)成分及(F)成分的合計100重量份而為10至5,000重量份;(B)成分之含量係相對於(A)成分之100重量份而為1至100重量份;(C)成分之含量係相對於(A)成分中之R1基及(B)成分中之R1基的合計而為使(C)成分中之鍵結於矽原子的氫原子之合計的比(H/Vi)為0.2以上且未達1.5之量;(C)成分中之鍵結於矽原子的氫原子之中,(C2)成分中之鍵結於矽原子的氫原子之比例為20至99莫耳%;(D)成分之含量為組成物中之超過0重量%且20重量%以下;(E)成分之含量係相對於(A)成分與(B)成分之合計量而為使(E)成分之鉑系金屬原子的量為0.1至1,000重量ppm之量;關於(F)成分,在組成物含有(F1)成分、(F2)成分及/或(F3)成分時,(F1)成分、(F2)成分及/或(F3)成分之合計量係相對於(A)成分100重量份而為0.1至20重量 份;在組成物含有(F4)成分時,(F4)成分之含量係相對於(A)成分之100重量份而為0.01至10重量份。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接著性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其中,(C2)成分為通式(IV)所示之直鏈狀聚有機氫矽氧烷,
    Figure 108147216-A0305-02-0036-2
    式中,R6係表示不具有脂肪族不飽和鍵之未取代或經取代的1價烴基;m係會將在23℃之黏度設為0.001至10Pa‧s之數。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接著性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其中,相對於(A)成分之合計100重量份,(A-1)在23℃之黏度為0.1Pa‧s以上且未達1.0Pa‧s之直鏈狀聚有機矽氧烷的含量為超過10重量份且90重量份以下。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接著性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其中,(A)成分在23℃之黏度為0.1至15Pa‧s。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接著性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其中,(A)成分在23℃之黏度為0.1至15Pa‧s。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接著性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其中,(A)成分及(B)成分之R1為乙烯基。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接著性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其中,(A)成分及(B)成分之R1為乙烯基。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接著性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其中,(A)成分及(B)成分之R1為乙烯基。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接著性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其中,(A)成分及(B)成分之R1為乙烯基。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接著性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其中,(E)成分為選自由鉑-乙烯基矽氧烷錯合物及氯鉑酸與醇之反應生成物所組成之群組的至少1種。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接著性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其中,(E)成分為選自由鉑-乙烯基矽氧烷錯合物及氯鉑酸與醇之反應生成物所組成之群組的至少1種。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接著性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其中,(E)成分為選自由鉑-乙烯基矽氧烷錯合物及氯鉑酸與醇之反應生成物所組成之群組的至少1種。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接著性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其中,(E)成分為選自由鉑-乙烯基矽氧烷錯合物及氯鉑酸與醇之反應生成物所組成之群組的至少1種。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接著性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其中,(E)成分為選自由鉑-乙烯基矽氧烷錯合物及氯鉑酸與醇之反應生成物所組成之群組的至少1種。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接著性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其中,(E)成分為選自由鉑-乙烯基矽氧烷錯合物及氯鉑酸與醇之反應生成物所組成之群組的至少1種。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接著性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其中,(E)成分為選自由鉑-乙烯基矽氧烷錯合物及氯鉑酸與醇之反應生成物所組成之群組的至少1種。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接著性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其中,(E)成分為選自由鉑-乙烯基矽氧烷錯合物及氯鉑酸與醇之反應生成物所組成之群組的至少1種。
TW108147216A 2018-12-25 2019-12-23 接著性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 TWI8384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41003 2018-12-25
JP2018241003 2018-12-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9669A TW202039669A (zh) 2020-11-01
TWI838442B true TWI838442B (zh) 2024-04-1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57355A (ja) 2005-03-18 2006-09-28 Ge Toshiba Silicones Co Ltd シール用硬化性ポリオルガノシロキサン組成物、およびガスケット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57355A (ja) 2005-03-18 2006-09-28 Ge Toshiba Silicones Co Ltd シール用硬化性ポリオルガノシロキサン組成物、およびガスケット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02075B2 (ja) 硬化性ポリオルガノシロキサン組成物
ES2276890T3 (es) Adhesivo para caucho de silicona.
TWI522423B (zh) 聚矽氧烷組合物及其硬化物
KR102142263B1 (ko) 경화성 실리콘 조성물 및 이의 경화물
JPH07166068A (ja) ガラスおよび金属への粘着性を有するシリコーンゴム
JP5068988B2 (ja) 接着性ポリオルガノシロキサン組成物
JP6945934B2 (ja) 接着性ポリオルガノシロキサン組成物
KR20070007255A (ko) 경화성 실리콘 조성물 및 이의 경화된 제품
JP2007002088A (ja) 自己接着性オルガノポリシロキサン組成物
JP2013124297A (ja) 硬化性ポリオルガノシロキサン組成物
KR101884177B1 (ko) 실온-경화성 실리콘 고무 조성물, 및 그의 용도
JP2004323764A (ja) 接着性ポリオルガノシロキサン組成物
JP4522816B2 (ja) 難燃性を有する接着性ポリオルガノシロキサン組成物
TWI835919B (zh) 接著性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
JP5009042B2 (ja) 室温硬化性ポリオルガノシロキサン組成物
JP5910210B2 (ja) フロロシリコーンゴム組成物、フロロシリコーンゴム層と熱可塑性樹脂層とからなる一体成形体、及びその一体成形体を製造する方法
JP4553562B2 (ja) 接着性ポリオルガノシロキサン組成物
TWI838442B (zh) 接著性聚有機矽氧烷組成物
JP2008019363A (ja) 室温硬化性ポリオルガノシロキサン組成物
JP7353027B2 (ja) 室温硬化性ポリオルガノシロキサン組成物及びその硬化物
JP6763105B1 (ja) 接着性ポリオルガノシロキサン組成物
JP6921223B2 (ja) 部品のオーバーモールディングに有用な重付加架橋性シリコーン組成物
TW202212478A (zh) 雙液加成硬化型矽酮膠組成物
JP2017095603A (ja) 室温硬化性ポリオルガノシロキサン組成物
WO2021085230A1 (ja) ポリフェニレンスルフィド樹脂接着用ポリオルガノシロキサン組成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