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7787B - 影像鏡頭系統組及取像裝置 - Google Patents

影像鏡頭系統組及取像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7787B
TWI837787B TW111131837A TW111131837A TWI837787B TW I837787 B TWI837787 B TW I837787B TW 111131837 A TW111131837 A TW 111131837A TW 111131837 A TW111131837 A TW 111131837A TW I837787 B TWI837787 B TW I83778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axis
imaging
image
lens syste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318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409629A (zh
Inventor
郭子傑
Original Assignee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CN20221157210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631211A/zh
Priority to US18/454,214 priority patent/US20240069309A1/en
Priority to EP23193219.5A priority patent/EP4328640A1/en
Publication of TW2024096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096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77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7787B/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種影像鏡頭系統組,包含六片透鏡,所述六片透鏡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為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各透鏡皆具有一物側表面朝向物側以及一像側表面朝向像側。第一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第一透鏡至第六透鏡中至少一透鏡具有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點。當滿足特定條件時,有利於修正像差。

Description

影像鏡頭系統組及取像裝置
本揭示內容是有關於一種影像鏡頭系統組及取像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提供廣視場配置的影像鏡頭系統組及取像裝置。
隨著半導體製程技術更加精進,使得電子感光元件性能有所提升,畫素可達到更微小的尺寸,因此,具備高成像品質的光學鏡頭儼然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而隨著科技日新月異,配備光學鏡頭的電子裝置的應用範圍更加廣泛,對於光學鏡頭的要求也是更加多樣化,由於往昔之光學鏡頭較不易在成像品質、敏感度、光圈大小、體積或視角等需求間取得平衡,故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影像鏡頭系統組以符合需求。
本揭示內容提供的影像鏡頭系統組及取像裝置,其透過第一透鏡及第二透鏡屈折力及面形等配置,可增大視角,形成廣視場的配置,並有利於修正像差。
依據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影像鏡頭系統組,包含六片透鏡,所述六片透鏡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為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各透鏡皆具有一物側表面朝向物側以及一像側表面朝向像側。較佳地,第一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較佳地,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較佳地,第四透鏡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較佳地,第五透鏡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較佳地,第六透鏡具有負屈折力。較佳地,第一透鏡至第六透鏡中至少一透鏡具有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點。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較佳地,其滿足下列條件:0 < f1/f2 < 2.0;1.6 < T12/(CT1+CT2);以及1.1 < T23/T34 < 5.0。
依據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如前段所述的影像鏡頭系統組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影像鏡頭系統組的一成像面。
依據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影像鏡頭系統組,包含六片透鏡,所述六片透鏡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為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各透鏡皆具有一物側表面朝向物側以及一像側表面朝向像側。較佳地,第一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較佳地,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較佳地,第四透鏡具有正屈折力。較佳地,第六透鏡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較佳地,第一透鏡至第六透鏡中至少一透鏡具有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點。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較佳地,其滿足下列條件:0 < f1/f2 < 2.0;1.9 < T12/(CT1+CT2);以及0.65 < T23/T34 < 5.0。
當f1/f2滿足上述條件時,可使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的屈折力相互配合以修正像差。
當T12/(CT1+CT2)滿足上述條件時,可使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相互配合,有助於形成廣視場的配置。
當T23/T34滿足上述條件時,可使第二透鏡至第四透鏡相互配合,有助於壓縮影像鏡頭系統組的體積。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影像鏡頭系統組,包含六片透鏡,所述六片透鏡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為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各透鏡皆具有一物側表面朝向物側以及一像側表面朝向像側。
第一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有助於增大視角。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近光軸處可為凸面,其可調整廣視場光線於第一透鏡的入射角,有助於提升廣視場影像的品質。第一透鏡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可調整第一透鏡的面形與屈折力,有助於形成廣視場的配置。
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有助於增大視角。第二透鏡像側表面近光軸處可為凹面,其可調整第二透鏡的面形,有助於修正像散等像差。
第四透鏡可具有正屈折力,可調整影像鏡頭系統組的屈折力分布,有助於平衡影像鏡頭系統組的體積分布。第四透鏡像側表面近光軸處可為凸面,可調整光線的行進方向,有助於調整影像鏡頭系統組像側端體積分布。
第五透鏡可具有正屈折力,其有助於壓縮影像鏡頭系統組像側端體積。第五透鏡物側表面近光軸處可為凸面,其可與第四透鏡相互配合,有助於提升廣視場影像的品質。第五透鏡像側表面近光軸處可為凸面,其可調整光線的行進方向,有助於增大成像面。
第六透鏡可具有負屈折力,其有助於平衡影像鏡頭系統組像側端屈折力,有助於修正球差等像差。第六透鏡物側表面近光軸處可為凹面,有助於調整光線入射於第六透鏡的方向,有助於降低面反射。
第一透鏡至第六透鏡中至少一透鏡具有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點。藉此,可提升透鏡表面變化程度,有助於修正像差與壓縮透鏡體積。另外,第一透鏡至第六透鏡中至少二透鏡分別具有至少一表面可包含至少一反曲點。
第一透鏡至第六透鏡中至少一透鏡可為玻璃材質且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可皆為非球面。由於玻璃材質選擇較為多樣,採用玻璃透鏡有助於提升影像品質,而採用物側表面與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的玻璃透鏡則能進一步提升影像品質。另外,第一透鏡至第六透鏡中至少二透鏡或至少三透鏡或至少四透鏡或至少五透鏡可為玻璃材質且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可皆為非球面。
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其滿足下列條件:0 < f1/f2 < 2.0。藉此,可使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的屈折力相互配合以修正像差。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0.20 < f1/f2 < 1.7。再者,可滿足下列條件:0.40 < f1/f2 < 1.5。
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其滿足下列條件:1.6 < T12/(CT1+CT2)。藉此,可使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相互配合,有助於形成廣視場的配置。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1.9 < T12/(CT1+CT2);或2.1 < T12/(CT1+CT2)。再者,可滿足下列條件:T12/(CT1+CT2) < 3.2。藉此,可使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相互配合,有助於在廣視場的配置下壓縮影像鏡頭系統組物側端外徑。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T12/(CT1+CT2) < 3.0;或T12/(CT1+CT2) < 2.8。再者,可滿足下列條件:2.1 < T12/(CT1+CT2) < 3.0。
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其滿足下列條件:0.65 < T23/T34;或T23/T34 < 5.0。藉此,可使第二透鏡至第四透鏡相互配合,有助於壓縮影像鏡頭系統組的體積。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0.90 < T23/T34;或1.1 < T23/T34;或1.3 < T23/T34。再者,可滿足下列條件:T23/T34 < 4.5;或T23/T34 < 4.0;或T23/T34 < 3.5。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0.65 < T23/T34 < 5.0。再者,可滿足下列條件:1.1 < T23/T34 < 5.0。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1.3 < T23/T34 < 4.0。
影像鏡頭系統組中所有透鏡的折射率中的最大值為Nmax,其滿足下列條件:1.80 < Nmax < 2.10。藉此,可調整材質分布,有助於壓縮體積與修正像差。
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其滿足下列條件:-30 < f2/CT2 < -6.5。藉此,可調整第二透鏡的面形與屈折力,有助於在增大視角與壓縮體積間取得平衡。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25 < f2/CT2 < -9.0。
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4,其滿足下列條件:3.0 < (CT3+CT4)/T34 < 18。藉此,可使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相互配合,有助於平衡影像鏡頭系統組物側端與像側端的體積分布。
影像鏡頭系統組的焦距為f,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其滿足下列條件:|f/f3| < 0.25。藉此,可調整第三透鏡的屈折力,有助於修正像差。
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其滿足下列條件:3.6 < T12/CT1 < 6.0。藉此,可使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相互配合,有助於在視角與透鏡外徑大小間取得平衡。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光學有效區與光軸間的最大距離為Y11,影像鏡頭系統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1.2 < Y11/ImgH < 2.0。藉此,可調整透鏡外徑與成像面大小,有助於在視角、體積分布與成像面大小間取得平衡。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2,其滿足下列條件:1.0 < R1/R2 < 10。藉此,可調整第一透鏡的面形,有助於增大視角與修正像差。
第四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8,第五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9,其滿足下列條件:-1.6 < R8/R9 < -0.60。藉此,可使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相互配合,有助於提升廣視場影像的品質。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影像鏡頭系統組的入射瞳直徑為EPD,其滿足下列條件:11.0 < TL/EPD < 22.0。藉此,可在壓縮總長度與增大光圈間取得平衡。
影像鏡頭系統組中所有透鏡的折射率中的最小值為Nmin,其滿足下列條件:1.60 < Nmin < 1.70。藉此,可調整材質分布,有助於壓縮體積與修正像差。
影像鏡頭系統組中各二相鄰的透鏡於光軸上間隔距離的總和為ΣAT,影像鏡頭系統組中各透鏡於光軸上厚度的總和為ΣCT,其滿足下列條件:1.1 < ΣCT/ΣAT < 3.0。藉此,可調整透鏡分布,有助於壓縮總長度。
影像鏡頭系統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其滿足下列條件:50.0度 < HFOV。藉此,可使影像鏡頭系統組具有廣視場的配置。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60.0度 < HFOV < 110.0度。藉此,可避免因視場過大所產生的畸變等像差。
第三透鏡的阿貝數為V3,第四透鏡的阿貝數為V4,第五透鏡的阿貝數為V5,第六透鏡的阿貝數為V6,其滿足下列條件:2.0 < (V4+V5)/(V3+V6) < 4.5。可調整透鏡的材質分布,有助於修正色差等像差。
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的合成焦距為f56,其滿足下列條件:0.30 < f56/f4 < 2.0。藉此,可調整影像鏡頭系統組像側端的屈折力分布,有助於壓縮影像鏡頭系統組像側端體積。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0.37 < f56/f4 < 1.7。
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4,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5,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6,其滿足下列條件:14.0 < (CT2+CT3+CT4+CT5+CT6)/CT1 < 27.0。藉此,可調整影像鏡頭系統組的透鏡分布,有助於壓縮體積。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影像鏡頭系統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2.0 < TL/ImgH < 10。藉此,可在壓縮總長度與增大成像面間取得平衡。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4.0 < TL/ImgH < 7.0。
影像鏡頭系統組的光圈值為Fno,其滿足下列條件:1.0 < Fno < 2.5。藉此,可在照度與景深間取得平衡。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1.2 < Fno < 2.0。
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其滿足下列條件:1.5 < T45/T56。藉此,可使影像鏡頭系統組像側端的透鏡相互配合以修正像差。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3.5 < T45/T56。
第五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0,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1,其滿足下列條件:0.80 < R10/R11 < 1.4。藉此,可使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的面形相互配合以修正像差。
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4,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其滿足下列條件:4.5 < R4/CT2 < 25。藉此,可調整第二透鏡的面形,有助於增大視角與壓縮透鏡外徑。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5.0 < R4/CT2 < 22。
上述本揭示內容影像鏡頭系統組中的各技術特徵皆可組合配置,而達到對應之功效。
本揭示內容提供的影像鏡頭系統組,透鏡的材質可為玻璃或塑膠。若透鏡的材質為玻璃,則可增加影像鏡頭系統組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而玻璃透鏡可使用研磨或模造等技術製作而成。若透鏡材質為塑膠,則可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此外,可於鏡面上設置球面或非球面(ASP),其中球面透鏡可減低製造難度,而若於鏡面上設置非球面,則可藉此獲得較多的控制變數,用以消減像差、縮減透鏡數目,並可有效降低本揭示內容影像鏡頭系統組的總長度,而非球面可以塑膠射出成型或模造玻璃鏡片等方式製作而成。
本揭示內容提供的影像鏡頭系統組中,可選擇性地在任一(以上)透鏡材料中加入添加物,產生光吸收或光干涉效果,以改變所述透鏡對於特定波段光線的穿透率,進而減少雜散光與色偏。例如:添加物可具備濾除系統中600 nm~800 nm波段光線的功能,以減少多餘的紅光或紅外光;或可濾除350 nm~450 nm波段光線,以減少系統中的藍光或紫外光,因此,添加物可避免特定波段光線對成像造成干擾。此外,添加物可均勻混和於塑料中,並以射出成型技術製作成透鏡。此外,添加物亦可配置於透鏡表面上的鍍膜,以提供上述功效。
本揭示內容提供的影像鏡頭系統組中,若透鏡表面為非球面,則表示所述透鏡表面光學有效區整個或其中一部分為非球面。
本揭示內容提供的影像鏡頭系統組中,若透鏡表面係為凸面且未界定所述凸面位置時,則表示所述透鏡表面可於近光軸處為凸面;若透鏡表面係為凹面且未界定所述凹面位置時,則表示所述透鏡表面可於近光軸處為凹面。本揭示內容提供的影像鏡頭系統組中,若透鏡具有正屈折力或負屈折力,或是透鏡之焦距,皆可指透鏡近光軸處的屈折力或是焦距。
本揭示內容提供的影像鏡頭系統組中,臨界點為透鏡表面上,除與光軸的交點外,與一垂直於光軸的切面相切的切點;反曲點為透鏡表面曲率正負變化的交點。
本揭示內容提供的影像鏡頭系統組的成像面,依其對應的電子感光元件之不同,可為一平面或有任一曲率之曲面,特別是指凹面朝往物側方向之曲面。另外,本揭示內容的影像鏡頭系統組中於成像光路上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與成像面之間可選擇性配置一片以上的成像修正元件(平場元件等),以達到修正影像的效果(像彎曲等)。所述成像修正元件的光學性質,比如曲率、厚度、折射率、位置、面形(凸面或凹面、球面或非球面、繞射表面及菲涅爾表面等)可配合取像裝置需求而做調整。一般而言,較佳的成像修正元件配置為將具有朝往物側方向之凹面的薄型平凹元件設置於靠近成像面處。
本揭示內容提供的影像鏡頭系統組中,亦可於光路上在被攝物至成像面間選擇性設置至少一具有轉折光路功能的元件,如稜鏡或反射鏡等,以提供影像鏡頭系統組較高彈性的空間配置,使電子裝置的輕薄化不受制於影像鏡頭系統組的光學總長度。進一步說明,請參照第15A圖以及第15B圖,其中第15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的光路轉折元件LF在影像鏡頭系統組中的一種配置關係示意圖,第15B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的光路轉折元件LF在影像鏡頭系統組中的另一種配置關係示意圖。如第15A圖以及第15B圖所示,影像鏡頭系統組可沿光路由被攝物(未繪示)至成像面IMG,依序具有第一光軸OA1、光路轉折元件LF與第二光軸OA2,其中光路轉折元件LF可以如第15A圖所示係設置於被攝物與影像鏡頭系統組的透鏡群LG之間,或者如第15B圖所示係設置於影像鏡頭系統組的透鏡群LG與成像面IMG之間。此外,請參照第15C圖,其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的二光路轉折元件LF1、LF2在影像鏡頭系統組中的一種配置關係示意圖。如第15C圖所示,影像鏡頭系統組亦可沿光路由被攝物(未繪示)至成像面IMG,依序具有第一光軸OA1、光路轉折元件LF1、第二光軸OA2、光路轉折元件LF2與第三光軸OA3,其中光路轉折元件LF1係設置於被攝物與影像鏡頭系統組的透鏡群LG之間,且光路轉折元件LF2係設置於影像鏡頭系統組的透鏡群LG與成像面IMG之間。影像鏡頭系統組亦可選擇性配置三個以上的光路轉折元件,本揭示內容不以圖式所揭露之光路轉折元件的種類、數量與位置為限。
另外,本揭示內容提供的影像鏡頭系統組中,依需求可設置至少一光闌,如孔徑光闌、耀光光闌或視場光闌等,有助於減少雜散光以提升影像品質。
本揭示內容提供的影像鏡頭系統組中,光圈配置可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設置於被攝物與第一透鏡間,中置光圈則表示光圈設置於第一透鏡與成像面間。若光圈為前置光圈,可使影像鏡頭系統組的出射瞳與成像面產生較長的距離,使其具有遠心(Telecentric)效果,並可增加電子感光元件的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若為中置光圈,係有助於擴大影像鏡頭系統組的視場角,使其具有廣角鏡頭的優勢。
本揭示內容可適當設置一可變孔徑元件,所述可變孔徑元件可為機械構件或光線調控元件,其可以電或電訊號控制孔徑的尺寸與形狀。所述機械構件可包含葉片組、屏蔽板等可動件;所述光線調控元件可包含濾光元件、電致變色材料、液晶層等遮蔽材料。所述可變孔徑元件可藉由控制影像的進光量或曝光時間,強化影像調節的能力。此外,所述可變孔徑元件亦可為本揭示內容的光圈,可藉由改變光圈值以調節影像品質,如景深或曝光速度等。
本揭示內容可適當設置一個或多個光學元件,藉以限制光線通過影像鏡頭系統組的形式。所述光學元件可為濾光片、偏光片等,但不限於上述元件,且所述光學元件可為單片元件、複合組件或以薄膜等方式呈現,但不限於上述方式。所述光學元件可置於影像鏡頭系統組的物端、像端或透鏡之間,藉以控制特定形式的光線通過,進而符合應用需求。
本揭示內容提供的影像鏡頭系統組亦可多方面應用於三維(3D)影像擷取、數位相機、行動產品、數位平板、智慧型電視、網路監控設備、體感遊戲機、行車紀錄器、倒車顯影裝置、穿戴式產品、空拍機等電子裝置中。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如前述的影像鏡頭系統組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影像鏡頭系統組的成像面。透過第一透鏡及第二透鏡屈折力及面形等配置,可增大視角,形成廣視場的配置,並有利於修正像差。較佳地,取像裝置可進一步包含鏡筒、支持裝置或其組合。
<第一實施例>
請參照第1圖以及第2圖,其中第1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一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1的示意圖,第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一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1圖可知,第一實施例的取像裝置1包含影像鏡頭系統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IS。影像鏡頭系統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E1、第二透鏡E2、第三透鏡E3、光圈ST、第四透鏡E4、光闌S1、第五透鏡E5、第六透鏡E6、濾光元件E7以及成像面IMG,而電子感光元件IS設置於影像鏡頭系統組的成像面IMG,其中影像鏡頭系統組包含六片透鏡(E1、E2、E3、E4、E5、E6),所述六片透鏡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E1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配合參照第13圖,其繪示依照第一實施例中部分參數、各透鏡的反曲點IP的示意圖。由第13圖可知,第一透鏡E1物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IP,第一透鏡E1像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IP。
第二透鏡E2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鏡E2物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IP(標示於第13圖)。
第三透鏡E3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E4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E4物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IP(標示於第13圖)。
第五透鏡E5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E5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IP(標示於第13圖)。
第六透鏡E6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E6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IP(標示於第13圖),第六透鏡E6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IP(標示於第13圖)。
濾光元件E7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六透鏡E6及成像面IMG間且不影響影像鏡頭系統組的焦距。
上述各透鏡的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下:
Figure 111131837-A0305-02-0019-1
其中: X:非球面與光軸的交點至非球面上距離光軸為Y的點平行於光軸的位移; Y:非球面曲線上的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 R:曲率半徑; k:錐面係數;以及 Ai:第i階非球面係數。
第一實施例的影像鏡頭系統組中,影像鏡頭系統組的焦距為f,影像鏡頭系統組的光圈值(f-number)為Fno,影像鏡頭系統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其數值如下:f = 3.41 mm;Fno = 1.65;以及HFOV = 69.8度。
第一實施例的影像鏡頭系統組中,第一透鏡E1的折射率為N1,第二透鏡E2的折射率為N2,第三透鏡E3的折射率為N3,第四透鏡E4的折射率為N4,第五透鏡E5的折射率為N5,第六透鏡E6的折射率為N6,影像鏡頭系統組中所有透鏡的折射率中的最大值為Nmax,影像鏡頭系統組中所有透鏡的折射率中的最小值為Nmin,其滿足下列條件:Nmax = 2.002;以及Nmin = 1.619;在第一實施例中,Nmax為第三透鏡E3的折射率N3及第六透鏡E6的折射率N6,Nmin為第四透鏡E4的折射率N4及第五透鏡E5的折射率N5。
第一實施例的影像鏡頭系統組中,第三透鏡E3的阿貝數為V3,第四透鏡E4的阿貝數為V4,第五透鏡E5的阿貝數為V5,第六透鏡E6的阿貝數為V6,其滿足下列條件:(V4+V5)/(V3+V6) = 3.30。
第一實施例的影像鏡頭系統組中,第一透鏡E1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第二透鏡E2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第三透鏡E3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第四透鏡E4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4,第五透鏡E5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5,第六透鏡E6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6,其滿足下列條件:(CT2+CT3+CT4+CT5+CT6)/CT1 = 18.91。
第一實施例的影像鏡頭系統組中,第三透鏡E3與第四透鏡E4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三透鏡E3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第四透鏡E4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4,其滿足下列條件:(CT3+CT4)/T34 = 10.28。
第一實施例的影像鏡頭系統組中,第一透鏡E1與第二透鏡E2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一透鏡E1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第二透鏡E2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其滿足下列條件:T12/(CT1+CT2) = 2.32。
第一實施例的影像鏡頭系統組中,第一透鏡E1與第二透鏡E2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一透鏡E1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其滿足下列條件:T12/CT1 = 4.21。
第一實施例的影像鏡頭系統組中,第二透鏡E2與第三透鏡E3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第三透鏡E3與第四透鏡E4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其滿足下列條件:T23/T34 = 2.27。
第一實施例的影像鏡頭系統組中,第四透鏡E4與第五透鏡E5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第五透鏡E5與第六透鏡E6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其滿足下列條件:T45/T56=24.45。
第一實施例的影像鏡頭系統組中,第一透鏡E1物側表面至成像面IMG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影像鏡頭系統組的入射瞳直徑為EPD,其滿足下列條件:TL/EPD=14.50。
第一實施例的影像鏡頭系統組中,第一透鏡E1物側表面至成像面IMG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影像鏡頭系統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標示於第13圖),其滿足下列條件:TL/ImgH=6.47。
第一實施例的影像鏡頭系統組中,第一透鏡E1與第二透鏡E2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E2與第三透鏡E3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第三透鏡E3與第四透鏡E4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四透鏡E4與第五透鏡E5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第五透鏡E5與第六透鏡E6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影像鏡頭系統組中各二相鄰的透鏡於光軸上間隔距離的總和為ΣAT,第一透鏡E1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第二透鏡E2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第三透鏡E3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第四透鏡E4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4,第五透鏡E5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5,第六透鏡E6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6,影像鏡頭系統組中各透鏡於光軸上厚度的總和為 ΣCT,其滿足下列條件:ΣCT/ΣAT=2.05;在第一實施例中,二相鄰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二相鄰透鏡的二相鄰表面於光軸上的間距;ΣCT=CT1+CT2+CT3+CT4+CT5+CT6;ΣAT=T12+T23+T34+T45+T56。
第一實施例的影像鏡頭系統組中,第一透鏡E1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第一透鏡E1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2,其滿足下列條件:R1/R2=2.18。
第一實施例的影像鏡頭系統組中,第二透鏡E2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4,第二透鏡E2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其滿足下列條件:R4/CT2=11.34。
第一實施例的影像鏡頭系統組中,第四透鏡E4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8,第五透鏡E5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9,其滿足下列條件:R8/R9=-0.87。
第一實施例的影像鏡頭系統組中,第五透鏡E5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0,第六透鏡E6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1,其滿足下列條件:R10/R11=0.92。
第一實施例的影像鏡頭系統組中,影像鏡頭系統組的焦距為f,第三透鏡E3的焦距為f3,其滿足下列條件:|f/f3|=0.20。
第一實施例的影像鏡頭系統組中,第一透鏡E1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E2的焦距為f2,其滿足下列條件:f1/f2=0.96。
第一實施例的影像鏡頭系統組中,第二透鏡E2的 焦距為f2,第二透鏡E2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其滿足下列條件:f2/CT2=-12.95。
第一實施例的影像鏡頭系統組中,第四透鏡E4的焦距為f4,第五透鏡E5與第六透鏡E6的合成焦距為f56,其滿足下列條件:f56/f4=0.83。
第一實施例的影像鏡頭系統組中,第一透鏡E1物側表面的光學有效區與光軸間的最大距離為Y11(標示於第13圖),影像鏡頭系統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Y11/ImgH=1.44。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1A以及表1B。
Figure 111131837-A0305-02-0024-2
表1B、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3 4
k = -3.82044E+00 -1.47008E+00 0.00000E+00 4.33168E+00
A4 = 4.21479E-03 8.24354E-03 1.13296E-03 1.12825E-03
A6 = -2.67817E-04 -1.63034E-04 3.15146E-04 6.09720E-04
A8 = 6.97831E-06 -3.11717E-05 -3.49448E-05 -2.58430E-05
A10 = -8.60135E-08 1.66723E-06 1.27968E-06 1.35828E-06
A12 = 4.27907E-10 -2.40246E-08 -1.65856E-08 -1.48639E-07
表面 5 6 8 9
k = 6.23176E+00 0.00000E+00 0.00000E+00 9.85295E-01
A4 = 3.67730E-04 3.08656E-03 1.63274E-03 -5.26817E-04
A6 = 1.38116E-04 2.46556E-04 2.19036E-04 5.66444E-05
A8 = -7.28537E-06 -1.43604E-05 -5.32827E-05 1.69512E-06
A10 = -7.12331E-08 3.04617E-06 9.34499E-06 -3.01453E-07
A12 = -1.07850E-08 -4.81447E-07 -9.00778E-07 1.81771E-08
表面 11 12 13 14
k = -1.43587E+00 -8.06455E-01 -7.06837E-01 -7.45136E+00
A4 = -4.98050E-04 1.07356E-03 1.18560E-03 1.08704E-03
A6 = 4.59172E-05 7.04063E-05 1.57847E-05 -4.81748E-05
A8 = -1.65427E-06 -5.01875E-06 -2.19578E-06 1.38033E-06
A10 = 3.69667E-08 1.56285E-07 1.15237E-07 -8.31239E-09
A12 = -3.52690E-10 -1.64589E-09 -1.80141E-09 2.21269E-10
表1A為第1圖第一實施例詳細的結構數據,其中曲率半徑、厚度及焦距的單位為mm,且表面0-17依序表示由物側至像側的表面。表1B為第一實施例中的非球面數據,其中,k表示非球面曲線方程式中的錐面係數,A4-A12則表示各表面第4-12階非球面係數。此外,以下各實施例表格乃對應各實施例的示意圖與像差曲線圖,表格中數據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表1A及表1B的定義相同,在此不加贅述。
<第二實施例>
請參照第3圖以及第4圖,其中第3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二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2的示意圖,第4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二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3圖可知,第二實施例的取像裝置2包含影像鏡頭系統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IS。影像鏡頭系統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E1、第二透鏡E2、第三透鏡E3、光圈ST、第四透鏡E4、第五透鏡E5、第六透鏡E6、濾光元件E7以及成像面IMG,而電子感光元件IS設置於影像鏡頭系統組的成像面IMG,其中影像鏡頭系統組包含六片透鏡(E1、E2、E3、E4、E5、E6),所述六片透鏡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E1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E2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鏡E2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三透鏡E3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E3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E4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E4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五透鏡E5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 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E5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六透鏡E6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E6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再者,第五透鏡E5像側表面與第六透鏡E6物側表面相互黏合形成黏合透鏡。
濾光元件E7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六透鏡E6及成像面IMG間且不影響影像鏡頭系統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2A以及表2B。
Figure 111131837-A0305-02-0027-12
Figure 111131837-A0305-02-0027-4
Figure 111131837-A0305-02-0028-1
第二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列表2C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2A及表2B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表2C、第二實施例
f [mm] 2.59 TL/EPD 18.10
Fno 1.85 TL/ImgH 5.48
HFOV [度] 75.2 ΣCT/ΣAT 2.10
Nmax 1.821 R1/R2 4.26
Nmin 1.619 R4/CT2 5.61
(V4+V5)/(V3+V6) 2.65 R8/R9 -0.78
(CT2+CT3+CT4+CT5+CT6)/CT1 18.62 R10/R11 1.00
(CT3+CT4)/T34 6.88 |f/f3| 0.23
T12/(CT1+CT2) 2.57 f1/f2 0.83
T12/CT1 5.14 f2/CT2 -10.70
T23/T34 2.45 f56/f4 0.95
T45/T56 28.60 Y11/ImgH 1.59
<第三實施例>
請參照第5圖以及第6圖,其中第5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三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3的示意圖,第6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三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5圖可知,第三實施例的取像裝置3包含影像鏡頭系統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IS。影像鏡頭系統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E1、第二透鏡E2、第三透鏡E3、光圈ST、第四透鏡E4、第五透鏡E5、第六透鏡E6、濾光元件E7以及成像面IMG,而電子感光元件IS設置於影像鏡頭系統組的成像面IMG,其中影像鏡頭系統組包含六片透鏡(E1、E2、E3、E4、E5、E6),所述六片透鏡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E1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E2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鏡E2物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
第三透鏡E3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平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E3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E4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E4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第四透鏡E4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五透鏡E5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E6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E6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再者,第五透鏡E5像側表面與第六透鏡E6物側表面相互黏合形成黏合透鏡。
濾光元件E7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六透鏡E6及成像面IMG間且不影響影像鏡頭系統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3A以及表3B。
Figure 111131837-A0305-02-0030-5
表3B、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3 4
k = 1.00631E+00 -1.29457E+00 3.90819E+01 8.00711E-02
A4 = 7.06393E-04 -2.09449E-04 -4.93691E-04 1.07149E-02
A6 = -4.02987E-05 2.03316E-04 2.89405E-04 -1.06544E-03
A8 = 1.12481E-06 -2.52074E-05 -4.95340E-05 8.55361E-04
A10 = -1.41897E-08 1.07737E-06 2.81433E-06 -1.83400E-04
A12 = 7.17527E-11 -8.47552E-09 -5.29771E-08 1.11169E-05
表面 5 6 8 9
k = 2.28248E+00 0.00000E+00 -9.90000E+01 -2.86842E+00
A4 = 6.00305E-03 1.26549E-02 1.32964E-02 5.78122E-04
A6 = 2.17414E-04 8.34904E-04 3.39468E-04 2.22485E-04
A8 = 3.32450E-05 1.89381E-04 -1.01824E-04 -3.21938E-05
A10 = -9.59681E-06 4.91127E-05 8.83683E-06 4.25308E-06
A12 = -4.74206E-07 -2.73829E-05 -6.85641E-07 9.05699E-07
表面 10 11 12 13
k = -5.46009E-01 -9.27552E-01 -9.52054E-01 -3.55332E+00
A4 = -6.64240E-04 -8.98583E-02 -3.11250E-02 -3.58892E-03
A6 = 2.12001E-04 3.39579E-02 1.11076E-02 1.03849E-03
A8 = -5.66431E-05 -5.71415E-03 -1.63165E-03 -9.82198E-05
A10 = 8.20651E-06 4.91001E-04 1.30048E-04 5.60456E-06
A12 = -4.65049E-07 -1.70026E-05 -4.29530E-06 -1.33233E-07
第三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列表3C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3A及表3B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Figure 111131837-A0305-02-0031-2
Figure 111131837-A0305-02-0032-6
<第四實施例>
請參照第7圖以及第8圖,其中第7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四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4的示意圖,第8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四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7圖可知,第四實施例的取像裝置4包含影像鏡頭系統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IS。影像鏡頭系統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E1、第二透鏡E2、第三透鏡E3、光圈ST、第四透鏡E4、光闌S1、第五透鏡E5、第六透鏡E6、濾光元件E7以及成像面IMG,而電子感光元件IS設置於影像鏡頭系統組的成像面IMG,其中影像鏡頭系統組包含六片透鏡(E1、E2、E3、E4、E5、E6),所述六片透鏡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E1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E2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鏡E2物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
第三透鏡E3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E3物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
第四透鏡E4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 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E5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E5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六透鏡E6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E6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第六透鏡E6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濾光元件E7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六透鏡E6及成像面IMG間且不影響影像鏡頭系統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4A以及表4B。
Figure 111131837-A0305-02-0033-7
Figure 111131837-A0305-02-0034-3
表4B、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3 4
k = -8.83976E-01 -9.24268E-01 -4.99115E+01 -2.96739E+00
A4 = 4.18825E-04 2.10024E-03 1.54745E-03 5.78138E-03
A6 = -2.25991E-05 5.24029E-05 -1.53464E-04 -2.73008E-04
A8 = 4.45628E-07 -4.89701E-07 2.00724E-05 4.99801E-05
A10 = -5.72177E-09 1.20714E-07 -8.34355E-07 -3.58594E-06
A12 = 4.12846E-11 -7.21376E-09 8.15067E-09 3.38399E-07
表面 5 6 8 9
k = 9.90000E+01 -9.90000E+01 -4.68655E+01 2.31215E-01
A4 = 3.04818E-03 5.50560E-03 3.73680E-03 -7.34828E-04
A6 = -1.94138E-04 -2.17785E-04 -3.15696E-04 -1.09412E-05
A8 = -3.08655E-06 -1.67197E-06 1.68184E-05 4.51110E-06
A10 = 1.46436E-06 2.49895E-07 -7.53809E-07 -4.97327E-07
A12 = -7.62976E-08 -1.96984E-09 2.52131E-08 2.22443E-08
表面 11 12 13 14
k = -7.44228E-01 -1.22812E+00 -1.10639E+00 -2.53506E+01
A4 = -2.03196E-04 -2.13772E-03 1.58994E-03 4.52000E-03
A6 = 2.68268E-05 4.70569E-04 -1.21147E-05 -2.97708E-04
A8 = -4.13167E-07 -3.50695E-05 -3.19657E-06 1.83828E-05
A10 = -1.29408E-08 1.39192E-06 4.98654E-07 -4.31454E-07
A12 = -1.05439E-09 -2.11580E-08 -1.19867E-08 9.76729E-09
第四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列表4C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4A及表4B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Figure 111131837-A0305-02-0034-4
Figure 111131837-A0305-02-0035-8
<第五實施例>
請參照第9圖以及第10圖,其中第9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五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5的示意圖,第10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五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9圖可知,第五實施例的取像裝置5包含影像鏡頭系統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IS。影像鏡頭系統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E1、第二透鏡E2、第三透鏡E3、光圈ST、第四透鏡E4、光闌S1、第五透鏡E5、第六透鏡E6、濾光元件E7以及成像面IMG,而電子感光元件IS設置於影像鏡頭系統組的成像面IMG,其中影像鏡頭系統組包含六片透鏡(E1、E2、E3、E4、E5、E6),所述六片透鏡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E1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E2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鏡E2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三透鏡E3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E4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 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平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E5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E5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六透鏡E6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E6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濾光元件E7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六透鏡E6及成像面IMG間且不影響影像鏡頭系統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5A以及表5B。
Figure 111131837-A0305-02-0036-9
Figure 111131837-A0305-02-0037-5
表5B、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3 4
k = 1.40637E+01 -8.06940E-01 0.00000E+00 -1.50724E+00
A4 = 1.03307E-03 1.82272E-03 2.05855E-03 4.52277E-03
A6 = -4.27228E-05 -1.36090E-05 -3.60718E-04 -4.58972E-04
A8 = 9.31663E-07 1.09724E-06 2.26030E-05 2.72774E-05
A10 = -1.01963E-08 -1.14090E-07 -6.64834E-07 -2.97092E-08
A12 = 4.50427E-11 3.65124E-09 7.32687E-09 -1.50237E-08
表面 5 6 8 9
k = 8.06815E-01 0.00000E+00 0.00000E+00 -2.89641E-01
A4 = 7.35544E-04 4.90616E-03 4.08677E-03 -2.71670E-04
A6 = -5.16986E-07 1.42814E-04 5.71805E-05 1.92462E-05
A8 = -1.60549E-06 1.15956E-05 -2.20581E-07 -1.91988E-06
A10 = 1.36219E-07 -3.23849E-06 -1.31464E-06 1.35599E-08
A12 = -3.37366E-09 1.21488E-07 4.89535E-08 2.59959E-09
表面 11 12 13 14
k = -4.24288E-01 -1.20132E+00 -2.09753E+00 0.00000E+00
A4 = -2.41022E-04 -2.42557E-03 1.20481E-04 3.86482E-03
A6 = 3.34984E-05 4.97685E-04 2.23866E-04 -4.81748E-05
A8 = -2.50529E-06 -4.07427E-05 -2.78994E-05 -2.86601E-06
A10 = 9.63023E-08 1.90118E-06 1.73056E-06 4.74341E-07
A12 = -2.29171E-09 -3.69375E-08 -3.92414E-08 -1.02499E-08
第五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列表5C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5A及表5B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Figure 111131837-A0305-02-0037-7
Figure 111131837-A0305-02-0038-10
<第六實施例>
請參照第11圖以及第12圖,其中第11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六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6的示意圖,第1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六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11圖可知,第六實施例的取像裝置6包含影像鏡頭系統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IS。影像鏡頭系統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E1、第二透鏡E2、第三透鏡E3、光圈ST、第四透鏡E4、光闌S1、第五透鏡E5、第六透鏡E6、濾光元件E7以及成像面IMG,而電子感光元件IS設置於影像鏡頭系統組的成像面IMG,其中影像鏡頭系統組包含六片透鏡(E1、E2、E3、E4、E5、E6),所述六片透鏡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E1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E2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鏡E2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三透鏡E3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E4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 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E4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五透鏡E5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E5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第五透鏡E5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六透鏡E6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E6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第六透鏡E6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濾光元件E7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六透鏡E6及成像面IMG間且不影響影像鏡頭系統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6A以及表6B。
Figure 111131837-A0305-02-0039-13
Figure 111131837-A0305-02-0040-8
表6B、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3 4
k = 5.02863E+00 -1.25933E+00 0.00000E+00 5.20485E-01
A4 = 8.50470E-04 1.60811E-03 1.66394E-03 6.54493E-03
A6 = -5.03088E-05 3.35012E-05 -3.93375E-04 -6.37072E-04
A8 = 1.47123E-06 -3.32058E-06 3.81201E-05 8.47441E-05
A10 = -2.11476E-08 1.06216E-09 -1.69631E-06 -7.31489E-06
A12 = 1.19826E-10 1.04702E-08 2.57924E-08 4.81430E-07
表面 5 6 8 9
k = 1.88829E+00 0.00000E+00 0.00000E+00 9.06300E-02
A4 = 2.32648E-03 6.71712E-03 5.01872E-03 -1.65774E-03
A6 = -9.92208E-05 2.12281E-04 2.12946E-04 1.26432E-04
A8 = 2.28829E-06 3.99017E-05 -6.74401E-06 -4.16758E-06
A10 = -3.37111E-07 -1.60030E-05 -5.64343E-06 -9.82497E-07
A12 = 3.30472E-08 9.96290E-07 3.75481E-07 6.36710E-08
表面 11 12 13 14
k = -1.13751E+00 -6.81165E-01 -1.51657E+00 -3.66925E+01
A4 = -1.37942E-03 -4.27513E-03 1.24270E-03 3.61670E-03
A6 = 1.37837E-04 7.45565E-04 1.81852E-04 1.90660E-04
A8 = -5.49154E-06 -4.93187E-05 -4.03423E-05 -4.41329E-05
A10 = -1.11425E-07 1.50618E-06 3.47741E-06 2.99501E-06
A12 = -3.76722E-09 -9.72893E-09 -8.37160E-08 -4.29785E-08
第六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列表6C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6A及表6B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表6C、第六實施例
f [mm] 3.02 TL/EPD 14.01
Fno 1.63 TL/ImgH 5.62
HFOV [度] 62.5 ΣCT/ΣAT 1.89
Nmax 1.821 R1/R2 4.48
Nmin 1.619 R4/CT2 7.80
(V4+V5)/(V3+V6) 2.65 R8/R9 -0.96
(CT2+CT3+CT4+CT5+CT6)/CT1 18.81 R10/R11 1.25
(CT3+CT4)/T34 11.35 |f/f3| 0.18
T12/(CT1+CT2) 2.36 f1/f2 0.85
T12/CT1 4.71 f2/CT2 -12.47
T23/T34 2.63 f56/f4 0.95
T45/T56 15.59 Y11/ImgH 1.48
<第七實施例>
請參照第14圖,其係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七實施例的複數取像裝置110、120、130、140、150應用於一車輛100的示意圖。由第14圖可知,車輛100搭載有多個本揭示內容的取像裝置110、120、130、140、150,其中取像裝置110、120、130、140、150皆為廣角取像裝置,分別包含本揭示內容的影像鏡頭系統組(圖未繪示)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圖未繪示),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影像鏡頭系統組的一成像面。詳細來說,取像裝置110、120、130、140、150分別可為前述第一實施例至第六實施例所揭示的取像裝置1、2、3、4、5、6中的任一者,但本揭示內容不以此為限。
具體而言,取像裝置110配置於車輛100的前端,取像裝置120、130分別配置於車輛100的左側及右側,取像裝置140配置於車輛100的內部並朝向前端,取像裝置150配置於車輛100的後端。藉此,可用於偵測汽車周遭環境,作為輔助駕駛或自動駕駛等功能其參考依據。必須說明的是,第14圖的第七實施例中取像裝置110、120、130、140、150的配置僅為範例,實際上可依使用需求作數量、位置與方向等調整。另外,本揭示內容的取像裝置更可應用於其他裝置,並不限於應用在第七實施例所揭示的車輛100。
雖然本揭示內容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揭示內容,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揭示內容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揭示內容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車輛 1,2,3,4,5,6,110,120,130,140,150:取像裝置 ST:光圈 S1:光闌 E1:第一透鏡 E2:第二透鏡 E3:第三透鏡 E4:第四透鏡 E5:第五透鏡 E6:第六透鏡 E7:濾光元件 IMG:成像面 IS:電子感光元件 IP:反曲點 OA1:第一光軸 OA2:第二光軸 OA3:第三光軸 LF,LF1,LF2:光路轉折元件 LG:透鏡群 f:影像鏡頭系統組的焦距 Fno:影像鏡頭系統組的光圈值 HFOV:影像鏡頭系統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 N1:第一透鏡的折射率 N2:第二透鏡的折射率 N3:第三透鏡的折射率 N4:第四透鏡的折射率 N5:第五透鏡的折射率 N6:第六透鏡的折射率 Nmax:影像鏡頭系統組中所有透鏡的折射率中的最大值 Nmin:影像鏡頭系統組中所有透鏡的折射率中的最小值 V3:第三透鏡的阿貝數 V4:第四透鏡的阿貝數 V5:第五透鏡的阿貝數 V6:第六透鏡的阿貝數 CT1: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CT2: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CT3: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CT4: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CT5: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CT6: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ΣCT:影像鏡頭系統組中各透鏡於光軸上厚度的總和 T12: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T23: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T34: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T45: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T56: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ΣAT:影像鏡頭系統組中各二相鄰的透鏡於光軸上間隔距離的總和 TL: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EPD:影像鏡頭系統組的入射瞳直徑 ImgH:影像鏡頭系統組的最大像高 R1: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2: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4: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8:第四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9:第五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10:第五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11: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f1:第一透鏡的焦距 f2:第二透鏡的焦距 f3:第三透鏡的焦距 f4:第四透鏡的焦距 f56: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的合成焦距 Y11: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光學有效區與光軸間的最大距離
第1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一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 第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一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3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二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 第4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二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5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三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 第6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三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7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四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 第8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四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9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五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 第10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五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11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六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 第1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六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13圖繪示依照第一實施例中部分參數、各透鏡的反曲點的示意圖; 第14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七實施例的複數取像裝置應用於一車輛的示意圖; 第15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的光路轉折元件在影像鏡頭系統組中的一種配置關係示意圖; 第15B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的光路轉折元件在影像鏡頭系統組中的另一種配置關係示意圖;以及 第15C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的二光路轉折元件在影像鏡頭系統組中的一種配置關係示意圖。
1:取像裝置 ST:光圈 S1:光闌 E1:第一透鏡 E2:第二透鏡 E3:第三透鏡 E4:第四透鏡 E5:第五透鏡 E6:第六透鏡 E7:濾光元件 IMG:成像面 IS:電子感光元件

Claims (18)

  1. 一種影像鏡頭系統組,包含六片透鏡,該六片透鏡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為: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各該透鏡皆具有一物側表面朝向物側以及一像側表面朝向像側;其中,該第一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該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該第四透鏡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該第五透鏡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以及該第六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中,該第一透鏡至該第六透鏡中至少二透鏡分別具有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點;其中,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該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該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一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該影像鏡頭系統組的入射瞳直徑為EPD,其滿足下列條件:0<f1/f2<2.0;1.6<T12/(CT1+CT2); 1.1<T23/T34<5.0;以及11.0<TL/EPD<22.0。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影像鏡頭系統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該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其滿足下列條件:0.20<f1/f2<1.7。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影像鏡頭系統組,其中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其滿足下列條件:1.3<T23/T34<4.0。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影像鏡頭系統組,其中該影像鏡頭系統組中所有透鏡的折射率中的最大值為Nmax,該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其滿足下列條件:1.80<Nmax<2.10;以及-30<f2/CT2<-6.5。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影像鏡頭系統組,其中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該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厚 度為CT4,該影像鏡頭系統組的焦距為f,該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其滿足下列條件:3.0<(CT3+CT4)/T34<18;以及|f/f3|<0.25。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影像鏡頭系統組,其中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該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其滿足下列條件:3.6<T12/CT1<6.0。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影像鏡頭系統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光學有效區與光軸間的最大距離為Y11,該影像鏡頭系統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1.2<Y11/ImgH<2.0。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影像鏡頭系統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該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2,該第四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8,該第五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9,其滿足下列條件:1.0<R1/R2<10;以及-1.6<R8/R9<-0.60。
  9. 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如請求項1所述的影像鏡頭系統組;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該影像鏡頭系統組的該成像面。
  10. 一種影像鏡頭系統組,包含六片透鏡,該六片透鏡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為: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各該透鏡皆具有一物側表面朝向物側以及一像側表面朝向像側;其中,該第一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該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該第四透鏡具有正屈折力;以及該第六透鏡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中,該第一透鏡至該第六透鏡中至少一透鏡具有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點;其中,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該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該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一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該影像鏡頭系統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該影像鏡頭系統組的光圈值為Fno,其滿足下列 條件:0<f1/f2<2.0;1.9<T12/(CT1+CT2);0.65<T23/T34<5.0;4.0<TL/ImgH<7.0;以及1.2<Fno<2.0。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影像鏡頭系統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該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其滿足下列條件:0.20<f1/f2<1.7。
  12. 如請求項10所述的影像鏡頭系統組,其中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該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其滿足下列條件:2.1<T12/(CT1+CT2)<3.0。
  13. 如請求項10所述的影像鏡頭系統組,其中該影像鏡頭系統組中所有透鏡的折射率中的最小值為Nmin,該影像鏡頭系統組中各二相鄰的透鏡於光軸上間隔距離的總和為ΣAT,該影像鏡頭系統組中各透鏡於光軸上厚度的總和為ΣCT,該影像鏡頭系統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其滿足下列條件: 1.60<Nmin<1.70;1.1<ΣCT/ΣAT<3.0;以及60.0度<HFOV<110.0度。
  14. 如請求項10所述的影像鏡頭系統組,其中該第三透鏡的阿貝數為V3,該第四透鏡的阿貝數為V4,該第五透鏡的阿貝數為V5,該第六透鏡的阿貝數為V6,該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該第五透鏡與該第六透鏡的合成焦距為f56,其滿足下列條件:2.0<(V4+V5)/(V3+V6)<4.5;以及0.30<f56/f4<2.0。
  15. 如請求項10所述的影像鏡頭系統組,其中該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該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4,該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5,該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6,其滿足下列條件:14.0<(CT2+CT3+CT4+CT5+CT6)/CT1<27.0。
  16. 如請求項10所述的影像鏡頭系統組,其中該第五透鏡具有正屈折力;該第四透鏡與該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該第五透鏡與該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其滿足下列條件: 1.5<T45/T56。
  17. 如請求項10所述的影像鏡頭系統組,其中該第五透鏡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該第五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0,該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1,其滿足下列條件:0.80<R10/R11<1.4。
  18. 如請求項10所述的影像鏡頭系統組,其中該第一透鏡至該第六透鏡中至少一透鏡為玻璃材質且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該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4,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其滿足下列條件:4.5<R4/CT2<25。
TW111131837A 2022-08-24 2022-08-24 影像鏡頭系統組及取像裝置 TWI8377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72109.3A CN117631211A (zh) 2022-08-24 2022-12-08 影像镜头系统组及取像装置
US18/454,214 US20240069309A1 (en) 2022-08-24 2023-08-23 Image lens assembly and image apparatus
EP23193219.5A EP4328640A1 (en) 2022-08-24 2023-08-24 Image lens assembly and image apparatu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09629A TW202409629A (zh) 2024-03-01
TWI837787B true TWI837787B (zh) 2024-04-0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90170979A1 (en) 2015-11-27 2019-06-06 Largan Precision Co.,Ltd.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90170979A1 (en) 2015-11-27 2019-06-06 Largan Precision Co.,Ltd.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14368B (zh) 攝像用光學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030517A (zh) 光學攝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10793B (zh) 光學攝影系統及電子裝置
TWI688786B (zh) 光學取像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07157B (zh) 攝影透鏡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06185B (zh) 成像用光學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98673B (zh) 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89746B (zh) 光學成像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223473A (zh) 光學影像鏡頭組及電子裝置
TWI670516B (zh) 攝影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111375A (zh) 攝影用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204961A (zh) 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07156B (zh) 光學取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50615B (zh) 取像用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822015B (zh) 光學影像透鏡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69536B (zh) 影像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68876B (zh) 攝像用光學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837787B (zh) 影像鏡頭系統組及取像裝置
TW202409629A (zh) 影像鏡頭系統組及取像裝置
TWI840036B (zh) 影像系統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56070B (zh) 光學影像鏡片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839832B (zh) 取像系統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840823B (zh) 影像透鏡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US20240069309A1 (en) Image lens assembly and image apparatus
TWI763290B (zh) 攝像光學鏡片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