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2382B - 測距儀及其成像鏡頭(七十) - Google Patents

測距儀及其成像鏡頭(七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2382B
TWI832382B TW111131094A TW111131094A TWI832382B TW I832382 B TWI832382 B TW I832382B TW 111131094 A TW111131094 A TW 111131094A TW 111131094 A TW111131094 A TW 111131094A TW I832382 B TWI832382 B TW I83238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surface facing
imaging
refractive power
image si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310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409630A (zh
Inventor
李讚樺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亞洲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亞洲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1310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32382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23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2382B/zh
Publication of TW2024096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09630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測距儀及其成像鏡頭,其中成像鏡頭包括一第一、一第二、一第三、一第四、一第五、一第六、一第七、一第八及一第九透鏡。第一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一物側及一凹面朝向一像側。第二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正屈光力。第三透鏡為雙凸透鏡具正屈光力。第四透鏡具正屈光力。第五透鏡及第八透鏡具負屈光力。第六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屈光力。第七透鏡具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像側。第九透鏡具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像側。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及第九透鏡沿著一光軸從物側至像側依序排列。

Description

測距儀及其成像鏡頭(七十)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測距儀及其成像鏡頭。
現今應用於測距儀的長焦距成像鏡頭之發展趨勢,除了焦距增長以外,隨著不同的應用需求,還需具備小型化及高解析度的能力,習知的成像鏡頭已經無法滿足現今的需求,需要有另一種新架構的成像鏡頭,才能同時滿足長焦距、小型化及高解析度的需求。
有鑑於此,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測距儀及其成像鏡頭,其中成像鏡頭之焦距較長、鏡頭總長度較短、解析度較高,但是仍具有良好的光學性能。
本發明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一第六透鏡、一第七透鏡、一第八透鏡以及一第九透鏡。該第一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一物側以及一凹面朝向一像側。該第二透鏡具有正屈光力,該第二透鏡為彎月型透鏡。該第三透鏡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另一凸面朝向該像側。該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力。該第五透鏡具有負屈光力。該第六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屈光力。該第七透 鏡具有屈光力,該第七透鏡包括一凹面朝向該像側。該第八透鏡具有負屈光力。該第九透鏡具有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該像側。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該第五透鏡、該第六透鏡、該第七透鏡、該第八透鏡以及該第九透鏡沿著一光軸從該物側至該像側依序排列。
其中該第四透鏡為雙凸透鏡,且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另一凸面朝向該像側;該第五透鏡為雙凹透鏡,且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以及另一凹面朝向該像側;該第六透鏡具有正屈光力;該第七透鏡具有負屈光力;該第九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以及該第八透鏡為雙凹透鏡,且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以及另一凹面朝向該像側。
其中該第二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凹面朝向該像側;該第六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凹面朝向該像側;以及該第九透鏡為雙凸透鏡且可更包括另一凸面朝向該物側。
其中該第七透鏡為雙凹透鏡且可更包括另一凹面朝向該物側。
其中該第七透鏡為平凹透鏡且可更包括一平面朝向該物側。
其中該第七透鏡可沿著垂直該光軸方向移動,以進行光學防手震。
其中該第一透鏡以及該第二透鏡膠合。
其中該成像鏡頭滿足以下至少一條件:0.85<TTL/f<0.9:1.23<|f/f7|<1.30;0.71<TTL/f6<0.86;3.0<|f89/f7|<4.1;Vd3>60;7<TTL/BFL<11;0.5<R11/TTL<0.9;0.1<|R92/TTL|<0.5;4<R11/BFL< 8;1<|R92/BFL|<4;其中,TTL為該第一透鏡之一物側面至一成像面於該光軸上之一間距,BFL為該第九透鏡之一像側面至該成像面於該光軸上之一間距,f為該成像鏡頭之一有效焦距,f6為該第六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7為該第七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89為該第八透鏡以及該第九透鏡之一組合有效焦距,R11為該第一透鏡之該物側面之一曲率半徑,R92為該第九透鏡之一像側面之一曲率半徑,Vd3為該第三透鏡之一阿貝係數。
本發明提供一種測距儀包括一發射模組;一接收模組;一物鏡;一成像鏡頭;以及一顯示模組;其中該發射模組發出一光束射向一被測物;其中該被測物將該光束反射,使該光束穿過該物鏡射向該接收模組;其中該成像鏡頭截取該被測物之一影像;其中該顯示模組顯示該被測物之該影像。
本發明之測距儀可更包括一目鏡模組,設置於該顯示模組旁,以通過該目鏡模組來觀看該顯示模組。
為使本發明之上述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做詳細說明。
1、2、3、4:成像鏡頭
L11、L21、L31、L41:第一透鏡
L12、L12、L32、L42:第二透鏡
L13、L23、L33、L43:第三透鏡
L14、L24、L34、L44:第四透鏡
L15、L25、L35、L45:第五透鏡
L16、L26、L36、L46:第六透鏡
L17、L27、L37、L47:第七透鏡
L18、L28、L38、L48:第八透鏡
L19、L29、L39、L49:第九透鏡
OF1、OF2、OF3、OF4:濾光片
IMA1、IMA2、IMA3、IMA4:成像面
OA1、OA2、OA3、OA4:光軸
S11、S21、S31、S41:第一透鏡物側面
S12、S22、S32、S42:第一透鏡像側側
S12、S22、S32、S42:第二透鏡物側面
S13、S23、S33、S43:第二透鏡像側面
S14、S24、S34、S44:第三透鏡物側面
S15、S25、S35、S45:第三透鏡像側面
S16、S26、S36、S46:第四透鏡物側面
S17、S27、S37、S47:第四透鏡像側面
S18、S28、S38、S48:第五透鏡物側面
S19、S29、S39、S49:第五透鏡像側面
S110、S210、S310、S410:第六透鏡物側面
S111、S211、S311、S411:第六透鏡像側面
S112、S212、S312、S412:第七透鏡物側面
S113、S213、S313、S413:第七透鏡像側面
S114、S214、S314、S414:第八透鏡物側面
S115、S215、S315、S415:第八透鏡像側面
S116、S216、S316、S416:第九透鏡物側面
S117、S217、S317、S417:第九透鏡像側面
S118、S218、S318、S418:濾光片物側面
S119、S219、S319、S419:濾光片像側面
第1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
第2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的縱向像差(Longitudinal Aberration)圖、場曲(Field Curvature)圖、畸變(Distortion)圖以及調變轉換函數(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圖。
第3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二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
第4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二實施例的縱向像差圖、場曲圖、畸變圖以及調變轉換函數圖。
第5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三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
第6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三實施例的縱向像差圖、場曲圖、畸變圖以及調變轉換函數圖。
第7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四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
第8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四實施例的縱向像差圖、場曲圖、畸變圖以及調變轉換函數圖。
本發明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具有負屈光力,該第一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包括一凸面朝向一物側以及一凹面朝向一像側;一第二透鏡具有正屈光力,該第二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一第三透鏡具有正屈光力,該第三透鏡為雙凸透鏡且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另一凸面朝向該像側;一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一第五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一第六透鏡具有正屈光力,該第六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一第七透鏡具有負屈光力,該第七透鏡包括一凹面朝向該像側;一第八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以及一第九透鏡具有正屈光力,該第九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該像側;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該第五透鏡、該第六透鏡、該第七透鏡、該第八透鏡以及該第九透鏡沿著一光軸從該物側至該像側依序排列。
請參閱底下表一、表二、表四、表五、表七、表八、表十及表十一,其中表一、表四、表七及表十分别為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 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的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表二、表五、表八及表十一分别為表一、表四、表七及表十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
第1、3、5、7圖分別為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二、三、四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其中第一透鏡L11、L21、L31、L41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1、S21、S31、S41為凸面,像側面S12、S22、S32、S42為凹面,物側面S11、S21、S31、S41與像側面S12、S22、S32、S42皆為球面表面。
第二透鏡L12、L22、L32、L42為彎月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2、S22、S32、S42為凸面,像側面S13、S23、S33、S43為凹面,物側面S12、S22、S32、S42與像側面S13、S23、S33、S43皆為球面表面。
第一透鏡L11、L21、L31、L41與第二透鏡L12、L22、L32、L42膠合。
第三透鏡L13、L23、L33、L43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4、S24、S34、S44為凸面,像側面S15、S25、S35、S45為凸面,物側面S14、S24、S34、S44與像側面S15、S25、S35、S45皆為球面表面。
第四透鏡L14、L24、L34、L44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6、S26、S36、S46為凸面,像側面S17、S27、S37、S47為凸面,物側面S16、S26、S36、S46與像側面S17、S27、S37、S47皆為球面表面。
第五透鏡L15、L25、L35、L45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8、S28、S38、S48為凹面,像側面S19、S29、S39、S49為凹面,物側面S18、S28、S38、S48與像側面S19、S29、S39、S49皆為球面表面。
第六透鏡L16、L26、L36、L46為彎月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10、S210、S310、S410為凸面,像側面S111、S211、S311、S411為凹面。
第七透鏡L17、L27、L37、L47具有負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像側面S113、S213、S313、S413為凹面,像側面S113、S213、S313、S413為非球面表面。
第八透鏡L18、L28、L38、L48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14、S214、S314、S414為凹面,像側面S115、S215、S315、S415為凹面。
第九透鏡L19、L29、L39、L49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16、S216、S316、S416為凸面,像側面S117、S217、S317、S417為凸面,物側面S116、S216、S316、S416與像側面S117、S217、S317、S417皆為非球面表面。
另外,成像鏡頭1、2、3、4滿足底下條件(1)至條件(10)其中至少一條件:
0.85<TTL/f<0.9; (1)
1.23<|f/f7|<1.30; (2)
0.71<TTL/f6<0.86; (3)
3.0<|f89/f7|<4.1; (4)
Vd3>60; (5)
7<TTL/BFL<11 (6)
0.5<R11/TTL<0.9; (7)
0.1<|R92/TTL|<0.5; (8)
4<R11/BFL<8; (9)
1<|R92/BFL|<4; (10)
其中,TTL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第一透鏡L11、L21、L31、L41之物側面S11、S21、S31、S41至成像面IMA1、IMA2、IMA3、IMA4於光軸OA1、OA2、OA3、OA4上之一間距,BFL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第九透鏡L19、L29、L39、L49之像側面S117、S217、S317、S417至成像面IMA1、IMA2、IMA3、IMA4於光軸OA1、OA2、OA3、OA4上之一間距,f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成像鏡頭1、2、3、4之一有效焦距,f6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第六透鏡L16、L26、L36、L46之一有效焦距,f7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第七透鏡L17、L27、L37、L47之一有效焦距,f89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第八透鏡L18、L28、L38、L48以及第九透鏡L19、L29、L39、L49之一組合有效焦距,R11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第一透鏡L11、L21、L31、L41之物側面S11、S21、S31、S41之一曲率半徑,R92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第九透鏡L19、L29、L39、L49之像側面S117、S217、S317、S417之一曲率半徑,Vd3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第三透鏡L13、L23、L33、L43之一阿貝係數。使得成像鏡頭1、2、3、4能有效的縮短鏡頭總長度、有效的提升 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有效的修正色差。
當滿足條件(1):0.85<TTL/f<0.9時,可有效縮短鏡頭總長度;當滿足條件(2):1.23<|f/f7|<1.30時,可有效達到光學防手震;當滿足條件(3):0.71<TTL/f6<0.86時,可有效提升解析度。
現詳細說明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成像鏡頭1沿著一光軸OA1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11、一第二透鏡L12、一第三透鏡L13、一第四透鏡L14、一第五透鏡L15、一第六透鏡L16、一第七透鏡L17、一第八透鏡L18、一第九透鏡L19以及一濾光片OF1。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1上。根據【實施方式】第一至十二段落,其中:第六透鏡L16之物側面S110與像側面S111皆為球面表面;第七透鏡L17為雙凹透鏡,其物側面S112為凹面,物側面S112為非球面表面;第八透鏡L18之物側面S114與像側面S115皆為非球面表面;濾光片OF1其物側面S118與像側面S119皆為平面;利用上述透鏡及滿足條件(1)至條件(10)其中至少一條件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1能有效的縮短鏡頭總長度、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有效的修正色差。
表一為成像鏡頭1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
Figure 111131094-A0101-12-0008-1
Figure 111131094-A0101-12-0009-2
表一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z=ch2/{1+[1-(k+1)c2h2]1/2}+Ah4+Bh6+Ch8
其中:c:曲率;h:透鏡表面任一點至光軸之垂直距離;k:圓錐係數;A~C:非球面係數。
表二為表一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C為非球面係數。
Figure 111131094-A0101-12-0009-3
表三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之相關參數值及其對應條件(1)至條件(10)之計算值,由表三可知,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皆能滿足條件(1)至條件(10)之要求。
Figure 111131094-A0101-12-0009-4
Figure 111131094-A0101-12-0010-5
另外,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由第2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其縱向像差介於-0.01mm至0.04mm之間,其場曲介於-0.01mm至0.03mm之間,其畸變介於0%至0.8%之間,其橫向色差介於-1.5μm至0.5μm之間,其調變轉換函數值介於0.35至1.0之間。顯見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之縱向像差、場曲、畸變、橫向色差都能被有效修正,鏡頭解析度也能滿足要求,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現詳細說明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二實施例。請參閱第3圖,成像鏡頭2沿著一光軸OA2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21、一第二透鏡L22、一第三透鏡L23、一第四透鏡L24、一第五透鏡L25、一第六透鏡L26、一第七透鏡L27、一第八透鏡L28、一第九透鏡L29以及一濾光片OF2。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2上。根據【實施方式】第一至十二段落,其中:第六透鏡L26之物側面S210與像側面S211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七透鏡L27為雙凹透鏡,其物側面S212為凹面,物側面S212為非球面表面;第八透鏡L28之物側面S214與像側面S215皆為球面表面;濾光片OF2其物側面S218與像側面S219皆為平面;利用上述透鏡及滿足條件(1)至條件(10)其中至少一條件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2能有效的縮短鏡頭總長度、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有效的修正色差。
表四為成像鏡頭2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
Figure 111131094-A0101-12-0011-6
表四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之定義,與第一實施例中表一之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之定義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贅述。
表五為表四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C為非球面係數。
Figure 111131094-A0101-12-0011-7
Figure 111131094-A0101-12-0012-8
表六為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之相關參數值及其對應條件(1)至條件(10)之計算值,由表六可知,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皆能滿足條件(1)至條件(10)之要求。
Figure 111131094-A0101-12-0012-9
另外,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由第4圖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其縱向像差介於-0.01mm至0.05mm之間,其場曲介於-0.02mm至0.06mm之間,其畸變介於0%至0.8%之間,其橫向色差介於-2.5μm至0.5μm之間,其調變轉換函數值介於0.28至1.0之間。顯見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之縱向像差、場曲、畸變、橫向色差都能被有效修正,鏡頭解析度也能滿足要求,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現詳細說明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三實施例。請參閱第5圖,成像鏡頭3沿著一光軸OA3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31、一第二透鏡L32、一第三透鏡L33、一第四透鏡L34、一第五透鏡L35、一第六透鏡L36、一第七透鏡L37、一第八透鏡L38、一第九透鏡L39以及一濾光片OF3。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3上。根據【實施方式】第一至十二段落,其中:第六透鏡L36之物側面S310與像 側面S311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七透鏡L37為平凹透鏡,其物側面S312為平面;第八透鏡L38之物側面S314與像側面S315皆為球面表面;濾光片OF3其物側面S318與像側面S319皆為平面;利用上述透鏡及滿足條件(1)至條件(10)其中至少一條件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3能有效的縮短鏡頭總長度、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有效的修正色差。
表七為成像鏡頭3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
Figure 111131094-A0101-12-0013-10
表七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之定義,與第一實施例中表一之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之定義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贅述。
表八為表七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C為非球面係數。
Figure 111131094-A0101-12-0014-11
表九為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之相關參數值及其對應條件(1)至條件(10)之計算值,由表九可知,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皆能滿足條件(1)至條件(10)之要求。
Figure 111131094-A0101-12-0014-12
另外,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由第6圖可看出,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其縱向像差介於-0.01mm至0.06mm之間,其場曲介於-0.05mm至0.06mm之間,其畸變介於0%至0.9%之間,其橫向色差介於-3.5μm至0.5μm之間,其調變轉換函數值介於0.22至1.0之間。顯見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之縱向像差、場曲、畸變、橫向色差都能被有效修正,鏡頭解析度也能滿足要求,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現詳細說明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四實施例。請參閱第7 圖,成像鏡頭4沿著一光軸OA4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41、一第二透鏡L42、一第三透鏡L43、一第四透鏡L44、一第五透鏡L45、一第六透鏡L46、一第七透鏡L47、一第八透鏡L48、一第九透鏡L49以及一濾光片OF4。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4上。根據【實施方式】第一至十二段落,其中:第六透鏡L46之物側面S410與像側面S411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七透鏡L47為平凹透鏡,其物側面S412為平面;第八透鏡L48之物側面S414與像側面S415皆為球面表面;濾光片OF4其物側面S418與像側面S419皆為平面;利用上述透鏡及滿足條件(1)至條件(10)其中至少一條件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4能有效的縮短鏡頭總長度、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有效的修正色差。
表十為成像鏡頭4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
Figure 111131094-A0101-12-0015-13
Figure 111131094-A0101-12-0016-14
表十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之定義,與第一實施例中表一之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之定義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贅述。
表十一為表十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C為非球面係數。
Figure 111131094-A0101-12-0016-15
表十二為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之相關參數值及其對應條件(1)至條件(10)之計算值,由表十二可知,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皆能滿足條件(1)至條件(10)之要求。
Figure 111131094-A0101-12-0016-16
另外,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由第8圖可看出,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其縱向像差介於-0.02mm至0.09mm之間,其場曲介於-0.08mm至0.05mm之間,其畸變介於-0.1%至0.6%之間,其橫向色差介於-2.5μm至0.5μm之間,其調變轉換函數值介於 0.26至1.0之間。顯見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之縱向像差、場曲、畸變、橫向色差都能被有效修正,鏡頭解析度也能滿足要求,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底下說明本發明之測距儀之一實施例,但省略圖例。測距儀包括一發射模組、一接收模組、一物鏡、一成像鏡頭以及一顯示模組。發射模組發出一光束射向一被測物,被測物將入射的光束反射,使光束射向物鏡,光束穿過物鏡後射向接收模組,接收模組接收光束後再經由計算可得到被測物之一距離,此距離可顯示於顯示模組供目視。成像鏡頭則用來截取被測物之一影像,此影像亦將顯示於顯示模組供目視。上述成像鏡頭可以為第一實施例、第二實施例、第三實施例及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2、3、4。上述該物鏡之功能是用來收集由該被測物反射的該光束,使該光束通過該物鏡後可由該接收模組接收到最大的該光束能量,該物鏡不截取該被測物之該影像,也就是說該物鏡不負責該被測物的成像。該成像鏡頭的功能是用來拍攝該被測物之該影像,也就是說由該被測物反射的該光束不會通過該成像鏡頭後再被導入該接收模組。
上述測距儀之實施例可更包括一目鏡模組,此目鏡模組設置於顯示模組旁,使得使用者可經由目鏡模組觀看顯示模組。
上述測距儀之實施例,也可將該顯示模組移除後再加入一目鏡模組,該目鏡模組設置於該成像鏡頭之一成像面與一像測之間,使得使用者可以經由該目鏡模組以及該成像鏡頭目視該被測物。
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悉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 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成像鏡頭
L11:第一透鏡
L12:第二透鏡
L13:第三透鏡
L14:第四透鏡
L15:第五透鏡
L16:第六透鏡
L17:第七透鏡
L18:第八透鏡
L19:第九透鏡
OF1:濾光片
IMA1:成像面
OA1:光軸
S11:第一透鏡物側面
S12:第一透鏡像側面
S12:第二透鏡物側面
S13:第二透鏡像側面
S14:第三透鏡物側面
S15:第三透鏡像側面
S16:第四透鏡物側面
S17:第四透鏡像側面
S18:第五透鏡物側面
S19:第五透鏡像側面
S110:第六透鏡物側面
S111:第六透鏡像側面
S112:第七透鏡物側面
S113:第七透鏡像側面
S114:第八透鏡物側面
S115:第八透鏡像側面
S116:第九透鏡物側面
S117:第九透鏡像側面
S118:濾光片物側面
S119:濾光片像側面

Claims (10)

  1. 一種成像鏡頭,包括:
    一第一透鏡具有負屈光力,該第一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包括一凸面朝向一物側以及一凹面朝向一像側;
    一第二透鏡具有正屈光力,該第二透鏡為彎月型透鏡;
    一第三透鏡具有正屈光力,該第三透鏡為雙凸透鏡且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另一凸面朝向該像側;
    一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力;
    一第五透鏡具有負屈光力;
    一第六透鏡具有屈光力,該第六透鏡為彎月型透鏡;
    一第七透鏡具有屈光力,該第七透鏡包括一凹面朝向該像側;
    一第八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以及
    一第九透鏡具有屈光力,該第九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該像側;
    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該第五透鏡、該第六透鏡、該第七透鏡、該第八透鏡以及該第九透鏡沿著一光軸從該物側至該像側依序排列。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
    該第四透鏡為雙凸透鏡,且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另一凸面朝向該像側;
    該第五透鏡為雙凹透鏡,且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以及另一凹面朝向該像側;
    該第六透鏡具有正屈光力;
    該第七透鏡具有負屈光力;
    該第九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以及
    該第八透鏡為雙凹透鏡,且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以及另一凹面朝向該像側。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
    該第二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凹面朝向該像側;
    該第六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凹面朝向該像側;以及
    該第九透鏡為雙凸透鏡且更包括另一凸面朝向該物側。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七透鏡為雙凹透鏡且更包括另一凹面朝向該物側。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七透鏡為平凹透鏡且更包括一平面朝向該物側。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5項中任一請求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七透鏡可沿著垂直該光軸方向移動,以進行光學防手震。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5項中任一請求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以及該第二透鏡膠合。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5項中任一請求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成像鏡頭滿足以下至少一條件:
    0.85<TTL/f<0.9;
    1.23<|f/f7|<1.30;
    0.71<TTL/f6<0.86;
    3.0<|f89/f7|<4.1;
    Vd3>60;7<TTL/BFL<11;0.5<R11/TTL<0.9;0.1<|R92/TTL|<0.5;4<R11/BFL<8;1<|R92/BFL|<4;其中,TTL為該第一透鏡之一物側面至一成像面於該光軸上之一間距,BFL為該第九透鏡之一像側面至該成像面於該光軸上之一間距,f為該成像鏡頭之一有效焦距,f6為該第六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7為該第七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89為該第八透鏡以及該第九透鏡之一組合有效焦距,R11為該第一透鏡之該物側面之一曲率半徑,R92為該第九透鏡之一像側面之一曲率半徑,Vd3為該第三透鏡之一阿貝係數。
  9. 一種測距儀,包括:一發射模組;一接收模組;一物鏡;一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成像鏡頭;以及一顯示模組;其中該發射模組發出一光束射向一被測物;其中該被測物將該光束反射,使該光束穿過該物鏡射向該接收模組,該接收模組接收該光束後再經由計算可得到該被測物之一距離;其中該成像鏡頭截取該被測物之一影像; 其中該顯示模組顯示該被測物之該影像以及該距離。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測距儀,其更包括一目鏡模組,設置於該顯示模組旁,以通過該目鏡模組來觀看該顯示模組。
TW111131094A 2022-08-18 2022-08-18 測距儀及其成像鏡頭(七十) TWI8323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31094A TWI832382B (zh) 2022-08-18 2022-08-18 測距儀及其成像鏡頭(七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31094A TWI832382B (zh) 2022-08-18 2022-08-18 測距儀及其成像鏡頭(七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32382B true TWI832382B (zh) 2024-02-11
TW202409630A TW202409630A (zh) 2024-03-01

Family

ID=908247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31094A TWI832382B (zh) 2022-08-18 2022-08-18 測距儀及其成像鏡頭(七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32382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99216A (zh) * 2021-02-04 2021-05-14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TW202208926A (zh) * 2020-08-25 2022-03-01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透鏡系統
CN114153049A (zh) * 2021-12-06 2022-03-08 杭州径上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定焦防辐射镜头
JP2022099402A (ja) * 2020-12-23 2022-07-0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撮像光学系と、撮像光学系を用いる撮像装置およ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CN114895437A (zh) * 2022-06-07 2022-08-12 河南翊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模组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2208926A (zh) * 2020-08-25 2022-03-01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透鏡系統
JP2022099402A (ja) * 2020-12-23 2022-07-0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撮像光学系と、撮像光学系を用いる撮像装置およ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CN112799216A (zh) * 2021-02-04 2021-05-14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4153049A (zh) * 2021-12-06 2022-03-08 杭州径上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定焦防辐射镜头
CN114895437A (zh) * 2022-06-07 2022-08-12 河南翊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模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07403A (zh) 广角镜头
TW201640175A (zh) 廣角鏡頭
JP5905501B2 (ja) ズームレンズ
TWI676819B (zh) 鏡頭裝置(三)
TWI832382B (zh) 測距儀及其成像鏡頭(七十)
CN107402429B (zh) 成像镜头
TWI704372B (zh) 廣角鏡頭(二十一)
TWI727544B (zh) 廣角鏡頭(二十七)
TW202409630A (zh) 測距儀及其成像鏡頭(七十)
TWI724567B (zh) 成像鏡頭(四十)
CN111830671B (zh) 广角镜头
TW202225770A (zh) 廣角鏡頭(三十一)
TWI736462B (zh) 成像鏡頭(四十八)
RU2652660C1 (ru) Окуляр с вынесенным выходным зрачком
CN117630880A (zh) 测距仪及其成像镜头
TW202122860A (zh) 廣角鏡頭(二十四)
TWI767679B (zh) 廣角鏡頭(三十二)
TWI805340B (zh) 廣角鏡頭(三十九)
TWI815459B (zh) 成像鏡頭(六十八)
TW202022410A (zh) 成像鏡頭(二十八)
US20220137332A1 (en) Lens Assembly
TWI805073B (zh) 廣角鏡頭(三十八)
TWI835185B (zh) 廣角鏡頭(四十)
TWI762021B (zh) 成像鏡頭(五十)
CN212645896U (zh) 一种大光圈的光谱采集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