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1227B - 多史特靈引擎之熱交換器式再生器構造 - Google Patents

多史特靈引擎之熱交換器式再生器構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1227B
TWI831227B TW111120087A TW111120087A TWI831227B TW I831227 B TWI831227 B TW I831227B TW 111120087 A TW111120087 A TW 111120087A TW 111120087 A TW111120087 A TW 111120087A TW I831227 B TWI831227 B TW I83122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stirling engine
stirling
temperature end
flui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200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46706A (zh
Inventor
鄭金祥
林昱廷
Original Assignee
國立成功大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國立成功大學 filed Critical 國立成功大學
Priority to TW1111200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31227B/zh
Publication of TW2023467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467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12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1227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ngine Equipment That Uses Special Cycle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種多史特靈引擎之熱交換器式再生器構造,包含:至少二史特靈引擎,每一史特靈引擎有相對的一高溫端及一低溫端;一熱交換器;以及至少二流道分別對應連通該每一史特靈引擎之該高溫端及該低溫端;透過所述史特靈引擎分別作動一第一行程,使一第一流體自至少其中一史特靈引擎的該高溫端,經由所述流道流入該熱交換器;一第二流體在至少另一史特靈引擎對應的所述流道中,透過該熱交換器與該第一流體完成熱交換後,該第二流體經由所述流道流回該至少另一史特靈引擎的該高溫端。藉此,控制流體的流動方向與熱傳面積,達成較佳的熱傳效率。

Description

多史特靈引擎之熱交換器式再生器構造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史特靈引擎,尤指一種多史特靈引擎之熱交換器式再生器構造。
史特靈引擎(Stirling Engine)是一種建立在史特靈循環(Stirling Cycle)上的引擎裝置,史特靈引擎的具體結構請參閱第十圖及第十一圖,以同軸活塞型史特靈引擎(coaxial piston-displacer Stirling engine)來說,通常會有活塞1’與移氣器2’的配置,並再外加以多孔隙材料製成的再生器3’,以改善熱效率。
而史特靈引擎的相關專利,則例如有中華民國專利公告號第I558965號「具相位差調整功能的史特靈循環裝置及其相位差調整方法」、中國專利公告號第CN110821706B號「斯特林發動機及其熱交換方法」,以及中國專利公告號第CN102691591B號「利用斯特林發動機的換熱器和相關方法」等等。
然而,無論是第十圖及第十一圖的同軸活塞型史特靈引擎,還是前述各專利案,以上史特靈引擎都有以下問題:
1.流體通過時不會利用到再生器3’內部的所有孔隙,熱傳面積難以控制,史特靈引擎整體熱交換效率較低。
2.再生器3’內部沒有流道,難以控制流體方向。
3.再生器3’的熱端易有質變,可能有粉末被帶出。
4.移氣器2’移動,使流體將熱量儲存在再生器3’後,移氣器2’需要反向移動,反向流動的流體才會把熱量帶走,無法在帶有熱量的流體進入再生器3’時,即時利用這些熱量。
爰此,本發明人提出一種多史特靈引擎之熱交換器式再生器構造,包含:至少二史特靈引擎,所述史特靈引擎彼此相鄰,每一史特靈引擎有相對的一高溫端及一低溫端;一熱交換器,相鄰所述史特靈引擎;以及至少二流道,分別對應連通該每一史特靈引擎之該高溫端及該低溫端,且所述流道穿過該熱交換器;透過所述史特靈引擎分別作動一第一行程,使一第一流體自至少其中一史特靈引擎的該高溫端,經由對應的所述流道流入該熱交換器;一第二流體在至少另一史特靈引擎對應的所述流道中,透過該熱交換器與該第一流體完成熱交換後,該第二流體經由所述流道流回該至少另一史特靈引擎的該高溫端。
其中,在該第一行程中,該第二流體係自該至少另一史特靈引擎的該低溫端,經由對應的所述流道流入該熱交換器;該第一流體與該第二流體完成熱交換後,該第一流體係經由對應的所述流道流回該其中一史特靈引擎的該低溫端。
進一步,透過所述史特靈引擎分別作動一第二行程,使該第一流體自該至少其中一史特靈引擎的該低溫端,以及使該第二流體自該至少另一史特靈引擎的該高溫端,分別經由對應的所述流道流入該熱交換器;該第一流體與第二流體透過該熱交換器完成熱交換後,該第一流體經由對應的所述流道流 回該其中一史特靈引擎的該高溫端,該第二流體經由所述流道流回該至少另一史特靈引擎的該低溫端。
進一步,該每一史特靈引擎分別有一再生器,所述流道自該每一史特靈引擎的該低溫端經由該再生器穿過該熱交換器。
其中,在該熱交換器內部,所述流道係呈曲折狀,或者,所述流道的結構包含皺摺、突起及鰭片之一或其組合。
其中,所述流道彼此獨立而不互相連通。
其中,在該熱交換器內部,該至少其中一史特靈引擎與該至少另一史特靈引擎對應之所述流道,具有相同的一流動方向。
其中,在該熱交換器內部,該至少其中一史特靈引擎與該至少另一史特靈引擎對應之所述流道,具有相反的一流動方向。
其中,所述史特靈引擎的數量至少為三,該每一史特靈引擎各自有相鄰的一移氣器,該移氣器在該高溫端與該低溫端之間移動,該至少其中一史特靈引擎的該移氣器,與該至少另一史特靈引擎的該移氣器,有相同的一作動方向,且與至少又一史特靈引擎的該移氣器,有相反的該作動方向。
其中,該每一史特靈引擎各自有一移氣器,該移氣器在該高溫端與該低溫端之間移動,該至少其中一史特靈引擎的該移氣器,與該至少另一史特靈引擎的該移氣器,有相反的一作動方向。
進一步,該熱交換器包含複數鰭片及/或一多孔隙材料,所述鰭片及/或該多孔隙材料設置在該每一史特靈引擎的所述流道之間並接觸所述流道。
其中,該熱交換器的材質,熱導率(thermal conductivity)介於15至3000瓦*公尺-1克耳文-1之間,且該熱交換器接觸所述流道。
根據上述技術特徵較佳地可達成以下功效:
1.藉由流道的設置,可以有效控制熱傳面積,有助於提高熱交換效率。
2.藉由流道的設置,可以限制流體,易於控制流體方向。
3.使用熱交換器,降低熱端質變的可能性。
4.藉由兩個以上的史特靈引擎,在帶有熱量的流體從其中一個史特靈引擎進入再生器時,可以即時利用這些熱量,供給其他史特靈引擎,不需等到下次移氣器作動。
5.除了熱交換器,再搭配再生器,進一步提高熱交換效率。
6.在熱交換器內部的流道呈曲折狀,或者,流道包含皺摺、突起及鰭片等可以增加熱傳面積的結構,可以增加流體與流道壁的接觸面積,以增進熱量的傳遞。
7.流道彼此獨立,確保每個流道中的流體的流動方向不會互相干擾。
8.根據史特靈引擎的數量與配置,熱交換器內部不同流道可以有相同或相反的流動方向,甚至是不同史特靈引擎的移氣器,也可以有相同或相反的作動方向,方便使用者依需選擇與設置。
9.熱交換器可以採用鰭片及/或多孔隙材料,甚至熱交換器本身就可以選擇高熱導率的材質,以提高熱交換效率。
本發明:
1,1a,1b,1c:第一史特靈引擎
2,2a,2b,2c:第二史特靈引擎
3,3a,3b,3c:熱交換器
4,4a,4c:第一流道
5,5a,5c:第二流道
6b:第三史特靈引擎
7b:第四史特靈引擎
11,21,11a,21a,11b,21b,61b,71b:高溫端
12,22,12a,22a,12b,22b,62b,72b,12c,22c:低溫端
13,23,13a,23a,13b,23b,63b,73b:移氣器
14,24:活塞
15,25:移氣室
16,26:連動組件
17c:第一再生器
27c:第二再生器
習知技術:
1’:活塞
2’:移氣器
3’:再生器
[第一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剖視圖。
[第二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於剖視狀態下之實施示意圖一,示意第一行程。
[第三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於剖視狀態下之實施示意圖二,示意第二行程。
[第四圖]係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於剖視狀態下之實施示意圖一,示意第一行程。
[第五圖]係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於剖視狀態下之實施示意圖二,示意第二行程。
[第六圖]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於剖視狀態下之實施示意圖一,示意第一行程。
[第七圖]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於剖視狀態下之實施示意圖二,示意第二行程。
[第八圖]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於剖視狀態下之實施示意圖一,示意第一行程。
[第九圖]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於剖視狀態下之實施示意圖二,示意第二行程。
[第十圖]係習知技術之立體外觀圖。
[第十一圖]係習知技術之剖視圖。
綜合上述技術特徵,本發明多史特靈引擎之熱交換器式再生器構造的主要功效將可於下述實施例清楚呈現。
請參閱第一圖及第二圖,係揭示本發明多史特靈引擎之熱交換器式再生器構造的第一實施例,包含:至少二史特靈引擎,本實施例中,所述史特靈引擎的數量為二,下文中為方便說明,將兩組所述史特靈引擎分別命名為一第一史特靈引擎1及一第二史特靈引擎2。該第一史特靈引擎1內部流動有一第一流體,該第二史特靈引擎2內部則流動有一第二流體,該第一流體及該第二流體分別可以是空氣、氮氣、氦氣、氫氣等等,本發明不加以限制。
該第一史特靈引擎1及該第二史特靈引擎2彼此相鄰,該第一史特靈引擎1及該第二史特靈引擎2各自有相對的一高溫端11,21及一低溫端12,22。更詳細的說,該第一史特靈引擎1及該第二史特靈引擎2各自有相鄰的一移氣器13,23與一活塞14,24,該活塞14,24在所述史特靈引擎中分別隔出一移氣室15,25,該高溫端11,21與該低溫端12,22分別位於該移氣室15,25的兩側,該移氣器13,23在該移氣室15,25中於該高溫端11,21與該低溫端12,22之間往復移動。該移氣室15,25可以是長方體或圓柱體的型態,本發明也不加以限制,也未於圖式中繪出完整的該移氣室15,25。
該移氣器13,23與該活塞14,24之間,可以採用一連動組件16,26,例如本實施例所揭露之菱形傳動機構(Rhombic-drive mechanism),或是曲柄傳動機構(Crank-drive mechanism)、斜盤式傳動機構(Swash-plate drive mechanism)、羅斯傳動機構(Ross-drive mechanism)、彈性元件或導磁件等等,以控制該移氣器13,23與該活塞14,24位移,並使該移氣器13,23與該活塞14,24之間的位置具有一定的相位差。惟前述各類型的該連動組件16,26如何連接與作動皆為習知技術,於此不再贅述,本發明也不加以限制。而本案圖式中之該移氣器13,23與該 活塞14,24相對位置僅為示意,於實際實施時,可以藉由該連動組件16,26的配置,使得該移氣器13,23與該活塞14,24更為接近,而調整該移氣室15,25的大小。
一熱交換器3,相鄰該第一史特靈引擎1及該第二史特靈引擎2。該熱交換器3可以包含複數鰭片及/或一多孔隙材料(皆未繪出),或者,該熱交換器3的材質,熱導率(thermal conductivity)介於15至3000瓦*公尺-1克耳文-1之間。
至少二流道,分別對應連通該第一史特靈引擎1及該第二史特靈引擎2之該高溫端11,21及該低溫端12,22,以分別供該第一流體及該第二流體流動。所述流道皆穿過該熱交換器3,但所述流道彼此獨立而不互相連通。較佳地,在該熱交換器3內部,所述流道係呈曲折狀,或者,所述流道包含皺摺、突起及鰭片等可以增加熱傳面積的結構。
當該熱交換器3包含所述鰭片及/或該多孔隙材料時,所述鰭片及/或該多孔隙材料設置在所述流道之間並接觸全部的所述流道。而當該熱交換器3未包含所述鰭片及/或該多孔隙材料時,則是該熱交換器3直接接觸全部的所述流道。
本實施例中,所述流道的數量為二,同樣為方便說明,將兩組所述流道分別命名為一第一流道4及一第二流道5。該第一流道4連通該第一史特靈引擎1,而供該第一流體流動;該第二流道5連通該第二史特靈引擎2,而供該第二流體流動。
實際操作該多史特靈引擎之熱交換器式再生器構造時,首先透過該連動組件16控制該第一史特靈引擎1及該第二史特靈引擎2分別作動一第一行程。
較佳的,在該第一史特靈引擎1中,該第一行程是指該移氣器13往該高溫端11移動;而在該第二史特靈引擎2中,該第一行程則是指該移氣器23往該低溫端22移動,使得該第一史特靈引擎1及該第二史特靈引擎2的該移氣器13,23,有相反的一作動方向。
由於該第一史特靈引擎1的該移氣器13往該高溫端11移動,使得該高溫端11的該第一流體受到擠壓,而自該第一流道4流入該熱交換器3;同時,由於該第二史特靈引擎2的該移氣器23往該低溫端22移動,使得該低溫端22的該第二流體受到擠壓,而自該第二流道5流入該熱交換器3。
要特別說明的是,實際上該移氣器13,23與該活塞14,24可能是連動但不同步的關係,於本文中僅針對該移氣器13,23的作動進行說明,於本案圖式中也僅繪製該移氣器13,23與該活塞14,24皆完成作動的狀態。實際上,例如該移氣器13,23已作動完畢,而該活塞14,24尚未作動完畢時,該第一流體、該第二流體有可能還在被擠壓往該熱交換器3,惟此情景自然可以根據該移氣器13,23與該活塞14,24的配置推知,於此不再贅述。
該第一流體及該第二流體都進入該熱交換器3後,由於該第一流道4與該第二流道5皆呈曲折狀或包含有皺摺、突起及鰭片等可以增加熱傳面積的結構,除了可以控制該第一流體及該第二流體的一流動方向、熱傳面積,還可以增加該第一流體與該第一流道4壁面的接觸面積,以及該第二流體與該第二流道5壁面的接觸面積,避免該第一流體及該第二流體過快離開該熱交換器3,以增進熱量的傳遞,有助於提高熱交換效率。
藉由該鰭片及/或該多孔隙材料,甚至該熱交換器3本身高熱導率的材質,都可以提高熱交換效率,使得該第一流體上所帶有的熱量,被即時交 換給該第二流體,同時也避免傳統再生器質變的問題。此時,在該熱交換器3中,該第一流道4中的該第一流體,與該第二流道5中的該第二流體,正好會有相反的該流動方向。
該第一流體及該第二流體分別繼續流動,由於該第一流道4及該第二流道5彼此獨立,確保該第一流體及該第二流體的該流動方向不會互相干擾。該第一流體會繼續流動至該第一史特靈引擎1的該低溫端12,該第二流體則會繼續流動至該第二史特靈引擎2的該高溫端21。
請參閱第一圖及第三圖,接著,控制該第一史特靈引擎1及該第二史特靈引擎2分別作動一第二行程。
該第二行程與該第一行程相反,較佳地,在該第一史特靈引擎1中,該第二行程是指該移氣器13往該低溫端12移動;而在該第二史特靈引擎2中,該第二行程則是指該移氣器23往該高溫端21移動,使得該第一史特靈引擎1及該第二史特靈引擎2,繼續維持相反的該作動方向。
與該第一行程相似,由於該第一史特靈引擎1的該移氣器13往該低溫端12移動,使得該低溫端12的該第一流體受到擠壓,而自該第一流道4流入該熱交換器3;同時,由於該第二史特靈引擎2的該移氣器23往該高溫端21移動,使得該高溫端21的該第二流體受到擠壓,而自該第二流道5流入該熱交換器3。
該第一流體及該第二流體都進入該熱交換器3後,則是換該第二流體上所帶有的熱量,被即時交換給該第一流體。在該熱交換器3中,該第一流道4中的該第一流體,與該第二流道5中的該第二流體,仍然維持相反的該流動方向。
該第一流體及該第二流體分別繼續流動後,該第一流體會繼續流動至該第一史特靈引擎1的該高溫端11,該第二流體則會繼續流動至該第二史特靈引擎2的該低溫端22。
接著,再次執行該第一行程,如此循環。
藉由該第一史特靈引擎1、該第二史特靈引擎2及該熱交換器3的配置,在同一個該第一行程或同一個該第二行程中,無需等到該移氣器13,23再次作動,該第一流體及該第二流體即可即時交換熱量。
請參閱第四圖及第五圖,係揭示本發明多史特靈引擎之熱交換器式再生器構造的第二實施例,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於:在第一實施例中[第一實施例請搭配第二圖],在該熱交換器3中,該第一流體與該第二流體有相反的該流動方向;而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流體與該第二流體則有相同的該流動方向。
更詳細的說,是藉由該第二流道5a與該第二史特靈引擎2a的接法,或是將該第二史特靈引擎2a相反設置,使得該第二史特靈引擎2a的該高溫端21a與該第一史特靈引擎1a的該低溫端12a同側,該第二史特靈引擎2a的該低溫端22a與該第一史特靈引擎1a的該高溫端11a同側。
於實際實施時,也可以是藉由該第一流道4a與該第一史特靈引擎1a的接法,或是將該第一史特靈引擎1a相反設置,而達成同樣的效果。
與第一實施例的作動相似,同樣藉由該移氣器13a,23a,帶動該第一流體及該第二流體至該熱交換器3a進行熱交換,惟其餘結構與作動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或對應,於此不再贅述。
請參閱第六圖及第七圖,係揭示本發明多史特靈引擎之熱交換器式再生器構造的第三實施例,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於:在第一實施例中[第一實施例請搭配第二圖],只有該第一史特靈引擎1及該第二史特靈引擎2;而在本實施例中,除了該第一史特靈引擎1b及該第二史特靈引擎2b,還增加了一第三史特靈引擎6b及一第四史特靈引擎7b。於實際實施時,也可以僅有三組所述史特靈引擎,或是五組以上的所述史特靈引擎。
該第三史特靈引擎6b及該第四史特靈引擎7b同樣設置有該移氣器63b,73b,設置位置與該第一史特靈引擎1b及該第二史特靈引擎2b的該移氣器13b,23b相對應。
在該第一史特靈引擎1b及該第二史特靈引擎2b中,該第一行程是指該移氣器13b,23b往該高溫端11b,21b移動,在該第三史特靈引擎6b及該第四史特靈引擎7b中,該第一行程是指該移氣器63b,73b往該低溫端62b,72b移動。
相似的,在該第一史特靈引擎1b及該第二史特靈引擎2b中,該第二行程是指該移氣器13b,23b往該低溫端12b,22b移動,在該第三史特靈引擎6b及該第四史特靈引擎7b中,該第二行程是指該移氣器63b,73b往該高溫端61b,71b移動。
與第一實施例的作動相似,該第一史特靈引擎1b及該第二史特靈引擎2b的該移氣器13b,23b將該第一流體及該第二流體推入該熱交換器3b,而該第三史特靈引擎6b及該第四史特靈引擎7b的該移氣器63b,73b則將一第三流體及一第四流體反向推入該熱交換器3b,以讓該第一流體、該第二流體、該第三流體及該第四流體在該熱交換器3b中進行熱交換。
於實際實施時,也可以是該第一史特靈引擎1b、該第二史特靈引擎2b及該第三史特靈引擎6b的該移氣器13b,23b,63b,都是相同的該作動方向,而與該第四史特靈引擎7b的該移氣器73b有相反的該作動方向;甚至可以是該第一史特靈引擎1b、該第二史特靈引擎2b、該第三史特靈引擎6b及該第四史特靈引擎7b的該移氣器13b,23b,63b,73b,都是相同的該作動方向,而與一第五史特靈引擎(未繪出)的該移氣器有相反的該作動方向,惟以上情景未於本案圖式中繪出。
較佳地,兩種該作動方向的所述史特靈引擎數量比例可以相近,例如本實施例的二比二,以確保每一個所述史特靈引擎都能交換到足夠的熱能。
請參閱第八圖及第九圖,係揭示本發明多史特靈引擎之熱交換器式再生器構造的第四實施例,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於:本實施例中,增設二再生器。為方便說明,將所述再生器分別命名為一第一再生器17c及一第二再生器27c,以進一步提高熱交換效率。
該第一史特靈引擎1c包含有該第一再生器17c,該第一流道4c自該第一史特靈引擎1c的該低溫端12c經由該第一再生器17c穿過該熱交換器3c後,再連通該第一史特靈引擎1c的該高溫端(未標示)。
該第二史特靈引擎2c包含有該第二再生器27c,該第二流道5c則自該第二史特靈引擎2c的該低溫端22c經由該第二再生器27c穿過該熱交換器3c後,再連通該第二史特靈引擎2c的該高溫端(未標示),使得該第一再生器17c、該第二再生器27c彼此獨立,且分別連通該熱交換器3c。
而該第一再生器17c及該第二再生器27c的內部,同樣可以如第一實施例之該熱交換器3一樣[該熱交換器3請搭配第二圖],採用所述鰭片及/或該多孔隙材料,甚至是直接選用熱導率合適的材質等等,本發明不加以限制。與該熱交換器3c相似,該第一流道4c與該第二流道5c可以是通過該第一再生器17c及該第二再生器27c,並呈曲折狀或包含有皺摺、突起及鰭片等可以增加熱傳面積的結構,而使得該第一流體與該第二流體在該第一再生器17c及該第二再生器27c內部,同樣可以受到該第一流道4c與該第二流道5c導引,而有適當的該流動方向。
於實際實施時,也可以只有設置該第一再生器17c,或只有設置該第二再生器27c,甚至增加更多的所述再生器,本發明不加以限制。
與第一實施例的作動相似,該第一流體及該第二流體分別會自該第一史特靈引擎1c及該第二史特靈引擎2c,被帶動至該熱交換器3a進行熱交換,惟其餘結構與作動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或對應,於此不再贅述。
復請參閱第二圖,藉由該多史特靈引擎之熱交換器式再生器構造,以兩個所述史特靈引擎來說,每一次要進入該高溫端11,21的該第一流體及該第二流體,除了自身循環的熱能,還會交換彼此所帶來的額外熱能,可以維持該第一流體及該第二流體的溫度,在維持該第一史特靈引擎1及該第二史特靈引擎2高效運作的同時,也省去額外對該第一流體及該第二流體加溫、冷卻的步驟。
復請參閱第二圖、第四圖、第六圖及第八圖,根據所述史特靈引擎的數量與配置,該熱交換器3,3a,3b,3c內部不同之所述流道可以有相同或相反的該流動方向,甚至不同之所述史特靈引擎的該移氣器 13,23,13a,23a,13b,23b,63b,73b,也可以有相同或相反的該作動方向,並可以適當搭配該再生器17c,27c,進一步提高熱交換效率,方便使用者依需選擇與設置。
綜合上述實施例之說明,當可充分瞭解本發明之操作、使用及本發明產生之功效,惟以上所述實施例僅係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屬本發明涵蓋之範圍內。
1:第一史特靈引擎
2:第二史特靈引擎
11,21:高溫端
12,22:低溫端
13,23:移氣器
14,24:活塞
15,25:移氣室
16,26:連動組件
3:熱交換器
4:第一流道
5:第二流道

Claims (11)

  1. 一種多史特靈引擎之熱交換器式再生器構造,包含:至少二史特靈引擎,所述史特靈引擎彼此相鄰,每一史特靈引擎有相對的一高溫端及一低溫端,該每一史特靈引擎分別有一再生器;一熱交換器,相鄰所述史特靈引擎;以及至少二流道,分別對應連通該每一史特靈引擎之該高溫端及該低溫端,且所述流道係自該每一史特靈引擎的該低溫端經由該每一史特靈引擎的該再生器穿過該熱交換器後,再連通該每一史特靈引擎之該高溫端,使得該每一史特靈引擎的該再生器彼此獨立,且分別連通該熱交換器;透過所述史特靈引擎分別作動一第一行程,使一第一流體自至少其中一史特靈引擎的該高溫端,經由對應的所述流道流入該熱交換器;一第二流體在至少另一史特靈引擎對應的所述流道中,透過該熱交換器與該第一流體完成熱交換後,該第二流體經由所述流道流回該至少另一史特靈引擎的該高溫端。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多史特靈引擎之熱交換器式再生器構造,其中,在該第一行程中,該第二流體係自該至少另一史特靈引擎的該低溫端,經由對應的所述流道流入該熱交換器;該第一流體與該第二流體完成熱交換後,該第一流體係經由對應的所述流道流回該其中一史特靈引擎的該低溫端。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多史特靈引擎之熱交換器式再生器構造,進一步,透過所述史特靈引擎分別作動一第二行程,使該第一流體自該至少其中一史特靈引擎的該低溫端,以及使該第二流體自該至少另一史特靈引擎的該高溫端,分別經由對應的所述流道流入該熱交換器;該第一流體與第二流體透過該熱交 換器完成熱交換後,該第一流體經由對應的所述流道流回該其中一史特靈引擎的該高溫端,該第二流體經由所述流道流回該至少另一史特靈引擎的該低溫端。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多史特靈引擎之熱交換器式再生器構造,其中,在該熱交換器內部,所述流道係呈曲折狀,或者,所述流道的結構包含皺摺、突起及鰭片之一或其組合。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多史特靈引擎之熱交換器式再生器構造,其中,所述流道彼此獨立而不互相連通。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多史特靈引擎之熱交換器式再生器構造,其中,在該熱交換器內部,該至少其中一史特靈引擎與該至少另一史特靈引擎對應之所述流道,具有相同的一流動方向。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多史特靈引擎之熱交換器式再生器構造,其中,在該熱交換器內部,該至少其中一史特靈引擎與該至少另一史特靈引擎對應之所述流道,具有相反的一流動方向。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多史特靈引擎之熱交換器式再生器構造,其中,所述史特靈引擎的數量至少為三,該每一史特靈引擎各自有相鄰的一移氣器,該移氣器在該高溫端與該低溫端之間移動,該至少其中一史特靈引擎的該移氣器,與該至少另一史特靈引擎的該移氣器,有相同的一作動方向,且與至少又一史特靈引擎的該移氣器,有相反的該作動方向。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多史特靈引擎之熱交換器式再生器構造,其中,該每一史特靈引擎各自有一移氣器,該移氣器在該高溫端與該低溫端之間移動,該至少其中一史特靈引擎的該移氣器,與該至少另一史特靈引擎的該移氣器,有相反的一作動方向。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多史特靈引擎之熱交換器式再生器構造,進一步,該熱交換器包含複數鰭片及/或一多孔隙材料,所述鰭片及/或該多孔隙材料設置在該每一史特靈引擎的所述流道之間並接觸所述流道。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多史特靈引擎之熱交換器式再生器構造,其中,該熱交換器的材質,熱導率(thermal conductivity)介於15至3000瓦*公尺-1克耳文-1之間,且該熱交換器接觸所述流道。
TW111120087A 2022-05-30 2022-05-30 多史特靈引擎之熱交換器式再生器構造 TWI83122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20087A TWI831227B (zh) 2022-05-30 2022-05-30 多史特靈引擎之熱交換器式再生器構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20087A TWI831227B (zh) 2022-05-30 2022-05-30 多史特靈引擎之熱交換器式再生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46706A TW202346706A (zh) 2023-12-01
TWI831227B true TWI831227B (zh) 2024-02-01

Family

ID=900393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20087A TWI831227B (zh) 2022-05-30 2022-05-30 多史特靈引擎之熱交換器式再生器構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31227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242658A1 (de) * 1982-11-18 1984-05-24 Franz X. Prof. Dr.-Ing. 8000 München Eder Thermo-mechanischer energiewandler
WO1995001505A1 (en) * 1993-06-29 1995-01-12 Jones Lorne S Stirling engine with super-conductor element using the meissner effect
TW201629410A (zh) * 2015-02-13 2016-08-16 Univ Nat Cheng Kung 具相位差調整功能的史特靈循環裝置及其相位差調整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242658A1 (de) * 1982-11-18 1984-05-24 Franz X. Prof. Dr.-Ing. 8000 München Eder Thermo-mechanischer energiewandler
WO1995001505A1 (en) * 1993-06-29 1995-01-12 Jones Lorne S Stirling engine with super-conductor element using the meissner effect
TW201629410A (zh) * 2015-02-13 2016-08-16 Univ Nat Cheng Kung 具相位差調整功能的史特靈循環裝置及其相位差調整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46706A (zh) 2023-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416114A (en) Thermal regenerative machine
CN102356286B (zh) 磁热热发生器及其热交换方法
US8820093B2 (en) Magnetocaloric heat generator
US20110314805A1 (en) Heat engine with regenerator and timed gas exchange
CN113074472B (zh) 一种高效回热式热驱动弹热制冷方法及系统
TWI831227B (zh) 多史特靈引擎之熱交換器式再生器構造
Luo et al. Decoupled duplex Stirling machine: Conceptual design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CN112012846A (zh) 一种自由活塞斯特林发动机
CN210178483U (zh) 一种自由活塞斯特林发动机
WO2010143418A1 (ja) 電気回収エンジン
JPH09318172A (ja) 外燃式熱ガス機関の熱交換器
JP2578988B2 (ja) 熱電装置および熱電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2221089A (ja) ガスタービン・コージェネレーションシステム
JP2008223555A (ja) 熱機関
CN210374218U (zh) 一种蓄冷床和磁制冷系统
JP4766800B2 (ja) パルス管冷凍機
CN117967468A (zh) 一种换向耦合的斯特林动力系统、设计方法及其运行方法
TW202246714A (zh) 具有多個致冷組件的史特靈冷機構造
WO2020222173A1 (en) A thermal-compression heat pump with four chambers separated by three regenerators
CN105490586A (zh) 一种热能完全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KR101738871B1 (ko) 열효율 향상을 위한 tme 모듈
JPH102628A (ja) 外燃式熱ガス機関の熱交換器
TW202248580A (zh) 史特靈冷凍櫃
KR940006802Y1 (ko) 벌마이어 히트펌프
JP2000018742A (ja) 冷却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