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9059B - 光轉換材料、其製備方法、顯示裝置以及照明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光轉換材料、其製備方法、顯示裝置以及照明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29059B
TWI829059B TW110149097A TW110149097A TWI829059B TW I829059 B TWI829059 B TW I829059B TW 110149097 A TW110149097 A TW 110149097A TW 110149097 A TW110149097 A TW 110149097A TW I829059 B TWI829059 B TW I82905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conversion
coating material
conversion material
coating
matrix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490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25819A (zh
Inventor
翁錦成
李明璋
許博榮
Original Assignee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filed Critical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Priority to TW1101490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29059B/zh
Publication of TW2023258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258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90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9059B/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揭露提供一種光轉換材料,其包括:光轉換混摻顆粒、包覆光轉換混摻顆粒的第一包覆材料、以及形成於第一包覆材料上並包覆光轉換混摻顆粒的第二包覆材料。所述之光轉換混摻顆粒包含基質,以及均勻地分散於基質中的複數個量子點。所述第一包覆材料包括氧化矽。所述第一包覆材料的FTIR的圖譜中,於939 cm -1之吸光度(A 939)與於1000-1150 cm -1之吸光度峰值(A 1000-1150)之比值α(吸光度比α:A 939/ A 1000-1150)小於等於0.8。

Description

光轉換材料、其製備方法、顯示裝置以及照明裝置
本揭露係有關於一種光轉換材料及其製備方法,特別是一種包含量子點的光轉換材料及其製備方法。
量子點(quantum dots, QDs)是奈米級的半導體材料,通常具有由約數百個原子到約數千個原子所形成的晶體結構。量子點具有光致發光(photoluminescence)特性。相較於習知的有機染料分子,量子點的優點包括:較高的螢光亮度、較佳的安定性以及可調整的螢光波長等。
量子點是極具潛力的材料,且可應用於廣泛的用途,例如,雷射元件、光感測元件、記憶體元件、太陽光電元件、顯示器元件、生物檢測元件等。
然而,量子點在照光及含有水以及氧的環境下容易被氧化。量子點被氧化會導致其發光波長位移、發光頻譜半高寬變寬、以及量子效率衰減等問題。
因此,在本領域中仍需尋求較佳且可避免其中的量子點被氧化或受水氣劣化的光轉換材料及其製備方法,以提供具有更好的光學特性以及使用壽命的光轉換材料。
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提供一種光轉換材料,其包括:光轉換混摻顆粒、包覆光轉換混摻顆粒的第一包覆材料、以及形成於第一包覆材料上並包覆光轉換混摻顆粒的第二包覆材料。所述之光轉換混摻顆粒包含基質,以及均勻地分散於基質中的複數個量子點。所述第一包覆材料包括氧化矽。所述第一包覆材料的傅立葉轉換紅外光譜 (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的圖譜中,於939 cm -1之吸光度(A 939)與於1000-1150 cm -1之吸光度峰值(A 1000-1150)之比值α(吸光度比α:A 939/ A 1000-1150)小於等於0.8。
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提供一種光轉換材料的製備方法,其包括:形成一光轉換混摻顆粒;以酸鹼兩步法形成第一包覆材料於該光轉換混摻顆粒的表面上;以及以原子層沈積法形成第二包覆材料於該第一包覆材料上。所述之光轉換混摻顆粒包含基質,以及均勻地分散於基質中的複數個量子點。所述第一包覆材料包括氧化矽。所述第一包覆材料的傅立葉轉換紅外光譜 (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的圖譜中,於939 cm -1之吸光度(A 939)與於1000-1150 cm -1之吸光度峰值(A 1000-1150)之比值α(吸光度比α:A 939/ A 1000-1150)小於等於0.8。
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提供一種包括前述光轉換材料的顯示裝置。
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提供一種包括前述光轉換材料的照明裝置。
為讓本揭露實施例之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配合所附圖式,對本揭露進行詳細說明。
以下針對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元件作詳細說明。應了解的是,以下之敘述提供許多不同的實施例或示例,用以實施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不同樣態。以下所述特定的元件及排列方式僅為簡單清楚描述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當然,這些僅用以舉例而非本揭露之限定。此外,在不同實施例中可能使用重複的標號或標示。這些重複僅為了簡單清楚地敘述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不代表所討論之不同實施例及/或結構之間具有任何關連性。再者,當述及一第一材料層位於一第二材料層上或之上時,包括第一材料層與第二材料層直接接觸之情形。或者,亦可能間隔有一或更多其它材料層之情形,在此情形中,第一材料層與第二材料層之間可能不直接接觸。
在此,「約」、「大約」、「大抵」之用語通常表示在一給定值或範圍的20%之內,較佳是10%之內,且更佳是5%之內,或3%之內,或2%之內,或1%之內,或0.5%之內。在此給定的數量為大約的數量,亦即在沒有特定說明「約」、「大約」、「大抵」的情況下,仍可隱含「約」、「大約」、「大抵」之含義。在此,「小於等於」之用語表示包含一給定值及該給定值以下的值,「大於等於」之用語表示包含一給定值以及該給定值以上的值。相反地,「小於」之用語表示包含未滿一給定值而不包含該給定值的值,「大於」之用語表示包含超過一給定值而不包含該給定值的值。舉例而言,「大於等於a」表示包含a及其以上的值,「大於a」表示包含超過a的值而不包含a。
能理解的是,雖然在此可使用用語「第一」、「第二」、「第三」等來敘述各種元件、組成成分、區域、層、及/或部分,這些元件、組成成分、區域、層、及/或部分不應被這些用語限定,且這些用語僅是用來區別不同的元件、組成成分、區域、層、及/或部分。因此,以下討論的一第一元件、組成成分、區域、層、及/或部分可在不偏離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教示的情況下被稱為一第二元件、組成成分、區域、層、及/或部分。
除非另外定義,在此使用的全部用語(包括技術及科學用語)具有與此篇揭露所屬之一般技藝者所通常理解的相同涵義。能理解的是,這些用語,例如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定義的用語,應被解讀成具有與相關技術及本揭露的背景或上下文一致的意思,而不應以一理想化或過度正式的方式解讀,除非在本揭露實施例有特別定義。
本揭露一些實施例可配合圖式一併理解,本揭露實施例之圖式亦被視為本揭露實施例說明之一部分。需了解的是,本揭露實施例之圖式並未以實際裝置及元件之比例繪示。在圖式中可能誇大實施例的形狀與厚度以便清楚表現出本揭露實施例之特徵。此外,圖式中之結構及裝置係以示意之方式繪示,以便清楚表現出本揭露實施例之特徵。
在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中,相對性的用語例如「下」、「上」、「水平」、「垂直」、「之下」、「之上」、「頂部」、「底部」等等應被理解為該段以及相關圖式中所繪示的方位。此相對性的用語僅是為了方便說明之用,其並不代表其所敘述之裝置需以特定方位來製造或運作。而關於接合、連接之用語例如「連接」、「互連」等,除非特別定義,否則可指兩個結構係直接接觸,或者亦可指兩個結構並非直接接觸,其中有其它結構設於此兩個結構之間。且此關於接合、連接之用語亦可包括兩個結構都可移動,或者兩個結構都固定之情況。
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提供一種光轉換材料,其包括光轉換混摻顆粒、包覆光轉換混摻顆粒的第一包覆材料以及形成於第一包覆材料上並包覆光轉換混摻顆粒的第二包覆材料。所述光轉換混摻顆粒包含基質,以及均勻地分散於基質中的複數個量子點。所述第一包覆材料包括氧化矽,且該第一包覆材料的FTIR的圖譜中,於939 cm -1之吸光度(A 939)與於1000-1150 cm -1之吸光度峰值(A 1000-1150)之比值α(吸光度比α:A 939/ A 1000-1150)小於等於0.8。
以下配合圖式詳細說明上述光轉換材料。第1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之光轉換材料1的示意圖。如第1圖所示,光轉換材料1包括光轉換混摻顆粒10、包覆光轉換混摻顆粒10的第一包覆材料12以及形成於第一包覆材料12上並包覆光轉換混摻顆粒10以及第一包覆材料12的第二包覆材料14。在一實施例中,光轉換材料1的粒徑可為0.2-50 μm。在另一實施例中,光轉換材料1的粒徑可為0.5-50 μm、0.5-40 μm、1-45 μm、5-40 μm、5-50 μm、7.5 μm、10 μm、15 μm、20 μm、25 μm、30 μm或35 μm,但本揭露不限於此 。當光轉換材料1的粒徑大於50 μm時,粒徑的製程操作不易,而當光轉換材料1的粒徑小於0.2 μm時,光轉換材料對於其中所包覆的光轉換混摻顆粒10的保護性不足。
如第1圖所示,光轉換混摻顆粒10可包含基質103以及均勻地分散於基質103中的複數個量子點101。在一實施例中,光轉換混摻顆粒10的粒徑可為約0.1-40 μm。在另一實施例中,光轉換混摻顆粒10的粒徑可為約0.2-38 μm、0.5-35 μm、1-32 μm、2-30 μm、5-25 μm、7.5 μm、10 μm、12.5 μm、15 μm、20 μm、25 μm或32.5 μm,但本揭露不限於此。以光轉換混摻顆粒10的總重量為100 wt%為基準,基質103可佔約30-60 wt%且量子點101可佔約5-50 wt%。在另一實施例中,基質103可佔約30-60 wt%且量子點101可佔約10-60 wt%、基質103可佔約30-60 wt%且量子點101可佔約10-40 wt%或基質103可佔約40-60 wt%且量子點101可佔約20-50 wt%,但本揭露不限於此。當光轉換混摻顆粒10中量子點101的比例過低時,光轉換混摻顆粒10,可能無法達到所需的色轉換色彩,而當光轉換混摻顆粒10中量子點101的比例過高時,光轉換混摻顆粒10的光效不佳。
在一實施例中,基質103可為包括交聯單體的樹脂。所述之交聯單體可包含壓克力單體、環氧樹脂單體、矽膠單體或其任意組合的壓克力樹脂、環氧樹脂、矽膠樹脂或其任意組合。此處壓克力單體的實例可包含但不限於丙烯酸酯系單體、順丁烯二酸單甲酯、衣康酸單甲酯、反丁烯二酸單甲酯、苯乙烯、及三烯丙基異氰脲酸酯(TAIC)。丙烯酸酯系單體的實例可包含但不限於丙烯酸(Acrylic acid,AA)、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GMA)、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Methyl Methacrylate,MMA)、丙烯酸乙酯(Ethyl Acrylate,EA)、異冰片基丙烯酸酯(Isobornyl acrylate,IBOA )、丙烯酸異辛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乙基己基酯、丙烯酸2羥乙酯(2-Hydroxyethyl Acrylate,2-HEA)、及1,12-十二烷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12-dodecanediol dimethacrylate)。
在一實施例中,上述壓克力單體可為具有二個丙烯酸酯基(acrylate group)或甲基丙烯酸酯基(methacrylate group)的單體,例如可為二氧六環乙二醇二丙烯酸酯(dioxane glycol diacrylate)、3-羥-2,2-二甲基丙酸3-羥-2,2-二甲基丙酯二丙烯酸酯(hydroxypivalyl hydroxypivalate diacrylate)、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1,6-hexanediol diacrylate)、乙氧化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ethoxylated 1,6-hexanediol diacrylate)、二丙二醇二丙烯酸酯(dipropylene glycol diacrylate)、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tripropylene glycol diacrylate)、三環癸烷二甲醇二丙烯酸酯(tricyclodecane dimethanol diacrylate)、聚乙二醇(200)二丙烯酸酯(polyethylene glycol (200) diacrylate (分子量200))、聚乙二醇(400)二丙烯酸酯(polyethylene glycol (400) diacrylate (分子量400)) 、聚乙二醇(600)二丙烯酸酯(polyethylene glycol (600) diacrylate (分子量600)) 、聚乙二醇(200)二甲基丙烯酸酯(polyethylene glycol (200 ) dimethacrylate (分子量200))、聚乙二醇(400)二甲基丙烯酸酯(polyethylene glycol (400) dimethacrylate (分子量400))、2-羥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磷酸酯(2-hydroxyethyl metharcrylate phosphate)、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neopentyl glycol diacrylate)、丙氧化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propoxylated neopentyl glycol diacrylate)、乙氧化雙酚A二丙烯酸酯(ethoxylated bisphenol-A diacrylate)、乙氧化雙酚A二甲基丙烯酸酯(ethoxylated bisphenol-A dimethacrylate)、2-甲基-1,3-丙二醇二丙烯酸酯(2-methyl-1,3-propanediol diacrylate)、乙氧化-2-甲基-1,3-丙二醇二丙烯酸酯(ethoxylated 2-methyl-1,3-propanediol diacrylate)、2-丁基-2-乙基-1,3-丙二醇二丙烯酸酯(2-butyl-2-ethyl-1,3-propanediol diacrylate)、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thylene glycol dimethacrylate、EGDMA)、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triethylene glycol dimethacrylate)、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diethylene glycol dimethacrylate)、1,4-丁二醇二丙烯酸酯(1,4-butanediol diacrylate)、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hexanediol dimethacrylate)、烯丙基化二甲基丙烯酸環己酯(allylated cyclohexyl dimethacrylate)、或上述單體的組合。
根據本揭露實施例,該單體可為具有三個或三個以上丙烯酸酯基(acrylate group)或甲基丙烯酸酯基(methacrylate group)的單體,例如可為三(2-羥乙基)異氰脲酸三丙烯酸酯(tris(2-hydroxy ethyl)isocyanurate triacrylate)、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ntaerythritol triacrylate)、乙氧化三羥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ethoxylated trimethylolpropane triacrylate)、乙氧化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ethoxylated trimethylolpropane trimethacrylate)、丙氧化三羥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propoxylated trimethylolpropane triacrylate)、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trimethylolpropane trimethacrylate)、三羥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rimethylolpropane triacrylate) 、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ntaerythritol triacrylate)、乙氧化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ethoxylated pentaerythritol triacrylate)、丙氧化甘油三丙烯酸酯(propoxylated glycerol triacrylate)、丙氧化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ropoxylated pentaerythritol triacrylate)、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ntaerythritol tetraacrylate)、乙氧化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ethoxylated pentaerythritol tetraacrylate)、丙氧化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ropoxylated pentaerythritol tetraacrylate)、雙三羥甲基丙烷四丙烯酸酯(trimethylolpropane tetracrylate)、或二異戊四醇四丙烯酸酯(dipentaerythritol hexaacrylate),但本揭露並不限於此。
在一實施例中,環氧樹脂單體的實例可包含但不限於雙酚A型環氧樹脂單體、雙酚F型環氧樹脂單體、雙酚AD型環氧樹脂單體、氫化雙酚A型環氧樹脂單體、氫化雙酚AD型環氧樹脂單體、及萘型環氧樹脂單體。矽膠單體的實例可包含但不限於甲基丙烯酸-三(三甲基矽氧)矽丙酯(3-(methacryloyloxypropyl)-tris(trimethylsiloxy) silane,TRIS)、包括二甲基封端的二甲基矽氧烷、二甲基乙烯基化二氧化矽、二甲基矽油、以及甲基含氫矽油。在一實施例中,交聯單體可包含壓克力單體、環氧樹脂單體、矽膠單體或其任意組合所組成之群組。
量子點101可由任意適當之材料構成。在一實施例中,量子點101可由無機導體材料或無機半導體材料構成。無機半導體材料的實例可包含但不限於II-VI族、III-V族、IV-VI族、及IV族之半導體材料,其具體實例可包含但不限於Si、Ge、Sn、Se、Te、B、C(包含金剛石)、P、BN、BP、BAs、AlN、AlP、AlAs、AlSb、GaN、GaP、GaAs、GaSb、InN、InP、InAs、InSb、ZnO、ZnS、ZnSe、ZnTe、CdS、CdSe、CdSeZn、CdTe、HgS、HgSe、HgTe、BeS、BeSe、BeTe、MgS、MgSe、GeS、GeSe、GeTe、SnS、SnSe、 SnTe、PbO、PbS、PbSe、PbTe、CuF、CuCl、CuBr、CuI、CuInS、CuInSe、及CdZnSSe。由上述材料構成的量子點可單獨使用,亦可組合使用。在一實施例中,量子點101包含CdSe、CdTe、CdS、ZnSe、CdTe、CuInS、InP、CuInSe、CdZnSSe或其任意組合。在一實施例中,量子點101包含CdSe。在一實施例中,量子點101為具有核殼結構的量子點。
在一些實施例中,量子點的表面上可修飾有配體。形成於量子點101表面上的配體可包含可以與基質103的交聯單體交聯的配體。在一實施例中,所述配體可包括一或多個可交聯之官能基以及硫醇基、胺基及/或羧酸基。在一實施例中,配體為包含硫醇基、胺基及/或羧酸基且具有一或多個可交聯之官能基的壓克力單體、環氧樹脂單體、矽烷單體、矽膠單體或前述之組合或其任意組合。此處壓克力單體的實例可包含但不限於丙烯酸酯系單體、順丁烯二酸單甲酯、衣康酸單甲酯、反丁烯二酸單甲酯、苯乙烯、及三烯丙基異氰脲酸酯(TAIC)。丙烯酸酯系單體的實例可包含但不限於丙烯酸(Acrylic acid,AA)、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GMA)、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Methyl Methacrylate,MMA)、丙烯酸乙酯(Ethyl Acrylate,EA)、異冰片基丙烯酸酯(Isobornyl acrylate,IBOA )、丙烯酸異辛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乙基己基酯、丙烯酸2羥乙酯(2-Hydroxyethyl Acrylate,2-HEA) 、及1,12-十二烷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12-dodecanediol dimethacrylate)。在一實施例中,配體可由以下化學式(I)表示。 化學式(I)
化學式(I)中的X表示硫醇基(-SH)、胺基(-NH 2)及/或羧酸基(-COOH) ;R 1表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 1-20伸烷基;R 2表示可交聯之官能基。可交聯之官能基的實例可包含但不限於乙烯基、烯丙基、矽氧烷以及環氧基。在一實施例中,R 1可表示至少一個取代基為可交聯之官能基的經取代的C 1-20伸烷基。
本揭露中使用的未經取代的C 1-20烷基是指在主碳鏈上具有1至20個碳原子的直鏈或支鏈脂族烴單價基團,且其非限制性實例包括但不限於甲基、乙基、丙基、異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戊基、異戊基、以及己基。本文中使用的未經取代的C 1-20伸烷基指的是具有與C 1-20烷基相同結構的二價基團。未經取代的C 1-20伸烷基的非限制性實例包括但不限於伸甲基、伸乙基、伸丙基、伸異丁基、伸仲丁基、伸叔丁基、伸戊基、伸異戊基、以及伸己基。
本揭露中使用的經取代的C 1-20烷基指的是未經取代的C 1-20烷基中的至少一個氫被取代基所取代的基團。本揭露中使用的經取代的C 1-20伸烷基指的是未經取代的C 1-20伸烷基中的至少一個氫被取代基所取代的基團。所述的取代基可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 1-20烷基、可交聯之官能基或其任意組合。
本揭露的光轉換混摻顆粒10係透過形成於量子點101表面上的配體與基質103的交聯單體交聯後進行造粒製程而形成的。因此本揭露的光轉換混摻顆粒10具有高度交聯性、耐高溫或耐酸鹼等特性,且可進一步阻隔水及/或氧與量子點101接觸,藉以提升量子點101的穩定性。除此之外,本揭露的光轉換混摻顆粒10在後續形成第一包覆材料12的製程中還可避免修飾於量子點101表面上的配體因為催化劑、水、或酸性環境而脫落,從而可保護量子點表面不被損壞,並維持量子點的量子效率以及發光效率。
第一包覆材料12包括氧化矽,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包覆層可以層狀結構形成於光轉換混摻顆粒10上並包覆整個光轉換混摻顆粒10,如第1圖所示。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包覆材料12可為透過酸鹼兩步法形成於光轉換混摻顆粒10上的氧化矽(SiO 2)層。具體而言,第一包覆材料12可透過先在酸性催化條件下於光轉換混摻顆粒10上生成趨於向線形的鏈狀結構生長的氧化矽溶膠;接著再加入鹼性化合物並使溶液pH值大於7,使氧化矽溶膠趨於顆粒狀生長而形成。在鹼性環境下顆粒狀生長的結構會與已有的線形鏈結構相互影響,因此改變氧化矽溶膠的奈米結構,從而於光轉換混摻顆粒10上形成緻密性高的氧化矽層。上述作為第一包覆材料12的氧化矽層的FTIR的圖譜中,於939 cm -1之吸光度(A 939)與於1000-1150 cm -1之吸光度峰值(A 1000-1150)之比值α(吸光度比α:A 939/ A 1000-1150)可小於等於0.8。
在一實施例中,具有層狀結構的第一包覆材料12的厚度可為約20-2000 nm。在另一實施例中,具有層狀結構的第一包覆材料12的厚度可為約50-1500 nm、50-1000 nm、100-1000 nm、150-1750 nm、150-900 nm、75 nm、125 nm、250 nm、300 nm、350 nm、400 nm、450 nm、550 nm、650 nm、850 nm、1050 nm、1250 nm、1450 nm、1650 nm、1850 nm,但本揭露不限於此。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包覆材料12的厚度若過薄,例如厚度小於50 nm,則第一包覆材料12可能無法有效防止光轉換混摻顆粒10中的量子點101受到水及/或氣的影響而劣化。第一包覆材料12的厚度若過厚,例如厚度大於2000 nm,則可能會降低光轉換材料1的量子效率。
第二包覆材料14包括金屬氧化物,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包覆材料14可以層狀結構形成於第一包覆材料12上並包覆光轉換混摻顆粒10以及第一包覆材料12,如第1圖所示。在一實施例中,第二包覆材料14可為透過原子層沉積法形成於光轉換混摻顆粒10上的金屬氧化物層。透過原子層沉積法形成之金屬氧化物層可具有薄且緻密的優點。金屬氧化物層的實例可包含但不限於氧化鋁(Al 2O 3)層。在一實施例中,具有層狀結構的第二包覆材料14的厚度可為約5-50 nm。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二包覆材料14的厚度可為約5-45 nm、5-40 nm、10-40nm、或10-30 nm,但本揭露不限於此。第二包覆材料14的厚度若過薄,例如厚度小於5 nm,則第二包覆材料14可能無法有效防止光轉換混摻顆粒10中的量子點101受到水及/或氣的影響而劣化。第二包覆材料14的厚度若過厚,例如厚度大於50 nm,則可能會降低光轉換材料1的量子效率。
在一些實施例中,光轉換材料1的第二包覆材料14上可進一步形成包覆第二包覆材料14的堆疊層狀結構。堆疊層狀結構可填補第1圖所示的光轉換材料1的表面缺陷,藉以進一步提高光轉換材料的抗水氧能力。所述堆疊層狀結構包含多層彼此交錯堆疊的第一包覆材料與第二包覆材料。堆疊層狀結構中的第一包覆材料的厚度可為約10-100 nm、10-90 nm、10-80 nm、10-70 nm、10-60 nm、10-50 nm、10-40 nm、10-30 nm、15-100 nm、15-90 nm、15-80 nm、15-70 nm、15-60 nm、15-50 nm、15-40 nm、15-30 nm,但本揭露不限於此。堆疊層狀結構中的第二包覆材料的厚度可為約5-20 nm、5-15 nm、5-10 nm、5-9 nm、5-8 nm、6-20 nm、6-15 nm、6-10 nm,但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實施例中,堆疊層狀結構中包含3層或更少層的第一包覆材料與3層或更少層的第二包覆材料。堆疊層狀結構中的第一包覆材料或第二包覆材料超過3層時會降低光轉換材料的透光度,且提高光轉換材料的製造成本。
第2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之另一些實施例之光轉換材2料的示意圖。類似於光轉換材料1,光轉換材料2包括光轉換混摻顆粒20、包覆光轉換混摻顆粒20的第一包覆材料22以及形成於第一包覆材料22上並包覆光轉換混摻顆粒20以及第一包覆材料22的第二包覆材料24。光轉換材料2中的第一包覆材料22以及第二包覆材料24與光轉換材料1中的第一包覆材料12以及第二包覆材料14相同。光轉換材料2與光轉換材料1的不同之處在於其光轉換混摻顆粒20進一步包含了擴散粒子205。因此以下僅對光轉換材料2的光轉換混摻顆粒20進行詳細說明,而不再對光轉換材料2的第一包覆材料22以及第二包覆材料24進行說明。
如第2圖所示,光轉換混摻顆粒20可包含基質203、均勻地分散於基質203中的複數個量子點201以及擴散粒子205。在一實施例中,光轉換混摻顆粒20的粒徑可為約0.1-40 μm。在另一實施例中,光轉換混摻顆粒20的粒徑可為約0.2-38 μm、0.5-35 μm、1-32 μm、2-30 μm、5-25 μm、7.5 μm、10 μm、12.5 μm、15 μm、20 μm、25 μm或32.5 μm,但本揭露不限於此。當光轉換混摻顆粒20的粒徑超過40μm時,光轉換混摻顆粒20的出光效率下降,且容易使包含光轉換混摻顆粒20的發光元件的出光面光點不均,產生肉眼可見的亮度不均線條或點。以光轉換混摻顆粒20的總重量為100 wt%為基準,基質203可佔約30-89 wt%,量子點201可佔約5-50 wt%,且擴散粒子205可佔約0.5-20 wt%。在另一實施例中,基質203可佔約30-80 wt%,量子點201可佔約15-50 wt%,且擴散粒子205可佔約1-15 wt%。在另一實施例中,基質203可佔約30-70 wt%,量子點201可佔約20-50 wt%,且擴散粒子205可佔約1-10 wt%。在另一實施例中,基質203可佔約30-60 wt%,量子點201可佔約10-40 wt%,且擴散粒子205可佔約1-10 wt%。當光轉換混摻顆粒20中量子點201的比例過低時,光轉換混摻顆粒20可能無法達到所需的色轉換色彩。當光轉換混摻顆粒20中的量子點201的比例過高時,量子點201會產生自吸收問題,導致量子點201使用量攀升。當光轉換混摻顆粒20中的基質203的比例過低時,基質203的交聯程度不足,所得的光轉換混摻顆粒20對量子點201的保護力不佳。當光轉換混摻顆粒20中的基質203比例過高時,將導致量子點203的比例降低,使光轉換混摻顆粒20可能無法達到所需的色轉換色彩。
基質203可為包括交聯單體的樹脂。可用以形成基質203的材料與可用以形成基質103的材料相同,故於此不再贅述。量子點201可由任意適當之材料構成。可構成量子點201的材料與可構成量子點101的材料相同,故於此不再贅述。形成於量子點201表面上的配體可包含可以與基質203的交聯單體交聯的配體。同樣的,根據基質203的材料,可形成於量子點201表面上的配體與可形成於量子點101表面上的配體相同,故於此不再贅述。
擴散粒子205可包含金屬氧化物、氧化矽或其任意組合。擴散粒子205中的金屬氧化物的實例可包含但不限於氧化鈦以及氧化鋯。在一實施例中,擴散粒子205的粒徑可為約10-500 nm。在另一實施例中,擴散粒子205的粒徑可為約10-450 nm、10-400 nm、15-350 nm、15-300 nm、20-250 nm、25-250 nm、20-200 nm、或25-250 nm等,但本揭露並不限於此。擴散粒子205的粒徑小於等於500 nm時,擴散粒子205在可見光範圍的擴散效率為最佳。擴散粒子205的粒徑不足10 nm時,擴散粒子205基本上無光擴散能力。擴散粒子205的粒徑超過500 nm時,擴散粒子205可能造成遮光效應,降低光轉換混摻顆粒20的出光光效。透過進一步包含了擴散粒子205光轉換材料2的光轉換混摻顆粒20可具有更佳的光學特性。
光轉換材料2的光轉換混摻顆粒20也透過形成於量子點201表面上的配體與基質203的交聯單體交聯後進行造粒製程而形成的。類似於光轉換材料1的光轉換混摻顆粒10,光轉換材料2的光轉換混摻顆粒20也具有高度交聯性、耐高溫或耐酸鹼等特性,並可進一步阻隔水及/或氧與量子點201接觸,藉以提升量子點201的穩定性。同樣地,在一些實施例中,光轉換材料2的第二包覆材料24上可進一步形成包覆第二包覆材料24的堆疊層狀結構。堆疊層狀結構的材料以及結構如上所述,故於此不再贅述。
第3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之另一些實施例之光轉換材料3的示意圖。光轉換材料3包括光轉換混摻顆粒30、包覆光轉換混摻顆粒30的第一包覆材料32以及形成於第一包覆材料32上並包覆光轉換混摻顆粒30與第一包覆材料32的第二包覆材料34。同樣地,在一些實施例中,光轉換材料3的第二包覆材料34上可進一步形成包覆第二包覆材料34的堆疊層狀結構。光轉換混摻顆粒30可包含基質303以及均勻地分散於基質303中的複數個量子點301。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包覆材料32中可包覆複數個光轉換混摻顆粒30,並與光轉換混摻顆粒30形成一球狀包覆結構。光轉換混摻顆粒30均勻的分布於所述球狀包覆結構中。光轉換混摻顆粒30的粒徑可為約0.1-5 μm。在另一實施例中,光轉換混摻顆粒30的粒徑可為約0.2-4.8 μm、0.3-4.5 μm、0.5-5 μm、1-5 μm、1.5-4.5 μm、1.8-3.8 μm、2 μm或3.6 μm等,但本揭露不限於此。所述球狀包覆結構的粒徑可為約0.1-40 μm,例如可為約0.2-38 μm、0.5-35 μm、1-32 μm、2-30 μm、5-25 μm、7.5 μm、10 μm、12.5 μm、15 μm、20 μm、25 μm或32.5 μm,但本揭露不限於此。第二包覆材料34可以具有厚度約5-50 nm的層狀結構形成於所述球狀包覆結構上以包覆光轉換混摻顆粒30與第一包覆材料32。在一實施例中,第二包覆材料34的厚度可為約5-50 nm。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二包覆材料34的厚度可為約5-45 nm、5-40 nm、10-40nm、或10-30 nm等,但本揭露不限於此。除此之外,光轉換材料3與光轉換材料1具有類似的結構、製備方法、粒徑、組成以及堆疊層狀結構,故以下不再對光轉換材料3的該些內容進行說明。
第4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之另一些實施例之光轉換材料4的示意圖。光轉換材料4包括光轉換混摻顆粒40、包覆光轉換混摻顆粒40的第一包覆材料42以及形成於第一包覆材料42上並包覆光轉換混摻顆粒40以及第一包覆材料42的第二包覆材料44。同樣地,在一些實施例中,光轉換材料4的第二包覆材料44上可進一步形成包覆第二包覆材料44的堆疊層狀結構。光轉換混摻顆粒40可包含基質403、均勻地分散於基質403中的複數個量子點401以及擴散粒子405。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包覆材料42中可包覆複數個光轉換混摻顆粒40,並與光轉換混摻顆粒40形成一球狀包覆結構。光轉換混摻顆粒40均勻的分布於所述球狀包覆結構中。光轉換混摻顆粒40的粒徑可為約0.1-5 μm。在另一實施例中,光轉換混摻顆粒40的粒徑可為約0.2-4.8 μm、0.3-4.5 μm、0.5-5 μm、1-5 μm、1.5-4.5 μm、1.8-3.8 μm、2 μm或3.6 μm等,但本揭露不限於此。所述球狀包覆結構的粒徑可為約0.1-40 μm,例如可為約0.2-38 μm、0.5-35 μm、1-32 μm、2-30 μm、5-25 μm、7.5 μm、10 μm、12.5 μm、15 μm、20 μm、25 μm或32.5 μm,但本揭露不限於此。第二包覆材料44可以具有厚度約5-50 nm的層狀結構形成於所述球狀包覆結構上以包覆光轉換混摻顆粒40以及第一包覆材料42。在一實施例中,第二包覆材料44的厚度可為約5-50 nm。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二包覆材料44的厚度可為約5-45 nm、5-40 nm、10-40nm、或10-30 nm等,但本揭露不限於此。除此之外,光轉換材料4與光轉換材料2具有相同的結構、製備方法、粒徑、組成以及堆疊層狀結構,故以下不再對光轉換材料4的該些內容進行說明。
本揭露以第1圖至第4圖繪示的光轉換材料1-4作為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本揭露的光轉換材料並不限於第1圖至第4圖所示的光轉換材料1-4。舉例而言,在一實施例中,光轉換材料的第一包覆材料可同時包覆其中含有擴散粒子的光轉換混摻顆粒2以及其中不含有擴散粒子的光轉換混摻顆粒1。
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提供一種包含上述光轉換材料的顯示裝置。
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提供一種包含上述光轉換材料的照明裝置。
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提供上述光轉換材料的製備方法。第5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之光轉換材料的製備方法5的流程圖。如第5圖所示,光轉換材料的製備方法5包括形成光轉換混摻顆粒的步驟S501、以酸鹼兩步法形成第一包覆材料於光轉換混摻顆粒的表面上的步驟S503、以及以原子層沈積法形成第二包覆材料於第一包覆材料上的步驟S505。
於步驟S501中,首先依據基質的交聯單體選擇可與所述交聯單體交聯的配體;將所述配體修飾於量子點上以獲得經修飾的量子點;將經修飾的量子點、所述基質以及起始劑充分混合以獲得一光轉換材料混合物;對光轉換材料混合物施予光照或加熱以使該光轉換材料混合物中的量子點與基質進行交聯;於交聯反應後以溶劑對所得產物進行離心清洗即可獲得本揭露的光轉換混摻顆粒。在一實施例中,光轉換材料混合物中可進一步包含擴散粒子。
接著於步驟S503中以酸鹼兩步法形成厚度為50-2000 nm的氧化矽層於步驟S501中獲得之光轉換混摻顆粒上。步驟S503可重複多次至形成具有所需厚度的氧化矽層為止。氧化矽層作為第一包覆材料包覆整個光轉換混摻顆粒。以FTIR分析此第一包覆材料可發現第一包覆材料的FTIR的圖譜中,於波數939 cm -1之吸光度(A 939)與於波數1000-1150 cm -1之吸光度峰值(A 1000-1150)之比值α(吸光度比α:A 939/ A 1000-1150)小於等於0.8。
最後於步驟S505中以原子層沈積法形成厚度為5-50 nm的金屬氧化物層於第一包覆材料上以完成光轉換材料的製備。步驟S505可重複多次至形成具有所需厚度的金屬氧化物層為止。以原子層沈積法形成的金屬氧化物層具有薄且緻密的特性,因此可在提供抗水及/或氧氣效果的同時維持光轉換混摻顆粒的出光效率。最終製得之光轉換材料可具有如上述第1圖至第4圖所示之結構,但本揭露不限於此。舉例而言,步驟S503及/或步驟S505可重複多次以於第二包覆材料上形成包覆第二包覆材料的一堆疊層狀結構。。在一實施例中,步驟S503及/或步驟S505的重複次數不超過3次,例如可重複1次、2次或3次。
以下提供具體實例以及比較例以更進一步說明本揭露光轉換材料的優點。
量子點的合成
量子點合成實例1:
將0.9 g的氯化銦(III)、2.2 g的氯化鋅(II)及30 mL的油胺加入150 mL的三頸瓶中以形成一混合物。將混合物在真空下加熱至120℃並維持1小時後通入氮氣,接著再加熱至180℃並維持10分鐘。加入4.5 g的三(二乙基胺)磷後反應8分鐘,接著加入10 g的十二烷硫醇後加熱至260℃維持5小時。降溫至180℃後加入2 g的 2-乙基己酸(2-Ethylhexanoic acid),維持加熱1小時後將溫度降低至室溫以獲得一反應溶液。將上述反應溶液、甲苯及95%乙醇加入離心管內並在6000 rpm轉速下重複離心10分鐘,最後利用減壓濃縮將甲苯及95%乙醇抽乾後即可得到具有磷化銦-硫化鋅核殼結構的量子點粉末1。
量子點合成實例2:
將12 mmol的醋酸鋅(Zn(CH₃COO)₂),0.864 mol的氧化鎘(CdO)、47.5 mol的十八烷基膦酸混合以獲得一混合物。將上述混合物加熱至120-160 ℃以得到一混合溶液。向上述混合溶液加入20 mL的三正辛基膦溶液後,加熱至250-270℃,當溫度達到後,快速加入6 mL的三正辛基膦溶液、10.68 mmol的硫、以及0.3 mmol的硒,並於反應10分鐘後自然降溫,得到硒化鎘(CdSe@ZnS)量子點。使用甲苯洗滌CdSe量子點。加入95%乙醇使CdSe量子點沉澱,接著除去上清液。將CdSe量子點分散於甲苯中再加入95%乙醇,重複離心清洗3次,乾燥後可得到鎘化硒-硫化鋅核殼結構的量子點粉末2。
光轉換材料的製備
實例1
1.製備光轉換混摻顆粒
將量子點粉末1、異冰片基丙烯酸酯(IBOA)、以及2,4,6-三甲基苯甲醯基二苯基氧化膦(商品編號為Lucirin TPO,由巴斯夫公司製造及販售)以量子點粉末1: IBOA:2,4,6-三甲基苯甲醯基二苯基氧化膦為30:69:1的重量比混合均勻以獲得一混合溶液。將此混合溶液於快速攪拌下滴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水溶液(水:CTAB的重量比為20:0.5),並同時以波長365 nm之UV LED光照射混合溶液,使混合溶液於攪拌中同時產生交聯反應。最後以95%乙醇離心清洗反應產物以完成光轉換混摻顆粒的製備。
2.形成第一包覆材料
將0.5 g的上述光轉換混摻顆粒,分散於20 g的水、5 g的95%乙醇、5 g的四乙氧基矽烷反應物中以形成一混合溶液。以鹽酸(HCl)將混合溶液的pH值調整到5-5.5後,於40℃下快速攪拌2小時。以氫氧化鈉(NaOH)將pH調整到11-11.5後,於60℃下反應12小時,接著升溫至90℃反應1小時。降溫後以95%乙醇離心清洗,放入烘箱以120℃烘乾1小時得到其上包覆有氧化矽層之光轉換混摻顆粒。
3. 形成第二包覆材料
將其上包覆有氧化矽層之光轉換混摻顆粒置於原子層沈積(ALD)裝置的腔室中。將腔室抽真空並加熱至80°C。通過氮氣加載三甲基鋁氣體,使三甲基鋁氣體吸附於其上包覆有氧化矽層之光轉換混摻顆粒上。引入氮氣(N 2)以去除多餘的三甲基鋁和副產品。通過氮氣加載將水蒸氣引入腔室,使水蒸氣與第一個前驅體(三甲基鋁)的表面吸附反應,然後再次引入氮氣以去除過量的水蒸氣和副產品。重複 50 次上述循環以獲得5 nm的Al 2O 3作為第二包覆材料,藉以完成光轉換材料的製備。
實例2
除了在形成第二包覆材料的步驟中重複100 次循環以形成10 nm的Al 2O 3以外,以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光轉換材料。
實例3
除了在形成第二包覆材料的步驟中重複300 次循環以形成30 nm的Al 2O 3以外,以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光轉換材料。
實例4
除了將光轉換混摻顆粒,分散於20 g的水、5 g的95%乙醇、10 g的四乙氧基矽烷反應物中以形成一混合溶液以外,以與實例2相同的方式獲得光轉換材料。
實例5
除了將量子點粉末1換成量子點粉末2以外,以與實例3相同的方式獲得光轉換材料。
實例6
除了將IBOA換成以重量比1:1混合之IBOA與1,12-十二烷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12-dodecanediol dimethacrylate,1,12-DODECA)的單體混合物以外,以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光轉換材料。
實例7
1. 製備擴散粒子
將2 g的氧化鈦 (商品編號為TO-020,購自DOITTECHNICAL CO., LIMITED)與10 g 的3-(三甲氧基甲矽烷基)丙基丙烯酸酯(3-(Trimethoxysilyl)propyl methacrylate, MSMA)混合於95%乙醇中並快速攪拌。加入0.5 g 的NaOH(0.1M)後攪拌3小時。用95%乙醇離心清洗獲得氧化鈦改性粒子。
2. 製備光轉換混摻顆粒
將量子點粉末1、上述氧化鈦改性粒子、甲基丙烯酸甲酯單體(Methyl Methacrylate, MMA)、1,12-十二烷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以及2,4,6-三甲基苯甲醯基二苯基氧化膦(商品編號為Lucirin TPO,由巴斯夫公司製造及販售)以量子點粉末1:氧化鈦改性粒子:MMA:1,12-十二烷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2,4,6-三甲基苯甲醯基二苯基氧化膦為15:20:40:23:2的重量比混合均勻以獲得一混合溶液。將此混合溶液於快速攪拌下滴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水溶液(水:CTAB的重量比為20:0.5),並同時以波長365 nm之UV LED光照射混合溶液,使混合溶液於攪拌中同時產生交聯反應。最後以95%乙醇離心清洗反應產物以完成光轉換混摻顆粒的製備。
2.形成第一包覆材料
將2 g的上述光轉換混摻顆粒,分散於20 g的水、5 g的95%乙醇、5 g的四乙氧基矽烷反應物中以形成一混合溶液。以鹽酸(HCl)將混合溶液的pH值調整到5-5.5後,於40℃下快速攪拌2小時。以氫氧化鈉(NaOH)將pH調整到11-11.5後,於60℃下反應12小時,接著升溫至90℃反應1小時。降溫後以95%乙醇離心清,放入烘箱以120℃烘乾1小時得到其上包覆有氧化矽層之光轉換混摻顆粒 。
3. 形成第二包覆材料
將其上包覆有氧化矽層之光轉換混摻顆粒置於原子層沈積(ALD)裝置的腔室中。將腔室抽真空並加熱至80°C。通過氮氣加載三甲基鋁氣體,使三甲基鋁氣體吸附於其上包覆有氧化矽層之光轉換混摻顆粒上。引入氮氣(N2)以去除多餘的三甲基鋁和副產品。通過氮氣加載將水蒸氣引入腔室,使水蒸氣與第一個前驅體的表面吸附反應,然後再次引入氮氣以去除過量的水蒸氣和副產品。重複 300 次上述循環以獲得30 nm的Al 2O 3作為第二包覆材料,藉以完成光轉換材料的製備。
比較例1
將50 mg的量子點粉末2分散在160 mL的環己烷中,加入20 mL壬基酚聚乙氧基醇(IGEPAL® CO 520)及氨水。於60℃下反應12小時後加入甲醇破乳化,離心清洗以獲得光轉換材料。
比較例2
將量子點粉末2、IBOA、以及2,4,6-三甲基苯甲醯基二苯基氧化膦(商品編號為Lucirin TPO,由巴斯夫公司製造及販售)以量子點粉末2:IBOA:2,4,6-三甲基苯甲醯基二苯基氧化膦為30:69:1的重量比混合均勻以獲得一混合溶液。將此混合溶液於快速攪拌下滴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水溶液(水:CTAB的重量比為20:0.5),並同時以波長365 nm之UV LED光照射混合溶液,使混合溶液於攪拌中同時產生交聯反應。最後以95%乙醇離心清洗反應產物以完成光轉換混摻顆粒的製備。
比較例3
將50 mg的量子點粉末1分散在160 mL的環己烷中,加入20 mL壬基酚聚乙氧基醇(IGEPAL® CO 520)及氨水。於60℃下反應12小時後加入甲醇破乳化,離心清洗以獲得光轉換材料。
比較例4
將1 g的量子點粉末2置入ALD裝置的腔室中。將腔室抽真空並加熱至80°C。通過氮氣加載三甲基鋁氣體,使三甲基鋁氣體吸附於量子點粉末2的表面上。引入氮氣(N 2)以去除多餘的三甲基鋁和副產品。通過氮氣加載將水蒸氣引入腔室,使水蒸氣與第一個前驅體(三甲基鋁)的表面吸附反應,然後再次引入氮氣以去除過量的水蒸氣和副產品。重複 300 次上述循環以獲得30 nm的Al 2O 3作為第二包覆材料,藉以完成光轉換材料的製備。
比較例5
將1 g實例1的光轉換混摻顆粒分散於20 g水、5 g的95%乙醇、5 g的四乙氧基矽烷反應物中以形成20 g的混合溶液。向上述混合溶液加入5g  的NaOH水溶液(0.8M),於60℃下反應12小時。降溫離心清洗得到光轉換材料。
實例1-7以及比較例1-5的光轉換材料的結構整理如下表1。表1中M-CdSe表示經修飾的CdSe量子點,CdSe表示未經修飾的CdSe量子點,M-InP表示經修飾的InP量子點,InP表示未經修飾的InP量子點,SiO 2-2x表示具有2倍當量的矽。 表1
量子點 基質 第一包覆材料 第二包覆材料
實例1 M-CdSe IBOA SiO 2 5 nm Al 2O 3
實例2 M-CdSe IBOA SiO 2 10 nm Al 2O 3
實例3 M-CdSe IBOA SiO 2 30 nm Al 2O 3
實例4 M-CdSe IBOA SiO 2-2x 10 nm Al 2O 3
實例5 M-InP IBOA SiO 2 30 nm Al 2O 3
實例6 M-CdSe IBOA/1,12-DODECA SiO 2 30 nm Al 2O 3
實例7 M-CdSe MMA/1,12-DODECA SiO 2 30 nm Al 2O 3
比較例1 CdSe -- SiO 2 --
比較例2 M-CdSe IBOA -- --
比較例3 InP -- SiO 2 --
比較例4 CdSe -- -- 30 nm Al 2O 3
比較例5 M-CdSe IBOA SiO 2 --
將實例1-7以及比較例1-5的光轉換材料與矽膠以量子點粉:矽膠為20:80的重量比混合後製成LED,再以100 mA點亮上述LED進行測試。測試所得之結果如以下表2所示。第6圖繪示根據實例3-5以及比較例1、3以及5之光轉換材料的第一包覆材料的FTIR的圖譜。第6圖所示之實例3-5以及比較例1、3以及5之光轉換材料的FTIR的圖譜中,於波數939 cm -1之吸光度(A 939)與於波數1000-1150 cm -1之吸光度峰值(A 1000-1150)之比值以α值示於以下表2。FTIR的圖譜中,SI-OH鍵結於波數939 cm -1吸光,且Si-O-Si於波數1000-1150 cm -1吸光。因此α值越小表示第一包覆材料中Si-OH成分越低,代表第一包覆材料的結構緻密度越高。LED相對強度@96h以及LED相對強度@216h分別係指以100 mA點亮之LED經過96小時以及216小時之後相對於以100 mA點亮之LED的初始發光亮度的百分比。 表2
α值 量子效率 LED相對強度 @96h LED相對強度@216h
實例1 - 60% 65% 57%
實例2 - 58% 83% 70%
實例3 0.69 50% 98% 93%
實例4 0.74 48% 85% 72%
實例5 0.65 45% 80% 65%
實例6 - 55% 87% 72%
實例7 - 55% 99% 95%
比較例1 1.13 45% 60% 42%
比較例2 - 47% 10% -
比較例3 0.97 40% 45% 20%
比較例4 - 40% 58% 38%
比較例5 0.82 60% 55% 36%
由以上表2可以看出,相較於比較例,據本揭露實例之光轉換材料具有較佳的使用壽命。尤其是,包含經修飾的CdSe量子點以及30 nm的Al 2O 3的光轉換材料在經過216小時之後還可維持90%以上的初始亮度,表示本揭露的光轉換材料具有保護其中的量子點被氧化或受水氣劣化的效果。因此,包含本揭露的光轉換材料的顯示裝置及/或照明裝置亦可具有較佳的使用壽命。
雖然本揭露的實施例及其優點已揭露如上,但應該瞭解的是,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揭露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更動、替代與潤飾。此外,本揭露之保護範圍並未侷限於說明書內所述特定實施例中的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從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揭示內容中理解現行或未來所發展出的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只要可以在此處所述實施例中實施大抵相同功能或獲得大抵相同結果皆可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使用。因此,本揭露之保護範圍包括上述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另外,每一申請專利範圍構成個別的實施例,且本揭露之保護範圍也包括各個申請專利範圍及實施例的組合。
1,2,3,4:光轉換材料 5:方法 10,20,30,40:光轉換混摻顆粒 101,201,301,401:量子點 103,203,303,403:基質 205,405:擴散粒子 12,22,32,42:第一包覆材料 14,24,34,44:第二包覆材料 S501,S503,S505:步驟
以下參考附圖詳細描述本揭露的例示性實施例,其中: 第1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之光轉換材料的示意圖。 第2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之另一些實施例之光轉換材料的示意圖。 第3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之另一些實施例之光轉換材料的示意圖。 第4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之另一些實施例之光轉換材料的示意圖。 第5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之光轉換材料的製備方法的流程圖。 第6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以及比較例之光轉換材料的傅立葉轉換紅外光譜(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的圖譜。
1:光轉換材料
10:光轉換混摻顆粒
101:量子點
103:基質
12:第一包覆材料
14:第二包覆材料

Claims (31)

  1. 一種光轉換材料,其包括:一光轉換混摻顆粒,其包含:一基質,以及複數個量子點,均勻地分散於該基質中;一第一包覆材料,包覆該光轉換混摻顆粒;以及一第二包覆材料,形成於該第一包覆材料上並包覆該第一包覆材料;其中該第一包覆材料包括氧化矽,且該第一包覆材料的傅立葉轉換紅外光譜的圖譜中,於939cm-1之吸光度(A939)與於1000-1150cm-1之吸光度峰值(A1000-1150)之比值α(吸光度比α:A939/A1000-1150)大於等於0.65且小於等於0.8。
  2. 如請求項1之光轉換材料,其中該複數個量子點中的每一個量子點的一表面上修飾有一配體,該基質包括一交聯單體,且該配體與該交聯單體交聯。
  3. 如請求項2之光轉換材料,其中該配體係選自由包括硫醇基、胺基及/或羧酸基之壓克力單體、環氧樹脂單體、矽烷單體、矽膠單體或其任意組合所組成之群組,且該交聯單體係選自由壓克力單體、環氧樹脂單體、矽膠單體或其任意組合所組成之群組。
  4. 如請求項1之光轉換材料,其中該第二包覆材料包括金屬氧化物。
  5. 如請求項1之光轉換材料,其中該第一包覆材料具有一層狀結構,且該第二包覆材料具有一層狀結構。
  6. 如請求項5之光轉換材料,其中該第一包覆材料的該層狀結構的厚度為20-2000 nm,且該第二包覆材料的該層狀結構的厚度為5-50 nm。
  7. 如請求項5之光轉換材料,其中該光轉換混摻顆粒的粒徑為0.1-40 μm,且該光轉換材料的粒徑為0.2-50 μm。
  8. 如請求項1之光轉換材料,其中該第一包覆材料與多個該光轉換混摻顆粒形成一球狀包覆結構,且該第二包覆材料具有一層狀結構。
  9. 如請求項8之光轉換材料,其中該球狀包覆結構的粒徑為0.1-40 μm,且該第二包覆材料的該層狀結構的厚度為5-50 nm。
  10. 如請求項8之光轉換材料,其中該光轉換混摻顆粒的粒徑為0.1-5 μm,且該光轉換材料的粒徑為0.2-50 μm。
  11. 如請求項1之光轉換材料,其中以該光轉換混摻顆粒的總重量為100 wt%為基準,該基質佔30-60 wt%,而該複數個量子點佔5-50 wt%。
  12. 如請求項1之光轉換材料,其中該光轉換混摻顆粒進一步包括均勻地分散於該基質中的複數個擴散粒子。
  13. 如請求項12之光轉換材料,其中以該光轉換混摻顆粒的總重量為100 wt%為基準,該複數個擴散粒子佔0.5-20 wt%。
  14. 如請求項1之光轉換材料,其中該光轉換材料進一步包括形成於該第二包覆材料上並包覆該第二包覆材料的一堆疊層狀結構。
  15. 如請求項14之光轉換材料,其中該堆疊層狀結構包括交錯堆疊的該第一包覆材料與該第二包覆材料。
  16. 一種光轉換材料的製備方法,其包括: 形成一光轉換混摻顆粒; 以一酸鹼兩步法形成一第一包覆材料於該光轉換混摻顆粒的表面上;以及 以一原子層沈積法形成一第二包覆材料於該第一包覆材料上, 其中該光轉換混摻顆粒包括: 一基質;以及 複數個量子點,均勻地分散於該基質中; 其中該第一包覆材料包括氧化矽,且該第一包覆材料的傅立葉轉換紅外光譜的圖譜中,於波數939 cm -1之吸光度(A 939)與於波數1000-1150 cm -1之吸光度峰值(A 1000-1150)之比值α(吸光度比α:A 939/ A 1000-1150)小於等於0.8。
  17. 如請求項16之光轉換材料的製備方法,其中該複數個量子點中的每一個量子點的一表面上修飾有一配體,該基質包括一交聯單體,且該配體與該交聯單體交聯。
  18. 如請求項17之光轉換材料的製備方法,其中該配體係選自由包括硫醇基、胺基及/或羧酸基之壓克力單體、環氧樹脂單體、矽烷單體、矽膠單體或其任意組合所組成之群組,且該交聯單體係選自由壓克力單體、環氧樹脂單體、矽膠單體或其任意組合所組成之群組。
  19. 如請求項16之光轉換材料的製備方法,其中該第二包覆材料包括金屬氧化物。
  20. 如請求項16之光轉換材料的製備方法,其中該第一包覆材料具有一層狀結構,且該第二包覆材料具有一層狀結構。
  21. 如請求項20之光轉換材料的製備方法,其中該第一包覆材料的該層狀結構的厚度為20-2000 nm,且該第二包覆材料的該層狀結構的厚度為5-50 nm。
  22. 如請求項20之光轉換材料的製備方法,其中該光轉換混摻顆粒的粒徑為0.1-40 μm,且該光轉換材料的粒徑為0.2-50 μm。
  23. 如請求項16之光轉換材料的製備方法,其中該第一包覆材料與多個該光轉換混摻顆粒形成一球狀包覆結構,且該第二包覆材料具有一層狀結構。
  24. 如請求項23之光轉換材料的製備方法,其中該球狀包覆結構的粒徑為0.1-40 μm,且該第二包覆材料的該層狀結構的厚度為5-50 nm。
  25. 如請求項23之光轉換材料的製備方法,其中該光轉換混摻顆粒的粒徑為0.1-5 μm,且該光轉換材料的粒徑為0.2-50 μm。
  26. 如請求項16之光轉換材料的製備方法,其中以該光轉換混摻顆粒的總重量為100 wt%為基準,該基質佔30-60 wt%,以及而該複數個量子點佔5-50 wt%。
  27. 如請求項16之光轉換材料的製備方法,其中該光轉換混摻顆粒進一步包括均勻地分散於該基質中的複數個擴散粒子。
  28. 如請求項27之光轉換材料的製備方法,其中以該光轉換混摻顆粒的總重量為100 wt%為基準,該複數個擴散粒子佔0.5-20 wt%。
  29. 如請求項16之光轉換材料的製備方法,其中包括重複執行形成該第一包覆材料以及形成該第二包覆材料的步驟。
  30.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如請求項1-15之任一項所述之光轉換材料。
  31. 一種照明裝置,包括如請求項1-15之任一項所述之光轉換材料。
TW110149097A 2021-12-28 2021-12-28 光轉換材料、其製備方法、顯示裝置以及照明裝置 TWI82905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49097A TWI829059B (zh) 2021-12-28 2021-12-28 光轉換材料、其製備方法、顯示裝置以及照明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49097A TWI829059B (zh) 2021-12-28 2021-12-28 光轉換材料、其製備方法、顯示裝置以及照明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25819A TW202325819A (zh) 2023-07-01
TWI829059B true TWI829059B (zh) 2024-01-11

Family

ID=881475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49097A TWI829059B (zh) 2021-12-28 2021-12-28 光轉換材料、其製備方法、顯示裝置以及照明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29059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51152A (zh) * 2013-03-14 2015-11-11 纳米技术有限公司 多层包覆的量子点珠
WO2017004145A1 (en) * 2015-06-30 2017-01-05 Cree, Inc. Stabilized quantum dot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king a stabilized quantum dot structur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51152A (zh) * 2013-03-14 2015-11-11 纳米技术有限公司 多层包覆的量子点珠
WO2017004145A1 (en) * 2015-06-30 2017-01-05 Cree, Inc. Stabilized quantum dot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king a stabilized quantum dot structu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25819A (zh) 2023-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74807B2 (en) Nanocrystal doped matrixes
KR101961232B1 (ko) 양자점 조성물
CN103059393B (zh) 复合物、制备其的组合物和方法、包括其的复合膜和器件
KR102093258B1 (ko) 고체 조명용의 고도로 안정된 qd들의 복합물들 및 개시제 없는 중합을 통한 그 제조 방법
CN104755586A (zh) 用于硅酮中的量子点的基于pdms的配体
KR20160072177A (ko) 발광 다이오드 (led) 디바이스들
EP2424941A2 (en) Functionalized matrixes for dispersion of nanostructures
CN105102580A (zh) 多孔颗粒中的封装的量子点
CN112424268A (zh) 量子点膜的制备方法、由此制备的量子点膜及包括该量子点膜的波长转换片和显示器
US20230374324A1 (en) A Quantum Dot Ink, a Color Filter Film, a Display Device and a Color Filter Film Preparation Method
US20180273843A1 (en) Quantum dot film and method of preparing the same
US10781365B2 (en) Combination solution of colloidal quantum dots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CN104884976B (zh) 光学组合物
TWI829059B (zh) 光轉換材料、其製備方法、顯示裝置以及照明裝置
US11807787B2 (en) Luminescence conversion material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CN116355608A (zh) 光转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KR20210076084A (ko) 나노입자
KR100657942B1 (ko) 광전 소자 봉지재 및 이를 채용한 태양 전지 모듈
JP2022515136A (ja) 表面改変された半電導性発光ナノ粒子、およびその調製のためのプロセス
WO2022206873A1 (zh) 纳米晶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KR20230083201A (ko) 양자점/아크릴레이트 나노복합체,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광전자 장치
JP2022060064A (ja) 波長変換部材、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画像表示装置、及び波長変換用樹脂組成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