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7481B - 發光裝置 - Google Patents

發光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27481B
TWI827481B TW112108970A TW112108970A TWI827481B TW I827481 B TWI827481 B TW I827481B TW 112108970 A TW112108970 A TW 112108970A TW 112108970 A TW112108970 A TW 112108970A TW I827481 B TWI827481 B TW I82748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guide
emitting unit
guide member
emit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089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吳存鑫
Original Assignee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21089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27481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74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7481B/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種發光裝置,其包括一電路板、一殼體以及一導光組件。電路板包括至少一第一發光單元及一第二發光單元。殼體設置於電路板。導光組件包括一第一導光件、一第二導光件及一遮光件。第一導光件設置於殼體內,傳導第一發光單元所發出的光線。第一導光件包括一容置孔,且容置孔對應至第二發光單元。第二導光件設置於容置孔,傳導第二發光單元所發出的光線。遮光件設置於第二導光件的一外側壁,且位於第一導光件及第二導光件之間。藉由調整第一發光單元的一發光強度及第二發光單元的一發光強度,以調整發光裝置所顯示的一明度。

Description

發光裝置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發光裝置,特別是關於可調整明度的發光裝置。
一般來說,發光裝置能藉由使用不同發光顏色的單一或多個發光二極體(light-emitting diode,簡稱為LED),以調整其所發出的光線顏色。另外,可藉由調整驅動發光二極體的電流大小,以調整發光裝置的發光強度。因此,發光裝置僅能調整其顏色或發光強度,而無法調整其明度(lightness)。換言之,目前的發光裝置並無法調整單一顏色的深淺。
有鑑於上述課題,本發明之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發光裝置,藉由發光裝置的新穎結構,以解決習知發光裝置無法調整明度的問題。
為達成上述之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發光裝置,其包括一電路板、一殼體以及一導光組件。電路板包括至少一第一發光單元及一第二發光單元。殼體設置於電路板,並包括一容置空間。導光組件包括一第一導光件、一第二導光件及一遮光件。第一導光件設置於容置空間內,傳導第一發光單元所發出的光線。第一導光件包括一容置孔,且容置孔對應至第二發光單元。第二導光件設置於容置孔,傳導第二發光單元所發出的光線。遮光件設置於第二導光件的一外側壁,且位於第一導光件及第二導光件之間。其中,藉由調整第一發光單元的一發光強度及第二發光單元的一發光強度,以調整發光裝置所顯示的一明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第一發光單元發出一白光,該第二發光單元發出一白光、一紅光、一藍光或一綠光。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容置孔位於第一導光件的一中央位置。電路板包括二該第一發光單元,且對應於第一導光件的二角落。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該二第一發光單元對稱地設置於第一導光件的該二角落。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第二發光單元所發射的光線自第一導光件的一外側壁進入第一導光件。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導光組件更包括至少一第一導光柱,其包括一入光面及一出光面。入光面與出光面之間具有一夾角。入光面對應至第一發光單元,出光面對應至第一導光件的外側壁。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殼體包括至少一開孔,其與容置空間連通。第一導光柱設置於開孔。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殼體包括至少一開孔。開孔位於殼體的一側壁,且開孔與容置空間連通。第一發光單元設置於殼體的外側,並對應至開孔。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導光組件更包括一第二導光柱。第一導光件具有一中空部。第二導光柱設置於中空部,且第二導光柱的其中一表面對應至第二發光單元。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導光組件更包括一反射片,設置於第一導光件的一外側壁及一底側。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第二導光件凸出於第一導光件。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第一導光件包含複數擴散粉,且該些擴散粉均勻分布於第一導光件。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殼體包括一第一固定部,電路板包括一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與第二固定部相互配合並連接。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發光裝置更包括一蓋體,蓋闔於導光組件相對於電路板的一側。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殼體包括一第三固定部,蓋體包括一第四固定部。第三固定部與第四固定部相互配合並連接。
承上所述,依據本發明之發光裝置,其包括一電路板、一殼體以及一導光組件。電路板包括至少一第一發光單元及一第二發光單元。導光組件包括一第一導光件、一第二導光件及一遮光件。第一導光件設置於殼體內,傳導第一發光單元所發出的光線。第二導光件設置於第一導光件的容置孔內,以對應並傳導第二發光單元所發出的光線。遮光件位於第一導光件及第二導光件之間,以避免內外的光源相互干擾。其中,藉由調整第一發光單元及第二發光單元的發光強度,使第一導光件及第二導光件產生不同的亮度差異。內外亮度的差異可讓使用者的視覺能感知到顏色明度的高低(深淺)或是不同灰階,進而使發光裝置所顯示的明度可調整。
為能更瞭解本發明之技術內容,特舉較佳具體實施例說明如下。
圖1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發光裝置的示意圖,圖2為圖1所示之發光裝置的分解示意圖,圖3為圖1所示之發光裝置於A-A線的分解示意圖,請參考圖1、圖2及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發光裝置1包括一電路板10、一殼體20以及一導光組件30。其中,電路板10包括至少一第一發光單元11及一第二發光單元12。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發光單元11及第二發光單元12皆例如為發光二極體(LED)。須說明的是,第一發光單元11及第二發光單元12分別對應至導光組件30的不同元件,故分別以第一、第二稱之,而此細節於後進一步說明。
本實施例之殼體20設置於電路板10。殼體20包括一容置空間21,用以容置導光組件30。具體而言,導光組件30包括一第一導光件31、一第二導光件32及一遮光件33。第一導光件31設置於殼體20的容置空間21內。較佳的,第一導光件31與容置空間21的形狀相互配合。例如,本實施例之第一導光件31為四邊形的導光塊,對應的,容置空間21可以為類似尺寸的四邊形槽體。因此,第一導光件31容置於容置空間21時,第一導光件31的一外側壁311可接近殼體20的內壁。
其中,第一導光件31用以傳導第一發光單元11所發出的光線。具體而言,第一發光單元11的設置位置對應至第一導光件31,使第一發光單元11所發出的光線可進入第一導光件31內。較佳的,本實施例之第一發光單元11對應至第一導光件31的外側壁311,使第一發光單元11所發射的光線可自第一導光件31的外側壁311進入第一導光件31。意即,第一發光單元11可以側入式的方式將光線導入第一導光件31內。
在本實施例中,導光組件30更包括至少一第一導光柱34。又,第一導光柱34包括一入光面341及一出光面342。其中,入光面341對應至第一發光單元11,而出光面342對應至第一導光件31的外側壁311。具體而言,入光面341與出光面342之間具有一夾角,於此是指入光面341與出光面342非位在同一水平面,故其之間具有夾角。在本實施例中,由於第一發光單元11的出光方向與第一導光件31的外側壁311相互垂直,故入光面341與出光面342亦相互垂直。意即,入光面341與出光面342之間的夾角實質上為90度。
在本實施例中,殼體20對應具有至少一開孔22,其與容置空間21連通。圖4為圖2所示之導光組件組裝後的示意圖,圖5為圖1所示之發光裝置移除電路板後的底側示意圖,請參考圖3、圖4及圖5所示。本實施例之開孔22開設於殼體20的底側及與容置空間21相接的側壁,藉以容置第一導光柱34,使第一導光柱34設置於開孔22後,入光面341可對應至第一發光單元11,出光面342對應至第一導光件31的外側壁311。因此,第一發光單元11所發出的光線可自入光面341進入第一導光柱34,再從出光面342射出至第一導光件31的外側壁311。換言之,可藉由第一導光柱34將第一發光單元11所發出的光線傳導至第一導光件31,且光線自外側壁311進入第一導光件31內,以實現側入式光源的架構。當從第一導光件31的上表面(即相對於電路板10的表面)觀察時,側入式的光源可避免有明顯光點的情形,進而使整體發光較為均勻。然而,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發光單元11亦可設置於殼體20的底側,且開孔22對應設置於殼體20的底側。第一發光單元11所發出的光線同樣可穿過底側的開孔22並自第一導光件31的底側進入第一導光件31內。
較佳的,本實施例之電路板10包括二個第一發光單元11,且對應於第一導光件31的二角落(corner)。具體而言,本實施例之第一導光件31為四邊形,而具有四個角落。第一發光單元11的設置位置可對應至第一導光件31的其中二個角落。較佳的,二個第一發光單元11可對稱地設置於第一導光件31的二個角落,使光線能均勻地分布於第一導光件31內。對應的,第一導光柱34與開孔22的數量亦為二個,且分別設置於殼體20的二角落,以分別對應至二個第一發光單元11。
請參考圖2、圖3及圖4所示,本實施例之第一導光件31包括一容置孔312,且容置孔312對應至第二發光單元12。又,第二導光件32設置於容置孔312。因此,第一導光件31設置於第二導光件32的外側。較佳的,容置孔312位於第一導光件31的一中央位置,亦使第二導光件32可位於第一導光件31的中央位置。另外,本實施例之第二導光件32可以為圓柱體,而容置孔312亦對應第二導光件32之形狀為圓柱形的孔洞,以容置第二導光件32。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導光件32亦可以為其他多邊形柱體,或不規則形的柱體,而容置孔312將視第二導光件32之形狀與其對應,以利容置第二導光件32,本發明並不限制。
在本實施例中,殼體20的中央位置也具有一底側開孔23,其對應至第二發光單元12的位置。較佳的,底側開孔23可與第一導光件31的容置孔312相互連通。在其他實施例中,殼體20的底側可以為開放的結構,即無需另外開設底側開孔23。當第二導光件32容置於容置孔312內時,第二導光件32亦對應至第二發光單元12,使第二導光件32可傳導第二發光單元12所發出的光線。較佳的,本實施例之第二導光件32還包括一中空部321,其開口朝向第二發光單元12。因此,第二發光單元12發出的光線穿過底側開孔23後進入中空部321內,並可自中空部321的內壁進入第二導光件32內。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導光件32亦可以為實心的圓柱體,而第二發光單元12所發出的光線可自第二導光件32的底面進入第二導光件32內,本發明並不限制。
因此,第一發光單元11所發出的光線可在第一導光件31的上表面均勻地呈現,而第二發光單元12所發出的光線則可在第二導光件32的上表面均勻地呈現。又,第一導光件31與第二導光件32皆由可導光材質所製成,其可例如但不限於壓克力。較佳的,第一導光件31還可包含複數擴散粉,且擴散粉均勻分布於第一導光件31,使第一導光件31可均勻地導光。較佳的,第二導光件32可以為光纖材質,以具有較佳的導光效果。
較佳的,導光組件30更包括一反射片35,設置於第一導光件31的一外側壁311及一底側。反射片35亦可使第一導光件31更均勻地導光。在本實施例中,反射片35包覆於第一導光件31的外側壁311及底側。其中,對應於第一導光柱34及第二發光單元12具有開孔,以避免阻擋第一發光單元11及第二發光單元12所發出的光線傳導至第一導光件31及第二導光件32。
為了避免第一導光件31與第二導光件32所呈現的光相互干擾,本實施例之導光組件30還具有遮光件33。又,遮光件33設置於第二導光件32的一外側壁322(如圖2),且位於第一導光件31及第二導光件32之間,如圖3及圖4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可先將遮光件33套設至第二導光件32的外側壁322後,再將第二導光件32連同遮光件33一起置入第一導光件31的容置孔312內。此時,遮光件33位於第一導光件31及第二導光件32之間。須說明的是,遮光件33及反射片35的設置並無優先順序,僅須將第一導光件31、第二導光件32、遮光件33及反射片35在一併置入殼體20的容置空間21內即可。
較佳的,本實施例之第二導光件32的高度大於第一導光件31的高度。當第二導光件32置入第一導光件31的容置孔312時,第二導光件32凸出於第一導光件31,此設計亦可避免內外的光源(即第二發光單元12與第一發光單元11)相互干擾。
圖6為說明圖1所示之發光裝置於不同明度的示意圖,請參考圖3及圖6所示。須說明的是,為求圖面簡潔,圖6僅標示第一導光件31及第二導光件32。在本實施例中,可藉由調整第一發光單元11的一發光強度及第二發光單元12的一發光強度,以調整發光裝置1所顯示的一明度。具體而言,藉由增加或減弱第一發光單元11及第二發光單元12的驅動電流,以調整第一發光單元11或第二發光單元12的發光強度。例如,當電路板10提供最大驅動電流至第一發光單元11或第二發光單元12時,第一發光單元11或第二發光單元12的發光亮度為100%。反之,當電路板10停止提供驅動電流至第一發光單元11或第二發光單元12時,第一發光單元11或第二發光單元12的發光亮度為0%。
當第一發光單元11與第二發光單元12的發光強度不同時,第一導光件31與第二導光件32則可產生不同的亮度差異(即亮度對比值)。由於第二導光件32設置於第一導光件31內,故可藉由內外亮度的差異讓使用者的視覺能感知到顏色明度的高低(深淺)或是不同灰階,藉此調整發光裝置1所顯示的明度。須說明的是,發光裝置1所顯示的明度包含灰階(黑色的深淺)、及其他顏色的深淺。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發光單元11為白光的發光二極體,意即,第一發光單元11可發出白光。第二發光單元12則無特別限制,其可以為白光、或是其他顏色的發光二極體。較佳的,第二發光單元12可發出白光、紅光、藍光或綠光。其中,圖6是以第二發光單元12可發出白光為例,故先以第一發光單元11及第二發光單元12皆發出白光為例說明。當第一發光單元11的發光亮度為100%,且第二發光單元12的發光亮度為0%時,外側的第一導光件31與內側第二導光件32的亮度對比值為100%。此時,外側的第一導光件31呈現亮度最強的白光,而內側第二導光件32則無光源。無光源對於觀看發光裝置1的使用者而言,其所得到的視覺感知是黑色,如圖6左側第一個發光裝置1。
當第二發光單元12的發光亮度增加為40%,而第一發光單元11的發光亮度仍為100%時,外側的第一導光件31與內側第二導光件32的亮度對比值為60%,如如圖6左側第二個發光裝置1。對於觀看發光裝置1的使用者而言,其所得到的視覺感知是深灰色,而非黑色。當第二發光單元12的發光亮度保持為40%,而第一發光單元11的發光亮度降低至80%或60%時,外側的第一導光件31與內側第二導光件32的亮度對比值分別為40%、20%,如如圖6左側第三、四個發光裝置1。對於觀看發光裝置1的使用者而言,其所得到的視覺感知是越來越淺的灰色。換言之,第一導光件31與內側第二導光件32的亮度對比值由高到低,對於顏色的視覺感知會產生由深到淺的變化。因此,可藉由藉由調整第一發光單元11及第二發光單元12的發光強度,以調整發光裝置1所顯示的灰階(黑色的深淺)。
同樣的,若第二發光單元12發出紅光,則可藉由調整第一發光單元11及第二發光單元12的發光強度,使第一導光件31與內側第二導光件32產生不同的亮度對比值。當第一導光件31與內側第二導光件32的亮度對比值由高到低,對觀看發光裝置1的使用者而言,其所得到的視覺感知是由深紅色到淺紅色。同樣的,第二發光單元12發出藍光、或綠光,亦可利用調整第一發光單元11及第二發光單元12的發光強度,使發光裝置1呈現不同深淺的藍色或綠色。因此,可藉由藉由調整第一發光單元11及第二發光單元12的發光強度,以調整發光裝置1所顯示的顏色(例如,紅色、藍色、或綠色)的深淺。
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發光單元11可以是白光、紅光、藍光或綠光的發光二極體,而其所對應的第一導光件31較佳可以為光纖材質。又,第二發光單元12可以是白光的發光二極體,其所對應的第二導光件32較佳可具有均勻分布的擴散粉。第一發光單元11或第二發光單元12僅需其中一個為可發出白光的發光二極體,本發明並不限制。
請參考圖4及圖5所示,較佳的,本實施例之殼體20更包括一第一固定部24,電路板10包括一第二固定部13。第一固定部24與第二固定部13相互配合並連接。具體而言,第一固定部24與第二固定部13為可相互配合並相互連接的結構。例如,第一固定部24可以為卡勾,而第二固定部13為開孔或卡槽,使第一固定部24與第二固定部13可以卡合的方式相互連接。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固定部24與第二固定部13亦可以為相互吸引的磁性件或磁鐵,利用磁力相吸的方式相互連接。在本實施例中,藉由第一固定部24與第二固定部13將殼體20及導光組件30固定至電路板10。
請參考圖1、圖2及圖5所示,較佳的,發光裝置1更包括一蓋體40。蓋體40蓋闔於導光組件30相對於電路板10的一側。意即,蓋體40蓋闔於導光組件30的上側。較佳的,本實施例之殼體20包括一第三固定部25,蓋體40包括一第四固定部41。第三固定部25與第四固定部41相互配合並連接。同樣的,第三固定部25可例如為卡勾,而第四固定部41對應為開孔或卡槽,使第三固定部25與第四固定部41可以卡合的方式相互連接。蓋體40的設置可遮蔽導光組件30的第一導光件31及第二導光件32,使發光裝置1的上表面可看到單一構件(即蓋體40)的表面。因此,可避免使用者看到第一導光件31及第二導光件32的邊界。
另外,一般消費者在購買顯示螢幕後,只能用肉眼或螢幕校色器確認螢幕顯示的顏色是否有問題。然而,肉眼確認並不準確,而螢幕校色器的價格昂貴。本實施例之發光裝置1可應用在鍵盤、螢幕的框架或其他電腦配件,以供使用者可方便的對顯示螢幕校色。較佳的,可於鍵盤或螢幕的框架設置複數個發光裝置1。例如,設置四個發光裝置1,其第二發光單元12分別可發出白光、紅光、藍光或綠光,以供使用者可方便的對顯示螢幕校色。
圖7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發光裝置的剖面示意圖,請參考圖7所示。與第一實施例的差異僅在於,本實施例之發光裝置1a的導光組件30a更包括一第二導光柱36a。由於其他元件結構及連接關係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故沿用其元件符號。本實施例之第一導光件31同樣具有一中空部321,而第二導光柱36a設置於中空部321內。意即,第二導光柱36a設置於第一導光件31內。較佳的,第二導光柱36a可以為一柱狀體。又,第二導光柱36a的其中一表面對應至第二發光單元12。例如,第二導光柱36a的底面對應至第二發光單元12,故第二導光柱36a的底面作為一入光面。第二導光柱36a的頂面對應至中空部321的內壁,故第二導光柱36a的頂面可以為出光面。因此,第二發光單元12所發出的光線可自第二導光柱36a的底面(即入光面)進入第二導光柱36a,再從第二導光柱36a的頂面(即出光面)射出至第二導光件32的中空部321。換言之,可藉由第二導光柱36a將第二發光單元12所發出的光線傳導至第二導光件32。
關於發光裝置1a的其他元件的結構及其連接關係,以及調整發光裝置1a之明度的操作可參考第一實施例的說明,於此不加贅述。
圖8為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發光裝置的剖面示意圖,請參考圖8所示。本實施例之發光裝置1b同樣包括一電路板10b、一殼體20b、一導光組件30b以及一蓋體40b。殼體20b設置於電路板10b,並包括一容置空間21b,而導光組件30b設置於容置空間21b內。蓋體40b蓋闔於導光組件30b的上側。導光組件30b亦包括一第一導光件31b、一第二導光件32b及一遮光件33b。遮光件33b位於第一導光件31b及第二導光件32b之間。其中,電路板10b亦包括二第一發光單元11b及一第二發光單元12b。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發光單元11b為架高式的設置,使第一發光單元11b可直接對應至第一導光件31b的外側壁311b。因此,第一發光單元11b所發射的光線可自第一導光件31b的外側壁311b進入第一導光件31,以實現側入式光源的架構。具體而言,本實施例之電路板10b為多層式的架構,例如為雙層(double layer)。具體而言,本實施例之電路板10b包括一第一層電路板101b及一第二層電路板102b。其中,第二層電路板102b位於第一層電路板101b的上方。第一發光單元11b可設置於第二層電路板102b(即上層),以對應至第一導光件31b的外側壁311b。第二發光單元12b則設置於第一層電路板101b(即下層),進而可對應至第二導光件32b的底面,或是第二導光件32b的中空部321b。另外,殼體20b對應至於第一發光單元11b的位置包括有開孔。意即,開孔位於殼體20b的側壁,且開孔與容置空間21b連通。須說明的是,圖8為剖面圖,故未標示開孔。第一發光單元11b設置於殼體20b的外側,並對應至開孔。因此,第一發光單元11b所發出的光線可穿過開孔,並自第一導光件31b的外側壁311b進入第一導光件31b內,使第一導光件31b可傳導第一發光單元11b所發出的光線。而第二發光單元12b所發出的光線則可自中空部321b的內壁進入第二導光件32b內,使第二導光件32b傳導第二發光單元12b所發出的光線。同樣的,本實施例亦可藉由調整第一發光單元11b的發光強度及第二發光單元12b的發光強度,以調整發光裝置1b所顯示的明度。而關於調整發光裝置1b之明度的操作可參考第一實施例的說明,於此不加贅述。
綜上所述,依據本發明之發光裝置,其包括一電路板、一殼體以及一導光組件。電路板包括至少一第一發光單元及一第二發光單元。導光組件包括一第一導光件、一第二導光件及一遮光件。第一導光件設置於殼體內,傳導第一發光單元所發出的光線。第二導光件設置於第一導光件的容置孔內,以對應並傳導第二發光單元所發出的光線。遮光件位於第一導光件及第二導光件之間,以避免內外的光源相互干擾。其中,藉由調整第一發光單元及第二發光單元的發光強度,使第一導光件及第二導光件產生不同的亮度差異。內外亮度的差異可讓使用者的視覺能感知到顏色明度的高低(深淺)或是不同灰階,進而使發光裝置所顯示的明度可調整。
另外,明度可調整的發光裝置更可被應用在鍵盤、螢幕的框架或其他電腦配件,以供使用者可方便的對顯示螢幕校色。
應注意的是,上述諸多實施例係為了便於說明而舉例,本發明所主張之權利範圍自應以請專利範圍所述為準,而非僅限於上述實施例。
1、1a、1b:發光裝置 10、10b:電路板 101b:第一層電路板 102b:第二層電路板 11、11b:第一發光單元 12、12b:第二發光單元 13:第二固定部 20、20b:殼體 21、21b:容置空間 22:開孔 23:底側開孔 24:第一固定部 25:第三固定部 30、30a、30b:導光組件 31、31b:第一導光件 311、311b:外側壁 312:容置孔 32、32b:第二導光件 321、321b:中空部 322:外側壁 33、33b:遮光件 34:第一導光柱 341:入光面 342:出光面 35:反射片 36a:第二導光柱 40、40b:蓋體 41:第四固定部 A-A:線
圖1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發光裝置的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之發光裝置的分解示意圖。 圖3為圖1所示之發光裝置於A-A線的分解示意圖。 圖4為圖2所示之導光組件組裝後的示意圖。 圖5為圖1所示之發光裝置移除電路板後的底側示意圖。 圖6為說明圖1所示之發光裝置於不同明度的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發光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發光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1:發光裝置
10:電路板
11:第一發光單元
12:第二發光單元
13:第二固定部
20:殼體
21:容置空間
23:底側開孔
24:第一固定部
25:第三固定部
30:導光組件
31:第一導光件
311:外側壁
312:容置孔
32:第二導光件
322:外側壁
33:遮光件
34:第一導光柱
341:入光面
342:出光面
35:反射片
40:蓋體
41:第四固定部

Claims (15)

  1. 一種發光裝置,包括: 一電路板,包括至少一第一發光單元及一第二發光單元; 一殼體,設置於該電路板,並包括一容置空間;以及 一導光組件,包括: 一第一導光件,設置於該容置空間內,傳導該第一發光單元所發出的光線,該第一導光件包括一容置孔,該容置孔對應至該第二發光單元; 一第二導光件,設置於該容置孔,傳導該第二發光單元所發出的光線;及 一遮光件,設置於該第二導光件的一外側壁,且位於該第一導光件及該第二導光件之間,其中, 藉由調整該第一發光單元的一發光強度及該第二發光單元的一發光強度,以調整該發光裝置所顯示的一明度。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發光裝置,其中該第一發光單元發出一白光,該第二發光單元發出一白光、一紅光、一藍光或一綠光。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發光裝置,其中該容置孔位於該第一導光件的一中央位置,該電路板包括二該第一發光單元,且對應於該第一導光件的二角落。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發光裝置,其中該二第一發光單元對稱地設置於該第一導光件的該二角落。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發光裝置,其中該第二發光單元所發射的光線自該第一導光件的一外側壁進入該第一導光件。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發光裝置,其中該導光組件更包括至少一第一導光柱,其包括一入光面及一出光面,該入光面與該出光面之間具有一夾角,該入光面對應至該第一發光單元,該出光面對應至該第一導光件的該外側壁。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發光裝置,其中該殼體包括至少一開孔,其與該容置空間連通,該第一導光柱設置於該開孔。
  8. 如請求項5所述之發光裝置,其中該殼體包括至少一開孔,該開孔位於該殼體的一側壁,且該開孔與該容置空間連通,該第一發光單元設置於該殼體的外側,並對應至該開孔。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發光裝置,其中該導光組件更包括一第二導光柱,該第一導光件具有一中空部,該第二導光柱設置於該中空部,且該第二導光柱的其中一表面對應至該第二發光單元。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發光裝置,其中該導光組件更包括一反射片,設置於該第一導光件的一外側壁及一底側。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發光裝置,其中該第二導光件凸出於該第一導光件。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發光裝置,其中該第一導光件包含複數擴散粉,且該些擴散粉均勻分布於該第一導光件。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發光裝置,其中該殼體包括一第一固定部,該電路板包括一第二固定部,該第一固定部與該第二固定部相互配合並連接。
  14. 如請求項1所述之發光裝置,更包括: 一蓋體,蓋闔於該導光組件相對於該電路板的一側。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發光裝置,其中該殼體包括一第三固定部,該蓋體包括一第四固定部,該第三固定部與該第四固定部相互配合並連接。
TW112108970A 2023-03-10 2023-03-10 發光裝置 TWI82748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108970A TWI827481B (zh) 2023-03-10 2023-03-10 發光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108970A TWI827481B (zh) 2023-03-10 2023-03-10 發光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27481B true TWI827481B (zh) 2023-12-21

Family

ID=900535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08970A TWI827481B (zh) 2023-03-10 2023-03-10 發光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27481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040604U (zh) * 2011-03-23 2011-11-16 东贝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照明灯
TW202104793A (zh) * 2019-07-26 2021-02-01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照明器具
WO2022028443A1 (zh) * 2020-08-04 2022-02-10 嘉兴山蒲照明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led灯具
CN217928618U (zh) * 2022-04-02 2022-11-29 广州腾龙健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色光卫浴灯
US20230018610A1 (en) * 2020-04-03 2023-01-19 Japan Display Inc. Lighting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040604U (zh) * 2011-03-23 2011-11-16 东贝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照明灯
TW202104793A (zh) * 2019-07-26 2021-02-01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照明器具
US20230018610A1 (en) * 2020-04-03 2023-01-19 Japan Display Inc. Lighting device
WO2022028443A1 (zh) * 2020-08-04 2022-02-10 嘉兴山蒲照明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led灯具
CN217928618U (zh) * 2022-04-02 2022-11-29 广州腾龙健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色光卫浴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54297B2 (ja) 発光装置
US20180107068A1 (en) Backlight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7530709B2 (en) Illumination apparatus having a light-transmitting frame
US8385707B2 (en) Layered light guide for producing ambient lighting
KR20080039980A (ko) 광원 제어 장치, 조명 장치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JP6837220B2 (ja) 照明装置
US9435933B2 (en)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102183007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10172203B2 (en) Lighting apparatus
JP2013077539A (ja) 電子機器、発光ユニット、および透光パネル
US20070008636A1 (en) Optical display device
KR20150011206A (ko) 표시장치
TWI827481B (zh) 發光裝置
US8941563B2 (en) Display for digital images
KR20080101165A (ko) 멀티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3665783B2 (ja) Ledユニット
RU2617558C2 (ru) Светоизлуча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устройства задней подсветки и способ работы светоизлучающего устройства
JP7000105B2 (ja) 発光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US20200141559A1 (en) Modular underwater lighting apparatus
CN108171890B (zh) 自助拍照设备
KR100903436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2014126571A (ja) 表示装置
KR101307785B1 (ko) 색 보정패널이 장착된 조명장치
TWI601316B (zh) 發光元件及影像顯示裝置
CN104832887B (zh) 光源模块以及电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