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2511B - 電壓轉換電路 - Google Patents
電壓轉換電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822511B TWI822511B TW111147500A TW111147500A TWI822511B TW I822511 B TWI822511 B TW I822511B TW 111147500 A TW111147500 A TW 111147500A TW 111147500 A TW111147500 A TW 111147500A TW I822511 B TWI822511 B TW I822511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bridge
- resonant
- switch
- conversion circuit
- voltage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2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7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3111 delay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8186 active pharmaceutical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60 explo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57 mal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67—Converter structures employing plural converter units, other than for parallel operation of the units on a single load
- H02M1/007—Plural converter units in cascade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4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mpensating for or adjusting power factor in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H02M1/4208—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power factor of AC input
- H02M1/4258—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power factor of AC input using a single converter stage both for correction of AC input power factor and generation of a regulated and galvanically isolated DC output voltage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4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losses
- H02M1/0054—Transistor switching losses
- H02M1/0058—Transistor switching losses by employing soft switching techniques, i.e. commutation of transistors when applied voltage is zero or when current flow is zero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 H02M1/08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for the simultaneous control of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ed semiconductor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4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mpensating for or adjusting power factor in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4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mpensating for or adjusting power factor in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H02M1/4208—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power factor of AC input
- H02M1/4225—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power factor of AC input using a non-isolated boost converter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1—Resonant DC/DC converte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at least two simultaneously operating switches on the input side, e.g. "double forward" or "double (switched) flyback" converter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69—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 H02M3/33571—Half-bridge at prim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 Amplifiers (AREA)
- Details Of Television Scanning (AREA)
Abstract
電壓轉換電路包含整流濾波電路、功率因數轉換電路、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電壓調整控制電路及電壓回授控制電路。整流濾波電路對輸入電壓進行整流濾波以產生整流濾波電壓。功率因數轉換電路根據其第一增益轉換整流濾波電壓為功因電壓。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根據其第二增益轉換功因電壓為供電電壓。電壓調整控制電路根據輸出電壓產生三個電壓調整訊號。功率因數轉換電路根據第一電壓調整訊號調整第一增益,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根據第二電壓調整訊號操作於三種諧振模式的其中一種,電壓回授控制電路根據第三電壓調整訊號調整第二增益。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關於電壓調節領域,特別是關於一種電壓轉換電路。
現在電子產品呈現爆炸式的成長,且所需求的輸入電壓種類繁多。為了滿足各種電子產品運作所需的不同電壓,而開發出可支援多組輸出電壓的電源輸送裝置(PD,Power Delivery)。例如,電源輸送裝置具有直流轉直流的轉換器(DC-DC),以將輸入電壓調節為電子產品所需的輸出電壓。然而,此方式會導致能量損耗皆發生在直流轉直流的轉換器,造成電源輸送裝置內部的元件散熱不均勻而損壞。例如,根據PD3.1的規範中,輸出電壓的範圍可以是在5伏特(V)至48伏特之間,假設電子產品所需的輸出電壓為5V而輸入電壓是48V,則所需調節的43V的電壓差是由直流轉直流的轉換器完成,如此造成直流轉直流的轉換器承受較大的損耗。
鑒於上述,本發明提供一種電壓轉換電路。電壓轉換電路包含整流濾波電路、功率因數轉換電路、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電壓調整控制電路及電壓回授控制電路。整流濾波電路接收輸入電壓,並對輸入電壓進行整流濾波以產生整流濾波電壓。功率因數轉換電路耦接整流濾波電
路。功率因數轉換電路具有第一增益,並根據第一增益轉換整流濾波電壓為功因電壓。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耦接功率因數轉換電路。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具有第二增益,並根據第二增益轉換功因電壓為供電電壓。電壓調整控制電路耦接功率因數轉換電路及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根據輸出電壓產生第一電壓調整訊號、第二電壓調整訊號及第三電壓調整訊號。電壓回授控制電路耦接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及電壓調整控制電路。功率因數轉換電路根據第一電壓調整訊號調整第一增益,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根據第二電壓調整訊號操作於全橋諧振模式、半橋諧振模式或混合半橋諧振模式,電壓回授控制電路根據第三電壓調整訊號控制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調整第二增益。
綜上所述,依據本發明之實施例,可以透過功率因數轉換電路及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來將輸入電壓調節為供電電壓。如此,功率因數轉換電路及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可以調節電壓,且功率因數轉換電路還可以提高電壓轉換電路的功率因數。此外,所需調節的電壓差可以分散於功率因數轉換電路及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以避免單一元件承受較大的損耗。在一些實施例中,透過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的全橋諧振模式、半橋諧振模式及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以配合供電電壓所供應的電子裝置所需的不同功率值。在一些實施例中,相較於半橋諧振模式,混合半橋諧振的開關損耗分布較均勻,致使散熱較佳。
10:電壓轉換電路
20:輸入端
30:整流濾波電路
40:功率因數轉換電路
SW0:切換開關
L0:電感
D0:二極體
C0:電容
R0:電阻
Iin:輸入電流
IDS:電流
IL:電流
ID:電流
SW0_PWM:切換訊號
50: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
51:初級側電路
511:橋式諧振電路
SW1:第一橋式開關
D1:二極體
C1:電容
SW2:第二橋式開關
D2:二極體
C2:電容
SW3:第三橋式開關
D3:二極體
C3:電容
SW4:第四橋式開關
D4:二極體
C4:電容
Cr:第一諧振電容
Lr:第一諧振電感
Lm:第二諧振電感
52:次級側電路
521:同步整流電路
DD1:第一整流開關
DD2:第二整流開關
522:濾波電路
53:變壓器
SW1_PWM:切換訊號
SW2_PWM:切換訊號
SW3_PWM:切換訊號
SW4_PWM:切換訊號
T:週期
TL:時間
60:電壓調整控制電路
70:電壓回授控制電路
80:輸出端
Vin:輸入電壓
Vrf:整流濾波電壓
Vpfc:功因電壓
Vs:供電電壓
Vo:輸出電壓
S1:第一電壓調整訊號
S2:第二電壓調整訊號
S3:第三電壓調整訊號
圖1係為本發明依據一些實施例之電壓轉換電路的方塊示意圖。
圖2係為本發明之功率因數轉換電路的第一實施例的詳細電路示意圖。
圖3係為本發明之功率因數轉換電路的第二實施例的詳細電路示意圖。
圖4係為本發明依據一些實施例之功率因數轉換電路的切換訊號及其元件的電流的波形示意圖。
圖5係為本發明依據一些實施例之整流濾波電壓及功率因數轉換電路的輸入電流的波形示意圖。
圖6係為本發明依據一些實施例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的詳細電路示意圖。
圖7A係為本發明依據一些實施例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在全橋諧振模式下的切換訊號的波形示意圖。
圖7B係為本發明依據一些實施例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在全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的第一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示意圖。
圖7C係為本發明依據一些實施例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在全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的第二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示意圖。
圖7D係為本發明依據一些實施例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在全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的第三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示意圖。
圖7E係為本發明依據一些實施例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在全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的第四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示意圖。
圖8A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在半橋諧振模式下的切換訊號的第一實施例之波形示意圖。
圖8B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在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的第一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一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8C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在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的第二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一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8D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在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的第三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一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8E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在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的第四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一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9A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在半橋諧振模式下的切換訊號的第二實施例之波形示意圖。
圖9B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在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的第一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二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9C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在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的第二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二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9D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在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的第三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二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9E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在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的第四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二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10A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在半橋諧振模式下的切換訊號的第三實施例之波形示意圖。
圖10B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在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的第一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三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10C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在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的第二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三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10D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在半橋諧振模式下的第三階段的電流路徑的週期的第三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10E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在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的第四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三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11A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在半橋諧振模式下的切換訊號的第四實施例之波形示意圖。
圖11B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在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的第一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四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11C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在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的第二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四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11D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在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的第三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四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11E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在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的第四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四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12A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下的切換訊號的第一實施例之波形示意圖。
圖12B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的第一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一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12C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的第二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一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12D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的第三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一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12E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的第四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一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12F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的第五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一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12G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的第六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一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12H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的第七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一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12I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的第八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一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13A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下的切換訊號的第二實施例之波形示意圖。
圖13B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的第一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二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13C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的第二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二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13D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的第三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二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13E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的第四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二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13F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的第五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二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13G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的第六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二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13H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的第七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二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13I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的第八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二實施例之示意圖。
參照圖1,係為本發明依據一些實施例之電壓轉換電路10的方塊示意圖。電壓轉換電路10包含整流濾波電路30、功率因數轉換電路40、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電壓調整控制電路60及電壓回授控制電路70。整流濾波電路30耦接輸入端20。功率因數轉換電路40耦接整流濾波電路30。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耦接功率因數轉換電路40及輸出端80。電壓調整控制電路60耦接功率因數轉換電路40、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及輸出端80。電壓回授控制電路70耦接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及電壓調整控制電路60。
整流濾波電路30從輸入端20接收輸入電壓Vin,並對輸入電壓Vin進行整流濾波以產生整流濾波電壓Vrf。在一些實施例中,輸入電壓Vin是交流電壓,整流濾波電壓Vrf是直流電壓,且直接或是間接經由整流濾波電壓Vrf所轉換出的電壓也是直流電壓。在一些實施例中,整流濾波電路30包含整流電路及濾波電路以分別執行整流動作及濾波動作。在一些
實施例中,整流電路可以由半波整流器或是全波整流器實現。在一些實施例中,濾波電路可以由被動濾波器或是主動濾波器實現。
功率因數轉換電路40具有第一增益。功率因數轉換電路40從整流濾波電路30獲得整流濾波電壓Vrf,根據第一增益轉換整流濾波電壓Vrf為功因電壓Vpfc,並將功因電壓Vpfc輸出至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例如,功率因數轉換電路40將整流濾波電壓Vrf以第一增益升壓或是降壓為功因電壓Vpfc。如此,功率因數轉換電路40可以調節電壓。
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具有第二增益。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從功率因數轉換電路40獲得功因電壓Vpfc,根據第二增益轉換功因電壓Vpfc為供電電壓Vs,並透過輸出端80將供電電壓Vs傳送至後端連接之電子裝置(圖未示)。例如,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將功因電壓Vpfc以第二增益升壓或是降壓為供電電壓Vs。如此,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可以調節電壓。在一些實施例中,電子裝置可例如為手機、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等。
電壓調整控制電路60透過輸出端80獲得電子裝置所需的輸出電壓Vo,並根據輸出電壓Vo產生第一電壓調整訊號S1、第二電壓調整訊號S2及第三電壓調整訊號S3,以控制功率因數轉換電路40及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的電壓調節,從而使供電電壓Vs符合電子裝置所需的輸出電壓Vo。其中,輸出電壓Vo可以是直流電壓。
功率因數轉換電路40根據第一電壓調整訊號S1調整第一增益。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根據第二電壓調整訊號S2操作於全橋諧振模式、半橋諧振模式或混合半橋諧振模式。在一些實施例中,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的全橋諧振模式、半橋諧振模式及混合半橋諧振模式所提供的增
益是固定的,且全橋諧振模式所提供的增益是半橋諧振模式或混合半橋諧振模式所提供的增益的兩倍。電壓回授控制電路70根據第三電壓調整訊號S3控制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調整(例如微調)第二增益。如此,可以使所需調節的電壓差分散於功率因數轉換電路40及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以避免單一元件承受較大的損耗。再者,透過分段式的調節(例如三段式調節:第一段是控制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所操作的諧振模式,第二段是調整功率因數轉換電路40的增益(後稱第一增益),第三段是調整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的增益(後稱第二增益)),可以使供電電壓Vs精準地符合電子裝置所需的輸出電壓Vo,並提升電壓轉換電路10的效率。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增益包含第一子增益及第二子增益。第一子增益是由全橋諧振模式、半橋諧振模式或混合半橋諧振模式所提供的增益,第二子增益是由第三電壓調整訊號S3所調整的增益。也就是說,前述的分段式的調節的第一段是選擇由全橋諧振模式提供第一子增益或是選擇由半橋諧振模式或混合半橋諧振模式提供第一子增益,前述的分段式的調節的第三段是調整第二子增益。在一些實施例中,電壓調整控制電路60及電壓回授控制電路70可由實體電路兜成,或整合為一控制積體電路。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輸出電壓Vo大於電壓閾值時,電壓調整控制電路60所產生的第二電壓調整訊號S2是指示操作於全橋諧振模式。在輸出電壓Vo不大於電壓閾值時,電壓調整控制電路60所產生的第二電壓調整訊號S2是指示操作於半橋諧振模式或是混合半橋諧振模式。在一些實施例中,電壓閾值可以是24V。舉一例來說明,假設當前的供電電壓Vs是24V且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是操作於半橋諧振模式或是混合半橋諧振模
式。當電子裝置所需的輸出電壓Vo是45V時,電壓調整控制電路60產生指示操作於全橋諧振模式的第二電壓調整訊號S2,以使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操作於全橋諧振模式。在尚未調整第一增益及第二增益的情形下,透過全橋諧振模式以使供電電壓Vs達到48V,在調整第一增益後供電電壓Vs達到45.5V。由於一些參數的限制致使調整後的供電電壓Vs仍未達到45V,因此透過調整第二增益以使供電電壓Vs達到45V而符合電子裝置所需的輸出電壓Vo。舉另一例來說明,假設當前的供電電壓Vs是48V且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是操作於全橋諧振模式。當電子裝置所需的輸出電壓Vo是20V時,電壓調整控制電路60產生指示操作於半橋諧振模式或是混合半橋諧振模式的第二電壓調整訊號S2,以使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操作於半橋諧振模式或是混合半橋諧振模式。在尚未調整第一增益及第二增益的情形下,透過半橋諧振模式或是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以使供電電壓Vs達到24V,在調整第一增益後供電電壓Vs達到20.5V。由於一些參數的限制致使調整後的供電電壓Vs仍未達到20V,因此透過調整第二增益以使供電電壓Vs達到20V而符合電子裝置所需的輸出電壓Vo。
在一些實施例中,電壓調整控制電路60除了以輸出電壓Vo來決定第二電壓調整訊號S2所指示的諧振模式之外,還可以透過電子裝置所需的功率值來決定第二電壓調整訊號S2所指示的諧振模式。舉例來說,在電子裝置所需的功率值不大於第一功率閾值時,電壓調整控制電路60所產生的第二電壓調整訊號S2是指示操作於半橋諧振模式,以使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操作於半橋諧振模式。在電子裝置所需的功率值大於第一功率閾值且不大於第二功率閾值時,電壓調整控制電路60所產生的第二電壓
調整訊號S2是指示操作於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以使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操作於混合半橋諧振模式。在電子裝置所需的功率值大於第二功率閾值時,電壓調整控制電路60所產生的第二電壓調整訊號S2是指示操作於全橋諧振模式,以使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操作於全橋諧振模式。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功率閾值是140瓦特(W),第二功率閾值是180瓦特。
參照圖2及圖3。圖2係為本發明之功率因數轉換電路40的第一實施例的詳細電路示意圖。圖3係為本發明之功率因數轉換電路40的第二實施例的詳細電路示意圖。在一些實施例中,功率因數轉換電路40包含電容C0、電感L0、電阻R0、二極體D0及切換開關SW0。電感L0並聯電容C0。電阻R0耦接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且並聯電容C0。電阻R0產生功因電壓Vpfc,並輸出至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電容C0可以消除功因電壓Vpfc的漣波。二極體D0耦接於電感L0及電容C0之間。切換開關SW0耦接於整流濾波電路30及電感L0之間。切換開關SW0可以由電晶體實現。整流濾波電路30透過其第一端及第二端輸出整流濾波電壓Vrf至功率因數轉換電路40。如圖2所示,在功率因數轉換電路40的第一實施例中,切換開關SW0耦接於整流濾波電路30的第一端及電感L0的第一端之間。如圖3所示,在功率因數轉換電路40的第二實施例中,切換開關SW0耦接於整流濾波電路30的第二端及電感L0的第二端之間。切換開關SW0根據第一電壓調整訊號S1變化其開關占空比(switch duty cycle)以調整第一增益。其中,切換開關SW0的單一切換週期包含導通時間(Ton)及關斷時間(Toff),開關占空比是切換開關SW0的單一切換週期中導通時間與該單一切換週期之間的比值。例如,在第一電壓調整訊號S1指示升壓時,切換開
關SW0在切換頻率(或切換週期)不變下增加其導通時間以增加開關占空比,從而增加第一增益並使功因電壓Vpfc上升。在第一電壓調整訊號S1指示降壓時,切換開關SW0在切換頻率(或切換週期)不變下減少其導通時間以降低開關占空比,從而降低第一增益並使功因電壓Vpfc下降。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電壓調整訊號S1的占空比(duty cycle)與切換開關SW0的開關占空比相對應,切換開關SW0根據第一電壓調整訊號S1調整開關占空比而改變第一增益。
參照圖2至圖5。圖4係為本發明依據一些實施例之功率因數轉換電路40的切換訊號SW0_PWM及其元件的電流IDS、IL及ID的波形示意圖。圖5係為本發明依據一些實施例之整流濾波電壓Vrf及功率因數轉換電路40的輸入電流Iin的波形示意圖。電流IDS是切換開關SW0的電流,電流IL是電感L0的電流,電流ID是二極體D0的電流。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電壓調整訊號S1可以是以脈衝寬度調變(Pulse-width modulation,PWM)訊號實現的切換訊號SW0_PWM。切換開關SW0的切換狀態是受切換訊號SW0_PWM控制。例如,在切換訊號SW0_PWM是高位準時,切換開關SW0的切換狀態處於導通,在切換訊號SW0_PWM是低位準時,切換開關SW0的切換狀態處於關斷。由於切換開關SW0的開關占空比相應於切換訊號SW0_PWM的占空比,因此在切換訊號SW0_PWM的占空比變化時,切換開關SW0的開關占空比也隨之變化。例如,在切換訊號SW0_PWM的占空比上升(或下降)時,切換開關SW0的開關占空比也隨之上升(或下降)。其中,切換訊號SW0_PWM的占空比是指切換訊號SW0_PWM的單一週期中高位準時間與該單一週期之間的比值。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增益可以
以式1表示。其中,A1是第一增益,DT0是切換訊號SW0_PWM的占空比或是切換開關SW0的開關占空比。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切換訊號SW0_PWM使切換開關SW0的切換狀態處於導通時,整流濾波電壓Vrf對電感L0充電,此時電流IDS等於電流IL而電流ID等於零。在切換訊號SW0_PWM使切換開關SW0的切換狀態處於關斷時,電感L0透過二極體D0對電阻R0放電,此時電流IL等於電流ID。如圖5所示,當切換開關SW0的切換狀態是處於導通且功率因數轉換電路40是處於臨界模式(Boundary Conduction Mode,BCM)時,功率因數轉換電路40的輸入電流Iin及整流濾波電壓Vrf是同相位,因此可以提升電壓轉換電路10的功率因數。如此,功率因數轉換電路40不僅可以調節電壓,還可以提高電壓轉換電路10的功率因數。
參照圖6,係為本發明依據一些實施例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的詳細電路示意圖。在一些實施例中,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包含初級側電路51、次級側電路52及變壓器53。初級側電路51耦接功率因數轉換電路40及電壓調整控制電路60,以接收功因電壓Vpfc及第二電壓調整訊號S2。初級側電路51透過變壓器53與次級側電路52進行能量轉換,以使次級側電路52輸出供電電壓Vs。
在一些實施例中,初級側電路51包含橋式諧振電路511。次級側電路52包含同步整流電路521及濾波電路522。同步整流電路521用以對來自變壓器53的電壓進行整流動作。濾波電路522用以對同步整流電路521整流後的電壓進行濾波動作,以輸出供電電壓Vs。在一些實施例中,
同步整流電路521包含第一整流開關DD1及第二整流開關DD2。第一整流開關DD1耦接於變壓器53的次級側電感的第一端及濾波電路522的第一端之間。第二整流開關DD2耦接於變壓器53的次級側電感的第二端及濾波電路522的第一端之間。濾波電路522的第二端耦接於變壓器的次級側電感的中間抽頭。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整流開關DD1及第二整流開關DD2可以由電晶體或是二極體實現。在一些實施例中,濾波電路522可以是R-C濾波電路,例如由並聯的電阻及電容所組成的濾波電路。
在一些實施例中,橋式諧振電路511包含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第二諧振電感Lm、第一橋式開關SW1、第二橋式開關SW2、第三橋式開關SW3及第四橋式開關SW4。第一諧振電感Lr耦接第一諧振電容Cr。第二諧振電感Lm耦接第一諧振電感Lr。功率因數轉換電路40透過其第一端及第二端輸出功因電壓Vpfc至橋式諧振電路511。第一橋式開關SW1耦接於功率因數轉換電路40的第一端及第一諧振電容Cr之間。第二橋式開關SW2耦接於功率因數轉換電路40的第二端及第一諧振電容Cr之間。第三橋式開關SW3耦接於功率因數轉換電路40的第一端及第二諧振電感Lm之間。第四橋式開關SW4耦接於功率因數轉換電路40的第二端及第二諧振電感Lm之間。第二諧振電感Lm並聯變壓器53的初級側電感,以透過變壓器53將能量轉換至次級側電路52。橋式諧振電路511根據第二電壓調整訊號S2控制第一橋式開關SW1、第二橋式開關SW2、第三橋式開關SW3及第四橋式開關SW4的切換狀態,以使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三種諧振模式(即全橋諧振模式、半橋諧振模式及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之間切換操作。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橋式開關SW1、第二橋式開關SW2、第三
橋式開關SW3及第四橋式開關SW4還分別並聯有二極體D1、D2、D3及D4及電容C1、C2、C3及C4,以協助橋式諧振電路511的運作。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電壓調整訊號S2可以包含四個切換訊號SW1_PWM、SW2_PWM、SW3_PWM及SW4_PWM(如圖7A、8A、9A、10A、11A、12A及13A所示),以分別控制第一橋式開關SW1、第二橋式開關SW2、第三橋式開關SW3及第四橋式開關SW4的切換狀態。例如,在切換訊號SW1_PWM是高位準時,第一橋式開關SW1的切換狀態處於導通,在切換訊號SW1_PWM是低位準時,第一橋式開關SW1的切換狀態處於關斷,以此類推。在一些實施例中,切換訊號SW1_PWM、SW2_PWM、SW3_PWM及SW4_PWM可以以脈衝寬度調變訊號實現。
在一些實施例中,調整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的第二增益的第二子增益可以是在第三電壓調整訊號S3指示升壓時,第一橋式開關SW1、第二橋式開關SW2、第三橋式開關SW3及第四橋式開關SW4降低其切換頻率以增加第二子增益,從而使供電電壓Vs上升。在第三電壓調整訊號S3指示降壓時,第一橋式開關SW1、第二橋式開關SW2、第三橋式開關SW3及第四橋式開關SW4提高其切換頻率以減少第二子增益,從而使供電電壓Vs下降。舉例來說,第一橋式開關SW1、第二橋式開關SW2、第三橋式開關SW3及第四橋式開關SW4的切換頻率是受控於第一橋式開關SW1、第二橋式開關SW2、第三橋式開關SW3及第四橋式開關SW4的導通時間。具體來說,在開關占空比不變下當導通時間(或關斷時間)變化時,切換頻率也隨之變化。例如,在開關占空比不變下,當導通時間(或關斷時間)增加時,切換頻率隨之下降;在開關占空比不變下,當導通時間(或
關斷時間)減少時,切換頻率隨之上升。電壓調整控制電路60可以將第一橋式開關SW1、第二橋式開關SW2、第三橋式開關SW3及第四橋式開關SW4所欲執行的導通時間(或關斷時間)的資訊置入於第三電壓調整訊號S3,電壓回授控制電路70根據第三電壓調整訊號S3即可調整第一橋式開關SW1、第二橋式開關SW2、第三橋式開關SW3及第四橋式開關SW4的導通時間(或關斷時間),從而變化第一橋式開關SW1、第二橋式開關SW2、第三橋式開關SW3及第四橋式開關SW4的切換頻率,以調整第二增益的第二子增益。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增益可以由式2表示。其中,A2是第二增益,A3是第二增益的第一子增益,A4是第二增益的第二子增益。在全橋諧振模式下,第一子增益可以由式3表示。在半橋諧振模式或是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下,第一子增益可以由式4表示。其中,N是變壓器53的初級側電感與次級側電感之間的匝數比。
參照圖7A至圖7E。圖7A係為本發明依據一些實施例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全橋諧振模式下的切換訊號SW1_PWM、SW2_PWM、SW3_PWM及SW4_PWM的波形示意圖。圖7B係為本發明依據一些實施例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全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T的第一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示意圖。圖7C係為本發明依據一些實施例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全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T的第二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示
意圖。圖7D係為本發明依據一些實施例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全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T的第三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示意圖。圖7E係為本發明依據一些實施例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全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T的第四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示意圖。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操作於全橋諧振模式下,第一橋式開關SW1及第四橋式開關SW4的切換狀態同時處於導通或關斷,第二橋式開關SW2及第三橋式開關SW3的切換狀態同時處於導通或關斷,且第一橋式開關SW1及第二橋式開關SW2的切換狀態是相互處於導通或關斷,以激勵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及第二諧振電感Lm。在此相互是指,當第一橋式開關SW1的切換狀態是處於導通時,則第二橋式開關SW2的切換狀態處於關斷,反之亦然。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操作於全橋諧振模式下,當第一橋式開關SW1及第四橋式開關SW4的切換狀態同時處於導通時,第一橋式開關SW1、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第二諧振電感Lm及第四橋式開關SW4形成第一激勵路徑。當第二橋式開關SW2及第三橋式開關SW3的切換狀態同時處於導通時,第二橋式開關SW2、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第二諧振電感Lm及第三橋式開關SW3形成第二激勵路徑。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橋式開關SW1、第二橋式開關SW2、第三橋式開關SW3及第四橋式開關SW4的切換狀態的每一次變化之間可以間隔一隔離時間,以確保第一橋式開關SW1、第二橋式開關SW2、第三橋式開關SW3及第四橋式開關SW4不會誤動作。
為了簡潔說明,以下僅對全橋諧振模式的週期T進行說明。如圖7A及7B所示,在全橋諧振模式的週期T的第一階段下(即第一橋式開關SW1及第四橋式開關SW4的切換狀態同時處於導通),橋式諧振電路511的電流(如圖7B的一點鏈線所示)依序流經第一橋式開關SW1、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第二諧振電感Lm及第四橋式開關SW4,以激勵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及第二諧振電感Lm並形成第一激勵路徑。再者,同步整流電路521的第一整流開關DD1導通,以使橋式諧振電路511透過變壓器53及第一整流開關DD1而將能量轉換於濾波電路522。
如圖7A及7C所示,在全橋諧振模式的週期T的第二階段下(即第二橋式開關SW2及第三橋式開關SW3的切換狀態同時處於導通之前),由於諧振效應及電流續流的特性,橋式諧振電路511會對電容C1、C2、C3及C4進行充放電,且橋式諧振電路511的電流(如圖7C的一點鏈線所示)透過二極體D2及D3來維持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及第二諧振電感Lm的激勵。
如圖7A及7D所示,在全橋諧振模式的週期T的第三階段下(即第二橋式開關SW2及第三橋式開關SW3的切換狀態同時處於導通),橋式諧振電路511的電流(如圖7D的一點鏈線所示)依序流經第三橋式開關SW3、第二諧振電感Lm、第一諧振電感Lr、第一諧振電容Cr及第二橋式開關SW2,以激勵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及第二諧振電感Lm並形成第二激勵路徑。再者,同步整流電路521的第二整流開關DD2導通,以使橋式諧振電路511透過變壓器53及第二整流開關DD2而將能量轉換於濾波電路522。
如圖7A及7E所示,在全橋諧振模式的週期T的第四階段下(即第一橋式開關SW1及第四橋式開關SW4的切換狀態下一次同時處於導通之前),由於諧振效應及電流續流的特性,橋式諧振電路511會對電容C1、C2、C3及C4進行充放電,且橋式諧振電路511的電流(如圖7E的一點鏈線所示)透過二極體D1及D4來維持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及第二諧振電感Lm的激勵。在一個週期T結束後即會接續另一個週期並重複全橋諧振模式的週期T的四個階段。
參照圖8A至圖8E。圖8A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半橋諧振模式下的切換訊號SW1_PWM、SW2_PWM、SW3_PWM及SW4_PWM的第一實施例之波形示意圖。圖8B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T的第一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一實施例之示意圖。圖8C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T的第二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一實施例之示意圖。圖8D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T的第三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一實施例之示意圖。圖8E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T的第四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一實施例之示意圖。
以下以四個實施例說明半橋諧振模式(如圖8A至圖11E所示)。在第一實施例中(如圖8A至圖8E所示),在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操作於半橋諧振模式下,第三橋式開關SW3的切換狀態處於關斷,第四橋式開關SW4的切換狀態處於導通,且第一橋式開關SW1及第二橋式開關SW2的切換狀態是相互處於導通或關斷,以激勵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
振電感Lr及第二諧振電感Lm。在此相互是指,當第一橋式開關SW1的切換狀態是處於導通時,則第二橋式開關SW2的切換狀態處於關斷,反之亦然。
為了簡潔說明,以下僅對第一實施例的半橋諧振模式的週期T進行說明。如圖8A及8B所示,第三橋式開關SW3的切換狀態處於關斷,第四橋式開關SW4的切換狀態處於導通。在半橋諧振模式的週期T的第一階段下(即第一橋式開關SW1的切換狀態處於導通),橋式諧振電路511的電流(如圖8B的一點鏈線所示)依序流經第一橋式開關SW1、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第二諧振電感Lm及第四橋式開關SW4,以激勵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及第二諧振電感Lm並形成激勵路徑。再者,同步整流電路521的第一整流開關DD1導通,以使橋式諧振電路511透過變壓器53及第一整流開關DD1而將能量轉換於濾波電路522。
如圖8A及8C所示,在半橋諧振模式的週期T的第二階段下(即第二橋式開關SW2的切換狀態處於導通之前),由於諧振效應及電流續流的特性,橋式諧振電路511會對電容C1、C2、C3及C4進行充放電,且橋式諧振電路511的電流(如圖8C的一點鏈線所示)透過二極體D2及第四橋式開關SW4來維持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及第二諧振電感Lm的激勵。
如圖8A及8D所示,在半橋諧振模式的週期T的第三階段下(即第二橋式開關SW2的切換狀態處於導通),橋式諧振電路511的電流(如圖8D的一點鏈線所示)依序流經第二橋式開關SW2、第四橋式開關SW4、第二諧振電感Lm、第一諧振電感Lr及第一諧振電容Cr,以激勵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及第二諧振電感Lm並形成激勵路徑。再者,
同步整流電路521的第二整流開關DD2導通,以使橋式諧振電路511透過變壓器53及第二整流開關DD2而將能量轉換於濾波電路522。
如圖8A及8E所示,在半橋諧振模式的週期T的第四階段下(即第一橋式開關SW1的切換狀態下一次處於導通之前),由於諧振效應及電流續流的特性,橋式諧振電路511會對電容C1、C2、C3及C4進行充放電,且橋式諧振電路511的電流(如圖8E的一點鏈線所示)透過二極體D1及第四橋式開關SW4來維持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及第二諧振電感Lm的激勵。在一個週期T結束後即會接續另一個週期T並重複半橋諧振模式的週期T的四個階段。
參照圖9A至圖9E。圖9A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半橋諧振模式下的切換訊號SW1_PWM、SW2_PWM、SW3_PWM及SW4_PWM的第二實施例之波形示意圖。圖9B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T的第一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二實施例之示意圖。圖9C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T的第二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二實施例之示意圖。圖9D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T的第三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二實施例之示意圖。圖9E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T的第四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二實施例之示意圖。
與半橋諧振模式的第一實施例的差異在於,在第二實施例中,在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操作於半橋諧振模式下,第一橋式開關SW1的切換狀態處於導通,第二橋式開關SW2的切換狀態處於關斷,且第三橋
式開關SW3及第四橋式開關SW4的切換狀態是相互處於導通或關斷,以激勵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及第二諧振電感Lm。在此相互是指,當第三橋式開關SW3的切換狀態是處於導通時,則第四橋式開關SW4的切換狀態處於關斷,反之亦然。具體來說,在半橋諧振模式的週期T的第一階段下(即第四橋式開關SW4的切換狀態處於導通),橋式諧振電路511的電流(如圖9B的一點鏈線所示)依序流經第一橋式開關SW1、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第二諧振電感Lm及第四橋式開關SW4,以激勵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及第二諧振電感Lm並形成激勵路徑,且同步整流電路521的第一整流開關DD1導通。在半橋諧振模式的週期T的第二階段下(即第三橋式開關SW3的切換狀態處於導通之前),橋式諧振電路511會對電容C1、C2、C3及C4進行充放電,且橋式諧振電路511的電流(如圖9C的一點鏈線所示)透過二極體D3及第一橋式開關SW1來維持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及第二諧振電感Lm的激勵。在半橋諧振模式的週期T的第三階段下(即第三橋式開關SW3的切換狀態處於導通),橋式諧振電路511的電流(如圖9D的一點鏈線所示)依序流經第一橋式開關SW1、第三橋式開關SW3、第二諧振電感Lm、第一諧振電感Lr及第一諧振電容Cr,以激勵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及第二諧振電感Lm並形成激勵路徑,且同步整流電路521的第二整流開關DD2導通。在半橋諧振模式的週期T的第四階段下(即第四橋式開關SW4的切換狀態下一次處於導通之前),橋式諧振電路511會對電容C1、C2、C3及C4進行充放電,且橋式諧振電路511的電流(如圖9E的一點鏈線所示)透過二極體D4及第一橋式開關SW1來維持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及第二諧振電感
Lm的激勵。
參照圖10A至圖10E。圖10A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半橋諧振模式下的切換訊號SW1_PWM、SW2_PWM、SW3_PWM及SW4_PWM的第三實施例之波形示意圖。圖10B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T的第一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三實施例之示意圖。圖10C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T的第二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三實施例之示意圖。圖10D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半橋諧振模式下的第三階段的電流路徑的週期T的第三實施例之示意圖。圖10E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T的第四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三實施例之示意圖。
與半橋諧振模式的第一實施例的差異在於,在第三實施例中,在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操作於半橋諧振模式下,第三橋式開關SW3的切換狀態處於導通,第四橋式開關SW4的切換狀態處於關斷,且第一橋式開關SW1及第二橋式開關SW2的切換狀態是相互處於導通或關斷,以激勵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及第二諧振電感Lm。在此相互是指,當第一橋式開關SW1的切換狀態是處於導通時,則第二橋式開關SW2的切換狀態處於關斷,反之亦然。具體來說,在半橋諧振模式的週期T的第一階段下(即第二橋式開關SW2的切換狀態處於導通),橋式諧振電路511的電流(如圖10B的一點鏈線所示)依序流經第三橋式開關SW3、第二諧振電感Lm、第一諧振電感Lr、第一諧振電容Cr及第二橋式開關SW2,以激勵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及第二諧振電感Lm並形成激勵路徑,
且同步整流電路521的第二整流開關DD2導通。在半橋諧振模式的週期T的第二階段下(即第一橋式開關SW1的切換狀態處於導通之前),橋式諧振電路511會對電容C1、C2、C3及C4進行充放電,且橋式諧振電路511的電流(如圖10C的一點鏈線所示)透過二極體D1及第三橋式開關SW3來維持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及第二諧振電感Lm的激勵。在半橋諧振模式的週期T的第三階段下(即第一橋式開關SW1的切換狀態處於導通),橋式諧振電路511的電流(如圖10D的一點鏈線所示)依序流經第三橋式開關SW3、第一橋式開關SW1、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及第二諧振電感Lm,以激勵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及第二諧振電感Lm並形成激勵路徑,且同步整流電路521的第一整流開關DD1導通。在半橋諧振模式的週期T的第四階段下(即第二橋式開關SW2的切換狀態下一次處於導通之前),橋式諧振電路511會對電容C1、C2、C3及C4進行充放電,且橋式諧振電路511的電流(如圖10E的一點鏈線所示)透過二極體D2及第三橋式開關SW3來維持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及第二諧振電感Lm的激勵。
參照圖11A至圖11E。圖11A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半橋諧振模式下的切換訊號SW1_PWM、SW2_PWM、SW3_PWM及SW4_PWM的第四實施例之波形示意圖。圖11B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T的第一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四實施例之示意圖。圖11C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T的第二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四實施例之示意圖。圖11D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T的第三階
段的電流路徑的第四實施例之示意圖。圖11E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T的第四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四實施例之示意圖。
與半橋諧振模式的第一實施例的差異在於,在第四實施例中,在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操作於半橋諧振模式下,第一橋式開關SW1的切換狀態處於關斷,第二橋式開關SW2的切換狀態處於導通,且第三橋式開關SW3及第四橋式開關SW4的切換狀態是相互處於導通或關斷,以激勵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及第二諧振電感Lm。在此相互是指,當第三橋式開關SW3的切換狀態是處於導通時,則第四橋式開關SW4的切換狀態處於關斷,反之亦然。具體來說,在半橋諧振模式的週期T的第一階段下(即第三橋式開關SW3的切換狀態處於導通),橋式諧振電路511的電流(如圖11B的一點鏈線所示)依序流經第三橋式開關SW3、第二諧振電感Lm、第一諧振電感Lr、第一諧振電容Cr及第二橋式開關SW2,以激勵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及第二諧振電感Lm並形成激勵路徑,且同步整流電路521的第二整流開關DD2導通。在半橋諧振模式的週期T的第二階段下(即第四橋式開關SW4的切換狀態處於導通之前),橋式諧振電路511會對電容C1、C2、C3及C4進行充放電,且橋式諧振電路511的電流(如圖11C的一點鏈線所示)透過二極體D4及第二橋式開關SW2來維持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及第二諧振電感Lm的激勵。在半橋諧振模式的週期T的第三階段下(即第四橋式開關SW4的切換狀態處於導通),橋式諧振電路511的電流(如圖11D的一點鏈線所示)依序流經第四橋式開關SW4、第二橋式開關SW2、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
及第二諧振電感Lm,以激勵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及第二諧振電感Lm並形成激勵路徑,且同步整流電路521的第一整流開關DD1導通。在半橋諧振模式的週期T的第四階段下(即第三橋式開關SW3的切換狀態下一次處於導通之前),橋式諧振電路511會對電容C1、C2、C3及C4進行充放電,且橋式諧振電路511的電流(如圖11E的一點鏈線所示)透過二極體D3及第二橋式開關SW2來維持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及第二諧振電感Lm的激勵。
參照圖12A至圖12I。圖12A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下的切換訊號SW1_PWM、SW2_PWM、SW3_PWM及SW4_PWM的第一實施例之波形示意圖。圖12B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T的第一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一實施例之示意圖。圖12C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T的第二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一實施例之示意圖。圖12D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T的第三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一實施例之示意圖。圖12E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T的第四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一實施例之示意圖。圖12F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T的第五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一實施例之示意圖。圖12G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T的第六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一實施例之示意圖。圖12H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T的第七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一實施例之示意圖。圖12I係為本發明之全
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T的第八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一實施例之示意圖。
以下以兩個實施例說明混合半橋諧振模式(如圖12A至圖13I所示)。在第一實施例中(如圖12A至圖12I所示),在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操作於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下,第一橋式開關SW1及第二橋式開關SW2的切換狀態是相互處於導通或關斷,第三橋式開關SW3及第四橋式開關SW4的切換狀態是相互處於導通或關斷,且第三橋式開關SW3及第四橋式開關SW4的切換狀態的變化是延遲於第一橋式開關SW1及第二橋式開關SW2的切換狀態的變化,以激勵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及第二諧振電感Lm。在此相互是指,當第一橋式開關SW1的切換狀態是處於導通時,則第二橋式開關SW2的切換狀態處於關斷,反之亦然;當第三橋式開關SW3的切換狀態是處於導通時,則第四橋式開關SW4的切換狀態處於關斷,反之亦然。如此,相較於半橋諧振模式,混合半橋諧振的第一橋式開關SW1、第二橋式開關SW2、第三橋式開關SW3及第四橋式開關SW4的切換狀態皆有變化,因而開關損耗分布較均勻,致使散熱較佳。
如圖12A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的週期T中,第三橋式開關SW3及第四橋式開關SW4的切換狀態是在第一橋式開關SW1及第二橋式開關SW2的切換狀態變化之後且經過一時間TL(例如兩個脈波時段)後始變化。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的週期T中,第三橋式開關SW3及第四橋式開關SW4的切換狀態是在第一橋式開關SW1及第二橋式開關SW2的切換狀態變化兩次後始變化一次。在一些實施例中,混合半橋諧振模式的週期T具有時序性的四個脈波時段,其中前
三個脈波時段中是由第一橋式開關SW1及第二橋式開關SW2進行多次的切換狀態變化,剩餘的脈波時段是由第三橋式開關SW3及第四橋式開關SW4進行切換狀態變化。
為了簡潔說明,以下僅對第一實施例的混合半橋諧振模式的週期T進行說明。如圖12A及12B所示,第三橋式開關SW3的切換狀態處於關斷,第四橋式開關SW4的切換狀態處於導通。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的週期T的第一階段下(即第一橋式開關SW1的切換狀態第一次處於導通),橋式諧振電路511的電流(如圖12B的一點鏈線所示)依序流經第一橋式開關SW1、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第二諧振電感Lm及第四橋式開關SW4,以激勵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及第二諧振電感Lm並形成激勵路徑。再者,同步整流電路521的第一整流開關DD1導通,以使橋式諧振電路511透過變壓器53及第一整流開關DD1而將能量轉換於濾波電路522。
如圖12A及12C所示,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的週期T的第二階段下(即第二橋式開關SW2的切換狀態第一次處於導通之前),由於諧振效應及電流續流的特性,橋式諧振電路511會對電容C1、C2、C3及C4進行充放電,且橋式諧振電路511的電流(如圖12C的一點鏈線所示)透過二極體D2及第四橋式開關SW4來維持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及第二諧振電感Lm的激勵。
如圖12A及12D所示,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的週期T的第三階段下(即第二橋式開關SW2的切換狀態第一次處於導通),橋式諧振電路511的電流(如圖12D的一點鏈線所示)依序流經第二橋式開關SW2、
第四橋式開關SW4、第二諧振電感Lm、第一諧振電感Lr及第一諧振電容Cr,以激勵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及第二諧振電感Lm並形成激勵路徑。再者,同步整流電路521的第二整流開關DD2導通,以使橋式諧振電路511透過變壓器53及第二整流開關DD2而將能量轉換於濾波電路522。
如圖12A及12E所示,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的週期T的第四階段下(即第一橋式開關SW1的切換狀態第二次處於導通之前),由於諧振效應及電流續流的特性,橋式諧振電路511會對電容C1、C2、C3及C4進行充放電,且橋式諧振電路511的電流(如圖12D的一點鏈線所示)透過二極體D1及第四橋式開關SW4來維持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及第二諧振電感Lm的激勵。
如圖12A及12F所示,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的週期T的第五階段下(即第一橋式開關SW1的切換狀態第二次處於導通),橋式諧振電路511的電流(如圖12F的一點鏈線所示)依序流經第一橋式開關SW1、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第二諧振電感Lm及第四橋式開關SW4,以激勵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及第二諧振電感Lm並形成激勵路徑。再者,同步整流電路521的第一整流開關DD1導通,以使橋式諧振電路511透過變壓器53及第一整流開關DD1而將能量轉換於濾波電路522。
如圖12A及12G所示,在半橋諧振模式的週期T的第六階段下(即第三橋式開關SW3的切換狀態處於導通之前),由於諧振效應及電流續流的特性,橋式諧振電路511會對電容C1、C2、C3及C4進行充放電,且橋式諧振電路511的電流(如圖12G的一點鏈線所示)透過二極體D3及
第一橋式開關SW1來維持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及第二諧振電感Lm的激勵。
如圖12A及12H所示,第二橋式開關SW2的切換狀態處於關斷,第一橋式開關SW1的切換狀態處於導通。在半橋諧振模式的週期T的第七階段下(即第三橋式開關SW3的切換狀態處於導通),橋式諧振電路511的電流(如圖12H的一點鏈線所示)依序流經第一橋式開關SW1、第三橋式開關SW3、第二諧振電感Lm、第一諧振電感Lr及第一諧振電容Cr,以激勵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及第二諧振電感Lm並形成激勵路徑。再者,同步整流電路521的第二整流開關DD2導通,以使橋式諧振電路511透過變壓器53及第二整流開關DD2而將能量轉換於濾波電路522。
如圖12A及12I所示,在半橋諧振模式的週期T的第八階段下(即第四橋式開關SW4的切換狀態下一次處於導通之前),由於諧振效應及電流續流的特性,橋式諧振電路511會對電容C1、C2、C3及C4進行充放電,且橋式諧振電路511的電流(如圖12I的一點鏈線所示)透過二極體D1及D4來維持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及第二諧振電感Lm的激勵。在一個週期T結束後即會接續另一個週期T並重複混合半橋諧振模式的週期T的八個階段。如此,可見第一實施例的混合半橋諧振模式可以是由結合半橋諧振模式的第一實施例及第二實施例而形成。
參照圖13A至圖13I。圖13A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下的切換訊號SW1_PWM、SW2_PWM、SW3_PWM及SW4_PWM的第二實施例之波形示意圖。圖13B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T的第一階段的
電流路徑的第二實施例之示意圖。圖13C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T的第二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二實施例之示意圖。圖13D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T的第三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二實施例之示意圖。圖13E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T的第四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二實施例之示意圖。圖13F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T的第五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二實施例之示意圖。圖13G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T的第六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二實施例之示意圖。圖13H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T的第七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二實施例之示意圖。圖13I係為本發明之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下的週期T的第八階段的電流路徑的第二實施例之示意圖。
與混合半橋諧振模式的第一實施例的差異在於,在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操作於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下,第一橋式開關SW1及第二橋式開關SW2的切換狀態是相互處於導通或關斷,第三橋式開關SW3及第四橋式開關SW4的切換狀態是相互處於導通或關斷,且第一橋式開關SW1及第二橋式開關SW2的切換狀態的變化是延遲於第三橋式開關SW3及第四橋式開關SW4的切換狀態的變化,以激勵第一諧振電容Cr、第一諧振電感Lr及第二諧振電感Lm。在此相互是指,當第一橋式開關SW1的切換狀態是處於導通時,則第二橋式開關SW2的切換狀態處於關斷,反之亦然;當第三橋式開關SW3的切換狀態是處於導通時,則第四橋式開關SW4的切換狀態
處於關斷,反之亦然。如此,相較於第一實施例的混合半橋諧振模式,第二實施例的混合半橋諧振模式是由結合半橋諧振模式的第三實施例及第四實施例而形成,因此詳細流程不再重複贅述。
如圖13A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的週期T中,第一橋式開關SW1及第二橋式開關SW2的切換狀態是在第三橋式開關SW3及第四橋式開關SW4的切換狀態變化之後且經過一時間TL(例如兩個脈波時段)後始變化。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混合半橋諧振模式的週期T中,第一橋式開關SW1及第二橋式開關SW2的切換狀態是在第三橋式開關SW3及第四橋式開關SW4的切換狀態變化兩次後始變化一次。在一些實施例中,混合半橋諧振模式的週期T具有時序性的四個脈波時段,其中前三個脈波時段中是由第三橋式開關SW3及第四橋式開關SW4進行多次的切換狀態變化,剩餘的脈波時段是由第一橋式開關SW1及第二橋式開關SW2進行切換狀態變化。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操作於半橋諧振模式的情形下,若電子裝置所需的電壓不變但所需的電流量增加時,電壓調整控制電路60透過輸出端80可以偵測到電子裝置所需的電流量增加而發出指示操作於混合半橋諧振模式的電流改變訊號至電壓回授控制電路70。電壓回授控制電路70響應電流改變訊號而控制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50操作於混合半橋諧振模式。如此,電壓轉換電路10可以配合電子裝置,以在不改變供電電壓Vs的情形下提供較大的電流及較大的功率給電子裝置。
綜上所述,依據本發明之實施例,可以透過功率因數轉換電
路及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來將輸入電壓調節為供電電壓。如此,功率因數轉換電路及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可以調節電壓,且功率因數轉換電路還可以提高電壓轉換電路的功率因數。此外,所需調節的電壓差可以分散於功率因數轉換電路及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以避免單一元件承受較大的損耗。在一些實施例中,透過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的全橋諧振模式、半橋諧振模式及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以配合供電電壓所供應的電子裝置所需的不同功率值。在一些實施例中,相較於半橋諧振模式,混合半橋諧振的開關損耗分布較均勻,致使散熱較佳。
10:電壓轉換電路
20:輸入端
30:整流濾波電路
40:功率因數轉換電路
50: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
60:電壓調整控制電路
70:電壓回授控制電路
80:輸出端
Vin:輸入電壓
Vrf:整流濾波電壓
Vpfc:功因電壓
Vs:供電電壓
Vo:輸出電壓
S1:第一電壓調整訊號
S2:第二電壓調整訊號
S3:第三電壓調整訊號
Claims (15)
- 一種電壓轉換電路,包含: 一整流濾波電路,接收一輸入電壓,並對該輸入電壓進行整流濾波以產生一整流濾波電壓; 一功率因數轉換電路,耦接該整流濾波電路,該功率因數轉換電路具有一第一增益,並根據該第一增益轉換該整流濾波電壓為一功因電壓; 一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耦接該功率因數轉換電路,該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具有一第二增益,並根據該第二增益轉換該功因電壓為一供電電壓; 一電壓調整控制電路,耦接該功率因數轉換電路及該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根據一輸出電壓產生一第一電壓調整訊號、一第二電壓調整訊號及一第三電壓調整訊號;及 一電壓回授控制電路,耦接該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及該電壓調整控制電路; 其中,該功率因數轉換電路根據該第一電壓調整訊號調整該第一增益,該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根據該第二電壓調整訊號操作於一全橋諧振模式、一半橋諧振模式或一混合半橋諧振模式,該電壓回授控制電路根據該第三電壓調整訊號控制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調整該第二增益。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壓轉換電路,其中,該功率因數轉換電路包含: 一電容; 一電感,並聯該電容; 一電阻,耦接該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且並聯該電容; 一二極體,耦接於該電感及該電容之間;及 一切換開關,耦接於該整流濾波電路及該電感之間,並根據該第一電壓調整訊號變化其開關占空比以調整該第一增益。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壓轉換電路,其中,該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包含: 一初級側電路,耦接該功率因數轉換電路及該電壓調整控制電路,接收該功因電壓及該第二電壓調整訊號;及 一次級側電路,輸出該供電電壓。
- 如請求項3所述之電壓轉換電路,其中,該初級側電路包含一橋式諧振電路,該次級側電路包含一同步整流電路及一濾波電路。
- 如請求項4所述之電壓轉換電路,其中,該同步整流電路包含一第一整流開關及一第二整流開關,該第一整流開關及該第二整流開關耦接該濾波電路。
- 如請求項4所述之電壓轉換電路,其中,該橋式諧振電路包含: 一第一諧振電容; 一第一諧振電感,耦接該第一諧振電容; 一第二諧振電感,耦接該第一諧振電感; 一第一橋式開關,耦接於該功率因數轉換電路的一第一端及該第一諧振電容之間; 一第二橋式開關,耦接於該功率因數轉換電路的一第二端及該第一諧振電容之間; 一第三橋式開關,耦接於該功率因數轉換電路的該第一端及該第二諧振電感之間;及 一第四橋式開關,耦接於該功率因數轉換電路的該第二端及該第二諧振電感之間; 其中,該橋式諧振電路根據該第二電壓調整訊號控制該第一橋式開關、該第二橋式開關、該第三橋式開關及該第四橋式開關的一切換狀態。
- 如請求項6所述之電壓轉換電路,其中,在該全橋諧振模式下,該第一橋式開關及該第四橋式開關的該切換狀態同時處於導通或關斷,該第二橋式開關及該第三橋式開關的該切換狀態同時處於導通或關斷,且該第一橋式開關及該第二橋式開關的該切換狀態是相互處於導通或關斷,以激勵該第一諧振電容、該第一諧振電感及該第二諧振電感。
- 如請求項7所述之電壓轉換電路,其中,在該全橋諧振模式下,當該第一橋式開關及該第四橋式開關的該切換狀態同時處於導通時,該第一橋式開關、該第一諧振電容、該第一諧振電感、該第二諧振電感及該第四橋式開關形成一第一激勵路徑;當該第二橋式開關及該第三橋式開關的該切換狀態同時處於導通時,該第二橋式開關、該第一諧振電容、該第一諧振電感、該第二諧振電感及該第三橋式開關形成一第二激勵路徑。
- 如請求項6所述之電壓轉換電路,其中,在該半橋諧振模式下,該第三橋式開關的該切換狀態處於關斷,該第四橋式開關的該切換狀態處於導通,且該第一橋式開關及該第二橋式開關的該切換狀態是相互處於導通或關斷,以激勵該第一諧振電容、該第一諧振電感及該第二諧振電感。
- 如請求項6所述之電壓轉換電路,其中,在該半橋諧振模式下,該第一橋式開關的該切換狀態處於導通,該第二橋式開關的該切換狀態處於關斷,且該第三橋式開關及該第四橋式開關的該切換狀態是相互處於導通或關斷,以激勵該第一諧振電容、該第一諧振電感及該第二諧振電感。
- 如請求項6所述之電壓轉換電路,其中,在該半橋諧振模式下,該第三橋式開關的該切換狀態處於導通,該第四橋式開關的該切換狀態處於關斷,且該第一橋式開關及該第二橋式開關的該切換狀態是相互處於導通或關斷,以激勵該第一諧振電容、該第一諧振電感及該第二諧振電感。
- 如請求項6所述之電壓轉換電路,其中,在該半橋諧振模式下,該第一橋式開關的該切換狀態處於關斷,該第二橋式開關的該切換狀態處於導通,且該第三橋式開關及該第四橋式開關的該切換狀態是相互處於導通或關斷,以激勵該第一諧振電容、該第一諧振電感及該第二諧振電感。
- 如請求項6所述之電壓轉換電路,其中,在該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下,該第一橋式開關及該第二橋式開關的該切換狀態是相互處於導通或關斷,該第三橋式開關及該第四橋式開關的該切換狀態是相互處於導通或關斷,且該第三橋式開關及該第四橋式開關的該切換狀態的變化是延遲於該第一橋式開關及該第二橋式開關的該切換狀態的變化,以激勵該第一諧振電容、該第一諧振電感及該第二諧振電感。
- 如請求項6所述之電壓轉換電路,其中,在該混合半橋諧振模式下,該第一橋式開關及該第二橋式開關的該切換狀態是相互處於導通或關斷,該第三橋式開關及該第四橋式開關的該切換狀態是相互處於導通或關斷,且該第一橋式開關及該第二橋式開關的該切換狀態的變化是延遲於該第三橋式開關及該第四橋式開關的該切換狀態的變化,以激勵該第一諧振電容、該第一諧振電感及該第二諧振電感。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壓轉換電路,其中,電壓調整控制電路發出一電流改變訊號,該電壓回授控制電路響應該電流改變訊號控制該全半橋諧振轉換電路操作於該混合半橋諧振模式。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1147500A TWI822511B (zh) | 2022-12-09 | 2022-12-09 | 電壓轉換電路 |
CN202211633443.5A CN118174533A (zh) | 2022-12-09 | 2022-12-19 | 电压转换电路 |
US18/100,244 US20240195309A1 (en) | 2022-12-09 | 2023-01-23 | Voltage converter circuit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1147500A TWI822511B (zh) | 2022-12-09 | 2022-12-09 | 電壓轉換電路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822511B true TWI822511B (zh) | 2023-11-11 |
TW202425519A TW202425519A (zh) | 2024-06-16 |
Family
ID=897226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1147500A TWI822511B (zh) | 2022-12-09 | 2022-12-09 | 電壓轉換電路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40195309A1 (zh) |
CN (1) | CN118174533A (zh) |
TW (1) | TWI822511B (zh)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439036B (zh) * | 2011-07-01 | 2014-05-21 | Yu Kang Lo | 電源轉換器、直流電壓轉換電路與其控制方法 |
TWI523393B (zh) * | 2013-12-19 | 2016-02-21 | 全漢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電源轉換裝置 |
US20160190933A1 (en) * | 2014-12-30 | 2016-06-30 | Korea Institute Of Energy Research | Hybrid dc-dc converter with llc converter and full-bridge converter |
US20170170735A1 (en) * | 2015-12-10 | 2017-06-15 | Hyundai Motor Company | Resonant converter system |
US10211745B2 (en) * | 2015-11-11 | 2019-02-19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Resonant LLC converter with a multi-leg transformer with gapped center leg |
TWI692182B (zh) * | 2018-08-31 | 2020-04-21 | 群光電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電壓轉換器以及用於降低共模雜訊的電壓轉換方法 |
CN111181407B (zh) * | 2020-01-19 | 2022-08-26 | 天津大学 | 一种c-llct-llt型谐振直流变换器 |
US20220286055A1 (en) * | 2019-08-02 | 2022-09-08 |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imited | Resonant power converter for wide voltage switching |
-
2022
- 2022-12-09 TW TW111147500A patent/TWI822511B/zh active
- 2022-12-19 CN CN202211633443.5A patent/CN118174533A/zh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1-23 US US18/100,244 patent/US20240195309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439036B (zh) * | 2011-07-01 | 2014-05-21 | Yu Kang Lo | 電源轉換器、直流電壓轉換電路與其控制方法 |
TWI523393B (zh) * | 2013-12-19 | 2016-02-21 | 全漢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電源轉換裝置 |
US20160190933A1 (en) * | 2014-12-30 | 2016-06-30 | Korea Institute Of Energy Research | Hybrid dc-dc converter with llc converter and full-bridge converter |
US10211745B2 (en) * | 2015-11-11 | 2019-02-19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Resonant LLC converter with a multi-leg transformer with gapped center leg |
US20170170735A1 (en) * | 2015-12-10 | 2017-06-15 | Hyundai Motor Company | Resonant converter system |
TWI692182B (zh) * | 2018-08-31 | 2020-04-21 | 群光電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電壓轉換器以及用於降低共模雜訊的電壓轉換方法 |
US20220286055A1 (en) * | 2019-08-02 | 2022-09-08 |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imited | Resonant power converter for wide voltage switching |
CN111181407B (zh) * | 2020-01-19 | 2022-08-26 | 天津大学 | 一种c-llct-llt型谐振直流变换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425519A (zh) | 2024-06-16 |
US20240195309A1 (en) | 2024-06-13 |
CN118174533A (zh) | 2024-06-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028605B (zh) | 具有保持操作的转换器 | |
US9812975B2 (en) | Resonant converter with capacitive mode control and associated control method | |
US8488340B2 (en) | Power converter with boost-buck-buck configuration utilizing an intermediate power regulating circuit | |
JP3156657B2 (ja) | 二次電池ユニット | |
US20170353117A1 (en) | Control Method and Device for Switching Power Supplies Having More than One Control Mode | |
JP5148515B2 (ja) | 供給回路及び供給回路を有する装置 | |
US10425008B2 (en) | Drive scheme for weakly coupled coils | |
US8107262B2 (en) | Variable switching frequency type power supply | |
US7724555B1 (en) | Power converter with synchronous rectification and digital current sharing | |
JPWO2007040227A1 (ja) | 多出力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 |
JP2011019371A (ja) | Dc−dcコンバータ | |
JP3687528B2 (ja) | 電源装置及び放電灯点灯装置 | |
EP2234257A1 (en) | Switching power supply and method of switching | |
US11245338B2 (en) | Alternating current-direct current conversion circuit, alternating current-direct current conversion method and charger | |
CN114094854B (zh) | 一种电源变换系统及其控制芯片和供电控制电路 | |
US20230318453A1 (en) | Control of two-stage dc-dc converter | |
US20130241660A1 (en) | Buck Up Power Converter | |
TWI822511B (zh) | 電壓轉換電路 | |
CN113381614B (zh) | 控制电路、llc谐振电路的控制系统及开关电源 | |
JP2001309646A (ja) |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 |
JP4093116B2 (ja) | 力率改善コンバータ | |
US11146175B2 (en) | One-sided parallel LLC power converter | |
US20240055983A1 (en) | Multi-mode pfc circuit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
JP7233633B1 (ja) |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回路 | |
WO2022040908A1 (en) | Bulk capacitor heating circuits in electrical power converte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