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2444B - 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 - Google Patents

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22444B
TWI822444B TW111142474A TW111142474A TWI822444B TW I822444 B TWI822444 B TW I822444B TW 111142474 A TW111142474 A TW 111142474A TW 111142474 A TW111142474 A TW 111142474A TW I822444 B TWI822444 B TW I82244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ing device
pressure belt
tourniquet
bending part
ang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424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419063A (zh
Inventor
黄竹熊
范浩承
Original Assignee
黄竹熊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黄竹熊 filed Critical 黄竹熊
Priority to TW1111424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22444B/zh
Priority to JP2023171923A priority patent/JP2024068119A/ja
Priority to US18/482,160 priority patent/US20240148391A1/en
Priority to EP23207111.8A priority patent/EP4364675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24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2444B/zh
Publication of TW2024190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19063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32Tourniquets
    • A61B17/1322Tourniquets comprising a flexible encircling member
    • A61B17/1325Tourniquets comprising a flexible encircling member with means for applying local pressur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32Tourniquets
    • A61B17/1322Tourniquets comprising a flexible encircling member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Reproductive Health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 Measur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AREA)

Abstract

一種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包含止血帶本體、第一緊迫裝置以及固定元件。第一緊迫裝置可旋轉地設置於止血帶本體上,且包含至少三柱狀結構。至少三柱狀結構分別自第一緊迫裝置之旋轉中心向外延伸,且至少三柱狀結構之間具有第一寬度。固定元件鄰近設置於第一緊迫裝置,且設置於止血帶本體上。第一寬度大於固定元件之第二寬度。第一緊迫裝置之旋轉中心至固定元件之距離小於任一至少三柱狀結構自旋轉中心之延伸長度。

Description

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
本申請是有關於一種止血帶,特別是關於一種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
自古以來,人類已發現利用皮帶束緊斷肢,再加上棍棒扭緊加壓後,可有效減少失血。
然而,在習知技術的止血帶中,多僅有備有單一緊迫裝置,例如,僅有一桿件、一棘輪或是一扣環等等。然而當使用緊迫裝置時,由於需要加壓的肢體的粗細不同,因此難以確保可確實加壓,容易使得加壓力度不足。
除此之外,在現代的戰術急救要求中,要求單人操作止血帶須於15秒內完成對肢體加壓的所有步驟,以防止失血過多。但如上所述,現有的止血帶由於有上述問題,因此於單人操作時,較難以於時限內完成止血步驟,造成諸多困擾。
在本申請的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中,由於使用可多角度進行加壓的緊迫裝置,因而使得對肢體的加壓力量足夠,增加使用止血帶的效 率,因而可更方便使用。再者,於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中,更提供有一個以上的緊迫裝置,除了可達成上述功效外,還具有更佳的可靠性。
基於上述目的,本申請提供一種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其包含止血帶本體、第一緊迫裝置以及固定元件。第一緊迫裝置可旋轉地設置於止血帶本體上,且包含至少三柱狀結構。至少三柱狀結構分別自第一緊迫裝置之旋轉中心向外延伸,且至少三柱狀結構之間具有一第一寬度。固定元件鄰近設置於第一緊迫裝置,且設置於止血帶本體上。第一寬度大於固定元件之第二寬度。第一緊迫裝置之旋轉中心至固定元件之距離小於任一至少三柱狀結構自旋轉中心之延伸長度。
較佳地,止血帶本體包含第一加壓帶、第二加壓帶及包覆層。第二加壓帶之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與第一加壓帶相連接,第二加壓帶之第三部分可移動地設置於第一加壓帶上,包覆層包覆第一加壓帶及第二加壓帶。
較佳地,第一緊迫裝置通過包覆層的開口與第二加壓帶之第三部分相連接。
較佳地,固定元件包含至少一限位單元、第一彎曲部及第二彎曲部。至少一限位單元設置於第一彎曲部及第二彎曲部之間。第一彎曲部形成第一凹槽,第二彎曲部形成第二凹槽,第一凹槽與第二凹槽之凹陷方向相反。
較佳地,第一緊迫裝置抵靠於第一彎曲部或第二彎曲部中之一者。
較佳地,至少一限位單元與第一彎曲部及第二彎曲部之側壁頂端之第一間距及第二間距小於第一緊迫裝置之厚度。
較佳地,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更包含第二緊迫裝置,第二緊迫裝置對應第一緊迫裝置,且設置於止血帶本體上,且固定元件設置於該第一緊迫裝置及該第二緊迫裝置之間。
較佳地,止血帶本體包含第一加壓帶、第二加壓帶及包覆層,第二加壓帶之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與第一加壓帶相連接,第二加壓帶之第三部分可移動地設置於第一加壓帶上,包覆層包覆第一加壓帶及第二加壓帶。第一緊迫裝置通過包覆層的開口與第二加壓帶之第三部分相連接。
較佳地,第一黏貼結構及第二黏貼結構分別設置於止血帶本體之一底表面及一頂表面。止血帶本體被纏繞後,第一黏貼結構與第二黏貼結構相互黏貼。
11:止血帶本體
111:第一加壓帶
112:第二加壓帶
113:第三加壓帶
114:包覆層
115:第一黏貼結構
116:第二黏貼結構
117:第三黏貼結構
12:第一緊迫裝置
13:第二緊迫裝置
14:固定元件
141:第一彎曲部
142:第二彎曲部
143:限位單元
151:第一環扣
152:第二環扣
G1:第一間距
G2:第二間距
D1:厚度
W1:第一寬度
W2:第二寬度
圖1為根據本申請之實施例之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之第一俯視圖。
圖2為根據本申請之實施例之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第一緊迫裝置之示意圖。
圖3為根據本申請之實施例之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固定元件之示意圖。
圖4為根據本申請之實施例之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之第一剖視圖。
圖5為根據本申請之實施例之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之第一實施示意圖。
圖6為根據本申請之實施例之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之第二實施示意圖。
圖7為根據本申請之實施例之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之第三實施示意圖。
圖8為根據本申請之實施例之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之第二剖視圖。
圖9為根據本申請之實施例之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之第二俯視圖。
圖10為根據本申請之實施例之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之第三俯視圖。
圖11為根據本申請之實施例之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之第三剖視圖。
圖12為根據本申請之實施例之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之第四實施示意圖。
圖13為根據本申請之實施例之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之第五實施示意圖。
圖14為根據本申請之實施例之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之第六實施示意圖。
圖15為根據本申請之實施例之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之第四俯視圖。
圖16為根據本申請之實施例之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之第五俯視圖。
圖17為根據本申請之實施例之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之第六俯視圖。
圖18為根據本申請之實施例之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之第四剖視圖。
圖19為根據本申請之實施例之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之第五剖視圖。
圖20為根據本申請之實施例之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之第六剖視圖。
圖21為根據本申請之實施例之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之第七剖視圖。
圖22為根據本申請之實施例之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之第八剖視圖。
圖23為根據本申請之實施例之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之第九剖視圖。
圖24為根據本申請之實施例之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之第十剖視圖。
圖25為根據本申請之實施例之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之第十一剖視圖。
圖26為根據本申請之實施例之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之第十二剖視圖。
圖27為根據本申請之實施例之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之第七俯視圖。
為利貴審查員瞭解本申請之技術特徵、內容與優點及其所能達成之功效,茲將本申請配合附圖,並以實施例之表達形式詳細說明如下,而其中所使用之圖式,其主旨僅為示意及輔助說明之用,未必為本申請實施後之真實比例與精準配置,故不應就所附之圖式的比例與配置關係解讀、侷限本申請於實際實施上的權利範圍,合先敘明。
以下將參照相關圖式,說明本申請之實施例,為使便於理解,下述實施例中之相同元件係以相同之符號標示來說明。
現請一併參閱圖1至圖8,其分別係為根據本申請之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之第一俯視圖、第一至第二剖面圖、第一至第四實施示意圖、第一緊迫裝置之示意圖及固定元件之示意圖。
本申請的提供一種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其包含止血帶本體11、第一緊迫裝置12及固定元件14。第一緊迫裝置12可旋轉地設置於止血帶本體11上,包含至少三柱狀結構。柱狀結構分別自第一緊迫裝置12之旋轉中心向外延伸。柱狀結構之間具有第一寬度W1。固定元件14鄰近設置於第一緊迫裝置12,且設置於止血帶本體上。
如圖2的(a)部分至(c)部分所示,柱狀結構的數量可為三、四、六等。另外,柱狀結構的數量亦可為五或是六以上等任意數量。進一步說明,如圖2及圖3所示,第一寬度W1大於固定元件14之第二寬度W2,以避免第一緊迫裝置12與固定元件14相互產生干涉。另外,第一寬度W1所定義的位置視柱狀結構的長度與固定元件14之位置而定。
第一緊迫裝置12之旋轉中心至固定元件14之距離小於任一柱狀結構自旋轉中心之延伸長度。換言之,必須要確保柱狀結構的長度足夠延伸至固定元件14,以使得固定元件14可固定第一緊迫裝置12的位置。
在一實施例中,止血帶本體11可穿設第一環扣151及第二環扣152,因此可以調整止血帶本體11的長度及限制止血帶本體11的位置。於需要止血時,可先將止血帶本體11纏繞於需要止血的肢體上,並可以第一緊迫裝置12將止血帶本體11緊縮,使止血帶本體11可進一步對肢體加壓。
進一步說明,以第一緊迫裝置12包含三個柱狀結構為例,當旋轉第一緊迫裝置12時,至多每旋轉120度,即可以固定元件14固定第一緊迫裝置12的位置。
相似地,若第一緊迫裝置12包含四個柱狀結構,當旋轉第一緊迫裝置12時,至多每旋轉90度,即可以固定元件14固定第一緊迫裝置12的位置。
同理,若第一緊迫裝置12包含六個柱狀結構,當旋轉第一緊迫裝置12時,至多每旋轉60度,即可以固定元件14固定第一緊迫裝置12的位置,因此,可本發明可適用於各種體型的使用者。
更進一步,固定元件14包含至少一限位單元143、第一彎曲部141及第二彎曲部142。至少一限位單元143可設置於第一彎曲部141及第二彎曲部142之間。第一彎曲部141形成第一凹槽,第二彎曲部142形成第二凹槽,第一凹槽與第二凹槽之凹陷方向相反。
因此,當第一緊迫裝置12若是旋轉第一緊迫裝置12時,第二加壓帶112將會朝向包覆層114的頂表面移動,使得止血帶本體11緊縮對肢體加壓。且在一實施例中,為了使得第一緊迫裝置12不易損壞,第一緊迫裝置12可包含鋁合金。
如圖5至圖7所示,為了固定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可將第一緊迫裝置12抵靠於第一彎曲部141或第二彎曲部142中之一者。
如圖6所示,在一實施例中,本申請之限位單元143可設置於第一彎曲部141及第二彎曲部142之間。例如。可設置於固定元件14之中心。限位單元143可以彈性材料製成,例如聚丙烯(Polypropylene,PP)所製成。第一彎曲部141及第二彎曲部142之側壁頂端之第一間距G1及第二間距G2小於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之厚度D1。
因此,當第一緊迫裝置12通過第一彎曲部141或第二彎曲部142及限位單元143後,第一緊迫裝置12限位於第一彎曲部141或第二彎曲部142中。
更進一步,限位單元143之頂部可為半球體、橢圓體等具有平滑曲面之立體結構,而第一彎曲部141及第二彎曲部142之側壁頂端可為圓角或是導角,以利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滑移通過。
如圖7所示,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申請之限位單元143亦可設置於其它位置,例如兩個限位單元143可分別設置於第一彎曲部141及第二彎曲部142靠近固定元件14底部的側壁頂端上。限位單元143亦可以彈性材料製成,例如聚丙烯(Polypropylene,PP)所製成。第一彎曲部141及第二彎曲部142之側壁頂端之第一間距G1及第二間距G2小於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之厚度D1。
在一實施例中,如圖8所示,止血帶本體11可包含第一加壓帶111、第二加壓帶112及包覆層114。如圖8所示,第二加壓帶112之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可與第一加壓帶111相連接,第二加壓帶112之第三部分可移動地設置於第一加壓帶111上。包覆層114可包覆第一加壓帶111及第二 加壓帶112。第一緊迫裝置12通過包覆層114的開口與第二加壓帶112之第三部分相連接。
詳而言之,第二加壓帶112之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可分別位於第一加壓帶111的兩端。第二加壓帶112的第一部分可與第一加壓帶111相縫合,而第二加壓帶112的第二部分與第一加壓帶111的一端可與第一環扣151相連接。
進一步說明,在此實施例中,限位單元143與第一彎曲部141及第二彎曲部142之側壁頂端之第一間距G1及第二間距G2小於第一緊迫裝置12之厚度D1。因此,與限位單元143設置於固定元件14中心的實施例相似,可將第一緊迫裝置12限位於第一彎曲部141及第二彎曲部142中。
相似地,在此實施例中,限位單元143之頂部亦可為半球體、橢圓體等具有平滑曲面之立體結構,而第一彎曲部141及第二彎曲部142之側壁頂端亦可為圓角或是導角,以利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滑移通過。
除了上述包含有第二加壓帶112的實施例之外,本申請還可具有其它的實施態樣。如圖4所示,本申請的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亦可不需要設置第二加壓帶112及第三加壓帶113。詳而言之,第一緊迫裝置12可直接設置於第一加壓帶111上。在第一緊迫裝置12包含柱狀結構時,如圖4所示,需要設置固定元件14。在第一緊迫裝置12為棘輪或其它可固定自身位置的緊迫裝置,可不需要設置固定元件14。
除了上述的實施例之外,為了實現多角度緊迫的功能,如圖9至圖16所示,本發明之具雙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還可包含第二緊迫裝置13。第二緊迫裝置13可對應第一緊迫裝置12,且設置於止血帶本體11上。固定元件14設置於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之間。
在一實施例中,如圖9及圖10所示,由於有第二緊迫裝置13,因此第一緊迫裝置12可包含至少兩個柱狀結構,形成一桿件,而第二緊迫裝置13亦可為一桿件。
在一實施例中,可先將止血帶本體11纏繞於需要止血的肢體上,再以第一緊迫裝置12將止血帶本體11緊縮,使止血帶本體11可進一步對肢體加壓。而後,再將第一緊迫裝置12以固定元件14固定位置。另外由於個體間肢體大小存在差異,因此當第一緊迫裝置12以固定元件14固定後,對肢體加壓的力道可能不夠,此時,可再以第二緊迫裝置13使止血帶本體11更進一步緊縮,使止血帶本體11更進一步對肢體加壓,因而達成多角度緊迫的功效。
在此實施例中,由於第一緊迫裝置12亦可包含至少三個以上的柱狀結構(例如圖9中第一緊迫裝置12包含四個柱狀結構),因此,使用者亦可僅使用第一緊迫裝置12對肢體加壓即可,而第二緊迫裝置13可視需求決定是否使用。
在一實施例中,止血帶本體11可包含第一加壓帶111、第二加壓帶112及包覆層114。如圖11所示,第二加壓帶112之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可與第一加壓帶111相連接,第二加壓帶112之第三部分可移動地設置於第一加壓帶111上。包覆層114可包覆第一加壓帶111及第二加壓帶112。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通過包覆層114的開口與第二加壓帶112之該第三部分相連接。
進一步說明,第二加壓帶112之第一部分可縫置於第一加壓帶111上,第一加壓帶111之一端及第二加壓帶112之第二部分可與第一環扣151相連接。而第二加壓帶112之第三部分由於未縫置於第一加壓帶111上,因此第二加壓帶112之第三部分是可移動地設置於第一加壓帶111上。
更進一步,固定元件14包含至少一限位單元143、第一彎曲部141及第二彎曲部142。至少一限位單元143可設置於第一彎曲部141及第二彎曲部142之間。第一彎曲部141形成第一凹槽,第二彎曲部142形成第二凹槽,第一凹槽與第二凹槽之凹陷方向相反。
因此,當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為桿件時,若是旋轉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第二加壓帶112將會朝向包覆層114的頂表面移動,使得止血帶本體11緊縮對肢體加壓。且在一實施例中,為了使得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不易損壞,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可包含鋁合金。
如圖13或圖14所示,為了固定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可將第一緊迫裝置12抵靠於第一彎曲部141或第二彎曲部142中之一者,且可將第二緊迫裝置13抵靠於第一彎曲部141或第二彎曲部142中之另一者。在此配置之下,即使第一緊迫裝置12抵靠於第一彎曲部141或第二彎曲部142上加壓力道不足,還可再以第二緊迫裝置13進行二次加壓,以此完成加壓止血的流程。
如圖13及圖14所示,在一實施例中,本申請之限位單元143可設置於第一彎曲部141及第二彎曲部142之間,例如設置於固定元件14中心。限位單元143可以彈性材料製成,例如聚丙烯(Polypropylene,PP)所製成。第一彎曲部141及第二彎曲部142之側壁頂端之第一間距G1及第二間距G2小於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之厚度D1。
因此,當第一緊迫裝置12通過第一彎曲部141或第二彎曲部142及限位單元143後,第一緊迫裝置12限位於第一彎曲部141或第二彎曲部142中。同理,當第二緊迫裝置13通過第一彎曲部141或第二彎曲部142 及限位單元143後,第二緊迫裝置13被限位於第一彎曲部141或第二彎曲部142中。
更進一步,限位單元143之頂部可為半球體、橢圓體等具有平滑曲面之立體結構,而第一彎曲部141及第二彎曲部142之側壁頂端可為圓角或是導角,以利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滑移通過。
如圖14所示,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申請之限位單元143亦可設置於其它位置,例如兩個限位單元143可分別設置於第一彎曲部141及第二彎曲部142靠近固定元件14底部的側壁頂端上。限位單元143亦可以彈性材料製成,例如聚丙烯(Polypropylene,PP)所製成。第一彎曲部141及第二彎曲部142之側壁頂端之第一間距G1及第二間距G2小於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之厚度D1。
進一步說明,在此實施例中,限位單元143與第一彎曲部141及第二彎曲部142之側壁頂端之第一間距G1及第二間距G2小於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之厚度D1。因此,與限位單元143設置於固定元件14中心的實施例相似,可將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限位於第一彎曲部141及第二彎曲部142中。
相似地,在此實施例中,限位單元143之頂部亦可為半球體、橢圓體等具有平滑曲面之立體結構,而第一彎曲部141及第二彎曲部142之側壁頂端亦可為圓角或是導角,以利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滑移通過。
現請參閱圖15至圖17,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除了可為包含柱狀結構的桿件外,亦可為其它態樣。只要可以多個緊迫裝置將止血帶本體11多次對肢體加壓之配置皆應視為本申請之發明構思。
在一實施例中,如圖15所示,第一緊迫裝置12可為桿件,第二緊迫裝置13可為棘輪或其它可固定自身位置的緊迫裝置。在一實施例中,如圖16所示,第一緊迫裝置12可為棘輪或其它可固定自身位置的緊迫裝置,第二緊迫裝置13可為桿件。在一實施例中,如圖17所示,第一緊迫裝置12可為棘輪或其它可固定自身位置的緊迫裝置,第二緊迫裝置13亦可為棘輪或其它可固定自身位置的緊迫裝置。
本申請圖15至圖16的所提供的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之不同態樣亦可具有圖11至圖14的結構。舉例而言,止血帶本體11亦可包含第一加壓帶111、第二加壓帶112及包覆層114,第一彎曲部141及第二彎曲部142亦可形成於固定元件14中。進一步說明,圖15及圖16僅有一個桿件,因此止血帶本體11緊縮對肢體加壓後,僅會有一個桿件被限位於第一彎曲部141或第二彎曲部142。相關敘述可參照上述結構,在此不再贅述。
在圖17中,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包含止血帶本體11、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第一緊迫裝置12可設置於止血帶本體11上。第二緊迫裝置13對應第一緊迫裝置12,且設置於止血帶本體11上。
進一步說明,第一緊迫裝置12可為棘輪或其它可固定自身位置的緊迫裝置,第二緊迫裝置13亦可為棘輪或其它可固定自身位置的緊迫裝置。若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皆為棘輪或為其它可固定自身位置的緊迫裝置,則可不需再增設固定元件14,即可達到上述的固定功效及以止血帶本體11多次對肢體加壓的功效。
另外,圖17所提供的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可具有圖9的結構。具體而言,止血帶本體11亦可包含第一加壓帶111、第二加壓帶112及包覆層114。進一步說明,圖17所揭示的結構並無桿件,因此不需要再增設固定元件14。
在一實施例中,如圖17及圖9所示,止血帶本體11可包含第一加壓帶111、第二加壓帶112及包覆層114。如圖18所示,第二加壓帶112之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可與第一加壓帶111相連接,第二加壓帶112之第三部分可移動地設置於該第一加壓帶111上。包覆層114可包覆第一加壓帶111及第二加壓帶112。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通過包覆層114的開口與第二加壓帶112之該第三部分相連接。
進一步說明,第二加壓帶112之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可縫置於第一加壓帶111上,而第二加壓帶112之第三部分由於未縫置於第一加壓帶111上,因此第二加壓帶112之第三部分是可移動地設置於第一加壓帶111上。
因此,當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為桿件時,若是旋轉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第二加壓帶112將會朝向包覆層114的頂表面移動,使得止血帶本體11緊縮對肢體加壓。
除了上述揭示的結構之外,在一實施例中,如圖19至圖24所示,止血帶本體11可包含第三加壓帶113。第三加壓帶113之長度短於第二加壓帶112,第三加壓帶113之兩端與第一加壓帶111、第二加壓帶112、或包覆層114相連接。第一緊迫裝置12通過包覆層114的開口與第二加壓帶112之第三部分相連接,第二緊迫裝置13與第三加壓帶113相連接。
在一實施例中,如圖9、圖10、圖12、圖15至圖16及圖19所示,至少一第一緊迫裝置12或第二緊迫裝置13為桿件。止血帶本體11可包含第一加壓帶111、第二加壓帶112、第三加壓帶113及包覆層114。
如圖19所示,第二加壓帶112之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可與第一加壓帶111相連接,第二加壓帶112之第三部分可移動地設置於第一加壓帶111上。第三加壓帶113之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可與第一加壓帶111相連 接,第三加壓帶113之第三部分可移動地設置於第一加壓帶111上。第二加壓帶112及第三加壓帶113皆可縫置於第一加壓帶111上。包覆層114可包覆第一加壓帶111、第二加壓帶112及第三加壓帶113。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通過包覆層114的開口與第二加壓帶112及第三加壓帶113之第三部分相連接。
另外,有關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與固定元件14之間的關係可參考上述實施例。在此實施例中,若是旋轉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第二加壓帶112將會朝向包覆層114的頂表面移動,第三加壓帶113將會朝向包覆層114的頂表面移動,使得止血帶本體11緊縮對肢體加壓。
在一實施例中,如圖9、圖10、圖12、圖15至圖16及圖20所示,至少一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為桿件。止血帶本體11可包含第一加壓帶111、第二加壓帶112、第三加壓帶113及包覆層114。
如圖20所示,第二加壓帶112之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可與第一加壓帶111相連接,第二加壓帶112之第三部分可移動地設置於第一加壓帶111上。第三加壓帶113之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可與第二加壓帶112相連接,第三加壓帶113之第三部分可移動地設置於第二加壓帶112上。第二加壓帶112可縫置於第一加壓帶111上,第三加壓帶113可縫置於第一加壓帶111上。包覆層114可包覆第一加壓帶111、第二加壓帶112及第三加壓帶113。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通過包覆層114的開口與第二加壓帶112及第三加壓帶113之第三部分相連接。
另外,有關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與固定元件14之間的關係可參考上述實施例。在此實施例中,若是旋轉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第二加壓帶112將會朝向包覆層114的頂表面移動, 第三加壓帶113將會朝向包覆層114的頂表面移動,使得止血帶本體11緊縮對肢體加壓。
在一實施例中,如圖9、圖10、圖12、圖15至圖16及圖21所示,至少一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為桿件,另一第一緊迫裝置12或第二緊迫裝置13可為棘輪或其它可固定自身位置的緊迫裝置。止血帶本體11可包含第一加壓帶111、第二加壓帶112、第三加壓帶113及包覆層114。
如圖21所示,第二加壓帶112之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可與第一加壓帶111相連接,第二加壓帶112之第三部分可移動地設置於第一加壓帶111上。第三加壓帶113之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可與包覆層114相連接,第三加壓帶113之第三部分可移動地設置於包覆層114上。第二加壓帶112可縫置於第一加壓帶111上,第三加壓帶113可縫置於包覆層114上。包覆層114可包覆第一加壓帶111及第二加壓帶112。第一緊迫裝置12通過包覆層114的開口與第二加壓帶112及第三加壓帶113之第三部分相連接。
另外,有關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與固定元件14之間的關係可參考上述實施例。在此實施例中,若是旋轉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第二加壓帶112將會朝向包覆層114的頂表面移動,第三加壓帶113則會將部分包覆層114的捲起,使得止血帶本體11緊縮對肢體加壓。
在一實施例中,如圖17及圖22至圖24所示,第一緊迫裝置12可為棘輪或其它可固定自身位置的緊迫裝置,第二緊迫裝置13亦可為棘輪或其它可固定自身位置的緊迫裝置。止血帶本體11可包含第一加壓帶111、第二加壓帶112、第三加壓帶113及包覆層114。
如圖22所示,第二加壓帶112之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可與第一加壓帶111相連接,第二加壓帶112之第三部分可移動地設置於第一加壓帶111上。第三加壓帶113之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可與第一加壓帶111相連接,第三加壓帶113之第三部分可移動地設置於第一加壓帶111上。第二加壓帶112及第三加壓帶113皆可縫置於第一加壓帶111上。包覆層114可包覆第一加壓帶111、第二加壓帶112及第三加壓帶113。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通過包覆層114的開口與第二加壓帶112及第三加壓帶113之第三部分相連接。
另外,在此實施例中,由於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可為棘輪或其它可固定自身位置的緊迫裝置,因此並未再額外增設固定元件14,相關敘述可參考上述實施例。在此實施例中,若是旋轉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第二加壓帶112將會朝向包覆層114的頂表面移動,第三加壓帶113將會朝向包覆層114的頂表面移動,使得止血帶本體11緊縮對肢體加壓。
在一實施例中,如圖17及圖22至圖24所示,第一緊迫裝置12可為棘輪或其它可固定自身位置的緊迫裝置,第二緊迫裝置13亦可為棘輪或其它可固定自身位置的緊迫裝置。止血帶本體11可包含第一加壓帶111、第二加壓帶112、第三加壓帶113及包覆層114。
如圖23所示,第二加壓帶112之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可與第一加壓帶111相連接,第二加壓帶112之第三部分可移動地設置於第一加壓帶111上。第三加壓帶113之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可與第二加壓帶112相連接,第三加壓帶113之第三部分可移動地設置於第二加壓帶112上。第二加壓帶112可縫置於第一加壓帶111上,第三加壓帶113可縫置於第一加壓帶111上。包覆層114可包覆第一加壓帶111、第二加壓帶112及第三加壓帶 113。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通過包覆層114的開口與第二加壓帶112及第三加壓帶113之第三部分相連接。
另外,在此實施例中,由於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可為棘輪或其它可固定自身位置的緊迫裝置,因此並未再額外增設固定元件14,相關敘述可參考上述實施例。在此實施例中,若是旋轉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第二加壓帶112將會朝向包覆層114的頂表面移動,第三加壓帶113將會朝向包覆層114的頂表面移動,使得止血帶本體11緊縮對肢體加壓。
在一實施例中,如圖17及圖22至圖24所示,第一緊迫裝置12可為棘輪或其它可固定自身位置的緊迫裝置,第二緊迫裝置13亦可為棘輪或其它可固定自身位置的緊迫裝置。止血帶本體11可包含第一加壓帶111、第二加壓帶112、第三加壓帶113及包覆層114。
如圖24所示,第二加壓帶112之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可與第一加壓帶111相連接,第二加壓帶112之第三部分可移動地設置於第一加壓帶111上。第三加壓帶113之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可與包覆層114相連接,第三加壓帶113之第三部分可移動地設置於包覆層114上。第二加壓帶112可縫置於第一加壓帶111上,第三加壓帶113可縫置於包覆層114上。包覆層114可包覆第一加壓帶111及第二加壓帶112。第一緊迫裝置12通過包覆層114的開口與第二加壓帶112及第三加壓帶113之第三部分相連接。
另外,在此實施例中,並未再額外增設固定元件14,相關敘述可參考上述實施例。在此實施例中,若是旋轉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第二加壓帶112將會朝向包覆層114的頂表面移動,第三加壓帶113則會將部分包覆層114的捲起,使得止血帶本體11緊縮對肢體加壓。
除了上述包含有第二加壓帶112及第三加壓帶113的實施例之外,本申請還可具有其它的實施態樣。如圖25及圖26所示,本申請的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亦可不需要設置第二加壓帶112及第三加壓帶113。詳而言之,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可縫製於第一加壓帶111上。且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可為桿件、棘輪或其它可固定自身位置的緊迫裝置。在至少一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為桿件時,如圖16所示,需要設置固定元件14。在第一緊迫裝置12為棘輪或其它可固定自身位置的緊迫裝置,第二緊迫裝置13亦為棘輪或其它可固定自身位置的緊迫裝置時,可不需要設置固定元件14。
進一步說明,如圖4、圖8、圖11及圖18至圖26所示,第一黏貼結構115及第二黏貼結構116可分別設置於止血帶本體11之底表面及頂表面。因此,當止血帶本體11被纏繞後,第一黏貼結構115與第二黏貼結構116相互黏貼。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黏貼結構115及第二黏貼結構116可包含魔鬼氈或其他可重覆黏貼元件。因此,使用者可容地將止血帶本體11纏繞後先將第一黏貼結構115及第二黏貼結構116相互黏接,再以第一緊迫裝置12及第二緊迫裝置13將止血帶本體11緊縮止血帶本體11,以對肢體進行加壓。在此實施例中,利用第一黏貼結構115與第二黏貼結構116可使得止血帶本體11更為方便使用,減少急救時間。
另外,在一實施例中,請參閱圖17,除了上述結構之外,本申請的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還可包含第三黏貼結構117。第三黏貼結構117可與止血帶本體11相連接。第三黏貼結構117為帶狀結構,第三黏貼結構117之一表面為黏貼表面,可為魔鬼氈或其他可重覆黏貼元件。
當止血帶本體11被纏繞後,第三黏貼結構117可與第一黏貼結構115或第二黏貼結構116相黏接。第三黏貼結構117之另一表面為可供書寫之表面。使用者可於第三黏貼結構117之書寫表面上寫下止血帶本體11纏繞後之時間,以避免肢體加壓過久,造成二次損傷。
在一實施例中,可僅省略上述的第一黏貼結構115或第二黏貼結構116中的一者或兩者,僅以第三黏貼結構117進行止血帶本體11纏繞後的固定。
綜上所述,本申請的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有多種實施態樣。在本申請的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中,由於可多角度對肢體進行加壓,因此可解決肢體粗細不同而無法確實加壓止血的問題。本申請可增加使用止血帶的效率,使得止血帶可更方便使用。再者,有一個以上的緊迫裝置,本申請的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具有更佳的可靠性,不因任一緊迫裝置失效即無法使用。
以上所述僅為舉例性,而非為限制性者。任何未脫離本申請之精神與範疇,而對其進行之等效修改或變更,均應包含於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中。
11:止血帶本體
12:第一緊迫裝置
14:固定元件
151:第一環扣
152:第二環扣

Claims (10)

  1. 一種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包含: 一止血帶本體; 一第一緊迫裝置,可旋轉地設置於該止血帶本體上,且包含至少三柱狀結構,該至少三柱狀結構分別自該第一緊迫裝置之一旋轉中心向外延伸,且該至少三柱狀結構之間具有一第一寬度;以及 一固定元件,鄰近設置於該第一緊迫裝置,且設置於該止血帶本體上, 其中,該第一寬度大於該固定元件之一第二寬度,該第一緊迫裝置之該旋轉中心至該固定元件之距離小於任一該至少三柱狀結構自該旋轉中心之延伸長度。
  2. 如請求項1項所述之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其中,該止血帶本體包含一第一加壓帶、一第二加壓帶及一包覆層,該第二加壓帶之一第一部分及一第二部分與該第一加壓帶相連接,該第二加壓帶之一第三部分可移動地設置於該第一加壓帶上,該包覆層包覆該第一加壓帶及該第二加壓帶。
  3. 如請求項2項所述之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其中,該第一緊迫裝置通過該包覆層的開口與該第二加壓帶之該第三部分相連接。
  4. 如請求項1項所述之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其中,該固定元件包含至少一限位單元、一第一彎曲部及一第二彎曲部,該至少一限位單元設置於該第一彎曲部與該第二彎曲部之間,該第一彎曲部形成一第一凹槽,該第二彎曲部形成一第二凹槽,該第一凹槽與該第二凹槽之凹陷方向相反。
  5. 如請求項4項所述之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其中,該第一緊迫裝置抵靠於該第一彎曲部或該第二彎曲部中之一者。
  6. 如請求項5項所述之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其中,該至少一限位單元與該第一彎曲部及該第二彎曲部之側壁頂端之一第一間距及一第二間距小於該第一緊迫裝置之厚度。
  7. 如請求項1項所述之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更包含一第二緊迫裝置,該第二緊迫裝置對應該第一緊迫裝置,且設置於該止血帶本體上,且該固定元件設置於該第一緊迫裝置及該第二緊迫裝置之間。
  8. 如請求項1項所述之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其中,該止血帶本體包含一第一加壓帶、一第二加壓帶及一包覆層,該第二加壓帶之一第一部分及一第二部分與該第一加壓帶相連接,該第二加壓帶之一第三部分可移動地設置於該第一加壓帶上,該包覆層包覆該第一加壓帶及該第二加壓帶,該第一緊迫裝置通過該包覆層的開口與該第二加壓帶之該第三部分相連接。
  9. 如請求項8項所述之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其中,該固定元件包含至少一限位單元、一第一彎曲部及一第二彎曲部,該至少一限位單元設置於該第一彎曲部與該第二彎曲部之間,該第一彎曲部形成一第一凹槽,該第二彎曲部形成一第二凹槽,該第一凹槽與該第二凹槽之凹陷方向相反,該第一緊迫裝置抵靠於該第一彎曲部或該第二彎曲部中之一者,該至少一限位單元與該第一彎曲部及該第二彎曲部之側壁頂端之一第一間距及一第二間距小於該第一緊迫裝置之厚度。
  10. 如請求項1項所述之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其中一第一黏貼結構及一第二黏貼結構分別設置於該止血帶本體之一底表面及一頂表面;該止血帶本體被纏繞後,該第一黏貼結構與該第二黏貼結構相互黏貼。
TW111142474A 2022-11-07 2022-11-07 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 TWI82244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42474A TWI822444B (zh) 2022-11-07 2022-11-07 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
JP2023171923A JP2024068119A (ja) 2022-11-07 2023-10-03 多角度圧迫装置を有する止血帯
US18/482,160 US20240148391A1 (en) 2022-11-07 2023-10-06 Tourniquet with multi-angle tightening device
EP23207111.8A EP4364675A1 (en) 2022-11-07 2023-10-31 Tourniquet with multi-angle tightening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42474A TWI822444B (zh) 2022-11-07 2022-11-07 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22444B true TWI822444B (zh) 2023-11-11
TW202419063A TW202419063A (zh) 2024-05-16

Family

ID=886476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42474A TWI822444B (zh) 2022-11-07 2022-11-07 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48391A1 (zh)
EP (1) EP4364675A1 (zh)
JP (1) JP2024068119A (zh)
TW (1) TWI822444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61322U (en) * 2009-02-24 2009-07-21 Huntex Corp Tourniquet
TW201228630A (en) * 2010-11-24 2012-07-16 Toray Finechemicals Co Ltd Stanching belt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150215A1 (en) * 2010-12-09 2012-06-14 Juarez Industries Junctional Bleed Device
US10258347B2 (en) * 2014-02-04 2019-04-16 The Seaberg Company, Inc. Extremity tourniquet
CA2929223C (en) * 2013-09-27 2023-10-31 Dexter C. DRAYTON A mechanical tourniquet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use
EP3076878B1 (en) * 2013-12-05 2019-08-14 Henderson, Carson Thomas Surfboard accessory for surfboard retention and medical emergencies
CA3100531A1 (en) * 2019-11-26 2021-05-26 Acme United Corporation Medical tourniquet
US11291461B2 (en) * 2020-08-07 2022-04-05 De Xing Medical Treatment And Instrument Co., Ltd. Tourniquet device
US20220047273A1 (en) * 2020-08-13 2022-02-17 Recon Medical, Llc Windlass pen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61322U (en) * 2009-02-24 2009-07-21 Huntex Corp Tourniquet
TW201228630A (en) * 2010-11-24 2012-07-16 Toray Finechemicals Co Ltd Stanching bel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148391A1 (en) 2024-05-09
EP4364675A1 (en) 2024-05-08
JP2024068119A (ja) 2024-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344973T3 (es) Vendaje de emergencia.
SU668575A3 (ru) Медицинска пов зка
CA2569550C (en) Tourniquet and method of use
TWI822444B (zh) 具多角度緊迫裝置之止血帶
JP2018166724A5 (ja) 止血器具
JP2010530766A (ja) 圧迫止血バンド
US6508430B1 (en) Self-applicator for bandages
JP2003144398A (ja) 生体情報計測装置
US4297996A (en) Sterile bandage and tourniquet
US3036572A (en) Bandage and securing means
US895145A (en) Corn and bunion plaster.
JP4186873B2 (ja) 血圧計
DE60335800D1 (de) Aufbringvorrichtung für ein abdeckband
KR102449654B1 (ko) 종아리 압박 보호대
US20080119744A1 (en) Cuff structure for sphygmomanometers
US2316158A (en) Adjustable tourniquet
KR200482608Y1 (ko) 혈관압박지혈기구
US20100263107A1 (en) Recovering Sleeve Adopted For A Hand Or A Foot
TWI563941B (zh) 束帶結構
CN217525247U (zh) 一种远端桡动脉止血装置
CN215018278U (zh) 一种心内科桡动脉压迫器
CN108771790A (zh) 用于留置导管的固定装置
CN209359731U (zh) 一种具有记忆功能的腕部固定带
CN211049501U (zh) 一种可挤压式的手腕型压力带
CN217960527U (zh) 一种颈部乳糜漏加压包扎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