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2185B - 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 - Google Patents

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22185B
TWI822185B TW111126522A TW111126522A TWI822185B TW I822185 B TWI822185 B TW I822185B TW 111126522 A TW111126522 A TW 111126522A TW 111126522 A TW111126522 A TW 111126522A TW I822185 B TWI822185 B TW I82218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ual
radio frequency
conductive
band
group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265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404184A (zh
Inventor
周錫增
陳偉峰
Original Assignee
國立臺灣大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國立臺灣大學 filed Critical 國立臺灣大學
Priority to TW1111265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22185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21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2185B/zh
Publication of TW2024041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04184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 Waveguide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揭露一種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其包含一多層導電佈線基板、多個雙頻兼雙極化射頻輻射結構、多個高頻發射射頻積體電路晶片與多個低頻接收射頻積體電路晶片。多層導電佈線基板包含多層介電層、導電跡線、第一群導電通孔與第二群導電通孔。雙頻兼雙極化射頻輻射結構設於多層導電佈線基板之底面,並嵌於多層導電佈線基板中,晶片設於多層導電佈線基板之頂面。高頻發射射頻積體電路晶片電性連接第一群導電通孔,以藉此分別電性連接雙頻兼雙極化射頻輻射結構。低頻接收射頻積體電路晶片電性連接第二群導電通孔,以藉此分別電性連接雙頻兼雙極化射頻輻射結構。

Description

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封裝結構,且特別關於一種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
低/中/高軌衛星地面終端、5G之頻率範圍(FR2)毫米波基地站、雷達與遠距通訊、點對點微波鏈結與通訊系統前傳網路等產業應用,具備長距離與不同方位覆蓋之特性,建構主動陣列天線為實現此高增益與智慧波束掃瞄操作之雙重功能。鑑於通訊之需求與產業頻段之規劃,共構雙頻段與雙極化的天線特性需求為一個重要的特色。
傳統天線架構對於雙頻天線的實現採用兩組分離陣列天線來實現、或合併單一天線架構但共用相同極化之埠。在陣列天線的實現上,若使用單一天線組,則需要設計雙頻的天線單元,該雙頻操作共用一個輸出入埠,鑑於寬頻的需求,天線特性會產生減低問題,且單一天線單元結構來產生雙頻結構無法產生不同的饋入埠來分開雙頻帶分離的射頻模組饋入。在使用雙頻帶的天線單元時,需要使用一組雙工器或連接射頻循環器,但這樣會增加系統複雜度、增加損耗與增加成本,其隔 離度亦較困難。然若使用兩組分離之陣列天線來針對兩個頻段饋入,如低軌衛星使用雙頻帶來進行上、下鏈資料傳送,建構陣列天線時需要建構兩組天線,故產生較大的體積與面積。
因此,本發明係在針對上述的困擾,提出一種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尤其針對主動陣列天線之應用,以解決習知所產生的問題。
本發明提供一種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其係建構多個輸出入埠,不同頻帶與不同極化方向分別對應不同輸出入埠,不同輸出入埠分別連接不同之天線金屬補片,以進行獨立運作,並減少對於雙工器與循環器的依賴,並藉由不同頻段天線補片之存在、產生隔離,可產生相鄰、相同頻段之天線射頻單元間的隔離度增加效果。此外,不同頻段之發射天線金屬補片與接收天線金屬補片呈交錯排列,並以物理性隔絕來提升隔離度,且減少交叉極化的產生。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一種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包含一多層導電佈線基板、多個雙頻兼雙極化射頻輻射結構、多個高頻發射射頻積體電路晶片與多個低頻接收射頻積體電路晶片。多層導電佈線基板包含多層介電層、導電跡線、第一群導電通孔與第二群導電通孔,其中導電跡線電性連接第一群導電通孔與第二群導電通孔。所有雙頻兼雙極化射頻輻射結構設於 多層導電佈線基板之底面,並嵌於多層導電佈線基板中。每一個高頻發射射頻積體電路晶片與每一個低頻接收射頻積體電路晶片設於多層導電佈線基板之頂面。每一個高頻發射射頻積體電路晶片通過第一導電結構電性連接第一群導電通孔,以藉此分別電性連接所有雙頻兼雙極化射頻輻射結構。所有低頻接收射頻積體電路晶片通過第二導電結構電性連接第二群導電通孔,以藉此分別電性連接所有雙頻兼雙極化射頻輻射結構。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每一雙頻兼雙極化射頻輻射結構包含一第一天線補片層與一第二天線補片層。第一天線補片層設於多層導電佈線基板之底面。第二天線補片層嵌於最靠近多層導電佈線基板之底面的兩層介電層之間,並電性連接第一群導電通孔與第二群導電通孔。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第一天線補片層包含四個第一發射天線金屬補片與四個第一接收天線金屬補片,第二天線金屬補片層包含四個第二發射天線金屬補片與四個第二接收天線金屬補片。所有第一發射天線金屬分別位於所有第二發射天線金屬補片之正下方,所有第一接收天線金屬補片分別位於所有第二接收天線金屬補片之正下方。所有第二發射天線金屬補片通過第一群導電通孔電性連接其對應之第一導電結構及高頻發射射頻積體電路晶片,所有第二接收天線金屬補片通過第二群導電通孔電性連接其對應之第二導電結構及低頻接 收射頻積體電路晶片。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所有雙頻兼雙極化射頻輻射結構之所有第一發射天線金屬補片排列為週期性之第一方陣,所有雙頻兼雙極化射頻輻射結構之所有第一接收天線金屬補片排列為週期性之第二方陣。第一方陣之多行與第二方陣之多行交替設置,第一方陣之多列與第二方陣之多列交替設置。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所有第一發射天線金屬補片、所有第一接收天線金屬補片、所有第二發射天線金屬補片與所有第二接收天線金屬補片皆為矩形結構。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多層導電佈線基板之頂面設有一發射訊號輸入連接埠與一接收訊號輸出連接埠。發射訊號輸入連接埠通過導電跡線與第一導電結構電性連接所有高頻發射射頻積體電路晶片,接收訊號輸出連接埠通過導電跡線與第二導電結構電性連接所有低頻接收射頻積體電路晶片。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發射訊號輸入連接埠與接收訊號輸出連接埠為超小型推入式微(Sub-Miniature Push-on Micro;SMPM)連接埠。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多層導電佈線基板之頂面設有一第一電源連接埠與一第二電源連接埠。第一電源連接埠通過第一群導電通孔與第一導電結構電性連接所有高頻發射射頻積體電路晶片,第二電源連接埠 通過第二群導電通孔與第二導電結構電性連接所有低頻接收射頻積體電路晶片。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第一電源連接埠與第二電源連接埠為串行外設介面(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 Bus,SPI)。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第一導電結構與第二導電結構為導電焊球。
基於上述,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以多層導電佈線基板建構多個輸出入埠,不同頻帶與不同極化方向分別對應不同輸出入埠,不同輸出入埠分別連接不同之天線補片陣列,以進行獨立運作,並減少對於雙工器與循環器的依賴。此外,發射天線金屬補片與接收天線金屬補片呈交錯排列,並以物理性隔絕來提升隔離度,且減少交叉極化的產生。
茲為使 貴審查委員對本發明的結構特徵及所達成的功效更有進一步的瞭解與認識,謹佐以較佳的實施例圖及配合詳細的說明,說明如後:
1: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
10:多層導電佈線基板
100:介電層
101:導電跡線
102:第一群導電通孔
103:第二群導電通孔
104:功率分配器
11:雙頻兼雙極化射頻輻射結構
110:第一天線金屬補片層
1100:第一發射天線金屬補片
1101:第一接收天線金屬補片
111:第二天線金屬補片層
1110:第二發射天線金屬補片
1111:第二接收天線金屬補片
12:高頻發射射頻積體電路晶片
13:低頻接收射頻積體電路晶片
14:第一導電結構
15:第二導電結構
16:發射訊號輸入連接埠
17:接收訊號輸出連接埠
18:第一電源連接埠
19:第二電源連接埠
2:母電路板
200:介電板
201:中頻輸入埠
202:第一功率分配器
203:升頻器
204:第二功率分配器
205:第三功率分配器
206:降頻器
207:第四功率分配器
208:中頻輸出埠
209:第一訊號連接埠
210:第二訊號連接埠
211:第一供電埠
212:第二供電埠
H:水平極化訊號
V:垂直極化訊號
IM:輸入中頻訊號
H1:第一高頻訊號
R1:第一射頻訊號
R2:第二射頻訊號
H2:第二高頻訊號
OM:輸出中頻訊號
M1:第一中頻訊號
U:升頻訊號
TH:加總高頻訊號
M2:第二中頻訊號
第1圖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之部分的結構剖視圖。
第2圖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之頂視圖。
第3圖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 輻射結構之底視圖。
第4圖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母電路板之頂視圖。
第5圖與第6圖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一個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對應之電路方塊圖。
第7圖與第8圖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母電路板對應之電路方塊圖。
本發明之實施例將藉由下文配合相關圖式進一步加以解說。盡可能的,於圖式與說明書中,相同標號係代表相同或相似構件。於圖式中,基於簡化與方便標示,形狀與厚度可能經過誇大表示。可以理解的是,未特別顯示於圖式中或描述於說明書中之元件,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技術者所知之形態。本領域之通常技術者可依據本發明之內容而進行多種之改變與修改。
當一個元件被稱為『在...上』時,它可泛指該元件直接在其他元件上,也可以是有其他元件存在於兩者之中。相反地,當一個元件被稱為『直接在』另一元件,它是不能有其他元件存在於兩者之中間。如本文所用,詞彙『及/或』包含了列出的關聯項目中的一個或多個的任何組合。
於下文中關於“一個實施例”或“一實施例”之描述係指關於至少一實施例內所相關連之一特定元 件、結構或特徵。因此,於下文中多處所出現之“一個實施例”或“一實施例”之多個描述並非針對同一實施例。再者,於一或多個實施例中之特定構件、結構與特徵可依照一適當方式而結合。
揭露特別以下述例子加以描述,這些例子僅係用以舉例說明而已,因為對於熟習此技藝者而言,在不脫離本揭示內容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揭示內容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在通篇說明書與申請專利範圍中,除非內容清楚指定,否則「一」以及「該」的意義包含這一類敘述包括「一或至少一」該元件或成分。此外,如本揭露所用,除非從特定上下文明顯可見將複數個排除在外,否則單數冠詞亦包括複數個元件或成分的敘述。而且,應用在此描述中與下述之全部申請專利範圍中時,除非內容清楚指定,否則「在其中」的意思可包含「在其中」與「在其上」。在通篇說明書與申請專利範圍所使用之用詞(terms),除有特別註明,通常具有每個用詞使用在此領域中、在此揭露之內容中與特殊內容中的平常意義。某些用以描述本揭露之用詞將於下或在此說明書的別處討論,以提供從業人員(practitioner)在有關本揭露之描述上額外的引導。在通篇說明書之任何地方之例子,包含在此所討論之任何用詞之例子的使用,僅係用以舉例說明,當然不限制本揭露或任何例示用詞之範圍與意義。同樣地,本揭露並不限於此說明書 中所提出之各種實施例。
此外,若使用「電(性)耦接」或「電(性)連接」一詞在此係包含任何直接及間接的電氣連接手段。舉例而言,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裝置電性耦接於一第二裝置,則代表該第一裝置可直接連接於該第二裝置,或透過其他裝置或連接手段間接地連接至該第二裝置。另外,若描述關於電訊號之傳輸、提供,熟習此技藝者應該可了解電訊號之傳遞過程中可能伴隨衰減或其他非理想性之變化,但電訊號傳輸或提供之來源與接收端若無特別敘明,實質上應視為同一訊號。舉例而言,若由電子電路之端點A傳輸(或提供)電訊號S給電子電路之端點B,其中可能經過一電晶體開關之源汲極兩端及/或可能之雜散電容而產生電壓降,但此設計之目的若非刻意使用傳輸(或提供)時產生之衰減或其他非理想性之變化而達到某些特定的技術效果,電訊號S在電子電路之端點A與端點B應可視為實質上為同一訊號。
除非特別說明,一些條件句或字詞,例如「可以(can)」、「可能(could)」、「也許(might)」,或「可(may)」,通常是試圖表達本案實施例具有,但是也可以解釋成可能不需要的特徵、元件,或步驟。在其他實施例中,這些特徵、元件,或步驟可能是不需要的。
可了解如在此所使用的用詞「包含(comprising)」、「包含(including)」、「具有(having)」、「含有(containing)」、「包含(involving)」 等等,為開放性的(open-ended),即意指包含但不限於。另外,本發明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發明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發明作之申請專利範圍。
以下將提供一種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其以多層導電佈線基板建構多個輸出入埠,不同頻帶與不同極化方向分別對應不同輸出入埠,不同輸出入埠分別連接不同之天線金屬補片,以進行獨立運作,並減少對於雙工器與循環器的依賴。此外,發射天線金屬補片與接收天線金屬補片呈交錯排列,並以物理性隔絕來提升隔離度,以減少交叉極化的產生。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能滿足低軌衛星之上、下鏈及5G之頻率範圍(FR2)對於雙頻之需求,可以針對各項應用需求,建構雙線性或雙圓極化的輻射需求,滿足陣列天線建構時之高增益與智慧掃瞄所需要之天線特性。
第1圖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之部分的結構剖視圖,第2圖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之頂視圖,第3圖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之底視圖。請參閱第1圖、第2圖與第3圖,以下介紹本發明之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1之一實施例。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1包含一多層導電佈線基板10、多個雙頻兼雙極化射頻輻射結構11、多個 高頻發射射頻積體電路晶片12、多個低頻接收射頻積體電路晶片13、第一導電結構14與第二導電結構15。第一導電結構14與第二導電結構15可為,但不限於導電焊錫球。多層導電佈線基板10包含多層介電層100、導電跡線101、第一群導電通孔102與第二群導電通孔103,其中導電跡線101電性連接第一群導電通孔102與第二群導電通孔103。所有雙頻兼雙極化射頻輻射結構11設於多層導電佈線基板10之底面,並嵌於多層導電佈線基板10中。所有高頻發射射頻積體電路晶片12與所有低頻接收射頻積體電路晶片13設於多層導電佈線基板10之頂面,其中所有高頻發射射頻積體電路晶片12通過第一導電結構14電性連接第一群導電通孔102,以藉此分別電性連接所有雙頻兼雙極化射頻輻射結構11,所有低頻接收射頻積體電路晶片13通過第二導電結構15電性連接第二群導電通孔103,以藉此分別電性連接所有雙頻兼雙極化射頻輻射結構11。
在本發明之某些實施例中,每一雙頻兼雙極化射頻輻射結構11可包含一第一天線補片層110與一第二天線補片層111。第一天線補片層110設於多層導電佈線基板10之底面,第二天線補片層111嵌於最靠近多層導電佈線基板10之底面的兩層介電層100之間,並電性連接第一群導電通孔102與第二群導電通孔103。
具體而言,第一天線補片層110可包含四個第一發射天線金屬補片1100與四個第一接收天線金屬補 片1101,第二天線補片層111可包含四個第二發射天金屬補片1110與四個第二接收天線金屬補片1111。所有第一發射天線金屬補片1100、所有第一接收天線金屬補片1101、所有第二發射天線金屬補片1110與所有第二接收天線金屬補片1111可皆為,但不限於矩形、或無缺口之形狀。所有第一發射天線金屬補片1100分別位於所有第二發射天線金屬補片1110之正下方,所有第一接收天線金屬補片1101分別位於所有第二接收天線金屬補片1111之正下方。所有第二發射天線金屬補片1110通過第一群導電通孔102電性連接其對應之第一導電結構14及高頻發射射頻積體電路晶片12,所有第二接收天線金屬補片1111通過第二群導電通孔15電性連接其對應之第二導電結構15及低頻接收射頻積體電路晶片13。舉例來說,一個高頻發射射頻積體電路晶片12對應之第一群導電通孔102可區分為四個群組,第一群導電通孔102之每一群組又包含分別傳送高頻水平極化訊號H與高頻垂直極化訊號V之兩組子通孔。第一群導電通孔102之每一群組電性連接同一個第二發射天線金屬補片1110。一個低頻接收射頻積體電路晶片13對應之第二群導電通孔103可區分為四個群組,第二群導電通孔103之每一群組又包含分別傳送低頻水平極化訊號H與低頻垂直極化訊號V之兩組子通孔。第二群導電通孔103之每一群組電性連接同一個第二接收天線金屬補片1111。每一組子通孔視為一個獨立輸出入埠,其能進行獨立運作,以減少隔頻之 干擾與對於雙工器與循環器的依賴。
所有雙頻兼雙極化射頻輻射結構11之所有第一發射天線金屬補片1100排列為週期性第一方陣,所有雙頻兼雙極化射頻輻射結構11之所有第一接收天線金屬補片1101排列為週期性第二方陣,第一方陣之多行與第二方陣之多行交替設置,第一方陣之多列與第二方陣之多列交替設置。因此,第一方陣與第二方陣呈交錯排列,並以物理性隔絕來提升隔離度,以減少交叉極化的產生。
多層導電佈線基板10之頂面可設有一發射訊號輸入連接埠16與一接收訊號輸出連接埠17。發射訊號輸入連接埠16與接收訊號輸出連接埠17可為、但不限於超小型推入式微(Sub-Miniature Push-on Micro;SMPM)連接埠。發射訊號輸入連接埠16通過導電跡線101與第一導電結構14電性連接所有高頻發射射頻積體電路晶片12。接收訊號輸出連接埠17通過導電跡線101與第二導電結構15電性連接所有低頻接收射頻積體電路晶片13。多層導電佈線基板10之頂面更可設有一第一電源連接埠18與一第二電源連接埠19。第一電源連接埠18與第二電源連接埠19可為,但不限於串行外設介面(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 Bus,SPI)或控制訊號線。第一電源連接埠18通過第一群導電通孔102與第一導電結構14電性連接所有高頻發射射頻積體電路晶片12,第二電源連接埠19通過第二群導電通孔103與第二 導電結構15電性連接所有低頻接收射頻積體電路晶片13。
以下將提供一種陣列式射頻系統,其將多個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水平堆疊在一母電路板上,以簡化系統複雜度與降低製造成本,並增加天線特性之穩定度與產品之應用擴張度,如同主流汽車採用共通底盤一樣。此陣列式射頻系統具有可重組化之架構,以對應不同應用情境,產生不同射頻功率。當陣列式射頻系統有異常問題時,可置換部分之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以快速偵測故障問題,並避免一個模組失能即造成整體射頻系統失效的傷害,以降低維護成本。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為由射頻與天線共構的模組,母電路板由訊號傳遞、電源供應、射頻訊號之升降等系統功能為主。因此,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之設計強調模組化、量產方便性與維修置換性為主的射頻與天線共構模組。母電路板強調系統之擴充性,包括陣列天線的大小、運作電壓的擴充、訊號傳遞之串並聯、散熱機制之實現。此陣列式射頻系統使用通用介面來提升系統的共用性,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與母電路板整合的介面形成空氣通道來導熱散發,以減少熱能的系統影響,並兼顧機械與電子特性。
第4圖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母電路板之頂視圖。請參閱第4圖與第2圖,以下介紹陣列式射頻系統之一實施例。陣列式射頻系統包含一母電路板2與多個雙 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1。所有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1水平堆疊於母電路板2上,並排列成一陣列,且電性連接母電路板2。所有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1區分為多個射頻群組。以第4圖為例,所有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1排列成4×4陣列,每一射頻群組包含此陣列之每一行的四個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1。
第5圖與第6圖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一個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對應之電路方塊圖,第7圖與第8圖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母電路板對應之電路方塊圖。請參閱第2圖、第4圖、第5圖、第6圖、第7圖與第8圖。在運作上,母電路板2接收一輸入中頻訊號IM,並對輸入中頻訊號IM進行升頻,以藉此產生多個第一高頻訊號H1。每一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1之多層導電佈線基板10設有功率分配器104,功率分配器104用以分配或加總高頻訊號之功率。所有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1之所有射頻群組分別接收所有第一高頻訊號H1,並據此發射多個第一射頻訊號R1。所有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1之所有射頻群組接收多個第二射頻訊號R2,以藉此分別對應所有射頻群組產生多個第二高頻訊號H2,母電路板2對所有第二高頻訊號H2進行降頻,以藉此產生一輸出中頻訊號OM。
在本發明之某些實施例中,母電路板2可包含一介電板200、一中頻輸入埠201、一第一功率分配器 202、多個升頻器203、多個第二功率分配器204、多個第三功率分配器205、多個降頻器206、一第四功率分配器207、一中頻輸出埠208、多個第一訊號連接埠209、多個第二訊號連接埠210、多個第一供電埠211與多個第二供電埠212。所有第一訊號連接埠209與所有第二訊號連接埠210可為,但不限於超小型推入式微(Sub-Miniature Push-on Micro;SMPM)連接埠。所有第一供電埠211與所有第二供電埠212可為,但不限於串行外設介面(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 Bus,SPI)。中頻輸入埠201與中頻輸出埠208可為,但不限於超小型A(Sub-Miniature-A,SMA)連接埠。
介電板200上設有所有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1、中頻輸入埠201、第一功率分配器202、所有升頻器203、所有第二功率分配器204、所有第三功率分配器205、所有降頻器206、第四功率分配器207、中頻輸出埠208、所有第一訊號連接埠209、所有第二訊號連接埠210、所有第一供電埠211與所有第二供電埠212。第一功率分配器202電性連接中頻輸入埠201,所有升頻器203分別電性連接第一功率分配器202之多個輸出端,所有第二功率分配器204分別電性連接所有升頻器203與所有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1之所有射頻群組。所有第三功率分配器205分別電性連接所有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之所有射頻群組,所有降頻器206分別電性連接所有第三功率分配器205,第四功率 分配器207電性連接所有降頻器206,中頻輸出埠208電性連接第四功率分配器207。
第一功率分配器202通過中頻輸入埠201接收輸入中頻訊號IM,並依第一功率分配器202之所有輸出端的數量分配輸入中頻訊號IM之功率,以於第一功率分配器202之所有輸出端產生多個第一中頻訊號M1。所有升頻器203接收所有第一中頻訊號M1,並對其進行升頻,以產生多個升頻訊號U。每一第二功率分配器204接收其對應之升頻訊號U,並依第二功率分配器204之多個輸出端的數量分配對應之升頻訊號U,以產生第一高頻訊號H1。
每一第三功率分配器205接收其對應之第二高頻訊號H2,並加總對應之第二高頻訊號H2之功率,以產生一加總高頻訊號TH。所有降頻器206接收其對應之加總高頻訊號TH,並對其進行降頻,以產生多個第二中頻訊號M2。第四功率分配器207接收所有第二中頻訊號M2,並加總所有第二中頻訊號M2之功率,以產生輸出中頻訊號OM。中頻輸出埠208用以輸出此輸出中頻訊號OM。
所有第一訊號連接埠209區分為多個第一群組,所有第一群組分別電性連接所有第二功率分配器204,並分別電性連接所有射頻群組之發射訊號輸入連接埠16,每一第一群組電性連接於其對應之第二功率分配器204與射頻群組之發射訊號輸入連接埠16之間。所有 第二訊號連接埠210區分為多個第二群組,所有第二群組分別電性連接所有第三功率分配器205,並分別電性連接所有射頻群組之接收訊號輸出連接埠17,每一第二群組電性連接於其對應之第三功率分配器205與射頻群組之接收訊號輸出連接埠17之間。此外,所有第一供電埠211分別電性連接所有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1之第一電源連接埠18,所有第二供電埠212分別電性連接所有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1之第二電源連接埠19。
由於多個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1水平堆疊在母電路板2上,故能簡化系統複雜度與降低製造成本,並增加天線特性之穩定度與產品之應用擴張度。此陣列式射頻系統具有可重組化之架構,以對應不同應用情境,產生不同射頻功率。當陣列式射頻系統有異常問題時,可置換部分之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1,以快速偵測故障問題,並避免一個模組失能即造成整體射頻系統失效的傷害,以降低維護成本。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1與母電路板2整合的介面形成空氣通道來導熱散發,以減少熱能的系統影響,並兼顧機械與電子特性。
請參閱第1圖、第5圖與第6圖。多層導電佈線基板10之功率分配器104與高頻發射射頻積體電路晶片12接收第一高頻訊號H1,並據此通過雙頻兼雙極化射頻輻射結構11發射第一射頻訊號R1。多層導電佈線基板 10之功率分配器104與低頻接收射頻積體電路晶片13通過雙頻兼雙極化射頻輻射結構11接收第二射頻訊號R2,並藉此產生第二高頻訊號H2。第一發射天線金屬補片1100與第二發射天線金屬補片1110用以發射第一射頻訊號R1,第一接收發射天線金屬補片1101與第二接收天線金屬補片1111用以接收第二射頻訊號R2。
根據上述實施例,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以多層導電佈線基板建構多個輸出入埠,不同頻帶與不同極化方向分別對應不同輸出入埠,不同輸出入埠分別連接不同之天線金屬補片,以進行獨立運作,並減少對於雙工器與循環器的依賴。此外,發射天線補片與接收天線補片呈交錯排列,並以物理性隔絕來提升隔離度,且減少交叉極化的產生。
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用來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故舉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述之形狀、構造、特徵及精神所為之均等變化與修飾,均應包括於本發明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多層導電佈線基板
100:介電層
101:導電跡線
102:第一群導電通孔
103:第二群導電通孔
11:雙頻兼雙極化射頻輻射結構
110:第一天線金屬補片層
1100:第一發射天線金屬補片
1101:第一接收天線金屬補片
111:第二天線金屬補片層
1110:第二發射天線金屬補片
1111:第二接收天線金屬補片
12:高頻發射射頻積體電路晶片
13:低頻接收射頻積體電路晶片
14:第一導電結構
15:第二導電結構
18:第一電源連接埠
19:第二電源連接埠

Claims (9)

  1. 一種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包含:
    一多層導電佈線基板,包含多層介電層、導電跡線、第一群導電通孔與第二群導電通孔,其中該導電跡線電性連接該第一群導電通孔與該第二群導電通孔;
    多個雙頻兼雙極化射頻輻射結構,設於該多層導電佈線基板之底面,並嵌於該多層導電佈線基板中;以及
    多個高頻發射射頻積體電路晶片與多個低頻接收射頻積體電路晶片,設於該多層導電佈線基板之頂面,其中該些高頻發射射頻積體電路晶片通過第一導電結構電性連接該第一群導電通孔,以藉此分別電性連接該些雙頻兼雙極化射頻輻射結構,該些低頻接收射頻積體電路晶片通過第二導電結構電性連接該第二群導電通孔,以藉此分別電性連接該些雙頻兼雙極化射頻輻射結構。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其中每一該雙頻兼雙極化射頻輻射結構包含:
    一第一天線金屬補片層,設於該多層導電佈線基板之該底面;以及
    一第二天線金屬補片層,嵌於最靠近該多層導電佈線基板之該底面的兩層該介電層之間,並電性連接該第一群導電通孔與該第二群導電通孔。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其中該第一天線金屬補片層包含四個第一發射天線金屬補片與四個第一接收天線金屬補片,該第二天線金屬補片層包含四個第二發射天線金屬補片與四個第二接收天線金屬補片,該些第一發射天線補片分別位於該些第二發射天線補片之正下方,該些第一接收天線補片分別位於該些第二接收天線補片之正下方,該些第二發射天線補片通過該第一群導電通孔電性連接其對應之該第一導電結構及該高頻發射射頻積體電路晶片,該些第二接收天線補片通過該第二群導電通孔電性連接其對應之該第二導電結構及該低頻接收射頻積體電路晶片。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其中該些雙頻兼雙極化射頻輻射結構之該些第一發射天線金屬補片排列為第一方陣,該些雙頻兼雙極化射頻輻射結構之該些第一接收天線金屬補片排列為第二方陣,該第一方陣之多行與該第二方陣之多行交替設置,該第一方陣之多列與該第二方陣之多列交替設 置。
  5. 如請求項3所述之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其中該些第一發射天線金屬補片、該些第一接收天線金屬補片、該些第二發射天線金屬補片與該些第二接收天線金屬補片皆為矩形。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其中該多層導電佈線基板之該頂面設有一發射訊號輸入連接埠與一接收訊號輸出連接埠,該發射訊號輸入連接埠通過該導電跡線與該第一導電結構電性連接該些高頻發射射頻積體電路晶片,該接收訊號輸出連接埠通過該導電跡線與該第二導電結構電性連接該些低頻接收射頻積體電路晶片。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其中該發射訊號輸入連接埠與該接收訊號輸出連接埠為超小型推入式微(Sub-Miniature Push-on Micro;SMPM)連接埠。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其中該多層導電佈線基板之該頂面設有一第一電源連接埠與一第二電源連接埠,該第一電源連接埠通過該第一群導電通孔與該第一導電結構電性連接該些高頻發射射頻積體電 路晶片,該第二電源連接埠通過該第二群導電通孔與該第二導電結構電性連接該些低頻接收射頻積體電路晶片。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其中該第一電源連接埠與該第二電源連接埠為串行外設介面(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 Bus,SPI)。
TW111126522A 2022-07-14 2022-07-14 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 TWI8221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26522A TWI822185B (zh) 2022-07-14 2022-07-14 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26522A TWI822185B (zh) 2022-07-14 2022-07-14 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22185B true TWI822185B (zh) 2023-11-11
TW202404184A TW202404184A (zh) 2024-01-16

Family

ID=897224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26522A TWI822185B (zh) 2022-07-14 2022-07-14 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22185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931667A (zh) * 2018-01-11 2019-08-01 南韓商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無線電頻率裝置以及天線模組
TW201943053A (zh) * 2018-03-29 2019-11-01 美商英特爾智財公司 天線模組及通訊裝置
TW202226510A (zh) * 2020-12-23 2022-07-01 美商英特爾股份有限公司 裝置到裝置通訊系統、封裝及封裝系統
TWM634538U (zh) * 2022-07-14 2022-11-21 周錫增 射頻輻射封裝結構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931667A (zh) * 2018-01-11 2019-08-01 南韓商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無線電頻率裝置以及天線模組
TW201943053A (zh) * 2018-03-29 2019-11-01 美商英特爾智財公司 天線模組及通訊裝置
TW202226510A (zh) * 2020-12-23 2022-07-01 美商英特爾股份有限公司 裝置到裝置通訊系統、封裝及封裝系統
TWM634538U (zh) * 2022-07-14 2022-11-21 周錫增 射頻輻射封裝結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04184A (zh) 2024-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31892B2 (en) Antenna-in-package structures with broadside and end-fire radiations
EP3032651B1 (en) Switchable transmit and receive phased array antenna
US9680232B2 (en) Graded-ground design in a millimeter-wave radio module
CN112787089B (zh) 毫米波封装天线及阵列天线
US20210126341A1 (en) Antenna module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Kamgaing et al. Low-profile fully integrated 60 GHz 18 element phased array on multilayer liquid crystal polymer flip chip package
EP3047538B1 (en) Short coincident phased slot-fed dual polarized aperture
TWM634538U (zh) 射頻輻射封裝結構
TWI822185B (zh) 雙頻兼雙極化射頻封裝輻射結構
TWI816468B (zh) 陣列式射頻系統
US11862868B2 (en) Multi-feed antenna
CN112242612A (zh) 贴片天线
CN214043992U (zh) 毫米波封装天线及阵列天线
CN116231293A (zh) 一种具有模块化芯片天线单元的跨波段频率可重构平面相控阵天线
CN213782262U (zh) 毫米波封装天线及阵列天线
WO2020217971A1 (ja) アンテナ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を搭載した通信装置
TWM637071U (zh) 陣列式射頻裝置
CN218041384U (zh) 阵列式射频系统
CN112701464B (zh) 毫米波封装天线及阵列天线
WO2022004111A1 (ja) アンテナ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を搭載した通信装置
WO2022185874A1 (ja) アンテナ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を搭載した通信装置
CN214043993U (zh) 基于ltcc的毫米波封装天线及阵列天线
WO2023210118A1 (ja) アンテナモジュール
WO2024004283A1 (ja) アンテナ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を搭載した通信装置
WO2021166443A1 (ja) アンテナ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を搭載した通信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