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0405B - 纖維物品之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纖維物品之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20405B
TWI820405B TW110109972A TW110109972A TWI820405B TW I820405 B TWI820405 B TW I820405B TW 110109972 A TW110109972 A TW 110109972A TW 110109972 A TW110109972 A TW 110109972A TW I820405 B TWI820405 B TW I82040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ber
fibers
mentioned
resin
manufactur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099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25514A (zh
Inventor
永田真悟
新谷昭
橋田淳之介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大賽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20/032652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1039979A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大賽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大賽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255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255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04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0405B/zh

Links

Abstract

本發明於製造外徑不同之種類之纖維組合而成之纖維物品時,能夠高效率地製造具有高功能之蓬鬆之纖維物品。 本發明之纖維物品之製造方法具有:附著步驟,其係將含有能夠纖維化之高分子之複數個樹脂粒狀物附著至複數根第1纖維;第1處理步驟,其係對附著有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之上述複數根第1纖維賦予外力,以縮小纖維間隙;及第2處理步驟,其係藉由緩和上述外力,而由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形成第2纖維,形成含有上述第1纖維與上述第2纖維之纖維複合體,上述第2纖維之外徑被設定為小於上述第1纖維且為30 nm以上且1.0 μm以下之範圍之值。

Description

纖維物品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纖維物品之製造方法。
纖維物品例如被用作從流體中過濾雜質之過濾構件、或衛生用品等吸收性構件。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一種不織布,其係含有不同種類之纖維的纖維物品。又,本文獻中揭示有一種製造方法,一面對各種纖維個別地進行紡絲且搬送,一面向其中一種纖維之纖維流中插入另一種纖維而製造不織布。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6-116854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於製造含有不同種類之纖維之纖維物品時,例如,藉由將外徑不同之纖維加以組合,可表現出各纖維所具有之功能,從而提高纖維物品之性能。然而,有時難以高效率地製造此種具有高功能之纖維物品。例如於製造含有外徑極細之纖維之纖維物品的情形時,該問題尤為顯著。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於製造外徑不同之種類的纖維組合而成之纖維物品時,能夠高效率地製造具有高功能之蓬鬆之纖維物品。 [解決課題之技術手段]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之一態樣之纖維物品之製造方法具有:附著步驟,其係將含有能夠纖維化之高分子之複數個樹脂粒狀物附著至複數根第1纖維;第1處理步驟,其係對附著有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之上述複數根第1纖維賦予外力,以縮小纖維間隙;及第2處理步驟,其係藉由緩和上述外力,由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形成第2纖維,而形成含有上述第1纖維與上述第2纖維之纖維複合體,上述第2纖維之外徑被設定為小於上述第1纖維且為30 nm以上且1.0 μm以下之範圍之值。
根據上述方法,藉由進行上述各步驟,可製造含有極細之第2纖維、及外徑較第2纖維粗之第1纖維的蓬鬆之纖維物品,上述第2纖維之外徑被設定為30 nm以上1.0 μm以下之範圍之值。又,由於將極細之第2纖維與第1纖維組合,利用第1纖維來支持第2纖維,因此,可製造相比僅利用第2纖維來製造纖維物品時更蓬鬆之纖維物品。而且,可製造能長期發揮第2纖維之功能的具有高功能之纖維物品。又,例如,藉由分散附著至第1纖維之複數個樹脂粒狀物形成第2纖維,故可將第2纖維均勻地分散配置於纖維物品內。由此,可製造具有均勻品質之纖維物品。
又,藉由進行上述各步驟,例如可藉由單一之搬送設備高效率地連續製造上述纖維物品。由此,可簡化製造過程,降低纖維物品之製造成本。結果,可高效率地製造具有高功能之蓬鬆之纖維物品。
於上述第1處理步驟中,可針對附著有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之上述複數根第1纖維,一面加熱上述複數根第1纖維與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一面賦予外力以縮小上述纖維間隙。藉此,可高效率地形成第2纖維。
亦可進而具有將上述複數根第1纖維加工成片狀之加工步驟。藉此,可高效率地製造含有第1纖維及第2纖維之片狀纖維物品。
於上述加工步驟中,可藉由上述複數根第1纖維形成不織布。藉此,可高效率地製造含有第1纖維及第2纖維、使用不織布之纖維物品。
於上述第1處理步驟中,可藉由利用一對夾輥擠壓上述複數根第1纖維,而對附著有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之上述第1纖維賦予上述外力。藉此,於第1處理步驟中,可高效率地對第1纖維賦予外力。
於上述第1處理步驟中,可藉由已加熱之上述一對夾輥來加熱上述複數根第1纖維與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藉此,可使夾輥兼用作對複數根第1纖維與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進行加熱之加熱裝置。由此,可謀求製造裝置之簡化。
或者,於上述第1處理步驟中,可藉由利用加壓裝置擠壓上述複數根第1纖維,而對附著有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之上述第1纖維賦予上述外力。又,於上述第1處理步驟中,可藉由已加熱之上述加壓裝置來加熱上述複數根第1纖維與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
於上述第1處理步驟中,可針對附著有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之上述複數根第1纖維,一面加熱上述複數根第1纖維與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一面賦予外力以縮小上述纖維間隙,將上述第1處理步驟中上述複數根第1纖維與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之加熱溫度設為上述第1纖維之玻璃轉移溫度以上之溫度。又,於上述第1處理步驟中,可針對附著有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之上述複數根第1纖維,一面加熱上述複數根第1纖維與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一面賦予外力以縮小上述纖維間隙,將上述第1處理步驟中上述複數根第1纖維與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之加熱溫度設為50℃以上且200℃以下之範圍之溫度。
於上述附著步驟中,可使用分散有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之分散液。若使用分散液,則藉由分散液之流動性,可易於將複數個樹脂粒狀物附著至第1纖維表面中較廣範圍。
作為上述分散液,可使用使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分散於水中所得之水分散液。藉此,可相對較低價地製造分散液。又,可易於處理分散液。
於上述附著步驟中,可再利用上述第1處理步驟中從上述第1纖維脫離之上述分散液。藉此,可更易於降低纖維物品之製造成本。
於上述第1處理步驟中,可對附著有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之上述複數根第1纖維賦予被設定為0.05 MPa以上之值之上述外力。藉此,可對複數個樹脂粒狀物賦予充分之上述外力,從而易於形成第2纖維。
於上述附著步驟中,可使用具有層狀結構之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藉此,於第2處理步驟中,可易於由複數個樹脂粒狀物形成第2纖維。
於上述第2處理步驟中,可形成上述第1纖維之總重量W1、與上述第2纖維及殘留之上述樹脂粒狀物之合計總重量W2的重量比W1/W2被設定為3.00以上且200.00以下之範圍之值的上述纖維複合體。藉此,可使第1纖維穩定地載持第2纖維,易於發揮第2纖維之功能。
於上述附著步驟中,可使用外徑被設定為5 μm以上且50 μm以下之範圍之值的上述第1纖維。藉此,可提高纖維物品之設計自由度。
於上述附著步驟中,可使用含有嫘縈、聚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乙烯、及乙酸纖維素中之至少一種之上述第1纖維。又,於上述附著步驟中,可使用含有聚四氟乙烯、聚丙烯、聚乙烯、及聚醯胺中之至少一種之上述樹脂粒狀物。
根據上述方法,可高效率地製造含有第1纖維與第2纖維之纖維物品。又,藉由將分別含有特定材料之第1纖維與第2纖維加以組合,可易於發揮第1纖維與第2纖維之各功能。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之各態樣,於製造外徑不同之種類的纖維組合而成之纖維物品時,能夠高效率地製造具有高功能之蓬鬆之纖維物品。
以下,參照圖對各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第1實施形態) 第1實施形態之纖維物品之製造方法具有以下之附著步驟、第1處理步驟、及第2處理步驟。於附著步驟中,將含有能夠纖維化之高分子之複數個樹脂粒狀物附著至複數根第1纖維。於第1處理步驟中,對附著有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之上述複數根第1纖維賦予外力,以縮小纖維間隙。於第2處理步驟中,藉由緩和上述外力,而由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形成第2纖維,上述第2纖維之外徑被設定為小於上述第1纖維且為30 nm以上且1.0 μm以下之範圍之值。又,於第2處理步驟中,形成含有上述第1纖維與上述第2纖維之纖維複合體。於本實施形態之第1處理步驟中,針對附著有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之上述複數根第1纖維,一面加熱上述複數根第1纖維與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一面賦予外力以縮小纖維間隙。為了執行第1及第2處理步驟,於該實施形態中,作為一例,使用已加熱之夾輥對。對該製造方法中使用之絲束帶製造裝置及纖維物品製造裝置進行說明。
[絲束帶製造裝置] 圖1係第1實施形態之絲束帶製造裝置1之整體圖。圖1所示之絲束帶製造裝置1係藉由乾式紡絲法對作為第1纖維之長絲61進行紡絲。又,絲束帶製造裝置1利用複數根長絲61製造紗線62、單根紗(end)63、及絲束帶64。長絲61之原料可適當選擇。作為一例,長絲61含有嫘縈、聚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乙烯、及乙酸纖維素中之至少一種。本實施形態之長絲61含有乙酸纖維素。
絲束帶製造裝置1具備混合裝置2、過濾裝置3、紡絲單元4、分散液附著單元5、油劑附著單元6、導輥R1、搬送輥對7、捲縮裝置10、及乾燥裝置11。作為絲束帶製造裝置1中使用之紡絲原液60之一例,將二乙酸纖維素酯等之薄片溶解於有機溶劑而製備。於絲束帶製造裝置1驅動時,紡絲原液60由混合裝置2混合之後,藉由過濾裝置3進行過濾。通過了過濾裝置3之紡絲原液60從紡絲單元4之紡絲筒14上配備之紡絲頭15所具有之複數個紡絲孔15a吐出。
紡絲孔15a之周緣形狀形成為規定形狀(作為一例,形成為圓形)。紡絲孔15a之直徑係例如根據製造後之長絲61之單纖度(FD)適當設定。從各紡絲孔15a吐出之紡絲原液60係藉由被熱風加熱使有機溶劑蒸發而乾燥,上述熱風係從未圖示之乾燥單元被供給至紡絲筒14內。藉此,形成複數根第1纖維(長絲61)。再者,長絲61之紡絲法不受限定,亦可為乾式紡絲法以外之方法(例如熔融紡絲法、濕式紡絲法)。長絲61之紡絲法只要為能夠適當地獲得絲束帶64之方法即可。
如圖1所示,通過了1個紡絲筒14之複數根長絲61藉由分散液附著單元5而附著分散液。分散液附著單元5將含有樹脂粒狀物66之分散液附著至長絲61。作為一例,分散液附著單元5具有:貯存部,其貯存分散液;及附著輥,其以使貯存部內之分散液附著於周面而附著至長絲61之方式被軸支。本實施形態之分散液係使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分散於水中所得之水分散液。分散液亦可含有水以外之液體。藉此,可相對較低價地製造分散液。又,可易於處理分散液。
樹脂粒狀物66內包層狀結構。此處提到之層狀結構係指構成樹脂粒狀物66之樹脂之高分子鏈相連且摺疊之結構。樹脂粒狀物66內包之層狀結構具體而言為該高分子鏈以數百萬單位呈帶狀相連而形成之微細纖維。於樹脂粒狀物66之內部摺疊收納有該微細纖維。
樹脂粒狀物66係一次粒子。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藉由相互結合而構成二次粒子。若對該二次粒子(換言之為2個結合之樹脂粒狀物66)賦予外力,以使樹脂粒狀物66彼此分開,則從樹脂粒狀物66內抽出微細纖維,從而由樹脂粒狀物66形成樹脂纖維66a。本實施形態之分散液中,由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構成之一次粒子以分散狀態包含於溶劑中。分散液附著單元5將分散液附著至長絲61,藉此,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被分散附著至長絲61之表面。作為一例,於長絲61之表面附著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之二次粒子。
如下所述,對以該方式被附著有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之複數根長絲61賦予外力,以縮小纖維間隙,藉此使附著至不同長絲61之表面之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彼此接著。又,藉由緩和對複數根長絲61賦予之上述外力,而使接著之樹脂粒狀物66彼此分離。藉此,形成樹脂纖維66a(參照圖2、4、及5)。
本實施形態之樹脂粒狀物66只要為例如藉由聚合反應而生成且內包層狀結構者即可。作為一例,樹脂粒狀物66含有PTFE(聚四氟乙烯)、聚丙烯、聚乙烯、及聚醯胺中之至少一種。本實施形態之樹脂粒狀物66含有PTFE。
樹脂粒狀物66於本文中平均粒徑被設定為100 nm以上且100 μm以下之範圍之值(作為一例,約為300 nm)。作為一例,該平均粒徑更佳為200 nm以上且700 nm以下之範圍之值,進而較佳為250 nm以上且400 nm以下之範圍之值。再者,平均粒徑係指根據動態光散射法之測定結果算出之中值徑(累積50%粒徑(D50))。作為一例,樹脂粒狀物66係藉由糊劑擠出成形而成形。
通過了分散液附著單元5之複數根長絲61藉由油劑附著單元6被附著纖維油劑。通過了油劑附著單元6之複數根長絲61被作為導引構件之複數個導輥R1引導,且集束成紗線62。紗線62沿規定之搬送方向P被搬送。複數根紗線62一面沿搬送方向P被搬送,一面適當地集聚或積層。藉此,複數根紗線62聚攏,形成作為紗線62之扁平集合體之單根紗(絲束)63。單根紗63係將複數根紗線62聚攏並設定為規定之總纖度(TD)者。單根紗63由具有一對搬送輥8、9之搬送輥對7搬送,而後搬送至捲縮裝置10。
捲縮裝置10使長絲61捲縮。作為一例,捲縮裝置10具有一對夾輥N1、N2及填料箱18。一對夾輥N1、N2彼此之旋轉軸平行地配置。一對夾輥N1、N2利用彼此之周面擠壓單根紗63。
填料箱18配置於較一對夾輥N1、N2更靠搬送方向P之後方。填料箱18具有一對板材C1、C2及施壓構件12,上述一對板材C1、C2具有沿搬送方向P延伸之板面。一對板材C1、C2使彼此之板面隔開間隙G而對向,且配置成間隙G從搬送方向P上之填料箱18之前方朝向後方減小。於間隙G內,對通過一對夾輥N1、N2後之單根紗63(複數根長絲61)進行搬送。
施壓構件12之一例為板材,沿著板材C1之板面於垂直於搬送方向P之方向上延伸。施壓構件12之搬送方向P之前端繞軸線Q旋轉自如地被板材C1軸支,上述軸線Q沿著板材C1之板面於垂直於搬送方向P之方向上延伸。施壓構件12被朝向板材C2之板面施壓,從而擠壓在一對板材C1、C2之間搬送之單根紗63。
單根紗63於一對夾輥N1、N2之間被一對夾輥N1、N2擠壓。其後,單根紗63被壓入填料箱18之內部。單根紗63一面於板材C1、C2之板面之間被蜿蜒搬送,一面被施壓構件12朝板材C2之板面擠壓。單根紗63被一對夾輥N1、N2以較單根紗63從板材C1、C2與施壓構件12受到之力更大之力壓入填料箱18內,藉此對單根紗63賦予捲縮。藉由單根紗63通過捲縮裝置10,而形成加工成片狀之絲束帶64。
作為一例,於捲縮裝置10中,為了使長絲61適當地捲縮且減少分散液從長絲61之脫落量,將一對夾輥N1、N2之夾持壓力設定為適當壓力範圍之值。通過了捲縮裝置10之絲束帶64由乾燥裝置11進行乾燥。
圖2係藉由圖1之絲束帶製造裝置1所製造之絲束帶64之示意性剖面圖。如圖2所示,絲束帶64具有捲縮之複數根長絲61、及分散於絲束帶64之內部且由長絲61載持之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複數根長絲61之間存在纖維間隙。長絲61之表面被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局部覆蓋。作為一例,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以相互結合而成之二次粒子之狀態被長絲61載持。絲束帶64藉由捲縮之長絲61而形成得較為蓬鬆。
絲束帶64之TD與FD可適當設定。作為一例,絲束帶64之FD設定為1.0以上且10.0以下之範圍之值。例如,要想保持長絲61之適度之強度並且適當地確保纖維間隙,絲束帶64之FD更理想的是設定為2.0以上且6.0以下之範圍之值。如圖1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通過乾燥裝置11後之片狀絲束帶64集聚後被壓縮捆包至捆包容器19中而成為捆狀。圖1之捆包容器19示出了剖面結構。
[用作樹脂粒狀物66之材料之PTFE] 其次,對用作樹脂粒狀物66之材料之PTFE進行說明。該PTFE構成為能夠纖維化之高分子。此種PTFE例如為根據TFE(四氟乙烯)之乳化聚合、或懸濁聚合而獲得之高分子量PTFE。高分子量PTFE可為改質PTFE及均質PTFE中之至少任一種。
所謂改質PTFE,包含TFE、及TFE以外之單體(改質單體)。改質PTFE通常為藉由改質單體均勻地改質者、於聚合反應之初期或末期改質者,並無特別限定。改質PTFE含有基於TFE之TFE單元、及基於改質單體之改質單體單元。
又,所謂改質單體單元係改質PTFE之分子結構之一部分,且係來自改質單體之部分。所謂總單體單元,來自改質PTFE之分子結構中之所有單體。改質單體只要為能夠與TFE共聚者,則並無特別限定。
此處提到之高分子量PTFE之「高分子量」係指如下分子量:製造絲束帶64時容易纖維化,且可獲得纖維長度較長之原纖維,標準比重(SSG)為2.130以上且2.230以下之範圍之值,因熔融黏度較高而實質上不發生熔融流動。再者,關於能夠纖維化之PTFE,例如可參照國際公開第2013/157647號。
於藉由含有PTFE之樹脂粒狀物66形成樹脂纖維66a之情形時,作為一例,藉由加熱樹脂粒狀物66,使樹脂纖維66a之伸長性提高。若樹脂纖維66a之伸長性良好,則於由樹脂粒狀物66形成樹脂纖維66a時,樹脂纖維66a不易被切斷。因此,樹脂纖維66a之表現性提高。
[纖維物品製造裝置] 圖3係第1實施形態之纖維物品製造裝置20之整體圖。圖3之捆包容器19示出了剖面結構。如圖3所示,作為一例,纖維物品製造裝置20具備聚攏環21、第1開纖單元22、轉向擋板(turn baffle)23、第2開纖單元24、預伸張輥(pre-tension roll)對25、第1開纖輥對26、第2開纖輥對27、第3開纖單元28、加熱夾輥對29、搬送輥對30、及捲取輥31。
聚攏環21與轉向擋板23將從捆包容器19內提起之捆狀之絲束帶64向第1開纖單元22側引導。第1開纖單元22、第2開纖單元24、及第3開纖單元28藉由氣體(作為一例為加壓空氣)使絲束帶64於其寬度方向上開纖。預伸張輥對25、第1開纖輥對26、及第2開纖輥對27在搬送方向P上對絲束帶64賦予張力之狀態下,使絲束帶64在寬度方向與搬送方向P上開纖。
預伸張輥對25具有周面對向配置之一對輥32、33。第1開纖輥對26具有周面對向配置之一對輥34、35。第2開纖輥對27具有周面對向配置之一對輥36、37。作為一例,輥34~37之周面構成為「形成有沿圓周方向延伸之槽,而易於使絲束帶64開纖」。
加熱夾輥對29具有周面對向配置之一對輥N3、N4。加熱夾輥對29針對絲束帶64中之附著有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之複數根長絲61,一面加熱複數根長絲61與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一面賦予外力以縮小纖維間隙。
搬送輥對30具有周面對向配置之一對輥38、39。搬送輥對30將通過加熱夾輥對29後之絲束帶64朝捲取輥31側搬送。捲取輥31將通過搬送輥對30後之絲束帶64捲取。
於纖維物品製造裝置20驅動時,從捆包容器19內提起之絲束帶64插通至聚攏環21之後,藉由第1開纖單元22而於寬度方向上開纖。其後,絲束帶64被轉向擋板23朝第2開纖單元24側引導。
繼而,絲束帶64藉由第2開纖單元24而於寬度方向上進一步開纖。其後,絲束帶64依序插通至輥32、33間、輥34、35間、及輥36、37間。絲束帶64與輥32~37接觸。一對輥36、37之轉速快於一對輥34、35之轉速。藉此,絲束帶64藉由第1開纖輥對26與第2開纖輥對27一面於搬送方向P上被賦予張力,一面於搬送方向P及寬度方向上開纖得較為蓬鬆。
此處,圖4係經圖3之加熱夾輥對29熱壓接後之絲束帶64之示意性剖面圖。圖5係藉由圖3之纖維物品製造裝置20所製造之纖維複合體67(纖維物品65)之剖面圖。通過第2開纖輥對27後之已開纖之絲束帶64被導入至加熱夾輥對29之夾持點N5。
如圖4及5所示,當絲束帶64通過加熱夾輥對29時,針對附著有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之複數根長絲61,一面加熱複數根長絲61與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一面賦予作為外力之夾持壓力,以縮小纖維間隙。藉此,複數根長絲61之纖維間隙縮小,被附著至長絲61之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相互接著而形成樹脂粒狀物66之高次粒子。其後,長絲61通過夾持點N5,從而外力得以緩和。
當該外力緩和時,樹脂粒狀物66被賦予張力,使得在不同之長絲61之間相互接著之樹脂粒狀物66彼此分開。藉此,樹脂粒狀物66中處於摺疊狀態之微細纖維被拉伸,以在不同之複數根長絲61之間搭橋之方式形成樹脂纖維66a。結果,形成含有長絲61與樹脂纖維66a之纖維複合體67。如此,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使用加熱夾輥對29,可相對較容易地形成樹脂纖維66a及纖維複合體67。
再者,本實施形態中係使用加熱夾輥對29形成了樹脂纖維66a,但亦可使用與加熱夾輥對29不同之加熱裝置對複數根長絲61與樹脂粒狀物66進行加熱而形成樹脂纖維66a。又,亦可使用夾輥以外者對複數根長絲61賦予上述外力。因此,例如藉由一面加熱複數根長絲61與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一面從第1開纖輥對26及第2開纖輥對27中之至少任一者對附著有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之複數根長絲61賦予夾持壓力作為上述外力,亦能夠形成樹脂纖維66a。
樹脂纖維66a之外徑例如可藉由作用於樹脂粒狀物66之上述張力之大小進行調整。例如,若使上述張力增大,則可將樹脂纖維66a之外徑設定得較小,且可將樹脂纖維66a之長度尺寸設定得較長。若減小上述張力,則可將樹脂纖維66a之外徑設定得較大,且可將樹脂纖維66a之長度尺寸設定得較短。藉由此種調整,於本實施形態中,可將樹脂纖維66a之外徑設定為30 nm以上且1.0 μm以下之範圍之值。
通過了加熱夾輥對29之纖維複合體67由搬送輥對30搬送並被捲取輥31捲取。藉由將纖維複合體67例如以規定尺寸切斷,而製造纖維物品65。樹脂纖維66a於纖維物品65之內部與長絲61相互纏繞並被長絲61載持。因此,即便於樹脂纖維66a相比長絲61而言非常細之情形時,亦能夠防止樹脂纖維66a之切斷,同時利用長絲61載持樹脂纖維66a。由此,可長期維持樹脂纖維66a所具有之功能。樹脂纖維66a以擴散至絲束帶64之內部整體之方式配置。再者,隨著樹脂纖維66a形成,纖維物品65中之樹脂粒狀物66有時會縮小或消失。
纖維物品65於內部具有豐富之纖維間隙之狀態,藉由開纖後之複數根長絲61形成得較為蓬鬆。因此,纖維物品65例如具有鬆軟的良好觸感。作為一例,纖維物品65為片狀。再者,纖維物品65可藉由將片狀之複數個纖維複合體67重疊壓接而形成。於該情形時,例如,可藉由變更纖維複合體67之片數而容易地設計纖維物品65之厚度尺寸。又,纖維物品65亦可將片狀之複數個纖維複合體67於寬度方向排列而形成。於該情形時,例如,可藉由調節纖維複合體67之片數而容易地設計纖維物品65之寬度尺寸。
為了形成樹脂纖維66a而對複數根長絲61賦予之外力之值可適當設定,例如,可例示0.05 MPa以上之值。於將纖維物品65用作過濾構件之情形時,就獲得良好之過濾性能之方面而言,對複數根長絲61賦予之外力之值較理想的是例如0.10 Mpa以上之值。再者,外力之上限值可為例如數十MPa以上之值。
又,為了形成樹脂纖維66a而對複數根長絲61與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進行加熱之加熱溫度可適當設定,例如可例示50℃以上且200℃以下之範圍之溫度。該加熱溫度例如可基於樹脂粒狀物66或樹脂纖維66a之特性進行設定。
該加熱溫度例如亦可設定為長絲61之玻璃轉移溫度(Tg)以上之溫度。於以此種加熱溫度對複數根長絲61與樹脂粒狀物66進行加熱並對長絲61賦予了上述外力之情形時,於上述外力緩和之後亦能夠在某種程度上保持複數根長絲61被上述外力壓縮之狀態。藉此,可易於將纖維物品65之蓬鬆度設定為任意之厚度高度。作為一例,於長絲61為乙酸纖維素纖維之情形時,長絲61之玻璃轉移溫度例如於室溫20℃且濕度65%時為70℃。由此,藉由將上述加熱溫度設為70℃以上,例如,可高效率地製造蓬鬆度較小之片狀纖維物品65。又,上述加熱溫度例如亦可未達長絲61及樹脂粒狀物66各材料之熔點、或未達上述各材料之分解溫度。
如上所述,纖維物品65係藉由使用絲束帶製造裝置1與纖維物品製造裝置20之製造方法而製造。該製造方法具有附著步驟、第1處理步驟、及第2處理步驟。
附著步驟係將含有能夠纖維化之高分子之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附著至複數根長絲61之步驟。於本實施形態之附著步驟中,將含有內包層狀結構且相互結合之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的分散液附著至複數根長絲61。第1處理步驟係對附著有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之複數根長絲61賦予外力以縮小纖維間隙之步驟。此處,作為一例,本實施形態之第1處理步驟為下述步驟:針對附著有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之複數根長絲61,一面加熱複數根長絲61與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一面賦予外力,以縮小纖維間隙。
又,本實施形態之製造方法進而具有將複數根長絲61加工成片狀之加工步驟。又,作為一例,於第1處理步驟中,藉由利用一對夾輥擠壓複數根長絲61,而對附著有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之長絲61賦予上述外力。進而,作為一例,於第1處理步驟中藉由加熱夾輥對29,對複數根長絲61與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進行加熱。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第1處理步驟中,作為一例,對附著有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之複數根長絲61賦予被設定為0.05 MPa以上之值之上述外力。作為一例,該夾持壓力由加熱夾輥對29賦予。又,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一例,回收第1處理步驟中從長絲61脫離之分散液,並將回收之分散液用於附著步驟。
又,纖維複合體67中,長絲61之總重量W1、與樹脂纖維66a及殘留之樹脂粒狀物66之合計總重量W2的重量比W1/W2可適當設定。於本實施形態之第2處理步驟中,作為一例,形成重量比W1/W2被設定為3.00以上且200.00以下之範圍之值的纖維複合體67。藉此,於纖維物品65中,可使長絲61穩定地載持樹脂纖維66a,易於發揮樹脂纖維66a之功能。
又,於附著步驟中,使用外徑被設定為5 μm以上且50 μm以下之範圍之值的長絲61。藉此,可增大長絲61與樹脂纖維66a之外徑差,提高纖維物品65之設計自由度。
再者,藉由將重量比W1/W2設定為上述範圍之值,長絲61(第1纖維)之總體積V1、與樹脂纖維66a(第2纖維)及殘留之樹脂粒狀物66之合計總體積V2的體積比V1/V2的最大值為124.0以下。藉此,可於纖維物品65之內部適當地確保纖維間隙,並且藉由長絲61穩定地保持樹脂纖維66a,同時易於發揮樹脂纖維66a之功能。
又,長絲61之長度尺寸與樹脂纖維66a之長度尺寸可適當設定。於本實施形態之第2處理步驟中,形成長絲61之長度尺寸長於樹脂纖維66a之長度尺寸的纖維複合體67。藉此,例如,可將長絲61用作纖維物品65之骨架,使長絲61載持樹脂纖維66a,從而穩定地發揮樹脂纖維66a之功能。
如以上所說明般,根據本實施形態之製造方法,藉由進行上述各步驟,可製造蓬鬆之纖維物品65,上述纖維物品65含有外徑被設定為30 nm以上1.0 μm以下之範圍之值的極細之樹脂纖維66a、及外徑較樹脂纖維66a粗之長絲61。又,由於將極細之樹脂纖維66a與長絲61組合,利用長絲61來支持樹脂纖維66a,因此,可製造相比例如僅利用樹脂纖維66a來製造纖維物品時更蓬鬆之纖維物品65。而且,可製造能長期發揮樹脂纖維66a之功能的具有高功能之纖維物品65。又,例如,藉由利用分散附著至長絲61之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形成樹脂纖維66a,可將樹脂纖維66a均勻地分散配置於纖維物品65內。由此,可製造具有均勻品質之纖維物品65。
又,藉由進行上述各步驟,例如可藉由單一之搬送設備高效率地連續製造纖維物品65。由此,可簡化製造過程,降低纖維物品65之製造成本。結果,可高效率地製造具有高功能之蓬鬆之纖維物品65。又,根據本實施形態,可相對較簡易且高效率地製造兼具良好之蓬鬆度與空隙率之纖維物品65,而以往難以達成以上兩方面。進而,可良好地製造包含外徑為1.0 μm以下之極細纖維且蓬鬆之纖維物品65,而這在以往難以實現穩定之量產。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第1處理步驟中,針對附著有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之複數根長絲61,一面加熱複數根長絲61與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一面賦予外力,以縮小纖維間隙。藉此,可高效率地形成樹脂纖維66a。又,本實施形態之製造方法具有將複數根長絲61加工成片狀之加工步驟。藉此,可高效率地製造含有長絲61及樹脂纖維66a之片狀纖維物品65。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第1處理步驟中,作為一例,藉由利用加熱夾輥對29擠壓複數根長絲61,而對附著有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之長絲61賦予上述外力。藉此,於第1處理步驟中,可高效率地對長絲61賦予外力。
又,於第1處理步驟中利用加熱夾輥對29,對複數根長絲61與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進行加熱。藉此,可使加熱夾輥對29兼用作對複數根長絲61與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進行加熱之加熱裝置。由此,可謀求纖維物品製造裝置之簡化。又,於本實施形態之第1處理步驟中,針對附著有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之複數根長絲61,一面加熱複數根長絲61與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一面賦予外力,以縮小纖維間隙,且將第1處理步驟中複數根長絲61與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之加熱溫度設為長絲61之玻璃轉移溫度以上之溫度。又,於本實施形態之第1處理步驟中,針對附著有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之複數根長絲61,一面加熱複數根長絲61與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一面賦予外力,以縮小纖維間隙,且將複數根長絲61與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之加熱溫度設為50℃以上且200℃以下之範圍之溫度。
又,於附著步驟中,作為一例,使用分散有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之分散液。若使用分散液,則藉由分散液之流動性,可易於將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附著至長絲61之表面之大範圍。又,於本實施形態之附著步驟中,再利用第1處理步驟中從長絲61脫離之分散液。藉此,可易於進一步降低纖維物品65之製造成本。
又,作為一例,於第1處理步驟中,對附著有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之複數根長絲61賦予被設定為0.05 MPa以上之值的上述外力。藉此,可對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賦予充分之上述外力,從而易於形成樹脂纖維66a。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附著步驟中,使用具有層狀結構之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藉此,於第2處理步驟中,可易於由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形成樹脂纖維66a。
又,於第2處理步驟中,形成重量比W1/W2被設定為3.00以上且200.00以下之範圍之值的纖維複合體67。藉此,可使長絲61穩定地載持樹脂纖維66a,易於發揮樹脂纖維66a之功能。又,於附著步驟中,作為一例,使用外徑被設定為5 μm以上且50 μm以下之範圍之值的長絲61。藉此,可增大長絲61與樹脂纖維66a之外徑差,提高纖維物品65之設計自由度。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附著步驟中,使用含有嫘縈、聚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乙烯、及乙酸纖維素中之至少一種之長絲61。又,於本實施形態之附著步驟中,使用含有聚四氟乙烯、聚丙烯、聚乙烯、及聚醯胺中之至少一種之樹脂粒狀物66。
根據上述方法,可高效率地製造含有長絲61與樹脂纖維66a之纖維物品65。又,藉由將分別含有特定材料之長絲61與樹脂纖維66a加以組合,可易於發揮長絲61與樹脂纖維66a之各功能。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示出了將藉由絲束帶製造裝置1所製造之絲束帶64捆包於捆包容器19中之過程。然而,亦可將絲束帶64不進行捆包便導入至纖維物品製造裝置20中來製造纖維物品65。又,纖維物品製造裝置20之構成並不限定於上文所述者。又,作為附著步驟中用到之分散液,例如,亦可使用含有相對較多之樹脂粒狀物66之漿料。
又,樹脂粒狀物66亦可附著至形成紗線62或單根紗63之後之長絲61。又,絲束帶製造裝置1亦可具備將粉體狀之樹脂粒狀物66附著至長絲61之粉體添加單元來代替分散液附著單元5。又,於將複數根長絲61加工成片狀之情形時,附著步驟於將複數根長絲61加工成片狀之前或之後進行均可。
其次,說明本實施形態之變形例。於第1變形例之第1處理步驟中,藉由利用加壓裝置擠壓複數根長絲61(例如開纖後之複數根長絲61),而對附著有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之長絲61賦予上述外力。又,於第2變形例之第1處理步驟中,進而藉由已加熱之上述加壓裝置對複數根長絲61與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進行加熱。藉由該等製造方法,亦能夠同樣地製造纖維物品65。以下,以與第1實施形態之差異為中心來說明其他實施形態。
(第2實施形態) 圖6係第2實施形態之纖維物品製造裝置120之概略圖。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一例,使用所製造之捆狀之絲束帶164(未附著樹脂粒狀物66者)。如圖6所示,纖維物品製造裝置120具備:複數個導引構件(作為一例為導輥R2~R7),其等以於搬送方向P上引導從捆包容器19捲出之絲束帶164之方式分散配置;附著單元105,其對要被搬送之絲束帶164附著分散液;及開纖單元124,其被導入附著有分散液之絲束帶164。又,纖維物品製造裝置120具備第1開纖輥對26、第2開纖輥對27、加熱裝置16、及夾輥對129。夾輥對129配置於加熱裝置16中被加熱。
於附著單元105之內部,基於浸漬塗佈法,絲束帶164被導輥R4、R5引導而浸漬於分散液中,藉此被附著分散液。於附著單元105中被附著有分散液之絲束帶164藉由開纖單元124、第1開纖輥對26、及第2開纖輥對27而開纖。其後,絲束帶164被導入至加熱裝置16中一面進行預熱,一面通過經加熱裝置16加熱後之夾輥對129。藉此,進行第1及第2處理步驟,形成樹脂纖維66a與纖維複合體167。藉由將該纖維複合體167例如以規定尺寸切斷,而製造纖維物品165。根據本實施形態,例如,可使用藉由習知方法製造之絲束帶164高效率地製造含有樹脂纖維66a之纖維物品165。
(第3實施形態) 圖7係第3實施形態之纖維物品製造裝置220之概略圖。於本實施形態中,與第2實施形態同樣,使用所製造之捆狀之絲束帶164(未附著樹脂粒狀物66者)。如圖7所示,製造裝置220具備短纖維加工裝置40、不織布加工裝置41、及熱壓裝置17。
短纖維加工裝置40將被附著單元105附著分散液並被導輥R2~R8引導之絲束帶164之長絲61切斷使其短纖維化。不織布加工裝置41將從短纖維加工裝置40搬出之經短纖維化之複數根長絲61加工成片狀而形成不織布。不織布加工裝置41例如基於公知之不織布製造方法(例如纖維網(fleece)形成法或纖維網結合法等)而形成不織布。
熱壓裝置17對從不織布加工裝置41搬出之不織布進行加熱且加壓。藉由不織布通過熱壓裝置17,而進行第1及第2處理步驟。藉此,製造使用不織布之纖維物品265。
如此,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物品265之製造方法之加工步驟中,由複數根長絲61形成不織布。又,於第1處理步驟中,對複數根長絲61與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進行加熱且加壓。即,於第1處理步驟中,藉由利用熱壓裝置17擠壓複數根長絲61,而對附著有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之長絲61賦予上述外力。又,於第1處理步驟中,藉由已加熱之熱壓裝置17對複數根長絲61與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進行加熱。藉此,可高效率地製造含有長絲61及樹脂纖維66a之使用不織布之纖維物品265。
再者,亦可分別構成對複數根長絲61與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進行加熱之加熱裝置、及藉由擠壓複數根長絲61而對附著有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之長絲61賦予上述外力之加壓裝置。
(確認試驗) 按照以下順序進行確認試驗。基於第1實施形態,準備由乙酸纖維素構成作為第1纖維之長絲61且由PTFE構成作為第2纖維之樹脂纖維66a而製造之纖維物品65,作為實施例1~3。於實施例1~3中,使第1處理步驟中複數根長絲61與複數個樹脂粒狀物66之加熱溫度於50℃以上且100℃以下之範圍內變化。
又,準備由乙酸纖維素構成作為第1纖維之長絲61且由PTFE構成作為第2纖維之樹脂纖維66a而製造之纖維物品,來作為實施例4及比較例1。實施例4除了於第1處理步驟中不進行加熱以外,與實施例1~3同樣地設定。比較例1除了不進行第1處理步驟以外,與實施例1~3同樣地設定。
又,準備以下纖維物品作為比較例2,該纖維物品係由乙酸纖維素構成作為第1纖維之長絲61,不對長絲61附著樹脂粒狀物66,而是將長絲61加熱至100℃製造而成。又,準備以下纖維物品作為比較例3,該纖維物品係由乙酸纖維素構成作為第1纖維之長絲61,不對長絲61附著樹脂粒狀物66且不對長絲61進行加熱而製造所得。於實施例1~4及比較例1~3中,使用單纖度(FD)為2之乙酸纖維素,將乙酸纖維素之基重設定為150 g/m 2,將PTFE粒子之附著量設定為約10 wt%。又,將加熱夾輥對29之夾持壓力設定為0.4 MPa。
為了確認將所獲得之實施例1~4及比較例1~3之纖維物品製成過濾構件時之性能,而測定了捕獲效率(%)。該捕獲效率係設為使包含粒徑為0.4 μm之NaCl粒子之空氣以流速5.3 cm/秒通過時之粒子之捕獲效率進行了測定。將試驗結果示於表1。
[表1]
   第1纖維 第2纖維 壓接時加熱溫度(℃) 捕獲效率(%)
實施例1 乙酸纖維素 PTFE 100 82
實施例2 乙酸纖維素 PTFE 70 77
實施例3 乙酸纖維素 PTFE 50 65
實施例4 乙酸纖維素 PTFE 未加溫(約22℃) 55
比較例1 乙酸纖維素 PTFE 未壓接 49
比較例2 乙酸纖維素 100 0
比較例3 乙酸纖維素 未加溫(約22℃) 0
如表1所示,可確認如下:實施例1~3具有特別良好之性能。實施例4也具有僅次於實施例1~3之良好性能。比較例1雖然形成有第2纖維,但作為纖維物品之性能較實施例1~4差。比較例2及3未形成第2纖維,無捕獲效率。根據以上內容,可確認實施例1~4之優勢。
各實施形態中之各構成及其等之組合等為一例,可於不脫離本發明主旨之範圍內適當進行構成附加、省略、替換、及其他變更。本發明不受實施形態限定,而僅由申請專利範圍限定。又,本說明書中揭示之各個態樣亦可與本說明書中揭示之其他任何特徵進行組合。本發明之纖維物品當然不限於過濾構件,亦可為其他用途之物品。
P:搬送方向 17:熱壓裝置(加壓裝置) 29:加熱夾輥對(一對夾輥) 61:長絲(第1纖維) 64,164:絲束帶 65,165,265:纖維物品 66:樹脂粒狀物 66a:樹脂纖維(第2纖維) 67,167:纖維複合體
[圖1]係第1實施形態之絲束帶製造裝置之概略圖; [圖2]係藉由圖1之絲束帶製造裝置所製造之絲束帶之示意性剖面圖; [圖3]係第1實施形態之纖維物品製造裝置之概略圖; [圖4]係經圖3之加熱夾輥對熱壓接後之絲束帶之示意性剖面圖; [圖5]係藉由圖3之纖維物品製造裝置所製造之纖維複合體(纖維物品)之剖面圖; [圖6]係第2實施形態之纖維物品製造裝置之概略圖; [圖7]係第3實施形態之纖維物品製造裝置之概略圖。
1:絲束帶製造裝置
2:混合裝置
3:過濾裝置
4:紡絲單元
5:分散液附著單元
6:油劑附著單元
7:搬送輥對
8,9:搬送輥
10:捲縮裝置
11:乾燥裝置
12:施壓構件
14:紡絲筒
15:紡絲頭
15a:紡絲孔
18:填料箱
19:捆包容器
60:紡絲原液
61:長絲(第1纖維)
62:紗線
63:單根紗
64:絲束帶
C1,C2:板材
G:間隙
N1,N2:夾輥
P:搬送方向
Q:軸線
R1:導輥

Claims (19)

  1. 一種纖維物品之製造方法,其具有:附著步驟,其係將含有能夠纖維化之高分子之複數個樹脂粒狀物於複數根第1纖維被連續搬送之狀態附著至上述複數根第1纖維;第1處理步驟,其係於上述複數根第1纖維被連續搬送之狀態,對附著有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且連續紡絲之上述複數根第1纖維賦予外力,以縮小纖維間隙;及第2處理步驟,其係於上述複數根第1纖維被連續搬送之狀態,藉由緩和上述外力,而由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形成第2纖維,形成含有上述第1纖維與上述第2纖維之纖維複合體,上述第2纖維之外徑被設定為小於上述第1纖維且為30nm以上且1.0μm以下之範圍之值。
  2. 一種纖維物品之製造方法,其具有:附著步驟,其係將含有能夠纖維化之高分子之複數個樹脂粒狀物附著至複數根第1纖維;第1處理步驟,其係對附著有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之上述複數根第1纖維賦予外力,以縮小纖維間隙;及第2處理步驟,其係藉由緩和上述外力,而由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形成第2纖維,形成含有上述第1纖維與上述第2纖維之纖維複合體,上述第2纖維之外徑被設定為小於上述第1纖維且為30nm以上且1.0μm以下之範圍之值,於上述第1處理步驟中,針對附著有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之上述複數根第1纖維,一面加熱上述複數根第1纖維與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一面賦予外力以縮小上述纖維間隙。
  3. 如請求項1或2之纖維物品之製造方法,其進而具有將上述複數根第1纖維加工成片狀之加工步驟。
  4. 如請求項3之纖維物品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加工步驟中,藉由上述複數根第1纖維形成不織布。
  5. 如請求項1或2之纖維物品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第1處理步驟中,藉由利用一對夾輥擠壓上述複數根第1纖維,而對附著有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之上述第1纖維賦予上述外力。
  6. 如請求項5之纖維物品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第1處理步驟中,藉由已加熱之上述一對夾輥來加熱上述複數根第1纖維與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
  7. 如請求項1或2之纖維物品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第1處理步驟中,藉由利用加壓裝置擠壓上述複數根第1纖維,而對附著有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之上述第1纖維賦予上述外力。
  8. 如請求項7之纖維物品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第1處理步驟中,藉由已加熱之上述加壓裝置來加熱上述複數根第1纖維與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
  9. 如請求項1或2之纖維物品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第1處理步驟中,針對附著有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之上述複數根第1纖維,一面加熱上述複數根第1纖維與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一面賦予外力以縮小上述纖維間隙,將上述第1處理步驟中上述複數根第1纖維與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之加熱溫度設為上述第1纖維之玻璃轉移溫度以上之溫度。
  10. 如請求項1或2之纖維物品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第1處理步驟中,針對附著有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之上述複數根第1纖維,一面加熱上述複數根第1纖維與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一面賦予外力以縮小上述纖維間隙,將上述第1處理步驟中上述複數根第1纖維與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之加熱溫度設為50℃以上且200℃以下之範圍之溫度。
  11. 如請求項1或2之纖維物品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附著步驟中,使用分散有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之分散液。
  12. 如請求項11之纖維物品之製造方法,其中,作為上述分散液,使用使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分散於水中所得之水分散液。
  13. 如請求項11之纖維物品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附著步驟中,再利用上述第1處理步驟中從上述第1纖維脫離之上述分散液。
  14. 如請求項1或2之纖維物品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第1處理步驟中,對附著有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之上述複數根第1纖維賦予被設定為0.05MPa以上之值的上述外力。
  15. 如請求項1或2之纖維物品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附著步驟中,使用具有層狀結構之上述複數個樹脂粒狀物。
  16. 如請求項1或2之纖維物品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第2處理步驟中,形成上述第1纖維之總重量W1、與上述第2纖維及殘留之上述樹脂粒狀物之合計總重量W2的重量比W1/W2被設定為3.00以上且200.00以下之範圍之值的上述纖維複合體。
  17. 如請求項1或2之纖維物品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附著步驟中,使用外徑被設定為5μm以上且50μm以下之範圍之值的上述第1纖維。
  18. 如請求項1或2之纖維物品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附著步驟中,使用含有嫘縈、聚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乙烯、及乙酸纖維素中之至少一種之上述第1纖維。
  19. 如請求項1或2之纖維物品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附著步驟中,使用含有聚四氟乙烯、聚丙烯、聚乙烯、及聚醯胺中之至少一種之上述樹脂粒狀物。
TW110109972A 2020-08-28 2021-03-19 纖維物品之製造方法 TWI8204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WOPCT/JP2020/032652 2020-08-28
PCT/JP2020/032652 WO2021039979A1 (ja) 2019-08-30 2020-08-28 繊維物品の製造方法
JP2020164480A JP2022056633A (ja) 2020-09-30 2020-09-30 繊維物品の製造方法
JPJP2020-164480 2020-09-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25514A TW202225514A (zh) 2022-07-01
TWI820405B true TWI820405B (zh) 2023-11-01

Family

ID=811113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09972A TWI820405B (zh) 2020-08-28 2021-03-19 纖維物品之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056633A (zh)
TW (1) TWI820405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50504B (en) * 1994-03-18 1995-07-01 Kang Na Hsiung Entpr Co Ltd Process of producing high bulk hot wind nonwoven fabrics and its product
US6613260B2 (en) * 2000-03-31 2003-09-02 Uni-Charm Corporation Process for making elastically stretchable composite sheet
JP2012188774A (ja) * 2011-03-09 2012-10-04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td 不織布及び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JP5172781B2 (ja) * 2009-06-05 2013-03-27 日本バイリーン株式会社 極細繊維複合不織布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8215443A (zh) * 2017-12-28 2018-06-29 浙江华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汽车内外饰件的超轻高强gmt复合板材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50504B (en) * 1994-03-18 1995-07-01 Kang Na Hsiung Entpr Co Ltd Process of producing high bulk hot wind nonwoven fabrics and its product
US6613260B2 (en) * 2000-03-31 2003-09-02 Uni-Charm Corporation Process for making elastically stretchable composite sheet
JP5172781B2 (ja) * 2009-06-05 2013-03-27 日本バイリーン株式会社 極細繊維複合不織布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188774A (ja) * 2011-03-09 2012-10-04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td 不織布及び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CN108215443A (zh) * 2017-12-28 2018-06-29 浙江华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汽车内外饰件的超轻高强gmt复合板材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25514A (zh) 2022-07-01
JP2022056633A (ja) 2022-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3705070A (en) Nonwoven fabric and process for preparing
JP5557365B2 (ja) 繊維束及びウェブ
KR0158437B1 (ko) 부직 필터 및 제조방법
MXPA05001752A (es) Materiales no tejidos capaces de estirarse con controlada fuerza de retraccion y metodos para hacer los mismos.
US5807633A (en)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composite fiber, cotton-like materials obtained therefrom and processes for production thereof
JPH02127553A (ja) 伸縮性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7849753B (zh) 基于纳米纤维的复合假捻纱及其制备方法
US5531235A (en) Cigarette filter micropleated web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JPS58191215A (ja) ポリエチレン系熱接着性繊維
EP2776617B1 (fr)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d'un voile continu de fibres comprenant des fibres longues naturelles, installation et voile associés
JP2016537525A (ja) 嵩高のフリース複合体及び該フリース複合体を製造する方法
TWI633219B (zh) 用於製造結構化的微絲非織造物的方法
MXPA05003033A (es) Telas industriales no tejidas con propiedades mejoradas de barrera.
JP3815517B2 (ja) トウ
US3574908A (en) Production of a nonwoven fleece of continuous filaments
TWI820405B (zh) 纖維物品之製造方法
CN114144548B (zh) 纤维物品的制造方法
US20150330003A1 (en) Patterned nonwoven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using a through-air drying process
FR2588286A1 (fr) Voile non tisse ayant une douceur amelioree
JP2006124903A (ja) トウ
WO2023095301A1 (ja) 乾式不織布製造方法
CA2505192C (en) Hollow fiber nonwoven sheet for fabric softener substrate
JPS6260492B2 (zh)
KR102213843B1 (ko) 층상구조의 수류교락 부직포 마스크 팩 시트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Z2021234A3 (cs) Netkaná textilie se zvýšenou pevnost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