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16581B - 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16581B
TWI816581B TW111139335A TW111139335A TWI816581B TW I816581 B TWI816581 B TW I816581B TW 111139335 A TW111139335 A TW 111139335A TW 111139335 A TW111139335 A TW 111139335A TW I816581 B TWI816581 B TW I81658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longitudinal
electronic device
control
control me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393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418917A (zh
Inventor
沈欣緯
許至徵
Original Assignee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1393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16581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65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6581B/zh
Publication of TW2024189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18917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 Valve Device For Special Equipments (AREA)
  • Noodles (AREA)

Abstract

一種電子裝置,包括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結合組件。第二部件包括第一側邊及連接於第一側邊兩端的二縱向側邊。結合組件設置於第一部件並包含至少一控制件、一帶動件、一第一彈性件、至少一第一連桿及至少一牽引件。控制件可沿第一方向位移至鎖定位置及鬆釋位置。帶動件可沿垂直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位移。第一彈性件連接第一部件與帶動件。第一連桿可沿第二方向位移地設置於第一部件並位於帶動件的一側。牽引件連接帶動件與第一連桿。控制件由鎖定位置移動至鬆釋位置時,帶動件受第一彈性件驅動而脫離第一側邊,並帶動第一連桿脫離縱向側邊。

Description

電子裝置
本案與一電子裝置的結合組件有關。
一般筆記型電腦的螢幕上蓋(A件)與螢幕內蓋(B件)通常是透過其周緣上一體成形卡勾來相互卡扣結合,透過塑膠材質卡勾的彈性變形來完成扣合。然而,在螢幕上蓋與螢幕內蓋重工拆解或是維修時,也必須施力使卡勾變形才能分離拆解,如此一來,每次的組裝或拆解時,卡勾便很容易因受力而損壞。而一旦卡勾損壞,螢幕上蓋與螢幕內蓋間的密合性不足,外界的水氣或灰塵便能輕而易舉地侵入內部,而縮短內部電子零件的壽命。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避免在拆解時損壞的電子裝置。
本案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括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結合組件。第二部件包括一第一側邊及彼此相反的二縱向側邊,各縱向側邊分別連接第一側邊的兩相反端,第一側邊包括至少一第一定位部,至少一縱向側邊包括至少一縱向定位部。結合組件設置於第一部件並包含至少一控制件、一帶動件、至少一第一彈性件、至少一第一連桿及至少一牽引件。控制件設置於第一部件並可沿一第一方向位移至一鎖定位置及一鬆釋位置。帶動件設置於第一部件,帶動件可沿垂直於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位移,且包括至少一第一勾扣部。第一彈性件連接第一部件與帶動件。第一連桿可沿第二方向位移地設置於第一部件,第一連桿位於帶動件的一側,並包括至少一縱向勾扣部。牽引件設置於第一部件並包含彼此相反的一第一端部以及一第二端部,牽引件的第一端部連接帶動件的一端,牽引件的第二端部連接第一連桿。當控制件位於鎖定位置時,控制件抵靠帶動件而第一勾扣部勾扣於第一定位部,且縱向勾扣部勾扣於縱向定位部;當控制件由鎖定位置移動至鬆釋位置時,控制件脫離帶動件而第一彈性件驅動帶動件使第一勾扣部脫離第一定位部,且帶動件透過牽引件帶動第一連桿,使縱向勾扣部脫離縱向定位部。
藉此,第一部件與第二部件間透過結合組件便能快速地拆組,且第一部件與第二部件的拆組不須仰賴彼此間的材料變形就能完成,操作便利性高,且使用壽命長。
參閱圖1及圖2,圖1為本案電子裝置之一實施例的立體外觀示意圖;圖2為本案電子裝置之一實施例的分解示意圖。本案提供一種電子裝置,主要是可透過控制件21的簡便操作而快速完成一第一部件10與一第二部件30的拆組,除了能提供第一部件10與第二部件30間便利的拆組之外,第一部件10與第二部件30間的定位方式不須仰賴彼此間的材料變形,而能延長使用壽命。
本案電子裝置包含第一部件10、一結合組件20以及第二部件30。第一部件10與第二部件30間透過結合組件20可拆組地結合,拆分第一部件10與第二部件30時,只需控制結合組件20的控制件21就能快速分離第一部件10與第二部件30,操作便利性高。
參閱圖2、圖3、圖6及圖7,本實施例中第一部件10為矩形蓋體,並具有上側邊11、下側邊12、右側邊13及左側邊14,上側邊11與下側邊12平行相對,右側邊13與左側邊14平行相對並銜接於上側邊11與下側邊12的兩端之間。第二部件30的外輪廓形狀對應第一部件10的外輪廓形狀,並包括一第一側邊31、彼此相反的二縱向側邊32及相反於第一側邊31的一第二側邊34。第一側邊31平行相對第二側邊34並包括至少一第一定位部35,二縱向側邊32彼此平行相對並分別包括至少一縱向定位部36,且二縱向側邊32的一端分別垂直連接於第一側邊31的兩相反端,二縱向側邊32的另一端分別垂直連接第二側邊34的兩相反端。當第一部件10與第二部件30結合後,第一部件10的下側邊12對應第二部件30的第一側邊31;第一部件10的右側邊13及左側邊14分別對應第二部件30的二縱向側邊32;第一部件10的上側邊11對應第二部件30的第二側邊34。
結合組件20設置於第一部件10並包含二控制件21、一帶動件22、至少一第一彈性件231、二第一連桿24及二牽引件26。各控制件21分別設置於第一部件10並可沿一第一方向D1位移至一鎖定位置及一鬆釋位置。帶動件22設置於第一部件10,帶動件22可沿垂直於第一方向D1的一第二方向D2位移,且包括至少一第一勾扣部221。第一彈性件231連接第一部件10與帶動件22。各第一連桿24分別可沿第二方向D2位移地設置於第一部件10,各第一連桿24分別位於帶動件22的相反兩側,並分別包括至少一縱向勾扣部241及一導引孔242,導引孔242位於第一連桿24靠近下側邊12的一端並沿第一方向D1延伸。各牽引件26分別設置於第一部件10,並包含依序銜接的第一端部261、樞轉部262及第二端部263,第一端部261與第二端部263彼此相反,樞轉部262可樞轉地設置於第一部件10並位於第一端部261與第二端部263之間,二牽引件26的第一端部261分別連接於帶動件22的兩相反端,二牽引件26的第二端部263分別連接二個第一連桿24。
參閱圖2至圖5,當各控制件21位於鎖定位置時(圖3、圖4),控制件21抵靠帶動件22,第一勾扣部221勾扣於第一定位部35以卡扣結合第二部件30的第一側邊31;各控制件21透過帶動件22與牽引件26帶動各第一連桿24,使各第一連桿24的縱向勾扣部241勾扣於各縱向側邊32的縱向定位部36而讓第一連桿24鎖定第二部件30的二縱向側邊32。當控制件21位於鬆釋位置時(圖5),帶動件22受第一彈性件231的復位彈性驅動使第一勾扣部221脫離第一定位部35,並透過牽引件26帶動各第一連桿24使縱向勾扣部241脫離縱向定位部36而讓各第一連桿24脫離各縱向側邊32。
藉此,透過操控控制件21位移至鬆釋位置就能帶動各第一連桿24脫離第二部件30以完成第一部件10與第二部件30的拆分;而當第一部件10與第二部件30欲組裝時,也只需將控制件21由鬆釋位置改變至鎖定位置,控制件21就能順勢壓抵帶動件22,使帶動件22透過牽引件26帶動第一連桿24回復至鎖定位置。
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部件10可以是筆記型電腦的螢幕上蓋(A件),第二部件30可以是筆記型電腦的螢幕內蓋(B件),第一部件10以其下側邊12連接於主機,但本案並不以此為限。
參閱圖2及圖8,控制件21係用以供使用者操控進而控制第一部件10與第二部件30的啟閉。一些實施例中,各控制件21為片體結構並具有抵靠部211及導孔212,抵靠部211用以抵靠帶動件22,而導孔212用以導引控制件21沿第一方向D1位移。此些實施例中,抵靠部211由控制件21的一面凸出,且抵靠部211包含第一部分2111及第二部分2112,第一部分2111為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長形塊體,第二部分2112銜接於第一部分2111的一側並沿第一方向D1延伸,也就是說,第一部分2111與第二部分2112之間形成90度的夾角,但本案並不以此為限。
參閱圖4及圖5,一些實施例中,導孔212為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長形通孔。此些實施例中,結合組件20包含複數限位件25,限位件25用以限位結合組件20的各部件。於此,限位件25用以限位各控制件21及帶動件22。
參閱圖3至圖6,一些實施例中,限位件25包含二第一限位件251以限位各控制件21。此些實施例中,各第一限位件251為螺鎖件,但本案並不以此為限。第一限位件251的一端穿過控制件21的導孔212後鎖設固定於第一部件10,第一限位件251的另一端大於導孔212而限止於導孔212外。藉此,各控制件21分別透過一個第一限位件251而限位於第一部件10,且透過第一限位件251與導孔212的配合限制控制件21僅能沿第一方向D1位移,且在控制件21位移至導孔212於第一方向D1上的兩端限止於第一限位件251時為鎖定位置或鬆釋位置。
參閱圖2及圖3,此些實施例中,設置於第一部件10上的二控制件21呈對稱型態,且其中一控制件21靠近左側邊14,另一控制件21靠近右側邊13。藉此使得二控制件21的操控方向相反,而利於使用者能以單手的兩隻手指透過相對按壓或分離地進行操控。
參閱圖2至圖6,一些實施例中,帶動件22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長條形結構並包含第一限位孔222、二第二限位孔223及二支撐部224。參閱圖4至圖6,此些實施例中,限位件25包含第二限位件252,且帶動件22的第一限位孔222為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長形通孔。於此,第二限位件252為螺鎖件,但本案並不以此為限。第二限位件252的一端穿過帶動件22的第一限位孔222後鎖設固定於第一部件10,第二限位件252的另一端大於第一限位孔222而限止於第一限位孔222外。藉此,帶動件22透過第二限位件252限位於第一部件10,且透過第二限位件252與第一限位孔222的配合限制帶動件22僅能沿第二方向D2位移,且帶動件22能位移至以第一限位孔222的兩端限止於第二限位件252的位置。一些實施例中,由於帶動件22是長條形結構,為提高帶動件22的穩定性,帶動件22的第一限位孔222數量可以為複數,每一第一限位孔222配合一個第二限位件252限位於第一部件10上,藉此提高帶動件22的動作穩定性。
參閱圖4至圖6,此些實施例中,帶動件22的各第二限位孔223為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長形通孔。於此,二第二限位孔223位於帶動件22在第一方向D1上的相反兩端。如此一來,當帶動件22組設於第一部件10後,帶動件22的其中一第二限位孔223靠近左側邊14,另一第二限位孔223靠近右側邊13。
參閱圖2至圖6,二支撐部224用以配合控制件21的抵靠部211支撐帶動件22位於穩定的鎖定位置。一些實施例中,帶動件22的各支撐部224在第一方向D1上之位置對應控制件21的抵靠部211在第一方向D1上的位置。此些實施例中,二支撐部224位於帶動件22在第一方向D1上兩端之間的不同位置,其中一支撐部224靠近左側邊14,另一支撐部224靠近右側邊13。
參閱圖2至圖6,一些實施例中,各支撐部224具有第一支撐面2241及第二支撐面2242,第一支撐面2241與第二支撐面2242不共平面。此些實施例中,第一支撐面2241的延伸方向垂直於第二支撐面2242的延伸方向,但本案並不以此為限。具體而言,支撐部224的第一支撐面2241的延伸方向相同於控制件21的抵靠部211的第一部分2111之延伸方向,且第二支撐面2242的延伸方向相同於控制件21的抵靠部211的第二部分2112之延伸方向。
於此,當帶動件22組設於第一部件10時,在第一方向D1的位置上,帶動件22的二支撐部224對應各控制件21的抵靠部211之第一部分2111與第二部分2112的銜接處位置。在如圖3至圖5所繪示之視角來看,當控制件21位於鎖定位置(如圖3、圖4)時,支撐部224的第一支撐面2241抵靠於控制件21的抵靠部211之第一部分2111,第二支撐面2242抵靠於控制件21的抵靠部211之第二部分2112。藉此,帶動件22的各支撐部224受到各控制件21之支撐而能穩定位於鎖定位置。此外,於此鎖定位置時,靠近右側邊13的控制件21以導孔212靠近右側邊13的一端抵靠於第一限位件251;而靠近左側邊14的控制件21則以導孔212靠近左側邊14的一端抵靠於第一限位件251。也就是說,靠近右側邊13的控制件21在鎖定位置時能向右側邊13位移以改變成為鬆釋位置;靠近左側邊14的控制件21在鎖定位置時能向左側邊14位移以改變成為鬆釋位置。
參閱圖2、圖3,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彈性件231沿第二方向D2提供帶動件22彈性力以使帶動件22具有自動復位的能力。此些實施例中,第一彈性件231為拉伸彈簧,但本案並不以此為限。於此,第一彈性件231沿第二方向D2延伸,且第一彈性件231的一端固定於第一部件10,另一端連接於帶動件22,且第一彈性件231連接於第一部件10的一端相較於連接於帶動件22的另一端靠近上側邊11。於此,第一彈性件231為常態拉伸狀態,也就是說,第一彈性件231是常態提供帶動件22沿第二方向D2朝向上側邊11方向的力量。
參閱圖2至圖4,此些實施例中,當帶動件22連接與第一彈性件231組裝於第一部件10時,第一彈性件231拉提帶動件22,使帶動件22的支撐部224位於抵靠部211之第一部分2111與第二部分2112的銜接處位置而常態抵靠於抵靠部211(如圖4所示),於此狀態下,控制件21能穩定地位於鎖定位置,且控制件21的抵靠部211對帶動件22施予朝向下側邊12的下壓力,帶動件22則對應拉伸第一彈性件231使第一彈性件231蓄積彈性力。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彈性件231的數量為複數,各第一彈性件231連接於帶動件22在第一方向D1上的不同位置上以提供整體帶動件22穩定的彈性力。
參閱圖2及圖3,一些實施例中,帶動件22包含複數第一勾扣部221,第二部件30包含複數第一定位部35。第一勾扣部221彼此間隔地設置於帶動件22在第一方向D1上的不同位置上,第一定位部35配置於第一側邊31的位置相應於第一勾扣部221配置於帶動件22的位置。各第一連桿24具有複數縱向勾扣部241,第二部件30的各縱向側邊32具有複數縱向定位部36,各第一連桿24的縱向勾扣部241可分離地勾扣定位於縱向定位部36。各第一連桿24是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長形桿件,且各縱向勾扣部241在第一連桿24上沿第二方向D2間隔排列。二第一連桿24分別鄰近於右側邊13及左側邊14並分別與左側邊14及右側邊13間保持一間距。於此,第二部件30的縱向側邊32上之縱向定位部36之位置配置對應於各第一連桿24之縱向勾扣部241位置配置。
參閱圖6及圖7,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定位部35為L形塊體,第一勾扣部221為開口朝向下側邊12的凹槽。此些實施例中,第一定位部35包含第二連結段351及第二延伸段352,第二連結段351沿一第三方向D3延伸並銜接第二延伸段352,第二延伸段352沿第二方向D2延伸,於此,第二連結段351位於第一定位部35整體最靠近第一側邊31的位置。第二部件30以其第一定位部35的第二延伸段352伸入第一勾扣部221內,而第二連結段351抵靠於第一勾扣部221的槽口。藉此,第一定位部35的第二連結段351及第一勾扣部221就能限制第一部件10與第二部件30間在第二方向D2上的位移。
參閱圖6、圖9至圖11,一些實施例中,各縱向勾扣部241包含彼此垂直銜接的第一面2411、第二面2412及第三面2413,且縱向勾扣部241更包含開口2414,開口2414由第一面2411與第二面2412共同界定,即開口2414同時接鄰於第一面2411與第二面2412。此外,第三面2413係面對開口2414。當第一連桿24組裝於第一部件10時,各縱向勾扣部241的開口2414及第三面2413位於第二方向D2上的不同位置,且開口2414相較於第三面2413靠近上側邊11。此外,二第一連桿24的縱向勾扣部241分別以第二面2412朝向彼此。
參閱圖2、圖9至圖11,此些實施例中,第二部件30的縱向定位部36與各第一連桿24的縱向勾扣部241為彼此上下反向的塊體結構。於此,第二部件30的縱向定位部36由各第一連桿24的縱向勾扣部241之開口2414沿第二方向D2位移進入縱向勾扣部241,藉此,縱向定位部36受到縱向勾扣部241的第三面2413限制,使縱向定位部36扣合於縱向勾扣部241之後無法沿第二方向D2朝下側邊12位移;此外,縱向定位部36受到縱向勾扣部241的第二面2412限制,使縱向定位部36扣合於縱向勾扣部241之後無法沿第一方向D1朝彼此位移。
經由前述可知第一部件10與第二部件30透過結合組件20結合並位於鎖定位置的結構組態。一些實施例中,當要拆分第一部件10與第二部件30時,操控二控制件21沿第一方向D1朝遠離彼此的方向位移以由鎖定位置改變至鬆釋位置(由圖4改變至圖5),當各控制件21由鎖定位置改變至鬆釋位置時,各控制件21的抵靠部211脫離帶動件22的支撐部224,當控制件21的抵靠部211脫離帶動件22的支撐部224時,原本由控制件21施予帶動件22的向下壓制力量消失,連接於帶動件22的第一彈性件231之彈力釋放,在第一彈性件231之彈力釋放時,第一彈性件231之彈力將帶動件22沿第二方向D2向上側邊11拉提。
參閱圖6,一些實施例中,牽引件26的第一端部261穿設於帶動件22的第二限位孔223,第二端部263穿設於第一連桿24的導引孔242。以下以圖3至圖5並配合圖9至圖11說明鄰近於右側邊13的第一連桿24受到帶動件22帶動之動作,當控制件21向右側邊13位移至鬆釋位置時,帶動件22脫離控制件21的壓制,第一彈性件231沿第二方向D2往上提拉帶動件22,帶動件22往上側邊11位移時,帶動件22的第二限位孔223位置隨之改變,穿設於第二限位孔223內的牽引件26之第一端部261受第二限位孔223帶動而向上側邊11位移,第一端部261的位移帶動樞轉部262產生順時針的轉動,如此一來,第二端部263則朝向下側邊12的方向位移,此時,第二端部263同時帶動第一連桿24朝向下側邊12位移(由圖4改變至圖5),並使得第一連桿24上的縱向勾扣部241脫離縱向定位部36(由圖10改變至圖11)。
藉此,當帶動件22沿第二方向D2位移時,帶動件22的第二限位孔223產生的位置改變即能帶動牽引件26的第一端部261位移而使牽引件26轉動,而當牽引件26轉動而帶動第二端部263轉動時,第二端部263於導引孔242內沿第一方向D1移動,並順暢地帶動第一連桿24沿第二方向D2位移。
參閱圖2及圖6,一些實施例中,為再更提高結合組件的動作順暢性,結合組件20更包含二第二彈性件232。第二彈性件232的一端固定於第一部件10的上側邊11,另一端固定於各第一連桿24,並沿第二方向D2提供各第一連桿24彈性力。此些實施例中,第二彈性件232為壓縮彈簧,即當各控制件21位於鎖定位置時,各第一連桿24向上側邊11位移並壓縮第二彈性件232蓄積彈力,當各控制件21位於鬆釋位置時,第二彈性件232釋放彈力使各第一連桿24快速釋放二縱向定位部36。但本案並不以此為限。
參閱圖4、圖6及圖7,一些實施例中,為更提高第一部件10與第二部件30的結合穩定性,結合組件20更包含一連動件27及二第二連桿28,且第二部件30的第二側邊34包括至少一第二定位部38。連動件27可沿第二方向D2位移地設置於第一部件10而鄰近上側邊11,且平行於帶動件22並具有至少一第二勾扣部271;第二連桿28的一端連接於連動件27,另一端抵靠於控制件21的抵靠部211。當各控制件21位於鎖定位置時(如圖12、圖13),連動件27的第二勾扣部271勾扣於第二定位部38,當各控制件21位於鬆釋位置時,控制件21壓抵帶動第二連桿28,使第二連桿28牽引連動件27,並進而使第二勾扣部271脫離第二定位部38(如圖14)。
參閱圖6,一些實施例中,連動件27包含導引孔272,且限位件25包含第三限位件253,連動件27的導引孔272為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長形通孔。於此,第三限位件253為螺鎖件,但本案並不以此為限。第三限位件253的一端穿過連動件27的導引孔272後鎖設固定於第一部件10,第三限位件253的另一端大於導引孔272而限止於導引孔272外。藉此,連動件27透過第三限位件253定位於第一部件10,且透過第三限位件253與導引孔272的配合限制連動件27僅能沿第二方向D2位移。
參閱圖3至圖5及圖8,一些實施例中,控制件21的抵靠部211更包含第三部分2113,第三部分2113由第一部分2111與第二部分2112的連接處往遠離第二部分2112的方向延伸,透過第三部分2113的設置能更為穩定及確實地帶動第二連桿28作動,提高操控的穩定性。
如圖3至圖5,一些實施例中,控制件21的抵靠部211更包括彼此相反的第一斜面2114與第二斜面2115,第一斜面2114位於第二部分2112的末端,第二斜面2115位於第三部分2113的末端。此外,帶動件22包含第三斜面2243,且各第二連桿28包含第四斜面281。帶動件22的第三斜面2243連接於第一支撐面2241與第二支撐面2242之間,各第二連桿28的第四斜面281位於靠近帶動件22的末端。當控制件21位於鎖定位置抵靠於第二連桿28時,抵靠部211的第二斜面2115抵靠於第二連桿28的第四斜面281,藉此使控制件21由鎖定位置位移至鬆釋位置時能利用第二斜面2115順勢下壓第二連桿28的第四斜面281,確保第二連桿28的位移順暢性。
此外,當控制件21位移至鬆釋位置後,抵靠部211的第二部分2112脫離帶動件22的第二支撐面2242,並轉變成以第一斜面2114抵靠於第三斜面2243之狀態。藉此,控制件21由鬆釋位置回復至鎖定位置時,能透過第一斜面2114與第三斜面2243的導引而順暢地推動帶動件22往下側邊12位移。
參閱圖6至圖7,一些實施例中,連動件27為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長形桿件,多個第二勾扣部271在連動件27上沿第一方向D1間隔地設置。此些實施例中,第二定位部38包含第三連結段381及第三延伸段382,第三連結段381沿第三方向D3延伸,第三延伸段382垂直銜接第三連結段381並沿第二方向D2延伸,於此,第三連結段381為第二定位部38整體在第二部件30的最上方向位置。
圖12至圖14,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勾扣部271為對應第二定位部38形狀的凹槽並具有槽口2711及槽底2712,且槽底2712相較於槽口2711靠近下側邊12。此些實施例中,當第二連桿28沿第二方向D2帶動連動件27向下側邊12移動時,連動件27的第二勾扣部271便會同步向下側邊12移動以脫離第二定位部38。
參閱圖6,在結合組件20包含連動件27的一些實施例中,結合組件20還包含第三彈性件233,第三彈性件233的一端固定於第一部件10,另一端設置於連動件27以提供連動件27第二方向D2上的彈力。而當第三彈性件233沿第二方向D2帶動連動件27向上側邊11移動時,連動件27的第二勾扣部271便會同步向上側邊11移動以套覆第二定位部38,使連動件27結合於第二部件30。
參閱圖3至圖6,一些實施例中,為提高控制件21在鎖定位置時的穩定性,第一部件10更具有二止擋部16,且各控制件21具有彈性臂213,當控制件21位於鎖定位置時,彈性臂213抵靠於止擋部16於第二方向D2上遠離連動件27的一側。藉此確保控制件21能更為穩定地抵抗第一彈性件231的彈力,確保帶動件22在鎖定位置時之穩定性。
參閱圖3至圖6及圖8,一些實施例中,控制件21的彈性臂213包含臂部2131及凸部2132,臂部2131為懸臂結構並沿第一方向D1延伸,二控制件21的彈性臂213以其臂部2131的自由端彼此相對,於此,凸部2132凸出於臂部2131的自由端,此些實施例中,彈性臂213以其臂部2131抵靠於止擋部16於第二方向D2上遠離連動件27的一側,同時,各控制件21的彈性臂213以凸部2132抵靠於二止擋部16於第一方向D1上朝向彼此的一端,藉此止擋控制件21向鬆釋位置移動,提高控制件21在鎖定位置時於第一方向D1及第二方向D2上的穩定性。
值得說明的是,以如圖3、4之視角來看,圖3及圖4為二控制件21組裝於第一部件10並位於鎖定位置之狀態。於此狀態下,靠近第一部件10的右側邊13之控制件21之彈性臂213的凸部2132抵靠於止擋部16靠近左側邊14的一側;靠近第一部件10的左側邊14之控制件21之彈性臂213的凸部2132抵靠於止擋部16靠近右側邊13的一側。如此一來,當各控制件21欲由鎖定位置改變至鬆釋位置時,施予控制件21的力量使得彈性臂213的凸部2132帶動彈性臂213變形樞擺,直至控制件21的彈性臂213之凸部2132脫離止擋部16的擋止時,控制件21得以順利地由鎖定位置改變至鬆釋位置(圖5)。一些實施例中,各控制件21的彈性臂213之凸部2132之輪廓為半圓形,藉此,半圓形輪廓的彈性臂213凸部2132能提高彈性臂213的動作之順暢性。
參閱圖15,一些實施例中,電子裝置可與顯示器40配合使用,顯示器40夾設於第一部件10與第二部件30之間而成為顯示裝置。電子裝置可與顯示器40及主機50配合使用,此些實施例中,電子裝置更包含樞接結構29,顯示器40設置於第一部件10與第二部件30之間成為顯示裝置,而樞接結構29的一端設置於第一部件10,另一端可樞轉地連接於主機50,於此成為電子裝置。
參閱圖1、圖4及圖5,一些實施例中,為便於電子裝置組合後之拆解,第二部件30具有二操作口39,各操作口39對應各控制件21的位置供各控制件21能由操作口39局部顯露,以便於使用者操作。此些實施例中,各控制件21於相反於抵靠部211的一面具有凸塊214,各控制件21的凸塊214顯露於各操作口39供使用者透過凸塊214更為便利地操控各控制件21,提高使用便利性。
一些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結合組件20也可以是由帶動件22帶動一個第一連桿24及一個第二連桿28及連動件27,藉此使第一部件10能組合於第二部件30的第一側邊31、其中一個縱向側邊32及第二側邊34,第二部件30的三個側邊被限制,如此亦能達到基本的組合效果。
需說明的是,在一些實施例中,結合組件20可只包含一控制件21,利用一控制件21即可達到驅動帶動件22與第二連桿28的基本效果。而在一些實施例中,結合組件20可只包含一第一連桿24及配合該第一連桿24的一牽引件26,兩縱向側邊32的其中之一能被第一連桿24的縱向勾扣部241固定,而另一縱向側邊32則可配置固定式卡榫,使兩縱向側邊32同時被固定。
雖然本揭露已以一些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揭露,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揭露之精神及範圍內,當可作些許更動及潤飾。因此本案之專利保護範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第一部件
11:上側邊
12:下側邊
13:右側邊
14:左側邊
16:止擋部
20:結合組件
21:控制件
211:抵靠部
2111:第一部分
2112:第二部分
2113:第三部分
2114:第一斜面
2115:第二斜面
212:導孔
213:彈性臂
2131:臂部
2132:凸部
214:凸塊
22:帶動件
221:第一勾扣部
222:第一限位孔
223:第二限位孔
224:支撐部
2241:第一支撐面
2242:第二支撐面
2243:第三斜面
231:第一彈性件
232:第二彈性件
233:第三彈性件
24:第一連桿
241:縱向勾扣部
2411:第一面
2412:第二面
2413:第三面
2414:開口
242:導引孔
25:限位件
251:第一限位件
252:第二限位件
253:第三限位件
26:牽引件
261:第一端部
262:樞轉部
263:第二端部
27:連動件
271:第二勾扣部
2711:槽口
2712:槽底
272:導引孔
28:第二連桿
281:第四斜面
29:樞接結構
30:第二部件
31:第一側邊
32:縱向側邊
34:第二側邊
35:第一定位部
351:第二連結段
352:第二延伸段
36:縱向定位部
38:第二定位部
381:第三連結段
382:第三延伸段
39:操作口
40:顯示器
50:主機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D3:第三方向
圖1為本案電子裝置之一實施例的立體外觀示意圖。 圖2為本案電子裝置之一實施例的分解示意圖。 圖3為本案電子裝置之一實施例的組合平面示意圖。 圖4為圖3中圈選處4的局部放大圖。 圖5為圖3中圈選處4的另一狀態示意圖。 圖6為本案電子裝置之第一部件與結合組件之一實施例的立體外觀示意圖。 圖7為本案電子裝置之第二部件之一實施例的立體外觀示意圖。 圖8為本案電子裝置之控制件之一實施例的立體外觀示意圖。 圖9為沿圖3中A-A割面線繪製的剖視示意圖。 圖10為圖9中圈選處10的局部放大圖。 圖11為圖9中圈選處10的另一狀態示意圖。 圖12為沿圖3中B-B割面線繪製的剖視示意圖。 圖13為圖12中圈選處13的局部放大圖。 圖14為圖12中圈選處13的另一狀態示意圖。 圖15為本案電子裝置配合顯示器及主機使用的分解示意圖。
10:第一部件
20:結合組件
21:控制件
22:帶動件
221:第一勾扣部
231:第一彈性件
24:第一連桿
241:縱向勾扣部
26:牽引件
261:第一端部
262:樞轉部
263:第二端部
30:第二部件
31:第一側邊
32:縱向側邊
34:第二側邊
35:第一定位部
36:縱向定位部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D3:第三方向

Claims (12)

  1. 一種電子裝置,包括:一第一部件;一第二部件,包括一第一側邊、相反於該第一側邊的一第二側邊及彼此相反的二縱向側邊,該等縱向側邊分別連接該第一側邊的兩相反端,該第一側邊包括至少一第一定位部,至少一該縱向側邊包括至少一縱向定位部;以及一結合組件,設於該第一部件並包含:至少一控制件,設置於該第一部件並可沿一第一方向位移至一鎖定位置及一鬆釋位置;一帶動件,設置於該第一部件,該帶動件可沿垂直於該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位移,且包括至少一第一勾扣部;至少一第一彈性件,該第一彈性件連接該第一部件與該帶動件;至少一第一連桿,可沿該第二方向位移地設置於該第一部件,該第一連桿位於該帶動件的一側,並包括至少一縱向勾扣部;以及至少一牽引件,設置於該第一部件並包含彼此相反的一第一端部以及一第二端部,該牽引件的該第一端部連接於該帶動件的一端,該牽引件的該第二端部連接該第一連桿;其中,當該控制件位於該鎖定位置時,該控制件抵靠該帶動件而該第一勾扣部勾扣於該第一定位部,且該縱向勾扣部勾扣於該縱向定位部;當該控制件由該鎖定位置移動至該鬆釋位置時,該控制件脫離該帶動件而該 第一彈性件驅動該帶動件使該第一勾扣部脫離該第一定位部,且該帶動件透過該牽引件帶動該第一連桿,使該縱向勾扣部脫離該縱向定位部。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等縱向側邊分別包括至少一該縱向定位部;該結合組件包含二該第一連桿及二該牽引件;二該第一連桿分別位於該帶動件的兩相反側;二該牽引件的該第一端部分別連接於該帶動件的兩相反端,二該牽引件的該第二端部分別連接二該第一連桿;當該控制件位於該鎖定位置時,該等縱向勾扣部分別勾扣於該等縱向定位部;當該控制件由該鎖定位置移動至該鬆釋位置時,該帶動件透過該等牽引件帶動各該第一連桿,使該等縱向勾扣部脫離該等縱向定位部。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結合組件包含二該控制件。
  4. 如請求項所2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帶動件的兩端分別具有一第二限位孔,該等第二限位孔沿該第一方向延伸,各該第一連桿分別具有一導引孔,該等導引孔沿該第一方向延伸,各該牽引件的該第一端部分別可沿該第一方向位移地穿設於各該第二限位孔,各該牽引件的該第二端部分別可沿該第一方向位移地穿設於各該導引孔。
  5. 如請求項2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側邊包括至少一第二定位部;該結合組件更包含一連動件及至少一第二連桿,該連動件設置於該第一部件並包括至少一第二勾扣部,該第二連桿的一端連接於該連動件,另一端抵靠於該控制件,當該控制件位於該鎖定位置時,該第二勾扣部勾扣於該第二定位部,當該控制件自該鎖定位置移動至該鬆釋位置 時,該帶動件透過該第二連桿帶動該連動件移動,使該第二勾扣部脫離該第二定位部。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電子裝置,該控制件包括一抵靠部,該抵靠部包括彼此相反的一第一斜面與一第二斜面,該帶動件包括至少一第三斜面,該第二連桿包括一第四斜面,該控制件位於該鬆釋位置時,該第一斜面頂抵該第三斜面,該控制件位於該鎖定位置時,該第二斜面頂抵該第四斜面。
  7. 如請求項5所述之電子裝置,該結合組件更包含一第三彈性件,該第三彈性件的兩端分別連接該第一部件與該連動件。
  8. 如請求項5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部件更具有至少一止擋部,該控制件具有一彈性臂,當該控制件位於該鎖定位置時,該彈性臂抵靠於該止擋部於該第二方向上遠離該連動件的一側。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彈性臂包含一臂部及一凸部,該凸部凸出於該臂部的末端,當該控制件位於該鎖定位置時,該彈性臂的該凸部沿該第一方向抵靠於該止擋部以止擋該控制件向該鬆釋位置移動。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牽引件包含一樞轉部,該樞轉部可樞轉地設置於該第一部件,並位於該第一端部與該第二端部之間。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子裝置,該結合組件還包含一第二彈性件,該第二彈性件連接該第一連桿與該第一部件。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部件具有至少一操作口,該控制件顯露於該操作口。
TW111139335A 2022-10-17 2022-10-17 電子裝置 TWI81658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39335A TWI816581B (zh) 2022-10-17 2022-10-17 電子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39335A TWI816581B (zh) 2022-10-17 2022-10-17 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16581B true TWI816581B (zh) 2023-09-21
TW202418917A TW202418917A (zh) 2024-05-01

Family

ID=889663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39335A TWI816581B (zh) 2022-10-17 2022-10-17 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16581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318574U (en) * 1994-10-08 1997-10-21 Yu-Han Fan Modular computer capable of transforming bewteen desktop or portable mode
TW547715U (en) * 2002-06-19 2003-08-11 Inventec Corp Coupling device for input module of an electronic product
CN102063218A (zh) * 2008-01-28 2011-05-18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式显示装置
TWM472226U (zh) * 2013-10-15 2014-02-11 Clientron Corp 機箱具顯示結構
TWM516176U (zh) * 2015-03-20 2016-01-21 Chen zheng yu 具有模組化摺疊支架之電子裝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318574U (en) * 1994-10-08 1997-10-21 Yu-Han Fan Modular computer capable of transforming bewteen desktop or portable mode
TW547715U (en) * 2002-06-19 2003-08-11 Inventec Corp Coupling device for input module of an electronic product
CN102063218A (zh) * 2008-01-28 2011-05-18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式显示装置
TWM472226U (zh) * 2013-10-15 2014-02-11 Clientron Corp 機箱具顯示結構
TWM516176U (zh) * 2015-03-20 2016-01-21 Chen zheng yu 具有模組化摺疊支架之電子裝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447517A1 (en) Sliding screen door
US7050295B2 (en) Bidirectional latch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es using the same
US7230199B2 (en) Multi-stage button switch
CA2330794C (en) Mechanism for selectively operating and locking a pivotable window
US7549684B2 (en) Latch mechanism
US7826218B2 (en)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GB2393477A (en) Latch assembly for a track device
CN108713161A (zh) 折叠式投影屏幕
US20080179895A1 (en) Two-way fastening structure for tablet PC
JPH11221105A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開離嵌挿具
TWI816581B (zh) 電子裝置
CN217960198U (zh) 闭合切换机构及医用吻合器
CA3130473A1 (en) Exhaust assembly, upper cover assembly, and cooking device
TWI592560B (zh) Lock device and sliding door with the lock device
US20030014848A1 (en) Child resistant/elderly friendly slider closure arrangement for plastic bags
TWI710307B (zh) 助推拔結構及採用該助推拔結構的機櫃
TW202418917A (zh) 電子裝置
US10920468B2 (en) Window lock
US7878719B1 (en) Sliding lens cap
CN211287091U (zh) 门锁
JP3325701B2 (ja) 吊下装置
WO2019075752A1 (zh) 麻醉蒸发器连接座及麻醉机
JP7407564B2 (ja) 保護カバー、及び、連結機構
CN210090894U (zh) 具备联动结构的投影仪及装置
US20140130624A1 (en) Transmission device for an exit device for a do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