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13249B - 透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透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13249B
TWI813249B TW111114102A TW111114102A TWI813249B TW I813249 B TWI813249 B TW I813249B TW 111114102 A TW111114102 A TW 111114102A TW 111114102 A TW111114102 A TW 111114102A TW I813249 B TWI813249 B TW I81324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ventilation structure
optical elements
optical path
carri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141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26199A (zh
Inventor
蔡諄樺
賴昱辰
周明達
Original Assignee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261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261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32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3249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5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using glu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0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with means to keep optical surfaces clean, e.g. by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irt, stains, contamination, condens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08Waterproof bodies or housin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Transforming Light Signals Into Electric Signals (AREA)

Abstract

一種透鏡組,具有中心光路且包含載體、複數光學元件、維持元件及第一結合材料。載體包含第一端、第二端及內環面。封閉結構鄰近第二端,光學元件中至少一者與內環面形成封閉結構,光學元件中所述至少一者與內環面實體接觸,封閉結構封閉內部空間與外部空氣。第一通氣結構鄰近第一端並連通封閉結構與外部空氣,第一通氣結構設置於維持元件面向光學元件的一側面且包含接觸面及第一縮減面,接觸面與光學元件實體接觸,第一縮減面自接觸面向遠離光學元件方向內縮以形成第一空氣間隙,其連通封閉結構與外部空氣。藉此,可阻止入塵。

Description

透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本揭示內容係關於一種透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且特別是一種微型化透鏡組、相機模組及可攜式電子裝置。
近年來,可攜式電子裝置發展快速,例如智慧型電子裝置、平板電腦等,已充斥在現代人的生活中,而裝載在可攜式電子裝置上的相機模組也隨之蓬勃發展。但隨著科技愈來愈進步,使用者對於電子裝置及其相機模組的品質要求也愈來愈高。因此,發展一種微型化且兼顧成像品質的透鏡組、相機模組及其電子裝置遂成為產業上重要且急欲解決的問題。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透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透過透鏡組的一端與外部空氣封閉或隔離,且透鏡組的另一端設置第一通氣結構,可利用氣壓的原理阻止外界外部空氣直接進入內部空間引起入塵,達到封閉的效果,並在環境變化時,透過第一通氣結構排出或吸入空氣或水氣,達成壓力及濕度的平衡,藉以保證光學品質的穩定性。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透鏡組,具有中心光路且包含載體、複數光學元件、維持元件及第一結合材料。載體包含第一端、第二端及內環面,第一端環繞中心光路,第二端與第一端相對設置,內環面連接第一端與第二端並定義內部空間。光學元件沿中心光路排列於內部空間。維持元件設置或鄰近於第一端並與光學元件實體接觸,用以維持光學元件於內部空間。第一結合材料結合載體與維持元件。封閉結構鄰近第二端,光學元件中至少一者與內環面形成封閉結構,光學元件中所述至少一者與內環面實體接觸,封閉結構封閉內部空間與外部空氣。第一通氣結構鄰近第一端並連通封閉結構與外部空氣,第一通氣結構設置於維持元件面向光學元件的一側面且包含接觸面及第一縮減面,接觸面與光學元件實體接觸,第一縮減面自接觸面向遠離光學元件方向內縮以形成第一空氣間隙,其連通封閉結構與外部空氣。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透鏡組,其中第一結合材料可環繞中心光路成環形。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透鏡組,其中第二通氣結構可連通封閉結構與第一通氣結構,內環面與光學元件中再一者形成第二通氣結構且實體接觸。光學元件中所述再一者與內環面中至少一者包含第二縮減面,第二縮減面向垂直中心光路方向縮減以形成第二空氣間隙,且第二空氣間隙連通封閉結構與第一通氣結構。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透鏡組,其中第三通氣結構可設置於實體接觸的光學元件中二者之間,第三通氣結構與第二通氣結構連通,且第三通氣結構自第二通氣結構向靠近中心光路方向延伸。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透鏡組,其中光學元件中所述至少一者可為至少一透鏡,其與內環面形成封閉結構,所述至少一透鏡包含光學部及機構部。中心光路通過光學部。機構部環繞光學部,且機構部與載體在平行中心光路方向重疊。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透鏡組,其中在平行中心光路的一截面上,第一空氣間隙的最小厚度為h,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2 um ≤ h ≤ 150 um。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透鏡組,其中光學元件中另一者可與接觸面實體接觸,光學元件中所述另一者包含另一第一縮減面,所述另一第一縮減面向遠離接觸面方向內縮,第一通氣結構更包含所述另一第一縮減面。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透鏡組,其中光學元件中所述另一者可為模造玻璃透鏡,且所述另一第一縮減面為一體成型。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透鏡組,其中第一縮減面的粗糙度為R,其可滿足下列條件:Ra 0.2 um ≤ R ≤ Ra 5 um。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透鏡組,可更包含第二結合材料,第二結合材料結合載體與形成封閉結構的光學元件中所述至少一者,使封閉結構維持封閉。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透鏡組,其中第一通氣結構包含的第一空氣間隙的數量為複數,且第一空氣間隙的數量為n,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 ≤ n ≤ 198。
依據本揭示內容另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相機模組,包含前述的透鏡組。
依據本揭示內容另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至少一前述的相機模組,相機模組更包含電子感光元件,且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相機模組的成像面。
依據本揭示內容另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透鏡組,具有中心光路且包含載體、複數光學元件、維持元件及第一結合材料。載體包含第一端、第二端及內環面,第一端環繞中心光路,第二端與第一端相對設置,內環面連接第一端與第二端並定義內部空間。光學元件沿中心光路排列於內部空間。維持元件設置或鄰近於第一端並與光學元件實體接觸,用以維持光學元件於內部空間。第一結合材料設置於並結合載體與維持元件。封閉結構鄰近第二端,光學元件中至少一者與內環面形成封閉結構,光學元件中所述至少一者與內環面實體接觸,封閉結構封閉內部空間與外部空氣。第一通氣結構鄰近第一端並連通封閉結構與外部空氣,第一通氣結構設置於光學元件中另至少一者面向維持元件的一側面且包含接觸面及第一縮減面,接觸面與維持元件或光學元件中又一者實體接觸,第一縮減面自接觸面向遠離維持元件方向內縮以形成第一空氣間隙,其連通封閉結構與外部空氣。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透鏡組,其中第一結合材料可環繞中心光路成環形。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透鏡組,其中第二通氣結構可連通封閉結構與第一通氣結構,內環面與光學元件中再一者形成第二通氣結構且實體接觸。光學元件中所述再一者與內環面中至少一者包含第二縮減面,第二縮減面向垂直中心光路方向縮減以形成第二空氣間隙,且第二空氣間隙連通封閉結構與第一通氣結構。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透鏡組,其中第三通氣結構可設置於實體接觸的光學元件中二者之間,第三通氣結構與第二通氣結構連通,且第三通氣結構自第二通氣結構向靠近中心光路方向延伸。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透鏡組,其中光學元件中所述至少一者可為至少一透鏡,其與內環面形成封閉結構,所述至少一透鏡包含光學部及機構部。中心光路通過光學部。機構部環繞光學部,且機構部與載體在平行中心光路方向重疊。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透鏡組,其中在平行中心光路的一截面上,第一空氣間隙的最小厚度為h,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2 um ≤ h ≤ 150 um。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透鏡組,其中光學元件中所述另至少一者可為模造玻璃透鏡,且接觸面與第一縮減面為一體成型。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透鏡組,其中第一縮減面的粗糙度為R,其可滿足下列條件:Ra 0.2 um ≤ R ≤ Ra 5 um。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透鏡組,可更包含第二結合材料,第二結合材料結合載體與形成封閉結構的光學元件中所述至少一者,使封閉結構維持封閉。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透鏡組,其中第一通氣結構包含的第一空氣間隙的數量為複數,且第一空氣間隙的數量為n,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 ≤ n ≤ 198。
依據本揭示內容另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相機模組,包含前述的透鏡組。
依據本揭示內容另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至少一前述的相機模組,相機模組更包含電子感光元件,且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相機模組的成像面。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透鏡組,具有中心光路(Paraxial Path)且包含載體、複數光學元件、維持元件及第一結合材料。載體包含第一端、第二端及內環面,第一端環繞中心光路,第二端與第一端相對設置,內環面連接第一端與第二端並定義內部空間。光學元件沿中心光路排列於內部空間。維持元件設置或鄰近於第一端並與光學元件實體接觸,用以維持光學元件於內部空間。第一結合材料結合載體與維持元件。透鏡組的封閉結構鄰近第二端,光學元件中至少一者與內環面形成封閉結構,光學元件中所述至少一者與內環面實體接觸,封閉結構封閉內部空間與外部空氣(Outside Air)。透鏡組的第一通氣結構鄰近第一端並連通封閉結構與外部空氣,第一通氣結構設置於維持元件面向光學元件的一側面且包含接觸面及第一縮減面,接觸面與光學元件實體接觸,第一縮減面自接觸面向遠離光學元件方向內縮以形成第一空氣間隙,其連通封閉結構與外部空氣。
藉此,透過透鏡組的一端與外部空氣封閉或隔離,且透鏡組的另一端設置第一通氣結構,可利用氣壓的原理阻止外界外部空氣直接進入內部空間引起入塵,達到封閉的效果,並在環境變化時,透過第一通氣結構排出或吸入空氣或水氣,達成壓力及濕度的平衡,藉以保證光學品質的穩定性。本揭示內容的透鏡組可應用於環境變化大的場景,譬如車用攝影機、運動攝影機、戶外監視器等,但不以此為限。
進一步而言,透過第一結合材料結合維持元件與載體,使維持元件得以維持光學元件在特定位置。透過封閉結構封閉第二端與第一通氣結構連接外部空氣的流道設計,可利用氣壓的原理避免外界外部空氣直接進入內部空間引起入塵,達到封閉的效果。第一通氣結構可使外部空氣與內部空間環境平衡(譬如壓力及濕度),避免因空氣壓力影響光學元件的間距,或是水氣滯留於光學元件的表面影響光學品質。
再者,載體包含第一端、第二端及內環面,第一端環繞中心光路,第二端與第一端相對設置。載體沿中心光路可以定義一入光端及一出光端,第一端與第二端中一者可以是入光端,第一端與第二端中另一者可以是出光端。更進一步說明,當透鏡組用於相機模組時,入光端即為載體的物側端,出光端即為載體的像側端。光學元件具有改變光線路徑或提昇光學品質的功能性,且光學元件更進一步可以是透鏡、濾光元件、反射元件、遮光元件、鏡間距維持元件等,但不以此為限,其中鏡間距維持元件夾設於載體、透鏡、維持元件其中二者之間,可維持元件位置,且可進一步具有遮光或消光的功能性,但不以此為限。
第一結合材料可以是黏著劑,其中第一結合材料用以黏合載體與維持元件,而當載體與維持元件中至少一者是塑膠元件時,也可以使用特定有機溶劑溶解載體與維持元件中至少一者的表面形成所述第一結合材料,並在有機溶劑揮發後結合載體與維持元件,且特定溶劑可以是丙酮,但不以此為限。載體可以是鏡筒,或是音圈馬達(Voice Coil Motor,VCM)的載體與鏡筒二者一體成型的構造,但不以此為限。
第一結合材料可環繞中心光路成環形。藉此,使載體與維持元件在中心光路的圓周方向完全結合,在遇到衝擊的時候可減少光學元件偏移的風險。
透鏡組的第二通氣結構可連通封閉結構與第一通氣結構,內環面與光學元件中再一者形成第二通氣結構且實體接觸。光學元件中所述再一者與內環面中至少一者包含第二縮減面,第二縮減面向垂直中心光路方向縮減以形成第二空氣間隙,且第二空氣間隙連通封閉結構與第一通氣結構。藉此,提昇透鏡組的內部空間的空氣流動,加速環境平衡。
透鏡組的第三通氣結構可設置於實體接觸的光學元件中二者之間,第三通氣結構與第二通氣結構連通,且第三通氣結構自第二通氣結構向靠近中心光路方向延伸。藉此,提昇光學元件之間與第二通氣結構的空氣流動,加速環境平衡。
光學元件中所述至少一者可為至少一透鏡,其與內環面形成封閉結構,所述至少一透鏡包含光學部及機構部。中心光路通過光學部。機構部環繞光學部,且機構部與載體在平行中心光路方向重疊。藉此,可提昇封閉性。
在平行中心光路的一截面上,第一空氣間隙的最小厚度為h,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2um
Figure 111114102-A0305-02-0015-15
h
Figure 111114102-A0305-02-0015-16
150um。藉此,透過適當的空氣間隙厚度,有助於透鏡組入塵的同時確保環境平衡的速率。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5um
Figure 111114102-A0305-02-0015-17
h
Figure 111114102-A0305-02-0015-18
20um。再者,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um
Figure 111114102-A0305-02-0015-19
h
Figure 111114102-A0305-02-0015-20
15um。
光學元件中另一者可與接觸面實體接觸,光學元件中所述另一者包含另一第一縮減面,所述另一第一縮減面向遠離接觸面方向內縮,第一通氣結構更包含所述另一第一縮減面。藉此,可提昇環境平衡的速率。
光學元件中所述另一者可為模造玻璃透鏡,且所述另一第一縮減面為一體成型。藉此,相較於一般玻璃而言,透過模造玻璃可省略定心、切削及研磨等工序,以提高生產效率。
第一縮減面的粗糙度為R,其可滿足下列條件:Ra 0.2 um ≤ R ≤ Ra 5 um。藉此,透過適當的粗糙度可降低空氣流動速度,藉以提昇透鏡組的封閉性。再者,透過適當的粗糙度可避免光線在第一通氣結構產生炫光,藉以保證光學品質。
透鏡組可更包含第二結合材料,第二結合材料結合載體與形成封閉結構的光學元件中所述至少一者,使封閉結構維持封閉。藉此,可提昇封閉結構的機械穩定度,以避免在受到衝擊時以及受到衝擊後使封閉性失效。第二結合材料可進一步環繞中心光路成環形,藉此提昇透鏡組的封閉性。
第一通氣結構包含的第一空氣間隙的數量為複數,且第一空氣間隙的數量為n,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 ≤ n ≤ 198。
依據本揭示內容另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相機模組,包含前述的透鏡組。
依據本揭示內容另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至少一前述的相機模組,相機模組更包含電子感光元件,且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相機模組的成像面。
依據本揭示內容另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透鏡組,具有中心光路且包含載體、複數光學元件、維持元件及第一結合材料。載體包含第一端、第二端及內環面,第一端環繞中心光路,第二端與第一端相對設置,內環面連接第一端與第二端並定義內部空間。光學元件沿中心光路排列於內部空間。維持元件設置或鄰近於第一端並與光學元件實體接觸,用以維持光學元件於內部空間。第一結合材料設置於並結合載體與維持元件。封閉結構鄰近第二端,光學元件中至少一者與內環面形成封閉結構,光學元件中所述至少一者與內環面實體接觸,封閉結構封閉內部空間與外部空氣。第一通氣結構鄰近第一端並連通封閉結構與外部空氣,第一通氣結構設置於光學元件中另至少一者面向維持元件的一側面且包含接觸面及第一縮減面,接觸面與維持元件或光學元件中又一者實體接觸,第一縮減面自接觸面向遠離維持元件方向內縮以形成第一空氣間隙,其連通封閉結構與外部空氣。
第一結合材料可環繞中心光路成環形。透鏡組的第二通氣結構可連通封閉結構與第一通氣結構,內環面與光學元件中再一者形成第二通氣結構且實體接觸。光學元件中所述再一者與內環面中至少一者包含第二縮減面,第二縮減面向垂直中心光路方向縮減以形成第二空氣間隙,且第二空氣間隙連通封閉結構與第一通氣結構。藉此,可提昇內部空間的空氣流動,以加速環境平衡。
透鏡組的第三通氣結構可設置於實體接觸的光學元件中二者之間,第三通氣結構與第二通氣結構連通,且第三通氣結構自第二通氣結構向靠近中心光路方向延伸。
光學元件中所述至少一者可為至少一透鏡,其與內環面形成封閉結構,所述至少一透鏡包含光學部及機構部。中心光路通過光學部。機構部環繞光學部,且機構部與載體在平行中心光路方向重疊。
在平行中心光路的一截面上,第一空氣間隙的最小厚度為h,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2 um ≤ h ≤ 150 um。
光學元件中所述另至少一者可為模造玻璃透鏡,且接觸面與第一縮減面為一體成型。相較於一般玻璃而言,透過模造玻璃可省略定心、切削及研磨等工序,以提高生產效率。
第一縮減面的粗糙度為R,其可滿足下列條件:Ra 0.2 um ≤ R ≤ Ra 5 um。
透鏡組可更包含第二結合材料,第二結合材料結合載體與形成封閉結構的光學元件中所述至少一者,使封閉結構維持封閉。
第一通氣結構包含的第一空氣間隙的數量為複數,且第一空氣間隙的數量為n,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 ≤ n ≤ 198。
依據本揭示內容另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相機模組,包含前述的透鏡組。
依據本揭示內容另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至少一前述的相機模組,相機模組更包含電子感光元件,且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相機模組的成像面。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各態樣中,相同或相似的技術特徵可達成相同或類似的技術功效,故不重複贅述。根據上述實施方式,以下提出具體實施例並配合圖式予以詳細說明。
<第一實施例>
第1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一實施例中相機模組10的分解圖,請參照第1A圖,相機模組10包含透鏡組100、底座11及電子感光元件12,其中透鏡組100耦合於底座11,電子感光元件12設置於相機模組10的成像面,其位於底座11的像端。
第1B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相機模組10的透鏡組100的立體圖,第1C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透鏡組100的剖面圖,第1D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透鏡組100的示意圖。請參照第1B圖至第1D圖,透鏡組100具有中心光路z且包含載體110、複數光學元件、維持元件150及第一結合材料151。
第1E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載體110的剖視圖,請參照第1E圖,載體110包含第一端111(對應第一實施例中物端)、第二端112(對應第一實施例中像端)及內環面113,第一端111環繞中心光路z,第二端112與第一端111相對設置,內環面113連接第一端111與第二端112並定義內部空間114。
請參照第1C圖及第1D圖,光學元件沿中心光路z排列於內部空間114。具體而言,光學元件自第一端111至第二端112沿中心光路z依序包含第一透鏡121、第一鏡間距維持元件131、第二透鏡122、第一遮光元件141、第三透鏡123、第二遮光元件142、第四透鏡124、第三遮光元件143、第五透鏡125及第六透鏡126。
第1F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透鏡組100的部分分解圖,請參照第1C圖、第1D圖及第1F圖,維持元件150設置或鄰近於第一端111並與光學元件中第一透鏡121實體接觸,用以維持透鏡組100的光學元件於內部空間114。再者,維持元件150可以進一步具有減少雜光的功能性,例如第1F圖中維持元件150的內環面包含抗反射區157,抗反射區157包含複數突起,其沿中心光路z的圓周方向(即環繞中心光路z)間隔及毗鄰排列,以減少光線照射於維持元件150時產生雜光,藉此提昇光學品質。
第一結合材料151結合載體110與維持元件150,且第一結合材料151環繞中心光路z成環形,使載體110與維持元件150具有優秀的結合性,避免載體110與維持元件150之間存在縫隙而影響透鏡組100的封閉性,藉此提高良率。
請參照第1D圖,透鏡組100的封閉結構160鄰近第二端112,光學元件中第六透鏡126與載體110的內環面113形成封閉結構160,封閉結構160封閉內部空間114與外部空氣a2,即封閉結構160封閉及阻止外部空氣a2流入內部空間114,並封閉及阻止內部空氣a1流出內部空間114。具體而言,第六透鏡126包含光學部128及機構部129,中心光路z通過光學部128,機構部129環繞光學部128。機構部129的外環面165的一部分與載體110的內環面113實體接觸,且外環面165的所述一部分與內環面113在平行中心光路z方向重疊(如第1D圖中心光路z的下部所繪示),外環面165的另一部分及載體110的內環面113中至少一者包含一第二縮減面而形成第二通氣結構180的一第二空氣間隙(如第1D圖中心光路z的上部所繪示),以達成封閉結構160的封閉性。因此,第六透鏡126與內環面113除形成封閉結構160,亦可形成第二通氣結構180。
請參照第1D圖及第1F圖,透鏡組100的第一通氣結構170鄰近第一端111並連通封閉結構160與外部空氣a2,第一通氣結構170設置於(即位於)維持元件150面向光學元件的一側面(未另標號)且包含接觸面177及第一縮減面171。接觸面177與光學元件中第一透鏡121的一部分實體接觸,並如第1D圖中心光路z的下部所繪示。位於維持元件150的第一縮減面171自接觸面177向遠離第一透鏡121方向內縮以形成第一空氣間隙179,其連通封閉結構160與外部空氣a2,並如第1D圖中心光路z的上部所繪示。
請參照第1D圖,在平行中心光路z的一截面上,第一空氣間隙179的最小厚度(即最小間隙)h為5 um。
請參照第1F圖,第一通氣結構170包含的第一空氣間隙179的數量為複數,且第一空氣間隙179的數量為n,其滿足下列條件:n = 4。具體而言,維持元件150的接觸面177的數量為四個,各接觸面177與第一透鏡121的一部分實體接觸,維持元件150的第一縮減面171的數量為四個,四個接觸面177與四個第一縮減面171在中心光路z的圓周方向交替設置,以形成四個第一空氣間隙179。
再者,第一透鏡121的所述一部分與接觸面177實體接觸,第一透鏡121的另一部分可包含另一第一縮減面,所述另一第一縮減面向遠離接觸面177方向內縮,所述另一第一縮減面可與位於維持元件150上的第一縮減面171於圓周方向上對應設置或是不對應設置,第一通氣結構170更包含所述另一第一縮減面。此外,第一透鏡121除與維持元件150形成第一通氣結構170,亦與載體110的內環面113形成第二通氣結構180。
第1G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透鏡組100的部分放大圖,請參照第1D圖、第1F圖及第1G圖,透鏡組100的第二通氣結構180連通封閉結構160與第一通氣結構170。載體110的內環面113與光學元件中第一透鏡121的再一部分實體接觸,並如第1D圖中心光路z的下部所繪示。內環面113與第一透鏡121的又一部分形成第二通氣結構180的第二空氣間隙188,第一透鏡121包含第二縮減面182,內環面113包含複數個第二縮減面183,其環繞中心光路z間隔排列。第二縮減面182向垂直並靠近中心光路z方向縮減,且第二縮減面183向垂直並遠離中心光路z方向縮減,以形成第二空氣間隙188,且第二空氣間隙188連通封閉結構160與第一通氣結構170,並如第1D圖中心光路z的上部所繪示。
第一透鏡121為一塑膠透鏡,其注塑口187設置於第一透鏡121的第二縮減面182,即是將注塑口187周遭本有的縮減面設計為形成第二通氣結構180的第二縮減面182。
再者,載體110的內環面113與光學元件中第四透鏡124的一部分實體接觸,並如第1D圖中心光路z的下部所繪示。內環面113與第四透鏡124的另一部分形成第二通氣結構180的第二空氣間隙189,第四透鏡124與內環面113中至少第四透鏡124包含第二縮減面184,第二縮減面184向垂直並靠近中心光路z方向縮減,以形成第二空氣間隙189。第二空氣間隙189的數量可為複數個,且第二空氣間隙189連通封閉結構160與第一通氣結構170,並如第1D圖中心光路z的上部所繪示。
需說明的是,透鏡組100的各光學元件的一部分與載體110的內環面113實體接觸,並如第1D圖中心光路z的下部所繪示。再者,透鏡組100的各光學元件的另一部分及內環面113對應部分中至少一者包含第二縮減面,以形成第二通氣結構180的複數第二空氣間隙,且所述複數第二空氣間隙沿封閉結構160至第一通氣結構170的方向連通,並如第1D圖中心光路z的上部的灑點區域所繪示。此外,第1D圖中心光路z的下部及上部僅用以分別示意實體接觸的狀態及第二通氣結構180的第二空氣間隙,而非用以限制實體接觸的狀態及第二空氣間隙分別位於圓周方向上相差180度的位置。
<第二實施例>
第2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二實施例中透鏡組200的立體圖,第2B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透鏡組200的剖面圖,第2C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透鏡組200的示意圖。請參照第2A圖至第2C圖,透鏡組200具有中心光路z且包含載體210、複數光學元件、維持元件250及第一結合材料251。
第2D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載體210的剖視圖,請參照第2D圖,載體210包含第一端211、第二端212及內環面213,第一端211環繞中心光路z,第二端212與第一端211相對設置,內環面213連接第一端211與第二端212並定義內部空間214。
請參照第2B圖及第2C圖,光學元件沿中心光路z排列於內部空間214。具體而言,光學元件自第一端211至第二端212沿中心光路z依序包含第一透鏡221、第一遮光元件241、第二透鏡222、第一鏡間距維持元件231、第三透鏡223、第二鏡間距維持元件232、第四透鏡224、第三鏡間距維持元件233及第五透鏡225。
第2E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透鏡組200的部分分解圖,請參照第2B圖、第2C圖及第2E圖,維持元件250鄰近於第一端211並與光學元件中第一透鏡221實體接觸,用以維持透鏡組200的光學元件於內部空間214。
第一結合材料251結合載體210與維持元件250,且第一結合材料251環繞中心光路z成環形,使載體210與維持元件250具有優秀的結合性,避免載體210與維持元件250之間存在縫隙而影響透鏡組200的封閉性,藉此提高良率。
請參照第2C圖,透鏡組200的封閉結構260鄰近第二端212,光學元件中第五透鏡225與載體210的內環面213形成封閉結構260,封閉結構260封閉內部空間214與外部空氣a2,即封閉結構260封閉及阻止外部空氣a2流入內部空間214,並封閉及阻止內部空氣a1流出內部空間214。具體而言,第五透鏡225包含光學部228及機構部229,中心光路z通過光學部228,機構部229環繞光學部228。機構部229的外環面265的一部分與載體210的內環面213實體接觸,且外環面265的所述一部分與內環面213在平行中心光路z方向重疊(如第2C圖中心光路z的下部所繪示),外環面265的另一部分及載體210的內環面213中至少一者包含一第二縮減面而形成第二通氣結構280的一第二空氣間隙(如第2C圖中心光路z的上部所繪示),以達成封閉結構260的封閉性。因此,第五透鏡225與內環面213除形成封閉結構260,亦可形成第二通氣結構280。
請參照第2C圖及第2E圖,透鏡組200的第一通氣結構270鄰近第一端211並連通封閉結構260與外部空氣a2,第一通氣結構270設置於維持元件250面向光學元件的一側面(未另標號)且包含接觸面277及第一縮減面271。接觸面277與光學元件中第一透鏡221的一部分實體接觸,並如第2C圖中心光路z的下部所繪示。位於維持元件250的第一縮減面271自接觸面277向遠離第一透鏡221方向內縮以形成第一空氣間隙279,其連通封閉結構260與外部空氣a2,並如第2C圖中心光路z的上部所繪示。
請參照第2C圖,在平行中心光路z的一截面上,第一空氣間隙279的最小厚度h為20 um。
請參照第2E圖,第一通氣結構270包含的第一空氣間隙279的數量為複數,且第一空氣間隙279的數量為n,其滿足下列條件:n = 12。具體而言,維持元件250的接觸面277的數量為12個,各接觸面277與第一透鏡221的一部分實體接觸,維持元件250的第一縮減面271的數量為12個,12個接觸面277與12個第一縮減面271在中心光路z的圓周方向交替設置,以形成12個第一空氣間隙279。
再者,第一透鏡221的所述一部分與接觸面277實體接觸,第一透鏡221的另一部分可包含另一第一縮減面,所述另一第一縮減面向遠離接觸面277方向內縮,所述另一第一縮減面可與位於維持元件250上的第一縮減面271於圓周方向上對應設置或是不對應設置,第一通氣結構270更包含所述另一第一縮減面。此外,第一透鏡221除與維持元件250形成第一通氣結構270,亦與載體210的內環面213形成第二通氣結構280。形成第一通氣結構270的第一透鏡221可為模造玻璃透鏡,且第一透鏡221及其接觸面277與第一縮減面271為一體成型。
第2F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透鏡組200的部分放大圖,請參照第2C圖、第2E圖及第2F圖,透鏡組200的第二通氣結構280連通封閉結構260與第一通氣結構270。載體210的內環面213與光學元件中第一透鏡221的再一部分實體接觸,並如第2C圖中心光路z的下部所繪示。內環面213與第一透鏡221的又一部分形成第二通氣結構280的第二空氣間隙288,第一透鏡221包含第二縮減面282,第二縮減面282向垂直並靠近中心光路z方向縮減,以形成第二空氣間隙288,且第二空氣間隙288連通封閉結構260與第一通氣結構270,並如第2C圖中心光路z的上部所繪示。
第2G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第三透鏡223與第二鏡間距維持元件232的示意圖,請參照第2C圖及第2G圖,載體210的內環面213與光學元件中第二鏡間距維持元件232的一部分實體接觸,並如第2C圖中心光路z的下部所繪示。內環面213與第二鏡間距維持元件232的另一部分形成第二通氣結構280的第二空氣間隙289,第二鏡間距維持元件232與內環面213中至少第二鏡間距維持元件232包含第二縮減面283,第二縮減面283向垂直並靠近中心光路z方向縮減,以形成第二空氣間隙289。第二縮減面283的數量為四個,故第二空氣間隙289的數量為四個,且第二空氣間隙289連通封閉結構260與第一通氣結構270,並如第2C圖中心光路z的上部所繪示。此外,內環面213與第三透鏡223的一部分形成第二通氣結構280的第二空氣間隙(未另標號),第三透鏡223與內環面213中至少第三透鏡223包含第二縮減面285,第二縮減面285向垂直並靠近中心光路z方向縮減,以形成所述第二空氣間隙。
透鏡組200的第三通氣結構290設置於實體接觸的光學元件中第三透鏡223及第二鏡間距維持元件232之間,第三通氣結構290與第二通氣結構280連通,且第三通氣結構290自第二通氣結構280向靠近中心光路z方向延伸。具體而言,第二鏡間距維持元件232面向第三透鏡223的側面包含第三縮減面294,第三縮減面294向遠離第三透鏡223方向內縮以形成第三空氣間隙299,第三空氣間隙299的最小厚度h3為10um。第三縮減面294的數量為四個(如第2G圖所示),故第三空氣間隙299的數量為四個。
需說明的是,透鏡組200的各光學元件的一部分與載體210的內環面213實體接觸,並如第2C圖中心光路z的下部所繪示。再者,透鏡組200的各光學元件的另一部分及內環面213對應部分中至少一者包含第二縮減面,以形成第二通氣結構280的複數第二空氣間隙,且所述複數第二空氣間隙沿封閉結構260至第一通氣結構270的方向連通,並如第2C圖中心光路z的上部的灑點區域所繪示。此外,第2C圖中心光路z的下部及上部僅用以分別示意實體接觸的狀態及第二通氣結構280的第二空氣間隙,而非用以限制實體接觸的狀態及第二空氣間隙分別位於圓周方向上相差180度的位置。
<第三實施例>
第3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三實施例中透鏡組300的立體圖,第3B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透鏡組300的剖面圖,第3C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透鏡組300的示意圖。請參照第3A圖至第3C圖,透鏡組300具有中心光路z且包含載體310、複數光學元件、維持元件350及第一結合材料351。
第3D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載體310的立體圖,第3E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載體310的剖視圖。請參照第3D圖及第3E圖,載體310包含第一端311、第二端312及內環面313,第一端311環繞中心光路z,第二端312與第一端311相對設置,內環面313連接第一端311與第二端312並定義內部空間314。
請參照第3B圖及第3C圖,光學元件沿中心光路z排列於內部空間314。具體而言,光學元件自第一端311至第二端312沿中心光路z依序包含第一鏡間距維持元件331、第一透鏡321、第二鏡間距維持元件332、第二透鏡322、第三鏡間距維持元件333、第三透鏡323、第四鏡間距維持元件334、第四透鏡324、第五鏡間距維持元件335、第五透鏡325、第一遮光元件341、第六透鏡326、第二遮光元件342、第七透鏡327及第六鏡間距維持元件336。
第3F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透鏡組300的部分分解圖,請參照第3B圖、第3C圖及第3F圖,維持元件350鄰近於第一端311並與光學元件中第一鏡間距維持元件331實體接觸,用以維持透鏡組300的光學元件於內部空間314。
第一結合材料351結合載體310與維持元件350,且第一結合材料351環繞中心光路z成環形,使載體310與維持元件350具有優秀的結合性,避免載體310與維持元件350之間存在縫隙而影響透鏡組300的封閉性,藉此提高良率。
請參照第3C圖,透鏡組300的封閉結構360鄰近第二端312,光學元件中第六鏡間距維持元件336及第七透鏡327與載體310的內環面313形成封閉結構360,封閉結構360封閉內部空間314與外部空氣,即封閉結構360封閉及阻止外部空氣流入內部空間314,並封閉及阻止內部空氣流出內部空間314。具體而言,第七透鏡327包含光學部328及機構部329,中心光路z通過光學部328,機構部329環繞光學部328。機構部329的外環面365的一部分與載體310的內環面313實體接觸,且外環面365的所述一部分與內環面313在平行中心光路z方向重疊(如第3C圖中心光路z的下部所繪示),外環面365的另一部分及載體310的內環面313中至少一者包含一第二縮減面而形成第二通氣結構380的一第二空氣間隙(如第3C圖中心光路z的上部所繪示),以於達成封閉結構360的封閉性。因此,第六鏡間距維持元件336及第七透鏡327與內環面313除形成封閉結構360,亦可形成第二通氣結構380。再者,第六鏡間距維持元件336夾設於載體310與第七透鏡327之間,具有遮光的功能性,藉此在達成封閉性的同時提昇光學品質。
請參照第3C圖及第3F圖,透鏡組300的第一通氣結構370鄰近第一端311並連通封閉結構360與外部空氣,第一通氣結構370設置於維持元件350面向光學元件的一側面(未另標號)且包含接觸面377及第一縮減面371。接觸面377與光學元件中第一鏡間距維持元件331的一部分實體接觸,並如第3C圖中心光路z的下部所繪示。位於維持元件350的第一縮減面371自接觸面377向遠離第一鏡間距維持元件331方向內縮以形成第一空氣間隙379,其連通封閉結構360與外部空氣,並如第3C圖中心光路z的上部所繪示。
請參照第3C圖,在平行中心光路z的一截面上,第一空氣間隙379的最小厚度h為10 um。
請參照第3F圖,第一通氣結構370包含的第一空氣間隙379的數量為複數,且第一空氣間隙379的數量為n,其滿足下列條件:n = 6。具體而言,維持元件350的接觸面377的數量為六個,各接觸面377與第一鏡間距維持元件331的一部分實體接觸,維持元件350的第一縮減面371的數量為六個,六個接觸面377與六個第一縮減面371在中心光路z的圓周方向交替設置,以形成六個第一空氣間隙379。
再者,第一鏡間距維持元件331的所述一部分與接觸面377實體接觸,第一鏡間距維持元件331的另一部分可包含另一第一縮減面,所述另一第一縮減面向遠離接觸面377方向內縮,所述另一第一縮減面可與位於維持元件350上的第一縮減面371於圓周方向上對應設置或是不對應設置,第一通氣結構370更包含所述另一第一縮減面。此外,第一鏡間距維持元件331除與維持元件350形成第一通氣結構370,亦與載體310的內環面313形成第二通氣結構380。
第3G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透鏡組300的部分示意圖,請參照第3C圖及第3G圖,透鏡組300的第二通氣結構380連通封閉結構360與第一通氣結構370。載體310的內環面313與光學元件中第一鏡間距維持元件331的再一部分實體接觸,並如第3C圖中心光路z的下部所繪示。內環面313與第一鏡間距維持元件331的又一部分形成第二通氣結構380的第二空氣間隙389,第一鏡間距維持元件331包含第二縮減面382,第二縮減面382向垂直並靠近中心光路z方向縮減,以形成第二空氣間隙389。第二縮減面382的數量為六個,故第二空氣間隙389的數量為六個,且第二空氣間隙389連通封閉結構360與第一通氣結構370,並如第3C圖中心光路z的上部所繪示。
請參照第3D圖,載體310更包含多個第二縮減面,例如第二縮減面383、384、385、386,分別對應光學元件形成第二通氣結構380,其中對應不同光學元件的第二縮減面可設置於圓周方向的不同位置(例如第二縮減面384、385),以避免載體310於單側形成缺陷,藉此提高載體310機械強度。
需說明的是,透鏡組300的各光學元件的一部分與載體310的內環面313實體接觸,並如第3C圖中心光路z的下部所繪示。再者,透鏡組300的各光學元件的另一部分及內環面313對應部分中至少一者包含第二縮減面,以形成第二通氣結構380的複數第二空氣間隙,且所述複數第二空氣間隙沿封閉結構360至第一通氣結構370的方向連通,並如第3C圖中心光路z的上部的灑點區域所繪示。此外,第3C圖中心光路z的下部及上部僅用以分別示意實體接觸的狀態及第二通氣結構380的第二空氣間隙,而非用以限制實體接觸的狀態及第二空氣間隙分別位於圓周方向上相差180度的位置。
<第四實施例>
第4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四實施例中透鏡組400的立體圖,第4B圖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透鏡組400的剖面圖,第4C圖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透鏡組400的示意圖。請參照第4A圖至第4C圖,透鏡組400具有中心光路z且包含載體410、複數光學元件、維持元件450及第一結合材料451。
第4D圖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載體410的剖視圖,請參照第4D圖,載體410包含第一端411、第二端412及內環面413,第一端411環繞中心光路z,第二端412與第一端411相對設置,內環面413連接第一端411與第二端412並定義內部空間414。
請參照第4B圖及第4C圖,光學元件沿中心光路z排列於內部空間414。具體而言,光學元件自第一端411至第二端412沿中心光路z依序包含第一鏡間距維持元件431、第一透鏡421、第二鏡間距維持元件432、第二透鏡422、第三鏡間距維持元件433、第三透鏡423、第四鏡間距維持元件434、第四透鏡424、第五鏡間距維持元件435、第五透鏡425、第一遮光元件441、第六透鏡426、第二遮光元件442、第七透鏡427及第六鏡間距維持元件436。
第4E圖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透鏡組400的部分分解圖,請參照第4B圖、第4C圖及第4E圖,維持元件450鄰近於第一端411並與光學元件中第一鏡間距維持元件431實體接觸,用以維持透鏡組400的光學元件於內部空間414。
第一結合材料451設置於並結合載體410與維持元件450,且第一結合材料451環繞中心光路z成環形,使載體410與維持元件450具有優秀的結合性,避免載體410與維持元件450之間存在縫隙而影響透鏡組400的封閉性,藉此提高良率。
請參照第4C圖,透鏡組400的封閉結構460鄰近第二端412,光學元件中第六鏡間距維持元件436及第七透鏡427與載體410的內環面413形成封閉結構460,封閉結構460封閉內部空間414與外部空氣,即封閉結構460封閉及阻止外部空氣流入內部空間414,並封閉及阻止內部空氣流出內部空間414。具體而言,第七透鏡427包含光學部428及機構部429,中心光路z通過光學部428,機構部429環繞光學部428。機構部429的外環面465的一部分與載體410的內環面413實體接觸,且外環面465的所述一部分與內環面413在平行中心光路z方向重疊(如第4C圖中心光路z的下部所繪示),外環面465的另一部分及載體410的內環面413中至少一者包含一第二縮減面而形成第二通氣結構480的一第二空氣間隙(如第4C圖中心光路z的上部所繪示),以於達成封閉結構460的封閉性。因此,第六鏡間距維持元件436及第七透鏡427與內環面413除形成封閉結構460,亦可形成第二通氣結構480。再者,第六鏡間距維持元件436夾設於載體410與第七透鏡427之間,具有遮光的功能性,藉此在達成封閉性的同時提昇光學品質。
請參照第4C圖及第4E圖,透鏡組400的第一通氣結構470鄰近第一端411並連通封閉結構460與外部空氣,第一通氣結構470設置於光學元件中第一透鏡421的機構部面向維持元件450的一側面(未另標號)且包含接觸面477及第一縮減面471。接觸面477與第一鏡間距維持元件431實體接觸,並如第4C圖中心光路z的下部所繪示。位於第一透鏡421的第一縮減面471自接觸面477向遠離維持元件450方向內縮以形成第一空氣間隙479,其連通封閉結構460與外部空氣,並如第4C圖中心光路z的上部所繪示。
請參照第4C圖,在平行中心光路z的一截面上,第一空氣間隙479的最小厚度h為8 um。
請參照第4E圖,第一空氣間隙479的數量為n,其滿足下列條件:n = 1。具體而言,第一透鏡421的接觸面477的數量為一個,接觸面477與第一鏡間距維持元件431的一部分實體接觸,第一透鏡421的第一縮減面471的數量為一個,以形成一個第一空氣間隙479。
此外,第一透鏡421除與第一鏡間距維持元件431形成第一通氣結構470,亦與載體410的內環面413形成第二通氣結構480。形成第一通氣結構470的第一透鏡421可為模造玻璃透鏡,且第一透鏡421及其接觸面477與第一縮減面471為一體成型。
第4F圖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透鏡組400的部分放大圖,請參照第4C圖、第4E圖及第4F圖,透鏡組400的第二通氣結構480連通封閉結構460與第一通氣結構470。載體410的內環面413與光學元件中第一透鏡421的一部分實體接觸,並如第4C圖中心光路z的下部及第4F圖所繪示。內環面413與第一透鏡421的另一部分形成第二通氣結構480的第二空氣間隙489,載體410包含第二縮減面482,第二縮減面482向垂直並遠離中心光路z方向縮減,以形成第二空氣間隙489,且第二空氣間隙489連通封閉結構460與第一通氣結構470,並如第4C圖中心光路z的上部及第4F圖所繪示。
需說明的是,透鏡組400的各光學元件的一部分與載體410的內環面413實體接觸,並如第4C圖中心光路z的下部所繪示。再者,透鏡組400的各光學元件的另一部分及內環面413對應部分中至少一者包含第二縮減面,以形成第二通氣結構480的複數第二空氣間隙,且所述複數第二空氣間隙沿封閉結構460至第一通氣結構470的方向連通,並如第4C圖中心光路z的上部的灑點區域所繪示。此外,第4C圖中心光路z的下部及上部僅用以分別示意實體接觸的狀態及第二通氣結構480的第二空氣間隙,而非用以限制實體接觸的狀態及第二空氣間隙分別位於圓周方向上相差180度的位置。
<第五實施例>
第5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五實施例中透鏡組500的立體圖,第5B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透鏡組500沿剖線5B-5B的剖面圖,第5C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透鏡組500沿剖線5C-5C的剖面圖,第5D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透鏡組500沿剖線5D-5D的剖面圖,第5E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透鏡組500的剖面圖。請參照第5A圖至第5E圖,透鏡組500具有中心光路z且包含載體510、複數光學元件、維持元件550及第一結合材料551。
第5F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載體510的剖視圖,請參照第5F圖,載體510包含第一端511、第二端512及內環面513,第一端511環繞中心光路z,第二端512與第一端511相對設置,內環面513連接第一端511與第二端512並定義內部空間514。
請參照第5B圖至第5E圖,光學元件沿中心光路z排列於內部空間514。具體而言,光學元件自第一端511至第二端512沿中心光路z依序包含第一透鏡521、第二透鏡522、第三透鏡523、第四透鏡524、第一鏡間距維持元件531、第五透鏡525、第六透鏡526、第七透鏡527、第二鏡間距維持元件532、第八透鏡528及濾光元件549。
第5G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透鏡組500的部分分解圖,請參照第5B圖至第5E圖及第5G圖,維持元件550設置或鄰近於第一端511並與光學元件中第一透鏡521實體接觸,用以維持透鏡組500的光學元件於內部空間514。
第一結合材料551設置於並結合載體510與維持元件550,且第一結合材料551環繞中心光路z成環形,使載體510與維持元件550具有優秀的結合性,避免載體510與維持元件550之間存在縫隙而影響透鏡組500的封閉性,藉此提高良率。
請參照第5C圖,透鏡組500的封閉結構560鄰近第二端512,光學元件中濾光元件549與載體510的內環面513形成封閉結構560,封閉結構560封閉內部空間514與外部空氣,即封閉結構560封閉及阻止外部空氣流入內部空間514,並封閉及阻止內部空氣a1流出內部空間514。
透鏡組500更包含第二結合材料552,第二結合材料552結合載體510與形成封閉結構560的光學元件中濾光元件549,使封閉結構560維持封閉。第二結合材料552環繞設置於載體510與濾光元件549之間,藉此提高密封性。
第5H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透鏡組500的部分示意圖,請參照第5B圖至第5D圖、第5G圖及第5H圖,透鏡組500的第一通氣結構570鄰近第一端511並連通封閉結構560與外部空氣,第一通氣結構570設置於光學元件中第一透鏡521的機構部面向維持元件550的一側面(未另標號)且包含接觸面577(如第5B圖所示)及第一縮減面571(如第5C圖所示)、573(如第5D圖所示)。
請參照第5B圖、第5G圖及第5H圖,第一透鏡521的接觸面577與維持元件550實體接觸。
請參照第5C圖、第5G圖及第5H圖,位於第一透鏡521的第一縮減面571自接觸面577向遠離維持元件550方向內縮以形成第一空氣間隙578,其連通封閉結構560與外部空氣。具體而言,在第一縮減面571的法線方向上,第一空氣間隙578的最小厚度h11為3.5 um。
請參照第5D圖、第5G圖及第5H圖,位於第一透鏡521的第一縮減面573自接觸面577向遠離維持元件550方向內縮以形成第一空氣間隙579,其連通封閉結構560與外部空氣。具體而言,在第一縮減面573的法線方向上,第一空氣間隙579的最小厚度h12為75 um。
請參照第5G圖及第5H圖,第一空氣間隙578、579合計的數量為n,其滿足下列條件:n = 4。具體而言,第一透鏡521的接觸面577的數量為四個,接觸面577與維持元件550實體接觸,第一透鏡521的第一縮減面571的數量為二個,以形成二個第一空氣間隙578,第一透鏡521的第一縮減面573的數量為二個,以形成二個第一空氣間隙579。具體而言,第一縮減面571、573在中心光路z的圓周方向交替設置,各接觸面577設置於第一縮減面571、573之間。
此外,第一透鏡521除與維持元件550形成第一通氣結構570,亦與載體510的內環面513形成第二通氣結構580。形成第一通氣結構570的第一透鏡521為玻璃透鏡,藉此減少環境對透鏡組500的負面影響。第一透鏡521更為模造玻璃透鏡,且第一透鏡521及其光學部、機構部、接觸面577、第一縮減面571、573及第二縮減面582為一體成型,藉此免去定心、切削、研磨等步驟,提高生產效率。
請參照第5B圖、第5G圖及第5H圖,透鏡組500的第二通氣結構580連通封閉結構560與第一通氣結構570,載體510的內環面513與光學元件中第一透鏡521的一部分實體接觸。
請參照第5C圖、第5G圖及第5H圖,內環面513與第一透鏡521的第二縮減面582形成第二通氣結構580的第二空氣間隙588,第二縮減面582向垂直並靠近中心光路z方向縮減,以形成第二空氣間隙588,且第二空氣間隙588連通封閉結構560與第一通氣結構570。
請參照第5D圖、第5G圖及第5H圖,內環面513與第一透鏡521的第一縮減面(同時也是第二縮減面)573形成第二通氣結構580的第二空氣間隙589,第一縮減面573向垂直並靠近中心光路z方向縮減,以形成第二空氣間隙589,且第二空氣間隙589連通封閉結構560與第一通氣結構570。
需說明的是,透鏡組500的各光學元件的一部分與載體510的內環面513實體接觸,並如第5B圖所繪示。再者,透鏡組500的各光學元件的另一部分及內環面513對應部分中至少一者包含第二縮減面,以形成第二通氣結構580的複數第二空氣間隙,且所述複數第二空氣間隙沿封閉結構560至第一通氣結構570的方向連通,並如第5C圖所繪示。
<第六實施例>
第6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六實施例中電子裝置600的示意圖,第6B圖繪示依照第6A圖第六實施例中電子裝置600的另一示意圖。請參照第6A圖及第6B圖,電子裝置600係一智慧型手機,且包含相機模組611、612、613、614、615、622、623,其中相機模組611、612、613、614、615位於影像控制介面641的相對表面,相機模組622、623位於影像控制介面641的相同表面。相機模組611為望遠相機模組,相機模組612、622為超廣角相機模組,相機模組613、623為廣角相機模組,相機模組614為微距相機模組,相機模組615為超望遠相機模組。相機模組611、612、613、614、615、622、623中各者包含透鏡組及電子感光元件,透鏡組為前述透鏡組100、200、300、400、500中一者或依據本揭示內容的其他透鏡組,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對應的相機模組的成像面。
再者,電子裝置600更包含電路板634,電子元件633及連接器635電性連接於電路板634,電子元件633可為影像軟體處理器、影像訊號處理器,也可為定位器、發射訊號處理器、陀螺儀等,亦可為儲存單元、隨機存取記憶體等,且可進一步整合於單晶片系統中。
電子裝置600更包含影像控制介面641、相機模組切換按鍵645、集成單選按鍵644、變焦控制鍵651、對焦拍照按鍵652、影像回放按鍵646,以利於使用者手動操作取景範圍、選擇拍攝規格及觀看拍攝影像,並達成所見即所得的自動對焦功能。再者,電子裝置600更包含輔助對焦元件631、發光元件632、提示燈642、飛時測距(TOF)模組643、生物識別感測器647,以於電子裝置600的拍攝模式中提供更佳的拍攝體驗及拍攝影像。
第6C圖繪示依照第6A圖第六實施例中電子裝置600的影像661、662、663、665示意圖,請參照第6C圖,使用者可依其需求對一拍攝景象選擇對應的相機模組而達到所需的拍攝效果。舉例而言,當使用相機模組612進行拍攝,其為超廣角相機模組,視角為105度至125度,等效焦距為11 mm至14 mm,可拍攝得到影像662;當使用相機模組613進行拍攝,其為廣角相機模組,視角為70度至90度,等效焦距為22 mm至30 mm,可拍攝得到影像663;當使用相機模組615進行拍攝,其為超望遠相機模組,視角為4度至8度,等效焦距為400 mm至600 mm,可拍攝得到影像665;當使用相機模組611進行拍攝,其為望遠相機模組,視角為10度至40度,等效焦距為60 mm至300 mm,可拍攝得到影像661。此外,相機模組所對應的等效焦距為一經過換算的估計值,與實際焦距可能會因為鏡頭組的設計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尺寸搭配而不同。
<第七實施例>
第7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七實施例中電子裝置700的示意圖,請參照第7圖,電子裝置700係一監控及門禁裝置且包含相機模組711。相機模組711包含透鏡組及電子感光元件,透鏡組為前述透鏡組100、200、300、400、500中一者或依據本揭示內容的其他透鏡組,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相機模組711的成像面。
再者,電子裝置700更包含收音播音單元722、取像控制介面723及紅外線溫度感測單元721,因此有助於在遠端進行監視及溝通,使達成避免與被監控對象直接接觸的功能性,且電子裝置700可同時具備防水、紅外線感測、溫度感測、傳輸等功能性。具體而言,電子裝置700可為門鈴、視訊對講機、體溫感測器等,但不以此為限。
<第八實施例>
第8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八實施例中電子裝置800的示意圖,請參照第8圖,電子裝置800係一穿戴式裝置且包含相機模組811。相機模組811包含透鏡組及電子感光元件,透鏡組為前述透鏡組100、200、300、400、500中一者或依據本揭示內容的其他透鏡組,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相機模組811的成像面。
電子裝置800可用於進行運動時記錄影像,並可同時具備防震、傳輸等功能,藉此提昇使用者體驗。電子裝置800更包含觀測裝置821,透過觀測裝置821可實際觀察前方狀況,也可用於調整控制拍攝參數,亦可用以觀看相機模組811所獲取的圖像資訊,並可進一步支援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等功能。具體而言,電子裝置800可為風鏡、泳鏡、潛水鏡、頭盔、手錶、虛擬實境裝置、擴增實境裝置等,且不以此為限。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相機模組
11:底座
12:電子感光元件
100,200,300,400,500:透鏡組
110,210,310,410,510:載體
111,211,311,411,511:第一端
112,212,312,412,512:第二端
113,213,313,413,513:內環面
114,214,314,414,514:內部空間
121,221,321,421,521:第一透鏡
122,222,322,422,522:第二透鏡
123,223,323,423,523:第三透鏡
124,224,324,424,524:第四透鏡
125,225,325,425,525:第五透鏡
126,326,426,526:第六透鏡
128,228,328,428:光學部
129,229,329,429:機構部
131,231,331,431,531:第一鏡間距維持元件
141,241,341,441:第一遮光元件
142,342,442:第二遮光元件
143:第三遮光元件
150,250,350,450,550:維持元件
151,251,351,451,551:第一結合材料
157:抗反射區
160,260,360,460,560:封閉結構
165,265,365,465:外環面
170,270,370,470,570:第一通氣結構
171,271,371,471,571,573:第一縮減面
177,277,377,477,577:接觸面
179,279,379,479,578,579:第一空氣間隙
180,280,380,480,580:第二通氣結構
182,183,184,282,283,285,382,383,384,385,386,482,582:第二縮減面
187:注塑口
188,189,288,289,389,489,588,589:第二空氣間隙
232,332,432,532:第二鏡間距維持元件
233,333,433:第三鏡間距維持元件
290:第三通氣結構
294:第三縮減面
299:第三空氣間隙
327,427,527:第七透鏡 334,434:第四鏡間距維持元件 335,435:第五鏡間距維持元件 336,436:第六鏡間距維持元件 528:第八透鏡 549:濾光元件 552:第二結合材料 600,700,800:電子裝置 611,612,613,614,615,622,623,711,811:相機模組 631:輔助對焦元件 632:發光元件 633:電子元件 634:電路板 635:連接器 641:影像控制介面 642:提示燈 643:飛時測距模組 644:集成單選按鍵 645:相機模組切換按鍵 646:影像回放按鍵 647:生物識別感測器 651:變焦控制鍵 652:對焦拍照按鍵 721:紅外線溫度感測單元 722:收音播音單元 723:取像控制介面 821:觀測裝置 a1:內部空氣 a2:外部空氣 z:中心光路 h,h11,h12:第一空氣間隙的最小厚度 h3:第三空氣間隙的最小厚度
第1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一實施例中相機模組的分解圖; 第1B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透鏡組的立體圖; 第1C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透鏡組的剖面圖; 第1D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透鏡組的示意圖; 第1E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載體的剖視圖; 第1F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透鏡組的部分分解圖; 第1G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透鏡組的部分放大圖; 第2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二實施例中透鏡組的立體圖; 第2B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透鏡組的剖面圖; 第2C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透鏡組的示意圖; 第2D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載體的剖視圖; 第2E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透鏡組的部分分解圖; 第2F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透鏡組的部分放大圖; 第2G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第三透鏡及第二鏡間距維持元件的示意圖; 第3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三實施例中透鏡組的立體圖; 第3B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透鏡組的剖面圖; 第3C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透鏡組的示意圖; 第3D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載體的立體圖; 第3E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載體的剖視圖; 第3F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透鏡組的部分分解圖; 第3G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透鏡組的部分示意圖; 第4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四實施例中透鏡組的立體圖; 第4B圖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透鏡組的剖面圖; 第4C圖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透鏡組的示意圖; 第4D圖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載體的剖視圖; 第4E圖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透鏡組的部分分解圖; 第4F圖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透鏡組的部分放大圖; 第5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五實施例中透鏡組的立體圖; 第5B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透鏡組沿剖線5B-5B的剖面圖; 第5C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透鏡組沿剖線5C-5C的剖面圖; 第5D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透鏡組沿剖線5D-5D的剖面圖; 第5E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透鏡組的剖面圖; 第5F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載體的剖視圖; 第5G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透鏡組的部分分解圖; 第5H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透鏡組的部分示意圖; 第6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六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第6B圖繪示依照第6A圖第六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另一示意圖; 第6C圖繪示依照第6A圖第六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影像示意圖; 第7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七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示意圖;以及 第8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八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100:透鏡組
110:載體
111:第一端
112:第二端
113:內環面
121:第一透鏡
122:第二透鏡
123:第三透鏡
124:第四透鏡
125:第五透鏡
126:第六透鏡
128:光學部
129:機構部 131:第一鏡間距維持元件 141:第一遮光元件 142:第二遮光元件 143:第三遮光元件 150:維持元件 151:第一結合材料 160:封閉結構 165:外環面 170:第一通氣結構 171:第一縮減面 177:接觸面 179:第一空氣間隙 180:第二通氣結構 182,183,184:第二縮減面 188,189:第二空氣間隙 a1:內部空氣 a2:外部空氣 z:中心光路 h:第一空氣間隙的最小厚度

Claims (24)

  1. 一種透鏡組,具有一中心光路,且包含:一載體,包含一第一端、一第二端及一內環面,該第一端環繞該中心光路,該第二端與該第一端相對設置,該內環面連接該第一端與該第二端並定義一內部空間;複數光學元件,沿該中心光路排列於該內部空間;一維持元件,設置或鄰近於該第一端並與該些光學元件實體接觸,用以維持該些光學元件於該內部空間;以及一第一結合材料,結合該載體與該維持元件並環繞該中心光路成環形;其中,一封閉結構鄰近該第二端,該些光學元件中至少一者與該內環面形成該封閉結構,該些光學元件中該至少一者與該內環面實體接觸,該封閉結構封閉該內部空間與一外部空氣;其中,一第一通氣結構鄰近該第一端並連通該封閉結構與該外部空氣,該第一通氣結構設置於該維持元件面向該些光學元件的一側面且包含一接觸面及一第一縮減面,該接觸面與該些光學元件實體接觸,該第一縮減面自該接觸面向遠離該些光學元件方向內縮以形成一第一空氣間隙,其連通該封閉結構與該外部空氣。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透鏡組,其中一第二通氣結構連通該封閉結構與該第一通氣結構,該內環面與該些光學元件中再一者形成該第二通氣結構且實體接觸; 其中,該些光學元件中該再一者與該內環面中至少一者包含一第二縮減面,該第二縮減面向垂直該中心光路方向縮減以形成一第二空氣間隙,且該第二空氣間隙連通該封閉結構與該第一通氣結構。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透鏡組,其中一第三通氣結構設置於實體接觸的該些光學元件中二者之間,該第三通氣結構與該第二通氣結構連通,且該第三通氣結構自該第二通氣結構向靠近該中心光路方向延伸。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透鏡組,其中該些光學元件中該至少一者為至少一透鏡,其與該內環面形成該封閉結構,該至少一透鏡包含:一光學部,其中該中心光路通過該光學部;及一機構部,環繞該光學部,且該機構部與該載體在平行該中心光路方向重疊。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透鏡組,其中在平行該中心光路的一截面上,該第一空氣間隙的最小厚度為h,其滿足下列條件:1.2um
    Figure 111114102-A0305-02-0050-2
    h
    Figure 111114102-A0305-02-0050-3
    150um。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透鏡組,其中該些光學元件中另一者與該接觸面實體接觸,該些光學元件中該另一 者包含另一第一縮減面,該另一第一縮減面向遠離該接觸面方向內縮;其中,該第一通氣結構更包含該另一第一縮減面。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透鏡組,其中該些光學元件中該另一者為一模造玻璃透鏡,且該另一第一縮減面為一體成型。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透鏡組,其中該第一縮減面的粗糙度為R,其滿足下列條件:Ra 0.2um
    Figure 111114102-A0305-02-0051-4
    R
    Figure 111114102-A0305-02-0051-5
    Ra 5um。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透鏡組,更包含:一第二結合材料,其中該第二結合材料結合該載體與形成該封閉結構的該些光學元件中該至少一者,使該封閉結構維持封閉。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通氣結構包含的該第一空氣間隙的數量為複數,且該些第一空氣間隙的數量為n,其滿足下列條件:2
    Figure 111114102-A0305-02-0051-6
    n
    Figure 111114102-A0305-02-0051-7
    198。
  11. 一種相機模組,包含:至少一如請求項1中所述的透鏡組。
  12.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至少一如請求項11所述的相機模組,其中該相機模組更包含一電子感光元件,且該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該相機模組的一成像面。
  13. 一種透鏡組,具有一中心光路,且包含:一載體,包含一第一端、一第二端及一內環面,該第一端環繞該中心光路,該第二端與該第一端相對設置,該內環面連接該第一端與該第二端並定義一內部空間;複數光學元件,沿該中心光路排列於該內部空間;一維持元件,設置或鄰近於該第一端並與該些光學元件實體接觸,用以維持該些光學元件於該內部空間;以及一第一結合材料,設置於並結合該載體與該維持元件;其中,一封閉結構鄰近該第二端,該些光學元件中至少一者與該內環面形成該封閉結構,該些光學元件中該至少一者與該內環面實體接觸,該封閉結構封閉該內部空間與一外部空氣;其中,一第一通氣結構鄰近該第一端並連通該封閉結構與該外部空氣,該第一通氣結構設置於該些光學元件中另至少一者面向該維持元件的一側面且包含一接觸面及一第一縮減面,該接觸面與該維持元件或該些光學元件中又一者實體接觸,該第一縮減面自該接觸面向遠離該維持元件方向內縮以形成一第一空氣間隙,其連通該封閉結構與該外部空氣。
  14. 如請求項13所述的透鏡組,其中該第一結合材料環繞該中心光路成環形。
  15. 如請求項13所述的透鏡組,其中一第二通氣結構連通該封閉結構與該第一通氣結構,該內環面與該些光學元件中再一者形成該第二通氣結構且實體接觸;其中,該些光學元件中該再一者與該內環面中至少一者包含一第二縮減面,該第二縮減面向垂直該中心光路方向縮減以形成一第二空氣間隙,且該第二空氣間隙連通該封閉結構與該第一通氣結構。
  16. 如請求項15所述的透鏡組,其中一第三通氣結構設置於實體接觸的該些光學元件中二者之間,該第三通氣結構與該第二通氣結構連通,且該第三通氣結構自該第二通氣結構向靠近該中心光路方向延伸。
  17. 如請求項13所述的透鏡組,其中該些光學元件中該至少一者為至少一透鏡,其與該內環面形成該封閉結構,該至少一透鏡包含:一光學部,該中心光路通過該光學部;及一機構部,環繞該光學部,且該機構部與該載體在平行該中心光路方向重疊。
  18. 如請求項13所述的透鏡組,其中在平行該 中心光路的一截面上,該第一空氣間隙的最小厚度為h,其滿足下列條件:1.2um
    Figure 111114102-A0305-02-0054-8
    h
    Figure 111114102-A0305-02-0054-9
    150um。
  19. 如請求項13所述的透鏡組,其中該些光學元件中該另至少一者為一模造玻璃透鏡,且該接觸面與該第一縮減面為一體成型。
  20. 如請求項13所述的透鏡組,其中該第一縮減面的粗糙度為R,其滿足下列條件:Ra 0.2um
    Figure 111114102-A0305-02-0054-10
    R
    Figure 111114102-A0305-02-0054-11
    Ra 5um。
  21. 如請求項13所述的透鏡組,更包含:一第二結合材料,其中該第二結合材料結合該載體與形成該封閉結構的該些光學元件中該至少一者,使該封閉結構維持封閉。
  22. 如請求項13所述的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通氣結構包含的該第一空氣間隙的數量為複數,且該些第一空氣間隙的數量為n,其滿足下列條件:2
    Figure 111114102-A0305-02-0054-13
    n
    Figure 111114102-A0305-02-0054-14
    198。
  23. 一種相機模組,包含:至少一如請求項13所述的透鏡組。
  24.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至少一如請求項23所述的相機模組,其中該相機模組更包含一電子感光元件,且該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該相機模組的一成像面。
TW111114102A 2021-12-28 2022-04-13 透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8132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163294123P 2021-12-28 2021-12-28
US63/294,123 2021-1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26199A TW202326199A (zh) 2023-07-01
TWI813249B true TWI813249B (zh) 2023-08-21

Family

ID=841422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14102A TWI813249B (zh) 2021-12-28 2022-04-13 透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04898A1 (zh)
EP (1) EP4206784A1 (zh)
CN (2) CN116360051A (zh)
TW (1) TWI813249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94737A1 (en) * 2004-09-16 2008-04-24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bject lens unit and optical pickup device employing the unit
TWM356126U (en) * 2008-03-31 2009-05-01 Fujinon Corp Lens assembly body and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TW202029725A (zh) * 2018-12-13 2020-08-01 韓商Lg伊諾特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模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60094692A (ko) * 2015-02-02 2016-08-10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렌즈 모듈
TWI696857B (zh) * 2019-04-29 2020-06-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塑膠鏡筒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94737A1 (en) * 2004-09-16 2008-04-24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bject lens unit and optical pickup device employing the unit
TWM356126U (en) * 2008-03-31 2009-05-01 Fujinon Corp Lens assembly body and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TW202029725A (zh) * 2018-12-13 2020-08-01 韓商Lg伊諾特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模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02147U (zh) 2022-11-25
CN116360051A (zh) 2023-06-30
EP4206784A1 (en) 2023-07-05
US20230204898A1 (en) 2023-06-29
TW202326199A (zh) 2023-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07188B (zh) 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537584B (zh)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此鏡頭之電子裝置
TWI728690B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598620B (zh) Optical lens
TWI751898B (zh) 光學成像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WO2020244646A1 (zh) 具有装饰膜的摄像头模组和终端
JP2010107774A (ja) レンズ装置、撮影装置
WO2024046056A1 (zh) 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TWI808479B (zh) 透鏡組、光學裝置與電子裝置
US10642003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US11048066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US10838170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US10866389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TWI813249B (zh) 透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202206885A (zh) 成像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JP2005031460A (ja) 複眼光学系
US10914924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US10948692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TWI820748B (zh) 成像透鏡組、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278661B (en) Photographic device and photographic lens
WO2021056558A1 (en) Optical filter free lens system
BR102022026566A2 (pt) Conjunto de lentes, módulo de câmera e dispositivo eletrônico
TW202223472A (zh) 使用固定元件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CN115201995A (zh) 镜头模组、相机模组和电子设备
KR20180045275A (ko) 카메라 모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