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10052B - 滑鼠裝置 - Google Patents

滑鼠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10052B
TWI810052B TW111133012A TW111133012A TWI810052B TW I810052 B TWI810052 B TW I810052B TW 111133012 A TW111133012 A TW 111133012A TW 111133012 A TW111133012 A TW 111133012A TW I810052 B TWI810052 B TW I81005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lider
stopper
keycap
actuating
push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330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409801A (zh
Inventor
范順彪
Original Assignee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00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0052B/zh
Publication of TW2024098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09801A/zh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Measur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滑鼠裝置,包括殼體、至少一按鍵模組以及至少一止擋組件。按鍵模組配置於殼體並包括開關以及鍵帽。於可按壓狀態下,鍵帽因應外力的按壓而朝靠近開關的方向移動並觸發開關。止擋組件配置於殼體內並對應於按鍵模組。止擋組件包括致動滑塊、推動滑塊以及止擋元件。止擋元件包括第一止擋部。致動滑塊因應外力的推動而帶動推動滑塊移動。在推動滑塊移動的過程中,推動滑塊推動止擋元件朝靠近鍵帽與開關之間的區域移動,止擋元件同時帶動第一止擋部移動而使得鍵帽被第一止擋部阻擋而由可按壓狀態轉換至不可按壓狀態。

Description

滑鼠裝置
本發明係涉及輸入裝置領域,尤其係關於一種滑鼠裝置。
滑鼠,係用於控制電腦螢幕上的游標並藉此對電腦進行操作。自1968年美國製作出了全世界第一隻滑鼠後,之後無論是文書處理、電玩競賽、工業製圖、設計製圖或媒體製作,滑鼠已經成為電腦設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早期滑鼠係使用軌跡球作為滑鼠位移的偵測,隨著科技的進步且為提升其工作的效率,也慢慢演變成至今使用光學或雷射模組進行位移偵測的形式。此外,為提升滑鼠的功能性及便利性,滑鼠也從最早有線的單鍵滑鼠進化成現今無線的多鍵滾輪滑鼠。
滑鼠的按鍵除了配置於殼體頂面的左鍵與右鍵外,在殼體的相對兩個側面上也配置有多個按鍵,而使用者可以對這些位於殼體相對兩側的按鍵自行定義所要執行的功能。然而,在使用的過程中,這些位於殼體相對兩側的按鍵會因為使用者操作習慣的不同而經常有被誤觸發的情況產生,舉例來說,倘若使用者習慣使用位於殼體左側的按鍵來進行操作,但位於殼體右側的按鍵在使用的過程中仍會不小心被誤觸發,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於使用者來說造成相當大的不便與困擾。因此,如何針對上述的問題進行改善,實為本領域相關人員所關注的焦點。
本發明的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滑鼠裝置,其按鍵模組可於可按壓狀態與不可按壓狀態進行變換。
本發明的其他目的和優點可以從本發明所揭露的技術特徵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滑鼠裝置,包括殼體、至少一按鍵模組以及至少一止擋組件。按鍵模組包括開關以及鍵帽。開關位於殼體內。鍵帽對應於開關配置並露出於殼體外。於可按壓狀態下,鍵帽因應外力的按壓而朝靠近開關的方向移動並觸發開關。止擋組件配置於殼體內並對應於按鍵模組。止擋組件包括致動滑塊、推動滑塊以及止擋元件。推動滑塊位於致動滑塊與止擋元件之間。止擋元件包括第一止擋部。致動滑塊因應外力的推動而帶動推動滑塊移動。在推動滑塊移動的過程中,推動滑塊推動止擋元件朝靠近鍵帽與開關之間的區域移動,止擋元件同時帶動第一止擋部移動而使得鍵帽被第一止擋部阻擋而由可按壓狀態轉換至不可按壓狀態。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止擋組件更包括定位元件與凸部,定位元件與致動滑塊彼此相鄰,且定位元件包括第一定位凹槽與第二定位凹槽,凸部連接於致動滑塊,當致動滑塊因應外力的推動而朝第一方向移動時,致動滑塊帶動凸部從第一定位凹槽離開而移動至第二定位凹槽,且致動滑塊同時帶動推動滑塊朝第二方向移動,在推動滑塊移動的過程中,推動滑塊推動止擋元件朝第二方向移動而靠近鍵帽與開關之間的區域,止擋元件同時帶動該第一止擋部移動而使得鍵帽被第一止擋部阻擋而由可按壓狀態轉換至不可按壓狀態,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彼此垂直。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當致動滑塊因應外力的推動而朝與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三方向移動時,致動滑塊帶動凸部從第二定位凹槽離開而移動至第一定位凹槽,且推動滑塊同時朝與第二方向相反的第四方向移動,在推動滑塊移動的過程中,推動滑塊帶動止擋元件朝第四方向移動而遠離鍵帽與開關之間的區域,止擋元件同時帶動第一止擋部移動而使得鍵帽不被第一止擋部阻擋而由不可按壓狀態轉換至可按壓狀態,第三方向與第四方向彼此垂直。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止擋組件更包括托架以及彈性元件,托架位於止擋元件與推動滑塊之間,彈性元件位於托架與推動滑塊之間,當致動滑塊因應外力的推動而朝第一方向移動並帶動推動滑塊朝第二方向移動時,彈性元件被壓縮於推動滑塊與托架之間,當致動滑塊因應外力的推動而朝第三方向移動時,彈性元件壓縮釋放而產生彈性回復力,藉由彈性回復力使得推動滑塊朝第四方向移動。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致動滑塊具有第一斜面,推動滑塊具有對應於第一斜面的第二斜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鍵帽具有肋條,肋條朝靠近開關的方向延伸,當鍵帽被止擋元件的第一止擋部阻擋時,肋條抵靠於第一止擋部。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止擋組件更包括撥動桿,撥動桿連接於致動滑塊,致動滑塊位於撥動桿與推動滑塊之間,且撥動桿朝遠離致動滑塊的方向延伸並從殼體的底部露出。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按鍵模組的數量為兩個,止擋元件更包括第二止擋部,這些按鍵模組位於殼體的一側,致動滑塊因應外力的推動而帶動推動滑塊移動,在推動滑塊移動的過程中,推動滑塊推動止擋元件朝靠近鍵帽與該開關之間的區域移動,止擋元件同時帶動第一止擋部與第二止擋部移動,進而使得這些按鍵模組的這些鍵帽分別被第一止擋部與第二止擋部阻擋而由可按壓狀態轉換至不可按壓狀態。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滑鼠裝置更包括按鍵板體,按鍵板體覆蓋於殼體的上方,這些按鍵模組被按壓後而使滑鼠裝置輸出第一按鍵訊號,按鍵板體被按壓後而使滑鼠裝置輸出與第一按鍵訊號不同的第二按鍵訊號。
本實施例的滑鼠裝置,其藉由止擋組件而使得按鍵模組於可按壓狀態與不可按壓狀態之間進行變換,在這樣的結構設計下,使用者可依照不同的使用習慣而選擇將部分或全部的按鍵模組變換至不可按壓狀態,如此一來,使用者在使用滑鼠裝置的過程中不會誤觸到不需要使用的按鍵模組,進而大幅提升使用的便利性。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請參閱圖1至圖8,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滑鼠裝置的外觀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所示之滑鼠裝置於一視角的元件分解示意圖。圖3為沿著圖1所示之AA線段的剖面示意圖。圖4為沿著圖1所示之BB線段的剖面示意圖。圖5與圖6為圖2所示之止擋組件的作動示意圖。圖7為圖5所示之止擋組件的仰視示意圖。圖8為圖6所示之止擋組件的仰視示意圖。
如圖1至圖8所示,本實施例的滑鼠裝置1包括殼體10、至少一個按鍵模組11以及至少一個止擋組件12。按鍵模組11包括開關111以及鍵帽112。開關111位於殼體10內。鍵帽112對應於開關111配置,且鍵帽112露出於殼體10外並用以供使用者進行按壓。止擋組件12配置於殼體10內並對應於按鍵模組11。止擋組件12包括致動滑塊121、推動滑塊122以及止擋元件123。止擋組件12的推動滑塊122位於致動滑塊121與止擋元件123之間,且止擋元件123包括第一止擋部1231與第二止擋部1232。
在本實施例中,按鍵模組11的數量為四個,而止擋組件12的數量為兩個。這些按鍵模組11的配置方式為兩個一組分別配置於殼體10的第一側S1以及與第一側S1相對的第二側S2,而這些止擋組件12的配置方式為其中之一止擋組件12對應於位於殼體10的第一側S1的兩個按鍵模組11,其中之另一止擋組件12對應於位於殼體10的第二側S2的兩個按鍵模組11。需特別說明的是,按鍵模組11的數量為四個以及止擋組件12的數量為兩個僅為本發明的其中之一實施例,本發明並不加以限定按鍵模組11以及止擋組件12的數量,在其它的實施例中,按鍵模組11的數量例如是一個、兩個或四個以上,止擋組件12的數量例如是一個或兩個以上。在按鍵模組11與止擋組件12皆僅有一個的實施例中,止擋組件12的止擋部縮減為一個,也就是僅需配置上述的第一止擋部1231或第二止擋部1232的其中之一即可。
承上述,當按鍵模組11處於可按壓狀態時,鍵帽112因應外力的按壓而朝靠近開關111的方向移動並觸發開關111。具體而言,鍵帽112藉由彈性支架113而連接於殼體10的內部,在鍵帽112朝靠近開關111移動的過程中,鍵帽112帶動彈性支架113產生形變,當施加於鍵帽112上的外力解除時,藉由彈性支架113形變恢復所產生的彈性回復力帶動鍵帽112朝遠離開關111的方向移動並復位。
承上述,當止擋組件12的致動滑塊121因應外力的推動時,致動滑塊121會同時帶動推動滑塊122進行移動,並在推動滑塊122移動的過程中,推動滑塊122會同時推動止擋元件123朝靠近鍵帽112與開關111之間的區域移動,此時,止擋元件123帶動第一止擋部1231與第二止擋部1232移動,使得相鄰兩個按鍵模組11的鍵帽112分別被第一止擋部1231與第二止擋部1232阻擋而由可按壓狀態轉換至不可按壓狀態。
以下再針對本實施例的滑鼠裝置1的其它細部構造以及止擋組件12的作動方式做更進一步的描述。
如圖2至圖8所示,本實施例的止擋組件12更包括定位元件124以及凸部125。定位元件124與致動滑塊121彼此相鄰,且定位元件124包括第一定位凹槽1241與第二定位凹槽1242。凸部125連接於致動滑塊121,具體而言,凸部125位於致動滑塊121的一側並對應於定位元件124的第一定位凹槽1241或第二定位凹槽1242。當凸部125位於第一定位凹槽1241或第二定位凹槽1242內時,使得致動滑塊121可以定位於所在的位置上,不會因為些微的晃動而產生位移的現象。
如圖2至圖8所示,本實施例的止擋組件12更包括托架126以及彈性元件127。托架126位於止擋元件123與推動滑塊122之間。彈性元件127位於托架126與推動滑塊122之間,彈性元件127用以提供彈性回復力予推動滑塊122。具體而言,止擋元件123從托架126的上方穿設於托架126上,而推動滑塊122從托架126的下方穿設於托架126上,且當止擋元件123與推動滑塊122分別穿設於托架126上後,止擋元件123與推動滑塊122連接於彼此。
如圖2至圖8所示,本實施例的止擋組件12更包括撥動桿128。撥動桿128連接於致動滑塊121,且致動滑塊121位於撥動桿128與推動滑塊122之間。撥動桿128朝遠離致動滑塊121的方向延伸並從殼體10的底部露出。撥動桿128用以供使用者進行撥動並進一步帶動致動滑塊121移動。
如圖2至圖8所示,本實施例的致動滑塊121具有第一斜面F1,推動滑塊122具有第二斜面F2。致動滑塊121的第一斜面F1與推動滑塊122的第二斜面F2彼此相對應,且在致動滑塊121因應外力的推動而與推動滑塊122相對移動的過程中,致動滑塊121的第一斜面F1與推動滑塊122的第二斜面F2沿著彼此而相對移動。
如圖3至圖4所示,本實施例的鍵帽112具有肋條1120。肋條1120朝靠近開關111的方向延伸。當鍵帽112被第一止擋部1231或第二止擋部1232阻擋時,鍵帽112的肋條1120抵靠於第一止擋部1231或第二止擋部1232,使得鍵帽112能夠確實被第一止擋部1231或第二止擋部1232阻擋而由可按壓狀態轉換至不可按壓狀態。舉例來說,如圖4所示,位於殼體10第一側S1的按鍵模組11處於可按壓狀態,也就是說,第一止擋部1231的頂面低於鍵帽112的肋條1120(第一止擋部1231的頂面位於肋條1120的下方),使得鍵帽112不會被第一止擋部1231阻擋而處於可按壓狀態。位於殼體10第二側S2的按鍵模組11處於不可按壓狀態,也就是說,第一止擋部1231的頂面高於鍵帽112的肋條1120(第一止擋部1231的頂面位於肋條1120的上方),使得鍵帽112被第一止擋部1231阻擋而處於不可按壓狀態。
如圖1至圖4所示,本實例的滑鼠裝置1更包括按鍵板體13。按鍵板體13覆蓋於殼體10的上方,且按鍵板體13位於這些按鍵模組11之間。這些按鍵模組11被按壓後而使滑鼠裝置1輸出第一按鍵訊號予和滑鼠裝置1相連接的計算機裝置,藉此令計算機裝置執行相對應的指令或功能。按鍵板體12被按壓後而使滑鼠裝置1輸出與第一按鍵訊號不同的第二按鍵訊號予和滑鼠裝置1相連接的計算機裝置,藉此令計算機裝置執行相對應的指令或功能。
如圖5至圖8所示,當使用者欲將按鍵模組11由如圖5所示之可按壓狀態轉換成如圖6所示之不可按壓狀態時,使用者可以藉由撥動從殼體10底部露出的撥動桿128來帶動致動滑塊121朝第一方向D1移動,在致動滑塊121朝第一方向D1移動的過程中,致動滑塊121帶動凸部125從定位元件124的第一定位凹槽1241離開(如圖7所示)而移動至第二定位凹槽1242(如圖8所示),且致動滑塊121同時帶動推動滑塊122朝第二方向D2上升移動,也就是藉由致動滑塊121的第一斜面F1與推動滑塊122的第二斜面F2沿著彼此相對移動將水平移動的第一方向D1轉變成垂直移動的第二方向D2。在推動滑塊122上升移動的過程中,彈性元件127被壓縮於推動滑塊122與托架126之間,且推動滑塊122同時推動止擋元件122朝第二方向D2上升移動而靠近鍵帽112與開關111之間的區域,此時,止擋元件123帶動第一止擋部1231與第二止擋部1232上升移動,使得相鄰兩個按鍵模組11的鍵帽112分別被第一止擋部1231與第二止擋部1232阻擋而由可按壓狀態(如圖5所示)轉換至不可按壓狀態(如圖6所示)。
承上述,當使用者欲將按鍵模組11由如圖6所示之不可按壓狀態轉換成如圖5所示之不可按壓狀態時,使用者可以藉由撥動從殼體10底部露出的撥動桿128來帶動致動滑塊121朝與第一方向D1相反的第三方向D3移動,在致動滑塊121朝第三方向D3移動的過程中,致動滑塊121帶動凸部125從定位元件124的第二定位凹槽1242離開而移動至第一定位凹槽1241,此時,彈性元件127因應致動滑塊121的移動而壓縮釋放,藉由彈性元件127壓縮釋放所產生的彈性回復力以及推動滑塊122本身的重量而使推動滑塊122朝與第二方向D1相反的第四方向D4下降移動,第三方向D3與第四方向D4彼此垂直。在推動滑塊122下降移動的過程中,推動滑塊122同時帶動止擋元件122朝第四方向D2下降移動而遠離鍵帽112與開關111之間的區域,此時,止擋元件123帶動第一止擋部1231與第二止擋部1232下降移動,使得相鄰兩個按鍵模組11的鍵帽112皆不會被第一止擋部1231與第二止擋部1232阻擋而由不可按壓狀態(如圖6所示)轉換至可按壓狀態(如圖5所示)。
請參閱圖9A與圖9B,其為圖1所示之滑鼠裝置於不同使用狀態下的示意圖,並請同時參閱圖1至圖8。如圖9A所示,當使用者欲將位於殼體10第一側S1的按鍵模組11處於可按壓狀態且將位於殼體10第二側S2的按鍵模組11處於不可按壓狀態時,使用者可將位於殼體10第一側S1底部的撥動桿128撥動至開鎖圖樣的位置,也就是將撥動桿128朝如圖6所示的第三方向D3撥動並帶動致動滑塊121,此開鎖圖樣代表按鍵模組11處於可按壓狀態。然後再將位於殼體10第二側S2底部的撥動桿128撥動至鎖止圖樣的位置,也就是將撥動桿128朝如圖5所示的第一方向D1撥動並帶動致動滑塊121,此開鎖止圖樣代表按鍵模組11處於不可按壓狀態。
如圖9B所示,當使用者欲將位於殼體10第一側S1的按鍵模組11處於不可按壓狀態且將位於殼體10第二側S2的按鍵模組11處於可按壓狀態時,使用者可將位於殼體10第一側S1底部的撥動桿128撥動至鎖止圖樣,也就是將撥動桿128朝如圖5所示的第一方向D1撥動並帶動致動滑塊121,然後再將位於殼體10第二側S2底部的撥動桿128撥動至開鎖圖樣,也就是將撥動桿128朝如圖6所示的第三方向D3撥動並帶動致動滑塊121。
上述如圖9A所示之使用狀態為將位於殼體10第一側S1的按鍵模組11處於可按壓狀態,而位於殼體10第二側S2的按鍵模組11處於不可按壓狀態,這樣的使用狀態適用於慣用右手握持滑鼠裝置1的使用者。如圖9B所示之使用狀態為將位於殼體10第一側S1的按鍵模組11處於不可按壓狀態,而位於殼體10第二側S2的按鍵模組11處於可按壓狀態,這樣的使用狀態適用於慣用左手握持滑鼠裝置1的使用者。
需特別說明的是,除了上述的使用狀態外,使用者也可以將位於殼體10第一側S1以及第二側S2的按鍵模組11全部處於可按壓狀態或不可按壓狀態。
綜上所述,本實施例的滑鼠裝置,其藉由止擋組件而使得按鍵模組於可按壓狀態與不可按壓狀態之間進行變換,在這樣的結構設計下,使用者可依照不同的使用習慣而選擇將部分或全部的按鍵模組變換至不可按壓狀態,如此一來,使用者在使用滑鼠裝置的過程中不會誤觸到不需要使用的按鍵模組,進而大幅提升使用的便利性。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另外,本發明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發明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之專利範圍。此外,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語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稱或區別不同實施例或範圍,而並非用來限制元件數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1:滑鼠裝置 10:殼體 11:按鍵模組 12:止擋組件 13:按鍵板體 111:開關 112:鍵帽 113:彈性支架 121:致動滑塊 122:推動滑塊 123:止擋元件 124:定位元件 125:凸部 126:托架 127:彈性元件 128:撥動桿 1120:肋條 1231:第一止擋部 1232:第二止擋部 1241:第一定位凹槽 1242:第二定位凹槽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D3:第三方向 D4:第四方向 F1:第一斜面 F2:第二斜面 S1:第一側 S2:第二側
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滑鼠裝置的外觀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之滑鼠裝置於一視角的元件分解示意圖。 圖3為沿著圖1所示之AA線段的剖面示意圖。 圖4為沿著圖1所示之BB線段的剖面示意圖。 圖5與圖6為圖2所示之止擋組件的作動示意圖。 圖7為圖5所示之止擋組件的仰視示意圖。 圖8為圖6所示之止擋組件的仰視示意圖。 圖9A與圖9B為圖1所示之滑鼠裝置於不同使用狀態下的示意圖。
1:滑鼠裝置
10:殼體
11:按鍵模組
12:止擋組件
13:按鍵板體
111:開關
112:鍵帽
113:彈性支架
121:致動滑塊
122:推動滑塊
123:止擋元件
124:定位元件
125:凸部
126:托架
127:彈性元件
1231:第一止擋部
1232:第二止擋部
1241:第一定位凹槽
1242:第二定位凹槽
F1:第一斜面
F2:第二斜面
S1:第一側
S2:第二側

Claims (8)

  1. 一種滑鼠裝置,包括:一殼體;至少一按鍵模組,包括一開關以及一鍵帽,該開關位於該殼體內,該鍵帽對應於該開關配置並露出於該殼體外,於一可按壓狀態下,該鍵帽因應外力的按壓而朝靠近該開關的方向移動並觸發該開關;以及至少一止擋組件,配置於該殼體內並對應於該至少一按鍵模組,該至少一止擋組件包括一致動滑塊、一推動滑塊、一止擋元件、一定位元件以及一凸部,該推動滑塊位於該致動滑塊與該止擋元件之間,該定位元件與該致動滑塊彼此相鄰,該凸部連接該致動滑塊,該止擋元件包括一第一止擋部,且該定位元件包括一第一定位凹槽與一第二定位凹槽;其中,當該致動滑塊因應外力的推動而朝一第一方向移動時,該致動滑塊帶動該凸部從該第一定位凹槽離開而移動至該第二定位凹槽,且該致動滑塊同時帶動該推動滑塊朝一第二方向移動,在該推動滑塊移動的過程中,該推動滑塊推動該止擋元件朝該第二方向移動而靠近該鍵帽與該開關之間的區域,該止擋元件同時帶動該第一止擋部移動而使得該鍵帽被該第一止擋部阻擋而由該可按壓狀態轉換至該不可按壓狀態,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彼此垂直。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滑鼠裝置,其中當該致動滑塊因應外力的推動而朝與該第一方向相反的一第三方向移動時,該致動滑塊帶動該凸部從該第二定位凹槽離開而移動至該第一定位凹槽,且該推動滑塊同時朝與該第二方向相反的一第四方向移動,在該推動滑塊移動的過程中, 該推動滑塊帶動止擋元件朝該第四方向移動而遠離該鍵帽與該開關之間的區域,該止擋元件同時帶動該第一止擋部移動而使得該鍵帽不被該第一止擋部阻擋而由該不可按壓狀態轉換至該可按壓狀態,該第三方向與該第四方向彼此垂直。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滑鼠裝置,其中該至少一止擋組件更包括一托架以及一彈性元件,該托架位於該止擋元件與該推動滑塊之間,該彈性元件位於該托架與該推動滑塊之間,當該致動滑塊因應外力的推動而朝該第一方向移動並帶動該推動滑塊朝該第二方向移動時,該彈性元件被壓縮於該推動滑塊與該托架之間,當該致動滑塊因應外力的推動而朝該第三方向移動時,該彈性元件壓縮釋放而產生一彈性回復力,藉由該彈性回復力使得該推動滑塊朝該第四方向移動。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滑鼠裝置,其中該致動滑塊具有一第一斜面,該推動滑塊具有對應於該第一斜面的一第二斜面。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滑鼠裝置,其中該鍵帽具有一肋條,該肋條朝靠近該開關的方向延伸,當該鍵帽被該止擋元件的該第一止擋部阻擋時,該肋條抵靠於該第一止擋部。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滑鼠裝置,其中該至少一止擋組件更包括一撥動桿,該撥動桿連接於該致動滑塊,該致動滑塊位於該撥動桿與該推動滑塊之間,且該撥動桿朝遠離該致動滑塊的方向延伸並從該殼體的底部露出。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滑鼠裝置,其中該至少一按鍵模組的數量為兩個,該止擋元件更包括一第二止擋部,該些按鍵模組位於該殼體的一側,該致動滑塊因應外力的推動而帶動該推動滑塊移動,在該推動滑塊移動的過程中,該推動滑塊推動該止擋元件朝靠近該鍵帽與該開關之 間的區域移動,該止擋元件同時帶動該第一止擋部與該第二止擋部移動,進而使得該些按鍵模組的該些鍵帽分別被該第一止擋部與該第二止擋部阻擋而由該可按壓狀態轉換至該不可按壓狀態。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滑鼠裝置,更包括一按鍵板體,該按鍵板體覆蓋於該殼體的上方,該些按鍵模組被按壓後而使該滑鼠裝置輸出一第一按鍵訊號,該按鍵板體被按壓後而使該滑鼠裝置輸出與該第一按鍵訊號不同的一第二按鍵訊號。
TW111133012A 2022-08-18 2022-08-31 滑鼠裝置 TWI8100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91479.4 2022-08-18
CN202210991479.4A CN117631851A (zh) 2022-08-18 2022-08-18 鼠标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10052B true TWI810052B (zh) 2023-07-21
TW202409801A TW202409801A (zh) 2024-03-01

Family

ID=881495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33012A TWI810052B (zh) 2022-08-18 2022-08-31 滑鼠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31851A (zh)
TW (1) TWI810052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24447A1 (en) * 2006-07-31 2008-01-31 Sandio Technology Corp. Multidimensional Mouse and Stabilizer Therefor
US20120235911A1 (en) * 2011-03-16 2012-09-20 Bradley Lee Snyder Deformable Computer Mouse
CN107728816A (zh) * 2017-11-27 2018-02-23 江西服装学院 一种鼠标
TWM628527U (zh) * 2021-12-24 2022-06-21 美商沃耶特拉海龜灘有限公司 滑鼠結構
CN114740992A (zh) * 2020-11-30 2022-07-12 罗技欧洲公司 计算机鼠标、输入装置以及操作输入装置的方法
TWI772087B (zh) * 2021-07-02 2022-07-21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滑鼠裝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24447A1 (en) * 2006-07-31 2008-01-31 Sandio Technology Corp. Multidimensional Mouse and Stabilizer Therefor
US20120235911A1 (en) * 2011-03-16 2012-09-20 Bradley Lee Snyder Deformable Computer Mouse
CN107728816A (zh) * 2017-11-27 2018-02-23 江西服装学院 一种鼠标
CN114740992A (zh) * 2020-11-30 2022-07-12 罗技欧洲公司 计算机鼠标、输入装置以及操作输入装置的方法
TWI772087B (zh) * 2021-07-02 2022-07-21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滑鼠裝置
TWM628527U (zh) * 2021-12-24 2022-06-21 美商沃耶特拉海龜灘有限公司 滑鼠結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31851A (zh) 2024-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H09251347A (ja) 座標入力装置
US20100328234A1 (en) Touchpad
KR101773032B1 (ko) 다기능 복합 입력 장치
TWI729509B (zh) 鍵盤裝置
CN101021747B (zh) 一种具有鼠标功能的键盘
CN103066982A (zh) 键盘
TWI653658B (zh) 鍵盤
US7746322B2 (en) Mouse device with keys
TW201415199A (zh) 觸控板之按鍵控制裝置
TWI810052B (zh) 滑鼠裝置
US9799467B1 (en) Key structure
KR101358357B1 (ko) 리모컨
TWI729891B (zh) 鍵盤裝置
US9965046B2 (en) Keyboard and notebook computer with same
TW201931407A (zh) 鍵盤裝置
US8847905B2 (en) Multi-texture for five button click pad top surface
TWI806757B (zh) 滑鼠裝置
TW202409801A (zh) 滑鼠裝置
CN100580615C (zh) 具有复合式开关的鼠标
CN100422910C (zh) 按键结构
TWI606477B (zh) 具有按鍵收納功能的鍵盤
TWI812426B (zh) 滑鼠裝置
US11614807B1 (en) Mouse device
TW202409780A (zh) 滑鼠裝置
US9141203B2 (en) Key free mouse de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