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97869B - 可調式充氣式的頸部支撐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可調式充氣式的頸部支撐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97869B
TWI797869B TW110145358A TW110145358A TWI797869B TW I797869 B TWI797869 B TW I797869B TW 110145358 A TW110145358 A TW 110145358A TW 110145358 A TW110145358 A TW 110145358A TW I797869 B TWI797869 B TW I79786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flatable
neck
user
groove
support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453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22221A (zh
Inventor
浩明 何
Original Assignee
浩明 何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011467755.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3907930A/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110625030.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5429081A/zh
Application filed by 浩明 何 filed Critical 浩明 何
Publication of TW2022222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222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78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7869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edding Items (AREA)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 Blow-Moulding Or Thermoform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Massag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一種可調式充氣式的頸部支撐裝置及其製造方法,包括支撐部及承載部,且承載部的頂面高度低於支撐部的頂面高度,支撐部設有中央支撐體,其內設有第一充氣氣囊,頸部支撐裝置設有二第二充氣氣囊,且充氣裝置可與第一充氣氣囊及第二充氣氣囊相連接,頸部支撐裝置的頂面能被調整以支撐使用者頸部,充氣裝置能對第一充氣氣囊及第二充氣氣囊進行充氣或洩氣,以使頸部支撐裝置的頂面能夠位移,使得改變對應於第一充氣氣囊及第二充氣氣囊位置的中央支撐體及/或頸部支撐裝置的頂面對頸部施加的力道,以達到恢復及維持頭部/頸椎的排列。

Description

可調式充氣式的頸部支撐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頸部支撐裝置及其製造方法,特別是涉及一種內部設有三個獨立且能被調節的可充氣氣囊的頸部支撐裝置,使使用者能夠自行對該等可充氣氣囊進行充氣或放氣,以改變該頸部支撐裝置的外形、尺寸、高度與硬度,進而調整該頸部支撐裝置對使用者頸部與頭部所施加的作用力,以提供更佳的頸部與頭部支撐性,並能幫助頭部、頸椎與上胸椎恢復與保持排列於中立脊椎位置(neutral anatomical spinal alignment),以適合於背睡者與側睡者使用。本發明的頸部支撐裝置能通過後躺或側躺方式使用,而類似於一個舒適的枕頭,使用戶能在其躺臥或睡覺時使用該頸部支撐裝置。
現有的枕頭設計通常是製作一個填充袋,並在該填充袋內部裝填柔軟蓬鬆的材料,例如:棉花團、成型泡棉(shaped foam)、泡棉片(foam chips)、泡棉條(foam strips)或其它通氣蓬鬆的材料)。雖然傳統枕頭在剛開始使用時,確實具有良好的柔軟性及復位性,但隨著使用的時間增加,枕頭的蓬鬆性會逐漸降低,使得其支撐性受到了負面影響,且因枕頭是以柔軟的蓬鬆材料所製成,在長時間被頭部與頸部抵壓後,將會使枕頭變形,如此,當用戶將頭枕靠至枕頭上時,會造成用戶的頭部角度太低或太高,前述情況會導致頸部肌肉過度緊繃與疲勞,引起頸部與肩膀疼痛、頸因性頭痛(cervicogenic headaches),甚至影響到呼吸的通暢度。又,傳統枕頭內的柔軟蓬鬆材料亦可能因長期壓迫,而變形糾結成塊,導致其透氣性變差,而透氣性差的枕頭將會因其內的空氣流動受到限制,進而對習慣於俯臥或側臥的用戶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甚至對於患有睡眠中止呼吸症的用戶產生安全上的問題。此外,傳統枕頭無法符合不同用戶的身體構形及睡眠習慣,且其高度亦不能調整以適合用戶的頭部與頸部的高度,從而無法為用戶的頭部、頸椎和上胸椎提供合適的支撐性,並使其恢復與保持排列於中立脊椎位置(neutral anatomical spinal alignment)。進一步而言,以模壓成型枕頭(或稱為矯形枕頭(orthopedic pillows)為例,其所使用的泡棉材料可能太軟或太硬。例如,以高密度回彈泡棉所製成的模壓成型枕頭可能會較為僵硬,因此,當其形狀不符合用戶時,將會造成用戶的頸部感到疼痛與不適。另外,相較於高密度回彈泡棉來說,採用較軟的記憶泡棉所製成的模壓成型枕頭,或許能與用戶的頸部和頭部形成較佳的貼合感,但是,其往往會過於柔軟而無法恢復至原始的模壓形狀,且會在使用過程中逐漸變為平坦,進而不再符合用戶的頭部與頸部的形狀。再者,前述枕頭的內外材料通常是相同材質,使得該枕頭的整個表面的柔軟度或硬度相同,且無法根據使用者的不同身體部位(如:頭部、頸部)而改變其柔軟度或硬度。由此可知,缺乏對用戶的頭部或頸部的支撐時,會引起用戶的疼痛與不適;若枕頭的泡棉密度太高或太低時,將使枕頭於使用上變得不舒服,進而引起用戶的不適;若模壓成型枕頭的形狀與用戶的頸部或頭部的形狀不匹配時,也會導致用戶的不適與疼痛。
有鑒於頸椎的上端能連接至頭骨,頸椎的下端能連接至胸椎的情況,前述問題的重要性會變得更為明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現代人卻愈來愈常遭受頸椎病(或稱頸椎症候群、頸椎關節病)的痛苦,究其原因,大多是意外、運動傷害或跌倒,尤其是,不良的生活習慣(如,長時間低頭操作手機、遊戲機或電腦、站姿或坐姿不正確),或是工作需求(如:開車),造成頸部長時間保持固定姿勢,或是心理壓力過大等,前述情況都會導致使用者的頸部肌肉隨著時間流逝而愈來愈緊繃,長期以來,肌肉會變得僵硬與縮短,進而造成頸椎的姿勢不良,甚至導致頸椎關節畸形或椎間盤退化或凸出(即,過度受壓),進而容易產生神經壓迫(nerve impingement)、關節炎、關節疼痛、椎間盤過早退化或變薄等狀況,最後發展為手臂抽痛或麻木、慢性頭痛、慢性疲勞、失眠與慢性頸肩疼痛等症狀。
大部分的頸椎病,尤其是慢性頸肩功能障礙,大多是因頸部或上肩肌肉緊繃、頸椎關節與椎間盤過度受壓等情況所引起,且前述情況容易造成神經發炎(irritation)與壓迫(impingements),導致患者幾乎每天都會承受頸肩疼痛,尤其是整天的工作更是會使疼痛加劇,造成患者在夜間仍舊難以放鬆與安心入睡。此外,一般市售枕頭對於頸椎病患者幾乎無任何幫助,反而會導致患者長時間枕靠於前述市售枕頭後,造成更嚴重的頸肩疼痛、頭痛及/或手臂抽痛或麻木。
在實際情況中,大多數的患者往往負擔不起常規治療所需花費的時間或金錢,造成該等患者無法接受治療,徒然遭受不必要的痛苦。此外,對於接受常規治療的患者而言,許多人並無法獲得可以為其提供所需適當治療的正確醫護人員,導致該等患者的痛苦並未獲得有效緩解。在未接受治療或治療未果的情況下,部份患者會嘗試服用止痛藥、使用藥膏或貼布等方式,但是,前述藥物的效果有限,且長期使用藥物都會產生嚴重的副作用。
由於人們的頭部與頸部無論是大小、形狀、長度與靈活度等各方面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難以製作出能完全適合支撐每個人的頭部與頸部的傳統填充枕頭或模壓成型枕頭。此外,由於人們在睡眠期間仍然會活動,因此,當其以仰躺的姿勢睡眠,或是以向右/向左側躺姿勢睡眠時,傳統填充枕頭或模壓成型枕頭無法良好地符合與支撐用戶的頭部與頸部,意即,具有固定密度或形狀的單一尺寸枕頭,對於背睡者或側睡者而言,都不足以完美地符合與支撐用戶的頭部與頸部。又,在無法幫助支撐與保持用戶的頭部、頸椎與上背部排列於中立脊椎位置(neutral anatomical spinal alignment)的枕頭上睡眠時,將會導致用戶的脊柱錯位、脊柱旁肌肉拉傷、神經發炎和疼痛,進而可能造成急性或慢性的頸部與肩膀疼痛、頸因性頭痛與上肢麻木疼痛,故,頸部和肩膀的不適與疼痛將會進一步造成用戶入眠或深度睡眠的困擾。
綜上所述可知,無論是背睡者或側睡者的諸多用戶,對頸椎缺乏適當的支撐,並且在休息或睡覺時,無法恢復及維持頭部、頸椎與上胸椎排列於中立脊椎位置(neutral anatomical spinal alignment),因此患有慢性頭痛、慢性頸肩功能障礙及其它因頸部肌肉緊繃、頸椎關節過度受壓、椎間盤退化或凸出、神經擠壓或發炎等情況所衍生的疼痛,使得其健康和生活品質不斷惡化,卻未有良好的改善方法,故,如何有效解決前述問題,使得背睡者或側睡者,其頸部輪廓和睡眠習慣可以與頸部支撐裝置相匹配,從而增加睡眠或休息舒適度,並且不會令人們不需花費高昂的時間及/或金錢在頸椎治療上,便能自主地通過適當的且可調整的頸部支撐以減輕及/或預防頸椎的症狀,即成為本發明的一重要課題。
有鑒於現有的頸部牽引裝置仍具有前述缺失,因此,發明人在經過長久的努力研究與實驗後,終於研發出本發明之一種可調式充氣頸部支撐裝置及其製造方法,希望能藉由本發明的問世,提供用戶更佳的使用經驗,並能有效解決現有的問題。
本發明是關於頸部支撐裝置及其製造方法,其能被製作成一個枕頭的形狀,並在該頸部支撐裝置內的三個獨立的中空凹槽內,嵌入三個可調整的氣墊,例如,可充氣膨脹的氣囊。在部分實施例中,該頸部支撐裝置能由模壓成型的泡棉所製成,通過可調整的充氣氣囊與該頸部支撐裝置的製作材料,無論是背睡者或側睡者,都能達到抬升用戶的頭部及/或臉部的效果,直到用戶的頭部、頸椎與上胸椎排列成一直線。此種可調整的頸部支撐裝置,能使使用者自行調整,以保持其頭部、頸椎與上胸椎保持自然的中立脊椎位置與對齊,以防止用戶於仰臥或側臥時感到疼痛與不適。
為了解決習知技術問題,本發明之一目的,係提供一種可調式充氣式的頸部支撐裝置,該頸部支撐裝置包括一中央支撐體、一第一充氣氣囊、二第二充氣氣囊及一充氣裝置。該中央支撐體具有一頂面與一底面,該頂面能支撐一用戶的頸部,該底面則凹設有一第一凹槽與二第二凹槽,各該第二凹槽分別位於該第一凹槽的相對兩側。該第一充氣氣囊容置於該第一凹槽中,其會沿一位移軸膨脹或收縮,並使該中央支撐體的該頂面沿著該位移軸而位移。各該第二充氣氣囊,分別容置於對應的該第二凹槽中,該第二充氣氣囊會沿一位移軸膨脹或收縮,並使該頸部支撐裝置的該頂面沿著該位移軸而位移。該充氣裝置能與該第一充氣氣囊及各該第二充氣氣囊相連接,且能對該第一充氣氣囊及各該第二充氣氣囊進行充氣或洩氣,以改變該第一充氣氣囊及各該第二充氣氣囊的膨脹或收縮尺寸。其中,該頸部支撐裝置至少包括一支撐部與一承載部,該支撐部包括該中央支撐體與該第一充氣氣囊,該承載部能承載一仰躺的用戶頭部的枕骨位置,且該承載部的頂面高度會低於該支撐部的頂面高度。
可選地,該充氣裝置能夠為手動設備或是電動設備,使用者可操作該充氣裝置,以自主地調整該第一充氣氣囊與該第二充氣氣囊的膨脹或收縮尺度,進而改變該中央支撐體及/或該頸部支撐裝置對應於每個氣囊位置的頂面區域對使用者頸部所施加的力道,以達到恢復與保持頭部、頸椎與上胸椎對齊於中立脊椎位置(neutral anatomical spinal alignment)。
可選地,該充氣裝置包括多支管體、能組裝至其中一管體上的一第一空氣閥、能組裝至另一管體上的至少一第二空氣閥、以及一充氣部,其中,該充氣部能通過各該管體而分別連通至該第一充氣氣囊與多個該第二充氣氣囊,在該第一空氣閥被開啟的狀態下,該充氣部能對該第一充氣氣囊進行充氣或洩氣,在該第二空氣閥被開啟的狀態下,該充氣部能對各該第二充氣氣囊進行充氣或洩氣。
可選地,每個該第一充氣氣囊及該第二充氣氣囊分別具有一能延展的頂端與一不能延展的底部。
可選地,該第一凹槽與該第二凹槽具有特選的尺寸,以能夠在該第一充氣氣囊與該第二充氣氣囊被充氣時,依照用戶所期望的不同膨脹程度,而具有對應的充足空間,以便使用者能根據自身需求而自行調整該頸部支撐裝置的硬度/柔軟度與高度。前述氣囊的至少其中之一,能被設計為具有一可膨脹延展的頂端與一不可膨脹延展或僅有最小膨脹率的底部,如此,在充氣時,前述氣囊的大部分區域會朝其上側方向膨脹,以能朝向枕靠於該頸部支撐裝置的該使用者,且能限制朝向該頸部支撐裝置的底部方向擴張,進而使得氣囊在充氣膨脹時能向上推動該用戶的頸部和頭部,避免氣囊向下擴張而導致過大的向外膨脹力道抵靠在該頸部支撐裝置的底部結構上,而造成該頸部支撐裝置的結構損壞。換言之,前述氣囊的具有最小的彈性/膨脹率的底部,有助於防止該頸部支撐裝置的結構受損,同時引導向上膨脹以朝向該用戶。
可選地,該第一充氣氣囊設有呈弧形的一第一端以及相對於該第一端的一第二端,該第一端能朝向該第一凹槽內的上側內表面,該第二端呈平底且能朝向該第一凹槽的底部開口,至少一個第二充氣氣囊設有一平面頂端以及與該平面頂端相對的一平面底端,該平面頂端能朝向該第二凹槽的上側內表面,該平面底端能朝向該第二凹槽的底部開口。
可選地,位於該第一凹槽中的該第一充氣氣囊的形狀呈半管狀,且具有呈弧形的一第一端,該第一端能朝向該第一凹槽的上側內表面,而與其相對的一第二端則呈平底,並會朝向該第一凹槽的底部開口。當該第一充氣氣囊膨脹時,例如用戶主動地對該第一充氣氣囊進行充氣時,該第一充氣氣囊能朝著以仰臥姿勢躺在該頸部支撐裝置上的使用者的頸椎後側方向上升膨脹,以能符合該用戶的頸椎的解剖額定形狀(anatomical shape)。當用戶將氣囊充氣至自身所期望的高度與柔軟度/硬度時,利用該頸部支撐裝置的製成材料(如:矯形記憶泡棉)及其所承托於內的膨脹後的充氣氣囊的組合作用,該頸部支撐裝置能舒適地抵靠於仰躺的用戶頸椎的輕微彎曲弧度,並為用戶的頭部與頸部提供個人化的支撐,以使頭部、頸椎和上背部能保持自然和中立的解剖結構排列,並防止使用者在仰臥時感到疼痛與不適。
可選地,各該第二凹槽大於該第一凹槽,並且在未膨脹狀態下的各該第二充氣氣囊,其長度和體積的至少其中之一,大於未膨脹狀態下的該第一充氣氣囊。
可選地,可以被定位於該第二凹槽中的該第二充氣氣囊,界定了該頸部支撐裝置的側邊部分,前述側邊部分系指當使用者側臥於該頸部支撐裝置的側邊時,用戶的頭部、臉部和頸部所抵靠至該頸部支撐裝置的位置。該第二充氣氣囊在未膨脹狀態下的長度及/或體積,會大於該第一充氣氣囊在未膨脹狀態下的長度及/或體積,以能提供較大的表面積,前述表面積能覆蓋包括側臥的頭部和臉部等側面輪廓的大部分表面積。每個第二凹槽都大於該第一凹槽,且至少一個第二充氣氣囊中具有能面對該第二凹槽的上側內表面的一平面頂端,以及與該平面頂端相對且能朝向該第二凹槽的底部開口的一平面底部。該平面底部為不具彈性/不能膨脹,當用戶對該第二充氣氣囊充氣時,能使其朝下膨脹的程度最小化;該平面頂端則具有可膨脹性,且當其膨脹時會朝著用戶的頭部、臉部和頸部的側面向上膨脹。位於該第二凹槽中的每個第二充氣氣囊,以及該頸部支撐裝置的側邊部分,能夠支撐躺臥在對應該側邊部分上的使用者的頭部與頸部,例如:使用者躺臥在該頸部支撐裝置的右側時的右側邊部分,或使用者躺臥在該頸部支撐裝置的左側時的左側邊部分。此外,氣囊的膨脹尺寸能提供廣範圍的支撐及抬起,以能適用於成人與兒童、以及頭頸的尺寸不同、肩寬不同以及頸部僵硬程度不同的用戶。
可選地,至少一個氣囊的頂面和側面是由柔軟且具彈性的熱塑性材料製成,以能在低壓充氣時容易膨脹,且能降低空氣隨時間而洩漏的程度,以及避免用戶在該頸部支撐裝置上移動而產生過多的噪音,否則將會破壞用戶的睡眠。
可選地,能對位在該第二凹槽中的該第二充氣氣囊進行充氣的一充氣部,是獨立於能對位在該第一凹槽中的該第一充氣氣囊進行充氣的另一充氣部,或者是在該頸部支撐裝置中設置不同的空氣閥,進而使該第二充氣氣囊與該第一充氣氣囊彼此間具有單獨的充氣系統。又,單獨的充氣部或用以形成單獨充氣系統的空氣閥,是用以區別各氣囊所需的充氣/膨脹量,因為該第一充氣氣囊所需的充氣/膨脹量,可能經常不同於該第二充氣氣囊所需的充氣/膨脹量。當用戶對該第二充氣氣囊進行充氣,以使該頸部支撐裝置的側邊部分的高度和柔軟度/硬度達到期望程度時,該第二充氣氣囊能朝著側躺於左/右側邊部分的使用者的頭部、臉部和頸部向上膨脹。
可選地,一個或多個充氣部可以是手動泵,如:一個或多個手動壓力充氣泵,或一個或多個動力泵,如:電動充氣泵,且氣囊能通過不同的管體安排關係而被各該充氣部充氣,例如:該等第二充氣氣囊與該等管體能相互連接,以能同時充氣或洩氣,而該第一充氣氣囊則獨立於該第二充氣氣囊及其管體連接關係,使得該第一充氣氣囊的充氣和洩氣能夠獨立於該第二充氣氣囊之外而進行調整。
可選地,該充氣裝置包括僅一個手動泵或動力泵,以及多個空氣閥,該等空氣閥是組裝至該等管體上,以能控制空氣流入和流出於不同氣囊。
可選地,各該氣囊被深嵌入在該頸部支撐裝置內的該第一凹槽與第二凹槽的內部,並且每個氣囊至少在其側面和頂面上被該枕本體覆蓋,該枕本體可以是模壓成型泡棉,以確保具有較佳的舒適效果。相反地,如果將該頸部支撐裝置設計為僅包括可充氣氣囊,而不具有泡棉或其他材料以覆蓋氣囊,則該頸部支撐裝置將會造成使用者不舒適,且無法符合用戶的頭部和頸部。有鑑於此,本發明的頸部支撐裝置的設計,考慮並解決了氣囊的貼合性、該頸部支撐裝置所使用的生產材料的可塑性及其成型形狀,進而使用戶能夠輕鬆地對該頸部支撐裝置進行調整,以能在用戶仰臥或側臥時,客制化其高度、柔軟度/硬度、尺寸及/或形狀,使其感到最舒適的感受。
可選地,當用戶以背側躺臥在該頸部支撐裝置,該頸部支撐裝置對應於使用者頭部後側的區域,會比對應於使用者頸部的區域更為柔軟,如此,頭部可以舒適地沉入枕頭中,同時,前述對應頸部的區域因較為堅硬,而能提供頸部更好的支撐性,例如,當用戶將頸部躺臥於該中央支撐體上時,該中央支撐體會比該承載部對應於頭部背側的中央區域更為堅硬。
可選地,當用戶以背側躺臥在該頸部支撐裝置,其頭部後側在頸部支撐裝置上的區域會比側邊部分更為柔軟,亦即,當用戶側臥時,該頸部支撐裝置的側邊部分能更為堅硬而提供更多的支撐性,例如,該枕本體中該支撐部與該承載部對應於該第二凹槽的側邊部分,會比該承載部的其餘部分更為堅硬。
可選地,該中央支撐體的硬度大於該承載部的中央部分,該中央部分在一使用者的頸部枕靠在該中央支撐體的狀態下,會對應於該用戶的頭部背側。
可選地,該枕本體對應於該第二凹槽的側邊部分包含部分的支撐部與部分的承載部,且前述側邊部分的硬度大於該承載部的其餘部分。
可選地,為了達到硬度差異,可以在該枕本體上設有多個開孔,該頸部支撐裝置的中央區域,即頭部後側所對應的位置,能具有較大的孔,以使該枕本體的材料較為柔軟,且能在頭部的重量作用下形成更大程度的變形。該頸部支撐裝置其它需要更多支撐性的區域能具有較小的孔,以減少前述區域的枕本體材料在頭部的重量下過於柔軟或造成變形的機率。對於用戶而言,在該枕本體的材料中開孔,還能使枕頭更為透氣,且躺臥其上能更為涼爽,在移動上亦更為輕便。意即,該頸部支撐裝置的多個區域中的不同尺寸的開孔,進一步增加了該頸部支撐裝置的自我調整(self-conforming)特徵,以能提供使用者更多的舒適感。在部分實施例中,該枕本體會與一枕套相匹配,該枕套能為可拆式的布或織物或一般的枕頭套,其上能固定有如電極單元的至少一物療部。該物療部能被固定於該枕套對應於該中央支撐體的位置,並能貼靠該用戶的頸部,且能與一物療裝置相電氣連接,以接收該物療裝置傳來的電力,換言之,該物療部的位置被定位至當用戶以仰臥姿勢躺在該頸部支撐裝置上時,能與使用者的頸部後側和上肩部中的至少一個位置相對應,對於頸部和肩部疼痛且希望進行電療的使用者而言,根據本發明的公開內容,在前述位置上固定有該物療部的可拆式的布或織物,能使用戶能容易地針對如頭痛及/或頸部和肩膀疼痛的症狀進行目標性電療,而不必瞭解需將該物療部放在用戶的頸部和上肩部後側的何處特定位置才能進行有效治療。該枕套上的該物療部的位置,是為了能刺激上頸部和下頸部與上肩部交界處的神經和肌肉,該物療部可以具有導電材料及/或黏性凝膠,或由導電材料及/或黏性凝膠製成,且能夠與用於減輕肌肉張力和疼痛的電療設備連接而一起使用。
可選地,該第一充氣氣囊能在其位移軸上被充氣至一第一最大膨脹狀態,且該第一充氣氣囊於位移軸的最大高度為5.5釐米至9.5釐米。
可選地,各該第二充氣氣囊的至少一個,能在其位移軸上被充氣至一第二最大膨脹狀態,且該第二充氣氣囊於位移軸的最大高度為6.5釐米至10.5釐米(cm)。
可選地,該頸部支撐裝置還設有一枕套與複數個固定於該枕套的物療部,至少一物療部能被固定於該枕套對應於該中央支撐體的位置,並能貼靠該用戶的頸部,且能與一物療裝置相電氣連接,以接收該物療裝置傳來的電力。
可選地,各該物療部中的至少一個設有一電療單元,該電療單元能接收該物療裝置傳來的電力,並對該用戶的頸部輸出電刺激。
可選地,各該物療部中的至少一個設有一熱療單元,該熱療單元能接收該物療裝置傳來的電力,以產生熱量並對該用戶的頸部加熱。
可選地,各該物療部中的至少一個設有一電療/熱療混合單元,該電療/熱療混合單元能接收該物療裝置傳來的電力,並對該用戶的頸部輸出電刺激,以及對該用戶的頸部加熱。
可選地,該頸部支撐裝置包括一枕本體與一枕套,且該枕套能包覆該枕本體,其中,該第一充氣氣囊及各該第二充氣氣囊則位於該枕本體內,該充氣裝置位於該枕本體與該枕套外,且各該管體能穿過該枕套而伸入至該枕本體內。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係提供一種可調式充氣式的頸部支撐裝置的製造方法,其中,該製造方法包括:形成一枕本體,該枕本體設有一支撐頂表面、一承載頂表面與一底表面,其中,該支撐頂表面被設置為支撐一用戶的頸部,該承載頂表面被設置於在該用戶處於仰臥位置時承受該用戶的枕骨,該底表面形成一第一凹槽與二個第二凹槽,且各該第二凹槽分別位於該第一凹槽的相對兩側,該承載頂表面的高度小於該支撐頂表面的高度;形成一底板,其具有與該枕本體的底部內周緣相匹配的一邊緣;將一第一充氣氣囊設置於該第一凹槽中,將兩個第二充氣氣囊分別設置於各該第二凹槽中,並將複數支管體組裝至該第一充氣氣囊和各該第二充氣氣囊;將該枕本體的底部內周緣黏附到與該底板相匹配的該邊緣上,使得該枕本體與該底板能相互組裝,以形成該頸部支撐裝置,其中,該第一充氣氣囊和各該第二充氣氣囊容置於該頸部支撐裝置內。
為便 貴審查委員能對本發明目的、技術特徵及其功效,做更進一步之認識與瞭解,茲舉實施例配合圖式,詳細說明如下: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具體實施方式,並參照附圖,對本發明所公開有關“可調式充氣式的頸部支撐裝置及其製造方法”的實施方式進一步詳細說明。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公開的內容瞭解本發明的優點與效果。本發明可通過其他不同的具體實施例加以施行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也可基於不同觀點與應用,在不悖離本發明的構思下進行各種修改與變更。另外事先聲明,本發明的附圖僅為簡單示意說明,並非依實際尺寸的描繪,雖然本文可提供包含特定值的參數的示範,但應瞭解,參數無需確切等於相應的值,而是可在可接受的誤差容限或設計約束內近似於相應的值。此外,除非上下文有明確指出或定義,否則本發明的“一”、“該”的含義包括複數。
應理解,雖然本文中可能使用術語第一、第二等來描述各種元件或者信號,但每個元件或信號不應受前述術語的限制,前述術語主要是用以區分一元件與另一元件或者一信號與另一信號。再者,後續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前”、“後”、“左”、“右”等,僅是參考附圖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或”,應視實際情況可能包括相關聯的列出項目中的任一個或者多個的組合。
再者,本文中所使用的“實質上(substantially)”或“近似(approximately)”等用語,可以指一可為本領域的技藝人士所承認或決定的對於某特定值的偏差範圍中的數值或複數數值的平均值,包括考慮到受到測量系統或設備的限制,而對該特定值進行測量時的可能產生的一定特定的誤差,例如,實質上(substantially)所述及的數值,能夠包括該特定值的±5%、±3%、±1%、±0.5%、± 0.1%或一個或多個標準差範圍。
本發明為一種可調式充氣式頸部支撐裝置及其製造方法,為方便說明,除非後續的上下文脈絡有明確相左指示,後續實施例以圖1的右下方作為元件前側位置,圖1的左上方作為元件後側位置,圖1的右上方作為元件的右側位置,圖1的左下方作為元件的左側位置,圖1的上方作為元件的頂側位置,圖1的下方作為元件的底側位置。然而,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一實施例中,該可調式充氣式的頸部支撐裝置S由前往後至少劃分為一支撐部S1與一承載部S2,其中,該支撐部S1與承載部S2兩者的頂面形狀,會依人體工學而設計成適合頸椎自然彎曲的形態,使得該承載部S2的頂面高度會低於該支撐部S1的頂面高度。
請參閱圖1、3及4所示,當一用戶以仰躺的姿勢枕靠在該頸部支撐裝置S上,該承載部S2能對應於且承載該用戶頭部的枕骨位置(如圖3所示),同時,該支撐部S1能位於對應且支撐該用戶頸部的位置。請參閱圖5及6所示,當一用戶以側躺的姿勢枕靠在該頸部支撐裝置S上,該承載部S2能對應於並承載該用戶頭部的側面位置(如圖6所示),同時,該支撐部S1能位於對應且支撐該用戶頸部側面的位置,該支撐部S1的輪廓是與人體頸椎的前凸弧度(cervical lordosis)相匹配而提供對應的支撐力,以幫助用戶將其頭部、頸椎與上胸椎的對齊與姿勢恢復至自然狀態。此外,由於該頸部支撐裝置S本身具有彈性,因此,當使用者枕靠在該頸部支撐裝置S時,該頸部支撐裝置S會變形,使其頂面能貼合住用戶頭部與頸部的表面輪廓,並達到預期的承載與支撐效果。
請參閱圖7及圖8所示,在本實施例中,該頸部支撐裝置S包括一枕本體1與一枕套2,該枕套2內設有一套合空間20,其能包覆住該枕本體1,以使該枕本體1定位於該套合空間20中,該枕套2能夠為可拆式的布或織物,其上能固定有物療部21(如:電極單元),且具有與該枕本體1外型相匹配的輪廓,但不以此為限,在其它實施例中,該枕套2可以是常見的枕頭套。其中,該枕套2的構型會匹配該枕本體1,因此,當該枕本體1置入枕套2後,枕套2仍然可清楚地指引出該枕本體1的結構,故在圖1中,仍在枕套2上的對應位置標示出該枕本體1後續所會提及的元件位置。
另,請再參閱圖7及圖8所示,在該實施例中,該枕本體1能由發泡材料及/或其它彈性體及/或填充料/包裝(filling/packing)材料所製成,其上設有該支撐部S1與承載部S2,其中,該支撐部S1的中央位置設有一中央支撐體11,該中央支撐體11的頂面能支撐該用戶的頸部(如圖3所示)。又,為了能較佳地達到支撐頸部的效果,該中央支撐體11的前側還會朝前延伸,以能完全或趨近於完全地支撐住用戶的頸部位置,如此,當該中央支撐體11貼靠與支撐用戶的頸部時,用戶的頭部會自然地向後傾斜,有助於將用戶的頭部更穩定地固定至該承載部S2上。在其它實施例中,當用戶的頸部枕靠在該中央支撐體11上時,對應於該用戶頸部的該中央支撐體11,會比對應於該用戶頭部背側的該承載部S2的中央部分更堅硬。該中央支撐體11與該承載部S2的中央部分的硬度差異使得頭部能夠舒適地沉入該枕本體1中,同時該中央支撐體11可以對頸部提供足夠的支撐。在其它實施例中,硬度差異是由該枕本體1的開孔的密度、總開口面積、直徑及/或開孔位置的差異所產生,例如,該承載部S2的中央部分的泡棉材料能具有較高密度分佈的開孔、較大面積的開孔及/或直徑比該中央支撐體11的開孔更大的孔洞,使得該承載部S2的中央部分能比該中央支撐體11來得柔軟,使該中央支撐體11能具有更大的支撐性。在其它實施例中,該中央支撐體11會比整個承載部S2更為堅硬。
請再參閱圖7及圖8所示,該中央支撐體11的底面凹設有一第一凹槽110,且一第一充氣氣囊13能容置於該第一凹槽110中,該第一凹槽110至少其上側內表面可擴展至一第一向上最大擴張程度,從而在用戶對該第一充氣氣囊13充氣時,即使用戶希望的膨脹程度不同,該膨脹的第一充氣氣囊13仍皆享有其所需的足夠空間,根據使用者的需求而膨脹延伸成對應大小,並使得使用者可根據自身需求調整該頸部支撐裝置S對應第一充氣氣囊13的頂面的高度及硬度/柔軟度。該第一向上最大擴張程度能為 5至9 釐米(cm),在其它實施例中,還能夠為6.5至7.5釐米。該第一凹槽110的底部開口可以被一底板覆蓋,例如,請參閱圖8所示的底板16,該底板16可以由塑膠、金屬或其他不可膨脹(non-expandable)、最小膨脹率(minimal-expandable)或比發泡材料的膨脹程度小的材料製成,因此,該第一充氣氣囊13在被充氣時,其大部分會朝其上側方向膨脹,前述上側方向是對應於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頂表面,並朝向該用戶枕靠時頸部和頭部的方向,同時限制了朝向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底部方向膨脹,以防止過大的向外膨脹力道抵靠在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底部結構上,而造成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損壞,並且與該第一凹槽110的可擴展上側內表面一同將擴展的方向指引向上。在其它實施例中,該第一凹槽110可以通過從模壓泡棉內凹設出容納空間而形成,並通過該第一向上最大擴張程度,使該第一充氣氣囊13能膨脹成不同的尺寸大小。在此特別一提者,只要該第一凹槽110能夠容納該第一充氣氣囊13,並且允許該第一充氣氣囊13膨脹或收縮以位移該中央支撐體11的頂表面,則該第一凹槽110即被定義為位於該中央支撐體11的底面內。其中,該第一充氣氣囊13能被充氣以沿一位移軸(如圖7的Z軸)膨脹或洩氣收縮。在部分實施例中,未充氣的第一充氣氣囊13的體積為9至21立方釐米(cm3),在部分實施例中還可以是14至17立方釐米。未膨脹的第一充氣氣囊13的頂側和底側沿該位移軸能分別與該第一凹槽110的頂側內表面相抵靠以及與其底部開口齊平,換言之,如果該底板16覆蓋該第一凹槽110的底部開口,則該第一充氣氣囊13能抵靠該底板16,且未膨脹的該第一充氣氣囊13的側面,能分別抵靠至該第一凹槽110沿著該第一凹槽的凹槽縱向軸線與凹槽橫向軸線的四個內側壁面,前述凹槽縱向軸線垂直或實質上垂直於該位移軸,且平行或實質上平行於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前後方向,該凹槽橫向軸線垂直或實質上垂直於該凹槽縱向軸線,且平行或實質上平行於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左右方向。該第一充氣氣囊13在未膨脹的狀態下抵靠於該第一凹槽110的內側壁面,能夠降低其兩者間的延遲對應擴張關係,而更有效地帶動該第一凹槽110因該第一充氣氣囊13膨脹而變形,否則,當該第一凹槽110和未膨脹的第一充氣氣囊13之間存在間隙時,兩者的對應膨脹及擴張將有所延遲,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部分實施例中,未膨脹的第一充氣氣囊13的頂側與底側的至少其中之一,能不抵靠或齊平於該第一凹槽110沿位移軸的頂部內表面或與其底部開口,及/或未膨脹的第一充氣氣囊13的至少一側面不會抵靠於沿著該第一凹槽110的凹槽縱向軸線或凹槽橫向軸線的四個內側壁面的任一面。
當該第一充氣氣囊13沿著該位移軸膨脹或收縮時,其膨脹或收縮會使該中央支撐體11的頂面沿著該位移軸位移,例如,朝上或朝下。在其它實施例中,該第一充氣氣囊13呈半管狀,且具有弧形的第一端以及一相對的第二端,前述弧形的第一端能面對該第一凹槽110的上側內表面,前述第二端為平底,該平底能面對該第一凹槽110的底部開口。在其它實施例中,該平底為不具彈性或僅具最小膨脹力,當該第一充氣氣囊13被充氣時,其第一端沿位移軸的膨脹度會大於該第二端沿位移軸的膨脹度。當該第一充氣氣囊13被充氣,且用戶以仰臥姿勢躺在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中央支撐體11上時,該第一充氣氣囊13能朝著用戶的頸椎後側方向膨脹,並帶動該中央支撐體11的對應頂面向上位移,以能符合頸椎的解剖結構形狀(anatomical shape),例如,符合用戶的頸椎的輕微前凸弧度。在其它實施例中,該第一充氣氣囊13膨脹至一第一最大膨脹狀態時,其於位移軸上的最大高度為5.5 釐米至9.5釐米;在另一實施例中,則能為 7 釐米至 8 釐米,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故,當用戶將該第一充氣氣囊13充氣至自身所期望的高度與柔軟度/硬度時,藉由膨脹後的第一充氣氣囊13,以及用以製作該頸部支撐裝置S及承托第一充氣氣囊13的頸部支撐裝置S的材料,當用戶以仰臥姿勢躺臥時,該頸部支撐裝置S對應於膨脹後的第一充氣氣囊13的頂面能舒適地抵靠於用戶頸椎的彎曲弧度。此外,利用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材料(如:矯形泡棉)及其內的膨脹後的第一充氣氣囊13的組合作用,可以為使用者的頭部和頸部提供個人化的支撐,以使頭部、頸椎和上背能保持自然和中立的解剖結構排列,並防止使用者在仰臥時感到疼痛與不適。
請再參閱圖7及圖8所示,在部分實施例中,該頸部支撐裝置S除了該第一充氣氣囊13以外,還包括至少兩個可充氣的第二充氣氣囊19。每個第二充氣氣囊19在未膨脹的狀態下,會大於未膨脹的第一充氣氣囊13,例如,該未膨脹第二充氣氣囊19垂直於或實質垂直於該位移軸的最大剖面面積的大於未膨脹的第一充氣氣囊13垂直於或實質垂直於該位移軸的最大剖面面積120至170 平方釐米(cm2),或者在其它實施例中,最大剖面面積差可以是135至155平方釐米(cm2);或者,兩者沿一對應的凹槽縱向軸線的長度差為5至15釐米,或在其它實施例中,其長度差可以是8.5至11.5 釐米,並且具有一大於膨脹後的第一充氣氣囊13的最大膨脹體積,例如體積差為720至1800立方釐米(cm3),以使其所能位移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頂部表面上的面積,大於該第一充氣氣囊13所能夠帶動位移的面積,以在用戶於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一側上睡覺時,能夠對應於用戶大部分的頭部、臉部與頸部的側面輪廓的表面積,例如,大於50%。該枕本體1的底面能凹設有兩個第二凹槽190,各該第二凹槽190能分別位於該第一凹槽110的相對兩側,且能分別靠近該枕本體1的相對端,例如,其中一個第二凹槽190能靠近該枕本體1的右側端,另一個第二凹槽190能靠近該枕本體1的左側端,即,前述其中一個第二凹槽190會比該枕本體1的右側端更靠近該枕本體1的左側方向,前述另一個第二凹槽190能比該枕本體1的左側端更靠近該枕本體1的右側方向。各該第二凹槽190具有垂直或實質上垂直於該位移軸,並且平行或實質上平行於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前後方向的一凹槽縱向軸線,以及垂直或實質上垂直於該凹槽縱向軸線,並且平行或實質上平行於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左右方向的一凹槽橫向軸線。在其它實施例中,未膨脹的第二充氣氣囊19沿其凹槽縱向軸線的長度,至少能大於未膨脹的第一充氣氣囊13沿其凹槽縱向軸線的長度,例如,兩者的長度差為6至15 釐米,或在部分實施例中,其長度差能為8.5至11.5釐米。各該第二凹槽190具有一上側內表面,其上側內表面的面積能大於該第一凹槽110的上側內表面的面積,且其沿著凹槽縱向軸線的長度能大於該第一凹槽110沿其凹槽縱向軸線的長度,以使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頂部表面上的位移面積,能夠大於該第一充氣氣囊13所能在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頂部表面上帶動位移的面積,使用戶側躺於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一側時,能夠對應於該用戶大部分的頭部、臉部和頸部的側面輪廓的表面積,例如,大於50%。各該第二凹槽190能完全位於該支撐部S1內,以使得該頸部支撐裝置S對應於該第二凹槽190的的頂面區域能隨著容納於該第二凹槽190的該第二充氣氣囊19的膨脹或收縮而位移,以調整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頂面區域的高度,進而符合用戶側躺枕靠的頸部高度,且對其頸椎提供合適的支撐。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其它實施例中,至少一個第二凹槽190同時位於該支撐部S1與該承載部S2中,且位於該支撐部S1中的該第二凹槽190的第一部分,能夠相同或大於位於該承載部S2中的該第二凹槽190的第二部分,使得該頸部支撐裝置S對應於該第二凹槽190的頂面區域的高度,能被調整以符合用戶側躺枕靠的頸部及頭部高度,且對其頭部、頸椎與上胸椎提供合適的支撐,以維持排列於中立脊椎位置,並避免頭部過度傾斜。在其它實施例中,位於該支撐部S1中的第二充氣氣囊19的第一部分,能具有6.5至10.5釐米的一第一最大膨脹高度,或在部分實施例中,則能夠為8.0至9.0釐米。位於該承載部S2中的第二充氣氣囊19的第二部分,能具有5.5至9.5釐米的一第二最大膨脹高度,或在部分實施例中,則能夠為7.0至8.0釐米。在部分實施例中,該第一最大膨脹高度會大於該第二最大膨脹高度,且該第一最大膨脹高度與該第二最大膨脹高度的比能夠為1.11:1至1.90:1的間。
在其它實施例中,該枕本體1設有該第二凹槽190的側邊部分,是由該支撐部S1與該承載部S2的對應部分所組成,且會比該承載部S2的其餘部分更為堅硬,並具有相同或大於該中央支撐體11的硬度,以能在用戶側臥於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一側時提供更多支撐。在其它實施例中,該第二凹槽190所在的側邊部分中,該承載部S2所對應的側邊部分能較該支撐部S1所對應的側邊部分柔軟,以使該支撐部S1的側邊部分能向頸部提供足夠的支撐,同時,還能使頭部舒適地沉入該枕本體1中。前述側邊部分與該承載部S2的其餘部分之間、以及前述側邊部分中該承載部S2與該支撐部S1兩者之間的硬度差異,能夠通過枕本體1上開孔的密度、總開孔面積、直徑及/或開孔位置差異而產生。在其它實施例中,不包含前述側邊部分的承載部S2,其材料能夠比前述側邊部分的材料的開孔,具有較高密度分佈的開孔、較大面積的開孔及/或直徑更大的開孔,從而使不包含前述側邊部分的承載部S2比前述側邊部分更為柔軟,而前述側邊部分具有更大的支撐性。在其它實施例中,前述側邊部分中的該承載部S2的材料,能夠比前述側邊部分中的該支撐部S1的材料,具有較高密度分佈的開孔、較大面積的開孔及/或直徑更大的開孔,以使前述側邊部分中的該承載部S2能比前述側邊部分中的該支撐部S1更為柔軟,而前述側邊部分中的該支撐部S1具有更大的支撐性。在其它實施例中,前述側邊部分中的該支撐部S1的頂表面具有2.1至5.7釐米的第一最大位移,在其它實施例中則能夠為3.5至4.3釐米。前述側邊部分中的該承載部S2的頂表面具有1.4至5.0釐米的第二最大位移,在其它實施例中則能夠為2.9至3.5釐米。在部分實施例中,該第一最大位移會大於該第二最大位移,且該第一最大位移與該第二最大位移的比會在1.14:1至4.07:1之間。
請再參閱圖7及圖8所示,各該第二充氣氣囊19能分別容納至對應的第二凹槽190中,並能沿該位移軸(如,第7圖所示的Z軸)被充氣而膨脹,或被洩氣而收縮。至少各該第二凹槽190的上側內表面能有一一第二向上最大擴張程度,從而在用戶對該第二充氣氣囊19充氣時,即使用戶希望的膨脹程度不同,該膨脹的第二充氣氣囊19仍皆享有其所需的足夠空間,根據使用者的需求而膨脹延伸成對應大小,並使得使用者可根據自身需求調整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高度,並使其對應的頂面形成所需的硬度/柔軟度。該第二向上最大擴張程度能夠為6至10釐米,或在其它實施例中,則能夠為7.5至8.5釐米。在本發明的某些可行實施例中,該第一凹槽110與該第二凹槽190具有特選的尺寸,以能夠在該第一充氣氣囊13與該第二充氣氣囊19被充氣時,依照用戶所期望的不同膨脹程度,而具有對應的充足空間,以便使用者能根據自身需求而自行調整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硬度/柔軟度與高度。前述第一/第二充氣氣囊13、19的至少其中之一,能被設計為具有一可膨脹延展的頂端與一不可膨脹延展或僅有最小膨脹率的底部,如此,在充氣時,前述第一/第二充氣氣囊13、19的大部分區域會朝其上側方向膨脹,以能朝向枕靠於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該使用者,且能限制朝向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底部方向擴張,進而使得第一/第二充氣氣囊13、19在充氣膨脹時能向上推動該用戶的頸部和頭部,避免第一/第二充氣氣囊13、19向下擴張而導致過大的向外膨脹力道抵靠在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底部結構上,而造成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結構損壞。換言之,前述第一/第二充氣氣囊13、19的具有最小的彈性/膨脹率的底部,有助於防止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結構受損,同時引導向上膨脹以朝向該用戶。在其它實施例中,該第一充氣氣囊13和該第二充氣氣囊19的至少其中之一,能僅有其頂側和側面是可膨脹,而其底側則是不可膨脹或僅能最小膨脹,例如,只有該第一充氣氣囊13和該第二充氣氣囊19的頂側和側面是由柔軟且具彈性的熱塑性材料製成,以使其在低壓充氣的情況下,仍然能朝上方和側面方向快速膨脹,降低了當氣囊具有相對較高的內部壓力時,隨著時間流逝而可能發生的漏氣風險,以及減少產生噪音的可能性(如果產生的話,可能是因用戶在該頸部支撐裝置S上移動所形成),否則將會破壞用戶的睡眠品質。各該第二凹槽190的底部開口可以被底板覆蓋住,例如:請參閱圖8所示的底板16,該底板16可以由塑膠、金屬或其他不可膨脹、最小膨脹或比發泡材料的膨脹程度小的材料製成,因此,該第二充氣氣囊19被充氣時,其大部分會朝其上側方向膨脹,前述上側方向是對應於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頂表面,並朝向用戶躺臥休息時頸部和頭部的方向,同時限制朝向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底部方向膨脹,以防止過大的向外膨脹力道抵靠於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底部結構上,且與該第二凹槽190的可擴展上側內表面一同將擴展的方向指引向上。在其它實施例中,該第二凹槽190可以通過從模壓泡棉內凹射出容納空間而形成,並通過該第二向上最大擴張程度,使該第二充氣氣囊19能膨脹成不同的尺寸大小。在其它實施例中,未膨脹的第二充氣氣囊19的體積會大於未膨脹的第一充氣氣囊13的體積,且能夠為25至36立方釐米,或在其它實施例中則能夠為28至33立方釐米。未膨脹的第二充氣氣囊19的頂側與底側能分別與該第二凹槽190的頂側內表面相抵靠以及與其開口齊平,換言之,如果該底板16覆蓋相對應的第二凹槽190沿該位移軸的底部開口,則該第二充氣氣囊19還能抵靠該底板16,且未膨脹的第二充氣氣囊19的側面,能分別抵靠至相對應的第二凹槽190沿著該第二凹槽的凹槽縱向軸線與凹槽橫向軸線的四個內側壁面。該第二充氣氣囊19在未膨脹狀態下抵靠於第二凹槽190的內側壁面,能夠降低其兩者間的延遲對應擴張關係,而更有效地帶動該第二凹槽190因該第二充氣氣囊19膨脹而變形,否則,當該第二凹槽190和未膨脹的第二充氣氣囊19之間存在間隙時,兩者的對應膨脹及擴張將有所延遲將會受到前述影響,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其它實施例中,未膨脹的第二充氣氣囊19的頂側與底側的至少其中之一,能不抵靠或齊平於該第二凹槽190沿位移軸的頂部內表面或與其底部開口,及/或未膨脹的第二充氣氣囊19的至少一側面不會抵靠於沿著該第二凹槽190的凹槽縱向軸線或凹槽橫向軸線 的四個內側壁面的任一面。
當一個第二充氣氣囊19沿著該位移軸膨脹或收縮時,其膨脹或收縮會使該枕本體1的頂面以及該枕套2的頂面位移,例如,朝上或朝下。此種情況,有助於在使用者使用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過程中,阻止用戶的頭部與肩部因該第一充氣氣囊13的作動,而側向滑離該中央支撐體11,進而能更佳地將用戶的頭部和頸部固定於該頸部支撐裝置S上對應於該第一充氣氣囊13的位置(如圖2所示位置),以及借此固定方式能將使用者的肩部保持於該頸部支撐裝置S上的合適位置,進而能夠有效達成良好的電療、熱療及/或牽引效果。在其它實施例中,至少一個第二充氣氣囊19設有彈性的平面頂端,該平面頂端能面對該第二凹槽190的上側內表面,以及與其相對的不具彈性或僅具最小膨脹率的平面底端,且該平面底端能面對該第二凹槽190的底部開口,當該第二充氣氣囊19被充氣時,該平面頂端沿著位移軸的膨脹度會大於該平面底端。在部分實施例中,該第二充氣氣囊19被充氣至一第二最大膨脹狀態時,其位移軸的最大高度為6.5至10.5釐米,或在其它實施例中,則能夠為8至9釐米,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再者,其中一個第二充氣氣囊19的最大高度能夠相同或相異於另一個第二充氣氣囊19的最大高度,如此,該頸部支撐裝置S能夠提供使用者於不同側的高度調整,以具備更佳的調整彈性。
此外,該第二充氣氣囊19的設置還能夠使習慣於側臥睡覺的用戶(即,側睡者(side sleeper)),當其頭部側向躺臥於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一側休息或睡眠時,能夠調整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側邊部位的高度與硬度(firmness)。當使用者使用該頸部支撐裝置S,且是習慣以背部躺臥睡覺(即,背睡者(back sleeper))時,其能夠通過對該第一充氣氣囊13進行充氣或洩氣,以改變其膨脹度或收縮度,進而調整該頸部支撐裝置S對應該中央支撐體11與該第一充氣氣囊13的區域的高度與硬度,以能更好地支撐用戶的頸椎,使其頸椎的前凸弧度恢復到自然狀態(即,使頸椎恢復至正確的對齊與姿勢)。然而,就對於用戶的頭部與頸部所構成的支撐,以及對頭部、頸椎和上胸椎,的對齊與姿勢等效果而言,習慣側向躺臥至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使用者來說,因其會較遠離該中央支撐體11與該第一充氣氣囊13的對應區域,故,僅借該第一充氣氣囊13以調整該頸部支撐裝置S對應於該中央支撐體11的高度與硬度,仍無法使側睡者充分滿意。此外,側睡者可能比背睡者需要更多的頭部與頸部支撐,以及對於頸椎正確對齊的回復與維持的要求,其原因在於,當側睡者處於側臥姿勢時,其肩部與頭/頸部(如:頭的側面)之間的垂直距離,相較於背睡者處於背睡姿勢時,其背與頭/頸間的垂直距離更大。請再參閱圖7及圖8,具有該第二充氣氣囊19的頸部支撐裝置S能夠提供側睡者所需的較多的頭部與頸部支撐,以及回復及維持頭部、頸椎與上胸椎正確對齊,因為側睡者除了可調整該頸部支撐裝置S對應於該中央支撐體11及該第一充氣氣囊13的部位的高度與硬度之外,還可以調整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側邊部分的高度與硬度,例如,該枕本體1與枕套2的分別靠近該枕本體1與枕套2的左右兩側的頂面側邊區域,對應於該第二充氣氣囊19,並能隨著該第二充氣氣囊19的膨脹或收縮而位移者,當側睡者將其頭部側躺於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前述頂面側邊區域時,能夠通過對該第二充氣氣囊19進行充氣或洩氣,而改變其膨脹或收縮程度。當該第二充氣氣囊19被充氣,且用戶側臥於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一側時,該第二充氣氣囊19能朝著用戶的頭部、頸椎和上胸椎的側面向上延展,並使該頸部支撐裝置S對應於該第二充氣氣囊19的頂表面向上帶動位移,使用戶的頭部、頸椎和上胸椎呈直線排列。當用戶將該第二充氣氣囊19充氣到預定的高度和柔軟度/硬度時,利用膨脹後的第二充氣氣囊19以及製作該頸部支撐裝置S及承托第二充氣氣囊19的材料的組合效果,該頸部支撐裝置S對應於第二充氣氣囊19的上表面可以舒適地貼合於頭部、頸椎和上胸椎的側面輪廓,並齊准側睡者的頭部、頸部和上胸椎,意即,側睡者能夠調整其側臥時,該頸部支撐裝置S支撐頭部側面的高度與硬度,以達到用戶認為適合的高度與硬度,進而能支撐用戶的頭部與頸部,並保持與恢復其頭部、頸椎與上胸椎至正確的對齊與中立位置,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此外,在矯形泡棉(如:矯形記憶泡棉)與其內的可充氣的第二充氣氣囊19的組合效果下,可以為用戶的頭部和頸部提供個人化的支撐,以使其頭部、頸椎和上背部保持自然和中立的解剖結構排列,並防止使用者在側臥時感到疼痛與不適。因此,藉由該第一充氣氣囊13和該第二充氣氣囊19的特徵與優點,該頸部支撐裝置S能適合做為背睡者及側睡者每日用以睡眠的枕頭。
請再參閱圖7及圖8,一充氣裝置15會分別與各自獨立的第一充氣氣囊13、第二充氣氣囊19相連接,當該充氣裝置15運作時,其能對該第一充氣氣囊13與該二第二充氣氣囊19進行充氣或洩氣,以改變該第一充氣氣囊13與該二第二充氣氣囊19的膨脹或收縮尺寸。在該實施例中,該充氣裝置15包括一充氣部151、複數支管體152、一第一空氣閥153與一第二空氣閥155,其中,該充氣部151為手壓式的充氣泵形態,該等管體152則能穿過該枕套2與枕本體1而分別連通該第一充氣氣囊13與該二第二充氣氣囊19,使得該充氣部151能通過該等管體152而對該等第一/第二充氣氣囊13、19進行充氣或洩氣。又,該第一空氣閥153會組裝至其中一管體152上,且前述管體152是用以連通該第一充氣氣囊13,該第二空氣閥155則組裝至另一管體152上,且前述管體152則是用以連通該第二充氣氣囊19,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其它實施例中,也可採用電動式的充氣泵。在部分實施例中,該充氣裝置15包括複數個充氣部151。該複數個充氣部151可為手壓式的充氣泵形態或電動式的充氣泵。該複數個充氣部151中的第一個充氣部151可連接至至少其中一支管體152上,以通過對應於前述充氣部151的前述管體152而連通至該第一充氣氣囊13。該第一空氣閥153可組裝至該對應於並連通於該第一充氣氣囊13的充氣部151的管體152上。該複數個充氣部151中的第二個充氣部151可連接至至少另一支管體152上,以通過對應於前述充氣部151的前述管體152而連通至該第二充氣氣囊19。意即,能對至少一個第二充氣氣囊19進行充氣的充氣部151,可以與對該第一充氣氣囊13進行充氣的充氣部151相互獨立,該充氣部151形成允許用戶能分別操控該充氣部151的一充氣控制系統,因此,使用者可以通過該充氣部151,獨自調整該第一充氣氣囊13的充氣程度,且使其不同於該第二充氣氣囊19的充氣程度,蓋該第一充氣氣囊13所需的充氣程度與時機,可能不同於該第二充氣氣囊19所需的充氣程度與時機。該第二空氣閥155能組裝至對應於該充氣部151的管體152上,且前述管體152能夠連通至該第二充氣氣囊19。該充氣裝置15能夠為手動設備或是電動設備,使用者可操作該充氣裝置15,以自主地調整該第一充氣氣囊13與該第二充氣氣囊19的膨脹或收縮尺度,進而改變該中央支撐體11及/或該頸部支撐裝置S對應於各該氣囊13、19位置的頂面區域對使用者頸部所施加的力道,以達到恢復與保持頭部、頸椎與上胸椎對齊於中立脊椎位置(neutral anatomical spinal alignment)。
請再參閱圖7及圖8所示,當該第一空氣閥153被開啟後,該充氣部151能夠對該第一充氣氣囊13進行充氣或洩氣,反之,當該第一空氣閥153被關閉後,該充氣部151將無法對該第一充氣氣囊13進行充氣或洩氣;同樣地,當該第二空氣閥155被開啟後,該充氣部151能夠對該二第二充氣氣囊19同時進行充氣或洩氣,反之,當該第二空氣閥155被關閉後,該充氣部151將無法對該二第二充氣氣囊19進行充氣或洩氣。在其它實施例中,當一充氣部151,無論是電動充氣泵或手動壓力充氣泵,連接至該第一充氣氣囊13及該第二充氣氣囊19以控制該第一充氣氣囊13和該第二充氣氣囊19的體積變化時,可以通過與該第一充氣氣囊13和該第二充氣氣囊19相對應的管體152上的空氣閥來控制其各自氣囊的體積變化。
再者,雖然圖7及圖8僅表示單一個第二空氣閥155,同時調整該二第二充氣氣囊19的膨脹度或收縮度,但是,在本發明的其它實施例中,也可設有二個第二空氣閥155,以能單獨調整任一個第二充氣氣囊19的膨脹度或收縮度。此外,在實際使用上,用戶能夠同時開啟該第一空氣閥153與該第二空氣閥155,以使該充氣部151能同時對該第一充氣氣囊13、該二第二充氣氣囊19進行充氣,但是,若是為了提高第一充氣氣囊13的充氣效率,則能只開啟第一空氣閥153,並關閉第二空氣閥155。同理,若是為了提高第二充氣氣囊19的充氣效率,則能只開啟第二空氣閥155,並關閉第一空氣閥153。但是,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部分實施例中,對應於該第一充氣氣囊13及第二充氣氣囊19的充氣部151,能夠以一電動式充氣泵取代,其能夠控制對於該第一充氣氣囊13及/或第二充氣氣囊19的分別或同時充氣或洩氣。
換言之,雖然在部分實施例中,該頸部支撐裝置S只包含一個充氣部151,但通過空氣閥的啟閉能使空氣流進/流出該第一充氣氣囊13,前述第一充氣氣囊13被設置於仰躺的用戶的頸部下方,以及能封閉該第一充氣氣囊13的空氣流向,且導引至該頸部支撐裝置S兩側的第二充氣氣囊19。在部分實施例中,該頸部支撐裝置S能設置多個充氣部151,以使其中一個充氣部151能導引空氣流進/流出位於仰躺的用戶頸部下方的該第一充氣氣囊13,而另一個充氣部151能導引空氣流進/流出各該第二充氣氣囊19,進而使各個充氣部151彼此獨立作業。故,該頸部支撐裝置S能採用單充氣部架構或多充氣部架構,在部分實施例中,前述任一架構中,進出該第一充氣氣囊13的空氣,仍然可以與進出第二充氣氣囊19的空氣分開,在對位於用戶頸部下方的該第一充氣氣囊13進行充氣或洩氣時,不會對第二充氣氣囊19中的空氣量產生影響;在對位於用戶頸部下方的該第二充氣氣囊19進行充氣或洩氣時,不會對第一充氣氣囊13中的空氣量產生影響,但不以此為限。
請參閱圖1、圖3及圖9所示,當用戶頭部枕靠於該頸部支撐裝置S後,能夠通過該充氣部151對該第一充氣氣囊13充氣,此時,該第一充氣氣囊13會逐漸膨脹,以使該中央支撐體11的頂面逐漸上移,進而推動用戶的頸部向上移動,使用戶的頸椎能恢復至自然的前凸弧度,並呈現預計的弓形形態。當該中央支撐體11的頂面並未因該第一充氣氣囊13的膨脹而位移時,該中央支撐體11的頂面,或者更精確地說,其頂面對應於該第一充氣氣囊13沿如圖9所示的Z軸方向的最高點的位置,相對於該中央支撐體11的底面有一頂面高度,其能被定義為第一高度N1。當該第一充氣氣囊13膨脹至第一最大膨脹狀態使該中央支撐體11的頂面位移至對應位置時,該中央支撐體11的頂面,或者更精准地說,其頂面對應於該第一充氣氣囊13沿如圖9所示的Z軸方向的最高點的位置,相對於該中央支撐體11的底面有一頂面高度,其能被定義為第二高度N2。又,在部分實施例中,該中央支撐體11的第一高度N1,相較於發生位移後的第二高度N2而言,其比值範圍約為1:1.10至1.70之間,在部分實施例中,其比值範圍能約為1:1.26至1.46之間,如此,藉由該第一充氣氣囊13的設計,當用戶躺在該頸部支撐裝置S上時,或者,更精確地說當用戶背躺於該中央支撐體11上時,即可調節該頸部支撐裝置S抵靠且對應於使用者頸部的區域的高度與硬度,以助於使用戶的頸部保持於適當的位置與良好姿勢,並使用戶的頭部、頸椎與上胸椎能對齊置中。
請參閱圖7、圖8及圖10所示,當該充氣部151對至少其中一個第二充氣氣囊19充氣時,該第二充氣氣囊19會逐漸膨脹,以使該枕本體1及該枕套2的頂面對應於該第二充氣氣囊19位置的區域會逐漸上移,當一用戶側躺且頭側枕靠於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側邊位置時,進而抵靠且提供用戶頸部合適的支撐,以及恢復且維持用戶的頭部、脊椎與上胸椎對齊置中。當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頂面並未因該第二充氣氣囊19的膨脹而位移時,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頂面,或者更精確地說,其頂面對應於該第二充氣氣囊19沿如圖10所示的Z軸方向的最高點的位置,相對於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底面有一頂面高度,其能被定義為第三高度M1。當該第二充氣氣囊19膨脹至第二最大膨脹狀態使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頂面位移至對應位置時,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頂面,或者更精准地說,其頂面對應於該第二充氣氣囊19沿如圖10所示的Z軸方向的最高點的位置,相對於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底面有一頂面高度,其能被定義為第四高度M2。又,在部分實施例中,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第三高度M1,相較於發生位移後的第四高度M2而言,其比值範圍約為1:1.48至1:2.01之間,在部分實施例中,其比值範圍約為1:1.64至1:1.85之間。如此,藉由該第二充氣氣囊19的設計,當用戶側躺在該頸部支撐裝置S上時,或者,特別是當用戶頭側臥於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側邊區域上時,即可調節該頸部支撐裝置S抵靠且對應於使用者頸部的區域的高度與硬度,以助於使用戶的頸部保持於適當的位置與良好姿勢,並使用戶的頭部、頸椎與上胸椎能對齊置中。
請參閱圖11及圖12所示,在本發明的其它實施例中,該頸部支撐裝置S的一側設有一電動充氣裝置18,其中,該電動充氣裝置18採用電動式的充氣泵,且其至少一管體、一第一空氣閥、至少一第二空氣閥都會內藏於該頸部支撐裝置S中,不會外露出來,以保持產品美觀,如此,使用者只要直接操作該電動充氣裝置18的控制台,便能夠輕易地對第一充氣氣囊13與第二充氣氣囊19進行充氣或洩氣。
使用者在使用該頸部支撐裝置S時,除了利用第一充氣氣囊13與第二充氣氣囊19的充氣效果,來支撐、恢復頭部、頸椎與上胸椎的對齊排列,及伸展頸肩部的肌肉,用戶還能同時搭配電療及/或熱療等物理治療方式,放鬆頸部和肩部的緊繃肌肉,以及改善局部血液迴圈並緩解頭部、頸部和肩部的疼痛感,與改善手臂抽痛或麻木等症狀。
請再參閱圖1至圖8所示,該頸部支撐裝置S上還設有複數個物療部21,且該等物療部21是至少實質上對應於該中央支撐體11的位置,在其它實施例中,該物療部21可以是電極單元,當使用者以仰臥姿勢躺臥於該頸部支撐裝置S時,該電極單元被固定於該枕套2上對應於用戶上肩部及頸部背側的位置,因此當用戶頭部枕靠於該頸部支撐裝置S後,該等物療部21能貼靠於該用戶的頸部及上肩部兩者至少其中之一者,以允許電極單元刺激上頸部、下頸部和上肩部交界處的神經和肌肉。在其它實施例中,該物療部21可以是具有或塗布有導電材料及/或黏膠或由導電材料及/或黏膠製成的電極單元。且該等物療部21能與一物療裝置17(如圖11及圖13所示)相電氣連接,以接收該物療裝置17(如:低周波治療器(或稱經皮神經電刺激器,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or,簡稱TENS)、電子式肌肉刺激(electrical muscle stimulation,簡稱EMS)器傳來的電力,從而使該等物療部21發揮出電療及/或熱療效果。該物療裝置17上能夠設有至少一按鈕,以供使用者操作按鈕,而使該物療裝置17開啟、關閉或輸出不同大小及/或頻率的電脈衝。或者,該物療裝置17還能夠接收無線訊號(如:藍芽、WiFi等),以供用戶操作一無線控制器,而使該物療裝置17開啟、關閉或輸出不同大小及/或頻率的電脈衝。在該實施例中,該等物療部21與物療裝置17的至少其中之一是設置於枕套2上,且能夠自該枕套2上取下,以供用戶能夠清洗該枕套2而不會對各該物療部21與物療裝置17造成損壞,但是,在本發明的其它實施例中,至少一個物療部21與物療裝置17的至少其中之一也可設置於枕本體1上,且該枕套2能開設穿孔,使得該物療裝置17外露出來,然而,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再者,請參閱圖14至圖23所示,該物療裝置17能夠通過一定位件H而定位於頸部支撐裝置S上,該定位件H具有一釋放/鎖定機構L,該釋放/鎖定機構L能夠將該物療裝置17固定於該定位件H上,還能夠將該物療裝置17自該定位件H釋放(即,該物療裝置17能脫離該定位件H),如此,當使用者需要洗滌該頸部支撐裝置S(如清洗枕套2)時,便能自該定位件H上取下該物療裝置17,以避免該物療裝置17受損。在部分實施例中,該釋放/鎖定機構L能夠為帶有鎖扣的連接件(harness)。此外,該定位件H能設有導電部,以將該物療裝置17及/或其上的攜帶式電池單元所產生的電量,傳遞至各該物療部21,以使各該物療部21能提供電療及/或熱療。
請參閱圖14至圖17所示,在部分實施例中,該定位件H包括一基板H11、一定位本體H12、一內板H13、複數個導電部H14與複數個導線連接部H15,其中,該基板H11與定位本體H12能相互組裝,該基板H11的後側設置有魔術貼,以能貼附於該頸部支撐裝置S(如:枕套2或枕本體1)上,該定位本體H12能由至少一彈性材料製成,其前側開設有一容置槽H120,該內板H13會位於該容置槽H120的槽底,又,該容置槽H120的內徑會略小於該物療裝置17的外徑(例如,其內徑能比該物療裝置17的外徑約小0.1%至5%),當該物療裝置17被置入該容置槽H120後,該容置槽H120的槽壁(釋放/鎖定機構L)能因自身彈性而略為擴張,並包覆緊靠住該物療裝置17的外周緣,以形成該釋放/鎖定機構L,使該物療裝置17定位於該定位本體H12上;當該物療裝置17被朝外拉扯時,只要前述拉扯力道大於該容置槽H120的槽壁(釋放/鎖定機構L)施加於該物療裝置17的固定力道(即,摩擦力或夾持力),該物療裝置17便能脫離該釋放/鎖定機構L。
承上,請再參閱圖16及圖17所示,該等導電部H14能伸入該容置槽H120,並依序穿過該內板H13、該容置槽H120的槽底,直至該基板H11上,該等導線連接部H15則位於該定位本體H12與該基板H11之間,且分別電氣連接至對應的導電部H14上,各該導線連接部H15能與外部導線進行電氣連接,又,該物療裝置17的後側設有複數個電力傳導部171,當該物療裝置17被置入該容置槽H120後,各該電力傳導部171會與對應的各該導電部H14相電氣連接,使得該物療裝置17所輸出的電流(電流脈衝訊號)能依序經由電力傳導部171、導電部H14而傳輸至導線連接部H15。惟,在本發明的其它實施例中,該導電部H14與導線連接部H15兩者能整合為單一元件(相當於省略導線連接部H15),使得各該導電部H14能與外部導線進行電氣連接。
請參閱圖18至圖20所示,在部分實施例中,定位件H包括一基板H21、一定位本體H22與複數個導電部H24,其中,該基板H21與定位本體H22兩者能組裝為一體,該等導電部H24則能固定於該定位本體H22上,又,該定位本體H22的前側凸設有至少一凸軌H211,該凸軌H211能作為該釋放/鎖定機構L;該物療裝置17的後側會設有至少一凹槽173,且各該凹槽173所開設的寬度及/或長度會略微小於各該凸軌H211對應的寬度及/或長度(例如,比凸軌H211的寬度小0.1%至5%),當該物療裝置17組裝至該定位件H時,各該凸軌H211能嵌入至對應的凹槽173中,同時,該物療裝置17後側的電力傳導部171會電氣連接至對應的導電部H24上。嗣,當該物療裝置17被朝外拉扯時,只要前述拉扯力道大於該凹槽173與凸軌H211兩者間的夾持力道,該物療裝置17便能脫離該釋放/鎖定機構L。
請參閱圖21至圖23所示,在部分實施例中,定位件H包括至少一基板H31、一定位本體H32與複數個導電部H34,其中,各該基板H31的前側能貼靠住該定位本體H32的後側,各該基板H31的後側則能貼靠一連接板H30(如:至少一魔術貼),該定位本體H32、基板H31與連接板H30三者能通過複數個扣件H36而組裝為一體,該定位本體H32的前側設有一容置槽H320,該物療裝置17能置入於該容置槽H320中,且該容置槽H320的槽壁會形成該釋放/鎖定機構L;當該定位本體H32與該基板H31組裝為一體時,該基板H31未被該定位本體H32遮蔽處,還設有至少一固定組件H37(如:鈕扣),該固定組件H37能夠與頸部支撐裝置S上相對應的另一固定組件相互扣合,使該定位件H能更為穩固地定位於該頸部支撐裝置S上。
換言之,請再參閱圖14至圖23所示,該定位件H能夠設有前述的各種導電與連接構件,使得該物療裝置17與各該物療部21及/或處於頸部背側和上肩部上的電極相電氣連接,如此,藉由本發明的用以固定物療裝置17以及能夠提供物療服務的設計,該頸部支撐裝置S將能夠使用TENS、EMS或其它電療/熱療設備來治療使用者的頸部與肩膀,以緩解用戶的頭痛、頸痛、肩痛和手臂麻木疼痛等症狀。
如上所述,當使用者需要清洗該頸部支撐裝置S時,在該頸部支撐裝置S被水洗之前,該釋放/鎖定機構L能夠先被解鎖,以使該物療裝置17脫離該定位件H,防止該物療裝置17內的水敏電子零件(water sensitive electronics)因水而損壞。在部分實施例中,該物療裝置17能直接設置於該頸部支撐裝置S上(即,不通過定位件H間接設置於該頸部支撐裝置S上),並會電氣連接至各該物療部21上,以傳輸電流至各該物療部21。
請參閱圖24A所示,在部分實施例中,該物療部21能設有電療單元EU。該電療單元EU會設有一導電層211,且可選地還能設有一薄膜層212與一連接層213,其中,該導電層211能夠為導電纖維、導電薄膜、導電布、鋁箔或其混合物,或是其它導電材料所製成,且該導電層211的一側設有該可選的薄膜層212(如:導電凝膠),該導電層211的另一側則設有該連接層213。該導電層211能與一金屬件22相電氣連接,且該金屬件22能電氣連接至一電線215,在該實施例中,該電線215會纏繞通過一絕緣帶217而固定該金屬件22上。又,該連接層213(如:黏膠)能固定至該枕套2上,在其它實施例中,該連接層213也能固定至枕本體1上,如此,當用戶使用該物療部21時,該導電層211或該薄膜層212(若該物療部21設有薄膜層212的情況下)能貼靠住人體的肌膚表面,且該電線215電氣連接至該物療裝置17後,便能接收該物療裝置17(如一TENS或EMS裝置)傳來的電力,使得該物療部21能對該用戶的頸部輸出電刺激,以達成電療效果。惟,該物療部21不侷限於前述結構,在本發明的其它實施例中,其能省略該薄膜層212,而使該導電層211直接接觸肌膚;該連接層213可以是布料(如:無紡布、棉布),且其能與導電片(如:鋁箔)相連接,以能較佳地結合至枕本體1或枕套2上。
請參閱圖24B所示,在部分實施例中,該物療部21能設有熱療單元HU,該熱療單元HU能夠由二隔絕層218(如:無紡布,Non-wover fabric)與一發熱層219所構成,其中,該發熱層219能夠為金屬材質(如:鐵鉻鋁合金絲、鎳鉻合金絲)、石墨烯、碳纖維材質或其它電熱材質所構成,以在電流通過時產生熱量。又,該發熱層219會位於該二隔絕層218之間,且其中一隔絕層218的外表面能固定於對應的枕套2上,或者在其它實施例中,前述隔絕層218能固定至枕本體1上。該發熱層219能與金屬件22相電氣連接,以通過一電線215接收該物療裝置17傳來的電力,進而使該物療部21產生熱量,並通過各該隔絕層218而散發出去,以對該用戶的頸部加熱,進而使血管鬆弛,並促進局部血液迴圈以提高新陳代謝的速度,故能使炎症物質(inflammatory substances)被加速排出人體,以改善肌肉組織的自我修復能力。同時,熱敷(熱療)還能增加人體軟組織的彈性,以減少肌肉痙攣,從而減輕人體所承受的疼痛感,以能放鬆情緒。惟,在本發明的其它實施例中,該物療部21也可省略隔絕層218,而由發熱層219直接接觸肌膚。
請參閱圖24C所示,在部分實施例中,該物療部21能為電療/熱療混合單元,其能夠為前述電療單元EU與熱療單元HU迭加而成,例如,在二層隔絕層218之間設置發熱層219,且其中一隔絕層218的外表面能披覆一層導電層211(如:導電纖維),該發熱層219與導電層211能通過同一個或不同個金屬件22而接收該物療裝置17傳來的電力,其中,該導電層211能對該用戶的頸部輸出電刺激,該發熱層219則能產生熱量,並使熱量通過隔絕層218與導電層211而對該用戶的頸部加熱。
然而,本發明不侷限於此,只要物療部的結構能夠達成物理治療的結果與功效,則前述結構都屬於本發明所定義的物療部21的範圍內。
請再參閱圖8所示,一底板16會組裝至該枕本體1的底面,以遮蔽住該第一凹槽110與該第二凹槽190,且避免該第一充氣氣囊13、該第二充氣氣囊19與該等管體152脫離該枕本體1。但是,在本發明的其它實施例中,也可不設有底板16,而是通過該枕本體1的彈性夾持住該第一充氣氣囊13、第二充氣氣囊19與該等管體152,或是藉由其它卡置結構來嵌卡住該第一充氣氣囊13、第二充氣氣囊19與該等管體152。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可調式充氣式頸部支撐裝置S的製造方法,應注意的是,該方法不限於下文或圖25中所描述的過程的順序。在圖25中,順序可以根據實際需求和/或用戶偏好而變化,而不背離其精神和範圍。
請參閱圖25所示,並參照圖1、2、7及8所示,步驟100包括形成一枕本體1,該枕本體1設有能支撐一用戶的頸部的一支撐頂表面,設有在用戶處於仰臥位置時能支撐用戶的枕骨的一承載頂表面,其中,該承載頂表面的高度會小於支撐頂表面的高度,以及設有一底表面能凹設形成有一第一凹槽110和位於該第一凹槽110相對兩側的兩個第二凹槽190 。該枕本體1可通過模壓成型工藝製成,例如:壓縮成型、注射成型、離心成型、擠出成型、反應注射成型、熱成型等。步驟102包括形成一底板16,該底板16具有與該枕本體1的底部內周緣相對應且匹配的一邊緣 ,且能覆蓋該第一凹槽110和兩個第二凹槽190。在其它實施例中,該底板16可以通過模壓成型工藝製成,例如壓縮成型、注射成型、離心成型、擠出成型、反應注射成型、熱成型等。該底板16可以是與該枕本體1分離且獨立的部分,或者可樞接地連接到該枕本體1,以共同形成一殼體狀的結構。
步驟104包括將該第一充氣氣囊13定位在該第一凹槽110中,將兩個第二充氣氣囊19分別定位在各該第二凹槽190中,將複數支管體152延伸穿過設於該枕本體1上的管孔以及穿過與管孔相連通並設於該枕本體1內的管腔,並將該等管體152組裝到該第一充氣氣囊13和各該第二充氣氣囊19。
步驟106包括將該枕本體1的底部內緣黏附到與該底板16相匹配的該邊緣上,使得該枕本體1與該底板16能相互組裝,以形成可調式的可充氣頸部支撐裝置S,且該第一充氣氣囊13和該第二充氣氣囊19容置於該頸部支撐裝置S內。在某些實施例中,為了確保適當的黏合強度以將該枕本體1和該底板16長時間黏附在一起,可以通過膠水、膠帶、加熱加壓結合、及/或其它能施加於泡棉或其他材料上的黏固方法,沿著該底板16的整個週邊邊緣和該枕本體1的整個內部邊緣,以形成該頸部支撐裝置S,使該頸部支撐裝置S能作為一個封閉的物體。
按,以上所述,僅係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惟,本發明所主張之權利範圍,並不侷限於此,按凡熟悉該項技藝人士,依據本發明所揭露之技術內容,可輕易思及之等效變化,均應屬不脫離本發明之保護範疇。
[習知] 無 [本發明] 1:枕本體 11:中央支撐體 110:第一凹槽 13:第一充氣氣囊 15:充氣裝置 151:充氣部 152:管體 153:第一空氣閥 155:第二空氣閥 16:底板 17:物療裝置 171:電力傳導部 173:凹槽 18:電動充氣裝置 19:第二充氣氣囊 190:第二凹槽 2:枕套 20:套合空間 21:物療部 211:導電層 212:薄膜層 213:連接層 215:電線 217:絕緣帶 218:隔絕層 219:發熱層 22:金屬件 S:頸部支撐裝置 S1:支撐部 S2:承載部 H:定位件 H11、H21、H31:基板 H12、H22、H32:定位本體 H120:容置槽 H13:內板 H14、H24、H34:導電部 H15:導線連接部 H211:凸軌 H30:連接板 H320:容置槽 H36:扣件 H37:固定組件 L:釋放/鎖定機構 N1:第一高度 N2:第二高度 M1:第三高度 M2:第四高度 EU:電療單元 HU:熱療單元 100、102、104、106:步驟
[圖1]為本發明的頸部支撐裝置的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的頸部支撐裝置的第一/二氣囊彼此相對位置的俯視圖;[圖3]為用戶仰躺於本發明的頸部支撐裝置的側視圖;[圖4]為用戶仰躺於本發明的頸部支撐裝置的俯視圖;[圖5]為用戶側躺於本發明的頸部支撐裝置的俯視圖;[圖6]為用戶側躺於本發明的頸部支撐裝置的側視圖;[圖7]為本發明的頸部支撐裝置的俯視爆炸圖;[圖8]為本發明的頸部支撐裝置的仰視爆炸圖;[圖9]為本發明的頸部支撐裝置的第一充氣氣囊膨脹變化的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的頸部支撐裝置的第二充氣氣囊膨脹變化的示意圖; [圖11]為本發明的其它實施例的頸部支撐裝置的俯視圖; [圖12]為本發明的其它實施例的頸部支撐裝置的一側視立體圖; [圖13]為本發明的其它實施例的頸部支撐裝置的另一側視立體圖; [圖14]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物療裝置通過釋放/鎖定機構固定於定位件上的示意圖; [圖15]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物療裝置與定位件分解的示意圖; [圖16]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物療裝置、釋放/鎖定機構及定位件的詳細元件的示意圖; [圖17]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物療裝置、釋放/鎖定機構及定位件的詳細元件的爆炸圖; [圖18]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物療裝置固定於定位件上的示意圖; [圖19]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物療裝置與定位件分解的前視爆炸示意圖; [圖20]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物療裝置與定位件分解的後視爆炸示意圖; [圖21]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形態,物療裝置固定於定位件上的立體示意圖; [圖22]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形態,物療裝置與定位件分解的爆炸圖; [圖23]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形態,物療裝置及定位件的詳細組件的爆炸圖; [圖24A]為本發明的設置於該物療部上的電療單元的示意圖; [圖24B]為本發明的設置於該物療部上的熱療單元的示意圖; [圖24C]為本發明的設置於該物療部上的電療/熱療混合單元的示意圖;及 [圖25]為本發明的頸部支撐裝置的製造方法步驟的流程圖。
1:枕本體
11:中央支撐體
13:第一充氣氣囊
15:充氣裝置
151:充氣部
152:管體
153:第一空氣閥
155:第二空氣閥
16:底板
19:第二充氣氣囊
2:枕套
21:物療部
S:頸部支撐裝置
S1:支撐部
S2:承載部

Claims (15)

  1. 一種可調式充氣式的頸部支撐裝置,包括:一中央支撐體,其具有一頂面與一底面,該頂面能支撐一用戶的頸部,該底面則凹設有一第一凹槽與二第二凹槽,各該第二凹槽分別位於該第一凹槽的相對兩側;一第一充氣氣囊,容置於該第一凹槽中,該第一充氣氣囊會沿一位移軸膨脹或收縮,並使該中央支撐體的該頂面沿著該位移軸而位移;二第二充氣氣囊,分別容置於對應的各該第二凹槽中,各該第二充氣氣囊會分別沿一位移軸膨脹或收縮,並使該頸部支撐裝置的該頂面沿著各該位移軸而位移;及一充氣裝置,其能與該第一充氣氣囊及各該第二充氣氣囊相連接,且能對該第一充氣氣囊及各該第二充氣氣囊進行充氣或洩氣,以改變該第一充氣氣囊及各該第二充氣氣囊的膨脹或收縮尺寸;其中,該頸部支撐裝置至少包括一支撐部與一承載部,該支撐部包括該中央支撐體與該第一充氣氣囊,該承載部能承載一仰躺的用戶頭部的枕骨位置,且該承載部的頂面高度會低於該支撐部的頂面高度,各該第二凹槽的第一部分係位於該支撐部中,各該第二凹槽的第二部分則位於該承載部中,且各該第二凹槽的第一部分相同或大於各該第二凹槽的第二部分;各該第二充氣氣囊的第一部分係位於該支撐部中,各該第二充氣氣囊的第二部分則位於該承載部中,且各該第二充氣氣囊的第一部 分分別具有一第一最大膨脹高度,各該第二充氣氣囊的第二部分分別具有一第二最大膨脹高度,各該第一最大膨脹高度會大於各該第二最大膨脹高度。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頸部支撐裝置,其中,該充氣裝置包括:多支管體;一第一空氣閥,能組裝至其中一管體上;至少一第二空氣閥,能分別組裝至另一管體上;及至少一充氣部,能通過各該管體而分別連通至該第一充氣氣囊與各該第二充氣氣囊,在該第一空氣閥被開啟的狀態下,該充氣部能對該第一充氣氣囊進行充氣或洩氣,在該第二空氣閥被開啟的狀態下,該充氣部能對各該第二充氣氣囊進行充氣或洩氣。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頸部支撐裝置,其中,該第一充氣氣囊能在其位移軸上被充氣至一第一最大膨脹狀態,且該第一充氣氣囊於位移軸的最大高度為5.5釐米至9.5釐米。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頸部支撐裝置,其中,各該第二充氣氣囊中的至少一個,能在其位移軸上被充氣至一第二最大膨脹狀態,且該第二充氣氣囊於位移軸的最大高度為6.5釐米至10.5釐米。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頸部支撐裝置,其中,該頸部支撐裝置還設有一枕套與固定於該枕套的複數個物療部,至少一物療部能被固定於該枕套對應於該中央支撐體的位置,並能貼靠該用戶的頸部,且能與一物療裝置相電氣連接,以接收該物療裝置傳來的電力。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頸部支撐裝置,其中,各該物療部中的至少一個設有一電療單元,該電療單元能接收該物療裝置傳來的電力,並對該用戶的頸部輸出電刺激。
  7. 如請求項5所述的頸部支撐裝置,其中,各該物療部中的至少一個設有一熱療單元,該熱療單元能接收該物療裝置傳來的電力,以產生熱量並對該用戶的頸部加熱。
  8. 如請求項5所述的頸部支撐裝置,其中,各該物療部中的至少一個設有一電療/熱療混合單元,該電療/熱療混合單元能接收該物療裝置傳來的電力,並對該用戶的頸部輸出電刺激,以及對該用戶的頸部加熱。
  9. 如請求項2所述的頸部支撐裝置,其中,該頸部支撐裝置包括一枕本體與一枕套,且該枕套能包覆該枕本體,該第一充氣氣囊及各該第二充氣氣囊則位於該枕本體內,該充氣裝置位於該枕本體與該枕套外,且各該管體能穿過該枕套而伸入至該枕本體內。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頸部支撐裝置,其中,該第一充氣氣囊及該第二充氣氣囊分別具有一能延展的頂端與一不能延展的底部。
  11. 如請求項1所述的頸部支撐裝置,其中,該第一充氣氣囊設有呈弧形的一第一端以及相對於該第一端的一第二端,該第一端能朝向該第一凹槽內的上側內表面,該第二端呈平底且能朝向該第一凹槽的底部開口,至少一個第二充氣氣囊設有一平面頂端以及與該平面頂端相對的一平面底端,該平面頂端能朝向該第二凹槽的上側內表面,該平面底端能朝向該第二凹槽的底部開口。
  1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頸部支撐裝置,其中,各該第二凹槽大於該第一凹槽,並且在未膨脹狀態下的各該第二充氣氣囊,其長度與體積的至少其中之一,大於未膨脹狀態下的該第一充氣氣囊。
  13. 如請求項1所述的頸部支撐裝置,其中,該中央支撐體的硬度大於該承載部的中央部分,該中央部分在該用戶的頸部枕靠在該中央支撐體的狀態下,會對應於該用戶的頭部背側。
  14. 如請求項1所述的頸部支撐裝置,其中,該頸部支撐裝置包括一枕本體與一枕套,且該枕套能包覆該枕本體,該枕本體對應於該第二凹槽的側邊部分包含部分的該支撐部與部分的該承載部,且前述側邊部分的硬度大於該承載部的其餘部分。
  15. 一種可調式充氣式的頸部支撐裝置的製造方法,包括:形成一枕本體,該枕本體設有一支撐頂表面、一承載頂表面與一底表面,其中,該支撐頂表面被設置為支撐一用戶的頸部,該承載頂表面被設置於在該用戶處於仰臥位置時承受該用戶的枕骨,該底表面形成一第一凹槽與二個第二凹槽,且各該第二凹槽分別位於該第一凹槽的相對兩側,該承載頂表面的高度小於該支撐頂表面的高度,各該第二凹槽的第一部分係對應於該支撐頂表面,各該第二凹槽的第二部分係對應於該承載頂表面,且各該第二凹槽的第一部分能相同或大於各該第二凹槽的第二部分;形成一底板,其具有與該枕本體的底部內周緣相匹配的一邊緣;將一第一充氣氣囊設置於該第一凹槽中,將兩個第二充氣氣囊分別設置於各該第二凹槽中,並將複數支管體組裝至該第一充氣氣囊和各該第二充氣氣囊,其中,各該第二充氣氣囊的第一 部分係位於該支撐部中,各該第二充氣氣囊的第二部分則位於該承載部中,且各該第二充氣氣囊的第一部分分別具有一第一最大膨脹高度,各該第二充氣氣囊的第二部分分別具有一第二最大膨脹高度,各該第一最大膨脹高度會大於各該第二最大膨脹高度;及將該枕本體的底部內周緣黏附到與該底板相匹配的該邊緣上,使得該枕本體與該底板能相互組裝,以形成該頸部支撐裝置,其中,該第一充氣氣囊與各該第二充氣氣囊容置於該頸部支撐裝置內。
TW110145358A 2020-12-14 2021-12-03 可調式充氣式的頸部支撐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TWI7978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67755.4A CN113907930A (zh) 2020-07-10 2020-12-14 充气式的颈椎牵引装置
CN202011467755.4 2020-12-14
CN202110625030.1A CN115429081A (zh) 2021-06-04 2021-06-04 可调式充气式的颈部支撑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202110625030.1 2021-06-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22221A TW202222221A (zh) 2022-06-16
TWI797869B true TWI797869B (zh) 2023-04-01

Family

ID=820915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45358A TWI797869B (zh) 2020-12-14 2021-12-03 可調式充氣式的頸部支撐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381548B2 (zh)
TW (1) TWI797869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42265A (zh) * 2015-06-17 2016-02-24 欧阳年沣 一种四区位可调节保健枕头
CN206560600U (zh) * 2016-11-25 2017-10-17 黄律翔 一种家用医疗颈椎治疗仪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47181A (ja) * 1997-08-08 1999-02-23 Koichi Nishikawa 温熱治療応用具
JP2017529945A (ja) * 2014-09-30 2017-10-12 テンピュール−ペディック・マネジメント・リミテッド・ライアビリティ・カンパニー 二つの密度の成型されたフォーム枕
CN206761254U (zh) * 2016-11-10 2017-12-19 谢志进 高度可调节生理颈枕及枕套
TWI622388B (zh) * 2017-05-03 2018-05-01 Hoi Ming Michael Ho 能對頭、頸及肩部施行電療按摩的裝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42265A (zh) * 2015-06-17 2016-02-24 欧阳年沣 一种四区位可调节保健枕头
CN206560600U (zh) * 2016-11-25 2017-10-17 黄律翔 一种家用医疗颈椎治疗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81548B2 (ja) 2023-11-15
TW202222221A (zh) 2022-06-16
JP2022094325A (ja) 2022-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000289A1 (en) Adjustable inflatable neck support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7213883B2 (en) Head rest
US4805603A (en) Inflatable cervical traction pillow
US7996940B1 (en) Custom therapeutic seat cushion
US8596717B2 (en) Posture trainer
US20080229498A1 (en) Inflatable cervical cushion
KR101716262B1 (ko) 다목적 기능성 베개
US20120180219A1 (en) Anatomically-correct support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 reclining person
CN113907930A (zh) 充气式的颈椎牵引装置
CN103070769A (zh) 用于对颈椎及腰椎进行功能锻炼的电动装置
EP3932261B1 (en) Adjustable inflatable neck support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120035652A1 (en) Sciatic Relief Device
US8756737B2 (en) Air tool with modularized air pad
TWI789178B (zh) 充氣式的頸椎牽引裝置
TWI797869B (zh) 可調式充氣式的頸部支撐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CN203208331U (zh) 用于对颈椎及腰椎进行功能锻炼的电动装置
RU2797431C1 (ru) Регулируемое надувное опор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шеи и способ его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CN115429081A (zh) 可调式充气式的颈部支撑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AU2021273515A1 (en) Adjustable inflatable neck support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I789145B (zh) 充氣式的頸椎牽引裝置
CA3121984A1 (en) Adjustable inflatable neck support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RU2798192C2 (ru) Надув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вытяжки шеи
JP3242122U (ja) エアバッグを備えるソファ
CN215347899U (zh) 一种背部支撑装置
CN210493576U (zh) 一种新型睡眠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