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47899U - 一种背部支撑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部支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47899U
CN215347899U CN202120909978.5U CN202120909978U CN215347899U CN 215347899 U CN215347899 U CN 215347899U CN 202120909978 U CN202120909978 U CN 202120909978U CN 215347899 U CN215347899 U CN 2153478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part
support device
back support
supporting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90997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文彬
刘显彬
李小燕
姚伟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iqiao renyin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inicut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inicut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inicut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90997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478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478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478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ttresses And Other Support Structures For Chairs And Be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坐具的支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部支撑装置。该背部支撑装置,其支撑本体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连接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间隔设置,连接部设置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连接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且连接部至少在相对的两个方向上尺寸均小于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形成分布在连接部相对两侧的容纳槽,容纳槽内设有可拆卸的填充物。该背部支撑装置能够为使用者提供较贴合的支撑,并且通过填充物可以实现背部支撑装置的个性化调节,进一步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和贴合支撑效果。另外通过可拆卸的填充物设置,根据需要可拓展背部支撑装置的使用场景。

Description

一种背部支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坐具的支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部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生活中的坐具种类各式各样,从结构上来说,主要分为带靠背和不带靠背两大类。而生活中常见的如带靠背座椅或沙发等坐具,其靠背主要用于提供整体的支撑,一般难以实现对人体背部较贴合或适配支撑,长时间久坐会引起腰背出现酸痛,同时也会加重腰椎病痛的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与使用者的背部相贴合的背部支撑装置。
(二)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部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本体,该支撑本体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连接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间隔设置,连接部设置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连接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且连接部至少在相对的两个方向上尺寸均小于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形成分布在连接部相对两侧的容纳槽,容纳槽内设有可拆卸的填充物;
优选的,在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外侧面和/或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外侧面设有脊柱支撑结构,所述脊柱支撑结构为沿脊柱长度方向的凹陷部。
优选的,所述凹陷部内具有多个凸起,所述多个凸起沿脊柱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凸起的高度低于所在支撑部的外侧面。
优选的,第一支撑部的外侧面为弧面;和/或
第二支撑部的外侧面为弧面。
优选的,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的间隔方向上,第一支撑部的厚度大于第二支撑部的厚度。
优选的,填充物为可充放气袋。
优选的,可充放气袋通过充气管连接有充气球,充气管上设有放气阀。
优选的,连接部在相邻的三个方向上的尺寸均小于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形成U型的容纳槽。
优选的,连接部在周向上的尺寸均小于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形成环形的容纳槽。
优选的,第一支撑部的外侧面设有纳米胶带;或
第二支撑部的外侧面设有纳米胶带。
优选的,连接部上设有至少一个用于穿设固定带的过孔。
优选的,背部支撑装置还包括一托架,托架为环形,套设在支撑本体的外周侧,至少在托架的环内相对的两侧设有嵌入部,嵌入部嵌设容纳槽内,托架上设有用于穿设固定带的过孔;
优选的,连接部上设有至少一个用于穿设固定带的过孔。
优选的,背部支撑装置还包括一托架,托架为环形,套设在支撑本体的外周侧,至少在托架的环内相对的两侧设有嵌入部,嵌入部嵌设容纳槽内,使托架固定在所述支撑本体,同时替代填充物,托架上设有用于穿设固定带的过孔;
优选的,上述中支撑本体、嵌入部和填充物,其中任一个为软质弹性材料,或者任两个为软质弹性材料,或者三个均为软质弹性材料。
优选的,软质弹性材料为聚氨酯发泡、弹性硅胶体、记忆棉、乳胶或EVA发泡。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部支撑装置,其支撑本体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连接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间隔设置,连接部设置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连接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且连接部至少在相对的两个方向上尺寸均小于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形成分布在连接部相对两侧的容纳槽,容纳槽内设有可拆卸的填充物。该背部支撑装置能够为使用者提供较贴合的支撑,并且通过填充物可以实现背部支撑装置的个性化调节,进一步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和贴合支撑效果。另外通过可拆卸的填充物设置,根据需要可拓展背部支撑装置的使用场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部支撑装置,其中,填充物为可充放气袋,可以通过充放气方便的对背靠装置进行调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部支撑装置,在第一支撑部或第二支撑部的外侧面设置纳米胶带,可以方便对背靠装置进行固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部支撑装置,在连接部上设置用于穿设固定带的过孔,方便对背靠装置进行固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部支撑装置,在支撑本体的外周侧设置环形的托架,托架通过嵌入部与支撑本体实现连接,托架上具有用于穿设固定带的过孔,方便对背靠装置进行固定。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附图仅为说明目的提供,图中各部件的比例与数量不一定与实际产品一致。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一种背部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背部支撑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一种背部支撑装置的横剖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一种背部支撑装置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另一种背部支撑装置的横剖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一种背部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一种背部支撑装置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另一种背部支撑装置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一种背部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一种背部支撑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一种背部支撑装置的横剖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一种背部支撑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中一种背部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中一种托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中一种背部支撑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中:1:支撑本体;11:第一支撑部;12:第二支撑部;13:连接部;14:容纳槽;15:脊柱支撑结构;151:凹陷部;152:凸起;16:填充物;17:充气管;18:充气球;19:放气阀;
2:纳米胶带;3:固定带;
4:托架;41:嵌入部;
100:座椅靠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部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本体1,该支撑本体1包括第一支撑部11、第二支撑部12和连接部13,第一支撑部11和第二支撑部12间隔设置,连接部13设置在第一支撑部11和第二支撑部12之间,连接第一支撑部11和第二支撑部12,连接部13为长条状,其长度方向沿使用者的脊柱方向设置,左右方向上位于第一支撑部11和第二支撑部12左右方向(垂直使用者的脊柱长度方向)上的中部位置,连接部13在左右方向上尺寸均小于第一支撑部11和第二支撑部12,在第一支撑部11和第二支撑部12之间形成分布在连接部13左右两侧的容纳槽14,在容纳槽14内设有可拆卸的填充物16。
一种情况下,背部支撑装置无需固定在座椅靠背上,只需将背部支撑装置放置在使用者的腰背部的合适位置,为使用者提供支撑。可拆卸的填充物16设置在容纳槽14内,一方面避免在使用时容纳槽14处发生塌陷,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使用不同厚度的填充物16或者不同层数的填充物16的叠加,调整背靠支撑装置的包覆角度(参见图6所示)。
另一种情况,拆卸填充物16后将背部支撑装置与现有具有两个左右间隔支撑板的背靠装置相配合,容纳槽14起到卡槽作用,通过容纳槽14卡固在两个支撑板上,提高背靠装置的支撑送效果。当然,填充物16也可以在不拆除状态下直接与背靠装置配合使用,通过填充物16调整背靠支撑装置的包覆角度。
综上,本实施例的背部支撑装置能够为使用者提供较贴合的支撑,并且通过填充物可以实现背部支撑装置的个性化调节,进一步提供使用的舒适度和支撑效果。另外通过可拆卸的填充物设置,根据需要可拓展背部支撑装置的使用场景。
为了更好的容纳脊柱关节突出的部分,减少对使用者脊柱的压迫感,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5所示,在第一支撑部11的外侧(第一支撑部11远离第二支撑部12的一侧)或第二支撑部12的外侧(第二支撑部12远离第一支撑部11的一侧)上设置脊柱支撑结构15,也可以在在第一支撑部11的外侧和第二支撑部12的外侧上均设置脊柱支撑结构1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脊柱支撑结构15包括沿脊柱长度方向的凹陷部,用于容纳使用者的脊柱,减少对脊柱的压迫。优选的,凹陷部的横截面为弧形或半圆形。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和图2所示,脊柱支撑结构15包括沿脊柱长度方向的凹陷部151,在凹陷部151内的多个凸起152,多个凸起152沿脊柱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凸起152的高度低于凹陷部的凹陷深度,即凸起低于其所在支撑部的外侧面。两个凸起152之间的间隔能够用于容纳脊柱分节突出的部分,若使用者将脊柱的分节处对应凸起的间隔处,则使用体验更佳。若不能对应,由于凸起低于所在支撑部的外侧面,因此减少对使用者脊柱的压迫。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在第一支撑部11和/或第二支撑部12的外侧面设置凸凹结构、磨砂结构或纹路设计,使其具有一定按摩或防滑效果。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3、图5和图6所示,在第一支撑部11和第二支撑部12的间隔方向上,第一支撑部11的厚度大于第二支撑部12的厚度。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使用第一支撑部11或者第二支撑部12支撑。
为了提高舒适度,第一支撑部11、第二支撑部12和连接部13采用软质弹性材料,例如聚氨酯发泡、弹性硅胶体、记忆棉、乳胶或EVA(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发泡材料等。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部11、第二支撑部12和连接部13为一体结构,其整体采用同一材质,例如聚氨酯发泡、弹性硅胶体、记忆棉、乳胶或EVA发泡等。优选的,可在第一支撑部11和/或第二支撑部12外套设一外套。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部11和第二支撑部12均采用软质弹性材料,例如聚氨酯发泡、弹性硅胶体、记忆棉、乳胶或EVA发泡等软质弹性材料等,但选用不同材质,使两者具有不同硬度,例如,第一支撑部11的硬度大于第二支撑部的硬度。当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部11和第二支撑部12可以仅其中一个采用软质弹性材料,例如聚氨酯发泡、弹性硅胶体、记忆棉、乳胶或EVA发泡等软质弹性材料等。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部1或第二支撑部12的外侧面为凸弧面,一般情况下,使用时第二支撑部12的外侧面靠近中心的区域受力较大,而本实施方式中,由中心向周边凸起高度逐渐降低且平滑过渡,即形成凸弧面结构,能够避免受力较大的区域变形过大,以在使用时提供更好的支撑。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部11和第二支撑部12的外侧面均为凸弧面。
当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部11和第二支撑部12的外侧面也可以为平面。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部11和/或第二支撑部12上设有透气孔,能够提高透气性。在一些具体地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部11上的透气孔为贯穿第一支撑部11的多个间隔设置的通孔。第二支撑部12上的透气孔为贯穿第二支撑部12的多个间隔设置的通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部13在相邻的三个方向(例如左、右、上或左、右、下)上的尺寸均小于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在第一支撑部11和第二支撑部之间12,形成U型的容纳槽14。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分别在连接部13左右两侧的容纳槽14内分别放置填充物16,也可以直接设置一个U型的填充物16,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部13在周向上的尺寸均小于第一支撑部11和第二支撑部12,在第一支撑部11和第二支撑部12之间,形成环形的容纳槽14。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分别在连接部13左右两侧的容纳槽14内分别放置填充物16,也可以直接设置一个U型的填充物16,还可以直接设置一个环形的填充物16,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填充物16为软质弹性材料,例如聚氨酯发泡、弹性硅胶体、记忆棉、乳胶或EVA发泡等软质弹性材料等。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填充物16可以由多个软垫组成,可以根据层叠或者减少层数。在另外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填充物16仅为一层,可以通过更换不同厚度或者硬度的填充物16对背靠支撑装置进行调节和支撑。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填充物16为可充放气袋,通过充放气实现第一支撑部11或第二支撑部12包覆度的调整。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可充放气袋为具有充放气阀的袋状结构,可以通过外部气源对可充放气袋进行充气。
为了方便进行充放气,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6-图8所示,可充放气袋通过充气管17连接有充气球18,充气管上设有放气阀19,通过握持充气球18即可实现对可充放气袋进行充气,通过放气阀19对可充放气袋进行放气。
在具有U型的容纳槽14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7所示,可充放气袋为相匹配的U型。
在具有环形的容纳槽14的实施方式中,参见7和图8所示,可充放气袋可为U型结构,也可以为相匹配的环形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充放气阀和放气阀为现有成熟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参见图9和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三的背部支撑装置是在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中任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具体的,第一支撑部11的外侧面或第二支撑部12的外侧面上设置纳米胶带2,可以方便的粘贴在座椅靠背100,且可以重复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纳米胶带2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参见图11和图12所示,实施例四的背部支撑装置是在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中任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具体的,在连接部13上设有至少一个用于穿设固定带3的过孔,该过孔连通连接部13左右两侧的容纳槽14,固定带3穿过该过孔可将背靠装置套设在座椅靠背100上。固定带3可以弹性材料制成的封闭环状,可以利用其弹性直接套设在座椅靠背100;也可以在固定带3的两端设置魔术贴,通过魔术贴使固定带3实现固定。
实施例五
参见图13-图15所示,实施例五的背部支撑装置是在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中任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具体的,设置一托架4,该托架4为环形,套设在支撑本体1的外周侧,至少在托架4的环内相对的两侧设有嵌入部41,嵌入部41嵌设容纳槽14内,托架4上设有用于穿设固定带3的过孔。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在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中任一实施方式中的基础上去除填充物16,而将托架4套设在支撑本体1的外周侧,嵌入部41可以替代填充物16作为容纳槽14内的支撑。
在具有U型的容纳槽14的实施方式中,托架4的环内相邻的三侧均设有嵌入部41。
在具有环形的容纳槽14的实施方式中,托架4的环内相邻的三侧或周向上均设有嵌入部41。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嵌入部41为软质弹性材料,例如聚氨酯发泡、弹性硅胶体、记忆棉、乳胶或EVA发泡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托架4的主体框架与嵌入部41为一体结构制成,即托架4整体均为软质弹性材料制成,但较优选的,托架4选用的材料硬度大于支撑本体1所选用材料的硬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基于材料穷举的困难性,本实用新型中的软质弹性材料是指向其施力时,其具有一定变形能力且在撤去所施力后能够恢复形状的本领域(靠背支撑、枕头、坐垫等领域或相近领域)常用材料,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材料仅为部分示例性材料,并非对其限定。
还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填充物调节第一支撑部和/或第二支撑部的包覆角度,是指通过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的间隔方向的厚度减少或增加,使第一支撑部和/或第二支撑部对应容纳槽的位置发生变形,进而改变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的角度,从而改变背靠支撑装置的包覆角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并非每个实施例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不存在方案冲突的情况下,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此外,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7)

1.一种背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本体,所述支撑本体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连接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间隔设置,所述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且所述连接部至少在相对的两个方向上尺寸均小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形成分布在所述连接部相对两侧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内设有可拆卸的填充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外侧面和/或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外侧面设有脊柱支撑结构,所述脊柱支撑结构为沿脊柱长度方向的凹陷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内具有多个凸起,所述多个凸起沿脊柱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凸起的高度低于所在支撑部的外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外侧面为凸弧面;和/或
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外侧面为凸弧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的间隔方向上,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厚度大于第二支撑部的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物为可充放气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充放气袋通过充气管连接有充气球,所述充气管上设有放气阀。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在相邻的三个方向上的尺寸均小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形成U型的容纳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在周向上的尺寸均小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形成环形的容纳槽。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外侧面上设有纳米胶带;或
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外侧面上设有纳米胶带。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上设有至少一个用于穿设固定带的过孔。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托架,所述托架为环形,套设在所述支撑本体的外周侧,至少在所述托架的环内相对的两侧设有嵌入部,所述嵌入部嵌设所述容纳槽内,所述托架上设有用于穿设固定带的过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嵌入部为软质弹性材料。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物为软质弹性材料;和/或
所述支撑本体为软质弹性材料。
15.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背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托架,所述托架为环形,套设在所述支撑本体的外周侧,至少在所述托架的环内相对的两侧设有嵌入部,所述嵌入部嵌设所述容纳槽内,使所述托架固定在所述支撑本体,同时替代所述填充物,所述托架上设有用于穿设固定带的过孔;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背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嵌入部为软质弹性材料。
17.根据权利要求13、14或16所述的背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质弹性材料为聚氨酯发泡、弹性硅胶体、记忆棉、乳胶或EVA发泡。
CN202120909978.5U 2021-04-29 2021-04-29 一种背部支撑装置 Active CN2153478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09978.5U CN215347899U (zh) 2021-04-29 2021-04-29 一种背部支撑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09978.5U CN215347899U (zh) 2021-04-29 2021-04-29 一种背部支撑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47899U true CN215347899U (zh) 2021-12-31

Family

ID=796287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909978.5U Active CN215347899U (zh) 2021-04-29 2021-04-29 一种背部支撑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478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85575B2 (en) Folding two section pillow comprised of horseshoe and contour pillows
US5902011A (en) Office chair and adjustable lumbar support therefor
US6502263B1 (en) Seat cushion and positioning assembly including inflatable air cell pressure compensation insert
US7996940B1 (en) Custom therapeutic seat cushion
US20060267392A1 (en) Head rest
US20080229498A1 (en) Inflatable cervical cushion
US20030125650A1 (en) Portable, inflatable lumbar cushion
US20220000289A1 (en) Adjustable inflatable neck support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EP3016549B1 (en) Contouring backrest device
US9295340B2 (en) Cushioning system
US20090236888A1 (en) Portable,Inflatable and Self-Adjusting Cushion for Upper and Lower Back Support
US9642469B2 (en) Seating apparatus with adjustable cushioning
CN215347899U (zh) 一种背部支撑装置
US20020087105A1 (en) Portable, inflatable lumbar cushion
EP3932261B1 (en) Adjustable inflatable neck support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6496994B1 (en) Back support
CN113208338A (zh) 便携式座椅和靠垫
RU2797431C1 (ru) Регулируемое надувное опор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шеи и способ его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CN217286370U (zh) 一种颈椎病患者用的医用颈椎枕
TWI797869B (zh) 可調式充氣式的頸部支撐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CN220676266U (zh) 一种可调节的充气中空坐垫
CN213190921U (zh) 手术用侧卧体位垫
CN208447006U (zh) 一种充气式座椅头枕
TW202402257A (zh) 用於輪椅的可調整解剖學支撐件及座墊裝置
CA3121984A1 (en) Adjustable inflatable neck support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216

Address after: 518000 Room 201, building A, No. 1, Qian Wan Road, Qianhai Shenzhen Hong Kong cooperation zone, Shenzhen, Guangdong (Shenzhen Qianhai business secretary Co., Ltd.)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miqiao renyi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09 / F, 14 / F, Huafeng youth entrepreneurship base, jia'an Road,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MINICUTE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