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96393B -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96393B
TWI796393B TW107143197A TW107143197A TWI796393B TW I796393 B TWI796393 B TW I796393B TW 107143197 A TW107143197 A TW 107143197A TW 107143197 A TW107143197 A TW 107143197A TW I796393 B TWI796393 B TW I79639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bms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aforementioned
cont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431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31910A (zh
Inventor
高野裕昭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19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19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63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6393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beams, i.e. beam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6Selective distribution of broadcast services, e.g.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MBMS]; Services to user groups; One-way selective calling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6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in the space domain, e.g. bea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30Resource management for broadcast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40Connection management for selective distribution or broadcas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eduction Or Emphasis Of Bandwidth Of Signal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使得利用指向性波束的往終端裝置之內容的配訊能夠以較為合適的態樣加以實現。

一種通訊裝置,其係具備:通訊部,係進行無線通訊;和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使得從上位節點所被多播之內容,是利用從前記無線通訊中所被利用之複數個指向性波束分配給終端裝置的至少一部分之指向性波束,而被配訊至該當終端裝置。

Description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本揭露係有關於通訊裝置、通訊方法、及程式。
蜂巢式移動通訊的無線存取方式及無線網路(以下亦稱為「Long Term Evolution(LTE)」、「LTE-Advanced(LTE-A)」、「LTE-Advanced Pro(LTE-A Pro)」、「New Radio(NR)」、「New Radio Access Technology(NRAT)」、「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或「Further EUTRA(FEUTRA)」),係在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中正被研討。此外,在以下的說明中,LTE係包含LTE-A、LTE-A Pro、及EUTRA,NR係包含NRAT、及FEUTRA。在LTE及NR中,基地台裝置(基地台)係亦稱為eNodeB(evolved NodeB),終端裝置(移動台、移動台裝置、終端)係亦稱為UE(User Equipment)。LTE及NR,係將基地台裝置所覆蓋的區域複數配置成蜂巢網狀的蜂巢式通訊系統。單一基地台裝置係亦可管理複數個蜂巢網。
在LTE/LTE-A之後繼的第5世代(5G)移動體 通訊系統中,在基地台與終端裝置之間的通訊中利用具有指向性之波束的技術,正被研討。藉由利用如此技術,就可將基地台與終端裝置之間的通訊,除了進行時間及頻率之多工以外,還可進行空間性多工。例如,專利文獻1中係揭露,在基地台與終端裝置之間的通訊中利用指向性波束的技術之一例。
又,作為利用上述的無線網路,而將本文、樂曲、靜止影像、動態影像等之內容配訊至各終端裝置所需之技術,一種被稱為MBMS(Multimedia Broadcast and Multicast Service)的技術,正被研討。藉由利用MBMS之技術,就可將作為節目而被播送的上記各種內容,透過無線網路而有效率地配訊給複數個終端裝置。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7-157908號公報
另一方面,在第5世代(5G)移動體通訊系統中,由於是一面將具有指向性之波束(以下亦稱為「指向性波束」)進行掃描一面向各終端裝置發送資料,因此對通訊範圍內的各個終端裝置配訊內容的方法,係與使用無指向性之波束的通訊不同。因此,在通訊時會利用指向性波束的此種狀況下,也能將像是MBMS等,可有效率地將以所謂節目(播送節目)方式而被提供之內容配訊給各終端裝置的技術,以較合適的態樣來加以適用的技術,是被人們所需求。
於是,在本揭露中係提出一種,使得利用指向性波束的往終端裝置之內容的配訊能夠以較為合適的態樣加以實現的技術。
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通訊裝置,其係具備:通訊部,係進行無線通訊;和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使得從上位節點所被多播之內容,是利用從前記無線通訊中所被利用之複數個指向性波束分配給終端裝置的至少一部分之指向性波束,而被配訊至該當終端裝置。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通訊裝置,其係具備:通訊部,係進行無線通訊;和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使得從上位節點被多播至基地台,且利用從複數個指向性波束所被分配的至少一部分之指向性波束而從該當基地台所被配訊之內容,會被接收。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通訊方法,係含有:由電腦,進行無線通訊之步驟;和進行控制,以使得從上位節點所被多播之內容,是利用從前記無線通訊中所被利用之複數個指向性波束分配給終端裝置的至少一部分之指向性波束,而被配訊至該當終端裝置之步驟。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通訊方法,係含有:由電腦,進行無線通訊之步驟;和進行控制,以使得從上位節點被多播至基地台,且利用從複數個指向性波束所被分配的至少一部分之指向性波束而從該當基地台所被配訊之內容,會被接收之步驟。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程式,係令電腦執行:進行無線通訊之步驟;和進行控制,以使得從上位節點所被多播之內容,是利用從前記無線通訊中所被利用之複數個指向性波束分配給終端裝置的至少一部分之指向性波束,而被配訊至該當終端裝置之步驟。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程式,係令電腦執行:進行無線通訊之步驟;和進行控制,以使得從上位節點被多播至基地台,且利用從複數個指向性波束所被分配的至少一部分之指向性波束而從該當基地台所被配訊之內容,會被接收之步驟。
如以上說明,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使得利用指向性波束的往終端裝置之內容的配訊能夠以較為合適的態樣加以實現的技術。
此外,上記效果並非一定要限定解釋,亦可和上記效果一併、或取代上記效果,而達成本說明書所欲揭露之任一效果、或可根據本說明書來掌握的其他效果。
以下,一邊參照添附圖式,一邊詳細說明本揭露的理想實施形態。此外,於本說明書及圖式中,關於實質上具有同一機能構成的構成要素,係標示同一符號而省略重複說明。
此外,說明是按照以下順序進行。 1.構成例 1.1.系統的構成例 1.2.基地台之構成例 1.3.終端裝置之構成例 2.MBMS 3.技術特徵 4.應用例 4.1.基地台的相關應用例 4.2.終端裝置的相關應用例 5.總結
<<1.構成例>> <1.1.系統的構成例> 首先,參照圖1,說明本揭露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1的概略構成之一例。圖1係用來說明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1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說明圖。如圖1所示,系統1係含有:無線通訊裝置100、終端裝置200、及MEC伺服器300。此處,終端裝置200係也被稱為使用者。該當使用者,係也可被稱為UE。亦即,前述的UE200,係可相當於圖1所示的終端裝置200。無線通訊裝置100C,係亦被稱為UE-Relay。此處的UE,係可為LTE或LTE-A中所被定義的UE,UE-Relay係亦可為3GPP中所正討論的Prose UE to Network Relay,也可意指一般的通訊機器。
(1)無線通訊裝置100 無線通訊裝置100,係為向旗下之裝置提供無線通訊服務的裝置。例如,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為蜂巢式系統(或移動體通訊系統)的基地台。基地台100A,係與位於基地台100A的蜂巢網10A之內部的裝置(例如終端裝置200A),進行無線通訊。例如,基地台100A,係向終端裝置200A發送下鏈訊號,從終端裝置200A接收上鏈訊號。
基地台100A,係與其他基地台藉由例如X2介面而被邏輯性地連接,可進行控制資訊等之收送訊。又,基地台100A,係與核心網路40藉由例如S1介面而被邏輯性地連接,可進行控制資訊等之收送訊。此外,這些裝置間的通訊,在實體上係可藉由多樣的裝置而被中繼。
此處,圖1所示的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為巨集蜂巢網基地台,蜂巢網10係為巨集蜂巢網。另一方面,無線通訊裝置100B及100C,係為分別運用小型蜂巢網10B及10C的主裝置。作為一例,主裝置100B係為被固定設置的小型蜂巢網基地台。小型蜂巢網基地台100B,係和巨集蜂巢網基地台100A之間建立無線回程鏈結,和小型蜂巢網10B內的1台以上之終端裝置(例如終端裝置200B)之間建立存取鏈結。此外,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亦可為3GPP中所被定義的中繼節點。主裝置100C,係為動態AP(存取點)。動態AP100C,係為將小型蜂巢網10C做動態運用的移動裝置。動態AP100C,係和巨集蜂巢網基地台100A之間建立無線回程鏈結,和小型蜂巢網10C內的1台以上之終端裝置(例如終端裝置200C)之間建立存取鏈結。動態AP100C係可為,例如,搭載有可運作成為基地台或無線存取點的硬體或軟體的終端裝置。此情況的小型蜂巢網10C,係為被動態形成的局部性網路(Localized Network/Virtual cell)。
蜂巢網10係例如,依照LTE、LTE-A(LTE-Advanced)、GSM(註冊商標)、UMTS、W-CDMA、CDMA200、WiMAX、WiMAX2或IEEE802.16等之任意之無線通訊方式而被運用即可。
此外,小型蜂巢網係為可以包含有:與巨集蜂巢網重疊或非重疊配置的,比巨集蜂巢網還小的各種種類之蜂巢網(例如毫微微蜂巢網、毫微蜂巢網、微微蜂巢網及微蜂巢網等)之概念。在某個例子中,小型蜂巢網係被專用的基地台所運用。在別的例子中,小型蜂巢網係為,身為主裝置之終端是成為小型蜂巢網基地台而暫時動作,而被運用。所謂的中繼節點,也是可以視為小型蜂巢網基地台之一形態。作為中繼節點的母台而發揮機能的無線通訊裝置,係也被稱為供給者基地台。供給者基地台,係亦可意味著LTE中的DeNB,也可意味著較為一般所說的中繼節點的母台。
(2)終端裝置200 終端裝置200係可於蜂巢網系統(或移動體通訊系統)中進行通訊。終端裝置200,係與蜂巢網系統的無線通訊裝置(例如基地台100A、主裝置100B或100C)進行無線通訊。例如,終端裝置200A,係將來自基地台100A的下鏈訊號予以接收,並將往基地台100A的上鏈訊號予以發送。
(3)應用程式伺服器60 應用程式伺服器60,係為向使用者提供服務的裝置。應用程式伺服器60,係被連接至封包資料網路(PDN)50。另一方面,基地台100,係被連接至核心網路40。核心網路40,係透過閘道裝置(圖8中的P-GW)而被連接至PDN50。因此,無線通訊裝置100,係將應用程式伺服器60所提供的服務,透過封包資料網路50、核心網路40及無線通訊路而提供給MEC伺服器300、及使用者。
(4)MEC伺服器300 MEC伺服器300,係為向使用者提供服務(應用程式或內容等)的服務提供裝置。MEC伺服器300,係可被設在無線通訊裝置100。此情況下,無線通訊裝置100,係將MEC伺服器300所提供的服務,透過無線通訊路而提供給使用者。MEC伺服器300,係亦可以邏輯性的機能實體的方式而被實現,也可如圖1所示般地與無線通訊裝置100等一體形成。
例如,基地台100A,係將MEC伺服器300A所提供的服務,提供給連接至巨集蜂巢網10的終端裝置200A。又,基地台100A,係將MEC伺服器300A所提供的服務,透過主裝置100B,提供給連接至小型蜂巢網10B的終端裝置200B。
又,主裝置100B,係將MEC伺服器300B所提供的服務,提供給連接至小型蜂巢網10B的終端裝置200B。同樣地,主裝置100C,係將MEC伺服器300C所提供的服務,提供給連接至小型蜂巢網10C的終端裝置200C。
(5)補充 以上,雖然展示了系統1的概略性構成,但本技術係不限定於圖1所示的例子。例如,作為系統1的構成,亦可採用不含主裝置的構成、SCE(Small Cell Enhancement)、HetNet(Heterogeneous Network)、MTC(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網路等。
<1.2.基地台之構成例> 接著,參照圖2,說明本揭露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基地台100的構成。圖2係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基地台100之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參照圖2,基地台100係含有:天線部110、無線通訊部120、網路通訊部130、記憶部140、處理部150。
(1)天線部110 天線部110,係將無線通訊部120所輸出之訊號,以電波方式在空間中輻射。又,天線部110,係將空間之電波轉換成訊號,將該當訊號輸出至無線通訊部120。
(2)無線通訊部120 無線通訊部120,係將訊號予以收送訊。例如,無線通訊部120,係向終端裝置發送下鏈訊號,從終端裝置接收上鏈訊號。
(3)網路通訊部130 網路通訊部130,係收送資訊。例如,網路通訊部130,係向其他節點發送資訊,從其他節點接收資訊。例如,上記其他節點係包含有其他基地台及核心網路節點。
此外,如前述,於本實施形態所述的系統1中,終端裝置是身為中繼終端而動作,有時候會將遠端終端與基地台之間的通訊,加以中繼。此種情況下,例如,該當相當於中繼終端的無線通訊裝置100C,係亦可不具備網路通訊部130。
(4)記憶部140 記憶部140,係將基地台100之動作所需之程式及各種資料,予以暫時或永久性記憶。
(5)處理部150 處理部150,係提供基地台100的各種機能。處理部150係含有:通訊控制部151、資訊取得部153、通知部155。此外,處理部150,係亦可還含有這些構成要素以外之其他構成要素。亦即,處理部150係還可進行這些構成要素之動作以外之動作。
通訊控制部151、資訊取得部153、及通知部155之動作,係在後面詳細說明。
<1.3.終端裝置之構成例> 接著,參照圖3,說明本揭露的實施形態所述之終端裝置200的構成之一例。圖3係本揭露的實施形態所述之終端裝置200之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如圖3所示,終端裝置200係含有:天線部210、無線通訊部220、記憶部230、處理部240。
(1)天線部210 天線部210,係將無線通訊部220所輸出之訊號,以電波方式在空間中輻射。又,天線部210,係將空間之電波轉換成訊號,將該當訊號輸出至無線通訊部220。
(2)無線通訊部220 無線通訊部220,係將訊號予以收送訊。例如,無線通訊部220,係將來自基地台的下鏈訊號予以接收,並將往基地台的上鏈訊號予以發送。
又,如前述,於本實施形態所述的系統1中,終端裝置是身為中繼終端而動作,有時候會將遠端終端與基地台之間的通訊,加以中繼。此種情況下,例如,身為遠端終端而動作的終端裝置200C中的無線通訊部220,係亦可與中繼終端之間,收送邊緣鏈結訊號。
(3)記憶部230 記憶部230,係將終端裝置200之動作所需之程式及各種資料,予以暫時或永久性記憶。
(4)處理部240 處理部240,係提供終端裝置200的各種機能。例如,處理部240係含有:通訊控制部241、資訊取得部243、測定部245、通知部247。此外,處理部240,係亦可還含有這些構成要素以外之其他構成要素。亦即,處理部240係還可進行這些構成要素之動作以外之動作。
通訊控制部241、資訊取得部243、測定部245、及通知部247之動作,係在後面詳細說明。
<<2.MBMS>> 接下來,說明MBMS。MBMS,係為利用無線網路,而將本文、樂曲、靜止影像、動態影像等之內容配訊至各終端裝置所需之技術,正式名稱係為「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s」。此外,為了較容易理解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之特徵,針對廣播(Broadcast)及多播(Multicast)也說明概要如下。
廣播,係為point-to-multi point之單方向的downlink transmission。廣播,係在提供服務時,不需要與網路進行通訊,因此即使像是所謂「RRC idle」之狀態這類,沒有連接至網路的省電狀態下,終端裝置仍可接受被廣播的服務之配訊。亦即,終端裝置係即使於RRC idle狀態下,仍可接收從基地台所被廣播之內容,並將該當內容提示給使用者。
多播,係在對複數個終端裝置提供服務這點上與廣播類似,但終端裝置在接受服務之提供時,必須要向網路側表示要接受該當服務之提供之意思,這點是與廣播不同。亦即,多播係為,終端裝置為了接受服務之提供,必須與網路進行通訊。
此外,在5G中,可以使用6GHz以上的高頻率,但在高頻帶下由於傳播損失較高,因此為了彌補該當傳播損失,藉由beam forming而使電波(無線訊號)帶有指向性,藉此以確保較高的天線增益。為此,藉由beam forming而對特定之終端裝置具有指向性,因此由終端裝置來進行希望接受支援MBMS的服務之提供之意旨的意思表示,較為理想。亦即,於5G移動體通訊系統中在適用MBMS時,藉由多播來實現內容之配訊,是較為重要的。此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將支援MBMS的服務,亦稱為「MBMS服務(MBMS Service)」。
(MBMS的網路架構) 接下來,參照圖4,說明MBMS的網路架構(network architecture)的概要。圖4係針對MBMS的網路架構而說明概要的說明圖。
如圖4所示,MBMS的網路架構,係由核心網路(CN:Core Network)與RAN(Radio Access Network)所構成。又,CN中係包含有各種實體(entity)。作為CN中所含之實體係可舉出例如: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HSS(Home Subscriber Server)、S-GW(Serving Gateway)、P-GW(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MBMS閘道(MBMS Gateway)、BM-SC(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Centre)、內容伺服器(Content Server)等。又,在MBMS的網路架構中,作為RAN側之實體,係包含有MCE(Multi-cell/Multicast Coordination Entity)。此外,在這些實體之中,MCE、MBMS閘道、BM-SC、及內容伺服器係為MBMS所固有之實體,至於其他的實體,則是和LTE中的單播通訊中所被利用的實體相同。又,於MBMS服務中所被提供的內容,係可從電信商網路的內部而被提供,也可從網際網路而被提供。此外,CN內的實體(特別是MBMS閘道或BM-SC),係相當於基地台的「上位節點」之一例。又,MME係相當於「管理會談的所定之節點」之一例。
此處,針對MBMS所固有之實體,亦即MCE、MBMS閘道、BM-SC、及內容伺服器之每一者,說明概要如下。
(MCE) 首先說明MCE。如圖4所示,MCE係被分類成RAN側之實體。MCE,係亦可被配置在各基地台(eNodeB)之中,也可被配置在基地台之外。作為MCE的功能,係可舉出「MBMS用的時間、頻率資源之分配」、「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之決定」、「計數(Counting)機能」這3者。此外,所謂MCS,係相當於調變方式或編碼速率。又,所謂計數機能,係相當於收集使用者對服務感到多大之興趣的機能。藉由計數機能,例如,基地台係可隨應於感興趣的使用者之數量(換言之,係為希望內容之配訊的終端裝置之數量),來分配MBMS用的時間、頻率資源,或是停止分配等等。
此外,在LTE中,由於是利用無指向性的波束,因此難以將MCS針對每一終端裝置做個別地控制。相對於此,在5G中,由於可對各終端裝置個別地分配波束,因此例如亦可每一終端裝置地以不同的MCS來提供內容(例如支援MBMS的內容)。
亦即,在5G中,例如對各終端裝置以UE Specific的波束來提供MBMS服務,此種狀況也是可以被預想的。即使基地台與終端裝置之間,是進行單播(unicast)這類的操作(由於是對複數個終端裝置配訊相同的內容,因此嚴謹來說係為多播),內容伺服器與基地台之間,仍是藉由多播(就IP層而言係為多播)來配訊內容。因此,為了特定出要對哪個基地台進行多播,計數此一機能係為重要。
此處,作為參考,參照圖5,說明用來進行計數所需之先前的程序之一例。圖5係為用來說明進行計數所需之程序之一例的說明圖。
如圖5所示,首先,MCE400係對基地台100,發送MBMS Service Counting Request(S101)。基地台100,係從MCE400接受MBMS Service Counting Request,對該當MCE400回送MBMS Service Counting Response(S103)。接下來,基地台100係對終端裝置200發送MBMS Service Counting Request(S105)。終端裝置200,係從基地台100接受MBMS Service Counting Request,對該當基地台100回送MBMS Service Counting Response(S107)。然後,基地台100,係一旦從終端裝置200收到MBMS Service Counting Response之回送,就對MCE400發送MBMS Service Results Report(S109)。藉由如上的程序,MCE400係可例如,基於從基地台100所被發送的報告(MBMS Service Results Report),而辨識出希望MBMS服務之提供的終端裝置之數量。
(MBMS閘道) 接下來,說明MBMS閘道。如圖4所示,MBMS閘道係為被配置在CN的實體。MBMS閘道係具有,以IP(Internet protocol) multicast address為線索,而往對應之基地台(eNodeB)送達封包之機能。LTE中的MBMS係只想定了廣播,並不支援多播。這是在服務上不支援多播的意思。另一方面,就IP層而言則是使用了多播。具體而言,由於在服務上是對複數個終端裝置進行廣播,因此在複數個基地台與MBMS閘道之間藉由事前進行訊令以特定出至少一部分之基地台,而只對所特定出來的該當基地台,轉送封包。因此,在IP層中,會使用多播位址(multicast address)。
例如,圖6係為MBMS閘道與基地台之間的M1介面的協定堆疊之一例的圖示。在圖6所示的協定之中,關於位於上側的DASH、HTTP、TPC/UDP、及IP的層,雖然在規格中沒有被明示性地記載,但與通常之單播相同的情況時是被推測成如圖6所示的構成。又,關於位於下側的GTPv1-U、UDP、IP、L2、及L1的層,則是和單播中的S1介面相同。此外,為了基於多播位址而對複數個基地台轉送封包而被使用的IP層,係為位於下側的IP層。
於LTE中,係如上記從MBMS閘道對複數個基地台將封包進行多播,該當複數個基地台,係將彼此同步收取到的封包,向終端裝置,透過無線通訊而予以發送。另一方面,在5G中,對各終端裝置,則是利用UE Specific之波束來提供MBMS服務。因此,對基地台設置快取機能,若為某一定期間內,則終端裝置可自由地選擇要接收MBMS服務的時間。
在5G的MBMS中,藉由將對應於MBMS之內容(以下亦稱為「MBMS內容」)快取在基地台中,就可對終端裝置較有彈性地提供服務,同時,可以期待較為降低CN之流量的效果。又,於RAN側,並非藉由先前的廣播或多播來發送內容,而是使用UE specific之波束而對每一終端裝置地發送內容,因此可較為減低RAN側中被MBMS所消耗的資源。
(BM-SC) 接下來,說明BM-SC。BM-SC,係相當於MBMS內容的進入點。BM-SC係具有如以下說明的機能。第1點,BM-SC係進行MBMS Session management。具體而言,BM-SC,係管理MBMS服務的開始及結束。第2點,BM-SC係對各MBMS Session,指派一種被稱為TMGI(Temporary Mobile Group Identity)的ID。第3點,BM-SC係對MBMS Session,指派QoS。第4點,BM-SC係在Application Level上對終端裝置,提供節目表等之播送的相關之資訊(TS29.061)。
在LTE中,MBMS的流量與單播的流量,係藉由子訊框而被分離。具體而言,係將具有1ms之長度的無線訊框(radio frame),分割成具有0.1ms之長度的10個子訊框,藉由其中一部分之子訊框而提供MBMS服務。因此,MBMS與單播,係為不同的網路,即使單播的流量增大,MBMS的流量可能會受到影響的這類狀況,例如像是分配給MBMS的子訊框做準靜態(semi-static)變更的情況等,仍是極度有限的。將MBMS服務以使用UE specific之波束的單播來加以提供的情況下,可以想定,通常之單播與MBMS服務之單播之其中至少一方有可能會對另一方造成影響。
(內容伺服器) 接下來,說明內容伺服器。內容伺服器,係為提供內容的伺服器。內容伺服器,係可被配置在電信商網路之中或之外。
(session start procedure) 接下來,為了更容易理解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的特徵,作為參考,說明LTE中的MBMS的session start procedure之一例。例如,圖7係為LTE中的MBMS的session start procedure之一例的程序圖。
如圖7所示,MBMS的session start procedure,係以MB-SC為起點。具體而言,首先MB-SC460係對MBMS閘道440,發送關於MBMS會談之開始的請求(Start Request)(S121)。此時,藉由該當請求,例如服務區域、QoS、及MGI(Mobile Group Identity)等之資訊,會被通知。MBMS閘道440,係對來自MB-SC460之上記請求而回送回應(Start Response)(S123)。
接下來,MBMS閘道440,係對MME420發送關於MBMS會談之開始的請求(Start Request)(S125)。MME420,係一旦從MBMS閘道440收到上記請求,就對MCE400發送關於MBMS會談之開始的請求(Start Request)(S127)。MCE400,係一旦從MME420收到上記請求,就對該當MME420回送回應(Start Response)(S129)。MME420,係一旦從MCE400收到上記回應之回送,就將針對來自MBMS閘道440之上記請求的回應(Start Response),回送至該當MBMS閘道440(S131)。
接下來,MCE400,係對服務區域所該當之基地台100,發送關於MBMS會談之開始的請求(Start Request)(S133)。又,MCE400,係對該當基地台100,通知關於MBMS會談之排程的資訊(Scheduling Info)(S135)。該當基地台100,係將針對來自MCE400之上記請求的回應(Start Response),回送至該當MCE400(S137)。又,該當基地台100,係從MCE400接收關於MBMS會談之排程的資訊之通知,向該當MCE400回送回應(Scheduling Info Response)(S139)。
接下來,基地台100,係基於從MCE400所被通知的資訊,對通訊範圍內的終端裝置200發送MCCH Change Notification(S141),然後將MCCH/MCH/PMCH發送至該當終端裝置200(S143)。此外,有關MCCH、MCH、及PMCH的細節,將另外詳述於後。
接下來,從MB-SC460往MBMS閘道440係有對象之MBMS內容會被轉送,該當MBMS內容係從該當MBMS閘道440往上記基地台100被進行IP多播(S145)。基地台100,係一旦從MBMS閘道440接收上記MBMS內容,就向終端裝置200發送MCCH/MCH/PMCH。亦即,基地台100,係將所接收到的該當MBMS內容,予以廣播(S147)。
以上,參照圖7,說明了LTE中的MBMS的session start procedure之一例。另一方面,在5G的NR中,對於先前的session start procedure,有可能會追加從終端裝置開始會談的程序。這是為了,要使以UE specific之波束而被提供之MBMS服務,可以隨著每個終端裝置而變更內容之配訊時間。
(關於MBMS的Radio Access Network) 接下來,關於MBMS的RAN的特徵,說明如下。
(1)關於MBMS的邏輯頻道 MBMS(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係藉由MTCH(Multicast Transport Channel)與MCCH(Multicast Control Channel)這2個邏輯頻道(Logical Channel),而被提供。這2個頻道是被對映至PMCH(PHY Multicast Channel)來作為實體頻道。在PMCH中,MCCH與MTCH之雙方都被發送,並且作為MAC signaling而被生成的,MBMS會談與PMCH之間的對映所需之排程資訊,也被發送。該Mac signaling,係在PMCH的開頭部分被發送。
(2)關於MBMS的實體頻道 在PMCH中,是採用一種被稱為Extend CP的CP長度比較長的Cyclic prefix。這是因為,為了構成用來把來自複數個基地台之訊號予以合成所需之single frequency network。在LTE中,1無線訊框(radio frame)係有10子訊框(sub frame),在其中,可使用MBSFN(MBMS Single Frequency Network)的子訊框是被準靜態(semi static)地指定而使用。例如,圖8係圖示了利用MBMS時的訊框結構之一例。於圖8中,有被打記號的子訊框,係模式性表示可使用MBSFN的子訊框。又,有被打記號的訊框,係模式性表示含有可使用MBSFN之子訊框的訊框。
MBSFN用的子訊框之中,係有PDCCH及PDSCH之部分,但PDCCH係並非MBMS用,而是為了傳達在通常之unicast流量下所必須之Uplink之排程資訊,而被使用。因此,MBSFN用的子訊框之中的PDSCH之部分是被使用於MBMS用,藉由該當PDSCH而發送PMCH。
(3)MBMS會談 在本揭露中,亦將一個節目稱為MBMS會談。此情況下,該當MBMS會談,係被對映至實體頻道也就是PMCH(PHY Multicast Channel)。又,該當PMCH,係被對映至已被分配給MBMS用的子訊框。
(4)MBMS服務區域 所謂MBMS服務區域(MBMS service Area),係相當於一個MBMS服務所被提供之地區。又,所謂MBSFN區域(MBSFN Area),係相當於構成SFN(Single Frequency Network)的地區。MBSFN區域,係對一個基地台最多可以設定8個。在構成了SFN的情況下,複數個基地台係會協調而發送相同內容。
此外,於5G中可想定,MBMS會談,是對各終端裝置藉由UE specific之波束而被提供。在先前的MBMS中,由於是使用了後述的SFN之技術,因此不需要考慮接手。相對於此,在5G中,由於如上述的特性,因此必須要有對應於MBMS之接手的機制。因此,例如,從切換來源之基地台對切換目標之基地台,就為需要通知MBMS會談之號碼。此處,波束恢復(beam recovery)所必須之波束是從其他基地台(例如相鄰之蜂巢網的基地台)而被提供的這類情況下,藉由對波束恢復請求(beam recovery request)而含入MBMS會談,就也可以減少延遲。
(5)SFN 所謂SFN(Single Frequency Network),係從複數個基地台(eNodeB)在同時刻、以同頻率而同時發送相同訊號,這些複數個Downlink訊號係被視為CP(Cyclic Prefix)之範圍內的反射波而加以合成而收訊,藉此以提升訊號強度的技術。在播送的情況下,由於被要求在較廣的範圍內讓終端裝置進行收訊,因此會有使用該當SFN的情況。
(6)關於MBMS的排程 終端裝置,如果不知道播送的節目是在哪裡被從基地台(eNodeB)所發送的話,有的時候就會難以收訊。在此種情況下,終端裝置,係必須要取得排程資訊(亦即,表示是在哪裡所被發送的資訊)。
有關排程,係按照以下所示的程序而被進行。此外,關於各程序之細節,係參照圖9而在以下一一說明。圖9係用來說明MBMS會談所被建立關連的資訊之概要的說明圖。 ・Radio Frame與Sub Frame之指定 ・MBSFN Area Configuration ・MBMS會談之指定
(Radio Frame與Sub Frame之指定) 於系統資訊(System Information)的SIB13中,MCCH的場所會被指定。具體而言,關於MCCH所被包含的無線訊框(radio frame)之場所,係藉由週期與偏置而被指定。然後,關於MCCH是被包含在各無線訊框之中的哪個子訊框(sub frame)裡,也會被指定。該MCCH之場所,實際上係為PMCH,因此關於該當MCCH,會是在MBSFN sub frame中的PDSCH的部分中被發送。
(MBSFN Area Configuration) MCCH中係含有MBSFN Area Configuration。藉由該MBSFN Area Configuration,可指定要於哪個子訊框(Sub frame)中進行MBSFN。該當指定,係可藉由無線訊框(radio frame)的週期與偏置來做設定。此時,關於該當指定,可能同時會有8種不同週期與偏置的設定。又,關於會使用該當無線訊框之中的哪個子訊框,也會被設定。藉由進行如此的操作,就可決定能夠使用於MBMS用的子訊框。在上記所被決定的MBMS用的子訊框之中,關於要如何分配PMCH,也會被指定。PMCH,係最多可以設定16頻道。
(MBMS會談之指定) 對上記所被決定的16個PMCH,最多可以設定30個MBMS會談(換言之,係為播送節目)。作為具體的一例,對PMCH0亦可設定MBMS會談0、1,對PMCH1亦可設定MBMS會談2、3、4、5、6。
至於要將MBMS會談如何地對映至PMCH,係藉由以PMCH而被發送的Mac signaling,而被指定。關於Mac signaling,係於SIB13中屬於RRC signaling之一種,因此MBMS之排程,係也可說是藉由RRC signaling與Mac signaling的合作而被執行。
在5G中係考慮,MBMS會談,是對各終端,藉由UE specific之波束而做提供。此情況下,就不需要使用SFN,因此終端裝置就有可能在所望之時間接受電視播送之配訊。以MBMS會談所被播送的內容,係從BM-SC透過MBMS閘道而被發送至各基地台(eNodeB)。該內容,係只要還在基地台中被當作快取而保持,就可對終端裝置以播送的方式,在終端裝置所希望的時間做提供。在快取容量有實體性極限的情況下,亦可對藉由SIB而做資訊公開的MBMS 會談之資訊,設置有效期限。先前的MBMS會談所被提供的場所,係藉由無線訊框(Radio Frame)及子訊框(Sub frame)之資訊和該子訊框之中的PMCH之場所而被特定,於該當PMCH中被公開。相對於此,MBMS服務是以波束而被提供的情況下,也可如以下般地公開MBMS會談之資訊。 ・藉由Beam management中的beam forming之中所被嵌埋的System Information,而和先前同樣地進行公開。此外,所謂Beam Management,係基地台與終端裝置之間的用來確定適切之波束所需之程序。 ・藉由基地台與終端裝置之間的適切之波束已經決定後之程序,而將MBMS用的資訊之提供,以DCI(Downlink Control Channel)進行通知。
(7)關於接收MBMS之主體 上述的MBMS服務,係係可讓RRC idle mode的終端裝置與RRC connected mode的終端裝置之雙方都能接受其提供。因此,關於上述的各種資訊,係也可讓RRC idle mode的終端來接收。
(8)關於MBMS中所被使用的MCS(調變方式) 配合網路架構而如前述,在先前的LTE中的MBMS中,MCS,雖然隨著MCE而變更這件事情本身是可能發生的,但因為是播送,所以被變更的頻繁度係為很少。因此,在先前的LTE中的MBMS中係使用例如,對所有的終端裝置而被事前設定的共通之MCS。
另一方面,在5G中係考慮,MBMS會談,是對各終端裝置,以UE specific之波束而被提供。在如此情況下,基地台與終端裝置之間,係可將MCS設成可變而提供MBMS服務。甚至,在基地台與終端裝置之間有人或車等之障礙物插入而導致波束被遮蔽的情況下,有時候就會需要將通訊中所使用的波束,切換成來自其他基地台的波束。在此種情況下,在該當切換後之波束中,有可能使用與切換前之波束所使用之MCS不同的MCS,因此也可想定會有切換前後之MCS是不連續的情況。
(9)來自終端裝置的回饋資訊 目前,在LTE的MBMS中,關於來自終端裝置的回饋資訊,並沒有被規定。雖然有運用通常之LTE與MBMS之雙方的Mixed mode存在,但此情況下,有關關於MBMS的回饋,也是沒有被規定成為規格。
<<3.技術特徵>> 以下說明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的技術特徵。
(基本構成) 首先說明,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的基本構成。在5G中,為了彌補6GHz至100GHz的比較高頻率之電波的傳播衰減,而採用了可使電波的能量集中至特定方向的beam forming技術。如此藉由適用beam forming技術而朝特定之方向輻射出波束的狀況下,存在於該當波束之範圍內的終端裝置之數量會是非常有限。又,被該當波束所涵蓋之區域之中所存在的有限的終端裝置之中,希望相同節目之配訊的終端裝置之數量也是非常地有限。
因此,在5G的MBMS中,在Core Network中被傳輸的期間,係以多播(multicast)而將播送內容傳輸至各基地台,在其後的RAN(Radio Access Network)中,係藉由利用UE specific之波束的多播(亦即有指定目的地的送訊)而將該當播送內容(換言之,係為MBMS服務)提供給終端裝置。
藉由多播而被傳輸至基地台的MBMS內容(換言之,係為播送內容),將其利用UE specific之波束而進行多播,藉此而將該當MBMS內容配訊給終端裝置所需之程序,係例如以下所示。
至基地台為止傳輸MBMS內容的程序,係和參照圖7所說明的LTE中的程序相同。此處,關於從MB-SC460透過MBMS閘道440而被傳輸至基地台100的MBMS內容,表示可由該當基地台100進行配訊的資訊,是從該當基地台100對終端裝置200藉由系統資訊(System Information)而被提供。此外,關於表示基地台100可以配訊上記MBMS內容的資訊,係在該當MBMS內容被傳輸至該當基地台100後、或被傳輸之前,被提供給終端裝置200。
在本揭露所述之通訊系統的程序中,與參照圖7所說明的LTE中的程序之相異點係為,被基地台100所多播的MBMS內容,並不一定立刻配訊給終端裝置這點。此處,參照圖10,說明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的,利用指向性波束而向各終端裝置提供節目所需之程序之一例。圖10係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的,利用指向性波束而向各終端裝置提供節目所需之程序之一例的概略性程序圖。此外,於圖10中,元件符號S151~S169所示的程序,係和圖7中元件符號S121~S139所示的程序實質相同,因此省略詳細說明。
從MB-SC460往MBMS閘道440而對象之MBMS內容一旦被轉送(IP多播),則該當MBMS內容就從該當MBMS閘道440往基地台100而被IP多播(S173)。基地台100(通知部155),係亦可在該當MBMS內容從MBMS閘道440被IP多播之前,對終端裝置200利用系統資訊提供關於該當MBMS內容的資訊(S171)。又,作為另一例,基地台100(通知部155),係亦可在該當MBMS內容從MBMS閘道440被IP多播之後,對終端裝置200利用系統資訊提供關於該當MBMS內容的資訊(S175)。
如參照圖10所上述,基地台100(通知部155),係將表示自己可以對終端裝置200提供何種節目(換言之,係為MBMS內容)的資訊,利用像是系統資訊(System information)般地可對複數個終端裝置200共通通知的資訊,來進行通知。系統資訊,係在beam sweeping中以所有終端裝置都維持RRC idle之狀態不變就能接收的廣播(broad cast)訊號的方式,而被提供。
此處,參照圖11及圖12,說明beam sweeping之概要。圖11及圖12,係用來說明beam sweeping之概要的說明圖。如圖11所示,基地台,係每所定週期(例如10ms或20ms)地,將複數個波束,像是燈塔的照明般地,進行掃描(sweeping)。藉由該當掃描(beam sweeping)而被發送的各波束中係含有例如,如圖12所示,屬於同步用之訊號的Synchronization signal或系統資訊(System information)等。從1個基地台以1次的beam sweeping所被送訊的複數個波束(亦即,該當beam sweeping中所屬之複數個波束)之每一者中,係含有表示共通之內容的系統資訊。這是因為,在對不特定多數之終端裝置提供資訊的此一特性上,不需要隨每一波束而變更系統資訊之內容。因此,作為與系統資訊建立關連而被提供的MBMS會談之相關資訊(MBMS session information),係為在各波束間為共通之資訊,會被提供。此外,在上記中,雖然說明了利用含有同步資訊之波束的例子,但只要是用來提供像是系統資訊這類的在複數個終端裝置間為共通之資訊所需之波束,則該當波束即使不含同步訊號也無妨。
此處,參照圖13,更詳細說明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的,利用指向性波束而向各終端裝置提供節目所需之程序之一例。圖13係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的,利用指向性波束而向各終端裝置提供節目所需之程序之一例的概略性程序圖。此外,於圖13中,元件符號S201~S225所示的程序,係和圖10中元件符號S151~S175所示的程序相同,因此省略詳細說明。
如圖13所示,終端裝置200(通知部247),係基於與系統資訊(System information)建立關連的MBMS會談之相關資訊(例如基地台100所能提供的MBMS會談之相關資訊),針對希望配訊的MBMS內容,向網路側的MME420,發送MBMS Session Request(S227)。MME420,係從終端裝置200接收MBMS Session Request,對該當終端裝置200回送MBMS session confirmation(S229)。此外,關於終端裝置200與MME420之間的通訊係例如,藉由NAS(Non-Access Stratum)訊令就可加以實現。
接下來,MME420,係對將MBMS Session Request之送訊來源的終端裝置200收容在通訊範圍(蜂巢網)內的基地台100,隨應於該當MBMS Session Request,而發送MBMS session start request for the UE(S231)。基地台100,係從MME420接受MBMS session start request for the UE,對該當MME420回送MBMS session start confirmation for the UE(S233)。此外,被發送給基地台100的上記MBMS session start request for the UE,係相當於「關於內容之配訊的請求」之一例。
又,基地台100,係將用來特定對上記終端裝置200進行MBMS內容之配訊時所利用之波束所需之各種資訊,發送至該當終端裝置200(S235)。作為該當資訊係可舉出例如:用來配訊MBMS內容所需之beam sweeping(以下亦稱為「MBMS beam sweeping」)之資源的相關之資訊(CSI-RS resource configuration)、或終端裝置200用來報告藉由該當beam sweeping所被發送之波束之觀測結果所需之設定的相關之資訊(beam report configuration)。然後,基地台100係進行MBMS beam sweeping(S237)。
終端裝置200(測定部245),係將藉由MBMS beam sweeping而被發送之波束中的所定之訊號(例如參考訊號)進行measurement,隨應於該當measurement之結果而特定出用來接收MBMS內容所需之理想波束。然後,終端裝置200(通知部247),係將波束之特定結果所相應之資訊,報告給基地台100(S239)。
基地台100,係隨應於來自終端裝置200之報告,而特定出往該當終端裝置200的MBMS內容之配訊時所要利用的波束(S241)。然後,基地台100(通訊控制部241),係將之前從MBMS閘道440所被多播的MBMS內容,利用UE specific之波束(亦即已特定之上記波束)而往上記終端裝置200進行配訊(例如多播)(S243)。
此外,在上記所說明的例子中,是藉由進行MBMS用之beam sweeping與關於MBMS之beam reporting,而以與通常之單播(unicast)所使用之波束不同的波束,來提供MBMS內容。這是因為,作為播送所需之波束,可能想定會把波束寬度比上記單播所需之波束還寬的波束,利用於內容(例如MBMS內容)之提供。亦即,在想定了如此條件的情況下,藉由與通常之單播所利用之波束不同的程序,來求出MBMS用之波束,有的時候會比較理想的緣故。
當然,也可以想定,有時候,有別於與通常的單播用之波束而利用另外的MBMS用之波束,會有困難。在如此狀況下,若已經有使用中的單播用之波束存在,則亦可把該當波束當作是MBMS用之波束而沿用。此外,此情況下,可以省略關於用來特定新波束所需之程序。
此處,說明MBMS內容所被傳輸之一連串之路徑中全部都是進行單播的情況、和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MBMS內容在該當一連串之路徑中被傳輸的情況之差異。此外,所謂於一連串之路徑中全部都是進行單播的情況,具體而言係相當於,在CN(Core network)和RAN(Radio Access Network)之雙方中在MBMS內容之傳輸時都是利用單播的情況。如前述,在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從MB-SC透過MBMS閘道到基地台為止的MBMS內容之傳輸,是以多播而被進行。因此,相較於該當路徑中的MBMS內容之傳輸是以單播而被進行的情況,可降低該當傳輸所需之訊令的量,可抑制流量的增加。
此外,為了實現如上述的機制,預想會需要新的MBMS session request或MBMS專用之beam sweeping procedure。如上述,通常的單播用之波束與MBMS用之波束間,想定會有被設定不同波束寬度的情況。因此,有時候,將MBMS用之波束,有別於通常的單播用之波束而個別地加以管理,會比較理想。如此的管理,係即使曾經被一度分配了MBMS用之波束的終端裝置已經遷移至RRC Idle之狀態,為了在RRC Idle之狀態下仍可接收該當MBMS用之波束,而有可能是必須的。此外,關於用來使終端裝置在RRC Idle之狀態下可以接收MBMS用之波束(亦即使其可接收MBMS內容)所需之技術的細節,是作為變形例而另外後述。
(變形例1) 接下來,說明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之變形例。此外,以下將本變形例亦稱作「變形例1」。
在LTE中,即使終端裝置對基地台不進行訊令(signaling),仍可接受DL的MBMS服務之提供。因此,在LTE中,即使在終端裝置尚未被登錄至基地台的狀態(亦即終端裝置與基地台之間的通訊尚未被建立的狀態)亦即RRC idle之狀態下,該當終端裝置仍可接收MBMS內容。另一方面,如前述般地藉由利用UE specific之波束的多播而把MBMS內容往終端裝置進行配訊的情況下,就會有必須要為終端裝置是已經被登錄至基地台的狀態,亦即必須要為RRC Connected之狀態的情況。另一方面,一旦處於RRC Connected之狀態的終端裝置之數量增加,就可能會消耗基地台的記憶領域。又,為了維持RRC Connected之狀態,UL及DL之訊令係為必須,因此也會有增加訊令負擔的可能性。
有鑑於如以上之狀況,在本變形例中係針對,可讓終端裝置,把在RRC connected之狀態下所被提供之MBMS用之波束,即使遷移至RRC Idle之狀態時仍可持續加以保持的技術之一例,做出提案。
例如,圖14係為本變形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的,利用指向性波束而向各終端裝置提供節目所需之程序之一例的概略性程序圖。此外,圖14所示的程序,係藉由參照圖13所說明的程序,對特定之終端裝置利用UE specific之波束開始MBMS內容之提供之後,會被執行。具體而言,元件符號S301及S303所示的程序,係相當於圖13中元件符號S221及S223所示的程序。又,元件符號S305~S321所示的程序,係相當於圖13中元件符號S227~S243所示的程序。因此,關於元件符號S301~S321所示的程序,係省略詳細說明。
如圖14所示,終端裝置200(通知部247),係利用UE specific之波束的MBMS內容之提供被開始後,為了遷移至RRC idle之狀態,而向MME420發送Detach request。在本變形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此時終端裝置200係可對該當Detach request,表示要繼續接受利用此時所被設定之波束的MBMS服務之提供(亦即MBMS內容之收訊)的意思(S323)。MME420,係一旦受理從終端裝置200所被發送之Detach request,就對該當終端裝置200通知,已經確認該當Detach request,以及會繼續MBMS服務之提供(S325)。
此外,像是RRC Idle之狀態這類,從終端裝置200往基地台100的資訊之通知時所被利用之通訊會被限制的狀態或模式,係相當於「第1模式」之一例。相對於此,像是RRC Connected之狀態這類,從終端裝置200往基地台100的資訊之通知時所被利用之該當通訊是已被建立的狀態或模式,係相當於「第2模式」之一例。此外,於該當第1模式中所被限制的上記通訊,係相當於「第1無線通訊」之一例。又,如上述,在本變形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即使已經遷移至RRC Idle之狀態(亦即第1模式)的情況下,仍隨應於來自終端裝置的請求,用來提供MBMS服務所需之通訊會被維持。即使在如此已經遷移至第1模式的情況下,隨應於來自終端裝置的請求而被維持的通訊,亦即用來提供MBMS服務所需之通訊,係相當於「第2無線通訊」之一例。亦即,在本變形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上記第1無線通訊和上記第2無線通訊會被設定,即使在已經遷移至第1模式(例如RRC Idle之狀態)的情況下,雖然第1無線通訊會被限制,但隨應於來自終端裝置的請求,第2無線通訊會被維持。又,在圖14所示的例子中,MME420係相當於「管理第1模式與第2模式之間的遷移的裝置」之一例。
此外,在本變形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為了繼續MBMS服務之提供,亦可進行控制,使得終端裝置200,在所定之期間內(例如每1小時地)再度遷移至RRC connected之狀態,並且再次把MBMS session request發送至MME420。此情況下,例如,MME420,係在從終端裝置200受理了,表示要繼續接受MBMS服務之提供之意思的上記Detach request的情況下,就以計時器而開始所定之期間之計時(S327)。然後,MME420,係直到計時器之有效期限到期為止都沒有從終端裝置200發送出上記MBMS session request的情況下(S329),就對基地台100指示停止對應的MBMS服務之提供(S331)。
關於上述的控制係例如,MBMS服務之提供時所被利用之波束之波束寬度是比通常之單播中所被利用之波束還寬,涵蓋範圍之區域是比較廣,且終端裝置200之移動是比較少(理想而言是終端裝置200沒有移動)的這種狀況下,親和性較高。
此外,在上記中,是著眼於終端裝置200遷移至RRC Idle之狀態的情況,加以說明。相對於此,即使在終端裝置200遷移至inactive模式的這類情況下,仍可基於和參照圖14所說明之例子相同的思想,而進行控制以使得在該當模式中可繼續MBMS服務之提供。例如,圖15係為本變形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的,利用指向性波束而向各終端裝置提供節目所需之程序之另一例的概略性程序圖。具體而言,圖15係圖示了,即使在終端裝置200已經遷移至inactive模式的情況下,往該當終端裝置200的MBMS服務之提供仍被繼續的進行如此控制所需之程序之一例。此外,元件符號S351~S371所示的程序,係相當於圖14中元件符號S301~S321所示的程序。因此,關於元件符號S351~S371所示的程序,係省略詳細說明。
如圖15所示,終端裝置200(通知部247),係在要遷移至inactive模式的情況下,對基地台200發送inactive mode request。在本變形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此時終端裝置200係可對該當inactive mode request,表示要繼續接受利用此時所被設定之波束的MBMS服務之提供(亦即MBMS內容之收訊)的意思(S373)。亦即,終端裝置200,係對基地台100,除了接受MBMS服務之提供的動作(亦即MBMS內容之收訊)以外之其他收送訊所涉及之動作都予以停止的往此種模式之遷移,向基地台100進行請求。基地台100(通知部155),係一旦受理從終端裝置200所被發送之inactive mode request,就對該當終端裝置200通知,已經確認該當inactive mode request,以及會繼續MBMS服務之提供(S375)。
又,基於和參照圖14所說明之例子相同的思想,於圖15所示的例子中,也可用計時器來管理往已遷移至inactive模式之終端裝置200的MBMS服務之提供。亦即,此情況下,基地台100(通訊控制部155),係在從終端裝置200受理了,表示要繼續接受MBMS服務之提供之意思的上記inactive mode request的情況下,就以計時器而開始所定之期間之計時(S377)。然後,基地台100(通訊控制部155),係直到計時器之有效期限到期為止都沒有透過MME420而被通知來自終端裝置200的MBMS session request的情況下(S379),就停止對該當終端裝置200的MBMS服務之提供(S381)。此外,在圖15所示的例子中,inactive模式係相當於「第1模式」之一例。亦即,在圖15所示的例子中,基地台100係相當於「管理第1模式與第2模式之間的遷移的裝置」之一例。
此處,關於本變形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從終端裝置往基地台會再度發生訊令的情況,做補充說明。例如,即使終端裝置很少移動,仍要隨著頻道之變動,而變更該當終端裝置200接收內容之際所被適用的調變方式及編碼速率(MCS:Moderation Coding scheme),有時候會比較理想。因此,終端裝置係亦可例如,在MBMS內容之收訊品質(例如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或RSRQ: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有一定值以上之變動的情況下,則對基地台,針對該當MBMS內容之配訊時所被利用之波束,要求MCS之變更。此外,作為MBMS內容之收訊品質的指標係可舉出例如:該當MBMS內容之配訊時所被利用之波束中所含之CSI-RS(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之收訊功率、或其他訊號所致之干擾量等。又,終端裝置,係在對基地台要求MCS之變更的情況下,就會遷移至RRC Connected之狀態。
例如,圖16係為本變形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的,利用指向性波束而向各終端裝置提供節目所需之程序之另一例的概略性程序圖。具體而言,圖16係圖示了,終端裝置200對基地台100進行上記MCS之變更的要求所需之程序之一例。此外,元件符號S601~S621所示的程序,係相當於圖15中元件符號S351~S371所示的程序。因此,關於元件符號S601~S621所示的程序,係省略詳細說明。
如圖16所示,終端裝置200(通知部247),係在要遷移至inactive模式的情況下,對基地台200發送inactive mode request。此時終端裝置200係可對該當inactive mode request,表示要繼續接受利用此時所被設定之波束的MBMS服務之提供(亦即MBMS內容之收訊)的意思(S623)。關於這點,係和參照圖15所說明過的例子相同。此外,終端裝置200,係亦可隨應於從基地台100所被發送之無線訊號而將可判定之狀態(例如所被發送之波束之品質)視為觸發,來判定是否需要更新MBMS服務之提供時所被利用之波束(S625)。
基地台100(通知部155),係一旦受理從終端裝置200所被發送之inactive mode request,就對該當終端裝置200通知,已經確認該當inactive mode request,以及會繼續MBMS服務之提供(S627)。又,基地台100(通訊控制部155),係亦可在從終端裝置200受理了,表示要繼續接受MBMS服務之提供之意思的上記inactive mode request的情況下,就以計時器而開始所定之期間之計時(S629)。關於這些程序,係和圖15中元件符號S375及S377所示的程序相同。
此處,假設終端裝置200上的MBMS內容之收訊品質(例如RSRP/RSPQ)之變動(例如收訊品質之降低)超過了閾值(S631)。此情況下,終端裝置200(通知部247),係亦可藉由對基地台100進行新波束所需之beam reporting,而向該當基地台100針對MBMS內容之配訊時所被利用之波束要求MCS之變更(S633)。
藉由如以上之控制,在本變形例中,終端裝置就可把在RRC connected之狀態下所被提供之MBMS用之波束,即使遷移至RRC Idle之狀態或inactive模式時,仍可持續加以保持。亦即,若依據本變形例所述之通訊系統,則在MBMS內容之配訊對象的終端裝置之中,可隨應於狀況而限制處於RRC Connected之狀態的終端裝置之數量。因此,於本變形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可抑制基地台的記憶領域之消耗。又,於本變形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係可降低用來維持RRC Connected之狀態所需之UL及DL之訊令,因此也可期待抑制訊令負擔的效果。
(變形例2) 接下來,說明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之另一變形例。此外,以下將本變形例亦稱作「變形例2」。
在5G中,為了彌補6GHz至100GHz的高頻率之電波的傳播衰減,而採用了可使電波的能量集中至特定方向的beam forming技術。藉由利用beam forming技術,往特定方向輻射之波束的波束寬度係被限制,因此被該當波束所涵蓋的區域,係相較於未利用beam forming技術的情況,是較為受到限制的。在如此狀況下,被朝特定方向輻射之波束所涵蓋之範圍內所存在的終端裝置之數量,也比未利用beam forming技術的情況,有時候是較被受到限制。又,由於被該當波束所涵蓋的區域是被限制,因此存在於該當區域的終端裝置之中,關於希望相同節目之配訊的終端裝置,其數量有可能更加地被限制。有鑑於如此狀況,在5G的MBMS中,隨應於該時時刻刻之狀況,可較有效率地配訊節目之內容(例如MBMS內容)的配訊方法會有所不同,此種情況也是可被想定的。作為節目內容之配訊方法的選項,除了前述的利用UE specific之波束的多播以外,還可舉出在LTE等中自先前以來就被採用的廣播、多播、及單播等。此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在LTE等中自先前以來就被採用的廣播、多播、及單播,有時候會分別稱為「通常的廣播」、「通常的多播」、及「通常的單播」。
作為RAN(Radio Access Network)中的播送內容之配訊手段,為了從上述的例子之中選擇性地適用合適的配訊手段,例如,讓基地台能夠辨識對各終端裝置正在以哪個波束來配訊哪個節目之內容,是很重要的。為了讓基地台掌握此種狀況,例如,可利用前述的計數機能。此外,於LTE中也有規定與計數機能類似的機能。具體而言,於LTE中,如參照圖5所說明,MCE400,係藉由透過基地台100而向終端裝置200發送Counting request,以從各終端裝置200收集資訊。
相對於此,在5G的MBMS中,如果只是收集各終端裝置200所希望配訊的節目的相關之資訊,基地台還是難以選擇用來將該當節目所對應之內容以較為合適之態樣進行配訊所需之配訊手段。亦即,如前述,為了選擇性地適用較為合適的配訊手段,例如,辨識出對各終端裝置,正在以哪個波束來配訊哪個節目之內容,是很重要的。
此外,如參照圖13所前述,基地台,係基於從終端裝置往MME的MBMS session request所相應之來自該當MME的請求(MBMS session start request for the UE),就可辨識出該當終端裝置所希望配訊的MBMS內容的ID(MBMS Session ID)。又,基地台,係可基於來自終端裝置的報告(Beam report for MBMS beam sweeping),而辨識出該當MBMS內容之配訊時所利用的波束。亦即,基地台,係利用這些資訊,就可例如,針對複數個終端裝置之其中至少一部分的2個以上之終端裝置,判定是否可將MBMS內容之配訊時所利用之波束之資源加以整合。
關於如上述的基地台所致之判定,係可藉由該當基地台的實作而加以實現。此外,此情況下,使用哪種調變方式及編碼速率來配訊播送內容(MBMS內容),是很重要的。終端裝置,係可將希望哪種調變方式及編碼速率之適用,以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予以通知。此外,該當CQI,係亦可說是表示了MCS。於是,在以下的說明中,係假設從終端裝置對基地台通知了希望哪種MCS(亦即調變方式及編碼速率)之適用,來進行說明。
在複數個終端裝置間MCS都幾乎相等的情況下,則亦可例如,適用通訊品質較低之MCS而向該當複數個終端裝置分別提供播送內容。另一方面,複數個終端裝置所被分別分配到的波束之方向係為相同,且該當複數個終端裝置所分別希望配訊的節目都為相同的情況下也是,在MCS之差異較大的情況(例如達到閾值以上之情況)下,則基地台,係亦可進行不要整合波束的此一選擇。此外,此情況下,上記MCS係相當於基地台與終端裝置之間的「無線通訊之設定」之一例。
此處,參照圖17,說明本變形例所述之通訊系統之一連串的處理流程之一例。圖17係為本變形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的,利用指向性波束而向各終端裝置提供節目所需之程序之一例的概略性程序圖。此外,在圖17所示的例子中,假設終端裝置200A及200B分別希望共通的MBMS內容之配訊。
如圖17所示,基地台100,係將用來特定對終端裝置200B的MBMS內容之配訊時所利用之波束所需之各種資訊(例如CSI-RS resource configuration、beam report configuration等),發送至該當終端裝置200B(S401)之後,進行MBMS beam sweeping(S403)。終端裝置200B,係將藉由MBMS beam sweeping而被發送之波束中的所定之訊號(例如參考訊號)進行measurement,隨應於該當measurement之結果而特定出用來接收MBMS內容所需之理想波束。然後,終端裝置200B,係將波束之特定結果所相應之資訊,報告給基地台100(S405)。此時,終端裝置200B,係亦可隨應於上記measurement之結果,而對該當報告,將MBMS內容之配訊時所希望適用的MCS的相關之資訊,建立關連。
同樣地,基地台100,係將用來特定對終端裝置200A的MBMS內容之配訊時所利用之波束所需之各種資訊發送至該當終端裝置200A(S407)之後,進行MBMS beam sweeping(S409)。終端裝置200A,係將藉由MBMS beam sweeping而被發送之波束中的所定之訊號(例如參考訊號)進行measurement,隨應於該當measurement之結果而特定出用來接收MBMS內容所需之理想波束。然後,終端裝置200A,係將波束之特定結果所相應之資訊,報告給基地台100(S411)。此時,終端裝置200A,係亦可隨應於上記measurement之結果,而對該當報告,將MBMS內容之配訊時所希望適用的MCS的相關之資訊,建立關連。
接下來,基地台100,係隨應於分別來自終端裝置200A及200B之報告,而決定在終端裝置200A及200B間,是否將往該當終端裝置200A及200B之各者的MBMS內容之配訊時所利用之波束,加以整合(S413)。此外,在本說明中係假設,基地台100決定在終端裝置200A及200B間要將波束加以整合。又,關於基地台100所致之上記決定所涉及之一連串的處理流程之一例,其細節將另外後述。
基地台100,係在已經決定了要在終端裝置200A及200B間整合波束的情況下,則決定往該當終端裝置200A及200B各者的MBMS內容之配訊時所要適用的MCS(S415)。此時基地台100係亦可為例如,隨應於從該當終端裝置200A及200B所被通知的資訊,來決定往該當終端裝置200A及200B各者的MBMS內容之配訊時所要適用的MCS。然後,基地台100,係對終端裝置200A及200B之各者,利用上記決定的共通之波束,來配訊共通的MBMS內容(S417)。
接下來,參照圖18,說明在圖17所示的例子中,基地台100用來判定於複數個終端裝置200間是否整合波束所需之一連串之處理流程之一例。圖18係本變形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的基地台100的處理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圖示了該當基地台100判定在複數個終端裝置200間是否要整合波束的處理流程之一例。
如圖18所示,基地台100係判定,複數個終端裝置200是否針對相同MBMS會談而希望內容(亦即MBMS內容)之配訊(S451)。又,基地台100係判定,該當複數個終端裝置200是否希望利用相同的波束、或方向角度大略相等之波束,來作為該當MBMS會談所對應之內容之配訊時所利用之波束(S453)。又,基地台100係判定,該當複數個終端裝置200是否希望以大略相等的MCS來配訊MBMS會談所對應之內容(S455)。基地台100,係在複數個終端裝置200是針對相同MBMS會談所對應之內容(S451,YES),希望利用相同波束、或方向角度大略相等之波束(S453,YES),以大略相等之MCS進行配訊的情況下(S455,YES),則對複數個終端裝置200利用共通之波束而將該當內容進行配訊(廣播或多播)(S457)。
另一方面,基地台100,係在複數個終端裝置200之每一者是希望了彼此互異的MBMS會談所對應之內容之配訊的情況下(S451,NO),則對該當複數個終端裝置200之每一者個別地進行利用UE specific之波束的配訊(S458)。這在該當複數個終端裝置200是希望了利用彼此互異之波束來作為MBMS會談所對應之內容之配訊時所利用之波束的情況(S453,NO)、或希望了以彼此互異之MCS來配訊MBMS會談所對應之內容的情況(S455,NO)下,也是同樣如此。
此處,針對如上述的對複數個終端裝置利用共通之波束(指向性波束)來提供MBMS服務的情況、與利用Cell specific之波束來對複數個終端裝置提供MBMS服務的情況的差異,補充說明。利用Cell specific之波束的情況下,在該當波束中,不會含有每一終端裝置200的控制資訊。相對於此,對複數個終端裝置利用共通之波束(UE specific之波束)來提供MBMS服務的情況下,則在該當波束中,會個別地含有每一終端裝置200的控制資訊。亦即,此情況下,關於該當波束之設定也是,是按照每一終端裝置200而被進行。此外,就算控制資訊是按照每一終端裝置200地而被含有,資料的部分(例如相當於MBMS內容之資料的部分),係會使用共通的資訊,因此關於調變方式等係在複數個終端裝置200間呈共通地而做設定,較為理想。
如以上說明,於本變形例中,基地台,係隨應於狀況,針對複數個終端裝置之其中至少一部分的2個以上之終端裝置,而將MBMS內容之配訊時所利用之波束之資源,加以整合。藉由如此的控制,若依據本變形例所述之通訊系統,則亦可隨應於其時時刻刻之狀況,而選擇性地切換用來對各終端裝置配訊節目之內容(例如MBMS內容)所需之配訊方法。藉此,若依據本變形例所述之通訊系統,則例如,可提升系統全體的資源之利用效率,進而也可以期待系統全體的吞吐率之提升效果。
(變形例3) 接下來,說明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之另一變形例。此外,以下將本變形例亦稱作「變形例3」。
如前述,MBMS內容,係於CN中從內容伺服器到基地台為止是以多播而被傳輸,於RAN中從該當基地台到終端裝置為止是以利用UE specific之波束的多播而被傳輸。利用UE specific之波束而從基地台向各終端裝置提供MBMS會談的情況(換言之,將MBMS內容進行配訊的情況)下,各終端裝置所對應之UE specific之波束,有時候會在不同的時間被發送。這是起因於,為了使用相同時間資源而對複數個終端裝置之每一者提供MBMS會談,則例如,該當複數個終端裝置之每一者必須要被配置在可做空間性分離的位置。換言之,有複數個終端裝置位於空間性分離為困難的區域中的情況(例如複數個終端裝置是位於相同區域的情況)下,則該當複數個終端裝置之每一者所對應之UE specific之波束,就會使用彼此互異的時間/頻率資源。在如此特性上,有時候,對複數個終端裝置之每一者將同一資訊在相同時序上予以配訊,會有困難。
又,可讓持有終端裝置的使用者,指定透過該當終端裝置來收看播送內容之時間的機制之導入,係被要求。在如此情況下,例如在終端裝置接受MBMS會談之提供時,有可能必須要導入可指定該當提供所被進行之時間的機制。亦即,為了以利用UE specific之波束的多播而對複數個終端裝置之每一者在不同的時序上配訊MBMS內容,必須要有與可在同一時間對複數個終端裝置配訊內容的通常之多播不同的對應。
有鑑於如此狀況,在本變形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是藉由在基地台中設置緩衝區,來吸收複數個終端裝置間的MBMS內容之配訊時序之差異(亦即時間差),而將可容許的該當時間差的相關之資訊,對複數個終端裝置分別通知。此外,該當通知,係只要使用例如系統資訊或dedicated signaling即可。於是,以下,參照圖19,針對本變形例所述之通訊系統之一連串的處理流程之一例,尤其是著眼於用來吸收上記時間差所需之機制,加以說明。圖19係為本變形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的,利用指向性波束而向各終端裝置提供節目所需之程序之一例的概略性程序圖。此外,元件符號S501~S519所示的程序,係相當於圖13中元件符號S201~S219所示的程序。因此,關於元件符號S501~S519所示的程序,係省略詳細說明。
如圖19所示,從MB-SC460往MBMS閘道440而MBMS內容一旦被轉送(IP多播),則該當MBMS內容就從該當MBMS閘道440往基地台100而被IP多播(S521)。
基地台100(通訊控制部151),係將從MBMS閘道440被IP多播的該當MBMS內容之資料,保持(Buffering)在所定之記憶領域(S523)。此時,基地台100係例如,基於用來提供MBMS會談(亦即配訊MBMS內容)所需之通訊速度、或自身所能利用的記憶領域之容量(緩衝區量)等,而算出可將所取得之MBMS內容之資料予以保持(Buffering)的期間。然後,基地台100(通知部155),係將所算出的上記期間的相關之資訊,亦即可保持上記MBMS內容的期間的相關之資訊,作為系統資訊,利用廣播或dedicated signaling而通知給終端裝置200(S525)。
終端裝置200,係從基地台100接收可保持MBMS內容之期間的相關之資訊之通知,在該當期間內,進行設定將該當MBMS內容以對自身的目的地指定(例如單播或多播)而加以收訊所需之UE specific之波束的程序(S527~S539)。又,基地台100,係隨應於該當程序中的來自終端裝置200之報告(S539),而特定出往該當終端裝置200的MBMS內容之配訊時所要利用的波束(S541)。然後,基地台100(通訊控制部241),係將所定之記憶領域中所被保持的MBMS內容,利用UE specific之波束(亦即已特定之上記波束)而配訊(例如多播)給上記終端裝置200(S543)。此外,關於元件符號S527~S543所示的上記處理,係和圖13中元件符號S227~S243所示的程序,實質相同。
又,基地台100,係亦可隨應於從終端裝置200所被通知的希望MBMS內容之配訊的時序的相關之資訊,來調整該當MBMS內容之資料之保持(Buffering)的開始時序。此外,有關終端裝置200希望MBMS內容之配訊的時序的相關之資訊,係亦可在該當時序之前,就從該當終端裝置200被通知給基地台100。又,終端裝置200,係亦可把現在正在希望MBMS內容之配訊的這件事情,通知給基地台100。
此外,有關終端裝置200希望MBMS內容之配訊的時序的相關之資訊,係與為了計數而從該當終端裝置200被通知給基地台100的資訊建立關連,藉此,該當基地台100就可辨識該當時序。亦即,基地台100,係只要隨應於基於從終端裝置200所被通知的資訊而辨識出來的該當時序,來調整MBMS內容之資料之保持(Buffering)的開始時序即可。例如,圖20,係本變形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的利用指向性波束而向各終端裝置提供節目所需之程序之另一例的概略性程序圖。亦即,圖20係圖示了,基地台100調整MBMS內容之資料之保持(Buffering)的開始時序時的程序之一例。此外,關於元件符號S701~S719所示的程序,係和圖19中元件符號S501~S519所示的程序相同,因此省略詳細說明。
如圖20所示,基地台100(通知部155),係為了進行計數,而對終端裝置200通知Counting request(S721)。終端裝置200(通知部247),係從基地台100接受Counting Request,對該當基地台100,針對希望提供的MBMS會談(亦即希望配訊的MBMS內容),回送所希望之該當提供之時序的相關之資訊(S723)。
基地台100(通訊控制部151),係基於從終端裝置200所被通知的上記資訊,而決定對應之MBMS會談之提供的開始時序(S725)。然後,基地台100(通知部155),係隨應於所決定之時序,而將用來開始該當MBMS會談所對應之內容(亦即MBMS內容)之配訊所需之請求,通知給MB-SC460(S727)。MB-SC460,係接收該當通知而將對應之MBMS內容轉送(IP多播)至MBMS閘道440。又,該當MBMS閘道440,係將從MB-SC460所被轉送的該當MBMS內容,向上記基地台100進行IP多播(S727)。基地台100(通訊控制部151),係將從MBMS閘道440被IP多播的該當MBMS內容之資料,保持(Buffering)在所定之記憶領域(S731)。
此外,以後的程序,亦即關於元件符號S733~S751所示的程序,係和圖19中元件符號S525~S543所示的程序相同,因此省略詳細說明。
藉由如以上的控制,基地台100,係可隨應於終端裝置200希望MBMS服務之提供的時序,來控制該當MBMS服務所對應之內容之資料之保持(Buffering)的開始時序。
此處,說明本變形例所述之技術,與一種被稱為MEC(Mobile Edge Computing)之技術的關係。MEC係為,藉由令伺服器側所被執行的應用程式之資料被保持在基地台中,而可降低該當應用程式與終端裝置之間的延遲的技術。鑑於如此的特性,在本變形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令MBMS內容之資料被保持在基地台,基於該當資料而從基地台向終端裝置配訊MBMS內容的技術,係也可視為是MEC的一種。
此外,本變形例所述之通訊系統,係為想定了播送內容之提供的服務,因此配訊對象之資料(亦即MBMS內容)被保持在基地台側的期間係為有限,這點是和一般的MEC不同。又,在本變形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相較於一般的MEC,關於延遲或反應回應之改善的要求,很可能不那麼嚴苛。亦即,在本變形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作為播送而進行服務之提供時,為了吸收終端裝置間的收訊時序差異,而將內容之資料保持(Buffering)在基地台這點,係為特徵點。
<<4.應用例>> 本揭露所涉及之技術,係可應用於各種產品。例如,基地台100係亦可被實現成為巨集eNB或小型eNB等任一種類的eNB(evolved Node B)。小型eNB,係亦可為微微eNB、微eNB或家庭(毫微微)eNB等之涵蓋比巨集蜂巢網還小之蜂巢網的eNB。亦可取而代之,基地台100係可被實現成為NodeB或BTS(Base Transceiver Station)等之其他種類的基地台。基地台100係亦可含有控制無線通訊之本體(亦稱作基地台裝置)、和配置在與本體分離之場所的1個以上之RRH(Remote Radio Head)。又,亦可藉由後述之各種種類的終端,暫時或半永久性執行基地台機能,而成為基地台100而動作。甚至,基地台100的至少一部分之構成要素,係亦可於基地台裝置或基地台裝置所需之模組中被實現。
又,例如,終端裝置200係亦可被實現成為智慧型手機、平板PC(Personal Computer)、筆記型PC、攜帶型遊戲終端、攜帶型/鑰匙型的行動路由器或是數位相機等之行動終端、或行車導航裝置等之車載終端。又,終端裝置200係亦可被實現成為進行M2M(Machine To Machine)通訊的終端(亦稱MTC(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終端)。又,終端裝置200係亦可被實現成為MTC終端、eMTC終端、及NB-IoT終端等這類所謂的低成本終端。甚至,終端裝置200的至少一部分之構成要素,係亦可於被搭載於這些終端的模組(例如以1個晶片所構成的積體電路模組)中被實現。
<4.1.基地台的相關應用例> (第1應用例) 圖21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eNB之概略構成之第1例的區塊圖。eNB800係具有1個以上之天線810、及基地台裝置820。各天線810及基地台裝置820,係可透過RF纜線而被彼此連接。
天線810之每一者,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個天線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收送基地台裝置820之無線訊號。eNB800係具有如圖21所示的複數個天線810,複數個天線810係亦可分別對應於例如eNB800所使用的複數個頻帶。此外,圖21中雖然圖示了eNB800具有複數個天線810的例子,但eNB800亦可具有單一天線810。
基地台裝置820係具備:控制器821、記憶體822、網路介面823及無線通訊介面825。
控制器821係可為例如CPU或DSP,令基地台裝置820的上層的各種機能進行動作。例如,控制器821係從已被無線通訊介面825處理過之訊號內的資料,生成資料封包,將已生成之封包,透過網路介面823而傳輸。控制器821係亦可將來自複數個基頻處理器的資料予以捆包而生成捆包封包,將所生成之捆包封包予以傳輸。又,控制器821係亦可具有執行無線資源管理(Radio Resource Control)、無線承載控制(Radio Bearer Control)、移動性管理(Mobility Management)、流入控制(Admission Control)或排程(Scheduling)等之控制的邏輯性機能。又,該當控制,係亦可和周邊的eNB或核心網路節點協同執行。記憶體822係包含RAM及ROM,記憶著要被控制器821所執行的程式、及各式各樣的控制資料(例如終端清單、送訊功率資料及排程資料等)。
網路介面823係用來將基地台裝置820連接至核心網路824所需的通訊介面。控制器821係亦可透過網路介面823,來和核心網路節點或其他eNB通訊。此情況下,eNB800和核心網路節點或其他eNB,係亦可藉由邏輯性介面(例如S1介面或X2介面)而彼此連接。網路介面823係可為有線通訊介面,或可為無線回載用的無線通訊介面。若網路介面823是無線通訊介面,則網路介面823係亦可將比無線通訊介面825所使用之頻帶還要高的頻帶,使用於無線通訊。
無線通訊介面825,係支援LTE(Long Term Evolution)或LTE-Advanced等任一蜂巢網通訊方式,透過天線810,對位於eNB800之蜂巢網內的終端,提供無線連接。無線通訊介面825,典型來說係可含有基頻(BB)處理器826及RF電路827等。BB處理器826係例如,可進行編碼/解碼、調變/解調及多工化/逆多工等,執行各層(例如L1、MAC(Medium Access Control)、RLC(Radio Link Control)及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的各式各樣之訊號處理。BB處理器826係亦可取代控制器821,而具有上述邏輯機能的部分或全部。BB處理器826係亦可為含有:記憶通訊控制程式的記憶體、執行該當程式的處理器及關連電路的模組,BB處理器826的機能係亦可藉由上記程式的升級而變更。又,上記模組係亦可為被插入至基地台裝置820之插槽的板卡或刀鋒板,亦可為被搭載於上記板卡或上記刀鋒板的晶片。另一方面,RF電路827係亦可含有混波器、濾波器及放大器等,透過天線810而收送無線訊號。
無線通訊介面825係如圖21所示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826,複數個BB處理器826係分別對應於例如eNB800所使用的複數個頻帶。又,無線通訊介面825,係含有如圖21所示的複數個RF電路827,複數個RF電路827係亦可分別對應於例如複數個天線元件。此外,圖21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825是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826及複數個RF電路827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825係亦可含有單一BB處理器826或單一RF電路827。
於圖21所示的eNB800中,參照圖2所說明的處理部150中所含之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通訊控制部151、資訊取得部153、及通知部155的其中至少任一者),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825中。或者,這些構成要素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控制器821中。作為一例,eNB800係亦可搭載含有無線通訊介面825之一部分(例如BB處理器826)或全部、及/或控制器821的模組,於該當模組中實作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此時,上記模組係亦可將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換言之,用來令處理器執行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動作所需的程式)加以記憶,並執行該當程式。作為其他例子,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亦可被安裝到eNB800,由無線通訊介面825(例如BB處理器826)及/或控制器821來執行該當程式。如以上所述,亦可以用具備有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裝置的方式來提供eNB800、基地台裝置820或上記模組,提供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又,亦可提供記錄著上記程式的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又,於圖21所示的eNB800中,參照圖2所說明的無線通訊部120,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825(例如RF電路827)中。又,天線部110係亦可被實作於天線810中。又,網路通訊部130係亦可被實作於控制器821及/或網路介面823中。又,記憶部140係亦可被實作於記憶體822中。
(第2應用例) 圖22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eNB之概略構成之第2例的區塊圖。eNB830係具有1個以上之天線840、基地台裝置850、及RRH860。各天線840及RRH860,係可透過RF纜線而被彼此連接。又,基地台裝置850及RRH860,係可藉由光纖等之高速線路而彼此連接。
天線840之每一者,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個天線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收送RRH860之無線訊號。eNB830係具有如圖22所示的複數個天線840,複數個天線840係亦可分別對應於例如eNB830所使用的複數個頻帶。此外,圖22中雖然圖示了eNB830具有複數個天線840的例子,但eNB830亦可具有單一天線840。
基地台裝置850係具備:控制器851、記憶體852、網路介面853、無線通訊介面855及連接介面857。控制器851、記憶體852及網路介面853,係和參照圖21所說明之控制器821、記憶體822及網路介面823相同。
無線通訊介面855,係支援LTE或LTE-Advanced等任一蜂巢網通訊方式,透過RRH860及天線840,對位於RRH860所對應之區段內的終端,提供無線連接。無線通訊介面855,典型來說係可含有BB處理器856等。BB處理器856,係除了透過連接介面857而與RRH860的RF電路864連接以外,其餘和參照圖21所說明之BB處理器826相同。無線通訊介面855係如圖21所示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856,複數個BB處理器856係分別對應於例如eNB830所使用的複數個頻帶。此外,圖22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855是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856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855係亦可含有單一BB處理器856。
連接介面857,係為用來連接基地台裝置850(無線通訊介面855)與RRH860所需的介面。連接介面857係亦可為,用來連接基地台裝置850(無線通訊介面855)與RRH860的上記高速線路通訊所需的通訊模組。
又,RRH860係具備連接介面861及無線通訊介面863。
連接介面861,係為用來連接RRH860(無線通訊介面863)與基地台裝置850所需的介面。連接介面861係亦可為,用來以上記高速線路通訊所需的通訊模組。
無線通訊介面863係透過天線840收送無線訊號。無線通訊介面863,典型來說係可含有RF電路864等。RF電路864係亦可含有混波器、濾波器及放大器等,透過天線840而收送無線訊號。無線通訊介面863,係含有如圖22所示的複數個RF電路864,複數個RF電路864係亦可分別對應於例如複數個天線元件。此外,圖22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863是含有複數個RF電路864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863係亦可含有單一RF電路864。
於圖22所示的eNB830中,參照圖2所說明的處理部150中所含之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通訊控制部151、資訊取得部153、及通知部155的其中至少任一者),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855及/或無線通訊介面863中。或者,這些構成要素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控制器851中。作為一例,eNB830係亦可搭載含有無線通訊介面855之一部分(例如BB處理器856)或全部、及/或控制器851的模組,於該當模組中實作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此時,上記模組係亦可將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換言之,用來令處理器執行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動作所需的程式)加以記憶,並執行該當程式。作為其他例子,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亦可被安裝到eNB830,由無線通訊介面855(例如BB處理器856)及/或控制器851來執行該當程式。如以上所述,亦可以用具備有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裝置的方式來提供eNB830、基地台裝置850或上記模組,提供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又,亦可提供記錄著上記程式的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又,於圖22所示的eNB830中,例如,參照圖2所說明的無線通訊部120,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863(例如RF電路864)中。又,天線部110係亦可被實作於天線840中。又,網路通訊部130係亦可被實作於控制器851及/或網路介面853中。又,記憶部140係亦可被實作於記憶體852中。
<4.2.終端裝置的相關應用例> (第1應用例) 圖23係可適用本揭露所涉及之技術的智慧型手機900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智慧型手機900係具備:處理器901、記憶體902、儲存體903、外部連接介面904、相機906、感測器907、麥克風908、輸入裝置909、顯示裝置910、揚聲器911、無線通訊介面912、1個以上之天線開關915、1個以上之天線916、匯流排917、電池918及輔助控制器919。
處理器901係可為例如CPU或SoC(System on Chip),控制智慧型手機900的應用層及其他層之機能。記憶體902係包含RAM及ROM,記憶著被處理器901所執行之程式及資料。儲存體903係可含有半導體記憶體或硬碟等之記憶媒體。外部連接介面904係亦可為,用來將記憶卡或USB(Universal Serial Bus)裝置等外接裝置連接至智慧型手機900所需的介面。
相機906係具有例如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等之攝像元件,生成攝像影像。感測器907係可含有,例如:測位感測器、陀螺儀感測器、地磁感測器及加速度感測器等之感測器群。麥克風908係將輸入至智慧型手機900的聲音,轉換成聲音訊號。輸入裝置909係含有例如:偵測對顯示裝置910之畫面上之觸控的觸控感測器、鍵墊、鍵盤、按鈕或開關等,受理來自使用者之操作或資訊輸入。顯示裝置910係具有液晶顯示器(LCD)或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顯示器等之畫面,將智慧型手機900的輸出影像予以顯示。揚聲器911係將從智慧型手機900所輸出之聲音訊號,轉換成聲音。
無線通訊介面912係支援LTE或LTE-Advanced等任一蜂巢網通訊方式,執行無線通訊。無線通訊介面912,典型來說係可含有BB處理器913及RF電路914等。BB處理器913係例如可進行編碼/解碼、調變/解調及多工化/逆多工等,執行無線通訊所需的各種訊號處理。另一方面,RF電路914係亦可含有混波器、濾波器及放大器等,透過天線916而收送無線訊號。無線通訊介面912係亦可為,BB處理器913及RF電路914所集縮而成的單晶片模組。無線通訊介面912係亦可如圖23所示,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913及複數個RF電路914。此外,圖23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912是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913及複數個RF電路914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912係亦可含有單一BB處理器913或單一RF電路914。
再者,無線通訊介面912,係除了蜂巢網通訊方式外,亦可還支援近距離無線通訊方式、接近無線通訊方式或無線LAN(Local Area Network)方式等其他種類之無線通訊方式,此情況下,可含有每一無線通訊方式的BB處理器913及RF電路914。
天線開關915之每一者,係在無線通訊介面912中所含之複數個電路(例如不同無線通訊方式所用的電路)之間,切換天線916的連接目標。
天線916之每一者,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個天線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收送無線通訊介面912之無線訊號。智慧型手機900係亦可如圖23所示般地具有複數個天線916。此外,圖23中雖然圖示了智慧型手機900具有複數個天線916的例子,但智慧型手機900亦可具有單一天線916。
甚至,智慧型手機900係亦可具備有每一無線通訊方式的天線916。此情況下,天線開關915係可從智慧型手機900之構成中省略。
匯流排917,係將處理器901、記憶體902、儲存體903、外部連接介面904、相機906、感測器907、麥克風908、輸入裝置909、顯示裝置910、揚聲器911、無線通訊介面912及輔助控制器919,彼此連接。電池918,係透過圖中虛線部分圖示的供電線,而向圖23所示的智慧型手機900之各區塊,供給電力。輔助控制器919,係例如於睡眠模式下,令智慧型手機900的必要之最低限度的機能進行動作。
於圖23所示的智慧型手機900中,參照圖3所說明的處理部240中所含之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通訊控制部241、資訊取得部243、測定部245、及通知部247的其中至少任一者),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12中。或者,這些構成要素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處理器901或輔助控制器919中。作為一例,智慧型手機900係亦可搭載含有無線通訊介面912之一部分(例如BB處理器913)或全部、處理器901、及/或輔助控制器919的模組,於該當模組中實作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此時,上記模組係亦可將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換言之,用來令處理器執行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動作所需的程式)加以記憶,並執行該當程式。作為其他例子,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亦可被安裝到智慧型手機900,由無線通訊介面912(例如BB處理器913)、處理器901、及/或輔助控制器919來執行該當程式。如以上所述,亦可以用具備有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裝置的方式來提供智慧型手機900或上記模組,提供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又,亦可提供記錄著上記程式的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又,於圖23所示的智慧型手機900中,例如,參照圖3所說明的無線通訊部220,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12(例如RF電路914)中。又,天線部210係亦可被實作於天線916中。又,記憶部230係亦可被實作於記憶體902中。
(第2應用例) 圖24係可適用本揭露所涉及之技術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行車導航裝置920係具備:處理器921、記憶體922、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模組924、感測器925、資料介面926、內容播放器927、記憶媒體介面928、輸入裝置929、顯示裝置930、揚聲器931、無線通訊介面933、1個以上之天線開關936、1個以上之天線937及電池938。
處理器921係可為例如CPU或SoC,控制行車導航裝置920的導航機能及其他機能。記憶體922係包含RAM及ROM,記憶著被處理器921所執行之程式及資料。
GPS模組924係使用接收自GPS衛星的GPS訊號,來測定行車導航裝置920的位置(例如緯度、經度及高度)。感測器925係可含有,例如:陀螺儀感測器、地磁感測器及氣壓感測器等之感測器群。資料介面926,係例如透過未圖示之端子而連接至車載網路941,取得車速資料等車輛側所生成之資料。
內容播放器927,係將被插入至記憶媒體介面928的記憶媒體(例如CD或DVD)中所記憶的內容,予以再生。輸入裝置929係含有例如:偵測對顯示裝置930之畫面上之觸控的觸控感測器、按鈕或開關等,受理來自使用者之操作或資訊輸入。顯示裝置930係具有LCD或OLED顯示器等之畫面,顯示導航機能或所被再生之內容的影像。揚聲器931係將導航機能或所被再生之內容的聲音,予以輸出。
無線通訊介面933係支援LTE或LTE-Advanced等任一蜂巢網通訊方式,執行無線通訊。無線通訊介面933,典型來說係可含有BB處理器934及RF電路935等。BB處理器934係例如可進行編碼/解碼、調變/解調及多工化/逆多工等,執行無線通訊所需的各種訊號處理。另一方面,RF電路935係亦可含有混波器、濾波器及放大器等,透過天線937而收送無線訊號。無線通訊介面933係亦可為,BB處理器934及RF電路935所集縮而成的單晶片模組。無線通訊介面933係亦可如圖24所示,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934及複數個RF電路935。此外,圖24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933是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934及複數個RF電路935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933係亦可含有單一BB處理器934或單一RF電路935。
再者,無線通訊介面933,係除了蜂巢網通訊方式外,亦可還支援近距離無線通訊方式、接近無線通訊方式或無線LAN方式等其他種類之無線通訊方式,此情況下,可含有每一無線通訊方式的BB處理器934及RF電路935。
天線開關936之每一者,係在無線通訊介面933中所含之複數個電路(例如不同無線通訊方式所用的電路)之間,切換天線937的連接目標。
天線937之每一者,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個天線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收送無線通訊介面933之無線訊號。行車導航裝置920係亦可如圖24所示般地具有複數個天線937。此外,圖24中雖然圖示了行車導航裝置920具有複數個天線937的例子,但行車導航裝置920亦可具有單一天線937。
甚至,行車導航裝置920係亦可具備有每一無線通訊方式的天線937。此種情況下,天線開關936係可從行車導航裝置920的構成中省略。
電池938,係透過圖中虛線部分圖示的供電線,而向圖24所示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之各區塊,供給電力。又,電池938係積存著從車輛側供給的電力。
於圖24所示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中,參照圖3所說明的處理部240中所含之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通訊控制部241、資訊取得部243、測定部245、及通知部247的其中至少任一者),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33中。或者,這些構成要素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處理器921中。作為一例,行車導航裝置920係亦可搭載含有無線通訊介面933之一部分(例如BB處理器934)或全部及/或處理器921的模組,於該當模組中實作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此時,上記模組係亦可將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換言之,用來令處理器執行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動作所需的程式)加以記憶,並執行該當程式。作為其他例子,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亦可被安裝到行車導航裝置920,由無線通訊介面933(例如BB處理器934)及/或處理器921來執行該當程式。如以上所述,亦可以用具備有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裝置的方式來提供行車導航裝置920或上記模組,提供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又,亦可提供記錄著上記程式的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又,於圖24所示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中,例如,參照圖3所說明的無線通訊部220,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33(例如RF電路935)中。又,天線部210係亦可被實作於天線937中。又,記憶部230係亦可被實作於記憶體922中。
又,本揭露所涉及之技術,係亦可被實現成含有上述行車導航裝置920的1個以上之區塊、和車載網路941、車輛側模組942的車載系統(或車輛)940。亦即,亦可以具備通訊控制部241、資訊取得部243、測定部245、及通知部247之其中至少任一者的裝置的方式,來提供車載系統(或車輛)940。車輛側模組942,係生成車速、引擎轉數或故障資訊等之車輛側資料,將所生成之資料,輸出至車載網路941。
<<5.總結>> 如以上說明,在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基地台,係將從上位節點(例如MBMS閘道)所被多播的MBMS內容,利用從複數個指向性波束被分配給終端裝置的至少一部分之指向性波束(亦即UE Specific之波束)而配訊給該當終端裝置。藉由如以上的構成,即使在利用指向性波束以將基地台與各終端裝置之間的無線通訊做空間性分離的此種狀況下,仍可對各終端裝置有效率地配訊所謂的播送內容(例如MBMS內容)。如此,若依據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則可以較為合適的態樣,來實現利用指向性波束的往終端裝置的內容之配訊。
以上雖然一面參照添附圖式一面詳細說明了本揭露的理想實施形態,但本揭露之技術範圍並非限定於所述例子。只要是本揭露之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然可於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記載之技術思想的範疇內,想到各種變更例或修正例,而這些當然也都屬於本揭露的技術範圍。
又,本說明書中所記載的效果,係僅為說明性或例示性,並非限定解釋。亦即,本揭露所涉及之技術,係亦可除了上記之效果外,或亦可取代上記之效果,達成當業者可根據本說明書之記載而自明之其他效果。
此外,如以下的構成也是屬於本揭露的技術範圍。 (1) 一種通訊裝置,係具備: 通訊部,係進行無線通訊;和 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使得從上位節點所被多播之內容,是利用從前記無線通訊中所被利用之複數個指向性波束分配給終端裝置的至少一部分之指向性波束,而被配訊至該當終端裝置。 (2) 如前記(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將已被分配了前記至少一部分之指向性波束的前記終端裝置,指定成為目的地,而使前記內容被配訊至該當終端裝置。 (3) 如前記(2)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具備:取得部,係每一節目地取得關於前記內容之配訊的請求; 前記控制部,係隨應於每一前記節目的前記請求之狀況,來控制該當節目所對應之前記內容之配訊方法。 (4) 如前記(3)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隨應於每一前記節目的希望前記內容之配訊的前記終端裝置之數量,而選擇廣播、多播、及單播之任一者來作為該當內容之配訊方法。 (5) 如前記(3)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隨應於複數個前記終端裝置彼此之間的無線通訊之設定而進行控制,以使得共通之前記內容,是藉由共通之前記指向性波束,將該當複數個終端裝置之每一者指定成為目的地而被配訊。 (6) 如前記(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取得部,係從1個以上之前記終端裝置之每一者,取得關於與該當終端裝置之間的無線通訊之設定的資訊; 前記控制部,係隨應於已被取得之該當資訊而進行控制,以使得共通之前記內容是藉由共通之前記指向性波束,將複數個前記終端裝置之每一者指定成為目的地而被配訊。 (7) 如前記(3)~(6)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具備:通知部,係將關於前記內容所被保持之期間的資訊,通知給前記終端裝置。 (8) 如前記(7)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取得部,係從管理會談的所定之節點,取得關於來自前記終端裝置的希望前記內容之配訊之時序的資訊; 前記通知部,係隨應於前記時序,而對前記上位節點發送關於該當內容之配訊的請求。 (9) 如前記(1)~(8)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 有別於來自前記終端裝置之資訊之通知時所被利用的第1無線通訊,另外設定前記內容之配訊時所利用的第2無線通訊; 隨應於從前記終端裝置所被通知的,與關於遷移至限制前記第1無線通訊之第1模式的請求建立關連的,關於在該當第1模式中維持前記第2無線通訊的請求,而限制前記第1無線通訊,並維持前記第2無線通訊。 (10) 一種通訊裝置,係具備: 通訊部,係進行無線通訊;和 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使得從上位節點被多播至基地台,且利用從複數個指向性波束所被分配的至少一部分之指向性波束而從該當基地台所被配訊之內容,會被接收。 (11) 如前記(10)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具備:通知部,係對管理會談的所定之節點,通知關於前記內容之配訊的請求; 前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使得在前記請求之通知後,利用所被分配的前記至少一部分之指向性波束而被配訊之前記內容,會被接收。 (12) 如前記(1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有別於對前記基地台的資訊之通知時所被利用的第1無線通訊,前記內容之配訊時所被所利用的第2無線通訊是被另外設定; 前記通知部,係對關於遷移至限制前記第1無線通訊之第1模式的請求,而將關於在該當第1模式中維持前記第2無線通訊的請求與其建立關連,並通知給管理該當第1模式及該當第2模式間之遷移的所定之裝置。 (13) 如前記(12)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在前記第2無線通訊中,所被分配之前記至少一部分之指向性波束係被利用; 前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隨應於前記第1模式下的該當至少一部分之指向性波束的相關之條件,而以從該當第1模式,遷移至可進行前記第1無線通訊的第2模式; 前記通知部,係在往前記第2模式之遷移後,對前記基地台,通知關於利用前記至少一部分之指向性波束的通訊之設定的請求。 (14) 如前記(11)~(13)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通知部,係對前記基地台通知關於希望前記內容之配訊之時序的資訊。 (15) 一種通訊方法,係含有: 由電腦 進行無線通訊之步驟;和 進行控制,以使得從上位節點所被多播之內容,是利用從前記無線通訊中所被利用之複數個指向性波束分配給終端裝置的至少一部分之指向性波束,而被配訊至該當終端裝置之步驟。 (16) 一種通訊方法,係含有: 由電腦 進行無線通訊之步驟;和 進行控制,以使得從上位節點被多播至基地台,且利用從複數個指向性波束所被分配的至少一部分之指向性波束而從該當基地台所被配訊之內容,會被接收之步驟。 (17) 一種程式,係用來令電腦執行: 進行無線通訊之步驟;和 進行控制,以使得從上位節點所被多播之內容,是利用從前記無線通訊中所被利用之複數個指向性波束分配給終端裝置的至少一部分之指向性波束,而被配訊至該當終端裝置之步驟。 (18) 一種程式,係用來令電腦執行: 進行無線通訊之步驟;和 進行控制,以使得從上位節點被多播至基地台,且利用從複數個指向性波束所被分配的至少一部分之指向性波束而從該當基地台所被配訊之內容,會被接收之步驟。
1‧‧‧系統 10‧‧‧蜂巢網 40‧‧‧核心網路 50‧‧‧封包資料網路 60‧‧‧應用程式伺服器 100‧‧‧基地台 110‧‧‧天線部 120‧‧‧無線通訊部 130‧‧‧網路通訊部 140‧‧‧記憶部 150‧‧‧處理部 151‧‧‧通訊控制部 153‧‧‧資訊取得部 155‧‧‧通知部 200‧‧‧終端裝置 210‧‧‧天線部 220‧‧‧無線通訊部 230‧‧‧記憶部 240‧‧‧處理部 241‧‧‧通訊控制部 243‧‧‧資訊取得部 245‧‧‧測定部 247‧‧‧通知部 300‧‧‧MEC伺服器 400‧‧‧MCE 420‧‧‧MME 440‧‧‧MBMS閘道 460‧‧‧MB-SC 800‧‧‧eNB 810‧‧‧天線 820‧‧‧基地台裝置 821‧‧‧控制器 822‧‧‧記憶體 823‧‧‧網路介面 824‧‧‧核心網路 825‧‧‧無線通訊介面 826‧‧‧BB處理器 827‧‧‧RF電路 830‧‧‧eNodeB 840‧‧‧天線 850‧‧‧基地台裝置 851‧‧‧控制器 852‧‧‧記憶體 853‧‧‧網路介面 854‧‧‧核心網路 855‧‧‧無線通訊介面 856‧‧‧BB處理器 857‧‧‧連接介面 860‧‧‧RRH 861‧‧‧連接介面 863‧‧‧無線通訊介面 864‧‧‧RF電路 900‧‧‧智慧型手機 901‧‧‧處理器 902‧‧‧記憶體 903‧‧‧儲存體 904‧‧‧外部連接介面 906‧‧‧相機 907‧‧‧感測器 908‧‧‧麥克風 909‧‧‧輸入裝置 910‧‧‧顯示裝置 911‧‧‧揚聲器 912‧‧‧無線通訊介面 913‧‧‧BB處理器 914‧‧‧RF電路 915‧‧‧天線開關 916‧‧‧天線 917‧‧‧匯流排 918‧‧‧電池 919‧‧‧輔助控制器 920‧‧‧行車導航裝置 921‧‧‧處理器 922‧‧‧記憶體 924‧‧‧GPS模組 925‧‧‧感測器 926‧‧‧資料介面 927‧‧‧內容播放器 928‧‧‧記憶媒體介面 929‧‧‧輸入裝置 930‧‧‧顯示裝置 931‧‧‧揚聲器 933‧‧‧無線通訊介面 934‧‧‧BB處理器 935‧‧‧RF電路 936‧‧‧天線開關 937‧‧‧天線 938‧‧‧電池 940‧‧‧車載系統 941‧‧‧車載網路 942‧‧‧車輛側模組
[圖1]用來說明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說明圖。 [圖2]同實施形態所述之基地台之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3]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終端裝置之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4]針對MBMS的網路架構而說明概要的說明圖。 [圖5]用來說明進行計數所需之程序之一例的說明圖。 [圖6]MBMS閘道與基地台之間的M1介面的協定堆疊之一例的圖示。 [圖7]LTE中的MBMS的session start procedure之一例的程序圖。 [圖8]圖示了利用MBMS時的訊框結構之一例。 [圖9]用來說明MBMS會談所被建立關連的資訊之概要的說明圖。 [圖10]同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的,利用指向性波束而向各終端裝置提供節目所需之程序之一例的概略性程序圖。 [圖11]用來說明beam sweeping之概要的說明圖。 [圖12]用來說明beam sweeping之概要的說明圖。 [圖13]同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的,利用指向性波束而向各終端裝置提供節目所需之程序之一例的概略性程序圖。 [圖14]變形例1所述之通訊系統中的利用指向性波束而向各終端裝置提供節目所需之程序之一例的概略性程序圖。 [圖15]變形例1所述之通訊系統中的利用指向性波束而向各終端裝置提供節目所需之程序之另一例的概略性程序圖。 [圖16]變形例1所述之通訊系統中的利用指向性波束而向各終端裝置提供節目所需之程序之另一例的概略性程序圖。 [圖17]變形例2所述之通訊系統中的利用指向性波束而向各終端裝置提供節目所需之程序之一例的概略性程序圖。 [圖18]變形例2所述之通訊系統中的基地台100之處理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19]變形例3所述之通訊系統中的利用指向性波束而向各終端裝置提供節目所需之程序之一例的概略性程序圖。 [圖20]變形例3所述之通訊系統中的利用指向性波束而向各終端裝置提供節目所需之程序之另一例的概略性程序圖。 [圖21]eNB的概略構成之第1例的區塊圖。 [圖22]eNB的概略構成之第2例的區塊圖。 [圖23]智慧型手機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24]行車導航裝置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100:基地台
200:終端裝置
400:MCE
420:MME
440:MBMS閘道
460:MB-SC

Claims (7)

  1. 一種通訊裝置,係被構成為將MBMS(Multimedia Broadcast and Multicast Service)內容予以配訊之基地台的通訊裝置,其係具備:通訊部,係進行無線通訊;和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使得從上位節點所被多播之內容,是藉由所定之配訊方法,而被配訊至終端裝置;前記所定之配訊方法係含有:接收MBMS內容之步驟;和接收前記終端裝置所需之MBMS會談開始要求(MBMS session start request)之步驟;和發送MBMS會談開始確認(MBMS session start confirmation)之步驟;和將CSI-RS資源組態資訊(CSI-RS resource configuration)發送至前記終端裝置之步驟;和從前記終端裝置接收關於波束之觀測結果的報告之步驟;和特定出往前記終端裝置的MBMS內容之配訊時所利用的波束之步驟;和利用已特定之前記波束而向前記終端裝置提供MBMS服務之步驟;前記MBMS服務係包含,將已接收之前記MBMS內容,發送至前記終端裝置。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所定之配訊方法係還含有:從前記終端裝置接收非活化模式要求(inactive mode request)之步驟;和將非活化模式要求確認(inactive mode request confirmation)發送至前記終端裝置,暫停前記MBMS服務並開始計時器之步驟;且含有以下兩步驟之其中一方:基於在計時器的有效期限到期為止都沒有接收到來自於前記終端裝置的重新活化要求,而停止前記MBMS服務之步驟;或基於在計時器的有效期限到期為止有接收到來自於前記終端裝置的重新活化要求,而繼續前記MBMS服務之步驟。
  3.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重新活化要求係包含,以前記終端裝置所做的波束功率測定為基礎的波束重新指派要求;前記MBMS服務之繼續係包含:利用基於前記波束重新指派要求而被指派之波束而繼續前記MBMS服務。
  4.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所定之配訊方法係還含有:從第2終端裝置,接收關於波束之觀測結果的第2報告之步驟;和特定出往前記第2終端裝置的MBMS內容之配訊時所利用的第2波束之步驟;和基於前記關於波束之觀測結果的報告及前記第2報告,而決定最佳波束之步驟;和將前記最佳波束通知給前記終端裝置及前記第2終端裝置之步驟;和利用已特定之前記最佳波束而向前記終端裝置及前記第2終端裝置提供前記MBMS服務之步驟。
  5.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所定之配訊方法係還含有:將已接收之前記MBMS內容予以緩衝之步驟;其中,前記將CSI-RS資源組態資訊(CSI-RS resource configuration)發送至前記終端裝置之步驟係包含:將關於能夠緩衝前記MBMS內容之期間的資訊予以發送;從前記終端裝置,接收關於前記終端裝置希望接收前記MBMS內容之時序的第3報告之步驟;其中,前記時序係由前記終端裝置基於能夠緩衝前記MBMS內容之期間而被決定;提供前記MBMS服務之步驟係包含:依照前記終端裝置希望接收前記MBMS內容之前記時序,而提供前記 MBMS服務。
  6. 一種通訊方法,係被構成為將MBMS(Multimedia Broadcast and Multicast Service)內容予以配訊之基地台的通訊裝置所執行的通訊方法,其係含有:進行無線通訊之步驟;和進行控制,以使得從上位節點所被多播之內容,是藉由所定之配訊方法,而被配訊至該當終端裝置之步驟;前記所定之配訊方法係含有:接收MBMS內容之步驟;和接收前記終端裝置所需之MBMS會談開始要求(MBMS session start request)之步驟;和發送MBMS會談開始確認(MBMS session start confirmation)之步驟;和將CSI-RS資源組態資訊(CSI-RS resource configuration)發送至前記終端裝置之步驟;和從前記終端裝置接收關於波束之觀測結果的報告之步驟;和特定出往前記終端裝置的MBMS內容之配訊時所利用的波束之步驟;和利用已特定之前記波束而向前記終端裝置提供MBMS服務之步驟;前記MBMS服務係包含,將已接收之前記MBMS內容,發送至前記終端裝置。
  7. 一種通訊方法,係為接收MBMS(Multimedia Broadcast and Multicast Service)內容之配訊的終端裝置所執行的通訊方法,其係含有:進行無線通訊之步驟;和進行控制,以使得從上位節點被多播至基地台,且藉由所定之配訊方法而從該當基地台所被配訊之內容,會被接收之步驟;前記所定之配訊方法係含有:前記基地台接收MBMS內容之步驟;和前記基地台接收前記終端裝置所需之MBMS會談開始要求(MBMS session start request)之步驟;和前記基地台發送MBMS會談開始確認(MBMS session start confirmation)之步驟;和前記基地台將CSI-RS資源組態資訊(CSI-RS resource configuration)發送至前記終端裝置之步驟;和前記基地台從前記終端裝置接收關於波束之觀測結果的報告之步驟;和前記基地台特定出往前記終端裝置的MBMS內容之配訊時所利用的波束之步驟;和前記基地台利用已特定之前記波束而向前記終端裝置提供MBMS服務之步驟;前記MBMS服務係包含,將已接收之前記MBMS內容,發送至前記終端裝置。
TW107143197A 2017-12-14 2018-12-03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TWI7963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39548 2017-12-14
JP2017-239548 2017-12-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1910A TW201931910A (zh) 2019-08-01
TWI796393B true TWI796393B (zh) 2023-03-21

Family

ID=668191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43197A TWI796393B (zh) 2017-12-14 2018-12-03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11337218B2 (zh)
JP (1) JP7255494B2 (zh)
KR (1) KR102539531B1 (zh)
TW (1) TWI796393B (zh)
WO (1) WO201911677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05973B2 (en) * 2018-10-29 2023-03-14 Conectric,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CN112423237A (zh) * 2019-08-22 2021-02-26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多播广播配置方法、装置、终端、基站及控制节点
TWI815036B (zh) * 2019-09-27 2023-09-11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資訊終端及對講系統
CN116321020A (zh) * 2020-01-02 2023-06-2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指示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网络设备
CN113068135B (zh) 2020-01-02 2022-07-1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多播业务处理方法、多播业务配置方法及相关设备
EP4216579A4 (en) * 2020-10-22 2024-05-15 Kyocera Corp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EP4340528A1 (en) * 2021-05-10 2024-03-20 Kyocera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WO2023074530A1 (ja) * 2021-10-29 2023-05-04 京セラ株式会社 通信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45465A (ja) * 2009-07-30 2009-10-22 Hitachi Ltd デジタルコンテンツ配信方法、デジタルコンテンツ配信装置、デジタルコンテンツ配信システム
US20100039979A1 (en) * 2008-08-13 2010-02-18 Fujitsu Limited Broadcast and multicast ser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mobile station
WO2010059085A1 (en) * 2008-11-19 2010-05-27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Power control in a cellular mbms system
US20130125175A1 (en) * 2011-11-15 2013-05-16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Delivering video on demand (vod) using mobile multicast networks
US20140177504A1 (en) * 2012-06-29 2014-06-26 Alcatel-Lucent Us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witching between multicast/broadcast and unicast service
US20140286223A1 (en) * 2013-03-22 2014-09-25 Mediatek Inc. Idle Mode Reception for Group Communication over LTE eMBMS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65880B2 (en) * 2007-09-21 2014-03-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distributing content to multiple devices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JP2015159497A (ja) * 2014-02-25 2015-09-03 ソニー株式会社 装置及び方法
EP3316600B1 (en) * 2015-07-20 2020-05-2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Video distribution method and device
JP6509758B2 (ja) 2016-02-29 2019-05-08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指向性切替アンテナを用いた無線基地局およびアンテナ指向性切替方法
US20180242230A1 (en) * 2017-02-19 2018-08-23 Alcatel-Lucent Usa Inc. Switching between unicast service and multicast-broadcast servic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39979A1 (en) * 2008-08-13 2010-02-18 Fujitsu Limited Broadcast and multicast ser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mobile station
WO2010059085A1 (en) * 2008-11-19 2010-05-27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Power control in a cellular mbms system
JP2009245465A (ja) * 2009-07-30 2009-10-22 Hitachi Ltd デジタルコンテンツ配信方法、デジタルコンテンツ配信装置、デジタルコンテンツ配信システム
US20130125175A1 (en) * 2011-11-15 2013-05-16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Delivering video on demand (vod) using mobile multicast networks
US20140177504A1 (en) * 2012-06-29 2014-06-26 Alcatel-Lucent Us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witching between multicast/broadcast and unicast service
US20140286223A1 (en) * 2013-03-22 2014-09-25 Mediatek Inc. Idle Mode Reception for Group Communication over LTE eMBM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1910A (zh) 2019-08-01
JP7255494B2 (ja) 2023-04-11
WO2019116773A1 (ja) 2019-06-20
US20220217700A1 (en) 2022-07-07
KR102539531B1 (ko) 2023-06-05
JPWO2019116773A1 (ja) 2020-12-10
US20210168786A1 (en) 2021-06-03
US11337218B2 (en) 2022-05-17
KR20200096513A (ko) 2020-08-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96393B (zh)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US11751019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program for communicating with directional beams
JP6048592B2 (ja) 低電力の無線通信装置の移動及び接続の管理
EP2996394B1 (en)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JP6851822B2 (ja) 装置
CN111684857B (zh) 电子设备、用户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存储介质
EP3057352B1 (en) Communication control device,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20220075217A (ko) 무선 네트워크들에서의 지연 관리
WO2012113199A1 (zh) 一种网元获取用户设备的接收状况信息的方法及系统
US10517008B2 (en) Apparatus
WO2023016301A1 (zh) 电子设备、用户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存储介质
WO2016002332A1 (ja) 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TWI639353B (zh)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15162973A1 (ja) 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