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92342B - 具高發電效能之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具高發電效能之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92342B
TWI792342B TW110121047A TW110121047A TWI792342B TW I792342 B TWI792342 B TW I792342B TW 110121047 A TW110121047 A TW 110121047A TW 110121047 A TW110121047 A TW 110121047A TW I792342 B TWI792342 B TW I79234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generation
clean energy
generation device
energy power
flexible clea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210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49408A (zh
Inventor
葉禮賢
高夢瑤
楊捷宇
Original Assignee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filed Critical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Priority to TW1101210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92342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494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494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23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2342B/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具高發電效能之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為一多層薄膜狀結構體,包含一內部導電支撐層及一離子傳輸層。內部導電支撐層為一親水基材塗佈導電材料所形成,離子傳輸層為聚電解質塗佈於該內部導電支撐層外側所形成。藉此,將一溶液滴於該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後,該溶液因應毛細作用與蒸發現象將形成一毛細壓力差,進而驅動該溶液之水分子與反離子由濕潤側朝乾燥側移動,據此形成電位差。本發明俾利用層狀二維導電材料搭配聚電解質,在無須額外施加壓力之情況下,使純水溶液或其他電解質溶液即能因應毛細作用與蒸發現象所創造之自發電動力效應,提供高電壓、高電流及長效輸出之高效清淨能產電表現。

Description

具高發電效能之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
本發明係屬電動力效應產電之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利用毛細壓力(capillary pressure)與蒸發(evaporation)現象驅動水與離子於二維材料與聚電解質層移動產電,以實現同時提升電壓、電流與產電時間之高效清淨能源輸出之具高發電效能之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
能源危機與環境污染,是當今面臨的世界難題。為達永續社會發展,開發產電過程中不排放任何有機污染物之清淨能源裝置近年廣泛受到國際研究團隊注意。尤其,採用電動力效應(electrokinetic effect)結合微奈通道之電動清淨能源轉換裝置,更因架構簡單而被視為清淨能源的重要潛在方案,其係採用使微奈通道內充滿水溶液或水性電解質溶液後,再利用壓力差(pressure difference)驅動微奈通道內水與離子移動,進而產生「流動電流與電位」現象的實施理論。微奈通道表面固-液介面在平衡狀態下會出現反離子濃度豐富之電雙層(Electric Double Layers,EDLs),此種界面現象會影響相關電動清淨能源發電裝置之能源輸出效能。
換言之,當微奈通道表面帶有電荷,在水溶液環境下,即會吸引液體中之帶電性相反離子(counterions)並排斥帶電性相同離子(coions),進而形成EDLs。又因EDLs內帶相反電性離子濃度較帶相同電性離子濃度高,具有豐富自由離子濃度,所以當通道兩端具有一壓力差時,較多量帶相反電性離子會聚集到通道下游,將使得通道上游與下游電位勢不同,進而產生流動電位 (streaming potential)或流動電流(streaming current)。上述微奈通道內反號與同號之離子濃度差(亦即自由離子濃度),將影響整體電動清淨能源轉換裝置之輸出電位與電流效能,而當此裝置接上外部負載時,即能將電能輸出,進而實現將電動力效應轉換成電能。
簡言之,電動清淨能源轉換是利用電動力現象產生電位差來進行能源的儲存及應用,而如何使系統內壓力梯度差有效轉換成電能亦成為相關裝置效能提升之關鍵所在。又,由過往研究得知,傳統電動清淨能源輸出效能深受微奈通道表面電荷與幾何形狀、水溶液性質(pH值、電解質濃度)、與通道內之流速分布等參數影響,但無論參數如何改變,因為系統需要施加外部壓力機械能,所以能源轉換效能不佳一直是長期存在之問題,也限制了相關系統於實際應用上之發展。
美國第2019/0097257號專利中係有提到利用電動力效應轉換之一種產電方法,此種方法係利用外加壓力差驅動微米通道中水與離子運動進而產生系統能源輸出,雖說此方法可提升傳統電動清淨能產電效率,但至少具有以下三大劣勢,導致實際商業化受限。第一,傳統電動能產電裝置大都需要幫浦(pump)施加外部壓力差(亦即需要對裝置輸入機械能做工),導致此方法即使可利用蒸發毛細作用力來增強電動能輸出,其能源轉換效率還是非常低落(低於4.2%),且輸出能源亦非常微小(約莫10-10W量級),完全無法驅動任何電子產品。第二,此微流體裝置設計複雜,且通常需要使用軟式曝光顯影(soft lithography)或雷射光雕刻技術來製備微流體通道,製備成本昂貴,亦將限制此裝置與方法之商業使用性。第三,此裝置不具有可撓性,亦將大幅限制真實應用性。
有感於此,如何達成便宜、製備容易且可撓之清淨能源發電裝置,並將發電時間延長及增加輸出的電壓與電流,進而大幅增加相關電動清淨能源轉換裝置之輸出效能,以利未來應用於小型電器、穿戴性產品或低能耗(low-grade energy)電子裝置中,即為本發明所極欲探究的課題。
本發明之一目的,旨在提供一種具高發電效能之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其具有製備精簡、成本低廉且兼具高效能輸出之優點,俾利用導電材料搭配具有空間電荷特性之聚電解質(polyelectrolyte)層提供快速離子傳輸通道功用,再搭配毛細作用力(毛細壓力)與蒸發現象所創造之自發電動力效應,以在純水或其他電解質溶液下,皆能達到高電壓、高電流、及長效時間輸出之高效清淨能源提升表現。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之一種具高發電效能之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為一多層薄膜狀結構體,包含:一內部導電支撐層,為一親水基材塗佈導電材料所形成;及一離子傳輸層,為聚電解質塗佈於該內部導電支撐層外側所形成;藉此,將一溶液滴於該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後,該溶液因應毛細作用與蒸發現象將形成一毛細壓力差,進而驅動該溶液之水分子與反離子由濕潤側朝乾燥側移動,據此形成電位差。如此,係可在未施加外部壓力之情況下,穩定地提供高電壓、高電流及長效時間輸出,有效解決電動清淨能源轉換領域中存在已久之能源轉換效率低下問題。同時,其製備簡單,材料成本低廉,而具有友善環境與大幅降低生產成本之優點,極適於再生能源之永續發展應用。
較佳地,於另一實施態樣中,該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更包含一外部電子傳輸層,為導電材料塗佈於該離子傳輸層外側所形成。其中該外部 電子傳輸層係與該內部導電支撐層形成微奈通道,而使中間之該離子傳輸層形成高速離子通道。如此,係可更進一步提升產電效率,在聚電解質內外之該內部導電支撐層與該外部電子傳輸層,除可扮演電路電子傳導角色,亦可達到穩定離子傳輸層之功效,降低系統流動阻力,並防止溶液快速蒸發,進而達到延長電力輸出之功用。
較佳地,於再一實施態樣中,導電材料為二維之石墨烯、MXene或零維之碳黑,而具備材料成本低廉且富含優異導電性能之優點。
較佳地,於次一實施態樣中,聚電解質為聚苯乙烯磺酸鈉或聚離胺酸,以使水和離子具有更佳之移動狀態,進而提升產電效能。
較佳地,於又一實施態樣中,聚電解質為聚苯乙烯磺酸鈉時,該離子傳輸層係為聚電解質溶液附著於該內部導電支撐層並乾燥後形成,且聚電解質溶液中的聚苯乙烯磺酸鈉之重量百分比為20~29wt%,以使構成之裝置具備最佳化之輸出效能。
綜上所述,本發明所提供之具高發電效能之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其藉由導電材料與聚電解質結構,利用聚電解質扮演重要之離子通道角色,提供水和離子在此通道中快速移動;而聚電解質內、或內外之導電材料除了可扮演電子傳導角色外,亦可擔任穩定離子傳輸層之角色,降低系統流動阻力。進一步地,外層之導電材料可避免系統中之水溶液快速蒸發,進而達到電力長效輸出之功用。此外,本發明於整體產電過程中僅使用到極少量純水或水性電解質溶液,發電過程中也沒有任何化學污染物產生,是為極清淨之能源產生裝置。並本發明具有可撓性,且製備容易、亦未使用到任何貴重金屬之昂貴材料,具有友善環境及大幅降低製備成本之功效,如此,著實利於可再生能源 之永續應用發展。
1: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
10:內部導電支撐層
11:離子傳輸層
12:外部電子傳輸層
2:溶液
第1圖,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結構示意圖。
第2圖,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應用示意圖。
第3圖,為本發明另一較佳實施例之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結構示意圖。
第4A圖,為不同結構與材料之薄膜狀結構體所輸出之開路電壓變化實驗數據曲線圖。
第4B圖,為不同結構與材料之薄膜狀結構體所輸出之短路電流變化實驗數據曲線圖。
第4C圖,為單層二維導電石墨烯薄膜與單層零維導電碳黑粒子薄膜所輸出之開路電壓數據統計圖。
第4D圖,為單層二維導電石墨烯薄膜與單層零維導電碳黑粒子薄膜所輸出之短路電流數據統計圖。
第4E圖,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與另一較佳實施例有序層狀薄膜所輸出之開路電壓數據統計圖。
第4F圖,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與另一較佳實施例有序層狀薄膜所輸出之短路電流數據統計圖。
第5A圖,為本發明另一較佳實施例選用二維導電MXene材料製成之有序層狀薄膜所輸出之開路電壓變化實驗數據曲線圖
第5B圖,為本發明另一較佳實施例選用二維導電MXene材料製成之有序層狀薄膜所輸出之短路電流變化實驗數據曲線圖。
第6A圖,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選用零維導電材料製成之有序層狀薄膜所輸出之開路電壓變化實驗數據曲線圖。
第6B圖,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選用零維導電材料製成之有序層狀薄膜所輸出之短路電流變化實驗數據曲線圖。
第7A圖,為本發明之有序層狀薄膜結構與無序薄膜結構之開路電壓變化實驗數據曲線比較圖。
第7B圖,為本發明之有序層狀薄膜結構與無序薄膜結構之短路電流變化實驗數據曲線比較圖。
第7C圖,為本發明之有序層狀薄膜結構與無序薄膜結構之離子傳輸行為示意圖。
第8A圖,為由不同重量百分比聚苯乙烯磺酸鈉(PSS)聚電解質構成之該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所輸出之開路電壓變化實驗數據曲線圖。
第8B圖,為由不同重量百分比聚苯乙烯磺酸鈉(PSS)聚電解質構成之該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所輸出之短路電流變化實驗數據曲線圖。
第8C圖,為由不同重量百分比聚苯乙烯磺酸鈉(PSS)聚電解質構成之該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所輸出之開路電壓數據統計圖。
第8D圖,為由不同重量百分比聚苯乙烯磺酸鈉(PSS)聚電解質構成之該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所輸出之短路電流數據統計圖。
第9圖,為本發明另一較佳實施例之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在不同彎曲角度下所輸出之開路電壓變化實驗數據曲線圖。
第10A圖,為本發明另一較佳實施例之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在使用帶正電聚離胺酸做為離子傳輸層材料時所輸出之開路電壓變化實驗數據曲線圖。
第10B圖,為本發明另一較佳實施例之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在使用帶正電聚離胺酸做為離子傳輸層材料時所輸出之短路電流變化實驗數據曲線圖。
第11A圖,為本發明另一較佳實施例之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在使用其他電解質水溶液所輸出之開路電壓變化實驗數據曲線圖。
第11B圖,為本發明另一較佳實施例之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在使用其他電解質水溶液所輸出之短路電流變化實驗數據曲線圖。
為使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能清楚了解本發明之內容,謹以下列說明搭配圖式,敬請參閱。
請參閱第1、2圖,其係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結構示意圖及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應用示意圖,其中為利於閱讀者得以清楚知悉本發明之技術特徵,圖中所繪之結構非表示實際厚度、長度、寬度等尺規比例,實際上本發明之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係為薄膜狀之結構體,合先敘明。本發明係提供一種具高發電效能之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1,為一多層薄膜狀結構體,包含一內部導電支撐層10及一離子傳輸層11。該內部導電支撐層10係為一親水基材塗佈導電材料所形成,該親水基材可例如為纖維素紙或布等皆可,並於該親水基材之周側塗佈導電材料而形成該內部導電支撐層10。該離子傳輸層11為具有強空間電荷特性之聚電解質塗佈於該內部導電支撐層10外側所形成,而具有反離子濃度豐富之電雙層(Electric Double Layers,EDLs)重疊效應,可實現快速離子傳輸。據此,將一溶液2滴於該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1後,該溶液2因應毛細作用與蒸發現象將形成一毛細壓力差,進而驅動該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1內之水分子與大量反離子由濕潤端往乾燥端 移動,此將使得該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1上游與下游電位勢不同,進而形成電位差,當與外部電子儀器電性連接後,即可驅動電子儀器運作。具體地說,本發明透過增設為聚電解質之該離子傳輸層11,並藉由該離子傳輸層11所帶來的高反離子濃度豐富之電雙層(Electric Double Layers,EDLs)重疊效應,即可達到無須額外施加壓力,就能讓水分子與反離子快速移動傳輸而產生電位差,並具備高電能輸出之優點。
具體之應用示例請參閱第2圖,取用少許之該溶液2滴於該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1一側後,此時因毛細作用與蒸發現象將形成毛細壓力差,進而驅動水分子與大量反離子由該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1濕潤之一側往乾燥之一側移動,此將使得裝置上游與下游電位勢不同而形成電位差,即可產生電能驅動外部電子儀器。其中,該溶液2不受限於電解質種類與濃度,可為純水溶液或其他各種電解質溶液皆可,且僅需透過少許之該溶液2(0.3mL),即可達到前所未見的高電壓、電流與長效時間輸出,此部分請容後詳述。
請續參閱第3圖,其係為本發明另一較佳實施例之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結構示意圖,其中同第1圖,為利於閱讀者得以清楚知悉本發明之技術特徵,圖中所繪之結構非表示實際厚度、長度、寬度等尺規比例,實際上本發明之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係為薄膜狀之結構體,合先敘明。於此,該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1係更包含一外部電子傳輸層12,該外部電子傳輸層12為導電材料塗佈於該離子傳輸層11外側所形成,其中該外部電子傳輸層12係與該內部導電支撐層10形成微奈通道,而使中間之該離子傳輸層11形成高速離子通道。本實施例之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1係為有序之多層狀結構,當該離子傳輸層11外部增設該外部電子傳輸層12後,位於最外層之該外部電子傳輸層12除 了可與該內部導電支撐層10將該離子傳輸層11包覆而形成具有空間電荷特性之微奈通道,以提供明顯電雙層重疊效應與快速離子傳輸之離子通道功用,亦可同時作為「屋頂」達到保護且減緩水分蒸發之作用,以有效延長發電時間。
進一步考量材料取得與製備難易度,以及材料成本等要件,較佳地,該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1結構所使用之導電材料可為二維之石墨烯(G)、MXene(過渡金屬碳化物和/或氮化物(Transition metal carbide/nitride,統稱為MXene))或零維之碳黑(CB),而聚電解質則可為帶空間負電荷高分子材料,例如聚苯乙烯磺酸鈉(poly(sodium 4-styrenesulfonate),PSS),或帶空間正電荷高分子材料,例如聚離胺酸(poly(L-lysine),PLL)。
以下係提供本發明團隊對於該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1所進行之各種相關實驗數據,並該些實驗皆可佐證本發明之該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1確實具備有別於現有技術之新穎結構特徵,且展現出相當優異之發電效率與使用時效,於實際應用上,亦能達到僅須透過少許溶液進行發電並於過程中不產生任何化學汙染物之效能,而在例如野外環境或緊急事態下具有極佳之應用效能,又可消除對自然環境之不良影響。
首先,請參閱第4A~4B、4C~4D及4E~4F圖,其係為不同結構與材料之薄膜狀結構體所輸出之開路電壓變化實驗數據曲線圖、短路電流變化實驗數據曲線圖及單層二維導電石墨烯薄膜與單層零維導電碳黑粒子薄膜之開路電壓數據統計圖及短路電流數據統計圖。圖中所示之G/PSS/G為本發明之該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1具有該外部電子傳輸層12、該內部導電支撐層10及該離子傳輸層11之有序層狀薄膜結構態樣,於後之說明內容中即以G/PSS/G代稱;G/PSS為本發明具有該內部導電支撐層10及該離子傳輸層11之有序層狀薄膜結 構態樣,於後之說明內容中即以G/PSS代稱;G為單層二維導電石墨烯薄膜,CB為傳統單層零維導電碳黑粒子構成之薄膜,於後之說明內容中亦以G代稱單層二維導電石墨烯薄膜,CB代稱傳統單層零維導電碳黑粒子構成之薄膜。
第4A至4F圖之內容旨在探討不同層數或不同導電材料所構成之薄膜狀產電裝置之發電效能,一般而言,在開路(open circuit)條件下,電流無法通過系統,可量測到裝置可輸出之開路電壓(open-circuit voltage,OCV);反之,在短路(short circuit)條件下,則可量測到裝置可輸出之短路電流(short-circuit current,SCC),此OCV和SCC兩數值大小即可代表相關發電裝置之輸出效能。實驗結果顯示,具有該內部導電支撐層10及該離子傳輸層11之該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1(G/PSS)以及更具有該外部電子傳輸層12之該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1(G/PSS/G),其產電效能皆比G薄膜及CB薄膜高出許多,清楚驗證導電材料確實可與聚電解質構成易於傳輸之離子傳輸通道,除了可提供快速離子傳輸路徑,加強OCV和SCC輸出數值外,在具有該外部電子傳輸層12之示例中,更可達到保護水分以防止其過度蒸發散失之功效,進而大幅延長發電時間。舉例而言,本發明所提出之G/PSS雙層薄膜最高約可輸出0.7V之OCV,相較於單層CB薄膜與G薄膜,皆具有更優異之產電效能,而在SCC方面,亦有高於單層CB薄膜與G薄膜之表現。更優選地,G/PSS/G最高可輸出約0.7V之OCV,約20μA之SCC,及超過10000秒之發電時間,三個數值則皆遠高於CB薄膜與G薄膜,其中相較於CB薄膜,OCV放大了近六倍,SCC放大了超過70倍,發電時間也放大超過一倍之多。造成上述結果之原因主要在於由碳黑與纖維素紙等固態單層材料所組成之薄膜結構中,大部分帶電性相反之反號離子皆聚集在固態帶電微奈通道壁面處,且因為固態通道表面帶電荷量有限,限制了通道中之自由離子濃度, 進而使得整體裝置電動清淨能源輸出效能受限,第4A及4B圖之實驗數據亦驗證了該結果。據此,本發明提出之該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1,確實具備保持長效輸出高電壓、高電流之優勢,並相較於單層二維導電石墨烯薄膜G與單層零維導電碳黑粒子薄膜CB而言,由導電材料結合聚電解質之多層薄膜結構著實具有相當優良的發電效能。
二維導電材料中,除了石墨烯外,本發明團隊亦探討其餘二維導電材料於本發明之適用性,請參閱第5A及5B圖,其係為本發明另一較佳實施例選用二維導電MXene材料製成之有序層狀薄膜所輸出之開路電壓變化實驗數據曲線圖及短路電流變化實驗數據曲線圖。圖中所示之MXene/PSS/MXene為本發明之該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1具有該外部電子傳輸層12、該內部導電支撐層10及該離子傳輸層11之有序層狀薄膜結構態樣,由實驗結果可知,當選用二維之MXene導電材料作為該外部電子傳輸層12及該內部導電支撐層10時,該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1依然可以順利運作。並請復搭配參閱第4A及4B圖,相較於單層CB薄膜與G薄膜裝置,本發明在此實施例之結構下仍保有極佳的發電效率。
進一步地,除了以二維導電材料進行實驗外,本發明團隊亦探討零維導電材料於本發明多層狀架構下之可行性,請參閱第6A及6B圖,其係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選用零維導電材料製成之有序層狀薄膜所輸出之開路電壓變化實驗數據曲線圖及短路電流變化實驗數據曲線圖。圖中所示之CB/PSS/CB為本發明之該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1具有該外部電子傳輸層12、該內部導電支撐層10及該離子傳輸層11之有序層狀薄膜結構態樣。由實驗結果可知,將導電材料置換為零維之碳黑材料後,該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1依然具備優異的運作效率與電能輸出。並請復搭配參閱第4A及4B圖,相較於單層CB薄膜與G薄膜裝 置,本發明在此實施例之結構下仍保有極佳的發電效率,證實即便是零維導電材料,也可透過本發明之多層有序狀薄膜結構而解決發電效率不佳之問題,達到高效發電效能輸出。換言之,本發明係確切地解決了現今清淨能源領域中,單層薄膜裝置發電效率不彰之問題。
請續參閱第7A、7B及7C圖,其係為本發明另一較佳實施例之有序層狀薄膜結構與無序薄膜結構之開路電壓變化實驗數據曲線比較圖、短路電流變化實驗數據曲線比較圖及離子傳輸行為示意圖。接續地,本發明探討有序層狀之G/PSS/G薄膜與無序二維導電石墨烯及聚電解質組成薄膜GPSS對相關電動清淨能發電性能之影響。如第7A及7B圖所示,實驗結果清楚說明雖然兩者(G/PSS/G及GPSS)之輸出OCV相近,但前者G/PSS/G薄膜較後者GPSS薄膜可放大近4倍之SCC。造成兩薄膜電流輸出產生如此大差距之原因請參閱第5C圖,由於G/PSS/G具有有序之結構排列,因此可降低離子傳輸阻力,放大系統電流;反之,GPSS薄膜內二維導電材料為無序分布,此將可能阻礙離子之傳輸,增加離子傳輸阻力,進而造成系統電流下降。故以有序之排列確實可提供離子更好的傳輸效果,據此讓SCC輸出效能具有極大躍進。
請續參閱第8A至8D圖,其係為由不同重量百分比聚苯乙烯磺酸鈉(PSS)聚電解質構成之該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所輸出之開路電壓變化實驗數據曲線圖、短路電流變化實驗數據曲線圖、開路電壓數據統計圖及短路電流數據統計圖。以該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1之結構為包含該外部電子傳輸層12、該離子傳輸層11及該內部導電支撐層10為例,且聚電解質為PSS,亦即為G/PSS/G薄膜時,本發明團隊接續探討聚電解質PSS含量對整體發電輸出效能之影響。當聚電解質選用聚苯乙烯磺酸鈉(PSS)時,該離子傳輸層11係為聚電解質 溶液附著於該內部導電支撐層10並乾燥後形成,此時聚電解質溶液的起始重量百分比,將會影響製成之該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1之發電效率。對此本發明團隊係以不同的聚電解質溶液起始重量百分比進行實驗,由實驗結果發現,G/PSS/G薄膜輸出之OCV值在20wt%以下的趨勢為隨著重量百分比增加而變高,PSS重量百分比超過20wt%時,G/PSS/G薄膜則呈皆可輸出0.6~0.7V之OCV值。而G/PSS/G薄膜輸出之SCC值在20wt%以下的趨勢亦為隨著重量百分比增加而變高,但當PSS重量百分比超過20wt%時,G/PSS/G薄膜輸出SCC最高值由超過20μA急遽下降到12μA以下,說明過高含量之聚電解質PSS將微幅降低系統OCV,而分子鏈段同時也會阻礙離子傳輸,降低系統SCC輸出。故優選地,當聚電解質選用聚苯乙烯磺酸鈉(PSS)時,聚電解質溶液之起始重量百分比為20~29wt%,該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1將可獲得較佳的發電效率。進一步地,最佳之重量百分比為20wt%。
接著,本發明團隊亦針對G/PSS/G薄膜進行可撓性測試,請續參閱第9圖,其係為本發明之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在不同彎曲角度下所輸出之開路電壓變化實驗數據曲線圖。首先,將G/PSS/G薄膜摺疊彎曲150度,此時G/PSS/G薄膜仍可穩定輸出超過0.6V之OCV,接著,將摺疊彎曲角度降低為120度與90度,G/PSS/G薄膜之OCV輸出依然維持穩定微幅上升。最後,將G/PSS/G薄膜摺疊彎曲角度恢復為正常之0度狀態,即如第2圖所示之平放狀態,發現OCV亦恢復至近0.7V之穩定輸出,證明該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1除了能大幅提升系統之電動清淨能發電效率外,在彎曲角度0度至150度間,整體系統發電效能維持一致,皆不會出現短路現象,未來在相關穿戴電子產品使用上深具潛力。
另方面,除了選用帶負空間電荷之PSS作為離子傳輸層11之材料外,本發明團隊亦探討帶正空間電荷之聚離胺酸PLL對該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1於電動清淨能發電效能上之影響。請參閱第10A及10B圖,其係為本發明之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在使用聚離胺酸做為離子傳輸層材料時所輸出之開路電壓變化實驗數據曲線圖及短路電流變化實驗數據曲線圖。由實驗結果可知,即使聚電解質之材料換為帶正空間電荷之PLL,雖整體發電效能較G/PSS/G為低,但該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1依然可以順利運作,同時仍保有極佳之發電效率。
上述實驗皆以純水溶液當作工作流體使用,為了驗證其他水性電解質溶液亦可當作工作流體使用,本發明團隊亦探討不同電解質溶液對該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1於電動清淨能發電效能之影響,於此係選用G/PSS/G薄膜進行實驗。請續參閱第11A及11B圖,其係為本發明之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在使用其他電解質水溶液所輸出之開路電壓變化實驗數據曲線圖及短路電流變化實驗數據曲線圖。當該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1使用0.3mL之0.5M NaCl(仿造人造海水組成與濃度)與0.5M LiCl時,兩者之OCV輸出最大值皆可達到接近0.8V,且SCC輸出值更可大幅放大到接近80μA,比上述純水溶液工作流體最大SCC輸出值還高出近四倍之譜,並具備超過15000秒(250分鐘)之長效輸出。故證明,該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1不侷限於使用去離子純水溶液,亦可使用仿人造海水(0.5M NaCl)或其他電解質溶液來當作工作流體,且由於該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1具有高濃度之可導電水合離子,其產電效率更是高於使用去離子純水溶液當作工作流體,相對地即大幅降低工作流體之使用侷限性。
綜上所述,本發明所提供之具高發電效能之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1,其藉由有序層狀之導電材料與聚電解質形成之嶄新結構,達到長效保持高電壓、高電流發電效率之功效。聚電解質層扮演重要之離子通道角色,提供水和離子在此通道中快速移動;而聚電解質層內、或內外之導電材料除了可扮演電路電子傳導角色外,亦可擔任穩定離子傳輸層之角色,降低系統流動阻力。進一步地,外層之導電材料可避免系統中之水溶液快速蒸發,進而達到電力長效輸出之功用。據此,本發明係具備以下優點:(1)本發明為一種嶄新之環保產電系統裝置,不但相較於傳統清淨能源裝置具備更良好的電能轉換效率,同時亦解決傳統裝置須外加壓力導致能源轉換效能不佳之問題,僅需少許溶液即可提供長效且穩定之高電能輸出;(2)本發明於發電過程中沒有任何化學污染物產生,是為極清淨之能源產生裝置,著實利於可再生能源之永續應用發展;(3)本發明於各彎折角度下皆具有穩定且優異之發電效能,未來於可攜式穿戴裝置上係具有極佳之應用可行性;(4)本發明之結構單純,亦未使用到任何貴重金屬之昂貴材料,具有大幅降低製備成本之功效;(5)本發明之工作流體使用侷限性低,且僅需少許溶液就可具有極佳之發電效率,進而大幅提升可適用之使用環境與情境範疇。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範圍下所作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涵蓋於本發明之專利範圍內。
1                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 10              內部導電支撐層 11              離子傳輸層

Claims (7)

  1. 一種具高發電效能之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為一多層薄膜狀結構體,包含: 一內部導電支撐層,為一親水基材塗佈導電材料所形成;及 一離子傳輸層,為聚電解質塗佈於該內部導電支撐層外側所形成; 藉此,將一溶液滴於該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後,該溶液因應毛細作用與蒸發現象將形成一毛細壓力差,進而驅動該溶液之水分子與反離子由濕潤側朝乾燥側移動,據此形成電位差。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更包含一外部電子傳輸層,為導電材料塗佈於該離子傳輸層外側所形成。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其中,導電材料為二維之石墨烯、MXene或零維之碳黑。
  4. 如請求項2或3所述之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其中,聚電解質為聚苯乙烯磺酸鈉或聚離胺酸。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其中,聚電解質為聚苯乙烯磺酸鈉時,該離子傳輸層係為聚電解質溶液附著於該內部導電支撐層並乾燥後形成,而聚電解質溶液中的聚苯乙烯磺酸鈉之重量百分比係為20~29wt%。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其中,導電材料為二維之石墨烯、MXene或零維之碳黑。
  7. 如請求項1或6所述之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其中,聚電解質為聚苯乙烯磺酸鈉或聚離胺酸。
TW110121047A 2021-06-09 2021-06-09 具高發電效能之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 TWI7923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21047A TWI792342B (zh) 2021-06-09 2021-06-09 具高發電效能之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21047A TWI792342B (zh) 2021-06-09 2021-06-09 具高發電效能之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9408A TW202249408A (zh) 2022-12-16
TWI792342B true TWI792342B (zh) 2023-02-11

Family

ID=857936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21047A TWI792342B (zh) 2021-06-09 2021-06-09 具高發電效能之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92342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318180A (zh) * 2011-09-28 2013-05-01 Fujifilm Corp 光電轉換元件用基板及光電轉換元件
CN111600511A (zh) * 2020-01-09 2020-08-28 盐城师范学院 基于一维羧基化碳材料的水伏与湿气发电器件制备方法
CN112187108A (zh) * 2020-09-27 2021-01-05 盐城师范学院 毛细水流为工作介质的碳基水伏发电机的制备方法
TW202118767A (zh) * 2013-03-26 2021-05-16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元件,化合物,有機化合物,顯示模組,照明模組,發光裝置,顯示裝置,照明裝置,與電子裝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318180A (zh) * 2011-09-28 2013-05-01 Fujifilm Corp 光電轉換元件用基板及光電轉換元件
TW202118767A (zh) * 2013-03-26 2021-05-16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元件,化合物,有機化合物,顯示模組,照明模組,發光裝置,顯示裝置,照明裝置,與電子裝置
CN111600511A (zh) * 2020-01-09 2020-08-28 盐城师范学院 基于一维羧基化碳材料的水伏与湿气发电器件制备方法
CN112187108A (zh) * 2020-09-27 2021-01-05 盐城师范学院 毛细水流为工作介质的碳基水伏发电机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9408A (zh) 2022-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handapani et al. Recent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ive of carbonaceous material, conducting polymer and their composite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supercapacitor—A review
Liu et al. Monolithically integrated self-charging power pack consisting of a silicon nanowire array/conductive polymer hybrid solar cell and a laser-scribed graphene supercapacitor
Zhou et al. Vertical MoS2 nanosheets arrays on carbon cloth as binder-free and flexible electrode for high-performance all-solid-state symmetric supercapacitor
US11404222B2 (en)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electrical energy based on hydrophilic fiber membran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same
CN106128783B (zh) 一种基于硫化镍钴的赝电容器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CN102832348B (zh) 一种图形化电极、制备方法和有机太阳能电池
CN104952630A (zh) 具有高柔性和透明性的微型超级电容器及其大规模制备方法
Adekoya et al. Pseudocapacitive material for energy storage application: PEDOT and PEDOT: PSS
Kamila et al. Advances in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device: supercapacitor
Zhao et al. Hybridized nanogenerators for effectively scavenging mechanical and solar energies
TWI792342B (zh) 具高發電效能之可撓性清淨能源發電裝置
CN110808180A (zh) 一种微型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的制备方法、微型非对称超级电容器及其应用
Tian et al. Flexible in-plane zinc-ion hybrid capacitors with synergistic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s for self-powered energy systems
Su et al. Harnessing the power of water: A review of hydroelectric nanogenerators
Terasawa et al.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of PEDOT: poly (4-styrenesulfonate) actuators by using ethylene glycol
Wang et al. Material and structural design of microsupercapacitors
TW202105779A (zh) 熱電電池
US11848628B2 (en) Flexible clean energy power generation device with high power generation efficiency
Song et al. Design of Miura folding-based micro-supercapacitors as foldable and miniaturized energy storage devices
Goswami et al. Graphene reinforced biopolymer nanocomposites in energy storage applications
Kulkarni et al.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 devices
CN109326454B (zh) 交叉的金属纳米线阵列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207134250U (zh) 基于石墨烯纤维材料的柔性全固态超级电容器
TWI668902B (zh) 電極片與電化學儲能元件
Zhao et al. Design of a specific two–dimensional layered V2C counter electrode for highly effective and stable rigid and flexible quasi–solid–state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